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学案例(精选5篇)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案例教学 教学优势 实施程序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60067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引入了大量的案例。据笔者精确统计,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从初一到初三的5本教材111个框题中,各种案例总计366个,平均一个框题3个左右,按照教材的常规教学,案例教学的时间要占课堂教学的60%以上。因此,案例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案例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优势

案例教学也就是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使学生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首先,案例教学具有较强的情境性,在教学中往往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这就为学生学习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它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案例所营造的情境中来。

其次,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性教学方式,以案例为媒介向学生传输各种信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主动思维,并吸收他人的智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了对理论的运用和学习,不断提高进行事实判断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再次,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沟通,互相合作。这不但使学生学会了互相交流,也使群体潜力得到开发。

二、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一般性程序

做好案例的选择、教法的设计与教学的实施,是案例教学达到良好效果的关键。下面,以人教版思想品德课初二教材《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中“同学之间起外号”的案例为例,简要分析案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一般性程序。

小立长得矮胖,有人给他起了个“武大郎”的外号。对此,小立心里很不好受。小立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对待我?”而他的同学却说:“起外号是件很平常的事,无可指责。”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

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请把有关内容填入下表。

1.明确案例设计的意图

明确案例设计的意图是正确实施案例教学的基本前提。本案例的设计,一是通过学生身边的事例,探究如何以实际行动维护他人人格尊严、不侵犯他人名誉权;二是给学生感悟的机会,将心比心,感受名誉权受到侵害给他人带来的痛苦,并了解身边侵害名誉权的各种行为,认识这些行为造成的危害及应承担的后果;三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遵守法律和道德高尚的人,做受同学欢迎和喜爱的人。

2.案例教学的操作

案例教学的实施是实现案例设计意图的唯一途径。笔者将本案例教学的操作程序设计如下。

第一步,设置情境,进入情境。让学生阅读材料,了解情况,明确活动要求,进入角色,或引导学生谈谈身边给他人起外号的小故事。

第二步,学生思考,分析案例。让学生站在小立的立场上,感受人格受到侮辱所产生的情绪,以及考虑如果自己是小立会通过什么办法摆脱苦恼。

第三步,你说我说,交流讨论。让学生就小立同学的言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外号有褒贬之分,褒义外号是赞许,也不会侵犯他人的名誉权。贬义外号则会伤他人自尊,侵犯他人名誉权。小立长得矮胖,给他起外号叫“武大郎”,是讽刺、嘲笑、挖苦他身材矮小,是对他的侮辱。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公民的名誉权不受侵害,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侮辱和诽谤他人。为小立起贬义外号侵犯了他的名誉权。

第四步,举一反三,深化认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第二个问题,边讨论边填表。侵害名誉权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侮辱,如讽刺、谩骂、挖苦等;二是诽谤,如无中生有、造谣中伤等。活动中,学生可以围绕相互之间有意或无意的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和表现,进行填写。找出这些行为之后,让学生设身处地为受害人着想,通过体验来感悟尊重他人名誉权的重要性,体会法律保护名誉权的必要性。

第五步,分析后果,行为指引。从道德和法律两个角度,分析侵害他们名誉权的后果,认识给被侵权者、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及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同时要认识到侵犯他人名誉权,也会给侵权人带来谴责、惩罚,即对侵权人也没有好处。在学生完整填写表格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不能做出不尊重他人、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3.案例教学的评价与反馈

评价和反馈是案例教学不可缺少的步骤,一般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学生评价。学生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参加讨论的质量,即是否把平时学到的理论同案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分析的水平如何,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如何,案例分析的结论是否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等。

第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看使用的案例是否激发了与教学目标相符的讨论,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是否掌握了有关的概念和技能,是否促进了学生相应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否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是否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启发使问题得到了解决,等等。

