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问题论文(精选5篇)
民族问题论文范文第1篇
关于中国人口状况,与人口过剩论相反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不存在人满为患的危机,而是人口不足的问题。持此种观点的人首先从近代中国人口增长的状况加以考察,他们认为,由于中国教育的不普及,卫生设备的缺乏,广大民众困苦不堪,在饥饿线上挣扎求活,婴儿出生率虽高,但死亡率居高不下,十之八九不能存活。因此,出生率虽高,但存活率低下,所以近代以来中国人口数量增加不大。他们比较近代中国与欧美诸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指出百年来中国人口从亁嘉以来就是四万万,不但增加不多,甚至有减无增。这种人口增长状况,对中国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极其不利。他们针对人口过剩论的理论基础马尔萨斯人口论,提出种种质疑。首先就马氏提出的人口增加的速度比食物增加速度快的观点,他们比较了近代50年间欧美国家人口与食物增加状况,认为“人类智识发展之程度和生育的能力成反比,将来人类日趋文明,则生殖力反有降下之趋势。再加科学昌明,制造食物技术日精,不但可以增加食物的质,而且可以增加食物的量”。根据欧美国家的文明程度提高与其生育率的下降状况考察,他们认为随着人类知识文明的进步,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人类自我意识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自愿减少生育,生育率必然下降。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食物的质和量都会有提高的空间。因此,人口和食物是否因增加速度的不同而失去调和尚待商榷。其次,针对马氏人口理论认为人口与食物失调会导致战争、饥荒以及瘟疫等所谓自然限制的发生的问题,他们指出,近代中国虽然战争、疾疫、灾荒以及失业等社会病态现象频频发生,会造成民众的大量伤亡,对社会生产造成极大破坏,但发生的原因不能都归咎于人口过剩和食物不足,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分配不均,富者极富,贫者极贫,乃至衣食无继,饿殍遍野。中国目前的贫弱状况,也并非由于食物与人口失衡引起,而是由于内政不休,战乱不止,以致于农旷于野、商辍于市、工商业不振以及生产力低下等原因造成。还有一部分社会主义者指责马氏理论的根本立足点,只是代表着资本主义社会为掩饰其自身矛盾的理论之一,其要领是“支配阶级为掩护自身利益而盲创的一种理论武器!由于采用以生育节制等方法调剂人口是建立在中国人口过剩的基础之上的,由此也无实行的必要。伊们因为被支配阶级生殖力的不可遏制,而担忧‘自然的食桌没有供给子孙的能力’。所以,他们就断然的以人口问题为前提,以节制生育为手段的来淆乱被支配阶级的听闻”。由此,他们认为马氏人口论对中国并不成立,中国并不存在人满为患的状况。既然中国并不存在人口过剩的问题,也就没有生育节制的必要,相反,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必须实现奖励生育政策。他们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弱,与人口的繁殖有密切关系,“其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国家由人民集合而成,人民多不但国家收入可丰,而且民族的生存力亦依人口进增的比率而强”。国家的真正强大,首先在于人口的众多,才可以防御外辱,维护民族的生存;人口众多,则生产者多,消费者亦多,在世界经济竞争中才可占据优势;人口众多,则社会关系密切,社会影响复杂,社会距离接近,则文明日进,文化日高。显然,他们认为一国人口的数量众多,是本民族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本民族生存的根本。尤其是当时随着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一步步深入中国腹地,一部分人甚至把人口发展与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紧密相连起来,不遗余力地提倡鼓励生育,增加人口数量,力图挽救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局。
1941年的“八中”全会通过了“积极奖励生育,以期增加人口,充实国力”及“奖励生育,提倡优生,发扬民族,以固国本”等决议后,时人在报纸刊物发表很多文章,提倡奖励生育,并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们认为,在战争状态下,人口大量非正常死亡,人口数量的多寡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问题,“一个民族能否战胜其他民族,就须根据他的补充的生力军力量如何”。他们以欧洲战场上迅速溃败的法国和正肆意侵略践踏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日本为例,认为“法国的失败,固然是内政不一致,而亦是人口历年来没有增加,失却补充长期抗战的力量;而日本在明治时代已尽力设法增加人口,以期达到侵略的野心”。因此,中国作为一个被侵略的国家,“是争民族生存的战斗者,更须对人口增加问题特别注意,研究如何增加数目,如何增强人种”。中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国家在与亚洲强国日本的对决中,之所以能坚持八年,人口众多乃是关键。然而几年的抗战,人口伤亡严重,且由于壮丁的大量出征,家庭的破坏,母婴的被摧残和蹂躏,人民的生活极度艰难,如前方无兵力的及时补充,后方无劳力从事生产,则中华民族危矣。在此民族生死存亡的状况下,中国要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保持民族存在的有生力量,实行奖励生育政策。奖励生育,减少死亡,提倡优生是针对目前中国现实国情的迫切需求,这和德、意、日等国家鼓励生育,目的在于增加发动侵略他国战争的有生力量,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对于奖励生育的具体方法措施,时人也提出诸多主张。值得一提的是,一部分人已认识到奖励生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是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问题有密切的关系的”。因此,“要谈‘奖励生育’对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卫生设备的普遍,职业妇女的保障,婚姻制度的改良,儿童公育的推行诸问题,应加以重视,特别是母亲与婴孩的保护,尤应积极推行”。因此,除采用由国家直接用津贴方式奖励生育的方法外,他们还提出诸多有关优生和保护母婴方面的主张,如禁止早婚、提倡优生、补充训练产科人才等。之所以提出这些主张,原因在于他们认识到,“我国社会与他国不同,一向忽略公共卫生,成年之人不死亡于战争,而死于病者不少,其次妇婴卫生亦不注重,置生育子女多人,而养活者多有不得其一,即使养育成丁,而身体羸弱的人十居七八,这是无可讳言的事实,其原因就系完全不重视卫生”。因此,政府必须重视卫生,不能只提倡多生,否则将来会变成“有丁可征,无丁可用”的局面。禁止早婚,是针对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存在着大量早婚早育的现象。早婚早育对家庭和社会危害极大———早婚不仅对夫妇双方不利,且为害所生子女,所生子女身体不强健,再加上年轻父母缺乏养育子女的技能,致使子女多有夭殇,即使存活下来,身体亦相对孱弱。而一个国家要发展强大,不仅要发展人口数量,更要重视质量。他们认为中国人口虽号称四万万五千万,但人的体格多数不强健。因此,优生学是奖励生育政策中应特别注重的方面。根据优生学,有遗传病者,其子女已受先天的遗传,即使有幸长大成人,也为身心不健康者,不仅一生不幸,更会贻害社会。因此,政府对结婚者应加以疾病的检查,严格规定有遗传疾病者不得结婚。训练产科人才,是由于他们认为中国人口出生率虽高,但夭亡率要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夭亡率之所以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在于广大农村产妇,仍然用旧式的接生婆去接生,这些人既缺乏医务常识,又没有技术能力,导致大量母婴死亡。除以上几种奖励生育方法,结合当时国民政府提出的“一面抗战,一面建国”的政策,还有人提出在没受战祸的地方普设托儿所,在战区普设儿童保育所、实施儿童义务教育等各种增加儿童保障和福利的措施。
二、殊途同归
民族危机下的人口问题近代中国可以说始终处在外敌环伺、内乱频生的危局之中,始终笼罩在亡国灭种的阴影下。如何救亡图存、振兴国家民族既是时代主题,也是每一个有识之士的迫切愿望。此时的中国宛如一个百病缠身,痼疾难愈的患者,要想治本,获得新生,必须找出病源,方能寻求良策。内忧外患、国弱民贫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就成为近代以来先进知识分子迫切寻求答案的时代课题。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就显而易见地凸显出来,成为一部分知识分子关注和思考的问题。结合上述,其实我们不难看出,在民族危亡的刺激下,无论是人口过剩论和人口控制政策,或是人口不足论和奖励生育政策等种种人口主张,可谓殊途同归,其根本目的都是图谋民族和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这可从中国五四以来,生育节制论与奖励生育论随着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和时代的不同,二者呈现此消彼长的变化清晰地看出来。民族是由人口构成的,人口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无论是人口过剩论者还是不足论者都认为人口问题包括质和量两方面———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强盛与发达,不仅需要维持适度的数量,同时也要保证人口质量。二者的分歧在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社会现实状况的变化,对人口问题的质和量两方面的不同认识和侧重,从而产生不同的对策。