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演变是议论文吗(语言的演变文章)

《语言的演变》1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语言一面是稳定的,另一面又在演变的道理,语言的演变教案。

  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初步区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般异同点,注意语体风格,纠正书面用语中“半文不白”的现象。

  3、学习本文在说明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通俗简练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举例说明的方法和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的写法。

  2、难点:古今语言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文与作者简介:

  本文为《语文常谈》一书的第六章,原名《古今言殊》,是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普及性读物,共收文章八篇,课文是其中的第六篇。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四个部分的小标题为“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从文言到白话”。选入课本时,作者删去了第四部分,前三部分的小标题换成了序数词一、二、三。

  吕叔湘,江苏省丹阳县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研究和语文教学工作。写了不少专著,**作是《*文法要略》、《汉语语文集》、《语法修辞讲话》(与*熙合著)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语言也在变,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言的演变教案》。

  写一封信的“信”,古人用哪一个字表达?

  “书”例: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信”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信”在古代的意思很多:

  (1)相信“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2)使者“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3)确实“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一节告诉我们:语言具有稳定性,它的变化短时期不能察觉。但是语言同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是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的。

  语言又具有继承性,现代汉语就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成的。它们之间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收”、“放”、“大”、“小”“追”、“长”、“短”、“弱”等的词义,古今大体是一致的。但就语言文字的整体来说,由于时代相隔久远,旧事物、旧概念不断地衰亡或改变,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地产生发展,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便出现了很多差异。

  阅读2--7节,划出《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段文言里与现代汉语“意义有所不同”,“用法有些两样”的字。如: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孰与徐公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语言的演变》2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儿童了解文字的起源,知道现代文字是由古代的文字发展而来的。

  2、初步感知古代文字到现代文字的演变过程,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3、激发儿童儿童的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为此感到自豪。

  二、活动准备:

  1、与“水”“火“”山”“田”“手”相匹配的图片、象形字、及汉字。

  2、与儿童人数相同的象形字、汉字。

  三、活动过程:

  一、认字游戏:

  1、小朋友,今天潘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字宝宝,让我们一起来认一下。

  2、教师出示字卡,儿童认读。

  二、感知现代汉字的演变过程:

  1、出示“水”字的象形字

  a)潘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刚才我们读的那几个字宝宝,你们看我还带来了谁?

  b)你认识它吗?

  c)潘老师来告诉你们这个呀是古代人用的字,你看了这个字想到了什么?感觉它象什么?

  d)你们想的真好,这个是古代的水字,(出示图画水)你们看象不象啊?

  e)哦,真的很象,原来古代的人把河水的样子画了下来,用这个符号表示水字,人们一看就看懂了,因为它很象一幅图画。

  2、儿童动手操作,感知象形字

  a)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很多很多古代字宝宝,藏在信封1里,请你们打**看一看,他们象什么?

  b)具体说说“山”“火”。

  c)小朋友们都说了很多,到底会是什么呢?这个谜底就藏在你们的信封2里,信封里藏着几幅图画,请你们把图画拿出来看一看,比一比,看看这些字象图画里的哪一张,给他找到朋友。

  d)小朋友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小结象形字的特点

  a)现在你认识这些古代的字宝宝了吗?

  b)请个别儿童到讲台前操作

  c)这个是水、田,现在我们怎么一下子就认出来了?因为古代的人把它记录下来的每一个字就象一幅图画,使人们一看就知道。我们的祖先真了不起。

  4、儿童动手操作,感知汉字

  a)很多年以后,人们为了使用方便,就把古代的字慢慢改的简单了,变成了现在的字,我们的第三个信封里就藏着现代的字,请你们打**看一看它是由哪个古代的字变过来的,给它找到朋友,排排队。

  b)儿童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c)请个别儿童到讲台前操作。

  d)感知从图画到字的演变过程

  我们来看看,古代字和现代的字有什么很像的地方?

  儿童发言,教师总结并出示示意图

  三、游戏《找朋友》

  小朋友,你们看我们的教室里还有很多的字宝宝,他们找不到朋友了,我们小朋友来帮帮他们好不好?请你先拿一个字宝宝,当老师音乐声一起就请你去找和你是同一个字的现代字宝宝或古代字宝宝。

  游戏做2—3遍。(在游戏过程中可以让儿童以交换字宝宝来完成不同的找对)

《语言的演变》3

  一

  读汪曾祺的小说就如同漫步在诗意的梦境中,其小说不同于一般小说的直接铺陈,而是采用诗意化的语言向你娓娓道来,让你在*和的阅读情境中去产生联想,顺着作品故事情节的缓缓展开,读者被不由自主地带进梦幻般的故事中。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出现,最终演绎的却是别样的人生,结果,在与读者巨大的心里反差之下,普通而又*和的故事情节在顺畅的节奏进行中突然嘠然而止,得出一个与读者的期望值十分相悖的结论,读者突然在这一转变中一下子从故事的梦境中清醒过来,回到有违伦理的现实,但故事到这还未结束,生命个体所演绎的超乎常规的做法让读者深思,读者也会随之以一种宽容、理性的方式去促成这一故事结局的圆满。因此,汪曾祺小说故事情节的离奇,结局的圆满让读者读完后并不会因此而愤愤不*,反而以一种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个体生命的生存状态,读者在面对落差巨大的故事情节时才有波澜不惊的*和心态。如果说汪曾祺那超乎常人的想象力使其小说新意百出,还不如说成是他诗意般的抒情语言使小说的故事情节更加衔接呢,因为优美的语言使读者不断地去产生联想,联想的结果便是对其小说的再创造。

  小说一般采用的是叙述语言,而在其小说中多处使用了富含乡土气息的方言词,特别是他在描写一个人的生活状态时,那独特的词语就如同一个个跳动着的语符,让呆板的故事情节鲜活起来,人物也更加有神气。汪曾祺还善于将成语与与当地方言结合起来,锤炼出许多四字句,这些四字句比自然状态的口语更为简洁、更加传神。虽然四字句与叙事语言所采用的散句格格不入,但善于将语言与故事情节的叙述相契合的汪曾祺在此方面还是独具匠心的。这些句子的使用,易于让读者游走在梦境与现实之间,安抚了读者那脆弱的心灵,不因愤愤不*的结局而恼怒。不论是在写人还是在叙事、写景方面,汪曾祺都用独特的笔调向读者展示出不一样的联想空间和别样的风景。我们认为文学语言在于传达审美情感,突出语言自身的美感形式。语言自身的美感形式表现在于汉语一字一词一意义,排列整齐。

  多处使用的诗歌语言在句式上*仄错落,有明显的节奏感,因而,他的小说语言看似零散,但在节奏上还是一样的整齐划一,造成形散而意不乱的匀称感。并且,尤其在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中,他还广泛地运用了比喻和典故,比喻的运用扩大了读者的联想空间,从而让他在叙述和描写过程中传达出一种细腻的感触与情趣。如,他在形容挑夫们吃饭时的状态是打一个滚就吞下去了,这种描写方法不禁令人产生联想,因为在当时的农村是用滚石来使稻谷脱落的,作者借用滚石脱落稻谷的方式来描写挑夫们的动作神情。作者在*时生活中的细腻体验只用一句简单的与众不同的描写句便不得不让读者折服,如果有不知情的读者还以为这句话是作者的独特创造呢。其实,那只是作者在*时的湘西生活中体验得出的体会。作者在其小说中不断地创造出各种审美的语言结构,用语言来表达他的内在情感,而读者则可以通过这种文学语言来体会故事中人物那丰富的情感世界。作者在其小说中所设置的这样一些语言结构则诉诸于读者的直觉和构造图景中。如作者在其多部小说中用大量的篇幅去描写自然之景,而非一开始就直奔故事的主题,作者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一开始就调动了读者的思维和感官,会在*和感和力量感中顺着自然之景的游走去寻找故事中人物的活动状态,使人物变得鲜活起来。文章的整个结构也就呈现出跳跃式的发展状态。文学文本的构成就是一种审美意识的表达,而构成文学文本的语言就是作者审美情感的直接表达。作者的审美情感诉诸在文字上,反之也会引起读者的审美的心里活动,既调动读者的直觉、情感、想象和理解这四个要素。

  汪曾祺在其小说中所构成的一个个可知觉的形象其实并非是经过概念思维的直觉感悟,而是一种直接的呈现。所以说,作者在其小说中开头的那些景物描写并非是作者刻意的创造,而是作者借助于独特的语言这一工具,引起读者广泛的联想,从而促进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文本也就在读者的脑海里实现了再创造。如,在《大淖记事》这部小说里,作者分别描写了大淖的南岸、东岸和西岸人的生存状态,十一子不顾管教甚严、明哲保身、处事本分的老锡匠的告诫,竟然主动去找“有伤风化”的东头那边人家的闺女。这一勇敢的尝试也许从一开始就注定是错误的,但读者们却不这样认为,因为作者从故事一开始所描写的那些自然之景并不能说明什么,读者反而会顺着自己的理解方式展开联想,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文体的创造,语言是基础,而文体的语言与结构的融合在汪曾祺的小说中是一大隐藏着的亮点。对不同景物的描写,反衬与对比的修辞手法是通过语言这一有效**来加以解决的。其小说里所采用的对话体、诗意化的描写方式,使得文章中的段落与段落之间衔接的更加紧凑,这种衔接是意义层面上的,从而使文章造成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诗意化的结构体式。这种体式使读者在阅读汪曾祺的小说过程中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审美情趣。审美在于审形式和语言,读者因此在读汪曾祺的小说时会始终以一颗*和的心去看待情节的发展。在他的小说里,事件、环境构成了其小说中的情境,即小说中的某些情况是触及、引发读者情感的动因,而在对这些事件、环境的叙述及描写过程中,独特而又富含生活气息的语言则直接触发了对这些事件和环境的联想。

  

