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论文(精选5篇)

姓氏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__年12月担任__市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后,他紧紧围绕我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带领全体会员深入进行姓氏历史文化研究和对外交流,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寻根联谊活动,在促进__经济发展、提高__的知名度等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绩,他本人荣获“首届全国保护和发掘姓氏文化十大功勋人物”奖,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姓氏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认识。姓氏文化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型的学科,社会上对这一学科了解得不多,研究者更少,有的人受极“左”思潮影响,还对它有一种误解,这些都直接制约着这项事业的健康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姓氏作为经济交流的重要纽带,越来越显示出研究工作的重要价值。为了让世人理解支持这项事业,他便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宣传,并多次指示研究会积极利用姓氏会刊、新闻媒体、报刊杂志、横幅标语、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开展姓氏历史文化研究和对外交流工作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在他和全体会员的努力下,增强了社会各界对姓氏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认识。

二、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组织。__同志积几十年工作经验,深知健全组织网络对开展好工作的重要性,市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后,他积极倡导完善组织机构,为研究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组织领导基础。与此同时,狠抓各县市区研究会的组织建设,使全市8县一市一区先后建立了姓氏历史文化研究机构(川汇区、沈丘县已落实“三个二”目标,解决了办公场所、活动经费和专职人员问题)。有的县市区还建立了陈、李、符、柴、杨、完颜、窦等专姓研究会。目前,全市会员加上名誉职务和顾问,总人数近2000人;可以说,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和一支初具规模的队伍,这是开展工作的基础,也是我市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事业兴旺发达的标志。

三、圆满完成全市姓氏、人口的普查和复核工作。为配合首届姓氏文化节,2004年他组织人员开展了全市姓氏人口大普查,在人员少、经费少的情况下,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想办法,找路子,克服种种困难,圆满完成预定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赞誉。鉴于2004年姓氏普查存在的一些问题,__年他组织安排了对全市姓氏人口普查结果的复核工作。要求各县市区:一是要把当地大姓的情况搞清楚,比如,族源与支系、迁入与迁出、名人与业绩等等,从中找出其与外地(尤其海外)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二是要把一些稀有姓氏的来源及有关情况搞清楚。三是要核实简写、错写、误写的姓氏。四是要搞清楚小姓和单人姓氏的出处及有关问题。经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于该年10月前完成了姓氏人口普查的复核工作,为10月29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华姓氏文化节献上了一份厚礼。据统计,止于__年6月底,全市共有10691620人,1084姓,较2004年普查,增加37866人,减少93姓。

四、启动并出版《__姓氏文化丛书》系列工程。为配合举办首届中华姓氏文化节,皇甫会长采取我市专家研究人员与有关专家相结合的办法,组织编写《__姓氏文化丛书》。他成立《丛书》编辑委员会;邀请省姓氏研究专家刘翔南等人莅周召开座谈会;组织我市参加编写人员不辞劳苦,认真负责,按时提供了高质量的材料;积极联系专家,完成六本丛书的审稿工作;又多方筹措资金,确保了首批《丛书》1-6册在文化节前的出版发行。目前《夏姓》、《吴姓》、《窦姓》、《符姓》、《柴姓》已出版,《完颜姓》正在印刷。

五、创办会刊《__姓氏》。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是一个学术团体,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发表学术意见的场所,方便指导工作和对外交流,市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于2004年10月创办了会刊,现已编发17期(增刊《中国窦氏文化研讨会文集》1期),受到广泛好评,扩大了影响,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__年完成了会刊《__姓氏》河南省连续性内部资料的申报工作,目前正在审批中。西华县姓氏研究会__年也开始不定期编印发行《西华姓氏文化》会刊。

