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企业管理论文(精选5篇)

农村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机制设计;农村;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7-0063-03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源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归根结底是农村公共服务机制不合理。通过优化经济机制设计可以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政府与市场的失灵问题,可以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双赢”。因此,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改革不合理的体制,设计科学的运转机制,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政府与市场的失灵问题。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由美国科学院院士利奥?赫维茨在30多年前创立。它所讨论的问题是,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社会目标,能否并怎样设计一个经济机制,以达到既定的社会目标。经济机制设计理论表明: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中,政府、企业(或个人)双赢或多赢是可能的。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为我们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首先,经济机制的核心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可以构造一个介于市场和计划之间的混合经济机制,使企业(或个人)在实现自利目标(营利)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实现了社会目标,例如发展农作物保险,稳定农业经济。对于农业保险这类公共物品的市场失灵,如果完全靠政府,也存在着监督成本高和信号扭曲的问题;当政府主导、并与市场联手来解决时,就出现了希望。其次,双赢或多赢的经济机制建立,重要的是信息和激励(主要是经济激励),即政府对市场的信息和激励服务,可以有效促进双赢或多赢的经济机制建立。再次,要素的构成、关系及其功能是机制的本质内涵。从公共物品供给的机制看,规划、政策、法律、法规及其落实服务的供给,决定了公共设施及公共服务的供给。按照机制设计的理论,合理的机制设计可以避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农村公共服务机制主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机制、农村公共事业服务供给机制。农村公共服务机制设计就是消除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问题,其本质是通过供给关系、方式的制度规定,综合考虑各主体的利益,使各主体在一个组织框架内,都实现各自的最大化的利益或成本的最小化,从而使农民付出最小的成本而得到最完善的农村公共物品,同时也使政府付出最小的支出,供给最完善的农村公共物品。

二、农村基础设施运营机制设计

根据规制经济学基本理论,私人企业的组织机制在历史上虽然是自发形成的,但却是由政府规制确定下来的,在市场中,一个企业要采取什么样的机制,由政府以《企业法》《公司法》等法律、制度的形式进行明确的界定。企业根据自己的目标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组织机制。科学、合理的企业机制对于保证企业的合法、高效运行提供了保证。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机制保证了相关主体总体目标的一致。对于农村公共物品而言,其供给机制不同于一般企业。因此,必须设计科学、合理的机制,以保证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分为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基础设施。对于公益性基础设施,如图书馆等,一般由政府供给,采取政府调控下的事业单位运作机制,本文对此不作过多的阐述。对于经营性基础设施,应采取政府调控下的企业化运作机制。

本文根据中国的国情,借鉴国内外相关企业样本,设计了我国农村经营性基础设施运营机制(如图1所示)。图1表示了,政府负责农村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集和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其中资金筹集的方式主要有:政府财政拨款;政府向企业贷款;由政府向社会发行债券。企业或合作社负责运营和管理。政府与企业主要是债权债务关系、规制被规制关系。由用户民主选举产生企业的董事会,这样可以确保价格的确定一般都能充分考虑既维护用户的利益,又能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当董事会对确定的价格意见分歧很大时,还可召开有更多用户参加的价格听证会,广泛听取更多人士的意见,所以严格地说,这种机制下的价格基本是由用户确定的。董事会将讨论后所定的价格提交政府价格部门即公用事业管理部门批准后实施。所谓政府审批主要是看价格确定的程序是否合法,是否能保证企业按时偿还贷款、债券和满足企业的长期发展。这种机制,相对于目前的市场化机制,具有更多的福利性,兼顾了公平性和效率性。这种企业机制有效地避免了由于公共物品如水、气等产品需求弹性小,供给企业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操纵价格的弊端;有效避免我国当前监管无力,凡价格听证,价格必涨,听证流于形式,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下,政府寻租,厂商与政府勾结等腐败问题的产生。董事会聘任经理,负责企业的生产管理,负责制订经营计划和偿还政府借款、贷款计划并经董事会同意,具体实施经营管理。通过这种机制的建立,为解决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管一体的弊端,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参考。在保证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前提下,使政府的资金投入最有效地被利用,也使广大农民在使用这些基础设施中付出最小而得到的社会福利最大。

上述机制设计,只是为新农村建设公共物品运营机制设计,提供一种可借鉴、参考的思路,具体实践中,应当根据实际具体设计。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各地大胆创新,在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机制上有许多创新。只要这些机制能够提供完善的让农民满意的公共物品,只要这些公共物品供给是高效率的、合理的和科学的,同时也是让政府满意的,那么,就实现了机制设计“双赢”的目标,那么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机制。

三、农村公共事业服务机制设计――以“新农合”为例

农村基础设施主要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与农村基础设施不同,教育、卫生、医疗、农技推广等,都属于农村公共事业范畴,其主要功能是为农村、农业提供服务。传统农村公共事业供给,政府和事业单位在性质上基本上不存在区别,政府拨款给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提供服务。这种机制带来的问题是,政府失灵演变成为事业单位的失灵,表现为农村科技推广等事业单位服务质量差、水平低,对政府负责,而不是对农民负责。

农村的公用事业的外部性十分突出,因此,政府必须确保公用事业的投入。在保证农村公用事业投入的前提下,必须设计合理的机制,确保投入效率。即政府投入水平合理有效,事业单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得到保证,不存在资源的浪费,不存在服务的低质量和短缺。按照公共物品供给与生产相分离的理论,在新农建设中可以设计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即政府出资供给,事业单位负责提供服务(生产),政府购买事业单位的服务。这种机制改变了事业单位的行政化的性质、政府的从属化的地位。政府和事业单位成为市场中平等交易的主体,双方是合同与契约的关系。按照合同约定的指标和要求,事业单位完成合同的约定,则获得政府的资金支付,事业单位没有完成合同的约定,则不能或少获得政府的资金支付;政府可以选择、支持供给服务水平高的事业单位,淘汰改造落后的事业单位。

