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梦的论文(精选5篇)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范文第1篇

大学是一段追梦的黄金岁月,大学生处于有梦的年龄,有着圆梦的期待;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深奥的理论具体化、大众化、通俗化、生活化。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的统一。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走什么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刘云山在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上强调要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之中。这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高校要践行“三严三实”精神,推进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创新,切实增强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转变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过程中,高校要以关于中国梦的经典论述为指导,要关注、关心、关爱大学生,要倾听大学生心声、鼓励大学生成长,支持大学生成才。在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上要实,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要坚持德育为先。高等学校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立德树人,引导青年学生胸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坚定中国梦信念。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五四重要讲话精神,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强化理论武装,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高校教学、科研、文化、服务等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严格要求、严格考核。以关于中国梦的经典论述为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把个人梦想融入到中国梦之中;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教育引导大学生与时俱进形成与“四个全面”相适应的新理念;引导大学生把勤学作为一种习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三下乡”和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坚持以学生为本,还必须认真解决好关系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满足学生的需求,实现教育事业和谐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应该是大学永恒的精神追求。以学生为本要坚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原则。坚持做到爱护学生要实,把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落实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各个方面,落实在大学生创业创新上,落实在关心大学生生活和心理上。以学生为本,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将宏大的中国梦化为若干层面的梦想,并进一步细化成贴近学生实际的梦想。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中国梦是“学业梦”、“成才梦”、“创业梦”、“报国梦”,而每一个人的梦想又可能各不相同,只有真正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创新发展放在首位,全面服务于每个学生的小梦想,“中国梦”走进学生的头脑就会水到渠成。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

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导向功能、政治引导功能和行为指导功能,培养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高度自觉。人不学,不知义。做什么人,立什么志,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养,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关键。刘云山指出:要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之中。根据大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课程特点的实际,以中国梦教育为主线,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一个科学的教材体系和细化一批鲜活的教学专题。使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要加强理论解读,使中国梦通俗化。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性,要把对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做细做实,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理解“中国梦”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时代特征、重要意义、科学内涵、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和根本保证,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政治性,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中国梦理想信念,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把个人梦同民族梦、国家梦统一起来,让每个人都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正能量。

2.改进教育方法。批示“必须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得其道、乐为用矣,教不得法、无益于事。”应不断创新理念、形式、手段,在增强针对性、有效性上下功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底线意识,增强本领意识,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用关于中国梦的经典论述武装自己,把教材与党报党刊相结合,密切关注重大时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中国梦教育。用独特的视角与敏锐的洞察力捕捉新闻要旨,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读懂学生,接地气向学生科学阐述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教与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中国梦理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在思考中感悟,从而使大学生深刻把握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一是要坚持情理交融,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在教学过程之外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坚持理论教育与体验式教育相结合。探寻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者。树立实践理念,既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明确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又着眼学生学习生活实践,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和精神需要。二是要坚持身教与言教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严以修身、严以律己,“学高为师,身正是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好师德培养好教师,好教师造就好学生,好学生谱写好未来。三是善于运用手机短信、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法,进行形象化展示,故事化表达,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充分利用“BBS网络平台”延伸教学时空,实现课上课下一体化。四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要带领大学生深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场教学,通过图片、文字、建筑等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教育。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爱国情感潜移默化地注入大学生的心灵。重要节庆日蕴藏着丰富教育资源,要充分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中国梦的独特优势。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中国梦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升国旗、入党入团等有庄严感的礼仪活动,让大学生更好感悟中国梦的真谛和要义。五是坚持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要把中国梦的理论讲授与播放《百年潮?中国梦》《复兴之路》《延安颂》《长征》等爱国励志教育影片相结合,在QQ群里、学校官方微博、微信中展开互动、讨论,深化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与认识。要引导大学生认真研读围绕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提出的一系列富有创新的新思想、新观点,自觉运用中国梦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辨析批驳错误思潮和观点,筑牢思想防线。

