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堂论文(精选5篇)

写作课堂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阅读;韵味;阅读带动写作

一、初中语文课堂以阅读带动写作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而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会收到明显的效果。但长期以来,众多语文教师忽视两者的统一性,仅靠作文课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是不科学的一种做法。写作教学应指导学生如何写好文章,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运用语言的良好习惯,形成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点认识的能力;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它与写作教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为写作教学服务,抓住语文课本其实就是抓住写作的宝藏。语文课本是许多语文学科专家们极大的努力、苦心孤诣了几年的成果,文章内容又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他涉及到的是社会、生活、人文、科学、为人、处世等等的方方面面;选取的又是各种各样的文学样式,是我们作文教学中最好的蓝本,谁放弃了书本,实在是对语文教学极大的讽刺,基于这一点,我就始终想努力从那里攫取写作的激发点,激发学生们匪夷所思的想象能力、摧枯拉朽的突破能力和灵感勃发的构思能力。由此改变阅读课教学与作文教学分离的现状,使得阅读教学有效地为写作服务。充分利用阅读文本能够对写作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以阅读带动写作途径和策略

从阅读到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联系,而应是从初步感知、积累词汇、品味语言、学习写作技巧,到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到产生共鸣,激发读者的写作欲望,最后动笔写作,将阅读中获得的养分转化为表达能力。在课内外的语文学习中,有许多方法引导学生阅读,从而带动写作。

1.阅读教学可为作文教学提供借鉴的范例。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运用教材范文的多种技法,提高写作能力。如下列课文就可以为我们写作提供借鉴:描写环境――《故都的秋》,写景抒情――《菏塘月色》等。当然,其他写作方法的训练,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衔接过渡等同样也可以学习教材中范例。

2.阅读教学可以促进写作,不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写作教学可以依托教材中有关知识例文。如议论文写作思路训练可以这样设计:首先,通过课内学习议论文例文,运用有关知识短文调整认知结构,使思路由混乱过渡到有条理――这是基础,使思维方式初步合理顺畅,有利于学生确立议论文观点,分析事物,提出论据;其次,通过课外一事生疑、一言启发等,用课内所学知识具体分析,形成观点,恰当说理――这是发展,意在实际训练中运用思维,使学生明确议论文写作中一事一理或多理、多事一理或多理的特点;再次,进一步运用课内知识,夯实认知结构,使看事析理能力均能深入――这一步是深化,让思维方式进一步合理,拓宽思路,学习议论文写作和表现手法等。

3.加强阅读指导,汲取写作养料。我们知道,由于学生的多数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接触的生活范围有限,再加上课堂教学和教材容量的限制,造成他们阅历少、见解低、知识面窄、语言贫乏,在写作能力提高上受到一定程度限制约。要想提高语文能力仅靠课堂学习是行不通的,必须靠课外大量阅读课外书,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使作文训练有了源泉,活水不断,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实际上,阅读是间接的生活积累,也是学生在文章写作前期获得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阅读中质疑思考,明辩事理,增长见识,提高鉴赏能力,陶冶高尚情操,无疑会为他们写作能力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读书中积累,在写作中提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为此,我们教师必须做好阅读课的指导工作,让学生明确“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感悟是写作的生命,生活积累是写作的源泉”这一道理,使他们能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把阅读和积累作为学习提高的自觉行动。

三、初中语文教学以阅读带动写作实践的一些思考

以阅读带动写作,由读到写,是一个迁移、创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注重阅读理解、思考和写作表达。阅读要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体验作者的情感。要注重言语表述。先“入书”,再“出书”。即在阅读中理解文章的意义,吸取了文章的精华,之后将书中所学用于写作实践。“理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一个人能否用平常的语言把自己的理解表述出来。这是因为用言语表达的新的直觉或新的观念,是一个使这种观念更清晰、更明确和更精细的过程。思想经过语言精确表达以后,就增加了意义的明晰性和迁移的可能性。因此,言语表述也是阅读思维、理解和阐释意义的一个重要活动;以阅读带动写作,要从实际出发,找准链接点、带动点。以阅读带动写作应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即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在带领学生阅读理解、深入钻研课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材本身所提供的便于促进写作的”点“。例如复述、改写、仿写。以阅读带动写作还应从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教师由于有了备课、研究的过程,对课文内容、语言特点、写作方法都胸中有数,而学生却不甚明了。在安排学生以读带写的过程中要介入指导,但不能以自己的阅读结论代替学生所需要的思考过程,忽视了个性的发展。

总之,读是写的基础,要在多读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以阅读带动写作,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积累知识,学习写作技巧,引起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并激发他们写作的灵感,从而对阅读和写作都投入极大的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钱德宝.论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J].教研天地,2005,(7).

