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行为分析论文(精选5篇)

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互联网在经济活动中的广泛运用,人们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烈,网络正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当今社会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电子商务的兴起,开创了全球性的商务革命和经营革命,并逐步成为一种极重要的商务方式。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1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显示,2004年庞大的网上用户群中,选择网上购物的人数仅占0.1%。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消费者网上购物仍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网络营销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对企业而言,网上购物能提供增加收入的机会和吸引顾客的新手段,并能促进与原有顾客的关系。同传统营销一样,网络营销需要了解消费者行为,对消费者网上购买动机进行分析有利于企业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营销活动。

从本质上讲,消费者是由一个希望满足他们需求的欲望而驱动的。被人们感觉到的需求能够分为两大类:实用主义的需求,引导消费者去考虑目的,产品的功能属性;享乐的或经验的需求,引导消费者去考虑主观方面,产品的舒适性,美学等。在一个购买决定中,两类需求都被考虑是很普遍的。比如,一个消费者也许为了实用目的,驾车上下班,而去购买一辆车,但同时考虑到享乐目的,享受驾驶,最终会选择一辆跑车。当消费者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时,通常会产生一股力量,即动力——使一个人对需求做出反应的力量,它来自内部刺激,是由愿望状态到实际状态的趋势所引起的。有了力量,人们再通过恰当行动的学习,最终导致一种动机或一系列动机的发展。消费者期望基于动机上的行动能够产生结果,这就形成一个目标,最终导致一个能够完成此目标的行动。

购物动机是消费者为什么采取购买行为的原因,即为驱使消费者购买活动的内在动力。一般消费者的购物动机分为生理性的购物动机和心理性的购物动机两类。生理性的购物动机建立在生理需求上,具有经常性、重复性和习惯性的特点;心理性的购物动机是由于心理需求而产生的购物动机,具有深刻、隐匿、多样化的特点,是人所特有的。消费者购物行为常常不是由单一的购物动机引起的,而是由几种购物动机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包括生理性的,也包括心理性的。网上消费者的购物动机是指在网上购物活动中,能使消费者产生网上购买行为的某些内在的驱动力。消费者除了通过网上购物实现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外,还有其他一些具体的购物动机。

2网上购物之于传统购物优势

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与传统购物模式有很大差别。①网络商店中的商品种类多,没有商店营业面积限制。它可以包含国内外的各种产品,充分体现了网络无地域的优势。在传统商店中,无论其店铺空间有多大,它所能容纳的商品都是有限的;而对于网络来说,它是商品的展示平台,是一种虚拟的空间,只要有商品,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展示,可以把世界的各类知名品牌全部放在上面展示出来。②网络购物没有任何时间限制。作为网络商店,它可以24小时对客户开放,只要用户在需要的时间登录网站,就可以挑选自己需要的商品。而在传统商店中,消费者大多都要受到营业时间的限制。③购物成本低。对于网络商品购买者,他们挑选、对比各家的商品,只要登录不同的网站,或是选择不同的频道就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完成,而且可以直接由商家负责送达,免去了传统购物中舟车劳顿的辛苦,时间和费用成本大幅降低。而对于传统购物来讲,这一点是无法达到的。④网络商店库存小,资金积压少。网络商店中很多商品一般是在客户下订单后再进行商品调配,不需要很多库存,从而减少资金的积压。因为网络购物中,商家可以通过消费者下订单与配送商品的时间差,进行商品的调配,而传统商店就需要在顾客选购商品的同时提供商品。⑤商品容易查找。网络商店中基本都具有店内商品的分类、搜索功能,通过搜索,购买者可以很方便地找到需要的商品。而在传统商店中,购买者寻找商品就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与传统购物相比,网络购物具有很多优势。但是,这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同样也存在不容忽视的不足之处。①信誉度问题。信誉度问题是网络购物中最突出的问题。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信誉度都被看成是交易过程中最大的问题。作为买家,商家提供的商品信息、商品质量保证、商品售后服务是否和传统商场一样,购买商品后是否能够如期拿到商品等,都是购买者所担忧的问题。②网络安全问题。

从网络进入人们的生活开始,网络安全问题就一直存在。在网络购物中,网民对网络安全也有很大担忧,诸如用户的个人信息、交易过程中银行账户密码、转账过程中资金的安全等问题。这些顾虑无疑给网络购物蒙上了一层阴影。③配送问题。传统购物一般是在商品选好后,就可以直接付费拿走,而网络购物就需要一个订货后的等待过程。目前出现了很多物流公司,他们在为网络购物者送货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目前的商品配送上,就同城配送而言,最快的一般需要一个小时,最长的则需要两天时间。如果购买者需要的东西很急,网络购物就不太适合。

3扩大网络购物的战略及政策建议

网络销售商为了扩大网络销售市场,促进发展,应向消费者宣布网络购物能大力减少流通环节,节约铺面租金、降低人力费用、降低库存带来的低成本价格战略和便捷购物方式等优势,目前看来大部分的消费者对于网络购物怀有不安的感觉。及时明确产品的样式和品质,也有不能把产品拿在手上的不安,不能与店员商量的不安,对卡号和密码泄露的安全性等等不安因素。不过,这些不安可以随着网络购物的经历的增多而减少。

对于有这些不安的消费者,要刺激网络购物和使其参加网络购物,仅仅强调网络购物的方便是不够的。要以低价格、低成本购物的动机,首先有必要让这些人作某种程度网上购物的经验积累。政府则应从宏观上指导电子商务的发展,抓住全国性及区域性的规划建设,逐渐完善与网络技术有关的法律、法规,大力推动观念的转弯,推动行业协作,加强信息工程的基础建设与互联网的发展,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从各种商品的销售体制探讨的结果,对于网络销售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①厂家在产品宣传广告的各种手段中,例如电视广告、报纸、杂志及招贴画、广告单中,大量宣传利用网络销售的特点及其所销售产品的特性、使用方法、外观尺寸等,使热衷于网络消费的群体能有不同角度了解掌握产品性能,无需出门,轻点鼠标既可以完成购物程序。

