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精选5篇)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范文第1篇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2、译文:

唉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嵋山顶端。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纡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鹄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坐下来长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可怕的岩山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蜀道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象万壑鸣雷一般。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也难攻占。驻守的官员若不是皇家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3、赏析: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李白在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何处?李白又是如何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体现蜀道难的?说起《蜀道难》,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究竟这首诗它奇在何处?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共出现了3次?反复吟咏。第一次是出现在诗歌的开头第一句。第二句,是“凋朱颜”那边。还有一句是在诗歌的结尾。诗歌突出了难和危。“噫吁嚱,危乎高哉!”哎呀呀,真是好危险,好高耸啊!

再看第二句“凋朱颜”,“朱颜”是什么意思?红润的脸色。“凋朱颜”是指“红润的容颜为之凋伤,憔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读 “凋朱颜”用颤音读出来,“凋—朱—颜”语速还可以再放慢一些。

再看第三句“长咨嗟”,“咨嗟”怎么解释?注解有“咨 嗟”,“咨嗟”怎么解释?叹息。“长咨嗟”呢?深沉的叹息。长长地叹息,深沉的叹息。看来,诗歌到了最后是积聚了复杂的情 感,化作了一句长长的叹息。既然是“长叹息”,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拖 长一些,低沉一些。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一唱三叹之间,诗歌的风格就显现出来了。北宋欧阳修曾经说过: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范文第2篇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的美誉。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西北),出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斯共和国托克马附近),后随父内迁移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之清莲乡。从小勤学刻苦,年轻时候博览群书,受到儒、道家思想的影响,25岁出蜀,漫游蜀中及长江流域等地,游遍了名山大川。《蜀道难》是他的代表作,诗中以奔放的激情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描绘出由秦入川的蜀道充满艰险的情景,构成一幅流动的自然山水画,给人以雄壮的美的感受。

二、欣赏诗的描写

诗人写作时按照由古到今的顺序来进行描写,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不同的山水特点来进行描写,有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

从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是侧面描写。开头就用“噫吁”三个感叹词,接着是“危呼高哉”,一声惊叹,震撼人心。凭空而起,包含着充沛的感情力,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描绘的惊呼中,深深感到蜀道的高危险峻。

正面描写是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描写出攀登之艰难。“青泥河盘盘”则笔锋一转写游蜀地人的感受以及由对游者的安危、关怀几方面来写山路的曲曲折折,很短的路程内就要转达很多个弯,路是盘绕着山峰上的。接下来诗人笔锋又一转,以虚拟回答的方式,借问友人何日归来,借惜别之情,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写出路途的难走,加上环境荒凉,凄清,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自然而然发出感叹,蜀道难走啊,比上天都还难!接着由静写到了动,山峦起伏山峰连着山峰。又来一个枯松倒挂在绝壁上的特写镜头,飞湍瀑流在悬崖上石头上,在山谷中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山的高危使人望而生畏,由此发出感叹:危险的道路啊!你这远道的人,为什么来到这里?一句“质问”,一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强化了蜀道的惊奇雄险。

三、欣赏浪漫主义色彩在诗中的体现

《蜀道难》诗中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它是诗人的名篇,诗人在他佳作中是怎样体现浪漫主义色彩的呢?我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欣赏的:

1.我对浪漫主义的理解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它在反映客观现象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形式上,强调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提高到创造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如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他们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2.欣赏浪漫主义色彩在诗中的体现

(1)全诗一唱三叹加强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反复咏叹的结构形式,充分抒发了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回旋跌宕的音乐美。这种反复咏叹强调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为本诗垫定了基调。中间再次出现重在渲染环境,表现一种发愁和畏惧的心理,末尾出现抒发无可奈何的情绪。全诗通过一唱三叹加强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前后呼应,深化了主题,开头几个惊叹词(噫吁),中间又出现嗟叹词,结尾又用“长咨嗟”,使感情更加强烈,增加了全诗的浪漫感彩。

(2)成功运用神话传说、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

诗中运用神话传说、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高峻险阻和旖旎的风光。同时将人间险恶与蜀道进行对比,隐含着对唐王朝前途的担忧,把“蜀道难”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成功运用神话传说与夸张想象来描绘自然。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连峰去天不盈尺”“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黄鹤难飞,猿猱愁度等夸张描写,为蜀道增添了神奇的色彩,把读者引入一个五彩斑斓,惊心动魄的神话世界。

