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文化建设(精选5篇)
法治文化建设范文第1篇
法治文化是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制度安排、社会秩序构建等要素发展形成的社会文化现象。他法律制度、法制精神在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社会对法律信仰的总和,是人们建立在法律信仰上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是全社会对法律的共识性法治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一、加强法治文化的重要性
法治文化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法治文化是一个内容博大,内涵丰富的大概念,是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发展你的必然产物,是诸多法制文明的综合体现表现在立法、司法、执法、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监督等方面。
(一)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是提高公民素质的必然要求。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对内是促进和谐的一种保障,对外是可彰可显的法治国家的一种新形象。十七大报告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从“一五”普法到“五五”普法,经历了从中重点宣讲法律文件、法律解释的具体规定到面向公民阐释法律精神,启发抽象化的法律权利意识,从宣扬“法律无情,疏而不漏”到宣传“法律是人民维权的利器”,从倡导公民作一个守法者到鼓励公民成为一个积极的护法者的不断完善、更富成效也更加人文化的过程。这种历程实际上就是从法律制度层面深入到法治精神内核,从法治体系构建深华到法治文化培育。
(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法制建设和法治工作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健康发展。首先,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用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审视、反思立法、执法、司法,切实把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利、促进人的自由平等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法治工作全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其次,要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也必然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主题。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法治发展的战略思想,把法治发展引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第三,法制建设要做到全面协调和统筹兼顾。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三)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法治文化建设本身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因为法治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和谐社会追求的就是化解矛盾、解决冲突,使社会归于和平与安宁。人类社会是由若干个不同方面,不同组织和个人结合而成的,他需要一系列的规则来维系。这些规则有道德、有纪律、有传统、有习惯,但其中最明确的无疑是法律。而法治文化正体现着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民主法治,必须以法治文化作为思想基础,而和谐社会追求的公平正义,也恰恰是法治谋求的最高理想。法治文化在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上,不仅能为和谐社会提供制定蓝图,而且能为人们提供重要的观念,为和谐消除矛盾,提供守法意识。
二、法治文化建设的目标。
法治文化建设是一个渐行渐远的实践过程,必须通过不断地培育、升华,逐步实现由偏重法律知识普及到注重法治精神倡导的转变,实现由偏重政府推进到注重政府推进与民间自觉相结合的转变,实现由偏重法制宣传教育到注重法治实践的转变。凸显公平正义、权利本位、崇高法治的文化取向,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指标,把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六五”普法依法治理的重要任务。
三、当前法治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治文化建设缺乏基础
当前基层法治文化建设普遍缺乏一定的基础。虽然基层有着源远流长的法律文化,作为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儒家礼法思想对大多数人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封建“人治”、“德治”的观念在一部分人心中还根深蒂固。儒家的礼法思想蕴涵的是人治理念,无法为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建设基础。用托马斯潘恩的一句名言改过就是“在人治的社会里,国王就是法律;而在法治的社会里,法律是国王”。同时中国古代法治注重“刑治”与现代的法治不能相混同。现代基层法治文化建设中存在着诸多与现代法治文化建设不相和谐的问题,但分析这些不和谐问题的深层因素,关键在于还未在基层形成于法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的法治文化基础。
(二) 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以和为贵” ,重关系、讲人情的传统和习俗几乎渗透于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人情和亲情是社会生活和交往不可缺少的剂,缺少人情的社会也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就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一样,熟人社会过分发达的人情伦理也有其自身的弊端,特别对现代文明所认同的法治文化更是具有瓦解和剖坏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有时“以情压法”、“以情代法”、“以情乱法”等现象在当代中国行政执法和司法实践中层出不穷的深层原因。社会公众的普遍心理是,一旦面临讼争,首先想到的不是运用法律维护权利,而是能如何做到息事宁人,如何运用各种方式寻找关系和人情资源。在崇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的同时,人情与法治并非绝对向左,但情之于法需要一定的尺度和界限。所以基层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法治文化建设中必须要处理好这种重情轻法的文化传统,引导人们重新进行法律价值目标的选择,逐步培育人们的法治精神和对法治的信仰。
(三) 经济因素的影响
法治文化的形成以发展受制于物质生活的条件和经济活动的发展程度。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相对滞后,造成乡镇文化的贫乏。在农村,大量的农民固守土地,沿袭着传统的 农业生产方式,收入主要来自种植业,参与经济活动的单一性制约着人们观念的改变,使法制宣传效果不高。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矛盾凸显的重要关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建设法治国家、培育法治文化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具有长期努力的思想准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需要保持高度敏感与警觉。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法律素质,使法治成为全体公民的一种精神信仰和生活方式。
