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方案(精选5篇)

技术创新方案范文第1篇

开展经济技术创新竞赛活动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突出以人为本,提高职工素质,积极动员和组织职工投身到“三年再造一个新*”的主战场上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立足本职,学赶先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全面完成今年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二、组织形式

1、参赛对象:全系统各单位和干部职工。

2、组织办法:全局经济技术创新竞赛活动采取统一组织、分级展开、条块结合的办法进行。局工委负责全局创新竞赛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协调、总结评比、表彰先进等日常工作;局直各工会动员和组织职工广泛参与。

3、活动方式:全局经济技术创新竞赛活动以局直单位为参赛单位,以单位具体目标促整体目标实现的方式组织进行。各参赛单位要结合实际,因此制宜,针对不同对象、不同范围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活动要长计划短安排,其规模宜大则大,宜小则小,整个活动务求实效,取得成果。

三、竞赛内容

经济技术创新竞赛活动要坚持主攻工业的指导思想,以增强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赛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提高职工整体素质为主攻方向。以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等活动为基本形式。紧紧围绕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品牌、提高质量、增进效益、搞好服务、转变作风为主要内容着力组织以下活动:

1、继续在全局范围组织以提高职工的择业能力、竞争能力、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为主题的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努力“创建学习型单位,争做知识型职工”。

2、继续组织职工开展“八个一”活动。围绕经济技术创新,提高经济效益和技术进步,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参与开展一项新产品、革新一项传统工艺、推广应用一项新的科技成果、学习一门新的科技知识、掌握一门新的操作技能、创造一项新操作法、刷新一项新的生产记录。

3、各单位要突出竞赛重点,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着力抓好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大胆探索经济技术创新竞赛的有效形式,抓好典型,以点带面。

四、考核办法

全局经济技术创新竞赛实行年度考核,年中要有竞赛方案且上报到局工委,活动开展要有记录,申报先进要有材料。整个考评工作在局工委的统一领导下组织进行。考核坚持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以定量为主的原则,实行百分制评比。考核内容,集体单位包括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技术创新的力度、职工参与竞赛的广度和深度,个人重点考核创新成果和贡献大小。

技术创新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发电厂;电气设备;检修方案

DOI:10.16640/ki.37-1222/t.2023.06.181

1 引言

发电厂供电控制系统的环节多,控制过程复杂,因此电气设备检修方案在电气维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确保电厂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发挥着重大作用。由于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不平衡,导致各电厂在电气设备检修方面能力参差不齐,部分电厂难以保证电力供应的稳定性,造成重大的社会问题。

2 电气设备检修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电气设备检修方案对于完善电气设备的检修,确保电气设备的稳定,电厂发电系统的正常运行有这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技术和设备水平的提高,现行的电气设备检修方案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要求,一些问题也得以凸显。

2.1 临时性检修较多

由于电厂供电系统环节多,设备广,在设备的型号和种类上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实现设备的运行上,经常出现个另类的问题。同时由于各类设备使用和控制的环境的复杂,经常处于高温高压下进行,导致设备在日常磨损、消耗等方面极易出现问题,导致设备故障甚至损坏消耗。同时由于系统运行的不稳定,导致临时性问题、故障较多,导致临时检修多,进而影响整个电气系统的运行。

2.2 检修人员素质不足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设备的投入使用,各类电子元件、传感设备、继电装置等都采用了新科技、新技术,对检修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由于检修人员素质较差,对新技术、设备的性能、结构、原理等方面的学习都存在困难,导致都传统检修控制人员,在应对传统设备的检修方面能发挥作用,但面临着新技术,检修人员能力不足的已凸显。同时,对于新进的维修人员,在电厂的检修经验不足、实际操作能力有限等原因,也未能够达到现有设备检修的要求。因此造成了在进行方案制定和方案落实过程的不完善。此外,在设备检修方面,由于人员技术的缺失,造成维修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维护、检修制度,缺乏量化标准核对,导致设备的维护频率和维护过程全凭维修人员“经验”决定,导致维修方案的不合理,维修效果差,甚至由于错误的维修方案选择和落实导致部分设备存在盲目检修和检修异常,造成设备的报废等,既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又影响了电力供应的稳定性。