六、积极服务大型文化活动,广泛开展联谊交流。中华姓氏文化节是增进华夏子孙友谊的盛会,是加强文化交流的平台和经贸合作的桥梁,也是展示__形象,让世界了解__、让__走向世界的大好机遇。为使中华姓氏文化节取得圆满成功,皇甫会长组织研究会同志积极参与“伏羲与中华姓氏文化研讨会”、“姓氏文化论坛”等活动,联络邀请专家学者,认真做好会议的组织和接待工作,为文化节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配合社科联举办好“族谱展”,各县市区逐村逐乡调查族谱总数,统计出族谱名称,多少套册,修谱年份,主修人员,保存人员及联系地址、电话等情况。第二届文化节期间,共展出 100个姓氏族谱2000多册,进一步完善、充实了姓氏文化资料库,为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做出了积极贡献。

姓氏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谱牒档案;姓氏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1 谱牒档案与姓氏文化产业

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并明确指出,“文化是一种产业,要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打造”[1]。作为我国早期文化成果之一的中华姓氏,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领域。以此为背景,我们在研究中华姓氏文化属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掘中华姓氏的经济属性,加快研究姓氏经济。目前,国内还没有对“姓氏文化产业”的统一定义,但主旨思想基本一致。本文将其定义为,姓氏文化产业是以研究中华姓氏的发源、演变、继承为基础,并从中衍生出大量的姓氏文化产品、文化开发平台等经济成果的新兴多元文化形式。

姓氏文化产业源于对谱牒档案的开发利用,它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对谱牒档案的开发活动。谱牒档案是我国古代用于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及主要事迹的史籍资料,是以家族姓氏为单位的文化记忆载体。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形式之一和历史文化见证者,谱牒档案自身的文化研究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决定了它与姓氏文化产业之间的密切关系。

辩证地看,谱牒档案与姓氏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是互为条件、互为补充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一方面,谱牒档案本身是一种姓氏文化成果,它为姓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思路、素材和研究客体;另一方面,姓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深化了对谱牒档案的开发活动,并不断地补充新的谱牒档案或族谱信息,丰富了谱牒档案的结构体系。”

2 姓氏文化产业赋予谱牒档案的新属性

谱牒档案作为档案家族里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既具有一般档案所固有的属性,同时也具备现实社会经济背景下的新属性,在此,我们从传统属性和新属性两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一般意义而言,谱牒档案的传统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谱牒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档案,谱牒档案最本质的属性仍是原始记录性。谱牒档案多是家族中族长等直接记录家族繁衍、变更时所留下的原始材料,记录者或保管者大多亲历或见证所录内容,而不对信息内容进行后期加工。正是因为谱牒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才决定了其可信程度,使得谱牒档案成为广大群众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

2.2 谱牒档案的历史文化属性。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发展历程的主要见证者之一,谱牒档案体现着强烈的历史文化属性。谱牒档案以血缘为基础,记录一个家族、部落,甚至是某一地区的宗族机构、称谓“排行”、“婚丧祭祀”、“忠君孝亲”等信息,完整并真实地反映了被记录客体的历史文化演变过程,虽然某些记录中会反映封建落后思想,但不应以偏概全,全盘否定。辩证地看,这些传统文化绝大部分都有其积极意义,它最大的意义在于所记录的文化演变、家族兴衰、宗源更迭、家训家规等记录历史、励人向上的信息,充实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同时,谱牒档案本身记录材料的演变、记录方式的升级、保管方法的进步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都是对我国多元历史文化的真实再现。

2.3 谱牒档案的实体确定性。谱牒档案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固定的书写格式,所录手法、记载内容较为固定,并大多文字精练,表达清晰,思路连贯,使得编修工作难度降低。比如,河南省牛氏文化协会在2009年重新编录《牛氏宗族家谱档案》时,从各地所搜集到的家谱档案、祠堂纪事中发现,其记录格式、内容、编录思路大多一致,这大大减轻了对家谱档案进行大规模编修的工作难度;同时,新修订的家谱档案在加入新的收录信息时,也最大限度地遵循原有的编录规则和基本思路。

2.4 谱牒档案的隐私性。从出现之日起,谱牒档案的形成、保管、利用都是由该家族定的人物负责的,往往秘不示人,族外人一般很难接近,这就决定了谱牒档案信息资源具有强烈的私有性、私密性。

