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可行性报告(精选5篇)

企业可行性报告范文第1篇

一、 企业名称、地址、负责人(技术、财务);

二、 项目的提出(理由);

三、 合资双方简况和经营方针;

四、 技术与设备(包括维修设施和配套零配件的供应);

五、 组织机构

六、 资金概算和来源

七、 经济效益和分析

甲方:

乙方:

企业可行性报告范文第2篇

一、申报企业情况

1.申报企业基本情况

包括企业名称、通讯地址、注册时间、注册资金、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主管单位(部门)名称。

2. 企业人员及开发能力论述

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学历、所学专业、主要经历、技术专长、创新意识、开拓能力及主要工作业绩。

企业人员基本情况,包括企业人员总数、大专以上人员数;主要管理人员数、文化水平、年龄结构;技术开发、生产、销售人员比例等。

新产品开发能力情况,包括企业上一年技术开发投入额、其中研究开发投入额、研究开发投入占企业年销售收入比例;科研开发队伍情况;与本项目相关的技术储备情况等。

项目技术负责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学历、所学专业、主要工作经历、技术专长和工作业绩;项目技术负责人与企业之间的任用关系。

3. 企业财务经济状况

上年末企业总资产、总负债、固定资产总额、总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净利润、上交税费、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应收账款周转率。

今后三年企业的财务预测。

二、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成熟性分析

1.项目的技术创新性论述

(1)详细说明本项目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内容,描述项目的技术或工艺路线、产品结构、基本算法原理等(可加图示)。

(2)论述项目创新点,包括技术创新、产品结构创新、生产工艺创新、产品性能及使用效果的显著变化等。申报企业应在不泄露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尽可能详细地说明本项目的创新点、创新程度、创新难度,并附上权威机构出示的近期查新报告、检测报告、实验报告或其它能说明项目技术水平的证明材料,已有产品或样品的可附照片或样本。

(3)详细描述项目的技术来源、合作单位情况;说明项目知识产权的归属情况。其中合作开发、委托开发的项目,需附上相关的合作开发协议书和有关技术资料;购买技术再开发的项目,需说明再开发的主要内容并提供相应的技术资料;企业自主开发的项目,需提供相应的技术资料或技术鉴定报告。

(4)简述本项目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近期发展趋势,并将本项目在克服现存主要问题方面与国内、国外同类产品现行指标进行较详细的比较(可以表格方式说明)。

2.项目的成熟性和可靠性论述

详细说明项目目前进展情况、技术成熟程度、有关部门对本项目技术成果的技术鉴定(或验收)情况;本项目产品的技术检测、分析化验的情况;本项目在小试、中试或生产条件下进行试验或小批量试生产的情况,包括项目质量的稳定性、收率、成品率;本项目产品在实际使用条件下的可靠性、耐久性、安全性的考核情况等(可提供用户使用报告)。

三、项目产品市场调查与竞争能力预测

1.本项目产品的主要用途,目前主要使用领域的需求量,未来市场预测;项目产品的经济寿命期,目前处于寿命期的阶段。

2.本项目产品国内主要研制单位及主要生产厂家研制、开发情况;在建项目和已批准拟开工建设项目的生产能力,预计投产时间。

3.分析本项目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替代进口或出口的可能性,预测本项目市场占有份额,以及近期内市场占有率的增长情况,并说明预测的根据。

四、项目实施方案

1.项目开发计划:详细描述项目各项研发工作、生产准备工作、市场开拓工作的进展计划,以甘特图(注)的形式列出,并明确标出完成各项工作预计所需时间及达到的阶段目标。此处列出的各项指标应与“总论”中“阶段目标”的描述相吻合。

2.技术方案: 论述本项目需要进一步完善或新研发的技术内容,并说明在每项研发工作中将采取的具体技术方法、工艺流程和预计实现的技术参数。提出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备选方案。

五、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

1、投资预算

近期完成的投资额(指企业自2002年3月1日之后,提出申请的时间之前该项目已完成的投资)并分项说明资金来源及主要用途。估算本项目在执行期内的计划新增投资。

根据项目计划新增投资情况,撰写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包括厂房、机器、设备等)和流动资金估算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其他费用)。

