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论文(精选5篇)
发酵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中我们都设置了知识内容和技能内容,如微生物药物的产生菌,其知识内容和教学要求为掌握新药产生菌的分离、选育方法;药物产生菌的保藏方法。其技能内容和教学要求为会进行菌种分离、保藏操作。这样不但强化了学生学习时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也保证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良好衔接,保证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目前我们的《抗生素发酵工艺》教学是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企业实习和仿真软件的使用使得学生对抗生素发酵和生产更加直观化,教学中图片、视频等的应用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这些方法和手段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抗生素发酵工艺》的教学水平。在理论教学上,我们一方面十分注重基本原理、概念的讲解,另一方面这些原理、概念等的讲解不是纯粹的理论教学,二是融入于实践教学中去的。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感官认识,我们还会安排学生到抗生素生产企业进行认识实习,使学生与企业生产实现零距离的接触,真正将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与企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进而可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
三、师资队伍建设
《抗生素发酵工艺》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理论内容涉及的面较为广泛,涉及到的实验技能要求较高,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组建了一支由专业教师加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教学队伍。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能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保证学生操作的规范性。企业人员将企业抗生素生产的相关知识以及管理、控制等融入到教学中来,实现了“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此外,教学团队的教师还经常利用下企业锻炼和到企业实习的机会,不断学习抗生素发酵和生产的新技术,还时常参加学术活动,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也提高了团队的整体水平,保证了《抗生素发酵工艺》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四、结语
发酵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发酵食品工艺学;考核模式;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3)38-0103-03
课程考核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必要环节,它既是考查学生掌握课程综合知识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具体体现[1]。较多学生学习《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的兴趣不浓,积极性也不高,学习态度为“凑学分”,关键因素是注重最后课程考试成绩,日常教学综合评估被忽视,导致缺乏创新性和相关理论知识应用能力较弱[2]。《发酵食品工艺学》是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面向具有微生物学和发酵工程基础知识的生物工程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跨学科综合性课程,其目的是为地方在发酵与食品领域培养高素质创新型行业人才。国内外近年来开发并建立起大量新型发酵食品技术和理念,加速发酵食品行业的发展。较之国外,国内的《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改革滞后,如何将该课程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即,紧随食品行业发展动态和方向),培养具有创造性和专业竞争力的人才,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2]。至今,国内已有一些高校尝试了《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改革,如以“行业需求为指引”的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提高较明显并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2-8]。然而,开展《发酵食品工艺学》考核方式的研究与改革较少,所普遍采用的考核方式仍比较单一,对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影响较大,从而不利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2-4]。因此,除了建立适合自身教学理念和特色的《发酵食品工艺学》课堂教学体系,还必须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模式。只有二者相得益彰,才能真正提高《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实现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作者结合教育部人才培养目标、国内外教学研究、我校的定位及本人教学经验,就现阶段《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提出个人观点,为同仁提供一些参考。
一、实施《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紧迫性
