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的认识教学视频(吨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5篇)

《变化的量》教案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十二册1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用表格、图像、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关系,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关联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充分感受互相关联的变量。

  教学难点:

  辨别哪些相关联的量可以用字母表示,怎么样表示?哪些不能。

  教学过程:

  一、体会什么是变量

  师: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等都在变化,象这样的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

  二、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互相关联的变量。

  师:往往一些量的改变会引起另外一些量的改变,比如:身高的改变会引起体重的改变;购物时,单价或数量的改变,会引起总价的改变;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

  1、小明体重变化情况

  (1)说说表中出现了哪些量?它们是怎么样变化的?说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今后他的年龄和体重还可能怎么样变化?

  小结:人的年龄和体重是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2、骆驼的体温变化

  (1)出示骆驼体温变化统计图,先观察认识统计图中反应出哪些信息。

  (2)依次回答书中的三个问题。(先**思考,再小组交流)

  (3)小结:请说说骆驼的体温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3、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

  (1)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

  (2)这两个量的关系跟前两种情况比有什么不同?

  (3)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两个量的关系吗?前两个例子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吗?

  (4)小结:用语言表达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的关系。

  二、巩固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象这样互相关联的两个变量,一个量总是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你们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就应肯定)

  师将学生举的一些例子板书在黑板上进行比较:在这几组互相关联的量中,哪些量可以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来表示?

  三、练习

  请说说哪两个变量是互相关联的?在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中,哪些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

  (1)人的身高与体重 (2)人的长相与身高 (3)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4)人的身高与跳绳的速度(5)每袋米重50千课题:变化的量

《变化的量》教案2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化;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也都在变化,象这样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而且往往一些量的改变会同时引起另外一些量的改变,比如:身高的改变会引起体重的改变;购物时,单价或数量的改变,会引起总价的改变等;象这样的例子简直是举不胜举,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变化的量”。板书:变化的量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新课,让学生从语言上整体感知什么是变量,加深对“变化的量”的认识,寻找生活中的量的认识,引起新课的学习积极性。本环节的活动是老师讲述,学生用手势表现出到现在体重、身高与年龄的变化。问题直接由老师提出。简洁高效。)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老师提供研究素材。

  (1)初次感受两个量的变化。

  课件出示表一,

  某班女生人数始终为20人。

  男生/人3031323334……

  全班人数/人5051525354……

  请学生观察分析表中有哪些量是在发生变化?它们的变化关系又是如何?

  (2)感受两个量的变化。

  课件出示表二,

  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年龄出生时6个月1周岁2周岁6周岁10周岁

  体重/千克3.57.010.514.021.031.5

  1、这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请你认真的观察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吗?今后他的年龄和体重还可能怎么样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先**思考,在小组讨论交流。

  3.组内说一说。

  ()随()的增加而增加。

  ()随()的减少而减少。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班内交流。哪个小组愿意将您们组的发现与大家分享一下。

  2.小组展示汇报,大家分享,互相评价,质疑对话。

  (1)从表中知道小明的年龄和体重。

  预设回答:

  ①上表中小明的年龄和体重在发生变化.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②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的。

  变化规律:人的年龄和体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小明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6岁和6~10岁是体重的增长高峰。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的成长的重要阶段。

《变化的量》教案3

  变化的量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观察并回答。

  1.下表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搞清楚表中所涉及的量是哪两个量?观察后请回答。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小结: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2-6岁和6-10岁是体重的增长高峰。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但体重的增长是随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定的。

  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适当**自己的体重。

  二、活动二

  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观察书上统计图:

  1.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

  2.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同桌两人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后,记录在书上,然后再在全班汇报说明。

  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5.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6.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的规律吗?

  三、活动三

  某地的一位学生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如下的近似关系。

  1.蟋蟀1分叫的次数除以7再加3,所得的结果与当时的气温值差不多。

  2.如果用 t 表示蟋蟀每分叫的次数,你能用公式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请你写出这个关系式,全班展示,交流。

  3.你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两个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四人小组交流你收集到的信息,选派**请举例说明。

  4.你还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哪些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的两个量都是相关联的。它们之间在变化的时候都具有一定的关系。下一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相关联的两个量,在变化时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这样的知识在数学上的应用。

《变化的量》教案4

  变化的量

  教学内容:变化的量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变化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l.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请你说出两个比。(教师板书)

  2.什么是比的比值?上面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就根据比和比值来学习比例,并且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比例的意义例1。

  让学生算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再比较每组里两个比的比值有什么关系。(指名板演)

  (1)3:524:40(2):7.5:3

  追问:比值相等,说明每组里两个比怎样?

  说明3:5的比值和24:40的比值都是,比值相等,也就是两个比相等,可以写成:

  3:5=24:40(板书)这个式子表示两个比怎样?:和7.5:3也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板书::=7.5:3这个式子也表示什么?谁来说一说,上面两个等式表示的是怎样的式子?指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

  2.下面两个比之间的哪些○里能填=,为什么?

  1:2○3:60.5:0.2○5:2

  1.5:3○15:3:2○:1

  **:填了等号后的式子是什么?1.5:3和15:3为什么不能组成比例?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可以看它们的什么?指出: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看比值是不是相等;也可以把两个比化简后看是不是相同的两个比。

  3.教学例2。

  出示例2,让学生先写出两天中汽车行驶的路程与行使时间的比。**:怎样判断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让学生判断并写出比例。**:能不能组成比例?(板书比例式)为什么?强调:只有两个比值相等的比才能组成比例。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看书自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看黑板上的比例,说一说其中的内项和外项。让学生自己选择比例,计算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要求观察,从中发现什么。让学生口答结果。**:从上面的计算里,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请你说一说外项和内项。**:在这个比例里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追问:为什么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5.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1.8和0.5:0.25。让学生自己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2.6:1.8和0.5:0.25能组成比例吗?你怎样判断的?指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算。填写以后,**学生:为什么填这个数?

  1.**: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

  2.让学生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6=5:()0.8:()=1:自己填写后小组交流。

  完成练一练。

  自己完成后小组交流,然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并说明可以用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判断,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四、全课小结

  这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可以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五、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1~6题。

《变化的量》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预习书18页内容,尝试回答书上的问题

  2、找一找其中的变量,想一想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有怎样的关系?

  3、仔细看书,看看哪些关系能够用式子表示?

  二、课堂展示

  活动一:观察并回答。

  1、下表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搞清楚表中所涉及的量是哪两个量?观察后请回答。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小结: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2—6岁和6———10岁是体重的增长高峰。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体重的增长是随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定的。

  1、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适当**自己的体重。

  活动二: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观察书上统计图:

  1、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

  2、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同桌两人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后,记录在书上,然后再在全班汇报说明。

  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5、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6、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变化的规律吗?

  活动三:某地的一位学生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如下的近似关系。

  1、蟋蟀1分叫的次数除以7再加3,所得的结果与当时的气温值差不多。

  2、如果用t表示蟋蟀每分叫的次数,你能用公式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请你写出这个关系式,全班展示,交流。

  3、你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两个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四人小组交流你收集到的信息,选派**请举例说明

  4、你还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哪些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

  三、反馈与检测

  1、连一连,把相互变化的量连起来。

  路程正方形周长

  边长购卖数量

  总价行驶时间

  2、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3、小明到商店买练习簿,每本单价2元,购买的总数x(本)与总金额y(元)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研究的两个量都是相关联的。它们之间在变化的时候都具有一定的关系。下一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具有相关联的两个量,在变化时有相同的变化特征,这样的知识在数学上的应用。


《变化的量》教案5篇扩展阅读


《变化的量》教案5篇(扩展1)

——物质的量教案5篇

物质的量教案1

  1.有关溶液的知识网络

  2.溶液体积、密度、溶质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

  对于任意溶质B的水溶液,溶液体积V[B(aq)]、溶液密度[B(aq)]和溶质质量分数w(B)之间的关系是:

  m[B(aq)]=V[B(aq)]×[B(aq)]

  m(B)=m[B(aq)]×w(B)=V[B(aq)]×[B(aq)]×w(B)

  3.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稀释的规律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保持不变。设稀释前溶液的质量为m1、溶质质量分数为w1,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m2、溶质质量分数为w2,则:

  m1w1=m2w2本知识导*用

  本知识诠解重要提示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2)公式:c(B)n(B)/V

  单位:molLB或molm-3

  (3)含义:在1L溶液中含有1mol的溶质,这种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就是1molLB。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常用仪器

  ①配制中必须用到的仪器有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托盘天*或量筒。

  ②容量瓶是配制准确浓度的溶液的仪器,是细梨形、*底的玻璃瓶,瓶中配有磨口玻璃塞或塑料颈都有标线。常用规格有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等。

  (2)天*的使用方法

  ①称量前先把游码拨到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的摆动是否*衡,如未达到*衡,可以调节左、右的*衡螺母,使天**衡。

  ②在托盘天*两个盘上各放一张相同质量的纸,然后把要称量的药品放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

  ③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要用镊子夹取,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④称量完毕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零刻度处。

  (3)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①操作步骤:

  a.计算→计算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用托盘天*称取固体质量,或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c.溶解或稀释→在小烧杯中溶解固体、稀释溶液,冷却至室温。

  d.移液→将小烧杯中液体(沿玻璃棒小心转入一定体积的容量瓶中)进行无损转移。(转移过程将烧杯和玻璃棒用蒸馏水洗涤2~3次,将洗涤液一并转移至容量瓶中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

  e.定容→向容量瓶中加水至离刻度线2~3cm,改用胶头滴管加入至刻度线。摇匀→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过摇动多次,使溶液混合均匀。装瓶→贴标签。

  ②应注意的问题:

  a.根据所配溶液的体积选取合适规格的容量瓶,因为配制过程中用容量瓶定容,而容量瓶的规格是固定的,常用的有50mL、100mL、250mL、500mL和1000mL等,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溶液。

  b.因为溶质在烧杯中溶解或稀释时常有热效应。溶质在烧杯中溶解后需冷至或恢复至室温方能转入容量瓶中,更不能把溶质直接放入容量瓶中加水溶解。

  c.溶解溶质的烧杯及玻璃棒在溶质转移后必须洗涤2~3次,洗涤液全部转入容量瓶,否则,溶质将有损失。

  d.如果定容时加水超过了刻度线,不能将超出的部分再吸走;若摇匀时不小心洒出几滴,不能再补加水至刻度,这样都将使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出现以上两种情况,只能重新配制。

  e.用胶头滴管定容准确后再振荡,出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的情况不要再加水,这是因为极少量的溶液湿润磨口处而附着在玻璃壁上。对溶液浓度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

  f.在用固体NaOH配制NaOH溶液时,要注意易潮解和腐蚀性药品的称量。在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溶液的时候,要注意浓硫酸稀释的操作。

  3.基本计算

  (1)稀释定律: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量保持不变:

  1.(1)溶液体积不等于溶剂体积,是溶质和溶剂混合溶解后的实际体积。

  (2)“溶质”是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指化合物,也可指离子。

  (3)对于一定浓度的溶液,不论取用体积是多少,虽然在不同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量不同,但浓度是不变的。

  (4)带有结晶水的物质作为溶质时,其“物质的量”的计算,用带有结晶水物质的质量除以带有结晶水物质的摩尔质量即可。

  2.容量瓶使用应注意

  (1)要考虑容量瓶的规格,每一容量瓶只能使用瓶上规定容积的溶液。

  (2)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

  (3)不能加热,不能久贮溶液、不能在瓶内溶解固体或稀释液体。

  4.思考:(1)在托盘上称量NaOH固体应注意什么问题?

  (2)稀释浓H2SO4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1)因NaOH极易潮解,应用小烧杯间接量,不能用小纸片;因跟CO2反应,称量要快速。

  (2)把浓H2SO4逐滴滴入水中,不可反加,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4.(1)溶质在烧杯中稀释或溶解过程总有热效应。因容量瓶的使用有一定的温度指数,只标明在一定温度下的正确体积(如20℃、250mL),其含义是,只有当液体的温度与容量瓶上标出的温度相同时,量出的体积才是准确的。这是因为,不管是固体(容量瓶的材料)还是液体(溶液)都存在热胀冷缩现象,所以溶液注入容量瓶前要冷却。

  (2)因为当两种性质不同的溶液混合时,混合物的体积有可能小于两种液体体积之和,也有可能大于两种液体体积之和,若等水加到标线时再振荡摇匀,则振荡摇匀后液体的体积就有可能超过标线,这样配制的溶液是不符合要求的。所以在容量瓶中的液体尚未达到标线时,就必须反复振荡摇匀。c1V1=c2V2

  (2)有关溶质B的基本计算公式:

  cB=

  nB=cBV= = =

  (3)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式:

  cB=

  注意理解上述表达式中各英字符所表达的意义及单位:

  nB——溶质B的物质的量(mol)

  ω——溶质B的质量分数

  V——溶液体积(L)

  cB——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

  mB——溶质的质量(g)

  B——溶质B的式量

  B——溶液密度(通常用g/cm3)

物质的量教案2

  一、课题:高一化学-物质的量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第1课时

  四、授课教师:

  五、教学目的:

  1、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知道摩尔,知道阿伏加德罗常数及其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学会已知粒子的数目、摩尔质量中的任意一个求另一个。2、知道摩尔质量的概念,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学会已知物质的量、质量中的任何一个求另一个。

  六、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的概念摩尔质量的概念物质的量的求法已知质量求摩尔质量已知物质的量求粒子数

  七、教学难点

  对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摩尔质量与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的关系

  八、教学过程

  1、通过复习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从宏观物质的质量和微观粒子的数量两个角度来分析该方程式,从而得到宏观与微观必然存在某种联系的结论,引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物质的量”。

  2、举出几个与物质的量作用相似的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发明。如:12个=1打等。

  3、讲解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符号、单位。

  4、物质的量的单位引出本课的第二个重点——“阿伏加德罗常数”;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由来,数值(强调其单位)。

  5、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物质的量的关系,给出公式:n=N/NA

  6、运用上述公式做计算练习。

  7、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提出注意“粒子”的概念。

物质的量教案3

  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 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 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 “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很快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枝江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NaOH溶液等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 、/v 、n/v、/,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的练习中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 1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 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 1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直接运用概念的表达式;第二个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间的换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实则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们将在各自不同的评判与反思中,激烈的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对此练习可能会有下列见解: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l/L;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 此题尚须补充、添加已知条件;必须知道NaOH固体的密度,则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体积;体积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须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求出溶液的体积。

  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彼此的心灵去相互碰撞。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乘胜追击的`几个判断题的设计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溶液稀释和体积分割时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及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种类,即为后面的“当堂反馈”作好铺垫,又达到了升华概念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

  在他们享受成功喜悦之际,我随即会对他们抱以更高的期望。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我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相信他们很快就能从两者的“溶质的单位、溶液的单位、计算公式”作出比较。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两个物理量间转换关系的建立存在着较大难度。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密度为1.38 g/c3的40%的NaOH溶液,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抽象的公式随即而生。

  拓展升华

  成功的喜悦会再一次触及他们,而课本知识此时一定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升华。充分利用教学辅助**—多**投影,为学生提供了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从中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本节知识相关网站的提供,供学生课后进行延伸性学习,促使其萌发新的学习动机。

  当堂反馈

  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当堂反馈,巩固知识、技能目标。

  1. 下列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与150L0.5 l/L氯化铝溶液中的氯离子的浓度相等的是:

  A.150L1l/L氯化镁溶液 B.450L1.5 l/L氯酸钾溶液

  C.50L1.5 l/L氯化钾溶液 D.50L0.5 l/L氯化铁溶液

  2. 一种NaOH溶液的浓度为a l/L, 密度为g/c3,则这种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A.1000a/40 B.40/1000a C.1000/40a D.40a/1000

  3.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种,他们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请同学们利用自己课前收集的各种溶液的标签,相互命题,将其它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一时间,同学们由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身份,他们定会兴趣盎然,相互命题相互解答的过程,既能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充实感,又能提升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灵活运用程度。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我为他们准备下列练习。

  (1)矿泉水中各元素的组成常用质量体积浓度来表达,其单位为g/L。其中钙的含量为≥4.0,它表达什么含义?其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2)枝江大曲的酒精度为450,它表示体积百分含量,要将其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尚须哪些物理量?

  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的学生们,此时又带着化学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了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课堂教学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强调,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我相信,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

  一周前,学生们经历了溶液标签的收集过程,都主动与我交流,他们这样说道:“原来我的家里就有这么多与化学知识相关的物品呀!” “我带来的1:4的盐酸是什么意思?”“我们什么时侯上这节课呢?”……课未始而思无尽,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为我和我的学生们创造了一片共同学习的广阔天地。

物质的量教案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第二标题。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物质的量》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摩尔的概念及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间的转化。

  二、教学方法分析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通过适当的分层练习强调指出学习摩尔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本节知识。

  (2)讲练结合

  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物质的量这一节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四、 教学程序:

  [课前检测]:

  (1)1个H2O中含___个H,___个O,___个原子。

  (2)105个H2SO4中含___个H,___个S,___个O,___个原

  (3)1个C中含___个质子,___个电子。

  (4)1个NH3中含___个质子,___个电子。

  (帮助学生回忆微粒间的转换关系,为从"个 --> 摩尔"的转化做好铺垫)

  [导入]:

  (1)由一句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大米的单位(粒)和实际生活中并不使用粒的矛盾为后来引出化学反应中微粒的小和多提供思考模式。

  (2)通过反应方程式:C + O2 === CO2 引导学生讨论:反应实质是什么?(微粒间的反应);实际中是采用称取质量的方法进行反应,质量如何体现反应的实质?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 1.993X10-23g , 计算12g碳含多少个碳原子?(约6.02X1023个碳原子)

  [小结]:

  用所学的知识表达反应实质是很麻烦的,必须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新课讲解]:物质的量: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物质的量教案5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3.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摩尔质量的概念和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式

  教学过程

  [复习**]什么是物质的量?什么是摩尔?它们的使用范围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粒子多少的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物质的量和摩尔都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用于宏观物体。在使用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引言]既然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那么如何通过物质的量求出物质的质量呢?也就是说1mol物质的质量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先填写下面的表格,看是否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得出有用的结论。粒子符号

  物质的式量

  每个粒子的质量

  (g/个)

  1摩尔物质含有的

  粒子数(个)

  1摩尔物质质量

  (g)

  [答案]C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1mol碳原子含有个碳原子,1mol碳原子的质量为个。同理Fe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1mol铁原子含个铁原子,是56g。的相对分子质量是98,1mol硫酸含个硫酸分子,是98g。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1mol水含个水分子,质量是18g。电子质量过于微小,因此失去或得到电子的质量可忽略不计,所以的式量是23。1mol钠离子含有个钠离子,是23g。的式量为17。1mol氢氧根离子含个氢氧根离子,是17g。

  [学生思考]由以上计算结果可得出什么规律?

  [结论]①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②1mol任何分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③1mol任何离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离子的式量。

  (此处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引入得出结论。例如:通过推导得出

  [讲解]因为任何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C的1/12为标准所得的比值。所以,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比,就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比。由此我们可求出x值和y值。

  计算得出x=16gy=32g

  [得出结论]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若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那么由原子构成的分子,1mol分子的质量应该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而对于离子,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1mol任何离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离子的式量。)


《变化的量》教案5篇(扩展2)

——《变化的量》教案菁选

《变化的量》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 《变化的量》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变化的量》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表格、图像、关系式,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为后面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打下基础,同时体会函数思想。

  教材呈现了三个具体情境,鼓励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中,体会在生活情境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关系。这三个情境分别用表格、图像和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关系,以使学生体会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多种形式。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民办实验小学,学校的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突显人文性,这样学生喜爱学习数学,敢于在课堂上表现自我,学生有较好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的变化。

  2、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

  3、师:身高、体重都会变化,这些都是变化的`量。(板书课题)

  二、观察表格,感知变量。

  1、出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师:这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师生共同画一画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

  (4)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2、说一说。

  (1)我发现( )随( )的增加而增加。

  (2)我发现( )随( )的减少而减少。

  3、师:通过你们举的例子,可以发现什么?

