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精选5篇)
高校思政课范文第1篇
关键词:进教材 进课堂 近头脑 十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全面贯彻党的十精神
一是深刻领会党的十的主题,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是十报告的灵魂。增强大学生高举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这“三个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义不容辞的首要任务和“三进”工作的最重要内容。这一点内容,着重通过《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来贯彻。
二是大力宣传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增加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让大学生知道,自从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各种困难和风险,不仅使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而且给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这一点内容,可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来重点讲,也可通过《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来贯彻。
三是突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增强大学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党的十通过修正案决议,在中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从而在以后的实践中自觉坚持科学发展。这一点内容,应着重在《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中讲授。
四是要突出讲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决策依据。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事业,深刻领会党的十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对这一点内容,应着重通过《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来贯彻。
二、切实采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十精神“三进”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工作领导。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党政领导,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十精神“三进”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领导。高校党委要统一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十精神“三进”工作,制订推动总体规划,对推动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及时研究解决涉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十精神“三进”工作的实际问题。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负责,有关部门通力配合形成合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宣传和教育部门要组织专家积极开展推动的科学研究,为加强和改进推动工作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推动十精神“三进”的工作,教师是关键。教师必须全面准确地学习理解和把握十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理论不动摇的坚定信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科学发展观“三进”的主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分管学生工作的院系副书记、政治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直接负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十精神“三进”教育教学,副书记、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则按照党委的统一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学习实践活动。要采取切实措施,组织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十精神“三进”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队伍,使他们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十精神“三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把课堂系统讲授与专题系列讲座有机结合起来。高校应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 组织高水平的专家教授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系列专题讲座。这是推进十精神“三进”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平时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要充分发挥学术团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十精神“三进”的重要作用。
高校思政课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 课堂设计 高效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23)20-0076-01
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思想政治课程在高校中被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就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内心产生反感。同时,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方面也不及时进行更新,双重因素的叠加使得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效果逐步走低。思想政治课堂作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场所,如何通过科学的课堂设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必须要重视的一个教学任务。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认为构建一个高效的思想政治课堂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课堂的整体安排
一般来讲,一堂课包括三大环节,即导入环节、讲授环节、小结环节,在这三个环节的时间安排方面,思想政治老师应做到心中有数,一般来讲,导入环节以及小结环节应占到整个课堂时间的1/2左右,新课程讲授环节占到半壁江山。运用好导入手段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情境中,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老师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迎合高校学生的偏好,如可以选择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生活案例来让学生进行讨论,进而顺利地导入课堂教授环节。在新课程内容讲述完毕之后,应及时跟进小结,运用小结来总结本次课程的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留下作业,让学生预习新的课程内容。
二 课堂的教学形式
高校思想政治老师应不拘泥于一种形式,积极拓展思路,采用学生感兴趣、互动性强的教学形式来活跃教学课堂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在良好的教学形式中保持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高校教师应彻底摒弃“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高校学生都已经成年,在其学习以及生活中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价值观念,其对于一个事物有着自身的理解,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处于一个对立的状态,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的创新层面,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与学生打成一片,经常与学生开展沟通交流,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根据其思想状况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调整,教学方法应围绕大学生的具体要求来进行设计。效果良好的、方便实施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主要有课堂提问法、游戏教学法等。
三 加强课堂氛围的营造
