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文化论文(精选5篇)

禅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反智论"译自英语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称为"反智识主义"。与其认为它是种学说,倒不如视之为一种态度。在古代中国,始终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这种现象却一直存在于政治,文化等领域。(1)

在禅宗中,反智论的表现最为突出,不仅在"智性"层面,更是牵涉到"理性"层面。

禅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千百年来始终流传。成为"反智论"的旗帜,在其之下,各代禅僧依据自己"参悟",把"反智论"主义推拓尽致。本文就将探索禅宗"反智论"的发展历程,并就其缘由试作一分析

二菩提只向心觅

菩提达摩以降,历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后。六祖慧能在韶洲曹溪开始了禅宗"顿悟"一派的传法活动,逐渐建立了后来的南宗禅。安史之乱后,又历肃,代,德三朝,南宗愈加兴旺发达,甚至淹没了禅宗以外的各个佛教流派。

由于六祖慧能本身一字不识,对于如何成佛自有不同前人的认识。因此,禅宗反智识主义至此真正发端。据《坛经》"我心即佛"或"本心是佛,佛即本心"即说是人如果认识到了本心,发现真性,就自然成了佛道。

由"本心是佛,佛即本心"可认识到六祖慧能极其重视本心的作用。在他看来,大千世界不过是本心的产物,"心量广大,遍周法界"(2),外部一切都是虚幻,所以它的偈语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并引经据典地指出:"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3)既然"种种法"是由心而产生,要觉悟,同样必须回归到"心"的范畴,所谓:"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4)在这里,诵读,戒律,禁欲皆可不要。甚至不识字也不成为能否成佛的障碍!例如:

"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认,义即请问。

尼曰:字尚不认,焉能会义。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5)

识不识字没关系,佛理依旧可得。慧能所代表的反智识主义已显端倪。然佛理如何而的?光凭几句话布道,仍还不够。六祖慧能又提出了"顿悟"。"本心是佛,佛即本心"。要觉悟,何必绕大弯子,每日坐禅,诵读实在太麻烦了,只要只指本心不就行了吗?每人都有佛心,"若起真正般若关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心,一悟即至佛。"(6)为此,坐禅的教义也被打破,本来在印度,坐禅本已有之,并已有一套完整理论。据《坐禅三昧经》《安般守意经》等记载,可知这套方法大致是这样的--

坐禅,把双腿叠于大腿上,挺直脊梁骨,颈稍屈于前下方,气沉于下腹部,静静的呼吸,目光散视或集中于某一个定物,排除一切杂虑。此外另有"五大法门""四禅定"等。

可见,在印度,坐禅只不过是一种方法,通过人们在这过程间的调息,静虑,因缘来达到无欲无念,无喜无忧的境界(即成佛)。而慧能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印度的原始坐禅既是"著心"又是"著净"。并斥照此法修行的北宗是:"一具臭骨头,何谓立功课"(7)。在《坛经坐禅品》中提出:"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於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坐禅中无须思考,只要屏息本心,不为外界所左右。坐禅目的就可达到。慧能的弟子怀然与弟子的弟子道一有一段著名的对话:

"(怀然)一日将砖于庵前磨,马祖亦不顾,时既久,乃问曰:作什么?师云:磨作镜。马祖云:磨砖岂能成镜?师云: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能成佛?"(8)

坐禅不能成佛,诵读不能成佛,识字是否更无关成佛。禅宗的反智识主义在理论上已经相当成熟。在唐代,它受到极大的欢迎,乃至于后来成为释子的大都是禅僧,称为禅宗的全都是南宗。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六祖坛经》开了禅宗反智识主义的滥殇。

三:我手何似佛手

"(惠南)室中常问僧出家所以,乡关来历,复扣云:''''人人尽有个生缘处,哪个是上座生缘处?''''又复当机问答,正驰机锋,却复伸手云:''''我手何似佛手?''''又问诸方参请宗师所得,却复垂脚云:''''我脚何似驴脚?"

