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排水工程技术论文(精选5篇)

给排水工程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专业理论知识

近几年自己坚实的学习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对新理论、新技术等科技发展速度同时,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系统地学习iso9000系列标准体系,对国内外给排水专业工程管理发展动态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充分运用专业理论在给排水工艺的发展趋势及供水系统设备节能技术应用中起到了一定的经济效果。在一九九七年十月本人参加全国给排水协会主办的给水水质深度处理研究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对饮用水质深度处理技术理论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一九九八年国家计委和建设部主办的《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培训班脱产学习,对熟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技术规范、规程、法规、条例及相关专业的国际标准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在坚持专业理论学习和技术知识的掌握不断提高。在一九九九年秋参加讨论“黑龙江省估价表”(市政工程部分)编制方案讨论工作,对我省市政工程定额编制和完善起到了一定作用,特别是对给排水管道施工分类进行明确,施工界限清楚。在二一年参加了“继续教育培训证书”的五个月理论基础学习。在以后工作还要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协调各专业技术难题的能力,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定。

二、工作经历和能力

一九九七年三月份起,负责xxx市重点工程项目之一的xxx经济技术开发区供水量8万吨/日的供水加压站工程。其中:水库工艺、泵站工艺、加氯间工艺、厂区给排水及热力管道工程施工现场技术、质量的管理工作,完善了各项工程内业,报建手续等资料。独立完成各项工程决算的审核工作,并协调该项目相关专业决算的汇总工作,把工程投资额度控制在8400万元的市政府计划指标内,在市政府投资缺少3300万元的情况下,组织各施工单位完成了供水加压站全部建设工程任务,现已达到设计供水8万吨/日的能力,并通过了有关部门进行的工程预验收和试运行阶段。

一九九七年八月在有关部门配合下对集团公司新阳路办公用房改为职工住宅工程,本人承担全部土建、室内外给排水及采暖工程。从方案讨论到技术论证及施工技术管理工作,都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是在间墙上,采用了新技术、新材料,减少建筑材料自重荷载,满足了设计要求,使这项改造工程节省资金30万元,受到主管领导的好评。

一九九七年十月我集团公司承建黑龙江省延寿县自来水公司净水厂和给水管道dn500全长20公里工程的现场技术负责工作,在短短的二个月时间全部竣工,并在年底达到送水2万吨/日的能力,解决了延寿县吃水难的问题,为集团公司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施工任务。

场技术管理工作。为哈市招商引资做出了一份工作。一九九八年七月配合黑龙江高速公路管理局京哈公路指挥部改造给水管线dn1000,全长6公里,投资1300万元的施工、技术方案论证、现场技术指导工作。在一九九八年九月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省、市重点工程之一的xxx市城市管网改造工程,该项工程总投资1.8亿元,改造、新建给水管线dn200~dn1000的30公里施工技术、质量管理,解决技术难题20处,如过排水方渠、铁路道口、地下水位太高等。改进和采用新的施工方法7处,处理现场各种管线、电缆交叉点无数处。保证了工程质量、进度、投资三大控制的力度,有部分工程达到优质工程,使该项工程达到预期目标,改善了城市供水管网条件,顺利地通过有关部门验收和交付生产部门使用,为我市供水事业做出了贡献。

一九九八年十月被哈市公用事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聘为给排水专业教师。

四、二年完成了二年国债投资2500万元的城市管网15公里的改造工程,配合市政路桥工程和位移给水管线5公里,投资1000万元。在哈市应急供水工程中,参加前期可研报告的技术资料整理,技术方案的论证,现场勘察河床和水文地质勘察等大量技术工作。在二年新建城市给水管网工程中,先后负责十余条街的工程编制标底、招标等工作。

三、业绩与成果

一九九九年三月在黑龙江省给排水技术交流会上“浅谈不断水施工技术应用”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论文。同年刊登在“黑龙江土木建筑”杂志上发表,举办单位是黑龙江省给排水情报网。

