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交流发言材料(精选5篇)

个人交流发言材料范文第1篇

下面,我就本次学习内容作以下三点表态发言。

(一)强化学习,补足精神之钙。始终坚持强化学习,以学习自警自励,以学习提高自我,以学习增强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同时做好分管领域的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工作,坚持把分管领域党风廉政建设与重点职能工作同部署、同落实,督促文旅局、交通局等分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确保重点行业、关键领域任务落实到位,责任落实到人。

(二)坚定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用平常心看待岗位,用责任心运用权力,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谋取规定以外的非法利益,不贪钱财、不贪享乐、不贪图名利地位,俭以养德,保持良好的品行和高尚的情操,坚持以人民至上,做群众身边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将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

个人交流发言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交际语言测试理论 真实性 听力设计

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日趋频繁,外语的交际功能也更加突出和重要,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也就更高了。为了适应新时期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对人才培养的需要,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以指导各高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与使用了15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相比,《课程要求》所依托的教学理念更先进,且大大提高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要求。它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课程要求》还重申了教学评估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强调终结性评估(期末课程考试和能力水平考试)也应该主要评价学生“实际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为听力测试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说测试必须能反映测试对象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了解目前最为先进的交际测试理论,积极关注、努力实践测试法改革,这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交际语言测试理论

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核心是交际能力的学说。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对交际能力进行了不同的阐述。

20世纪60年代中期,著名语言学家Chomsky在彻底否定行为主义语言理论的基础上创建了转换生成语法,提出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言行为(linguistic performance)两个不同概念。但他所提出的语言能力只是一个抽象的语言能力,由于人们交往时只有抽象的语言能力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到语境,并且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由此便产生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不同的语言学家对交际能力作了不同的阐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语言学家有Hymes、Canal和Swain以及Bachman。

针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之说,Hymes于1972年首次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Hymes认为语言能力应该表现在语言交际使用能力上。他的交际能力模式包括四个方面:(1) 可能性,即是否符合语法规则,在形式上可能;(2) 可行性,即某些语言是否能够付诸实践以及可实施的程度;(3) 恰当性,即话语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得体,以及得体的程度;(4) 有效性,即话语是否已经付诸实践以及实践的程度。Hymes的这一语言能力概念涵盖了语法的、心理语言学的和社会语言学的内容,相对于Chomsky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概念更为具体和便于理解。

20世纪80年代Canal和Swain提出了另一个交际能力模式,该模式认为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交际策略能力。Canal和Swain交际语言能力模式的提出引起了人们对语言的重新认识。语言不再单纯是知识系统而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工具,学习一门语言就意味着用该语言做事情,例如订旅馆房间、问路、就餐等等现实的生活活动。

到了90年代,Bachman提出了一个全新概念的语言交际能力模式,该模式认为交际能力是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场景特征结合起来,创造并解释意义的能力,它主要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三部分组成(Bachman & Palmer,1996;Bachman,1999) 。语言能力包括组织能力(语法与语篇能力)和语用能力;策略能力指在具体的语言交际时运用各种语言知识的心理能力,主要包括评价策略、确定目标策略、制定计划策略和执行计划策略。这一模式对交际能力的认识更客观、全面、深刻,指出交际能力各构成因素之间不是一个简单的并列关系,是一个互动(interactive)关系,即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dynamic process),各种知识、技能和心理过程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其中,策略能力把语言能力与语言使用者的世界知识和真实的语境联系起来。语境成为交际语言使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些理论对语言教学和测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语言教学方面,日益普及的交际教学强调语言材料应是现实生活中所使用的真实材料,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应符合真实交际的特点。语言观和语言教学观的变化必然引起语言测试发生相应变革。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交际语言测试要求测试内容、方法、手段等都尽可能地复现真实交际的特点。现在,语言测试中的真实性原则已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真实性