五四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新旧更替的历史大变革时期。借助“民主”和“科学”这两面大旗,马尔萨斯人口论被当作解决中国人口问题、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法之一传入了中国。根据马氏理论,他们认为中国人口在量的方面已发生重大问题。由于人口过剩,从而催生了中国近代以来频繁发生的战乱、灾荒、瘟疫以及种种社会罪恶。这些自然调节现象的发生造成大量人口的无辜伤亡,对社会造成极大破坏,实为中华民族虽人口众多却衰败不堪的根源。“大家常以我国人口数目众多自豪。但是可怜我们这许多同胞之中,体格健全教育程度比较高的,能有多少?”中国人口虽号称四万万,但由于民生凋敝,生活困窘,卫生设备落后,流行病横行,人口自然死亡率很高,再加上教育的不普及,民智未开,旧有陋习如裹脚、早婚及溺婴等对民众的摧残,以致于国民体质衰弱,体格不健全。这样衰弱不堪的民族,根本无力竞存于世界,如果再任其自然生育,则更是贻害子孙后代无穷,长此以往,民族不复存,必将亡国灭种。基于此,很多人提出控制人口生产的数量,优化人口的质量。在二三十年代抗战爆发前,这种主张对生育进行合理控制,实行优生优育的生育节制论一度压过人口不足论,为当时包括很多社会学家、经济学者以及很多女权主义者所支持。此时的中国,日本尚未对中国发动大规模的全面侵略战争,寻求适合的方法改造自身社会诸多弊病,建立更为合理的社会秩序来挽救国家民族的危局,被满怀忧患意识的先进知识分子视为迫切解决的时代任务。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降,中国内忧外患,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号称四万万人口的泱泱大国何以沦落到“东亚病夫”的屈辱境地?这是民族危机下每一个中国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极其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则是一对非常明显的矛盾,而中国民众生活程度的低下,居高不下的死亡率以及孱弱的体质又都是不争的现实。面对民众生活资料的严重不足,衣食不济的社会现实,人口过剩论自然更为盛行,甚至被一部分人认为是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主张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的生育节制理论也被视为改造中国社会的重要途径。然而这种情形在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步步紧逼,终于在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后有了改变。一度呼声甚高的人口过剩和生育节制论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逐步归于平淡,与之相反的人口不足和奖励生育论开始被广为关注。在民族国家危亡的时刻,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此时的民族主义思想空前的高涨。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一文中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国家而已。”20世纪知识分子多如梁启超一样,把民族主义与救亡主题联系起来。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更是把民族主义的宗旨直接定义为挽救中国的危亡。要挽救民族危亡,首先就要保证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适度的人口数量。然而,抗战中中日双方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决定了中国人民要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捍卫国家民族的生存,势必要经过艰苦的斗争,付出巨大人力物力代价。据估计,在这场持续八年的民族自卫战争中,从人口损失的角度看,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口损失总数约在5000万人以上;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作为中日战争中处于落后弱势的一方,要坚持长期抗战,赢得最终胜利,兵员的迅速补充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作为战争的发生地,在坚持抗战的同时,还要有适当的劳动力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尤其是进行农业生产,以维持社会生活正常运转以及为战争提供物质装备。因此,在日本三个月的狂妄梦想破灭后,随着战争进入持久战阶段,人口不足论逐渐越过人口过剩论,奖励生育主张得到从政府到民间方面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提倡。
三、总结
民族问题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族崛起;民族软实力;先进文化发展机制;根本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这是我们国家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反映了对当今时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加强中华民族软实力建设,塑造强大民族之魂是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重大历史使命。
一、什么是民族软实力?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其概念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于上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以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的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而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外政策、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等。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纷纷调整文化政策,制订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在"知识经济高地"进行战略竞争的同时,又在"文化经济高地"展开了新一轮竞争与博弈。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都是这一轮文化软实力竞争的积极推动者。
约瑟夫·奈教授认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存在于三种资源中:第一,它的文化,即对其他国家和人民具有吸引力的文化;第二,它的政治价值观,特别是当这个国家在国内外努力实践这些价值观时;第三,它的外交政策,但这些外交政策需被认为合法且具有道德权威。
二、成熟民族文化的表现
一个民族的成熟最终表现在制度文化和民族文化胸怀上的成熟。首先、成熟的民族必定有博大的民族文化胸怀,善于吸收一切民族的一切优异成果。真正成熟而伟大的民族是"泰山不辞杯土""江河不择细流"才成其高成其大的民族,理性对待世界一切赞美和批判、甚至诋毁的民族,在脚踏实地的行动中增强世界的影响力的民族,决不是靠暴力统治世界的民族。决不是张扬且霸气十足的民族,必定是以其不张扬而达张扬目的的民族。要用这样的心态理性对待这个世界,只有这样的民族心态看待一切,对待一切,我们才能轻装上阵,不为眼前的迷雾而迷失前进的方向。如当前世界上掀起的抵制中国奥运,将奥运政治化的做法,我们要理性对待,不能过于刺激民族情绪。
成熟的民族必定是善于开放的民族,善于学习的民族,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改革的民族。一个国家若无开放,则绝无好的改革。必须以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精神,以博大的胸怀,实行民族文化的对外开放。中国必须把眼光放到国际上,尽可能把握大的趋势,研判世界一切民族一切国家和地区的政策、体制、方法、组织形态,去粗取精,区分优劣,看那些能产生可持续发展的好效果,值得学习借鉴。这样才是一个负责任的执政党应有的态度,才是一个执政党应有的治国理政的成熟态度,也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根本标志。决不能投鼠忌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墨守陈规,决不能以一党一己一小集团利益之私见而置民族国家利益而不顾,以什么国情为借口拒绝改革,拒绝向外国学习。要正确处理党和人民的关系,真正摆正党和人民的位置。从制度构建,文化构建上找出路,真正实现主观与客观、内容和形式、理论和实践的内在逻辑统一。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好制度准备和文化准备。我们不能搞形而上学主义;更不能搞灵魂和躯体分离主义。灵魂和躯体分离的民族是不可能真正实现国家强大的,也不可能实现一个民族的真正崛起。政党文化是国家的灵魂,人民是国家的躯体。只有二者的一体化,国家才能真正崛起。一个公民和执政党离心离德的国家是不会强大的,最终要丧失政权。
三、"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的关系
硬实力是软实力的体现,软实力是硬实力持续发展永久壮大的文化根源。必须承认,一个国家的硬实力特别是其经济实力,能够为这个国家的软实力增长提供很多有用的资源,比如说,能够买更好的文化工作设备、雇佣更多的人、开办更多的媒体、让相关的从业人员有更多的机会出国;更进一步,能够从国际上为这个国家的相关机构包括媒体雇佣更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等等。所以,很难想象一个国家没有相当雄厚的硬实力为基础,并以此在许多方面作长期、稳定、有效的投入,就能够推动软实力的显著提升。