2.5 谱牒档案新的时代属性——经济属性。很久以来,我国的谱牒档案因一直被单纯地视作对祖宗文化的记载和传承,而过多地、孤立地关注其在家族历史查考中的价值。而在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代生活中,人们对家族归属感的追寻与日俱增。姓氏文化产业的适时出现,激发了谱牒档案所蕴藏的丰富商机,也就赋予了谱牒档案新的时代属性——经济属性。谱牒档案的经济属性透过以下几方面得以反映:

2.5.1 谱牒档案是姓氏文化产业的开发客体。姓氏文化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将谱牒档案作为一种文化商品来对待,并赋予了谱牒档案巨大的潜在商业价值。具有商业价值的谱牒档案也较快地融入经济社会中,并成为姓氏文化产品的研发母体,以谱牒档案本身的开发利用为基础的商业活动也衍生出了众多的如姓氏节目、姓氏旅游等姓氏文化产品项目。作为谱牒档案的子产品,这类姓氏文化项目论证谱牒档案经济属性的同时,也从经济领域诠释了谱牒档案的文化属性,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开发利用社会档案资源的模板。

2.5.2 谱牒档案在姓氏经济活动中发挥着品牌效应。如今,谱牒档案的利用已成为大多数姓氏文化产业开发活动的基础信息来源和宣传品牌。谱牒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决定了谱牒档案在经济开发活动中的绝对说服力。谱牒档案凭借其在姓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说服力和品牌号召力,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和社会公众活动,将信息迅速传递给市场,以吸引消费者,使潜在的丰富的文化资源迅速转化为巨大的现实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 谱牒档案开发背景下的姓氏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完备的以开发利用谱牒档案为基础的姓氏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有姓氏根亲招商、姓氏电视栏目、姓氏节会产品和寻根旅游四种方式。

3.1 根亲招商。根亲招商是以地方独有的文化资源吸引外部投资的一种新型经济开拓方式。中华民族是一个归属感很强的群体,远泊他乡的游子对故乡有着非同一般的亲切感。这正是姓氏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所在。以河南省和福建省为例,两省近几年通过根亲招商引进外资的活动就是对此类文化的有力佐证。河南省是历史最悠久的中华文明发祥地,拥有最为丰富的姓氏文化资源。在认清自身的优势后,河南人便确立了“以姓氏联系亲情,以亲情拉动经济”的“根亲经济”工作思路。在2023年~2023年,就引进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等外部投资3000多亿元。福建在海外引资方面更是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客家人”、“河洛郎”便是当地的潜在资源。大批离乡创业成功的港澳台同胞回乡兴办实业,为福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必要的资金。以泉州的董杨福利基金会为例,在其成立五年间,就有来自我国台湾以及菲、印尼、马来等地的董杨宗亲先后十五次返乡访问,并通过宗亲的“穿针引线”,往返内地许多省份,先后为福建、上海、山东、北京、江苏、湖南等地引进了20多亿资金,并无偿捐赠1亿元人民币,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

3.2 电视栏目。姓氏文化类的电视节目最早出现于2023年,当时,湖南卫视推出了姓氏文化娱乐节目《非常靠谱》。该节目以“姓氏文化”为包装,以谱牒档案的开发研究为基础,晒各姓各家谱牒档案里的传奇故事、名人传记、宗族文化及其发展演变历史。在此过程中,人们可以了解到裹藏其中的知识点和各姓氏的骄傲传奇,更是引致了同姓人之间有关“本姓本祖”的大讨论。同时,节目以“趣味娱乐”的方式讲述传统姓氏文化,其间,不乏能够娱乐大众的猎奇、新鲜和快乐,吸引了大批“80后、90后”的目光,使得年轻人对本宗的家谱档案产生浓厚兴趣和认同感。姓氏文化节目也凭借其超高的收视率,创新了谱牒档案的信息开发思路和姓氏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也为姓氏文化资源大省的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3.3 节会产品。作为姓氏文化产业最初的表现形式,节会产品的数量和种类也最为丰富。无论是从大到各省市政府举办的姓氏文化活动,如2004年首次创办于河南省周口市的“中华姓氏文化节”、每年阴历三月的“新郑祭祖大典”、“颛顼帝喾文化节”,还是小到各地方宗亲会的“寻根节”,如信阳“根亲文化节”、“牛氏文化研究会”,等等,各层次的节会活动都是以对各宗族谱牒、祠堂、名册等信息的开发为基础,进而以各姓氏族裔的繁衍为线索串联起的寻根祭祖活动。自2005年开始,牛氏文化研究会就不定期地组织河南、安徽等地牛氏族裔开展寻根认祖的活动,研究“十八打锅牛”的繁衍变迁踪迹,并合理编修新的牛氏宗族谱等,并以此创办了自己的杂志,用于文化交流。

