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设施(精选5篇)
公共服务设施范文第1篇
建议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严格落实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标准。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建设标准,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许多地方的公共文化设施的面积和硬件配置都低于国家规定的底线标准,更有一些地方至今没有最基本的文化场馆。据统计,全国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面积达标率仅为55.1%和33%,36.7%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和43.1%的文化馆建于1990年之前,53%的行政村还没有文化室。从河北省看,县、乡两级的公共文化设施有一半以上不符合国家建设标准。那些不达标的文化设施,活动空间狭小、设备条件简陋,有的根本不能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因此,今后无论是新建还是改造文化设施,都应该严格落实建设标准,确保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以上,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二、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结构布局。根据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特点,在原有的建设基础上建议加强三类文化设施建设:一是加强综合性文化设施建设。借鉴“浙江文化礼堂”、安徽“农民文化乐园”、广西来宾“五个一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等经验和模式,以行政村(社区)作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基本单位,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整合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二是加强文化广场建设。根据调研情况,文化广场是当前阶段最受基层群众欢迎的文化设施之一,为此建议把文化广场纳入国家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完善文化广场的建设和配置标准,实现规范化管理。三是加强戏曲基础设施建设。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出发,支持带有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戏曲基础设施建设,并把群众观赏戏曲演出特别是地方戏曲演出作为政府采购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
公共服务设施范文第2篇
1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分类
1.1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
在我国,公共服务设施分级与行政管理相对应,成都市将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确定为四级,即城市级、大区级、居住区级以及基层社区级。本文重点研究的公共服务设施对应的是居住区级和基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表1)。
1.2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
城市级、大区级公共设施主要为全市服务的大型独立占地设施,其分类包括行政办公、文化设施、教育科研、体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商业服务、市政公用和广场绿地9类。诸如市政府、剧院、博物馆、会展中心、体育中心、市属医院、大型广场和公园等等。成都市居住区级和基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社区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市政公用、绿地广场和商业服务业等9类(表2)。
2成都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发展历程
2.1国家标准和规范
在我国,国家层面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和规范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它主要适用于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层面,其内容主要是确定公共设施如大型剧院、博物馆、大中院校等设施的位置和规模。另一个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主要适用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主要是对居住区级和基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规划控制,并确定其位置、等级、规模和服务半径等,以保障城市公共利益,满足居民生活要求和城市规划管理要求。
2.2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某些主要方面以及重点领域的展开和深化,在城市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专项规划的编制目标明确,具有突出和明确的主线,即“需求、体系、标准、布局”(图1)。从21世纪初开始,成都市结合自身发展市情,分层级深化规划编制、加强规划管理,相继涉及了生态环保、产业经济、公共设施、综合交通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五大类型的专项规划,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法定规划的不足。其中,公共设施类包括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市政设施专项规划、综合防灾设施专项规划等(表3)。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医疗卫生设施规划、教育设施(幼儿园、中小学)规划、养老设施、社区服务(15min公共服务圈、农贸市场、社区综合体)规划等;市政设施专项规划如给排水、电力、通讯、燃气、加油加气站等设施,综合防灾设施专项规划如消防、防洪排涝、人防、应急避难场所等专项规划。此类规划重点关注社会公平,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这些专项规划的深化创新,完善了成都市城乡规划体系,促进了规划的“上下衔接”与“落地”,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3规划导则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与建设实施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规划编制不利于实施操作、规划实施及后期管理机制不顺等问题,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组织编制了《成都市公建配套导则》。导则从分析公建配套设施建设实施的问题及难度入手,优化了公建配套设施的功能,诸如在文化方面增加了青少年活动中心,观演厅等,在体育方面增加了综合健身馆及综合运动场等。在公建配套设施标准上,整合提升了社区服务、交通市政和商业服务等方面的配置要求,规划还提出居住区级公建配套设施采用“6+8”方式即居住区服务中心的6项公共服务设施+需独立占地的8项设施集中设置,基层社区级公建配套设施采用“4+4”方式进行配置,即基层服务中心的4项设施+独立占地的4项设施,以此引导公共服务设施集约复合发展,使公建配套设施规划编制和管理更加标准和规范(图2、图3)。
