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题目大全最新

语文教学论文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论文1

  一、别出心裁的导入,让语文课堂具有趣味性

  好的开始就预示着成功的一半。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课堂的导入。好的导入无疑能够在课堂伊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采用的一种导入方法是巧设悬念的方法。大家都知道,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比较强烈的,如果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无疑效果非常显著。例如,在教授《菩萨兵》这一内容时,我采取的方法是直奔主题,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菩萨的认识。小学生虽然知识谈不上丰富,但是思维却非常活跃,学生们会给出各种答案,如神仙,西游记里的观音菩萨,或者能给人带来福气的神仙,等等。然后教师再进一步深入,那么你见过菩萨兵吗?这个时候学生都会摇摇头,又充满了好奇,于是水到渠成地导入新课,那么今天就带领学生们看一看,什么是菩萨兵。当然,教师的导入并不能局限于某一种形式,要根据不同篇章的内容,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教师对某一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进行选择。

  二、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的方法

  1.遵从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许多教育同行已经达成一个共识,即还原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我们都知道,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主宰课堂,给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机会是极少的,这样的话是不容易调动起学生进行学习的。教师如果想增强语文课程的趣味性,首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的环节中。没有学生的参与,小学语文课程的趣味性是无从谈起的。根据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这是一门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较为密切的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多参与,多进行观察研究,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这样就会让学生逐渐对知识产生一种认同感。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要单纯地认为自己就是在传授知识,要认识到把学生培养成知识的观察者与发现者。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的具体环节中,学生的感知能力才会不断增强,兴趣才会不断提高,想象会更加丰富,记忆也会更加牢固,语文兴趣和语文成绩哪会不提高呢。

  2.发挥教师的导的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教师地位的下降,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课堂下,教师一般认为教才是教师的主要任务,而没有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自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想在每堂课上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精心的设计,把课堂的每个环节都进行预设,这样学生才能按照教师的预定的规划进行学习。同时,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语文课程,对教师的知识含量要求较高,教师要想给学生一些知识,自己必须储备更多的知识。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另外一个重要保障。如果师生关系比较紧张,学生势必不太喜欢学习某个课程。只有亲其师,才可能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构建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在进行授课时,经常会出现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的情况。学生不会踊跃发言,教师自己也会讲得索然无味。教师可以在授课之余,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可以利用下课的间隙,与学生聊了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这样无疑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不要对学生一味地严格要求,严厉对待,应该遵循张驰有度的原则,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课程并不是一门难以理解的课程,即使在考试过程中,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也不会觉得语文课程多么的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谆谆善诱之外,也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多多鼓励和表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师对学生的表扬,是鼓励学生积极快乐学习的一剂良药。因为每个学生都希望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表扬是他们认为自己取得成功的一个肯定。哪有一个孩子不希望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呢。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如果学生回答问题到位,教师要表扬;如果学生某一次作业做得非常出色,教师也要及时进行表扬;当在课堂上学生全神贯注,积极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也要适时进行表扬。教师的表扬并不需要教师多付出什么,却给了学生莫大的鼓励。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表扬时,要做到言之有物,不要为了表扬而进行表扬。教师的表扬要诚恳,有针对性,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表扬是发自肺腑的,这样会有更好的效果。同时,教师在表扬的同时,也要及时对一些表现不到位的学生进行适当或者委婉地批评,让学生及时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改正。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要培养学生高涨的积极性。同时,也要让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学习劲头,要学得愉快,同时也要学有所获。教师在一堂课上不要过多地考虑自己教了多少东西,而要关注自己让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轻松能养成的,要经过教师不懈的努力和学生的配合。

  作者:杨丽华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陈官屯乡大刘庄小学

语文教学论文2

  [内容摘要]:分析并反思当下高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写作技巧训练,轻视思维能力培养,强化作文语言的雕琢,忽视了作文的本质意图。在此基础上,探索高中作文教学之路。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反思技巧思维语言积累

  每个语文教师都明白写作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把“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作为必修课程的学习内容,旨在让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能力上获得发展。可以这么说,学生由此而获得的读和写的能力犹如他们语文能力的双翼,只有双翼双飞才能真正拥有较强的语文能力。而高考中作文至少六十分的地位也让语文教师们不能轻视写作教学。于是,许多语文教师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但实际效果并不佳。在考场上很多学生的文章只能勉强及格,有的甚至文不成章,词不达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在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或征文比赛中碰到“撞车”的文章。这说明学生其实并不能正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或所见所闻,也不能应付日常生活中的文字要求。为此,我们不得不对我们的高中作文教学作一些分析和反思,发现不足,以求获得正确而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

  不足之一:强调写作技巧训练,作文“千人一面”

  我们一些语文教师在看到张志公先生在《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中那句“我们的作文教学在指导‘写什么’这方面花的力气比较多,而在指导‘怎么写’这方面花的力气太少”后可能都会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认为自己已经把握住了学生作文质量不高的命脉。于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他们一味传授作文知识,讲析写作技巧。从作文开头如何起,中间如何承转,讲到最后怎样合尾,言必谈“凤头、猪肚、豹尾”,学生写作则必是“三大块”,一个班的作文全是“八股”兄弟。更有甚者,专门指导学生不同的文体用不同的套路。这些写作技巧大多不是教师自身研究所得,而是“借鉴”自一些所谓的“作文宝典”“轻松拿下满分作文”“作文秘籍”之类的书。如此一来,学生的文章“千人一面”在所难免。而最让人痛心的是,许多学生只知技巧却没有足够的写作体验,误以为那些空洞的文章就是他们努力的目标,渐渐地,对写作的厌恶之情由此而生。

  不足之二:轻视思维能力培养,作文“浮光掠影”

  不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所提倡的写作观“文以载道”还是新文化运动中周作人提出的文以“言志”(表现个人的思想、感情、意图等),先前的文学大家们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同的事实:文章理应传达出自己的一些见解、观点。在《论语·卫灵公》中有一句“辞达而已矣”,在这里,“辞”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字,这个句子意为“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与心里想的一模一样”。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古今中外,文章的本意就是传达所“思”而已。 可我们现在学生的写作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无思想无内涵而形式至上的文章比比皆是。笔者曾在考场作文中看到这样的句子:**的转身是因为我哀戚苍白的珍珠浸润了我华美的羽翼,爸爸的转身是因为他听到了我那如花般娇艳的心在寒风中因别离而一瓣瓣地脱落。这种形式远胜于思想传达的倾向的形成和我们在写作教学中轻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关系。

  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许多教师因为学生综合课业任务大等原因常会专注于布置一些知识作业训练来快速提高学生的成绩,这样便忽略了对学生思维方面的训练。于是高中三年,我们的学生身体长了,知识多了,可思想却仍是肤浅的。学生的“思考领悟”能力没有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任务就不能算是完成。叔本华曾说:“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改变人的是人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我们的学生恰恰就缺乏了能正确指导自己辨 1

  析事物的思维能力,这样的学生所能写出来的文章常常是生活单薄,思想贫弱的“三等残废”。那文章原希望传达的“意”只能是浮光掠影。

  不足之三:强化语言雕琢,作文“华而不实”

  为了掩饰思想上的苍白,不少语文教师和学生开始致力于形式上的片面追求,尤其是对作文语言的雕琢。

  语言本是思维的工具,熊成钢教授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呼吁“语文教学必须加强直觉思维的训练,使瞬间负载更为丰富的内容,为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创造条件”。不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只追求精美的语言,结果只能是辞藻华丽而更显思想之贫瘠和内容的单一。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语言上又不可能真正花时间去揣摩,他们所谓的“美文”多来自他人的文章,有的来自一些名家名作——能吸收名作精华自然是好事,但这些文章往往是由教师拿来作为作文点评资料,点评时又不能让学生明白个中精髓,学生食而不化又急于事功,于是大量满篇都是美丽的语言但常常是驴头不对马嘴甚至不知所云的文章出现了。还有许多的美文来自同时代的一些“新生代”写手。郭敬明、张悦然等由“新概念”而来的作家作品是他们乐于仿效的,却又无法把握内在的精华,文体混乱、语言华丽古怪的作文由此诞生。那些看似华美的语言实际上是人云亦云,既乏新意又少灵气,可谓“华而不实”。

