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钟教学设计(精选5篇)

花钟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理解、积累好词佳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感悟、品味、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同种意思不同表达”的习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品词悟句,感情朗读,学习“同一个意思不同说法”的表达方式。

教学预设

课前谈话:

猜一猜:花的头衔。

牡丹:这位雍容华贵,气派十足,有歌赞曰: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

月季:这位妩媚动人,与牡丹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芍药:这位为花的王国日理万机。

杜鹃:这位娇艳欲滴,清新宜人,她是?

荷花:这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水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

兰花:这位落落大方,彬彬有礼,如谦谦君子。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激趣导入。

1.揭题:板书:花钟。

2.质疑:读了课题,你的脑海里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二、初读课文,认识花钟。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努力读通课文。想一想:文中介绍的花钟到底是怎么样的?

2.交流反馈。

(1)生字词教学(强调书写:醒、修、播);(2)交流:花钟到底是怎么样的?

3.学习最后一段。

(1)指名读;(2)了解词语:“大致”,为后面的词语“左右”教学做铺垫;(3)指导朗读:长句子;(4)这位植物学家做得怎么样?让我们来夸夸这位植物学家吧!

三、细读探究,品味语言。

师:这花钟上没有数字,也没有指针,那么看花钟,怎么知道时间呢?

(要看懂花钟,一定得知道什么花是几点钟开。)

1.自由读,找一找这一段介绍了哪些花,用“~~~”把花的名字划下来。

2.交流:花名(牵牛花 蔷薇 睡莲 午时花 万寿菊 烟草花 月光花 夜来香 昙花)

3.引读。

4.改写句子,体会写法。

老师把文章改了一下,出示:牵牛花开花了,蔷薇开花了,睡莲开花了,午时花开花了,万寿菊开花了,烟草花开花了,月光花开花了,夜来香开花了,昙花开花了。

师:和课文相比较,谁写的好?你能找到生动的语言改一改吗?(根据学生改的,随机学习句子)

A牵牛花:(1)指名读。(2)你发现了吗?作者怎么写小喇叭的开放。(拟人手法) (3)朗读指导:(抓住关键词:吹起)。

B蔷薇:(1)读读句子。(2)你发现什么了?(同样写花儿开放,用得词语不一样) (3)指导朗读(抓住关键词:绽开)。

D 昙花:(1)昙花的开放为什么会含笑一现呢?(2)引读,齐读。

5.小结写法:同样是写鲜花的开放,方法却不一样。6.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品读花时,体会写法。

1.齐读:(时间词语)

2.从这些时间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1)从早到晚有顺序的写,从凌晨的四点一直写到晚上九点。引读:这些花是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2)“左右”用得好。为什么要用上“左右”这个词呢?文中有一个“左右”的近义词是什么?联系“大致”体会文章表达的准确性。(3)时间词的位置不一样。(有的放前面,有的放中间)为什么最后三种花的开花时间要放在句子的中间来写?(4)总结:第一段写作特点――同种意思,不同表达(词语,句序);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

五、学以致用,写话迁移。

1.补充:(蒲公英 茉莉 荷花 芍药花)

2.练笔:学着作者的写法,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一种花,写一写什么时候什么花是怎么开的。(如果你能够用上一些好的词语,写出花开的姿态,颜色,或者香味,那你就更棒了。)

3.交流:(指名读、同桌说)六、欣赏花钟,积累词语。1.幻灯出示,学生读文。2.出示词语盘点,齐读。七、课堂小结、引入下节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花钟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背景介绍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除了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数学的具体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当今数学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打造良好的数学高效课堂。在这个过程中,合理利用课堂时间、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激发数学课堂的活力,是一线老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实际调查研究之后,总结出相关的课堂教学策略如下:

1 认真备课,事先分配好时间,打好高效课堂的基础

1.1把握教学内容、课型,才能有的放矢

初中的数学教学课堂有多种类型,例如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等,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45分钟教学时间。比如,新授课课型应合理分配好重难点的时间,不能过长,让学生思维疲劳,但也不能太短,学生掌握不好;再如,复习课课型不能老师满堂灌讲知识点,也不能用大量练习一直做,一节四十五分钟不是老师说就是学生做,而应给予学生适当时间,总结反思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并能做到举一反三,复习效果肯定会更佳。所以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同课型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合理选择由学生做时间的主人还是由老师做时间的主人,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率。