此即是著名的"黄龙三关"个中内容,有正常思维的人往往会大惑不解:"我手"与"佛手"有何干系?"我脚"与"佛脚"更是相距千里!但这正是宋代禅僧所热衷的内容。

北宋禅宗由五家分为七家,临济宗中分出了由袁洲杨歧方会创立的杨歧派,有宁洲黄龙慧南创立的黄龙派。表面上看,禅宗似乎更兴旺了,由五家增为七家。但在实际理论和方法上并没起太大的变化,只是越来越从将哲理转向讲机锋,从直截转向神秘,由严肃转向荒诞,反智识主义的气氛愈发浓厚。

即以前述"黄龙三关"为题,北宋禅僧纷纷以自己直觉体验解答:

"我手佛手,谁人不有,直下分明,何须狂走。"(海印信禅师)

"月下弄琵琶"(隆庆闲禅师)

问即不知所云,答更匪夷所思。这就构成了北宋禅的特色,"我所持者,非他人能解,"而能解开的,也是得道之人。

"(李弥逊)一日早朝回,至天津桥,马跃,忽有省,通身汗流,直造天宁寺,适圆悟出门遥见,便唤曰:且喜居士大事了毕。似之厉声曰:和尚眼花了么?圆悟便喝,似之亦喝。于是机锋迅捷,每与圆悟问答,当机不让。"(9)

当时禅宗虽无病,而在禅理上无大的进展,但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都趋之若骛,王安石,程颐,苏轼,黄庭坚普遍对禅宗发生兴趣。尤以苏轼为例,广泛的与禅僧交流,斗机锋,留下不少的公案,"(东坡)抵荆南,闻玉泉禅师机锋不可触,公拟仰之,即微服求见。泉问:尊官高姓?:公曰:姓枰,乃枰天下长老底枰。泉喝道:且道这一喝重多少?公无对,于是尊礼之。"(10)

宋代禅宗热衷于参公案,斗机锋,以自己直觉体验作为解脱,开悟标准,而不重经书,比之唐代更甚一筹。禅宗的反智识主义更为得到发展。

四若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宋代之后,随理学运动的兴起,禅宗日益衰微。禅悦之风再盛,乃是在明朝中叶之后了

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禅宗不仅突然席卷江南,而且同时还出现了好几位大师,如洪恩(即雪浪),真可(达观),德清(憨山),李贽。其中尤以达观,李贽锋芒最盛,并称为"两大教主",受到无数士大夫的顶礼膜拜。即《万历野获编》所说"所在皈依""无不心折"。

为何历经数百年之久,禅悦之风重现。让我们进入当时社会大环境作全盘考虑。明中叶之际,"文成(王阳明)以绝世之资,唱其心说,鼓动海内"。(11)阳明以"尊德性""致良知"为大纛,横扫了占统治地位的朱子之学。把儒学内部的反智识主义推拓尽致。

"记诵之广,适以长其傲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12)

在王阳明的宣扬鼓动下,明中叶之际,反智识主义的气氛几乎笼罩了整个中国,前如陈献章,后有刘宗周,都对读书穷理的朱子之说持怀疑态度。白沙说:

"学劳攘,这无由见道。故观书博识,不如静坐"。(13)

在此大环境下,禅悦之风再盛,也不足为奇。正如陶望龄所说:今之学佛者,"皆因良知二字诱之也"。(14)然当时禅悦风行,无论从形式,内容,比之前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达到呵佛骂祖的地步,就本质而言,也是为了追求个性解放,别求新格。

"竺乾一时尊夙尽在东南,最著者则为莲池,达观两大宗主,然二老行径迥异,莲专以西方之学化诱后学,达则聪明超悟,欲以机锋言下醒人,莲枯守三条,椽下跬步不出,达则折芦飞锡,大抵莲老一派主于静默,惟修净土者遵之,而达老直截痛快,佻达少年骤闻无不心折。"(15)

同为两大宗主,莲池格守前代教义,不越雷池一步。因而追随者并不多。而达观却另辟新径,在思想界刮起一阵旋风:

薛元初(太春)"习举子业,始见老,庄书及《维摩》、《园觉》诸经,辄以孔孟之语解之,一夕豁然有醒,自是慧辨无碍。"(16)

杨起元(贞复)"居闲究心宗乘,慕曹溪大鉴之风,遂结屋韶石。"(17)

然而当时江南大批禅信者,并没停止在谈禅,交禅的程度。而在强调"本心"、"护念"的大旗下,骂佛,童心说,维护个性、情感的理论都粉墨登场。更有甚者,走上了的个人享乐主义的道路。就以前述的达观为例,《万历野获编》记载说:(达观)"心佻达,不拘细行"。既赴宴,又观戏,还有几个穿红着紫的侍者,得了个"摩登鸠摩罗什"的浑号。还有当时非常有名的理论,很能说明问题:我们养了十几个婢妾,但将来决不妨碍我们超生西方极乐世界(18)。