[2]苏立康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写作课堂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课题研究;撰写论文;课堂教学

一、课题研究、撰写研究论文的重要意义

以往,人们一直将大学视为教授高等专业知识的学府,因此,把要求大学教师要围绕课堂授课、提高教学质量而进行认真备课,如博览群书、查阅资料等一系列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活动视为教师的课业(功课),将此活动看作是教师的“主业”。同时,对表面上看似与课堂教学无关的活动,如进行课题研究、撰写研究论文等科研活动视为“副业”,认为可有可无而不予重视和提倡,认为那是研究所的功课,是担心“副业”会影响“主业”。

但是现在,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领地——教师可以将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对于理工科而言,课题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但对课堂教学和知识的运用起着促进和活化作用,更可打破理论研究与实际需要脱节的局面——教师可以带领课题组和学生将大学高墙里的理论知识经过课题攻关,转化为科研成果,申请专利,进而生产产品,推向市场,以接受应用于社会的检验,这才是将知识放飞、服务于社会的新理念;人文学科领域也不例外,天地转,光阴迫,时代的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视角和思想内涵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即使是同一事物,对其认识也会与时俱进,产生不同的观点,而对人文社科学领域的课题研究,对于如何站在时代的前沿、引领时代的新思想、更新时代所要求的精神领域的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单纯的备课、讲课的过程难以对事物具有敏锐的视角,难以培养处处发现问题的能力。不搞课题研究、不撰写论文的教师在教学的内容上、思想性等方面也难以具有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见解,流于将老套的知识在课堂上一届届机械往复地重复传播,课堂效果和教学内容难以具有丰富、鲜活的与时俱进的思想性、多样性、深度性、广度性。

其次,课题研究又是与时俱进、丰富教学内容的活化剂——教师把自身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锻炼培养起来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能够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即新时代的课堂要求教师要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学科的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融于教学中,那么教师首先自身要创新,只有具备了科研能力才能拥有创新精神,才能拥有学科的前沿知识,才能把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所以,课题研究、撰写研究论文对课堂教学起着丰富、鲜活的作用。

再次,教学活动是将原有理论专业知识加以整合并付诸实践的传承活动,教师在身兼科研课题、撰写研究论文的教学活动中又会发现新问题,或者对所进行的课题研究有启迪作用。可见,课题研究、撰写论文这种科研活动与课堂教学又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教师会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一种亢奋、激活的状态,带领学生进入汲取知识的佳境。

高校教师不仅担负着知识的传承,更肩负着要以高深的学识站在高起点上,教师只有在课题研究、撰写研究论文的过程中方能探索并发现本领域的新问题,引领本领域的前沿(发展),时刻具有解决时代摆在人们面前的各种高层面问题的思想意识,才能将自身的这种思想和素质渗透于教学之中——引领学生在体验、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迎接时代挑战的能力。

作为高校教师,如果仅局限于知识的传输,不进行课题研究,不发表研究成果,不撰写研究论文,就难以处处发现问题,就是把自己局限在基础教育的层面上,就难以改善和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效果,其存在的价值也会受到质疑。

本文从高校教师为了讲课而进行的备课活动和进行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对知识的储备、完善、整合、提升后,对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所产生的完全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出发,阐述课题研究和撰写研究论文对课堂教学的丰富、鲜活的促进作用。

二、为了课堂教学而进行的备课活动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由于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掌控课堂的教学活动,而学生处于从属接受的被动地位,教师备课的质量——广度和深度全由教师主导(当然,现在推广的多媒体教学力图使学生将被动接受知识变为积极投入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去,教学活动不再是“一言堂”,但是,无论学生是被动听课,还是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堂上的“指挥棒”仍由教师“心随我动”)。备课10小时能把一堂课讲下来,备课20小时也讲一堂课,就是说备课的空间无限,那么其产生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自然不同。从人的基本属性讲,人在无压力、安逸的条件下,其潜能、创造力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有限的,教师备课的情况难免有“闲庭信步”的悠闲在里面。

三、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的过程对教师自身的提升和对课堂教学内容及效果的丰富、鲜活作用

人在有压力、有动力、受检验、受评判的高压条件下产生的爆发力、情感力产生的潜能、创造力和效果力如高压水泵,喷薄而出,无限而巨大。在压力和紧迫意识作用下,对知识的汲取力如干枯之土,会迅捷变成自己的学识,从而会在授课中厚积薄发,教学质量及效果必定生动而鲜活。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正是属于这种情况,在规定的时间内要进行课题研究——对某一事物持有疑问,并以此为研究课题,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解决提出的问题。而撰写论文,就是把从事的研究活动进行文字化的记录(文章化)。无论是课题研究还是撰写论文都要接受专家学者的审查评判,在这种压力下产生的研究动力、研究视角及其一系列连带的能动力是巨大而惊人的。曹雪芹在穷困潦倒的窘况下写出《红楼梦》,司马迁在怀才不遇的境况下写出《史记》,足以说明安逸的环境下难以产生惊世之作,“四面楚歌”的紧迫感下人方能有所作为。所以,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的过程是对教师知识的储备、充电、推陈出新、整合及创造力发挥的高压调动,对教师现有知识的“血液”更新、“血液”循环起到了活化、打压的抽取更换的作用,这是外部的作用。 同时,课题研究是针对自己在某一领域的独到见解进行研究,在此研究过程中查阅书籍、资料的过程丰富了教师的知识结构,比单纯的备课对教学的作用要更加深入、具体、丰富和鲜活,这是内在的自我鞭策、奋发向上的“觉悟”。可见,来自外部的紧迫感和内在的鞭策力会使得教师时刻处于知识的不断汲取和更新的紧迫状态,并以其敏锐独到的视角发现并解决问题,与时俱进,这个过程使得机体在新鲜的血液流动下排出陈液,机体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适应信息时代教书育人的要求而不被新知识淘汰。只有自身知识的不断丰富和推陈出新才可以丰富、鲜活课堂教学内容和质量。