三、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中的几对关系

第一,处理好教材既有案例和补充案例的关系。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应贴近社会,来源于现实生活。由于教材编写与教学实施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教材中的案例不一定能满足所有教学的需要。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注重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获得真实生动而贴近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精心挑选资料作为补充案例,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第二,处理好讲授法和讨论法的关系。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可分为讲授法和讨论法。讲授法的优点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说明基本理论,简明扼要,节约时间,加深学生的理解;讨论法的优点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视具体情况交叉使用两种方法,切不可始终使用单一的方法。

第三,处理好案例活动“放”与“收”的关系。教材中的许多案例涉及内容多,发散起来延伸面广。对于这样的案例,在教学中适当地予以扩展,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十分有益。但另一方面,案例教学中的师生讨论容易跑题,其操作过程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过度开放容易造成既达不到教学目标,也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被动局面。因此,案例教学中要在时间总量上有所控制,处理好探究活动中“放”与“收”的关系。

[ 参 考 文 献 ]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1.在思想品德课上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相对于教师只以课本理论知识作为讲解内容的课堂来说,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大大改善了学生对于死知识不理解而导致记住了也容易忘的状况。案例教学法的一个好处就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得学生易于接受。

2.当教师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会随着案例的思路一起思考讨论,这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理性分析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评价剖析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形象描述能力,更重要是的这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极有好处的。

3.实际教学中,总是会出现学校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的现象,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正是一种减小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案例是社会问题的具体体现,它可以将课堂与现实接轨,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思考,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

4.如果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只是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不仅使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而且很难调动起其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就不同了,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5.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尤其是案例教学法中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往往不设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分析得有道理,即使与原方案相违背,也应该予以肯定。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约束得过死,教师成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教材、参考书及标准答案成了学术权威而不可怀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几乎不敢也没有信心和意识对教师的讲解和教材中的问题提出质疑,就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了。有关研究表明,要想真正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业人才,在教育过程中就必须采用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完全可以说是一种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法

1.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上要使用的案例要经过仔细的筛选,这些案例一定是与当堂所学的知识是相对应、相联系的较为典型的案例,因为这些案例是为了教学目标而选定的。

2.教师在上课时候,要用适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这些案例,运用正确的方式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对于事件的关注,这样所要学的知识才可以融会贯通被学生吸收而达到教学目的。

3.当学生对案例产生兴趣后,一定会进行深层次的思索,一旦他们遇到无法理解的问题,其第一反应会是找寻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解惑。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条理的列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接受与思考,如果还是无法理解,教师就可以进行进一步讲解。这是理论知识最好的导入时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会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产生抵触情绪。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再将疑问反馈给老师进行解决。

4.在案例教学法的实际运用当中,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或是预习得到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这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当讨论过程中出现状况时候教师要以正确及时的方式解决问题,使得讨论活动顺利进行。

5.在利用案例教学法教学的课堂上,最后教师一定要对所讲内容进行总结。教师对讨论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总结,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收集,有针对性地对案例进行剖析,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要运用广阔的视角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得知识内化。

三、结语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法;教学改革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教学案例和案例问题(或情境),让学生参与思考、分析、讨论、解决案例问题(或情境),通过探究案例来学习、掌握课本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参与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法分为五个步骤:

一、案例选取

案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收集的与课本理论知识有着密切联系的典型人物、事件或热点的时政问题,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精心选择适合的案例,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它决定案例教学的效果。选择的案例要 “例”“理”“德”相结合,寓“理”于“例”之中,寓“德”于“例”之中。

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案例要尽量涵盖教材的概念和理论。案例教学法是在引导学生探究案例的过程中学习掌握、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因此,教师所选择的案例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应尽可能多地涵盖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理论,从而使学生在探究案例过程中掌握全面的、更多的知识。

2.案例要来源于现实生活或至少和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环境相类似,又与课本理论知识有着密切联系。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才有真实性更有说服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强教学效果。

3.案例要新颖、典型,要有时代性、代表性、思想性和教育性。案例要和国家当前的时政热点有关,或是大家共同关注感兴趣的或是体现健康思想有教育意义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实施智育和德育并举,有利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增强教学效果。