3.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紧密结合,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摆事实讲道理,使大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在坚定“三个自信”中走好中国道路,举好圆梦旗帜。二是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引导大学生掌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途径,教育引导大学生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凝聚中国力量,汇聚圆梦正能量,激发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三是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学习在山东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紧密结合,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全过程,科学阐释中国梦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使大学生在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中弘扬中国精神,提升圆梦软实力。四是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紧密结合,使大学生认识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树立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和青春中国梦奋斗新常态意识,进一步焕发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青春激情。

三、推进中国梦主题校园文化建设

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熏陶作用,用校园文化蕴含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以关于中国梦的经典论述为指导推进中国梦主题校园文化建设。把宣传中国梦做细做实。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通过政策解读、时事评论、热点解析、读书体会等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探讨“中国梦”的现实意义和“四个全面”与中国梦的关系,探讨中国梦与青年梦的关系,用中国梦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广泛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节水、节粮、节电”的“三爱”、“三节”活动,使之成为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有效载体。以关于文化建设的经典论述为指导本着“着眼未来,关注现实,着重建设”的精神,整体设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各方面力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整体效应,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大学生创业和创新能力,提升他们的“圆梦”能力。以关于中国梦的经典论述统领网络文化建设,坚持文明办网,校园网、微博、微信等要坚守阵地意识,传播正能量。努力探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建设一批融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网页和栏目,使之成为传播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为学生学习、生活服务的重要渠道。按照《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使大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组建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会等理论社团,让中国梦理论扎根大学生心底;寓中国梦教育于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之中,形成大学生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的氛围和环境;科学指导学生会、团委、学生班级、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广泛参与校园建设与管理,提高大学生自理自立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要充分发挥校训、校风等在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作用。

四、注重实践养成,开展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

“最小的善行胜过最大的善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早在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学而时习之”的思想,强调理论学习之后,再在社会实践中加以验证和巩固的重要性。自古至今,大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等往往都是历经实践的磨练,才锻炼出超人的品格和才能。大学生中国梦理想信念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青年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的自觉行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使大学生培育和践行中国梦应当坚持不懈地抓好实践养成,引导大学生在行动中深化理解、增进中国梦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化和日常行为的固化等是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关键教育环节。指出,广大青年要勇敢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深入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要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常态化。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社区、企业、农村参加专业实习、三下乡、学雷锋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在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生活、认识自我,使中国梦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努力成为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和忠实践行者。引入社会教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调查,让大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祖国的沧桑巨变,培养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方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使他们增强“三个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和中国梦理想信念。

五、要加强制度转化,使中国梦宣传教育日常化

高等学校要切实把深化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摆在突出位置,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首,充分认识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加强对深化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要把深化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摆上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与教学、科研、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评估。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以中国梦为引领,把中国梦转化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管理服务的各项制度中,转化到高校校园的文化氛围中,转化到高校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中,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中国梦,从而不断深化对中国梦的理解和认同。应当树立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思维,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完善大学生守则等行为规则,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学生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学校管理应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使符合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和表彰、违背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行为受到制约和惩处。坚持把长远规划和阶段性安排结合起来,把大学生“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工作作为经常性工作,一以贯之、久久为功。

六、抓典型,注重榜样引领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理论;中国梦;目标

一、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内涵阐述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精神内核是人的存在论,人的本质论,人的价值论,人的发展论。马克思基于对以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学派为主要代表的人学理论的理性批判,进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身特性的人学理论。首先是人的存在论。马克思曾经谈到“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从中我们不难解读到,人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有机统一,同时可以看出对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强调。其次是人的本质论。马克思曾经提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是,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即处理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就是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对人的本质进行基本的认知。第三是人的价值论。马克思主义主张“价值就是客体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生存于特定的社会历史之中,为了推动社会实践和社会的发展,进而人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社会价值是首要的,个人价值居其后。第四是人的发展理论。究其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精神实质和终极目标就是使人能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也是该理论的最终回归。马克思人学理论与中国梦是息息相关的,因为中国梦究其实质就是人民的梦,以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全面提升,作为中国梦的归宿。