1.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的内容

课题研究是一个过程,即对某一现象或事物有疑问,以此作为课题,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提出的问题加以论证和解决。论文就是把这种研究活动以文章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单纯写论文,即对某一现象或事物有独到见解和体会,然后通过大量的博览群书、查阅敏感尖锐问题和在先行研究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无论是课题研究,还是撰写论文,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种:

(1)与教师的专业有关的内容。

(2)与所教课程有关的内容。但即使所从事的课题研究从表面上看与所授课程内容无关,也不能一概认为该研究活动独立成章,因为各种知识有相通之处,更何况在同一领域涉及的不同内容更有相互渗透、承接、启迪的特点。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关联性研究课题。

可见,以上三种情况与教学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互补、互动、相辅相成的关系,即在授课过程中会发现问题,由实践到理论研究,课题研究不是空穴而来、纸上谈兵,而是真正来自于教学实践;另一方面,撰写论文又是对课堂效果和当时教师感受的文字性记录。

2.教学和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是一种相互结合的互动活动

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包含、共同成长与发展的关系。

3.课题研究、撰写研究论文的过程对教学的影响和作用

(1)发现问题点——敏锐的思考力和独到的见解力,锻炼了教师在教学方面开拓新领域、新视角的能力。课题研究中必须提出问题(点)。为此,教师必须广泛阅读书籍和相关论文,对日常碰到的疑难现象有深入探究的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现问题、解惑的先决前提便首先是阅读书籍、文章及自身具备的思考力。在读书的过程中,为了解释事物的现象以及解开难解之谜蕴藏的潜规则,要以怀疑的眼光去读,以怀疑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所以,在时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心理意识驱使下的博览群书,丰富、更新了教师的知识量,避免了同样课程周而复始的机械讲解,随时充实并丰富了课堂内容。另一方面,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教师对问题的敏锐思考力,自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教学目的、教学效果的设定等方面起到了丰富、鲜活的作用。

(2)梳理先行研究和问题点,确定研究课题——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会时刻渗透于教学之中。此时,尚未研究的新课题和新发现另当别论,大多数的研究课题都是多多少少以各种形式承前的同时展开后续的各种研究。重要的是,发现与先行研究不同的观点,或者是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和范围提出问题,确立研究课题。为此,教师需要在芸芸众生的观点中另辟新径,打破常规,具有与众不同的创新点,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教师的教学“机体”充满生命和活力的“活化剂”,会“鲜活”课堂的教学内容。

(3)独特的分析和新数据——严谨的逻辑论证能力锻炼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思辨能力。课题研究及论文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独特性。如果没有新视点和新发现,论文就没有价值。新论证、新数据是支撑独特分析不可欠缺的重要部分。在论证的过程中,严谨的逻辑思维力会锻炼教师的课堂讲解环环相扣、深入浅出。

写作课堂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生态化教学 大学英语写作 举措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Initiatives to Establish Eco University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JI Wen

(Hubei Three Gorges Polytechnic, Yichang, Hubei 4430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ecological background of college writing teaching, research initiatives to build eco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m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to meet students' individual abilities. For the study, a number of university English classroom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obtained show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college English writing, on the one hand so that students view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writing English writing class du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university ecological occur change, on the other hand,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skills improved, but also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mastery of English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s, training the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Key words ecological teaching; college English writing; initiatives

1 生态化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背景

“教育生态学”的观点首次出现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Lawrence Cremin在1976年的专著Public Education中。生态外语课堂教学的形成则是在本世纪初,Leather的专著Ecolog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成为了生态外语课堂教学形成的标志。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也渐渐开始关注生态化教学。首次出现运用生态学对各种教育进行反思的著作是李聪明的《教育生态学导论》。吴鼎福在1990年出版的《教育生态学》,是我国大陆第一本关于教育生态学的专著,对我国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起到了重大的引导作用。对于教育生态学的讨论早起主要集中在宏观角度,大都讨论整个教育的生态化问题,没有涉猎到具体一门学科的微观层面。随着生态化教学被引进外语课堂,谭玮提出了建立生态化大学英语写作课堂教学应该遵循的四个原则:“树立生本教学理念、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建立相互塑造的师生关系。”虽然已经存在的这些研究成果对英语教学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不同的课堂有着不同的生态问题,所对应的优化策略也不尽相同。大学英语写作作为一种产出性技能,是英语教学的核心技能,但现状却表明这种技能相当薄弱。改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应该从建立生态化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入手,虽然前人的论述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从实质性的策略方面来看,对与建立生态化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实证性佐证研究依旧空白。