  学生长时间地写这样的文章,会使他愈来愈远离质朴,只知追求表面的浮华,严重的还会减退语言表达能力,辞不达意。

  那么,面对这样类似作文技术培训的作文教学现状,我们该如何调整思路以求教有所得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

  首先是注重全面积累。

  杜甫曾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偶得”是指某事触发灵感瞬间感悟。可这“偶得”属于“妙手”,“妙手”应指已有良好写作功底的人,更是指有所思索的人。因此,写作前,我们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这个准备就是积累,积累必要的写作知识和阅读积累。 必要的写作知识是指写文章的一般规律,也就是作文的“规矩”,而不是那些纯粹的“秘诀”。规矩是作文的基础,是解决“会”不“会”的问题,也是容易把握的。只有知道文章是什么样的,过程是怎样的,文章又是怎样写出来的,才能真正过作文关,才能使文章成为记录人思想感情的载体,成为有血有肉,有鲜活灵性的有情之物。

  阅读积累也是写作前必须的做的工作。语文学科不如自然科学那样严密,它始终离不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清人袁守定说的“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郭沫若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也是旨在说明只有一定的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巴金先生曾说“现在有200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海里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很好地研究过,但这么多的具体的东西最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便是积累的很好体现。我们学生的阅读积累也是同样的胆力:读得多了,作文能力自然在各个方面得到了提高,材料更是储备丰富了。

  学生可以阅读语文课本、读本上的文章,也可阅读课本外的好文章,尤其是一些名著。古语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名著是取之不竭的精神食粮。

  张志公先生在他的教育论集中强调“多读”的重要,认为“读是写的基础”,这也说明了积累之重要性某种程度上胜过了写作技巧。

  其次是注重思维训练。

  近年高考作文在命题时一直在加入“智性”因素,引导学生注重运用思辨能力。这在“生有所息/生无所息”和“行走在消逝中”等作文题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而学生则常常感到茫然,甚至无从下笔,这就是缺乏思辨能力的表现。

  陆机在《文赋》中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在此,陆机阐述了“物”“意”“文”三者的关系。如果说由“意”到“文”需要作者的表现力,需要

  2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那么更为基础的一步由“物”到“意”的转化中离不开作者的摄取能力,更离不开写作者的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等能力。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列举了许多具体的事例,综合之后他得出了文章“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的结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那“时运不齐,命运多舛”之叹则源于对冯唐、李广、贾谊等人坎坷人生的归纳。

  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哲学地思考,不妨多做些语言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善于抓住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必然性,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果能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成果,那何愁学生写不出文质兼美的文章呢。

  [参考文献]:

  1.《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专家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3.《中学语文教学应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熊成钢〈天津师大学报〉1997第四期)

  4.《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语文教学论文3

  摘要:

  近年来,城市生源不断扩张,农村小学却出现了“小班额”现象。小班额的出现对农村小学教育是一种挑战,需要教师不断整合教学资源,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这种情况下,我校对小班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实践与研究,对其优势以及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认识。

  关键词:

  小班额;小学语文;农村学校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以及择校风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小学的生源在日益减少,大量生源融入城市,因此农村学校小班额现象越来越明显。偏远地区小学向乡镇学校并校,教师老龄化、跨学科兼任现象严重,小班额教学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在目前的形势下,发挥小班教学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小学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对小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增强道德素质有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小班额是农村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体现,也是提升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面对当前复杂的教育形势,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提倡创新教育,将影响语文教学的不利因素合理转化为有利于教学的工具,促进语文课堂有效开展。

  一、小班额教学的优势分析

  (一)有利于教师安排座位,优化组织形式农村地区学校传统的大班额编制不符合现代化教学的要求,一进入教室感觉没有多余的空间,前排学生紧贴着讲台,后排学生紧贴着后墙,课桌与课桌之间的过道狭窄,空气流通不佳,导致经常出现“一人生病,全班传染”的情况。而小班额教学使教室变得宽敞,学生还可以精心的布置教室,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座位排列方式,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比如可以采用圆桌式教学,把桌椅摆成一圈。这样,学生可以集体讨论学习内容,也可以单独发表意见,既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也会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小班额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互动教学和分层教学等多种形式,丰富课堂内容。

  (二)有利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管理更优化传统班级教学人数较多,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提高优生率,在课堂上通常只关注优等生,偶尔关注个别后进生,而大多数中等生和边缘生则被忽视,成为了课堂中的听众,不利于养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小班额教学模式却对上述情况有所改善,每节课教师都可以与全班学生交流,也有更多的精力去详细批改学生的作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消除消极情绪,增强了自信心。同时,小班额的课堂更便于教师管理,教师不用再去烦恼如何有效保障人数众多的课堂秩序,在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或者其他活动的时候都可以更加轻松和便捷。

  (三)有利于学生融入课堂,提高创新精神传统课堂由于人数多、座位拥挤等原因,学生参与课堂发言和讨论的机会相对较少,学习能力差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则会失去主动性,长期下来会使学生感到压抑。而小班额的课堂竞争压力小,课堂氛围和谐有序,学生得到发言和讨论的机会多,使学生更容易融入课堂教学中,也真正实现了把课堂的主人还给学生的教育目标。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有更加广阔的空间,从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质疑,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提高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以前教师开家长会的时候与学生家长单独交流的时间少,教师与家长彼此不熟悉,无法共同为学生的发展做出配合,现在小班额的教学则使该问题迎刃而解。

  二、提高农村小学语文小班额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一)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由于小班额小学语文课堂人数少,语文教师就可以随时观察小学生的一举一动以及一言一行,及时与小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与小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游戏,有利于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讲授小学语文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开放性的课堂,促进小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在农村学校里,教学设施和师资配备相对较弱,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善于发现教学资源,提高资源整合能力,促进语文教学顺利开展。比如讲课文《小小的船》时,语文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彩纸、胶带、剪刀等工具,让学生分小组制作小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愉悦,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语文实践机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给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语文教师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小班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师只关注小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使语文课堂知识面狭窄,课堂教学效率低。在新时期,小班额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讲授语文知识的同时,锻炼小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文素养,渗透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小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同时,教师还要多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书法比赛等,号召全体小学生积极参与,设置相应的激励措施,使小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博大精深。

  (三)语文教师正视现实,创新教学理念和方式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体”的教学理念。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必须要正确面对现实,根据学校教学水平和小学生的能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满堂灌”或者“一刀切”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要让小学生由“接受式”走向“主动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要想使小班额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教学理念。而应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是创新的重要手段。多媒体教学展示了丰富的信息和教学艺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拓宽农村小学生的知识面。比如让学生写作文《过年》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放鞭炮或者贴春联等画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小学生的感性思维,有效突出重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学校小班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因此,语文教师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学面向全体小学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模式、策略、手段、评价和提问等一系列教育形态,为小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争取培养出高素质、综合实力强的新一代小学生。

  参考文献:

  [1]陈广文.对农村小学小班额语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学周刊,20xx(16).

  [2]王荣,李成炜.浅谈小学语文小班额教学[J].读写算:教师版,20xx(11).