在农村公共事业中,以农村合作医疗的机制设计最为复杂,简单的服务购买机制,不能适应和满足农村合作医疗健康发展的要求。近些年国内外不同机构的研究报告,曾多次提到我国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并未成功,尽管这些报告结论还有待于推敲和验证。但是,农村新合作医疗机制设计欠缺仍是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

从历史上看,我国农村医疗服务机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参见表1),第一种为市场型医疗服务机制,即患者―医院机制。患者得病,去医院治病,医院按市场价格收取费用,费用由农民全部负担。这种机制在中国存在很长时间(1949年以前)。它的最大弊端是,使大量的患者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农民的就医问题得不到应有的保证。第二种是国家统包型机制,即政府―医院&患者型。医院的费用全部由国家负担,患者的费用基本由国家全部负担。其弊端主要是国家负担沉重,医疗服务差,患者过度消费,医疗资源浪费和资源短缺严重。第三种是合作医疗机制,即政府、农民、企业―保险机构―患者―医院机制,由于合作医疗机制设计得不尽完善,仍然会存在卫生费用上涨和合作医疗制度难以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合理的医疗机制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

通过对国内新型合作医疗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在借鉴国外医疗服务机制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中国农村医疗服务的可参考机制。此处引用和参考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这种自我管理的机制,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卫生医疗服务机制存在的缺陷,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具有较明显的优点。

1.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解决医疗服务中存在的管理失控问题。第一,对患者医疗服务选择权的管理。农民(病人)付保险费给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负责与供方协商价格,提供服务,或购买服务。病人不能随意选择医疗服务机构,其服务的价格、主体(由谁服务)、服务内容完全由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负责。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将合理确定包含什么医疗服务,什么情况下谁可以享受什么医疗服务,从而保证合作医疗资金分配到群众需要的、合理的、具有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上来,同时为降低患病率,减低费用,将会非常重视预防保健作用,改变目前轻保健预防,重医疗的不合理倾向,解决农民道德风险问题。第二,对医生及医疗机构的资格管理。卫生医疗机构、医生与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签订契约,建立供方网络。只有与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签订契约的医生和医院,才能有资格为参加该组织的患者提供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第三,对医生医疗服务的管理。主治医生在进行手术等医疗服务过程中,其治疗方案必须经其他医生审查,只有其他医生的意见与原来的意见一致时,方可进行手术等医疗服务;医院在实施备选手术之前,必须得到保险公司的同意。第四,对病人的管理。很多术前检查要求在入院之前的门诊进行,以缩短住院时间;由病例管理护士定期对病人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继续住院或需要其他的检查治疗。保险公司代表通过审计,保证所有支付的费用都是实际发生的。

2.通过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促进了医疗服务的效率供给。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同各个签订契约的医生和医院进行讨价还价,以较低的价格提供恰当的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以县级行政区域为范围的,县级、乡镇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是卫生服务的提供者。与合作医疗签订定点服务合作对医疗机构至关重要,因为收入跟随着病人走。这样可以生成供方的竞争市场,使服务优良、价格低廉的服务提供者加入到合作医疗供方网络。尤其在村一级,合作医疗可以只与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签订服务合同,促使村卫生室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改变过去由于村卫生机构的私有化、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难以对其服务质量和成本进行调控的局面,也有利于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结论

1.对于农村公共物品而言,其供给机制不同于一般企业。因此,必须设计科学、合理的机制,以保证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分为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基础设施。对于公益性基础设施,如图书馆等,一般由政府供给,采取政府调控下的事业单位运作机制。对于经营性基础设施,应采取政府调控下的企业化运作机制。

2.对于农村经营性基础设施采取政府调控下的企业化运作机制。这一机制设计的主要思想和思路是政府负责农村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集和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其中资金筹集的方式主要有:政府财政拨款;政府向企业贷款;由政府向社会发行债券。企业或合作社负责运营和管理。政府与企业主要是债权债务关系、规制被规制关系。由农村用户民主选举产生企业的董事会,这样可以确保价格的确定一般都能充分考虑既维护用户的利益,又能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农村基础设施主要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与农村基础设施不同,教育、卫生、医疗、农技推广等,都属于农村公共事业范畴,其主要功能是为农村、农业提供服务。传统农村公共事业供给,政府和事业单位在性质上基本上不存在区别,政府拨款给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提供服务。这种机制带来的问题是,政府失灵演变成为事业单位的失灵,表现为农村科技推广等事业单位服务质量差、水平低,对政府负责,而不是对农民负责。

4.农村的公用事业的外部性十分突出,因此,政府必须确保公用事业的投入。按照公共物品供给与生产相分离的理论,在新农建设中可以设计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即政府出资供给,事业单位负责提供服务(生产),政府购买事业单位的服务。

5.本文设计的农村合作医疗的机制优点在于:设计了有效的管理机制,解决医疗服务中存在的管理失控问题。主要解决了对患者医疗服务选择权的管理问题;对医生及医疗机构的资格管理问题;对医生医疗服务的管理问题;对病人的管理问题。设计了有效的市场机制,可以促进医疗服务的效率供给。

参考文献:

[1]田国强.经济机制理论:信息效率与激励机制设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89-138.

[2]李春林.新农村建设中公共物品偏好显示机制分析[J].商业研究,2007,(7):101-103.

[3][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孙晓筠,AdrianSleigh,韩东.美国管理化卫生保健制度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5,(8):33-35.