一九九九年七月被评为xxx市市政公用建设管理局科技工作先进个人。

一九九九年十月“提高铸件工艺出品率,降低防寒井盖成本课题”被评为xxx市优秀qc成果证书。

二年三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城镇供水技术》一书中编写在“聚合铁铝与其它净水剂净水效果比较”第一章中的第九节。

二一年二月研制“卡子三通”给水管件获xxx市科技成果证书。

二一年四月,于xxx工业大学编制xxx市应急供水工程环评报告,主要负责原始资料调查,技术数据提供,现场技术情况勘察等技术工作。

二一年十二月撰写的论文“有关含铁地下取水构筑物问题分析”在二二年《黑龙江水利科技》杂志第一期发表。

二一年十二月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合作论文“环境水样中砷的化学形态分析”在二二年《吉林大学》(地球科学板)杂志第二期发表。

二二年一月参加xxx市qc成果大会上宣读“降低xxx市应急供水工程造价qc成果报告”课题被评为哈市优秀qc成果奖。

二二年三月撰写的论文“石灰碱化法在除铁锰降低水的总硬度中的应用”一文,在《黑龙江地质》杂志第一期发表。

四、其它

二年七月被评为中共xxx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委员会优秀中国共产党党员。

二一年六月被评为中共xxx市市政公用建设管理局委员会优秀中国共产党员。

给排水工程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课程教学改革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也是环境、建筑、土木类、建筑电气等专业的必修或限选课程。作为以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校,针对传统的教学方面存在的很多缺陷,本文结合我校正在进行的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初步探讨了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

1. 学科特点

1.1发展迅速。我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设立至今,其内涵和外延均有很大的变化,由初始设立的简单室内上下水管道及设备,发展成为由建筑内部给水排水、建筑消防给水、建筑小区给水排水、建筑中水处理和特殊建筑给水排水组成的较为完整的建筑给水排水学科体系。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崛起,住宅小区的兴建,节水技术的普及,绿色生态小区、绿色住宅、健康住宅等新概念的提出为本学科注入了新的知识点,使建筑给排水工程学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涌现推动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进步与发展。

1.2实践性强。作为一门工程类学科,“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学科。对理论知识掌握得好坏最终要表现为实践能力大小。在全国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执业资格考试的三门课程中,该门课程占40%的比重,由此凸显出其在实践性环节中的显著地位及重要性。

1.3与其他学科交叉多。作为建筑的附属设备之一,“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与暖通、电气、煤气等学科在设计、安装、施工等方面都存在较多的交叉,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同时具有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2. 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材内容陈旧。目前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材在内容设置及形式上均沿用20世纪40年代末前苏联的高等学校教材《房屋卫生技术设备》编写大纲和各章节内容安排,虽然经过多次修编,但是许多内容仍需进一步改进。当前新型建筑水系统及其技术不断涌现,设计和施工规范也在不断地修订,以往陈旧的概念亦在慢慢隐退,旧的教材内容及其体系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2.2课程设置不满足实际需要。《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既是给水排水专业的主干课程,又是建筑设备工程的组成部分。目前的课程设置与相关学科交叉、覆盖的知识较少,培养的学生仅仅具备单一的建筑给水排水的专业知识,远不能满足市场各单位所需求的具备水、暖、电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3师资力量单簿,教学手段单一。大多数课程教师因其观念和经历所限,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重教材轻现状,重设计轻施工,重讲授(理论)轻示范(实践)。尽管目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教学手段已从过去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方法,逐步转化为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但目前教学课件的制作只限于PowerPoint形式,过于单一,还有待改进。

3. 解决办法

3.1完善课程结构,拓宽教学内容。

首先,注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与本专业前接课程及后续课程有机地衔接。学生在对前接《建筑概论》、《水力学》、《水泵及水泵站》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能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后,进行本课程的讲解,其中穿插讲授上述课程在本学科中的应用。在课程的后期应加强对本学科的法律规范、标准、文件的学习。