当前,我国人才评价标准逐步完善,尤其是教育部最近提出的培养具有创新性应用型人才要求后,国内高校就《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的考核模式改革在陆续推进。然而,受困于教学内容、师生比和师资力量等因素,《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存在三点不足:首先,考核方式单一化。《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考核依旧以期末闭卷式考试为主。此种方式操作较简便,某种程度能够体现考试的客观性与严肃性。但是,其仅考核学生记忆和理解相关概念及理论为主,忽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采用该考核方式,学生被迫花费大量时间于背诵和记忆,导致学习积极性受挫严重,课堂教学效果不佳[9]。考试之反馈功能受限于单一阅卷模式,系统完善的考试质量评价体系难以形成。如今,《发酵食品工艺学》强调理论考核方式常与实践需求脱节,导致理论知识学习难以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10]。由于单一考核方式相悖于创新性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所以完善多样化考试结构迫在眉睫。其次,重终结性考试而忽视过程性考核。在以往《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考核中,虽然结合了一些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但是平时成绩所占比例较低(约占总成绩30%),且平时成绩考核手段较少,也仅以上课考勤和作业为主[11]。学生只要来到教室,听课与否的结果相差甚微,甚至平时作业抄袭也可获得此项成绩。设置这种课程考核比例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考核,导致学生的主要精力用于最后终结性考试,不能使其学习形成连贯性,学习效果降低。学生缺乏思考,考完后“交还给老师”的现象普遍。导致知识面窄、工程思维及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缺乏,考核效果较差。最后,考核方式还缺乏细化标准且流于形式。虽然少数学校《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考核方式采用课程论文或小组讨论等,但缺失细化的评价标准,因为教师工作量增加较多并感到其操作不易,实施这种考核方式的积极性受影响[12]。
二、开展《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工作实践
就课程考核方式而言,美国{校的课程考试常根据不同课程和专业特点采用闭卷、开卷、口试、答辩、论文及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等多种方式[9]。《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性质需在多样化考核形式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根据《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的特点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传统期末一次考试相区别,采用多次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并辅以占一定比例的出勤成绩。在实施《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考试改革的三年以来,将课程总成绩由5部分组成:出勤与课堂表现(10分)、平时章节作业与英文文献翻译(20分)、期中考试(20)、课程论文(20分)及期末考试(30分)组成。虽然已经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但仅依靠学生自觉,仍无法保证完全出勤。此外,如果学生不到课堂上课,所谓的教学改革效果必然大打折扣[13]。
发酵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发酵工艺》 课程设计 课程实施 教学方法 评价考核
课程设计是课程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将课程基本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课程实践活动的一个“桥梁”。本文以《发酵工艺》设计专业课程为例对基于高职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进行探索性研究。
一、课程定位
课程岗位定位:《发酵工艺》课程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食品发酵工、酿造工、酿酒师职业资格认证的支撑课程。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本课程的先导课程有食品生物化学、微生物、食品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后续课程有食品品质与质量管理、毕业实习等课程,本课程开设于第三学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主要是熟悉发酵设备类型;熟悉各类发酵产品的发酵;掌握各类发酵产品纯化原理和方法;掌握各类发酵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掌握各类典型发酵产品的菌种扩大方法。(2)技能目标:主要是熟悉发酵生产相关设备;掌握常见发酵设备的基础操作;掌握菌种扩大培养操作;通过发酵生产得到相应的发酵产品。(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培养学生质量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具备相互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纪律;具备严谨的工作作风。
三、课程设计思路与内容
1.课程思路。首先对发酵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岗位职能,确定企业典型发酵项目,然后确定课程项目及任务,最后依据课程项目任务确定教学内容。
2.内容设计。根据典型发酵产品生产工艺及发酵原理不同将发酵产品分为液态静置发酵、液态通气搅拌发酵和固态发酵,将之确定为三种不同的学习情境。通过调研得出每种学习情境又可生产出多种发酵产品,液态静置发酵的典型产品为啤酒和葡萄酒的生产,液态通气搅拌发酵典型产品为味精,固态发酵典型产品为黄酒、白酒、酱油和食醋,将每一种产品定为一个学习任务。通过对比生产工艺及发酵产品特点的共性及差异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实施
采用任务驱动和层层递进的方式,先进行理论及仿真教学,然后在学校进行综合技能训练、企业综合实训及企业顶岗实训,最终使学生达到发酵企业岗位能力要求。
以啤酒生产项目为例首先依据生产工艺过程,将啤酒生产项目分为五个任务,分别是麦芽制备、麦芽汁制备、啤酒酵母制备、啤酒发酵工艺控制和产品后加工。布置好任务后,进入第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先查阅资料,分组讨论,每组布置不同任务,让学生自行设计完成学习任务;接下来要学生了解啤酒的生产过程,对学生进行啤酒仿真实训,利用电脑软件进行仿真练习;然后在学校实训室进行啤酒发酵实训;之后到啤酒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最后对啤酒生产效果进行评价。效果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是对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及学生素质的评价,分值分布情况为:任务分数合计100分,包括麦芽制备10分,麦芽汁制备10分,啤酒酵母制备20分,啤酒发酵工艺控制40分,产品后加工20分。综合素质考核100分,包括学生操作情况50分,工作态度10分,团队合作情况20分,质量意识10分,卫生清洁意识10分。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法:(1)仿真教学:利用电脑仿真软件,在电脑上进行发酵工艺的仿真练习,使学生熟练操控产品的整个发酵过程。(2)现场教学法:带领学生在企业参观实习,并由企业指导老师现场进行讲解,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了解生产流程及日常生产管理等知识。