(3)诗中的语言充分渲染意境、意象美,表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诗中语言把神奇惊险无比的意象、意境充分的渲染开来,使人不仅能读出诗人的浪漫主人情怀,也能闻出来,感受出来。李白的诗歌语言具有清新明快的色彩,他的作品中不加任何雕饰,潇洒清丽,却能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

四、结语

通过对诗人及写作背景的了解,对诗中浪漫主义的欣赏,读者对此诗有更深的理解,诗中借景抒情,描写形象生动,写出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渲染出阴森深邃的气氛。突出蜀道的艰险高峻和难以攀登,给蜀道涂抹上离奇的色彩。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蜀地的风光。

诗人的奔放、飘逸,让人赞叹不已。他的诗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有着丰富的意境,读来耐人寻味。他以情境为主,既叙事说理,也寓意景中,《蜀道难》是他的代表作,全诗以奔放的激情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典型地体现了诗人特有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此诗真不愧是我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之一。

作者单位: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范文第3篇

《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文学宝库中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不朽杰作。《蜀道难》本为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李白此诗是对传统题材的再发挥。此诗的主题思想众说纷纭,见解不一,我认为它与政治现实还是有一定联系的。诗歌创作于天宝初年,即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时候,当时表面繁荣的唐朝隐伏和酝酿着衰败、变乱的危机。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诗末抒发的感慨,当是针对时局而发,寄寓着诗人的隐忧,诗歌借助神话传说和民谚,驰骋丰富奇特的想像,运用夸张手法,近乎完美地描写出蜀道的奇和险。唐代殷称赞此诗“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后,鲜有此体调”。相传贺知章读罢《蜀道难》,“称赞者数四,号为‘谪仙’”。

这是一首让古今文人拍案称奇的诗章。

诗歌开篇即凭空起势,骤响彻天。诗人把三个叹词相叠,两个形容词各带一个语气词并列,另用一个比喻,来突出蜀道之难,诗句气势磅礴,使读者在心目中对蜀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着按由秦入蜀的路线(长安—太白山—峨眉山—青泥岭—剑阁—成都),具体写蜀道之难。

先写蜀道开辟之难。诗歌夸张地说自蜀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后来五丁力士拽蛇导致地崩山摧身死才促成了蜀道的修建。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次写蜀道旅途之难。以“六龙回日”的神话和想像,用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来反衬,用悲鸟、子规作烘托,极写山的高峻奇险;以“冲波逆折”“飞湍瀑流”的直接描写,用“崖转石万壑雷”的夸张手法,极写水的湍急凶险。

继写蜀道人事之难。剑阁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诗人怀着对国事的担忧、对人民的关切之情,警告当局要吸取历史教训,防止地方军阀据险作乱,残害人民。

文末的结语写蜀道之难导致的结果。行人望蜀兴叹,徒唤奈何,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人以鬼神莫测的笔法,纵横驰骋,时间上从四万八千年之前的混沌初开至战国而至中唐;空间上从长安跨越数座大山而至成都,从上可摩天的山巅到激流回旋奔腾的深壑;其他,从行人至鸟兽,从神话传说至当今世道……腾挪跌宕,惊心动魄,把蜀道之难渲染得淋漓尽致。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范文第4篇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诗人

提纲:

一、李白生平介绍

二、李白与山水诗之间的关系

三、李白山水诗的漫游

四、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

(一)李白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

(二)李白的山水诗情景交溶,韵味悠长

(三)李白的山水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

李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一、李白生平介绍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少年时期生活在蜀中,家境富裕,轻财好施,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又关心国事,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二十多岁时出蜀东游,十年之内,顺着长江南浮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下金陵、扬州,远到东海边,后来又到黄河流域许多地方。四十多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很兴奋,以为可以辅弼君主时的玄宗沉湎于歌舞酒色,政治黑暗腐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生活在草野间的人)”?但是,此在长安不满两年,便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李白的诗歌创作于是趋于成熟,名篇叠出。天宝三年(744年),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结成好友。两人在河南山东一带,携手探胜,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永王(玄宗第十六子)幕府工作。后来,唐肃宗借口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中途遇赦。宝应元年(762年),62岁的李白,在穷困和飘泊中病死于安徽当涂。李白存诗九百多首。他热爱祖国山河,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其中,《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无与伦比的绝唱。

