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精选15篇)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这一主要特点。针对这一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在品读第四部分,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盘古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变成了自然界的一物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盘古身体的这一部分和它所变成的东西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想象"也是有法可循的,应该是合理的。为下面学生的练笔——想象"盘古的其他部分会变成什么"做了一个铺垫,暗示了想象的思路。从学生后来的发言来看,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很有必要的,是不可或缺的!这一设计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学生的想象既大胆又合理,而且情感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熏陶,在谈对盘古精神的体会时,我没想到学生会谈的那样动情,那样到位,那样美!看的出来学生心中充满了对盘古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本节课教学目标之二是练习复述课文。复述是中年级的一个很重要的语文技能。对于初次接触复述的学生,如何潜移默化的帮助和引导他们完成本篇课文的复述呢我在这个问题上很是下了功夫。应该说我所设计的整篇课文的学习都是为最后的复述做铺垫的,包括对故事情节的整体把握;对重点词语的关注;对最能展现学生自由精神的模仿想象等,我都做了相应的处理,结果表明:学生在第一轮"对照板书复述课文"这一环节中就很好的完成了复述任务,让我很有成就感!因为课前没有做任何的"准备",只布置学生把课文读两遍,我就是想做个实验:看学生的即时学习能力到底怎样,看我这样设计效果如何。最后,我把板书的内容擦掉,学生在没有任何文字提示的情况下,对照图片,就能把课文复述下来,应该说,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实现了我的教学设计意图,我觉的我的实验取得了成功!
本节课不尽人意之处在于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对照图片联系复述课文。怎么说呢我原来的设计意图是在这一环节配上音乐,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可是由于时间仓促,前一天也没接到讲课的通知,所以没有音乐,只有5个学生干巴巴的复述,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就很难一直集中,显的统筹不够合理。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2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本节课的作业我没有硬性规定学生去完成哪些内容,而是让学生说说学习本课后回家想做些什么,其实学生所说的如:想再读一些神话故事,想把故事讲给家人听,想继续搜集有关神话故事的资料等,这些正是老师要安排的作业,而学生却自主地要去完成这些任务,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收到更好的效果。
以上几点是本节课的一些亮点,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第三自然段的处理可以再紧凑些,也可以通过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得再充分些,老师的讲解少一些,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本节课拖堂两分钟,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以改进的地方,争取在不断的改进,完善中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得更为合理。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3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重点是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生动,发展语言,培养想象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教学难点是要让学生读文感受,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会,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领悟课文主题。
2。在课堂上"读"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扎实,读得多样。如第二节的"抡斧猛劈"通过学生自己的动作感受来加以读的感悟;天地分开后发生的变化,也是通过感情朗读让学生加以体会,特别是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变化,我首先示范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通过师生对读,生生合作等朗读方式,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潜移默化中体会祖国文字的魅力及盘古的不朽精神。
3。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变化"这节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发挥想象,同学间启发合作,想象盘古身体的其它部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仿造文中的优美词组也写下了很多优美的词句,同时达到了当堂课讲,练,写结合的目的,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4
为使本节课更有层次性,预想将“8的组成”的教学过程设计得更能凸显教师的指导性,而在“9的组成”这一部分赋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性。通过对比,体现教师指导后学生自主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学习的过程和能力。
因此,“8的组成”这一部分第一次设计为:
【设计一】
1、师:将8个〇分成两部分,可以怎样分?
(学生每人动手分。师巡视,看是否正确,是否完整,是否有序。)
①.分完以后在黑板展示“ 8” 的7种组成。
师板书: 8 8 8 8 8 8 8
/ / / / / / /
1 7 2 6 3 5 4 4 5 3 6 2 7 1
②. 完整地读一遍。
2、师:这么多种组成,怎么记会更快、更方便呢?