2、新增资金的筹措

对新增投资部分,需阐述资金筹措渠道、预计到位时间、目前进展情况。具体包括:利用银行贷款并已获得贷款的,在附件中须提供贷款合同,尚未取得贷款的,需说明目前贷款的进展情况,若银行已承诺贷款或担保机构承诺担保的,须附银行承诺证明或担保证明;企业自筹资金部分,须详细说明筹措渠道、筹集额度,如果是股东增资,须说明是现有股东增资,还是吸收新股东,并附上股东会决议等材料;地方政府拨款部分,应说明拨款部门、资金使用方式、资金到位时间,已经拨款的,须附相关证明文件;申请创新基金部分,需明确说明申请种类及其金额。

3、资金使用计划

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和筹资方式,撰写资金使用计划。对创新基金部分,需单独开列出明细表说明主要使用方向(支出范围须与《申请书》中“申请创新基金主要用途”相一致;即固定资产购置费:主要是指试验、生产用仪器、设备的购置费和安装费、商业软件购置费、样品样机试制费等;研发及中试费用:主要包括项目在研究、开发和中试中的材料费、燃料及动力费、调研费、咨询及信息费、项目评审论证费、培训费、技术转让费等;贷款贴息;与项目直接相关的其他支出)。

六、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1.产品成本分析

按财务制度的规定,估算项目产品的年生产成本(包括人工费、材料费、制造费等)和期间费用(包括销售费、管理费及相关财务费用),并提供计算生产成本的基础;说明对生产成本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以及可采取的对策。

2.产品单位售价与盈利预测

根据产品的成本和市场分析,预测本项目产品进入市场的单位销售价格,并撰写该项目五年的盈利预测,包括收入预测、成本预测、利润预测,上述预测分析要求列表计算。

3.经济效益分析

企业可行性报告范文第3篇

__作为__县经济重镇,近几年来区域经济呈现了快速、稳健增长的趋势,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经济充当了经济增长引擎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必将成为各家金融机构的经营阵地,为此,笔者就如何拓展中小企业业务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建议,供领导和同志们商讨。

一、现状分析

1、中小企业规模及产业情况。据统计,全镇共有2829家企业,其中企业法人2023家,个人独资206家,合伙287家,营业单位321家。其中:注册资金在50-200万元的1131家,200-500万元的196家,500万元以上的195家。产值500万以上规模企业144家,百强企业48家,镇重点培育企业80家。印刷、塑编、纺织、礼品是__镇四大支柱产业。20__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59.13亿元,其中第二产业39.8亿元,占比67.4。当年财政总收入5.55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53.9。

2、企业资金需求及融资情况。目前,四家专业银行及县外五家股份银行对上规模企业分别以降低利率、加大保证授信额度等方式进行轮番授信,以求抢占__企业金融业务市场,上规模企业融资环境较好。而初具规模、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一般的中小企业融资“瓶颈”问题无法解决,银行贷款满足率仅为25,其融资主要依靠民间借贷方式,融资渠道相对狭窄,成本较高(年利息在10-12),而且稳定性不强。

3、金融机构企业业务情况。目前,辖内农行、工行、建行、中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6家金融机构。截止20__年9月末,全镇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额372250万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00544万元,占存款总额的27;各项贷款总额463534万元,其中企业贷款金额155789万元,占贷款总额的33.6。据调查,20__年当地金融机构企业存款新增余额31259万元,占当年新增量的33.9,贷款新增余额68748万元,占当年新增量的54.2,中小企业业务市场空间很大。各家金融机构企业的开户、存款、贷款等情况详见下表:单位:万元

金融机构名称开户数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平均利率

工行36920310301705.61‰

农行48717048449005.61‰

中行50227800245005.61‰

建行398260504120__.61‰

联社__社2629336150196.375‰

合计2023100544155789

从上表分析,__信用社无论从企业开户数、存款余额、贷款余额看,企业开户数仅占当地金融机构总量的12.9,存款余额占9.3,贷款余额占9.6,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二、存在的弊端