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 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
法治理念和其他文化种类相比,基层法治文化是一项崭新的建设领域,必须坚持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弘扬中华文化,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首先要确立发展的理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尤其是在建设法治型政府、公正司法执法、社会平安和谐、经济法治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等领域,进一步加大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力度,有力推动法治文化的协调发展。
其次,推进法治文化建设重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建设的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其核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与党的领导三者的有机统一,不可有所偏离。在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同时,还应认识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还出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还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都有很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矛盾,需要认真去梳理、去探索、去研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框架下,不断地去丰富、去探索、去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并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第三,要强化服务群众的理念“法治是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在利益表达方面,弱势群体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往往素手无策,少数激进的人可能会采取极端手段来寻求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目前,农民工、流动人口、城市拆迁户等社会问题还未到达到根本性的解决。因此,我们必须把服务基层、满足需求作为履职为民的宗旨,使工作着力点前移,深入实际生活,及时掌握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缺、所盼,努力做到以法治精神塑造人、以法治信仰引导人、以法治实践提高人、以法治文化熏陶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终实现人的法治意识、法律素质的提升。
最后,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提高人民法律素质是基础。要在发挥好党委和政府在法治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更多地注意依靠社会力量来推进法治建设。因此,提高人民的法律素质,激发人民参与法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我们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实际情况来看,公民的法律素质现状与法治文化的目标差距还很大,必须继续在深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方面下功夫,积极探讨如何在社会法治理念的指导下,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努力将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融入头脑,融入人们的日常行为当中,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法治信仰,形成法治风尚。
(二) 加强法治理论研究,创新形式,着力营造良好氛围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要把握法治建设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加强法治文化理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应用对策研究。注重在法治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法治文化理论,更好地指导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由于中国法治文化的缺乏,目前,对法治文化内涵的研究基本都是以西方的法治文化为坐标,所以,在法治文化的研究培育工程中,要注重继承吸收传统的法治元素,并大胆借鉴和移植外来的先进法治文化,同时使之民族化、本土化。
但加强法治文化培育和移植同时要梳理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观念,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中尽管没有西方法治文化中的法治精神,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经历了几千年发展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的,其内容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体现着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民族性建设。现代法治所要求的民主、平等、自由、人权、私权神圣、权利制衡等观念,还要注重中国法治文化的现代性建设。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走上了一条以经济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国家现代化道路,与之相适应的法治现代化道路要求用全新的法律规则来保障和维系市场经济的发展,重塑一种法律主治的现代法治文化,法治文化应以市场经济为根据,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更新,以一种新的形式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我国的法治文化建设也要剔除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人治思想、特权思想等,形成普遍的自由、平等、公平、民主和权力至上的观念以及信仰法、崇尚法和尊重权利的法治精神和良法主治的现代法治文化。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需要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想理念作支撑,即要创新法治文化的表现形式。所以要借助各类传播载体,改进方式方法,使依法治理特别是法制宣传从过去的灌输式、被动式向感性共鸣、理性思考、自觉接受方向转化。同时,推进法治文化建设要采用接近大众、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表现形式,依托各种媒介,如公益广告、手机短信、普法网站,运用图片、文艺节目、法制动漫等多种形式开展工作,增强法治文化的渗透力。
(三) 推进公正司法、依法行政,着力构建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
法治文化建设范文第2篇
去年以来,__县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广泛开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制宣传活动,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逐步形成尊重法律、崇尚法治、依法办事的氛围,为加快推进依法治县进程,建设法治__,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可靠法治保障。