①. 学生讨论。
小结出:只需记前4种,就能想出后3种。……
②. 记背这4种。
③. 巩固记忆:对口令,找朋友……
【反思一】
试教中,发现教学过程进行得很顺利,但课堂气氛也很沉闷。究其原因,我想是由于前面在学习2---7的组成时,一直要求学生有序地分出所有组成,所以第一个要求对学生来说实在是简单得没有任何新意。而且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几乎都是前一次课(“6和7的组成”)的翻版,因此学生才学得了无生趣。不禁问自己:这种顺利而沉闷,顺利得没有一点思维“撞击”的课堂是我们所追求的吗?学生在这节课中能学到什么与前一节课不同的东西?又能在哪些方面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呢?
因此,重新对“8的组成”这一部分进行了设计。不仅改变了学习方式,还考虑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与需求。第二次设计如下:
【设计二】
1、师:将8个〇分成两部分,有哪些分法?
你能把所有的分法不重复、不遗漏地都摆出来吗?
2、小组合作操作:有人摆,有人记录。
3、展示分法:
①、记录了7种的:(观察是否是有规律地记录的)
8 8 8 8 8 8 8
/ / / / / / /
1 7 2 6 3 5 4 4 5 3 6 2 7 1
②、只记录了4种的:
8 8 8 8
/ / / /
1 7 2 6 3 5 4 4
提问:你们(他们)为什么只记录4种?
可以通过你(他)们记录的这4种想出8的全部7种分成吗?怎样想?
4. 记8的组成。
(略)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5
《永远的白衣战士》这篇课文讲述了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救人,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非典”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都亲身经历过,可“非典”那年我的学生才刚上幼儿园,他们对“非典”肯定感受很肤浅,甚至没有什么印象,加之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备课时我有些担心学生对课文内容不感兴趣,理解起来吃力。我对这课进行了充分认真地准备。
昨天,我带领学生进行了第一课时的学习。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读顺,尽量读熟课文。
今天我们进行了第二课时的学习。我先要求学生自己选一两个段落认真读一读,用“——”画出直接描写叶欣的行动或语言的句子,再想一想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学思考小组交流后小手如林。紧接着开始了全班交流。学生们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叶欣对工作高度的责任心,对患者无私的爱心和对同事无微不至的关心,说到动情处他们还不时地发出赞叹,有些同学还动情地朗读朗读。他们在思考交流中被叶欣的精神感动着。
然后指导学生说话——“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这个问题刚一提出,教室里就鸦雀无声了。我知道,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有点大了,我赶紧提示他们从哪些自然段中找。小手慢慢地举起来了。可是自始至终不太如意,学生只是读着课文里的句子,不会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些语句的意思。表达能力跟不上。
最后,我问学生,课题可不可以改为“永远的白衣天使”?为什么?为什么叶欣是“永远的”白衣战士?学生能说出叶欣是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牺牲的,所以她是“白衣天使”,更是“白衣战士”。叶欣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所以说她是“永远的”白衣战士。
我发觉学生和我越来越融洽了,课堂气氛也比原来活跃多了,他们已经和我有了一定的默契,阅读理解能力也提高了不少。我相信,只要做一个有心人,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取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学生就会越来越优秀。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6
活动设计背景
让幼儿对颜色有初步的认识,感知儿歌的韵律。
活动目标
1、幼儿愉快地参加活动。
2、 幼儿学习儿歌并理解儿歌的内容,感受儿歌的韵律。
3、 幼儿会背诵儿歌。
教学重点、难点
1、幼儿对颜色的认识。
2、 幼儿背诵儿歌。
活动准备
1、“儿歌”:《公鸡》(幼儿用书)。
2、配套CD《公鸡》。
3、 电视机、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儿歌引入。
二、 欣赏幼儿用书中的画面,提问帮助幼儿理解。
1、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2、 这只公鸡长的怎么样?
3、 现在是什么时候?
4、 公鸡的嘴里有什么?它为什么要吃个牡丹花?
5、 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哪些颜色?
三、学念儿歌。
1、请幼儿倾听儿歌。(老师完整地念一遍)
2、 提问:孩子们,你们觉得这首儿歌怎么样?
