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论文(精选5篇)

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当前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以及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化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课题。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贴近大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实际,把理想信念教育看作是一个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思想认识与实践相统一过程、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过程。

[关键词]理想信念;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对策

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当前,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文化多元多变,这就为我们当前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所处的时代背景

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世界力量的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状态,共产主义信念在很大程度上遭到质疑。与此同时,西方还出现了一股以福山为代表的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社会思潮,认为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由此构成了历史的终结。这股思潮的实质是要用他们主导的所谓的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观来代替社会主义制度,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指导思想地位,从而削弱人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经济全球化以及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人类交往方式的变革是当今时展的重要趋势。而经济全球化不断由经济交往拓展至政治交往和文化交往,更是改变了社会意识的面貌,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广泛地交流和激烈地碰撞。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不仅给世界的经济与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而且极大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情感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西方国家的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也相涌而入,竞相冲击着人们已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从国内来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们国家也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理想信念深刻变化的时期。正是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使不同社会群体在经济地位、社会角色、职能分工等方面的差异日益明显,使人们思想活动越来越表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从而引起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的日趋多样化。同时,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便捷性等特点,网络世界的互动关系异常复杂,也加速了各种思想、文化、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我国社会生活所发生的这些深刻变化,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就出现了社会意识多样化的趋势。

从积极意义上讲,社会意识多样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果,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日益繁荣的重要表现。各种社会意识和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有利于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与生命力,有利于推动思想文化的创新、繁荣与发展。自立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自由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法治意识等正在蓬勃发展起来;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获得新的解放,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活力,思想状态和精神风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生动活泼。可以说,社会意识多样化是思想文化的生命和活力所在,是一个社会文明、和谐、进步与繁荣的精神表现。

但随之而来的是问题的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多样化很容易导向价值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从现实生活看,作为社会意识多元化具体体现的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争奇斗艳,甚至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不免掺杂着正确与错误、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的思想倾向。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破坏着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理想信念层面的动摇和偏差,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

主要特征和问题

在任何一个社会里,大学生都是思维活跃、富于创新的高智力群体。大学生正处于个体价值观逐步稳定和定型的决定性阶段,他们的价值观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和社会思潮的影响,理想信念作为价值观的核心更是如此。当前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以及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化给身处其中的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带来一定难度。这正是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课题。

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微观方面看,更多表现出务实和理性的姿态,侧重于个人理想实现途径的多样化。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角色及地位,决定了他们的关注点更多地局限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婚恋、就业等非常现实的几个方面。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他们思想活跃,自主意识显著,表现欲望强烈,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和美好期待。因此,他们更多地关注近期理想(或者可称作是近期目标),比如顺利完成某个专业的学习,培养和锻炼自己某个方面的技能,获得某项奖励等;同时,他们也更倾向于关注个人的理想,比如努力学习以期如愿以偿找到满意的工作(职业理想),挣更多的钱,让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生活理想)等。

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宏观方面看,他们展现出来的社会理想总体上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在思想政治方面,他们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当代,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在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一些消极、错误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外西方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传播媒介优势,竭力推销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且手段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隐蔽。如果大学生对资本主义

的文化和价值观渗透丧失应有的警惕,缺乏强有力的应对措施,很容易落入西化和分化的意识形态陷阱,失去主心骨。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大学生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方面的问题。当代大学生成长生活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个体意识和主体意识日益增强,比前几代大学生更加务实理性。部分大学生更加重视并努力追求个人的利益和价值,其一味追求成功和满足自我的欲望明显强化。如前面所述,正当地追求个人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无可厚非。问题是,某些大学生对个人喜好的偏执和对自我利益的贪求,使得他们往往倾向于夸大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而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认识相对不足。比如有的大学生努力学习仅仅是为了就业和出国留学,在追求个人理想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忽略甚至排斥社会理想的存在。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作壁上观。在我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希望的大学生们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理想信念状况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三、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

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实践,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升华,理想信念的形成更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与人们的个体身心发展状况、社会化程度和社会实践的水平密切相关。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贴近大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实际,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真正把理想信念教育落到实处。

1.关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把理想信念教育看作是一个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讲,客观事物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来讲是否具有价值,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该事物满足人需要的程度越高,该事物对人的意义就越大,相应的,人们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就越高,希望拥有该事物的动机也就越强。理想信念对于人的作用和意义也是如此,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适应受教育者的需求,才能获得植根生长的土壤。