  三、通过读图,感受变量。

  1、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2、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3、读懂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一天中,骆驼体温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感受量的周期变化。

  (1)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2)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3)第二天,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第三天呢?第十天呢?

  (4)师:每天骆驼的体**是怎样变化的?

  四、建立模型,感悟变量。

  1、出示叫的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

  2、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

  即气温h=t÷7+3。

  3、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师: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

  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4、举出而变化的例子。

  5、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

  五、课堂巩固,加深理解。

  1、连一连,把相互变化的量连起来。

  路程 正方形周长

  边长 购卖数量

  总价 行驶时间

  2、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六、全课小结,谈谈收获。

《变化的量》教案2

  教学过程:

  一、引入变量的概念

  师:老师买了10个苹果,吃了2个,还剩?个吃了4个,还剩?个吃了7个,还剩?个

  问:在老师刚才叙述的吃苹果这件事中有几个量?其中哪些量是变化的?怎样变化?

  (有三个量;吃的个数与剩下的个数是变化的;一个增加,一个减少。)

  师: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发生变化,可以看出,这两个量是互相依赖的变量,也可以说是相关联的量。

  二、新授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看书P18。

  1. 看第一个例子,说说这个统计表的内容是什么?

  (是小明体重变化的情况)

年龄出生时6个月1周岁2周岁6周岁10周岁
体重/千克3.57.010.514.021.031.5

  问:表中的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年龄在变,体重也在发生变化:年龄增加,体重也在增加。

  问: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图象来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呢?用一个什么图表示合适呢?(折线统计图)

  2. 看第二个例子。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这就是反映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图象。请你认真观察图象,图象中反映了哪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时间、体温)

  指导学生读懂图意:

  (1) 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多少?(400C)最低是多少?(350C)

  (2) 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4时到16时)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0时到4时,16时到24时)

  师:骆驼的体温是随时间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3) 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师:次日8时指第2天8时,与第一天8时相比,增加了24小时,应是图中的32时。

  3. 看第三个例子。是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近似关系。

  问:你认为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呢?

  h=t7+3

  三、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的例子。

  如:一天的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汽车行使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等。

  问: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只要合理,老师就要给予肯定。)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其中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我们就称这两个量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变化的量》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1、预习书18页内容,尝试回答书上的问题

  2、找一找其中的变量,想一想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有怎样的关系?

  3、仔细看书,看看哪些关系能够用式子表示?

  二、课堂展示

  活动一:观察并回答。

  1、下表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搞清楚表中所涉及的量是哪两个量?观察后请回答。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小结: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2—6岁和6---10岁是体重的增长高峰。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体重的增长是随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定的。

  1、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适当**自己的体重。

  活动二: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观察书上统计图:

  1、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

  2、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同桌两人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后,记录在书上,然后再在全班汇报说明。

  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5、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6、 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变化的规律吗?

  活动三:某地的一位学生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如下的`近似关系。

  1、 蟋蟀1分叫的次数除以7再加3,所得的结果与当时的气温值差不多。

  2、 如果用 t 表示蟋蟀每分叫的次数,你能用公式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请你写出这个关系式,全班展示,交流。

  3、你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两个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四人小组交流你收集到的信息,选派**请举例说明

  4、 你还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哪些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

  三、反馈与检测

  1、连一连,把相互变化的量连起来。

  路程 正方形周长

  边长 购卖数量

  总价 行驶时间

  2、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3、小明到商店买练习簿,每本单价2元,购买的总数x(本)与总金额y(元)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研究的两个量都是相关联的。它们之间在变化的时候都具有一定的关系。下一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具有相关联的两个量,在变化时有相同的变化特征,这样的知识在数学上的应用。

《变化的量》教案4

  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五年的学习,已经有较全面的知识积累,而针对本课《变化的量》而言,学生之前接触的都是常量的相关知识,对变化的量知之甚少,不过学生已有的积累及相关铺垫也将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如已掌握的用字母表示数,能够看懂的基本的表格,三种统计图的表示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加之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具备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效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任务分析:

  《变化的量》不仅是一个课题,更是一种新思维,是学生后续学习正反比例,乃至初中学习函数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在更加直观的体验中去感知、理解、运用变化的量,是本课的一大难点。教材中通过大量的表格、图像、关系式等函数表示方式,让学生在充分经历的过程中去观察、发现、思考各种表示方式中所呈现的变化的量,并且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方式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本课中所涉及到的表格、统计图、关系式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掌握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结合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与观察,并能将自己的观察与分析结果用语言进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数学情景认识“变化的量”,并通过描述活动,了解其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知道列表与画图都是表示变量关系的常用的方法,积累表征变量的数学活动经验。

  2.通过举例与交流活动,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教学重点:找出变量并体会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学生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出课题。

  1.学生感知变化

  师:同学们,大家在一起相处六年了,大家相互熟不熟悉?

  生:熟悉。

  师:那请大家仔细观看下面这段视频,猜一猜她是谁?

  播放何萍1到6岁成长视频。

  生:她是何萍。

  课件再次呈现视频中主要的四张照片。

  师:通过观看成长视频和观察这四幅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成长、改变、越来越高、越来越大。

  生2:体重增加、升高增加、年龄增长。

  何萍:越来越漂亮了。

  ……

  师: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十分敏锐,发现了何萍成长中的许多变化。

 此环节通过生动活泼的成长视频,结合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在直观感受变化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变化的兴趣。

  2.学生发现变化的量

  课件出示表格:何萍1到6岁的身高和体重数据。

  师:观察表格,你看到了哪些量?它们是固定不变的还是变化的?

  生:体重和年龄,他们是变化的量。

  师板书:变化的量

  师:它们是怎样变的,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每个年龄阶段对应的体重不同,年龄越大,体重越大。

  3.知道列表和画图是表示变化的常用方法

  师:这种变化除了用课件中的列表法,能否用图来表示?如果能的话,用哪种图最合适?

  生:能,用我们学过的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图:

  学生描述变化

  师:观察统计图表,说说女孩哪个阶段体重增加得最快。

  生:从出生到2岁

  师:你能够用一句话来描述六岁前,女孩的体重是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吗?

  生:6岁前,女孩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师板书:体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通过设置感知变化、发现变化、表示变化以及描述变化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在充分认识变化的量的同时,为后续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作出良好的知识和方法铺垫。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人类有如此变化,动物身上又有怎样的变化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沙漠之舟”骆驼的体温变化。

  课件呈现骆驼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图。

  1.自主思考,理解图意

  师:观察这幅图,说说你从中都能够获取哪些信息?

  生1:图中反应的是两个量的变化,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骆驼体温

  生2:骆驼体温最高40摄氏度,最低35摄氏度

  生3:图中25时表示次日**1时。

  ......

  2.小组讨论,说说想法

  师:同学们真棒!看来一幅图能够向我们传达非常多的信息。针对骆驼体温变化图,我也有一些疑惑需要大家帮我解决,可以吗?

  生:可以。

  师:现在每个组长手里拿到的便是老师的问题:

  (1)根据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图,我们小组能获取的信息以及发现的规律有:

  (2)关于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我们小组还存在的问题有:

  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解决问题,注意一下学习要求:(1)小组充分交流讨论(2)组长负责记录(3)选出一位**展示(4)计时5分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以”骆驼体温变化图“为依据,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式自主学习的*台,通过两个问题营造探索氛围。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变化规律,挖掘未知问题,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变化的量。

  3.全班展示,交流成果

  组1:我们小组获取的信息是:4时~16时骆驼的体温在上升,16时~28时骆驼的体温在下降,16时骆驼体温最高。骆驼的最高体温是40摄氏度,最低**是35摄氏度。我们的问题是: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有几次到达最高?有几次到达最低?

  师:看来他们小组同学都在积极思考,找出这么多的信息和问题。关于他们找出的信息,大家有质疑的吗?

  生:没有。

  师:谁能回答他们的问题?

  生: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有一次到达最高,有一次到达最低。

  师:分别是在什么时刻?

  生:4时最高,16时最低。

  师:很好!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的?

  组2:我们要补充的信息是:骆驼**时的体温比较低,白天的体温比较高。我们存在的问题是:骆驼的体温什么时候上升得最慢?什么时候下降得最慢?

  师:你们小组提了一个高难度的问题,谁能够帮他们解答?

  生1: 我觉得12时~16时上升最慢,16时~20时下降最慢。

  生2: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每天上升的速度和下降的速度是相同的。

  师:为什么?

  生2:看着像,4时~16时和16时~28时的变化曲线关于16时这条线是对称的。

  师:你很棒!关于这个高难度的问题,我们需要运用到中学的数学知识才能解决,现在请大家把***集中在温度随时间的变化上,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哪组愿意上来展示?

  组3:我们组发现的规律是:一天中,骆驼的体温在4时~16时上升;第二天在相同的时间段内,骆驼的体温也会处于上升趋势。

  组4:骆驼体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每天16时最高,4时最低,每天的温度变化是一样的。

  师:你能不能具体跟大家解释一下“每天的温度变化是一样的”是什么意思?

  组4:大家看骆驼的体温变化图,0时~24时与24时~48时的曲线变化是一样的,重复出现。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他把这幅图的变化规律说得非常清楚,一天的温度变化曲线在第二天会重复出现。看来骆驼的体温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数学中把这种规律叫做周期性变化。大家思考一下,骆驼体温变化的周期是多少?

  生:24时。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

  生:从图上看出来的。

  师:举例子说明。

  生:第一天4时和第二天4时温度相同,都是35摄氏度;第一天8时和第二天8时温度相同,都是37摄氏度;第一天16时与第二天16时温度相同,都是40摄氏度。

  师:你真棒!谁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生: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师板书: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此环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深入挖掘骆驼体温变化的规律,学生的观点得到充分展示和碰撞,这种亲身体验能够让学生掌握如何去分辨哪些量是变化的量,这些量如何变化,怎样去发现这种变化,如何描述这些变化。整个过程完成了整节课难点的突破,重点的渗透。这种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对骆驼体温变化的理解彻底深入,对变化的描述更加清晰明朗,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数学素养得到充分的培养。

  (三)拓展延伸,发现总结。

  1.大自然和生活中变化的量

  师:我们研究完人和骆驼相关变化的量,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大自然和生活中变化的量。

  课件出示水龙头滴水图片。

  师:这是老师偶尔在校园的洗手池里看到的景象,说说其中反应的是哪两个量,它们是如何变化的?

  生:滴水量和时间。滴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师:所以我们在*时用水时应注意什么?

  生:一定要节约用水,关紧水龙头。

  师:大家真是节能环保的好孩子!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一说我们生活和大自然中都有那些变化的量,他们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交流,教师巡视。

  生1:一天内,太阳的位置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生2:汽车的速度不变,行驶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

  此环节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小细节:水龙头滴水,让学生直观感受水龙头漏水量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同时,渗透节约用水的环保理念。接着让学生自己举例子,学以致用,用数学的语言去描述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变化。

  数学中变化的量

  师:大家都说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接下来我们一来看一个数学中的例子:

  当圆柱的底面积等于10cm2时,圆柱的体积和高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结合上表的数据和具体操作,说说圆柱的体积与高之间的变化关系。

  学生结合圆柱进行操作并讲解:假设这些相同的圆柱的底面积都是10cm2,高是1cm,2个叠加在一起的时候,高是2cm,体积是10cm2;4个叠加在一起的时候,高是4cm,体积是40cm2;6个叠加在一起的时候,高是6cm,体积是60cm2。圆柱的体积与高之间的变化关系是:圆柱的体积随着高的增加而增加。

  师:你说得真好!那这种变化关系的前提是什么?

  生:底面积不变。

  师:数学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希望大家多多去发现。接下来请同学们来观察我们发现的三种变化:6岁前,体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骆驼体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周期性变化;(3)底面积不变,圆柱的体积随着高的增大而增大。它们都分别涉及到几个量?

  生:两个量。

  师:这两个量有关联吗?

  生:有。

  师:它们是如何变化的呢?

  生: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师板书: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变化的量》这一课题是学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基础。学生准确辨析变化的量以及正确表述其具体变化,能够促进学生对正反比例的理解和学习。在课堂中采用大量的直观感受、自主体验的活动,从个体到一般,从一般再到抽象出变化的量的概念,最后总结,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探究习惯,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智慧。

  (四)练习巩固,应用。

  摩天轮座舱随时间的高度变化

  课件出示图片:

  师:请同学们**思考,完成以下三个问题:

  ⑴转动过程中,到达的最高点是( )米,最低点是( )米。

  ⑵转动第一圈的过程中,( )分到( )分高度在增加;( )分到( )分高度在降低。

  ⑶到达最高点后,下一次再到达最高点需要经过几分?

  学生**思考并讲解。

  生:转动过程中,到达的最高点是18米,最低点是3米。转动第一圈的过程中,0分到6分高度在增加;6分到12分高度在降低。到达最高点后,下一次再到达最高点需要经过12分。

  师:你是怎样算出12分的?

  生1:2×6=12

  师:有没有同学愿意补充一下?

  生2:18-6=12

  师:为什么是18减去6呢?

  生2:因为6是第一次到达最高点的时刻,18是下一次到达最高点的时刻。

  师:这两位同学都很棒!所以大家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把每个数据对应的意义理解透彻。

  神奇的叫声

  师:今天大家表现都很好!老师决定教大家一项技能:我能根据蟋蟀每分钟的叫声次数猜出当时的气温是多少,大家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妙?

  生:想

  课件出示图片:

  师:这就是其中的奥妙,你能不能用我们数学中数量关系式的形式把其中的奥妙呈现出来?请**思考完成。

  指定学生黑板完成。

  生:蟋蟀1分叫的次数÷7+3=当时的气温

  课件出示图片:

  师:如果用字母来代替这些数量,你能完善刚才的关系是吗?

  生:能,n÷7+3=t

  师:同学们表达得十分完整,现在老师说蟋蟀每分钟叫的次数,你能说出当时的气温吗?

  生:能

  师:蟋蟀1分叫7次。

  生:当时的气温约是4摄氏度。

  师:蟋蟀1分叫14次。

  生:当时的气温约是5摄氏度。

  师:蟋蟀1分叫35次。

  生:当时的气温约是8摄氏度。

  师:你们真棒!都掌握了这项技能,通过刚才的描述过程,谁能说说蟋蟀1分叫的次数和当时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生:气温越高,蟋蟀1分叫的次数越多。

  归纳小结

吨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5篇

  师: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变化的量,其中会有这样的两个量,当一个量发生变化。

  生:另一个量也发生变化。

  师:这两个量有什么关系?

  生:相关联、对应关系。

 此环节通过两个典型的例子:摩天轮座舱高度变化,蟋蟀每分叫声次数随气温的变化,强化学生对变化的量的理解;深化学生对两个相关联的量的“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对应关系。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回顾总结,归纳提升。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师:具体来说呢?

  生1:6岁前,体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生2:骆驼的体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生3:气温越高,蟋蟀1分叫的次数越多。

  ......

  师:大家都说得十分完整!那么这些变化可以用数学的方式来表示吗?如果可以的话,能用哪些方式呢?

  生1:可以,表格。

  生2:图。

  生3:式子。

  ......

  课件呈现以下内容:

  师:同学们真棒!除了文字,图、表和式子是表示“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重要形式。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多观察、勤思考,运用掌握的数学方法把大自然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条理化、简单化,并加以解决。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是在正式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之前,专门设计三个具体情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

  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我以教材内容为依托,为学生创设开放式自主学习的*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交流和展示的过程中深入体验“变化的量”的生成过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视频和课件,展现量的变化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观感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以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解题的思路与探索。借助图表,增强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并将知识课堂变生活课堂, 教学深入浅出,学生通过寻找生活中规律,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变化的量》教案5

  变化的量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观察并回答。

  1.下表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搞清楚表中所涉及的量是哪两个量?观察后请回答。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小结: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2-6岁和6-10岁是体重的增长高峰。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但体重的增长是随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定的。

  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适当**自己的体重。

  二、活动二

  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观察书上统计图:

  1.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

  2.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同桌两人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后,记录在书上,然后再在全班汇报说明。

  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5.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6.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的规律吗?

  三、活动三

  某地的一位学生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如下的.近似关系。

  1.蟋蟀1分叫的次数除以7再加3,所得的结果与当时的气温值差不多。

  2.如果用 t 表示蟋蟀每分叫的次数,你能用公式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请你写出这个关系式,全班展示,交流。

  3.你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两个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四人小组交流你收集到的信息,选派**请举例说明。

  4.你还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哪些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的两个量都是相关联的。它们之间在变化的时候都具有一定的关系。下一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相关联的两个量,在变化时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这样的知识在数学上的应用。

《变化的量》教案6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温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物价的变化、季节的变化、身高体重的变化等。从数学的角度探索现实世界中的变化及变化规律,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奥妙无穷的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

  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函数的核心是把握并刻画变化中不变其中变化的是过程,不变的是规律(关系)。函数的定义通常有两种:即变量说和对应说,变量说便于从宏观上动态地把握,对应说便于从微观上静态地认识;函数常用的表示方法有:语言描述法、解析式表示、表格表示和图像表示。函数思想在小学阶段强调的是渗透,教师应创设变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本性,让学生于变中把握不变。

  二、教学背景分析

  1、 学习内容分析

  变化的量是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的一节准备课。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预测未来,而本单元的正比例、反比例就是两个重要函数。对函数的学习是中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国际数学发展的趋势表明:对于变量之间关系的探索、描述应从小学非正式的开始,丰富早期对函数的经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研究现实世界中的变化规律也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变量,有些变量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教材在变化的量这一课中,设计了三个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变量与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体会函数思想。

  在正式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之前,结合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变化的量,初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为后面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时不再觉得抽象难懂,也有利于学生函数思想的形成。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函数内容的学习从实际背景和生活经验开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并逐步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拓展,小学主要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初步模型,到中学逐步上升到严谨、抽象的数学概念。

  2、 学生情况分析

  其实以前学生学习的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和单价、数量、总价等)、探索数和形的变化规律、字母表示数以及五年级和六年级上学期的看图找关系,已经为学生积累了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经验。本节课的目标之一要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对这些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化的认识,知道可以多种形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虽然学生有了一些变量的生活经验,但是从数学的角度学生对具体情境中相互依存的两个变量能感悟多少呢?为此,我对六(5)班37名学生做了前期**问卷测试,结果分析如下:

  问卷试题:在一次实验活动中,小青记录了一壶水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的情况,数据如下:

  水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记录

时间(分)012345678910
水温(℃)2022

25



30405063758596100

  (1)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2)说一说水烧开之前水温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你还能举出我们生活中变化的量的例子吗?试着写出几个

  测试结果分析:

(1)回答只有水温一个量变化的(2)不能描述水温随着时间变化而升高的(3)举例直说事物名称没有描述关系变化
8人8人15人
占全班22%占全班22%占全班41%

  从分析数据可以看出,正如开始我们所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学生能感受到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温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物价的变化、季节的变化、身高体重的变化等。但是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探索现实世界中的变化及变化规律,不能感悟到很多变量和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学生还没有从常量的世界进入奥妙无穷的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因此更加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 教学**说明

  分类思想是根据数学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数学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分类以比较为基础,比较是分类的前提,分类是比较的结果。数学中的分类思想,是根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将其分成几个不同种类,进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它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逻辑方法。本节课将在分类辨析中比较,使学生对变量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理解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对这些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化的认识,知道可以多种形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数据和图像的深入分析,整体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初步探究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主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和语言进行交流和分析,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过程:

  1、导语:儿子过7岁生日时,我们为他点**生日蜡烛,过了一会儿,我儿子突然喊起来:妈妈,我发现蜡烛越来越短了!我随口说道:当然了,蜡烛燃烧的越多,剩余的自然就越短。

  这个情境中有没有哪两个量变化关系特别密切呢?