Bachman(1991)提出应该从两方面来定义测试的真实性:(1)情景真实性,指测试方法特征与将来某一特定目的语使用的情景特征相关的程度;(2)交际真实性,指考生在完成某一测试任务时,其语言能力的哪些方面参与了完成该测试任务的活动,参与的程度如何。语言测试的真实性这一标准有助于我们设计考题时打开思路,评估试题具有新的角度,提高测试的真实性和可信度。Bachman还提出了用以提高语言测试交际真实性的四项措施:第一,提出要求。在设计考题时可以具体说明考生只有使用何种策略才能完成该任务。第二,提供机会。即给考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必要的信息和工具等。第三,考试任务要得当。任务太难,会影响考生策略的应用。第四,考试任务要由趣味性。通过提高考试任务的情景真实性可以提高考试任务的趣味性。

真实性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1) 如果某项测试有较高的真实性,即测试任务特征与真实生活中使用的任务特征有较高的一致性,那么对测试任务中所表现出的语言能力的评价就可以推断出受试者在真实语言环境中的语用能力;2) 真实性能潜在地影响受试者对测试的接受程度。真实性高的测试会激发受试者对测试任务的积极反应,从而有助于他们发挥最佳水平。由此可见,运用真实性原则设计听力测试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的交际运用语言能力。以下主要讨论如何运用真实性原则设计听力测试。

运用真实性原则设计听力测试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Bachman认为真实性主要体现在情景真实和任务真实,因此当我们运用交际测试理论设计听力测试时就必须做到所使用的材料具有真实性以及听力理解过程中所要完成的任务也具有真实性。

1. 听力材料的真实性

听力材料的真实性首先体现在其真实的语境上。因此,听力材料的选取应有一定的语境,而且是在真正的交际情形之中,与真实的语言有同样的特点。为了增加听力材料的真实性,在选择材料时应适当加入背景噪音或声音。它对提高学生的辨音能力,使学生适应真实的交际环境都起着很好的作用。以听飞机场的信息播报为例,学生在语音实验室中,利用耳机,去听事先录制好的教学磁带,他们能获取其中重要的信息。然而,到了人来人往的候机大厅时,他们在理解广播通知时就觉得有困难。因为学生们只是适应了在“真空”中播放的听力素材。如果在听力测试材料中能够适当加入背景噪音或声音,这一测试将对听力教学产生良好的反拨作用。为了使听力测试具有较高的效度,能真正测试应试者听的能力和技能,听力材料的真实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其次,听力材料的真实性也体现在其语言的特点上。听力与阅读虽同属输入性技能,但在材料上有着根本的不同。后者为严谨的书面文章,而前者多为口语化的材料。这种口语化的材料就决定了它具有真实语言的特点:整体语速较快,具体交流时又时快时缓,并不时伴有停顿或重复,且材料口音不一,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都和经过改写的材料有差异。这种非正式的真实听力材料通常结构松散,有许多冗余的话语,在言语交际中有停顿、支吾、起句失误等现象。因为真实听力材料是交际者在即兴说话时进行的语言交流,不像经过改写或整理并先录好了音的听力材料那样信息量大,无用信息少。此外,在语音中,真实听力材料还有同化现象、缩约形式、音长的变化和停顿位置的变化。它的语言体系、语法结构和正式的经过改写的书面语式阅读材料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在设计听力测试时,材料最好源自现实生活,而不应是由一些专家和教授编写或整理、然后由操英语的人士录音而成的语言材料。

再次,听力材料的内容必须真实多样化。听力测试材料要有情景真实性,必须是听的情景用的材料,而不是读的情景用的材料录在录音带上,而且这些材料还必须与测试目的相结合,必须属于真实情景。如果我们的目的是测试学生的实际英语听力水平,比较理想的听力材料应该是人际交流的真实片断,如谈话、电视采访、新闻报道等。同时,听力材料还应兼顾多样性,它包括题材体裁类型和语言发出方式的类型,如:新闻报道、广播、电视谈话节目、教师讲课都属于题材及体裁类型材料,而会话(conversation)或讲话(talk/ monologue/ unscripted talk/ scriptedtalk) 、辩论、评论等则属于语言发出方式的类型题材。它们都适合作为听力测试材料。