2.3 检修方案缺乏系统性、检修成本高

电气系统检修方案缺乏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检修不足,由于电厂电气系统控制和运行环境经常处在高温、高压、高磁场环境下作业,这使得各类的控制、传感设备、机电设备、继电设备以及控制网络在运行上极易收到环境的影响,引发故障。由于维护不足,维护质量较差,导致各电气设备故障频繁发生,进而导致电厂供电系统故障,影响电厂电力系统运行,并造成重大的电厂的经济效益损失和社会影响。另一方面,过度检修现象较多,由于技术人员对设备和系统的管理能力、经验的缺失,对设备实际运转情况的认识不足,导致在维护过程中,对重点设备采取了重点关照、重点监护,定期检修的方案,导致在检修过程中,对运行较好的设备投入了过多的人力、物力,造成了电力设备的过度维护,是企业在电气设备维护方面存在过多的投入,导致检修工作的不经济性。同时对重点设备的过度关照和人力物力的投入,导致对其他设备管理不足,造成其他设备的维护不足,在整体上导致维护缺乏系统性、经济性。

3 优化方案与创新对策

3.1 加强人才管理,提升维修人员素质

通过改善福利、提高待遇、建立企业文化等各类手段,加强各类人才引进,改善电厂现有缺乏相应技术人才的现状,提高对新型设备、新技术的使用和维护效果。建立奖惩激励、淘汰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进行奖励,对有过失的进行惩罚,同时在维修队伍中进行竞争,对不符合标准的,进行学习,做到不达标不上岗,最终调职。通过各类手段提高员工的竞争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使得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

3.2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维修制度,确保维修的科学性

根据电厂电气系统设备的特点,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维护制度,改善以往维护不足和过度维护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和设备的报废。通过确立设备的大、中、小修计划,科学控制检修周期,对各设备进行有计划的检修。加强设备检点工作,经常性的巡检、点检,以频繁的点检工作来提高对设备的监护程度,以实现检修工作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有效。建立设备运行、维护台帐,对设备的运行状况、维护工作的时间、内容和重点进行统计等级,一方面,对维护工作的成本进行核算,通过精细化控制,提高维修效果,降低维修成本;另一方面,通过记录和统计数据分析,实现对设备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以提高维护和管理水平,确保维护方案的科学性。

3.3 完善电气控制系统,降低供电系统故障

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利用系统网络设备,通过合理的布设和选型,降低复杂的作业环境对设备的影响,降低环境导致的设备故障。同时构建综合电气控制系统,通过各环节的监控、传输、分析和处理,以达到提高设备运行的稳定性,降低系统故障辐射范围的目的,以局部维护停工代替整体停工,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保障电力供应的连续性,提高企业效益、保障社会供应。

4 结论

发电厂是国家电网的前端,是电力供应的根本,采取有效的电气设备检修方案保障电厂电气设备的运行稳定,对于保障电力供应、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实践中、发展中只有不断的完善和优化电气设备检修方案,才能为企业、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

参考文献:

技术创新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近年来,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主要体现在: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并存,没有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第二课堂重视程度加强,但仍是发散的,没有与第一课堂有机地互动和渗透形成整体;课内、课外培养目标不一致;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不协调;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结合不够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淄博职业学院提出了创新设计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设想,重在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本文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从五个方面探索以“四个融为一体”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

一、依据“四个融为一体”,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在对人才培养现状广泛调研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数控技术专业明确了以“四个融为一体”、畅通培养与就业渠道为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培养融为一体、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融为一体、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融为一体、课外与课内培养融为一体”,并以此重构了课程、师资、实训等支撑体系。

课外与课内培养融为一体,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融为一体。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教学活动按课程开发和设计的理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实施。把新生入学教育、军训、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以课程开发设计的理念来建设;把车间、实训室、社会活动基地等场地当课堂来运用;把师傅、教练、组织者等当教师来管理。从目标、内容到评价都力求符合课程管理的要求,使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将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培养融为一体,将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融为一体,将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化、专业学习领域工作过程系统化,通过这“两化”打造学生就业竞争力;将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化、专业拓展学习领域前瞻化,通过此“两化”打造学生发展潜力。

二、广泛开展社会调研,明确专业的培养发展目标和规格

开展产业背景调研、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等多层次调研,确定了数控技术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数控机床安装调试与维修。确定了专业培养发展目标与规格(图1、表1)。

三、改革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数控技术专业人文素养课程教学在坚持服务专业以及专业群所对接的职业领域的前提下,大胆进行基础课程系统建设的改革尝试。以“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培养”为核心,将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分为若干个指标,围绕培养目标借助“专业实践课和人文素养课两系统”的交互融通,将课内、外活动进行设计,从目标、内容到评价都力求符合课程管理的要求,使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训练,实现目标指向(表2)。