3、 老师教幼儿念儿歌。(用动作辅助念)
4、 幼儿和老师一起念儿歌
四、表演儿歌。
老师边念儿歌边和幼儿一起做动作。
五、跟着CD一起巩固儿歌。
老师和幼儿跟着CD学公鸡一起动一动。
附儿歌。
红公鸡,
绿尾巴,
一天到晚不回家,
晚上回到家,
还要吃个牡丹花。
教学反思
通过活动,幼儿能感受儿歌的韵律,诵读儿歌。能认识一些颜色:红色、黄色、白色、绿色等个别幼儿还需反复诵读儿歌,认识颜色。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7
学生参与面小,并且不够兴奋活跃,主动性不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本身的原因是很值得深思的。课堂一开始,学生回答还是比较积极主动的,尤其是我导入后和同学们谈节日和吃的关系的时候,由于有点幽默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是很融洽的,我问同学们从文中读出什么以后,几个同学谈的都不错。我还趁机让几个同学勾勒梳理出文章的轮廓。
但是到了我谈 “汪曾祺是一个嘴馋的人”这个问题时,同学们显然不感冒,一度出现冷场,几个同学分析也没有围绕这个点展开,教师比较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读出问题上来,浪费了很多的时间。
上完课后,我和淄博市教研室的崔老师交流才得知,桓台本地特产就是马踏湖的鸭蛋,感到非常的惋惜,自己错失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和拓展的资源!所以说教学设计没有触发学生的兴奋点,对学情估计不够充分,是应该吸取的一个教训。另一个教训是教学中应变能力欠缺。如果当时冷场时,我组织同学们结合这一点讨论交流,并且结合文本说明理由的时候,可能会是另外一种情况。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8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n表示b能被a整除,b÷n=a表示b能被n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引出一个乘法算式,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
在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空间。在课堂中,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课前谈话中我利用一个脑筋急转弯,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9
《鲸》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知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介绍的鲸的知识,体会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鲸的进化过程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经过精心的准备,我信心十足地上了《鲸》这篇课文。可是上完课之后,还是漏洞百出。下面是上完课之后的一些反思。
在评价方面,我还缺少对学生的评价。如:我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时我班的李祖宇同学在汇报鲸的吃食方面的特点时说到他是抓住鲸吃食时的动作来学习的,并且把一个个动词都找出来了。而我却未加评价,只是单纯的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教学。
通过这次教学评优活动,我既有收获也有启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多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不仅能带动课堂气氛,而且教学方法灵活,教态亲和感人,在这次锻炼中,我找到了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1、锻造自己的语言。在课堂用语上还不够简单、明了,尤其是缺乏抑扬顿挫。特别是语言上的错误,要学会避免犯错。
2、继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磨炼自己的意志。我想,教师应该像谷穗那样,要想让自己的果实达到真正的成熟,你就必须将根伸向土壤的更深处,好不断的吸收更多的水分和营养以补充自己的能量为结出粒粒饱满的果实而聚集精华。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10
七大洲和四大洋是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课所要讲的内容。学生们要说讲中国地理,学生们都很熟悉,比较好理解,但是讲世界地理,学生们在理解上就有点困难了。在寒假的时候,给学生布置画世界地图,但真正画的符合要求的没有几个人,这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增加了点小麻烦。
多媒体显现出来的世界地图不是很清楚,只好让学生们看课本上的那副地图。先看整个世界地图,让学生们讨论交流在这幅地图上都发现了什么,刚开始学生们没有头绪,答案五花八门,后来我慢慢的引导地形上有什么特点,地球表面上大部分是什么,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等等,通过这些细小的问题,学生们逐步理清了思路,顺利的找出了七大洲和四大洋。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地球表面大部分都是水,陆地都被海洋包围,海洋之间都是相通的。再让学生们看课本资料,知道地球表面陆地面积仅占29%,海洋面积占了71%,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球。
出示大洋和大洲在地球东西半球的分布图,让学生们了解哪些大洲和大洋分布在东半球,哪些大洲和大洋分布在西半球。哪个大洲面积最大,哪个大洲面积最小?那个大洲没有人居住?面积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什么?四个大洋的面积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哪两个大洲是相对应的?通过看地图以及学生们的交流讨论。对于七个大洲的面积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我让同学们先按顺序排出来,写在黑板上,带领学生总结出一句顺口溜: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通过这句顺口溜来巧记七大洲的面积由大到小的排序。亚洲与大洋洲、南美洲与北美洲、欧洲与非洲两两相对。让学生充分的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和特征。