此都是由当时"致良知""我心即佛"所衍生的东西,在中国历史上反智识主义气氛最浓重的明朝,上述现象的出现毫不为奇。禅宗信徒完全抛弃了佛教的传统,以追求极端的个人主义为目标,掀起了思想界的层层异潮,称之为"狂禅"。禅宗的反智识主义至此达到了其顶峰。

四:结论与结局

禅宗作为本土化很浓厚的宗教,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中印两种哲学的混合物。因此要考察禅宗的反智识主义,必须全面从两国哲学文化中求索。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家,法家的反智识主义气氛最为浓厚(19)。尤以道家对禅宗影响最大,翻开老子《道德经》,关于反智识主义的例子不胜枚举:"绝圣弃知,民利百倍""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吾言易知也,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

虽然道家的反智识主义集中在自然层面和政治层面,对于佛教关注的心性层面涉及很少,"但禅宗把反智识主义从自然层面统一到了"宇宙精神"和"自家精神"。它把老子的"道"转化成一种不可言说,无所执著,只可体悟的内在精神。"(20)即慧能门下最喜欢用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说似一物既不中。"另举一例,"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十年卖炭翁,不知枰畔星(21)。对于佛教的最高教义,回答却玄而又玄。但这就符合无所执著,只可体悟的禅宗精神。是对中国哲学的继往并又进行了开来。

禅宗一方面从道家中汲取反智识主义的精神,另一方面,以它所传播对象来看,基本上是以下层民众为主。在古代中国,知识获得不是普及的,被特权阶级所特享,因此,禅宗所面对的,是知识程度不高的大众,这个禅宗带来了两大难题,一:如何避免阅读书本而得到"真理"二:如何避免"终极理想"的遥不可及。为克服这两大难题。禅宗不得不摒弃"智识主义"(至少对于市民阶层),采取"反智识主义"这一终南捷径。

当时,六祖慧能身处曹溪说法,强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眼前"的简便法门。(22)摒弃了求知于书本的必要性,强调"西方世界"的可见性,使得禅宗在当时社会大获成功。这正是禅宗针对其对象,采取"反智识主义"的必然结果。而与此相反的时,慧能弟子神会,其后北方传法,虽在一定时间极其威赫,但时间不久,便日趋衰落,最终连后传法脉都不可考,虽然有"武宗灭佛"的因素,但与其缺少一定的社会基础,"反智识主义"的禅法无法推行也不无干系。和其同时,南方的禅宗却仍然发展的如火如荼:南岳怀然和青原行思二派。其盛景可引《景德传灯录》卷六刘轲语:"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往来橦橦,不见二大夫为无知也。"他们两支继承了慧能"反智识主义"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另作一定发展:"全身即佛,全佛即人,人佛无异"根强调从下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去政悟自己本来是佛,佛就是自然自在的自身全体,任运为任身心自运。(23)。在与市民性的结合下,禅宗的反智识主义在理论上达到了高峰。

自宋承唐五代后,一批儒家卫道者不满本国哲学居于次席地位,大张旗鼓的发动了一场儒学复兴运动,追求"道学问,尊德性"尤以"道学问"为"尊德性"前的第一要务。推崇"智识主义",又以程颐,朱熹为甚。突出了人文关怀,社会关怀的重要性,深埋了个人的本性,欲望等。市民的自觉性,在宋代被无情的打压下去,"反智识主义"的禅学虽仍存在,但已下降为文人士大夫闲时斗机锋的乐趣所在。

所以我们说,禅宗的盛衰与各时代的市民性的强弱与否大有关系,而在背后操纵这层关系的,就是"反智识主义"。籍此,我们也不难理解明代中叶那场狂飙似的禅悦之风,其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沉睡在内心深处的市民性犹如久旱甘霖,重新觉醒,焕发,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阳明心学对封建伦理摧枯拉朽打击后,禅宗又回到历史舞台第一线。再次在反智识主义的大纛下,抒发个人情感,宣扬个性解放。当时禅宗主将李贽则说:"私者,人之心也。人心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此自然之理。必至之符。"(24)公开为市民性觉醒张目造势。在明代反智识主义极其浓厚的基础上,禅宗又为其厚厚涂上了一笔。

以上,本文追溯了禅宗反智识主义在各朝代具体表现,并探讨了反智识主义在中国哲学上渊源和市民性对其重大推动作用,从而把握禅宗反智识主义的大致规律,特点,这正是本文目的所在。但我们同样可看到,无论禅宗,还是反智识主义,或两者兼而有之的话,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未长时间居主导地位,大部分时间只能作为思想界的伏流。以明代来看,狂禅之风,其历时二十年不到,随当权者的严厉镇压,两大教主达观,李贽不得善终,竟也偃旗息鼓。由这,也能适当了解"反智论"在古代社会后期的终局。