但是,我们对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作过度的线性解读,否则,就成了物资崇拜主义。我们不能断言:一个国家只要有大量的金钱、对外贸易、兵力,就一定在国际社会里有与之相匹配的软实力影响。假如一个国家的硬实力能够直接、同步、迅速、有效地转化为软实力的话,那今天的世界格局就不会是像这样的了。纵贯当今世界,还有一些国家,规模很小,整体的硬实力亦很有限,但它们在国际社会却令人敬重;它们的声音受到广泛的关注;它们提出的一些规章、建议,在国际上受到普遍的好评--它们常被称为国际社会的"优秀公民"。这类国家至少可以列举出好几个,诸如挪威、芬兰、瑞典、丹麦、新西兰、荷兰、冰岛、瑞士等。
这些国家从硬实力来讲,在全球的头二十名以下。它们的人口很少,没有吓人的军队和核武器,也不是联合国安理会的成员国,然而,它们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发言,无论是西方的大国,还是东方的大国,都很难忽视。譬如新西兰,全国人口400万,远不如北京市的人口多,但这个国家却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一个受人尊重的角色。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新西兰就以它的国内种族关系方面的进步开明,令美国人刮目相看。多年来,新西兰一直坚持其周边领域为无核区,即便是它的战略盟友美国,也不能将核动力军舰泊进它的水域和港口。那些北欧诸小国就更不用提了,它们在国际和平、人权、人道主义援助、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等方面,拒绝作世界上现有大国的附庸。它们经常批评美国和俄罗斯的政策,当然也经常批评中国和其它第三世界国家的政策。由于在大国主导的当今国际秩序中,这些小国秉持基本的国际公道,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人权而呼吁奔波,它们在国内的社会政策和人权方面的持续进步,使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软实力影响,远远超出它们硬实力的相应规模。
软实力的影响力取决于文化的先进性和现实性的高度统一。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软实力强弱,不仅在于你说什么和怎样说,更在于你所说的和所做的之间距离有多大。
在一定程度上,你怎么说、怎么表达,是会影响到你的软实力之投射效果的。一个国家那些更会说、更会写、更会表达的官方人士和媒介,当然有助于拉升他们试图传递的信息的接受度。然而,国际社会判断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或者说国际社会能否接受你的政治目标、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你说什么和怎么说,而在于你的言辞后面,有多少相应的行为与事实来支持。
美国总统林肯的经典名言被很多人重复:"你可以在所有的事情上欺骗一个人,你也可以在一件事情上欺骗所有的人,但是你不可能在所有的事情上欺骗所有的人"。在国际社会里控制信息的流通是件太难完成的任务,尤其是试图长期的、全面的、有效的控制信息的流通。换句话说,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软实力影响能达到什么程度,最根本的不在于这个国家的官方发言人、各种媒体、文化机构、艺术表演机构怎么说、怎么写、怎么表演,根本的是,这个国家能否对它声称的东西提供实在的、经验的、事实的支持。说到底,"软实力"指的是当今充满竞争的世界上,一个国家--它的政府、社会、民众--的所作所为,是否对其他国家的人们产生正面的、富有感召力的影响,令别人真诚地信服你,乃至采纳和学习你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规章制度。
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不论是它的行政部门、美国之音,还是其它的官方机构,他们要是试图让全世界相信,黑人在美国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不论它们怎么讲、怎么写、怎么表达,也许只有少部分人在短时间里能够相信。但是只要有机会去验证,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没法相信那是真实的。然而到了今天,如果美国的媒体、政府、学界、外交界在国际舞台上讲,在我们国家,黑人和白人之间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已经得到了巨大的改进--大概很少有人能反驳这个说法。
四、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体现在多元文化的包容共存的特性上。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越是用一个统一的声音说话,用一个一致的观点宣传,用一个整合的理念宣讲,是绝对不可能增强这个国家的软实力影响。这个国家若是内部观点五花八门、七嘴八舌,它的对外软实力影响就越是具有实质内容。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生命力究竟来自哪里?虽然可以以国家的公司、财团、政府去运作彰显其影响力,但它的最终生命之源,是来自这个国家的广大公民,来自民间社会的多元化--在文化、教育、艺术、宗教、发明、发现、商业、法律、社会公益、国际联谊--等等领域的活动,在这种多元大环境下迸发出来的广泛持续的创造力。
而且,一个国家的各方各面在国际舞台上发出的声音越是多元,其它国家的公众就越是信赖这个国家发出的声音的真实性,就越是易于接受这个国家推出的理念中他们认可的部分,就越是能够理解这个国家颂扬和追求的某些基本目标。
因为你们是多元的声音,国际社会对你这个国家所发出的声音就有一种信赖--你们不是被强迫纵的。任何一个社会,不管人口多少,是几百万、几千万,更不要说是几亿、十几亿,其最自然的状况一定会是有多种观点、多种理念、多种声音的。如果一个社会,不管它的人口多少,只有唯一的一种声音发出来,那一定是纵的声音,是不被他人信赖的声音。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一个国家在全球最关注的那些问题上,多年以来"全国上下"只有一种观点、一种声音,那么,这个观点和声音一定很难让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尊重和接受。换句话说,它所企图展示的"软实力",只是一个在向全世界推销的负资产。这和市场的运作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市场相当的规范、成熟、公平,那里的产品一定是竟相报价的;如果你这个市场上同样商品的所有价格都是一样的,那你这个市场肯定是纵的市场,消费者对你的信心就会大打折扣。
一个国家的普通老百姓自主自发的正当感情的表达,尤其能赢得他国人民的同情和共鸣,为这个国家的软实力注入新鲜血液。四川"5.12"大地震后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的爱心义举,感动了世界上无数的异国民众,这就是最好的诠释。
五、打造民族文化与民族软实力的重要性。
(一)、繁荣民族文化,塑造民族之魂是打造民族软实力实现民族崛起的关键。民族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振兴的根本。软实力虽然没有硬实力那样具有明显和直接的力量,但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
每个时代、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先进文化。文化的先进性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复杂的今天,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首先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先进文化的核心和集中体现是先进的理论。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没有创新的理论思维。因此,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必须立足当代、立足国情,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结合中国实际,创新成熟的理论发展机制,整合理论创新资源,推动理论创新。根据新形势、新特点,发展新理论、创造新理论,为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学依据,使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最广大群众的利益。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道德风尚,对经济建设,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甚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的命运。"其事关大局、事关全局的巨大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二)当今世界的竞争最根本的是民族软势力的竞争,文化的竞争,争夺文化制高点的竞争。只有占据文化的制高点,我们这个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政治、军事、经济实力的竞争最终表现在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即文化先进性的竞争。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成长的基因,民族文化基因的改造与优化是保持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绵延不衰的关键动因。而只有先进的民族文化才是民族发展强大的底气之根。当今世界已全面进入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多文化中心同时崛起激烈竞争的时代。