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的故事(精选5篇)

邓稼先的故事范文第1篇

有一位青年在中国的困难前

告别了妻子儿女

一去沙漠无数天

哪管酷暑和严寒

二十八年酷寒炎暑

神话般地炸出了新中国的明天

奇迹般地堆起高高的防卫墙

春雷啊唤醒了黄河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海峡两岸

中国啊

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

一九八四年

那是一个秋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天安门前

挥手告别

天地间荡起滚滚秋涛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那位老人却就此长眠

啊中国啊中国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邓稼先的故事范文第2篇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世家。翌年,他随母亲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系教授的父亲邓以蛰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的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成为最好的朋友。

邓稼先在校园内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斗争。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

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国庆节,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故事中的真实人生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接手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警戒森严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的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制造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他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走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设计方案的。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一于方案”,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邓稼先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侯总是出现在第―线。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

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与杨振宁的交往纪事

北京六部口有一对童年时期的好朋友,大两岁的是杨振宁,小两岁的是邓稼先,他们分别是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杨武之和哲学系教授邓以蛰的孩子。数十年的友谊是从逮知了的大树上,从弹玻璃球的泥地上开始的。这友谊一直延伸到了大洋彼岸。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即将回国的邓稼先与杨振宁、杨振平兄弟俩在芝加哥市分手。此后20年,邓稼先杳无音信。

1972年,杨振宁第二次来华。有关部门批准邓稼先在自己的家中接待他童年的朋友。

杨振宁来的那天晚上,大院里特意放电影,把人们都引到电影场上,楼里显得别样的清静。杨振宁一进屋门,环视片刻,便径直向书架走去。这已是―个纯粹的医学专家的书柜,除了最显著位置上的两本著作和厚厚一叠特意摆放的祖国风光明信片。

杨振宁回过头来,含笑的眼睛颇有意味地盯着他的朋友。早在1964年,他就从美国报纸上关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报道中看到了邓稼先的名字。他不愿点破,只是微微地点点头,像在说,你收拾得很干净。

和杨振宁在一起,邓稼先总感到有点紧张。他害怕童年时代的朋友会突然问起他的工作。可是杨振宁像是忘了这桩事。

这出戏直到杨振宁离开北京去上海时才结束。邓稼先去机场送行,当他把老朋友送入停机坪时,杨振宁转过身,沉默了一会儿,终于问:“稼先,我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搞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的神情惊愕起来,他激动地张了张嘴,可是立刻又把嘴唇咬住了。好一会儿,他才说:“你先上飞机吧。”

邓稼先的故事范文第3篇

为庆祝杨振宁先生百岁诞辰,9月22日下午,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举行。会上,杨振宁先生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为题发表了讲话。

杨振宁在讲话中回忆他与好友邓稼先的往事。

1971年,杨振宁首次访问新中国,当时除了看望住院的父亲,他还见了很多亲戚和朋友,其中最重要的也是他最亲近的朋友就是邓稼先。

邓稼先是杨振宁中学、大学、在美国的知心朋友,更是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的“两弹元勋”。

杨振宁看到美国报纸上说毛主席派了飞机到陕北把美国物理学家寒春接到北京帮助中国制造原子弹,在1971年4个礼拜的访问之中,他一直想求证寒春参加中国原子弹的研发的故事是真还是假?但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杨振宁难以开口。

在快要离开中国的时候,杨振宁终于没忍住向好友邓稼先求问,想知道中国的原子弹是不是中国人自己造出来,没有经过外国人的帮忙。

那年,邓稼先给杨振宁写了一封长信,说他验证了中国的原子弹基本没有外国人参与。

在信的末尾,邓稼先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当时,杨振宁没看懂这句话。50年后杨振宁回应邓稼先的信,他说:“我觉得今天五十年以后,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上世纪40年代赴美留学任教。

1957年,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20世纪物理学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

邓稼先的故事范文第4篇

如果有人问我,我最崇拜的人是谁?那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说,邓稼先。估计,很多人甚至连邓稼先的名字都没有听过,也见多不怪了,毕竟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崇拜一些明星啊,什么杨幂啊,李易峰啊,赵丽颖,鹿晗啊……等等的层出不穷。可是邓稼先粉丝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邓稼先为我们国家,为我们现在的生活带来了多大的便利吧?我们的心里啊,都装满了自己喜欢的明星,和自己的生活,却从不关心我们如今美好的生活到底是谁带来的呢?好了,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邓稼先吧,他只活了62年,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大家知道我们的核子弹什么的威慑力武器,都是谁发明的吗?是了,就是他。大家想想把,在他们那个时代,想要造出核武器报销社会是多么的困难啊?其中的艰辛难以想象,最最重要的是,相信大家都知道像这种核武器啊,什么的肯定都是有辐射的吧?没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邓稼先早年身体健康的一个人,却只活了62年?就是受到了辐射,在那个科技凋零的时代,别说是大毛病了,就是感冒阑尾炎甚至都能让我们十分重视,也不得不重视。