  2、你能举出一个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的例子吗?(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变化的量)

  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发现在生活中有很多变化的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变化的量。(板书:变化的量)

  (一)初步感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的变化的量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身边变化的量的例子,请你看一看每一个情境中有哪两种变化的量?它们又是如何变化的呢?先**观察、思考,再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请针对你感兴趣的一个情景说一说。

  (二)整体感知,根据变化的趋势分类

  我们发现刚才的每个情境中都存在两种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会随着发生变化。这些情境中有的量的变化关系具有共同的特点,请你尝试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分类。先思考,再小组交流。将同类的序号填在表格内,并简单写写每一类的特征。

  小组汇报,[板书分类序号、特点]

  小结:小明的体重和年龄的变化实际是有规律的,只不过规律不明显,受是知识和方法的限制,我们现在还研究不了,将来到了高中,我们可以继续研究。骆驼的变化呈现周期性规律,1个周期就是24小时。

  (三)深入研究递减的变量间的联系和区别。

  今天我们就按照这种分类方法继续深入研究变化的量,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刚才,我们将1和2分成了同一类,虽然都是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就减少,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

  让我们来一起深入研究一下这两组(一增一减)变化的量,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学习材料(作业纸)小组合作,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进行研究。再整体观察分析,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1.汇报交流。

  学生预设:从表格和图象两方面阐述,

  小结:从表格中的数据能看出,同样是一增一减,燃烧长度和剩余长度是和不变(课件)。分的杯数和每杯的量是乘积不变(课件)。

  从图象中也能看出这两种关系(课件)。并且同学们还发现蜡烛燃烧是有尽头的,图象是一条线段。而水是分不完的,图象无限趋近横轴,但不与横轴相交。

  看来在变化的量中,还有不变的量,这个不变的量,决定了两个变化的量的关系,决定了他们的变化趋势。

  2.总结方法

  我们刚才观察两种变化的量时,你们都采用了什么方式进行的研究呢?他们有什么优势呢?(图象直观,便于观察整体的变化趋势,表格准确,可以借助数据进一步计算深入分析)

  三、机动:对同增类的分析

  刚才在分类时候,大家都同意将34分成一类,认为两个量的变化是同时增加的,你打算采用哪种方法进行研究呢?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研究材料,小组合作,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四、小结全课

  1、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能谈谈这节课你的感受或问题吗?

  2、其实我们今天研究的这些变化的量,都是我们以前已经知道并应用过的,例如正方形的周长和长方形的面积都是是我们三年级学过的内容,包括其他的情境中的变量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今天我们从量的变化的角度出发,将数据和图形结合在一起观察分析,通过一次次的分类,发现在我们熟悉的这些规律中蕴含着更多的奥秘。同学们,其实变化的量中还有更多规律等着你们去发现,去探索。

  五、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课后学生是否能从具体情境中发现相互依存的两个变量,并能用不同方式(语言、表格、图像或关系式)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变化的量》教案7

  资源简介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9~40页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数学情境认识“变化的量”,并通过描述活动,了解其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知道列表与画图都是表示变量关系的常用的方法,积累表征变量的数学活动经验。

  2、通过举例与交流活动,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3、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变化特征,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

  4、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找出变量并体会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难点:用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年我们上的是数学课,数学有一个研究的对象是量。比如:每袋食盐重500克;我们数学书的单价是7.34元,共有113页;***广场的占地面积是44公顷……手的只数,课本的单价、页数,占地面积这些量都是固定不变的。下面同学们看几个短片,你能从中发现哪些量?

  播放短视频(1、电梯上升;2、高铁时间和速度变化;3、阳光下影子边长)

  生1:我发现了电梯从六楼上到了八楼。

  生2:我发现了,时间和速度。

  生3:我发现的影子在变长。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楼层、时间、速度和影子的长度,这些量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

  生:这些量都是变化的。

  师:对,这些量都是变化着的,我们又称之为变化的量(完成板书:变化的量)

  2、探索交流

  活动一:

  师:生活中像这样变化的量还有很多,比如说妙想6岁之前的体重。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妙想六岁之前的体重是怎样的?

  生:越来越重。

  师:那我们怎么用数学的办法来表示呢?……(出示表格)淘气他是用列表的方法。(板书:表示方法:表格)请同学们观察,在表格中有哪两种变化的量?

  生:有年龄和体重这两个变化的量。(板书:体重和年龄)

  师:体重是怎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

  生:年龄增长了,体重增加了。

  生:体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师:说的`真好!体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笑笑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了这种变化的情况,她用的是什么办法?对,他用的是画图的方法。(出示图,板书:画图)怎么看这个图?

  生:先看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

  师:在这里横轴表示的是年龄,纵轴表示的是体重。从这幅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出生时到2岁体重增加的最快。

  生:体重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师:同学们想一想,笑笑的体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一直增加下去吗?

  生:不会,长大后人的体重就不增加了。

  师:是啊,所以说体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是有范围的,超出了这个范围再这样说就不合适了。

  活动二:

  师:用画图的方法,我们还可以表示骆驼的体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图)。图中有哪两个变化的量?

  生:体温和时间(板书)

  师:同学们看着横轴上表示的时间,有没有感到奇怪的地方?

  生:有的时间比24还大。

  师:一天才24个小时,怎么会有比24还大的时间呢?

  生:那是第二天的时间。

  师:那你能分清楚哪是第一天的时间哪是第二天的时间吗?

  生:从0时到24时是第一天的时间,从24时到48时是第二天的时间。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请你们打开书,完成图下面的三道题目。

  学生**完成题目,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生完成后及时反馈。

  出示问题一:

  师:谁来指一下哪个点表示最高体温,哪个点表示最低体温?

  生到讲台指一指。

  师:它们各表示多少度?

  生:40度和35度。

  出示问题二:

  师:谁来指一指那一段表示体温上升,那一段表示体温下降?

  生指一指后回答:从4时到16时体温在上升;0时到4时和16时到24时体温在下降。

  出示问题三:

  师:第二天8时是几时?为什么?

  生:是32时,因为24加8等于32。

  师:和前一天的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生:两个时间的体**同。

  师:还有类似的情况吗?

  生1:第二天4时和前一天的4时的体**同。

  生2:我发现第二天和前一天的时间相同体温也相同。

  师:你真善于观察。如果让你画出第三天骆驼体温的变化情况,你能画出来吗?

  生:能,只要和前面两天画的一样就好了。

  师:真厉害,同学们已经发现了其中的规律了。像这样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情况相同,周而复始的不断重复出现,我们把这种变化叫做周期性变化。(板书:周期性变化)

  活动三: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研究的这几个量,妙想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骆驼的体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都是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板书)。在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的情况。比如:每天的气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公共汽车到站了,下车的人数越多,车上的人数越少;我们班的同学**做操,站的队数越多,每队的人数越少;购买的作业本数量越多,应付的钱数越多……你还能找出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子吗?

  先让学生互相同桌说一说。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发现?

  指名学生说一说。

  活动四:

  师: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有这么多的发现。有一个小朋友也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出示“练一练”第三题)。在他的发现中有哪两个变化的量?

  生:蟋蟀1分叫的次数和气温。

  师:如果用t表示蟋蟀1分叫的次数,用n表示气温,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个规律吗?

  生思考并写出来后指名同学说一说。(板书: n÷7+3= t)

  师:如果知道n=140,你能算出当时的气温吗?

  生计算,并回答:气温大约是23度。

  师:同学们请看,这次我们有用了一个关系式表示两个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板书:关系式)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后“练一练”第1、2题。

  生**完成后小组内讨论。最后找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课堂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留心生活中遇到的变化的量,并和同学说一说其中一个量是如何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变化的量》教案8

  变化的量

  教学内容:变化的量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变化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l.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请你说出两个比。(教师板书)

  2.什么是比的比值?上面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就根据比和比值来学习比例,并且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比例的意义例1。

  让学生算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再比较每组里两个比的比值有什么关系。(指名板演)

  (1)3:524:40(2):7.5:3

  追问:比值相等,说明每组里两个比怎样?

  说明3:5的比值和24:40的比值都是,比值相等,也就是两个比相等,可以写成:

  3:5=24:40(板书)这个式子表示两个比怎样?:和7.5:3也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板书::=7.5:3这个式子也表示什么?谁来说一说,上面两个等式表示的是怎样的式子?指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

  2.下面两个比之间的哪些○里能填=,为什么?

  1:2○3:60.5:0.2○5:2

  1.5:3○15:3:2○:1

  **:填了等号后的式子是什么?1.5:3和15:3为什么不能组成比例?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可以看它们的什么?指出: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看比值是不是相等;也可以把两个比化简后看是不是相同的两个比。

  3.教学例2。

  出示例2,让学生先写出两天中汽车行驶的路程与行使时间的比。**:怎样判断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让学生判断并写出比例。**:能不能组成比例?(板书比例式)为什么?强调:只有两个比值相等的比才能组成比例。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看书自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看黑板上的比例,说一说其中的内项和外项。让学生自己选择比例,计算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要求观察,从中发现什么。让学生口答结果。**:从上面的计算里,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请你说一说外项和内项。**:在这个比例里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追问:为什么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5.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1.8和0.5:0.25。让学生自己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2.6:1.8和0.5:0.25能组成比例吗?你怎样判断的?指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算。填写以后,**学生:为什么填这个数?

  1.**: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

  2.让学生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6=5:()0.8:()=1:自己填写后小组交流。

  完成练一练。

  自己完成后小组交流,然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并说明可以用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判断,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四、全课小结

  这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可以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五、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1~6题。

《变化的量》教案9

  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并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在交流中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伊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意识。通过引导学生汇报并借助手势说明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身高的变化情况,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年龄和身高这两个变量。

  2.在观察中捕捉数学信息。

  教学中,遵循主体性原则,结合教材具体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空间,使学生不但经历从情境图中找到互相依存的两个变量,并真实感受到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发生变化的过程,而且在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在思考中进一步丰富对函数的感受。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表格、图象等深入分析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互相依存的两个变量存在的普遍性,体会到变量与变量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正比例与反比例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课件

  学生准备 **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体重的变化情况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激趣。

  谁能借助手势形象地说明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身高变化情况?(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

  2.导入新课。

  在青少年时期,我们每个人的身高和体重都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年龄、身高、体重这些变化的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亲身经历的身高的'变化引入,通过语言描述和手势,让学生在初步认识生活中存在着变化的量的同时,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探究新知

  1.观察、感知变量。

  (1)观察表格,感知变量。

  淘气和笑笑分别用表格和图表示了妙想6岁前的体重变化情况。

  年龄

  出生时

  2岁

  4岁

  6岁

  体重/kg

  3.5

  14.0

  18.0

  21.0

  教师**:

  ①观察上面的表格和图,想一想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②说一说妙想6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学生互相交流、汇报后教师总结:妙想6岁前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③体重会一直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吗?

  教师小结:体重和年龄是一组互相依存的量。但体重的增长是由人的生长规律决定的,现在我们还不能把这种关系清楚地表达出来,因为我们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2)观察图象,感知变量。

  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变化的量》教案10

  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关联的变量;明白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的特点。

  2.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表等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重点找出变量并体会量之间存在着的关系。重点突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寻找表格、图象中变量之间的变化情况,掌握变量之间的关系。难点用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难点突破掌握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后,引导学生用合适的语言把这种关系表达出来。教法主要有讲解法、谈话法、引导发现法、以教促学法。学法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理解具体情境中的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教师课件。学生**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身高和体重变化情况。过程引入

  1.同学们,你们从出生到现在,身高是如何变化的?先估计一下,再说一说?(引导学生交流与讨论。)

  2.我们不但只有身高在变化,我们的体重也在变化,你们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体重变化情况吗?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情况。

  3.我们知道从出生到现在,身高和体重都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也就是说身高和体重都是两个变化的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变化的量。(板书课题:变化的量)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课前**自己身高和体重的变化,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变化的量,引起学生探究这些变化的量的欲望。

  探新(一)探究妙想的体重变化情况。

  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了几名同学从出生到现在的身高和体重变化情况,淘气和笑笑也在**妙想的体重变化情况。他们还画出了图表,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妙想体重变化情况的表格和图。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和图,看看表格和图中都有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认真观察,寻找数学信息。)

  2.**:通过观察,你发现哪些量在发生变化?引导学生回答:妙想的'年龄和体重在变化。

  3.追问:妙想6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

  学生回答预测:

  生A:妙想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重。

  生B:我发现妙想从出生到2周岁这段时间体重增长最快。

  4.质疑:人的体重是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一直增长?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能会回答:这是不一定的,因为有的人的体重增长到一定时候,就停止增长了。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体重还会减少。

  小结:人的年龄和体重是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二)探究骆驼的体温变化情况。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图表,分析了妙想从出生到6周岁前的体重变化情况。下面,我们继续来探究骆驼的体温变化情况,大家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骆驼体温变化情况统计图,要求学生观察。

  1.**:表中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纵轴表示温度,横轴表示时间。

  2.追问:图中弯曲的线表示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弯曲的线表示的是骆驼的体温在48小时内的变化情况。

  3.再追问: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哪些量在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后回答:温度和时间在变化。

  4.请学生结合图表下面提出的问题,分析每个问题的答案。

  (1)学生观察分析,教师巡视。

  (2)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找到的答案与同学进行交流,在小组内形成**的意见,反馈汇报。

  5.**:通过刚才的分析,你们发现骆驼体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回答:骆驼的体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变化的周期是一天。

  (三)寻找生活中变化的量。

  过渡:同学们通过探究,了解了年龄和体重、温度和时间这些变化的量。其实在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能找出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子吗?先想一想,再和同学互相交流。

  1.学生思考回忆后,把找到的相关例子和同学交流。

  2.教师指名说一说自己发现的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的例子。汇报时,学生只要说的是两个相关联的变化的量,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的情境图,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交流中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关联的变量,我们可以利用图表等形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巩固1.完成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1题。

  (1)学生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2)分析当底面积一定时,圆柱的体积与高之间的关系。

  (3)指名汇报。学生回答预测:当圆柱的底面积等于10c㎡时,圆柱的体积随圆柱高的变化而变化,体积随高的增加而增加。

  2.完成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2题。

  (1)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

  (2)全班汇报,集体订正。学生汇报预测:

  (1)转动过程中,到达的最高点是18米,最低点是3米。

  (2)转动第一圈的过程中,0至6分时高度在增加,6至12分时,高度在降低。

  (3)到达最高点后,下一次再到达最高点需要经过12分钟。

  3.完成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3题。

  (1)学生**思考,分析数量关系。

  (2)引导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出数量关系。

  (3)小组交流后反馈汇报。引导学生回答:t=n÷7+3。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的巩固与深化,不仅靠感知,还要辅以灵活、有层次的练习。通过巩固拓展练习,不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深化,而且使学生的思维在练习中得到发展,创新素质得到锤炼。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很多变化的量,如:年龄和体重是两个变化的量,时间和骆驼的体温是两个变化的量。反思本节课主要是感受变量之间的关系。

  为了遵循“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理念,本节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

  (1)以观察分析为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相关联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从而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以验,教学中,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如让学生在理解相关联的两个变量的基础上,从生活中寻找相关联的量,激发学生对原有知识经验的回忆;

  (3)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同伴交流等形式,互相合作,共同获取知识。对于初次接触函数知识的小学生来说,对量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虽然作了努力,但有些学困生仍不能透彻地理解量的含义,这是本节课教学中的失误,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待改进。

  板书变化的量两个变量:

  1.年龄和体重的变化;

  2.时间和骆驼体温的变化。

《变化的量》教案1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活中有哪些变化的现象?这些现象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吗?

  (学生已经完成“课前准备”,选择几个学生回答)

  2、师: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等都在变化,象这样的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

  3、师: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

  设计意图:学生预习后直接导入新课,加深对“变化的量”的认识,寻找生活中的量的认识,引起新课的学习积极性。本环节的课前准备是要学生**完成。

  二、进行新课,掌握变量。

  1、请**完成导学案的“学一学”。

  2、师:小组交流刚才的自主学习的内容。并确定中心发言人。

  3、小组进行自我展示。

  (1)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学生谈群学体会:人的年龄和体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教师小结。我发现(体重)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设计意图:课本呈现出第一幅情景图,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年龄与体重的变化,能够回答问题,发现年龄与体重的变化情况,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变化,学生先观察然后回答问题。

  (2)沙漠之舟

  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课件出示: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A、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B、一天中,骆驼体温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C、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D、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E、每天骆驼的体**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意图:通过教学第二幅情景图,认识有关沙漠之舟的基本知识,拓宽学生的课外知识面。读懂统计图,回答问题,通过问题,发现规律。这是本环节的教学目标,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已有基础。

  3、蟋蟀与气温的关系

  A、出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图。

  B、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

  生:气温h=t÷7+3。

  C、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师: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

  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小结: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

  教学意图:这环节学生理解蟋蟀的叫声用关系式表示,大多学生通过书上的文字提示,都可以完成关系式,个别不行的,就个别辅导。

  三、课堂巩固,加深理解。

  1.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2、小明到商店买练习簿,每本单价2元,购买的总数x(本)与总金额y(元)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

  设计意图:我在这一课的练习设计上,没有太多的练习量,反而注重巩固课本上的练习。由难到易,重质不重量,希望通过补充练习提高后进生的课堂参与度,帮助部分学生的梳理知识。

  四、全课小结,谈谈收获。

《变化的量》教案1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十二册1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用表格、图像、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关系,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关联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充分感受互相关联的变量。

  教学难点:

  辨别哪些相关联的量可以用字母表示,怎么样表示?哪些不能。

  教学过程:

  一、体会什么是变量

  师: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等都在变化,象这样的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

  二、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互相关联的变量。

  师:往往一些量的改变会引起另外一些量的改变,比如:身高的改变会引起体重的改变;购物时,单价或数量的改变,会引起总价的改变;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

  1、小明体重变化情况

  (1)说说表中出现了哪些量?它们是怎么样变化的?说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今后他的年龄和体重还可能怎么样变化?

  小结:人的年龄和体重是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2、骆驼的体温变化

  (1)出示骆驼体温变化统计图,先观察认识统计图中反应出哪些信息。

  (2)依次回答书中的三个问题。(先**思考,再小组交流)

  (3)小结:请说说骆驼的体温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3、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

  (1)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

  (2)这两个量的关系跟前两种情况比有什么不同?

  (3)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两个量的关系吗?前两个例子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吗?

  (4)小结:用语言表达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的关系。

  二、巩固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象这样互相关联的两个变量,一个量总是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你们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就应肯定)

  师将学生举的一些例子板书在黑板上进行比较:在这几组互相关联的量中,哪些量可以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来表示?

  三、练习

  请说说哪两个变量是互相关联的?在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中,哪些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

  (1)人的身高与体重 (2)人的长相与身高 (3)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4)人的身高与跳绳的速度(5)每袋米重50千课题:变化的量

《变化的量》教案13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化;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也都在变化,象这样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而且往往一些量的改变会同时引起另外一些量的改变,比如:身高的改变会引起体重的改变;购物时,单价或数量的改变,会引起总价的改变等;象这样的.例子简直是举不胜举,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变化的量”。板书:变化的量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新课,让学生从语言上整体感知什么是变量,加深对“变化的量”的认识,寻找生活中的量的认识,引起新课的学习积极性。本环节的活动是老师讲述,学生用手势表现出到现在体重、身高与年龄的变化。问题直接由老师提出。简洁高效。)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老师提供研究素材。

  (1)初次感受两个量的变化。

  课件出示表一,

  某班女生人数始终为20人。

  男生/人3031323334……

  全班人数/人5051525354……

  请学生观察分析表中有哪些量是在发生变化?它们的变化关系又是如何?

  (2)感受两个量的变化。

  课件出示表二,

  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年龄出生时6个月1周岁2周岁6周岁10周岁

  体重/千克3.57.010.514.021.031.5

  1、这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请你认真的观察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吗?今后他的年龄和体重还可能怎么样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先**思考,在小组讨论交流。

  3.组内说一说。

  ()随()的增加而增加。

  ()随()的减少而减少。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班内交流。哪个小组愿意将您们组的发现与大家分享一下。

  2.小组展示汇报,大家分享,互相评价,质疑对话。

  (1)从表中知道小明的年龄和体重。

  预设回答:

  ①上表中小明的年龄和体重在发生变化.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②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的。

  变化规律:人的年龄和体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小明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6岁和6~10岁是体重的增长高峰。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的成长的重要阶段。


《变化的量》教案5篇(扩展3)

——《变化的量》教案菁选

《变化的量》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变化的量》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变化的量》教案1

  教学过程:

  一、引入变量的概念

  师:老师买了10个苹果,吃了2个,还剩?个吃了4个,还剩?个吃了7个,还剩?个

  问:在老师刚才叙述的吃苹果这件事中有几个量?其中哪些量是变化的?怎样变化?