②虽说网络销售是以低价位占尽优势,但应尽量显示网络销售产品的特色,且避免冲击正常的零售业市场,除在网络销售商品类别不同以外,即便在同样的商品中也可采用在网络销售渠道中的特征来区别。例如在同类别商品中,生产一种专门用于网络销售的特殊商品,或采用不同包装来达到这一区别目的。

总之,伴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和使用电脑人口的增加,网络购物是大趋势,其星星之火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燎原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

[1][英]彼得J.麦戈德瑞克著.裴亮等译.零售营销,原书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薛求知,黄佩燕,鲁直,张晓蓉,行为经济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程华,保贡敏.网上购物意向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1).

[4]GGalata,REBucklin,DMHanssensOntheStabilityofStoreFormatChoiceResearchpaper.AndersonGraduateSchoolofManagement,UCLA,1999.

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当今,扩大以消费需求为核心的国内需求,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成为保持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良方。刺激国内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议题。消费需求历来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分析与研究的重点对象,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国外对于消费需求早已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了凯恩斯(Keynes)的消费函数,系统论述了有效需求理论,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萧条和大危机。在凯恩斯之后又出现了许多消费理论,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Duesenberry)提出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弗里德曼(Friedmam)的永久收入消费理论等。Hall(1978)把理性预期学说开创性引入到消费函数理论,对消费增长的不可预见性进行了检验。在行为经济学领域, Kahneman和Tversky(1979)创立了著名的前景理论,使对消费者行为的描述更加精确。Porter(1990)和Rostow(1990)基于竞争优势理论和国家经济增长五阶段划分,研究指出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才是健康可持续的,建立消费型社会是一国经济发展最终目标。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消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消费问题渐渐为国内专家学者所重视。从目前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研究消费需求的重点在于影响消费需求因素的分析、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和影响、扩大消费需求的作用与意义以及如何提高消费需求等方面。尹世杰(2002)论述了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问题,并从消费的观念、政策、结构、环境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消费率,促进经济增长。范剑平(2003)提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由投资主导型向居民消费、社会投资双拉动型转换。李文星等(2008)实证考察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得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不是居民消费率过低的原因。田青等(2008)利用相关数据分析了消费习惯、收入、购房支出、医疗、教育支出、收入波动及利率等因素对消费的影响。刘惯超(2023)研究概括了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的高投资挤占消费论、高储蓄挤占消费论、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制约消费论等7种观点。李燕桥和臧旭恒(2023)动态分析了1978-2008年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储蓄)行为,表明预防性储蓄动机对居民消费水平变动及居民消费增长率变动产生的作用强度均不大。王勇(2023)认为发展消费金融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之一。陈健等(2023)从信贷约束角度探讨了房价波动对消费的影响机制,经实证分析发现总体上房价上涨会抑制消费。夏杰长(2023)分析认为仅靠投资与净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正逐步不可持续,必须扩大消费需求、调整经济结构、稳定经济增长。洪银兴(2023)认为发展消费经济是解决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供给问题,尤其需要企业的创新,引导和创造消费者,推动消费方式的多样化,消费状态的扩展,消费模式的调整。

梳理和回顾国内外已有研究,可以发现对消费需求问题的研究硕果颇丰,无论理论分析还是实证分析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在呼吁增加居民消费的同时,对于居民消费与金融体系风险的分析在已有文献中鲜有提及,系统性论述和相关成果更是少见。但是,随着金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提高,管控金融体系风险对于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居民消费与金融体系风险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鉴于此,本文就居民消费与金融体系风险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通过对居民消费、居民储蓄、间接融资规模的实证分析,揭示居民消费与金融体系风险的关系。其中,运用计量工具进行实证模型数据化研究是本文分析的重点部分。期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论述,对当前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当下,控制好金融体系风险,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有所参考和帮助。

分析方法介绍及变量数据选取

本文针对所要分析的问题,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和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选取取自然对数后的居民消费率(LNHCR)、居民储蓄率(LNHDR)和间接融资规模指标(LNIFR),结合我国1989-2023年之间的年度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一)分析方法及模型简介

相关性分析方法,通过计算相关系数能精确的反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及其程度的大小。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建立的模型,通过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回归分析,以估计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VAR模型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避免了经济学先验理论的束缚,在对经济问题的分析中常常被使用。

(二)变量选择及数据说明

居民消费率(LNHCR)=LN(居民消费支出/GDP),以LNHCR来衡量居民消费需求的水平,该数值越大表明居民消费水平越高。

居民储蓄率(LNHDR)=LN(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GDP),以LNHDR来衡量居民储蓄的状况,其数值越大则居民储蓄水平越高。

间接融资规模(LNIFR)=LN(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年末金额/GDP),以LNIFR作为衡量金融体系风险的指标,LNIFR值越大,银行体系积聚的风险越多,金融体系风险也就越大。

本文搜集我国1989 -2023年之间的年度统计数据作为样本,时间跨度共计23年,所有样本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和历年的《中国金融年鉴》。由于统计指标呈指数化变化,本文对选取的变量进行了对数化处理,起到压缩数据、消除异方差等作用,但并不会改变时间序列的性质。

实证检验与分析

鉴于对居民消费与金融体系风险实证分析需要,本文利用Eviews7.2软件,对LNHCR和LNHDR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对LNIFR和LNHDR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建立VAR模型判定其平稳性,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差分解分析以及Granger因果检验。