此外,听力材料的真实性还体现在语速上。这是听力测试材料所特有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听力材料语速要求自然,就是要求符合真实生活中一般人讲话的速度。当然,自然语速也有快有慢,快的自然速度和慢的自然速度可以有相当的距离。如果是设计高级的听力测试,可以取高一点的自然语速。相反,如果是设计低级的听力测试,则可取低一点的自然语速。不同的篇章类型,速度要求也不相同。重要的是要保持在自然的幅度之内。

2. 测试任务的真实性

语言测试一般通过任务引出样本,然后凭借样本评估测试对象的第二语言熟练程度。Bachm an和Palm er(1996:44)对“语言使用任务”进行了定义:在特定的情景中个人为达到特定的目的或目标而使用语言的活动。测试对象能完成测试任务就代表他具备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果测试采用了具有真实性的材料,但测试任务却不符合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测试结果也不可能真正反映测试对象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具有必要的听力理解能力。

在Buck(2001)看来,听力任务的设计过程中,只需尽可能逼真地复制实际生活中的语言听力任务,就就可以了解到听者应付听力测试任务所需的能力怎样。Bachm an和Palm er (1996:43)指出情景真实对于展现特定语言测试的表现与语言测试以外的具体情景的语言使用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因此,测试中包括的任务必须具有情景真实性,即具有真实生活的突出特征。这些突出特征主要有:环境特征、规程特征、内容特征、预期听力反应、内容与听力反应之间的关系等。(转引自何勇斌:200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设计听力测试时,我们应当力求材料与真实生活一致。只有这样我们所设计的听力测试才能反映被测试者的真实交际语言能力。此外,就测试与教学的关系而言,测试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是第一位的。但是,从我国的现状来看,不可否认在很多情况下,测试对教学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因此,如果在语言测试中注重真实场景下语言材料的使用,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就会更有意识地训练听懂真实的语言,培养听力技能,真正提高学生听语言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Bachman,Lyle 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武尊民.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和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张艳荣.大学外语听力教学及测试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4).

[6]何勇斌.听力测试的构想效度及其实现[J].外语教学,2005,(5).

[7]潘之欣.交际性听力理解考试任务设计研究[J].外语界,2007,(1).

[8]王海华.语言的真实性与听力技能测试[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个人交流发言材料范文第3篇

将文化意识植入大学英语教学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做法。

1,充分挖掘语言教学材料。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种类繁多,其中不乏许多好教材——既有中国学者的独立之作,又有外国专家的原版论著,或是两者合作。在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关于不同文化的意象和描述,并且让学生评估他们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否与教材中的陈述相符合。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中就有许多谈论文化内容的文章,如“cultureshock”“transnationalmarriages”等,新视野听力教程中每单元还有一个专门的栏目叫做“culturetalk”,针对一个特定问题由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谈论在他们各自文化语境中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因此教师可以抓住现有教材中的跨文化因素做足文章,将其利用到极致。

2,利用英语传统媒体和文学作品。英语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小说都可以用来作为文化意识培养的材料载体。例如文学作品就被广泛用作语言学习材料,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内化”跨文化交流能力。电影,尤其是包含中国元素的作品是进行跨文化交流教学的绝佳材料,例如《卧虎藏龙》《功夫熊猫》《功夫之王》《雪花秘扇》。这些电影以外国人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让外国人听得懂、愿意看。用西方视角讲述中国故事,这其中的技巧值得我们细细玩味。

3,使用信息技术资源。互联网、电子邮件、聊天室、即时信息、基于网络的互动学习都是信息技术带给外语教学的一系列便利。这些资源除了可以像传统资源一样使用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使用者参与到了一个真实的跨文化交流过程当中,他们能够通过“做中学(learningbydoing)”这种亲身参与式的体验教学形成文化意识并且根据实际获得的经验来反省。语言学习者可以通过给其他学习者(尤其是处于非中国文化语境的)或者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发电子邮件或者通过聊天软件聊天来实现上述过程。