农村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会计控制论文2100字(一):国企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创建策略论文

摘要: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随着国有企业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相应出现部分缺陷,除了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还产生了消极的社会影响。因此,要创建国企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解决国企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高效发展。

关键词:国企;会计控制体系;策略

随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国有企业内部渐渐暴露了部分问题。假如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而会计控制体系的创建,能够保障会计工作的合理合法,有利于国有企业的长期发展。

一、国企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内涵

国企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可以理解为,为了保障国有企业能够依据有关规章制度和法律制度来经营国有企业,保障国有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合理合法,促进国有企业的经济发展,提高经营效率,完成国有企业的目标任务,依据国有企业的管理特点和经营情况,采取的规范国有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的措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国有企业的格局也一直在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必须完善内部控制的管理制度,才能稳步地向前发展。国企内控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财务管理,而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就是会计内部控制。

二、国企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部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没有足够会计内部控制知识,所以在国有企业内部的管理中,不能够建立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然而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中,财务管理在国有企业运营的每一步都有着重要作用,这要求管理人员对财务方面有足够的了解和理解。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管理人员不能够全面把握、控制好国有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对国有企业内部不能做到全方位的控制。

(二)仍需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

财务管理人员是财务管理的主体,财务管理的水平受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高低的影响。如果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能力不足,或者存在职业道德问题,这样的财务管理人员会影响公司的运营和发展。因为部分单位受人员编制的限制,部分员工欠缺过硬的专业知识,不仅无法胜任会计的工作,还会影响会计团队的整体素质。

三、国企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创建策略

(一)创建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会计控制主要管理、核实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是内部控制的核心。为了内部的监督和制衡,尽可能让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分开,把管理风险降到最低,防止突发情况的发生。除此以外,还可以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的专业会计,派遣到国有企业分子公司,协助相关财务管理工作。这些财务管理人员由国有企业集团统一管理,使得派遣人员拥有足够的独立性,才能使管理工作中做到公平公正。其次,国有企业还可以设立奖罚制度,表现优秀的会计人员予以奖励,表现较差的会计人员稍加惩戒,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二)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在国企工作的会计人员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技能。会计人员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操,这样才能让国有企业更好运作,发展更持久。为此,国有企业可以针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业务水平的培训,让他们的工作更有效率。另外,国有企业还要开展一些宣传教育活动,让会计人员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同时,国有企业还要对会计人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思想水平得到提升。

(三)加强国有企业内部的监督力度

国有企业可以在内部建立一个财务监督机构,不仅仅只重视核算,也要重视监督工作。国有企业要在工作的各个环节加强对人员的监管工作,还要让工作人员互相监督。企业内的财务使用情况一定明确,财务管理人员要对财务的拨调情况进行全面审查,定期向上级报告公司的财务情况。尤其对公司资金的审核批准、资金的调用、公费的报销要做到慎重对待,对财务管理中不明确的账目,要严格审查,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报告上级,让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公司还应该保障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的进行工作。对于公司内部的监督体制,也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保证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坚决打击国企内部的贪污、腐败现象

随着国有企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其内部也出现了一些贪污、腐败的现象,这些问题不利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对国家形象产生了不利影响。近些年来,国企中的资金出现不明问题,就表明有贪污、腐败的现象出现。针对这个问题,国有企业要建立相应的防腐措施,加强对企业财务的监管。国企要不定时地对财务进行检查,出现问题要严格按照法律进行处理,国企中的财务权利要适度分开,不能过分集中,也不能太过分散。国有企业要切实解决企业中出现的贪污、腐败问题,促进国企的发展。

四、结束语

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有企业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对国家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国有企业有必要创建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促进国企经济稳定、持久的发展。

会计控制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会计控制强化途径研究论文

摘要:要想保证农村集体经济活动有序进行,提高集体资产的安全性和资产利用效率,就必须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会计控制的强化。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着诸如组织结构不合理、管理人员思想认识不足、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监督机制形同虚设等问题。只有通过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会计控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策略,才能够保证其能够正确高效地贯彻各种政策、客观实际地评价经济效益、切实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内部控制;问题;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财税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涉及到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为代表的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模式已成为农村集体经济所广泛应用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模式能够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的财务运作流程、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其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然而,传统的会计管理理念和方法已经实行多年,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的财会工作存在着“安于现状”的思想,不肯跳出工作的“舒适区”;还有一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由于基础会计工作的薄弱,不能很好地落实强化内部会计控制措施。这些问题实际存在于各个层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会计控制强化的过程中,已经累积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现亟待解决。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架构不合理

组织结构的清晰和健全有着明确划分权责、梳理各部门职能、增强各部门信息交流等好处。但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贫穷落后的地区,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能力,其组织架构设置不合理的情况尤为显著。具体体现在村集体经济的组织职能存在由村委会代行的现象,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由村负责人兼任,导致权责不清、组织职能重叠、负责人不熟悉业务、难以进行有效监管的问题。另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自身性质使然。相较于社会大型企业或者规模较大的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存在着规模小、人员少、经营活动单一的“先天性不足”。所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层次不像大企业那么分明和健全,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职能重叠、权责交叉。职责不明确,一人身兼多职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架构不合理的突出特征。

(二)人员存在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认识不足

受限于传统财务管理工作模式的长期实践和先进财务管理观念更新等因素影响,其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往往存在着“安于现状”的思想,认为传统的财务管理制度既然能够完成当前的财务工作,就不需要改变;在工作人员主观认识上,认为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仅仅是相关工作人员的分内之事,对工作缺乏整体认知;具体执行财务内部控制的相关工作人员由于缺乏政策的解读和规则程序的培训,导致工作人员的管理理念和能力无法跟上现实需求,仅能勉强完成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更谈不上对先进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应用;由于职能重叠、权责交叉的原因,负责财务管理工作的村领导不熟悉、不了解、不重视内部控制,在组织中存在“一言堂、瞎指挥”的现象,导致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三)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于没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导致其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混乱,并引发违法乱纪的行为产生。农村集体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一部分组织负责人往往重视短期经济利益而忽略制度的健全。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负责人在利益的驱使下,私设小金库,部分收入不入账,不合理开支、开支不走民主表决程序,滥用职权、弄虚作假等违法违纪现象层出不穷。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问题,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同样是一个问题。由于财务活动涉及到农村集体经济的方方面面,如果只是从顶层设计上做一个框架性的规范而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具体操作环节,仍然会出现财会工作秩序混乱、有核算漏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进而引发会计错报漏报等问题。