其次,注重其他学科知识对本学科的影响及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为了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在建筑给水排水课程中应增加工程安装、工程概预算、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编制工程设计文件等内容,并对课程作进一步的精选、整合和精简,做好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

3.2丰富教学手段,加强理实结合。

教师应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方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参与本课程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和思维。收集工程实例并精心穿插到各教学章节中,将一些典型工程实例作为课外补充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学生课下思考完成后,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与方法,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本门课程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在教学方式上尽量采用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利用其能在短时间内传输、储存、提取或呈现大量的图形、图象、活动画面等方面的信息,使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密切结合在一起,缩短了学生的实践认知过程。开发多媒体研究课件作为真实研究的补充,在原有的PowerPoint课件形式下,增加采用Flash、3DMax等课件制作软件,使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丰富多彩。通过多媒体课件能收集大量的课堂讲授的素材,信息量加大,讲授效率提高,并能及时更新内容,改进备课方式,从而能很好地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强化课程的工程训练环节,重视实习环节,拓展课程设计类型。根据教学进度和安排,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走出教室,参观水加压泵站、室内游泳馆、室外景观水等,调研建筑给排水及消防系统等,对工艺及运行管理中的优缺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看法,撰写调研报告。针对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需求信息,合理调整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内容,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

3.3提高师资水平,促进校企合作。

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是能在工程一线从事项目管理和施工的技术人才。作为专业学科的教师,首先必须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同时必须掌握本行业最新、最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尤其是施工安装知识和经验。因此,就要求专业教师与设计、施工单位保持紧密联系,及时了解相关的技术攻关成果,将先进的科研成果引人到专业课教学之中,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与学科发展的前沿紧密结合。同时,结合目前建筑给排水学科,对教学内容上进行及时的更新、引入,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同步,不断充实、完善授课内容,更新、再版教材。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改革与研究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必须强化实践教学为主题的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将学到的多学科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实现从重视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培养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以学习知识为主的“知识目标观”向以学习方法和能力为主的“能力目标观”转变,从“培养知识型人才观”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观”转变。

参考文献:

给排水工程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质工程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23)11026202

1 引言

水质工程学以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为基础,它主要研究给水与废水处理的工程技术和工艺方法,因此,其具有涉及面广、实践性和理论性强的特点[1]。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为实现新时代大学培养目标――培养出具备自主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对水质工程学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从而体现水处理理论的实用性和整体性。

2 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内容单一,缺乏供水工艺系统的集成和创新的体现

目前,安徽新华学院所选教材理论性较强较抽象,偏重于讲解水质工程学基本理论、概念、方法,使学生很难理解。这种教学方法单纯靠教材内容展示,影响学生对实际工程的了解,不利于体现课程的综合性。

教材目前停留在常规处理工艺。针对水源污染及水质复杂的现状,已被成功用于水厂的升级改造的关键技术,比如第二代给水处理工艺(臭氧-活性炭工艺)、第三代给水处理工艺(膜滤、活性炭吸附和生物降解组合)等未归纳到教材中,导致理论和实践出现脱节的现象。

另外,水源水质的复杂性需要将各种水处理技术集成及组合工艺、综合应用后才能水质达标。即教学内容应对水处理工艺过程的多样化充分体现。

2.2 教学环节安排不合理

目前,该校水质工程学教学环节依次按照理论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4个方面进行。这样的安排会造成理论和实践联系不够紧密。

一方面,无法发挥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的补充作用。由于实验教学的时间安排相对理论教学滞后,实验老师不清楚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免重复讲解理论知识点,极大的浪费资源、人力和时间。另一方面,实验多数是验证性实验,没有拓展到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束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后,学生开始着手课程设计,由于选用教材偏重理论性,略少涉及实践设计方面,学生需要自主翻查设计手册,造成课上课下知识的脱节。