4,探索地方文化多样性。对于缺乏海外经历的学习者来说,以国内或者地方多元文化作为例子来诠释跨文化交流可操作性更强,更能与学习者的亲身体验产生共鸣,并且更经济。学习者发现不同地方文化群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且注意到这些群体之间是怎样沟通并和谐相处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这些例子带入课堂,由教师条分缕析,以跨文化交流的视角来解读这些行为,并将其中可用的经验、技巧最终推广到不同语言(英汉)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因此因地制宜,通过充分探索地方文化中的多样性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5,引入文化使者。来自英语国家的外教或者有海外经历的教师是传播文化的使者,他们往往有许多关于跨文化交流的鲜活例子,这些经验可以被用作课堂教学内容。目前各大学一般都配有外教,执教英语课的教师往往也有着较为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经验,这种与外教或者教师面对面的交流的过程提供了将跨文化交流付诸实践的机会,同时在交流中获得的经验与材料又可以用于课程教学反思,进一步发展文化意识。

以上这些做法试着将在语言课堂教学中可获得的资源,如课本、教师,和在课堂外获得的但可用于课堂教学的资源,如互联网,一起利用,让学生有机会接触足够多的跨文化交流素材,探索本文化和外文化,并且对比反思这些经验。

结语

个人交流发言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可理解性输入目前,我国各个大学对于学生英语水平 日益重视 ,对学生英语素质的考评也更加严格,大学生纷纷忙于应对。比如在英语四六级考试之前突击单词 ,以此来增加词汇量;或者临阵背诵作文,考场上生搬硬套等。这些现象造成了大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的状况,“中式英语”泛滥,“聋哑英语”当道。虽然学生在突击式背诵单词之后暂时增加了词汇量,应付了考试,然而由于违反科学记忆的原则 ,短时间内便会忘在脑后。有的学生词汇量达到了一定程度,但是在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时一头雾水 ,听不懂对方表达的意思,又或者能够理解对方 ,但存在严重的回答障碍 ,句子已经呼之欲出,然而语言组织很失败 ,语序颠倒语法错误 ,严重缺乏语感,甚至用汉语的表达次序和语法来表现英语。我们的大学生从小学开始接触英语,到大学至少已有五年的学习经验,结果却是绝大部分不及格。大学英语课堂应当是升华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殿堂,如今为什么起不到相应的作用?下面以Krashen的输入理论为基石来讨论它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的一些启示 。

、可理解性输入简介着名的输入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 Krashen提出的,最早见于 20世纪 80年代 出版的 《语言 习得 的原理与实践》。

Kra~shen在该书中提出了习得——学得、监控 、输入、自然顺序 、情感过滤等五个假说,其中输入假设是理论的关键和核心 ,它剖析了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理解吸收各种语言材料的过程 ,其他的假设也或多或少与输入假设有着内在的关联。他认为,语言的习得要想发生 ,仅仅和一些输入的语言材料打交道是不够的,学习者更多的需要可理解性输入,当学习者本身的有关学习的机制没有被调用起来的时候 ,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可以首先依靠可理解性输入。即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接受的输入应该比他当前的语言水平略高,即应输入按照 自然学习顺序的下个阶段的知识 ,并且关键是学习者能够抛开一些表面的信息去理解更深层次的意义。Krashen将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定义为 i,那么应当接受的就是 i+l阶段的输入。可理解性输入理论很好的回答了应该怎样习得一种语言,尤其是非母语。当然 ,我们可以看一 一出,Krashen的理论过多的强调输入的作用,学习者本身的能动性则遭到了忽略。因此我们应该批判的接受 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理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可理解性输入理论的正确部分完美的结合到大学英语课堂上去。

拿如何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口语能力 )举例 ,输入的材料怎样才能变成所说的可理解性输入,学者认为,第一种方法是使用的是学习者之前知道或者熟悉的词汇和结构,但是由于没有提供下一阶段的新材料,这种输入并不能使学习者有所进展。第二种方法是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学习者用现有的语言水平去表达他没接触过的材料,不管是通过语言情景还是非语言的情景。第三种方法是在与非母语的人交流过程中动态的调整输入内容,就是根据交流情况随机应变。总结来说,第二 、三两种方法既满足能够给学习者提供新语言材料的条件 ,也保障了交际的持续发生,因此可理解性输入主要来源于此。