(四)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1)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机制方面。在农村集体经济内部会计控制中,虽然已设立相应的民主理财监督机构,但由于人员能力参差不齐或人手不足,无法全程参与村集体各项经济活动监督,使得日常监督效果大打折扣。部分村集体财务和监督人员交叉任职,人员分散、组织困难、素质不足使得监督很难起到预设中的效果。

(2)乡镇(街)审计监督机制方面。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工作由乡镇(街)政府经管站负责组织实施。由于人手不足等客观原因,部分会计记账的工作人员既要从事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又要实施审计监督,无法保证其独立性,导致农村集体经济活动难以得到公正的监督。

二、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

(一)增强内部会计控制意识

农村集体经济的内部会计控制首先应该在内部加强财务控制制度的宣传工作。以《内部控制规范》和《会计法》及相关法规为依据和蓝本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相关培训讲座等,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和相关的财会工作人员熟悉并且熟练运用,使财务岗位的职工充分理解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将相关内控思维传递到相关业务部门,让其了解相应的财务控制流程,使其从思想上引起足够重视,才能更好地落实到日常经济活动中。

(二)规范流程,明确权责关系

搭好会计内部控制的组织架构,规范流程,明确权责关系才能更好地保障农村集体经济内部会计控制的有序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普遍经济规模较小,梳理相关权责关系的目标也较易明晰。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人员交叉使用现象较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要在顶层框架设计上就考虑到权责交叉和职能重叠的问题,事先要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明确权责关系,做到既节省人力成本,又不违背职责分离原则。在制定具体的流程和规范上,明确每一个程序的流程和要求,使得内控机制有章可循。

(三)增强独立性及设立授权制度

各项业务和财产必须要有专人负责,用增强独立性的方法来增强内部控制的安全性和公平性。避免职务的重叠与交叉,防止产生“一言堂”现象,对负责内部控制监督的人员加强资格审查并赋予高度独立的授权。加强对资产的定期审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化解财务风险。最后,还需防范财务收支控制风险。财务收支是整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财务收支权限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点,建立财务收支的授权审批制度,对授权的程序、范围、程度、惩处要有明确且严格的规范,按层级可设立领导联签、“两委”联席会议、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等开展审批工作。

(四)巩固和完善农村民主理财监督制度和财务公开制度

民主理财监督机构的建立要起到充分的监督效果,组成人员的选拔是关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选拔责任心强、熟悉业务、威信较高的人员来组成民主理财监督机构,保证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效果。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中,民主理财监督机构要做到全程参与、全程监督,对重大财务活动和财务事项,以及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如集体土地征用、承包、租赁,集体企业改制,集体资产处置,公益事业经费筹集方案和建设承包方案,以及年度村级组织收支预决算等,须经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同时监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时通过公开栏和网络平台等形式向社员群众进行公开。

农村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目前,我国农村合作性、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各类金融机构相互间的关系没有理顺,没有建立起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良好的运行机制,农村金融体制还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当多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失去了合作性质,背离了主要为农民服务的发展方向;现行中国农业银行领导管理农村信用社的体制,与其自身改革为商业银行在诸多关系上难以理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营业机构设置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支持农村经济开发的能力较弱。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处于这样的行业历史和现状下,集中在该农村合作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诉求格外迫切,急需解决几个问题:

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愿景具体是什么?如今四大国有银行,各类城市商业银行的品牌形象华丽登场,吸人眼球,在城镇化的大潮中,农村传统客户也在纷纷尝试和选择他们的服务,如何再造我们的品牌形象。

农村金融机构的差异化使命是什么?与诞生于城市的银行,我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如何发挥出这些特殊优势,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客户群。

农村合作银行该如何提升适应市场变化的管理能力?农村合作银行的前身是农村信用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带有严重计划经济时期行政管理色彩的组织,随着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让合作银行成为了一家独立法人治理的企业。但是其中延续下来的管理机制,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手段和方法,都与激励人员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的目标有一定差距。如何缩小与现代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

农村合作银行目前的成功基于什么样的文化特征?延续我们的企业经营,成为百年老店,在外来区域人员不断加入的今天,在现有领导人退休的明天,我们要保持区域内的领先地位,进而在异地区域开展业务,设立分支机构,如何总结宣传提升我们的文化。

这些都是摆在此次企业文化体系建设前的具体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此次文化体系的建设不仅仅是内部管理提升的要求,更是企业持续经营发展的要求,也是金融行业对这样一家农村金融机构提出的挑战和要求。

本次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的理论模型创新

体系建设所用到的企业文化结构模型:洋葱模型。

文化内核是理念层:包括有企业的远景(也有称愿景)、使命、目标、价值观等。

再外延是制度层:包括企业内部的规范、制度、流程等。

再外延是行为层:包括员工活动、仪式、日常行为等。

最外表是物质层:包括企业的象征物、英雄故事集、环境布置等可视化的物品。

也有做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的思路为CIS企业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多侧重于企业品牌形象传播面,属于广告传媒行业的角度,它也有个基本划分为:

企业的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简称mi);

企业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简称bi);

企业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简称vi).

企业听觉识别(audio identity,简称ai)

企业环境识别(environmental identity,简称ei)

由于我们的企业文化体系建设多从管理学的角度开展,在过去的经验中,发现过多的管理理论文字阐释在企业内部传播时,虽然精确,但也造成了不同理解水平员工之间的误解,因而此次创造性的引用了CIS的广告传媒业术语,结合某农村合作银行的文化建设原有体系和实际情况,对本次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的结构重新做了定义。形成了我们本次实践的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的目标结构:

第一部分,企业文化理念(MI):企业愿景、使命、价值观、经营理念;

第二部分,企业文化行为(BI):企业文化故事,管理者行为规范,员工行为规范、战略指引;

第三部分,企业文化形象(VI):企业文化VI设计,文化培训及传播活动;

除了之上的企业文化结构模型,对于现存的其他的企业文化模型,我们在做企业文化体系建设时,也做了参考,把其中的要素分类分阶段应用至体系建设中。

从所有的企业文化建设理论中,可以得出一些规律指导实践工作:

构建企业文化体系没有固定的结构模式,从实践操作的可实现性和效率性来选择合适的建设模型,构建体系架构。

价值观是所有模型都包含和强调的重点,是构建企业文化体系时的重点和核心工作,需要反复斟酌提炼。

构建企业文化体系特别注意显性的行为物品与隐性的观念规范,很多企业文化理念成为墙上的标语,宣誓时的口号,而没能真正落实到企业员工行为上,没能落地生根,没能转化为推动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动力,其实是缺乏对隐性观念与规范的重视。

此外,在诊断调研工作前,我们就企业气质类型也做了预先的假设,以更有针对性的设计企业文化诊断问卷。

农村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一、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农村信用社已经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尽管发展取得了巨人的成就,但发展的道路曲折而漫长。正是要面对这样的历史,才有必要重塑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文化。

(一)农村信用社发展沿革

1951年5月全国第一次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大力发展农村信州社。到1957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已有8万多家,这一时期的农村信用社资金由农民入股,通过信贷活动为社员的生产、生活服务,基本保持了合作制性质。

1959年到1976年,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农村信用社曾先后下放给、牛产大队管理。结束后,即1977年11月,国务院《关于整顿和加强银行工作几项决定》,提出农村信用社既是集体余融组织,又是国家银行的基层机构,上收由人民银行进行管理。1979年6月中办转发农业银行《关于建议修改农村工作条例(试行)中有关信用社问题的报告》,提出将农村信用杜更改为“既是集体金融组织,又是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实际上是农业银行成立后,农村信用社由人民银行委托农业银行继续作为国家银行的分支机构进行管理。

1979年6月至1996年8月,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农村信用社合作制性质的回归阶段,具体就是恢复农村信用社的“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纤营上的灵活性”(俗称“三陛”)。但直到1996年8月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俗称“脱钩”)。由于管理体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各项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发展的诸多措施而得不到真正实施。

1996年8月至1999年4月,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与整顿规范阶段。1996年8月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正式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同时成立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小组,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自愿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人股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逐步按合作制原则规范农村信用社。

1999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召开了全国农村信用社工作会议,提出根据工作需要逐步组建市(地)联社,同时提出在全国及各省建立信用合作协会,承担对权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和服务职能。

2002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深化金融企业改革,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农村信用社改革重点是,明晰产权关系和管理责任,强化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增强为“三农”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

2003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提出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总的要求是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进一步明确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向。

2003年6月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确立8个试点省份的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正式拉开序幕。2004年8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8月30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原来8省(市)的基础上,将改革试点工作扩大到其他21个省(市)。目前,新的一轮改革正在全国稳步推进,市场化取向,商业化运营的改革思路已正式确立,农村信用社正步入改革与发展的新时期。

不难看出,农利信用社从成立之初就是在不断的改革与探索中前进的。管理主体的多样性与经济环境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在企业管理理念上必然存在复杂多元化特点。由于本身没有明显个性,难以塑造稳定、持续的企业管理文化,基本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加之创新机制薄弱,政策依敕性强,抗风险能力差,因此更难以建立管理文化。因此,在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今天,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正确认识建立企业文化的意义。

企业文化不但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念,而且是全体员工衷心认同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所以,优秀的企业止化必将支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在农村信用汁改革发展中注入企业文化管理。

是改变经营管理理念,实现长远发展的需要。海尔集团张瑞敏讲海尔经营的秘诀时有过这样一段话,“海尔过去的成功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成功。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价值观”。海尔创业初期有很多情况与当前的农村信用社极为相似,同样集体所有制企业、历史包袱沉重、行政干预过多、员工文化程度不高、管理手段落后等,它却在短短的20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事实上,海尔的创造,主要是企业文化的创造;海尔的扩张,主要是企业文化的扩张。从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看,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特殊企、伙的金融行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背景下,农村信用社只有建立能展示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平台,才能统一信用社员工的经营观念、服务观念、效益观念、发展观念和竞争观念,使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实现良性发展的需要。农村信用社要想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必须实施现代金融的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金融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银行产品和服务本身具有高度的同质性,这使得任何‘家银行的任何一种产品和服务都很容易被别的银行所模仿,甚至很快被更好、更新的产品和BS务所替代。而创新也好,营销模式也好,都只是一种手段,其结果的实现都离不开一个“软环境”――企业文化,就像植物寓不开土壤一样。人才更是如此,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留不住优秀人才的。企业文化的竞争具有不可模仿性,它是本企业在特定的发展过程及经营实践由凝结起来的独特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具有自己的特性和个性,如果农村信用汁拥有了优秀的企业文化,那么也就拥有了最难以模仿和最强的竞争力。先进成熟、富于创新的企业文化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和良性发展的原动力。

三是增强员工凝聚力,实现建直团队精神和展示社会形象的需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是靠全体员工辛勤劳动、共同努力来实现的。因此,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导员工,统一员工的思想,建立共同的奋斗目标,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团队精神。从经营的角度讲,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从精神的角度讲,是全体员工的共同信念。这是员工沟通信息、交流情感、协调关系、全面协作的共同基础。有了这个共同的基础,就能使员工之间经常保持和谐的良好气氛,就能形成合力,提高工作效串。企业文化还能够向社会展示行业良好的精神风貌,为农村信用社塑造整体形象、提高知名度,为拓展业务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四是推动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实现打造一流银行目标的需要。农村信用社要成为区域的一流银行,必须保持经营理念的先进忭,管理的先进性,产品的品牌性,服务的优质性,队伍的专业性,而关键在于经营理念的先进性。这正是企业文化建设最为关键的企业精神的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企业文化建设是实现这一日标的最好载体。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确立企业文化日标,逐步形成企业精神。使员工通过对企业精神的追求最大限度地释放了个体能量,形成整体优势,实现农村信用汁最终经营目标,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推动农村信用社会融创新,实现打造区域一流银行目标的需要。

二、正确把捆企业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内隐层次即精神层次的内涵不深,企业的价值观不明确,员工没有统一的认同感