实习放在最后,使得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和老师沟通交流,更可能出现书本知识早已被遗忘,无法做到理论结合实际。

3 教学改革内容

针对上述水质工程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每个教学环节教学目的不同,对水质工程学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主要是对教学环节执行的顺序进行调整。

理论教学作为专业知识学习的前提以及其他各环节的基础,因此,最先安排理论教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结合多媒体讲授各种水处理技术的原理、常规工艺流程。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时下成熟的给水处理技术和组合工艺,及相关设计计算。

水处理实验作为理论知识的形象体现,应安排水处理实验穿插在理论教学中间。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及时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理论教学结束后安排实践实习。重点选择几个工艺先进且齐全的给水厂和污水厂实习,再参观若干个不同工艺特点的水处理厂。通过这样的实习安排,学生才能掌握各类水处理构筑物的结构形式及灌渠连接等情况,熟悉各类泵房的布置形式和起吊设备及阀门控制,熟悉水处理运行过程中所需的水质检测设备及其作用,理解厂区构筑物、绿化、道路等平面与高程布置原则,真正做到理论结合实践。

最后,安排课程设计。通过理论学习、实验操作及校外实习实践等活动环节,学生再进行水厂课程设计时,将更能理解如何合理的进行水泵选型及运行,明白水处理厂各构筑物之间平面与高程布置原则,了解办公用房、检修车间、化验室、道路等各类附属建筑物的布置特点。因此,最终的设计方案会更加实际合理有逻辑,为后续毕业设计甚至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2]。

4 结语

对水质工程学教学进行改革探索,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习热情,对培养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有很大帮助[3]。

参考文献:

[1]薛英文,程晓如. 《水质工程学》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3,(2).

[2]徐 凤,杨 广,李俊峰. “层进式”教学模式在《水质工程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3,(4).

[3]徐 凤,李俊峰. 整合《水质工程学》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2).

[4]给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4)专业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匡 科,应光国.执行新标准给水处理工艺的应对措施[J].城供水,2008(6):53~56.

给排水工程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给排水环境工程课程体系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国家骨干院校建设的示范性院校,为适应国家骨干院校建设需要,培养应用技能全面的综合性素质人才,我院在原有专业给排水工程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不断优化办学特色,突出办学宗旨,逐步完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重新成立给排水与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如何更切合实际的设置其课程体系成为本专业建设的重中之中,为此通过对相关院校的大量调研,拟构建适合就业及区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现有给排水专业课程体系模式

给排水专业自1952年起以土木工程为基础,首先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设立了第一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一直到2023年我国设立给水排水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办学点达到156个,其中高职高专类院校可达40%,现在近60多家的给排水工程主要有以下教学模式:

(一)理论教学为主

给排水专业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学习城市给水排水、建筑给水排水和工业给水排水等三大工程领域,在教学方法上偏重理论,主要以教师主动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为主,使学生虽然可以较为系统的掌握相关课程知识但无法突出高职高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开发模式。

(二)形式上的项目式教学

高职高专类院校的60余家给排水专业中,近10%的学校以综合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培养目标,在教学上采取相应的项目式教学。但经走访调研,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想的要求,虽然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项目式教学的方法,但在实际授课过程只不过是对原有学习知识进行简单的项目式拆分,而没有形成真正的企业项目入校的实际做法,导致项目式教学名存实亡,效果较差。

(三)引企入校

部分职业院校引企入校,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较好的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时可以很好的通过实际操作和模拟演示等方法学习,真正实现课程的项目式教学和学习情境教学。但由于引企入校的高职院校并不多,且引入的企业提供的实践教学设备未能及时更新,2~3年后即成为落后的实践教学设备,未能和知识更新所需的实际相结合,教学和实践脱节。

二、现有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模式

伴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加剧,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趋多样化。如何在有限的三年教学时间内、有限的专业课程中,培养出基本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高专类技能型人才,各高职院校不断探索新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一)针对市场需求

