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管理会计论文(精选5篇)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范文第1篇
在现代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要演绎完美的商战,企业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对企业的发展进行长远的规划,以保证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及获利能力。在这个时候,战略管理已经成为一种管理的艺术。而成本战略又是其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战略手段,因此战略成本管理必然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项指导精神。成本会计学作为会计专业的一项重要专业必修课,更加应该与时俱进,发挥其在现代企业里应有的作用。
1 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
战略成本管理,就是从战略角度来研究成本形成与控制的成本管理思想。20世纪80年代,战略成本管理思想首先由英美会计学者提出。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在社会中这一思想也逐渐被日本及欧美的企业管理实践所证明,证明战略成本管理是可以指导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有效方法。
同传统的成本会计有着较大的区别,战略成本管理已经不再简简单单的局限于传统成本核算,而是不断的向外扩展,逐渐突出了成本的管理职能:战略成本管理将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多学科进行交叉,应用专门的先进的管理办法,如价值链分析、产业链分析、SWOT分析等,将更为科学的成本信息贯穿于企业战略管理的整个过程之中,通过分析企业的成本结构、成本动因等,实现企业更为全面的成本控制,从而改善企业的成本及管理状况,获得更为持久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2 战略成本管理角度下成本会计教学的不足
既然是战略,那么在成本会计教学安排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去考虑学科及课程的安排。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安排中,教学矛盾比较突出:
(1)现在的成本会计教学,过多的将重点集中在成本核算部分,而且是传统的制造业成本会计核算。虽然,制造业的成本核算很具有典型性,但基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各行各业的成本核算都是存在一定差别的,教学的扩展性不足。
(2)成本会计的前沿内容虽然在不同的教材中均有涉及,但都是作为附属部分简略的介绍,然而在企业中,作业成本法的应用逐渐推广,成本会计教学的重点显然并没有随之变化。
(3)成本会计教学由于过多侧重于成本核算,也就忽视了成本预测、成本分析、成本控制、成本考核等成本管理的部分,而在企业管理中,成本管理职能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它是企业战略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成本教学多是黑板书写,教学的流畅性不足,而且教学的效率也不高;多媒体成本教学随着电脑的普及也逐渐增多,但是课件多为传统板书的简单罗列,并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形象化教学,让学生更加清晰的梳理出成本计算的基本程序。
(5)成本会计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案例式、参与式、分析式等教学方式很要运用,多为讲述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思维灵活性。
3 战略成本管理的缺陷
战略成本研究是现代企业成功发展的必要保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引入战略成本管理,也存在种种困难:
(1)战略成本管理理论研究体系并不完善。由于战略成本管理属于新兴学科,其理论部分还是众说纷纭,没有权威的论证,缺乏专业的教材去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就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直接将不成熟的理论引入到成本会计教学中的阻碍比较大。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范文第2篇
历史成本计量是建立在币值稳定假设的基础上,要求资产和负债按其取得或交换时的实际交易价格入账,入账后的账面价值在该资产存续期内一般不作调整。历史成本计量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和可验证性,往往只对实际交易活动产生的结果进行确认,而不对尚未发生的交易进行估计。从股东及债权人的角度看。这种以交易事实为依据的金额是客观的、可验证的,以此计算的收益亦是可信且可靠的。因此,反映企业活动的实际收支额被认为是一种客观计算可分配利润的非常好的计量模式,也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会计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的原因。然而,由于历史成本不涉及后续确认问题,忽视了对经济事项做全面、立体、动态的衡量,因此所提供的数据与不断变化的现时价格脱节,缺乏可加性和配比性。在历史成本会计下,经营状况和信用质量的恶化得不到反映,报表使用者无法根据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出评价,从而影响其投资决策。