按照自入校至就业的人才培养进程安排,对入学教育、人际沟通、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职业角色体验、潜能开发、社会实践等11门人文素养课程进行课题式管理和实践,同时在将具体素质和能力要求单独设置为课程的基础上,将相关内容融入课程的讲授和实训过程中,强化和规范职业素质的养成。

四、实施“五步推进法”,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明确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和路径,数控技术专业根据“逆向分解、整合重构、正向实施、动态反馈、循环提升”的“五步推进法”,推进课程体系重构和改革,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校企共同对课程进行系统设计,构建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根据其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参照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形成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开发方案。不断增强课程设计和课程资源整合能力,着力解决了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重组和课程教学组织等三个关键问题,从课程建设理念提升、课程设计研讨、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等多方面、全方位提高教师的课程改革能力。

课程体系构建按照岗位跟踪、动态反馈、循环提升的原则,以职业能力与岗位(群)需求为导向,企业人员参与共同分析数控技术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按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归纳序化,以典型的加工零件为载体,选择由简单到复杂的零件加工任务(数控机床操作、产品零件造型、加工工艺编制与编程、质量检验、现场管理),承载数控机床操作、加工工艺与程序编制、检测、生产组织与管理等教学内容;融数控技术职业资格标准,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指向岗位(群)需求,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校企共同对课程进行系统设计,构建了“基于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图2)。

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建设了《数控加工程序编制》、《数控机床零件加工》、《机械识图与制图》、《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数控机床安装与调试》、《机械技术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分析与应用》、《普通机床零件加工》8门优质课程,并以4门优质核心课程为基础,制定了本专业新课程体系下的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

五、融入真实的企业环境,创新人才培养实施过程

1.实施“六步四阶段团队教学法”,提升课程实施效果

将国内外先进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应用到教育教学改革中,边实践边研究,集团队的力量总结提炼出了“六步四阶段团队教学法”,深受学生和企业界的欢迎与认可。六步指在学习工作每一个环节,按照“确定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质量控制、检测、评估反馈”的六步进行。四阶段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按照“师说生听、师做生看、生做师看、生做互评”四阶段进行。

2.“四真实”校内实训基地,柔性化教学管理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凸显真实工作情境、配置真实加工设备、加工真实产品,在真实的企业管理环境,完成工作任务。学生校内实训以企业的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学习过程,学生参与生产和管理:按“图纸分析工艺制订程序编制零件加工零件检验机床维护”顺序,培养适应岗位要求的工作方法、知识和能力。

课程实施采用的动态、可调整、可选择的柔性化教学管理,为“六步四阶段团队教学法”的课程实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一是采用课程“接力棒式”连续几周串行的教学管理和实施模式;二是按任务单元采用半天、几天一门或多门课程并行的教学管理和实施模式,有效利用实训场地。

3.创新车间组织的学习工作模式

实训基地管理实行企业化管理,营造企业化的职业氛围。车间组织自上而下依次为:生产实训部、车间、班次、工段、班组,各机构中分别设部长、主任、值班长、工段长、班组长进行管理。生产实训部的宗旨、使命由学院的社会职能决定,业务目标根据教学工作计划与生产任务计划综合考虑设定。业务计划由生产实训部的宗旨、使命、目标分解而来,并依据组织结构图层层分解,下一级依据上一级下达的目标与指标制定完成任务的方法,达到目标一致。教师与员工角色结合,学生与员工角色结合,部分教师、企业人员到实训基地兼职生产、技术、管理任务,同时承担本岗位的教学任务。值班教师(值班长)负责生产组织、日常考勤、过程控制、反馈处理、方案评估、技术咨询、故障处理、技术反馈、质量控制、任务评定。

4.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创新

改革教学评价指标,由企业人员参与制定了《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对学生进行能力与素质的综合素质测评,落实“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立足专业,促进学生加强政治与身心道德修养,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强化职业习惯养成。具体做法如下:

对数控技术专业所有学生实行了一学期一次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通过“基于生产性工作任务的六步四阶段团队教学法”,将学生的素质培养进课程,有效进行过程控制。通过编写《生产(实训)安全质量文化手册》和实行“学生自我管理、开放、角色体验式生产实训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了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

素质测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核:德育:技术:身心:创新=20%:60%:10%:10%。主要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团队精神、劳动态度、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践能力、身体、心理、职业、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协作能力等。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不是只看学习成绩,还要考核其思想品德、行为规范;评价既有课内,也有课外。

六、创新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效果

1.“立足区域经济,培养职业人才”,学生就业率高

坚持学院“立足区域经济,培养职业人才”的办学理念,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瞄准区域内中小型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培养“肯干活、好学习、能创新”的高素质高技能急需人才。在2008年和2009年上半年,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最严重时期,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的签约率仍达96%以上、就业率100%。