这个时代已经不能继续单独用强权独霸这个世界称雄这个世界,只能结合民族软势力来影响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我们有时讲领导人要有人格魅力,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有其民族魅力,才能够影响其他民族,形成我们的民族的世界向心力。民族文化魅力是民族文化的强大之源。民族软势力是否强大已成为决定民族命运的最根本因素。物质力量可以被非物质的力量利用而摧毁,而物质的力量是无法摧毁非物质力量的。一个民族只要还剩最后一人,其民族精神就不会倒下。只要我们塑造起强大的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终有一天会真正崛起强大起来,引领人类发展潮流,而势不可挡。所以要高瞻远瞩,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以博大开放的胸怀,学习吸收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构建先进的社会制度文化,(经济发展文化、精神文明文化,)繁荣我们的民族文化,增强我们民族的软实力,塑造我们民族的世界魅力,(即核心竞争力)使我们的民族在道义上、文化上始终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至高点。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的完成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既是机遇,又是空前挑战。如果我们党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好,势必成为中华民族崛起道路上的罪人。
(三)、成熟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崛起之本。一个成熟的民族必定有成熟的民族文化和成熟的政党文化。只有民族之魂的伟大才有国家的伟大。因此塑造伟大的民族之魂,是民族强大之根民族强盛之本。只有塑造这样的民族之魂才能建设强大的国家,才能实现民族崛起的长久性永续性。这是形成民族强大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物质文明可以摧毁再建,如果一个民族的灵魂堕落、迷失、以至被摧毁,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彻底消亡。我国古代北方一些少数民族为什么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消亡,逐步被大汉民族所融合,就是因为没有先进的民族文化。二战之后为什么身为战败国的德国、日本能够迅速重新崛起,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国家拥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拥有强大民族文化才支撑起这些国家的重新崛起。历史已经证明有了这种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国家才能繁荣,才不会被任何民族灾难所击垮,才能面对各种挑战而强盛不衰,才能始终站在世界发展的最前沿。
六、塑造民族软实力的途径
(一)搞好制度文化建设,以实现政党文化与实践形式的有机统一。
制度文化(或者政党文化)也是一种重要文化。成熟的制度文化是一个党成熟的根本标志,建设成熟的制度文化是为中华民族崛起做好制度准备的需要。
先进民族文化依靠民主制度,依靠机制化、法制化、规范化的权力运行机制,文化发展机制去体现、去发展、去创新。我认为民主制度的本质就是权利在人民的掌控下运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社会的巨大变革,使党群关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理想同现实的差距与对立日日严重,在部分普通党员和群众中造成信仰迷失问题。面对严峻现实我们党绝不能回避这个问题?要立足当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发展现状,去思考、探索密切执政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新途径,重树对党的宗旨信念的信仰。这条途径就是建设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让人民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自己选择利益的代表,并且享有充分的监督罢免不合格的公仆的权力,在制度上切实做到执政者执政地位得自人民的授予的制度文化,在实践上切切实实落实先进的制度文化。在制度上使执政从替民做主到由民自己做主还政于民的根本转变,以适应时展的要求。这个问题须从制度上机制上找出路,探索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党政分开的科学的社会制度,通过制度构建,处理好党和政府、党和人民的关系问题,形成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社会权力运行机制,使权力确实在人民的掌控下运行,逐步实现权力由暗箱操作到阳光下运行,由阳光下运行到群众参与,由群众参与到人民掌控下运行的转变。通过制度构建把立法、选举、决策、执行、监督都置于人民的有效控制之下。这个机制就是民主的社会制度设计,只有在这个机制下才能保证权力在人民的掌控下运行。使权力不以领导人改变而改变,不依领导人的意志转移而转移。一个执政党如果始终以人民的意志为依归,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决定国家大事,制定政策执行政策,从而实现替民做主代民做主到由民自己做主还政于民的转变,这样自然得到人民的拥护。民主的社会制度设计就是这一机制的成熟表现形式。民主是三个代表的实现形式,而三个代表是民主的核心内容。只有二者的完美结合才能达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我们不能自己授予自己代表人民的权力,而只能把权力的运作纳入到机制化、秩序化、程序化之下,由人民授予执政的权力,这个党才有资格代表人民,其权力才带有合法性,才能实现执政宗旨与形式的统一,只有这样才是成熟的政党文化。
2、在多元文化激荡中,形成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塑造民族软实力的根本途径
民族问题论文范文第3篇
资源与市场: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内在要素
人类对地球空间表面的开发,总是优先开发条件好的地域,然后再开发条件差或开发难度大的地域。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就属于后一种开发型,是人类生产、休憩活动空间不断扩展、深化的表现。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势必加强和深化。
(一)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
1、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系统庞大。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63.7%。民族地区不仅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五大地貌类型齐全,而且各种旅游地貌发育较为典型。在1982年和1988年国务院公布的两批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共84处中,民族地区就有38处;1982年和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共62座,民族地区就占23座。民族地区尚未发现的潜在资源还相当丰富,加上有待列入部级的风景名胜区,各地方政府公布的省级、地市级风景名胜区,形成了庞大的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体系。
2、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品位极高。旅游资源的价值在于特色和魅力,即品位。我国民族地区许多旅游资源为全国、甚至世界所瞩目。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连绵的雪山冰峰,其山体的高度、长度为世界其他国家所无以伦比;广西的桂林山水,早以“桂林山水甲天下”而闻名世界;湘西张家界,融国内大小名山特色为一体,大片的森林和各种珍稀动物,是我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森林公园。此外,云南的路南石林、四川的九寨沟、新疆的天鹅湖、内蒙的阿尔山温泉等,均是著名的佳景胜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列的《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中,中国被列入五个保护区,其中长白山、卧龙、武夷山、梵净山四个分布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的不少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有较大吸引力。
3、民族地区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占优势。我国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也有不少山景,但大多或因靠近城市的区位而成名,或因文人墨客的渲染而享誉,而真正以自然美而成景的奇山、险峰、雪原、大瀑、溶洞、古遗生物等,均集萃于民族地区。如的希夏邦马峰、新疆的罗布泊、云南的洱海、贵州的龙宫等,这些自然美景是当前旅游市场开发行情看好的类型之一。如果说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以奇而绝取胜,人文旅游资源则以古而稀闻名。民族地区不仅有距今久远的古人类遗址、古墓葬和众多的壁画石窟、寺院佛塔,而且还有各民族在发展过程形成的生动活跃、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传统节日、集会活动、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这些人文资源,对于发展旅游业来说是一种优势,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源流,这种个性上的独特性必然构成总体上的多样性,因而从总体上看,我国广袤的少数民族地区客观上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旅游环境和旅游活动内容。