因此,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关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之中。针对当前大学生高度关注个体发展、崇尚成功的思想特点,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关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具体需求,对于他们所处特定社会时期、特定生活环境和特定人生阶段所必然带给他们的各种疑惑和困难,要积极引导并协助解决。比如,加强大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把握好自身的社会定位和发展要求,才能进一步理解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以及自我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再比如,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人生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才能逐步帮助学生们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在追求理想信念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能够不畏牺牲、不懈奋斗等。把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看作是一个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

2.关注大学生个人理想和近期目标的确立与实现,把理想信念教育看作是一个思想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可以把理想划分为许多类型:从理想的层次上划分,理想有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等;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理想有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等;从理想的对象上划分,理想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等;从理想的内容上划分,理想有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以往我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更多关注社会理想、长远理想和崇高理想,而对大学生的个人理想、近期理想和一般理想强调不足,造成理想信念教育过于高远而不切实际。其实,理想信念是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我们鼓励大学生志当存高远,立志做大事,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但是同时,我们也要防止好高骛远、陷入空想,而是引导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立志需躬行。伟大的事业、崇高的理想,起点就在脚下,在一切平凡的岗位上,在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工作中。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所以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一方面不能泛泛而谈社会理想、崇高理想、长远理想,另一方面也不能只强调个人理想、一般理想和近期理想,而是要把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用社会理想、崇高理想、长远理想来引领个人理想、一般理想和近期理想;用个人理想、一般理想和近期理想带动社会理想、崇高理想、长远理想。真正把理想信念教育看作是一个思想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2篇

(一)国人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正确

国人职业教育理念落后,在高考录取时,本科学校优先于专科职业学校录取学生,只有考不上本科学校的学生才去专科职业学校读书,专科职业教育成了部分学生没有选择的选择,教育制度无情的将学生进行等级划分,专科职业教育的学生被我们的社会打上“低本科生一等”的烙印,导致我国人才资源高度集中于本科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能高技术性人才匮乏,阻碍我国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加拿大,他们认为专科职业学院学生与大学本科学生一样的重要,只是社会分工不一样,相互之间不能替代,各有所长。大学本科学校培养的学生偏重于理论,职业学院培养的学生偏重于实践技能。在加拿大,专科生如果还想学到更多理论知识就再去读大学,而本科生毕业后如果觉得实践技能不够,还需要多学些实践技能就再去读专科职业学院。加拿大教育更多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将本科教育与专科职业教育有效的资源整合,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为社会、为学生就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培训服务。加拿大的学生和社会在对待职业教育和文凭上更加务实。比如企业在招聘工作人员时,文凭的高低不是录取员工与否的主要指标,更多的是看岗位的性质,人才需求与学生所具备的能力是否相匹配。一个对技术要求高的工作岗位,绝不会录取一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而没有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毕业生,更多会录取一个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的专科生。如果这个本科生非常想得到这份工作,那他还需要到专科职业学校去学技术并取得相关技术职业证。相反,国内对学生的认定更多的是看文凭,把学生引导到文凭竞赛的道路上,使得学生不是在为社会需求、自身兴趣而学习。结果是,学生们非常辛苦的考取文凭,但高文凭不一定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不一定能更好的胜任工作,这就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二)我国教育管理理念落后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教育管理理念落后,还是采用“严进宽出”的教育理念,现在由于招生原因,很多职业院校已经转变为“宽进宽出”。“严进宽出”是指,学生通过严格的考试等方式进入学校学习很难,但毕业很容易,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毕业率都在95%以上,这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不到80%的学生毕业率形成反差。加拿大职业教育实行的是“宽进严出”,“宽进严出”是指学生通过考试、申请等方式想进入学校学习很容易,但要拿到毕业证书必须达到学校严格的考核标准,否则不能毕业。我国职业教育管理理念与加拿大职业教育管理理念最大的区别就是“宽出”与“严出”,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在对学生进行具体管理、考核时,会带来巨大区别。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树立对文凭、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