(一)居民消费率(LNHCR)和居民储蓄率(LNHDR)相关性分析

为了实证分析居民消费与居民储蓄之间是否存在消费-储蓄的收入支配模式,对LNHCR和LNHDR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LNHCR与LNHDR的相关系数为-0.745633,可以判定居民消费与居民储蓄之间存在强烈的负相关关系,消费-储蓄的居民收入支配模式确实存在。居民储蓄率提高说明居民消费率降低了,居民储蓄率下降则说明居民消费率升高了。

(二)间接融资规模(LNIFR)和居民储蓄率(LNHDR)实证检验与分析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由于序列LNIFR、LNHDR都是时间序列数据,为了防止虚假回归等问题的出现,首先需要检验其平稳性,再进行VAR建模及后续相关的检验和分析。本文选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检验来检验序列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结果显示,序列LNIFR、LNHDR的ADF值均小于相应的5%临界值,即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间接融资规模(LNIFR)、居民储蓄率(LNHDR)都是平稳序列。

2.建立VAR模型判定其平稳性。经检验LNIFR与LNHDR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下面来构造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并判定VAR模型平稳性。通过LR、FPE、AIC、SC和HQ准则选择VAR模型最优滞后阶数为3,即建立VAR(3)模型。进一步对VAR(3)模型进行平稳性判定。通过AR根的判断,被估计的VAR(3)模型所有单位根都落在单位圆内,因此可以判定VAR(3)模型是平稳的。

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与方差分解分析。在已经判定VAR(3)模型是稳定的前提下,就可以进一步对VAR(3)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与方差分解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图1表明了居民储蓄率(LNHDR)对间接融资规模(LNIFR)的冲击效应。 LNIFR在受到LNHDR一个标准差变化的单位正向冲击之后,由开始值为零1年内迅速上升,上升到第2期的最大正效应值(0.025)之后又迅速下降,并在第3期由正效应变为负效应,在第4期达到最大负效应值(-0.01)之后逐步上升,在第5期再次上升为正效应,之后小幅变动,但其值始终是大于零的。这说明居民储蓄率(LNHDR)上升,即居民消费率(LNHCR)下降,总体上对间接融资规模(LNIFR)有正向促进作用,从而增加了金融体系风险。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伴随居民消费率下降,居民储蓄率提高对间接融资规模扩大保持相对稳定的正向作用,金融体系风险不断积累。

图2表明了间接融资规模(LNIFR)对居民储蓄率(LNHDR)的冲击效应。居民储蓄率在受到间接融资规模单位正向冲击之后,前3年由正向效应不断下降并转负,之后持续下降到第5期最大负效应值(-0.032),到第6期保持相对平稳的负值状态,而后开始持续上升,在第9期上升为正值,之后小幅度继续上升。这说明随着金融体系风险积聚,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对居民储蓄率的负面作用较大,但在近期和较长的远期表现出正效应的影响。

方差分解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间接融资规模(LNIFR)标准差从100%-87.4%的绝大部分被自身承载。居民储蓄率(LNHDR)对间接融资规模(LNIFR)的影响力第1年为0,之后从第2期到第10期影响力在10.9%-13.1%之间小幅度波动。这表明间接融资规模在较长时期内受自身影响,并稳定在一定水平,期间受到的居民储蓄率影响是稳定的且相对较小的。进一步反映出金融体系风险在较长时期内受自身影响较大,居民低消费、高储蓄对金融体系风险的加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表4表明,居民储蓄率(LNHDR)标准差被自身承载的比例不断下降,而由间接融资规模(LNIFR)承载的比例不断上升。居民储蓄率受自身影响第1期为82.18%,之后到第3期有微幅上升,随后下降并且到第10期基本稳定在60%以上。居民储蓄率受间接融资规模的影响总体不断上升,由期初的17.82%,到第10期为38.01%。这表明居民储蓄率受间接融资规模的影响随时间推移而加大,反映了银行体系为了维持巨大的间接融资规模,而努力扩大储蓄尤其是积极吸收中长期的定期储蓄,以获得稳定的负债。当然,银行体系的这一行为过程,抑制了居民消费的提升,也不断集聚着风险,给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带来隐患。

4.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为了更进一步发现间接融资规模(LNIFR)和居民储蓄率(LNHDR)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LNIFR和LNHDR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和分析。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在1%显著性水平下,居民储蓄率(LNHDR)是间接融资规模(LNIFR)的格兰杰原因;而间接融资规模(LNIFR)不是居民储蓄率(LNHDR)的格兰杰原因。即居民储蓄率(LNHDR)是间接融资规模(LNIFR)单向的格兰杰原因。这表明居民储蓄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的下降,能够促使间接融资规模扩大,也就使银行体系积累风险,金融体系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暴露。同时,在接受LNIFR不是LNHDR的格兰杰原因零假设时,相伴概率为0.1374,这一概率值并不高。其表明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金融体系风险的加剧,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引起居民储蓄率提高、消费率下降。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居民消费与金融体系风险的探究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居民消费率低、储蓄率高是我国间接融资规模占比很高的重要原因,随着间接融资规模扩大大量风险向银行体系积聚,金融体系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暴露,这些对于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是不利的。第二,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居民低消费、高储蓄现象一直存在并不断加强,消费与储蓄此消彼长,消费-储蓄是居民收入支配主要模式。第三,脉冲响应函数表明,一方面居民消费下降、储蓄上升促进了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增加了金融体系风险。另一方面随着间接融资规模扩大、金融体系风险积聚,在近期和较长远期能使居民储蓄增加、消费下降。第四,从方差分解来看,金融体系风险加大是居民低消费、高储蓄下一个渐进的过程,而银行体系在追求利润加大吸储力度,维持较大间接融资规模聚集较大金融体系风险的同时,客观上抑制了居民消费的提升。第五,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居民消费、居民储蓄与间接融资规模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消费水平下降、储蓄水平上升对间接融资规模扩大、金融体系风险增加的影响更为显著。