4、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组合较好。旅游资源在广大民族地区的分布是不平衡的。有些地区相对集中,有的则相当稀少。资源集中的地区不同的名胜区间距较近,景区内资源类型多样,结构紧凑,交相辉映。如桂林以“三山两洞一条江”为中心的重要游览景点就散布于方圆百里之内,这是旅游资源组合较好的表现。许多民族地区也就是垂直地貌密集组合的地域系统,从而层层分割空间,导致多变的景象,使生物和水体景观因地文要素变化而表现出丰富的景层。如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峡谷—民情结构等,就是绝妙的资源组合。少数民族地区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组合成了我国民族地区一种“人无我有”的独特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开发旅游业的前提性因素,民族地区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是其旅游开发的决定性条件。
(二)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市场分析
1、全球游客总量持续增长。游客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基本上是正相关的函数关系。国际上遵循着这样一种经验判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00美元,居民就产生国内旅游动机;达到1000美元,就产生赴邻国旅游动机;达到3000美元,就产生赴远国旅游动机。从国际旅游需求来看,根据世界组织报告,以1989年全世界国际旅游人数4亿、国际旅游收入2092亿美元为基数来预测:到1995年世界国际旅游人数可达5.15亿,收入3430亿美元;到2000年世界国际旅游人数6.37亿,收入5270亿美元。上述预测结果是以年均增长4%为条件作出的。而东亚太平洋地区,无论是出境旅游还是接待旅游者,都将是发展最快的地区,在80年代达到了9.3%的年均增长率;到90年代仍将保持这一速度,形成了一个极其广阔而又现实的需求前景。
从国内旅游需求来看,我国旅游业第一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完成,恰恰处于旅游需求第一层次(300美元)的起点,由此将产生大规模的普遍的国内旅游活动。而且中国人口基数大,东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又不平衡,目前已有38个城市、8000多万人口达到小康水平,使国内旅游消费档次拉开,形成多层次的结构,每一个层次虽然所占比重可能不大,但其绝对量则会形成一个宠大的市场。
2、世界旅游市场重心向东转移。国际旅游市场格局是在世界经济格局基础上形成的。近一、二百年来,西欧、北美一直是世界经济的重心,因而它们在国际旅游市场上一直居于优势地位。进入8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增长率持续高于其它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上升。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该区域旅游业的迅速发展。1961年,亚太地区接待国际旅游者110万人次,占世界国际旅游总人数的1.5%,国际旅游收入为3.6亿美元,占世界旅游收入总额的4.9%;1990年,亚太地区接待国际旅游者达5000万人次,占世界国际旅游总人数的12%,国际旅游收入达37亿美元,占世界旅游收入总额的16.0%,30年内两者分别增长45.4倍和103倍。同期内,世界旅游人数增长5.5倍,收入增长31.5倍。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90年代亚太地区旅游业年均增长速度仍居世界首位。该地区接待国际旅游人次在世界总数中的比例,将从1989年的11%上升到22%左右,旅游收入的比例将从13%上升到30%。如此推算,到下个世纪初,国际旅游市场有可能形成欧洲、美洲和亚太三分天下的格局,即欧洲约占50%,美洲约占20%,亚太约占20~30%,亚太地区有可能超过美洲地区居世界第二位。据世界旅游界行家分析,21世纪,世界旅游中心将属于亚太地区。
3、国内旅游需求强劲。近十几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率先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旅游需求强劲,按人均CNP达到300美元即开始产生近距离旅游的规律来看,外出旅游的人数将越来越多。1990年末,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7034亿元,国内旅游约2亿人次。一方面由于休憩观念和方式的变化,许多人已厌倦节假日互相吃请,而乐于纷纷结伴外出旅游,部分人趋向选择神奇的少数民族地区观光;另一方面我国东部热点城市的景观产品已基本定型,回头客趋于减少,故推出民族地区新的旅游景观产品已构成现实的战略需要。
带动与效益: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作用和意义
我国民族地区普遍工农业产值不高,商品经济较为落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群众的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因此,民族地区通过对旅游业的开发,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和产生积极的意义。
(一)旅游开发有利于促进民族经济的全面发展
首先,旅游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创汇高、收益多、劳动密集型高度综合的特殊经济部门。民族地区通过旅游业的开发,所增加的非贸易外汇收入,不仅可以平衡区域收支,为建设积累资金、支持地区经济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区域资源的开发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从而有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最终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其次,旅游业是一项关联度较高、带动性较强的龙头产业,开发旅游业,可以带动民族地区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对外贸易、城市建设、景观修建、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工艺特产、文化娱乐、生活服务、广播宣传等行业迅速发展,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再者,国际客源流向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即旅游者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从高收入地区流向低开发地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大多数地区经济还较为落后,开发旅游业,可以从国际国内经济发达的高收入地区的旅游者身上获取一部分收入,并将这些收入向生产投资和生活消费形态转化,从而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连锁反应”作用,促进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
(二)旅游开发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产业调整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业所依托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要相互协调配套才能发挥其作用。由于绝大多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旅游业所依托的基础条件和基础设施也较薄弱,而市场又支配着某些地区的旅游资源非开发不可。于是,这些地区的旅游开发就变成主导产业,促进了与旅游业相关的其他产业的配套发展,使原来聚集程度很小的第三产业及第二产业相对增长,产业结构由低层低效益向中层中效益甚至高层高效益升级。据有关资料表明,每增加1名旅游从业人员,需增加5名间接从业人员。因此,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不仅可以扩大就业,而且还可以促使民族地区人口直接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旅游开发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资源保护