2 生态化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建立举措

2.1 使大学英语写作课堂能够竞争与互助并存

很多生态因子都可能成为教学生态环境中的限制因子,大班式的教学环境就是其中一个限制因子。为了克服这个限制因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建立合作小组的方法,每个学习小组中都包含着英语水平高、中、低的学生,小组作为一个整体,各个小组之间形成一种竞争关系,促进学生在大学英语写作课堂中能够形成一种前进的动力。而在小组内部则要引导学生们互帮互助,形成一种和谐良好、共同进步的学习风气。这种组内互助、组间对比的环境能够更加符合个体生态发展,有助于建立生态化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使大学英语写作课堂平衡和谐。

2.2 确定符合生态化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目标

应试教育是长久以来打在大学英语写作教育上的烙印,使得老师和学生都只重视考试分数,而忽略了真正的语言技巧的培养,使课堂教学的生态系统被破坏,不能够促进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将教学目标划分为阶段性的,不限字数,不限形势,注重内容,形成语言输入与输出的有机结合,实现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生态化发展。

2.3 促进大学英语写作课堂的多元互动

在教育生态学的观点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构成大学英语课堂生态教学的因子,两者之间应该是平等、合作地参与到教学中。但是在现实情况中,大多数的老师依旧主宰着整个英语写作教学的过程,形成了一种强制性教学的非生态形态。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时应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英语进行讨论,以此来开阔思路。当学生思维出现瓶颈的时候,与同学或老师共同进行探讨,保证写作的完成。完成英语写作后将初稿进行互评与讨论,修改之后老师再进行批改,评出优秀作文在下次课堂上作为范文讲评。

2.4 保证大学英语写作课堂的开放性

从生态学有机原理来看,开放性的系统是必然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与外部进行交流和交换,最终才能生存和发展。教师可以在英语写作课堂上让学生阅读经典英文著作,观看英文短片或浏览英文网站,使学生从间接体验中收集写作素材,把生活引入写作。

3 对生态化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几点讨论

3.1 建立生态化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对学生看法的影响

大学生对大学英语写作的态度被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建立改变,大学生放弃了应试教育模式下消极的写作,培养了自己为提高自身英语技能而写作的积极性。提倡小组英语写作,打破了传统观念中英语写作单打独斗的形式,使得小组间相互合作、帮助,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得到激发。

3.2 建立生态化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对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影响

通过对某大学开展生态化大学英语教学以来成绩与开展前成绩进行对比,发现在生态化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建立以后,大部分学生的写作成绩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小组学习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写作的热情,间接体验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自由写作风格加强了学生对内容的重视,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和老师的鼓励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3.3 建立生态化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对英语综合运用的影响

通过建立生态化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能够使学生不再单纯地只是为了写作而写作,克服了应试的教育弊端,在有限的大学英语写作课堂时间内,创立多个维度的写作活动,有机地将写作和听、说、读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英语技能各个方面的综合提高。

4 总结

建立生态化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应该做到通过学习小组构建互助与竞争并存的大学英语写作课堂、确定生态化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目标、构建互动多元的课堂氛围和开放式的课堂方式。通过对生态化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得到的重要启示有:要以学生为中心,可持续发展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英语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子瑜.基于计算机网络辅助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实证研究[J].2023年全国电子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23.5(14):158-163.

[2] 孙力.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动态评价研究[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1):17-23.

写作课堂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写作 实践性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在当今社会都在呼唤创新教育之时,大学的许多课程仍强调理论陈述的确定性和理论体系的宏大严密,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化社会对人才个性化和全面化的要求。大学《写作》课堂,必须改变过去令学生厌恶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原则是确定《写作》教学改革方向和基本的教学方针,也是检验课程教学水平、质量的重要指标,我院以实践性教学原则为导向,十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探索《写作》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课程结构模式的改革与调整

一些学者认为:“重塑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同一性和教育的人文性,在课堂教学模式、课程结构模式、学生学习模式及教学管理模式上完成革命性转变,做到既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看的基本功训练与考核,又强调教师在创新方法上的导引作用,促进个性发展和创新人格培育。”[1]因此,构建《写作》实践性课程结构模式,首先要确定以实践性的教学理念为原则。

(一)《写作》课程的延续性和写作能力培养的长期性。“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就是意味着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要及时修正、跟进并创新。教育观念要从传统的、审美的、文学的象牙塔尖,脚踏实地地站到“应用中文”这一社会需求的现实上来;教学内容要从“基础写作”、“文学写作”转移到“专业写作”、“实用写作”上来。”[2]各高校《基础写作》授课主要面向本科大一学生,缺少对四年各阶段的不同内容和方式的持续训练和指导,而写作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项长期的有计划的系统工程。我院写作课经过改革,由原来的只有一门的驳杂庞大的《基础写作》课程,衍生为不同年级开设的几门子课程,第一学期整合精讲写作理论加之文学文体、理论文体,课程子名称为《基础写作》;新闻文体、应用文体、经济文体等应用性强的文体为第二学期授课的主要内容,子名称为《应用写作》;大二年级开设《文学批评新方法及写作》作为选修课,因学术论文其实用性和针对性,将其专门设置为学生的限选课《学术论文写作》,在毕业前第七学期开设。在此基础上正试行大三的学年论文和四年的“百篇文”计划。这样的课程设置遵循写作能力培养的规律,保证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提高具有持续性。

