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知识点

语文基础知识点

  在我们上学期间,说到知识点,大家是不是都习惯性的重视?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基础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基础知识点 篇1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

  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

  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

  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

  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

  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

  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

  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2、形容词:

  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答题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答题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

  语文基础知识点 篇2

  缩写句子

  保留句子的主干,即保留这个句子的“谁”或“什么”与“做什么”或“怎么样”。却掉这个句子的枝叶,即去掉修饰的词语。

  例:柔和的灯光下,一向酷爱看球赛的而爸爸却捧起了报纸专心阅读。

  答案:爸爸捧起了报纸。

  另外要特别注意的是句子中的“着、了、过”一般不能去掉。

  例:宽阔的钱塘江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

  答案:钱塘江笼罩着雾。

  扩写句子

  1、扩展语句就是给一个简单的句子加上必要的附加成分,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生动具体,清楚明白。

  2、扩写句子要找出句子的主要成分,找出主要部分,就可以明确在哪儿加表示修饰、限制的成分,进而思考扩充什么样的词语。

  3、坚持以下原则:

  (1)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成分、结构和意思。

  例如:“小红热爱学习。”不能扩展为“小明和小红热爱学习。”

  (2)所扩充的附加成分必须合理。

  例如:“张明是好学生。”如扩成“强大的张明是优异的好学生。”就变得不合事理,叫人无法理解。

  (3)如果有例句就必须按例句扩充,如果没有例句又没有具体要求,扩充哪些部分,不受限制。

  例如:“春风吹拂水面。”可扩展为“柔和的春风轻轻地吹拂着水面。”或“春风吹拂着静静的水面。”都可以。

  修辞手法  常用的`修辞方法有:

  1、比喻:就是打比方,指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去表现抽象的、难懂的、人们少见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本体、比喻词、喻体三部分构成。本体和喻体两种事物之间必须在某一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同类,比喻词常用的有“好像、像……一样(似的)、仿佛、是、成了”等。例:在阳光的照耀下,漫山的山茶花仿佛千万颗红星在闪闪发光。

  2、拟人:就是把人以外的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它像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做人的动作。例:淘气的小闹钟每天准时把我叫醒。

  3、排比:就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相同或意思相关,字数大致相等,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一般有相同的字眼为标志。)例:学好了语文,我们才会读书看报,才会写信写日记,才会写作文。

  4、夸张:就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有意把事物的形态、特征、作用进行扩大或缩小来描述。例:在巴掌大的监狱里,同志们照常锻炼身体。

  5、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无疑而问,不需回答。多用“难道、怎能、怎么”等词作反问词。例:(1)作为一个小学生,怎能不努力学习呢?

  6、设问:就是有针对性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把自己的看法谈出来。实际上就是自问自答。例:我能被中条山的风吓倒吗?不能,绝对不能。

  7、对偶: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的两组句子组成对句的一种修辞方法。(对联一般采用对偶的写法)

  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修改病句(原则:尽量不改变句子的意思)  病句的常见类型:

  (1)成分残缺

  一个完整的句子,一般包括两部分:“谁,干什么”,或者“什么,怎么样”。无论缺少那一部分,都是不完整的。如,经过老师的教育,终于认识了错误。

  (2)搭配不当

  战士们冒着雨和泥泞继续前进。

  (3)用词不当

  小明知道自己错了,心情很繁重。

  (4)重复啰嗦

  他经常一贯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5)语序颠倒

  一年有四个春夏秋冬季节。

  (6)自相矛盾

  我估计他这道题一定做错了。

  (7)指代不清

  王斌和李明边走边谈,他告诉他作业已经写完了。

  (8)归类不当

  菜市场里有冬瓜、苦瓜、西瓜等蔬菜。

  (9)不合事理

  火红的枫叶在春风中摇动。

  

  1、读句子,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

  2、找毛病,确定病因。

  3、按原句的意思进行修改。

  4、修改后检查句子是否合理通顺。

  关联词  

  并列关系:既……又……;不是……而是……;一方面……一方面……一边……一边……;又……又……

  因果关系:因为……所以……;既然……就…;因此……;之所以……是因为

  条件关系;只要……就……;只有……才……;无论不论不管……都(也)…

  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尽管……还是

  假设关系;如果……就……;即使……也……;假如……就

  选择关系;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或者……或者……;要么……要么……

  递进关系;不但……而且……;不仅(不但)……还……

  反问句与陈述句的转换

  ①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

  如:在公共汽车上主动给老年人让座,这难道不应该吗?

  答案:在公共汽车上主动给老年人让座,这是应该的。

  ②陈述句转换成反问句

  方法:

  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

  如:这部电影使我感动得流泪。

  答案:这部电影难道不使我感动得流泪吗?

  或:这部电影怎能不使我感动得流泪呢?

  双重否定

  (就是否定两次,即表示肯定的意思,但必须有否定的意义在里面。)

  如:你不会不知道这件事。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互换

  原则:变人称,变标点,句子意思不变。

  1、对话提示语提到句子前面

  2、祈使句前加“让”

  3、反问句变陈述句

  4、疑问句变陈述句,加上“要不要”、“是不是”、“能不能”或“是否,能否”

  5、指示代词“这”变成“那”

  6、去掉语气词“呢,吧,啊”等

  7、不能产生歧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