二、马克思人学视阈下中国梦的理论基础

(一)现实的人是中国梦的出发点。学术界对于中国梦的解读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其何理论视角与研究视阈,其实质均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本,皆是围绕人而展开阐述和剖析。这一讨论紧紧围绕以下三对关系开展,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这三对关系。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三对关系的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人学理论视角下中国梦的根本指向,以上三种关系的和谐因此成为中国梦实现的关键所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人是依赖于自然而存在,是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内在性而言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是中国梦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人与社会关系层面,深涉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各种社会关系的存在由此而构成了社会关系系统。同时,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人与自身关系层面,人是具有意识的高级生物,因此需要统一的价值观念的引导和指挥,进而更好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二)人的主体性是中国梦的主题。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人民在中国梦实现的过程之中是占据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人民的重要作用,紧紧地依靠人民,这样才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我党制定各种政策路线,均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实践也在检验着政策路线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人民群众是党的各项工作开展的动力源头,党的一切工作皆是为了人民的福祉。广大人民群众的文明程度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因此人民群众文明程度的提升至关重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社会的稳步前行,中国梦的实现,须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性作用,紧紧地依靠其辛勤的劳动,才会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丰富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梦的实现,必然带来的是国泰民安、国富民强,必然是人民群众利益的切实提升,更好地保证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三)满足人的需要是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追求和目标,这就需要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需要,满足人的本性。人的需要得以满足,人才能够更好地得以发展。满足人的需要是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人的需要,推动人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可以说社会的发展是人的需要的产物。根据马克思人学理论,我们可以得知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这三个层次,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基于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满足是其前提和基础。人的需要是不断变化升级的,因此社会在此过程之中也得到了发展。实现中国梦,就要把人民群众的需要置于首位,切实解决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人的需要必将贯穿于中国梦实现过程的始终,是中国梦实现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条件。鉴于当前的形式,中国梦的实现就是人民的切实需要,就是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其中国梦实现的实践过程之中,因此中国梦的实现,人民的需要也得到了满足。(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梦的价值目标。谈及人的全面发展,即是人的能力、需要、社会关系以及人的自由全都包括在内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梦的价值目标。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人的发展需要社会的发展,同时社会的发展亦离不开人的发展。马克思人学理论将社会的发展视为人的发展的实现方式,这一论断被视为其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前提,同时主张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是因为究其本质而言具有一致性,因此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之中须要将人的全面发展视为重中之重。我们党也因此将“以人为本”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原则,同时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价值指引。人的全面发展,将会有力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进而中国梦的实现将会指日可待。

三、马克思人学理论视阈下中国梦的目标构建

(一)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微观目标。中国梦归根结底就是人民的梦,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是人民的幸福指数的再次跃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公民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工薪阶层有更加满意的收入,能够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等等。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微观目标,同时是一个必要的关键的目标。人民的幸福感的提升,是一个非常庞大且系统的工程,第一要考虑的就是衣食住行,其次要考虑的就是人的发展层面的需求。当然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和隐患。正是由于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以环境的破坏作为代价,这种畸形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人民的生活和身心健康都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所以地方政府要切实解决好这些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人民的幸福指数才会提高。将民生的改善视为政府工作的重点项目,落到实处,人民幸福感的增强,中国梦实现的路径才会更加清晰。(二)社会和谐是中国梦的中观目标。“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谐社会中各种社会关系能够和谐融洽的共存。中国梦的实现是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实现紧密相连的,可以说和谐社会是中国梦的中观目标。当今我们生活的社会,整体上是比较和谐的和融洽的,当然不和谐的因素和现象也会个别的存在,为此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我们仍要坚定的目标。如今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矛盾频发,个人需要无法满足导致人的心理失衡。因此在这样的一个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需要重新厘清,社会伦理需要引导重构,社会矛盾需要良好调节。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我国发展显得重要而紧迫。所以,中国梦的提出,是顺应时展潮流的重大战略。当前我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所以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国情,切实解决好当前的矛盾,将社会和谐作为目标和标准。在中国梦实现的过程之中,和谐社会的构建依然是重要且关键的。(三)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是中国梦的宏观目标。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在世界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而无法替代的作用。人民幸福感的提升、社会的和谐发展皆是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反而言之,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能够切实地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所以,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是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是马克思人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国梦的理论目标构建。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告诉我们,国家富强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有力保障,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永盛不衰的有力支撑。一言以蔽之,我国一定要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全方面发展,才能够在国际社会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才能够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才能够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作者:曹宇 单位:黑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群胜.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23:15-21.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共青团 中国梦 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23)07(a)-0240-01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1]这是当对每个大学生青年一个价值观引导的形式,是党和国家对于每位青年的殷切希望,也是对于每个大学生青年建设社会主义,成为当的接班的人迫切要求。这都依托于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要有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而高校作为大学生青年思想的引领的重要载体,无疑承担着对于“中国梦”阐述,以及为青年学生传递正确的“中国梦”思想的重要职责。