国人对文凭的热衷,主要是缘于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和现代社会错误的选人用人观。在传统思想方面,由于我国古代读书好的学生,最终可以做官,读书成功意味着事业成功,渐渐使国人对读书形成了巨大的期望,高学历高文凭成了一味追逐的目标。在现实中,家长在培养子女方面,很少关心子女的兴趣、爱好和擅长的方面,一味鼓励考大学、考名牌大学,而子女如果选择读职业类院校,则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不成功。在社会选人、用人观方面,我国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是从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一味的追求高学历、高文凭,不但导致了人力资源的错配,也产生了错误的社会影响。典型的案例是,某市环卫部门招聘环卫工人时,有研究生竟然成功应聘。我们不否认研究生也能做合格的环卫工人,但这与现代人力资源最优化配置相违背。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首先是要唤醒国人对文凭的认识,一个学习成绩不太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一样是人才!对我们的社会来说,人尽其才,学以致用才能实现人力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二)改变落后的教育管理模式,学习加拿大的“宽进严出”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职业类院校的学风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学生“逃课”、上课睡觉、玩手机等教育管理问题频发。我认为要彻底改变现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学风问题,必须要转换我们的教育管理理念,学习加拿大的“宽进严出”。下面以加拿大安大略省“卡纳多学院”对学生的管理效果为例。在加拿大“卡纳多学院”学习期间,平时接待我们的是已经从“卡纳多学院”毕业的两名中国留学生,他们在国内则是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班的学生,在国内读2年后转入“卡纳多学院”继续学习2年。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及实地调查,进一步了解了“卡纳多学院”的学生教育与管理。在“卡纳多学院”学习的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在中国国内学习成绩并不是一流的学生,可以说是高考文化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在国内职业院校读了两年,他们大部分英语四级都没有能通过,那么在国外学习面临语言压力的情况下,是怎样完成学业的呢?留学生坦言,在国内两年是“混”过来的,在国外两年是“学”过来的。为什么中国的学生一到国外就认真学习了呢?是因为在“卡纳多学院”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一学年两学期中,只要有一门课程不及格则必须留级,全部课程通过后进入下一年级学习,至于具体毕业的时间则完全取决于学生全部课程通过的时间,在“卡纳多学院”有读了5年还没有取得毕业证书的中国留学生。所以,当中国留学新生进入“卡纳多学院”时,与师兄师姐们一交流就很清楚的认识到,只有认真学习才能顺利毕业,而且“卡纳多学院”的课程通过率一般不超过80%,比较难的专业,学生顺利毕业的甚至只有约50%,严格的考核树立了优良的学风,优良的学风为学校发展打好了基础。和国内学校相比,我们的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有补考,补考不及格甚至还有毕业清考,而且毕业清考的通过率极其的高!学生们届届相传,学生对学习没有压力,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教学质量怎么能得到保障?好的学风自然很难建成。学校对学生学习要求的不同,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所以,要树立更好的学风,要从对学生认真严格的考核开始。通不过考核的,则不能让其毕业,这既是对社会人才质量负责,也是对学生自身负责。

(三)打通本科学校与专科职业学校之间的通道,实现本科与专科教育资源互补

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3篇

1、权力分配上的“行政型管理”和“学术型管理”

中国受几千年的封建专制集权国家的政治体制影响,传统文化强调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官本位”思想,而古代西方文化源于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等多种文化的融合,包容性强,而且在政治体制上大多实行分权制,重视民主和制度建设。在此影响之下,中国大学的管理体制是权力集中,官学一体的“行政型”管理模式,此种模式有利于各组织机构的统一和协调,但下属的各个学院的独立性不强。西方大学的管理体制则是权力制衡,官学分离的“学术型”管理模式。整个学校是一个组织松散的学院联合体,各学院根据历史背景、专业需求实行独特的学院制,经济上自负盈亏,围绕学术发展开展各项工作。同时为确保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在美国还会成立美国大学联合会,建立终身聘用制与教师投诉听证制等制度,维护一流大学的学术标准,从制度上保证学术自由。这样的管理方式可能会导致组织涣散,各学院标准难以统一,但同时也减少了繁杂的行政事务,增加各学院的独立性和自。

2、严进宽出的“大众教育”和宽进严出的“精英教育”

三国魏人李康的《运命论》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种“枪打出头鸟”的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受其影响下的中国大学教育实际上是“行政型”管理下,与政绩挂钩的严进宽出的大众教育,满足“教育公平”的需要并有助于提高整体的民族素质。但容易忽略对学生的继续培养和专业发展,导致缺乏领域创新、术业专攻的精英人才。在西方文化中,“争”一直浸透在西方人的潜意识中,从古希腊文化中的“争论”和“争辩”到现在市场文化下的“争分夺秒”,“公平竞争”,这些都促使西方大学教育在“争”的熏染下引入了淘汰制,推行的是在学术型管理下,专门培养人才的宽进严出的精英教育。学生即便进入大学后,也随时有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为此西方大学从各个方面努力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二、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以上对中西文化在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的不同背后的阐释可以得出中西文化在中国大学教育的应用上各有千秋又各有不足,中国大学教育应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中取得长足发展。中国大学教育首先应注重“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集体责任感和团队意识的同时尊重人的个性与学术自由。其次,注重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相结合,保证中国大学的管理模式在宏观方向得到统一与协调的前提下,给予各学院、机构根据自身特点独立、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权利。再次,强调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在基于全民教育水平有待提高并且全国教育资源不公平的现实状况,保证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公平的同时注重适合社会发展的精英人才的培养,使大众教育真正能够成为能够包含经营教育的大众教育。