(3)案例教学法:教师积极到企业生产现场录制视频文件,在课程教学中展示具体产品生产视频,将生产现场搬进课堂。(4)自主学习法:学生根据任务,查阅资料,进行方案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完成方案的设计,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自主教学法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1)多媒体课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辅助教学,直接展现“立体化”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2)仿真软件教学:采用仿真软件教学,可以实际模拟现场生产过程,以啤酒生产项目为例,仿真软件中有啤酒生产总貌图及各个工序对应的设备图,让学生在仿真软件中操作,完成后通过质量评分系统查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视频教学:采用教学专用视频,不仅有生产工艺流程、各工序操作要点,还有现场生产录像、教学生产视频,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就了解企业一线生产现状,对生产过程加深理解。(4)网络资源教学:利用图书馆、校园网络资源,实现开放式教学。依托学院网络平台,建设课程网站,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案、资源均上网,满足学生课余时间自习、复习的需要。
六、课程评价
在课程评价过程中,突破传统的反馈和评价工具,制定合适的反馈和评价机制。发酵工艺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采用在线单元测试、口试、仿真考试、理论测试、技能测试等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另外,有学生评价,行业专家评价,教学督导评价及用人单位评价,综合对教学效果给出合理评价。
七、课程特色
本文以《发酵工艺》课程教学改革为例,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介绍改革的思路和探索。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特色有: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过程的组织都来源于企业的实际生产;仿真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仿真练习,提高学生操作熟练程度,实现学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灵活,注重过程评价,将学生学习的情况、态度、团结协作意识、质量意识等量化,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职业态度。
参考文献:
[1]杨晶晶.浅析“课程设计”概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3):116-118.
[2]熊海燕,刘小宁.高职《发酵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2):73-74.
发酵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发酵工程 实验教学 改革 实践
【基金资助】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学研究课题“发酵工程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校教务发[2023]26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HGJXHB2110216),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JG202302346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8-0168-02
发酵工程又称微生物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微生物学、化工原理和工程等理论,是实现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等其它技术的最终手段和方法[1]。作为发酵工程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是促使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夯实理论知识的有效手段,也是全面实施发酵工程素质教育的有力途径。我国发酵工程实验教学通过近些年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如改革发酵基础实验、增加学生自主实验等,初步形成了基础、综合、创新三个层次的实验内容,并以此建立了相关实验管理体系[2]。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发酵工程自1996年微生物专业(现生物技术专业)成立以来,在校教务主管部门和学院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取得的较大的发展,实验教学平台和水平也在不断进步。但我校发酵工程实验课程的建设仍存在不足,如不能做到教学与科研结合;教学内容死板单一,多以传统发酵为主;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多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或者由教师将关键步骤完成,学生只完成次要实验;考核方式不合理,多注重出勤,而不注重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质量。这些都限制着我校发酵工程实验教学的发展,进而影响到作为省级重点专业生物技术专业主干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和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为此,我们通过对发酵工程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进行了探索性改革和实践。
1.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发酵工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保证发酵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保证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最初我校涉及到发酵工程课程的实践教学只有参观实习和验证性实验两个环节,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对于系统综合性的知识理解不透,对发酵工艺和设备一知半解。为此,我们在系统分析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蛋白质与酶工程等课程实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改革了实验内容,增加了企业顶岗实习、综合性设计实验两个环节。
1.1优化基础技术及验证性实验