注释:

(1)《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第61页江苏

人民出版社1998年

(2)《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

(3)《景德传灯录》卷五《慧能传》

(4)《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

(5)《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

(6)《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

(7)《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

(8)《古尊宿语录》卷一

(9)《居士传》卷三十一

(10)《须传灯录》卷二十

(11)《日知录》卷十八《心学》

(12)《王文成公全书》卷二

(13)《明儒学案》卷五

(14)《歇庵集》卷十六

(15)《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七

(16)《居士传》卷三十八

(17)《居士传》卷四十四

(18)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12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19)详细可参阅《从宋明理学的发展论清代思想史》,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

诠释》第171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20)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9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21)《景德传灯录》卷八

(22)《六祖坛经疑问品第三》

禅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我国的标志设计有着久远的历史,其与人有着密切关系。远古时期,人们为了方便记录、记忆,常用画图、文字等作记号,用以增强事物的识别性。人们最初只是用简单的文字图形表达某种意义,经历长时间的演变和完善后,形成以象征图形为主的具有多种复合寓意的视觉传达形式,即标志。例如,太极八卦图、个人印章、商铺标识等。北京同仁堂标志,模仿汉朝瓦当造型,圆形里面中间是“同仁堂”仨字,左右是两条对称的“龙”的样子。同仁堂标志外形是圆形,是中药剂型药—“丸”的象征,两条龙为草叶形,创意来自中药里下药的蛤蛎形象,意味“中药和龙都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价值。“同仁堂”字体上面有一个圆形,代表着珠子,寓意同仁堂是中国医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从整体上看,象征“二龙戏珠”,是“吉祥安泰”、“祝颂平安与长寿”之禅意。这样的图形标志赋予了同仁堂丰富的文化内涵,寓意深广,成了中国老字号商标之一。从上述内容不难看出,禅宗文化图形应用于标志设计领域,早已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禅宗文化图形不断被应用与创新,形成了特有的表现特色,即注重“形”的提取、“意”的沿用、“神”的延伸,讲究的是“形意神”合一。

1、“形”的提取

现代图形标志设计长期以来一直强调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禅宗文化图形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既能表现深刻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又能形成具有新颖创意和全新寓意的图形标志。很多标志将禅宗文化图形和现代设计元素结合起来,提取了禅宗文化图形表现形式中最精华的部分并加以整理运用,搭配现代设计元素,形成了具有全新寓意和创意新颖的图形标志。例如《禅意东方》杂志,其内容主要是描述各种高端设计的居住空间风格,收录了很多极具东方文化特色的居住空间设计,与更多人分享东方文化的精粹。其标志设计创意来自古典的“印章”+“祥云”,印章是中国常见的标志,祥云是禅宗文化图形的一种形式,它波涛汹涌,喻意兴旺发达。“禅”字更是禅宗文化图形的直接表现,代表着东方文化特有的大智慧。印章、祥云、“禅”字,勾勒出了一个极具喻意、博大豁度的图形标志,为杂志塑造了一个文化深厚且丰富的形象。加之,主色调为古典红,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代表了热情、奔放、激情,具有易识别、醒目的特点,极具中国风特色。再如,陈幼坚设计公司(AlanChanDesignCompany)标识,运用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四喜娃”图形。四喜娃图案是一对胖墩墩的小男孩,穿着肚兜、光着屁股,活泼可爱。但仔细看的话,实则是四个娃娃巧妙的连在一起,两个弯曲身子,侧卧在床,两个直立身子,状似行走,喻意吉祥如意,表达人生美好的愿望。这是中国人比较喜爱的常见的禅宗文化图形。设计公司借用“四喜娃”图形,搭配渐变的黄色,用黑色做底色,既保持了原图形,又增强了现代感,借用其寓意表达祝公司发展顺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景。

2、“意”的沿用

在现代图形标志设计中,更注重“意”的沿用,也就是传统图形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文化的传播。例如,上文提到的《禅意东方》杂志标志、设计公司标志,都是既提取了禅宗文化图形中精粹,又沿用了图形的寓意,希望借其寓意为自身树立一个崭新且符合战略目标的形象。除了寓意沿用外,更为重要的是传播其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深圳水上乐园标志,借用了“太极图”图形,但又不完全是“太极图”,好似翻腾的水文图案,配上“彩虹色”,十分符合水上乐园玩乐的主题。同时两个不同颜色、有差异的水文图案蕴含着变化统一的哲学理念,传递着禅宗文化中的“动静观”、“生生不息”的传统思想。再如,曼妮芬•龙凤系列的标志,引用了“龍”字的型,凤凰的外观,彰显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民族气质。而这一系列产品采用了龙凤刺绣、中国红,将中华民族优秀的锦绣图腾及民族文化特色展现地淋漓尽致。