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就从客观上要求保护自然环境、恢复和修葺原有人文旅游资源,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不仅要大力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自然风光、野生动物资源,建立和开放相应的自然保护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发掘、整理和提炼那些最具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历史掌故、神话传说、民间艺术、舞蹈戏曲、音乐美术、民间技艺、服饰饮食、接待礼仪等民族旅游资源,使这些民族文化的瑰宝得以永世留芳。特别是发展旅游业,要求旅游环境质量要优于一般环境质量,因此,必然要求旅游区维护和恢复文物古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整理和发掘人文风情,而这些对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可以起到积极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四)旅游开发有利于世界各族人民的友好团结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传统的旅游方式已由过去单纯追求热线景点而转为以历史文物、文化传统、科学考察、民族风情等为目的的小规模旅游。旅游业本身也发展成了一个没有国界的统一的世界性行业。从当前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据国家旅游部门近年来的调查表明,国外旅游者对我国民族风情的兴趣要高于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这充分说明了世界旅游活动的倾向是在对异族风情的追求和向往上。因此,发展民族旅游业不仅可以为世界旅游业提供广阔的市场,而且也为世界各国铺设了友好交往的桥梁。特别是现代旅游,实质是一种地区间的文化交流。随着民族地区国际旅游业的兴起,可以有效地改变民族地区长期所处的文化封闭状态,使之经常性地与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形成民族进步和人类文明建设的推动力。
基础与交通: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
当前,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将遇到一些无法回避的矛盾。目前,制约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迟,基础差,资金严重短缺
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不长,不少刚发现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时间更短,起点很低,固定资产投入很少,而完善旅游设施的耗资量却很大。原因是:(1)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多以“野、奇”特色见长,多地处偏僻地区,通路、通电、通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上要新建。而东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许多旅游资源,本身就是其城市地域的组成部分,或分布在距城市不远的地区,旅游开发时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市政设施,从而降低了资金投入的总量。(2)许多民族地区地形复杂,土石方等基本建设单价指标高,同样基建项目的耗资一般要大于东部发达地区数倍。(3)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大多虽品位高、但知名度低,而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手段是广泛开展宣传,宣传促销也需耗资,因为低知名度的旅游资源是没有真正的经济价值的。(4)民族地区大多数是老、少、边、穷地区,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拨款,同时民族地区引入外资开发旅游的渠道远不如沿海侨乡畅通。(5)我国旅游市场属二元结构,即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是在相互封闭的状态下运行的,相互间无法实现接待上的余缺互补,因而需要同时建设两套档次上差别很大的设施,实际就更增加了投入。
(二)民族旅游区距主要客源市场远,景区间距大,运输成本高
现代旅游客源市场分国际和国内两种。国内游客是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先导,并将一直是游客数量的主体。国际客源市场则是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经营的主要目标,因为国际旅游经济效益较大。我国民族地区距我国主要国际客源市场--欧、美、日及游客数量可观的港、澳、台地区距离较远,因为我国国际游客的主要入境口岸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几个大城市,游客要在口岸转乘运输工具,再由口岸辐射到民族地区。
国内主要客源市场也在东部发达地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开发历史长,基础条件、整体经济水平均高于民族地区,加之人口基数大、人口密度高,是国内客源的主要输出市场。据对云南西双版纳的客源调查,游客数量最多的是来自上海、北京、广东、山东、浙江、江苏等相对发达的地区。而民族地区本身因还有相当部分群众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故而对近地旅游的要求也就不显得迫切。
民族地区虽地域辽阔,但许多景观属大跨度空间的旅游资源,旅游景区之间距离远,如昆明距大理约400公里,至西双版纳约700多公里;昆明到黄果树瀑布约467公里,昆明至桂林1500公里。由于旅游胜地相距甚远,受交通条件制约,严重存在着“旅长游短”的现象,易使旅游者产生单调乏味之感。而东部地区杭州至上海201公里,上海至苏州84公里,苏州至无锡42公里。可见,开支同样的旅游费,观光丰度的优势却大不一样。
(三)民族地区旅游交通、通讯等现代设施落后
发展旅游业,交通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已有很大发展,但交通条件的制约始终是阻碍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旅游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与区外联系通道少,运输限制口多,客货运输不畅,进出区域困难。(2)区域内现有运输网络不完善,铁路布局偏于东部;公路干线少且覆盖面窄,水运航道通过量小。民族地区中如川西、滇西、黔北、桂西、等地区,仍然交通闭塞,运输困难。(3)交通设施因受地域条件及经济条件等影响,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技术条件差,装备总体水平落后,综合运输能力低。
在通讯方面,民族地区的许多地方尚未形成国际长途直拨电话和图像传真业务,通讯服务网点少,设施装备陈旧老化;信息传递不通畅,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十分薄弱,游客的通讯联络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这些不利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部份国际游客的兴趣,从而影响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特色与宣传: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对策和措施
当代方兴未艾的国际旅游热对民族地区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旅游业作为一种多行业的综合体,涉及到旅馆业、旅行社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娱乐业以及园林、海关、艺术、医疗等众多产业和经济部门。如果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建设的一个方面来看,可说是“以一业带百业”,牵动了整个民族地区经济链条的加速转动。
(一)制定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总体战略规划
在世界旅游的黄金时代,民族地区不应只在传统产业的圈圈里做文章。旅游业是相当一部分民族地区突破传统产业,创造新的经济格局,注入新的经济动力的“龙头”。为此必须站在战略高度,采取战略性的措施扶植旅游业,走出一条在充分利用天然风光和文物古迹的基础上,以民族风情特色取胜的发展旅游业的路子来。
目前,在各省区都已制订了“九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基础上,还有必要制订一个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总体规划。区域旅游开发是分省域进行的。旅游业经营跨越省域展开,其开发本身要在高层次总体方案的指导下进行,才能保证区域经营的合理性。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总体战略规划要根据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异,进行开发上的分区、分期指导。从资源普查到各地域的效益产生,都能通过区域规划落实到空间,强化我国民族地区旅游项目布局的科学性和计划性。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布局内容应遵循“两个重点投入,三个重点倾斜”的原则。两个重点投入,一是重点布局部级风景名胜区和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二是重点设计和布局旅游黄金热线;三个重点倾斜,一是重点向民族地区的大中城市及其附近的资源倾斜,二是重点向民族地区的交通干线及其两则倾斜,三是重点向能纳入环形旅游圈的沿线、沿点及其附近的资源倾斜。总体战略规划不仅仅是景观现状的开发,还要规划到民族风情、民族节庆、民族风味、民族商品等内容。
(二)突出民族特色,精心设计旅游项目