  (有三个量;吃的个数与剩下的个数是变化的;一个增加,一个减少。)

  师: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发生变化,可以看出,这两个量是互相依赖的变量,也可以说是相关联的量。

  二、新授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看书P18。

  1. 看第一个例子,说说这个统计表的内容是什么?

  (是小明体重变化的情况)

年龄出生时6个月1周岁2周岁6周岁10周岁
体重/千克3.57.010.514.021.031.5

  问:表中的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年龄在变,体重也在发生变化:年龄增加,体重也在增加。

  问: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图象来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呢?用一个什么图表示合适呢?(折线统计图)

  2. 看第二个例子。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这就是反映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图象。请你认真观察图象,图象中反映了哪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时间、体温)

  指导学生读懂图意:

  (1) 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多少?(400C)最低是多少?(350C)

  (2) 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4时到16时)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0时到4时,16时到24时)

  师:骆驼的体温是随时间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3) 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师:次日8时指第2天8时,与第一天8时相比,增加了24小时,应是图中的32时。

  3. 看第三个例子。是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近似关系。

  问:你认为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呢?

  h=t7+3

  三、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的例子。

  如:一天的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汽车行使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等。

  问: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只要合理,老师就要给予肯定。)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其中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我们就称这两个量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变化的量》教案2

  资源简介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9~40页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数学情境认识“变化的量”,并通过描述活动,了解其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知道列表与画图都是表示变量关系的常用的方法,积累表征变量的数学活动经验。

  2、通过举例与交流活动,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3、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变化特征,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

  4、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找出变量并体会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难点:用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年我们上的是数学课,数学有一个研究的对象是量。比如:每袋食盐重500克;我们数学书的单价是7.34元,共有113页;***广场的占地面积是44公顷……手的只数,课本的单价、页数,占地面积这些量都是固定不变的。下面同学们看几个短片,你能从中发现哪些量?

  播放短视频(1、电梯上升;2、高铁时间和速度变化;3、阳光下影子边长)

  生1:我发现了电梯从六楼上到了八楼。

  生2:我发现了,时间和速度。

  生3:我发现的影子在变长。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楼层、时间、速度和影子的长度,这些量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

  生:这些量都是变化的。

  师:对,这些量都是变化着的,我们又称之为变化的量(完成板书:变化的量)

  2、探索交流

  活动一:

  师:生活中像这样变化的量还有很多,比如说妙想6岁之前的体重。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妙想六岁之前的体重是怎样的?

  生:越来越重。

  师:那我们怎么用数学的办法来表示呢?……(出示表格)淘气他是用列表的方法。(板书:表示方法:表格)请同学们观察,在表格中有哪两种变化的量?

  生:有年龄和体重这两个变化的量。(板书:体重和年龄)

  师:体重是怎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

  生:年龄增长了,体重增加了。

  生:体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师:说的真好!体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笑笑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了这种变化的情况,她用的是什么办法?对,他用的是画图的方法。(出示图,板书:画图)怎么看这个图?

  生:先看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

  师:在这里横轴表示的是年龄,纵轴表示的是体重。从这幅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出生时到2岁体重增加的最快。

  生:体重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师:同学们想一想,笑笑的体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一直增加下去吗?

  生:不会,长大后人的体重就不增加了。

  师:是啊,所以说体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是有范围的,超出了这个范围再这样说就不合适了。

  活动二:

  师:用画图的方法,我们还可以表示骆驼的体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图)。图中有哪两个变化的量?

  生:体温和时间(板书)

  师:同学们看着横轴上表示的时间,有没有感到奇怪的地方?

  生:有的时间比24还大。

  师:一天才24个小时,怎么会有比24还大的'时间呢?

  生:那是第二天的时间。

  师:那你能分清楚哪是第一天的时间哪是第二天的时间吗?

  生:从0时到24时是第一天的时间,从24时到48时是第二天的时间。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请你们打开书,完成图下面的三道题目。

  学生**完成题目,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生完成后及时反馈。

  出示问题一:

  师:谁来指一下哪个点表示最高体温,哪个点表示最低体温?

  生到讲台指一指。

  师:它们各表示多少度?

  生:40度和35度。

  出示问题二:

  师:谁来指一指那一段表示体温上升,那一段表示体温下降?

  生指一指后回答:从4时到16时体温在上升;0时到4时和16时到24时体温在下降。

  出示问题三:

  师:第二天8时是几时?为什么?

  生:是32时,因为24加8等于32。

  师:和前一天的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生:两个时间的体**同。

  师:还有类似的情况吗?

  生1:第二天4时和前一天的4时的体**同。

  生2:我发现第二天和前一天的时间相同体温也相同。

  师:你真善于观察。如果让你画出第三天骆驼体温的变化情况,你能画出来吗?

  生:能,只要和前面两天画的一样就好了。

  师:真厉害,同学们已经发现了其中的规律了。像这样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情况相同,周而复始的不断重复出现,我们把这种变化叫做周期性变化。(板书:周期性变化)

  活动三: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研究的这几个量,妙想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骆驼的体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都是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板书)。在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的情况。比如:每天的气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公共汽车到站了,下车的人数越多,车上的人数越少;我们班的同学**做操,站的队数越多,每队的人数越少;购买的作业本数量越多,应付的钱数越多……你还能找出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子吗?

  先让学生互相同桌说一说。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发现?

  指名学生说一说。

  活动四:

  师: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有这么多的发现。有一个小朋友也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出示“练一练”第三题)。在他的发现中有哪两个变化的量?

  生:蟋蟀1分叫的次数和气温。

  师:如果用t表示蟋蟀1分叫的次数,用n表示气温,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个规律吗?

  生思考并写出来后指名同学说一说。(板书: n÷7+3= t)

  师:如果知道n=140,你能算出当时的气温吗?

  生计算,并回答:气温大约是23度。

  师:同学们请看,这次我们有用了一个关系式表示两个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板书:关系式)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后“练一练”第1、2题。

  生**完成后小组内讨论。最后找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课堂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留心生活中遇到的变化的量,并和同学说一说其中一个量是如何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变化的量》教案3

  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关联的变量;明白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的特点。

  2.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表等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重点找出变量并体会量之间存在着的关系。重点突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寻找表格、图象中变量之间的变化情况,掌握变量之间的关系。难点用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难点突破掌握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后,引导学生用合适的语言把这种关系表达出来。教法主要有讲解法、谈话法、引导发现法、以教促学法。学法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理解具体情境中的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教师课件。学生**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身高和体重变化情况。过程引入

  1.同学们,你们从出生到现在,身高是如何变化的?先估计一下,再说一说?(引导学生交流与讨论。)

  2.我们不但只有身高在变化,我们的体重也在变化,你们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体重变化情况吗?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情况。

  3.我们知道从出生到现在,身高和体重都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也就是说身高和体重都是两个变化的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变化的量。(板书课题:变化的量)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课前**自己身高和体重的变化,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变化的量,引起学生探究这些变化的量的欲望。

  探新(一)探究妙想的体重变化情况。

  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了几名同学从出生到现在的身高和体重变化情况,淘气和笑笑也在**妙想的体重变化情况。他们还画出了图表,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妙想体重变化情况的表格和图。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和图,看看表格和图中都有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认真观察,寻找数学信息。)

  2.**:通过观察,你发现哪些量在发生变化?引导学生回答:妙想的年龄和体重在变化。

  3.追问:妙想6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

  学生回答预测:

  生A:妙想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重。

  生B:我发现妙想从出生到2周岁这段时间体重增长最快。

  4.质疑:人的体重是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一直增长?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能会回答:这是不一定的,因为有的人的体重增长到一定时候,就停止增长了。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体重还会减少。

  小结:人的年龄和体重是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二)探究骆驼的体温变化情况。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图表,分析了妙想从出生到6周岁前的体重变化情况。下面,我们继续来探究骆驼的体温变化情况,大家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骆驼体温变化情况统计图,要求学生观察。

  1.**:表中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纵轴表示温度,横轴表示时间。

  2.追问:图中弯曲的线表示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弯曲的线表示的是骆驼的体温在48小时内的变化情况。

  3.再追问: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哪些量在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后回答:温度和时间在变化。

  4.请学生结合图表下面提出的问题,分析每个问题的答案。

  (1)学生观察分析,教师巡视。

  (2)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找到的答案与同学进行交流,在小组内形成**的意见,反馈汇报。

  5.**:通过刚才的分析,你们发现骆驼体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回答:骆驼的体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变化的周期是一天。

  (三)寻找生活中变化的量。

  过渡:同学们通过探究,了解了年龄和体重、温度和时间这些变化的量。其实在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能找出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子吗?先想一想,再和同学互相交流。

  1.学生思考回忆后,把找到的相关例子和同学交流。

  2.教师指名说一说自己发现的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的例子。汇报时,学生只要说的是两个相关联的变化的量,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的情境图,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交流中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关联的变量,我们可以利用图表等形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巩固1.完成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1题。

  (1)学生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2)分析当底面积一定时,圆柱的体积与高之间的关系。

  (3)指名汇报。学生回答预测:当圆柱的底面积等于10c㎡时,圆柱的体积随圆柱高的变化而变化,体积随高的增加而增加。

  2.完成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2题。

  (1)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

  (2)全班汇报,集体订正。学生汇报预测:

  (1)转动过程中,到达的最高点是18米,最低点是3米。

  (2)转动第一圈的过程中,0至6分时高度在增加,6至12分时,高度在降低。

  (3)到达最高点后,下一次再到达最高点需要经过12分钟。

  3.完成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3题。

  (1)学生**思考,分析数量关系。

  (2)引导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出数量关系。

  (3)小组交流后反馈汇报。引导学生回答:t=n÷7+3。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的巩固与深化,不仅靠感知,还要辅以灵活、有层次的练习。通过巩固拓展练习,不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深化,而且使学生的思维在练习中得到发展,创新素质得到锤炼。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很多变化的量,如:年龄和体重是两个变化的量,时间和骆驼的体温是两个变化的量。反思本节课主要是感受变量之间的关系。

  为了遵循“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理念,本节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

  (1)以观察分析为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相关联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从而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以验,教学中,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如让学生在理解相关联的两个变量的基础上,从生活中寻找相关联的量,激发学生对原有知识经验的回忆;

  (3)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同伴交流等形式,互相合作,共同获取知识。对于初次接触函数知识的小学生来说,对量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虽然作了努力,但有些学困生仍不能透彻地理解量的含义,这是本节课教学中的失误,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待改进。

  板书变化的量两个变量:

  1.年龄和体重的变化;

  2.时间和骆驼体温的变化。

《变化的量》教案4

  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并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在交流中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伊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意识。通过引导学生汇报并借助手势说明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身高的变化情况,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年龄和身高这两个变量。

  2.在观察中捕捉数学信息。

  教学中,遵循主体性原则,结合教材具体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空间,使学生不但经历从情境图中找到互相依存的两个变量,并真实感受到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发生变化的过程,而且在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在思考中进一步丰富对函数的`感受。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表格、图象等深入分析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互相依存的两个变量存在的普遍性,体会到变量与变量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正比例与反比例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课件

  学生准备 **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体重的变化情况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激趣。

  谁能借助手势形象地说明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身高变化情况?(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

  2.导入新课。

  在青少年时期,我们每个人的身高和体重都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年龄、身高、体重这些变化的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亲身经历的身高的变化引入,通过语言描述和手势,让学生在初步认识生活中存在着变化的量的同时,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探究新知

  1.观察、感知变量。

  (1)观察表格,感知变量。

  淘气和笑笑分别用表格和图表示了妙想6岁前的体重变化情况。

  年龄

  出生时

  2岁

  4岁

  6岁

  体重/kg

  3.5

  14.0

  18.0

  21.0

  教师**:

  ①观察上面的表格和图,想一想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②说一说妙想6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学生互相交流、汇报后教师总结:妙想6岁前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③体重会一直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吗?

  教师小结:体重和年龄是一组互相依存的量。但体重的增长是由人的生长规律决定的,现在我们还不能把这种关系清楚地表达出来,因为我们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2)观察图象,感知变量。

  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变化的量》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表格、图像、关系式,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为后面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打下基础,同时体会函数思想。

  教材呈现了三个具体情境,鼓励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中,体会在生活情境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关系。这三个情境分别用表格、图像和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关系,以使学生体会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多种形式。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民办实验小学,学校的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突显人文性,这样学生喜爱学习数学,敢于在课堂上表现自我,学生有较好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的变化。

  2、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

  3、师:身高、体重都会变化,这些都是变化的量。(板书课题)

  二、观察表格,感知变量。

  1、出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师:这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师生共同画一画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

吨的认识教学视频

  (4)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2、说一说。

  (1)我发现( )随( )的增加而增加。

  (2)我发现( )随( )的减少而减少。

  3、师:通过你们举的例子,可以发现什么?

  三、通过读图,感受变量。

  1、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2、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3、读懂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一天中,骆驼体温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感受量的周期变化。

  (1)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2)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3)第二天,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第三天呢?第十天呢?

  (4)师:每天骆驼的体**是怎样变化的?

  四、建立模型,感悟变量。

  1、出示叫的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

  2、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

  即气温h=t÷7+3。

  3、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师: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

  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4、举出而变化的例子。

  5、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

  五、课堂巩固,加深理解。

  1、连一连,把相互变化的量连起来。

  路程 正方形周长

  边长 购卖数量

  总价 行驶时间

  2、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六、全课小结,谈谈收获。

《变化的量》教案6

  变化的量

  教学内容:变化的量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变化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l.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请你说出两个比。(教师板书)

  2.什么是比的比值?上面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就根据比和比值来学习比例,并且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比例的意义例1。

  让学生算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再比较每组里两个比的比值有什么关系。(指名板演)

  (1)3:524:40(2):7.5:3

  追问:比值相等,说明每组里两个比怎样?

  说明3:5的比值和24:40的比值都是,比值相等,也就是两个比相等,可以写成:

  3:5=24:40(板书)这个式子表示两个比怎样?:和7.5:3也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板书::=7.5:3这个式子也表示什么?谁来说一说,上面两个等式表示的是怎样的式子?指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

  2.下面两个比之间的哪些○里能填=,为什么?

  1:2○3:60.5:0.2○5:2

  1.5:3○15:3:2○:1

  **:填了等号后的式子是什么?1.5:3和15:3为什么不能组成比例?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可以看它们的什么?指出: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看比值是不是相等;也可以把两个比化简后看是不是相同的两个比。

  3.教学例2。

  出示例2,让学生先写出两天中汽车行驶的路程与行使时间的比。**:怎样判断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让学生判断并写出比例。**:能不能组成比例?(板书比例式)为什么?强调:只有两个比值相等的比才能组成比例。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看书自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看黑板上的比例,说一说其中的内项和外项。让学生自己选择比例,计算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要求观察,从中发现什么。让学生口答结果。**:从上面的计算里,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请你说一说外项和内项。**:在这个比例里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追问:为什么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5.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1.8和0.5:0.25。让学生自己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2.6:1.8和0.5:0.25能组成比例吗?你怎样判断的?指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算。填写以后,**学生:为什么填这个数?

  1.**: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

  2.让学生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6=5:()0.8:()=1:自己填写后小组交流。

  完成练一练。

  自己完成后小组交流,然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并说明可以用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判断,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四、全课小结

  这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可以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五、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1~6题。

《变化的量》教案7

  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五年的学习,已经有较全面的知识积累,而针对本课《变化的量》而言,学生之前接触的都是常量的相关知识,对变化的量知之甚少,不过学生已有的积累及相关铺垫也将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如已掌握的用字母表示数,能够看懂的基本的表格,三种统计图的表示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加之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具备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效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任务分析:

  《变化的量》不仅是一个课题,更是一种新思维,是学生后续学习正反比例,乃至初中学习函数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在更加直观的体验中去感知、理解、运用变化的量,是本课的一大难点。教材中通过大量的表格、图像、关系式等函数表示方式,让学生在充分经历的过程中去观察、发现、思考各种表示方式中所呈现的变化的量,并且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方式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本课中所涉及到的表格、统计图、关系式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掌握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结合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与观察,并能将自己的观察与分析结果用语言进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数学情景认识“变化的量”,并通过描述活动,了解其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知道列表与画图都是表示变量关系的常用的方法,积累表征变量的数学活动经验。

  2.通过举例与交流活动,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教学重点:找出变量并体会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学生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出课题。

  1.学生感知变化

  师:同学们,大家在一起相处六年了,大家相互熟不熟悉?

  生:熟悉。

  师:那请大家仔细观看下面这段视频,猜一猜她是谁?

  播放何萍1到6岁成长视频。

  生:她是何萍。

  课件再次呈现视频中主要的四张照片。

  师:通过观看成长视频和观察这四幅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成长、改变、越来越高、越来越大。

  生2:体重增加、升高增加、年龄增长。

  何萍:越来越漂亮了。

  ……

  师: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十分敏锐,发现了何萍成长中的许多变化。

 此环节通过生动活泼的成长视频,结合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在直观感受变化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变化的兴趣。

  2.学生发现变化的量

  课件出示表格:何萍1到6岁的身高和体重数据。

  师:观察表格,你看到了哪些量?它们是固定不变的还是变化的?

  生:体重和年龄,他们是变化的量。

  师板书:变化的量

  师:它们是怎样变的,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每个年龄阶段对应的体重不同,年龄越大,体重越大。

  3.知道列表和画图是表示变化的常用方法

  师:这种变化除了用课件中的列表法,能否用图来表示?如果能的话,用哪种图最合适?

  生:能,用我们学过的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图:

  学生描述变化

  师:观察统计图表,说说女孩哪个阶段体重增加得最快。

  生:从出生到2岁

  师:你能够用一句话来描述六岁前,女孩的体重是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吗?

  生:6岁前,女孩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师板书:体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通过设置感知变化、发现变化、表示变化以及描述变化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在充分认识变化的量的同时,为后续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作出良好的知识和方法铺垫。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人类有如此变化,动物身上又有怎样的变化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沙漠之舟”骆驼的体温变化。

  课件呈现骆驼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图。

  1.自主思考,理解图意

  师:观察这幅图,说说你从中都能够获取哪些信息?

  生1:图中反应的是两个量的变化,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骆驼体温

  生2:骆驼体温最高40摄氏度,最低35摄氏度

  生3:图中25时表示次日**1时。

  ......

  2.小组讨论,说说想法

  师:同学们真棒!看来一幅图能够向我们传达非常多的信息。针对骆驼体温变化图,我也有一些疑惑需要大家帮我解决,可以吗?

  生:可以。

  师:现在每个组长手里拿到的便是老师的问题:

  (1)根据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图,我们小组能获取的信息以及发现的规律有:

  (2)关于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我们小组还存在的问题有:

  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解决问题,注意一下学习要求:(1)小组充分交流讨论(2)组长负责记录(3)选出一位**展示(4)计时5分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以”骆驼体温变化图“为依据,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式自主学习的*台,通过两个问题营造探索氛围。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变化规律,挖掘未知问题,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变化的量。

  3.全班展示,交流成果

  组1:我们小组获取的信息是:4时~16时骆驼的体温在上升,16时~28时骆驼的体温在下降,16时骆驼体温最高。骆驼的最高体温是40摄氏度,最低**是35摄氏度。我们的问题是: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有几次到达最高?有几次到达最低?

  师:看来他们小组同学都在积极思考,找出这么多的信息和问题。关于他们找出的信息,大家有质疑的吗?

  生:没有。

  师:谁能回答他们的问题?

  生: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有一次到达最高,有一次到达最低。

  师:分别是在什么时刻?

  生:4时最高,16时最低。

  师:很好!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的?

  组2:我们要补充的信息是:骆驼**时的体温比较低,白天的体温比较高。我们存在的问题是:骆驼的体温什么时候上升得最慢?什么时候下降得最慢?