2.4成都市中心城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
2023年,继公建配套导则出台后一年,在落实“立城优城”战略,实现“宜人成都”建设目标,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下,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组织编制了《成都市中心城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规划对公建配套导则进行了优化完善,在原有居住区级公建配套设施“6+8”项及基层社区级公建配套设施“4+4”项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小学、幼儿园、居民健身设施、社区绿地、社区用房、商业服务业用房、农贸市场等8类10项15min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并对接专项规划标准形成一套适合于成都市的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标准体系。
2.5成都市中心城社区综合体规划
2023年,为了落实《成都市中心城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对成都市中心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使用效率,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为以后新增的公共服务设施预留空间,推动城市基础公共服务及管理的转型升级,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组织编制了《成都市中心城社区综合体规划》,规划结合各专项规划及公建配套导则等有关技术要求,明确社区综合体的概念,功能构成、建设模式及建设标准。评估《成都市中心城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中具有发展社区综合体条件的规划地块,提出布局原则,并将社区综合体所包含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筹考虑与一体化打造,并针对不同模式制定社区综合体在布局、建设等方面的指引。
2.6成都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存在的问题
纵观成都市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呈现设施多元化、管理精细化、建设集约化的趋势,各规划都有代表了时代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但其自成体系,其间的关系并不明确,各项设施的功能和定义也存在差异,而且标准较多,每个规划根据发展要求都会制定一套新的标准,这就会存在编制时造成使用者不知道应该依据哪个规划的问题。这也是规划工作者们在今后编制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时亟需解决的问题。
3公共服务设施发展趋势判断
3.1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的形势
近年来成都市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之间的结合也愈加密切,在这种形势下,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规模与用地布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预控和相对合理的效果。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提高,成都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将面临了新的形势和挑战。首先是可达性与均等化的发展趋势。目前,大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体系及设置标准都比较系统和全面,空间布局上也相对均等,但在具体建设实施时会出现不可达的问题。诸如一所私立学校对于其周边的中低收入群体而言,尽管在空间上是临近的,但却是不可达的。那么,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和均等化不仅仅是一个空间上的概念,它还应该包括时间可达性及人群(阶层)可达性等问题[1]。其次是土地资源的使用和管理由增量向存量发展的趋势。使得公共服务设施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已无法靠扩地建区的方式来解决,城市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越来越复合和多元,在这种形势下,公共服务设施也存在功能复合、建设集约的趋势。2023年成都市规划管理部门组织编制的《成都市中心城社区综合体规划》即是对土地集约化使用、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混合的初步尝试。最后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诸如老龄化、婴儿潮等问题的出现以及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都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规模、配置方式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成为公共服务设施未来发展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3.2未来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核心问题
公共服务设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伦理;伦理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管理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公共服务有其内在的伦理价值诉求。为使这些诉求得以实现,我们需要为其搭建一个实践平台,即公共服务的伦理基础设施。OECD国家在这方面有着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公共服务伦理的基本常识
(1)公共服务伦理的含义。公共服务伦理是基于公共服务的特点和本质而对公共服务领域的诸种关系的应然性的表述,是伦理精神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体现,是对公共服务提供者(包括组织与个体)的伦理要求,具体体现为公共服务的伦理规范和伦理品格。(2)以公共服务的伦理基础设施为基础的实践平台。公共服务伦理必须彰显其实践性。而从价值层面到实践层面,需要一个可以连接两端的有效平台,保证公共服务的伦理价值体系最终转化成为公共服务伦理行为。因此,搭建公共服务的伦理“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日益彰显。