群众受教育
“一幅幅漫画与法制紧密相连,诙谐幽默,生动形象,题材丰富多样,教育意义深刻,我和同学在过路口的时候被这些漫画吸引了。”“流动”的“法治漫画长廊”让路过的学生赞不绝口。
记者在现场看到,“法治漫画长廊”全长100米,宽1.5米,共计20版大幅法制宣传栏,图文并茂,内容深入浅出,吸引了大批群众驻足。据介绍,“法治漫画长廊”由县司法局精心设计、制作,在不同时段、不同地点进行流动展览,开展法制宣传。
记者发现,“法治漫画长廊”以依法治国为主题,以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为主要内容,涉及劳动、交通、婚姻家庭、安全生产、人民调解、社会保障、消费者权益保护、、反、禁毒等多个方面。
据了解,尽管宣传形式传统,但群众喜欢、乐于接受,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法治漫画长廊”在广安市“法律七进”流动现场推进会上,更是得到市、县领导的好评。
“我们将法治文化和法律知识传播有机结合,用生动活泼的漫画、通俗易懂的语言表现出来,使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制教育。”该县依法治县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了解,从2023年12月至今,该县“法治漫画长廊”的足迹遍及大街小巷、城镇社区、农村院坝、中小学校,覆盖全县23个乡镇、15个社区、10余所学校,受教育群众近50万人。
百姓得实惠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法治漫画长廊”中,一幅幅遒劲有力的法治警句,既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法治理念灌输到群众的头脑中,又给人以温馨的警示和美的欣赏。
该县利用“法治漫画长廊”,深入开展“法制宣传进万家”、“法律七进”等主题宣传活动,在重要的节假日、城镇逢场日把法治理念和法律条文转化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漫画图片送到群众面前,直观地宣传法律法规知识,使群众能够出门见法治、抬头看法治、茶余饭后议法治,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增强法治观念。
不仅如此,“法治漫画长廊”还深入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时宣传普及新颁布和修订的重要法律法规,引导群众自觉遵法守法,依法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履行法定义务。
法治文化建设范文第3篇
一、创新法治文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指南。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法治文化创新才会有明确的理论导航,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才能准确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为什么要实现社会主义法治,怎样实现社会主义法治这些关键问题。
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创新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也就必然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主题。为此,我们必须把法治文化的创新纳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轨道,致力于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形成以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来引导、规范、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浓厚法治文化氛围。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创新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聚焦民主和民生问题,关注人权保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法治文化的创新,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审视、反思立法、执法、司法等各项工作,切实把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利,促进人的自由平等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灵魂。
全面协调,统筹兼顾,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创新发展。全面协调、统筹兼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体现在法治文化建设上,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精神是人民当家作主,力量源泉来自于人民的拥护与支持,核心价值在于人民民主制度,而这一切。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得以最终实现。因此,我们创新法治文化,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我们所倡导的法治文化,是党领导下的,以人民民主为内涵的法治文化。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独特之处、创新之处。
二、创新法治文化,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博采外来文化之长
法治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一样,既具有人类文化的某些共性,也具有特定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所以,我们的法治文化创新,应坚持历史与现实、本土与域外、移植与革新相结合的思路,使法治文化建设因兼收并蓄而丰富多彩,因博采众长而永葆活力。
深入发掘和弘扬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有人认为中国历史上无法治文化传统,这种看法是不准确的,如战国时法家的思想,儒家学说中包涵的与法治有关的“宽容”理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所体现的与法治相关的诚信精神,“天地之间,莫贵于民”所具有的对法治的民本要求,“天下大同”所包含的对法治之合理秩序的理想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利用来为社会主义法治的现代化服务,只有不断深入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才能使我们所要建设的法治文化始终保持民族性和先进性。
顺应世界文化发展潮流进行创新。推进法治文化创新,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及时了解掌握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积极抢占法治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在与世界法治文化的交融中扬弃升华。对外来的法治文化要进行具体分析,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择善而从。在民商法、经济法、环境法等我国法制建设的薄弱环节,应本着谦虚和开放的态度,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立法理念,研究这些法律所赖以成长的文化土壤,为加快我国相应领域的法治文化建设汲取营养。