  师:你们小组提了一个高难度的问题,谁能够帮他们解答?

  生1: 我觉得12时~16时上升最慢,16时~20时下降最慢。

  生2: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每天上升的速度和下降的速度是相同的.。

  师:为什么?

  生2:看着像,4时~16时和16时~28时的变化曲线关于16时这条线是对称的。

  师:你很棒!关于这个高难度的问题,我们需要运用到中学的数学知识才能解决,现在请大家把***集中在温度随时间的变化上,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哪组愿意上来展示?

  组3:我们组发现的规律是:一天中,骆驼的体温在4时~16时上升;第二天在相同的时间段内,骆驼的体温也会处于上升趋势。

  组4:骆驼体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每天16时最高,4时最低,每天的温度变化是一样的。

  师:你能不能具体跟大家解释一下“每天的温度变化是一样的”是什么意思?

  组4:大家看骆驼的体温变化图,0时~24时与24时~48时的曲线变化是一样的,重复出现。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他把这幅图的变化规律说得非常清楚,一天的温度变化曲线在第二天会重复出现。看来骆驼的体温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数学中把这种规律叫做周期性变化。大家思考一下,骆驼体温变化的周期是多少?

  生:24时。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

  生:从图上看出来的。

  师:举例子说明。

  生:第一天4时和第二天4时温度相同,都是35摄氏度;第一天8时和第二天8时温度相同,都是37摄氏度;第一天16时与第二天16时温度相同,都是40摄氏度。

  师:你真棒!谁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生: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师板书: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此环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深入挖掘骆驼体温变化的规律,学生的观点得到充分展示和碰撞,这种亲身体验能够让学生掌握如何去分辨哪些量是变化的量,这些量如何变化,怎样去发现这种变化,如何描述这些变化。整个过程完成了整节课难点的突破,重点的渗透。这种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对骆驼体温变化的理解彻底深入,对变化的描述更加清晰明朗,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数学素养得到充分的培养。

  (三)拓展延伸,发现总结。

  1.大自然和生活中变化的量

  师:我们研究完人和骆驼相关变化的量,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大自然和生活中变化的量。

  课件出示水龙头滴水图片。

  师:这是老师偶尔在校园的洗手池里看到的景象,说说其中反应的是哪两个量,它们是如何变化的?

  生:滴水量和时间。滴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师:所以我们在*时用水时应注意什么?

  生:一定要节约用水,关紧水龙头。

  师:大家真是节能环保的好孩子!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一说我们生活和大自然中都有那些变化的量,他们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交流,教师巡视。

  生1:一天内,太阳的位置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生2:汽车的速度不变,行驶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

  此环节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小细节:水龙头滴水,让学生直观感受水龙头漏水量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同时,渗透节约用水的环保理念。接着让学生自己举例子,学以致用,用数学的语言去描述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变化。

  数学中变化的量

  师:大家都说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接下来我们一来看一个数学中的例子:

  当圆柱的底面积等于10cm2时,圆柱的体积和高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结合上表的数据和具体操作,说说圆柱的体积与高之间的变化关系。

  学生结合圆柱进行操作并讲解:假设这些相同的圆柱的底面积都是10cm2,高是1cm,2个叠加在一起的时候,高是2cm,体积是10cm2;4个叠加在一起的时候,高是4cm,体积是40cm2;6个叠加在一起的时候,高是6cm,体积是60cm2。圆柱的体积与高之间的变化关系是:圆柱的体积随着高的增加而增加。

  师:你说得真好!那这种变化关系的前提是什么?

  生:底面积不变。

  师:数学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希望大家多多去发现。接下来请同学们来观察我们发现的三种变化:6岁前,体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骆驼体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周期性变化;(3)底面积不变,圆柱的体积随着高的增大而增大。它们都分别涉及到几个量?

  生:两个量。

  师:这两个量有关联吗?

  生:有。

  师:它们是如何变化的呢?

  生: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师板书: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变化的量》这一课题是学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基础。学生准确辨析变化的量以及正确表述其具体变化,能够促进学生对正反比例的理解和学习。在课堂中采用大量的直观感受、自主体验的活动,从个体到一般,从一般再到抽象出变化的量的概念,最后总结,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探究习惯,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智慧。

  (四)练习巩固,应用。

  摩天轮座舱随时间的高度变化

  课件出示图片:

  师:请同学们**思考,完成以下三个问题:

  ⑴转动过程中,到达的最高点是( )米,最低点是( )米。

  ⑵转动第一圈的过程中,( )分到( )分高度在增加;( )分到( )分高度在降低。

  ⑶到达最高点后,下一次再到达最高点需要经过几分?

  学生**思考并讲解。

  生:转动过程中,到达的最高点是18米,最低点是3米。转动第一圈的过程中,0分到6分高度在增加;6分到12分高度在降低。到达最高点后,下一次再到达最高点需要经过12分。

  师:你是怎样算出12分的?

  生1:2×6=12

  师:有没有同学愿意补充一下?

  生2:18-6=12

  师:为什么是18减去6呢?

  生2:因为6是第一次到达最高点的时刻,18是下一次到达最高点的时刻。

  师:这两位同学都很棒!所以大家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把每个数据对应的意义理解透彻。

  神奇的叫声

  师:今天大家表现都很好!老师决定教大家一项技能:我能根据蟋蟀每分钟的叫声次数猜出当时的气温是多少,大家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妙?

  生:想

  课件出示图片:

  师:这就是其中的奥妙,你能不能用我们数学中数量关系式的形式把其中的奥妙呈现出来?请**思考完成。

  指定学生黑板完成。

  生:蟋蟀1分叫的次数÷7+3=当时的气温

  课件出示图片:

  师:如果用字母来代替这些数量,你能完善刚才的关系是吗?

  生:能,n÷7+3=t

  师:同学们表达得十分完整,现在老师说蟋蟀每分钟叫的次数,你能说出当时的气温吗?

  生:能

  师:蟋蟀1分叫7次。

  生:当时的气温约是4摄氏度。

  师:蟋蟀1分叫14次。

  生:当时的气温约是5摄氏度。

  师:蟋蟀1分叫35次。

  生:当时的气温约是8摄氏度。

  师:你们真棒!都掌握了这项技能,通过刚才的描述过程,谁能说说蟋蟀1分叫的次数和当时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生:气温越高,蟋蟀1分叫的次数越多。

  归纳小结

  师: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变化的量,其中会有这样的两个量,当一个量发生变化。

  生:另一个量也发生变化。

  师:这两个量有什么关系?

  生:相关联、对应关系。

 此环节通过两个典型的例子:摩天轮座舱高度变化,蟋蟀每分叫声次数随气温的变化,强化学生对变化的量的理解;深化学生对两个相关联的量的“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对应关系。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回顾总结,归纳提升。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师:具体来说呢?

  生1:6岁前,体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生2:骆驼的体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生3:气温越高,蟋蟀1分叫的次数越多。

  ......

  师:大家都说得十分完整!那么这些变化可以用数学的方式来表示吗?如果可以的话,能用哪些方式呢?

  生1:可以,表格。

  生2:图。

  生3:式子。

  ......

  课件呈现以下内容:

  师:同学们真棒!除了文字,图、表和式子是表示“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重要形式。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多观察、勤思考,运用掌握的数学方法把大自然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条理化、简单化,并加以解决。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是在正式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之前,专门设计三个具体情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

  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我以教材内容为依托,为学生创设开放式自主学习的*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交流和展示的过程中深入体验“变化的量”的生成过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视频和课件,展现量的变化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观感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以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解题的思路与探索。借助图表,增强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并将知识课堂变生活课堂, 教学深入浅出,学生通过寻找生活中规律,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变化的量》教案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十二册1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用表格、图像、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关系,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关联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充分感受互相关联的变量。

  教学难点:

  辨别哪些相关联的量可以用字母表示,怎么样表示?哪些不能。

  教学过程:

  一、体会什么是变量

  师: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等都在变化,象这样的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

  二、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互相关联的变量。

  师:往往一些量的改变会引起另外一些量的改变,比如:身高的改变会引起体重的改变;购物时,单价或数量的改变,会引起总价的改变;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

  1、小明体重变化情况

  (1)说说表中出现了哪些量?它们是怎么样变化的?说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今后他的年龄和体重还可能怎么样变化?

  小结:人的年龄和体重是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2、骆驼的体温变化

  (1)出示骆驼体温变化统计图,先观察认识统计图中反应出哪些信息。

  (2)依次回答书中的三个问题。(先**思考,再小组交流)

  (3)小结:请说说骆驼的体温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3、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

  (1)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

  (2)这两个量的关系跟前两种情况比有什么不同?

  (3)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两个量的关系吗?前两个例子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吗?

  (4)小结:用语言表达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的关系。

  二、巩固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象这样互相关联的两个变量,一个量总是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你们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就应肯定)

  师将学生举的一些例子板书在黑板上进行比较:在这几组互相关联的量中,哪些量可以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来表示?

  三、练习

  请说说哪两个变量是互相关联的?在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中,哪些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

  (1)人的身高与体重 (2)人的长相与身高 (3)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4)人的身高与跳绳的速度(5)每袋米重50千课题:变化的量

《变化的量》教案9

  变化的量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观察并回答。

  1.下表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搞清楚表中所涉及的量是哪两个量?观察后请回答。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小结: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2-6岁和6-10岁是体重的增长高峰。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但体重的增长是随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定的。

  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适当**自己的体重。

  二、活动二

  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观察书上统计图:

  1.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

  2.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同桌两人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后,记录在书上,然后再在全班汇报说明。

  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5.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6.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的规律吗?

  三、活动三

  某地的一位学生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如下的近似关系。

  1.蟋蟀1分叫的次数除以7再加3,所得的结果与当时的气温值差不多。

  2.如果用 t 表示蟋蟀每分叫的次数,你能用公式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请你写出这个关系式,全班展示,交流。

  3.你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两个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四人小组交流你收集到的信息,选派**请举例说明。

  4.你还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哪些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的两个量都是相关联的。它们之间在变化的时候都具有一定的关系。下一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相关联的两个量,在变化时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这样的知识在数学上的应用。

《变化的量》教案10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温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物价的变化、季节的变化、身高体重的变化等。从数学的角度探索现实世界中的变化及变化规律,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奥妙无穷的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

  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函数的核心是把握并刻画变化中不变其中变化的是过程,不变的是规律(关系)。函数的定义通常有两种:即变量说和对应说,变量说便于从宏观上动态地把握,对应说便于从微观上静态地认识;函数常用的表示方法有:语言描述法、解析式表示、表格表示和图像表示。函数思想在小学阶段强调的是渗透,教师应创设变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本性,让学生于变中把握不变。

  二、教学背景分析

  1、 学习内容分析

  变化的量是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的一节准备课。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预测未来,而本单元的正比例、反比例就是两个重要函数。对函数的学习是中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国际数学发展的趋势表明:对于变量之间关系的探索、描述应从小学非正式的开始,丰富早期对函数的经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研究现实世界中的变化规律也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变量,有些变量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教材在变化的量这一课中,设计了三个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变量与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体会函数思想。

  在正式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之前,结合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变化的量,初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为后面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时不再觉得抽象难懂,也有利于学生函数思想的形成。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函数内容的学习从实际背景和生活经验开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并逐步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拓展,小学主要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初步模型,到中学逐步上升到严谨、抽象的数学概念。

  2、 学生情况分析

  其实以前学生学习的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和单价、数量、总价等)、探索数和形的变化规律、字母表示数以及五年级和六年级上学期的看图找关系,已经为学生积累了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经验。本节课的目标之一要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对这些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化的认识,知道可以多种形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虽然学生有了一些变量的生活经验,但是从数学的角度学生对具体情境中相互依存的两个变量能感悟多少呢?为此,我对六(5)班37名学生做了前期**问卷测试,结果分析如下:

  问卷试题:在一次实验活动中,小青记录了一壶水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的情况,数据如下:

  水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记录

时间(分)012345678910
水温(℃)2022

25



30405063758596100

  (1)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2)说一说水烧开之前水温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你还能举出我们生活中变化的量的例子吗?试着写出几个

  测试结果分析:

(1)回答只有水温一个量变化的(2)不能描述水温随着时间变化而升高的(3)举例直说事物名称没有描述关系变化
8人8人15人
占全班22%占全班22%占全班41%

  从分析数据可以看出,正如开始我们所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学生能感受到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温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物价的变化、季节的变化、身高体重的变化等。但是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探索现实世界中的变化及变化规律,不能感悟到很多变量和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学生还没有从常量的世界进入奥妙无穷的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因此更加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 教学**说明

  分类思想是根据数学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数学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分类以比较为基础,比较是分类的前提,分类是比较的结果。数学中的分类思想,是根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将其分成几个不同种类,进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它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逻辑方法。本节课将在分类辨析中比较,使学生对变量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理解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对这些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化的认识,知道可以多种形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数据和图像的深入分析,整体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初步探究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主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和语言进行交流和分析,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过程:

  1、导语:儿子过7岁生日时,我们为他点**生日蜡烛,过了一会儿,我儿子突然喊起来:妈妈,我发现蜡烛越来越短了!我随口说道:当然了,蜡烛燃烧的'越多,剩余的自然就越短。

  这个情境中有没有哪两个量变化关系特别密切呢?

  2、你能举出一个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的例子吗?(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变化的量)

  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发现在生活中有很多变化的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变化的量。(板书:变化的量)

  (一)初步感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的变化的量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身边变化的量的例子,请你看一看每一个情境中有哪两种变化的量?它们又是如何变化的呢?先**观察、思考,再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请针对你感兴趣的一个情景说一说。

  (二)整体感知,根据变化的趋势分类

  我们发现刚才的每个情境中都存在两种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会随着发生变化。这些情境中有的量的变化关系具有共同的特点,请你尝试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分类。先思考,再小组交流。将同类的序号填在表格内,并简单写写每一类的特征。

  小组汇报,[板书分类序号、特点]

  小结:小明的体重和年龄的变化实际是有规律的,只不过规律不明显,受是知识和方法的限制,我们现在还研究不了,将来到了高中,我们可以继续研究。骆驼的变化呈现周期性规律,1个周期就是24小时。

  (三)深入研究递减的变量间的联系和区别。

  今天我们就按照这种分类方法继续深入研究变化的量,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刚才,我们将1和2分成了同一类,虽然都是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就减少,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

  让我们来一起深入研究一下这两组(一增一减)变化的量,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学习材料(作业纸)小组合作,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进行研究。再整体观察分析,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1.汇报交流。

  学生预设:从表格和图象两方面阐述,

  小结:从表格中的数据能看出,同样是一增一减,燃烧长度和剩余长度是和不变(课件)。分的杯数和每杯的量是乘积不变(课件)。

  从图象中也能看出这两种关系(课件)。并且同学们还发现蜡烛燃烧是有尽头的,图象是一条线段。而水是分不完的,图象无限趋近横轴,但不与横轴相交。

  看来在变化的量中,还有不变的量,这个不变的量,决定了两个变化的量的关系,决定了他们的变化趋势。

  2.总结方法

  我们刚才观察两种变化的量时,你们都采用了什么方式进行的研究呢?他们有什么优势呢?(图象直观,便于观察整体的变化趋势,表格准确,可以借助数据进一步计算深入分析)

  三、机动:对同增类的分析

  刚才在分类时候,大家都同意将34分成一类,认为两个量的变化是同时增加的,你打算采用哪种方法进行研究呢?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研究材料,小组合作,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四、小结全课

  1、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能谈谈这节课你的感受或问题吗?

  2、其实我们今天研究的这些变化的量,都是我们以前已经知道并应用过的,例如正方形的周长和长方形的面积都是是我们三年级学过的内容,包括其他的情境中的变量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今天我们从量的变化的角度出发,将数据和图形结合在一起观察分析,通过一次次的分类,发现在我们熟悉的这些规律中蕴含着更多的奥秘。同学们,其实变化的量中还有更多规律等着你们去发现,去探索。

  五、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课后学生是否能从具体情境中发现相互依存的两个变量,并能用不同方式(语言、表格、图像或关系式)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变化的量》教案1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活中有哪些变化的现象?这些现象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吗?

  (学生已经完成“课前准备”,选择几个学生回答)

  2、师: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等都在变化,象这样的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

  3、师: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

  设计意图:学生预习后直接导入新课,加深对“变化的量”的认识,寻找生活中的量的认识,引起新课的学习积极性。本环节的课前准备是要学生**完成。

  二、进行新课,掌握变量。

  1、请**完成导学案的“学一学”。

  2、师:小组交流刚才的自主学习的内容。并确定中心发言人。

  3、小组进行自我展示。

  (1)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学生谈群学体会:人的年龄和体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教师小结。我发现(体重)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设计意图:课本呈现出第一幅情景图,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年龄与体重的变化,能够回答问题,发现年龄与体重的变化情况,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变化,学生先观察然后回答问题。

  (2)沙漠之舟

  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课件出示: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A、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B、一天中,骆驼体温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C、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D、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E、每天骆驼的体**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意图:通过教学第二幅情景图,认识有关沙漠之舟的基本知识,拓宽学生的课外知识面。读懂统计图,回答问题,通过问题,发现规律。这是本环节的教学目标,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已有基础。

  3、蟋蟀与气温的关系

  A、出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图。

  B、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

  生:气温h=t÷7+3。

  C、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师: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

  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小结: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

  教学意图:这环节学生理解蟋蟀的叫声用关系式表示,大多学生通过书上的文字提示,都可以完成关系式,个别不行的,就个别辅导。

  三、课堂巩固,加深理解。

  1.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2、小明到商店买练习簿,每本单价2元,购买的总数x(本)与总金额y(元)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

  设计意图:我在这一课的练习设计上,没有太多的练习量,反而注重巩固课本上的练习。由难到易,重质不重量,希望通过补充练习提高后进生的课堂参与度,帮助部分学生的梳理知识。

  四、全课小结,谈谈收获。

《变化的量》教案1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1、预习书18页内容,尝试回答书上的问题

  2、找一找其中的变量,想一想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有怎样的关系?

  3、仔细看书,看看哪些关系能够用式子表示?

  二、课堂展示

  活动一:观察并回答。

  1、下表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搞清楚表中所涉及的量是哪两个量?观察后请回答。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小结: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2—6岁和6---10岁是体重的增长高峰。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体重的增长是随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定的。

  1、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适当**自己的体重。

  活动二: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观察书上统计图:

  1、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

  2、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同桌两人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后,记录在书上,然后再在全班汇报说明。

  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5、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6、 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变化的规律吗?

  活动三:某地的一位学生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如下的近似关系。

  1、 蟋蟀1分叫的次数除以7再加3,所得的结果与当时的气温值差不多。

  2、 如果用 t 表示蟋蟀每分叫的次数,你能用公式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请你写出这个关系式,全班展示,交流。

  3、你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两个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四人小组交流你收集到的`信息,选派**请举例说明

  4、 你还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哪些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

  三、反馈与检测

  1、连一连,把相互变化的量连起来。

  路程 正方形周长

  边长 购卖数量

  总价 行驶时间

  2、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3、小明到商店买练习簿,每本单价2元,购买的总数x(本)与总金额y(元)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研究的两个量都是相关联的。它们之间在变化的时候都具有一定的关系。下一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具有相关联的两个量,在变化时有相同的变化特征,这样的知识在数学上的应用。

《变化的量》教案13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化;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也都在变化,象这样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而且往往一些量的改变会同时引起另外一些量的改变,比如:身高的改变会引起体重的改变;购物时,单价或数量的改变,会引起总价的改变等;象这样的例子简直是举不胜举,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变化的量”。板书:变化的量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新课,让学生从语言上整体感知什么是变量,加深对“变化的量”的认识,寻找生活中的量的认识,引起新课的学习积极性。本环节的活动是老师讲述,学生用手势表现出到现在体重、身高与年龄的变化。问题直接由老师提出。简洁高效。)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老师提供研究素材。

  (1)初次感受两个量的变化。

  课件出示表一,

  某班女生人数始终为20人。

  男生/人3031323334……

  全班人数/人5051525354……

  请学生观察分析表中有哪些量是在发生变化?它们的变化关系又是如何?

