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精选5篇)
新媒体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多媒体;新媒体艺术;创意;设计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J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23)08-63-1
多媒体,是一个人们熟知的词语。换句话说,我们生活在多媒体时代。它作为一种传播形式,集文字、图像、视频、音乐、动画等艺术形式于一身。设计者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受众的不同心理需求对各个艺术项目进行创意策划,最后加以整合,便形成了现在各种多媒体艺术作品――如实景加3D动画片、3D电影等、加油站滚动服务信息等。我们把这些集合多种艺术形式,并结合电脑、网络的多媒体技术的艺术作品,统称为“新媒体艺术”。
那么,我们首先要了解新媒体艺术的定义、内涵。
一 新媒体艺术的定义与内涵
新媒体艺术是什么?它是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其大量继承交流方式中的一种新方式,亦称为电子传媒,普遍具有交互性。它涉及计算机技术、艺术学、传播学、社会学、哲学、科学等诸多领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体。从这些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新媒体艺术既承载着艺术设计构思,又承载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设计师们可以在其上自如地设计,并与外界增强沟通。换一种说法,即多媒体技术为设计师提供了广阔的、便捷的展示空间与表现环境。那么,“这张画纸”是如何吸引各年龄层次受众的呢?
二 多媒体技术的巧妙应用,使艺术新媒体化
笔者在此举一例:广西艺术学院于2023年1月15日在相思湖校区美术馆举行编导系毕业展――《面世》。这次毕业展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加盟参与,并在凤凰网、腾讯网、广西新闻网等多家大型新闻媒体大力报道、宣传,可见其反响之大。为什么这个毕业展能取得成功?全靠策展人的创意与多媒体技术的巧妙结合。《面世》既体现了2023届编导系毕业生在微电影、摄影构思、编排与操作技术上的创新,也体现了他们通过努力,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于社会的自信,展现了编导系学生对于“面世”的欣喜之情,从侧面反映出他们的自信与朝气。从艺术造诣上说,就是在普通视觉传达上,运用多媒体技术修饰、整合,使整部作品、整个展会,变成了调动所有人体感官的互动性、交融性艺术品,其内涵更富人文气息,反映了当代设计师、策展人对作品内涵中“设计人性化”的追求。
三、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传达出的艺术特征有:(1)多媒体并置,多感官综合体验,这是传统传媒形式(即单一的视觉体验)无法达到的。在包括网络计算机和传感器、投影、音效等多种设备的共同作用下,多媒体技术下所产生的新媒体艺术,让受众在虚拟场景中将视觉、声音、氛围、触觉一并体验,新媒体艺术所呈现的形态就超越了传统媒介给受众带来的单一视觉体验。(2)结构交互。传统媒介作品很难在受众与受众间、媒介与受众间进行双向互动,进而产生共鸣。而多媒体技术下产生的新媒体艺术所具有的交互性,使其自身成为一种体验式游戏,手中可参与其中,直接构成作品的一部分,从而使作品得以真正完成。(3)跨学科资源共享、整合。这既是多媒体技术交互性的另一种表现,又是新媒体艺术连结、交互性质的另一种体现――新媒体艺术涵盖了诸多技术与学科,最大限度体现了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作为艺术作品,它的交互性可以用来描述两种互不关联的特征。一方面,它表明艺术作品的观赏者可以控制自己采用何种顺序来进入某一个艺术作品;另一方面,这一概念也可以用来描述在艺术作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间日益增长的交互性关系。(4)虚拟现实。在电脑硬件和软件所控制、创造的幻真性虚拟情境,受众可以使用数据头盔、电子手套等工具,或直接用手指点触,让自己进入一个幻真世界。但是,这么丰富的特征展示,追根溯源,还得专注于创意以及内涵,凸显设计人性化 。
四、结语
总体而言,多媒体技术使艺术走向了新媒体化,艺术家创作有了新的突破,他们不再是独立创作,而是有观赏者(受众)一同参与创作,完成作品。观赏者参与创作的特点恰好迎合了大众的自娱心理。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它改变了艺术的创作方式、欣赏方式和传播方式,甚至影响到了艺术创作的理想、观念,最终使新媒体艺术成为艺术创新势在必行的一个重要元素。
现代新型艺术之路必须形成的气候、景象。因为,新媒体艺术代表着当今艺术发展中最有力、最尖锐的探索力量,综合并融汇各种艺术形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展现其自身的复合性与多元性特征,并释放其自身魅力。久而久之,新媒体艺术将起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将会作为一种强大的传播手段,塑造人们的情感与思想,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大众,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伟雄,许星等.用新媒体再现艺术设计作品[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03).