二、可理解-眭输入在大学英语课 堂的应用1、在课 堂上创造相近的语 言环境我们知道 ,我们之所 以能够很流利的运用汉语 ,是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长期在母语的环境中熏陶,即使还未入学的儿童都能够很顺利的与人交流,在入学后经过不断的系统的学习,最终对汉语运用 自如。这也同样适用于对英语的学习。很多大学生到了大学课堂上仍然保持着 自己对单词“注释”的习惯 ,将英语单词的读音注释成有相似读音的汉语,导致不看汉语注释便看不懂音标,不知道如何发音等等,这极不利于英语学习的进步。因此,联系 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来说,创造类似英语母语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可理解性输入,正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在经过耳濡目染之后听说能力得到迅猛提升。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多说英语,尽量整个上课时间都用英语组织教学活动,用英语与学生互动交流,用英语阐述新单词的含义等等。

教师使用与提问等的英语难度应当符合可理解性输入 i+1的理论 。

除此之外,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应尽量使用英语对话 ,不论是在英语课堂上或是在13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有趣的课下英语作业 ,笔者的大学英语教师为学生布置的作业是用英语交笔友,笔友都是本班的同学 ,彼此用笔名,学生不知道 自己的笔友是谁,两人可以在英语书信中讨论各式各样的问题,最后效果十分显着,本班学生在听说读写四项考核中全部及格。可以想象,创造一个如此 自然的英语学习环境,可以很大程度的增大学生的可理解性输入。不仅如此,大学里的许多社团也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还有英语沙龙 、英语角、英语晨读等等,给学生创造了有效的母语氛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今基本每所大学都有 自己的留学生学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交友,相信他们也乐于彼此促进共同进步,如此,在互动交流中有效的对可理解性输入进行吸收消化。

2、恰当的组织英语学习材料

根据可理解性输入原则 ,学习者所能接受的材料输入应当比其现有的水平略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单词句子或者语法等应尽量接近学生的当前水平,也可以有选择的使用一些新单词或语法结构,这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反馈 ,观察学生是否能够以当前方式接受新东西,如果学生抗拒、不适应等的反应较强烈 ,教师重新调整材料难度,最终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对新输入的接受。

在给学生挑选学习材料的时候 ,教师应反复权衡各个资料的真实难度 ,选择难度符合 Krashen可理解性输入理论的材料。这点很重要,拿听力方面的材料来说,如果材料包含太多学生没有接触过的词汇或语法,很容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障碍,因此原则上选择的难度应与学生现有水平相适应。此外,教师选择语言材料的时候不要随大众 ,就是说跟盲 目的跟别的教师选择一样的材料 ,尽管这些资料 口碑很好 ,作者是权威人士,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正如孔子说的“因材施教”,和可理解性输入理论同出一辙。

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按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生词量应控制在单词总数的百分之三上下,因为生词太多就不符合 i+l的原则,这些材料就不能称之为可理解性输入。因此,在选择英语材料的时候,教师首先应对现有教材难度熟记于心,才能将输人材料与之细致比较。

3、增加学生在听和读方面的语言输入我们知道,听和读堪称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 ,正如我们前面所举出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读方面有“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等。之前提到过的聋哑英语正是听读方面输入不够好的体现。尽管现在大部分大学生有着比较多的词汇量,但是在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本身已有的语言材料不能被组织成文 ,这是因为学生听和读方面的输入少之又少,语感严重缺失。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听英语新闻、多读英语杂志和小说,培养学生的语感。如今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方式,已经在我国各大学课堂得到了普及。教师可以在英语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更多视听方面的输入,毕竟英语课堂上的时间很有限,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课余时间去多功能语音室学习,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英语杂志小说或者电影 ,以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材料的接受和理解。大量的阅读不仅包括新单词新语法,而且还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方式。有研究证明,阅读使学习者接受更多的信息,尤其是在英语的学习中,大量的阅读积累的单词、句式 、语法以及文化背景等知识越来越多,学生不仅在与人交际中反应加快,而且在写作中也文思泉涌。