二、李白与山水诗之间的关系

李白是中国山水诗人中的另类,他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气势和极富张力的生命力,非常的飘逸和洒脱,这种个性的因素使得李白的山水诗在表现手法上似乎没有了固定的形式和规律,这就造成把握李白山水诗的风格和意境很难。但就像看梵高的画一看就是梵高的画,李白的山水一看便是李白的山水。实际上,李白才是真正主宰着山水诗的形式和规律的。李白写的不是山水的细节,而是山水的气势,用他的话来讲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气势,这也是写他本人的气势,正是他本人的气势推动着他写山水的气势,只有他桀骜放纵的个性才能把山水固有的气势从山水中张扬出来,张扬山水的气势就是张扬李白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即是把他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扩张到山水中,他的生命力是无限扩张的,给人的感觉不是山水感染了他,而是他感染了大唐的山水。

三、李白山水诗的漫游

唐开元盛世的青年李白,爱好辞赋、剑术和豪饮,博览道家、诸子百家奇书和纵横术,受到奇而不正的教化,思想上的神游和狂想,养成一种傲岸不桀、放逸不群的游侠精神,这注定了他一生不走科试正途,而要走隐士兼侠士而成名士的独特之路。李白是不属于世俗世界的,他是属于酒的和山水的神仙世界。唐玄宗爱慕酒仙李白的才华,给其加官赐予金帛,可李白不受,其“志在青山”,只要美酒和山水的流连,以至于唐玄宗赐其金牌“逢坊吃酒,遇库支钱”,被传为千古佳话。诗人杜甫有一首诗赞酒仙李白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李白漫游名山大川,寄清风明月,留下许多含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李白的一生游历范围很广,入蜀中,留下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出三峡,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南行江浙,留下了“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长河画影;上庐山,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画卷;东至齐鲁,留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苍凉景色;西游华山,留下“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的雄奇篇章。

四、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

(一)李白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有强胜走向衰落的时期,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一声好入名山游”,[3]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以“此行不为?鱼?,自爱名山入剡中”[4]的激情,和“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5]的气概,揭露黑暗,鞭挞时弊,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热烈的向往之情。在诗人这些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中,“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是其显著特点之一。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清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是李白青少年时代的作品。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水、带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还有那碧峰泻下的飞泉,色彩明丽,境界幽深如同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图,有谢灵运、谢?I清新秀丽的风味和王维、孟浩然简淡清幽的情趣。又如《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以别开生面的写法,从峨眉山月入手,用清新的笔墨点染出明月照耀下的朦胧山水。那空中挂着的半轮秋月,在江中波动着的月亮倒影,清幽而静谧,衬托出一叶扁舟去国时思念故人的情怀,神采飞动,韵味淳厚,昔人曾誉为“太白佳境”。再如:《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带着慷慨报国的壮图和建立功业的幻想,离开四川、出三峡、渡荆门,来到了江汉平原。诗人从两岸绵亘的从山峻岭中来,面对渐远渐小而消失的远山,面对滚滚奔流于苍茫大地的江水,以新奇的感觉和豪迈的心情,写下了平原的广袤和长江的壮扩。作品在呈现极目无边的远景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当时的青年意气和时代豪情,显示了清新流丽,境界开阔的展新特点。就此而言:它比起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清,烽烟望五津”、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艺术境界,就更为壮阔。

古人环溪说:“李白长于才,故以篇见功”。这一评论,精辟地指出了李白在创作上,与晋宋诗人“比较呆板而且追求摹景的逼真,讲究练字,练散句,缺少整体美”的创作有着根本的区别。从而也充分证明了李白山水诗在接受前人的艺术滋养的同时,又发展了诗歌艺术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如,《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秋景;《入清溪行山中》:“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的碧水;《鹦鹉洲》:“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的花木;《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楚江;《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山月,以及写江上风光和泛舟愉悦的《荆门浮舟望蜀江》;写洞庭湖开阔明净、意境极美的《陪族叔形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以峨眉山月贯穿全篇,有映带生辉之妙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等等,无不以新奇而隽永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画出壮美的山光水色,给人以明朗清新,境界开阔的特殊感受。