有特色才有竞争力和吸引力。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着眼点必须放在民族特色,能发挥自身优势的旅游内容和景点上,而不能照搬套用东部发达地区的做法。为此,(1)应积极发掘各种民族风情、传统习俗、民间艺术、、人物掌故等优秀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使它们更具浓郁的民族性、地方性、区域性而展现在游人面前;(2)在开发和建设旅游景点时,要尽可能把各民族的传统艺术与民族特色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特别是人工建筑不能因刻意追求现代化而失去民族特色;(3)在旅游业的经营上,积极组织旅游者参与并体验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活动项目,如安排游人参加三月街、泼水节、那达慕大会、花儿会等民族节日活动,观赏少数民族的歌舞、盛会,从中体味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4)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带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旅游用品,如金银首饰、提袋服装、地毯围裙和那些印有风景名胜、有纪念意义的手帕、提包等小饰物。此外,在富有民族特色的交通工具、民族风味食品、传统手工艺品等方面,仍有相当的潜力可挖。
在旅游项目方面可广开思路设计游乐项目。如民族风情旅游项目:对歌、踩鼓、赛马、斗牛、赛芦笙等;民族历史旅游项目:如元谋猿人考察旅游、剑川文化遗址考察旅游、南方陆上丝绸之路考察旅游等:民族宗教旅游项目:如对云南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喇嘛教的考察旅游等;民族建筑旅游项目;对不同民族所建的塔、桥、亭、楼阁、墓碑、雕刻的考察旅游;民族贸易旅游项目:利用三月三、四月八等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各种形式的物资、商品交流会;民族仿古旅游项目:以民族村为代表设立各种村寨,将每个民族的主要特色在一个集中游览点反映出来,增强其复合性。
(三)采取特殊政策,加强民族旅游业发展
国家为加速民族地区的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民族贸易、对外贸易等行业的发展,均采取了一系列照顾政策,而旅游业在民族地区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兴行业,基础非常薄弱。因此,为了促进其迅速发展,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特殊的照顾政策。(1)对具有开放条件,又具有资源优势的地区,应从政策上逐步允许其对外开放;对一些由国家旅游部门管理的旅游企业,能下放到地方的应尽量下放,使之增加地方收入,增强民族旅游业的自身活力。(2)对于旅游外汇收入,应实行地方全部留用的政策,并对旅游企业实行减免税收,这是促进民族旅游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3)对于旅游温热点城市的建设,从发展旅游的角度出发,应从政策上放宽建设规模,并尽可能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民族地区的特色旅游项目、著名景点和风物特产,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民族地区。(4)国家继续在资金上支持民族地区旅游区的建设,扶持可以采取专项拨款、低息贷款或无息贷款等多种形式。(5)国家继续大力扶持民族地区的交通、邮电通讯和城市其它基础设施建设,鉴于民族地区“旅长游短”的局限比较明显,有必要先着手把一些旅游温热点的机场建设搞上去。
(四)宣传促销,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
民族地区的旅游宣传,要突出其特色和整体性。近几年各省区除各自宣传其旅游区外,还应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进行中国民族地区整体旅游形象的宣传,这样才能既有利于宏观效益,又有利于本地区的局部效益。在宣传上要突出几个原则:一是唯我独有原则。我国的许多民族风情,都是本地独有的,这些风情应大力加以宣传。应强化游客这样一个意识:即使你走遍全球,也只有在本地才能领略到此项游乐项目。二是有的放矢的原则。旅游宣传必须注重针对性,因为旅游者中包括男女老幼,包括不同地域、国籍、阶层、职业、文化教养和的人,因此,宣传不能一刀切,要充分考虑游客的传统观念、审美情趣、欣赏习惯、思维方式的差异。三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于所宣传的事物应采取客观的态度,不能夸大,更不能无中生有。对于民族地区来说,旅游景观、民族风情可以大力渲染,而对于服务质量、交通设施,饭店接待条件的宣传则要掌握分寸,如果宣传失实,就会造成游客的失望和不满,影响今后业务的进一步扩大。
(五)重视边境旅游,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发展
民族问题论文范文第4篇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民族分布地区的一般特点是地域广大,资源丰富,地处边疆。近几年,随着大量旅游者的涌入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起步,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生命胚胎”已开始形成,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因此,根据效益型布局的原则,民族地区旅游业应该在哪些地域先起步和怎样起步?旅游业的起步和发展将对振兴民族地区经济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对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开发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措施?论文频道的旅游管理论文提供参考内容,对于制定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关系密切。 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几个问题 资源与市场: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内在要素 人类对地球空间表面的开发,总是优先开发条件好的地域,然后再开发条件差或开发难度大的地域。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就属于后一种开发型,是人类生产、休憩活动空间不断扩展、深化的表现。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势必加强和深化。 (一)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 1、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系统庞大。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63.7%。民族地区不仅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五大地貌类型齐全,而且各种旅游地貌发育较为典型。在1982年和1988年国务院公布的两批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共84处中,民族地区就有38处;1982年和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共62座,民族地区就占23座。民族地区尚未发现的潜在资源还相当丰富,加上有待列入部级的风景名胜区,各地方政府公布的省级、地市级风景名胜区,形成了庞大的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体系。 2、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品位极高。旅游资源的价值在于特色和魅力,即品位。我国民族地区许多旅游资源为全国、甚至世界所瞩目。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连绵的雪山冰峰,其山体的高度、长度为世界其他国家所无以伦比;广西的桂林山水,早以“桂林山水甲天下”而闻名世界;湘西张家界,融国内大小名山特色为一体,大片的森林和各种珍稀动物,是我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森林公园。此外,云南的路南石林、四川的九寨沟、新疆的天鹅湖、内蒙的阿尔山温泉等,均是著名的佳景胜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列的《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中,中国被列入五个保护区,其中长白山、卧龙、武夷山、梵净山四个分布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的不少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有较大吸引力。 3、民族地区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占优势。我国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也有不少山景,但大多或因靠近城市的区位而成名,或因文人墨客的渲染而享誉,而真正以自然美而成景的奇山、险峰、雪原、大瀑、溶洞、古遗生物等,均集萃于民族地区。如西藏的希夏邦马峰、新疆的罗布泊、云南的洱海、贵州的龙宫等,这些自然美景是当前旅游市场开发行情看好的类型之一。如果说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以奇而绝取胜,人文旅游资源则以古而稀闻名。民族地区不仅有距今久远的古人类遗址、古墓葬和众多的壁画石窟、寺院佛塔,而且还有各民族在发展过程形成的生动活跃、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传统节日、集会活动、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这些人文资源,对于发展旅游业来说是一种优势,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源流,这种个性上的独特性必然构成总体上的多样性,因而从总体上看,我国广袤的少数民族地区客观上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旅游环境和旅游活动内容。 4、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组合较好。旅游资源在广大民族地区的分布是不平衡的。有些地区相对集中,有的则相当稀少。资源集中的地区不同的名胜区间距较近,景区内资源类型多样,结构紧凑,交相辉映。如桂林以“三山两洞一条江”为中心的重要游览景点就散布于方圆百里之内,这是旅游资源组合较好的表现。许多民族地区也就是垂直地貌密集组合的地域系统,从而层层分割空间,导致多变的景象,使生物和水体景观因地文要素变化而表现出丰富的景层。如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峡谷—民情结构等,就是绝妙的资源组合。少数民族地区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组合成了我国民族地区一种“人无我有”的独特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开发旅游业的前提性因素,民族地区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是其旅游开发的决定性条件。