二、研究公共服务的伦理基础设施的意义
“伦理基础设施”(ethics infrastructure)的概念最早是由经合组织在1996年的一次报告中提出的,旨在通过建立一套机制,真正促使公共服务伦理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落实到现实公共生活领域。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OECD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大量宝贵的成果。在中国,公共服务的“伦理基础设施”的研究成果几乎是空白的。有关公共服务的研究往往还停留在应该确立哪些公共服务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研究,而对于如何将价值诉求转化成伦理行为则缺乏系统的制度性研究,使得公共服务的伦理实践成了一种理想化的、形而上的“虚无”。因而,研究如何搭建公共服务的伦理基础设施,在中国依然是个新颖的课题。
三、搭建我国公共服务的伦理基础设施
(1)公共服务的伦理基础设施的含义。所谓的“公共服务的伦理基础设施”,是指为实现公共服务的伦理目标而建立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包括相应的法律、机构、程序和其他具体制度设计等。(2)借鉴OECD国家的经验,搭建公共服务的伦理基础设施。第一,加强公共服务道德立法。公共服务的伦理基础设施的核心就是公共服务道德立法。法律内在蕴含了一定的伦理精神。德国法学家博登海默明确指出,有些发达的西方国家,在行政道德“立法”,推行“行政道德制度化”方面已经取得了成效。比如,1978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政府道德法案》,1993年美国政府颁布的《美国行政部门雇员道德行为准则》等等。我们应以此为鉴,积极加快中国的公共服务伦理法制建设步伐。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实质上已经提出了公共服务伦理法规体系的建设任务。第二,建立健全行政信用制度。有怎样的行政制度,便有怎样的行政行为。如果信用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那就不是单纯的个体道德问题,而是制度的缺失问题。可见,建立健全行政信用制度是搭建公共服务的伦理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建立健全行政主体的信用档案,跟踪记录行政主体行政信用状况,并以此档案作为公务员考核、提薪、晋升的重要凭证。二是依法建立公共服务信用档案管理的中介组织,对公共服务主体的信用档案进行统一管理,并辅以法律保障。三是将信息技术引入公共服务的信用制度建设。要加快“网络民主”、“电子政府”的建设步伐,以增强公共服务的透明度。第三,设置专门的公共服务伦理监督机构。专门的公共服务伦理监督机构,能够保证公务员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执行。例如在著名的“水门事件”之后,美国政府设置了隶属于人事管理局的道德办公室,并通过立法使之成为独立机构;1994年英国成立了“诺兰委员会”;同一年,加拿大也成立了政府道德咨询办公室。这些机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独立设置、独立运行,他们的职责在于调查行政官员的道德状况、培训道德的官员、考察政府资金运用、评估道德法律和条例并提出立法建议等。到目前为止,中国并没有设立类似的专门独立的公共服务伦理监督机构。因而,我们很难形成对公职人员道德行为有效的评价与监督,甚至常常出现“法不罚罪、德不责过”的怪象。因此,成立独立的公共服务伦理监督机构迫在眉睫。第四,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的伦理净化机制。具体包括:一是防范机制。正所谓“预防胜于治疗”,惩罚绝非第一选择。坚决将违背行政伦理要求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例如美国的财产登记和财务公开制度;韩国的财产申报制度等。二是发现机制。此乃伦理净化机制的关键。当代公共服务体系中常见的发现机制叫做“内幕举报机制”。内幕举报机制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举报受理机制;保护举报人机制。这是内幕举报机制发挥效用的必要保证。为此许多国家还制订了《内幕举报人保护法》,坚决保护举报人应有的权利。三是惩罚机制。对于那些行为不端、违反公共服务伦理准则的人员,不但要给予行政、经济和法律的处罚,而且应从道德上进行强烈的谴责,使之受到人们的憎恶、疏远、指责,给其心理造成巨大压力。第五,专门针对公共服务伦理困境而设置的指导、建议和咨询机构。在绝大多数的OECD国家,直属的上级和领导,有责任为陷入伦理困惑的公务员提供指导、建议和咨询。在某些国家,提供伦理问题的指导、建议和咨询并非部门领导的职责,而是由专门的中央机构或者委员会特别负责:例如爱尔兰的公共委员会、韩国的政府职员上诉委员会就是如此。在另外一些国家,则会由专门的个人来提供这种指导、建议和咨询,这些人通过面谈、电话、或者是E-mail来回应公务员的求助请求。例如在美国,每个机构都有一个或多个这样的伦理官员。中国也应该建立类似的机制,为公务员的日常业务中出现的伦理困惑提供咨询和建议,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脱离伦理困境的技巧,从根本上提升其自身的伦理修养和公共服务品质。第六,“公开”机制。政府应尽量避免公职人员的公共职责同其私利之间的冲突。公开私人利益信息,预防公私利益可能的冲突,可以使得决策更加的透明。几乎所有的OECD国家都要求公开公共部门的私人财务状况。各成员国要求公开的种类和范围多种多样。作为一般性的义务,有些国家要求所有的公务员都必须遵守,有些国家只要求高官或者涉及财政利益人员或者身处利益冲突敏感领域的人,执行这项政策。第七,“透明化”机制。几乎所有OECD成员国都共同关注“透明化”问题,它也被视为确保公务员责任感和抵制腐败的工具。在某些情况下,它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促进公民的民主参与。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在这方面发挥了独特的监督作用。公众和媒体由于获得了更多的接触政府信息的机会,从而更有效地发挥了对公共事业的监督作用。公民也就获得更多的机会,按照平等、公平或者其他的标准来“质问”政府的决策。那些被曝光的丑行或者是不道德行为,都可视为透明化机制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标志。
总之,在当前中国,搭建公共服务的伦理基础设施对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改革者来说,都是一个新颖的话题。在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相对落后、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需要进一步强化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鼓足勇气,以全球化的视野,借鉴OECD成员国成熟的经验和作法,结合本国国情,搭建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化色彩的公共服务的伦理基础设施,以切实提升中国公共服务的整体质量,构建长久而和谐的文明社会。
参 考 文 献
[1]OECD. 2000.Trust in Government: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