[2]马晓翔.新媒体艺术透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02.[3]孙晔,丛淼.新媒体艺术与视觉文化[J]. 大众文艺,2023,(18).
新媒体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技术 应用 方法
二十一世纪,是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在采用各种方法,使自己国家的教育逐渐变得新媒体化起来。目前,作为一名教师,为了适应目前的教学要求,应该及时掌握一定的新媒体技术,并把它完美融入到教学中,用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改善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1.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1.1有利于改革教学模式。首先,多媒体的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创设出一些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新颖的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高度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其次,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当教师们积极的投入到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技术的时候,就能够弥补自身的不足,进而提升自己。教师们通过新媒体技术能够看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又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能够促进他们自我的激励。最后,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创设活泼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原本枯燥的数字,以一种图像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得学习更加生动和形象化,使学生们学习的时候更加简单便利,减轻学生们的学习负担。
1.2有利于改革学习方式。首先,多媒体有演示功能,可以形象的展示某些比较困难的内容,动态地展示一些问题,使得学生们通过看就能学习到很多难以想象出来的东西。其次,是多媒体的对存储功能,可以提供各种学习软件给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们。这样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得不同的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情况进行选择。最后,多媒体的虚拟的功能,可以使学生们在虚拟的网络中,通过网络联系实际,在网络中设置情境,来达到理想效果。
2.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2.1结合课本内容应用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时候,应该充分的围绕着课本内容点来进行运用。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书上的知识点,同时也可以加上自己所认为的学生可以掌握的附加的知识点,融会贯通的教会给学生,既教会了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教会学生通过看堆积的小方块的正面上面和左右面的方块的堆积的形状来画图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把这些方块立体的展示在学生们面前,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到这些课本内容点。并且最重要的是课件的制作要注重教学的实用性,避免任何形式的表面形式主义,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的思维能力,使得学生能够自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件的制作虽然不能完全形式化,但是同时也要精益求精,力求达到最好的效果。在进行课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熟悉课件的操作,同时也要准确把握教材,逐步引导学生去理解和运用课堂内容,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控制教学进度,使得学生们能够真正的学到知识,理解知识。
2.2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防止因为过多的使用课件而使得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越来越减弱,以及学生的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也越来越被忽视。我们要知道,多媒体作为辅助工具,不能够喧宾夺主,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阻力。一定要防止以课件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的气氛越来越沉闷。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即使运用课件,也要恰当的使用自己的动作和表情,来传达自己的感情思想。同时,教师不能把注意力完全放在课件上,也要注重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看到学生漏出困惑的表情的时候,应该适当放下自己的讲解速度,照顾学生的学习情绪。这样,能够既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使得教学效果逐渐提高。
2.3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在新媒体大爆炸的时代,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为学生们创造进行知识的探究学习的机会,进而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教学中的学习的核心目标就是为学生创造一种知识探究的机会,使得学生们学会自主探究。因此,在新媒体网络的大背景之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应该大部分的查找与教学相关的资源,并且利用网络上的新媒体来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们的眼界,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的利用新媒体技术,因为新媒体技术可以满足每一个年龄层的学生对于自己的课堂的要求,并且可以有效的促进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教师职业根据时代的逐步变化,逐渐的挑战自己,才能够做一个合格的老师。
参考文献
[1]季良.融合媒体技术助力高效课堂[J].语文教学c研究:大众版,2023(11).