(二)夯实基础写作地位,重视应用写作训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行业已经把毕业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但是多数高校使用的基础写作教材都是将应用写作作为一章去讲,这种安排课时和涉及的文体太少,对于未来搞文字工作的中文专业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况且很多非中文的专业都已开设了《应用写作》的公共课。“文学写作与实用写作是平等的,同是基础写作母系统之下的子系统。且从比例上看,实用写作更大。应当说,这是一种科学、全面的‘写作观’,它有助于我国学者革新写作观念, 彻底纠正‘重文学轻用’的认识‘偏差’。”[3]因此,非常有必要将应用写作单独成立一门课,可以是专业基础课,也可以是专业限选课。高校的培养方向只有符合社会的需求,毕业生才能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二、实践性教学方法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式学习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十分明显,学生对于旧知识有了新认识,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消除了抵触心理。例如在讲到“主题的多元提炼”时,在课堂上开展了“《给我一片绿》主题多元提炼”的课堂讨论。学生讨论热烈,发言积极、思维活跃、集思广益,讨论结束,教师点评总结,学生也明白了主题提炼的方法,效果远比讲授法要好。在讲到“写作感知的三层递进理论”的时候,在课堂上进行了“有关冬天的话题作文”的讨论,将学生过往的感性认识层层推进,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了“写作感知的三层递进”是怎样的过程,将抽象的理论化为生动的图片和感性的回忆,这时候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为主导。

(二)情境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在讲到诗歌的写作时,讲课之前请助教小组同学进行配乐诗朗诵,让学生在优美的诗境中感受诗歌的内蕴,在诗情画意与美妙音乐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和韵律美,这样再讲起理论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习新闻文体写作的前后几周,每次上课前由助教小组学生报道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事件,在学生对新闻事件的关注热情被调动起来时,感受新闻作品写作的特殊性。展演校园小话剧《不屈的生命》、话剧片段《雷雨》等,演出前半部分,让学生写结尾,再由学生演出结尾,在课堂话剧演出的情境中,唤起学生渴望了解剧本写作知识的热情。

(三)小组合作式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学习调查报告之前,教师给出学生参考题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学校里通过调查、访问、发问卷等方式合作完成调查报告,将每班5-6人分为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任务,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调查并写出报告,在课堂验收时选出一名代表发言,根据课堂上展示的情况,由教师和学生投票,教师给出分数,作为整个小组每个学生的分数,计入小组每个人的期末成绩。前面两种教学方法中,实际上也是此种方法的体现,在这里不再赘述。这种小组合作式实践活动不仅使书本上死板的知识变得贴近生活,也提高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促使学生团队意识的增强。

(四)通过角色体验式教学方法,模拟实际工作状态。学习应用文体时,让学生扮演“办公室文员、秘书”角色,课堂上模拟公务员、秘书工作流程,课下将自愿报名参与实践的学生分小组轮流到学院办公室实习,学习办公室工作流程,了解党政机关公文的制发过程。教师讲授了消息的写作后,要求学生在学校或所在城市进行实地采访,学生扮演“记者”角色,采访结束,小组集体编辑写作稿件,让学生体验学习寻找新闻线索、搜集新闻素材、编辑新闻稿件等媒体人员的工作状态。写作课程有许多的作文训练,遇到易被学生掌握的文体,教师给出详细的评分标准,教师与助教小组学生各批改一半,要求写上评语不给分;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效果超出想象,助教们对同学们习作中的优缺点总结得非常好,结合教师画龙点睛的总结与升华,讲评就很全面了,而且小组共同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再找到学生们喜爱的例文,以学生的视角评价学生的文章,思路和语言都贴近学生,课堂气氛活跃,扮演了“中学语文教师”角色。这种教学方法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给学生以职业体验的机会。

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了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

以信息化校园里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将高师写作系列课程与网络信息技术融为一体,利用学校教务处开设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实现教学的信息化管理。目前我校使用的是清华大学开发的教学综合平台软件,集教学平台、论坛、发表作品网站等多种功能。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正朝向综合性、立体化的新的教学模式转变,既适应当今网络普及的新形势,又符合年轻人热衷于网络的特点。平台包括教学资料、课程通知、答疑讨论、课程问卷、教学邮箱、个人资源、课程作业、试题试卷库、在线测试、课程管理等栏目。师生可方便地发表原创作品和研究性学习成果,并随时在网上进行讨论与交流。老师留作业,学生提交作业和教师评改作业都在平台上完成,将优秀的学生习作上传,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在线分析。学生发表原创作品,大家百家争鸣似的评论,就像是在网站论坛。学生上传作品的时候可以配以图片、音频、视频,使许多优秀的文章可以优化储存并以超文本的方式呈现;写作教学中传统的阅读方式发生了从获取知识向审美体验的转变。对于学生来说,这个平台教学模式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加强了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交流,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热情。