tries.Paris,OECD
公共服务设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体系建设
引言
农村畜牧兽医的健康发展是农民稳定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畜牧养殖户获得高效益、高回报的重要保障。其中,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农村畜牧兽医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和关注。近几年来,在全国上下各级政府以及众多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该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须解决。
1目前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主体单一
基层政府、市场单位、社会公益服务机构以及个人是目前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这四个部分对于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由于在其建立之初政府就一直处于主要领导地位,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他主题仍然未能和政府平起平坐,这就导致了政府一直是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最重要并且唯一的提供者,可以说,政府的垄断行为一步一步将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成为单一的垄断事业,这就极大地违背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初衷。可以说,政府作为单一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供给主体对市场单位、社会公益服务机构以及个人等其他基本供给主体的排斥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其他供给主体对农村技术人员的引进以及资金的投入等有利行为,而这不仅将严重阻碍了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的稳定发展,更不利于农村生产力和农村整体经济的提高。
1.2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资金投入匮乏
作为公益事业,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其又不能产生相应程度的收益,这就要求其各个供给主体的大量资助。一方面,政府一贯的主导地位导致其余供给主体资金投入力度小,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国家政府对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与现代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的快速发展不一致,造成其主要并且唯一的供给主体对其资金投入匮乏,导致不利于其健康发展和稳定推进。
1.3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制度建立欠缺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目前,我国缺乏一套完善的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制度也是其建设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具体来说,目前我国农村兽医站负责管理相关工作人员、各类事项以及一切经济事物的主要是乡镇一级,但是对其进行相应指导的确是市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管理体制上的不协调、不统一、不一致,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极大阻碍,同时也注定了诸多服务上以及管理上盲区的存在,这不仅直接导致兽医服务事业的混乱现象,同时也导致了其服务水平难以到达相应要求。
2完善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2.1建立完善的筹资机制
充足的资金作为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保障,建立完善的筹资机制必不可少。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政府作为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供给主体,应从中央财政资金层面对其进行统一部署和战略性调整,即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提高建设力度,并给予一定优惠措施。只有这样,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才能有稳定的资金保障和相应的政策支持。同时,必须保证资金使用的规范化、合理化以及透明化,保证资金能从中央下放到基层,真正做到物尽其用,防止贪污、挪用公款等事故的发生。其次,在进行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时候还应大力带动其他供给主体的参与力度,从而有效保证资金筹备的全面性、广泛性以及多渠道性。
2.2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
建立合理的、系统化的管理制度应做到以下两点。第1,应大力引进相关专业人才至各个基层单位,实行国家人事部门统一调配策略,以保证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人员结构和岗位编制的最优化。第2,由于动物疾病以及疫情“防大于治”的特殊性质,提高广大养殖人员的防疫意思,大力宣传各种动物防疫、检疫新技术,开展相关畜牧兽医培训会等,对于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也很重要。
3结语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现有的农村建设服务体系与当代农村发展所需要的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还不能很完美地对接,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二者间的矛盾可能会继续扩大,因此,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其建设工作朝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在我国农村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前提下,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努力向多方面全面发展。可以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原崇德.县级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之我见[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9,(23):42-43.