新媒体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电子杂志;手机电影;微博
中图分类号:TN9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23)06-0342-01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传媒技术在当前日新月异的变化下,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数字多媒体等结合,产生了适应时展需要的新媒体技术,引导人们步入了新的传媒时代[1]。传统时期,人们仅仅能够依靠广播、报刊、电视等途径获取传媒信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进步,新媒体日趋数字化、前演化,承载新媒体的信息工具已经被手机、数字电视、互联网电视、车载移动传媒等取代,给人们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视觉盛宴[2]。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详细介绍了新媒体的内涵和应用,分析了新媒体在我国新媒体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以便能够为媒体发展提供契机,为有效监管新媒体提供参考。
2 新媒体内涵
从新媒体的角度来讲,新媒体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数字多媒体发展而形成的,新媒体能够以瞬息万变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满足人们多变的信息需求,已经从边缘走向人们关注的热点。当前,新媒体定义包括很多种,最为经典的定义描述为:新媒体指的是相对传统媒体如报刊、电视、广播等,逐步发展演变出的新媒体形态,其可以综合利用互联网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相关的智能手机、笔记本、数字电视等终端,为用户提供娱乐资讯、生活服务信息的新的传播媒体形态[3]。
新媒体具体的表现形式包括电子报纸、电子杂志、车载电视、数字广播、楼宇广告、网络流媒体电影、手机电影、触摸媒体、微博、博客和播客等多种形式,新媒体已经成为即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第五种新型媒体形式。
3 新媒体技术应用
与传统的媒体技术相比,新媒体技术在传播速度、传输范围上都比较快速和广泛,超越时空的限制,真正实现了地球村,实现全球化的信息传输,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语言和肤色,均可以随时随地的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极大的颠覆了传统媒体地域范围窄、时效性短的局限性,并且能够实现用户与传媒信息进行交互,具有延展性和融合性等特点。
交互性是指新媒体技术不仅能够让用户收看各种新闻信息,并且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其他用户进行有效的交互,从而进行各种互动;即时性是指新媒体信息的迅速和快捷,能够及时的让用户获取最新型的消息;延展性是指可以以多方面和多渠道传递消息;融合性是指各种媒体形式得到大融合,实现了语言、文字、图片等多种模式进行融合,实现内容交互。未来时间内,我国需要持续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摆正现代媒体三大平台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应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更多的新媒体。
4 新媒体在我国应用现状
近年来,我国新媒体产业快速发展,产值规模维持在40%以上,并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已经逐渐涉及到各个智能领域,比如智能手机客户端,其已经承载了互联网电视、微博、博客、播客、QQ、微信等多种新媒体工具,因此新媒体开拓和发展,已经涌现了一大批的传媒市场优秀企业,比如阿里巴巴和腾讯,盛大网络和阳光文化集团等,2023年底,新媒体产业总值达到640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同比增速达到76.4%,随着技术的相互融合与技术的不断调整,迫使原本分离独立的三大产业--- 传媒、互联网、电信之间的边界性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一条信息产业链上的不同突出角色与作用。目前,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经济效益最高的新媒体主要包括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和网络电视三种,具体描述如下。
(一)数字电视
有线数字电视指的是基于有线网络环境下进行观看数字电视,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用户都是借助机顶盒进行收看数字电视。但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国内数字电视将很快普遍开来,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精神需求的同时,也让人们对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清晰、及时的了解。按照目前的有线数字电视的普及情况来看,仅能基本满足人们一般的精神需求,而更深层次的有线数字电视,如高清电视、超清电视、付费频道等尚未普及开来,对于有更高精神需求的电视用户来说,则无法满足其需求,将会影响有线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步伐。
(二)移动多媒体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是由我国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针对智能手机、笔记本等终端,利用国家无线卫星技术发射无线电视广播等信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新媒体。相比较3G视频业务来说,它的业务对象更加广泛,不再受制于终端,可移动或固定终端均可。它的最大优点是用户无需顾及数据流量限制,主要因其视频信号是借助卫星数字信号传播,且用户所获得图像更加真实、清晰。但多媒体广播技术当前仅是单方向信息传输,基于用户双向交互的数据传输形式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距离商用普遍仍有段距离。不难看出,如若将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作为国内新媒体主流技术仍需时日。
(三)网络电视
IPTV是最具代表性的网络交互式电视,针对大众家庭用户,综合有线网络、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提供有线数字电视等多种服务的新型网络交互式电视媒体。所谓的交互式,表现在用户可以网络中得到较高质量的多媒体服务,同时还可在视频、资讯等有自由选择,实现了用户与多媒体信息提供商之间的互动,在保证用户高质量视频服务同时,多媒体提供商也可在用户的不断反馈中,提升自身的技术和服务水平。