  “诗意”作为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的形而上的层面,在汪曾祺的小说里,小说的叙事片段和环境描写处处展现出诗的意象性特征,包含了隐喻性的生活图像构成的这种小说“意象”传达出了梦幻般的意蕴。汪曾祺的小说,其意象有如下几类:一类是白描性的意象,主要是直接写出人物经历的事件和情境,其本身并没有多少暗示性的意义。另一类主要是比喻和象征性色彩较为浓厚的隐性意象。

  比喻主要是在事物之间寻找相似性,把不同性质的东西置放在一起,以显示出不同事物遮蔽的相似性;在他的小说中,作者总是不露声色地透露出事物的两种隐性状态和生命个体隐性的生存方式,从中挖掘出事物的本原意义和个体生命的原始性格,以此来**语言,带给读者一种清新的视角。象征则超越了事物的形态和其意义的本身,是指形而上地来表达一种抽象的意义,同时用来表达一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在他的小说里,其描写的事物的象征义主要是在语言的引申义上构成的,作者将其难以表述的物象叠加在语言之上,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意味和巨大的想象空间,从而使作者在波澜不惊中与作品里的人物同命运、共呼吸。这些不间断的意象给读者带来梦幻般的感情,读者的思维也因此与现实渐行渐远,随着情节的深化,梦想终究被现实背叛,留下了梦与现实分离的结局。

  作者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童年及少年的湘西生活锻炼了作者的性情。在其作品中,对往事的念想,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流连和对民俗风物的眷恋,凸显出作者的恋旧情结,只不过作者在其作品中并没有直接描述出来,而是隐性地借助于他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经历来表达作者自身的恋想,因而读者也不能轻而易举地看出来。“诗意”是心灵所归,它只能靠心灵的眼睛才能看得见,因为那需要想象。作者在其小说里把社会之思化作自然之景的游走,观赏、惊叹、顿悟之中,去探求人的本原和生活中人们习见而又易忽视的细节,描摹出在绝尘弃世的自然净土中的沉重与轻松。

  因而,他的小说总是那么简洁、精炼,小说里的语句往往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背景,浓缩着某种信息,需要读者积极调动自己的知识贮备、阅读经验、人生体验,才能参与进来,在联想、体味和思考中破译其中的“信息”,领悟出其梦境中的现实意义。作者在其小说中重视意境的营造,擅长营造诗意般的悠闲境界,且用笔极为简约、清淡;正因为如此,其小说的故事性逐渐淡化,叙述更加随意**,寓意色彩更加鲜明,结构更具有组合性,往往直接展示和呈现故事里人物那复杂、矛盾的心境。如,作者在描写大淖人的生活情态是按照民间最质朴淳厚的生活原则为人处世,在宽容、友爱和无欺的民风的熏陶下,大淖人敢爱敢恨,他们的物质生活虽很匮乏,但在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和快乐,他们敢于承担生活的重负,不惧暴力的威胁,没有拘束的**活动。该小说中所呈现出来的`原生态生活方式正是作者的内心渴望。诗意化的自然环境和牧歌式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大淖人那优美、自然、健康的生命形式,也使读者在感悟中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但作者在其几篇小说里,故事的结局总是那麽不太圆满,总是以残缺的形式表现出与现实的矛盾,作者非但不逃避这种残缺感,反而以一种温情的笔触写出了他对正常的生活状态的渴望。与沈从文先生“致力于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存方式”理念不同,汪曾祺却在此表现出其矛盾的两方面,他笔下的人物生存状态既是违***普遍习俗的,又是符合人性、符合自然法则的。作者在此并不故意避开有缺陷的人生,也没有提供一种机会像沈从文先生那样促成有残缺的人的命运得到另一种形式的圆满,而是在矛盾中展现出个体那本真自然的生活方式。在他的笔下,和尚明海与小英子可以结合;大淖东头挑夫的媳妇们可以从二夫,……。这种看似有违伦理道德的**之事在作者看来却都是符合人性、符合自然法则的。在这一点上,作者也拿出一种温情和仁爱,去呵护那些有残缺心灵的人。如巧云失身后未选择去寻死;十一子被致残但终与巧云结合,……残缺的完美,梦与现实的分离,在作者看来,都是人们最本原的生活方式。

  通读汪曾祺的小说过后,我们感受到,作者笔下那纯粹的审美情境只是一种梦幻美景,它不利于俗世的生存方式;在纯净的审美梦幻与现实的生存方式之间,在理想的人生梦境与世俗的人生现实之间,人生本来就是一段矛盾的旅程。总之,从作品的本身来看,当各色的现代形态小说纷纷放弃了小说的审美追求时汪曾祺的小说却决计打捞潜于人的内心的诗意,并将对故事的叙事置于湘西这一文化语境之中,在梦幻般的情境中去追忆原始的自然生活;通过现实生活对原始生活状态的冲击来说明:一个健康和完美的人生永远都是乌托邦想象,真实的人生和命运一样,必须要经历一个起起落落的过程。

  

  汪曾祺在其小说的创作中,始终以冷静的叙述契合着那本色的乡土人生,把作品的审美意蕴和结构安排以及表达技巧融入那诗意般的表述里。他善于把文字、语言作为叙事的载体,超越了现实的时空轨道,利用读者的想象去塑造形象,补偿了文字叙述的审美表现力较弱的特点,使人物形象在读者思维的游离中获得浮雕感和质感,从而使词语的意义范围倍增,作者那飘忽、朦胧的情绪也就有了可触可感的质地,本原的美、形象的美和朦胧的美交错迷离。作者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总是用温情的笔墨,冷静记录出故事的原生态,不对事件发表任何个人的主观看法,而是在事件的末尾留下飘忽不定的答案,让读者设身处地去思考,这样,作者就将叙述的**和读者想象的巨大空间很好的融合起来,保持了场景和形象描写的完整性,作品的结构在作者的安排下也显得交错有致、变动自如。

  品读汪曾祺不同时期的小说,都具有这样一个特点:既有对人物生存状态的写实性描摹,又有对人生理想追求的抒情性想象。在梦幻般的抒情想象中总是不时地展现出现实生活中残缺人生的另一面,促成了梦与现实的分离。梦与现实分离的最后结论是:回归本原生活,这种生活是一种残缺的完美。

  参考文献

  1 汪曾祺。汪曾祺小说经典[M]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

  2 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3 张家恕。颠覆与建构———**写作原理探究[M]云南人民出版社,20xx。

  4 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5 名作欣赏。 [J]山西出版集团,20xx。2(2)


《语言的演变》3篇扩展阅读


《语言的演变》3篇(扩展1)

——《语言的演变》教案设计3篇

《语言的演变》教案设计1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语言一面是稳定的,另一面又在演变的道理。

  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初步区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般异同点,注意语体风格,纠正书面用语中“半文不白”的现象。

  3、学习本文在说明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通俗简练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举例说明的方法和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的写法。

  2、难点: 古今语言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语言的演变》教案设计2

  课文与作者简介:

  本文为《语文常谈》一书的第六章,原名《古今言殊》,是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普及性读物,共收文章八篇,课文是其中的第六篇。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四个部分的小标题为“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从文言到白话”。选入课本时,作者删去了第四部分,前三部分的小标题换成了序数词一、二、三。

  吕叔湘,江苏省丹阳县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研究和语文教学工作。写了不少专著,**作是《*文法要略》、《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法修辞讲话》(与*熙合著)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 语言也在变。

  写一封信的“信”,古人用哪一个字表达?

  “书”例: 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信”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信”在古代的意思很多:

  (1)相信“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2)使者“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3)确实“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一节告诉我们: 语言具有稳定性,它的变化短时期不能察觉。但是语言同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是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的。

  语言又具有继承性,现代汉语就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成的。它们之间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

  “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收”、“放”、“大”、“小”“追”、“长”、“短”、“弱”等的词义,古今大体是一致的。但就语言文字的整体来说,由于时代相隔久远,旧事物、旧概念不断地衰亡或改变,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地产生发展,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便出现了很多差异。

  阅读2--7节,划出《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段文言里与现代汉语“意义有所不同”,“用法有些两样”的字。如: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 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孰与徐公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1、根据划出的词看,哪些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不能单用?

  意义相同,不能单用的有:

  古: 形 貌 衣 镜 妻 自 信 外

  ↓ ↓ ↓ ↓ ↓ ↓ ↓ ↓ ↓

  今: 体形 容貌 衣服 镜子 妻子 自己 相信 外面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中许多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成了复音词里的一个词素,有的只是成语的一个成分。如“形影不离”、“糖衣炮弹”、“破镜重圆”、“自以为是”、“信以为真”等,这是古今汉语的一大差别。

  2、以“之”字为例子,结合课文说明“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之”在古代汉语里使用极其频繁,其它用法暂且不说,单就表示从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用法,就有附在名词后边的。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有时附在形容词后边的,如“高爽之地”。可是“之”表示从属关系时,今天就不能说“李明之学问很好”,“美丽之校园,令人陶醉”等,因为这种说法半文半白,不规范,要把这两句话中的“之”改为“的”,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要求。(

  在某些特殊固定短语里,“之”仍旧保留着。如“之上、之下、之中、之内、之外、之前、之后、三分之一、原因之一、条件之一、一技之长、光荣之家、少年之家”)

  3、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在使用。

  如“修”: 古时可作“修建”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学习”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原毁》

  “修订”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庭。”《答司马谏议书》

  上述“修”的三种用法,至今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里,而且使用广泛。如: 修理、修路、修改、自修等,可是,现代汉语表示“长”却不能单用“修 ”。

  以上说的是字义的变化,其实有些是词义的变化,有些是复合词里词素的变化。

  请把第三自然段里文言句子划出来,并译成现代汉语。

  原句: 译文: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1)、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个漂亮?

  (2)、我与徐公孰美? (2)、我跟徐公比哪个漂亮?