3、“神”的延伸

受中国传统审美取向的影响,我国现代图形标志设计不注重写实,侧重于传达企业或产品理念。所以,禅宗文化图形在图形标志设计中的应用更强调“神”的延伸,使产品与标志形神合一。例如,陈幼坚先生设计的“MrChan”陈茶馆机构形象标志中“佛手轻拈一片茶叶”,与禅宗起源的“拈花微笑”典故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喝茶也蕴藏着许多禅机,故有“禅茶文化”。设计师用此标志,将企业理念及品牌内涵形神兼备的表达出来,对“茶”产品的阐释准确到位,这异曲同工、以心传心的方式便是禅宗文化的宗旨。

二、结语

禅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禅和茶,两者是并列关系。禅寺、禅门中茶礼、茶法的简称,指禅家饮茶、行茶礼法。供饮用的茶叶,往往是由禅寺僧人率先开发(种植、加工)出来的茶叶,属佛茶的一种。佛门种茶、制茶由来已久,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名茶产于佛寺、禅寺,但当时一般不称佛茶、禅茶。佛茶之名始见于当代,如九华佛茶、普陀佛茶等。禅茶之名则始于近年,如法净禅茶(浙江杭州)、径山禅茶(浙江余杭)、资国禅茶(福建福鼎)、永兴禅茶(四川名山)、二祖禅茶(安徽岳西)、普洱禅茶(云南)等。2009年11月,在第四届世界禅茶大会开幕式上,举行了资国禅茶法脉传承仪式,确认资国禅茶加工技艺传承人,传承人不限于僧人。可见,禅茶也不局限于僧人种植加工,甚至与僧人、寺院无关,而是泛指产于禅寺附近地区的茶叶。

籍饮茶而参禅,籍茶艺、茶礼、茶境而修禅道,属茶道(茶修)的一种。茶道所修之道可儒、可道、可佛,茶禅则是专修佛教中的禅道。茶禅观念肇始于中唐,茶禅之名定于清。乾隆皇帝《三过堂》诗有“茶禅数典自三过,长老烹茶事咏哦”,典出苏轼三访文长老过湖上烹茶参禅事。乾隆皇帝又赐三塔寺(原吴越保安院、宋景德禅寺)名茶禅寺。茶禅之名渊源有自,内涵丰富。茶禅是一种修行方式、修行途径。人生修行的方式、途径有许多,茶禅只是其中之一。

茶禅一味即茶和禅一味。茶和禅两者并列,无先后、主次。正因为如此,茶禅一味也可表述为禅茶一味。

茶味乃有味之味,是实,可以感觉。禅味乃无味之味,是虚,只可意会。茶非禅,两者如何一味?茶禅一味,在于因茶入禅,由禅而悟,因茶悟禅,从有味之茶参无味之禅,由有形茶艺、茶礼悟无形禅道。茶禅一如,即茶即禅。茶心、禅心归于人的一心,一心而达无心。境界至此,方能体会茶味禅味,味味一味。体悟茶禅一味是茶禅修行的目标,也是茶道(茶修)的境界。

禅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要问什么是禅?倒也叫人为难,因为禅是“不立文字”,“禅的本体是不可说的”,能说就不是禅。“禅”是梵语“禅耶”的略称,旧译为“思惟修”,新译为“静虑”。

昔日释迦摩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一笑”,在一花一笑间展开了神秘的传承,二十八传到达摩祖师,南北朝梁武帝时祖师来到中原弘法,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某日与门下弟子谈论佛法,弟子诸多论述,轮到慧可时,他只“作礼叩拜”,“一言不发”又回到座位。达摩说“你已得到我的髓”而把衣法付嘱,于是为二祖。今论“禅石”正如禅宗“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二、什么是祥石?