1 高校共青团践行“中国梦”的背景

(1)“中国梦”的提出对于当代大学生与高校的要求。

实现“中国梦”无疑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承担的责任。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国梦”的提出对于当代大学生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需要不断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在思想上不断进步,在实践中不断成熟才能承担这样的责任。具体而言,需要理解并掌握党的十的主要内容与精神,并应用于实践;在人生价值观的养成上,要求当代大学生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拥有爱国主义精神。而对于高校来讲党的十报告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是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也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中国梦”,大学要以实干助力、以创新加速,以此培养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2)高校共青团在实现“中国梦“中的角色扮演。

高校共青团以与当代大学生建立密切关系为基础政治任务,并以承担对于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责任。在践行“中国梦”的过程中,高校共青团将扮演“引领者”的重要角色。对于“引领者”的可以理解为共青团组织在高校党委的带领下,学习十内容与精神,提炼核心观点,通过共青团组织与大学生的密切的联系,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应用和学生干部的培养的结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并让大学生对于人生和社会问题能够有更为全面客观的认识,理解我国目前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良好发展前景,理解新的领导人的核心施政观点,理解爱国主义的核心精神,并逐步引导他们树立自身科学的认识价值体系,为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努力。高校共青团组织在高校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是高校中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组织,是学生管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思想的引导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具有有效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在长期的共青团工作中,已经拥有了一套成体系的学生管理和培养体系,能够实现思想传递的准确性。

2 高校共青团践行“中国梦”的方式

(1)加强理论学习。

高校共青团要实现践行“中国梦”的重要职责,实现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首先需要在自身理论学习上进一步加强。党的十既对过去五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事业做出了总结,也对未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展望。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于“中国梦”的阐述。共青团组织需要反复研究十相关系列报告和主题研究,认识到“中国梦”提出的深刻背景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上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是需要广大高校工作者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才能圆梦。此外,对于理论的学习不仅包含于十内容与精神的学习,还包含了学生管理的先进理论、思想引导的相关理论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各方面的内容,形成多元化基础理论知识体系,才能够在践行“中国梦”的实践工作中成功。理论学习还需要与思政教育课堂相结合,从共青团与专任教师不同的理论传导,让学生深刻的理解“中国梦”的内涵。

(2)与学生干部培养结合。

高校共青团组织践行“中国梦”最终将落实到学生管理工作中,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工作是对于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通过主要学生干部和骨干学生的培养,以实现“中国梦”理论思想的传播。近年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作为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式,已经开始逐步在学生干部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么通过在“青马工程”中融入“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通过理论学习、集体讨论、集体实践活动理解“中国梦”的内涵,树立自己的“中国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具体的学生干部培养过程中从理论上给予学生干部关于党和国家的发展史、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介绍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干部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树立对于国家的热爱。