公允价值作为新的会计计量属性,摆脱了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一直在寻求价值计量的变革。它坚持动态反映观,摈弃按初始交易价格入账后一成不变的静态反映观,认可资产价值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动,否定资产价值会一直稳定在最初的交易价格基础上,强调资产计价必须坚持对客观价值的计量,价格要能准确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相对历史成本会计而言,公允价值会计提供的信息更具相关性,能较充分地反映企业的潜在收益和风险,有利于投资者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作出符合其利益的决策。虽然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更强调资产和负债的当前价值,因而更具有参考意义,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编制的财务报告主观性过强,各种数值波动幅度过大,另一方面受市场频繁变动的影响,一些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并不容易估计和取得,统计口径之间也存在差异,可能造成投资者和市场分析人士无法对企业的数据进行比较,给投资者的决策带来负面影响。
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公允价值的应用
随着金融工具的广泛应用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用公允价值计量取代历史成本计量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由于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经济转型期,资本市场还只是弱势有效,金融市场还处在发展初期,规模较小,公允价值估计技术所需的参数难于获得和预计,在客观环境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广泛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反而会使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失去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笔者认为,现阶段应选择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公允价值计量为辅的核算方式。在现行会计实务中,可以考虑采用以下处理方式:
1、适当增加会计科目
(1)对于初始交易就能一次完成确认的资产,可采用双重反映形式,既记录该资产取得或交换时的历史成本,又反映该资产后续持有的公允价值。具体做法是,在资产类账户中增设“公允价值计量差额”科目,用以核算资产后续确认时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之间的差额。报告期末当某项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历史成本或账面价值时,将两者之间的差额借记“公允价值计量差额”科目;当公允价值低于历史成本或账面价值时,贷记“公允价值计量差额”科目。期末,该资产的账面余额(历史成本)与该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差额”账面余额之和(相减后的差额)就是该资产期末的公允价值(对需计提折旧或摊销的资产,还应扣除已折旧或已摊销金额)。即:
期末某资产公允价值=该资产期末账面余额一该资产累计折旧或摊销额+该资产期末公允价值计量差额借方余额
或:期末某资产公允价值=该资产期末账面余额一该资产累计折旧或摊销额一该资产期末公允价值计量差额贷方余额
[例]某公司于2001年6月购入交易性金融资产50万元,2001年及2002年末公允价值分别为52万元和60万元,2003年2月出售,收到银行存款58万元。会计处理如下:
2001年6月购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500000
贷:银行存款或其他账户500000
2001年12月31日反映其公允价值
借:公允价值计量差额——交易性金融资产20000
贷:公允价值计量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20000
2001年末,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该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为52万元(“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余额50万元+“公允价值计量差额”账面余额2万元)。
2002年12月31日反映其公允价值
借:公允价值计量差额——交易性金融资产80000(注)
贷:公允价值计量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80000
注:后续确认的公允价值计量差额等于本期公允价值与上期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60万元52万元)。
2003句:2月出售,收至0款项
借:银行存款580000
公允价值计量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2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500000
公允价值计量差额——交易性金融资产100000
(2)对在初始交易中尚无法确认或无法一次确认完成,需待后续确认和终止确认的资产和负债,可设置“递延××成本”和“递延××损益”科目,用于反映价值确认的未来补偿成本或未来可实现收益,并在后续期间内逐步摊销,直至终止确认。如员工股票期权,在授予日,规定的行权价格低于股票市价时,将二者差额借记“递延报酬成本”,贷记“股票期权”;又如为规避汇率风险而签订的远期外汇合约,在签订日,将按远期汇率折算的应收本币金额借记“应收(本币)远期合约款”,按即期汇率折算的应付外币金额贷记“应付(外币)远期合约款”,并将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间的汇兑差额贷记“递延升水损益”。