善于从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进行创新。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实践活动,是法治文化创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法治文化的创新必须努力保持与时代同步,落后于时代或者超越现实发展阶段都是不可取的。为此,要认真总结实践的新鲜经验,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保持法治文化的鲜明时代特征。同时,要从各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着眼于解决突出的法律保障问题,不断充实法治文化的内涵,使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与地域的健康协调发展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三、创新法治文化,要积极探索法制宣传教育的新路子,增强宣传教育的实效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认真组织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形成全社会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创新法治文化必须以这些精神为指针,积极探索法制宣传教育的新路子,进一步增强宣传教育的实效性。
在宣传教育的内容上创新。从1986年开始,由于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法活动,我国法治文化培育及法制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不少地方在普法活动中一直把重点放在对现行法律,特别是对实体法的知晓和遵守上,没有把培育受教育者的法治观念放在重要位置。造成一些公民只单纯掌握零星的法律条文,对法律知识的文化内涵不甚了解。古希腊的伟大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论述法治时早就强调,法治教育的内容不单单是法律知识的宣传,更重要的是法治观念的启蒙。为此,我们应当在法制教育的内容上创新,由单纯地灌输法律条文转变为重点加强法治观念的宣传教育。通过法治文化的培育,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自由、平等的权利意识和以秩序、平等、公平、正义为目的的法治价值观念,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法治增进理解、增强信心,在全社会真正形成信仰法、崇尚法、遵守法的氛围。
在宣传教育的手段上创新。首先要适应文化需求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特点,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一些地方的说教式、灌输式、被动式普法活动向文化熏陶、感性共鸣、理性思考、交流互动、自觉接受的形式转化。使法治观念、法律知识和法治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形成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其次要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改进传统的法制宣传方法和模式,推进法治图书报刊出版、广播影视制作的技术升级,不断丰富法治文化的表现形式;大力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播快捷、覆盖广泛的法治文化传播体系。除了运用传统的手段宣传法治文化,还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把法治文化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法治文化的新阵地,加强法治教育的新平台,扩大法治文化交流的新渠道。
法治文化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石化企业 矿区 法治 建设
油田企业一直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工厂,长期以来,一些不法分子在非法利益的驱使下,无视法律法规,大肆盗油、偷窃油田设备物资、破坏电气设备等,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因素。企业虽然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特点相继采取了各种防范措施,但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运用巡逻、蹲点守卫、围追堵截等老方法已不能适应现阶段油田保卫工作的实际需要。如何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力量,提高全社会及整个企业的法治文化素质,显得尤为迫切。
一、企业法制教育、法治理念的提升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关键
十报告中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党中央在深刻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总结多年来的治国理论和实践后所提出的创新理念。这一理念铸成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在灵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证。
化工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主任张吉星指出:领导人员的法制教育、法治理念的提升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关键。企业法治文化建设的目标,要在正确处理企业文化、企业法治文化、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中加以确立。企业领导人员对法治文化的认识高度和重视程度,对企业法治文化建设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中国石化在法治文化建设中鲜明提出“领导重视是关键,重视领导更为关键”的警句,就是基于这一认识。
石化企业本身的特殊性要求员工更要牢固树立法治文化理念。防范和打击是治标,建设法治文化是治本。油区的长治久安、安宁和谐最终取决于员工群众法治文化素质的提高,自觉遵纪守法意识的增强。作为油田保卫工作者,要努力学习法律知识,结合“六五普法”,深刻领会法治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实质,不断提高法律知识水平和普法宣传、参与法治文化建设的能力,使自己真正成为油田的保卫者、法治文化的建设者、普法教育的宣传者。作为石化企业的员工,要用自己的行为做石化企业法治文化的践行者。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根据自己日常工作中发现的蛛丝马迹和不良势头,拿起手中的法律武器,及时准确地为保卫工作者提供相关线索,捍卫和保护来之不易的劳动果实。
这些理念和共识高度概括了日常法律工作,并上升为法治文化的层面和高度,强化了领导干部和职工的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成为在法律系统内外广为认可、传颂和推崇的中国石化法治文化的重要内涵和精髓。
二、认真贯彻落实十精神,扎实开展企业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充分显示了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决心。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必须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作为石化企业,我们要把开展企业法制宣传和教育作为推进石化企业法治建设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