禅石应以“禅”的哲学作为赏石的理论基础,以“禅者”的心灵来体会石头蕴含的“禅机”、“禅趣”。因此也应为“禅石”设定一个准则,其外貌应是“无相”、“自然”、“寂静”、“沉稳”的。禅石有三个特质:

(一)尚简

“实相无相”,故禅石不重形象的多,奇而尚简素平稳,

(二)尚静

“静虑禅定”,能使观者的心进入寂静澄明的境地。

(三)尚妙

“不立文字”,禅石的内涵应是“非说明性”、“非叙述性”,观者以心、眼观其妙处,以心灵会其妙境。

三、禅石在台湾

1988年春,台中喜爱石头的艺文界朋友,有文学家许政雄、艺术家陈庭诗、工笔画家江逸子、雕塑家谢栋梁、陶艺家蔡荣佑、文化中心主任粘锐波、秘书林辉堂以及笔者共八人,因赏石理念相近,取坡的诗句“八风吹不动”之“八风”二字组成“八风禅石会”,公推许政雄为首任会长。

同年4月举办第一次禅石展。6月出版《禅石》一书。1990年有立人高中校长何清松、陶艺家胡国禧、法院书记官黄文栋三人加入。后来陆续有艺品收藏家郑俊哲、骨科医师陈国光、直肠科医师葛国庆、现任总干事廖经珍、台中图书馆馆长苏忠、台中石友会前会长简森林、林雪玲、牙科医师陈世杰等加入阵容,今秋(2023年9月)为强化组织,邀约台中石友会前会长黄有为、施宗杰、王永泽、刘国明,现任会长朱文宗、台中爱石协会前会长何茂鼎等六人入会。续聘曾校长勘仁、新聘中华会前会长谢祖锡为顾问。

八风禅石会每年举办一次主题展览。例如“石头与空间的对谈”、“洞石之美”、“石头与人文”。并出版《禅石》、《水月禅心》、《八风石谱》等专辑。让各地石友有更深切的认识,让许多专业的石馆进石有更多的选择,例如高雄小港的林忠志到彼岸去选些含有“禅味”的无相雅石回来。便宜地买合理地卖,我们也乐于收藏。

台湾石界在八风禅石会的推广之下对于收藏石头有了更宽广的空间。知道只要能感动心灵的都可以收藏,不再局限于象形石,现在各地的石展多设有抽象组,这就是石界的一大进步。正如艺术家已从古典的宫廷画演进到随心所欲的现代抽象画,不再受光、影、景物的限制。但愿两岸石友打开心胸,走上更宽阔、更自由的赏石之路。

1997年在南投县中察视那远阔而幽静的无心山禅宗修道场,其中设有“无心禅石馆”,欢迎有心石友前往感受禅境。

祥石语录:

一则:禅石是以禅宗的平常心、清静心、妙乐心领受石中的禅味、禅机和禅境,在形式上追求石头的自然质朴之美,在内涵上探求石头的圆融庄严之德,而在心灵上则寻求石头予人的妙乐禅悦之境。

二则:大自然是一部没有字句而又至深、至广、至精、至微的大典,而石头是具体而微的自然,在人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各人随缘而取、随分而得。哲学家从中领悟了宇宙的秩序和生命的智慧;文学家从中获得无尽的创作灵感和文学素材;艺术家从中获得胸中丘壑,变化而为腕底云烟,而禅家行者从中证悟,正如开发自信。

三则:禅石是以禅心、禅眼来观赏石头,外而关照石头的禅趣、禅境,证悟石头的禅味,禅意,但禅深似海,殊难蠡测,因此所谓的禅趣、禅境、禅味、禅意,也就难以确切言诠,只能因人根基之深浅而随缘领受。天机身者自然能从中获得禅悦,嗜欲重者恐难于契入禅石境界了。

四则:物中有道、石中有禅,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观念,一个人如果以禅法居心,外界就会由心而转,用一颗禅心、用一双禅眼关照的客观世界,禅就无所不在了。郁郁黄花是禅,苍苍翠竹是禅,悠悠白云、涓涓清流也是禅,准此以论,石头之中必然也是暗藏着禅理,而流露着禅机。

五则:从禅宗“本来面目”的思想来看石头,一颗混混沌沌,没有经过切割、人工琢磨,也没有经过油蜡粉饰的自然石头,才是禅石的本色。抹蜡的光泽显得花俏而媚俗,琢磨的奇巧却显得造作而矫情,不但和禅的精神背道而驰,也失去禅的自然生命,所以禅石的形和色该是质朴而自然的。