2、适当改进财务报表
(1)由于金融工具将成为企业未来的主要交易活动之一,会计准则也要求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确认、计量,为使报表使用者认识金融工具可能带来的潜在收益和风险,提高财务报表的决策有用性,可将现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按是否为金融工具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一类为非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负债,增设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三个项目,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分别列示于资产负债表的最上方,并按会计准则划分的类型依次顺序排列;将权益工具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项下反映,见表1所示。
(2)存资产负债表下增设附表“公允价值计量差额明细表”,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明细账户列示,并设三列分别反映其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及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如表2所示。该附表可按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来设计,并将应计人当期损益的部分与应计入资本公积账户的部分归类分别反映,以方便报表使用者将其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相关科目进行勾稽对比,并对其中信息进行分析。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实现目标成本问题在目前从理论到实践都未得到较满意的解决,必将影响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就此试作探讨 一、保证实现目标成本的困难 目标成本是对完工产品的要求,它是一个静态指标;实际成本是在产品完工入库之后计算出来的,它是一个实际结果,也是一个静态指标;两者得出的成本差异是静态差异。这时的计算和分析,并不能消除已形成的不利差异,改变已完结的过程状况,所以静态的成本计算和静态的比较,不能保证目标成本实现。要保证实现目标成本,必须在执行过程中随时消除不利差异,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随时计算出过程的动态差异,其次是及时对差异进行分析,找出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而动态差异是根据动态目标成本与动态实际成本相比较得出的,也就必须对生产过程计算出动态实际成本。同时,将静态目标成本转化成动态目标成本,只有这样,二者才能比较,得到动态差异。因此,动态实际成本的计算和静态目标成本转化成动态目标成本是保证目标成本实现的关键。在目前,会计理论界还未对动态实际成本与动态目标成本的比较进行研究,如果不解决此问题,动态实际成本的计算和静态目标成本转化成动态目标成本就成为保证实现目标成本的一个难题。 二、随时掌握实现目标状况的会计装置 企业能保证生产目标实现,是因为设置了调度人员,调度人员通过建立调度台账和对生产过程实地观察,随时将实际生产进度与目标要求进度相比,就能了解实际状况与目标要求状况的差距。从而采取措施并进行协调,在生产过程中消除不利差距的影响。汽车司机之所以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目的地,是因为装置了里程表,通过里程表,能随时将实际行程与目标要求的行程相比较,可以随时掌握自己的行程状况,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保证达到目标要求状况。 从以上的两个例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管是看得见的状况还是看不见的内涵状况,只要能将实际状况与目标要求状况相比较,就能在执行过程中掌握达到目标的状况。将实际状况和目标状况相比较的关键就是比较装置。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比较也是如此。但由于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会计人员不能像汽车司机那样,只需将实际行驶里程(即实际动态)输入里程表,而目标要求的里程是根据行驶时间和预定车速计算出来的,形成动态目标,然后将目标要求的里程与实际里程相比较,求出二者的差异。而会计需要将动态实际成本和动态目标成本同时输入会计装置。 根据会计核算的特点,随时掌握实际目标状况的会计装置不能离开会计核算方法,会计要全面反映每一经济实体的资金运动,都是根据资金运动在经济实体中的特点、形态、作用不同设置了不同的会计科目和相应的账户。账户既然能对同一性质经济内容(如原材料、应付账款等)从增加和减少两方面进行反映,那么账户就能对动态目标成本与动态实际成本进行反映,因为动态目标成本和动态实际成本是成本的两个方面,是同一性质经济内容,它同时也是经济实体的资金运动的组成部分,所以设置会计科目是掌握实现目标状况的会计装置。 三、目标成本的转换 会计部门制定的目标成本,只是观念的产物,不会引起经济活动发生,也就不会发生会计业务,无法将观念的目标成本输入会计科目,登记账户。然而,当我们把目标成本转换成资金后,就从观念的变成现实的,它将引起经济活动发生,使会计必须进行业务处理,设置科目,登记账户。它的转换过程如下: 会计部门为了实现目标成本,必须按目标成本预算出所需资金和投入的总费用,所需资金和投入的总费用不是同一概念,它们的计算方法不同。 生产投入的总费用=单位目标成本×总目标生产量生产总资金=单位目标成本×生产批量×生产周期÷投入时间间隔期一年的生产总量不可能一次投入,而是分期分批地投入,形成不断投入,不断产出。通过产出不断地把资金收回,又形成投入所需要的资金。所以生产所需资金要考虑批量、投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范文第4篇