(3)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与活动形式。

从实践中获取对于“中国梦”的理解和认识能够与理论相结合更具有实效性。高校共青团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活动的开展,践行“中国梦”。例如,通过“中国梦”系列的论坛活动、征文比赛、主题演讲,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理解中国五千年优秀历史文化,学习我国优良的历史传统,让大学生主动去理解,在活动中去理解我国近代党的革命史、建设史和改革史,进而让大学生理解对于自身责任和使命的认识,树立艰苦奋斗、实干兴邦的思想意识。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与文化重要节点结合,如、建党、建国纪念日,通过校园包装和软文化的植入,以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报等多种形式,积极的宣传“中国梦”相关理论和实践。也可以在这样的不同节点,针对不同的主题,结合“中国梦”的内涵,加深大学生对于“中国梦”的理解。通过对于社团的建设和指导鼓励新建“中国梦”主题社团,以爱国主义活动和实践主题为指导,深入高校各个组织,传递“自信、团结、实干、责任”的正确人生价值观。通过建立相关BBS和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平台,将社团发展的成果进行展示。此外,在青年志愿者团队建设中,积极挖掘机会到贫困地区、信息匮乏的地区,去宣讲去传递“中国梦”的思想。

参考文献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范文第4篇

2023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首次提出“中国梦”的概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今年,在就任国家主席时,再度发表讲话畅谈“中国梦”,新任总理答记者问时又加以具体诠释。尔后新一届领导人通过外访多次提到“中国梦”,表明“中国梦”与“世界梦”及其所有爱好和平发展的“他国梦”相通、相容并互补。至此,“中国梦”已经成为第五代领导人凝聚全民愿景走向世界舞台的执政基调和政治宣言。在“中国梦”的感召之下,中华民族空前团结,正满怀自信地行走在中国特色之路上。当前,各行各业各阶层各类人群,上自党政官员,下至普通百姓,男女老少全民热议“中国梦”。虽然人各有志,梦各不同,但其所形成的社会舆论氛围无不充满着正能量。作为人才与信息高度密集的高校,更是在教育部党组的统一部署下,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一系列专题宣传教育活动。

华中师大武汉传媒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一所传媒类本科高校,具有鲜明的传媒文化与科技教育特色,在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第一,学校的专业设置及由有关部门组成的专业人员队伍,为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中国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制保障;第二,学校的人文社科性论坛――博雅讲坛,为深化“中国梦”教育展开全视野高层次的研讨提供了可能;第三,学校“大思政”教育的课程环境与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为“中国梦”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提供了途径和平台。

一、凭借专业设置与院系优势,开展严肃的政治主题与轻松的大众传媒相结合的“中国梦”教育

此番一改过去政治领导人遣用严肃政治话语表达施政理念的惯例,选用了富有感召力的生活化词语来表达亿万人民的共同心声,“中国梦”使得每一个中国人都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自觉地将家国梦、民族梦与个人的命运紧紧地联系起来,思考,谋划和行动。

但是,与一般生活化话语不同的是,“中国梦”有着丰富而严肃的政治语境。在今年3月17日的人大闭幕讲话中这样阐释了他的“中国梦”观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1]这些话虽然听起来耳熟能详,而其所蕴含的政治主题却极其鲜明、深刻,如何使其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入脑入心,华师大武汉传媒人作了探索性的尝试。

我院拥有新闻传播、播音主持艺术、表演艺术、动画与数字艺术等相关专业,拥有一支集编导演于一体的专业人才队伍,在时政新闻制作、主题活动策划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按照教育部党组的部署,学校组织开展了“我的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活动包括读书、征文、演讲、书画展、摄影、微电影创作等形式,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精神,积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我的中国梦”积蓄正能量。学校还通过广播海报、图片展览、网络宣传、微博微信等形式,围绕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坎坷追梦历程的深刻启示,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多渠道、多角度地体现和反映广大师生的爱国之心、强国之愿、报国之志,强化对自身责任和使命的认识,树立实干兴邦、实干兴校、实干兴人的理念,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个人争光出彩的美好愿景。

需要强调的是,利用现代媒体优势开展严肃主题的政治教育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播和接受,而不是娱乐,因此,绝对不能搞庸俗化甚至低俗化,那些用搞笑式的想入非非来演绎“中国梦”的作法是需要绝对避免的。