语文教学论文4

  一、发挥竞赛活动阵地对语文教学的促进功能

  小学生积极好动、活泼上进,在学习中渴望与他人比一比、赛一赛,这样的思想特点能够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帮助。笔者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经常在课外开展多种形式与内容的竞赛活动。竞赛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知识点记忆的竞赛,如生字词默写比赛、课文背诵比赛等等,通过这样的比赛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第二种属于能力方面的比赛,如演讲比赛、朗读竞赛等等,通过这样的比赛方式提高学生对语文能力的掌握效果;第三种属于拓展性的比赛,如要求学生进行课外调研活动,撰写心得体会,进行课外阅读读后感评比等等。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运用这些竞赛,能够有效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爱好,让看似枯燥乏味的复习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笔者在教学中将竞赛活动融入教学整体设计与规划之中,针对每一阶段学习重难点,以及每一种类型知识点的教学情况,进行竞赛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氛围中开展学习,实现自我能力的最大化提升,这对于增强语文学习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发挥兴趣小组阵地对语文教学的促进功能

  兴趣小组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延伸,具有拓展语文教学空间,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功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但是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因素制约了语文教学的进一步拓展,此时,教师可以发挥兴趣小组的作用,将语文教学从课堂向课外进行延伸。首先,在兴趣小组设置上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兴趣爱好,让兴趣小组成为课堂教学重难点的拓展环节,如作文学习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在课外组织作文写作技巧训练兴趣小组,再比如学生朗读能力不足,教师也可以在课外开设朗读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发音和情感朗读技巧方面的指导,兴趣小组应当紧扣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能力状况。其次,兴趣小组的活动应当体现学生自主原则。教师帮助学生成立相应的兴趣组织,还要安排专人负责,让学生自己确定活动的内容,拟定活动计划与进度安排,在课余提供充足时间让他们自主开展活动。有了这样的基础,兴趣小组的活动能够有效地组织起来,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中开展语文知识点的探究和能力的训练,将会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

  三、发挥专题活动阵地对语文教学的促进功能

  为了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理解的效果,教师可以发挥专题活动的作用,针对学生语文学习中难以突破的难点进行专题研究,以及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开展调研活动,提高学生素材积累效果,提高作文构思能力等等。各种专题活动可以突出要点重点,让语文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得到有效巩固,从而着力推进语文教学的深入开展。笔者在教学工作中侧重于发挥三种类型专题活动的作用,首先是针对语文学习难点方面的单项突破,无论是阅读理解、写作还是基础知识,组织学生对于容易出错、不易掌握的环节进行专题研究,在各种题型的训练中和学生一起提炼解题的要点、方法技巧,提高他们对这一项难点的突破能力。其次是学习经验技巧的交流活动,组织学生畅谈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技巧经验,不仅学生之间要相互交流,教师也要做必要的补充完善,让学生能够广泛汲取他人的学习经验,融入到自身语文学习活动之中,实现它山之石为己所用的目标。另外,笔者还着眼于发挥课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实践活动,如重阳节慰问敬老院孤寡老人,文明宣传月期间走上街头清理牛皮癣等等。笔者要求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做有心人,仔细观察不同人物的表现,抓住事物的主要经过,发掘深刻的主题进行巧妙构思,必要时进行技巧的辅导,提高作文写作成效。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各类阵地对教学成效的巩固与拓展具有积极的帮助,广大教师要善于整合资源,结合教学实际需求,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

语文教学论文5

  摘要: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要发挥学生群体的影响力,以及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因此,要注意加强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为此,笔者提出了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然而,很多教师在互动式教学法的运用方面,总是流于形式,而缺乏深入的研究,不能很好地利用互动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互动法;教师研究

  互动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学习之一活动中所参与的各种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所碰撞出的新的火花,这种交流碰撞就可以称为互动。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出以后,人们更加注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而进行的互动,由此取代了传统上以教师为中心的互动教学。新的互动教学法具体参与的主体有教师、学生、文本等,也就是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生生之间的互动、生本之间的互动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发挥这几种互动的效果呢?

  一、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师生间的互动作用

  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是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法的首要任务。所谓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其中首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教师。因为只有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学生才能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亲切感和学习的欲望,教师对学生才会更有爱心和耐心。试想,如果一个学生总是喜欢和自己的老师作对,对自己的老师总是看不惯,甚至非常反感,又怎么会对这位教师的教学信服呢,怎么会愿意听这位老师的课呢?如果一位老师对某个学生非常反感,甚至和这位学生之间有过节,那么教师又怎么能做到公平对待自己的学生呢?这样也会影响他在其他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公平对待自己的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是每位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样,师生之间的氛围才会非常和谐,从而使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与学生接触的时候,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多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遇到生活有困难、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要尽量做到有耐心的帮助他们。比如,有的学生可能老师把习题讲解了好几遍他都还不会,这时候教师千万不要着急,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而要学会反思,为什么学生还不会?是他没有认真听,还是自己讲的太难,不符合该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要善于安慰学生,给学生信心。这样不断帮助学生改正、进步并解决学习上的问题,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生的学业才能步步高升。

  二、在游戏活动中发挥生生之间的互动作用

  游戏是孩子们进行学习的主要方式,孩子对于世界的理解主要是通过创设符合社会法则的相似的游戏情境,并在不断的情境模拟与活动参与中领略这个世界的法则,学会世界的规则,从而使学生的社会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成长为一名健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此外,很多小学语文知识也是对于学生基本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比如《王二小》一课重视对学生爱国情感及牺牲精神的培养,而《我要的是葫芦》则是结合生活场景中经常发生的事情,进行生活情境再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精神。因此,其实很多小学语文的教学都具有非常强的生活性、趣味性。教师在教学这些课程时,要善于把这些课改编成充满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各种能力的锻炼。除此之外,利用游戏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使不同学生都参与其中,在游戏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培养,并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人格得到完善,能力得到锻炼,也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由于一个班级通常具有几十名的小学生,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尽不相同,这样教师还可以发挥班集体对于学生个体的教育作用,不仅使生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还使得学生个体与班级群体之间的互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个体更加优秀,使班集体的风气更加良好,从而也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对班级产生归属感,班级的凝聚力从而得到增强。

  三、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充分发挥生本之间的互动作用

  所谓生本之间的互动作用,是21世纪以来教育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以往的语文教育中,教师只关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和反馈,而忽略了作为教学内容的主体即文本的重要作用。专家们经过大量的教育调研发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不是以教师的传授为主的,在教师进行教学之前,学生往往通过预习、大体浏览等会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一印象一直影响着学生对于教师所教授的知识的理解。所以,学生面对文本并不是无动于衷的,而使有着自己的解读。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于文本的第一印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小学生由于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又喜欢具有画面感、色彩鲜艳、形象奇特的事物,而对于一些抽象的文字则缺乏长期的专注能力以及足够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对纯文字的语文教材进行再次加工,通过讲故事、表演情景剧等方式进行文本再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文本的学习与记忆等工作。通过这样,既能充分尊重学生对于文本的第一感觉,又能在此基础,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适当教学,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总之,无论是小学语文的教学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学,教师都应该注重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生本之间的互动性,用充满趣味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学习能力,从而为学生一生的学习生活打下能力基础。

  参考文献

  1 、微课在银川市M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验研究张园宁夏大学20xx-05-01

  2、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研究金旭英华中师范大学20xx-05-01

语文教学论文6

  上周,我上完《故乡》之后,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第四题:“作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内涵,并结合社会和人生,以这句话为话题,写片断作文。”在学生完成作文后,我试作让学生自己读作文,改作文,准备在上课时让学生读、评。

  到了该上作文课的时候了。我走上讲台,让同学们拿出作文本,按座次抽同学读自己的作文。有二十来个同学读了自己的作文,且能谈自己写的作文,其他同学也能较恰当地点评,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第二节一开始,就该是我班学习最差的李××读作文。还未抽到他,我的心里就在打鼓:这个同学学习一蹋糊涂,书写糟糕,甚至连话都说不清楚,他怎么念他的作文?