公共服务设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新区;公共服务设施;实施时序
1、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市人口逐步提高,然而城市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模和服务能力日渐显得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入学难、就医难、买菜难、停车难、活动健身难等一系列因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相对滞后而产生城市社会问题。
近几年,宁波镇海新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与其他地区的很多新城一样,镇海新城同样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因此,全面梳理新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公共服务设施实施方案,对于促进新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
2、对象界定
本文研究对象主要为类设施中的街道级与社区级两级,具体的实施对象为其中必需配置、以公益性设施为主的15小类设施。
3、现状调研分析
通过居民需求的调查、相关部门调研、现状设施实地走访等多种调研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了解新城居民以及相关部门的实际需求,寻找现状设施在实施和运营方面存在的问题。
3.1居民需求分析
居民需求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受访居民对新城现状公共服务设施的总体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尚未达到“满意”的程度。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社区管理设施教育设施医疗设施商业设施文化设施养老设施市政设施体育设施。
3.2 存在的问题
(1)公共服务设施绝对数量和建设规模不足,不同区域分布不均。
(2)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重营利而轻公益,公益性设施建普遍缺乏。
(3)各部门的计划和建设“各自为政”,与城市发展的时序缺乏有效的衔接。
(4)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要求相应提高。
4、近期实施预警与建议
4.1近期实施预警分析
以新城范围内17个社区为单元,以主要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为要素,综合部门建议、居民需求和规划配套建设时序要求,形成近期2-3年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预警项目库。
4.2近期实施建议与引导
根据近期实施预警的分析情况,对各个社区近期需要迫切的各类设施进行“落地”,提出设施具体的规模、现状用地条件以及建设要求等,为下一步的具体实施提供依据。
以合生社区为例,合生社区近期建议实施7项设施,包括新建社区服务中心、菜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学、室外健身场地、幼儿园等。
5、实践体会
为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的要求,规划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一同组织编制了多项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的专项规划,但此类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更多的是考虑整体配套的平衡性,关注城市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的发展关系,而往往对于实施层面的安排相对弱化。笔者结合镇海新城公共服务设施实施研究的编制工作, 简要谈几点体会:
5.1 注重现状设施以及居民意见的摸底调查
作为应用型的规划研究项目,需要指导下一步具体的实施工作,只有对现状的情况以及居民的实际需求有了充分的了解,才有更好的前瞻性和针对性。
5.2 充分保证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先实施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公共服务事业的载体,需要为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每一个居民服务,所以公益性与公正性是其重要的特征,因此对于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从服务对象的安排、布局选址、建设主体的确定等方面需要优先安排。
5.3 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时序应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建设相协调
结合城市的建设时序,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了建设迫切性的分类和预警,提出各项设施的建设时序,过早或过晚的建设都会形成浪费和不足。
5.4 城市规划部门与公共服务行业的相关部门充分协调、有效合作
从目前的建设情况来看,公共服务行业各主管部门的发展计划与规划部门的规划衔接不足,造成了各自为政,一到具体的实施过程就会暴露出矛盾,所以需要加大各部门的充分合作。
结 语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保障城市正常高效运转的“城市三大设施”之一,也是城市功能和服务效率的重要体现。[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城市将遇到公共服务设施实施时序的问题,只有把公共服务设施实施好了,才能促进城市和谐发展,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这也是需要长期努力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