禅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包装设计;禅宗文化;自然;传统文化;美学

一、现代包装设计与禅宗文化

(一)现代包装设计

现代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属于现在包装设计,它的发展和演变和现代设计的演变进程息息相关,无论是具体设计实践,还是理论上,还是包装设计时刻走在时代的前沿,表达设计主流,体现设计新潮。有一些影响是受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潮,一些原则简洁在包装设计中体现,从而强调设计不同的装饰性,同时大胆采用醒目的文字和鲜艳的色彩,主张不同创作方法并从传统文化中吸收素材,追求一种风趣和幽默之感。并融入了装饰主义、历史主义和折衷主义及隐喻设计等倾向,因而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包装设计无统一的面貌。后现代包装设计不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它丰富了设计层面,推动了设计的发展。但它同时使包装表现出含糊不清,凌乱和不讲究统一和谐的特征。因此,本论文着重就试图加以分析论证,格式塔心理学整体性理论如何运用到后现代包装设计中,让它如何在多样化中保持一种整体秩序。

(二)禅宗文化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禅宗文化提倡“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这般的清净本心使得我们在生活中对待人和事都有一个平常淡定的心情。《大智度论》中有这样一句:“菩萨之心,因自利利他故,度一切众生故,知一切法实性故,行阿多罗三藐三菩提之道故,为一切贤圣所称赞故。” 照此说法,佛门中人不仅要修行自生,而且要普度众生,其实不论是否是佛门中人,修己修人都是美德。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禅宗祖师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求达到这种境界,这又称开悟。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禅提倡的就是“寂”与“静”,正如佛法所云“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敦煌本《坛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禅意元素运用于艺术设计中,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空间。

二、禅宗文化的设计理念

禅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不如说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态度。生活中存在种种问题与压力,都可以从“禅”中寻求到真理,他可以启迪人的智慧,净化人的灵魂。世间之事何其纠结,当我们用禅的那种超越的心态面对发生之事,则不留声、不留影;心始现、心随空也。净慧大师从这个角度第一次提出了生活禅的概念,生活禅的核心思想就是,在生活中实现禅变。净慧大师说:“应该把学佛、修行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生活中落实修行”。这里所说的“生活”指代着人类活动方方面面的内容,设计活动亦是如此。崇尚自然,讲究干净整洁。推崇内敛、自我控制、自我修养。“无即是有、多即是一、一即是多”,现在的禅宗文化其实推崇的是一种简朴的生活形式。

三、禅宗文化的形式表现与旨趣

U宗文化一直提倡简素之美,庄子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老子也曾说“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都是禅宗文化在设计观念上的体现,直至经久不衰的功能主义,他的核心思想依然是形式服从功能和设计是为大众的。禅学中极力地推崇自然之美,并且希望超越自然,这一点同样对设计理念有着深刻的影响。从莫里斯的工艺美术运动对自然的崇拜,到而今的绿色设计,我们都不得不说,这里有着禅宗的精髓。

禅崇尚天地万物皆与人同根一体,由之衍化出俭朴、单纯、自然等理念。 它以淡为尚、以简为雅,在最纯的自然、最大的简素中展现其臻于极致的美。极简风格是这两年高端包装产品的审美趋势所在,日本以禅宗理念为设计指导的著名品牌 “无印良品的创始人原研哉说:‘我的设计概念是删除多余的东西, 不需要多余的东西让设计变得复杂。”无印良品包装设计正是遵循了简约的原则“设计中强调极简主义的形式,即通过简洁洁而洗练的形态、自然而单纯的材料与色彩来设计包装。设计形式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产品及生活环境的需求,还能触发一种新的生活意识,这生活意识最终启发人们去追求更为完美的生活样式。”

(一)简单婉约的形态

在不同形态的设计上,包装设计把既有逻辑而富有感性的禅宗文化看似矛盾而又不矛盾的现象用的是恰到好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每一个线条上,如果显得繁琐说明多一,少一就减少几分功能和趣味,给人不同韵味从他的每一个线条中读出来。如:原研哉提出无印良品的概念提案就是一句话广告本身并没有明确的商品信息,日本的无印良品所表现的无非就是“虚无”。而是能容纳百川的容器,而不是一个看似空无一物。无印良品包装造型简化包装的结构,注重设计的简约与统一,追求商品以本色示人,包装上的文字除了商品的信息标签外,大多商品采用的是透明或半透明塑料包装来展示商品的特质,没有其他文字的宣传,包括包装上的设计元素趋向于“无”。

具有禅意美的中国文艺,一方面既借自然景色来展现境界上的形上超越,另方面这形上境界的展现又仍然把人引向生活的关怀。这便进一步扩展和丰富了心灵,使人们的情感、想象感知以及意向观念得到一种新的组合和化。