四、学生学习模式被动型向自主性转变

(一)教材某些理论知识可以留给学生自学。对于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学习过,相对简单的理论知识可以略讲或作为学生自学部分。对于某些简单的但是实践性很强的知识,教师完全可以不讲,小组合作式完成调查报告,必然要阅读教材上有关讲解,亲身体验、自主学习是掌握这种知识的更好方式。

(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创造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上传教学材料,学生阅读和下载,学生可以在线自学课堂外的知识,这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相应地,也产生了新的考核模式,平台上可以自动统计学生登录次数、浏览和下载的次数、提交作业、上传文章和发表帖子、参与讨论的次数,这些都可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成绩参考,这个成绩经过折合也计入到期末总成绩当中。

(三)没有教学平台的学校也可以利用班级QQ群,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利用QQ群,将课堂上没有时间展示的习题、例文以及学生优秀习作等资料,通过群邮件的方式发给每一位学生自学,这种方式还可以使这些资料很好保存,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也可以查询使用。

自《写作学》实践性教学改革开展以来,我院在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改革突出了本门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实现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良性互动,成功评为学院精品课程。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今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总结,以期能让学生获得更大收益。

参考文献:

[1]赵德利,王渭清.中文专业实践性教学与创新教育论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05).

写作课堂论文范文第5篇

(一)当前的语文课堂以什么为本位?

调研表明,80%的语文教师都是把语文课当做阅读课来教。但这种教学时是学生言语生命的短视,遮蔽了学生内心的表达需求,抹杀了语文的诗意和课堂的生长力。

重读轻写,是当前语文教育存在的一大问题。在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背景下,语文过多的停留在工具这一层面。阅读本位的课堂的教学方式,几乎成为讲读教学的一统天下。其要求一是“讲透”,二是“多练”。为了讲透,自然离不开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离不开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离不开满堂灌。教师无形中占据着课堂的中心,明知这种教学只会使课堂失去活力,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种以阅读为本位,写作为附庸的格局一直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行为。

语文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为读而读,把阅读作为一种孤立的能力和目标,这阻止学生成为言说者,抑制学生言说欲望,其精神世界只会越来越贫乏。语文的功能应指向说、写,只有在说、写的言语表现中,听、读才有目标和能力可言。以阅读为本位的课堂,较之于写作本位课堂而言,只会戕害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失去学习的欲望。

(二)以写作为本位应解决哪些问题?

1.打破阅读本位的教育范式,丰富语文课堂的形式,寻求更好的适合学生发展的途径,重构符合学生需求的语文课堂,以培育学生的言说意识为目的,为学生言说表达服务。

2.实现阅读与写作相融,以写作催生阅读。

3.从课堂走向学堂,体现课堂的开放性、丰富性、分享性。

写作本位语文课堂,基于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写作为平台,实现学生从接受性阅读走向分享性阅读,从阅读本位走向写作本位,从知识训练走向人的素养的塑造,真正为“人”的发展服务。

二、以写作为本位的课堂实践

(一)写作为本位课堂的理论框架

潘新和教授说:写作本位更有利于构建较为合理的教学体系,构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语文课堂。理由如下:

1.写作本位课堂是指向学生言语生命的课堂。语文教学能力层面应指向说和写。听、说、读、写四种中,听读是准备、积累,说和写是延伸、目的,写包含了读,也能带动听和读。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获得语文能力,更重要是为学生言语生命表达、言语上的自我实现奠基。

2.写作活动兼容了阅读活动。写作的主体在写作时必须同时具备作者与读者双重身份,写作行为始终隐含着阅读。阅读有益于写作,写作更能促进阅读。阅读的感想只能通过写作,才能清晰、深刻的呈现。同时,写作必然会促进学生去读更多的书。

3.写作本位比阅读本位更能养护学生的心灵。它更顺应学生的言语天性,更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更适合学生进行分享性的学习。所以,以写来统摄听说读的学习,比读来统摄听说写要更贴近学生的需要。

(二)写作本位课堂的实施路径

孙绍振教授说,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但是,并不能自发的拥有自身的言语。启发学生写作主体的觉醒,让学生获得自己的话语自觉和能力,这是共同的愿望,但是要完成这项任务,关键在于从现存话语中挣脱出来。

写作本位课堂试着打破为读而读的阅读范式,将写作作为催化剂,引领学生更广泛的阅读,激发学生的批判力、创造力、想象力,体现课堂的系统性、有效性、多元性、兼容性、生长性的特点。

1.读与写结合,实现课堂的系统性。

以写作为本位的课堂力求做到听、说、读、写的有机统一,而不是割裂四者关系。不是只为阅读而读,不是以一种标准的答案来规范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想引导到我们预设的框子里的教学。写作本位着眼于打通阅读和写作的关节,注意学生的言说需求和思想的个性,教师需要做的是中立的看待学生发表对文本的看法,真实的再现课堂的发生的思想碰撞。学生的言说是独特的,不能被老师的标准所取代。

案例:美国语文《项链》怎么教?