1、定位过高。根据__区域经济的特点,以及企业产值在__镇国民经济总值的比重,可以不难看出__信用社企业业务的相对滞后,目前__信用社根据联社的指导思想,企业信贷业务主要局限于百强企业和成长型企业,但由于受联社资本金的不足,受最大单户和最大十户贷款额度的限制,实际上农村信用社根本无法满足__一些优良企业客户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定位过高,又无法与绝大多数小企业业务合作,从而导致企业业务份额低。

2、竞争机制相对滞后。随着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拥有资金与结算相对优势的各大商业银行,将拓展企业业务作为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立行之本,针对__的企业现状,各家银行相续下放企业授信权限,贷款利率定价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信用社拥有信贷政策灵活性的企业业务拓展优势逐渐削弱,体现出竞争能力的相对薄弱。

3、操作和管理不尽规范。从现有的企业授信实际操作过程看,没有一个规范的企业业务管理和操作办法,经常出现对一家企业贷前调查多达4-5次重复劳动现象,申报审批授信程序过冗问题严重,工作效益低下,经办企业业务有关人员职责不清,也不知职司何责,巨额授信资金风险责任难以落实等问题,然而也暴露出档案不规范、操作不规范、管理不科学、贷款五级分类定性分析无从下手等等问题。

4、考核机制不合理。考核机制是拓展业务的动力源,激励机制的不合理会直接影响一个业务拓展人员的工作业绩,甚至乃至整个单位的经营业绩,从现行的企业业务考核办法看,主要存在责、权、利分配不对等问题。首先,一方面企业信贷员是企业贷款的“第一责任人”,要承担企业巨额资金风险责任,另一方面企业信贷员在拓展业务时不清楚自己的责任,不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然而出现惧贷、惜贷心理和推诿现象;其次,企业信贷员不清楚自己到底有什么权利,只知道做一笔企业信贷业务的环节非常繁琐,需要多个部门同意和审批,成功与否心中没底,怕业务做不成不好答复客户;第三,拓展人员认为“付出了劳动,承担了责任,而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而缺乏业务拓展积极性,不利于企业业务的进一步拓展。

5、企业信贷员素质偏低。目前,联社、信用社没有专业的企业信贷员,企业信贷员在实际操作中,被动参照其他专业银行的基本做法,照本宣科,或揣摩几笔企业信贷业务的实践经验,凭自己的小聪明,摸着石子过河,不能实时掌控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无法控制企业信贷风险,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竞争。

三、建议和对策

综上,笔者认为联社在定位“立足三农”同时,应把中小企业作为业务拓展的重要对象,并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健全企业贷款管理制度。联社要尽快出台《企业贷款管理办法》和《企业贷款操作办法》,确定企业贷款准人条件,明确信贷?钡脑鹑危约案骷痘购蜕笈鹑稳说脑鹑危徊焦娣镀笠荡畲啊⒋小⒋蟛僮髁鞒蹋币贫┢笠荡钜导?己税旆ǎ蒲У囟云笠敌糯钡囊导ń锌凸酃钠兰酆涂己耍龅皆稹⑷ā⒗缘龋浞址⒒悠笠敌糯钡墓ぷ骰浴?

2、加强企业信贷员队伍建设。农信社企业信贷员的短缺和业务素质偏低是制约支持中小企业的瓶颈,一方面联社应通过邀请专家授课等形式加强对企业信贷员的培训,以提高业务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选派企业信贷员到专业行或股份制银行实地学习,提高业务操作水平,同时,要选调一部分 综合素质较好的大学生,进行培训后充实到信贷员队伍中来,提高企业信贷员的整体业务水平,通过信贷员队伍建设,提高服务和支持中小企业,帮助中小企业做好产业规划,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使中小企业尽快成长和发展起来,成为农信社的优良客户,达到银企双赢的目的。

3、成立信用社企业业务拓展部。信用社选择年富力强、文化素质较高、责任心强的3-5名员工组成企业业务拓展部,拓展企业业务,实行专业化管理,按制度设定“三查”职责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在实际操作中替代县联社业务拓展科承担企业授信业务前台的贷前调查任务,简化审批环节,并根据拓展企业存贷款业绩,合理绩效考核,有效激发业务人员积极性,做大做强企业业务。