3.4 寻根旅游。寻根旅游是一种文化之旅,其动机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归属情结。寻根旅游有多种形式,民族寻根、宗族寻根、家庭寻根、名人寻根,等等[3],这些都是姓氏文化的范畴,都是基于谱牒档案而创新的旅游形式。近年来,内地家谱研究活动的逐步升温,也对海外同胞产生了莫大的吸引力。国内诸如河南、山西凭借自身的文化优势,也出现了众多主打寻根线路的旅行社,宣传“华人寻根游”产品。这些旅游景点大多以谱牒档案为依托,根据家谱、祠堂等记录的宗族历史,对宗祖的生活地点、生活场景、生活方式加以再现和文化渲染,通过对分散在各地的同姓族人所保管的家谱档案加以重新整理和修订,帮助游人寻找自己的根源。这类旅游景点多在偏僻的乡村,寻根旅游的火热开展也很好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进步,充分发挥了姓氏文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09.

[2]张卓.开发利用族谱档案的意义[J].云南档案,2006(3).

姓氏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一、出自子姓,以王父为字氏。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宋微子之后。宋襄公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夷,夷生防叔。防叔畏华氏之逼,奔鲁。其叔为叔梁纥,生子孔丘。

二、出自姬姓,据《姓考》所载,春秋时卫国有孔悝,以王父字为氏,其后有姬姓之孔氏。

三、出自妫姓,春秋时陈国有孔宁,以王父字为氏,其后有妫姓之孔氏。

四、又据《左传》所载,春秋时郑穆公之后有孔张,其支孙以王父字为氏,为郑国的姬姓孔氏。

[家族名人]

孔子 名丘,字仲尼,东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春秋鲁人。生有圣德,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老子,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初仕鲁,为司寇,摄行相事,鲁国大治。亦称为孔子。可惜他的思想由汉武帝开始,广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变成统治者用来约束人民思想的有效工具,大大影响了国家的发展。

孔融 字文举,东汉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有俊才,为建安七子之一,汉献帝时为北海相,世称孔北海。立学校,表儒术,后拜大中大夫,为曹操所杀。

孔颖达 字冲远、仲达,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市)人。隋唐间儒家学者、经学家。出身官宦人家,自幼受到传统的儒学教育,曾从时之名儒刘焯问学,以精通五经称于世,并奉敕编撰了《五经正义》。

孔尚任 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署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64代孙。清代戏曲作家,著有《桃花扇》等。

[地望分布]

山东鲁郡。

一、古代曹姓的后裔,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后,受封于邾国(今山东邹县),后被楚国所灭,其子孙或为朱氏,或为曹氏。

二、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文王第十三子叔振铎,受封于陶丘。后被宋国所灭,其国人以曹为氏。

三、据《新唐书》所载,为少数民族昭武九姓(见何氏)之一。隋唐时期,西北突部落建有康居国,其支庶分出小国曹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东北部。

[家族名人]

曹操 即魏武帝。东汉末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字孟德,曹嵩子。少有权术。先后破吕布、袁术、袁绍,逐渐统一北方。精通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善诗文,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东汉末人民苦难,辞气慷慨。

曹植 三国时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人。曹操第三子。少聪慧,“善属文”。卒谥思,世称陈王或陈思王。

[地望分布]