一、知识经济对成本会计的冲击
1.知识经济对成本补偿的冲击。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CV”是生产商品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是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补偿尺度,也是补偿的基本界线。成本补偿概念随着成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在经济环境中,知识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与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之间竞争的成败因素已不再是资本资源而主要是知识资源。我国传统会计模式中,主要围绕有形资产来设计和运行,实践中一直把科技这种无形资产耗费放在期间费用,而不反映其价值补偿积累,科学技术是人类的劳动成果,也是可以交换的商品,既然知识资源已成为生产要素的主要因素,因而知识资源消耗理所当然应成为成本的组成部分。
2.新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新制造环境充分利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表现为自动化和电脑两个特征。使用机器人控制材料处理系统并结合各种独立的电脑程式进行生产,其最大好处是可以从事产品多样化生产,解决了产品精致化的要求。经营复杂性增加,引起产品和服务类型及客户类型的更加多样化,因此,公司拥有资源的消耗也因客户的不同有很大的不同。电脑辅助设计系统不仅提高了电脑的功能,而且为厂商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表现为在某些工作上,自动化已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从传统人造环境下的20%~40%下降到现在不足5%.当直接人工工时还在作为分配标准,分配间接费用时,劳动密集产品成本就往往被高估,而先进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却需用工时很短,只需承担很少的间接费用;在现代制造环境下,制造费用内容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已相当于人工成本的300%左右。以产品成本中占越来越小比重的直接人工工时,去分配越来越大比重的制造费用(如与工时不相关的质量检测费、生产调整准备成本等),必然会使成本信息失真,从而导致经营决策失误,产品成本失控。
3.竞争加剧使管理当局更希望得到准确成本信息。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到来和对外国公司部分措施的解除,使公司所面临的竞争环境空前激烈,管理当局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视成本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他们更想知道准确的成本信息。
4.网络公司的出现,改变了成本会计核算前提。网络公司的出现,使成本会计核算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网络公司只是一个虚拟公司,因而进行成本核算时,传统意义上的核算实体已不复存在,对于某一交易业务,要么是虚拟公司的各方独立地进行成本核算,要么组成了一个临时的“联合财务部”进行核算,这些都与传统的成本核算实体有本质的区别。其次,由于网络公司是一个临时性组织,当某项交易完成后立即解散,因而在成本计算时,似乎没有必要将短暂的经营期限再划分为若干会计期间(成本计算期),成本计算方法将发生根本变化。
5.企业生产组织特点将发生变化。在知识经济社会,人们的社会需求丰富多彩,企业大批量地生产将被满足客户特定需要的顾客化生产所取代,企业在生产组织与安排上必须体现出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技术的进步,使产品生产周期大大缩短,生产周期与成本计算期可能始终一致,分步法和品种法的核算显得必要性不大。
6.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更需要成本精确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因此,发现成本计算错误时,公司没有时间做出成本计算调整,迫切需要企业成本计算的正确性。
7.新的管理理论与方式对成本会计影响。知识经济时代,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先进的计算技术将普遍地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过程。新的适时生产企业(JIT企业),使存货保持最低水平,在低存货情况下,会计人员为了简化存货计价,可以采用倒推成本法,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成本计算时必须采用的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等,对现行成本核算体系将产生巨大影响。
二、作业成本法(ABC法)及其特点
当今时代,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价格越来越低的微机在企业中大量使用,计量、记录及核算成本大大降低,这使得大型公司完全可能采用先进的成本会计系统。产品成本结构变动,使主要为人工成本计量和报告而设计的成本会计系统已不能精确地反映产品的消耗,企业内、外部来自成本计量和成本管理压力,使作业成本法逐渐地为人们所重视。
1.作业成本法(ABC法)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通过分析成本发生的动因,对于构成产品成本的各种主要间接费用,采用不同的间接费用率,进行成本分配的成本计算方法。简而言之,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就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