4、合理授信,科学管理。根据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产业风险、道德风险,量化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指标,通过建立一套切合实际的考核办法,进行定量综合评估,根据定量综合评估结果和有关评判标准,作出客户授信等级判断,确定企业信用等级和授信等级。然后,在客户授信等级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账户类别、派生存款比例,以及企业对信用社的贡献度,进行分类授信。授信首先要支持县级以上龙头企业,镇重点培育企业和区域特色中小企业,树好典型;其次要扩大对年产值在3000万以内小企业授信面,要分层面、分档次、分产业逐步进入,最大限度满足小企业融资需求,保障信用社业务可持续发展。在信贷支持中小企业时,充分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实行差别授信,对发展前景较好能产生一定比例派生存款的企业,在贷款利率上给予支持,减少承兑汇票保证金比例,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帮助企业走向成熟。

企业可行性报告范文第4篇

继本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2001-2009)》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得到各方积极反馈和支持后,2023年,在总结上年报告研究的经验、结合2023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实际的基础上,本刊联合北京大学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和责扬天下(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对2009年报告评估体系做了修订和完善,形成了“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估体系2023”(简称GBEE-CRAS2023),基于“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估体系2023”,针对中国2023年前十个月的663份社会责任报告,从报告的结构参数、技术参数和主体参数等17个方面对报告进行定位和分类,从内容实质性、结构完整性、绩效可比性、报告可信性、报告可读性和报告创新性等6个维度对报告进行系统评估、核实、统计和研究,不断充实和完善中国社会责任报告数据库,完成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2023》(以下简称《2023报告研究》)。

《2023报告研究》着眼于为社会各界提供一个了解中国社会责任报告最新发展状况的窗口,着眼于发挥社会责任研究咨询机构的专业优势,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发挥社会责任报告在传播理念、提升管理、树立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而达到通过报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2023报告研究》揭示了2023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整体所呈现出来的五大主要特征,并为进一步推动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职责、做好企业社会责任编制和提出了五大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现于此摘录《2023报告研究》精华部分,以飨读者。

2023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五大特征

《2023报告研究》显示,2023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呈现出了以下五大特征:

1 各地区各行业报告稳步发展,定期机制初步显现

2023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经过2009年“井喷”发展后,呈现稳步发展态势。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前十个月,中国的各类社会责任报告达663份,超过了2009全年数量总额,较去年同期的582份增长14%;预计保持全球报告总量15%左右的份额。

一是首次实现地区全面覆盖。2023年,随着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首份社会责任报告,中国社会责任报告的地区覆盖了大陆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这成为中国社会责任报告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表明社会责任报告在中国将进入纵深推进的全新发展阶段。

二是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等行业异军突起。2023年报告数量较2009年同期增长13.9%,得益于部分行业报告数量的大幅增长。其中,制造业报告319份,较2009年增长17.3%,信息技术业报告28份,较2009年增长64.7%;金融、保险业64份,较2009年增长73.0%,除银行、保险等行业领军企业外,部分基金、证券等金融类企业加入报告的行列,推动了金融、保险业报告数量的快速增长。

三是东、中、西部地区同步增长。东部地区仍是我国社会责任报告最为集中的区域,报告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6个百分点,其中上海地区表现尤为突出,报告企业增加的绝对数量居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首;中西部地区企业对社会责任报告也给予了相当重视,报告企业数量较2009年有所增长,内蒙古地区报告的企业数量由2009年的1家增加至2023年的4家,同比增幅居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首。初步形成了“东部与中西部同步发展”的局面。

四是定期机制初步显现。研究显示,2023年,报告次数达两次及两次以上的企业占绝大多数,非年度报告比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绝大多数企业在2009年报告后,能够在2023年继续,基本按照年度定期报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定期机制初步显现。

五是非企业组织积极社会责任报告。企业是社会责任报告的主体,但随着组织社会责任概念的发展,非企业类组织也积极加入到社会责任报告的行列。例如,贵州航天医院、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

2 报告整体水平有所提升,高质量报告大幅增加

总体而言,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整体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与上年相比,2023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形式更加规范、可读性更强,披露的信息量增加、内容更加深入,国际化程度提高,报告整体水平有一定提升。