1.2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才有分配准则

教学目标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过程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它不仅是教学的动力也是教学的归宿和出发点,同时它也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必要条件。教学目标可以调控、引导、激励教学的实际过程,所以有必要确立起科学性的、全面性以及适应性的数学教学目标,让它能够代表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根据教学目标,我们应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讲解中确保主要时间和精力,不能一节课非重点占用大量时间,让学生掌握知识中产生误会,主次不分,浪费教师时间和精力。但也不能一节四十五分钟一直在重复重难点知识,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练习,由学生来主导,做到有效师生互动,达到更好教学效果。往往有老师认为给学生思考做练习时间很浪费,喜欢教师主导整节课一直重复说,其实这方面时间一定要舍得花,而且要合理的花,它可以反应出学生到底理解到什么程度,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因此,对各教学环节和步骤的时间要进行统一协调和安排,且在时间安排上不能分秒算尽,要有机动,这样课堂教学中要强调某一环节或步骤时才有活动的余地。对待课本内容,无须拘泥、无须教条。这样在一定的自由度上能让我们更加创新地来把握时间。

2 重视教学过程设计,合理用好每分钟,推动高效课堂的开展

理解、巩固新知识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还处于不断动态变化之中。 所以,教师要随时根据反馈的学生具体信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时间进行灵活的调整。

2.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用最少时间激发学生最高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课的有效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开始。新颖的导语,巧妙的导入,一开课就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因此,自然、巧妙、精彩的课程导入,是整个数学教学成功的开始,它常常会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

案例1:《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教学导入(5分钟左右)

设计1: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宋国有个非常喜欢猴子的老人,他养了一群猴子,整天与猴子在一起,因此能够懂得猴子们的心意。因为粮食缺乏,老人想限制口粮,那天,他故意对猴子们说:“猴子们,给你们吃橡子,早晨三颗晚上四颗,好不好?”众猴子听了都很愤怒。老人马上改口说::“那就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吧,够了吗?”众猴子非常高兴,大蹦大跳起来,大家听完故事,请说说你的看法,老人是利用了什么数学知识满足了猴子们的欲望。让学生展开交流,从而得出老人是利用了数学的加法交换律,来满足了猴子们的欲望的。

设计2:计算一些题目,发现交换加数位置,结果是一样的。

【点评】很明显,设计1更能吸引初一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本身就对计算抱着恐惧的心理,花同样的时间达到效果确是不一样。

案例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定理引入:(5分钟左右)

一开始上课,就在班级找五个学生同时从班级前门的同一起点开始沿着事先安排好的路线走,甚至可以允许走曲线的那些同学可以慢跑,看下谁先到达目的点。这样可以调动学生一开始上课积极性,而且切身体会这个过程,达到既有趣又有效的教学效果。这绝对比直接让学生用尺子量线的长短更吸引学生,甚至花更少的时间引入,但效果确是更高效。

因此,知识的引入时间一定要控制在5―8分钟左右,不能过长,引入要做到短而精,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且可以设计各种形式吸引学生,做到用短短的几分钟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这样才能接下来填满他们的胃 。

2.2重视重难点,详略得当,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每次提问控制在2分钟左右)

重难点的讲解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但不是花一节课一直拼命说,我们一般把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左右,不能太冗长,学生会失去耐心和兴趣,反而得不到要的效果。短短几分钟情景设计抓住了学生的心,我们紧接着就要趁热打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填满他们的胃,但一定不能过量,哪怕一节课学生就掌握一个概念或只做一道题目,但只要他们真的理解掌握了,那也是值得的。

此外,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能够进行积极的创造,那么教师就应该为其提供发展和再创造的空间。课堂提问就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但提问时间要控制好,不能太长,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会使其他学生慢慢注意力分散,变成他们聊天睡觉时间。