  (3)、君美甚。 (3)、你漂亮得很。

  (4)、忌不自信。 (4)、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

  (5)、客从外来。 (5)、客人从外边来。

  (6)、与坐谈。 (6)、(邹忌)跟(他)一起坐下来交谈。

  (7)、不若君之美。 (7)、不及你漂亮。

  古今汉语语法比较大致也有三种情况:

  (1)、文言句式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的。

  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

  (2)、文言句式跟现代汉语句式大体相似,但现代汉语句式有了改进的。

  如: “贤者使(之)使贤王。”(《晏子使楚》)

  兼语“之”文言可省去,现代汉语除了“他请吃饭”之外,一般不省兼语,这是现代汉语比文言明确的地方。

  (3)、文言句式仍旧保留着,但用法上受了很大的限制。

  如:“之所以”、“给……”、“为……而”、“唯……是”、“有……所”等只是作为固定短语形式沿用在书面语言里。

《语言的演变》教案设计3

  第二部分: 语汇变化的几个方面。

  1、有些字的消失。

语言的演变文章

  为什么古时一些常用的字,现在不用了?

  “有些字眼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代以马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马在人们生活里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马的名称便特别繁多。今天在人们生活里占的地位已没有过去那么重要,除了养马主人对他的马起的特殊名称外,一般只照毛**别。所以原来称谓马的一些字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了。我们学过的《劝学》(节选)里有“舆”、“蛟”、“跬”、“骐”、“骥”等词,这些词今天也不用了。

  2、“新字的出现”。

  “有些字眼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

  如: 属于“金”部首新出现的.字: 钍、钒、钙、钛、钡、铱、镭……

  属于“气”部首新出现的字: 氘、氚、氖、氢、氧、氩、氮……

  属于“石”部首新出现的字: 码、泵、硅、砝码……

  又如: “四化”、“语言美”等,也是新出现的,但这些字不是单字,而是词组。

  这些字都是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产生的。可以肯定,将来还会有大量的新字眼充实到现代汉语词汇里来。自然,出现新事物、新概念不一定就要造新的字,也可以通过其它形式造出新词来表达新的概念。

  3、外来事物带来了外来语。

  汉语中的外来词有意译、音译、部分音译法三种。

  意译: **、科学、*。

  音译: 葡萄、苜蓿、咖啡、可可、柠檬、雪茄、巧克力、白兰地、沙发、扑克、哔叽、尼龙、马达、引擎、雷达、休克、奎宁、*、尼古丁、凡士林、逻辑、米、克、吨。

  部分音译: 啤酒、卡片、法兰绒、道林纸、芭雷舞、摩托车、水泵。

  4、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许多字眼的意义也起了变化。

  比较下面句子里加点的字的古今意义的不同:

  (1)、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 古: 逃跑 今: 步行

  (2)、以头抢地耳 《唐雎不辱使命》 古: 撞 今: 非法夺取

  (3)、孤与老贼势不两立 《赤壁之战》 古: 不敬之词 今: 偷东西的人

  (4)、欲亡赵而走燕 《廉蔺列传》 古: 逃 今: **、**

  (5)、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 劝告 今: 讽刺

  (6)、劝学 《劝学》 古: 勉励 今: 说服

  (7)、使人给其食用 《冯谖客孟尝君》 古: 供应 今: 给予

  学习文言文或现代书面语某些复合词和成语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

  (1)、词义变化的一种形式是词义扩大或者缩小。

  例: 驱*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赤壁之战》

  “*”在这里指“中原”一带,即黄河流域,不包括长江以南,现包括**省在内的三十个省市**区,九百六十万*方公里的疆域。

  从这一例可以看出,虽然字眼不变,但意义扩大了。

  又如: 古代的“天下”指“*”,现却指“世界”。

  词义除了扩大外,还有缩小的。

  如: “臭”古时指一切气味,现指跟“香气”相对的一种难闻的气味。这是词义缩小的缘故。

  又如: “金”古时指金、银、铜、铁。今天成了黄金的专用词,不包括银、铜、铁,只有在少数情况下,还保留着古义,如“五金公司”。

  (2)、词义的转移也是一种变化形式。

  如: ①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 《冯婉贞》 古: 整装 今: 完毕

  ②**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 古: 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 为国为民献身

  许多词尽管字形一样,古今的意义却完全不同。它们之间不是共同存在,而是新的意义代替了旧的意义。

  (3)、词义变化的又一种形式是词义的弱化与强化。

  如: ①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廉蔺列传》古: 获得罪过 今: “得罪你了”“得罪”约相当于“抱歉”,意思轻。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蔺列传》 古: 对立今: 极深的怨恨。(重)

  (4)、从变换形式上看,古代的单音词很多成了复音词或多音词。(略,见前)

  (5)、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同一概念时,古今用字也不同。

  如: ①徐庶见**,**器之 《隆中对》 古: 看重,看得起 今: 器皿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古: 广泛 今: 渊博。

  这些都是语言演变的明显标志。

  总之,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个方面。由于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而且形式最多、最复杂。但是不管变化的形式怎么复杂,却总是沿着语言的“简”和“明”两方面发展的。如:

  过去讲“病愈”用“瘳”chōu ( 病数月乃愈《狱中杂记》) ;讲“儿童”用“垂髫”tiáo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这些字既难读又难写,现在分别被“病愈”、“小孩”等词代替了。

  补充作业

  1、写出与下列文言词相当的现代汉语单音词。

  走( ) 行( ) 往( ) 去( ) 返( ) 食( ) 履( ) 饮( )

  2、解释下面句子里加点的字,并说明这些字古今用法的不同。

  (1)、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2)、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语言的演变》3篇(扩展2)

——《语言的演变》教案3篇

《语言的演变》教案1

  课文与作者简介:

  本文为《语文常谈》一书的第六章,原名《古今言殊》,是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普及性读物,共收文章八篇,课文是其中的第六篇。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四个部分的小标题为“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从文言到白话”。选入课本时,作者删去了第四部分,前三部分的小标题换成了序数词一、二、三。

  吕叔湘,江苏省丹阳县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研究和语文教学工作。写了不少专著,**作是《*文法要略》、《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法修辞讲话》(与*熙合著)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语言也在变。

  写一封信的“信”,古人用哪一个字表达?

  “书”例: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信”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信”在古代的意思很多:

  (1)相信“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2)使者“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3)确实“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一节告诉我们:语言具有稳定性,它的变化短时期不能察觉。但是语言同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是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的。

  语言又具有继承性,现代汉语就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成的。它们之间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

  “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收”、“放”、“大”、“小”“追”、“长”、“短”、“弱”等的词义,古今大体是一致的。但就语言文字的整体来说,由于时代相隔久远,旧事物、旧概念不断地衰亡或改变,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地产生发展,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便出现了很多差异。

  阅读2--7节,划出《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段文言里与现代汉语“意义有所不同”,“用法有些两样”的字。如: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孰与徐公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1、根据划出的词看,哪些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不能单用?

  意义相同,不能单用的有:

  古:形貌衣镜妻自信外

  ↓↓↓↓↓↓↓↓↓

  今:体形容貌衣服镜子妻子自己相信外面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中许多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成了复音词里的一个词素,有的只是成语的一个成分。如“形影不离”、“糖衣炮弹”、“破镜重圆”、“自以为是”、“信以为真”等,这是古今汉语的一大差别。

  2、以“之”字为例子,结合课文说明“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之”在古代汉语里使用极其频繁,其它用法暂且不说,单就表示从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用法,就有附在名词后边的。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有时附在形容词后边的,如“高爽之地”。可是“之”表示从属关系时,今天就不能说“李明之学问很好”,“美丽之校园,令人陶醉”等,因为这种说法半文半白,不规范,要把这两句话中的“之”改为“的”,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要求。(

  在某些特殊固定短语里,“之”仍旧保留着。如“之上、之下、之中、之内、之外、之前、之后、三分之一、原因之一、条件之一、一技之长、光荣之家、少年之家”)

  3、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在使用。

  如“修”:古时可作“修建”“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学习”“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原毁》

  “修订”“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庭。”《答司马谏议书》

  上述“修”的三种用法,至今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里,而且使用广泛。如:修理、修路、修改、自修等,可是,现代汉语表示“长”却不能单用“修”。

  以上说的是字义的变化,其实有些是词义的变化,有些是复合词里词素的变化。

  请把第三自然段里文言句子划出来,并译成现代汉语。

  原句:译文: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1)、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个漂亮?

  (2)、我与徐公孰美?(2)、我跟徐公比哪个漂亮?

  (3)、君美甚。(3)、你漂亮得很。

  (4)、忌不自信。(4)、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

  (5)、客从外来。(5)、客人从外边来。

  (6)、与坐谈。(6)、(邹忌)跟(他)一起坐下来交谈。

  (7)、不若君之美。(7)、不及你漂亮。

  古今汉语语法比较大致也有三种情况:

  (1)、文言句式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的。

  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

  (2)、文言句式跟现代汉语句式大体相似,但现代汉语句式有了改进的。

  如:“贤者使(之)使贤王。”(《晏子使楚》)

  兼语“之”文言可省去,现代汉语除了“他请吃饭”之外,一般不省兼语,这是现代汉语比文言明确的地方。

  (3)、文言句式仍旧保留着,但用法上受了很大的限制。

  如:“之所以”、“给……”、“为……而”、“唯……是”、“有……所”等只是作为固定短语形式沿用在书面语言里。

《语言的演变》教案2

  第二部分:语汇变化的几个方面。

  1、有些字的消失。

  为什么古时一些常用的字,现在不用了?