  (2)感受两个量的变化。

  课件出示表二,

  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年龄出生时6个月1周岁2周岁6周岁10周岁

  体重/千克3.57.010.514.021.031.5

  1、这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请你认真的观察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吗?今后他的年龄和体重还可能怎么样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先**思考,在小组讨论交流。

  3.组内说一说。

  ()随()的增加而增加。

  ()随()的减少而减少。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班内交流。哪个小组愿意将您们组的发现与大家分享一下。

  2.小组展示汇报,大家分享,互相评价,质疑对话。

  (1)从表中知道小明的年龄和体重。

  预设回答:

  ①上表中小明的年龄和体重在发生变化.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②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的。

  变化规律:人的年龄和体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小明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6岁和6~10岁是体重的增长高峰。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的成长的重要阶段。


《变化的量》教案5篇(扩展4)

——量一量教案10篇

量一量教案1

  活动目标:

  1、 探索用合适的工具测量树干的粗细,喜欢测量活动。

  2、 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小朋友的书、数学绳子、毛线、吸管、铅笔、各种尺若干;水彩笔、记录表若干。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在幼儿园内先确定10棵待测量的树,并分别在树干上编上1—10的号码。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用目测的方法观察树,用语言简单表述出树的不同。

  1、小花园里的树真多,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2、这些树长得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二、**幼儿开展讨论,寻找测量树干粗细的方法。

  1、刚才小朋友说树干有粗细,哪棵粗?哪棵细?你是怎么知道的?(目测)

  2、有没有办法知道××到底有多少粗?××有多少细呢?

  幼儿讨论:用手环抱、尺量、绳子量……

  三、幼儿**选择各种材料测量雪松后交流:

  1、粗细:

  (1)用什么材料测量?有多少粗(在记录纸上记录)?什么方法测量的?

  (2)(选择用绳子测量的)怎样知道测出来的数字是多少?

  (3)为什么测量出的粗细不一样?(有的测底部、有的测中部)

  2、高矮:

  (1)小花园里哪棵树最高?

  有多高?你怎么知道?(目测:用尺无法测量高度时可目测)??怎么记录?

  (2)瓜子黄杨树长得高不高?怎么测?(直接测量)

  (3)龙柏长得不高不矮,有什么方法测量?

  用钢皮卷尺直接测量;??用竹竿等替代物量,然后竹竿放地上用尺量。

  四、小小树医生。

  1、医生每年都要给小朋友体检,量量身高和胸围。现在请你们来做树医生,给这些树检查身体。幼儿每人选择一棵树进行高矮、粗细的测量,并把数字记录在记录表上。

  2、互相交流记录结果。

量一量教案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和学习直尺的使用方法。

  2.欣赏各种尺子(直尺、三角尺、卷尺等),了解其不同的作用。

  3.萌发对测量的兴趣。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1.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各种尺子(直尺、三角尺、卷尺等)

  2.测量的表格、笔和纸盒

  活动过程:

  一、**引发思考

  师:教师里面的桌子、椅子、黑板,你们知道他们有多宽有多长么?

  师:那如果我想知道他们的有多长有多宽,谁可以帮助我呢?(幼:尺子)

  师:现在请你观察一下尺子上有什么?尺子是干什么用的呢?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尺子呢?

  教师小结:尺子上面有数字、有刻度,是一格一格的;尺子是能够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二、演示和操作

  师:请你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现在请你来数一数直尺上面的小格子(就是刻度),数完以后请你尝试测量一下铅笔盒的长度。量出请闭合的长是几个小格子,宽是几个小格子,并把你量出来的结果记录在纸上。

  师:现在你已经量好了,我请几个小朋友来告诉我你的测量结果?

  教师小结:测量时尺子和被测量的物体起点要对齐,要及时做记号,继续测量。要记住原来量了多少格,然后把你几次测量的数据加在一起,最后结果就是物体的测量长度。

  三、幼儿思考,提出问题

  师:下面请你们讨论一下为什么小朋友测量的铅笔盒的长和宽是不一样的呢?(引导幼儿小结:铅笔盒的大小不同,他们测量出来的结果就不同。)

  师:现在你可以用你的尺子,和刚刚老师教你们的那种方法去测量别的物体了。

  四、问题迁移,欣赏各种尺(直尺、三角尺、卷尺等),并了解作用。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尺子,请你们先来欣赏一下这些尺子,看看这些尺子有什么作用,你都在哪里看到过这些尺子呢?

  活动反思:

  这一课旨在通过学生对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的测量,加深对米、厘米的认识,通过实际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想大致知道物体的长度的需求,激发学生认识身上的“尺”,用自己身上的尺来表示其他物体的长度,从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本节课通过第一部分认识各种尺让学生了解了尺子的分类,第二部分是通过用尺量学生身高和用软尺量学生的头围让学生亲身实践去感受,学会用尺量,第三部分是认识身上的尺,比如食指宽约1cm,小指长约3cm,一拃长约10cm,一步大约50cm,臂展长大约1米等,最后一部分告诉大家可以用自己身上的尺来表示其他物体的长度,整节课下来学生热情很高,也能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他们都很积极地去测量身边的物体,去了解一些身边熟知物体的长度。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了解生活中物体的长度,比如应该多涉及一些类似鳄鱼身体的长度、长颈鹿的身长等等,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了解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并将其应用于生活中。

量一量教案3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识别物体的长、宽、高。

  2.激发幼儿进行测量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幼儿人手1只空纸盒、1把自制多用尺(见图7―12)。图7―12自制多用尺

  活动过程:

  1.教师介绍

  (1)教师以空纸盒、桌子、教室为直观演示教具,让幼儿分别感知它们的长、宽、高。

  (2)用什么方法能知道它们的长、宽、高?

  在幼儿议论后教师归纳:用测量的方法。

  目测法:用自己的眼睛看,可大致比较,但不精确。

  测量法:用尺子来量一量。

  幼儿人手一把多用尺,教师提醒幼儿数一下,多用尺上有几个小格子,幼儿数后发现多用尺由10个彩色小方格组成:红一黄一蓝一绿一橙五色相间。教师再提示幼儿,这把多用尺可用来量物体的长、宽、高。

  2.演示

  (1)教师用钢卷尺或木尺量桌子的长、宽、高。

  (2)个别幼儿用多用尺量空纸盒的长、宽、高,说出长、宽、高分别是几个小方格。

  3.操作

  (1)幼儿用各自的多用尺测量空纸盒,分别量出空纸盒的长、宽、高各是几个小方格,并记录在纸上。

  (2)幼儿合作用多用尺测量小桌子,量小桌子的长、宽、高是几尺(10个小格为1尺)或几尺零几个小方格,并记录在纸上。

  (3)幼儿尝试进行自然测量,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活动建议:

  1.启发幼儿在使用多用尺测量时,可以1个小方格作单位,也可以1尺作单位(10个小方格为1尺)。量同样长的物体,单位小,测量的数大;单位大,测量的数小。例如,空纸盒的长可以说是2尺长,也可以说是20个小方格长。

  2.可再让幼儿想想,除了用多用尺测量外,还可以用什么作为度量工具?(小棍、绳子、筷子、脚步、手等)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哪块木板厚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哪块木板厚

  有益的学习经验:

  认识物体的厚薄,感知厚薄的相对性。

  准备:

  1.长宽相同,厚薄明显不同的木板3块。

  2.长宽相同,厚薄不同的积塑每个幼儿3块。

  活动与指导:

  1.同时出示两块较薄的木块,让幼儿各种角度观察木板尺寸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最后把两块木板并放在讲台上,请幼儿说出它们的不同。在他们说出一块木板“高些”,一块木板“矮些”后,告诉幼儿:小朋友的眼光不错,已经把它们的区别找出来了。不过,由于它们都太矮,所以我们不用高矮,而用厚薄来区分它们。分别在板子上作标记1和2让幼儿说出2号板子厚些,1号板子薄些。

  2.拿出另一块板子标记为3号,与2号板子比较,启发幼儿说出:3号木板厚些,2号木板薄些;把3块木板两两相比后,引导幼儿说出3号木板最厚,2号板子薄些,1号板子最薄。

  3.把木板按从薄到厚的规律排序。

  4.发积塑给幼儿,让幼儿区分它们的厚薄并按厚薄排序。

  5.按教师指令,举出相应的积塑。

量一量教案4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物测量图形的边长,探索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会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

  3.积极参与测量活动,**完成操作任务。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5.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大小不同的正方形、若干,回形针,长棒,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讨论:怎样测量图形。

  (出示正方形)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图形,看一看,这是什么图形(正方形)正方形有几条边?四条边一样长吗?有多长呢?(不知道,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正方形的边的长度呢?)(知道,你是通过什么办法知道的呢)

  二、尝试用自然物——回形针,测量边长,在实践中感知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1.没错,我们可以用很多工具进行测量,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回形针,这个回形针也可以来测量正方形的边的长度,

  2.如果我们要测量这条边的长度,该从哪里开始测量呢?我们要测量这一条边的长度又是到哪里结束呢?(幼儿**讨论,交流。)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幼儿①将一条边全部量完。②把回形针一个接一个首尾相接排起来,再数一下用了几根回形针。③记录在画黑线的边上。

  4.交流:请小朋友拿起你的记录纸轻轻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谁愿意来说一说你的测量结果?(请2-3个幼儿交流)你量到正方形的边有几个回形针长呢?你们测量的结果是这样的吗?

  5.教师小结:原来刚才由于两个小朋友放回形针的方法不一样,所以两个人测量出的正方形的变长不一样。在测量的时候,要从边的这一头开始,把回形针一个接着一个,首尾相连,一直放到正方形边的最后。这样量出来才准确。

  三、用相同的工具测量不同大小的正方形的边长,知道不同长度的物体即使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1.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我们测量的结果是一样的,如果用回形针去测量不同大小的正方形,测量的结果还会一样吗?

  2.后面桌子上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不同大小的正方形和回形针,请小朋友再去试一试,量一量,你的正方形四条边各有多长?量好后把你的测量结果用数字记录在记录纸彩色线上。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幼儿测量和记录。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量一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量一量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选用适当的单位表示长度,会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意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 增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引导学生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再动手实际量一量,进一步学会使用测

  2.量工具和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从而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激疑

  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 长度单位:米(m)、厘米(㎝)

  ② 1米=100厘米 1m=100㎝

  2.今天,米和厘米又来找我们做朋友,想了解同学们对它们俩掌握和应用的情况,看你能不能正确的应用米和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说:黑板的长、桌子的高等

  二、互动解疑

  1.黑板的长是多少?

  ①估一估

  2米、3米、5米……

  ②量一量,谁估计得更准确

  ③分组测量,汇报结果

  2.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

  3.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测量时尺子不够长,量完一次就做一个句号,数数量了几次,还剩多少,最后得出结果。

  三、启思导疑

  1.量自己的身高、步长

  ①先估计,然后同桌合作量一量。

  ②交流讨论

  2.完成试一试

  ①先估测

  ②再量一量

  ③最后填出具体的数值。

  四、实践应用

  1.在○里填上“<”、“>”或“=”。

  ①25厘米○ 2米 ②100厘米○1米

  ③51厘米○49厘米 ④98厘米○89厘米

  ⑤1厘米○1米 ⑥10厘米○1米

  ⑦33厘米○3米 ⑧6米○600厘米

  2.填一填。

  ①1米=( )厘米 ②12米+7米=( )米

  ③13厘米+8厘米=( )厘米

  ④2米+45厘米=( )米( )厘米

  ⑤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⑥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估一估 量一量

  先估计 再测量

  不够整米,剩余部分用厘米做单位。

量一量教案6

  设计意图:孩子们在户外观察秋天的景色时,对大树的外形特征产生了兴趣,荣寅宸与毛坚在讨论小花园里的雪松有多高、有多粗?尤阳与王浩在争论雪松和谷树谁长得高?谁长的粗?为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所以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各种材料、各种方法测量树,知道树干有高矮、粗细等。

  2、初步学习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环境创设:

  1、户外。

  2、长短绳子、各种尺、记录纸、笔、竹竿等,地上画有刻度线。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用目测的方法观察树,用语言简单表述出树的不同。

  1、小花园里的树真多,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2、这些树长得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二、**幼儿开展讨论,寻找测量树干粗细的方法。

  1、刚才小朋友说树干有粗细,哪棵粗?哪棵细?你是怎么知道的?

  2、有没有办法知道××到底有多少粗?××有多少细呢?

  幼儿讨论:用手环抱、尺量、绳子量……

  三、幼儿**选择各种材料测量雪松后交流:

  1、粗细:

  (1)、用什么材料测量?有多少粗?什么方法测量的?

  (2)怎样知道测出来的数字是多少?

  (3)、为什么测量出的粗细不一样?

变化的量优秀教案

  2、高矮:

  (1)、小花园里哪棵树最高?

  ·有多高?你怎么知道?

  ·怎么记录?

  (2)、瓜子黄杨树长得高不高?怎么测?

  (3)、龙柏长得不高不矮,有什么方法测量?

  ·用钢皮卷尺直接测量;

  ·用竹竿等替代物量,然后竹竿放地上用尺量。

  四、小小树医生

  1、医生每年都要给小朋友体检,量量身高和胸围。现在请你们来做树医生,给这些树检查身体。幼儿每人选择一棵树进行高矮、粗细的测量,并把数字记录在记录表上。

  2、互相交流记录结果。

量一量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2)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测量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测量实物。

  三、教学难点:

  掌握测量的方法。

  四、教法学法:

  尝试指导法、小组研讨法。

  五、教学准备:

  测量工具,长方形的纸,能输入数据的统计表,学生分为3人一组。

  六、教学过程:

  (一)选择测量工具。

  (1)认识各种尺。讲述:请把你带来的尺拿出来,在小组内看一看。

  指名学生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问:你用学生尺、米尺和卷尺测量过长度吗?量的什么?

  (2)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介绍 “拃”、“步”和“庹”的长度。

  (二)进行实地测量。

  (1)量长方形的纸。

  讲述: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用学生尺分别量出四条边的长。学生各自测量、填写。

  把这张纸对折一下,再量一下折痕的长,你发现了什么。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

  学生交流得出结论:由于这张纸的边长或折痕长都比较短,所以用学生尺来量就可以了。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反而更麻烦。

  小组活动:自己选择物体进行估测,把结果填写到教科书第89页的表格里。

  (三)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参加了哪些活动,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21世纪教育网

  板书设计:

  量一量 比一比

  肩膀大约宽30厘米 一条鳄鱼身长6米

  20个人并排站着和鳄鱼差不多长。

  小朋友一庹有一米多一点

  5名小朋友手拉手和鳄鱼差不多长。

  课后反思:

  量一量、比一比这一课旨在通过学生对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的测量,加深对米、厘米的认识,通过实际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想大致知道物体的长度的需求,激发学生认识天然尺子的欲望。从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量一量教案8

  活动目标:

  1、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与工具,在探索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喜欢动手操作,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师用具:记录纸、水彩笔。幼儿用品:幼儿人手一份材料:记录纸、水彩笔、吸管、小木棒、毛线、积木、图形片、曲别针、矿泉水瓶、软尺、纸条。

  2、环境创设:将教室布置成‘宝宝学园’的环境。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帮助小动物测量‘宝宝学园’用具”引题。

  结合**探索活动,引导幼儿交流、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导入:

  师:“小动物们想在森林里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可是‘动物学园’里的东西要怎么来设计和建造呢?熊猫校长认为我们教室的用具和玩具都很适合它们,可是它们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尺寸。所以想请我们帮助它们来量一量、记一记,然后把这些测量的结果告诉它们,好让它们照着这些样子来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

  2、教师让小朋友们探索学习用吸管测量自己坐的椅子的高度,教师引导幼儿**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1)师:“我们教室里的小椅子高度正好很适合小动物们。所以,我为每个人都准备了一根吸管和一张记录表,请大家用吸管来量一量、记一记,看谁能更准确地测量和记录自己椅子的高度。”

  (2)教师**:“你是怎么量的?量了几次?”

  (3)请有不同结果的两位幼儿示范用吸管测量椅子的高度,师生共同寻找正确的测量方法。师:“他们的方法都不同,那么谁的方法测量起来更准确呢?”

  (4)教师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及记录方法。

  师: “我们测量东西的时候,为了能测量和记录的更准确,测量的工具要和测量的东西一端对齐;量一次后用自己的方法做个记号;第二次量的时候,要和前一个记号对齐了再量;量一次记一次,为了不让自己忘记量了几次,可以用点、竖线来帮助自己来记,也可以心里记住次数。最后在记录表上画上用的工具和量的物体,记上量的次数。”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

  1、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教师介绍**探索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正确的测量方法,现在教室里有许多物品都需要小朋友们来测量和记录?”

  “我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小方篮,大家可以**选择自己篮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你想测量什么就测量什么,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测量起来比较快。”

  ②根据幼儿的测量情况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可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师:“你量了什么?你用了几种工具来量?还可以用哪些工具?”

  2、引导幼儿通过再次的探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猜测及讨论。

  师:“刚才我们已经用正确的方法来量了一条直线的长度。现在,小动物们想知道我们桌椅的圆边——也就是那圈圈(曲线)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来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更合适?”

  ②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索。

  师:“大家的想法都不错!那么,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圆边的,它们到底有多长呢?现在就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伙伴一起合作,选出合适的工具,互相帮忙,完成测量的任务。你们能做到吗?”

  “如果你们在活动中碰到了什么困难,又没办法解决。那么,没关系,呆会儿可以和大家一起来讨论”

  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师:“你和谁一起合作?量了什么东西的圆边?用什么工具量的?为什么你们会选择用这种工具?你们又是怎么合作的?”

  ④幼儿演示,教师小结。

  三、结束语:

  教师:“今天大家学会了怎样来测量物品;又帮助小动物们测量了教室里的这么多东西;还知道了不同的东西应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测量,这样才能更方便、更快捷、更准确。”

  延伸活动:

  想一想、记一记:如果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如:用脚步量操场的距离;用帽子测量头的大小等)

  师:“现在又有一个难题了:如果小动物想测量我们的大操场,但又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呢?”

  “呆会儿小朋友们可以用你的办法去试一试,然后告诉小动物们,帮助它们建造一个和我们幼儿园一样美丽又好玩的‘动物学园’。好吗?”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量一量教案9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测量长度的方法。

  2、进一步感知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

  3、对测量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用等长的量具一一排列摆放进行测量的经验

  2、学具:

  (1)各种长度不同的量具

  (2)记录用的作业单、笔等

  3、教学用品

  相等长度的小课桌若干、其他等物

  【活动过程】

  一、用打扮教室引起幼儿的测量兴趣

  T:春天到了,我们小朋友们都穿**好看的衣服,我们幼儿园也将要打扮一新,我们要给这里的小桌子做一个布的桌套,桌套要和桌子一样大小,现在我们就来量量看,桌子有多长。

  二、幼儿自选一种量具进行测量。量好后,请幼儿用笔和纸记录下来。

  三、幼儿交流自己刚才的测量方法与结果。

  教师讲述正确的方法:要求每次测量注意首尾相接。

  讨论:量相同的桌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

  幼儿讨论

  【活动小结】

  测量工具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小,

  测量工具越短,测得的结果越大。

  四、幼儿换一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和第一次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再次感受量具长短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五、师生共同小结

  在测量活动中,我们发现大家测量相同的小桌子,用的量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最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

量一量教案10

  一、活动目标:

  1、乐于参加测量活动,感受动手操作的快乐。

  2、知道记录测量结果。

  3、学习用自然物测量图形的边长

  4、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学会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边长。

  2、活动难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三、活动准备:

  1、幼儿认识正方形,对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2、若干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和小长方形。

  3、幼儿没人一张记录表。

  四、活动过程:

  1、出示正方形卡片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图形宝宝,你们看看它是谁?(正方形)

  正方形有几条边?(四条)

  四条边一样长吗?你怎么知道的?(看的)

  (2)用眼睛看也可以,但是不够准确。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边的准确一点的长度呢?(尺子量)

  2、教师示范操作方法,提出操作要求。

  (1)师:是的,我们可以有很多方法进行测量,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小帮手,你们看看是谁?(长方形)它也可以量正方形的边长。

  (2)师:如果我们要测量这条边的长度应该从哪里开始测量呢?到哪里结束呢?(幼儿举手回答)

  师:用小长方形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对齐)嗯,第二个小长方形的头要和第一个小长方形的尾巴接在一起,一个接着一个,一直到正方形边的另一头。

  (3)师:每个边量的结果应记录在对应的格子里,用了几个小长方形就画几个圈。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将一条边完整的量出来。

  (2)把长方形一个接着以首尾相接,再数数用了几个长方形,然后记录下结果(画圈)。

  4、交流、评价幼儿的记录结果。

  师:有哪位小朋友愿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请幼儿**发言)师:你们的发现都是这样吗?