(二)李白的山水诗情景交溶,韵味悠长

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上,诗人事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故而较之晋宋诗人的“情、景、理”三段式的风格情调更胜一筹,作品意向高远,感情更为真挚。除上一部分已举作品兼具这一特点之外,李白还有更多的山水诗篇可以作为这一方面的例证。例如,《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是现在公认的古代山水诗中最优秀的篇章。当时作者因永王?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中途遇赦,惊喜交加,当即从白帝城放舟东下江陵。诗人那历尽艰险而遇赦的喜悦心境,久别亲友而归心似箭的急切念情,以及得以解脱之后的兴高采烈的神态,无不在空谷传响,夹岸秀丽的山峡风光之中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豪爽,情景交融,精妙至极。明·杨曾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在具有民歌风采的《清溪行》中,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诗句,赞颂了大自然的明媚秀丽,抒发了对社会黑暗的愤懑之情: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诗人着意描述的是清溪水清如碧,清澈见底,然而却寄予了他对社会污浊混沌的愤慨,勾画出的是一个情调凄凉哀婉的清寂境界。又如《夜宿山寺》: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从诗的语句看,诗人只是写了山中的一座小寺院,但仔细咀嚼,山寺的静穆,环境的净谧,以及超脱凡世喧嚣的佳境,都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味外之旨,正是作者抒发的厌弃世俗,向往自由的情怀。同样,《山中问答》也是一首含蓄蕴藉,情趣盎然的佳作: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诗以问答形式抒发了诗人隐居山林的闲情意趣,语出自然,浑然天成,秀雅的画面,色艳景幽,情真意远,韵味之美,意境之美,使人陶醉。再如《寻雍尊师隐居》: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计年。

拨云见古道,倚树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满是云雾的山林,是那样的幽静,在云雾中行走,是那样的闲逸。诗人成功地捕捉了他对自然景物、山光水色的独特感受,以刻练之笔出以平易面目,在继承谢灵运、谢眺、何逊、阴铿等前人的基础上,加以了更深层次的开拓。《岁寒堂诗话》云:“建安陶阮以前诗,专以言志;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兼而有之者,李杜也。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

李白有的诗,虽通篇不以写景为主,但以一二写景语而显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抓住孤舟远影没入水天之际的动人景色,造就一种高远无穷的意象,表现出对故人的无限神往。它如《听蜀僧浚弹琴》中的“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夜泊牛渚怀古》中的“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等,诗人仅以一二写景之语,即穷形尽相地描状了景物,真切地显示出了自然景物的特征,深沉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挚感情,“它们都给人们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对于山水风景诗的发展有所贡献”。

(三)李白的山水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

在李白咏叹山水的佳篇美什中,《望庐山瀑布》、《横江词》、《蜀道难》、《鸣皋歌送岑征君》、《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一类缘江山之助,表现大自然宏伟壮丽,抒发自己逸思豪情的作品最具特色。《蔡百衲诗评》云:“李太白诗,逸态凌云,照映千载”。例如《望庐山瀑布》,诗人通过对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神奇英姿,以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动气势,用夸张比喻,逸想遄飞,境界不断升华,形象地勾画了庐山瀑布的壮观,创造了无比壮阔的艺术形象。《横江词》六首,极力夸张当涂一带长江风涛的险恶,如第四首中“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形象雄伟,真力弥满。《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b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等描写了华山的雄伟壮丽和黄河的汹涌澎湃,劲健不凡,而且通过黄河那触天动地、奔流万里,不可阻挡的伟大形象,体现了作者向往不平凡生活的豪迈性格。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以梦游驰骋想象,用变幻莫测的神笔,描绘出了天姥山的种种图景,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自然美景,有“熊咆龙吟殷岩泉,??盍仲饩?汜邸钡目植榔婢埃?褂小澳尬?沦夥缥?恚?浦??夥追锥?聪拢?⒐纳?怵交爻担?芍?速饬腥缏椤钡纳衿嫦删埃?蚕⑼虮洌?矫?欢ǎ?渎?死寺?饕宓姆欠蚕胂蟆W詈螅??朔⒊隽恕笆兰湫欣忠嗳绱耍?爬赐蚴露?魉?钡娜松?锌??浴鞍材艽菝颊垩?氯ü螅?谷瞬坏每?难铡闭庖磺Ч琶?涞忝髁巳??闹魈猓??隽嘶巢挪挥鲋?康男纳??惴⒘怂?攘业刈非蠊饷骼硐牒妥杂山夥诺闹醋胖?椤?/p> 在诗人作于天宝元年(742)夏季的《游泰山》六首中,想象亦同样奇特,不仅写出了“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的旖旎景色,而且传达了登临绝顶时“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那样一种超凡脱俗的特殊感受。李阳冰曾说:“太白不读非圣人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自三代以来,之后,驰驱屈原,鞭挞杨、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这段话,是对李白山水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的艺术成就的确切评价。