  “有些字眼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代以马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马在人们生活里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马的名称便特别繁多。今天在人们生活里占的地位已没有过去那么重要,除了养马主人对他的马起的特殊名称外,一般只照毛**别。所以原来称谓马的一些字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了。我们学过的《劝学》(节选)里有“舆”、“蛟”、“跬”、“骐”、“骥”等词,这些词今天也不用了。

  2、“新字的出现”。

  “有些字眼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

  如:属于“金”部首新出现的字:钍、钒、钙、钛、钡、铱、镭……

  属于“气”部首新出现的字:氘、氚、氖、氢、氧、氩、氮……

  属于“石”部首新出现的字:码、泵、硅、砝码……

  又如:“四化”、“语言美”等,也是新出现的,但这些字不是单字,而是词组。

  这些字都是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产生的。可以肯定,将来还会有大量的新字眼充实到现代汉语词汇里来。自然,出现新事物、新概念不一定就要造新的字,也可以通过其它形式造出新词来表达新的概念。

  3、外来事物带来了外来语。

  汉语中的外来词有意译、音译、部分音译法三种。

  意译:**、科学、*。

  音译:葡萄、苜蓿、咖啡、可可、柠檬、雪茄、巧克力、白兰地、沙发、扑克、哔叽、尼龙、马达、引擎、雷达、休克、奎宁、尼古丁、凡士林、逻辑、米、克、吨。

  部分音译:啤酒、卡片、法兰绒、道林纸、芭雷舞、摩托车、水泵。

  4、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许多字眼的意义也起了变化。

  比较下面句子里加点的字的古今意义的不同:

  (1)、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古:逃跑今:步行

  (2)、以头抢地耳《唐雎不辱使命》古:撞今:非法夺取

  (3)、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赤壁之战》古:不敬之词今:偷东西的人

  (4)、欲亡赵而走燕《廉蔺列传》古:逃今:**、**

  (5)、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古:劝告今:讽刺

  (6)、劝学《劝学》古:勉励今:说服

  (7)、使人给其食用《冯谖客孟尝君》古:供应今:给予

  学习文言文或现代书面语某些复合词和成语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

  (1)、词义变化的一种形式是词义扩大或者缩小。

  例:驱*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之战》

  “*”在这里指“中原”一带,即黄河流域,不包括长江以南,现包括**省在内的三十个省市**区,九百六十万*方公里的疆域。

  从这一例可以看出,虽然字眼不变,但意义扩大了。

  又如:古代的“天下”指“*”,现却指“世界”。

  词义除了扩大外,还有缩小的。

  如:“臭”古时指一切气味,现指跟“香气”相对的一种难闻的气味。这是词义缩小的缘故。

  又如:“金”古时指金、银、铜、铁。今天成了黄金的专用词,不包括银、铜、铁,只有在少数情况下,还保留着古义,如“五金公司”。

  (2)、词义的转移也是一种变化形式。

  如:①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古:整装今:完毕

  ②**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古: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国为民献身

  许多词尽管字形一样,古今的意义却完全不同。它们之间不是共同存在,而是新的意义代替了旧的意义。

  (3)、词义变化的又一种形式是词义的弱化与强化。

  如:①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蔺列传》古:获得罪过今:“得罪你了”“得罪”约相当于“抱歉”,意思轻。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蔺列传》古:对立今:极深的怨恨。(重)

  (4)、从变换形式上看,古代的单音词很多成了复音词或多音词。(略,见前)

语言的演变是议论文吗

  (5)、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同一概念时,古今用字也不同。

  如:①徐庶见**,**器之《隆中对》古:看重,看得起今:器皿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古:广泛今:渊博。

  这些都是语言演变的明显标志。

  总之,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个方面。由于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而且形式最多、最复杂。但是不管变化的形式怎么复杂,却总是沿着语言的“简”和“明”两方面发展的。如:

  过去讲“病愈”用“瘳”chōu(病数月乃愈《狱中杂记》);讲“儿童”用“垂髫”tiáo(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这些字既难读又难写,现在分别被“病愈”、“小孩”等词代替了。

  补充作业

  1、写出与下列文言词相当的现代汉语单音词。

  走()行()往()去()返()食()履()饮()

  2、解释下面句子里加点的字,并说明这些字古今用法的不同。

  (1)、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2)、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语言的演变》3篇(扩展3)

——汉字的演变语言教案 (荟萃2篇)

汉字的演变语言教案1

  小班语言活动:

  汉字的演变

  活动目标

  1、了解汉字的`起源,知道汉字是从象形字慢慢演变过来的。

  2、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电脑动画《汉字变身》,

  2、汉字:日、月、天、星、山、石、田、土

  3、汉字和象形字配对若干

  活动过程

  1、汉字的起源(认识天、山等字)

  这是什么字?你们知道它们是怎么来得吗?小结:我们的汉字是从象形字变过来的。那么你们知道它们是怎么变得吗?

  2、汉字的演变(欣赏电脑动画《汉字变身》)

  (1)你看到了哪个汉字宝宝变身?

  (2)它是怎么变的?小结:古时候字没有发明的时候,古人就把要讲的事画下来,我们现代的人把这些象图画一样的文字叫象形字。

  可是画画很麻烦,也很占地方,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他们就把这些象形字慢慢地简化了,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用得汉字。

  世界上有一些国家,比如**、朝鲜人用的文字就是根据我们的汉字创造的。我们*人很了不起吧!

  3、猜一猜:出示象形字,猜一猜是什么汉字

  (鼓励孩子猜的时候说出理由)

  4、配对游戏:找朋友

汉字的演变语言教案2

  小班语言活动:

  汉字的演变

  活动目标

  1、了解汉字的起源,知道汉字是从象形字慢慢演变过来的。

  2、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电脑动画《汉字变身》,

  2、汉字:日、月、天、星、山、石、田、土

  3、汉字和象形字配对若干

  活动过程

  1、汉字的起源(认识天、山等字)

  这是什么字?你们知道它们是怎么来得吗?小结:我们的汉字是从象形字变过来的。那么你们知道它们是怎么变得吗?

  2、汉字的演变(欣赏电脑动画《汉字变身》)

  (1)你看到了哪个汉字宝宝变身?

  (2)它是怎么变的?小结:古时候字没有发明的时候,古人就把要讲的事画下来,我们现代的人把这些象图画一样的文字叫象形字。

  可是画画很麻烦,也很占地方,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他们就把这些象形字慢慢地简化了,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用得汉字。

  世界上有一些国家,比如**、朝鲜人用的文字就是根据我们的汉字创造的。我们**人很了不起吧!

  3、猜一猜:出示象形字,猜一猜是什么汉字

  (鼓励孩子猜的时候说出理由)

  4、配对游戏:找朋友


《语言的演变》3篇(扩展4)

——汉字演变的故事作文10篇

汉字演变的故事作文1

  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它们就像一个个顽皮活泼的孩子;就像一个个快乐的精灵;就像一幅幅跳跃的画;就像……它们不是僵硬无命的符号,他们也有形象,有色彩,有气味,有灵魂。这些由横竖撇捺组成的汉字不光富有魅力,而且美丽而奇妙。(。)这些汉字记载了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的风风雨雨!字分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我最喜欢草书,它大致分为章草、今草、狂草三种。汉字生动形象,汉字字体是各具特长,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更是风舞龙翔。远看草书好象鸿鹄群游,迂回绵延,近看恰似龙虎相争,互不相让,但字体却很流畅。比如“月”字,它外部轻灵,内部紧凑,既像龙蛇盘绕,又似鹰隼雄立。它那一撇撇得好,如同月牙往上翘;它那一勾勾得妙,好似小鸟张嘴叫;它那横折折得好,不方不圆,若行若飞。整个字加起来,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栩栩如生。或挺拔如峰,或龙飞凤舞,或意蕴深远。“草”字使人一见就仿佛置身在绿色的海洋里。“飞”字使人觉得轻飘飘的。“人”字更是伟大,它虽然只是由一撇一捺组成的但正着看如同一顶草帽,反着看竟是一棵在发育的小苗。

  它好像象征着我们*正在不断繁荣富强、日益壮大。我爱这伟大而富有美妙色彩的汉字。

汉字演变的故事作文2

  暑假,妈妈带我去新华书店去看书。我发现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汉字的流源字典》。书中写了*每个汉字的来历,历史和意义。

  比如说,我们大家都非常喜欢的“爽”,它最初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站在窗户边,人的两边是交叉的窗棂,让人感受明亮清凉之意。如果在炎热的夏天,恰好有一阵清风吹过,让人多么舒适啊!因此,每当我看到这个字,我似乎能感觉到一阵阵风儿吹过我的耳际,让我非常清“爽”了!

  在所有的汉字中,最有趣的非我的生肖“鸡”了!甲骨文中的鸡干脆就画了一只大公鸡,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直到小篆体后才成为现在的“鸡”字,一个简单的字,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真是不容易啊!

  还有一些汉字的古代意思和现代的意思大不相同,比如“说”,古代是“曰”,甲骨文中就画了一个口,加一短横,表示张嘴说话,后来却被表示喜悦的“说”来代替了,更奇怪的是,古人是用“税”来表示喜悦之意,说来说去,你是不是被我搞混了?其实*汉字的文化就是这么源远流长!

  字典中还有许许多多好玩的汉字,它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们让我了解汉字的演变是多么神奇!

汉字演变的故事作文3

  无论是各种各样的文章、优美连贯的诗词,还是悦耳动听的歌曲等等,都由一个个有灵性的汉字组成。

  一个个汉字在雪白的纸上嬉戏着、舞蹈着、喧闹着,它们就像化学室的实验材料,相遇后发生了不可思议的现象,各种各样的词语就是实验现象,原本毫无关联的两个字组合在一起,便成了一新的词汇。“**”让我一看到便感觉自己变成了一阵风,无拘无束地飞翔;“生命”则让我感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闪耀”使我想到了满天的繁星努力地散发自己的光芒。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的生命,背后都有一个自己的故事,让人着迷地想要去了解它们的故事。

  从汉字被创造出来,我们就应该去爱护它们,它们既是快乐的孩童、小精灵,又是见证了*几千年来起起落落、耻辱兴荣的老者,现在的人依靠电脑、手机输字,甚至有的已经不会再写字了,我们一定要将汉字传承下去,让*汉字永生不老!