安徽谯郡,江苏彭城郡,山东高平郡,山东巨野郡。

避讳改姓。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所载,严氏本为庄氏。战国时楚王侣,谥号为庄王,其支庶子孙遂有庄氏。东汉时,汉明帝为刘庄,为避讳皇帝的名讳,令庄氏改姓严氏(庄、严两字同义)。西汉时的庄光后改为严光。魏晋之际,有复姓本姓庄者,故有庄、严二氏之分。

[家族名人]

严复 字又陵,号几道。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译述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唤起国人救亡图存的意识,对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曾主办天津《国闻报》。翻译《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及《穆勒名学》、《法意》、《名学浅说》等书,较有系统地介绍和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

[地望分布]

甘肃天水郡,陕西冯翔郡,陕西华阴郡。

出自子姓。以邑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所载,春秋时期,宋戴公之子考父食邑于华邑(陕西华阴),其后有华氏。

[家族名人]

华佗 字符化,东汉谯县(今安徽省亳县)人。为当时名医,擅长外科手术,首用麻醉剂为病人开刀治疗,并创五禽戏之运动以助养生,后因忤曹操而遭杀害。医界或以他为行神。或作华陀。

姓氏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有很多个姓王的同学,我们有时开玩笑说:“我们两千年前是一家。”

前几天,听老师说姓氏的问题很值得研究。我就对王姓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上网查找资料

2、查阅书籍

3、问爸爸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体内容

上网

王姓的来源(1)出自妫姓,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3)出自子姓,为商朝王子比干之后;(4)历史上的外族姓氏,。(5)王者之子孙多号王氏,常以为姓。(6)赐姓,被赐;(7)冒姓,(8)历史原因,为避仇、逃命而改姓王氏等等。

书籍,上网历史上的王姓名人王昭君、王莽、王充、王羲之、王献之、王勃、王维、王安石、王昌龄、王之涣等。

上网王姓的人口数量王姓为中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

上网王氏的族谱豫章王氏宗谱•湾里分谱》《东沙王氏支谱•家规》……

四、结论

1、将近一亿人口的王氏除了著名的琅?氏,山西太原王氏,名相辈出的三槐王氏,还有山东昌乐的北海王氏、山东郡城的东海王氏、山东巨野的高平王氏,陕西的京兆王氏、甘肃天水的天水王氏、山东东平的东平王氏,山东滕州的山阳王氏,河南新蔡的新蔡王氏、河北省定县的中山王氏、河北省行唐县章武王氏,山东掖县的东莱王氏,四川的广汉王氏,陕西的金城王氏、山西的河东王氏、湖南的长沙王氏以及江苏的六合王氏,河南的南郡王氏等等亦是名望家族。有的书籍记录,王氏著名望族全国多达三十八望,比二十一望多出十七望来,可见王氏在全国分布之广,家族之兴盛,名人将相的功绩,教育、著述、书画、艺术等,对社会影响者是不可低估的。

姓氏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杨姓为中原望族,子孙繁衍兴旺,英才辈出。杨姓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很高地位。本文对杨姓源流、播迁分布及其先哲名贤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杨姓;家谱;源流;文化

姓氏文化及其与之相辅相成的家谱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家谱通论》介绍,中国目前共有608个姓氏的家谱流传至今,其中单性552个,复姓56个。根据宋代《百家姓考略》所收录的440姓氏中,其中有371个涵盖在608个姓氏中。另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共有3490个姓氏,其中排名前100位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87%以上,他们也全部包含在存世家谱的姓氏中。由此可见,存世家谱的608个姓氏极具代表性[1]。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杨姓人口约4000多万,占全国人口的3.19%,为全国第六大姓氏。杨姓宗族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显赫,成就辉煌。杨姓文化或杨姓精神影响深远。本文仅就其发生发展进行初步论述。杨姓源流及其主要先哲名贤,进行初步探讨。