案例3:在讲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之前的导学片断:设计一个导学题:9x2- 4y2= ____,这时学生能够很快按照公式完成分解,得到答案(3x - 2y)(3x + 2y),接着加入练习 -16y2+ 81x2= ____. 这时可能有部分同学就会认为能用公式,部分同学会用错公式,这时与其教师直接告知答案或分析思路,还不如引导提问,听听学生的答案和想法,可以适当多提问几个,对比下他们的看法,从多方面讲解让学生了解题型的本质内容,虽然多花了几分钟时间,但效果却是更好的,通过提问,教师明白学生错误的原因,而且让学生也听到了多种思考方式。

2.3合理设计学生练习的时间和师生共同总结的时间,反馈学生掌握情况

练习巩固环节主要是针对本节重难点设计,是以生为主体,师辅导的教学活动。这时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要避免练习量太多,能够举一反三效果更好,我们要追求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不要花了大量时间反而得不到要的效果。一般安排15分钟左右时间来完成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协助一些后进生完成,千万不要为赶时间而草率地讲解或忽略学生思考时间,做题目的是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思维得到提高。

课堂小结反思要做到简明扼要,这时的学生已经疲劳了,学习效果也是较差的。教师一定要避免为了多做或多讲解几道题而忽略这一环节,其实只需花上2-3分钟时间就可以完成的,而这时间用来做题或讲解都是很不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舍得花而且也值得花这时间,不但可以使学生对一节课知识进行回顾,而且也可以反馈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大体掌握情况。

2.4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课堂枯燥无味,浪费宝贵时间,学生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教学的每一环节都可以适当安排几分钟时间给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彼此交换想法观点,拓展思维,学习能力可以得以提升。首先,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具体过程,不能赶时间,教师全部包办包讲;其次,教师要有目的甄选教学内容,让学生有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适时的启迪、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现创造性思维的每个过程;最后,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索。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数学“条形图与扇形图”,统计空气质量为各级别的城市个数时,让学生四人一组开展合作学习,一人从地图中按顺序读出数据,一人判断该数据应分组别,一人划记,一人监督划记是否正确。通过四人合作,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而且大大提高了统计正确率,高了教学效果。如果这节课一直是老师在分析,可能要花双倍时间,但却达不到这种效果。

3 结语

深化课改、构建高效课堂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刻苦钻研,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精心的设计每一堂课,精心分配每一环节的时间,使四十五分钟得以合理利用,想方设法让学生想学、乐学、爱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郭宏,成继红.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有效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6,33.

[2] 王杰.中学生数学问题提出策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6.

花钟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课题

装饰的骏马

教时

第一教时

日期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美术第四单元“线条的变化”中的一课,以“骏马”为主角进行设计创作。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马的结构和体态特征,用基本图形概括马的身体结构和动态特征,在画马的鬃毛和尾巴时,让学生个性的发挥,想象出不同的造型装饰,最后,用线条花边装饰马的身体,从而起到马整体装饰的效果。

学情分析:

“马“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对于城市中的孩子画马并不擅长,本课利用基本型概括马的造型,降低了绘画的难度,提高了装饰的效果和作业的欣赏效果,也给了二年级的学生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马的结构和体态特征,能用基本形概括表现马的造型,学会用花纹花边装饰骏马。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用基本形概括,夸张形象的表现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马的造型美,激发对艺术表现力的兴趣和探索。

教学重点:马的基本形概括

教学难点:马的动态造型与装饰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分钟

课前热身

播放各种姿态的马的图片。

欣赏马的外形与动态。

用图片,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气氛。

8分钟

观察与比较

1、观察马的结构和体态特征。

2、欣赏画家韩美林画的马与徐悲鸿的马比较有何区

别?(圆形组合)

3、揭示课题《装饰的骏马》

4、(出示图片)马的各个部分由哪些几何图形组合成的?