汉字演变的故事作文4

  今天我们亲眼见识了汉字的有趣。

  我们上午**一节遨游汉字王国的课,老师对我们讲了字谜、歇后语的谐音、造字和书法。我们先讲了字谜,我根本想不出来字谜是什么,只靠老师来给我们讲,比如第四个,非常难解密,我根本解不开,也有很多同学不知道,老师说出了怎么破解的方法,老师给我们说了答案后,立马就知道了,这个谜底是蔓。然后老师就开始讲了歇后语的谐音,老师又举了很多例子,让我们猜猜右边是什么,我们猜的都不对,然后老师讲了答案之后,我们才知道,原来第一个是想(响)的高,第二个是高水*(瓶),最后一个是谁敢(赶)。然后老师又讲了汉字是谁发明的,是仓颉发明的汉字,但这只是一个传说,不是真的,我们知道了很多语言,比如结绳记事、物语、鸟类的痕迹和汉字。然后我们就讲完了书法,就下课了。

  这节课真有趣。

汉字演变的故事作文5

  我认为我们民族的“方块字”很有趣。

  谐音字你们都知道吧,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同音字。

  有谐音字对联,有谐音字歇后语。今天我就来给你们说说谐音字歇后语吧!

  谐音字歇后语有: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还有很多很多等着你去搜集,快去搜集。

  我再来给你们说一说汉字的演变。

  传说有一个人,叫仓颉,说是他造的字,他当时造的字是甲骨文,又过了很长的年代,人们又造了一种字,叫金文。又造了小篆这种字。再从小篆演变成隶书,再变成楷书,又变成草书,最后变成行书。

  只要你了解汉字,你就会觉得汉字很有趣。

汉字演变的故事作文6

  每个字都有不同的风韵。它们好似一个个小精灵,在纸上跳跃着。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延伸出无穷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

  看到“太阳”这两个字,你能感触到热和力,望着“月亮”,眼前却又闪着皎洁的光辉。“轻”字使人感觉自己有飘浮感,“重”字一望而沉坠。“笑”使人高兴和愉悦,“哭”从字面上看就在流泪。“冰天雪地”让人感觉寒风刺骨,到处被冰雪覆盖,一片白皑皑、银装素裹的凄凉景象,“幽深”两个字一出现,你似乎进入危机四伏的丛林或宁静的院落……

  它们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闹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芬芳扑鼻的鲜花使你欢乐。我真不忍将它们锁进一个个小方格里,真想叫它们离开方格去舒展身体,享受属于自己的欢乐。

汉字演变的故事作文7

  汉字,给我一个**的空间,给我一个纯真的心灵,在这奇妙无比的世界里,尽情的遨游飞翔。

  汉字,你像一朵七彩云,不时隐隐约约的在我脑海里浮现。有时你会给予我欢乐,因为你引起了一个个笑话;有时你会给予我悲伤,因为我把你写错了,后果不堪设想;还有时,你是如此神秘,让人琢磨不透;也有时你从满无限活动,使诗人流泄出一时的心语,汉字,你是多么神奇,总是在书法家的笔下挑起优美的舞蹈。赞美你汉字,你是**民族人民的骄傲。是你构成一个心与心沟通的语言空间,是你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空间,是你的荣华富贵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充满无限魅力的书法瑰宝,你是盖世无双的,让我再一次赞美你,汉字,你是**民族人民的骄傲。

  我爱你,*的汉字,让我们一起在你身上飞翔吧,相信你,你会感受到汉字是美丽多么快乐。

汉字演变的故事作文8

  大家都知道电视上有“汉字英雄”这一栏目,今天作文课上,我们**了一次听写大会。

  比赛开始了,先是第一轮,最后是4:3,男生赢了;然后是第二轮,老师选拔了队员,男生4人、女生4人,他们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先是女生,老师读了一个“袍”字,真是太简单了,女生队就像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轻而易举地就把这个字写出来了。该男生了,这次老师读的字是“梳”,我心想:“这么简单的字,他们肯定能写出来。”我们是按一定顺序来写,没想到这次派出来的这个男生竟然不会写那个字!其他三个人就像是热锅上的**——急得团团转,真想上去帮他一把,可又不能那样做。我们开始倒计时,5——4——3——2——1,但最后他还是没写出来。这时比分变成了1:0,所有女生都欢呼起来。但最后男生转败为胜,以3:2赢了女生。

  男生因为两轮比赛都赢了,所以被评为“汉字英雄”,他们都高兴极了!

汉字演变的故事作文9

  这个暑假,除了写作业、旅游,还有一件让我着迷的事情就是看—汉字英雄。

  这个节目可以让我们认识更多的汉字,还可以长知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写贝字旁的字那一场,于丹老师在台上说跟钱有关的,大都从贝,我的心里也很着急,财宝的财不就是贝字旁吗?后来于丹老师讲解说:贝壳就是以前用来交换物品的东西,相当于现在的钱,贫穷的贫字,是因为被分了钱,贫字就是分贝,所以现在有很多关于钱的汉字,都是贝字旁。比如:赌、财、账、贿赂等等。

  这六组选手最终进入总决赛的有:严宇桥、猫女刘冠文、咬文嚼字姐张斯语等,我最喜欢的是郑州的咬文嚼字姐张斯语,她和李炜森比赛的时候一点也不紧张,非常镇定,还有猫女刘冠文,她能写出很多很多的字,所以我比较看好她。同学们,你呢?你比较看好谁呢?

  我很喜欢这个节目,它让我了解了*汉字的博大精深,我要好好学习汉字,要是也能参加节目就好啦!

汉字演变的故事作文10

  我家养小一只小花猫,那是一只黑白相间的小花猫。我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小黑,因为它大部份的毛都是黑色的。它的眼睛亮晶晶的、**的像小灯笼。胡子是白色的、长长的,一动不动的真可爱,黑色的耳朵可灵了,小老鼠叽叽叫都听得见,它锋利的爪子抓老鼠可厉害啦!

  有一天晚上,小黑蹲在厨房的一个洞外面,半眯着眼睛,我刚好看见小黑用胡子量了量洞口,它走了一圈,就一动不动地盯着。我想:洞里肯定有老鼠,看小黑怎样捉。只见小黑慢慢地走到洞口,用爪子往洞里抓,不一会,一只老鼠叽叽飞快地窜了出来,小黑猛扑过去,把老鼠按住,老鼠就在猫的的爪子下了,小黑“哇”的一口的老鼠吃到肚子里了,小黑摇了摇尾巴,像打胜仗的将军,真威武。就

  小黑还特别贪玩。我把“西瓜球”扔到地下,小黑跑过去把球滚来滚去的,怎么也捉不住,那样子逗得我哈哈大笑。

  我家的小黑又可爱又是捉老鼠的能手,所以我喜欢“小猫”这个词。


《语言的演变》3篇(扩展5)

——语言的诗歌3篇

语言的诗歌1

  教学目标:

  1、全面了解考纲要求。

  2、掌握诗歌语言鉴赏的技巧。

  教学重点:

  含义深刻的词语的鉴赏技巧。

  教学难点:

  1、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2、语言鉴赏题答案的整合。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设备:多**

  教学时数:一课时

  授课人:定州实验中学 卢思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诗人辈出,在上一阶段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大量古诗词,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诗经的现实,楚辞的浪漫,乐府的叙事,汉魏的风骨,并初步领略了唐诗、宋词的高远和深邃,其中,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恬淡优美,柳永得缠绵悱恻,清照的婉约凄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就从高考角度的角度,对古诗鉴赏做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展示教学目标:(幻灯片1)

  1、全面了解考纲要求

  2、掌握诗歌语言的鉴赏技巧

  三、展示04年考试说明:(幻灯片2)

  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分析:在古诗文阅读板块,04年的要求和03年相比,有一处改动即,将03年的“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今年语文科《考试说明》八个变动点之一,这一修改是基于以下考虑:在古诗文阅读方面,鉴赏能力的考查是通过古代诗歌的阅读来进行的,而评价能力的考查则是通过文言文的考查进行的,这一修改,使命题的这一指向更加明确,而考纲的要求,也为我们*常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时候,我们要特别关注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节课我们重点讲一下诗歌的语言鉴赏。(说明: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及时了解考试方向,做到心中有数,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四、出示“语言鉴赏” (幻灯片3)

  五、推敲字词 (幻灯片4)

  诗贵含蓄,语言的凝炼性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古人很重视炼字,贾岛“推敲”的典故,千古传为美谈,唐代诗人陆延让亦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感慨。

  诗僧齐己曾写过《早梅》诗,***句云: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幻灯片5)

  其友郑谷将“数”改为“一”哪个好?为什么?

  生讨论,并回答

  师总结:“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丽的雪中梅花图,图中,雪掩孤村,苔枝缀玉,白雪皑皑,孤梅怒放,极富意境美,所以“一”字不仅好在暗合题目“早梅”,而且一枝梅花怒放于皑皑白雪之中,愈发显得梅花是那样的清奇,香绝,孤艳,更富于意境美;而从情感上,“昨夜一枝开”则能表现出诗人突然发现梅花时的惊喜之情。

  可见,古诗之中,往往一字之差而境界迥异。在许多古诗中都有一些关键的字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有的甚至成为诗眼,而这些字词也正是高考的热点,那么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字词呢?

  (说明:设计此环节,让学生初度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性,为下面的教学重点张本。)

  (完成以上步骤约需10分钟)

  六、关注高考热点:四种含义深刻的词语(幻灯片6)

  1、动词[链接至幻7]

  2、修饰词[链接至幻12]

  3、特殊词[链接至幻15]

  4、意向组合的名词[链接至幻19]

  (一)动词(幻灯片7)

  首先要特别关注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有很多例子,比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绿”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沙上并禽池上鸣,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等等可谓是尽人皆知。

  例1:(幻灯片8)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孔尚任《哀江南》)

  问:“剩”可以是“留”可以是“见”,为何作者独独选择了“剩”字?