三、结语

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管理;价值选择;以人为本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96年在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强调人本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这也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不仅要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方法之中,更要体现在学校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上,体现在学校建设的整体氛围和校园文化里。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时代内涵

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本位出发,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体现人性、要考虑人情、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正如台湾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所概括出的人本管理核心精神那样:点亮人性的关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以人为本首先是对“神本”与“君本”的超越与扬弃,是对君权、神权思想的彻底否定与对人的基本权利的普遍尊重;是对自由、平等、法治等理想社会的价值诉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目标。尽管目前我们仍然无法绝对有效地使全社会共享社会所赋予的人类权益,但强调以人为本则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它也是对社会普遍的每一个体的关怀和尊重。整个社会成员中的弱势群体、少数人的利益以及个性化的要求都会受到充分的关注。因此,以人为本是在不损害群体利益的前提下人的个性的充分展现。

二、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物化”现象也日益严重,人变成了经济动物,为物欲所羁绊,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的价值的衰退和生存意义的部分丧失,这也会限制、阻碍甚至破坏人际关系的正常交往、沟通和理解。人的主体价值被忽视,人际的亲情、友好互助的平等合作精神被漠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个性充分发展也受到制约。“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将更加关注人的自由、人的情感、存在和价值,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再次成为时代的呼唤。”作为人的培养的主体,教育承担起人本教育与管理的理念,光大人的自由、创造与价值已义不容辞。

首先,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更加注重人才的素质与特色,追求人的个性与创造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信息技术层出不穷,人类生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工作效率将成倍地提高。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高新技术都是由人创造、使用并为人服务的,反过来对人的知识、智慧、管理才能和创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和未来的科技战实质上是人才战,知识和人才特别是高、精、尖技术人才将大幅度升值,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人的创造性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的地位、价值也必然不断提高,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对人的管理也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以便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展现。其次,学校的发展也需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学校的发展是物力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整合共同起作用的结晶,而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力资源。学校的管理是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的,即一切为了“育”好人。一所成功的学校,不仅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而且需要发挥他们的集体协作精神,充分发挥其潜力。法国管理学家罗贝尔·萨蒙在他著作中引用了亨利·明兹伯格的一段话:“管理已经成为一项主要基于分析性方法的技术任务,而制定公司战略则首先是一项综合性任务。在我看来,我首先相信知识的获取和对人的开发;相信直觉的力量,相信一种根据经验的和渐进的方法(类似于我们在学习中可能偶尔采用者);相信新生和听取别人的意见;一句话,我相信人。”萨蒙分析了这段话,他说:“无论在管理中或生产中,翻来覆去老一套的常规工作,正不断地失去其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是全体公司职工的创造性潜力处于最佳状态。”正如所言,学校的发展需要在学校领导带领下全体教师同心协力去完成学校的发展目标,挖掘其内在潜力,才能真正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学校的发展就是学校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

学校人力资源开发首先体现为学校人力资源的可预测性和管理性。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对本校的教师队伍、领导队伍的年龄结构、职务结构、学历构成等进行分析,合理优化配置学校人力资源。学校在分析自身当前的发展现状及社会环境、国家政策对学校发展的影响及对未来自身发展的趋势的基础上决定对人才数量的动态性增减。教师岗位的设置及班级教师的配备既要能突出学校特色,又要人尽其才、发挥教师的特长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教师也通过各种职业培训不断更新知识、调整自己。学校可以通过人性化的制度管理、绩效评定、情感管理等途径进行对人力资源管理。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的实现

教育管理不仅要强调“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突出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更要实现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完成被管理者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的管理目标。这是学校教育管理“既教又管”这一特征的直接显现。而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机关事业管理或以增加生产效益为目标的企业管理,尽管都把对人的关注作为管理的核心问题,但管理中的人仍然只是管理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是作为“经济人”而进行管理。与此不同是,学校教育中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把管理的目标定位在育人上。因此教育管理的理念应该是充分人性化的,应依托于以人为本这个根本出发点。