二、案例展示

教师把精选的案例以恰当的方式适时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案例的热情,让学生带着案例问题(或情境)去探讨课本理论知识,为学生学习课本理论知识打开思路的大门。

教师在展示案例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要做好展示案例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要吃透教材和案例,设计好案例展示的方式,确定案例的焦点或争论主题,以便上课时能详尽描述给学生。有的案例复杂要提前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预先阅读思考或提出问题,或写出分析提纲和思路或就案例自发进行初步讨论。

2.课前教师要根据案例和教材内容,设置能体现教学重、难点的问题(或情境),让学生带着案例问题去探索课本理论知识,尝试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案例问题;或是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中,去感悟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设置的问题(或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设置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由案例到教材内容,难度题量适中,有针对性,寓“理”于“题”、寓“理”“情境”之中。

三、理论学习

学生带着初探案例不能解决的问题对书本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寻找解决案例问题的理论依据。教师可把书本的理论知识问题化提纲化罗列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解决简单的知识点,记录好个人学习的疑难点,然后让学生同桌或前后桌之间进行互学探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合作,把疑难理论知识反馈给教师。教师深入学生随时掌握学生自学互学的信息,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并面向全班学生精讲讨论存在的疑难点及重点的理论知识,为学生解决案例问题(或情境)扫清理论知识的障碍。

四、案例讨论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学生运用教材中刚学的或是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概念或是其他课外的知识对案例展开讨论。组织案例讨论可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一般4-6人一组,小组讨论时学生相互发表各自的见解,设有小组发言人,记录发言要点、解题思路及小组讨论中存在的疑难点,作好小组发言的准备并积极发言。其他小组提出补充意见或是反对意见,也可从其他方面另行分析 。然后学生或教师对案例讨论作总结,针对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焦点问题在全班讨论或辩论,教师加以引导启发。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迪,从中得到启发教育或产生新的知识,达到以“例”明“理”,以“理”释“例”,以“例”明“德”,以“理”导“行”的目的,在实行智育的同时实施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老师点评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案例教学 运用 实施

教学是一门艺术,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同一堂的教学内容,由于采取的教学方法不同,有的人讲得绘声绘色,引人人胜,有的人却讲得索然无味,使人昏昏欲睡,由此可见,教学方法起着重要作用,能否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多年的政治教学中, 笔者认为,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法,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对一个典型教学案例的展示,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我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方面进行了如下探索和尝试。

1.恰当灵活的案例设计

设计的案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但必须是为教学服务的,与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对应,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热点,能反映时代特色,要有典型性和说服力,难易适中。

1.1 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案例,这是选编案例常用的渠道。如:在学习初一《身边的诱惑》时,我选编了教辅资料《新教材完全解读》中《“潘多拉”魔盒》的案例: 从前,有个人捡到了一个精美的盒子,上面写着:“记住,无论何时,都不要打开这个盒子。否则,人类将要遭到灭顶之灾。”这个人开始吓了一跳,没敢打开这个盒子。可不久就恢复的正常:“这盒子里面究竟装的是什么东西?什么东西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呢?”最终他经受不住诱惑打开了盒子。结果,这个盒子里的东西跑了出来。从此,人类就有了洪水、瘟疫、疾病、犯罪等等灾难。原来这是一个“潘多拉”魔盒,里面装的都是邪恶。

通过这一案例的教学,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处处面临着诱惑,我们青少年必须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诱惑,学会拒绝各种不良诱惑。

1.2 通过新闻、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收集案例。 如:在探讨《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课时,我选择了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报道过的一则案例:某消费者到一大型商场购买了一套中日合资生产的价值上千元的“非纯毛”服装用于送礼。购买时,该消费者对商场售货员说,为了送礼时能体面些,请售货员在购物发票上注明“纯毛服装,日本”字样。售货员为了做成这笔生意,就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开具了发票。时隔不久,该消费者凭发票找到商场,以售货员对顾客进行商业欺诈,要求退货并双倍索赔,商场负责人认为这个顾客是讹诈,没有答应,双方只好对簿公堂。