(二)对策建议

基于结论,为了在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消费需求的同时,更好地管理和控制金融体系风险,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鼓励居民消费的同时拓宽居民投资渠道。鼓励居民消费只是从数量上能降低居民的储蓄水平,而未能改变居民收入的消费-储蓄支配模式。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分散居民消费后闲置资金流向,降低对储蓄依赖,一方面能给居民带来较之单一储蓄更高的收益,满足其合理理财需求;另一方面能从源头上降低居民储蓄率,缓解风险向银行体系过分积聚的现状,合理配置社会资金,分散风险,保持金融体系健康稳定。拓宽居民投资渠道主要是从股票、债券、信托产品等方面入手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在2006年到2007年股票市场处于持续大涨之时居民储蓄水平就明显下降,资本市场十分活跃,直接融资规模增大显著。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网络金额的发展,开发出适合众多小额闲余资金方便快捷的投资渠道和投资产品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

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奢侈品;合理行为理论;购买动机

合理行为理论是分析影响行为意向因素的理论,经常被应用到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研究中,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有效工具。本研究将结合合理行为理论对我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动机进行理论分析,为奢侈品动机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一、文献回顾

奢侈品是那些通过使用或展示某个特定品牌的产品而使拥有者受到尊重的产品,奢侈品与其使用价值没有必然联系奢侈品使消费者得到心理上和功能上的满足,而奢侈品给消费者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是奢侈品与非奢侈品、奢侈品与假冒品相区别的主要原因。奢侈品往往是与相应的品牌相联系的,品牌是奢侈品与非奢侈品相区别的最直接标志。Nueno和Quelch将奢侈品牌定义为那些功能性效用与价格比较低,而无形效用和情景性效用与价格比较高的品牌。

对于消费者获得奢侈品动机的研究最初认为人们购买奢侈品是为了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消费者希望通过其消费行为营造出受欢迎的社会形象。也就是说,人们购买奢侈品是出于社会目的,一方面得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突出其在社会中的突出位置,这种观点得到了炫耀性消费理论的支持。在1899年出版的《有闲阶级论》中,凡勃伦讲到,“要获得尊荣,并保持尊荣,仅仅保有财富或权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有了财富和权力还必须能够提供证明,因为尊荣只是通过这样的证明得来的。凡勃伦区别了炫耀性消费的两种动机。一种是歧视性对比,一种是金钱竞赛。前者指财富水平较高的阶层通过炫耀性消费来区别于财富水平较低的阶层;而后者则指财富水平较低的阶层力图通过炫耀性消费来效仿财富水平较高的阶层以期被认为是其中一员。奢侈品一方面具有价格昂贵的特征,另一方面是一定社会地位的象征,所以对奢侈品的消费往往能够达到炫耀的目的。无论是为了区别于特定群体的歧视性对比,还是为了从属于特定群体的金钱竞赛,都是一种社会目的。消费者这种区别于特定群体和从属于特定群体的心理不仅表现在对财富的炫耀上,而且表现在对稀缺产品的渴求上。产品的稀缺会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偏好。忉当一个奢侈品因为其独特性而更难获得时,其对于消费者来说更有吸引力,产品的稀缺使产品拥有者与非拥有者相区别,而从属于其他产品拥有者所构成的群体。

之后,学者们从更为广泛的视角研究了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动机,这种观点认为消费者购买奢侈品不仅出于社会目的,而且出于个人目的,应该从社会导向和个人导向两个方面研究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动机。从个人导向研究消费者购买动机主要从消费者购买奢侈品后会获得的情感利益、象征利益和使用利益三个方面出发,从而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牌的个人原因包括:自我享乐;自我奖励;与内在自我相一致;质量保证。理论上说,奢侈品能够给消费者带来两方面的利益,一方面是个人导向的,另一方面是社会导向的。这些潜在利益的满足情况是消费者对一个品牌奢侈程度的衡量标准。由于中国在文化上与西方文化有所不同,中国文化更为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以,中国消费者和西方国家的消费者对奢侈品牌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

二、理论模型建立

1967年Fishbein以Dulany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合理行为理论。合理行为理论假设在社会心理学中大部分行为是在意志控制范围内的,而且是在特定的情境之下的,一个人具体行为意向会影响其随后的行为。在合理行为理论中,行为意向是指在既定情境下执行某一特定行动而得到预期表现的意愿。合理行为理论通过分析影响行为意向的因素来解释人们行为意向的原因,该理论是消费者行为研究的一个有效理论。

根据合理行为理论,有两个主要因素决定特定行为意向,即个人的态度的因素和社会的规范的因素。其中个人的态度的因素即行为态度,指一个人对在既定环境下执行特定行为的态度,该变量取决于这个人对各行为结果的评价以及对结果产生可能性的预期。而社会的规范的因素即主观规范,指一个人认为对他来说重要的人认为他应该或不应该执行特定行为可能性的信念,主观规范涉及社会环境对行为意向的影响。合理行为理论可以概括为图1。

尽管合理行为模型对美国样本有很好的预测和解释能力,但是有些学者认为这个模型中存在西方文化偏见。韩国一些学者对合理行为模型进行了跨文化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以韩国消费者为调查对象的数据不能否定合理行为模型,但是经过跨文化修正的模型对数据的解释力更好。妇李东进等考虑到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与西方文化在多方面有着极大的区别,因而根据中国文化特点对合理行为模型进行了修正,用面子意识和群体一致意识两个变量替换了主观规范这个变量,提出了更为适合中国消费者购买意向的模型。如图2。