再如,曾为贺知章大为赞赏的《蜀道难》,更为这一方面的杰作。全诗共分四段:

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发,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开篇,诗人就通过连声的惊叹,层叠的比喻,突出地表现了蜀道那不同寻常的险峻,然后又通过神话传说,夸张的笔墨写出了蜀道是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途,给险峻的天梯石?C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为进一步描写蜀道的艰险作了铺垫。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紫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在这一段中,诗人极写山势的高危。那太阳的六龙车到此也只得折回的突兀高峰,冲波击浪,曲折回旋于崇山峻岭的奔腾禾川,再加上黄难以飞过,猿猱发愁攀援的反衬,烘托了蜀道沿途的艰难。接着,诗人又以青泥岭上盘旋迂回、百步九弯,似枯藤缠绕危岩的道路,和行人在高处仿佛伸手可摸星辰的描述,使人紧张得屏住呼吸,只有抚膺长叹!

通过历史上的险阻、峰岭的高峻、山路的崎岖等描写,蜀道艰险之状,似乎已经写尽,但诗人笔锋一转,以反问的句式,引出了一个新的境界:

问君西游何时还,长途?f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诗人在这里侧重渲染蜀道沿途荒凉悲凄的气氛。山势险峻,森林荒凉,野鸟悲号,子规啼鸣,更何况群峰接天,枯松倒挂,深河飞瀑轰鸣,行人闻声失色,充分表现了蜀道的惊险,悲凉的空寂,由此而产生出了一种排山倒海,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最后一段,诗人由写蜀中要塞剑阁的形势险要,引发出对时局的隐忧和对人生的感慨: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诗人在段中化用了西晋张载《剑阁铭》和左思《蜀都赋》中描绘剑阁雄险的名句,表现了地势的险要,进而奉劝人们吸取历史教训,警惕战乱的发生。最后,以再次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主旋律作结,蕴藉了无限的感慨。

《蜀道难》形象雄伟,感情炽烈,想象丰富,语言夸张。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通过从古到今,从总体到局部,从山路到行人,以及环境气氛的悲凉、政治局势的险恶等多方面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的艰险,展现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全诗色泽光怪陆离,结构回旋往复,节奏鲜明而富于变化,充分显示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故而唐人殷潘称之为“奇之又奇”。还说“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李白的《蜀道难》,使历代描写蜀道艰难的诗篇相形见绌,黯然失色。虽然诗歌竭力描绘的是蜀道的艰难险阻,但人们读后并不感到情绪低沉,反而为诗中夸张的描写和雄健奔放的气势所激动,感受到一种崇高雄壮的美。

以上一类山水诗是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中创作的结晶。它们形象雄伟,气势磅礴,寄托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魄,表现了向往雄伟不凡事物的精神风貌,具有一股积极向上的激情。就中国山水诗发展而言,唐宋两代是山水诗成熟和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在李白之前,具有浪漫气质,创作上显现出“气势雄伟,劲健有力”特点的诗人有王维、高适、岑参,后有韩愈、刘禹锡、苏轼,但其作品的山水形象和所表现出的气势,都不及《蜀道难》等杰作。就是金人元好问、明代高启和清代袁枚的山水诗,也不能与之匹敌。倪其心撰文指出:“道家的自然思想使李白对人生抱有一种朴素的唯物观点,认为人的生死荣辱如同万物。‘兴歇皆自然’。这就使他的山水诗形象不仅表现自我形象,而且融化为自我形象,使山水形象具有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的突出特点。”这就是李白在山水诗创作上超过前人,启迪后来的功力所在。