2.毕业生综合素质高

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两条主线融合进行培养。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融入专业课程,专业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企业实践技术人员在指导实习中言传身教地培养;校内实训基地实行“5S”管理,按照职业人标准进行管理。课程考核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每学期对每位学生都要进行综合素质测评。用人单位满意率达到95%以上。

3.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强

课程设置注重提高学生就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11门人文素质课,把人文素质培养作为基础,提高学生的职业(社会)核心能力;同时,注重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培养,开设《机械技术基础》、《机械识图与制图》、《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普通机床零件加工》、《电工电子技术分析与应用》;开设专业拓展课程《企业管理》、《CAD/CAM软件应用技术》等课程,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专业发展潜力。毕业生工作一年后,60%以上从事数控机床的操作、工艺编程、设备维护维修一体化的工作。

4.专业建设取得较大的成绩

创新设计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数控技术专业现为山东省示范专业、山东省特色专业;现有3门省级精品课程,1项省级教学成果;2007年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建设专业,2023年通过验收,评为“优秀”;数控实训基地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 张丽华.数控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3,(14):112-114.

技术创新方案范文第4篇

一、组织领导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活动时间

自活动方案下发之日起至2007年12月31日止。

三、活动范围

工区全体职工

四、活动内容

1、开展建功立业劳动竞赛活动。

1)工区定于6月26日召开“庆七一、讲安全”系列趣味活动。本次活动,将分为知识问答和技能比赛两大部分。

2)开展220KV抢修塔组立技能竞赛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工区将针对汛期和雷雨季节的特点,加强对抢修塔等抢修物资的管理和应用。提高一线职工的抢修经验,为竞赛活动做好各项准备。

2、紧密围绕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开展以下子活动:

1)开展双增双节合理化建议活动。

2)组织开展无违章班组竞赛活动;

3)组织开展向农民工合同工送安全文化活动;

4)组织职工代表开展安全生产巡视检查活动;

5)举办一期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培训班。

3、组织开展安全示范岗活动。本活动以工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班组为单位进行,通过悬挂示范岗标志牌、制定示范岗活动方案等为内容,大力开展安全示范岗活动;

4、当好贤内助、吹好枕边风活动。

(1)开展致职工家属一封信活动。工区工会将开展致职工家属一封家书活动。以建设和谐家庭,共建平安工区为主题,不断深化职工家属的安全意识,做好职工的坚强后盾,为工区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完成共同努力;

(2)建立工会主席信箱。工区工会将建立工会主席信箱(通过设立网络邮箱的方式进行)及时了解职工家属在思想上、生活上等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和答复。

5、积极开展个人无违纪、班组无违章、单位无轻伤竞赛活动;依照公司工会要求,严格按照《工区安全生产绩率考核办法》和标准化作业等相关要求,在全工区范围内开展安全生产评比活动,将本活动考核到个人,每季度公布个人安全生产综合评分情况,并将班组成员的总分作为班组的安全生产综合评比分数,进行全工区排名。年末将所优秀班组进行适当的表彰和奖励。

6、开展公司十佳班组评比活动。工区在《开展个人无违纪、班组无违章、单位无轻伤竞赛活动》的同时,将对排名首位的班组上报公司公司,参加十佳班组评比活动。

7、积极参加百条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以班组为单位,积极开展QC活动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工区工会将印制合理化建议征求卡,及时下发班组,由班长负责收集,并经本活动领导小组进行审核。

8、安全月相关活动。

1、召开《送电工区“安全生产月”暨“庆七一、讲安全趣味活动》。工区将在此次活动期间,通过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等趣味项目的方式,将安全技能知识与日常安全生产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娱乐的形式,不断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

技术创新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档案 ; 创新体系 ; 价值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企业科技档案往往多是企业内部在生产实验和科研开发,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小改小革,因此其作用长期以来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久而久之,科技档案的管理也因此常常演变成仅仅是档案的归拢与存放,许多存在着价值的档案因此最终被人淡忘,科技档案故而有“尘封的故纸堆”之称。

本文仅就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对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影响与作用进行初步的探讨。

1企业科技档案管理的目的与意义

就其本质而言,科技档案管理包括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照片、音像资料等科技文件材料。

1.1企业科技档案管理的表现形式。按照档案管理的基本规程,首先收集工作,即把企业在生产、科研中形成的各类文件(包括实验过程、试验数据和实验报告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结论或者已发表的文章等等)收集起来,其形式既有收集、整理的上交文件,也有指定上交文件,还有生产工人、技术人员的主动提交文件。这项工作有利于使各类生产、科研活动的成果以书面的方式加以保存,为实现科学管理打下基础。