通过对奢侈品购买动机研究的回顾,笔者认为消费者购买奢侈品主要有两大动机:一是出于社会动机。首先,购买奢侈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炫耀财富的需求,奢侈品价格昂贵,只有少数人可以负担得起,而这部分人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拥有较多的财富,所以对奢侈品的消费也就成了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奢侈品本身也成了一种社会符号;其次,购买奢侈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猎奇的需求,奢侈品往往是潮流的引领者,而且相同款式数量极少,从而使对奢侈品的消费成为品位的象征,同时对奢侈品的占有具有排他性和独占性,可以表现出其在社会中的优越感。二是出于个人动机。首先,购买奢侈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享乐需求,享乐性反应消费者通过对奢侈品消费而获得感官上的满足和乐趣;其次,所购买的奢侈品是拥有者的一个组成部分,消费者可以通过对奢侈品的消费来增强自我概念,再次,是购买奢侈品可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高质量需求,消费者感知奢侈品牌有更高的价值可能是因为其提供了更高的品牌质量和信誉。学者们也是从这五个角度来衡量一个品牌的奢侈程度的,只有一个品牌在这五个方面的得分较高,才可以称其为奢侈品牌。

由合理行为理论可知,行为意向受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两个方面因素影响,其中行为态度是个人方面的因素,而主观规范是他人方面因素。对行为的态度取决于行为对个人可能带来的结果,而消费者购买奢侈品期望带来的结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得到优质的产品、享乐和表现内在自我。所以本研究认为奢侈品的优质性、奢侈品的享乐性和奢侈品的自我延伸分别与消费者购买奢侈品这一行为的态度正相关。另外,奢侈品炫耀性和稀缺性这两个方面是他人影响的基础,本研究用面子意识代替合理行为理论的主观规范这个变量,而且本研究认为奢侈品的炫耀性和稀缺性与消费者面子意识正相关。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将奢侈品购买意向模型概括为图3。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主要调查消费者对奢侈品以及购买奢侈品行为的一些看法。问卷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购买奢侈品动机的量表,该量表主要由五个方面构成,分别是优质性、自我延伸、炫耀性、稀缺性、享乐性,每个方面由四个问项组成,共20个问项。第二部分是面子意识,由四个问项构成。第三部分是购买奢侈品的行为态度,由三个问项构成。第四部分是奢侈品购买意向,由三个问项构成。第五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样本的个人信息,由四个问题构成。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5份,其中有效问卷266份。被调查者中,男士128人,占4&1%;女士138人,占51.9%。

本研究利用SPSS15.0对问卷中的项日进行了探索性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KMO指标为0.846,Bartlett’s检验的著性为0.000,这说明数据适合作因子分析。旋转后因子荷载和累积方差贡献率如表1所示。

五个变量的Cronbach0t值均大于0.7,所以可以认为问卷中这五个变量的测量结果是可靠的。

在删除了AI4、A19、A5三个题项后再次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后,以优质性、自我延伸、享乐性三个因子的因子得分为自变量,行为态度做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分析后模型整体的解释力即调整的一0.827,显著性水平为0,说明数据适合做回归分析。优质性、自我延伸、享乐性的标准化系数分别是0.417、0.337、0.392,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优质性、自我延伸、享乐性分别与购买奢侈品行为态度显著相关。

以炫耀性、稀缺性两个因子的因子得分为自变量,面子意识做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分析后模型整体的解释力即调整的R2—0.785,显著性水平为0,说明数据适合做回归分析。炫耀性、稀缺性的标准化系数分别是0.396、0.308,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炫耀性、稀缺陛分别与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时的面子意识正相关。

以行为态度、面子意识为自变量,行为意向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分析后模型整体的解释力即为一0.876,显著性水平为0,说明数据适合做回归分析。面子意识、行为态度的标准系数分别是0.343、0.451,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面子意识、行为态度分别与购买奢侈品意向显著相关。

四、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结果表明,对购买奢侈品这一行为的态度与奢侈品的优质性、自我延伸、享乐性三个变量显著相关,而炫耀性、稀缺性这两个变量与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这一行为上的面子意识显著相关。另外,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意向方面既会考虑个人态度,又会考虑他人的看法。

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土家族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特征分析?

土家族是中国历史上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公元前315年秦灭巴后,巴人的一部分流落到今天的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接壤的武陵山区一带定居下来,并与当地居民逐渐融合。现今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德江、印江等县以及渝东南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黔江区等(以下简称石柱、秀山、酉阳、彭水、黔江),与汉、苗等族杂居[1]。在聚居的地域,土家族居民在生活、饮食、居住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

而今,土家族地区普遍贫困落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于其它地方,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缩小地区间差距成了各级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同时也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张琦(2001)认为少数民族即期消费不旺,需求拉动不足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2];吕学芳(2002)认为开拓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消费市场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3]。开拓土家族地区农村消费市场来发展土家族地区经济,先必须了解土家族地区居民的消费特征,并对土家族居民的消费模式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目前,研究土家族地区居民消费的文献较少,主要有彭林绪(2000)从居住饮食文化的变迁角度探讨了土家族生活消费的变化[4];姚伟钧(2005)从节日习俗探讨了土家族的饮食文化[5];姚伟钧,刘朴兵(2007)从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角度分析了鄂西土家族的饮食文化的特征,认为鄂西土家族的饮食文化具有粗放纯朴的三区饮食文化特征[6]。这些研究主要从民族学、民俗学等角度对土家族居民的饮食、消费文化进行定性的探讨,缺乏实证的分析。而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土家族居民消费行为的文献极少,余石(2001)采用总量数据建立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消费函数的数学模型,并对该地区的总消费需求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7],表明绝对收入假说与相对收入假说理论在该地区的适用性。而笔者认为采用总量数据构建模型未必能全面反映土家族居民真实的消费特征;其次在余石所建模型中没有任何检验,因此其模型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探讨。那么土家族地区居民的消费特征是否与传统的消费理论相吻合呢?这些消费特征又衍射出土家族人怎样的经济特征与消费文化呢?它赋予我们怎样的政策导向呢?基于上述思考,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以渝东南土家族地区为例(分别是石柱、秀山、酉阳、彭水、黔江),对该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特征进行实证分析。?