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和谐、平等、自由的教学课堂能让大学生畅所欲言,去思考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在不断的思考中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课堂氛围的营造,关键需要思想政治老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要树立平等教学理念、学生主体教学理念,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下,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老师都以道德者自居,没有做到两者之间的平等交流,持有这种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直接就将自己放到了学生的对立面,很容易做到两者之间出现行为以及心理层面的冲突,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对于思想政治老师来讲,应树立师生平等的理念,在教学中作为一个引导者,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地进行交流,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多发言,可以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发言,对于学生的疑问给予及时答疑解惑。思想政治课堂的组织应以学生为主体,思想政治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实现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的必然之举。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抽象性,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随着其自主意识的膨胀以及个性的凸显,当思想政治内容与自身的生活理解不同时,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高校思想政治老师应在把握思想政治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心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一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构建一个高效的思想政治课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无定法,因为学科特点的原因,思想政治教学不难,但是要教好却很难,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老师不断去探索、去实践、去试错,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学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秋碧.创设问题情境,追寻高效的思想政治课堂[J].师道(教研),2023(10)
高校思政课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 思政课 实践方法 教学措施
高校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助其完成优质教育宏伟过程中的重要篇章,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习惯及正确政治取向的必要手段。实践教学可以保证学生不是鱼目混珠地变成红色考试机器,而是使高校学生真正成长为新一代社会主义继承者与发扬者们,故有着较高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性。在道路探索过程中,虽然已经有无数前辈做了示范和探讨,引起了部分重视。截至目前,并没有创造出统一概念界定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疑影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坚持。本文旨在通过讨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扭转实践教学现实应用困境。
1.对高校思政实践课程的认识粗浅
由于人们在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学科的形成必定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付出,才能形成一套比较初步的系统体系,在今天,思政实践教学无疑属于其中之一。由于体系匮乏,教育工作者们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难度增高在所难免,这些模糊的认识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进程严重拖滞。
1.1高校教育工作者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出现认知错误
现今许多高校教育工作者们常常倾向于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认定为弱化课内教学,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忽略课堂上理论知识的讲授是十分严重的错误认知。课堂实践教学存在的基础是严谨的课堂教学,只有牢靠的基础,才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实践中体会真知,加强思政知识实践应用能力。
1.2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自觉度
自从认识到存在的重要性之后,现状显示仍然很多人主张理论为主、实践为辅,认为思政课更偏向于精神教育。至于到底应该如何弄清教学与实践的主次之分,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依据每个人研究方向的细微差距,都会得出不同结果。倘若现代教育推崇以实践辅助教学的模式,思政课实践教学更符合现代化教育趋势。
1.3教育工作者对思政课实践教育具体形式模糊不清
许多教育工作者由于没有确定的系统引导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导致这些人对思政课实践教育的认识模糊不清,没有真正把实践教学看成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完成,甚至不认为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课堂内依旧存在实践教育,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狭隘化为课外进行的有关思政的活动。诚然,此类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片面理解是思政实践教学探索路中必然会遇到的难题,即便思政课实践教学一如既往为思政教学研究者们强调,仍然避免不了试水阶段的生硬实践,甚至许多年的努力实践最终被证实只是走马观花。但我们只有接纳这些错误,才能从中吸取教训,得到提升[2]。
2.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措施
笔者在上述讨论中已经阐明了实践教学一直停滞不前的多种原因,目前来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彻底落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涉及多方面细节问题,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们的积极支持和高度自觉,更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与关注,提供相应支持。
2.1政府管理的教育组织应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出硬性规定
近些年政府教育组织工作者们比起以往更愿意将目光放在思政实践教学问题上,高校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融合同样保持着乐观与积极参与的态度,无疑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路程,使实践之路卓有成效。但是居安思危,我国大学思政课的实践性教学仍有许多问题迫在眉睫,需要各部门继续支持协助,才能再接再厉继续谱写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的新篇章。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由高校教育工作者们代表的中国等教育工作者们提出和实施,但是归根究底,我国高校思政课的主管方属于党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努力做好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是大家共同的职责,不是单凭任何一方力量就能实现的。然而如今情况不容乐观,从已有文件内容来看,政府部门并没有积极参与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各项工作仅做出基本课程设置要求学时做出了说明,并未对支持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做出任何表态,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必然会涉及课外活动,这些活动涉及的经费等问题光靠学校教学部承担不太现实,人员安排也是一大问题,给学校思政教育者们的实践教学造成了不便,无法全新实施实践教学只能以点概面,一叶知秋并非易事,继续如此可能导致高校思政课堂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无法完全参与感受实践教学的意义,只能走马观花。倘若思政课程实践教育没有学术研究经费,只能屈居于学术研究范围之外。
2.2加深高校领导对思政实践教学的认识
由于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育起步时间较晚,部分高校领导习惯长期的理论授课模式,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同样处于探索阶段,往往将实践教育看做对理论教学的辅助教学方式,忽视真正的实际意义。这种认识会影响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和高校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各项学习任务的积极性。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同教育部门联系,认真领悟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帮助高校思政实践教育课程获得应有的经费和人力物力支持,以便后续进程中的探索与发展。