由于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体制不清,产权不明,行政分割,缺少统一的规划,导致在文化理念的表达上含糊不清,不能给员工留下深刻的形象。其原因在于没有统一的规划,更没有强力的推进措施。加之上下传输渠道不畅通,对于上级方针、政策和工作思路、目标的制定和出台,基层员工缺乏深入学习和了解,员工不阴确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理想日标。同时,管理部门对一线员丁所思、所想、所盼的问题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造成基层员工在执行上级政策上的被动甚至存在抵触隋绪。

(二)中间层次也就是制度层次小健全,企业的行为规范不严密

农村信用社在制度建设方面,结合各个历史时期实际,也有过一些探索,形成了一些自身业务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从文化管理的角度讲,存在着分散、零乱、非系统的问题。由于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一直没有确定,处在经济发展的探索期,大的政治、经济环境形成对制度建设的制约,存在着此制度与彼制度相互抵触和矛盾的地方;或者是基层的制度与上级的制度不一致;或者是信用社作为独立法人各自为政、各有制度等现象。这不但导致了经营管理的混乱,而且导致了企业行为规范的不确定性。这也是出现案件和经营风险的重要原因。

(三)外显层次也就是企业文化在物质层次上的体现不充分,群体价值观的特质载体如企业标识、产品及其文化载体不明显

企业文化的外显层是企业文化在物质层次上的体现,它是企业价值观的物质载休。包括企业的标识、社容社貌、产品样式、设备特色、建筑风格、服装、服务方式、纪念物等,它们看得见、摸得着。企业的业余文化活动及其成品――摄影作品、电影、录像、美术作品、文学作品、歌舞作品等,也属于外显层范畴。这是企业文化的视觉识别层次,是最初级的企业文化层次,在这一层次上需要完善的还很多,企业的标识、服务口号、营业环境、企业标识、活动载体等等都要进一步完善。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影响企业文化建设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不是一件孤立的事,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那么,如何利用系统控制来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最优呢?

(一)实行目标管理机制,建立完整的信息反馈系统

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管理,首要的任务是建立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企业文化建设应该使员工知道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完善自我的精神内涵;它要激发员工的学习动力、责任感和荣誉感;还要保证企业目标与员工自我价值的一致性;它应做到简约和精要;它应促进员丁在知识、技能和情感三大领域的均衡发展;它要做好文化的承接,使之具有逻辑性以促成文化的迁移和传承。所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产生强烈的信息辐射,使人产生心理的认同。即它不仅能提供员工渴望的文化需求,而且能使客体的文化结构、主体的员工认识结构和主客体结合的过程三大环节协调。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并非易事,应该尽量减少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差错,以确保得到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者及其广大员工的支持和接受。这样就必须做到通过参与和鼓励,培养系统中成员的积极动机,并且建立完善的科学评价机制,以保证目标的优化,因此要建立完整的信息反馈系统,以使目标在实行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关注。

只有把目标经过控制系统、中间系统和应用系统的反馈,不断进行循环,才能使目标得以完善。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经过长期实践中的摸索,才能搞出具有农村信用社特色的企业文化。在这个目标实施过程中,中间系统是根本保证,应用系统呈实现目标的关键。因为只有把企业文化建设总体目标下达给各市、州及县级联社,才能找到信息传递的媒介和办法,才能使省联社企业文化建设总体日标与应用系统衔接起来。各职能部门和员工可以借助该系统把正确的信息反馈给控制系统,以利于进一步修正。控制系统(省联社)经过分析处理重新输出目标。这样逐层反馈逐步修正,进而达到优化的月标。

因此,控制系统(省联社)的目标管理必须建立起完整的信息反馈系统。在这个反馈系统中,中间系统(市、州、县级联社)是实现目标管理的根本保证,没有它,目标的设置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应用系统(员工)则是关键,缺少它,前两个系统就失去了检验的基础,就会使前面的工作产生盲日性。这就要求省联社应保证这种信息传递的畅通,实践证明控制系统搭建平台,确立载体,调度中间系统,激发应用系统,是实现目标管理的理想途径,也是完善信息交流的保证。

(二)控制系统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而控制系统(省联社)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来选择能与员工实际工作需要相符的内容,并且使之进一步升华。

目前,省联社成立了企业文化建设推行委员会,并请著名的北京艾肯联合企业顾问有限公司进行策划。强力推进全省新文化工程建设工作。无疑,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举措。但是,建立对企业文化建设科学的评价方法,以确保企业文化建设的质量依然重要。

企业文化建设分析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建议采用分析方案(Andysiss-

chemes)进行评估,这一方案依照顺序的先后,确立影响企业文化建设质量因素的模式。即:目的、目标、内容、方法、测试。以上五大因素构成任何企业文化建设质量的影响力。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建设的质量要受这五因素的牵制。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如果在某种程序上存在缺陷,都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企业文化建设的质量;而企业文化建设如果存在某种缺陷,也必须通过这五个要素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反映出来。所以这五个要素,就成为企业文化建设在使成中进行分析与讦估的五大指标。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评估中,这五个要素具有不同的功能,因而相互间存在着严格的逻辑顺序关系。在实行时,可参照每个要素拟定出若厂具休分析标准进行,以此开展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三)系统内部整体协凋,达到动态平衡

系统论认为,动态平衡是合理结构存在的条件。任何系统的要素和整体系统的状态,都随着时间的推秽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任何系统不仅是动态的,而且整体状态又是平衡的。所以我们要提高系统整体的有效性,一方面要打破消极保守的平衡,一方面又要使合理的结构在系统中保持相对的稳定。即要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