一、相关理论介绍?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研究“当就业量处于既定水平时,什么因素决定消费的总量”时,将消费倾向定义为:存在于yw (即用工资单位衡量的既定的收入水平) 和cw (即在该收入水平下的消费开支) 之间的函数关系x,即:cw = x(yw)。?

其理论纲要[8]是:当期收入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当实际收入总量增加时,总消费量也会增加,但其增加的程度不如收入,也即边际消费倾向的数值为正,但小于1。基于心里规律,这一理论在实际生活中很有说服力,在人们收入水平还很低时,必须把全部收入满足基本需求,因而没有储蓄或很少有储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除满足基本需要以外,还有剩余用来满足其它需求,由于有些需求不是必须的,因此人们不会把全部收入用于消费,而是有一部分被储蓄;同时由于人们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以及应付未来的不测之需、支付未来的大笔支出,加上为后代留笔财富的心态,使得人们也要进行储蓄;还有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人们总是把每个单位的货币用于效用最大的物品上,随着所消费物品的增加,从最后一个消费品上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呈递减趋势,因而消费者的边际消费率呈递减性。?

自凯恩斯提出上述消费函数的概念后,有关消费函数的实证研究被置于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地位,近几十年来,消费函数理论一直是经济学家相对关注和研究的领域。从时间维度来看,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对居民消费行为研究的演进过程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9]:第一阶段是 20世纪30年代至 50年代中期,最具代表性的是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和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第二阶段是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弗里德曼和莫迪利安尼在原有消费者行为分析框架基础上提出的永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第三阶段是 7o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霍尔(hall,robert e.,1978)将理性预期理论引入永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提出了随机游走假说;第四阶段是80年代中期以后,以预防性储蓄假说和流动性约束假说为代表所引发的大量相关经验理论与假说。?

学术界运用于定量分析的理论主要集中在凯恩斯的绝对消费理论模型和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模型,国内学者一般将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化为具体可计量的数学模型[10]:?c=a+by (c表示消费水平,y表示可支配收入,a表示自主消费水平,b表示边际消费水平);将相对收入假说理论化为可计量的模型[7]:c?t=b?0+b?1y?t+b?2y??t?max?? 或者c?t=b?0+b?1y?t+b?2c??t ?max?? ,式中y??t ?max?? 表示过去最高收入水平,c??t?max??表示过去最高消费,在实际中一般采用上年消费水平c??t-1? 代替c??t?max?? ,这样上式表达式为:c?t=b?0+b?1y?t+b?2c??t-1?。笔者仍以上述理论模型为基础,建立渝东南土家族地区消费函数模型并展开分析。??

二、渝东南土家族地区为例的实证分析?

笔者以渝东南地区土家族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为例,分析数据来源于历年《重庆统计年鉴》及《重庆直辖10周年——数据与分析》,具有很高的可靠性[11][12]。文章先以凯恩斯的绝对消费理论模型?c=a+by进行回归分析,其中c为土家族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y表示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a表示自主消费,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运用eviews软件[13]对1996-2006年人均生活消费与人均纯收入的当年数据进行回归,计算结果如表1。

从回归结果来看,黔江回归模型的可决系数较高(0?98),t检验与f检验都能通过,拟合较好,但常数项为负数,经济学含义即自主消费量为负数,同时b值高达1?16,大于1,其经济学含义即边际消费倾向为1?16,意味着收入增长一元,消费将增加1?16元,因此违背了凯恩斯消费理论的分析框架(凯恩斯绝对消费理论认为自主消费不少于0,边际消费倾向少于1),该模型是失败的;石柱的消费模型中,常数项未能通过t检验,(在n=11,显著性水平a=0?1时,t临界值为1?36,上述表中仅为0?32);秀山的消费模型拟合较好,各项参数均能通过相关检验;酉阳、彭水的消费模型同样不能通过常数项的t检验,其中酉阳的边际消费倾向为1,不符合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框架。总体而言,除了秀山消费函数拟合较好以外,其他区县的拟合情况较差,因此上述分析表明凯恩斯的绝对消费理论在解释土家族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行为特征时缺乏说服力。

针对上述分析出现的问题,并结合相对收入假说理论,对模型进行修正,以统计学原理为依据[14],以参数通过相关检验为衡量标准,择优处理,得到如下分析结果见表2。

注:方程式栏中参数下面括号中数值为t检验值,消费函数表达式中c?t表示当期消费,c??t-1?表示上期消费。??

从表2中的分析结果来看,可决系数都在0?9以上,表明拟合方程式能解释的部分达到90%以上,拟合较好。同时各参数估计的t值,f都通过了检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自主消费没有体现在模型中。从各地区拟合的消费表达式来看,黔江居民生活消费行为较为特殊,当期的生活消费取决于当期收入与上期的消费水平,其中边际消费倾向为1?01,即当期收入增加一个单位时,生活消费将增加1?01个单位;石柱、秀山、酉阳、彭水等县的边际消费倾向也偏高,分别是0?95、0?83、0?99、0?89。另外,依据相关数据计算[11][12]的平均消费倾向也表明该地区的消费倾向明显高于重庆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15]。?