2.3明晰现阶段高校思政实践教育课程运行模式
实践课程虽然在内容上围绕思政教育开展,但是落实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跟传统理论讲授有很大不同。当前,高校思政实践课程发展缓慢,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可参考的先例,故步履维艰,缺乏规整,目的不明确,实践内容空洞且不够统一,考核标准尚未确定,教师与学生的参与度不甚明晰,毫不夸张地说,无疑是高校思政实践教育的放养阶段,需要大家给予高度重视,端正治学态度,提高课程敏感度,对思政实践教育发展保持热情与高度创新精神,自主创新实践,以期形成思政教学指导的初稿,帮助高校思政实践教育后续顺势发展。
3.结语
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是思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思政教育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对思政课程实践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可以将思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至新高度,对高校素质教育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为社会输送根据责任和使命的人才助力。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教育不仅是学生学校教育的一个项目,更是学生是否能够适应社会的试金石,通过大量实践,学生在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方面可以得到锻炼,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高智商低情商的情况。故政府及学校各级部门应积极提供支持,建立团队针对问题进行研究改善,保证实践教学探索继续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高校思政课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改革;思考
高校思政课是我国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意识形态工作的任务,肩负着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人才的崇高使命。其政治与教育属性与一般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有着明显的区分。长期以来,各高校都坚持将其设置为学位课、基础课,专职思政教师也都配置完全。但思政课不受学生喜欢关注,甚至教师也没有激情的状况确实一个普遍的现象。为此,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成为完成思政教育政治任务和提高意识形态工作质量的必要手段和关键环节。
提出思政课改革至今将近20年,这其中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些许的不足,笔者作为一个年轻的高校教师,在经历了将近五年的思政教学后,想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目前各个高校都在进行着各种范式、模板或者方法的教学改革,其原则、方向或者重点各有不同。笔者也无法就所有的改革进行分析比较和总结,仅仅是粗略的进行一些探讨。
思政课教学改革目前所面临的一些难点和困惑主要在于:
一、课程设置与衡量标准普通化
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和教育功能与高校其他课程存在着明显的区分。不能将思政课与一般基础课和专业课要求等同划一。2023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这是思政课与其他基础课和专业课最大的区别,即我们并不仅仅是知识传播与教育,而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传播、教育、引导和塑造,这是思政课程设置与其他课程区别的基础。
其次,课程教育衡量标准不能普通化。大学教育中,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和方法不同,但大都按照学术水平和知识点掌握进行衡量。很多课程按照开卷或闭卷形式进行检测,又或者按照提交期末论文进行评分。这其中期末论文要求进行,避免学生的抄袭和模仿行为。思政课的最大目的是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教育,知识点是基础,通过相应的考察方式来确保学生的知识掌握是必要的。但长期以来闭卷、开卷或者上机考试,仅仅只能检测学生对于某一项思政教育内容的掌握,却难以反应学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真实状态。而课程论文则面临着一个最大的挑战,那就是思政教育内容大都是由中央领导的讲话,各级机构形成的正式文件和标准术语,学生在引用,描述分析时总是涉及到大量的相同内容,如果按照一般课程论文标准,这是很难通过的。所以,会带来相应的困难。
二、课程教学主体的错位
在某些高校课程改革中,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重心由教师转向学生。这在某些课程中的确能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求知欲和探索能力的培养。但思政课教学是有着明确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指标的,对于涉世未深,人生观、价值观都还处于不成熟阶段的大学生来说,放任其自我探索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毫无疑问,这是违背中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针的。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就应该居于主导地位,可以在某些环节某些问题上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自主探索,但教师需要整体把握方向与价值取向。从而为完成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确保原则性与方向性。
同时,也要注意防止重新出现旧有的思政课是简单的教师说教模式。思政课如果仍然按照说教模式来授课,其长期处于被动不受欢迎的状态是无法改变的。教师需要通过改革教学形式,活化教学内容,引进有效的评核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科学的把握年轻人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把符合中央精神的内容生动、活泼、合理的传播给学生,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这些基本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与认同这些基本课程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确保党和国家的核心意识形态内容被学生掌握与认同。
三、课程内容的条块化
长期以来,思政课内容被区隔为各种条条块块,难以有融会贯通之感。在教学过程中总是面临着不同的内容难以融合的难题。这其中的原因一个是教材的限制,一个是教师知识储备的限制。从教材来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有侧重,但实际上,这三者是有密切联系而且可以融会贯通的。但在教学中常常发现,需要用到不同内容进行交叉运用时,学生往往反应不过来,这也是今后思政课教材改革的一个部分。
此外,教师知识储备也是限制课程发展的一个原因。思政课教师不仅仅需要掌握了解基本的思政课原理,以及中央的大政方针,还需要对跨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有相当程度的掌握。比如,涉及到改革开放和国家发展战略,就必须掌握制度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制度等等多学科知识,才能把课程内容说的透彻,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真实性与学术性。这对于思政课教师的要求毫无疑问会更高,也是今后思政课教学改革很重要的方向。
四、对未来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校思政课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243-02
实际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与探索一直以来都没有间断,辐射的问题域较宽,包括现状与形势分析、目标与任务定位、模式与方法探究、评价与实现方式设计等。然而,遗憾的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材研究,无论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还是与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所做的尝试相比较,都显得有些滞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观的、观念层面的教学研究与微观的、操作层面的课堂实践研究不对等,一些教学研究的新理念、新模式无法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针对上述现状和面临的困境,我们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研究作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集中时间、人力和物力进行系统的摸底调查和理论研究,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具体说来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现状认识不够。通过摸清底细,有的放矢,合理地设计调查问卷的方式,在几所有代表性的不同层次的高校开展抽样调查,形成专题调查报告,进而提炼并明确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好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探索下一步改进的对策。二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活动系统性把握不够。