一、杨姓源流简考

树有根,水有源,在“崇祖、敬祖、收族”传统习俗根深蒂固的中国,追根溯源乃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本性之所在。杨姓形成于何时?谁为杨姓始祖?受历史文献不详的局限,以及宗族内部不同世系对历史文献的不同理解和判断,其结论不尽相同。但杨姓始于杨国(今山西境内)则为共识[2];杨伯侨为其得姓始祖,伯侨的第五世孙伯石及其后人繁衍兴盛于弘农郡(今陕西境内)者为其杨姓正宗,亦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据宋《百家姓考略》载:杨姓系出姬姓。周宣王尚父,封于杨,晋灭之。晋武公子伯侨,食采于羊舌,后为羊舌氏。至叔向更封于杨,子孙为杨氏。也就是说,杨氏出自于姬姓,但来源有二,一支系以国为姓,一支是以邑为氏。

西周末年,宣王小儿子涧(尚父),于周幽王时被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建立杨国,为侯爵,春秋时期为晋国所灭,杨侯的子孙以国为氏,姓杨。宋人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亦云:“周宣王子尚父,幽王时封为杨姓,为晋所灭,其后为氏焉”。另据史书记载,晋武公有子,名伯侨,周襄王封为杨侯。伯侨之孙突官拜羊舌大夫。突生积,积五子,其二子字叔向,为晋太傅。 子食我,子伯石,食采于杨氏邑,公元前514年晋天强宗祁氏、羊舌氏,食我有子逃进华山仙谷大山中,遂据弘农华阴(今属陕西华阴市),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此后,“有杨章者,生苞、朗、款,苞为韩襄王将,守修武(今属河南),子孙因居河内(今河南以北地区);朗为秦将,封临晋君,子孙因居冯翊(今陕西大荔);款为秦上卿,生硕,字太初,从沛公(汉高祖刘邦)征伐,为太史”。杨硕有八个儿子,第六子杨喜,西汉时封赤泉严侯;杨喜之子杨敷,封赤泉定侯。杨敷的孙子杨敞,字君平,任丞相,封安平敬侯,是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婿,生有二子:忠、祥。杨忠的曾孙杨震(公元54年-124年),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书,以道德学问出众,因世居弘农郡(治所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古函谷关城)华阴县(治所在今陕西华阴县东南),当时称为“关西孔子”。东汉时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以清廉著称。据《后汉书.杨震传》载,杨震任东莱太守上任途中路过昌邑,县令王密为杨震学生,由于杨震的举荐在荆州任官,为答谢其知遇之恩,夜晚怀金10斤(实为白银,相当于现在2.5kg),要送给杨震,并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婉言拒绝,并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羞愧而出。此后,杨震的“四知”名言被传为佳话,受到人们的敬仰。为纪念杨震的清廉德操,寄寓对先祖道德风范的崇敬和怀念,弘农杨氏便以“四知堂”为堂号。杨震的子孙世代任高官,所以“弘农杨氏”发展成为有名的世家望族,乃至成为杨姓中最大的支派,当今杨姓90%以上的人都派自于这一支派。另外,不可忽视的是,尚有不少杨姓的祖先并不姓杨,一些少数民族祖先因仰慕杨姓名声主动融入而改姓杨,或因先祖功德非凡而由中央王朝赐姓杨,或因先祖被迫害追杀而改姓杨等原因,都加入了杨姓大家族中,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为杨姓强宗大族锦上添花。

二、杨姓的迁徙及其分布

起源于山西境内的杨姓,因晋内乱而失国。为求自保便远离杨国,西渡黄河,躲进华山仙谷(陕西境内),这便是历史上杨氏的第一次播迁。进入华山仙谷的杨姓顽强坚毅,奋发有为,历经数百年的艰苦奋斗,逐步走出深山大谷,其子孙遍布渭水流域和汉江两岸,并有部分族民返迁山西汾河中游,并有部分进入四川,后又向东扩展至河南境内,至汉代已是人丁兴旺,成为人才辈出的强宗大族。春秋战国时期迁湖北江汉地区的杨姓,后因楚国势力的强大扩张,迫使其向东南迁至今江西一带,甚至在今江西南昌一带还建立过弘农侨郡;与此同时,又有自山西迁往安徽、江苏的杨姓。就这样,两汉时期杨姓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