大家也都知道吧,被辐射照久了,那么也就离癌不远了。我们现在的人,都害怕癌这个东西,如今科学技术医术都那么发达了,可是对于癌这个东西还总是唯恐避之不及,很多癌到现在都没有治好,更多的癌想要治好只能靠运气了。更别提以前的那个时代了,科技落后医术凋零。可是邓稼先正是因为日日夜夜都在核武器的面前,日积月累,得癌也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了。是了,他最后得癌而死,终于他的伟大发明也被公诸于世,可他自己却看不到那光辉的场面了,与世隔绝了。是了,如果当初的他没有接触核武器这一块,他坚朗的身体绝对是能有高寿的,可最后虽然造福了人类,却也同样牺牲了自己,英年早逝。这个世界上啊,其实还有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奉献了自己,大义凛然伟大的无私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雷锋的故事吧,雷锋是个英年早逝的人,甚至只活了二十三岁,一个人最美好的年纪却为了救一个人,而逝去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他心里的勇气,他身上永存的无私伟大的信念,却流芳百世。我想,如果让他们知道自己最后的结局,再让他们选则一次,他们也定是选择付出自己的。这样的人, 更值得我们尊重膜拜不是吗?

而我们现在崇尚的潮流时尚,在他们的面前,都是那么的不堪一击,不屑一顾。最好的年级,却为了全人类的幸福,而奉献出了自己的一条宝贵的生命。很多时候我都在想值得吗?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是不值得的,毕竟很多人都抱着我自己过得好就可以了的想法,可对雷锋,邓稼先这样伟大的人来说,我想他们一定是觉得值得,才会去做……

邓稼先的故事范文第5篇

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三营坝子,位于峰奇岭秀、林木葱茏的灵应山麓,214国道线上的滇藏公路贯穿坝子南北。白州白乡一年一度的农历二月十五庄稼会,每年都在这里举行。白族村民们相互邀约去赶庄稼会时,总喜欢这样说:“走,去吃两碗‘毛驴汤锅’!”

毛驴汤锅,堪称白族庄稼会“会菜”。

毛驴汤锅的原料,是三营地区膘水好、无疾病、口牙适中的毛驴。庄稼会上,所有经营毛驴汤锅的饭店食铺,都用大铁锅煮毛驴肉。待煮到八成熟时,再把火烧辣、花椒、草果、大蒜瓣等佐料投放进去。

有道是“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味美香浓的毛驴汤锅,不仅风味独具,极富营养,且有补气养血、养心安神、壮腰肾、舒筋血、除寒气、祛风湿等多种功效。驴肾性温味咸,食后能补肾益精,是治疗阳萎阴虚的理想食物。

说起白族庄稼会“会菜”――毛驴汤锅的由来,白族民间还有这样的一个传说。

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跨革囊,渡金沙,灭掉大理国后,因浪穹县(今洱源县)灵应山下的大坝子是挨近吐蕃()的军事要地,特意留部卒“三百户”在这里戍守,从那以后,坝子才正式叫“三营”。

元世祖忽必烈为炫耀其部队装备优良,在三营街上展出各种各样的兵器。当地各种工匠艺人十分愤慨,就相互邀约,在二月十五那天,同时在三营街上摆卖各种各样的农具、工具。有些农具、工具,忽必烈及其部属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忽必烈十分惭愧,赶紧下令收拾起兵器,并让蒙古族将士随意购买农具、工具,带回蒙古地区。他还让人选购了一批毛驴,屠宰后煮成毛驴汤锅,款待白族工匠艺人,并希望他们于今后每年的二月十五日,都来三营摆卖农具、工具。于是,白族庄稼会就应运而生,且年复一年地沿袭下来。“美味偏招云外客,清香能引洞中仙。”不消说,毛驴汤锅也就成了白族传统庄稼会的传统“会菜”了。

邓川坝子乳扇香

风光绮丽、物产丰富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邓川坝子,素有“乳牛之乡”的誉称。坝子里几乎家家养乳牛,户户溢奶香。

邓川乳扇是一种极富营养的白族风味食品,既是白族待客的席上佳肴美食,也是白族儿女馈赠亲朋好友的最佳礼品。白族乳扇的烹调方法,不拘一格,多种多样。煎、蒸、烤、烫、烩、炸、煮皆可。也还可以“生吃”。用乳扇配以各种肉类和蔬菜,可以制作出各种令人耳目一新、风味迥异的美食佳肴。食后齿颊留香,回味深长。

邓川乳扇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首先把发酵过的酸奶水放入铁锅烫煮,再把鲜牛奶舀进锅中,并让它逐渐凝成絮状。捞出后用竹筷将其擀压成宽约8 cm、长约24 cm的薄片。两端分别拉出“弯弯角”,然后放置于梯形竹架上,晾干。因这种乳制品形状如纸扇,故称为“乳扇”。

白族乳扇的制作历史由来已久,源远流长。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南诏国时期,邓川坝子里的白族农家,已经饲养乳牛,制作乳扇了。到了明代清朝,邓川乳牛已成了多数白族农家的衣食之源。清代《成丰邓川州志》中即有这样的文字记载:“凡家喂四牛,日作乳扇二百张,八口之家,足资俯仰矣。故彼户尚之,与骡马羊豕同孽息。”

大理州邓川坝子,历史上就是滇西通往吐蕃的必经之地。南来北往的征夫戍卒、商贾工匠、迁客骚人,都喜欢在这里购买便于携带和保存的邓川乳扇。清代白族学者杨载彤,曾经赋诗描述过这些游人旅客在邓川购买洱海弓鱼、邓川乳扇的场面情景:

短鞍长蹬巧安排,

高中言传笑脸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