应用这一原理来论证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化,应该慎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在纵向上,协调好先进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从动态上讲,企业文化建设应该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不断前进。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频繁地更改企业文化建设,更不能一哄而起地改革企业文化。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关系。尽管经济改革不断深入,新的思维不断涌现,但是作为传统文化,相对说,发展变化并不很大,所以作为传统文化应保持稳定。而作为新文化却与此不同,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体制的变革而发生变化。目前,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观念陈旧,与现行的纤济环境相脱离。因此,控制系统(省联社)应在目标管理机制下,着重确立企业文化建设内隐层次即精神层次的建设、外显层次即视觉文化的规范与统一,以及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企业文化发展的一个“硬件”。当管理者认为某种文化需要倡导时,他可通过培养典型人物的形式,也可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来推展和传播。但要把倡导的新的文化理念渗透到管理过程,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制度则是最好的载体之一。实践证明,认同一种新文化可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而把文化“装进”制度,则会加速这种认同过程。至于具体的行为文化、服务文化乃至推广文化等,要通过中间系统和应用系统来逐步完善和推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控制系统(省联社)放手不管,而是通过下达指导性政策,要求各地灵活处理,做到指导性与指令性并重,从宏观上控制,微观搞活,以此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稳定性和先进性。

其次,正确处理企业文化建设科学性和员工可接受性关系。其实企业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改变人,反之,也会束缚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农村信用社的实际,员工的文化素质,年龄结构、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的制约,在接受和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处理企业文化建设上既要考虑文化的发展动态,又要研究员工的承受能力,力求使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的信息和员工的承受能力达到最佳的结合,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第三,正确处理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要求和未来需要的关系。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是需要长期打造的系统工程,企业文化的形成也是长期积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切实做好企业文化的提升和推进。因此,一方面要注意使企业文化建设及其内容为现实经营管理服务;一方面要起到开阔员工视野的作用。不仅向员工提供现实需要的企业文化,而且向工员提供未来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使员工成长为既是脚踏实地的人,也是远见卓识的人。

2.在横向上,协调好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关系

控制系统从宏观上对中间系统进行控制,制定统一的企业文化建设计划,制定原则和要求,这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样的统一,有利于开展研究、检查和评价等活动,也便于培训和实现大面积提高企业文化建设质量的目的。然而,又要看到目前我省各地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人的文化素质和要求存在着差异的客观事实,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设置上不能“一刀切”,应协调好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关系,以便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兼顾各种不同情况,使所有员工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企业文化建设有所作为。

第一,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因地制宜的关系。企业文化对于任何企业而言都是个性的,放之四海皆准的企业文化则是没有个性的。所以,控制系统不仅要有统一的指导性的企业文化建设要求,还要留有余地,利于各地结合实际需要做出安排。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中间系统水平的提高,也有益干企业文化的创新。

第二,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因时制宜的关系。企业文化建设具有文化的时效性和功利性。这就要求控制系统在实施的初期,应强力推进,在中长期重在巩固和提高。同时,应抓住时机,因时因人因事,及时搭建平台,选准载体,通过媒介或活动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四)相互渗透,实现整体最优

整体优化原则是系统论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有每个系统最优,整体系统才能最优。才能实现个体之和大于“1”的理想最优。要使企业文化建设实现整体最优必须使企业文化设置达到相互融通,相互渗透,以达到建设企业文化的目的。各级社、各部门乃至每个员工都负有全面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责任。任何联社、部门乃至任何人都不可能独立完成企业文化建设的任务,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取得整体优化的效果,形成全面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合力。

农村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贵州农村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经济社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这给贵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贵州经济的增长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本文从农村中小企业集群理论及竞争优势谈起,分析贵州农村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小企业 集群 策略

农村中小企业集群理论分析

国外对企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由来已久,在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分工协作理论里提出的分工形式实质是企业集群形成的理论依据所在,通过分工,企业集群才会具有无论是单个企业还是整个市场都无法具备的效率优势。马歇尔把中小企业集群定义为产业区,他认为,由专门人才、专门机械、原材料提供运输便利,以及技术扩散等促使中小企业集聚,从而形成中小企业集群。经济学家韦伯从产业集聚带来的成本节约角度讨论了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因,把集聚因素引入中小企业集群定义,他认为中小企业集群是在某一地域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的集聚体,这一定义强调了中小企业集群是企业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美国商学院管理经济学家波特以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即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波特从集群的地理聚集特征出发,以价值链为联系内容,定义了产业集群,并将之提高到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高度。

费孝通教授在研究浙江经济现象时把浙江一些专业村镇称之为“块状经济”,认为块状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具有明显地方特色、投资主体明确、产品趋同、地域相对集中、专业化生产与分工协作相结合的企业群体,并由其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组织形式,也称之为区域特色经济。目前我国对企业集群理论的认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企业集群是指在地理上靠近,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产业领域的企业集合体,它们是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的相关产业或某特定领域内大量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及其支持机构在该区域空间内的集合,具有“小产品、大市场、创新多、就业广”的特征。

本文提出的农村中小企业集群是指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的相关产业或某特定领域内大量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农村中小企业和机构的集合体。

农村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一)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

从单个企业看,农村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不足,但在企业集群内,大量专业化的农村中小企业集聚在一起,集群内的企业处在价值链的不同阶段,彼此实行高度的分工协作,实现规模生产,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企业集群的信息、技术、声誉等能够使集群内的企业共享,从而节约了建设基础设施的费用,提升了分工速度与分工水平,降低生产费用和交易费用,集群内的产品不断输出到区域外的市场,从而使整个企业集群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

(二)提高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

集群内企业地理上相互临近,企业之间广泛的、持续的联系,信息交流较快,激烈竞争的压力使得企业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集群内学习效应和竞争效应的存在,大大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同时集群内汇聚了大量科研机构,对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集群内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市场信息、管理方法等新知识、信息的累积以及快速的流动,有助于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动迅速采取有效的创新行动,企业通过相互学习,不断改善产品、服务和观念。波特指出,一旦一个集群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会促进它的成长。