  “李××同学,请你起来读你的作文。”坐在最后一排的李××慢悠悠地站起来,拿起他的作文本,抓了抓头:“路。我家门前有一条小路,……嗯,小时候,我每天早晨数着地上的石子上学;下午,我又送走夕阳飞奔回家……”

  “请暂停一下,这篇作文是你自己写的吗?”我打断了他的话。他诧异地抬起了头,歪着脑袋红着脸说:“是我自己写的。”我不相信,他的水平怎么用得出“数”和“送”?“请你谈谈为什么要‘数着石子上学’?”他又习惯性地抓了抓头:“早上上学时,我不想去,在路上边走边玩,像在数石子一样,我才用‘数’。”哼,说不定是你瞎蒙的,你能用上这么精彩的字?我仍不相信。“你再说说:”下午,我又送走夕阳飞奔回家‘是什么意思?“

  他还是那动作,抓了抓头:“下午放学,我想多耍一会儿,不想太早回家,等到太阳下山了,才一口气跑回去。”

  我仍将信将疑,走到他座位边,拿起他的作文本。我大吃一惊,这是李××的作文本?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翻一下封面,不错,是他的,作文本上分明地写着“李××”三个字。再看他的作文,写了两页,第一页是用钢笔写的,题目:路。作文,按课文最后三段抄了一遍。

  第二页,铅笔写的,题目:路。内容就是他刚才读的,还没有写完。看样子多半是刚才趁下课时才写的。

  我没有让他继续往下读,后面的内容比起他读的几句话逊色多了。

  但我没有放弃这一机会,狠狠地表扬了他一番:“你写的这两句话简直绝了,用两个很平常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你的心里活动。很好嘛,你不是学不好,而是没有下功夫罢了。以后作文也好,学习其它知识也好,多动点脑子,我下点功夫,一定会长进不少的。”

  他又准备举手抓头了,“当众说话时,仪态大方点,像个男子汉。”他放下了手。

  朗读作文继续进行。

  课后,我才细想,其实学生都有学好的可能,就看教者调动他的积极性,我认为,必须抓住他的每一个闪光点,不逼不行,再加点其它的什么佐料,说不定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语文教学论文7

  摘要:语文是研究汉语的特定学科,从小学开始便便随着我们的整个学习生涯,小学语文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奠基阶段,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语文课中老师的语言往往是学生关注的重点,同时老师教学语言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到课程的讲授,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我们对此进行研究,希望可以找到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从中可以启发老师,不断的改进自身,用得当的语言启发学生,提高课堂的效率。下面是我对这一问题的一些看法,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体特点

  一、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的相关背景

  (1)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语文是研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是帮助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掌握我们的母语,以及从价值观等角度逐渐的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语文的教学目的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涵。学习语文可以帮助学生不断的了解祖国文化,帮助学生更好的使用母语,从而更好的培养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好的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教学语言的作用

  1、小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其心智发展处于成型阶段,老师的语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而老师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便是在课堂之上,课堂教学语言便是其主要变现形式,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老师的教学语言使用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2、正确的课堂教学语言可以减轻老师的教学压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明白课堂知识,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是双赢的,可见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

  课堂教学语言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少人开始关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使用的教学语言,在我们的调查研究总结之后发现,教学语言特点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主要有语言的艺术性、语言的情感性、语言的生动性、语言的可接受性以及语言的规范性五个方面。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特点的分析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语言艺术和我们语文课标要求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项能力,同时也是学校等相关部门对老师的新要求。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语言学科目,它是研究我们汉语的重要课程,为此语言的艺术性在语文课堂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习的不同课程在授课的过程是一样的,都会涉及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具体在课堂环节中提问是老师和学生交流互动最为广泛和常见的方式途径,老师和学生之间是有距离的,这是不得不承认的,毕竟所处的年龄、位置不同,但是艺术的语言可以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使老师更加了解学生,明白学生需要的;学生也可以更深刻的明白老师的用心良苦,以使自己更加努力的去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课堂教学语言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其本身就是人情感的具体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堂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老师必须要充分展示语言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课堂语言之中蕴含的情感,从而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影响,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让课堂语言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服务;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小学语文课堂之中主要的内容就是故事,故事的情节都比较丰富多彩,而且再加上小学生所处年龄阶段,在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接受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问题,教学需要用语言去给学生解释清楚,这便要求老师课堂中所使用的语言必须具有生动性的特点,生动的讲述课文知识的内容,以使学生可以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学到知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以及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老师提高自己教学语言的生动性途径有很多,比如说使用多感官教学法,充分调动眼、耳、口、手、脑,乃至鼻、舌等参与学习,其设计是用不同的信息形式展现相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中由于有许多有趣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应用这样的方法,将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充分调动起来,将抽象化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语文教学由难到易,使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变的越来越简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主动性。

  (4)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可接受性

  教学语言的可接受性,意思是让学生可以接受,可以理解老师所讲授的课堂知识。小学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学生的三观正处于形成期,而且学生的智力、心理都处于不断发展的时期,对于一些知识的理解程度并不到位、并不准确,需要老师对其进行必要的介绍和说明,但是老师需要注意的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语言,不可使用一些晦涩难懂的语言文字,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十分不利的,要充分考虑到语言的可接受性,让学生可以理解自己所说的话,所讲的知识内容。

  (5)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就是指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使用的教学语言必须是规范的,符合学校以及相关部门的相关规定,不可以出现违规等现象。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各方各面都会潜移默化的受到老师的影响,因此老师必须要注意自己在课堂之中的一举一动,要处处为学生做好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可以受到良好的影响,从而不断的养成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以使自己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小结

  语言是一种艺术,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话语,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的教学语言,它的选择和使用都是需要注意的,老师必须考虑到相关的实际情况,了解自己面对的学生群体,从而选择合适的课堂语言,给学生讲解课本知识,展示当代老师的魅力,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课堂语言的选择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知识内容、学生群体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从而不断的提高课堂的效率,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万少敏、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索[J]、赤子(中旬),20xx年第8期

  [2]蓝长秀、探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新课程(下),20xx年第3期

  [3]严欣、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D]、浙江师范大学,20xx年

语文教学论文8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造句教学不容忽视。在当前小学生造句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造句脱离现实、造句机械模仿、造句简短,多用单句等等。针对以上这些情况,笔者试图从理解词义、激发学生思维、多形式训练等四个方面来克服以上现象,解决问题,使造句教学得到应有的改善。

  关键词:小学语文;造句教学

  正文:

  造句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对造句教学缺乏应有的认识,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致使目前的造句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目标进行定向,让造句教学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当前,小学生在造句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一些普遍现象,笔者现将这些现象和问题归纳在一起,以便寻求解决之道。首先,小学生所造的句子内容相同,很多同学的思维方式单一,造出来的句子内容大多雷同。比如说:用“一……就……”来造句,很多学生就会造这样的句子:

  “我一回家就开始写作业。”

  “我一回家就看见了妈妈。”

  当然,这也是和我们的生活实际相关的,但是这样的句子出现频率非常高。其次,小学生造句刻意机械地模仿,有的也反映出了当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当的教育方法。小学生总是喜欢机械地模仿别人的句子,而没有创造力。另外,在句子中,也出现了一些“打电脑游戏上瘾、杀死、美女”等词语,还有出现:“如果我考了就十分,爸爸就会给我二百元钱。”之类的句子,这些和生活紧密相关的句子也反映着小学生的思想和现实生活。虽然有的不是普遍现象,但是作为教师,就应该给予这种现象充分的关注和重视。再次,小学生造句为了保险,都喜欢用简单句,用简短的句子,而不去尝试复杂的句子。他们认为只要老师给这个句子打勾,就可以了。这样下去,势必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一定的危害。最后,小学生造句喜欢重复现成的材料,材料积累的少,缺乏想象力。在现实中,具体到每一类词语的教学,小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就更多了,在这里,结合以上这些现象,笔者来谈谈如何进行有效的造句教学。

  要进行有效的造句教学,就应该明白造句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造句就是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词语,是学习和掌握规范化语言的重要途径,对巩固所学词语、发展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是语文教学中经常性的基础训练,是作文教学的基础。所以,造句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能忽视的。我们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解词义,在语境中造句。