民族问题论文范文第5篇
近几年来,伽师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趋势,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当地传统经济向新型服务业的转变,为许多农村人口就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伽师县民族文化资源在开发过程中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没能形成较大的规模,同时在建设过程中新问题和新情况不断出现,给旅游开发带来了很多障碍。
(一)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发展模式需要改进
伽师县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很不成熟,并且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还较为单一。目前伽师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以节庆(伽师瓜文化旅游节)、民族风情园、农家乐、民族(民俗)旅游村为主。伽师县原先以摔跤、赛马、刁羊等富有当地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表演模式已经很难吸引游客们的兴趣了,并且已不能够展示出伽师民族文化的魅力与内涵,因此发展模式需要转变,应有效开发当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产品类型,并发挥其经济价值[4]。
(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当地政府和百姓对旅游产业认识不足,对当地开发潜力巨大的民族文化宝贵遗产没能充分挖掘,影响了当地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伽师县目前还没能充分体现旅游文化价值的资源还很多,如喀拉墩遗址、阿帕霍加农场遗址、谢尔托乎拉克遗址、阿勒吐居墩遗址、亚米其买里斯冶炼遗址等,这些历史古遗址都具有相当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并且开发之后还能很好地保护这些遗址文化,并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许多就业机会,因此需要大力宣传并提高这些还未开发资源的知名度。伽师县的这些历史古遗址具有市场性和独一性,如果能早日成功申报文化遗产名录,必会迅速成为伽师县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并提升伽师县旅游品质,优化旅游新格局。
(三)旅游行业发展水平低,开发理念落后
伽师县文化旅游发展时间不长,总的来说行业水平还比较低。伽师县旅游工作起步较晚,正式成立县旅游局的时间也不早,虽然进行了部分旅游景点的开发利用及设计打造,但还未形成较为成熟的发展产业。具体表现为:一是规划不足,难以形成规模,由于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至今没有形成伽师旅游的近期、中期、远期规划,产业特征没有显现;二是整合不足,缺乏集群优势,由于各旅游景点及意向景点没有有效整合,旅游宣传营销手段滞后,缺乏整体概念,没有取得大范围认可;三是投入不足,制约整体发展,由于经济实力因素,对各旅游景区景点没有资金的投入,后续打造乏力,导致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受到极大制约。
二、伽师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一)以伽师瓜文化旅游节为契机,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伽师瓜特指卡拉库赛品种,糖分含量高,香甜可口,肉厚汁丰,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是新疆优质甜瓜品种之一。因该品种产于伽师县,故称为“伽师瓜”。据史书记载,南北朝时期,伽师瓜就闻名关内,清朝时期被列为贡品。绿洲伽师出产优质甜瓜,已经有1 500多年的种植历史。“伽师瓜”久负盛名,伽师县也因此被誉为“中国伽师瓜之乡”。作为以地域命名的名特优产品,伽师瓜享有“中国瓜王”“西域珍品”的美称。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兴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热,形形的展销会、推介会和“杏花节”、“葡萄节”等纷纷亮相,会展经济发展很快[5]。伽师县也决心利用自己的伽师瓜优势,打造“一节一会”品牌,借此加大招商引资和文化旅游的宣传推介力度,进一步提升伽师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23年8月18日,伽师县举办以“瓜乡铜城•幸福伽师”为主题的中国•新疆首届伽师瓜文化旅游节,在伽师瓜的故乡、在地域特色和现代文化相结合的热烈氛围中,旅游节盛装开幕。2023年8月8日,伽师县又举办了以“瓜乡铜城•古韵伽师”为主题的中国•新疆第二届伽师瓜文化旅游节。2023年8月8日,伽师县又以“瓜乡铜城•大美伽师”为主题举办了中国•新疆第三届伽师瓜文化旅游节。通过举办伽师瓜文化旅游节,全方位、多角度、大力度介绍了伽师的风土人情。旅游节盛会,运用市场运作的操作手段,通过一系列活动,走出了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文化旅游节促发展的新路子。同时,借助伽师瓜文化旅游节这个平台宣传伽师,招商引资,吸引了一大批客商来伽师县投资兴业,一批项目落户伽师。文化旅游节全面展示了神奇峡谷奇观、农家小景、古城风光、民俗风情、特色产品和伽师悠久的历史文化,挖掘了斗鸡、斗狗等民间娱乐,编织、十字绣等传统民间工艺。通过举办大型文艺晚会并对外播放,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文化和旅游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铜城公园建设、旅游景点打造、城区亮化绿化工程、城区路网基础设施等一系列城建举措,改善了城市环境,增强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提升了城市凝聚力,城市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6]。
(二)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政府扶持力度
伽师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尤其在法律、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并且处理好开发与利用之间的关系,不能盲目开发而破坏当地的环境,应该将保护放在第一位,开发放在第二位,做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大旅游地的交通设施建设,加大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力度,着力打造适合居住、适合就业、适合旅游及宜商的城市,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确保有效地推动伽师县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把民族文化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政府制定并出台鼓励和支持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新政策,从而促进民族文化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知名度
伽师县旅游商品的开发在突出伽师县民族风情和地域风情的同时,特别要强调欣赏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有机结合,努力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纪念品,提高游客的旅游兴趣。建议把伽师县民间社会生活中的手工艺品,诸如刺绣、红柳藤编、木质器具等文化资源由实用性转化并开发为旅游纪念品,其具有较大的市场价值,而且有利于伽师县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加快重点景区建设,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发展“农家乐”等文化、娱乐、服务产业,促进伽师县民族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7]。
(四)完善营销手段,加大宣传力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