二、凭借“两部一处”和“博雅讲坛”,开展通识性普及启蒙与高层次的理论研讨相结合的“中国梦”教育

我院设有宣传部、思政课部和学工处(“两部一处”)及“博雅讲坛”,为开展通识性普及启蒙与高层次理论研讨相结合的“中国梦”教育提供了机制保障。前者的重点是通过活动与课堂进行“中国梦”的通识性教育,达到全校师生人人知晓“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实质;后者则通过组织校内人文社科教师沙龙或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等形式,进行高层次的“中国梦”教育研讨,达到相关人员从理论上“知其所以然”。

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我院充分发挥“两部一处”的职能优势,分工协作,组成“中国梦”宣传教育团队,先后进行了下列通识性内容的学习与讨论:“十”的基本精神;“中国梦”与“十”之联系;“中国梦”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及其实质;“中国梦”与“中国人之梦”;我们该有怎样的“中国梦”,等等。

如果说关于“中国梦”的通识性教育,其它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基本相同,而高校不同的是,其内容中必须包括理论探讨,否则,浅尝则止,势必疑问多多,造成认识误区。基于此,我院利用“博雅讲坛”,聘请专家学者开讲了“中国梦”。

一个时期来,理论界围绕“中国梦”进行了百家争鸣式的讨论,起初阶段的讨论比较温和、包容,有认为“中国梦”就是“梦”“民主梦”者,[2]有认为“中国梦”不仅是“强国梦”、“小康梦”,更应是“文明梦”;[3]有人主张“中国梦”是民族复兴的“多维梦”,[4]有人主张“中国梦”就是富有文化自信的“中国梦”,绝不是别的什么梦所能替代的,等等。[5]而近期围绕“中国梦”是否为“梦”而分为两派:以人大教授杨晓青为代表,旗帜鲜明在《红旗文稿》上发文反对将“中国梦”理解为“梦”,人称“反派”;[6]而以中央党校教授蔡霞为代表,则一以贯之地主张民主,并认为“中国梦”理所当然就是“民主梦”。[7]

学校组织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宣传部、学工处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学生中的理论爱好者,通过“博雅讲坛”积极参与专题研讨,增强了国情意识,提高了理论素养。

三、通过思政课堂的近代史与时事政治课程,进行学理化的中国近代史视角与当代国际政治视角相结合的“中国梦”教育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它关涉到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个体,已经成为全体国人乃至海外华人的共同愿景,足见其精神感召力和文化影响力之强大。其所以能如此,是因为这一概念有着深广的时空背景,能让人们产生丰富而美好联想,并引领人们突破自身局限走向思想高地,实现与时代巨人、思想巨子的跨时空对话。

高校是人类文明薪火的传播地,为了让“中国梦”这一文明火种薪火相传,有必要按课程设计的要求将相关知识系统化、学理化,即让其进教材、进课堂。我院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其作法是在“大思政”背景下通过现有公共政治课,运用学校业已形成的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学理化的近代史和国际政治视角的“中国梦”教育。

从近代史视角看,“中国梦”作为一个历史的概念有着清晰的意义发展轨迹,各个历史时期的仁人志士、思想巨擘都留下了自己的思考。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热情奔放地抒发了他的“中国梦”:“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8]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在其《建国方略》中规划了一个以“共和”冠名的“中国梦”,其以三民主义作为人民应有之“权”,以五权宪法作为政府施政之“能”,将建设国家的程序分为三个阶段,即军政、训政与阶段。[9]抗战胜利后,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所描绘的“中国梦”是建立“自由民主的中国”,并解释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10]

梁启超是的领袖,其“中国梦”就是维新变法,即“改革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强国,亦不妨称之为“强国梦”。孙中山先生的“中国梦”提到民有、民治、民权,提到五权宪法,近似于“梦”。早期的“中国梦”是建立“自由民主的中国”,提到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和罗斯福氏的四大自由,似乎也倾向于“建国”。

2023年3月18日,海归学者王天骏做客湖北“爱上层楼”读书会,解读中华文明传统文化,解析了中国人百年三个梦:一是庚款留美生开创的“文明梦”,二是催生的“强国梦”,三是“”后产生的“小康梦”,认为我们当前所提的“中国梦”更倾向于“强国”与“小康”,而忽略了最重要的“文化”和“文明”,可能导致百年中华文明之梦的断裂,不能不引起国人的警醒和注意。