具体步骤:
第一,作业的划分。一方面要树立新的企业观,即把企业看成是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集合体,是一个由内到外的作业链;另一方面企业的最终产品,既是一系列作业链的集合体,同时又是各个作业价值的集合体,只有这样,才能较为准确地划分各项作业。对于“增值作业”可划分为直接作业和间接作业,而间接作业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各种动因作业。成本动因是决定成本发生的那些重要活动或事项,如批次、工时、数量、价值管理等,具有相同性质成本动因组成若干个动因作业。“不增值作业”可根据具体作业类型单独核算其所消耗的资源。
第二,准确地记录各作业中心资源消耗。在各项生产资源消耗时,按其各受益对象分别记入各作业中心,从而计算出各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
第三,按照各种产品所消耗作业类别和数量将各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率分配计入各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各最终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第四,进行作业分析,降低产品成本。对于“不增值作业”应尽可能消除,对于“增值作业”也尽可能降低其资源的消耗,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产品成本,这正是作业成本核算引伸出来的作业管理思想,也是作业成本核算应该取代传统成本核算的根源。
2.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缩小了间接费用分配范围,由全车间统一分配改为由若干个动因作业进行分配。
二是成本计算对象多层次化。ABC法要求成本计算对象不仅是最终产品,还要计算资源、作业中心的成本。
三是成本计算程序明晰化。作业成本法首先要确定费用单位从事什么作业,计算出各种作业成本,然后以某种产品对作业的需求为基础,将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
四是费用分配标准多样化。ABC法间接费用分配基础是作业的数量,是成本动因,是一种多样化的分配标准,改变了传统成本分配统一的工时法。
五是提供成本信息准确化。ABC法拓宽了成本计算范围,不但提供了产品成本,还提供了作业成本,动因成本信息,为成本控制和相关决策提供了价值资料。此外,#$%法还能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动态反映,体现成本管理范畴。传统成本计算法提供的最终产品信息、制造费用计算的笼统性,使成本信息可利用价值较差。
20世纪90年代开始,ABC法在国外制造企业首先应用并且取得显著的成效。作业成本法在西方之所以流行,是因为作业成本法可更精确地衡量产品的盈利能力,但最先进的管理方法,也有不完善的一面:第一,任何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应用都会受到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不考虑环境因素,盲目使用,势必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第二,作业成本法虽大大减少了现行成本会计分配费用的主观性,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它们。如,厂房折旧、行政性工资费用等与作业活动无关的间接费用分配标准,这实际上仍未避免生产量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尽管作业成本法不完善,但它给企业成本管理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同时,ABM(作业成本管理)以“作业”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正在形成,由传统的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发展到现代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以核算为基础的成本管理发展到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管理是成本会计发展的大趋势。
三、关于我国企业实施ABC法的几点建议
作业成本法在局部应用,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从长期来看,会促进企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作业成本法的意义并非只是计算。作业管理(ABM)把管理重心深入到作业层次的新的管理理念,它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最终增加“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作业成本法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有很大影响,例如,成本分摊可以有效抑制人的过度消费行为,间接成本分配是协调资源利用率的有力杠杆。要应用作业成本法迫使企业必须建立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范文第5篇
1.1目标成本管理方式落后
在我国供电企业的财务会计中,目标成本管理主要采用任务式、控制式,尽管这两种管理方式方便量化和实施,但不利于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员工极有可能在完成目标成本后就停滞不前、不思进取。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并不采用任务式、控制式的目标成本管理,他们更鼓励员工尽可能地节约成本、降低成本支出,以提高经济效益。