(教师画)

1、知道马是由头、颈、身体、四肢、尾巴、鬃毛组成。

2、欣赏与比较

3、发现马的形体由各种几何图形组成。(学生说)

通过观察与比较发现装饰马的造型特点。

19分钟

设计与创作

1、摆放马的不同动态。

2、教师巡视

3、收集三张作品马尾和鬃毛作比较。

展示多种马尾和鬃毛的造型。

4、圆形内部图案比较,怎样的图案更适合圆形。

5、作业要求

(1)运用基本形概括表现马的造型。

(2)设计个性的马尾和鬃毛。

(3)马身添加图案与花纹。

6、教师巡视

1、发现马的动态特点。

2、学生作画

3、比较发现可以用线条和图案来装饰马尾和鬃毛。

4、根据圆形轮廓画图案更适合。

5、学生了解作业要求

6、学生继续作画

了解作业要求,画一匹有动态的装饰性图案的骏马。

6分钟

展示与评价

1、出示“金银铜”牌。

2、教师总结点评。

1、学生分别把作品贴在相应的“金银铜”牌下面。

2、学生欣赏并互评。

通过展示、评价和奖励,激发学习兴趣。

2分钟

拓展与延伸

出示图片

花钟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情景激趣,引发思维

由于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生活中碰到的场景搬进了教学课堂,通过形象、具体的移动变化、动态的图像与音频信息构成了仿真的学习情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引发思维,并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形象的表达、再现出来,使学生在细新颖而富有童趣的操作活动中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

二、展示过程,突破难点

数学教学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回放功能,将教学中重点涉及到的知识形成的过程全部进行回放再现在学生的面前,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利用其它教学手段难以觉察的关键点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视觉范围之内。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鲜艳色彩、旋转的画面,直观形象地把两个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180度平移一系列动感的画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屏幕上生动逼真地显示了图形的剪拼、旋转、平移的过程,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创造了美的情景。

三、化静为动、理解记忆

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生对处于动态物体的感知反应快、印象深。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正可以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动像和静像有机结合的优势。因为多媒体课件具有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于一体并可同时进行展现的优点,所以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扩大了学生的认识空间,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为学生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飞跃提供了有力支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在具体操作上,可运用定格、慢放、加速、重复等手段进行增、删、变、调。例如: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利用计算机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角的边、顶点,来使学生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角的实物的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

四、再现"活"的生活经验

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了好奇。然而常规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等的限制,无法有效地创设较多的实际问题情景,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多媒体技术加盟课堂教学后,可以创设丰富的生活情景,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学习"时、分的认识",离不开钟表及钟表模型,传统数学课学习这部分内容,常常是借助钟表或模型,讲解钟面的组成及大、小格等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某一时刻。仔细剖析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设计显然忽略学生已有的对钟表的感性认识。如儿童观看电视节目,每当整时或半时屏幕上就会出现相应的时刻,这时儿童就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与挂在墙面上的钟表相对照。因此,充分运用多媒体来设计教学环节,再现生活情境,可取得绝佳的效果:情境---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电视或广播节目的播出时间;再现---电视或广播播放的时钟画面;理解---不同时刻显现出位置不同指针的界面,来帮助理解;重现---运用课件设计出放大的钟面,进一步帮助理解钟面的大格、小格等相关钟面知识。拓展---(课件演示)体验一分钟有多长及时、刻的两种记法等。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现实生活场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入手,让学生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疲地进行学习。

五、及时反馈,巩固提高

遗忘规律要求人们对所学知识要及时复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师难以全面顾及跟踪每一个学生的课内复习巩固情况。学生的课外复习有时又因为家长不恰当的"压迫"而流于形式。计算机学习软件特有的双向交流的"反馈"功能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尤其是在复习过程中,双向信息交流活动所反馈的信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使矛盾突出,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在教学中,计算机可随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学生。例如,计算机能及时提供正确答案,及时判定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如果答对了,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真棒!"、"你很聪明!"等激励性的言语,使学生兴趣盎然,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即使学生答错了,计算机也会很友善地建议他"多想想"、"你能行",有的还伴以美妙的乐声。学生在这友好的激励和鞭策情境中,不断以愉悦的心绪及时地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

六、合作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小学数学的合作探究教学,有助于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探索,多渠道地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低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拼出美丽的图画"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探究小组,让每个组里的同学大胆地进行创造性地拼摆活动,然后由代表到视频展示仪上交流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思维空前活跃,互相启发,创新意识得以增强,竟然有30多种拼法,有的像机器人、有的像小山、有的像汽车、有的像路标……。

花钟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统计教学 描述运动过程 数学思维

又到复习时,恰逢学校要求我上一堂数学复习研讨课,以作研讨。一番思考之后,我选择了折线统计图的复习这一内容。如何进行折线统计图的复习设计?如何让复习上出新意?如何让复习课真正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的形成?在引导学生复习整理了统计图的类别、特点和作用后,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片断。