5 新媒体应用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应用发展势头良好,未来新媒体发展趋势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新媒体的大众化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网融合、云计算、移动计算和物联网等代表的新型技术已经逐渐成熟,新媒体的驱动力为网络通信技术、数字化应用技术和移动数字技术,新型媒体技术已经将其推动了其走向大众化。
(2)互联网服务趋向逐渐细化,走向精细化发展方向。每一次的新媒体科技进步,都对新创意的诞生和推动具有重要的作用,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并且更是有艺术的作品发展。随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经济水平快速提高,人们对于同质化的新媒体产品热情将会逐渐下降,因此新媒体的主流产品将会向个性化或多样化发展,单一的媒体无法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大众的口味,因此未来新媒体的产品发展逐渐细化,走向精细化新媒体发展道路。
(3)新媒体应用角色编号。目前,多数新媒体依然沿袭传统媒体的发展思维和道路,随着智能终端交互技术的快速发展,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手机客户端可以实现多用户、多媒体进行交互,新闻媒体的接收者也变成了传播者和参与者。
结束语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深入发展,电影、电视、网络已经逐渐走入普通大众的工作生活中,逐渐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相对于报纸等传统媒体技术而言,新媒体技术利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具有实时、高效传播的特点,已完全改变了以前以纸张为介质的传播形式。新兴的微博、微信、互联网电视等新媒体传播途径借助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必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呈现出百家峥嵘的局面,更加能够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凸显其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蒋宏.新媒体传播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4(6):31-32.
新媒体技术范文第4篇
1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摄影艺术特征
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是摄影艺术的一次重要革命,传统的摄影技术是化学成像的过程,而新媒体技术下的摄影艺术使用的是物理成像技术,新媒体技术下的摄影艺术有以下特征。
1.1数码照相机的优越性
传统的照相机过于依赖胶卷,数码照相机使用更加先进的摄影微处理器、储存器以及感应器,这是照相机史上的一次伟大进步,摆脱了传统照相机必须使用胶卷的局限。数码照相机有以下两个特性:①显性特征:数码照相机能够通过彩色显示屏回放,这样就可以看到实际的拍摄效果,能够在现场观察到影像的取景、色彩等各个方面是否达到了摄影需求,这样能够帮助摄影者及时发现问题,此外,数码照相机不仅有光取景还有液晶显示取景,当光取景视差过大,就可以利用液晶显示取景进行取景;②白平衡和曝光补偿:白平衡主要是为了获得准确的色彩还原,与传统相机加调色滤光镜的作用类似,曝光补偿的作用主要是对曝光量进行合理的增加或减少,从而达到一个准确的曝光使拍摄成像的效果更好[1]。
1.2先进的后期处理技术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图像的后期处理制作更加先进,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暗室加工,例如Photoshop等软件就可以再计算机上对图像进行处理,能够对色彩、色调、明暗等各个方面进行处理,使得图像的处理结果更加直观,同时修改处理之后保存即可,不会出现废片。
1.3底片及照片的管理
数字扫描技术实现了照片的保存和管理功能,传统的底片管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数字扫描技术能够建立数字图像库对照片和底片进行管理,这种方式十分方便照片或底片的调用,同时能够很好地保证照片、底片的影像质量。
1.4摄影传播加快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
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摄影的传播速度和空间也在不断发展,网络有着开放性、实时性、互动性等特点,不同种流派、风格的摄影照片都可以在网上查到,同时借助于网络还能够很方便的在网上、展示甚至销售自己的相关摄影作品。通过网络,能够实现全国各地摄影家的互相交流,能够下载丰富的映像资源,当前比较权威性的摄影图片网站有:新华社网站、“荷赛”网站等,这些丰富多彩的照片不仅为新闻事业提供了素材,同时对摄影家的交流与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2新媒体技术对摄影技术观念的影响
2.1对人称定位的改变
新媒体技术能够利用超文本和网状传播的方式实现摄影艺术的传播,这就使摄影的时间和空间能够完美的结合,摄影的处理手段与传播速度都变得更加快捷,因此,越来越多的摄影由第三人称转向了第一人称,例如电影中有许多惊险华丽的镜头都是第一视角镜头,这些第一视角镜头看上去时间较短,但实际视角的转换耗费了许多的人力物力,同时市面上还出现了一些第一视角摄像机,例如头戴式摄像机等,这种人称定位的改变,使得摄影不单纯是一件第三视角的观赏和拍摄,摄影人也可以主动参与进去,这对摄影艺术的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2.2摄影技术方法
的改变以新闻摄影为例,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只需要记者掌握基本的抓拍技术即可,新媒体背景下,许多的照片都是以室内摆拍的形式来完成的,新媒体技术色化进程也对新闻摄影人员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闪光灯技术,摄影记者应当具备利用闪光灯控制拍摄现场光比、光线角度、色温等的能力,这将成为评判其专业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2]。新媒体技术促进了摄影制像技术的进步,解决了传统摄影者烦恼的冲洗问题,大大节约了时间,此外,新媒体技术下的摄影技术实现了视觉因素的情绪作用,能够利用视觉因素的叠加形成新的内容,这就改变了摄影艺术的观念以及具体的叙事方法,总的来说,新媒体技术改变了摄影者对世界的记录方式和观察方法,摄影的方法越来越简单。
2.3摄影艺术大众化
传统的摄影艺术工序较为复杂,并没有实现大众化,摄影艺术发展的任务只是肩负在一小部分人身上,新媒体技术实现了摄影技术对作品的扩展以及再造,许多的虚拟摄影题材变得客观实在,促进了摄影艺术的大众化发展。传统的观念中,摄影艺术是一种深化现实、高于生活的艺术,是一种十分高雅的文化,并不是普通人能够接触到的,但在新媒体技术下,摄影艺术逐渐趋于大众化,其传播不断加快,交流逐渐加深,摄影艺术观念与概念不断普及,每一个人都能够接触摄影,了解摄影,例如一些业余摄影爱好者的比赛、展览等层出不穷,人们能够通过更加简单的方式来接触并理解摄影艺术。
2.4新摄影艺术教育