基于上述分析,可得出渝东南土家族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特征如下:第一,消费行为不符合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但与相对消费理论吻合较好;第二,自主性消费参数a的估计不显著,同时平均边际消费倾向普遍较高;第三,边际消费倾向偏高,甚至大于1,明显高于全国及全市平均水平。?

三、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土家族居民的消费特征,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是其主要经济特点?

在上述消费函数分析过程中,常数项参数未能通过检验,即渝东南土家族地区居民的自主消费不显著。但这并不表明土家族居民没有自主消费,而可能是自主消费主要依靠自己生产供给,并不是在市场上购买所得,而目前我国的数据资料的统计主要是针对市场交易产生的数据进行统计,而自给自足的经济数据未能统计,因此可能部分掩盖了数据的真实性,导致常数项通不过检验。从事实上来看,渝东南土家族地区历来属于“老、少、边、穷”的部级贫困区,与其它地方相比,该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信息闭塞,至今仍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从200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gdp比重来看,重庆平均水平是18?3%,而土家族地区5区县该指标平均在30%以上,比重最小的是黔江28?6%,最高的是酉阳达65?7%。由此可见,农业生产在该地区仍处在核心地位。另外,从农产品的商品率来看,重庆平均水平是55?7%,而该地区均低于这一水平,农业商品率最高的石柱为54?0%,最低的酉阳仅为47?6%。这表明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具有浓厚的自给自足的特征,大量农产品未在市场上流通,而是满足于自己的生活,这也印证了上述消费函数的回归分析是准确的。?

(二)农民收入低导致严重的“透支消费”现象?

从渝东南土家族地区5区县的平均边际消费倾向来看,1996年、2001年、2006年三年的截面数据均显示该地区的平均消费水平高于重庆平均水平。1996酉阳的平均消费倾向高达1?282,远远超过重庆平均水平(0?898),黔江平均消费倾向最低,也高达0?925。至2006年,平均消费倾向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是黔江、酉阳地区的平均消费倾向大于1,这表明消费支出额大于收入水平,况且本文分析的仅仅是生活消费支出,这就表明该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极度贫困,出现了严重“透支消费”现象。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重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 873?83元,而渝东南土家族地区该指标均低于这一数值。最高的石柱为2 457?73元,相当于重庆平均水平的85?5%;最低的酉阳仅为2 030?98元,仅仅相当于重庆平均水平的70?7%,见表2。这表明该地区居民低收入水平是制约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农民的收入主要用于生活方面的必要消费,而对生活消费之外的弹性消费品需求很少,因此从这种角度来讲,要繁荣该地区农村经济,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必须加快提高该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

(三)土家族消费文化的影响?

尽管渝东南土家族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但其边际消费倾向普遍较高,部分甚至高达0?9以上,相当于每增加一元收入,生活消费就会相应增加0?9元以上,这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倒u”型关系假说不符合[16](即中产阶级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低收入者与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同时也与我国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徘徊在0?7-0?8之间存在很大差别[17],何况上述的分析还没有考虑生活消费以外的消费情况,那么其中的原因何在呢?单从经济学角度考虑很难找到答案,笔者认为土家族的饮食文化深深影响边际消费倾向。?

土家族居民尽管并不富裕,但是其食风十分豪放,平日土家族人普遍喜欢用大大的土碗吃饭喝酒。如果饭碗太小,就觉得吃的不舒服;酒碗太小,就觉得喝的不爽快。这种豪放的食风在接待客人的筵席上,更是得到了十足的体现。一般说来,客人临门,夏天要先请客人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则先请客人吃一碗开水泡团馓,再待以酒菜。土家人待客还喜用盖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盖住碗口,下面装有精肉和排骨。为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真诚,土家族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装。土家族有吃社饭的传统风俗,社日期间,家家请,户户接,社宴散时,主人还要让赴宴者带一些社饭回去,对于因故未来者,主人还往往派人把社饭送到府上去[6]。吃了别人家的社饭,要还席,因此社日期间土家族人互相邀请吃社饭,形成吃转转席的饮食格局。喝咂酒是土家族的另一风俗,凡客至家,必以酒招待;婚丧喜庆,必设酒宴。同时,土家族是一个节日频率极高的民族,除了农历的十月外,几乎每月都有节日,有的甚至一个月里有几个节日。过年过节往往杀猪宰羊,排场很大。?

因此,笔者认为土家族豪放的饮食文化和节日文化注定了土家族居民的生活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在渝东南土家族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保持很高的边际消费倾向的“怪圈”。?

四、结论?

文章以渝东南土家族为例,运用消费理论基本原理对该地区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表明凯恩斯的绝对消费理论不适合该地区居民的消费行为特征,而相对消费理论比较吻合该地区居民的消费行为。土家族地区居民的生活消费主要取决于当期的收入水平和上期的消费水平,而且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都明显高于重庆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一方面这是该地区居民收入不高,贫困的表现;同时也是土家族居民独特的饮食文化、节日文化及淳朴的好客习俗的体现。它给予我们的政策导向主要有三点:一是促进土家族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商品意识,活跃农村消费市场;二是挖掘土家族文化产业,培育土家族特色饮食文化产业大有潜力可挖;三是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千方百计提高土家族居民的收入水平才是硬道理。?

参考文献:?

[1]陈浩.国土家族人口和城镇化水平分布特征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1999(1):57.?

[2]张琦.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消费现状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1(11):150.?