1.2及时归纳整理是有效进行科技档案管理的基础。档案整理,顾名思义是将集中起来的科技档案按其形成规律和内容、形式特点,进行科学分类、系统排列和基本编目,实现库藏科技档案的科学组织和系统化。

1.3科技档案的鉴定是未来科技活动的动力和诱因。科技档案鉴定工作是通过对科技档案完整、准确、系统的质量和保存价值的鉴别分析,决定其保管等级的科学划分及筛选存毁。

1.4良好的保管措施是未来科技档案再次激活的保障。保管工作是以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措施保护科技档案的完整和安全。保证科技档案在质量上的准确,维护库藏科技档案的科学序列,为最大限度地延长科技档案的自然寿命和保证科技档案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条件,并通过有效的监督确保延长科技档案的生命周期。

1.5科学的统计为科技档案未来发挥最大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统计工作是通过统计数字的积累和分析,掌握库藏科技档案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科技档案管理和利用工作的基本状况,既是保护科技档案对其实行监督的基本手段,也为科学地组织和管理科技档案提供了数字依据。

2科技档案管理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2.1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高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建立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保证。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2.2科技档案管理在企业是一项技术性基础工作,为企业生产与科研开发活动提供技术支撑条件,同时也为企业的组织管理工作提供信息参考依据,是生产技术管理、科研、设计管理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3科技档案管理为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实现企业产业升级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许多企业在构建企业技术创体系过程中取得的成效表明,利用好科技档案,将使企业更加有效的整合企业的创新资源,进一步赢得丰硕的创新成果。

3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对构建区域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产生衍射作用。

科技档案管理不仅对档案所在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良好的促进影响和作用,同时也对区域性共性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产生衍射作用。许多地方的政府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区域内行业的共性特点,纷纷建立起区域内的同行业技术创新协同机构,有的发动同行业企业组成创新战略联盟,为区域内行业创建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创新成果的应用,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创新机制。以吉林省为例,即在国务院1999年召开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后,率先建立了省内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并依托这一体系逐渐形成了吉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而这一机制的形成,企业科技档案管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4 国企科技档案管理内在价值

4.1国企科技档案是企业多年技术经验的总结与沉淀。

作为“国家队”,国企责无旁贷的承担起了技术进步的时代重任,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成为时代进步的一个典型缩影。而以企业科技经验的总结为主形成的企业科技档案不可忽视的成为企业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即知识产权(这个知识产权包含了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和企业的特有技术包括技术机密和工艺秘密及工艺配方等)。作为企业的知识产权,科技档案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企业的技术资产,是国有企业宝贵的也是重要的企业财富。

4.2强化企业科技档案管理为国企增效显著。以吉林通化矿业集团公司为例,作为大型国企的吉煤集团下属企业,通化矿业集团把科技档案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知识产权矿藏,始终在企业综合档案管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通矿集团科技档案管理积极改善科技档案的归档率,遏制了归档率下降的势头,有力地提高了科技档案管理水平,强化了科技档案管理能力,使企业科技档案管理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通矿集团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项目资源数据库。

4.3科技档案管理质量促进企业生产科研的结合,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2008年,从科技档案管理中尝到甜头的通化矿业集团继续强化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其八宝矿改扩建工程的成功,在将煤炭年产量提高到300万吨的良好经济形势下,同时兴建了洗煤厂、煤矸石发电和粉煤灰砖厂,形成了集煤炭开采、洗煤加工、煤矸石发电、粉煤灰制砖为一体的闭合式循环经济产业发展链条,实现污染零排放和资源的再利用,真正做到资源充分利用。八宝煤炭循环工业园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到22.2亿元,每年上缴税金3亿元,企业可实现利润3.5亿元。在这个项目实施中,科技档案发挥了的重要作用。

结语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在国有企业的推进,企业对科技档案需求日益增多,要求也越来越高,科技档案工作者只有加强科技档案管理,及时调整档案工作方向,踏准企业发展的节拍,想企业所想,做企业所做,将科技档案工作融入企业的发展之中,抓好重要领域的档案工作,切实增强与企业发展的互动能力,紧密配合,与企业发展形成合力,才能发挥科技档案资源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与企业的和谐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档案法[Z].1987年.

[2]企业档案管理办法.国家档案局、国家经委、国家计委[Z].

[3]开发利用科学技术档案信息资源暂行办法,国家档案局、财政部,1988.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