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摄影艺术逐渐作为一种专业性的教育艺术走进了高校课堂,实现了摄影艺术的专业化发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摄影艺术的相关知识,还对新媒体技术有了深刻的了解,这就大大拓宽了摄影艺术的挂念。例如学生在学习摄影中的色彩知识时,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来拓宽色彩结构图,并应用于摄影中,进行艺术创作,这是对传统摄影艺术观念的拓展。
2.5表现形式个性化
新媒体技术使得新一代摄影者拍摄的作品更加个性化,个性化的变现形式是别人所无法模仿的,这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摄影艺术理念。传统的摄影艺术主要表现的是外界事物的客观存在,而新媒体技术使得摄影艺术表现的是摄影者对客观存在的独特看法[3]。例如新媒体技术下的纪实摄影不仅表现客观存在的事物,更注重摄影者内心对客观事物的感受,使得摄影作品更具个人特色。
2.6摄影市场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图片网站建立起来,这就给摄影者与媒体之间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平台,促进了摄影的市场化发展,在传统的摄影艺术下,摄影者主要以投稿的方式进行摄影作品的交易,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这种交易更加活化,一些摄影图片能够直接进入到市场交易中,实现了其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其社会价值。
3结论
新媒体技术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信息传播;传播媒体数字技术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兴起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成为艺术形式繁荣的发展动力。在整个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医学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为素描、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理论参考;几何与透视学的发展,为绘画提供了符合人体视觉原理的透视理论;颜料化学的进步,为油画家提供了明亮而富有层次的颜色表现空间;光学原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印象派画家遵循光学的原理,分析和组织物象的各种关系,同时光学应用的研究还促成了摄影技术的诞生,从而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切都体现着科技对于艺术的重要推动作用。
进入20世纪以来,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变得更加强烈和迅猛,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造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上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成为现代尖端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快速迅猛地出现在电视、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大众传播媒介和视觉艺术设计领域之中。计算机图形学的出现,被称为第三次图像革命,其意义甚至大于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前两次图像革命…。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数字艺术设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它融合了“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从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数字化“设计”的诸多称谓及科学内容的设定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其主要范畴都在2l世纪数字化“设计”的“数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较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范畴。
进入2l世纪,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工业,而韩国更是将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作为立国之本,并已成为韩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目前全球数字内容还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而这个产业也必将成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在未来的几年,数字媒体创作人才将是市场需求的热点。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将需要20万工业设计师和l5万动画设计师。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环境和人才需求,国内数字艺术设计却是刚刚开始兴起,还未建立完善的新媒体艺术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导致了设计产业所真正需要的核心职业设计人才匮乏和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产生。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对传统的艺术设计的伸展和丰富
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网络、数字电视、互动媒体、交互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视觉传达的设计形式和内容,在当代数字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论和美学理论就显得非常薄弱。
新媒体艺术设计理论和美学范畴继承了部分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依然可以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在艺术理论基础上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1.首先都要满足功能性的最基本的要求。2.美学的审美理论基础是相同的。3.设计的理论法则、平面视觉创意法则等是近似的.设计和表现的内容是基本共通的。在数字媒体设计过程中满足功能、审美需求,符合美学、设计法则,运用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声、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的特点来更有效地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可以认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内涵和特征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进一步丰富。