  生讨论并回答。

  师总结:

  (1)孔尚任的《哀江南》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典范之作,这段曲词写的是长板桥边的风景。

  首先要注意整段曲词的意境:长板桥边,曾经是**聚居,繁华热闹,风景优美,而今当年横跨清溪的半里桥,是旧红板也没一条,而且是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落照下,只剩一树柳弯腰,给人一种凄清冷落之感;而“剩”字本身有“残存残余”之意,是被动的,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这与全曲意境相协调;从现在只剩一树柳弯腰,令人想见昔日之繁华,“剩”的时间性,表达一种昔盛今衰的变迁感,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深切的**之痛,故国之思。

  (2)同学们在*时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自己头脑里有,但支离破碎,在做题时不知该如何整合答案,通过对高考试题和大量模拟题的分析,我得出这样一个经验:

  (3)诗歌语言鉴赏主观表述规律:(幻灯片9)

  字义—意境—感情

  师分析:对诗歌的语言鉴赏我们就要首先解释它的字义,其中既包括字面义,也包括语境义;然后,就指向诗歌的意境,或谈这些字词形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谈它对整首诗意境的作用;最后指向诗歌的感情,或谈形成了怎样的感情,或谈对诗人感情的作用。

  (4)请同学们据此规律整合“剩”字答案[链接并展示正确答案]

  (5)用03年高考试题及答案验证这一规律(幻灯片10)

《语言的演变》3篇文章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峰。薄暮空潭曲,安禅制**。

  问:找出第三联中的“诗眼”,为什么?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的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衬出作者禅寂的心境。(感情)

  例2:(幻灯片11)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评价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境界全出。”请分析其妙处?

  生答

  师总结:

  闹,热闹。当它在诗句中与“红杏”和“春意”组合在一起时,表现的正是春意盎然 ,春光烂漫之意。表现了春光无限的意境之美,写出了诗人心头蓬勃的春意,表达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出示答案)(链接至幻6)

  (二)、修饰词:(幻灯片12)

  例1、(幻灯片13)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问:请分析“潜”字和“细”字的妙处。

  生答

  师总结:

  好雨知时节,好就好在它应时而落,好在它润物无声。潜,偷偷的;细,细细的,脉脉绵绵,不仅写出了自然造化之机,而且抓住了春雨的特点;拟人手法的运用,寓春雨以情趣,写出了春雨只为润物不为人知的高尚品格,令人深感作者的喜雨之情。(出示答案)

  师提示:规律提供了一种做题的思路,没必要每题必扣,比如,“数”和“一”就直接指向了感情和意境。尤其注意有些词语特别要注意表达效果。

  例2(幻灯片14)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问题:试分析“忽”字的表达效果。

  师生互动:

  本诗最能表现少妇情感的句子是:悔教夫婿觅封侯。可是它是否一直萦绕着少妇的心头呢?不是,从春日凝妆就可看出,因为李清照曾是 “风住尘香花以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而崔莺莺亦是“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而这位闺中少妇尚有心情将自己“凝妆”一番,可见她当时是兴冲冲地上翠楼的,可后来为什么变得哀伤以至于“怨悔”了呢?因为“忽见陌头杨柳色”,要注意“杨柳“的意象,古诗中”杨柳“已成为离别的象征,诗经中早就有“昔我往复,杨柳依依”的诗句;柳永也曾发出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叹;所以少妇一见杨柳,就想起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情景,当初是杨柳青青,二情依依,而今只剩她一人独上翠楼,尽日凝眸,而凝眸之处,*添的那一段新愁,正是:“悔交夫婿觅封侯”。所以,一个“忽”字将少妇情绪上的变化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的耐人寻味之处。(出示答案)[链接至幻6]

  (三)、特殊词(幻灯片15)

  诗词中有一些词与众不同,比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分析这类词,我们尤其要关注表达效果。

  (1)叠词

  说起叠词,很自然想起李清照,这位才情卓著的女词人,因她之出现,给森然的*文学带来了几分水气,几多温馨,而她的《声声慢》更是极尽叠词之能事,将一番愁情跃然于纸上。

  例1:(幻灯片16)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分析:读来就能领悟,叠词之妙就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从感情上,抒情主人公从晨起临风开始,便觉万般惆怅,百无聊赖。于是寻寻觅觅,希望寻找点什么以排遣自己的寂寞。可寻觅的结果却是满目萧条,冷冷清清,所以本想消减的忧愁反更增一层,而变得凄凄惨惨戚戚了,因此叠词的另外一个效果就在于可加强感情的表达。(出示答案)

  (2)叠词中的拟声词

  例2:(幻灯片17)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李煜《浪淘沙》)

  分析:“潺潺”一词拟春雨之声,使读者如听春雨之淅沥,想起乍暖之还寒;冷雨淅沥,落在帘外,听在耳边,冷在心中,而这位**之君的家仇国恨便立刻涌上心头,所以,拟声词的作用就在于可以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出示答案)

  (3)表颜色的词

  例3:(幻灯片18)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生讨论“红”字和“绿”字

  师总结:从樱桃红了,芭蕉绿了,能感觉到时间的推移,时序的变化,而在这红了的樱桃和绿了的芭蕉上,作者不仅要表达的是时序的变化,更有一种青春易逝的伤感,而这份伤感因了红、绿而分外生动、鲜明,犹如着色的思绪一般。因此,颜色词的作用:一般可表心情,可增强描写的色彩感、画面感,渲染气氛。(出示答案)

  (4)古诗中特殊词的例子:

  师生互动: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齐齐。(姜夔《扬州慢》)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链接至幻6]

  (四)、意象组合的名词(幻灯片19)

  例1:

  出示画面并让学生说出画面所含之诗

  生齐背并展示: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幻灯片20)

  问:这首元曲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回答:枯藤、老树、昏鸦等等。

  师总结:

  这就是诗歌语言的凝炼性,运用名词组成意象,可谓是一词一景,从画面中我们分明感到这些景是自然之景,但又分明不仅是自然之景,因为包含诗人无限情感(生答)是(思乡之情,羁旅之愁。)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因为诗人感情是愁的,所以诗人目之所及: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的,甚至古道之上,西风之中的那匹马也是瘦的。因此,这些名词性意象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而景中之人,断肠天涯也就自然可以理解了。所以这首曲词蕴含诗人很复杂的愁绪:既有凄凉无奈的悲哀,亦有是仕宦飘泊的孤苦,更有封建文人怨世哀身的无奈。

  例2:

  师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曹植七步为诗的故事,大家都觉得曹植很了不起,那么试想如果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之久,和别后思念之深,是不是也很不容易呀,但诗人黄庭坚做到了,他曾有诗云: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幻灯片21)

  师生互动:

  诗人选择了江湖、夜雨、十年灯,做了动人的抒写,江湖让人想起辗转和漂泊,杜甫在《梦李白》中曾有“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的诗句,夜雨更能引人的思乡之情,李商隐在《夜雨寄北》曾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诗句,人在江湖,又逢夜雨,使人备感萧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诗人接下来选择了灯这个意象,“灯”是个常用字,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独创,当它与“江湖、夜雨”组合在一起时,就能激发人一连串的想象:两个朋友,各自漂泊,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种情景已持续了十年之久。

  师点拨:这就是意象组合,它以极其简省的笔墨,创设了极其丰厚的意蕴,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师提示:意象组合是古诗的一大特点,使用意象组合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

  师生互动: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杜甫)

  更有与马致远《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另一位元曲大家白朴的《秋思》

  秋思(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说明:此环节为这些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古诗语言鉴赏的技巧,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完成以上步骤约需28分钟)

  七、课堂小结(幻灯片22)

  生回忆,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讲了诗歌语言鉴赏,关注了高考热点,即对含义深刻的词语的分析,重点讲了四种词语:1、动词2、修饰词3、特殊词、4、意象组合的名词

  这节课我们要特别关注:语言鉴赏主观表述规律:[链接至幻9]

  字义——意境——感情

  同时要特别留意一些词语的表达效果,如特殊词。

  (完成以上步骤约需2分钟)

  八、课堂巩固练习。

  1、请同学分析“铺”的妙处。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这首诗描写了从夕阳西下,到新月初升这段时间内的两组景物,前两句描写了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夕阳西下,将与地*,落山之阳之于地面,不同于正午之照,用“铺”字就很形象地写出了残阳已接近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情景;“铺”字很*缓,给人以安闲、舒适的感觉,写出了秋日夕阳的柔和,营造了一种**、安静的意境;表达诗人沉浸在自然美景当中的喜悦之情。

  2、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为是“千古壮观”的绝句。请对这一名句中的修饰词做一分析。

  生讨论

  师总结: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故用“大”;边塞荒凉,没有奇观异景,烽火台的浓烟更醒目,故称“孤”,一个“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一个“直”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没有山峦林木,黄河一览无余,所以“长”;一个“圆”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五、六句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个“圆”和“直”,把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出示答案

  九、课下作业:

  分析下列两名诗的语言特点: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说明:本环节针对这节课的重点设置了四道练习题,通过练习让学生把这节课的内容落到实处。)

  (完成以上步骤约需5分钟)

  附一:答案点拨:

  A、诗人仰望是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俯瞰是奔流不尽,滚滚而来的的江水,让人觉得气象万千。

  “萧萧”拟落叶之声,使人如听落叶之窸窣,“滚滚”拟长江之音,使人如见长江之无穷;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落叶无边见其广阔,长江不尽见其深远,所以诗句形成了广阔而深远的意境。

  落叶已下,长江永逝,更令人感慨的是诗人那种韶华不再,壮志难酬的苦痛。

  B、古时旅人为了安全,总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些都是富有早行特征的景物,而且这些名词性意象组合在一起,就很形象地写出了早行的情景:旅人住在旅店里,听到鸡鸣声就赶紧起来查看天色,见天上有月就马上收拾行装,踏上旅程,诗人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起程,可谓是早行了,没想到铺满寒霜的板桥之上,早已是人迹斑斑,真所谓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呀,所以诗人羁旅之苦、怀乡之情就溢于言表了。