综上所述,李白热爱大自然。他曾经以豪迈的胸怀、奔放的激情,将祖国壮丽秀美的河山描摩笔端,融铸清辞。他写月、写山、写水,明朗清新,境界开阔;他将自己对自由,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化入了山水诗作之中,情景交融,韵味悠长;他壮绘直落九天的瀑布,以及奔腾咆哮的黄河和崎岖险阻的蜀道,并给予了恣肆的描绘,再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形象,从而产生了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简言之,李白的山水诗,以卓然独具的艺术风采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审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他屹立于浪漫主义的艺术巅顶,掉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诗文学发展史上“奇峰突起,意境独辟”的特殊地位。

【参考文献】

[1]全唐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李晖.李白诗选读[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9.

[3]王许林.论李白山水诗的内在意蕴[j],中国李白研究,1990,(下).

[4]龚自珍. 最录李白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范文第5篇

【关键词】茶馆式; 课堂教学; 蜀道难; 尝试; 反思

1序言

时下提倡一种休闲式生活的理念,休闲内容林林总总,生活是万花筒嘛。某日,我的一个老同学邀我到他的“逸仙茶庄”休闲一下。我应约而至,咦,都是老同学,气氛自然温馨而热烈。在茶庄掌门人的主持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起茶道来。虽然都是些凡夫俗子,但言语间偶然会迸出思想的火花。夜深人静,茶过N巡,便各自满足地离去。我靠在床头,看着妻儿洋溢着甜蜜的梦容,我也美美地回味着“逸仙”之趣。猛悟到:要是我的课堂教学也这样设计,不是挺好吗?暂且把这种课堂教学美其名曰“茶馆式课堂教学”,我带着颇有成就感的梦设计了《蜀道难》的教师主导内容。第二天,我结合早备好的课案,尝试了茶馆式课堂教学。下面,以追述的形式记下这堂课,肯望得到专家老师的指导斧正!

2《蜀道难》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课!

生:(学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下!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泡一壶“茶”,把教室当茶馆,大家是茶客,我权当茶庄主,我们一起赏茶论道。那么,这壶“茶”是什么呢?李白的《蜀道难》(教师板书)。

师:冲泡一壶茶可分八道程序。第一道程序美其名曰:白鹤沐浴,即洗杯。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生:李白的生卒年是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

生:李白有抱负有理想,但仕途坎坷,直到最后也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蔑视权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生:李白很会写诗,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大胆丰富,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伟大诗人,被称为“诗仙”。我读过他的《静夜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月下独酌》、《望天门山》等。

师:大家说得很好。这些为我们下面程序揭开了面纱。接下来的这一道程序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观音入宫”,即落茶。请大家说说你对《蜀道难》这个题目的理解。

生:《蜀道难》原本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

生:“蜀道难”是咏叹蜀道之难。

生:《蜀道难》是李白送友人入蜀时所作,有与友人难舍难分和对友人的牵挂之意。

师:从同学的回答可以看出,同学们真的入宫了(有预习)。接下来是“悬壶高冲”,即冲茶。刚才×同学说得好,本文是咏叹蜀道之难。那么难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先不急于回答,跳过去,转入第四道程序“春风拂面”,即刮泡沫。我们刮什么“泡沫”呢?请同学自行朗读课文,利用文后注解或手中资料或周边同学之间,疏通文意,并把解决不了的“泡沫”刮出来,让其他同学帮忙解决。

十分钟之后。

生:本文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九言、十言等,不知道该怎么划分节奏?如课后习题三,第2、3、4、5句。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节奏划分以词语的组合和句意的表达为依据。哪位同学帮他解决?

生: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师:大家说,对不对?

生:对!

师:对!但大家特别要注意“其险也如此”句中的“也”表停顿,并非“亦”的意思。

生:“枯松倒挂倚绝壁”的“倒”应读成“dǎo”还是“dào”呢?