另外 ,还可以组织课前的英语演讲,题 目和材料让学生自己选择 ,期末组织总评比。这也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很可行的方法,也无疑是增大学生阅读量的好方法 ,而且,当学生所学的东西可以运用到自己的想法中时,学生下意识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4、注重背诵 的作用

哲人说,记忆是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条件。理解起来很简单,如果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不强化记忆,那么他所有已经接受的输入都是暂时的、不可靠的。记的东西越多,运用的时候越 自如,思维才不会枯竭。通过背诵可以有效的强化记忆,背诵是学习语言时最基本的方法。比如,我们现在所积累的英语单词和语法一般都是初、高中时所学得的,因为初、高中时我们背诵了大量的单词和语法,不断的强化对这些材料的记忆;我们现在所运用的古诗词 ,一般也都是初、高中积累起来的,持续的背诵很大程度巩固了这些知识。另外,背诵可以很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可以说是学生在英语学习到了一定程度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特质 ,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将语感培养好会省去很多弯路。这就是语感的强大功能,正如“无心插柳柳成荫”。背诵所能培养出来的语感有助于“英语思维习惯”的养成,当英语的思维习惯养成了,英语就离母语不远了。

5、在英语词汇 中输入 大量语 句块这里所说的语句块通俗来讲就是词汇化的句段。经过证明,在词汇的记忆中,教师事先准备好的语言输入比学生与人交流中动态调整的输入更加有效,因为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不多,因此事先准备的包含新词汇的语言输入十分高效。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回避学生本身固有的“中式思维”,对应我们前面提到的“中式英语”。笔者大学时的英语教师就很好的利用了这种方式,将一个词汇或者短语用几十种的语句块表达出来 ,极大加深了学生对词汇的认识。在之后的交流中,更是很好的摒弃了对号入座的定向思维,结合背诵 ,结合语感 ,使学生对语句块的使用更加熟练,从而在交际中英语脱口而出。

个人交流发言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幼儿语言教学 生活化 语言环境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是指以集体活动形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幼儿实施语言教育,帮助他们获得倾听、表述、欣赏、阅读等语言经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使他们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得到发展。在组织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种状况:传统的语言活动在组织过程中都是孩子们在听故事时很认真,可是提问时却有很多孩子不感兴趣,以致影响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长期的“讲一遍故事——提一些问题——作一次小结”的教学模式单调乏味,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很顺利地控制教学纪律,幼儿不会过于兴奋,课堂气氛“安静”,但是单一、僵硬的教学模式,提问偏于故事重复内容,以致幼儿根本不感兴趣。新课程将语言教学活动渗透到了主题活动中,贴近了幼儿的生活,注重了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要让幼儿语言的发展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学习中,给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的语言生活化,使“生活即教育”,使语言教学真正与幼儿的生活相融合,让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与提高。

一、幼儿语言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语言领域提出了以下目标:

第一,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第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第三,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第四,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第五,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在这些活动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与幼儿的生活过程、生活经验相联系。而且在认识客观事物,与人交往,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时,也都不可避免地与语言打交道。向幼儿进行初步的语言教育既是其生活的需要,又是其认识事物的需求。既然语言教学来自生活,自然就提出了幼儿语言教学要创设生活化情境的要求。

从幼儿的学习心理来看,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动力,如果语言教学活动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需要,则必将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因此,幼儿园在开展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创设一个与真实的生活情境相关联的语言学习环境。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是以幼儿现实生活为轴心,以动态的、发展的方式组合课程,使课程内容由“书本世界”向现实世界回归。这就提出了幼儿语言教育创设生活化情境的要求。