(三)降低企业进入的风险并促进企业生产与发展

企业集群作为一个整体,抵御外界市场变动风险的能力比单个企业更强,集群内现存的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等资源都处于可以直接利用的状态,降低了新企业进入的风险,促进集群内新企业的产生与发展。同时集群内企业在新品种或新兴产业中共同开发市场,共同分担市场开发成本,分散了创新的风险,创建新企业所必需的资产、技能和人员在集群内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使新建企业进入产业协作链的障碍与风险较低。因此,企业集群放大了其中每个单个企业利益的加总,增加了每个企业都能受益的竞争和合作的机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个区域内某一产业的企业密度越大,产业上、中、下游环节的成龙配套程度越高,产业附加值就越完善,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就越强。因此,不论是从增强贵州产业竞争力还是促进农村中小企业更好发展的因素出发,都应该立足于优势特色产业,实现集群化发展。

贵州农村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 贵州农村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情况

目前,贵州省农村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关联度得以提高。全省共形成各类农村中小企业集聚区164个,区内企业12776户,集聚区实现增加值90.2亿元,吸纳从业人员15.6万人。集聚区企业户数、增加值和从业人员三项指标大幅增长。粮、油、茶、椒、药、薯、肉、果、蔬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打造的40个部、省级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示范基地、示范企业以及11个农村中小企业集聚区、8家企业(集团)对区域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越来越突出。遵义的茶叶、药材、辣椒等特色产业加工都成了著名的区域性品牌,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储存、运输、保鲜、包装等行业的发展,形成了相应的特色产业带,吸引了全国同类产品向此集聚。

(二)贵州农村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产业集群关联度不高。目前贵州农村中小企业大多各自为政,农业产业化经营只是在像贵阳、遵义市这样的城市附近的地区发展较快,对于其他偏远农村来说还是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工业园区并没有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大量的产业关联度高的农村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龙头企业自身的实力和创新能力有限,对整个产业集群的带动力较弱;龙头企业与集群内其他农村中小企业的产业关联度较低,龙头企业自身和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能力有待提高。

集群持续创新能力不高。贵州农村中小企业大多是从夫妻店、家族企业或合伙企业起步的,绝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缺乏区位、人才、资金和信息的优势,设备陈旧、创新能力薄弱,在市场竞争中主要依靠数量、低成本扩张和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来获得竞争优势。由于创新投资的风险较大,为减少研发投资成本和降低创新风险,导致集群内很多企业不愿自主创新,而是简单模仿。

集群内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贵州省地处内陆,相当多的农村中小企业处于乡镇,农村中小企业较不稳定,企业规模小,难以吸引优秀人才,没有能力或忽视企业自身对人才的一个长期培养,人事制度不健全等导致人员流动率高。一些企业没有真正把人才与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从学历结构看,贵州农村中小企业,2003-2006年,中专、技校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从16.91万人增加到32.9万人,年增长率达到24.8%,从职称结构看,2005-2006年,具有初级及以上职称人数从4.27万人增加到5.44万人,中级职称技术人员上升幅度最大,从1.3万人上升到1.48万人,初级职称人员从3万人上升到将近4万人。但从总的人才情况看,中专以上学历人员密度仅为11.4%,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密度只有3.8%,具有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密度仅有3.3%,人才总量不足,而且结构不优。

品牌意识淡薄,缺少市场知名度高的企业或区域品牌。不少集群内企业经营行为短期化严重,质量、品牌意识淡薄。由于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导致不少农村中小企业认为品牌经营是大企业的事,中小企业没必要也没能力进行品牌经营,品牌意识淡漠。目前贵州农村中小企业集群的产品以资源型、粗放型和低附加值型为主,初级产品居多、技术含量不高、品牌优势不突出、产品优而无势,市场竞争力不强。

集群内的中介组织、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贵州省农村中小企业集群中普遍缺乏必要的中介组织和社会服务体系的支持,制约了集群的持续升级。集群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农村中小企业在现有的银行制度下很难获得足够的发展资金,民间融资仍然是农村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从中介服务上看,农村中小企业集群缺乏必要的服务,会计师事务所、职业培训机构、信息咨询机构、人才市场等发展滞后,影响了集群产业市场的正常秩序,提高了集群的交易成本。

贵州农村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策略

(一)政府引导构建产业链并突出特色产业

贵州应围绕促进产业集群,制定支持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政策措施,提高农村中小企业的集群水平,突出发展农村特色的产业经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引领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的支柱产业来抓,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此壮大县域经济,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培育以粮、油、茶、椒、药、薯、肉、果、蔬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组建区域性“黔茶”和“黔椒”企业集团,打造“黔茶”品牌和“黔椒”品牌。积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使其成为村级经济的主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加强创新

创新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是贵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集群企业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结构调整,正确选择农村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切入点,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加快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加强信息技术向产业加工与制造的渗透,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产业技术的改造和升级,进一步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姻、强化利用现有基础进行技术创新,完善技术成果转化机制,推进整个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通过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乡镇企业增长方式向集约化发展、增长区域向集群化发展。 (三)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管理队伍和劳动者的素质

高素质的人才聚集,是贵州农村中小企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因此,针对贵州农村中小企业集群劳动力资源整体素质低的状况,为了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应立足于集群人才的培养,提高农村中小企业集群管理队伍的素质,塑造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通过实施了“企盼行动”、“蓝色证书工程”、“百村创业工程”和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实现集群企业劳动者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四)打造自主品牌并最终形成区域品牌

贵州农村中小企业集群应加快集群内企业品牌创建,打造自主品牌,最终形成区域品牌。通过突出贵州农产品的特色,抓好质量与品牌建设,扩大输出规模,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借助品牌营销手段,以获取集聚规模经济效益通过集群品牌效应,并较好地培养企业对集群区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进一步提高集群的吸引力。通过进一步对品牌的维护,整合集群内有效资源,合力打造区域品牌,实行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互动。

(五)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村中小企业实现高度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率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统筹领导、指导和引导,建立高效服务型政府,为农村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解决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展以信息咨询服务、融资担保、人才培训、信息网路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完善各项服务,发展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传递、技术咨询、创业指导、宣传推广等服务,形成商品的产业区声誉,帮助企业集群扩大市场需求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管理水平,推进农村中小企业群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促进集群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2.贾文艺.产业集群理论概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6)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