  5、教师及时小结及延伸。

  五、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变化的量》教案5篇(扩展5)

——幼儿园中班数学《量一量》教案5篇

幼儿园中班数学《量一量》教案1

  活动目标:

  1、乐于参加测量活动,感受动手操作的快乐。

  2、知道记录测量结果。

  3、学习用自然物测量图形的边长

  活动重点:

  学会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边长。

  活动难点: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活动准备:

  1、幼儿认识正方形,对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2、若干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和小长方形。

  3、幼儿没人一张记录表。

  活动过程:

  1、出示正方形卡片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图形宝宝,你们看看它是谁?(正方形)

  正方形有几条边?(四条)

  四条边一样长吗?你怎么知道的?(看的)

  (2)用眼睛看也可以,但是不够准确。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边的准确一点的长度呢?(尺子量)

  2、教师示范操作方法,提出操作要求。

  (1)师:是的,我们可以有很多方法进行测量,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小帮手,你们看看是谁?(长方形)它也可以量正方形的边长。

  (2)师:如果我们要测量这条边的长度应该从哪里开始测量呢?到哪里结束呢?(幼儿举手回答)

  师:用小长方形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对齐)嗯,第二个小长方形的头要和第一个小长方形的尾巴接在一起,一个接着一个,一直到正方形边的另一头。

  (3)师:每个边量的结果应记录在对应的格子里,用了几个小长方形就画几个圈。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将一条边完整的量出来。

  (2)把长方形一个接着以首尾相接,再数数用了几个长方形,然后记录下结果(画圈)。

  4、交流、评价幼儿的记录结果。

  师:有哪位小朋友愿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请幼儿**发言)师:你们的发现都是这样吗?

  5、教师及时小结及延伸。

  师:原来正方形的边是一样长的。小朋友知道刚才的测量方法还可以用来测量什么呢?(幼儿举手回到)好,小朋友回家后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去量一量物体。

幼儿园中班数学《量一量》教案2

  【设计思路】

  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杯子为什么有的重有的轻”等等,为了满足幼儿的的好奇心,探索身边的的科学,接触轻与重的现象,并对轻与重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因此设计了这个科学学习活动。

  天*是最原始的计重秤,是一种测量物体重量的装置,一般构造为一根直柱上支著一根横杆,而杆的两端则各悬挂著一个小盘。当进行测量重量时,其中一边的小盘放置被测量的物品,另一边则放置若干数量的砝码,使两端呈*衡状态,届时只要计算砝码的重量,便可得知该物品的重量。

  【材料来源分析】

  1.天*:利用天*让幼儿了解不同物体不同重量。

  2.铁碗、杯子、万花筒、颜料:运用这四种物体来进行比较重量。

  3.铁碗、杯子、万花筒、颜料、积木若干:了解天*砝码的作用,理解*衡的概念。

  所设计的《天*秤》科学探究活动,共设计三个环节,每个环节的策略运用如下:

  第一环节:运用工具支架,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引出主题。

  第二环节:运用问题支架,引导幼儿猜想,进行思考。

  第三环节:运用范例支架和建议支架,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实验。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幼儿对天*进行感性的认识,了解天*砝码的作用,理解*衡的概念。

  2.体验天*的趣味性,尝试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3.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一定的表述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对多种称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小型玩具天*;铁碗、杯子、万花筒、颜料、积木若干;幼儿记录纸两张(空白但有折痕),记录笔。

  3.场地规划:小组形式

  活动过程:

  一、认识衣架天*,比较两样物体的轻重,引导幼儿学习记录。

  1.认识天*:

  教师出示天*,引导幼儿观察;这是什么?它是用什么做出来的?

  运用工具支架,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用天*比较两样物体的轻重:

  老师取出一个杯子和一个万花筒,请幼儿猜测,谁轻谁重?引导幼儿放入天*上验证。

  运用问题支架,让幼儿尝试思考猜想。

  3.引导幼儿做记录,要求用简单、快速的方法进行记录,并示范把第一次的实验结果记录在第一格。

  4.幼儿操作并记录。

  5.幼儿看着记录纸简单讲讲操作了几次。

  鼓励主动动手操作实验,了解操作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证实自己的猜想

  二、以积木为砝码,探索一样水果等值于几块积木。

  1.出示积木,每一种天*都有砝码,我们今天就用积木做砝码,我想知道一个铁碗和几块积木砝码一样重,怎么做?

  运用问题支架,让幼儿尝试思考猜想,一个杯子和几块积木砝码一样重?

  2.请幼儿来探索,老师引导幼儿放砝码时放一个数一个。

  鼓励主动动手操作实验,了解操作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证实自己的猜想,并做好记录。

  3.与幼儿探讨记录的方法并示范做记录。

  4.幼儿操作并记录。

  5.**幼儿交流,根据记录推测那种水果最重、最轻?

  三、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探索兴趣:积木为添加码,使两边的水果能*衡。

  1.老师出示第一次的记录,这两样物品有轻重,你能用砝码作为添加使之*衡吗?请一位幼儿来探索。

  2.下次我们再来玩这个游戏。

  鼓励主动动手操作实验,了解操作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证实自己的猜想

  教学反思:

  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天*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尽可能地满足幼儿在已知的生活经验中提炼解决的方法,并进行验证,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愿意主动地将自己的发现与老师小朋友分享。同时,在活动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材料的多样性,和工具的便捷性,在今后的活动将多注意这些不足之处,尽量做到完美!

幼儿园中班数学《量一量》教案3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测量长度的方法。

  2、进一步感知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

  3、对测量活动感兴趣。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用等长的量具一一排列摆放进行测量的经验

  2、学具:

  (1)各种长度不同的量具

  (2)记录用的作业单、笔等

  3、教学用品

  相等长度的小课桌若干、其他等物

  【活动过程】

  一、用打扮教室引起幼儿的测量兴趣

  T:春天到了,我们小朋友们都穿**好看的衣服,我们幼儿园也将要打扮一新,我们要给这里的小桌子做一个布的桌套,桌套要和桌子一样大小,现在我们就来量量看,桌子有多长。

  二、幼儿自选一种量具进行测量。量好后,请幼儿用笔和纸记录下来。

  三、幼儿交流自己刚才的测量方法与结果。

  教师讲述正确的方法:要求每次测量注意首尾相接。

  讨论:量相同的桌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

  【活动小结】

  测量工具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小,

  测量工具越短,测得的结果越大。

  幼儿换一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和第一次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再次感受量具长短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师生共同小结

  在测量活动中,我们发现大家测量相同的小桌子,用的量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最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幼儿园中班数学《量一量》教案4

  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的滴漏速度与滴孔大小、装量多少及物体的材质有关。

  2、对滴漏计时方法在生活中的巧妙运用感兴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大小(容积、小孔)相同的水漏、油漏、沙漏计时器各一个;标记条;亲子制作的各种滴漏瓶若干。(漏孔、容积、时间的设定按教学需要确定。

  经验准备:对古代计时工具有初步认识;已认识过时钟。

  活动过程

  1、夹珠比赛导入。

  (1)出示水漏: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夹珠比赛,用水漏来计时,当水漏里的水全部漏完,小朋友们就停止夹珠。

  (2)交流:小朋友数一数夹了多少颗珠子?(提醒幼儿简单记录)

  (3)出示沙漏、油漏:现在我们再来进行一次夹珠比赛,这一次用同样大小的沙漏和油漏同时计时。当其中一个滴漏里的东西全部漏完,小朋友们就停止夹珠。

  (4)交流:哪个滴漏先滴完?这一次,你夹了多少颗珠子?跟第一次比多了还是少了?

  2、讨论发现不同材质的物体流动速度不一样。

  (1)师:你发现沙、水、油在大小一样、漏孔一样的滴漏瓶里流动的速度一样吗?谁最快?谁最慢?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启发幼儿通过比较夹珠的数量发现:第一次夹珠少,说明水流得最快;第二次夹珠多,说明沙流得慢,油流得最慢。)

  总结:珠子夹得越多,说明瓶子里的东西流动越慢;珠子夹得越少,说明瓶子里的东西流动越快。

  3、玩一玩,进一步发现滴漏计时的有趣现象。

  (1)师:请两个小朋友一组,分别选择时间一样、材料不一样和滴孔大小不一样、装量一样的计时器玩一玩,看一看,这一次又是什么东西流动快?什么东西流动慢?

  (2)请你们将自己的新发现告诉其他小朋友。

  4、活动拓展。

  这些有趣的计时器在生活中用得到吗?你想用在什么地方?

  活动延伸

  选择一个“30分钟”滴漏瓶,为幼儿午餐计时。

幼儿园中班数学《量一量》教案5

  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户外观察秋天的景色时,对大树的外形特征产生了兴趣,荣寅宸与毛坚在讨论小花园里的雪松有多高、有多粗?尤阳与王浩在争论雪松和谷树谁长得高?谁长的粗?为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所以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各种材料、各种方法测量树,知道树干有高矮、粗细等。

  2、初步学习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环境创设:

  1、户外。

  2、长短绳子、各种尺、记录纸、笔、竹竿等,地上画有刻度线。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用目测的方法观察树,用语言简单表述出树的不同。

  1、小花园里的树真多,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2、这些树长得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二、**幼儿开展讨论,寻找测量树干粗细的方法。

  1、刚才小朋友说树干有粗细,哪棵粗?哪棵细?你是怎么知道的?

  2、有没有办法知道××到底有多少粗?××有多少细呢?

  幼儿讨论:用手环抱、尺量、绳子量……

  三、幼儿**选择各种材料测量雪松后交流:

  1、粗细:

  (1)、用什么材料测量?有多少粗?什么方法测量的?

  (2)怎样知道测出来的数字是多少?

  (3)、为什么测量出的粗细不一样?

  2、高矮:

  (1)、小花园里哪棵树最高?

  有多高?你怎么知道?

  怎么记录?

  (2)、瓜子黄杨树长得高不高?怎么测?

  (3)、龙柏长得不高不矮,有什么方法测量?

  用钢皮卷尺直接测量;

  用竹竿等替代物量,然后竹竿放地上用尺量。

  四、小小树医生

  1、医生每年都要给小朋友体检,量量身高和胸围。现在请你们来做树医生,给这些树检查身体。幼儿每人选择一棵树进行高矮、粗细的测量,并把数字记录在记录表上。

  2、互相交流记录结果。


《变化的量》教案5篇(扩展6)

——大班教案《水的变化》3篇

大班教案《水的变化》1

  活动设计背景

  寒冷冬季,教室玻璃窗上时常会出现一些水雾,幼儿用嘴吹一下 ,那些水雾变得更明显,用手指摸会清楚的出现一些印记。于是早上入园孩子们总围到窗子边很好奇地对着玻璃吹气,接着用小手画画,玩得非常开心。我想:孩子们对这现象很感兴趣,设计一堂科学活动《水的变化》,他们会有更大的积极性。于是,我设计了这堂科学活动《水的变化》。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知道水的三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2、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发现*时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观察、感知水的三态及三态的变化条件

  活动准备

  冰、水、酒精灯、烧杯、酒精炉架、夹子、火柴

  活动过程

  1、开始环节

  根据幼儿*时发现的生活现象,即是:玻璃窗上在冬季的早晨是雾蒙蒙的,在雾蒙蒙的玻璃上可以画画。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是什么季节才会有这种现象?

  2、基本环节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问题的情况小结:我们吹出的热气遇到玻璃上的冷空气,就会凝结在玻璃上,形成一层水汽。然后出示实验需要的器材,引导幼儿在老师的提醒下猜猜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教师用实验验证,引导幼儿探索。实验过程:用夹子取一块冰放在烧杯中,请幼儿仔细观察,然后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把装了冰的烧杯用酒精炉架固定,请幼儿观察冰慢慢变成水,然后蒸发的过程。

  3、结束环节

  教师总结实验结果:烧杯里面的冰慢慢变成水,然后水慢慢蒸发,烧杯里面有水蒸气冒出来,用一个烧杯收集起来,水蒸气又变成了水,然后把水放到冰箱里面,又变成了冰地这个循环的过程

  教学反思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幼儿产生了极大地兴趣,由于这个现象是幼儿在*时生活中遇到过的,幼儿比较熟悉,在教师的讲解和实验过程中,幼儿对这个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水的三态可以转换有了一定的了解,互动也比较好,能够根据老师的提醒积极思考。但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由于酒精灯,烧杯,火柴,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都比较危险,幼儿不能动手自己操作,需要有家长或者老师的陪同或者帮忙,所以缺乏自己对该活动的实际的操作,实际感受,也许幼儿的世界中,对水的三态变化还不是完全懂,在后续的活动中,可以请家长参加,帮助幼儿完成,相信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中,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幼儿能够充分理解,能够使幼儿对科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够积极探索,在*时生活中能够仔细观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科学想象,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理解并接受,提高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大班教案《水的变化》2

  活动名称:水的变化

  活动目标:

  1、了解水的变化,知道水遇热会变成水蒸汽,遇冷会结冰。

  2、能用语言表达已观察到的水的三态变化,引导幼儿体验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冰、电吹风等。

  活动过程:

  一、回忆水变成冰的过程。

  1. 小朋友,你们昨天把水放进冰箱里里吗?那你们今天看到放进去的水有什么变化吗?(结冰了)你们知道放进去的水为什么会变成冰吗?(幼儿说:放进冰箱里了)

  冰箱里的温度很低,当水在温度降到0度的时候就会结成冰。

  :原来水就是这样变成冰的。

  2、你们说说水和冰有什么不同?(幼儿说、讨论)谁能来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水的流动的,冰是一块一块的。

  3、水能变成冰,冰能变成水吗?(能)那你有什么方法能使冰变成水呢?(好朋友说一说)并请幼儿说

  :小朋友都很聪明,想了很多方法使冰变成水,有的说可以用太阳晒、有的说可以用、、、、、,原来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使冰变成水。

  老师也想了很多跟你们不一样的方法,也能使冰变成水,我们一看吧!

  4、教师操作各种方法使冰变成水。

  :我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能使冰变成水,其实太阳晒、开始泡、吹风机吹,用火烧这些方法都是在给冰块加热,原来冰块加热就能变成水。

  二、水变气。

  1、我们给冰块加热变成水,要是给水加热,水又会变成什么呢?(幼儿思考、交流)

  小朋友都说了给水加热会变成什么?那我们一看吧!

  2、教师操作将水加热(幼儿观察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小朋友,你们要仔细的观察热水壶,告诉老师你看见了什么?(水壶上面冒气了)水壶上面冒出来的气就是水蒸气。

  3、想想水为什么会变成水蒸气呢?(水经过加热就会变成水蒸气)

  :原来给水加热就会变成水蒸气。

  三、气变水。

  1、水加热会变成水蒸气,那水蒸气还会变吗?那我们来看看吧!

  出示镜子: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镜子摸起来怎样?(很光滑)但是摸起来还感觉是冷冷的。老师把水壶放在冒气的水壶上,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老师操作镜子放在冒气的水壶上面,引导幼儿观察。

  2、小朋友,看看现在镜子上面有什么变化吗?(有水)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会有水?(水蒸气遇到冷就会变成水)

  :水蒸气遇到冷就会变成水。

  今天我们做了那么多的实验,知道水遇冷后能变成冰,冰加热后后变成水,水加热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后又会变成水,原来水是这样循环变化的。

  四、游戏:我是变化的小水滴。

  1、介绍游戏规则。

  小水滴能变来变去,我们也来想小水滴一样变冰、变水、变蒸气,等下游戏开始的时候老师说“结冰”的时候小朋友就***不动,当听到“融化”,小朋友可以像流水一样在活动室里东流西窜,**地做各种动作。到老师又发出“结冰”的信号时,互相靠近的.孩子可以在一起立定不动,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表示结冰在一起。当老师发出“水蒸气”的时候,你们就轻飘飘地飞舞起来,飞出教室。

  2、幼儿游戏。


《变化的量》教案5篇(扩展7)

——《家乡的变化》教案

《家乡的变化》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乡的变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的变化》教案1

  教学课时

  二课时

  备课教师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变化,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3、为家乡发生巨大的变化而自豪,激发学生产生为家乡做贡献的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社会**,了解家乡的变化,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社会**

  学习方法:

  自学讨论

  教学准备及**

  1.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一些关于家乡变化方面的资料。

  2.教师帮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方案,让学生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确定,选择近些年来当地发展变化显著的方面进行**,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教学流程

  动态修改部分

  导入新课

  (给同学们展示图片“石家庄旧貌”和“50年代华北药厂外景”。)

  老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两幅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吗?

  学生:(略)

  老师:这两幅图片展示的是“石家庄旧貌”和“50年代华北药厂外景”,大家是不是有点不相信呢?

  学生:(略)

  老师:我们再欣赏几幅今日石家庄城市的新貌图片。

  (让大家欣赏图片“石家庄城市新貌”、“石家庄夜景”和“石家庄的交通”。)

  老师:大家是不是感觉石家庄的变化很大呀?

  学生:(略)

  老师:石家庄在变,我们的家乡也在变,课前我们大家对当地某些显著变化做了社会**,大家都是怎样**的呢?都**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呢?我们大家下面分小组进行一下交流。(过渡)

  讲授新课

  一、社会**交流(板书)

  (同学们分组对社会**进行交流。)

  老师:同学们,大家刚才交流了一下家乡变化的社会**情况,大家都是怎样**的呢?

  学生:(略)

  老师:同学们有的向爸爸妈妈等长辈询问的,有的是通过网络、图书资料等**来的,有的同学通过走访一些村委会等机构得来了等等,看来同学们的**方式还挺多的。大家都**了哪些方面呢?给大家说一说。

  学生:(略)

  老师:同学们**的还挺广泛,涉及了住房、生活环境、精神面貌、菜市场、衣着、家庭经济收入、家用电器等方面的变化,那大家对自己**的结果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学生:(略)

  老师: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我们的家乡正在飞速发展,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一起来关心我们家乡的变化吧!(过渡)

  二、家乡的变化(板书)

  老师:我们打开课本第三十六页,认真看一看图中都展示我们家乡哪些方面的变化呢?然后说一说。

  学生:(略)

  老师:我们的家乡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城市建设旧貌换新颜,家用电器进了农家,农业生产机械化,通信方式现代化、网络化。下面我们大家可以把你们在**中搜集的图片、资料展示给大家。

  学生:(略)

  (让同学们欣赏视频“今日河北”、“城市发展”、“感受市场变化”、“农村的变化发展”、“农村发展”。)

  老师:通过同学们展示搜集的图片、资料和我们刚才欣赏的视频,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家乡正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该为我们家乡的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大家说对吗?