通过这一案例,不仅让学生当回小法官,作出自己的评判,并在最后与教师出示的专家点评结论相对比,使部分学生获得满足感、成功感,促进他今后的学习。

1.3 自己根据课本内容编写案例,事半功倍。在教学《特殊的保护特殊爱》时我编写了这样一了案例:15岁的留守儿童小新,刚读初三因上课纪律差,不做作业,经常被老师赶出教室,于是他经常旷课,父亲让他辍学随父亲外出打工。但他大多数时间沉迷于打电子游戏,还结识了社会上一些游手好闲的“朋友”,多次在一所小学附近抢劫小学生的钱物,殴打小学生,被公安机关拘留。一记者为抢新闻,将他的姓名、年龄、学校、住址及表现在报纸上进行了登载。

通过这一案例设计,把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和自我保护串在一起,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中轻松的学到知识。

2.和谐有效地实施教学

案例教学要重实效,如何让课堂变呆板为灵活才是关键。根据实施教学的要求,笔者在教学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时选取了“智者让少年去做三件事”的案例:

1.1 呈现案例,提出问题 。呈现案例的方式很多,可以运用投影仪、多媒体呈现案例;也可以当堂叙述案例,或让学生自己表演案例,进行课堂模拟。我通过课件展示案例并提出案例教学的要求:请学生仔细阅读案例和相关的教材内容,找出问题,得出解决方法。在本课教学中,笔者通过让学生阅读书课本,引入本案例。同时展示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智者让少年去做三件事 ”中的两件:“第一件,衣服,到集市去走一躺,少年听了大吃一惊。”少年敢吗,为什么? “第二件,叫他去奉承村里某个富人,求他赏给自己一些钱,少年听得满脸疑惑 。” 想象一下少年最终会怎样?这一设疑导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的积极性,也为后继教学埋下了伏笔。

1.2 学生思考,分析案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独立阅读案例,浏览教材,深入思考案例;运用相关理论,分析问题,得出自己的解决方法;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此时,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如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在引导学生分析少年不敢做这两件事的原因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智者之所以叫少年做这三件的目的在于让少年思考什么是自尊,从而引出自尊的含义。

1.3 集体交流,讨论案例。在掌握学生分析案例活动的全面进展的基础上,先请较好完成案例分析的学生走上讲台,作为全班交流的引玉之“砖”。接着请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双方或多方的探讨。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不同观点,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教师应有民主意识,以平等的身份组织和参与讨论,特别要启发引导不爱发言或极少发言的学生,开拓其思维,消除其自卑感,使其产生积极参与意识,确保案例分析和交流有效进行。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现代教学过程是情境化、信息化、生活化的动态开放系统。教育家陶行知提倡“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都是按照学生的生活进行涵盖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主题设计,它的开放性、人文性、时代性以及生活性的特点决定着教学必须以学生的生活实际、时事热点和社会热门话题为有效教学的切入点。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充分挖掘知识点与生活现象的联系,有效整合课程资源,运用现实案例教学,在课堂上创设真实性情境,并有效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探究和体验中获得知识,健康成长。案例教学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案例选择要注意的问题

选择案例要有的放矢,所引事例与知识点应有机结合,而不是事例的简单堆砌。选用案例与知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真实性和典型性