对于世界地形之最,书上只提供了几个,不过令我欣喜的是学生们知道还真不少,世界最高的高原,海拔最高的山脉,世界最大的湖泊等等,这些世界之最学生们通过交流都了解了很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由于多媒体课件效果不是很好,浪费了一点时间,有点手忙脚乱,在时间分布上不是很均匀,最后匆匆结尾,不过在以后几个班上课的时候就做好了应对措施,顺利授课。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11
在研读课文学习时,我基本上能通过把握一段话中重点句,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例如第一段抓住 “远近闻名、不够渊博”,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
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在重点学习第二段对话时,本想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但在学习之后,学生学习的结果,表现让我意外,因此,慌乱中只顾按照已定思路进行,而没有采取能够及时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解决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的问题,比如:“再读对话,说说自己体会到什么?” 或“你通过读对话体会到孔子老子是怎样的人?”,以致在第二次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结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并且,耽误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没能从整体上使学生把握课文,对于重点学习的词句“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等候、迎候”学的仓促,落得不实。
本课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课堂上没能灵活的进行教学操作,只限于备课思路,而没能很好的关注学生学的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适当的调整,来以学定教。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无论课备得再好也不能照搬,应随时关注学生学的情况,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服务。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12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中国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看到老师在教孩子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场面,表达了中国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课堂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教学的:
抓住课文核心问题:“‘难忘的一课’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难忘的一课’?紧扣‘难忘’二字展开教学”。先让学生自读,探究作者为什么很“难忘”;勾画有关语句作批注,然后全班交流研讨,在此基础上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语段。注重不同方式的评价,以评促读,提升朗读的质量和水平。通过阅读,了解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还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具体是怎样写,怎样表达的。例如在理解文中的 “好象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这句话时,我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这句话中的用词,如:“火热”“真挚”等词语的精当之处。又如文章最后一个反问句,我让学生改为陈述句后,通过朗读来体会两个句子所表达情感的不同。
抓住主要语句进行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课文中三次出现,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赏。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获得收获——读,使孩子们感受到了中国台湾师生那严肃认真、富有感情、火热而真挚的心;读,让孩子们明白了中国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深深而浓郁的爱;读,更让孩子体验到了中国台湾与祖国之间永远也割舍不断的亲情;读,还让孩子们的那颗纯朴的爱国之心沸腾了!读,给语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读,让语文课承载了生命的涌动;读,使语文课升华了厚重的精神。读,学生获取的已经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多的是对祖国的铭心之爱,这种体验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读,使学生受到了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13
《手指》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是以“把握阅读材料为大意”为主要的阅读目的。略读教学不是学习的略读教学,还要学习应用包括细读在内的多种阅读方法。