生:应读成“dào”,意思是颠倒过来。

生:应读成“dǎo”,是“颠倒”的“倒”。

(此时学生自然站成两派,持上述两种意见并开始争起来)

师:哪一种意见都有道理。事实胜于雄辩,请有词典的拿出来查。

生:有了!在第279页有词组:倒挂,读音“dào”。

师:有读作“dǎo”的词组吗?(默然)好,统一读作“dào”。还有“泡沫”吗?继续刮!

生:“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怎么解释?

生:哎呀呀,你这个远道而来的人为什么到这个地方呢?

师:译得好!请注意,这是一个什么特殊句式?

生:宾语前置的倒装句。“胡为”即“为胡”。

师:说得好!

生:“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为什么所驻守的人不是亲信,就要变为豺狼呢?

生: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说得非常正确!还有“泡沫”吗?(一片静然)好,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蜀道难,李白,起!

(学生朗读完毕)

师:大家对读音和节奏把握得挺好。接着,让我们进入第五道程序叫“关公巡城”,即倒茶。请同学们回答前面暂留的一个问题:蜀道之难,难在哪里呢?要求用一个字概括,并用文中相关语句说明。

生:蜀道之难,难在“高”。具体表现在第一段。如“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叹蜀道之高!

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据史料记载,太白峰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有句民谚说:“武公太白,去天三百。”

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既有直接描写,又有侧面描写;既有客观描写,也有主观感受。可见其高险。

生:“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和“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里从传说和神话角度极言其高。

师:都说得很好。这段运用的表现手法有正衬和反衬、虚写和实写以及夸张等修辞手法。作者极尽其想象和联想之所能,大胆而生动地写出了蜀道之高。还难在哪里呢?

生:险!“畏途岩不可攀。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

师:其险也如此!

生: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生: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师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唱和,甚是热闹)

生:还难在恶呢。“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自然环境之恶,更是社会环境之恶。

师:说得太好!这样蜀道有三难,即高、险、恶。(教师板书)那么,文中哪句话把这三者串起来?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对!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呢?

生:三次。

师:是啊,真有一唱三叹之美!同学们,《蜀道难》这壶茶虽然还没“泡”完,但我们已闻到它的丝丝香味,接下来的“韩信点兵 ”(点 茶)、“鉴尝汤色 ”(看 茶)、“品啜甘霖 ”(喝 茶)将让我们如痴如醉,美不胜收!下节课继续。课后请自行熟读、尝试背诵课文。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3教学反思

高中新课改已实施了三年,而我从去年才开始执教新课改教材。虽然在高中新课改试验的阶段,我主动积极接触新课改的有关指导材料,试图“洗脑”一番,注入新的血液,拥有新的理念,摸索新的教学方式。而几年来,身在执教旧教材的第一线,心往新课改,身心矛盾冲突与日俱增。如今,我完全放心放手搞新课改教学了。

有一个一直在我的脑子里转动的困惑:同样是语文教学,怎样更能贯彻新课改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把教师的架子拉下来,与学生平等交流;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先自主学习;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课堂交流合作等等。形式是多了,也新了;课堂也热闹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也涨了,但效果不见佳。

针对茶馆式课堂教学的尝试,我心中也无底,课后便找了几名同学代表(有、中、差)座谈一下。下面是座谈摘录:

师:你们上了《蜀道难》后有什么感受?

生:课前预习充分了,上课的发挥更充分了!

生:上课回答更自由了。

生:听了同学的回答,自己也很受启发,也想起来回答。

师:这种课堂你们认为有什么不好?

生:就是笔记没以前那么完整了。

师:老师没有抄在黑板上,你们就不会做笔记。做笔记是有体会的记录,不是瞎抄。以前的那种课堂有什么不好?

生:我们就听老师讲,自己没啥动脑筋,充当“收音机”。

生:课堂气氛沉闷,老想打瞌睡。

生:自己好像很没用,一个问题都没有回答。

师:这样说来,你们更倾向于现在这种课堂了。

生:嗯,就这种好了!

通过我跟学生代表的一番交流后,我心中才有底,也相信:这是我十二年课堂教学的一次大革命,将是一次成功的革命,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