传统的学校管理基本上是按照垂直管理的模式,由校长行使家长式的管理权威。而现代意义的学校管理,则大多数是按照行政职能和科层管理模式,由上一级根据权限向下一级实施控制和管理。管理便是控制,管理者便是控制者。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观念中,管理者必须首先是教育者,而教育者也是管理者。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必须体现出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为本和以服务为本这三个相互关联、互相促进的管理层面。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把教育管理的重心落实到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目标上来。教育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不是以牺牲学生的自由意志和自然天性为代价的,而是以学生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自我意识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为基础。教育管理的形式不能过度追求整齐划一的管理标识而忽视学生的个性与多样化的需要。高度企业化或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只能适合某一阶段教育中的管理手段,而不能也不该成为学校管理的基本模式。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求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养成独立的个性和优良的品质。因此学校管理中的人本意识就是要突出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资源的分配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中的学生意识。

因此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中,管理就是服务,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思想的自然延伸,树立以“服务为本”的管理理念,真正把学生的需要作为管理的目标,改变传统管理中威胁、监督、命令、禁止、惩罚等暴力式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和被管理者之间命令与服从、支配与被支配的主从关系,以避免像传统管理中那样管理者把从管理体制中获得的管理权限直接转化为管理者的权力。在学校管理中,打破传统师道尊严对管理的影响,管理者应善于倾听的被管理者的心声,树立耐心和设身处地的为人服务的人本理念。“俯首甘为孺子牛”般的工作姿态和精神意识,既不是源于亲缘的责任,也不是境界的超拔,而应成为当代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教育因为受教育者而存在,管理同样因为人的全面发展而获得意义。

参考文献:

①张今声,论人本管理[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1)

②陈颢,非理性管理:现代学校管理的新趋向[J],教学与管理,2001(2)

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把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开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使全体大学生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一.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当代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由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当代大学生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才能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实践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时代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对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肩负新的历史使命,既需要着力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能力,又需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已成为社会选人、用人、评价人的基本尺度。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就是澄清是非,知善恶,辨美丑。

二、理想信念教育主体、客体、介体、内容

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即我们的辅导员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好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教育者自己必须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保证人格的思想性和工作的思想性。

客体即理想信念教育的受动者,也就是我们的高校大学生,这是我们理想信念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说大学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客体,其实也是相对的,在理想信念教育整个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客体在转化的过程中就会成为教育的主体,,在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用适应超越规律,充分分析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做到二者的协调平衡,即达到教育硬目标,又不失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达到教育的软目标。

介体即理想信念教育的媒介。包括广播、报纸、网络等,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班级等正式群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引导好社团、同辈群体等非正式群体的发展,将其纳入规划,重视其巨大作用,保证经费投入;第三,要重视网络在教育中的作用,主动占领宣传阵地,唱响主旋律。

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必须注意结合日常生活,既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又具有符合针对的学生的特殊表现方式,使学生能、愿意、乐于接受,在建构中批判,在批判中建构,注意将教育内容外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行为。

三、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施

有了好的内容和载体,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实施、管理和调控。理想教育的实施过程应该是教育者搭建平台并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也是大学生们参与、体验、感悟、升华的过程。必须分析不同层面大学生的特点,分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体实施方法有理论教育法、实践锻炼法、榜样教育法、自我教育法、形象教育法、心理咨询法等。

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几个原则:1、综合性,即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体系中进行统筹综合,确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综合教育体系;2、渗透性,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现方法有显性方法和隐性方法之分,前者已被长期运用于我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之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随着大学生群体和时代的变化,其作用已大为减弱,迫切需要包括隐性教育法在内的其他教育方法予以补充。

四、理想信念教育效果评估

理想信念教育评估是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环节,是正确决策的基础,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关键,是全面总结的依据,对加强和改进教育活动、促进教育活动科学化具有重要作用。理想信念教育评估的根本标准应该看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进步,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理想信念教育效果评估的特点包括:评估的对象和效果具有广泛性,充分对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载体、策划、实施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估;评估内容和标准具有客观性,思想性和有效性是主题教育评估的最终标准;评估结果具有相对性;评估的结果具有导向性;评估的方法是定性和定量的统一。

总之,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主题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关系到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的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辅导员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把握好内容、载体、策划、实施、效果评估等各个方面,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自己应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