《手指》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这篇课文的写作很有特色,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但是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告诉我们的道理也不太难理解,因此我觉得教学这篇课文的难点是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手指的特点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认真朗读课文,通过读拼音,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并归纳总结出五根手指的特点,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14
《鲁班和橹板》是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2课。它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课文叙事具体明白,通过朗读要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你读过课题,分析记忆完“鲁”和“橹”后,我问学生:通过课下的初读课文,你知道鲁班为什么要发明橹板吗?学生很快找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样很自然把学生带进课文第一自然里。讲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我提问:你从哪里看出老艄公很吃力?学生找到了关键词“满头大汗”,接着,让学生想象老艄公吃力的样子和鲁班看到后怎样想的?最后指导读好这段话。学生们把十分吃力和满头大汗读得特别到位。从他们的朗读中让我仿佛看到了吃力摇船的老艄公。
在处理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是抓住了“盯”这个字,我先把“盯”换成了“看”,让学生把看放在句子中读一读,感觉一样吗?学生都说不好。为什么?郝子龙马上站起来说:盯是眼睛不眨地看着,看眼睛可以眨一眨。多好的回答,说到这里还要老师讲吗。在指导朗读时就感觉特别省力。
第三自然段主要是抓住两个象声词和“轻快”来理解鸭子滑行的轻松。在这段中我没有讲,把时间全给了学生,我让他们动手画一画鸭子的脚蹼,本想生在城市的孩子没见过鸭子,能画出来吗?出乎我意料的而是,大多数孩子都画得非常像。当问他们怎么画得这么像时,好多孩子都说在电视上看过,在书上看过,在奶奶家看过……就这样不讲他们明白了鸭子为什么会在水里轻快地滑行。进而朗读这段,读得特别生动。
当学习到第四自然段,“出神”这个此难住了孩子们,没有一个回答的。我引导他们想象生活中对你感兴趣的事物,你看得怎样?有个学生叫起来:入迷。鲁班在“出神”,那他此时在看什么呢?再回到前文,他又会想些什么呢?学in生说:眼前一亮,说明他想出办法了。我因势利导问:“为什么要马上去做?”田炎生:他怕忘记了,想赶快试试行不行?”胡从政:“老师我知道他为什么找的是粗木棍?因为细的会断,也不好修成鸭子脚蹼的的形状。” 是呀,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作为老师的我们应鼓励他们大胆想象。
最后,为什么称这个工具为“橹板”?学生说得更是精彩。钟文昊:人们为了时刻想着发明它的人,所以起了和人的名字同音的字来命名。这样让不知道的人们都能知道这个工具是鲁班发明的。太好了,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学完了全文,我问他们,你还知道鲁班发明了什么吗?孩子们小手纷纷举起,他们情不自禁喊出来:伞、钜、云梯、刨子等等。当我问他们怎么知道的时,他们有的说从课外书上,有的说是从网上,有的说是爸爸妈妈告诉他们的。我真为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叫好。最后我又留给他们一个小小的作业,课下收集有关鲁班的故事,下节课我们来交流。看得出他们是喜欢这样的作业。
回想这节课的得失,遗憾的是读书还少,给孩子的机会还是不能照顾到学习较差的学生。这是我以后应该注意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时刻以《课标》为基准,研读教材,备透学生,把新课程的理念切实用在每一节课上,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15
《鲸》是一篇浅显易懂的常识性说明文,较之其他类型的课文知识性较强。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这篇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学生很容易理解,而且学生对鲸这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很感兴趣,但如何避免将常识性课文上成常识课,是设计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我在课前一直找不到好的教学方法的一个疑难问题。
在教学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小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去找鲸是哺乳动物的理由。然后我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解决问题“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鲸的特点的?”然后我板书了课题《鲸》,学生找出答案后,我相机板书“形体、进化、种类、食物、呼吸、睡觉、生长”。
当学生对鲸的各个方面有了充分了解后,我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方面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他的学习成果。如,演一演、读一读、画一画、讲一讲等,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特长,也使学生理解的更透彻,体验也更深。但在学生汇报完后,我却以时间不够用,没有让他们去表演,下课后看到他们画的画,我感到有点后悔,自己为了把课上完整,把孩子的特长给掩饰了。
然后,让学生看相关的影视资料,跳出课文,根据图片理解作者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我急于求成,出现了多处不该出现的失误。在我让学生概括第#from 小学语文_《鲸》教学反思二段时,黄子航说的是“进化成鱼”,听课老师都笑了,可我却听成了“进化鲸鱼”,我却没有及时的给他纠正,是我的一个失误,我经常让学生学会倾听,可我却没做到,而且有的同学在语言上出现了错误,我也没有纠正,没有关注课堂上的细节问题,是我最大的不足,再着就是自己的板书书写的不好,由于紧张,作比较的“作”写成了“做”,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问题。今后这些问题我会避免发生,让课堂上呈现出更多的精彩之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