  学生:(略)

  (最后,让同学们欣赏音频“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并让同学们跟着唱。)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家乡的变化,培养了学生与同学合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及技巧,激发了学生为家乡做贡献的愿望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板书设计:

  家乡新变化

  我家门前心事多

  家乡特色代代传

  我的家乡会更好

《家乡的变化》教案2

  活动目标:

  1、指导学生多途径地收集信息,了解家乡的巨变,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并立志努力为建设家乡而刻苦学习。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小组合作,处理信息,学会多种形式整理信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多角度地展示信息,交流信息,让学生学会文明交际,分享信息资源,发展学生人格个性。

  活动过程:

  一、搜集信息

  1、师生讨论,明确收集的目的和途径。

  2、分组搜集,确定搜集的内容。

  **组:以一个有**性的家庭为例,**他们家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革。

  查阅组:到阅览室、图书室等地方,搜查翻阅有关家乡变化的资料。

  网络组:通过上网的方式,下载一些关于城市发展变迁的信息。

  二、整理信息

  学生多种渠道多种方法收集来的信息是零散的、繁多的,因此,要求学生学会对材料进行选择、整理,要为我所用。

  1、围绕主题,确定重点。

  2、根据重点,确定形式。

  收集了大量的信息,也确定了重点,就要考虑以什么形式来汇报,形式的选择,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以是图片、文字、表格,也可以是摄影、摄像等,当然也可以多种形式兼而有之。

  三、交流信息

  四、情感升华

  1、各小组自我评价,说说通过这次活动有什么收获。

  2、总结:

  学生在亲历“家乡的变化”的活动中,了解了家乡的过去和现在,展望未来就水到渠成了。这一环节就是整个活动的升华,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为家乡发展出力的志向。

《家乡的变化》教案3

  教学内容:

  22――28页.从家乡人生活的变化切入,**我家居住条件的变化,我家周围环境及交通的发展,日常生活中穿着、饮食的历史变化,多层面、多角度地具体感受和理解家乡历史的变迁、沿革,社会的巨大进步,产生热爱家乡,愿为家乡明天作出贡献的想法。

  教学目标:

  1.尊重历史、珍惜今天的积极感情。

  2.握通过比较分析认识事物的方法。

  3.受家乡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学会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环境,培养从小自觉保护环境的好品质。

  教学准备:

  1.课前请学生搜集家庭居室的新旧照片、旧粮票、布票,长辈用过的生活用品。有的东西可以画下来。

  2.请学生向长辈**、了解家庭生活变化和家乡道路的发展情况。

  分类设计**提纲,请学生有目的地访问家长。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先大致阅读第二单元的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欣赏单元导读图。思考:新的单元里我们主要研究家乡的那些情况?引出课题。

  2.小组探究。

  (1)按照吃、穿、住、行四个方面将学生进行分组。

  (2)各组分别筹备展览。利用教科书出示的范例和大家搜集的资料;讨论如何展示家乡人民生活的变化,如何布置展台,如何向大家介绍,以及还可能找到什么资料和实物。鼓励各小组互相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实物和资料。

  (3).小组分工。谁负责写报告,谁负责讲解,谁负责向全班展示展品。介绍“住”的小组,提供居室的新旧照片,对比介绍新旧房子的总面积,结构,材料,人均面积,居住条件等。讲一讲了解到的有关房子的故事。多用一些生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房子的破旧、简陋。介绍“吃”的小组,播放采访大人讲他们过去的录音,展示我们现在的优越。罗列长辈们吃过的食物及吃了以后的不良后果。再罗列我们现在新的食品。介绍“行”的小组,从道路和交通工具来展开。

  (4).各小组交流各自的准备。

  (5).教师小结。肯定学生的成就,提醒他们下次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每个组员完成各自的责任。课外完成补充**搜集。

  第二课时

  1.准备。

  各小组为展示作准备。

  2.发表。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准备,向全班介绍家乡某个方面的变化。注意语句的**、通顺。介绍时要对某个方面作具体的补充说明。如:住的房子很破,破得怎样?或者举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其他小组的学生也可帮助补充。

  3.交流结论。

  把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话和大家交流。看谁的感受最有意义。引导学生从表面现象看到社会发展的根源:以前为什么那么苦,现在为什么那么幸福?

  4.总结。

  (1)我们家乡人生活的变化是巨大的。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是国家实行**开放**的结果,也是一代又一代家乡人辛勤劳作、努力创造的结果。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珍惜。

  (2)我们学习这一课的方法是什么?(**、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这种方法以后还会经常用到。

  5.了解学校过去的情况。

《家乡的变化》教案4

  家乡的变化作文教案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去观察、寻访家乡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将自己所得所感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2.引导学生在交流后,能调整自己的认识,进而有效选取内容;

  3.能够抓住变化,确立合理的行文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课

  1、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课中感受到的家乡变化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2、激发学生情感:畅谈感受到家乡有如此大的变化时,自己的内心感受?

  3、创设情境:老师和大家一样,十分喜欢家乡的变化,也更加深爱自己的家乡了。家乡是哺育我们成长的温馨港湾。每一天,我们都能看到家乡的变化,听到家乡前进的足音,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家乡的过去,畅谈一下家乡的变化吧!

  二、指导选材

  1、引导选材思维:这么多的材料我们该选什么样的来写呢?(A亲身经历,熟悉的;B家乡变化中的典型事例;C令自己感触最深的……)

  2、总结指导选法:写变化并不需要面面俱到,我们可以从家乡的变化中选取微小的一两个方面来表现出家乡的巨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小见大。

  3、进行有效选材:静心思考,想想你准备从哪一方面进行描写,原因是什么,想突出它的什么?

  4、交流。

  三、指导行文顺序

  1、引导学生思考:有了自己想写的内容,那你打算以怎样的顺序来写呢?(从古到今;抚今追昔;今忆古惜今……)

  2、确定行文顺序:根据自己选材的需要看看哪一种顺序更适合你,可以有助于你展示变化。

  3、交流: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来大概表述一下自己的习作思路。其它人可以帮忙补充和修正。

  四、指导学生写具体

  1、过渡:内容、顺序都确定了,那怎么就能让他们从咱们的语言文字中感到咱家乡的变化,让他们重新认识我们家乡呢?(A真实B带着情感C具体)

  2、回忆写具体的方法:想想我们以前所学,一篇文章怎样可以写具体?(A人物的言行心神;B事件的前因后果,中心重点的突出;C事物的形感功用……)

  3、思考交流本次习作:那么这篇写变化的习作我们可以怎样把它写具体呢?

  4、整理归纳:写出所见、所闻、所感,可以适量插入自己寻访了解的历史小故事,别人对此变化的议论,此变化带来的连锁变化……

  5、构思自己习作:根据自己习作的内容,想想自己的习作该重点从哪些方面怎样来写具体?

  6、小组交流、补充、修改,全班汇报、完善。

  五、**行文,教师巡视

  板书设计:

  选材:熟悉清楚、以小见大

  家乡的变化顺序:古→今、今→古、今→古→今……

  表述:真实、含情、具体(见、闻、感……)

《家乡的变化》教案5

  教学目标

  1.搜集相关资料、**家乡最近发生的变化。

  2.抓住家乡变化最大、印象最深的一两个方面来写。

  3.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

  4.写完后,读给同学听,听取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

  重难点

  1.叙述有顺序、有重点。

  2.把搜集、**到的资料筛选成文。

  乐学善思办法

  本次习作和学生生活联第紧密,课前让学生上或查找书籍搜集资料,学生对上都比较有兴趣,这种兴趣也可以迁移到课堂中,迁移到学生中。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是个美丽神奇的地方,它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们,根据你们的**,家乡有了那些变化,其中那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先交流,然后把交流的内容写下来。

  二、从兴趣入手,多角度观察

  **组合,交流学习

  学生**组合,将采访、收集到的资料在组上进行交流,然后,选出**在班上交流。

  环境生活工业

  多角度观察农业、旅游、饮食、交通

  三、交流沟通,共享资源

  1.请每个小组选出的******展示汇报,把**、收集到的最感兴趣的、印象最深的,最能触动情感的资料讲听。(在汇报的过程中有什么不足之处和遗漏的地方,请本组同学给予补充和修改。教师相机、鼓励。)

  2.欣赏所搜集的家乡变化的资料,激发赞美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3.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把此时此刻心里最想给家乡和家乡人民说的话,说听听。

  4.: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是啊,**开放以来,我们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独特表达,写出特色

  1.写法**。

  (1)结合点评,学习方法。

  (2)为了能在表达上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个性,请同学们

  思考:怎样才能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有条理地介绍?

  2.内容**。

  根据自己讲的、同学说的,进一步**、了解,增删习作内容,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3.体裁**。

  可以是给远方亲戚、朋友的书信,可以是记叙文、散文,也可以是诗歌。

  五、学生,教师巡回指导。

  六、教师

  今天这节指导课我们从兴趣、内容入手,写家乡的变化。通过**、搜集活动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习作资料,这样同学们就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同学们的水*。

《家乡的变化》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访问、观察等形式收集资料,了解家乡的过去,认识家乡的今昔变化;

  2、通过**、访问、对比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怀;

  3、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同学查找资料、访谈、资料研究、合作交往的能力。

  4、进一步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小关心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收集家乡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有关故事,了解家乡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

  激发同学对家乡的自豪感。

  四、教学准备:

  1、歌曲:《谁不说我家乡好》;

  2、收集有关历史、地理、人文等有关故事和图片等资料,了解家乡变化的情况。

  3、多**教学设备。

  优秀教案:

  活动一:感受家乡的变化。

  1、歌曲导入。

  今天,老师能和你们这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在一起学习,心情特别好,像阳光一样绚烂,还为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听一听。

  课件出示歌曲《谁不说我家乡好》。

  2、说一说自身听到了什么?(指名几名同学说)

  3、歌声唱出家乡的美丽。你们想知道老师是从哪里来的吗?

  老师的家乡是滨海乡镇的一个小村子,那里以前泥路崎岖,交通十分不便,特别是雨天,老师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的泥路才到学校。令人惊喜的是,如今那崎岖的泥路已经变成了*坦的水泥路,这就是老师家乡最大的变化。不过比起城市来,老师的家乡还是十分落后,但老师仍然十分热爱自身的家乡,那你们热爱自身的家乡吗?能不能把你们家乡变化的情况说一说,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4、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自身小组的**情况。

  (1)、你们采用什么方法了解家乡的?(小组汇报、组长汇报、写成文章汇报……)

  (2)、**选择自身了解家乡印象最深的一个方面进行小组交流。(房屋、道路、小桥、家庭……)

  (3)、选择自身最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交流。(口头、照片、录象、图片……)

  5、补充资料,深化感知。

  通过同学们课下**,刚才听了同学们的汇报,看了同学们自身收集到的许多照片,我也切实亲身体验到了家乡的变化,我为自身家乡有这样大的变化而感到骄傲。今天老师也去拍了些资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我们家乡的美丽风景吧。那就让电脑做我们的导游,一块儿去欣赏我们家乡的优美风光吧。(课件出示图片)

  (1)滨海公园风景如画;

  (2)县*办公中心;

  (3)这是有名的时代超市;

  (4)这是滨海迷人的夜景。

《家乡的变化》教案7

  习作内容:

  写家乡的变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交流后,能丰实、调整自己的认识,进而有效选取内容;

  2、能够抓住变化,确立合理的行文顺序;

  3、指导学生将变化写具体

  作前准备:

  结合第七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引导学生去观察、寻访家乡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开展第八单元的口语交际活动,将自己所得所感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丰富素材,让作文和生活紧密联系,为习作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课

  1、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课中感受到的家乡变化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2、激发学生情感:畅谈感受到家乡有如此大的变化时,自己的内心感受?

  3、创设情境:老师和大家一样,十分喜欢家乡的变化,也更加深爱自己的家乡了。不过前两天,我一个刚去洛阳军事外语学院读书的妹妹说,她的同学们都评价咱们张家口是一个“天上黄沙飞,地上污水流”的很令人讨厌的地方……

  4、激发写作欲望:多少年前,确实是这样啊,咱们想办法把家乡的变化也告诉这些外地的哥哥姐姐吧,怎么样?(引出写作文)

  二、指导选材

  1、引导选材思维:这么多的材料我们该选什么样的来写呢?(A亲身经历,熟悉的;B家乡变化中的典型事例;C令自己感触最深的……)

  2、总结指导选法:写变化并不需要面面俱到,我们可以从家乡的变化中选取微小的一两个方面来表现出家乡的巨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小见大。

  3、进行有效选材:静心思考,想想你准备从哪一方面进行描写,原因是什么,想突出它的什么?

  4、交流。

  三、指导行文顺序

  1、引导学生思考:有了自己想写的内容,那你打算以怎样的顺序来写呢?(从古到今;抚今追昔;今忆古惜今……)

  2、确定行文顺序:根据自己选材的需要看看哪一种顺序更适合你,可以有助于你展示变化。

  3、交流: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来大概表述一下自己的习作思路。其它人可以帮忙补充和修正。

  四、指导学生写具体

  1、过渡:内容、顺序都确定了,那怎么就能让他们从咱们的语言文字中感到咱张家口的变化,让他们重新认识我们张家口呢?(A真实B带着情感C具体)

  2、回忆写具体的方法:想想我们以前所学,一篇文章怎样可以写具体?(A人物的言行心神;B事件的前因后果,中心重点的突出;C事物的形感功用……)

  3、思考交流本次习作:那么这篇写变化的习作我们可以怎样把它写具体呢?

  4、整理归纳:写出所见、所闻、所感,可以适量插入自己寻访了解的历史小故事,别人对此变化的议论,此变化带来的连锁变化……

  5、构思自己习作:根据自己习作的内容,想想自己的习作该重点从哪些方面怎样来写具体?

  6、小组交流、补充、修改,全班汇报、完善。

  五、**行文,教师巡视

  板书设计:

  选材:熟悉清楚、以小见大

  家乡的变化 顺序:古→今、今→古、今→古→今……

  表述:真实、含情、具体(见、闻、感……)

《家乡的变化》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家乡十年前的景象,与家乡的今天对比,了解家乡的变化;知道写本篇作文要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前后对比写出变化,语言要具体生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并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加深对家乡的了解,通过交流讨论知道写好作文要抓住自己关注的内容,用具体的语言描绘家乡的巨大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交流叙写的过程中,让学生记住家乡的昨天,珍惜家乡的今天,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为家乡的未来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主题

  1、激趣。

  让学生猜在座的嘉宾乘坐的交通工具,导入*三十年间的交通变化视频。请同学用两个字来概括视频带给自己的感受。

  (1)孩子们,今天我们学校来了很多朋友,你知道他们是怎么来的吗?

  (2)如果你要出远门要怎么去?

  (3)你们知道三十年前二十年前十年前我国普通公民出远门做什么车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播放视频)

  (4)请你用两个字来概括这段视频带给你的感受。(板示学生回答的词汇)随机引出"变化"一词。

  2、导入讨论话题。

  说到变化,在我们的家乡就有很多。课前让去大家**家乡在十年间的变化,收集一些能展示变化的物品,你们有什么收获吗?展示给大家看看。

  二、实际展示,把学生**、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实物或语言展示出来

  (1)我发现同学们的收获真是不少,有实际物品、有照片,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些同学的桌子上什么都没有,相信你们把搜集的资料存在脑子里了,看来你们的记忆力很好用。不过,老师给你个小建议,如果想把这些资料保存得更久,把它们记录在本上,一点一点积累起来,时常翻阅一下,它们就会成为一种财富让你受益一生。

  (2)为了便于展示,我根据同学们所带物品把你们分为三个组。带实际物品的我们就组成实物组;带了照片的,我们就组成影像组;带了头脑来的就组成思想组。大家看可以吗?下面我们就请实物组的同学先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所带的物品。希望实物组的同学在展示的时候注意把物品购买的大致时间、用途介绍一下。以及现在的使用情况怎样,如果不用了,请你说明原因,以及用什么替代它了。

  (3)展示过程中可让学生实际操作,体会产品的变化带给人们的便捷、舒适。根据展示情况适当让学生作出补充。

  (4)“实物组”的同学让我们切切实实的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下面我们请“照片组”的同学,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收获。

  说说在你选取照片的大致拍摄时间、拍摄地点,你想告诉大家哪些变化?

  (5)刚才同学们用具体可感的实物和照片向大家展示了家乡的变化,相信思考组会把很多不能直观展示在课堂上的家乡变化带来与大家分享。

  学生互相补充自己所见到的变化。

  (6)补充资料,展示周口店地区的一些变化,(以前周口店人经济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水泥厂,现在周口店人的经济来源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来自国家的关怀。

  (6)用几个词概括出这些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7)如果学生在说变化时没有提到负面影响的变化,这时候可提示学生说一些不良影响。并引导学生说出治理办法或是努力方向。

  三、引导学生把自己所提出的变化概括成几个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写文要有条理性。

  孩子们,刚才大家说了很多家乡的变化,这儿也变了,那儿也变了,这么一说很乱,你能给它们归归类吗?比如:同学们提到了服装的变化,那我们就可以把关于服装的内容归为服装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把罗列出来的变化归类。

  四、激**感

  提出问题:你知道我们的家乡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吗?(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回答)你希望你的家乡将来是什么样子的?(激励学生热爱家乡)

  五、习作练习

  1、讨论习作时应注意的内容和具体写作方法。(孩子们,通过你们的描述在座的朋友已经看到了我们家乡的巨大变化,也了解了我们对家乡的热爱,那我们怎样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呢?对,写出来。那写的时候我们该注意什么呢?)——书写要公正;注意要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前后对比着写;语言要具体生动;要写出自己的感受。

  2、动笔练习。


《变化的量》教案5篇(扩展8)

——科学教案:月亮的变化

科学教案:月亮的变化1

  【教材简解】:

  月亮在一个月中是在不断变化的,在考虑如何让幼儿更形象地了解月亮的变化,我们采用了生动形象地PPT和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幼儿很感兴趣地就了解了月亮的变化。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月亮是不断变化的,月亮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2、学会观察记录月亮的变化,以及学习儿歌,感知月亮的变化规律。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幼儿了解初一到十五月亮的变化过程。

  难点:幼儿把自己观察到的初一到十五的月亮记录下来。

  【设计理念】:

  幼儿对自然的变化规律都感到非常好奇,都想去探索为什么,月亮的变化也不例外。所以对这样一节科学课,幼儿会很感兴趣的。

  【设计思路】:

  开始部分我们利用歌曲导入很自然的就引出课题《月亮》,然后利用幼儿的已有经验,观察的结果让幼儿说说初一到十五月亮的变化,并伴有儿歌的提示,让幼儿更容易地掌握。最后还让幼儿动笔记录月亮的变化。整个设计思路都是要幼儿掌握月亮的变化过程。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半个月请

  家长和孩子

  一起观察这半个月月亮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2、活动前幼儿会唱歌曲《月亮婆婆喜欢我》。

  3、初一到十五月亮变化的`PPT。

  【活动过程】:

  一、播放歌曲《月亮婆婆喜欢我》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刚才歌曲里唱的是谁呀?(月亮婆婆)你看见过月亮婆婆吗?(看见过)你看见的月亮婆婆是什么样子的呢?(弯弯的、圆圆的)

  师:你能不能把自己看到的月亮画下来呢?(能)

  请部分幼儿上来画自己看到的月亮。

  师:你们看,有的小朋友画得是圆圆的月亮,有的小朋友画得是弯弯的月亮,你画的月亮是什么时候看到的呢?(我画的月亮妈妈告诉我是初五的月亮,我画的月亮是十五的月亮圆圆的)

  师:小朋友观察地真仔细,月初的月亮像一条线,慢慢地慢慢地变成了十五圆圆的月亮。

  二、通过PPT、课件

  让幼儿观察初一到十五的月亮,并说出他们的变化,以及做好记录。

  (1)播放PPT

  课件

  **:小朋友,你刚才看到的月亮有变化吗?(有)它们是怎么变化的呢?(月初的月亮是细细的,后来越来越圆,到月半的时候,月亮就像盘子一样圆。)

  (2)你们看,初一的时候月亮像什么?初二的时候月亮像什么?边说边播放相应的PPT。

  (3)利用儿歌,让幼儿更容易掌握月亮的变化。

  有一首儿歌说得很好,它把月亮的变化说得很好听。初一看,一条线,初二看,眉毛弯,初五六,挂眼镰,初七八,像小船,初九十,切半圆,十五六,像玉盘。老师边说边配上相应的PPT,让幼儿对前半个月的月亮加深印象,幼儿也可跟着PPT跟说儿歌几遍。

  三、幼儿记录观察记录表

  今天,老师给大家做了一份观察记录表,想请我们的聪明宝宝把这前半个月的月亮变化记录下来,小朋友也可以边念儿歌边做记录。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幼儿的记录表,并让幼儿看记录表念儿歌。

  五、幼儿表演《月亮婆婆喜欢我》走出活动室结束课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