回顾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自东汉末年的中原地区豪强割据、东晋永嘉之际的“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唐代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与唐末的黄巢起义、北宋末年蒙元南侵而导至的“靖康之难”和宋室南渡,以及明代末年满族人入主中原,加上各个时期中原地区战乱和灾荒不断,引发了中原地区汉人多次大规模举族南迁活动。中原地区杨姓亦随其南迁活动而同样大举南迁,及至宋代杨姓已遍布大江南北、云贵高原,有的还东移朝鲜;元朝末年以后,以广东、福建、浙江沿海为中心,杨姓人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活动,乔迁之地主要为东南亚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中原汉人南迁沿武夷山脉进入福建西南部、广东东北部及江西南部毗连地带,即所谓“闽粤赣边地区”。由于其地地处武夷山脉与南岭山脉的交错地带,地大山深,交通闭塞,其先民以先进的中原汉唐文化与当地畲瑶等土著文化的融合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民系。再经数百年繁衍,人多地少,客家人一方面继续南迁至岭南,甚至移居海外;另一方面返迁湖南、贵州、四川等内陆地区,即所谓历史上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三、杨姓先贤显贵

历史的经验表明,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没有精英的族群不可能是一个辉煌的族群。杨姓为强宗望族,英才辈出,在中国历史上竞相显贵数千年,他们为民族、为国家、为乡里、为宗族做出过令人敬仰的贡献。

在中国历史上,杨姓称帝称王者有十几人,先后建立有隋、吴等政权,使杨姓一度成为国姓。杨震的第二十三世子孙杨忠,为北周政权的开国元勋,官至柱国大将军,其子杨坚承袭父爵,并升任丞相。公元581年取周自代建立隋朝而成为开国皇帝。其在位期间结束了一百多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实现了中国大范围之内的多民族统一;开创了一直沿袭到清朝的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选官制度;制定了影响后世的基本立法的“开皇律”;杨坚虽贵为天子,但生活十分简朴,提倡节俭,重视发展经济,故而由此开启了隋唐盛世之门,被西方人尊称为伟大的中国皇帝。五代时,合肥人杨行密创立吴国,建都扬州,历4王36年。南宋初年,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杨幺领导洞庭湖地区农民起义,称大圣天王,并用以纪年。 金末,益都(今属山东)人杨安儿建立反金政权,建元天顺。元初,宁海人杨镇龙率领浙东农民起义,国号大兴,年号安定。 侨居海外的杨姓华人,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样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例如,美国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著名企业家杨雪兰;新西兰有“菜花大王”杨汶钊。论其财富杨汶钊和菲律宾的杨应琳、马来西亚的杨忠礼,以及香港的杨连景父子、杨受成,澳门的杨秉正,台湾的杨塘海等,均以拥有财富超过数亿或十多亿美元而闻名于世,被列入“世界华人亿万富豪榜”[3]。

正本清源,回过头来值得大书特书的还是弘农杨震,他以其关西孔子,旷世廉吏的名声,以及清白家风,从而确立了弘农杨氏彪秉史册的不朽地位。杨震热爱教育事业,坚持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聚徒授业20多年,弟子超过3000人,为社会培养了大批贤才,至今留有“三鳝书堂”、“洗笔池”等遗迹。后被皇帝征召为官20多年,累官至太尉(掌管朝廷军事大权),能恪尽职守,秉公办事,勤正廉洁,忠贞爱国爱民,成为了后世学习的楷模,杨姓后裔也由此感到自豪和骄傲。

概括起来,杨姓的发生发展及其族人的光辉业绩,正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五千年辉煌的缩影,极具代表性。正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文化强国而奋进的当代,其姓氏文化很值得挖掘整理传承。除杨姓外,其他各大姓氏文化同样都有自己的不平凡历史,都值得很好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建松.中国共有608个姓氏的家谱流传至今[N].西部时报.2023-4-27,9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