  汉语博大精深,很多词语的意思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就不能造出一个好的句子来。所以要想造出正确、通顺的好句子,一定要理解这个词语。举个例子来说,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课《课堂练习本》中出现了用“引人注目”这个词语造句。引人注目的意思就是: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候,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他讲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故事。仔细一想,就会发现其中的之处。这个引人注目的“目”师眼睛,是引起人们眼睛的注意,引来人们去看,二学生去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个句子,所以导致了这个句子的错误。可见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多么重要。另外,还拿着个例子来说,理解了词语之后,学生可能在造句的时候无从下手,那么我们就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在情境中造句。比如这个词语,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某个人举动很奇怪,特别能引起大家注意,所以很引人注目。还有,学校里面最近增加的风景或者生活中的风景,跟着这些引导,学生造出了很多不错的句子:我们学校的空中画廊很引人注目,上面的图画非常美丽。引导学生去想象,联系实际,这样,造出来的句子就会非常鲜活,富有生命力。

  二.激发和拓展学生的思维。

  《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在这里,言之有物就是说我们在写文章或者说话的时候要有内容,不要空洞。在造句教学中,更要重视这一点。所以这就需要教师立足于内容,去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广阔性。有的孩子经常不知道写什么,有的知道写什么但是不知道该怎样把句子更美地展现出来。其实在学生的生活中,除了学校的生活,包括课堂生活和下课的生活。他们也经常看电视,听广播,上网浏览资料,参加劳动,参加兴趣班等等。教师应该在造句教学的时候,引导孩子把这些活动的见闻、过程和自己的感受写到句子中来,更加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比如说: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课的练习中,笔者在批阅的时候发现了这样的句子。“我妈妈在化妆。”一部分同学都写了这样一个简单句子,很明显,这个句子不会错,但是这个句子却缺乏了很多丰富的内容。于是,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妈妈为什么要化妆,妈妈化妆是要做什么事情吗?为什么不是别的人化妆呢?学生这时候开始思考了,有的联系生活,写道:

  “妈妈在上班之前总要化妆。”

  “今天,妈妈要带我去参加阿姨的婚礼,所以妈妈在化妆。”

  “六一儿童节到了,小朋友要表演节目,老师在帮小朋友们化妆。”

  这些句子逐渐丰富起来,以一个完整的面貌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这就比前面那个简单的句子更加丰富了。有时间、人物、事件。这就为学生作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说话有前因后果,有时间和内容,就达到了造句教学的目的。

  三.以课堂为阵地,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

  造句教学要以课堂为阵地,教师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组织,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为了使学生造出更好的句子,在造句教学中,应该立足于课堂,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比如说:可以把同样的一个词放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让学生体会出句子的灵活性。如:用“碧绿”造句。

  “我家门前有一条碧绿的小河。”

  “我有一块玉,它的颜色是碧绿的。”

  “碧绿的柳枝垂下来像小姑娘美丽的头发。”

  这样的句子,变换了不同的位置,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灵活起来。还可以利用扩句的方式,如用“钻出”造句。

  “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了。”

  运用扩写的方式来造句,可以扩几处。

  “美丽的小草从土里悄悄钻出来了。”

  “可爱的小草悄悄从土里钻出来了。”

  “嫩绿的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了,离开了大地妈妈的怀抱。”

  这样扩充,就使句子变得逐渐丰富起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还可以利用改变

  句式,改变句子的意思等方法来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这样,造句教学就会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开辟出一片美丽的蓝天。

  四.引导学生思想积极健康地发展。

  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思想,在他们的句子中也出现了很多“杀人、美女、打游戏上瘾、爱情”等词语。出现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祖国未来的使命和责任。如果现在教师对小学生身上的稳日视若罔闻,那么势必会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造句教学中,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就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健康向上的积极的思想。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不要忘记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开拓小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素质。

  综上所述,小学生造句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不能忽视造句教学的,要积极开展有效地造句教学,教会学生造句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思想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希望造句教学能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

  1、徐君翠。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浅谈小学语文课堂造句教学[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蔡月琴、高凤元。小学生造句引发沉甸甸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

  3、何建军让造句教学流光溢彩[J]。福建教育。

语文教学论文9

  国家小学语文研究会理事长崔峦一再强调,小学语文教学要“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他认为“吃准目标,就是要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很清楚,其意是要求我们把握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阶段性,把好年段关。在小学,年段的读写基本功重点呈阶梯式分布,由低段的词句训练为重点过渡到中段的自然段、结构段,再到高段的篇章训练。自然,我们高段五六年级读写训练无可置疑要侧重篇章。如何落实高段训练重点呢?我以为,首先应该明确高段的读写训练重点包含哪些具体内容,接着要研究怎样落实高段读写训练重点的策略。

  一、篇章训练的内容

  有关篇章读写基本功训练的内容比较多。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实际,考虑侧重选择小学生必须懂的基本篇章知识作为重点训练内容,为初中学习奠定基础。具体侧重教学以下方面的篇章内容:

  1。四大文体的基本构篇知识

  小学语文的课文,多为写人、记事(含叙事性散文)、写景、状物四大类型的写实文章,诗歌比例也不小。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并懂得构成四种文体的基本要素,以增强学生的篇章意识,为写好四种文章奠定基础。

  2。文章的结构方式及其特点

  万事万物的构成都有一定的结构方式,写文章也不例外。无论什么文章,都会由开头、中间、结尾组成。就一般课文而言,有“总分总”构篇方式,如《藏北草原》《伟大的出征》和《养花》;有“分总”方式,如《话说长江》;也有“总分”方式,如《被袋里装着什么》;还有并列结构方式,如《松坊溪的冬天》。

  3。文章的表达顺序

  一般而言,文章的表达顺序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写人记事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或者时间顺序行文,写景状物的文章要按照移步换位的空间顺序行文。

  4。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

  一般来说有五种基本的表情达意的方法: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5。文章开头、过渡和结尾的方法

  文坛上积累了写好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不少经验,传统上把它们比喻为“凤头、驼峰、豹尾”。就我看来,写开头、结尾的方法很多,也没有一定的规定,只要认识各种各样的开头结尾方法,懂得其好处就够了。

  6。细节描写的方法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遣词造句,写好人物、景物、事物的细节,并且,学习运用恰当的关联词语,使语言内在联系更加紧密。

  二、篇章训练的策略

  高段的语文实践主要是读写,篇章训练的基本途径就是要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凭借课文(或作文)固有的表达特点,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有针对性地渗透某些表达规律的教学。具体方法是:

  (一)阅读教学中,完成好理解内容和领悟表达方法的双重任务

  1。在阅读目标里明确体现理解内容和领悟表达方法的双重要求,克服重内容轻形式的倾向

  阅读教学有理解内容和领悟形式双重教学任务。我们语文老师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表达方法的领悟,真正认识到它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其次,在教案设计中,除了把理解内容作为教学目标外,还要把表达方法的学习作为学习目标列入教学要求之中。例如鄂教版五上的第3课《我的房间》就要把学习文章开头结尾首尾呼应的写法列入教学目标。在具体的行文中,作者又采用了果因式的组织语言的方法,也可以纳入教学目标之中。

  2。在阅读过程中采取灵活方法,落实好理解内容和领悟形式的双重任务。

  怎样在课堂上落实阅读教学的双重任务呢?我认为,高年段应该采用两种方法来对待两种情况:

  (1)在段的教学中,领悟表达规律与理解内容同步进行。这部分的关键首先取决于设计问题时,要同步设计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方法的领悟两个方面的问题。例如,解读《索溪峪的“野”》的第二自然段时,就可以设计这样三个问题:索溪峪的山是真的“野”吗?它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在构段方式和语言表述上有什么特点?这三个问题,前两个问题属于内容理解方面的,后一个问题是写作方法方面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始终把内容和形式的解读联系在一起,就能有效克服解读的片面性。其次,在段落解读后要注意既归纳段落内容,又小结写法,甚至可以仿照写法说一段话,强化写法教学。

  (2)在篇的内容理解后,立足全篇,引导学生领悟全文的表达方法。我们高段语文老师,要根据“形式内容形式”的阅读教学规律,带领学生通过感知语言文字走进课文,理解内容,还要带领学生走回来,立足全篇,看看作者采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但是,篇章的表达方法很多,我们不可面面俱到。因此,一要根据单元训练的重点确定领悟什么表达方法,把单元表达规律教学要求落实在每一课的教学之中;二要根据课文固有的特点和课后要求来确定表达方法的教学重点。有的课文既没有在单元导读里提出表达方法教学要求,课后也没有布置表达的训练要求,那我们就要根据课文固有的篇章特点或者文体特点,自己确定表达方法的教学要求。