就业难是我国高校的普遍现象,就业难主要体现在人才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应届毕业生多、通才型人才少;生产型人才多、特色型人才少;技术型人才多、经营型人才少的特点,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动态设置课程,科学制定培养计划方案,为此大多数环境工程高校已开始实施通才教育,即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淡专业,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课程体系实施模块教学,即全部课程基本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

(二)体现区域特色

我国环境工程的传统专业主要有土木类的给水排水工程与工科有关专业的三废治理方向等,这主要源于高校区域特色的不同,大多数高校会结合区域环境特点来发展自己的环境工程专业,不同区域内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内容差别较大,学生就业的区域主要适合于本区域的工作岗位,而跨区域的工业岗位难以胜任,这就局限了学生就业的空间范围。

(三)特色课程体系设置

针对南北地域差异我国形成较大差别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虽然人才培养目标相同,教学方法相似,但教学过程却体现出灵活性与多样性的特点。环境工程专业选修课特色设置的代表院校、模块设置及要求具体见表1。

三、结合地方环境区域发展特点的课程设置

我校经过多所院校的调研,结合我校地处北方冬季较冷较长的实际考虑,将将给排水专业与环境工程专业进行整合创办给排水与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其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大方向: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方向、市政工程方向、环保工程方向。具体特点如下:

(1)主干课程以土木工程为基点,引入项目式教学、情境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培养重理论、懂操作、能管理的综合型技术人才。

(2)专业选修课设置环境工程、市政工程、设备安装工程三个不同的教学分支,以此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面,毕业后可以适应不同岗位的工作需求。

(3)公共选修课以计算机、外语、汉语言等为基础,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全能力,以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四、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我校给排水与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采取专业基础课与主干课相结合,公共基础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双结合”课程体系,并针对我校地处北方的环境特点建立了“1.5+3×0.5”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执行如下:

(1)第1~3学期(前1.5学年)在校内完成全部基础课程和绝大部分专业技术与技能训练课程的学习,掌握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

(2)第4学期(第一个0.5学年)组织安排学生到生产一线进行生产实习,结合实习项目消化理解专业理论,完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在第5学期(第二个0.5学年)学生返校,按就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的充电,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

(4)第6学期(第三个0.5学年)学生在校根据真实工程项目完成毕业设计,并由系部推荐学生顶岗实习就业。

经过以上三学年(六个学期)的学习与实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完成了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学习过程。实践教学贯穿于理论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论认识。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技能强,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

五、结语

通过调研全国高校给排水专业与环境工程专业,结合我校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创办我校给排水与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并形成了专业基础课与主干课相结合,公共基础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双结合”课程体系,且建立了“1.5+3×0.5”的人才培养模式。希望经过教学实践,培养出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的高职人才,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水业导航-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2023,39(4):35.

[2]闫兵,丛军兹.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23,(6):26.

给排水工程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这对高等院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教学模式改革

从近几年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的反馈信息来看,社会对从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人员的需求呈上升趋势(据住建部统计,2023年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全国排名第四),且要求具备较宽的相关专业知识.笔者所在的土木工程学院,根据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特点,要求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之前构筑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之前,除学完基础课程之外,需要先修建筑概论、给水排水工程结构、给水排水工程CAD制图、水力学、泵与泵站等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建筑概论、给水排水工程结构、给水排水工程CAD制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建筑构造与其他相关专业的协调关系,掌握建筑识图、制图和建筑防火分区的基本知识,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理论和设计原理奠定基础[1].通过水力学、泵与泵站的学习,为建筑内部和居住小区的给水排水系统、建筑消防系统、建筑热水系统等管道水力计算的理论与方法打下坚实基础.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教学中宜补充有关防排烟、供热、通风、空调、供电和燃气等设备系统的基本知识.在我校近10年的教学实践中,增设了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选修课,如建筑消防设备工程、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建筑节水技术、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工业通风、建筑电气、燃气输配等,实施效果良好.