一是报告信息量有所增加。10页及以下篇幅的报告明显减少,51页及以上篇幅的报告显著增加,报告披露的信息量更大,内容更加充实。

二是信息质量有所提升。2023年报告总体质量较上年有一定程度提升,特别是报告的结构更加完整,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更加丰富、更具深度,同时报告形式更加友好,可读性更强。相对而言报告在可信性、可比性和创新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三是高质量报告大幅增加。本次研究的报告中,涌现出了一批高质量的报告,属于“优秀”及“卓越”行列的报告达50份,较2009年同期增长85%。其中“卓越”行列的报告有16份,是2009年6份的2.67倍,数量显著增加;“优秀”行列的报告为34份,较2009年同期增长62%。处于“起步”与“发展”行列的报告所占比重较2009年同期降低6.4个百分点,其中处于“发展”行列的报告所占比重明显降低。

3 报告编制依据选取及信息披露等更加务实

中国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逐渐深入,在报告编制依据的选择、报告负面信息的披露、报告的外观设计等方面更加务实。

研究显示,在报告编制依据的选择方面,除了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或推荐的编制依据以外,企业倾向于立足自身经营实际,以方便与利益相关方沟通为标准选择编制依据,中资企业选择国际通行的报告编制依据、外资企业选择中国研究机构的编制依据已经成为2023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一个新现象。

在报告信息的平衡性方面,绝大部分报告能够以中立、客观的态度披露企业的社会责任绩效,不再讳言披露负面信息、积极与利益相关方坦诚沟通的报告比2009年明显增加。

在报告的外观设计方面,企业在逐步认识到社会责任报告的价值后,在报告的版式设计、风格、色彩、信息定位等方面做出了努力,力求使报告与企业文化、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相匹配,以更好地起到应有的作用。

4 报告在主体,质量及关注议题等方面存在显著个体差异

研究发现,与去年情况相似,中国企业社会责任 报告在质量、主体、关注议题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从报告主体来看,东部地区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制造业企业、上市公司以及成长型企业是报告的主力军。其中,东部地区了432份,占70.7%,是中、西部数量总和的2.65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了448份,比重超过70%;制造业企业了319份,超过了其他所有行业的总和;上市公司了468份,占76.6%;成长型企业了437份,占71.5%。

从报告的质量来看,中央企业报告的质量远超过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平均水平。中央企业报告的平均得分为71.2分,比2009年高出儿,4%,是研究对象整体平均得分的1.7倍。在报告的基本结构、基本规范、可读性和实质内容等方面,中央企业报告的得分率都远高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平均水平。

从关注议题来看,一方面,报告普遍以利益相关方为专题进行披露。其中,报告对出资人、员工、客户、环境、社区、政府等6个利益相关方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披露的信息更加丰富,对同行、媒体、社会组织的重视程度较低。另一方面,行业特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不同行业企业对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重视程度差异显著,在披露具体社会责任议题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主要表现为:农林牧渔行业、传播与文化产业报告都识别出了出资人、员工、客户,但普遍没有识别出同行、社会组织和媒体;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等行业对供应商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其他行业;金融保险行业、农林牧渔业对监管机构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建筑行业的报告对政府最为关注,传播与文化产业仅有25.0%的报告关注政府。

5 缺少社会责任系统管理,报告普遍采用“事后总结”方式编制

《2023报告研究》显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普遍采用“事后总结”的方式编制,对上一年度社会责任实践进行总结,事后工作总结成为报告编制的主要模式。这种方式难以充分体现社会责任报告在传播企业理念、提升企业管理、树立企业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研究还发现,在2023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只有少数报告披露了企业制定有社会责任规划,绝大部分企业缺乏对社会责任工作的规划和计划。缺少社会责任系统管理,成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普遍采用“事后总结”方式编制的重要原因。

做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和的五大建议

基于本刊多年来对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研究和探索,结合对2023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综合分析和研究,为推动企业进一步做好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和,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深刻认识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价值

企业需要深化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理解,把握社会责任报告的丰富内涵,加深对社会责任报告的认知和认同,深刻认识到社会责任报告在传播理念、提升管理、树立形象方面的重要价值。首先,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对自身社会责任实践深入思考和系统分析的成果,也是向利益相关方系统披露履责实践的重要工具。其次,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推进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能够推动企业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及时了解日常管理中的不足,明确改进方向与重点,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企业可通过参与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培训、报告编制经验交流会、社会责任报告集中等活动深化对社会责任报告的认识,学习和借鉴编制报告的先进经验,努力编制和高质量的社会责任报告。