  (二)作文教学中,完成把表达规律转变成作文能力的任务

  1。把习作教学的基本目的定位在掌握运用语文的表达规律上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文教学的根本性目的是通过小学作文长期训练,让学生掌握各种写实作文的方法和基本的行文规律。所以,我们高段确定每篇作文教学的目的,要立足篇章,不仅要明确写什么作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某种作文的表达规律,某类文体的表达方法。例如,五上的第7次作文是写人物或事物的变化,我们就应该把作文教学的目的,定位在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着重写后来变化的写法上。

  2。在习作教学的全过程中,环环渗透表达规律和方法的指导

  (1)导语中渗透指导。通过导语激发写作兴趣是大家的基本做法。其实,我们还可以把作文的目的,巧妙地渗透在导语之中,以强化表达规律和方法。例如,五上第6次作文是写一个故事,我们可以在开课的导语中这样渗透表达规律和方法的教学:今天的作文课,就让我们先仔细地观察四幅图,看看图上画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再按照图画写清楚这个故事。写故事,要按照图画的意思,写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事情写完整。

  (2)写作前重点指导。作文指导课应该根据作文教学的规律,先指导写什么,即选材立意,再指导怎么写,即怎样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对于小学生而言,指导写法应该采取读中学写方式,拿出一篇例文作为学生模仿的样板,读一读,想一想应该学习例文的什么写法。值得一提的是,读中学写是一个渐进过程,欲速不达,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只能一次一法,一练一得,学有重点。

  (3)写作中渗透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需不需要渗透指导,有一定的争议。有的说,不要打断学生习作的思路,不要指导;有的说习作前已经作过指导,更不需要指导。而我认为,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没有运用表达规律的自觉性,正处于运用写法的尝试阶段,需要不时地提醒和帮助。以引导他们的尝试,所以,我们还是要在学生课堂作文打腹稿、拟稿时,继续作必要的指导。但是,这种指导,话语不是批评性的,而是引导式的;不是滔滔不绝的,而是言简意赅的偶尔提醒;也不是漫无目标的,而是根据巡视发现学生作文的偏差或不足,作针对性的提醒式的指导。

  (4)作文批改时延续指导。作文批改是指导的继续。批改指导只能借助批语表达,或肯定,把写得好的地方画上波浪线,批上:“这个地方详写得当!”“如果在某某处再对人物的行动作更详细生动的描写就更好了!”既通过眉批指导,又通过总评语指导,双管齐下。但是,无论是批语或评语,都要着眼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考虑。基于一练一得的理念,评语切不可面面俱到,只能根据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着重评价本次学写的方法运用得怎样,可以提醒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写法作文。

  (5)评讲课继续指导。评讲课既是作文教学师生反思得失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次继续指导学生作文的大好机会。怎样反思呢?一是根据作文批改记载,归纳出单元表达形式迁移训练重点的成功之处,整体概评,列举学生的具体习作来引导学生发现成功之处,并且与自己的作文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还可以鼓励学生毛遂自荐,自我评价成功之处,剖析成功在哪里,怎样

  成功的。二是集体会诊突出的毛病。让大家根据训练要求会诊,重点引导学生评价表达方法的运用情况,并开出治疗处方,提出修改建议。之后,继续让大家读自己的文章,根据写法迁移要求,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迁移运用写法,更上一层楼,进一步提高表达质量。

  我以为,在明确训练哪些篇章表达规律的前提下,只要循序渐进,学以致用,坚持落实每一次训练要求,小学生完全能够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提高读写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论文10

  摘要:

  新课改所做出的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小学生,不仅要设计出能够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还要坚持多元智能理论,允许不同的小学生以不同的速度来获得不同的发展,这对于正面临“小升初”学习压力的六年级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对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小学语文;理论研究

  六年级的小学生会在一年的学习之后面临自己人生中所遇到的第一个大型考试——“小升初”。在六年级的语文课堂上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思想,可以让小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使得六年级小学生在心理、精神上都获得学习自信,消除考试所带来的焦虑感、紧张感,有效解决六年级小学生的厌学问题。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一个擅长写作的人不一定擅长说话,一个不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也不代表他们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水平的低下。教师必须要有一种善于发现、善于挖掘的能力,促使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走向个性化、全面化。下面,笔者从学习任务的多元化、语文练习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三个角度,来讨论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中的具体应用。

  一、学习任务的多元化

  当小学生进入六年级之后,许多教师都会在“时间少,任务重”的紧迫感的驱使下,恨不得将所有的语文知识一股脑地倒给小学生,也会下意识地要求所有的小学生用同样的学习效率来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这就让许多语文能力不足的小学生承受着过重的学习压力。多元智能理论允许小学生的智能、学习能力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使学习任务多元化,让小学生根据自身的语文水平来选择相应的任务,使其保持松弛有度的节奏来完成六年级的语文学习。

  在新知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不同的学习任务,比如在《山中访友》这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分别设计四个学习任务,即学会读写清爽、吟诵、陡峭等新字词,了解这些汉字的内涵;充分调动自己对散文知识的了解,分析课文中所具有的散文特点,并且就文章所使用的拟人、比喻等修辞进行鉴赏;通过朗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就文章中的优美语句进行摘抄与鉴赏;通过学习,品味作者的情感所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在公布了这四个学习任务之后,小学生可以就自己的语文水平来进行学习,他们不必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这可以让小学生以轻松的心情面对语文学习。

  二、语文练习的多元化

  “题海战术”似乎成为传统语文教师在短期内提升六年级小学生语文成绩的基本战略,教师很少会考虑哪些知识已经被小学生掌握,哪些语文知识还需要小学生重点练习,只是一味地布置大量的练习题,让六年级的小学生疲于应付。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要改变这种毫无重点、毫无层次的语文训练方式,而是要将语文练习进行分层,或者是以专题训练的方式进行,使得小学生能够有计划、有重点地来训练自己的薄弱环节。

  在组织六年级小学生进行语文练习的时候,我会设计语文基础知识专题、阅读理解训练专题、习作练习专题、古诗词背诵专题等几个专题模块,并且将其整理成练习册,将其分发给每个小学生,小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进行选择。但是,有一部分小学生对自己的语文知识结构的认识并不清晰,所以他们不知道该选择哪项专题。为此,我会结合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语文试卷中的具体得失为他们提供练习建议。

  三、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一刀切”是导致六年级小学生不喜欢学语文的基本原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师不应该只用语文成绩来评价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而是要綜合考虑每个小学生的整体表现,促使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让六年级小学生接受全面的、客观的语文学习评价,使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快乐、自信。

  在评价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对不同的小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与甄别,要因人而异、因势而定。如果一个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较高,那么教师就要对他的阅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小学生的日常表现比较好,但是在考试中的表现却屡屡不尽如人意,那么教师也要对小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肯定性评价,避免小学生因为成绩不够优秀而产生失望情绪;如果小学生在某个阶段的心理压力过大,那么教师就要暂时放低对这个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

  总而言之,多元智能理论是以促进小学生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发展为基本目的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促进、启发等多重作用,真正将小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上,使得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更加突出,也让更多的小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白光沂.语文教育中的智能开发: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教学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xx(3):52-53.

  [2]冯文全,田仙菊.多元智能理论框架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xx,36(4):107-111.