以上,都是近代史视角的“中国梦”教育素材,目的是为了“鉴往以知来”。

不久前,应奥巴马之邀作客安纳伯克庄园,坦诚地谈到:“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也是合作、发展、和平、共赢的梦,这与美国梦和各国人民的美好的梦想是相通的。”此外,在与俄罗斯总统普金、韩国总统朴槿惠会面交谈时,也一再提到“中国梦”,并得到了俄、韩两国首脑的高度评价,认同“中国梦”与“俄国梦”和“韩国梦”的相通与相容。

因此,从国际地缘政治的视角,我们不妨将“中国梦”与“美国梦”、“俄国梦”、“韩国梦”等进行比较研究,根据各自的国情和传统,找出其中的异同及其所以同和所以异,以便更深刻地理解和践行“中国梦”,更切实地去实现个人的“中国人之梦”。

四、结语

关于对“中国梦”的理解,笔者赞同“中国梦是多维梦”的观点,认为“中国梦”是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时代的制高点上,代表最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而提出来的,它将以博大的胸怀、最大的包容性面对世界,接纳人类既往和当前的一切文明成果;凡是好的东西,它都会根据自己国情的需要而采取拿来主义,包括“”和“民主”;但“中国梦”绝不仅仅是“”和“民主”,还有“强国”、“小康”和“文明”,甚至更多。因此,当前理论界围绕“中国梦”是否为“梦”所进行论争,不仅不能提供正能量,反而会造成思想混乱,是毫无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在第十二届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Z].2023-3-17.

[2]王振民.开万世太平之路[EB/OL].共识网,2023,8.

[3]王天骏.中国需要文明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

[4]安传香.多维的“中国梦”[EB/OL].新华网,2023-4-19.

[5]喻中.“中国梦”与民主政治道路的选择[J].红旗文稿,2023,(6).

[6]杨晓青.与人民民主制度之比较研究[J].红旗文稿,2023,(06).

[7]蔡霞.推进民主应该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使命[EB/OL].共识网,2023-5.

[8]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5.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梦;图书馆学研究发展历程

一、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百年寻梦历程

研究中国图书馆学历史,就是研究中国历史在社会科学文化方面的缩影。研究图书馆人曲折的中国梦经历,也就是研究中国人百年圆梦历史。1、新文化运动是图书馆学研究的启蒙。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前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由于西方列强的崛起和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西方文化开始侵入和渗透古老而陈旧的中国社会,这是中国苦难历程的开始,也是中国强国富民之梦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图书馆人对图书馆学研究,对中国图书馆事业追求中国梦的开始。从中国藏书楼到公共图书馆,图书馆人与中国所有志士仁人一样,经历百年,曲折沧桑,艰苦卓绝,追求中华复兴中的图书馆学研究,就是追求图书馆事业的中国梦。中国图书馆理论最早的提出者是孙毓修,其著作《图书馆》一书1909至1910年在《教育杂志》上发表,该书虽未结集出版,这一理论却伴随着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而发展,影响着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事业的发展。2、抗战时期,图书馆学的兴起与动乱中的艰难发展。1920年至1936年的抗日战争前夕,出现了一批职业图书馆学家,沈祖荣是这一运动的旗帜,其后有杨昭悊、洪有丰、杜定邦、刘国钧、马宗荣等。他们的主要理论特点,是由“取法日本”转而“追逐美国”,这一运动,为中国近代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37年芦沟桥事变,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和平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所有的图书馆被毁,刊物停刊,图书馆专业院校停办,图书馆的专家学者都加入到逃难的行列中或加入到抗战行列。直到1945年,抗战虽然胜利,随之而来的内战,和平的环境还只是梦想,这一时期文化科学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图书馆学研究工作当然无法进展,即使在重庆召开的三次图书馆协会年会,也是理论研究的最萧条年代。新中国建立前,图书馆人与全国人民一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除了战争就是破坏,没有和平环境和建设条件,图书馆事业只能处于停滞状态,图书馆学研究工作只能是图书馆人的奢望。3、新中国成立,和平环境下图书馆学有了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图书馆人又开始了新的研究阶段。1957年,国务院颁布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是协调图书馆为科学服务的第一个文件。同年,刘国钧发表《什么是图书馆学》,其中提出的“要素说”,引起图书馆学界的大讨论,图书馆学研究进入新阶段。1963年黄宗忠的《对图书馆学几个问题的初步探讨》则认为:“图书馆搜集、整理、保藏图书与读者共同使用图书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即“矛盾说”,在图书馆学界引起较大轰动。1966至1975年间,图书馆学研究由于动乱又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直到刘国钧发表《马尔克计划简介》,中科院成立计算机组,才结束了动乱的年代。可以认为,直到此时,中国图书馆人同国人才真正地走出迷茫,开始走向中国梦的。