2 加强社会责任实践的系统性

企业应将社会责任作为其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运营的各个方面反映社会责任的内涵,加强社会责任实践的系统性。一是将社会责任融入决策之中。企业在制定决策时,要综合考虑自身运营对社会及环境产生的影响,尽量增加正面影响,减少负面影响;二是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运营全过程。企业应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发展战略,与企业运营全过程和日常管理相结合,制定明确的社会责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社会责任实践;三是企业应建立和完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德量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及时发现不足,持续改进社会责任绩效。

3 进一步提升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

2023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整体质量有所提高,但多数报告仍处在起步阶段,报告质量有待持续改进。在内容实质性方面,结合企业运营实际,明确界定自身的利益相关方,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发现其合理要求和期望,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努力回应利益相关方关注的议题,增加指标披露的广度和深度。要深入剖析对利益相关方的责任理念和方针,采取切实可行的履责措施,持续提升社会责任绩效。在结构完整性方面,增加报告编制规范的内容,增强报告的规范性;进一步加大社会责任管理、风险机遇分析和企业社会责任规划等内容的披露,增强报告的完整性。在绩效可比性方面,建立、健全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既要加强纵向可比性,包括跨年度的绩效对比和绩效实现程度的描述;同时也要加强行业内乃至跨行业的可比性。既要重视历史绩效指标,也要加强绩效指标预测和承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在报告可读性方面,继续完善报告设计,合理利用图片、表格等简洁的方式表达更丰富的内容。在报告可信性方面,积极采用利益相关方评论、第三方评价或审验、数据来源声明等方式,增强报告的可信性。在报告创新性方面,从理念、结构、形式三方面进发掘报告创新的潜力,增强报告的创新性。

4 创造条件支持利益相关方参与报告编制

企业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多措并举,支持利益相关方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到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过程中。

一是建立和完善日常沟通机制,实现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规范化、程序化,建立信任和增进了解;二是主动与利益相关方探讨关注的社会责任议题,明确报告的重点内容和核心议题;三是主动了解和回应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要求,提升报告内容针对性和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四是有条件的企业可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引入利益相关方代表,增强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度。

5 创新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模式

企业可行性报告范文第5篇

国内外开展的管理会计报告研究工作主要围绕系统论、反馈控制论开展。管理会计报告针对的主体主要可以分为高层管理层、中层管理层与基层管理层,三个主要需求主体分别掌握企业宏观运营情况、例行性运营情况与日常工作的协调。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主要表现出目的性、实用性、动态发展性、管理服务性、信息质量的相关性、信息时效性等特点。现代企业管理会计应当将企业运行过程中的价值运动作为中心,借助生产或者交换的方式,使更多具备价值的信息传达至管理层,辅助企业决策和管控工作,从而实现最大程度的价值增值。因此可以将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归纳为:帮助管理人员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管理会计报告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规划功能。管理会计报告对财务会计历史数据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利用,从而实现科学的预测,使管理人员的决策更准确和全面。二是组织功能。以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为基础,管理会计报告可以优化企业管理流程,进而实现人力与财力的最大化利用。三是控制功能。管理会计报告应当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及时地反映各类信息,通过信息的整理与分析,可以实现事前的管控。四是评价功能。使用管理会计报告可以进行实际数和预算数的精确对比,从而围绕责任单位的业绩进行相应考核活动,完善分配关系。

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现状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关于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研究要远远领先于我国,至今我国会计行业对管理会计研究的重视程度依然不足。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报告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一)管理会计报告依附于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在企业管理者眼中,会计工作中应该围绕财务会计报告展开,极少有人将会计工作拓展到管理会计领域,甚至不少企业简单地认为会计是事后的算账过程。由于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不足,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完善,导致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管理会计报告被当作财务会计报告的补充。这造成管理会计报告缺少独立性,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脱节

受限于我国管理会计报告相关研究经验不足,真正将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应用于实际工作的更是少之又少,企业管理会计报告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脱节现象严重。目前国内一些企业虽然吸收了大量国外理论经验,而应用过程中却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不同国家经济环境及社会环境差别很大,因此不少理论的应用价值并不高。