(一)课前做好充分的阅读准备,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个性化地展现课文,进行恰当的阅读提示

(三)系统的练习

1.思维与文学

批评家之角:文学批评家Edward D. Sullivan宣称:《项链》这篇小说的矛头并不是指向道德的,诸如“诚实是最好的方针”,而是在人们的生活中“盲目的机会原则”在起作用。你同意还是不同意批评家的观点?引用证据证明并支持你的观点。

2.写作选择

项链续集:你认为,还清债务,发现了项链的真正价值之后,玛蒂尔德现在的生活将是什么样子的?给这个故事写一个续集,解释她是怎样向命运妥协的。

演讲计划:应用俗语“成功是正在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而幸福则是正在想着你得到的东西”分析《项链》中的人物形象。在演讲笔记中解释你的思想。

美国语文教育研究表明,《项链》的阅读是为学生的言说铺设平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让学生具有批判性、创造性、想象性思维,以实现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以说、写为通道,打通说、写和阅读的关节,体现了美国语文教育训练的系统性。而我们的教学实践基本是围绕文本的属性,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对小说进行文本分析,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学生被动的学习文本知识,这样的课基本是接受性的阅读,以阅读为本位的课堂。

2.为写作而学习,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写作本位课堂需要打破教材选文的限制,有针对性的满足学生的需要,依据需要学生需要顺从的改变选文类型,精选阅读文本,悟得写作之法,达到满足学生言说表达的要求。

所选案例的作用体现在读与写上,从读中进行研究、自省,然后明法、效法、取法、用法,最终落在写上。如以《祝福》、《孔乙己》为案例对比阅读,来体会肖像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好处。如以《项链》、《警察与赞美诗》为例来体会小说的结尾艺术,体会人物的命运结局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反讽效果。

附学生的习作:

自由

吴鹏

小时候,天天回家便是被父母守着写作业,写错了便要重写,很郁闷。眼神空洞的看着父母,任其对自己进行安排和惩罚。反正我对父母已没有要求,反正已经习惯了。

不过,初中有一段时光值得我回忆,每天骑着自行车,和同学们一起比赛,那时的脸上是微笑的,每个同学都在大声的喊着,狂叫着,嘴都快僵硬了,但心是快乐的。

更高兴的是,班主任是如此的漂亮,我们几个男生特别来劲,总眯着眼睛等老师上课,看她的每一个动作,表情始终保持微笑,以表示我们是认真的。(描写的作用)

哈哈,其实我们是什么都没听啊。(结尾艺术的运用)

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是一脉相承的,不可分割的。阅读指向写作,写作反哺阅读。教师从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相机教学,让学生为写作而学,为生命意识而写,写作不会是一件痛苦的事。

3.电影、音乐的解构,实现课堂的多元性

电影、音乐世界的解构其实是另一种写作,它可以更真实的接近学生的内心世界。以电影和音乐构建的语文课堂,学生喜欢。它可以解脱考试的镣铐,可以打破语文字词句的知识系统,直观、形象牵动学生的情绪,言说是一种自然。

有人会说,受很多条件限制,在现行的教育模式下,40钟概念很难完成电影或音乐的深度解构,所以语文课堂和电影、音乐无法兼容。不过,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课堂不是老师的专用场所,课堂也不一定需要老师来控制住它的发展轨迹。可以让学生先欣赏、交流,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批判性的评价。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成果与同学们进行分享,对出现的问题可以进行再学习和思考。这样,把传统的课堂转变为学堂,教师只是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思考、创作、评价,课堂内容和形式更丰富。

例:对电影《霸王别姬》、《海上钢琴师》、《岁月神偷》等电影进行专题研讨;对音乐《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我是歌手》等节目进行评议,如《十一年》——北漂族的奋斗辛酸史、《伤》——42岁音乐原创人的心路历程等,学生通过音乐能找到自我,认知自我,感化自我,以此为话题进行音乐解构,学生也乐意表达自己的看法。

操作方法:每周布置电影(音乐),学生回家做好观看、解读、评价工作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自选的电影(音乐)进行分析、探讨、评价工作

每周设立一节电影(音乐)评论课,由学生进行相关展示工作

写好电影(音乐)评论文

每一首歌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部经典电影都是一个传奇。学生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平台,生成了我们无法想象的惊奇。

附:学生的经典评论:

人生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行,理想注定与孤独为伴。当你还在追逐理想的路上,你能预见自己的孤独,但你可能无法像陈蝶衣那样安放自己的孤独。

——李思意《霸王别姬》

随心而动,起舞飞扬,音乐渗透我的肌肤、血液、灵魂,我听到了灵魂的跳动,触摸到了音乐的温度,闻到了音乐的味道,看到了音乐背后的故事。

——楼倩文《中国好歌曲》

4.辩论、演讲,实现口语与写作的兼容性。

讲什么,如何说服别人,写作之始就要考虑读者反应。学生的说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写又是说的一种观照。

操作方式:

以辩论和演讲方式进行活动,如《新闻周周讲》、《我说故我在》演讲会、新闻辩论会等。如《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道德能不能绑架新闻的真实——砍“柴”还是挺“柴”》

附:我觉得,新闻记者在采访报道新闻时,不能人为的加进自己的感情倾向,同时还不能人为的扩大新闻背后的故事,必须以客观真实的报道来完成新闻的报道。你在报道《矿工的讨薪故事》之后,是否观照到新闻报道之后的再一次伤害,所以,我以为,新闻应真实而不能注入人为的道德情节。——宋皖北(正方)