也就是要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包含了多种要素的有机系统来看待,不仅进行该系统的静态研究,即结构的要素分析,以及要素间相互关系和系统运行机理的剖析,而且要进行该系统的动态分析,通过上一课时的教学评价及其反馈信息,影响和改进下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与安排,着重探讨如何实现良性循环。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环节未能有机整合。主要有:(1)课前准备阶段的课时设计,包括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起点设计、课堂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与媒体选用设计、课堂教学结构设计、课堂教学评价设计以及课堂教学情境设计等,为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必要准备。(2)课前演练,即进行课时教案设计的微观教学的实战训练研究,对其进行功能分析。(3)课堂教学的操作模式,回答采取何种教学类型、遵循什么教学原则、兼顾哪些关系等问题。(4)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解决教师如何更好地“讲”、“写”、“作”、“画”、“演”的问题。(5)课堂教学活动主体性,确立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从传统的主客体关系所导致的教师单纯对“教什么”的关注,转向学生能“学到什么”的考核量化;营造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科学的互动机制,让课堂充盈着教师的激情、鼓励与期待,学生的渴望、应答与思索,切实处理好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支持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多层次、多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那么该系统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着的。因此,对课堂教学系统的研究,必然会涉及作为环境的支持系统的研究,如学校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扶持水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切身利益上的倾斜政策,以及校园文化氛围、班级规模、技术设备等方面的研究。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案例材料为依据。以多媒体技术为手段,以素质能力的培养为目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科教学的共性,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言传身教。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为,人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在外在的价值引导下借助个体主体作用的发挥,努力探索、不断构建的过程。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静态课堂教学模式,即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要求做到“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读,学生记”。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不符合现代教育理论,也不能适合当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因此,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师生互动式的动态教学模式,即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建构,实现学生从消极学习走向积极学习,从他律走向自律。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法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增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保证。为此,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经常深入实际,了解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求知趋向,认真研究并掌握大学生们在想什么,其兴趣爱好是什么,利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丰富生动的实践,努力解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学生们普遍关心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做正面引导,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二)加强课堂教学改革
“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功能、实现教育目的。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进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积极探索在新的形势下有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路子。注意抓好读(原著)、听(专题报告)、讲(系统讲授)、谈(讨论交流)、看(录像)、写(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学术论文)等教学环节;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积极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具体说来,运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讨论、案例教学、主题讲演与答辩、情境教学、热点评说、多媒体的直观教学等多种形式,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主题讲演与答辩:这是一种促进学生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好方法。它通过学生自我收集资料,以团队为中心,在探究和研究中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普遍采用这种方法。它包括七大步骤:布置活动安排―分组与选题―收集资料列提纲―教师修改提纲―论文撰写与讲演准备―讲演、答辩与评分―总分与总结。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2.案例教学法:案例材料进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目的是通过案例材料,让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四大步骤:案例的收集、整理与编写―学生分组课下准备―小组课堂讨论―课堂交流与总结。在改革探索中,我们发现,收集案例最为关键。经过几年的积累,我们在教学中普遍使用案例教学。
3.情境教学法:这是一种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方法。它主要是根据教学中所触及到的某些现实问题,设定出典型的情境,让学生在其中扮演相应的角色,通过角色的行为阐释自己的见解。教师作为一名特殊观众,适时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得出较为科学的答案。学生在角色扮演的体验中,加深了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领悟,增强了理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4.多媒体教学法:多年来,我们坚持多媒体教学,不断开发和研制教学课件。在我们自己制作的《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课件中,充满了精心打造的教学设计,再配以大量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表达内容,达到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晦涩为通俗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我们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成果,如教学案例、背景资料和专题知识等都通过多媒体手段固化在教学课件中,并利用校园网络配合学生学习。
5.讨论教学法:课堂讨论是我们在《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能不能讨论起来,发言的质量如何,对大家有没有启发,关键是要认真组织,每次选好一个主题,准备好重点发言,也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各抒己见,教师注意引导并做好小结。它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分组与选题―小组内部讨论―选出代表全班发言―学生代表与教是打分―教师点评。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整合材料、总结概括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极强思想性、理论的精用性、极强的针对性、显著的实践性、内容综合性、形式多样性、结构动态性和施教育智性等诸多特点,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以此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顺生.“思想概论”疑难解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国家教委社科司组.中国革命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刘健清,李振亚.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