语言的诗歌2

  空气中传来**的语言

  是孤独鸟儿对母亲的控诉

  树叶也疯狂的摇曳

  仿佛知道地球将要毁灭

  一切都是语言的语言

  语言的语言告诉我语言的结构

  学习语言的我被语言埋葬

  拾起遗失的语言

  渐知天空中血红的烂漫

  在生活的道上

  我将记得为语言发言

语言的诗歌3

  诗歌意象是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是诗歌的灵魂和生命。因为诗歌充满暗示、隐藏和象征,蕴含丰沛,意境深远,不存在成分完全对等的重复。诗歌意象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事实上,诗歌创作的过程就是诗人寻找客观事物作为意象、建构意象语言、从而使其主观情感能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的过程。从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普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修辞学、对比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理论,以汉、诗歌作品为例,对诗歌意象语言进行多角度的探讨。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与诗歌意象相对应的大多是表示具体物象、事象的名词性词语,包括名词性词和名词性短语。这些具象性、可感知的名词性词语用在诗歌中便成为意象词语。

  诗歌意象语言具有形象描绘功能、感情描绘功能和美学功能。诗歌意象语言是形象描绘和情感描绘高度**的语言,它从形象描绘和感情描绘相结合的角度写景抒情,寓主观情感、深刻哲理于客观事物的形象描绘之中。诗歌意象语言具有丰富的审美属性,它的本质特征就是审美,带给人们美的感受和启迪,具有突出的美学功能。诗歌意象语言的形象描绘功能和感情描绘功能,也使诗歌意象语言带给人们外在形式的美感和内在意蕴的美感。

  笔者认为在建构意象语言时,运用的是隐喻思维机制。隐喻思维是以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相似性为基础的。因此,隐喻思维遵循万物互渗的思维规律。通过运用直觉联想或超常想象的思维运算方式来建构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将自己的某种主观情思与客观事物的某些感性特征对应起来,从而建构出隐喻性的诗歌意象语言。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产生创作动机,并在创作动机的驱动下,进行内部言语的**。诗歌意象语言内部言语的构思和**过程,就是诗人在民族文化的制约下,恰当选择客观事物充当意象载体,建构诗歌意象语言以寄托情思的过程。

  笔者认为,当代诗歌意象语言的内部言语生成后,内部言语必须外化,发之于声音,形之于文字,诗歌意象语言建构的全过程才得以完成。诗人通过运用语音、语义、语法等外部语言**,实现内部言语向隐喻性外部言语表达形式的转换。诗歌意象语言具有语义多层性、多义性、不确定性特征。诗歌意象语言深层意义的理解须受到文化语境的制约。诗歌中,意象语言中的主体意象词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正确把握主体意象词语赖以存在的文化语境,是深刻理解诗歌意象语言深层语义的重要依据和保证。诗歌意象语言的语义理解可以诉诸于语言坐标系两轴关系的帮助。

  诗歌可以担负意象语言的单个的意象词语,也可以是一个固定的熟语,还可以是一个以意象词语为主体的非名词性短语或句子等。诗歌意象语言从文艺学角度看,是塑造艺术形象的一种**,而从语言学角度讲,它又是一种传递美学信息和审美感受的一种艺术语言。诗歌意象语言以日常语言为基础,其审美价值的实现须借助于日常语言的概念意义;它又不同于日常语言,是对日常语言语音、语义、语法等方面的审美变异,这种审美变异突出表现在承担诗歌意象语言主体的意象词语与形容词、动词等之间搭配的超常性上。诗歌意象语言具有具象性、隐喻性、民族性特点。

  诗歌写作中呈现出的综合性不是具体的特定所指而是分解、扩散为了不同的形态和样式,诗歌写作方式、诗歌写作抱负是综合性、典型性、标志性和新质性、创生性的如下几点综合性诗学意识提拎、抽取出来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细致考察;个人化与非个人化的综合,历史化与非历史化的综合,影响与创生的综合,**与限度的综合。综合性集中表现在对诗歌写作的非个人化的介入、历史化意识与普遍性、可公度性观念的吸纳,和对诗歌写作的个人化的个人立场、姿态的坚持、捍卫。对现代情思经验异质混成的诗歌写作,只是一味把精力投注给经验、投注给混成,而忽视了如何使这经验、混成皈依、抵达诗歌的精神性、心灵性情、志、意本体。在表现手法上最突出、明显的综合性标志有两点;一是将叙事、说理、抒情结合为一体;二是戏剧化。

  从写作理念和姿态上看,具有一定的诗学价值和实践意义,也能够为现代汉语诗歌写作提供新的生长点和可能性;但在诗歌实践层面,它还没有经过充分的诗学准备和话语历练,因而存有生硬、急促、简单、机械、拼凑等诸多不足,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诗意的传达、诗美的舒张,更重要的是,它导致诗歌成为了偏离言情、言志的精神性、心灵性本体、本位的非诗、伪诗。

  笔者认为,在综合性诗歌的写作中文体的综合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散文句式组合于诗歌的框架,诗的行由散文的段落组合而成,诗歌体式与戏剧体式的综合,诗体与其它文体的异体混成。立足于诗歌本质,诗歌文体的综合性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作用。诗歌不可替代的体式不仅是诗歌得以区别于其它文类的外在特征,而且诗歌的诗意、诗美以及某些作为内容的意,都只能由诗歌应有的体式才能盛装、承载与生成、产发,如果省略、失却了这些必要的诗体形式,就是删掉、涂擦去了相应的诗意、诗美和内容。

  诗歌文本中发生着复杂的语言含义向诗歌含义的转化,使诗歌表层言语结构不再表示它一般的语义,或者说不再和自己的深层语言结构表示同一个意思。诗歌含义通过表层结构结晶、析出,不能返回诗歌文本的深层语义结构层面。深层语义结构只是对诗歌含义元语言的解释,诗歌含义必须伴随诗歌文本的韵律、调性和节奏来品味。通过语内全译,诗歌表层结构能够在元语言层面得到多重体现,这些体现结构能够从不同侧面,如“思想”,“主题”,“构思”等文艺学概念提供语言学的“等价物”。从语义关系上讲,诗歌的上下文意义构成意象语言语义理解的横轴,主体意象词语的各种文化语境意义构成意象语言语义理解的纵轴。纵、横轴上的语义组合关系和语义聚合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从而形成诗歌意象语言的深层审美意义。

  从综合性诗歌写作中较为突出的审美综合。除此之外,日常性诗意与超常性诗意的综合、有我与无我的综合、悲剧性与喜剧性的综合等也是诗歌写作中尤其明显、具有创生性的审美特质的综合类型。在结语部分,笔者指出;综合性在诗歌写作中并不具有本质论目的,综合性诗歌写作不过是为了抵达诗歌本体、落实诗歌本质的方式和**。现代汉语诗歌写作现场的综合性诗歌写作,不管是哪一维度的,自是有其可取之处,提倡者和践行者的动机和意图无疑都是严肃、真诚的,只是在某些综合性维度上的确也出现了失范、无度的病态和不良的现象,一些诗歌写作者把综合滥用到了失控、失禁的程度,其明显表现就是把诗不当诗写,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地让“他性要素”抢占地盘、排挤诗歌要素。站在诗学高度,综合性诗歌写作不失为抵达诗歌本位、忠实诗歌本体、维护诗歌不可替代性的艺术语言的合理和有效途径之一,也不失为写好诗的可能性路向之一。

  诗歌含义的生成语言学,通过分析音义、形义互动,陌生化、等价原则、*行对照原则和语义翻译原则的作用,不仅能够正确地解决诗歌语言的分析问题,厘清语言与诗歌,语言意义与诗歌含义的关系,建立科学的诗歌语义学,还能够将文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与诗歌创作有关的诸种学科贯穿入诗歌分析中,打通诗歌创作、诗歌流传、诗歌欣赏诸种学科门类之间的壁垒。诗歌含义生成的语言学研究对诗歌创作、诗歌全译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为诗学语言学、语言学的开拓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语言符号是一套综合系统,音、形、义三位一体,既不可分离,又相对**。三要素之间,语音和语形受语义支配,同时对语义具有反作用,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开放和演进的意义系统。在现实的言语活动中,语音和语形在承载语义的过程中发挥的功能和效力可以是不*衡的,即语言可以通过语音或语形的改变来传达额外之情,特殊之意。诗歌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这种特性,利用语音突显,诗歌营造起各式各样的语音积聚和重复,构筑起自己的声韵、节律和语调,制造奇妙的音响效果;特殊的独白式的调性甚至能够赋予数字组合序列诗以别样的诗意,给人以愉快、哀伤或忧郁的情感体验。利用语形突显,诗歌能够按照题旨的需要安排自己的构形,集中采用某种语法结构,形成排比,对偶,层递,反复,排复等表现力手法,使诗歌曲折的情致、细腻的意象形成于言外,或由节律音响溢出。

  语音和语形的系统性、规律性构造也能造成语义的聚合关系的突显。这种突显手法可以改造词汇的表达功能,实现词汇语义的诗性化审美升华,生成其它语言**无法传达的富含文学、哲学性质的诗歌含义。以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为例具体分析了语义聚合关系,从语音和语形的语义化审美构造对诗歌含义的生成一般只起到辅助作用,在音、形、义的一致性构造产生冲突时,语音、语形一般要服从于语义。

  从语言学角度重新审视诗歌文本,思考诗歌含义生成的手法问题,启发人们寻找诗歌含义生成的文学评论与语言学分析从隔离到合力的切入点。语言是一个静止的系统,只有被使用以后才转变为话语,话语是指语言运用后的言语,序列是指话语语义的排列模式,语体是适应不同交际功能、不同题旨情境需要而形成的运用语言的体系。语体的“常规”是使用单音节词、使用散句、句不协韵、语义直陈,语体的“偏离”是使用复音节词、使用整句、部分协韵、使用比喻。在“常规”与“偏离”的对比中,简质而不刻板的语体风格(通常我们也表述为语言风格)得以形成。将诗歌文本的结构要素(语音、语法、语义)、语用功能、文化背景、作者和读者等方面的关系串联起来,综合分析这些方面的因素在诗歌含义生成中的功能和影响,以满足从诗歌创作至诗歌接受的全程解析。