柴静的人文关怀让我们了解新闻背后的故事,让我们知道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事实真相。这更能让我们接受新闻的正能量。——陈佳敏(反方)

新闻事件、热点话题进入课堂,面对真实事件,你呈现什么,如何呈现,同样是写作。大部分时间呆在学校的学生,很少有时间去了解新闻。但学生的成长不是单线的,而是辐射式的。他们有这种好奇和能力去解读身边的新闻大事。教师可以适当的为其大开窗户,引进新的元素,让他们带着好奇生长。同时,对于某些有争议的新闻事件,学生同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

5.写作实践活动,实现课堂的生长性。

以《青龙偃月刀》为例,结合家乡民俗风情,进行一次民俗文化调查,写调查心得。在感受刀中故事、刀中文化之后,学生可以从生活中寻找相似的例子,如:篾匠、弹棉花匠、碾坊人、手工编织人等近似消失的传统技艺的坚守者,与何爹身上有着相似的遭遇,学生在生活中搜寻历史记忆,感受家乡乡土文化,写作自然而成,课堂也富有生长力。

1.走近家乡故里,感受家乡独特民俗风情。

2.搜集资料、整理成文

3.QQ交流、集中展示

附:文秘班孙晓露的龙门古镇民俗调查手记:

如《青龙偃月刀》课文里传达的声音一样,很多的传统技艺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失了,不能不让人产生伤感之情。

手工作坊还有一些,依稀可以看见墙头有这样的广告:纯手工制作,材质古朴。但很少能亲眼看见老人用手工编织那些草帽和斗笠。豆腐的磨坊还在,长满了青苔,那发黄的把柄可以告诉我们,现在的人已不再用它了。庆幸的是,龙门的古街上还有一家理发店,我还在里面见到“青龙偃月刀”了,我也终于明白韩少功为什么要以青龙偃月刀来命名剃头刀了,也明白何爹的坚守有其独特的悲怅和孤独了。

这样的活动知识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每一次活动都要认真的准备,要了解相关的资料,要完成一系列的听、说、读、写活动,需要一定的毅力和耐力,还需要相互间的合作。不过,这种实践活动,打破了课内与课外的界限,以写作为引领,构建适合学生思考、运用、实践、反思的平台。学生在活动中,既完成了阅读的升华,也实现了阅读和写作相融的有机渗透。

(三)写作本位课堂的问题及突破

写作本位课堂在实践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问题:

1.课堂时间的限制。40分钟的时间,有时很难铺展一些写作活动,学生的现场写作囿于有限时间和学生的学情,效果会打折扣。

2.教材的限制。教材的选文有其体系,教师需要打破其编撰体系要求,重新进行设计,对一线教师是一次挑战。加上没有相关的资料和教学经验,很容易产生无效课堂。

3.应试的挑战。在习惯了功利性的教学之后,惯性的思维很难改变。

本文尝试做到了以下突破:

1.重构课堂组织形式。先学后教,实行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由学生在确定学习目标的情况下,自主合作学习、研讨、评价。教师组织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写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言说技巧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评价能力,实现语文的本质功能,而不是为考试服务。

2.转变学习方式,实现接受性学习到分享性学习的转变。写作本位课堂重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听、说、读、写的重要性,切实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人文素养。

3.突破教材与课堂的限制,实现课堂到学堂的转变。写作本位课堂更侧重学生的需要,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阅读材料,引进许多新的元素,实现有效阅读、联系社会生活、关心学生发展。

三、写作本位的语文课堂的反思

(一)写作本位课堂的收获:

1.课堂变化:由课堂走向学堂。打破以阅读为本位、以考试为目的的讲读教学、打破教材选文的限制、打破课堂时空的限制、变接受性阅读为分享性阅读,以写作为平台,构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学习场、生活场、精神场。

2.教师变化:教师由原来的讲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引领学生从阅读走向写作,用写作反哺阅读,重构课堂形式,与学生一起,教学相长。

3.学生变化: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能在写作本位课堂中找到自我的存在,体会到写作不是痛苦的,而是言说生命的需要。

(二)从目前看,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后续研究跟进

1.教师的观念尚需改变,学生的活动多了,教师的传统教学受到了冲击,教师觉得这种教育不可接受。

2.教学理念能否真正在教学实践中推行,能否禁受住应试教育的考验。

3.教材的编撰体系和教学实情不相符。教学实践大体上是完成教学规定篇目,教材编定的表达与交际、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不多。

四、总结:

卢安克在他的博客里说:“标准化教育”是一种“让人心死去”的教育理念。可这是我们天天面对的教育,我们的学生就是这样的教育产品。我们就像屠夫,挥起考试的利剑,斩断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写作为本位的语文课堂,能给学生带来新的空间,存放他们的想象力;能给学生搭建写作平台,催生他们的创造力;能给学生言说的机会,提升他们的批判力。如果说语文是一首美丽的诗,那么教师是吟者,学生是歌者,二者相伴前行,诗化人生。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23.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