加强普法宣传,强化警示教育。要切实加强法律风险防控,突出“事前预防”。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把“强化管理”摆在突出地位,切实下真功、出硬招、求实效,把关口前移,变“事后救火”为“事前预防”。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我们的员工进行法律普及与教育,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不断强化重要管理岗位人员的法律意识、风险意识。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和宣传,使员工认识到他们不当行为不仅会使自己走向犯罪,而且有可能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信誉和形象损失,做到事前提示,警钟长鸣。增强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广泛深入地开展法治文化宣传活动。法治文化建设必须精心规划,统筹安排,建立起循序渐进的长效机制。要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油区居民的法治意识,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开展法治文化宣传活动要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利用宣传车、宣传周、宣传月、宣传单、“送法进油区、进村庄、进家庭”等活动,积极引导广大村民学法用法,增强法治观念。可以制作法治台历、春联、雨伞等,发放到村民家庭。在油井较集中的井场设立法治警示牌,在集输站点设立法治文化专栏,积极建设法治文化广场、法治公园,在油区的城镇街道、中小学校建设一批法治文化宣传的基础设施,全方位宣传法治思想、法治理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教育、熏陶、示范、引导作用。
将法治文化建设融入新农村建设。要树立共建双赢的理念。要做构建和谐油区的使者,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地下的石油是油田发展壮大的根基,地上的庄稼则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两者互为依存。要从油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反映群众诉求、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使油区群众真正分享到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特别要帮助那些需要救助的油区群众中的弱势群体,经常送去油田员工的关爱,增进油地感情,使法治文化建设不断渗透融入新农村建设。
三、 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建设的保护职能
法治文化建设范文第5篇
Abstract: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local resources of Law-construction. China's Law-construction must take full advantage of legal culture. When making use of legal culture, we should distinguish well, discard the dross and select the essenc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关键词:传统法治文化;作用分析;法治建设
Key words: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function analysis;law-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23)03-0118-01
本世纪初的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法治现代化革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新世纪我国的治国方略和目标。
1传统法律文化包含很多优秀成分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法兼治”的社会综合治理模式;成文法、判例法共存及制定法与民间法并列的“混合法”模式;“无讼”价值观下节约成本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守法观念;司法中“亲亲相容隐”的人伦主义;“慎刑恤狱”的司法人道主义;“实质正义”的司法价值取向;法律的“集体主义本位”;“为政在人”的人治观;“亲民”的政治道德观;法律语言的简洁;司法人员的人文素养;古代行政立法、监察制度及廉政建设及历史上“变法”的经验等等,这些都包含着符合现代法治的成分,经过改造,完全可以为当前的法治建设服务。
2中国法治建设离不开传统法律文化
2.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包含着许多先进的成分,例如前述的“礼法兼治”的社会综合治理模式,将法律建立在民族的伦理道德之上,通过礼法互动来保证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实现法律的妥当性价值,更好地稳定社会秩序。传统法律文化中这样的内容还有很多,它们都是我们当前法治现代化建设的现成的本土资源,西方学者庞德曾说过,中国在寻求“现代的”法律制度时不必放弃自己的遗产。西方学者能有如此真知灼见,对于这些优秀的遗产,我们更没有理由不继承。
2.2 法治现代化进程中不能割裂历史传统。文化建设不是一项空中楼阁的事业,文化自身有历史延续性的特点,任何一国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今天的一切与历史传统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的发展决不能割裂历史,不能完全摆脱传统。
2.3 移植的法律必须经过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任何外来文化进入一个国家之后都必须经过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才能被消化、吸收,从历史上看,中国对印度佛教的改造,日本、韩国对从中国传入的儒家文化、佛教、道教的改造都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种改造是对外来文化进行过滤、吸收和选择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一种文化是不可能轻易地移植到另外一种文明里的。
对于所谓的“本土化”,按照学者的解释,一方面是指“按照本民族的特质而发展”,还指“与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以及风俗习惯等密切相结合。”其主要原因是只有经过“本土化”的过程,才能使民众对移植的法律产生亲和力,便于民众接纳,减少推行的阻力。
3法治建设中要利用好传统法律文化
3.1 仔细鉴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内容庞杂、良莠不齐,其中包含着许多优秀成分的同时还包含着更多的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已被时代抛弃的糟粕,因此,在利用传统法律文化时,必须仔细地鉴别。对于其中的专制主义、法律工具主义、泛刑事主义等明显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内容应毫不犹豫地予以抛弃,对于其中含有的优秀成分,亦必须仔细鉴别,巧妙合理地予以运用。
在利用传统法律文化方面,我们曾有过许多失误,将精华当作糟粕予以抛弃及将糟粕当作精华而奉行的错误都曾犯过。前者如近代第一代法律家在对待传统“混合法”的态度方面,“混合法”本来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遗产,但是近代第一批法律家在西方“三权分立”思想影响下,却认为法官“援引比附”(即适用和创造判例)是司法干预立法事务,有悖原则,故对“判例法”采取否定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法律制度向大陆成文法系一边倒的形势。后者如从建国至今,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法律工具主义”仍被许多人所奉行,将法律视为无产阶级“刀把子”的观念仍大有市场,针对社会治安的状况,隔一段时间就在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推行的“严打”竟成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种常规的手段。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人民群众现代法治意识与观念的培养。所有以上这些失误,都反映了我们在利用传统法律文化方面认识的浮浅与幼稚。
在利用传统法律文化方面,还应对传统法律文化中一些契合现代西方法律发展趋势,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西方法律的弊端而被一些西方学者推崇的内容保持冷静的头脑和审慎的态度。因为中国的情况不同于西方,中国与西方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的情况,在西方要避免的一些东西有时反而是我们必须学习的对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