语文教学论文11

  一、当前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所存问题

  (一)兴趣较低,阅读面也较为狭窄,同时积累量也相对比较少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被动记诵状态,在知识迁移上容易受到约束和限制,缺乏一种宏观审读,也就更谈不上个性悟读或者审美解读,最终造成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上非常茫然,一切为了考试而学习,未真正领悟到古诗词所蕴含各种艺术美,自然而然其自身文学素养也就得不到提高。

  (二)教学策略过于单一和形式化

  古诗词自身具备内容含蓄、语言凝练、表达巧妙、文句变形且语义跳跃等特征,而这些特征也使得其并不像白话那样浅显易懂。对于大部分古诗词而言,并不是简单地通过文句挖掘就可明白其内在所蕴含意义,而这无疑也为学生学习古诗词加大了难度。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在我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旧采用是一种“填鸭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导致古诗词自身语言所具备灵活气韵得不到展现,使其审美趣味逐渐下降,最终使学生创造力以及想象力受到影响、限制,造成其教学质量低下。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和实施

  (一)基于古诗词自身文体特点所采取策略

  1、在技法上进行突破。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语言也在发生着一定变化,若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望文生义来理解古诗词,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古诗词理解上产生误区。在古诗词中,其语言较为含蓄,通常情况下,作者不会将自己情感直接地表达出来,而是借助于事、景或者物,通过谐音、比喻、用典、互文、拟人或者借代等方式来表达。鉴于这种特性,笔者认为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要想突破这种语言理解障碍还必须得掌握相应艺术技能,从整体出发,根据语境进行联想,对词义进行动态地介绍,将一些困难古诗词转变成为容易理解语言。比如高适《燕歌行》、《封丘作》这两篇诗歌中,有“烟尘”和“风尘”这两个词语,尽管二者只有一词之差,当时在词义上确有很大不同。在教学时,教师可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借助于工具书,使学生能够明白《燕歌行》中“烟尘”指是战争,而《封丘作》中“风尘”即可理解成为流言蜚语和地位卑微者生活,又可理解成为战乱。

  2、结合古诗词自身意境,进行情境再现。在古代,诗人将客观物象来作为其创作素材,通过加工与提炼以后,将其转变成为渗透着诗人自身情感艺术形象。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明白这一特性,注重学生感官激发,进行古诗词意境再现,正确引导学生在这种意境中来解读作者所想要表达一种思想,借助于具体物象,使学生可从不同形态上来审视诗词所蕴含内涵,通过日常体验与观察来逐步增强学生对于物象感受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词现实意义。同时还应将意象进行归纳和总结,辨别不同诗词作品在意象上所存在不同,正确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所呈现出意蕴进行细作与辨析,通过学生自己辨析,使其能够更好地领悟作品所反映出来意象之美,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多联想,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表面语言符号进入到相应情境中去,从而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二)教学方式融通与创新

  1、在进行诗文阅读时,应从整体出发把握诗歌,结合诗人所处时代、社会环境以及其自身生活状况等,这样才能够在一个大语境中,从浅到深地认识和理解诗词所蕴含意义以及作者创作这篇作品宗旨。比如进行山水诗这一专题教学时,在对盛唐时期“王维和孟浩然”所创作山水诗和中唐“韦应物和柳宗元”所创作山水诗之间异同进行比较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对当时唐朝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明白盛唐与中唐之间二者在本质异同,使学生就能够认识到盛唐时期,“王维和孟浩然”所创作山水诗更多是表达作者对于生活和自然喜爱;而在中唐时期,“韦应物和柳宗元”所创作山水诗则更多反映出了作者低落和无奈心情,表达了作者自身清淡高远以及孤寂意趣。

  2、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在进行诗词鉴赏时候,教师应该利用母语这一课程资源意识来增强古诗词和日常生活、社会以及世界之间联系,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学艺术所具备各种象征。同时还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古诗词教学场景,从而增强学生自身感性认识。

  3、加强学生实践创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深刻认识到古诗词内涵,更加客观且全面地理解作者自身情感,继而提高其对古诗词进行鉴赏能力。要注意是,在进行写作与创作过程中,这种“写”并不是指简单仿写,而是把一些简单阅读行为变为一种形式多样且灵活创造性行为,同时还可在原古诗词上进行改写。比如在进行王维《山居秋暝》这一内容教学时,教师可抓住文章中所呈现出意象以及诗歌自身特征,借助于创造性联想以及具体形象补充,让学生利用散文式语言来进行描述,使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王维诗歌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意象。

语文教学论文12

  一、借助现代教具,调动学生兴趣

  有效的情境创设,仅仅借助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以及教师的口传身教,很难达到课堂最优化。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国家加大了对于教学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具有现代气息的教学用具出现在教学领域,多媒体、电子白板等现代教具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授课效率,而且为学生们带来了感官上的冲击,对成长中的小学生,更是充满了吸引力。因此,进行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这些现代教具的优势,将文本中的信息制作成授课课件或者利用Flash动画形式形象直观传达文本信息拓展实施范围,激发学生参与情境的兴趣,落实语文课的授课效果。

  比方说,在讲授《小鹰学飞》的文章时,为了形象地将小鹰跟随鹰妈妈学习翱翔的故事展现给学生,教师就可以选取《动物世界》中雄鹰翱翔的图片,配以具有草原风情的音乐,将雏鹰一遍遍试飞的flash动画展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将内心中永不舍弃、好学谦虚甚至对妈妈的感恩情感在课堂上传达出来,语文课堂笼罩在师生互动的和谐氛围中,践行了新课改理念。

  二、实施分组探究,挖掘语文内涵

  新课改在课堂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间的有效分组,通过小组互助、分组讨论以及踊跃发言,创设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情境,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感受文本的信

  息。小学生活泼好动,语文课蕴含着众多趣味故事、人生真知,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实施分组探究,不失为一种有效引发语文教学活水的途径。四、结合文本,扮演故事角色小学阶段的学生,更乐于接受色彩感比较强,能够让其参与其中的教学活动。苏教版的语文教材,大多数课文附以生动形象的图画,吻合了小学生的情感认知特点,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讲解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利用文本,引领学生直观感受故事情境,发挥学生好动、稚真的天性,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水到渠成感受文本内涵。《狼和小羊》这篇寓言感很强的文章,就可以让学生参看文本图画聆听教师朗读,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从而体味狼的狡诈、小羊据理力争的寓意,增强学生们不畏恶势力的正能量,为语文教学引入源头活水。

  基础教育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唯有夯实基础,才能为今后学生质的飞跃提供良好的前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承担着传道授业的重任,高扬新课改的旗帜,就要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创设能够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情境,才是导入语文教学活水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论文13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研究

  摘要:语文是研究汉语的特定学科,从小学开始便便随着我们的整个学习生涯,小学语文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奠基阶段,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语文课中教师的语言往往是学生关注的重点,同时教师教学语言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到课程的讲授,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我们对此进行研究,希望可以找到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从中可以启发教师,不断的改进自身,用得当的语言启发学生,提高课堂的效率。下面是我对这一问题的一些看法,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体特点

  一.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的相关背景

  (1)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语文是研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是帮助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掌握我们的母语,以及从价值观等角度逐渐的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语文的教学目的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涵。学习语文可以帮助学生不断的了解祖国文化,帮助学生更好的使用母语,从而更好的培养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好的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教学语言的作用

  1.小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其心智发展处于成型阶段,教师的语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而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便是在课堂之上,课堂教学语言便是其主要变现形式,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教师的教学语言使用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2.正确的课堂教学语言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明白课堂知识,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是双赢的,可见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