(二)雅致的视觉色彩

在物质和外在形式的束缚中,在今天物质文明高端发达的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正努力摆脱,转向情感化设计,以表达出人们迫切需求在精神层面上。用来反映人们的欲望和思绪情感融入,禅宗精神的产品特征就是总保有天然色彩和自然形态。在色彩上,用尽可能最少的纯色,如白、棕、灰、褐、蓝等,如最能体现禅意的家居设计,以其独有的空寂营造了一种回归自然、朴质和空寂营造了一种回归自然以及超然物外的生活心境。同时即可能用最少的纯色,如白、棕、灰、褐、蓝等,进行最亲近自然的色调和深浅的搭配,以巧妙的用色比例呈现了其朴素高雅之相。“隐喻着设计师对于揣测使用者的需求,并想象其与环境的互动融合关系,既隐晦暧昧不明确又似乎隐约可见的一种朦胧美感”。整体呈现了一种让人舒适的意境,通过这些材料的淡雅的和应用包装设计相互融合来体现出来,包装设计中每种包装一般都只采用单一的色调,就以纯色棕为主色调,突出其logo,营造出淡雅质朴的色彩体验,为了更好的宣传品牌设计,同时禅宗思想所要传达的不张扬和雅致不谋而合,给人们带来轻松愉悦的视觉冲击。

(三)朴素的自然材料

追求“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与空间建筑相统一体现在材料上,充分运用材料的形态特征和天然肌理,本然地反映出其恬静和谐和朴素大方的禅韵。返璞归真的材质运用,加深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值,同时还给人们不同方面的视觉效果。一方面天然环保,拒绝了污染。另一个方面带给了人们质朴纯粹的视觉联想,材质在包装设计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凝结了低调和朴素的禅宗理念,体现了寻求艺术本身和忠于自然的设计创新思维。禅宗文化的包装设计注重采用自然材料――纸、藤、竹、木,这些自然材料的天然属性无疑给包装带来了素朴,并且在对自然材料的加工环节将制造的工艺尽量减少,以保留材料本身的美感,将这种朴实无华的自然概念传递给消费者。

四、禅宗文化对包装设计的启发

(一)包装设计的“自然观”

因为禅宗与大自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禅学对于自然之美具有高而独特的鉴赏品位,禅宗文化追求自然,让自然成为悟道的媒介,以大自然景物和景象来比拟禅境,启发禅悟。“翠竹黄花皆佛性,白云流水是禅心。”“在禅学看来,自然之境与禅境并无二致,所谓 ‘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因此对大自然应抱感恩之心的禅宗文化认为,强调人与自然之间、自然界各物种之间的和谐,反对无度的浪费,令人远离都市的喧嚣,这些提倡的绿色设计正与包装设计界观相吻合,自然和谐之美是“绿色生态主义” 设计的一种设计境界,使心灵回归宁静和质朴,这也正是“禅”的追求。

(二)包装设计的极简主义

以淡为尚、以简为雅、惨淡微茫为妙境,禅宗文化尚“简”与“淡”。以简为雅、以淡为尚和惨淡微茫为妙境,躁气和一洗火气以及化深厚为潇洒、变刚劲为柔和,锐猛之气而进入一个更深的或更为基本的层次,因此一种极为简朴的生活方式是禅宗文化所推崇的。禅宗文化认为,“世间万物,有限和无限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揣摩与思考”。这种观点反映在包装艺术设计中,和西方时尚的 “极简主义 ”的思想核心 ― “去除一切多余要素”在精神本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极简主义中的 “少”与禅宗的“空”在精神层面同样不乏相似。禅的实质来达到主体自我与客体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和通过自我调心,来达到精神上的安宁与超脱。极简主义则需要通过将物体形态的通俗表象提升凝练成一种高度概括的抽象形式,直觉来进行文化修炼,这就是极简主义所追求的 “少到极致”。

五、结语

当今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处在物质社会的喧嚣时代,禅宗文化独特美引入包装设计中,在包装的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多变的设计风格和丰富的装饰风格方面,都充分展现禅宗文化的设计风格,展现禅宗文化不同风格。禅宗文化是现代包装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禅宗文化运用于艺术设计中,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空间。禅宗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应用是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广泛,说明了禅宗文化适应当今包装设计的大众适用性和未来发展的趋向性,满足大众的需求。让人们从中感悟到东方传统文化所特有的美学,这可能成为开辟当下包装设计独树一帜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龙树.大智度论[A].台湾:水牛出版社,1992.

[2]石峻.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吴言生.中国禅学(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令狐磊.包豪斯BAUHAUS的时尚色彩课[J].新周刊,2003(01):56-57.

[5]田中一光.设计的觉醒[M].朱锷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