当然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它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信息量更大,更具备科学性、时代性,因此在新媒体设计中还需要创新的传统设计理论体系,必须根据其信息传播的形式、媒介以及传播的复合性、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的数字化等特征来完善提高这一新兴学科。
三、目前数字艺术设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艺术设计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给国内外视觉艺术设计界带来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跨学科人才的知识分离化现象严重,其次是人才需求和教育模式的问题,传统的艺术教育体系在设计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
以上问题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认识新媒体艺术设计和培养数字艺术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而产生的:
首先是认识的问题,数字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大致可以归纳三个大的方面:①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②数码新媒体艺术设计(包括网络、多媒体、电子产品、动画、游戏等方面)。③非商业化艺术类数码艺术创作在平面、环境等一些学科方面,数字技术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在广告、新闻等方面它是传媒的载体和形式,或是一种工艺和创作手段。④数字媒体设计是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新型学科,同其他的艺术学科相比,它具有实用性、时代性、跨学科和复合性的特点。对于新媒体艺术需要有新的思考和理解,如果还保持原有对艺术类理念的认识,它既不符合学科的发展,也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因此正确地认识理解和探索新媒体艺术及其相关领域对于数字艺术设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是人才素质结构的培养问题。数字艺术是一门跨学科、多学科结合的复合型学科,培养和训练既懂得艺术设计规律,又懂得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能操作相关应用和后期制作软件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已成为当今数字艺术设计产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课题。数字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都是社会急需的,但是需求的比重却有很大的差别,因此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制定培养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的教育目标。
最后就是培养对象问题。随着普及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到艺术类学科,随之而来就产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专长的相互矛盾的问题,学生的综合修养和知识结构错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对于新媒体专业的教学和培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种现象在艺术类院校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考虑数字媒体教育不要只限于文科的艺术类学生。
四、根据新媒体艺术的特征来完善人才培养
为了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和新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在人才培养院校建立各个学科间的交流和资料的资源共享、学科间的优势互补的教学体系。2.开设学科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学习教学的立体化平台。这样有利于形成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培养扎实的艺术设计功底和熟练的数字工具操作能力、充分利用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资源。3.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设教学资源立体化平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传统艺术教育与现代数字技术教育有机融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创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工作室,以及数字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4.同时为培养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提供了更好师资环境,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5.加强教学体制在选材阶段就提出相对较高标准,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选材将更符合新媒体专业对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的要求,就更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面对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发挥社会和院校之间的各自优势,可以更好的解决数字艺术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需求的数字艺术人才。当然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完善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既不能只埋头研究教学的建设,也不能只是应付市场的需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