  课堂教学语言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少人开始关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使用的教学语言,在我们的调查研究总结之后发现,教学语言特点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主要有语言的艺术性、语言的情感性、语言的生动性、语言的可接受性以及语言的规范性五个方面。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特点的分析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语言艺术和我们语文课标要求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项能力,同时也是学校等相关部门对教师的新要求。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语言学科目,它是研究我们汉语的重要课程,为此语言的艺术性在语文课堂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习的不同课程在授课的过程是一样的,都会涉及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具体在课堂环节中提问是教师和学生交流互动最为广泛和常见的方式途径,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有距离的,这是不得不承认的,毕竟所处的年龄、位置不同,但是艺术的语言可以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明白学生需要的;学生也可以更深刻的明白教师的用心良苦,以使自己更加努力的去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其本身就是人情感的具体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堂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教师必须要充分展示语言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课堂语言之中蕴含的情感,从而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影响,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让课堂语言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服务;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小学语文课堂之中主要的内容就是故事,故事的情节都比较丰富多彩,而且再加上小学生所处年龄阶段,在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接受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问题,教学需要用语言去给学生解释清楚,这便要求教师课堂中所使用的语言必须具有生动性的特点,生动的讲述课文知识的内容,以使学生可以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学到知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以及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教师提高自己教学语言的生动性途径有很多,比如说使用多感官教学法,充分调动眼、耳、口、手、脑,乃至鼻、舌等参与学习,其设计是用不同的信息形式展现相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中由于有许多有趣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应用这样的方法,将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充分调动起来,将抽象化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语文教学由难到易,使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变的越来越简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主动性。

  (4)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可接受性

  教学语言的可接受性,意思是让学生可以接受,可以理解教师所讲授的课堂知识。小学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学生的三观正处于形成期,而且学生的智力、心理都处于不断发展的时期,对于一些知识的理解程度并不到位、并不准确,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必要的介绍和说明,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语言,不可使用一些晦涩难懂的语言文字,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十分不利的,要充分考虑到语言的可接受性,让学生可以理解自己所说的话,所讲的知识内容。

  (5)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使用的教学语言必须是规范的,符合学校以及相关部门的相关规定,不可以出现违规等现象。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各方各面都会潜移默化的受到教师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要注意自己在课堂之中的一举一动,要处处为学生做好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可以受到良好的影响,从而不断的养成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以使自己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小结

  语言是一种艺术,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话语,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的教学语言,它的选择和使用都是需要注意的,教师必须考虑到相关的实际情况,了解自己面对的学生群体,从而选择合适的课堂语言,给学生讲解课本知识,展示当代教师的魅力,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课堂语言的选择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知识内容、学生群体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从而不断的提高课堂的效率,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万少敏.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索[J].赤子(中旬),20xx年第8期

  [2]蓝长秀.探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新课程(下),20xx年第3期

  [3]严欣.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D].浙江师范大学,20xx年

语文教学论文14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无论高考的压力有多大,学习的任务有多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始终都是平衡一切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分数终于泰山,为了达到高分目的,往往忽视了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性。这不仅造成了老师与学生在思想交流上的不流畅,甚至形成了认识上的对立局面,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漠视的态度。没有了兴趣,即使是死记硬背也不会有明显的效果和作用。而且一旦由于兴趣的缺失导致了学生对语文本身的漠视甚至是厌恶,这将是更加危险的局面。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听课不专心,觉得上课听讲不是那么重要;对待课后作业的态度更加恶劣,以没有时间为借口而不按时完成。若学生对高中语文没有兴趣,则他们的学习动力不强烈,学习主动性不明显,学习过程不够持续。

  二、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创新方法

  (一)大规模应用课堂讨论机制

  语文老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像一名向导,根据学生的要求和现实世界的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向导的任务不是独裁式的灌输和强硬的要求,而是要注意倾听接受者的声音,这一理念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要重视与学生的交流。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已经开始出现了与学生平等讨论的现象,但是持续性不够,导致了作用不够明显,为此我们需要将这种课堂讨论的机制常态化。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平等、深入的讨论,可以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可以影响和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事物的接受力。在大多数情况下,讨论后形成的共识更容易被接受,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牢靠。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已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广泛关注,但是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多媒体的使用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目前计算机、网络等新手段的触角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所有的学生们已经认可和接受这样一种知识展现和传播的方式,所以用多媒体手段来进行教学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老师要改良传统的教学手段,适当嵌入多媒体教学方式,用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辅助教学;另一方面,老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在各种多媒体的使用上学生往往具有更多的经验和更加娴熟的技能。

  (三)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舞台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效果和成绩不明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在一定程度忽视了学生的心声。学生感受在课堂上感受不到主人翁的气氛,这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打折扣。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语文老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并适时迎合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在当前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中,学生不仅很快形成了自己的个性,而且希望在更多的场合张扬自己的个性,处在价值观形成期的高中学生更是如此。如果老师只是想一味地改变学生的价值观和个性要求,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学习和生活,往往会适得其反。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在不影响教学过程和目的的情况下,主动地倾听和认可学生内心的声音,肯定他们的个性。

  三、结论

  语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载体,高中语文教育不仅要完成应试教育背景下对学生高分的要求,还应该发挥出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和陶冶审美情操的作用。为此,我们要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改革,充分利用信息化发展的产物,将新时期的诸多新特色巧妙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为困境中的高中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语文教学论文15

  一、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一)创新意识

  1.创新意识决定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最好体现,是推动国家不断创新的力量。在21世纪,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能力的重要保障。因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国家,才能不断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创新意识推动社会大进步

  创新意识能够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创新意识的形成,有利于人们形成开拓意识,促使人们思想解放,具备先进观念,进而激发创新的灵感,从而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创新意识对社会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推进作用,进而能使经济、政治等层面获得进步。

  3.促进人的本质力量不断提升

  创新意识对人才素质结构具有重要影响,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方向。创新意识能使人们充满生机与活力,富有开拓精神,能不断提升人们的本质力量,激发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促使人们自身获得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并能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

  二、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一)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创新

  创新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后天生活中逐渐锻炼得以形成的。很多学生认为,创新是科学家的专利,而普通人是不具备创新意识的,进而造成学生对创新望而生畏。其实,创新意识任何人都可以拥有。只要我们敢于解决之前未遇到的问题,都可以说是具备创新意识。

  (二)激发创新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内容,并将课文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学生讲述科学家的相关事迹,讲述他们如何进行创新活动,使学生对这些人才充满崇敬感,激励学生以他们为学习榜样,从小爱科学、学科学,树立远大志向,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更加努力学习,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讲到有关启示学生创新的课文时,例如,针对《蝙蝠和雷达》这篇文章,教师就可以将文章改编成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将科学家们根据蝙蝠夜间飞行原理制造出雷达的过程简要论述。然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让他们向科学家学习,善于观察,热爱思考,根据自然界规律,进行实践和研究,制作自己的小发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新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使他们不仅掌握课本知识,还要学会灵活运用。小学生天真活泼,想象空间广阔,他们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及想象创造美。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无论天上的,还是水里的,都可以大胆想象。对于课本中的小故事,教师也要让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如可让学生写一个简单的续文,开发他们大脑的思维能力,进行大胆想象。对于写得好的、有创新想法的学生,教师还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四)学会质疑

  教师要教育学生,使他们明白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知的道理,鼓励他们要经常质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对任何事情都富有好奇心,喜欢给教师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大部分教师都认真释疑,也有一小部分教师总是打断学生的问话,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不仅不能厌烦学生的提问,相反,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使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因为刨根问底往往可以形成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壁虎借尾巴》这一课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这时,学生往往将自己的疑问提出,如壁虎为什么长出新尾巴等问题。其他学生也会进行思考,因为他们也觉得好奇。这样,学生思维处于活跃期,即使提出的问题他们无法解决,但却培养了他们质疑的精神。这就是创新意识形成的开始。

  (五)扩展语文教学的范围

  语文课的学习要紧紧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实践活动是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良好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连。因此,教师要定期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走向生活。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办板报、表演课本剧等。办板报时,可以分小组进行,让学生展开想象,图文结合。一周下来,评出最优创意小组,进行物质奖励。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学过的课文,任意选择一篇,进行改写,改成课本剧。在课余活动中,教师进行简单组织,让学生表演。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的创新想法,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六)营造创新氛围

  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平时多关心、多鼓励他们,切忌批评,说话语气要和蔼。在生活中,教师是学生的大朋友;在学习上,教师是学生最信赖的人。教师和学生相处和谐,有利于营造创新氛围。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新颖想法,进而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保障。

  三、结语

  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就要不断发挥教师的作用,充分利用教材,鼓励学生创新。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师的引导及学生的不断质疑和探索。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逐渐形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