教学片断一:

例1:小明到6千米远的桃花岛去玩,请根据折线统计图回答和计算下面的问题:

(1)小明在路上休息了()分钟,在桃花岛玩了()分钟。

(2)小明去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休息时间除外)

(3)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4)小明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休息时间除外)

师: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生1:我看出横轴上表示时间,1时到2时被分成了3小格,每格表示13时,2时到3时被平均分为2小格,每格表示12时。

生2:我发现纵轴表示小明走的路程,每个长度单位表示1千米。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像这种表示物体运动变化的折线统计图,我们可以按“横轴――纵轴――描述运动过程”的顺序来有序的观察。你能描述出小明去桃花岛游玩的过程吗?自己试试看,然后和同桌交流。

师:谁能描述出小明去桃花岛游玩的过程吗?

生3:小明在1时出发,13小时后走了3千米,他在途中休息了13时后继续走,又走了13时,走了3千米,这时到达桃花岛,小明在岛上游玩了12时,然后用了12时,走了6千米回家了。

师:回答得真不错!接下来请大家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

教学片断二:

师:刚才同学们掌握了表示物体运动变化的折线统计图的观察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尝试解决这样两道题。教师出示练习题,你能读懂第一幅图所表示的含义吗?

1.甲、乙两人比赛120米的滑雪,乙让甲先滑10秒钟。他们两人滑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下图。

(1)在滑雪过程,()滑行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填“甲”或“乙”)

(2)甲滑行全程比乙多用了()秒钟。

(3)甲前15秒,平均每秒滑行()米;后50秒,平均每秒滑行()米;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每秒()米。

2.长、宽、高分别为100厘米、80厘米、60厘米的长方体水箱中装有A、B两个进水管,先开A管,过一段时间后两管齐开。下图表示水箱中水的深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1)这个()统计图。

(2)打开A管()秒钟后两管齐开。

(3)打开A管20秒钟,水箱有水()升。

(4)两管齐开20秒钟,能注入水箱()升水。

(5)你还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为什么?

教学思考:

1.数学复习课上,教师应有怎样的高度与“架构”

笔者以为,复习课的设计,教师首先要对复习内容在理解上要有一定高度以及这个高度下的宏观“架构”,即教师必须深刻地理解复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什么?只有掌握了所复习内容的核心所在,那么学生的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都将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具体地讲,在复习“折线统计图”时,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的究竟是什么?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绘制、分析折线统计图吗?还是通过折线统计图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如果是后者,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关键又是什么?在这一次次的追问中,我们不断地逼近教学问题的实质。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尝试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我们有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在进行折线统计图的复习前,学生已经学会了绘制、简单分析折线统计图,然而他们更倾向于绘制与分析一般关于“时间”与“产量”的“静态”的统计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表现出对运动变化的“动态”的折线统计图的无奈与无处着手。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运动变化着的折线统计图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这个困难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活动的正常开展。基于此,如何让学生更好的读懂这类蕴含着运动变化的折线统计图成为我设计本课时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经历了一番思考之后,我豁然发觉,既然这类折线统计图是运动变化着的,那么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入的唯一方法必然是让学生学会描述物体(或事件)的运动变化过程,在描述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时间与数量的变化情况。

2.描述运动过程是将数学模型“翻译”为生活现象的核心过程

当我们对折线统计图的复习目的有了明确指向的时候,我们还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即为什么要让学生描述物体(或事件)的运动变化的过程?这样的描述是否有其理论上的依据和支撑。其实,仔细观察教学片断一中的例题,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折线统计图将“小明去桃花岛游玩”这一事件中的时间与行程进行了抽象的概括,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所以,要让学生解决问题,首先必须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翻译”为生活现象,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而描述运动过程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必经之路。在描述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教师更注重的是学生的自我建构,即注重学生自我独立地将数学模型“还原”、“翻译”为生活中的数学,在描述运动过程中充分内化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

可以说,描述运动变化的过程,也是教师注重学法指导的表现。只有让学生经历“观察――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才有机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炼学法,优化思维,形成能力。

3.复习课设计在题材的选择上要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