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可无定法,育人可出奇招
——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2023年9月我接到校长通知,派我去四年级三班当班主任。这可是我从教20年来头一回当班主任,所以我心里自然是即激动又忐忑。开学前,我认真向该班前任班主任王老师了解学生与家长情况,得知班里有几位“特别学生”,其中一位叫张乐(化名)。
张乐同学出生就患有先天癫痫症。因为这个病,出生后家长对孩子的纪律约束非常缺乏,导致后来又患上了多动症。由于身体上的疾病,他在学校生活中基本上都不能够自觉遵守纪律。可是他在学习上却一直很拼,再加上他思维能力不错,所以他的主科成绩一直保持在班里的偏上水平。可以说张乐是一个让老师们“即爱又恨”、无所适从的特别学生!
【设计依据】
掌握了张乐的情况后,我在心里盘算着:教育特别的孩子,必须得有特别的思考,有时可能还需要采用特别的方法,才能有效的达成教育效果!
【教育实施】
案例一:创造表扬的机会
开学第一天,班里来了一位新同学,这就意味着当天会有一名同学暂时领不到新教材。我在班里大声倡议:“今天有新同学转来,新课本不能每人一本了,有谁愿意把课本让出来,等几天再领吗?”顿时,同学们簌簌地举起手来。我有意识地看了看张乐,他举着手,我立马抓住这个机会,大声说道:“张乐,今天的雷锋就是你了。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张乐爱心谦让!”立刻同学们赞扬地鼓起掌来。我又看了看张乐,他正得意地笑呐,而且端坐在座位上背挺得格外的直!打铁趁热。刚把学生们送出校门,我就在班级家长微信群里写道:“表扬张乐同学,今天爱心谦让…….”结果整整开学第一周,张乐都能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遵守好纪律。老师们都向我反映,张乐进步太大了!看到我的“刻意”表扬起了作用,我心里美滋滋的。
【创新点说明】
明知道这个孩子以前是问题学生,但我不去“翻旧账”,反而是有意识的在一些班级活动中创造条件让他受表扬,巧妙利用激励机制和儿童好表现的心理特征,来达成良好的教育效果。
案例二:我和他来“打赌”
张乐的平时表现总算有些起色,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学校要举行班级朗诵比赛,放学后我忙着组织同学们排练。这次倒不是因为张乐不能参与,而是他参与得“太积极”了。朗诵时他的声音大的让旁边同学直捂耳朵;老师点评同学他也点评同学,而且说的话比老师还要多。这么下去正常的排练准会被他干扰。苦苦思索一下午之后,我想出了一个办法——“打赌”!这天排练的时候,我突然叫住张乐对他说:“张乐,我想和你打个赌,敢不敢?”他听了先是一愣,但是源自他争强好胜的个性,他不服输地答道:“敢!我什么都敢!”看他来劲了我连忙乘胜追击,说道:“很容易,我感觉我会输。”“说嘛,老师,你说嘛……”果然张乐一步步在“上钩”,我心里窃喜。我故做不紧不慢地样子说:“我赌你每次排练的时候可以不乱说一句话,不乱动一下!做得到吗?”说实话他会怎么回答,我心里没有底。于是我又加码:“你赢了我发奖品,你输了这次就别登台了!全班同学给我们做证人,赌不赌?”这次他出奇的冷静,沉默了足有半分多钟,才吐出一句话来:“赌,老师你不要输不起哟!”“好,好得很!”我嘴上应和着,其实心里依然没有底。可是接下他的表现深深地震撼了我。排练中张乐除了念台词就没有说过一句多余的话,而且休息的时候总是坐在自己位置上一动不动。有几次我见他用牙紧紧咬着嘴唇,我知道他是在与自己较劲,是在努力控制自己。比赛那天我通知全班同学上场,孩子们不负众望,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通过这件事我对他刮目相看,也认识到孩子的可塑性太大了,关键看老师采用什么方法引导。
【创新点说明】
“打赌”这种视乎有些社会气息和儿童幼稚化的行为,我却大胆的将其运用在教学工作中,因为这种形式对于张乐来说往往更能接受。教育特别的孩子,有时需要采用特别的方法,才能有效的达成教育效果。
【教育反思】
张乐就是这么一个内心坚韧要强,有时不按常理出牌的特别孩子。我在坚持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一贯教育中,有时还会“主动出击”。比如:教师节的时候,他来给我送花,我也送他一直钢笔。他问我为什么?我告诉他:“你让老师有收获,老师也想让你有收获,这很公平嘛!”还有一次,放学留堂到5点他也没有补完作业,我走过去对他说:“好了,今天就到这。回家继续补,明天带来。”他问为什么?我开玩笑地说:“我想家了,想下班了,不可以吗?”就这样,我用“特别”的教育策略引导着、感染着特别的张乐。
就这样半学期结束了,期间张乐都能正常上课,乐于参加各项班级活动,成绩始终保持着班里的偏上水平。他让我在班主任工作中体会到了欣慰和收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