(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缺乏系统性

管理会计是一门结合多学科的新兴学科,目前仍然没有完全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系统性更差。企业财务部门和其他管理者进行的管理会计活动零星而分散,这导致管理会计报告的应用效果并不明显,从而使管理会计报告更加不受企业管理者重视。

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

(一)设计原则

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必须使管理会计报告能够真正地服务于企业运行过程,因此要遵循目标导向原则、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与成本效益原则。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必须实现管理人员的会计信息需求,因此应当具备目标导向原则。目前,使用理论解释管理会计的应用基础成为国际学界较为主流的认识。企业内外存在着普遍的关系,因此整理分析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合理确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目标导向。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价值与其相关性直接相关。企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性的工作,局部的有效性无法替代全局的有效性。因此,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在构建过程中,必须要充分重视系统性和信息的相关性,由企业最高层主持设计,全面统筹、合理规划。管理会计报告绝不是事后的报账工作,它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企业战略决策重要参考,因此系统的构建必须遵循及时性原则。为保证及时性原则,必须尽可能缩减报告长度,使决策时间更充足。管理会计报告比财务会计报告自由度更大,能够更加灵活地使用图表辅助编制,以揭示经济现象本质为最终目的。企业进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是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构建时必须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二)设计思路

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应当具备较强的系统性,以设计目标为出发点,报告内容主要由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与责任考评报告组成。

(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内容

1.预算报告

预算报告是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决策和控制的重要手段。目前全面预算成为大型企业经营管控的必备工具,财政部也就全面预算出台了一系列准则、规范。预算管理不仅仅是财务管理的工具,也是企业管理流程再造、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预算报告体系主要包括营业预算、资本预算与财务预算等。

(1)经营预算。预算报告中的经营预算报告应当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的不同环节,编制采购预算、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等。想要编制好经营预算,首先必须对企业管理流程进行规范,对企业内部管理职责进行明晰。详细界定采购、销售、生产部门的分工、定位、职责,制定详细、科学的部门职责说明书和岗位职责说明书。其次,引入对标管理的概念,提高预算控制者的管控能力。再次,注重经营预算之间的相关性。预算平衡是预算编制过程中的重要程序。因此,在编制过程中,要把不同地域的销售预算进行比对,对预算差异进行分析,并且要发挥信息分析等部门的作用,从多个视角审视销售预算,督促执行者深入思考和把握各种影响销售的潜在因素,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执行效果。

(2)资本预算。本报告由投资预算报告与筹资预算报告两方面构成,前者可以帮助企业更快地发展,实现更高的资本利用效率,后者反映了企业在预算期内所需要短期筹资与长期筹资数额等信息。投资预算是企业发展的年度蓝图,关乎企业的战略全局,是企业发展的上限所在,因此,投资的风险一般远大于经营风险,做好投资预算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做好投资预算主要在于,首先做好战略规划、制订可行的发展计划和做好项目前期考察。预算是年度工作计划,而对于一项投资来讲,往往是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长期规划。所以投资预算的编制必须要以投资项目的充分论证和企业战略全局的合理定位为基础。其次,投资预算必须要与筹资预算以及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相结合,投资必须做到量力而行,不影响生产经营。筹资预算的主要作用是弥补投资、经营预算的资金缺口。因此,其具有保障性的作用,关乎资金链的安全,是企业生存的底线。主要特点是,筹资预算必须具有充分的可行性,筹资预算的编制需要相对保守,必须确保计划能够落实。这需要对国家金融政策、企业自身的信用条件、潜在投资合作的可行性进行充分研究和判断。

(3)财务预算报告。财务预算报告由现金收支预算、损益平衡预算与财务状况等信息共同组成。其中现金收支预算可以针对预算期内一切现金收入或支出制定报告,反映客观的现金使用情况。损益平衡预算报告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利润情况,分析利润变化的根本原因,从而为优化企业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损益平衡预算以变动成本法为根据,项目主要包括预计营业收入、预计营业成本、预计边际贡献、预计期间费用、预计利润总额等。财务状况预算可以准确评价企业在预算期内的资产规模与分布情况,财务状况预算表中的项目主要由预计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三方面构成。财务预算是对业务预算数据的提取和总结,与业务预算之间具有继承性和指导关系。因此,做好财务预算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分析财务预算的编制结果,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进而调整业务预算编制,实现预算整体的优化;二是为预算执行提供便捷的控制点和信息来源,从财务预算入手易于实现预算执行情况的比对分析,为调控预算执行提供合理的依据;三是发挥财务部门的价值创造能力,合理预计财务费用,挖掘资金潜力,实现增效。