二、幼儿语言教育生活化的途径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幼儿正确的发音、用词,使幼儿的词语符合语法,能连贯地讲述故事,使幼儿说话自然大方,不做多余的动作,是我们进行语言教学所追求的。因此,教师不仅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情境,教学活动,还要在游戏中提供适合幼儿语言发展的材料,让幼儿进行语言活动或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运用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语言的表述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对生活与游戏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语言化解决。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家园互动的作用,使语言教学的开展得到家长的配合、支持与理解。

(一)创设生活化的语言环境,激发幼儿“讲”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活动的动力,要让幼儿开口讲,就要让幼儿愿意“讲”。

1.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加入“玩”的环节,激发幼儿“讲”的兴趣。

在幼儿园中避免不了语言教学活动,孩子们在教师组织的语言活动中能得到语言的发展,但是在活动中部分孩子不喜欢,不参加。玩是每个孩子都喜欢,不会拒绝的。我们可以利用这点,在语言活动中加入“玩”环节,孩子都不会拒绝。

2.在主题活动的背景下,创设生活化情境,开展语言教学活动。

新教材的主题活动内容与幼儿的生活比较贴近,教师可以将各个年龄幼儿语言发展的要求和主题活动开展有机地结合,创设与幼儿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的语言情境,寓语言教学于幼儿的活动之中。

总之,在主题背景下开展一系列语言活动,能使幼儿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创设的情境中学习语言,学会表达,大声地说。

3.在角色游戏情景中,利用材料开展语言活动。

新课程强调环境的创设。在角色游戏中,游戏情境应配合主题创设环境,为幼儿提供可开展“交流”的平台和材料,且材料的提供要体现层次性和阶段性,让幼儿通过摆弄材料,在说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如开展小班角色游戏“娃娃家”,教师可以提供各种材料,创造“娃娃家”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分发碗筷,在整理物品等游戏情节中与游戏者交流,迁移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和表达。在大班的“理发店”中,教师提供各种游戏材料,如洗发、剪发、做头饰等游戏工具,让幼儿有材料摆弄,并在材料摆弄和幼儿游戏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游戏间的对话,给幼儿提供一个可对话的平台,让幼儿“讲”,这样幼儿的语言能力在不知不觉中能得到提高。

4.在区角游戏中创设表达的情境。

结合不同活动区的特点,指导幼儿学会恰当地表达。在区角活动中,幼儿不但与环境和材料互动,还与同伴互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学会与人合作,区角有利于幼儿学习常见的交往语言和交往技能。教师要充分利用不同活动区的优势和特点,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指导游戏。

(二)在生活环节中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生活环节是发展幼儿语言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通过一日生活,教师可以自然地渗透语言,创造幼儿学习、运用和构建语言的条件。在幼儿的一日生活环节中有来园和离园,如厕,喝水,起床,进餐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在园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渗透语言教育。如来园的时候,注重与幼儿个体交流,我们每周都会根据主题活动的内容,确定谈话内容,多运用引导性语言和激励性语言,激发幼儿表达的兴趣。

(三)提供“才艺展示会”环境,促进幼儿表达语言。

2023年我带的是大班,发现大班的孩子的表达表现能力不尽如人意,常常出现揪衣服、伸舌头、双臂夹紧、身体僵硬等焦虑、紧张的体态,于是我想从故事入手,帮助孩子培养自信,提高表达表现能力。有了想法后,我就立即引导孩子进入积极的准备状态,先让孩子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待孩子熟悉故事内容后在小组内讲述,再逐步过渡到在全班故事会上讲述。在练习的过程中,不少孩子不够自信,有抵触情绪。有的孩子不管我怎么鼓励、怎么引导就是不肯开口讲故事。于是我调整方案,把“故事会”改成“才艺展示会”,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特长,表现最拿手的才艺,这个想法得到了孩子的认同。为了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我与孩子商讨,与家长沟通,以发掘每个孩子的优势和特长,帮助他们将自己的才艺表现出来。孩子在表演中得到了自信,愿意张开嘴和同伴交流,在展示的过程中语言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