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一等奖

这是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一等奖第1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二、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教师适时补充。)

  参考资料: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11岁父亲去世,随母亲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定居。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曾前后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歌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诗风质朴无华,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诗集《山间》《白桦树》《西去的溪流》等。

  2、字词预习:给下列生字注音

  弗(fú) 涉足(shè) 伫立(zhù) 萋萋(qī) 幽寂(yōu jì) 延绵(yán mián)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自由读。

  停顿示例: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2、学生朗读展示。

  3、整体把握,理解诗意

  (1)全诗共四个诗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小节的意思(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小结: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惆怅-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未选择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你还学过使用这种手法的课文吗?(适当讲解象征与比喻的不同)

  提示:人生之路;象征手法;《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纸船》等。

  知识链接: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3) 这首诗引起了你哪些思考?让学生发言。

  例如: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三、合作探究,深入学习(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1、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

  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3、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4、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提示:

  1、“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也因为“人迹更少”,需要人们去开拓,从而拓展成为一条大道;正因如此,这条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见作者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

  2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3、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一等奖第2篇

 1.朗读课文。

  多媒体播放《未选择的路》的配乐及情景画面,教师朗诵。

  自由朗读。观画面、字幕,听配乐朗诵录音。

  2.探究:

  “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了什么人生哲理。

  作者明明写了人生道路的选择,明明花了较多的笔墨写了自己选择的那一条路,却为何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作者简介:弗罗斯特与他的未选择的路。

  3.听两首诗的朗诵。明白“诗不可译”之理,要想真正亲近大师们的文学作品,那要看我们的同学有没有勇气选择目前人迹更少的那一条路——文学之路。

  创意说明:教学生学法,一直被认为是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教学途径。有些学法是需要自己摸索归纳的,而学生接触较少的年代又比较久远的作品的学习,老师先传授学法,让学生依法实践,该是一条省力省时的捷径吧。

  教学步骤:

  一、自己朗读课文,谈读后感受。

  二、传授学法,学法实践。

  对于年代比较久远的或我们较陌生的作品,如古文、译著类,学习中可使用“勾连学习法”,即把作品和与之相关的资料联系起来阅读,这样可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作品内涵,体验作者情感。一般来说,勾连的资料应包括:作者方面的,如生平、经历、行文风格、代表作品等;作品方面的,如写作时间、当时社会背景、作者同时代的作品及其倾向等;时代方面的,当时的社会思潮、文学流派、流行创作形式甚至流行语等。

  三、把资料与课文勾连起来再读课文,你从诗中又体会到了些什么?

  自由发言,要能做到资源共享,发言有理有据,力争有创造性。

  四、课堂吟诵两位诗人的著名诗章。

  创意说明:这两首诗都是译诗,诗意直白,诗蕴也无动人处,学习的目的无外乎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因此花在课文中的时间应短,花在外国诗歌荐读方面的精力要更多一些,应争取在短时间里激发学生阅读外国诗歌的兴趣。

  教学步骤:

  课前先布置预习:

  1?读懂课文,读好课文。

  2?每位同学准备一首喜爱的外国诗歌,课堂推荐给同学们。

  课中先欣赏名家荐读,再让学生课堂荐读。

  课文扩读材料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一等奖第3篇

教学目标:

《未选择的路》教案

  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具:幻灯机或实物投影仪,自制胶片或卡片一张。 (如果没有教具也可以板书到黑板上)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名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那么,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板书课题) 说到路, 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踏的不就是路吗?是的。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二.作者和有关背景简介

  “作者和有关背景”这一问题,谁能帮大家解决?

  师作小结即可。

  三.诗文理解:

  1.生朗读诗文,查找生字词。注意字形 (学生演板)

  弗 涉足 伫立 萋萋 幽寂 延绵

  2. 理解诗意

  首先整体把握

  (1). 这首诗共四节第一节是说.......?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啊!(先由学生叙述,师再小结。回答完整的,可不必小结)

  选择前的`慎重(久久伫立), 深思 (板书)

  (2). 谁来告诉大家你对第二节内容的理解?

  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路,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艰难和挑战。

  选择更幽, 更美, 更有挑战性的路(人迹很少)(板书)

  (3). 那么诗人在第三节里又写了什么呢?

  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十分的留恋,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选错了将“难以再返回”了。

  踏上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艰难跋涉;

  但仍怀念未选择的路。(板书)

  (4). 最后一节中诗人告诉我们什么了呢?

  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里,有两条路,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可是诗人并未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结果怎样,而是为未选择的路而叹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啊,人生的道路,结果谁能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来的真实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诗人是在感叹未选择的路也许更美,这是舍弃的美——缺憾美 (板书)

  * 小结: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是重点却放在了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是舍弃。然而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人们常用“想当年我要是......现在就会怎样怎样了” 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这样使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来耐人寻味。 3. 再次品读诗歌,研讨问题

  (1). 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表面是写自然之路,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所写的重点不是那条已选择的路,而却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何要这么写呢?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 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能放弃。许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选择都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更能让人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一定要慎重选择!独立选择;不要随波逐流,不可掉以轻心!

  (2). 诗人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是什么?谁能告诉大家?

  是象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的东西)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上表达。 把“人生的道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 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

  (3)诗人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旦选定了绝无重走之机,所以,必须慎重;人生的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慎重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如果有,请提出来, 大家一起研讨研讨

  如果没有,我们就来做一个小片断练习

  说话训练:昨天,今天和明天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未选择的路》,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切不可随意盲目!

  作业:当你面临“上学去,玩去?”的选择时,你会......

  附: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选择前的沉思 慎重(久久伫立)

  未选择的路 选择了更幽 更美 人迹很少的一条路 千万条之多

  (自然之路) (暗含充满挑战 艰难之路) (象征) 选择要慎重

  踏上自己的小路,开始艰难跋涉 人生之路 因不可逆回

  (岔路口) 感叹“未选择的路”也许更美却舍弃 显忧郁惆怅

  (一种舍弃美——缺憾美)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一等奖第4篇

一、总体赏析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而我选择了足迹更少的那一条,然后它决定了我的人生从此不同。”这结句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

  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诗还注意引起人们的联想,把理性与情感融于一首短诗之中,深化了这首诗的意蕴.给人以丰富的启迪。诗人是通过优美的意境创造和浓郁的抒情表达把哲理隐含其中并传递给读者的。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和韵律来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思索。这种质朴无华的风格使这首诗如夏夜里清凉柔和的风,洋溢着清新自然的情趣,给人一种沁人心脾之感。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至于选择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写出。诗人的着眼点是选择本身。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身的生活体验,理解其中的哲理内容。因为这首诗具有内涵的开放性,犹如一个巨大的构架,其中的内容有待读者去填充,在其中回顾自己的人生之路,从而受到触动而引发深深的思索

  二、 致恰达耶夫/普希金(见《普希金诗选》)

  (这是普希金的一首著名赠诗,此诗极鲜明地表达了俄国贵族革命家追求自由的热切希望、炽热的爱国激情和对神圣自由的必胜信念,被赞为“青年诗人对祖国、对革命的第一次爱的表白”。此诗热情洋溢,与课文的冷调哲理诗风格迥异,课堂使用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地体现普希金的诗体特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