2.决策控制报告

决策控制报告则包括投资、筹集、经营等方面的决策。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中决策控制报告体系由决策模块与控制模块两个模块构成,主要实现投资、筹资等服务功能。投资决策报告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内部项目投资与外部投资方式的选择,通过确定成本与机会成本,得出对企业价值创造优势最大的投资项目。筹资决策报告主要确定筹资的具体方式与结构,针对资金需要评估并预测最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筹资方式。经营决策报告主要体现在企业成本管理方面,如成本定额分析、作业成本管理、订单和专案管理等。决策控制报告构建要充分考虑系统性、相关性和目标导向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决策控制报告要融入企业管理体系。权责统一、奖罚有据是企业管理的根本特征。建立完善的决策控制报告编报制度,要对数据取得、数据分析、数据提交、数据差错有完善管理机制。避免对决策控制报告滥解读,对责任没有追究机制,造成报告流于形式。

(2)决策控制报告要与其他管理会计手段的融合。决策控制报告有时是对企业某一领域较长期间的分析,有时是对企业整体较短时间的诊断,其涵盖面与预算多有交叉,必须要考虑决策控制报告与其他管理会计手段,特别是预算的相互配合。

(3)要重视决策控制报告的质量。决策控制报告为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提供依据,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一方面要求决策报告的编制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另一方面要求企业要不断总结决策控制报告方面的经验,形成报告模板,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保证工作质量。

3.责任考评报告

责任考评报告是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经营业绩考评报告、预算执行报告、投资后评价报告等。责任考评报告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责任考评报告体系的要点如下。

(1)报告主体要明确,分工配合要清晰。考核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焦点环节,涉及员工切身利益,往往造成较为明显的对立和尖锐的矛盾,加之工作由多个部门共同完成,往往造成推诿扯皮,从而弱化考核力度。因此,企业管理者在制定考评体系时,对于考评报告的编制主体和多部门之间的配合关系要界定清楚,避免由于责任不清造成的质量下降。

(2)考评报告要与预算报告和决策报告紧密相关,与经营管理和决策管理密切配合,不能脱离经营和决策去开展考评工作。考评报告的编制要以科学合理的评价生产经营和决策行为为目标,以预算计划、可行研究报告、决策支持报告为基础,采取对比分析、汇总分析、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取考评数据,为考评工作提供依据。

(3)考评报告的编制要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核心驱动力。报告编制要充分考虑企业提高效益的根本目的,在报告的信息筛选、信息披露方式、报告编制周期等方面考虑考评的可行性、有效性和成本效益性,避免造成负面影响。

四、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在A公司的应用分析

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研究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现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适用性。A公司以物流基础设施运营为主要业务,企业处于初创期,主业尚未形成规模,物流相关产业定位仍有待明晰。然而近年来物流行业蓬勃发展,大批管理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企业从外部高度竞争转入内部管理竞争,企业纷纷采取管理会计等管控手段,加强内部挖潜。A公司采用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包括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考评报告三个方面,但是A公司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系统性较差,报告之间的相互脱节明显,报告的质量和实用性较差。针对A公司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所暴露的问题,结合本文提出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构建方法,对系统做出以下改进措施。

第一,强化考评报告的作用。首先建立投资后评价报告制度,对投资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对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考核。其次,完善对全面预算的考核报告机制,落实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提高生产经营的可控性。再次,对成本定额控制进行考核分析,建立奖惩机制,减少浪费,降低经营损耗。

第二,完善预算编报机制。优化预算编制流程,明确预算编制责任,加强对预算编制的调度,通过采取对标管理、预算横向和纵向比对等方式,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建立预算分析和调整机制,加强对预算执行的控制力度,提高预算的有效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