发酵工程实验课的开展依赖于学生对于基础实验技术的掌握,特别是微生物相关的基础技术,包括微生物的接种、培养和形态观察、细菌生理生化、自然界中菌种的筛选、传统诱变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中最常用的DNA提取和微生物转化、转导等技术。而验证性实验是学生对发酵工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有效手段。因此,在设置实验教学内容时,既要注重和强化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又要体现实验教学对基础理论服务性的特点。使学生通过验证性试验,在实验准备和基础操作过程中,提升实验操作能力,夯实理论知识。
1.2强化综合设计性实验
综合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完成[3]。由于发酵综合设计实验具有实验周期长、连续性要求高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利用除发酵工程实验课以外的时间自主进行实验,实验结果随时向教师汇报,进行跟踪指导和督促。综合设计实验教学内容涵盖好氧发酵、厌氧发酵、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从而实现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系统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强化生产实践实习
发酵工程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发酵相关的实验操作、工艺流程、发酵调控等技术。校企合作办学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4]。高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往往由于工艺规模、成本等因素而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在发酵工程实验教学内容中,我们通过开设参观实习,顶岗实习,让学生直接进入企业,面对实际的工作环境,接受企业资深专家的指导和教诲,学习企业先进的技术以及企业专家丰富的实践经验。多年来,我们通过与大庆志飞生物化工有限公司,肇东市日成酶制剂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共建教学实验实践基地,有力的促进了发酵工程实验实践的教学效果,为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通过实验验证和理解相关理论,从而为学生进一步的获得知识奠定基础。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通过启发引导、联系实际等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以问题为出发点,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手段,设计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教师通过模拟、演示、指导、点拨等方法将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激发学生对发酵工程的学习兴趣。
2.1加强实验过程监控管理
发酵工程实验教学时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实验准备、实施、分析、总结反馈等环节。因此,实验教学必须做到六个“认真”,即认真编写实验指导,认真检查预习情况,认真进行实验示范,认真指导学生实验,认真审查实验记录,认真批改实验报告。这就要求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大纲,遵循突出重点,启发为主的原则来编写实验指导,切忌面面俱到,拖沓冗长。同时,教师应该督促学生对实验进行预习,让学生通过研读实验指导,查阅相关资料,写出实验预习报告,同时提出自己的设想和问题,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报告进行认真批阅修改后同学生进行沟通反馈。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通过亲身演示,视频演示,优秀学生演示,将实验目的、原理、材料方法及步骤进行解读,特别对容易出错的实验细节进行强调和多次演示,让学生通过直观刺激把握实验的精髓和要点,随时解决学术提出的问题。学生在实验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随时点拨和指导,检查学生实验记录情况,并要强调实验记录的真实性和必要性。实验结束后,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的批改了解学生对实验掌握的总体情况,从而做出分析,将问题分类整理后,同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反馈交流。
2.2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作用
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网络进入课堂,给传统教学注入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多媒体网络把视频、声频、动画有机结合起来,图文声色并茂,动静结合,可优化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结构、学生认识结构、课堂时间结构、师生活动结构等。发酵工程实验内容涉及的学科多、设备多、工艺复杂,从发酵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到发酵产物的分离纯化,每一个环节都包括很多实验步骤。如此复杂的综合性实验要在实验课中进行实际演示是不可能的,因此,就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视频的作用。我们将标准的基础实验技术操作、综合性设计实验、发酵中试实验等制作成视频,在理论课进行的同时让学生进行学习。同时通过建立发酵工程实验QQ群,开通发酵工程实验微博等与学生交流实验视频观看心得及实验操作感受。此外,对在实验课中表现优秀的实验小组,将他们的实验过程进行全线追踪拍摄,制成视频文件,放到QQ群共享中,让大家下载学习,同时提出自己的见解。
3.改革考核方式
长期以来,发酵工程实验教学考核只占整个发酵工程课程极少一部分,通常分数比例为20%左右,导致学生在思想深处不重视实验课,甚至出现实验课旷课、逃课,以及抄袭实验报告等诚信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发酵工程实验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改变传统的只注重报告的考核体系,增加面试环节,包括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错误分析、实验模拟操作三部分中的任一部分,让学生同教师面对面的交流。在成绩设计上,我们通过增加实验教学的分值,将其分数比例提高至50%,即50分,其中,实验预习报告5分,实验表现10分,实验报告5分,面试环节30分。通过这种考核方式,既增强了学生实验实践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晏磊, 陈朋, 张爽. 发酵工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效分析[J]. 甘肃科技, 2023, 27(19): 102-104.