  从语言功能的角度提出可以解答言语义的生成机制问题,当然包括诗歌含义的生成机制。等价原则关于“诗性功能就是将等价原则从选择轴投射到了组合轴”的理论观点给对我们探寻诗歌含义生成的机制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它使我们发现了诗歌文本重构“世界语言图景”的内在目的,诗歌文本中各层级的语言单位的音、形、义三要素的突显与生成诗歌含义的功能,组成诗行的语言单位间的纵横语义对比及其比值问题,等价关系的诗歌文本内投射和文本外投射问题以及这些等价投射对诗歌含义生成的作用与影响。

  最后;笔者认为由于聚合关系而形成诗歌文本各个层级语言成分的重复,从语音、格律、词汇、句法、诗行乃至整个篇章都有*行参照的对象,能够相提并论、相互对立,促生语义变量和不变量的比值关系,从而使含义互生,赋予诗歌“微言大义,微言多义”的特性。创新之间在于,*行对照原则指出自动化和非自动化机制在诗歌文本构造机制中同时起作用;*行对照原则把诗文本传统上被认为是纯属构形层面的语法也囊括进语义认知模式中,打破了传统语言学理论只将语法视为“语言使用的规则系统”的认识,使语法范畴变为诗歌含义生成的积极因素;把作品、作家、读者置于历史文化的动态语境中,认为读者作为解读主体参与文本的语义生成,作家之间,作品之间,作家与作品之间也有等价对比关系,这些因素都对诗歌含义的生成构成影响。诗歌含义**言语义的最高层级,是言语义的审美极致,**心智的最高、最新、最美的认知体验;调控语言结构的规则是语义规则,元生的意义体现在诗歌创作中,乃是诗歌含义对诗歌创作的统领,含意是诗人构思作品的本源,也是创作诗歌的结点。诗歌含义是由诗歌表层语义结构承载和生成的,是“语言学范畴的语义结晶”。


《语言的演变》3篇(扩展6)

——企业文化的演变过程是什么3篇

企业文化的演变过程是什么1

  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经营精神和风格,包括一个企业独特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经营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

  企业文化的提出源于**经济发展奇迹而引起的美日比较管理学研究热潮。

  第二次****后的**,在 20世纪 50年**始引进**现代管理方法,60年代实现了经济起飞,70年代在*稳度过两次石油危机后再次创造了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进入 80年代之后大有取代**经济霸主地位的趋势。而对**快速发展的经济奇迹,如何解决困扰**企业界的各项难题,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些学者的研究汇合成了一股美日比较管理学的研究热潮,1981年 ~ 1984年,接连出现了 5本企业文化方面的专著,它们是《未来的企业》、《 Z理论 -**企业如何迎接**的挑战》、《**企业管理艺术》、《成功之路————**最佳管理企业的经验》、《**企业文化》等,它们奠定了企业文化学科体系的基础。

  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按其创始人****大学教授劳伦斯·迪尔和麦肯齐咨询公司专家阿伦·肯尼迪的观点,可以归纳为 5点:①企业的环境,是塑造企业文化的最主要因素;②企业的价值观,是形成企业文化的核心;③企业中的英雄,它是英雄人物价值观的“人格化 ”,为广大员工提供了效法的具体典范;④企业的典礼及仪式,它是一种企业活动,亦即由有系统、有计划的日常例行事务构成的动态文化,它能使企业的价值观得以健全和发展; ⑤文化网络,它沟通公司基层**,是传递价值观和英雄意识的渠道。

  1985年 ~ 1986年,企业文化传入我国,并且陆续在我国传播媒介上出现各种介绍、研究企业文化的作品。从此我国出现了企业文化热,成为当代*文化的生长点。其实,我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企业文化的源泉,而且早在 50年代和 60年代,*同**一样,在实践操作上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虽然未上升到理论和理性上来研究,但像举世闻名的“鞍钢** ”、“铁人精神 ”、“孟泰精神 ”等,都是*企业在企业文化方面的开创之作。当然也只是在**开放之后,企业成为**的企业法人,有了自主经营权之后,企业文化才真正地作为科学的、系统的理论和操作系统在*出现,并且对当代*经济社会与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来,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又与企业形象设计(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CIS)结合起来,使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1997年国际设计协会就曾估计过,企业在形象策划中每投入 1美元,可以获得 227美元的'收益。许多企业家也认为,企业文化是继人、财、物、信息之后的第五种经营资源。

  其实,企业管理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学》一书中,把管理与文化明确地联系起来。他认为,管理不只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文化,有它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和语言。任何企业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生存和发展,这种文化不仅制约着企业的营销方式,也制约着企业的管理。管理是因文化而异的,文化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管理模式的多样性。当企业营销由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拓展时,其管理也必然超越了原来的文化模式而成为跨文化管理。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和企业跨国经营大趋势的到来,各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所带来的经营困难也日益凸现。企业内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在决策时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从而产生沟通上的障碍;企业外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市场,企业原有传播、沟通的价值观念被这个市场所认同时,才能在这个市场上生存下去。因此,如何通过跨文化管理以达到跨文化的参与及融合就成为企业界和管理界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并将以此为契机,掀起企业文化研究的又一股热潮。

企业文化的演变过程是什么2

  相对国营企业和外企来说,民营企业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一些成功的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如被搬上**讲台的海尔文化,实达集团所营造的“校园文化”,科龙集团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等。而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他们或者从根本上否定企业文化的作用,乃至于否定企业文化的存在;或者认为企业文化只是一种宣传**,是面子功夫,喊一些**,**一些公益活动、游玩活动给外人看;或者名义上也搞企业文化建设,但并不重视,更不落实,形成“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或者只是照搬人家的企业文化,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

  总的来说,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的形成更多的是一种自发性的地方文化或者是体现企业家个性风格的文化,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绝大部分就形成了以家族式管理为特色的家族血缘文化,或者是由企业家个人说了算的**式企业文化。具体而言,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地方性

  民营企业文化依托于浓郁的地方文化。以浙江的民营企业为例,温州的制革业、宁波的制衣业、东阳的建筑业、绍兴的纺织业、义乌的小百货、永康的小五金等都驰名中外,都与浙江文化滋润下的传统手工技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浙江文化结合了传统文化和海洋文化,从而形成了浙江人“精明通达、聪明实干、活络严谨、勇于拼搏、善于抓住商机”的独特的文化精神。在*十大民营企业中,浙江企业就占有四家——万向集团、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以及吉利集团,他们的企业文化虽然各有千秋,但都浓缩了浙江的文化精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地方企业的文化特色。其*家和地***可谓之“天时”,地域环境和特点即为“地利”,人们的创业精神体现了“人和”。民营企业文化的地方性在建立其特色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家族血缘性

  据*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全国工商联研究室共同**的对21个省市**区的250个市县区的1947家中小民营企业进行的抽样**显示,有近80%的企业是家族式或泛家族式企业。**开放之初,个体经济作为最早出现的民营经济形式,显示出了结构简单灵活、决策迅速的优势,这往往得益于其家庭式的分工合作。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些作坊式的经济实体扩张成为公司,家庭中的亲戚们自然担任了企业的所有重要职位,绝对地**着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以家族的利益为首,家族内部成员之间联系紧密,形成了以家族血缘关系的强大聚合作用来实现自身对企业管理的家族血缘文化。

  民营企业文化的家族血缘性在企业创业时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企业的成长壮大却产生了很大的阻力。

  家族血缘文化阻碍了现代企业**在民营企业中推行 成长中的民营企业意识到只有多元化产权结构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决定进行产权**改造。但改造过程中,出现了两方面的阻力:一是创业者自身的**地位削弱后的心理不*衡;二是其他家族成员因**和利益调整而产生的消极态度。民营企业处于在情感上执著传统观念,理智上认同现**性的两难矛盾之中。管理模式**存在着家族**的障碍。

  家族血缘文化造成企业目标制定上的短视性 现在多数民营企业所制定的企业目标,还是一味地追求眼前的利润和财富。用现代经济学家们的观点,企业在追求财富最大化的同时,还必须考虑许多理性目标,诸如生存目标、双赢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追求利润中企业必须要考虑到利润目标与理性化目标相互协调的问题。另一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是,民营企业还常存在一些非企业目标,主要指的是企业负责人的****和个人情结。这种企业目标与非企业目标主次不分的情况,在民营企业中也是屡见不鲜。只有营造一种高境界的经营理念,才能将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各种理性目标相结合,并正确协调处理非企业目标,从而使企业的战略理念由短浅的急功近利向可持续发展理念转变。

  个人性

  民营企业文化多取决于**者的个人素质。民营企业作为一个由“人治”代替“法治”的典型,创业之初大多是企业家一个人说了算。其文化起源,与创业者的创业意识、经营思想、管理风格以及其胆量品质有很大的关系。重庆力帆集团1992年创建时仅有员工9人,资金20万元,现在是一个已拥有净资产4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有人说其文化风格正是素有“儒商”之称的尹明善的个性体现。这就说明民营企业的文化可以说是企业家个人魅力的化身。又如黎明股份失败后,一些员工反思其主要原因就是董事长王宏明一人当家,法人治理成为空谈。加之名誉集一身的王宏明根本听不进不同意见,独断专行,造成企业衰亡。可见,企业家自身的素质对企业文化乃至民营企业的存亡至关重要。在我国,民营企业家尽管有着吃苦耐劳、敢打敢拼等良好品质,但文化素质普遍比较低,特别是在中小企业中。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现代化,束缚了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而且民营企业的个人性使得企业对个人的依赖性太强,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后继者也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易变性和眼前性

  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民营企业在创建自身文化时往往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容易因周围环境及市场的变化而改变文化风格,无法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企业文化的易变性造成了民营企业发展不稳定的局面。而这种不稳定性又注定了民营企业容易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导致短期行为发生。民营企业文化的这种易变性和眼前性极大地危害着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建立一种健康的民营企业文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