[3]吕学芳.试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湘鄂渝黔边区农村消费市场调查与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78.?

[4]彭林绪.土家族居住及饮食文化变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6?

[5]姚伟钧.鄂西土家族原生态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开发[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7.?

[6]姚伟钧,刘朴兵.试论鄂西土家族饮食文化的特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2-13.?

[7]余石.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消费函数的建立与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2):86.?

[8]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魏损,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3:83-102.?

[9]胡乃武,张海峰,张琅.我国居民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1(6):32-35.?

[10]汪浩瀚.微观基础、不确定性与西方宏观消费理论的拓展[j].经济评论,2006(2):57.?

[11]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2000-2007年重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2]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重庆直辖10周年——数据与分析[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13]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132.?

[14]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5):50-60.?

[15]刘长庚,吕志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05,8(24):44-47.?

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一、引言

边际消费倾向是凯恩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的很多著名论断都和这一概念相关。因而,要深入理解凯恩斯理论对这一概念的准确把握是十分必要的。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这是因为人们的收入来源中至少要有一部分来保证他的生活需要,当收入极其低下时,其中大部分用于保证正常生活需要。随着收入的增加,剩余部分的收入就会满足人们的其他需要,包括各种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但随着收入的继续增加,人们的各种欲望得到满足,单位收入的增加引起的消费增加就会逐渐减少。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论可知,高收入人群比低收入人群具有更低的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提出以后,很多文献试图对该规律进行实证验证,有些得出一致的结论,有些则认为该规律与实际情况不符。从空间维度看,高收入地区应该比低收入地区有更低的边际消费倾向,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而从时间维度看,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物质及精神文化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边际消费倾向随时间变化是否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农村和城镇对于这种趋势表现如何?差异何在?这是本文关心的问题和核心所在。

二、研究方法设计

一种测算边际消费倾向的方法是利用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秦顺桥、郭永祥曾使用这种模型对江西省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做了实证分析,验证了边际消费递减规律的存在。该模型的基本建模思想是,消费者首先用其收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这部分消费与消费者收入无关,是基于环境的外生变量。满足了基本需要之后,剩余的收入再在消费和储蓄之间选择一个分配比例,通过测算这个比例就可以估计出边际消费倾向。

设Pi为第i种商品或劳务的价格,Vi为其消费量,Ri为基本消费量,βi为其边际消费倾向。那么该模型的表达公式为:Vi=PiRi+βi(Y-∑PiRi),其中0≤βi≤1,令αi=PiRi-βi∑PiRi,得:Vi=αi+βiY。对于变量Y,既可以取自横截面数据,也可以取自时间序列数据。为计算各年的边际消费倾向,可以取横截面数据,即找出各收入阶层数据进行回归。但是,边际消费倾向本身反映的是人们的心理规律:消费增量的变化量会随收入水平的增加呈现递减的规律,而不同收入层的消费者可能会因为生存环境、生活习俗等不同本身就存在着消费习惯上的差异,如果只选择某一地区这种差异可能并不明显,但如果我们使用全国数据不加分析,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并不能很好的说明这是一个普遍的消费者心理规律,而只能说明我国地区间边际消费倾向的差异,因为我国地区差异比较大,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变体,首先用时间序列数据来产生边际消费倾向,而后再用边际消费倾向的时间序列来分析其变化趋势,即数据滚动方法,具体研究方法设计如下:

1、数据处理。本文使用EViews软件帮助分析和处理,采用的是中经数据网提供的统计数据,涵盖了1980年到2004年共25年的数据,使用了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的统计数据。基于上述问题和数据本身波动性的考虑,我们将这25年分时段分别进行研究:(1)取前7年的数据,对模型进行回归,估计出该时间段的边际消费倾向;(2)向后推3年,再估计出这一时间段的边际消费倾向。依此类推,共可以得到7组数据。相应地,我们可估计出7个边际消费倾向的估计值。这种处理方法实际上是一个平滑的过程,这种方法有几个好处,既能够观察出所研究变量的变化趋势,又能减少数据波动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还能为我们尽可能创造出为分析时间序列而需要的尽量多的样本数。

2、模型设计。根据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Vi=αi+βiY,可以对每类商品i进行边际消费倾向的估计。但本文关心的是支出总水平(V)和收入水平(Y)之间的关系,于是对上式进行加总,得到V=A+BY。其中,A=∑αi,B=∑βi。将7组数据分别据上式进行OLS估计,得到B1,B2,直到B7。对B,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和相关检验。

三、实证结果(表1)

1、第六组的回归结果(以*标出)因为出现了严重的异方差,改用对数回归。

2、农村边际消费倾向时间序列中的第二个数据,出现了大于1的情况,而第六个数据较低,是因为1997~1999年间尽管收入是增加的,然而支出却出现了下降的情况,这是收入不能解释的,结果导致了回归结果偏低的情况。

3、括号中是各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的值。

4、对于截距项不显著的方程,去掉该项重新估计。

图1 城乡边际消费倾向差异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第6个值因为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偏低,不具代表性),而城市边际消费倾向则是基本平稳,微有下降的。

根据Vi=PiRi+βi(Y-∑PiRi),可以得到:βi=(Vi-PiRi)/(Y-∑PiRi),则β=(V-∑PiRi)/(Y-∑PiRi),如果以1980年数据作为基准值∑PiRi,得到图2:

图2 城乡边际消费倾向差异

从图2中我们同样观察到农村边际消费倾向先上升后下降的情况,而城市边际消费倾向则是逐渐下降的。城市边际消费倾向在两图中呈现的结果稍有不同,是因为第一种方法实际上是采用了平滑的方法,因而淡化了这种趋势。而农村边际消费倾向则是一致的,都发现了先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