1.2设备目标成本管理不合理
设备目标成本管理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机器设备的维护保养上盲目节省成本,导致设备的磨损速度加快,实用寿命降低。二是在机器设备的更新换代上不断地浪费企业资金,无法有效区分哪些设备是不用更新的、哪些零部件是可以继续实用的。总的来说,导致设备目标成本管理不合理的深层原因还是供电企业浅析供电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韩俊彪(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许昌供电公司,河南许昌461000)资源意识的淡薄,无法充分认识到设备、零部件也是企业的资源。
1.3企业考核不合理
企业考核不合理主要说的是成本管理目标的考核不是根据当年的经营目标,而是与往年的平均水平进行的比较,以两者差距大小来验证目标成本管理的成效。目标成本管理与预算目标相分离的现象是当前我国供电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继续改进的地方。
2.加强供电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的策略
2.1创新目标成本管理思想和思路
目标成本管理的初级形态是通过增加电力产品的产量而稀释电力产品的研发、生产、管理、运输、营销等成本,通过扩大销售量来实现企业总体经济效益的提高。随着经济的繁荣,电力产品的数量上和种类日益丰富,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压力,传统的成本管理思想和思路已不适应当前市场环境。由于消费水平的提升,用户的关注点开始由价格的关注转向质量,而盲目地扩大产量、压缩成本不仅会影响到用户体验,还会影响到质量。而在当前的消费环境中,用户更愿意购买一个用户体验好、产品质量过硬的产品,尽管该产品在同类产品中的定价更高。所以,应创新成本管理的思想和思路,寻找一条能同样提高成本支出效率的道路。
2.2注重目标成本管理的最佳方案的制定
成本支出包括:研发成本支出、生产成本支出、管理成本支出、营销成本支出等,传统的目标成本管理是在充分考量研发成本支出、生产成本支出的基础上,根据产品的数量制定成本管理计划,然后在研发和生产的过程中进行成本的监督和控制。而随着现代目标成本管理理念的发展,企业开始注重管理成本支出、营销成本支出的控制,结合市场的发展形势,对某一项或多项成本进行增减以尽可能增加成本收益。成本的支出不再是盲目地压缩或无尽的投入,更注重企业整体的成本效益。
2.3将目标成本管理贯穿到整个企业发展
成本管理不仅关注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成本消耗,如人力的消耗,生产材料的使用及机器设备的磨损,还关注由于企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各部门的工作不协调、领导权威失灵、信息和指令失真、企业与市场衔接不合理导致的成本增加,这不仅涉及会计部门和生产部门,还涉及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市场扩展部、企划部、采购部门等,所以企业若想提高成本控制效益,应把成本管理贯穿到整个企业的发展中,根据市场经济形势,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引用,不断优化成本控制手段,极可能从企业的各个环节、各个组织结构中进行成本控制。总之,成本管理不能仅仅关注生产成本,它应关注所有可能或潜在涉及的成本支出,全面降低企业的成本支出,提高企业的成本支出效率。
2.4加强对时间目标成本和售后目标成本的控制
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中,时间就是金钱是一条至理名言,它属于潜在的成本支出。因为对供电企业而言,若能降低生产时间和电力产品周期,那么就有可能尽可能快地投放市场,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继而获得巨额的经济效益。所以,在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中应注重时间成本的控制,减少从研发到生产至投入市场的周期,避免本竞争对手捷足先登,以至于影响到成本投入收益的提高。为了提升电力产品的附加价值,企业往往会在售后向客户提供服务,以帮助客户解决购入产品后能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各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往往会加大售后服务的投入,随着成本的持续增加,售后成本控制也开始成为目标成本管理关注的对象之一。进行售后成本控不仅有利于对售后阶段进行科学的预测和管理,还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售后服务。
2.5增强对目标成本管理的认识
在传统的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中,企业主要通过节省生产经营成本、降低原材料的费用支出、避免资金的浪费、防止事故的发生、资源的统筹规划来实现成本的控制。从某种程度来看,以上方法都能实现目标成本的控制。但也应认识到目标成本管理的目标是提升企业的成本效益。但是提升企业的成本效益并不只有压缩成本,还有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企业的综合效益提升了,成本效益自然就会增加。通常情况下,综合效益提升的幅度只要超过成本支出提升的幅度,那么企业的成本效益就会提升。
2.6有效地节约和规避企业成本
除了常规成本外,还应节约管理成本、维修成本等,这也是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投入的有效方法。企业要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避免成本支出,实行零缺陷管理方法,避免出现质量问题。节约和规避企业成本应遵循事前的预防、及时补救的原则,避免问题的蔓延,避免扩大成本支出。
3.结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