现行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第六版)》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虽然吸收了部分院校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和近年来国内外给水排水的一些新技术,但与该学科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相比,教材的部分内容建筑滞后于行业技术的发展[2],如绿色消防技术、雨水利用新技术和新型管材方面.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经常跟不上与之相关的设计规范、规程、标准、措施、手册、图集等,如游泳池和水上乐园给水排水设计的内容未按最新的《游泳池给水排水设计规程》(CJJ122-2008)修改.任课教师利用业余时间,除了参加省里一年一度的“给排水年会”、“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外,还要经常参加给水排水信息网与土木建筑学会给排水分会等组织的研讨会、专家讲座等.笔者去年参加的“雨洪利用新技术”、“绿色消防技术”等讲座,不仅学习到一些新理念,而且可以跟踪前沿的科技信息知识,及时充实教材内容.通过典型工程实例介绍,如住宅、商住楼、宾馆等,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建筑思考某部分内容,通过思考逐渐消化抽象的理论,体悟到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对人们生活质量的高低有直接影响,消除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陌生感,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随着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学术研究迅速发展,与之直接相关的工程设计规范、规程有十多本,如《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建筑中水设计规范》、《游泳池给水排水工程技术规程》、《管道直饮水系统技术规程》、《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等.这些规范规程不断修订改版,专业教师应及时对照修订前后内容,把其中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将改版的最新进展融入课堂教学中[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版)比2003版加入了不少新技术、新内容,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合理把握增删的尺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用到的内容需要详细介绍,如生活饮用水管道防回流污染措施的使用条件、居住小区给水管道设计流量计算、通气条件下排水立管最大设计排水能力的调整内容、热水供应设计小时耗热量设计参数的修改、叠压供水、太阳能和热泵供应等节能技术原则规定等.《游泳池给水排水设计规程》(CJJ122-2008)比旧版的规程修订了部分内容,如池水循环部分,在授课过程中要及时补充.随着节水减排技术的普及,教师授课过程中必须把《管道直饮水系统技术规程》、《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等规范标准的部分内容穿插到课堂中,学生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才能熟练掌握,为今后实际工程设计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堂教学一般为40~50学时,现场实践教学4学时,不少内容未能接触.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补充增加该学科的新技术、新知识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我专业近年来坚持课内、课外结合,课内教学注重问题引出、案例讲解.任课教师在认真学习外购课件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生的学习情况,编写和应用信息量大、界面丰富、适合自身发展的多媒体课件,解决有限课时传递大量信息的难题.如课堂上讲授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二氧化碳灭火系统、排水立管中水流状态、固定消防炮系统等内容,学生觉得很抽象,利用flas演示,学生则会恍然大悟.在研讨会、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收集新产品厂家专业团队开发的动画短片,使学生感受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课外教学将课内教学延伸,构建了建筑给水排水课程网络教学网站并将多媒体课件上传,方便学生查阅课内教学内容[4].网站设置课程作业、模拟试题库等栏目,课程作业有课内各章节习题和课外开放型作业,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练习各章节习题,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开放性作业引导学生提出多种设计或施工方案,技术经济可行条件下优化方案,锻炼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学期末学生可以在线随机抽取模拟试题.心得体会和互动交流栏目提供了在线答疑与交流的平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科研成果栏目传递本学科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有经验的任课教师经过多年教学积累,编写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习题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供学生课外配套使用,效果甚佳.

加强教师梯队建设

目前,大多数青年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博士、硕士,在教学和实践上还不够成熟,难以保证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质量[4].为此,学院延聘资深而有专长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授,协同任课的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实际工程设计,传授多年积累的工程经验,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梯队,并编写了《快速识读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图》作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辅助资料.青年教师在工程实践中不断成长,丰富教学内容,密切关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另外,还聘请有丰富工程实际经验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来校交流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