[2]许波, 黄遵锡, 杨云娟, 等. 发酵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 微生物学通报, 2007, 34(3): 600-502.
[3]何海燕, 覃拥灵, 卢福芝. 地方性高校发酵工程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及应用实践[J]. 科技文汇, 2023, 234: 61-62.
[4]李玉英, 姚伦广, 田龙, 等. 发酵工程实验课教学改革探讨[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 8(3): 113-115.
发酵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姓
名**** 性
别男
出生日期1984年5月婚姻状况未 婚
身体状况良 好民
族汉
籍 贯安徽肥东户口所在地安徽芜湖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毕业院校安徽工程科技学院
硕士专业发酵工程(可再生资源利用)毕业时间2009年7月
本科专业生物工程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生物化学工程系发酵工程研2006级251信箱,241000
岗位意向生物工程、发酵工程、可再生资源类岗位及其他相关职位
主要学习经历、科研及情况本科生生期间(2002.9-2006.7):安徽工程科技学院 生物工程专业
毕业论文题目:多粘杆菌发酵产硫酸粘杆菌素的研究
等级:优秀
硕士研究生期间(2006.9-今):安徽工程科技学院 发酵工程专业
毕业论文题目:生物质原料预处理及燃料乙醇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研究
多粘芽孢杆菌培养基优化及发酵特性研究,食品与发酵工业(国家重点),2007年6月;
提高多粘杆菌产硫酸粘杆菌素生物效价的研究,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9月;
玉米秸秆发酵燃料乙醇预处理条件的优化,食品与发酵工业(国家重点),2008年6月;
酒精糟发酵产燃料乙醇的研究,食品与发酵工业(国家重点),2009年1月;
根霉TC1653产纤维素酶提纯及酶学性质研究,生物学杂志(部级),已录用。
项目及其它经验成功参与以下高校基金项目
导师汤斌主持的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生物质燃料乙醇发酵过程控制与优化研究),基金号:KJ2007A018;
系陈老师主持的院青年基金项目(木质纤维原料预处理与发酵研究),基金号:2007YQ001zd。
经验
04~05年进入青岛啤酒芜湖有限公司、芜湖卷烟厂、双鹤药业、上海悦胜制药有限公司、杭州民生药业、杭州西湖啤酒及味精厂等企业进行生产实习;
07~08年担任微生物学实验指导老师以及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实验;
07~09年任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
外语和计
算机水平英 语:通过CET-4,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能熟练地进行专业英语文献的查阅与翻译;
计算机:通过C 语言考试,熟练使用Word,Excel, PowerPoint等Office办公软件及AutoCAD,Photoshop等图形处理软件;能熟练使用Internet获取网络资源。
职务及获奖情况本科期间:任团支部书记;多次获院一、二、三等奖学金;多次荣获“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03年获系书画艺术大赛硬笔组三等奖;06年获院“优秀毕业生”和“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品学兼优毕业生”荣誉称号。
硕士研究生期间:任班长及研究生党支部书记;连续两个学年获研究生一等奖学金,并获“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党员”荣誉称号。
专 业
技 能 熟练掌握微生物的分离、选育及培养技术;
熟练掌握微生物实验用各种仪器的操作方法与技能;
熟练进行生物质原料如玉米秸秆的成分检测;
熟练进行发酵工程中各参数如总糖、还原糖、乙醇的检测;
熟练操作气相色谱(GC)和毛细管电泳仪(CE)等精密仪器。
硕士课程专业基础课:微生物反应工程、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数理统计;
专业方向课:现代酶学、现代微生物发酵技术、现代分离技术、现代仪器分析、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公 共 课:英语、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