二、图书馆学研究议题与中国梦的契合

2023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做出表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有着中国特定历史承载和现实涵义,是历史与时代性的贯联。中国梦又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具有世界精神,是中国与世界的融合。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长期居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先进行列。据有关学者测算,直到18世纪末,中国的经济规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相当于上世纪末美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例。百年来,在追求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中,图书馆学研究者一直把图书馆学研究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联系在一起。1909年,清末宣统年间建立京师图书馆时,张之洞在《筹建京师图书馆折》中就认为,“图书馆为学术之渊薮,京师尤系天下所观听,规模必求宏远,搜罗必及精洋,庶足供多士之研求,昭同文之盛治。”认为图书馆就是学术的发源地,建立公共图书馆,既保国粹又能促进学术研究,能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这种思维,接近现代图书馆学研究者们的思维,有成就的图书馆学研究者,鲜有人认为图书馆学研究与中华民族复兴没有关系。此前,人们把这一问题几乎都归结到学术研究和讨论中,而上升到国家命运和决策层面是关于中国梦诠释之后的事。近年来,从报纸,荧屏,到街头巷尾,从QQ群到微博,“中国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在中国各地方、各领域展开了广泛热烈的讨论。图书馆学界与专业研究机构以及图书馆人,都在积极研讨中国梦与图书馆学的诸多议题,说明这一议题在图书馆学界已经引起广泛的重视,并正在开展系统而详尽的研究和讨论。最近,图书馆界的专家学者开始对图书馆学界关于中国梦与图书馆学研究,不断有研讨会和研究成果出现。如2023年5月10日,陕西省图书情报界在陕西社会科学院举办了以《我们的图情中国梦》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陕西省社科院纪检组长、省社科信息学会会长刘卫民出席并讲话。省社科信息学会、省图书馆学会、省高校图工委、省科技情报学会、西安图书馆学会,以及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等单位领导与专家学者20余人参会。河南理工大学举办了《“中国梦”和图书馆发展》的研讨会,副馆长何定东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梦想与社会理想;二是中国梦与梦想成真;三是梦想与发展愿景;四是图书馆人的梦与美梦成真。此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君礼发表了题为《当代图书馆学的“中国梦”》,对青年学者熊伟《图书馆社会价值评估研究》进行评价,认为这部专著所呈现的正是当代图书馆学的“中国梦”。北京、重庆图书馆界也都在近期开展了关于《文化名人的中国梦》、《读书与中国梦》等活动。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徐国良,发表题为《基于职业精神的图书馆人的中国梦》,对图书馆人中国梦的内涵,图书馆人的职业精神以及图书馆人的中国梦进行了论述。

作者:李可欣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中国梦”凝聚奋进力量—学习贯彻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讲话述评,新华社,2023.12.7.

[2]“我们的图情中国梦”研讨会在陕西社科院举行,中国社科网,2023.05.16.

[3]图书馆新闻.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2023.4.2.

[4]熊伟.图书馆社会价值评估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12.

[5]徐国良.基于职业精神的图书馆人的中国梦[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3.02.247.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