选择的案例应源于生活,具有真实性,来自于活生生的现实,最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唯有真实,才具有可靠性和可信度。这样的案例就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或将来走向社会真正面临的实际情况或问题,它能对学生产生一种吸引力,使学生心悦诚服,进而发展为讨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选用的案例要具有代表性,这样才能集中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和教材的核心内容,从而促使学生感知和深入理解教材内容。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挫折面前也从容》一课时,笔者就引用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安全返回这一重要的视频,选用“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翟志刚”的典型案例,介绍翟志刚的成长经历:因贫困差点辍学;两次入选“神五”“神六”梯队,又两次与“飞天”失之交臂。面对挫折,翟志刚曾这样表白:“如果‘神七’还是擦肩而过,我还是要继续努力。”让学生讨论翟志刚在成长过程中都遭遇了哪些挫折?他是怎样面对的?组织学生探究:案例中体现出翟志刚具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时,翟志刚的成功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懂得了:在人生道路上要树立理想,不能向困难和挫折低头,要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发创新热情;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从而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楷模,确立努力的方向。

2.注重时效性和贴近性

引用的案例不应是陈年旧事,而应紧跟形势。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产生新鲜感,才更具有亲切性和可学性。引用的材料最好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与己有关,而不是遥不可及、关系不大的。最好是就地取材,可以采用本地发生的案例,离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近一些,符合其心理和生理的特点。比如在初二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第一节《诚信是金》新课导入时,笔者是这样设计案例的:班上一个同学向某同学借了20元钱,说好了第二天还的。可是第二天他把这事忘了,过了一个星期才想起来。这时,这个同学发现,借钱给他的同学一直没提还钱的事,很可能已经把这事给忘了。请问,这个同学应不应该主动还钱给别人?还是假装自己也忘记了,要是同学不提起就不还了,自己还可以占点便宜。这样的事例在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甚至不少学生还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所以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会想,别人没有向这位同学讨还20元钱,更多的可能性不是忘了,而是碍于面子,不好意思直说,其实心里对借钱不还的同学是相当不满的。借钱不还的同学如果因为别人没有直说就不还钱,可能会在金钱方面占一点小便宜,但是人格上的损失就难以弥补。失去了好朋友的信赖,失去了人品上的好口碑,这完全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通过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使学生感到遵守诚信的道理就在身边,它并不是虚无空泛的,这样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趣味性和启发性

思想品德学科的知识性和理论原则性强,比较单调枯燥,因此所举的案例应生动有趣,生活化、通俗化,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和学习热情,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使学生感到看起来深奥难懂的知识,其实也亲切有趣,易于理解,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注重趣味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案例的启发性,教师应通过案例来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使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真正做到以案说理、以理析案。

4.注重方向性和激励性

选用案例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有些揭露社会阴暗面、丑恶面的案例并不是不能用,而应慎用、少用。如果教师上课时大谈特谈的都是一些消极的东西,而学生判断是非、分析问题的能力尚有欠缺,学生容易产生错觉,以为党和政府已丧失人民的信任拥护和治理国家的能力,会使学生思想上产生迷惑和动摇,不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树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运用案例时应把握正确方向,唱响主旋律,多弘扬正气,讴歌正义,用积极的例子去激励学生。

二、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根据教学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呈现案例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教学形式应多样化,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要求,采用灵活多样、恰当的方式把案例呈现出来。常用的方法有:以文字材料的方式呈现案例,供学生阅读分析;教师口头描述案例,让学生记录、思考;师生表演、模拟案例,直观生动再现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录音、视频展示案例等等。

2.紧扣教学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指向性的探究问题

要取得良好的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究。所以教师在引用相应的案例后,必须围绕案例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指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达到例、疑、理的有机统一。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体现探索性和开放性,能够有让学生充分去研究问题的广大空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要考虑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不同层次、梯度学生的学习实际,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学习、分析和讨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现导航者的功能,把握调控好课堂讨论

案例教学说到底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学生的参与面广,要实现整个教学过程活而不乱,为此教师就要做好一个导航者的角色,直接控制课堂教学的进度、节奏,发挥出引领、导向、全盘把控的作用。特别是进行到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讨论时,教师必须把握好整个课堂。如要有时间观念,根据讨论问题的重要性分配好时间,把握好讨论的时间和进度;同时要注意引导讨论的方向,使学生的讨论不能偏离主题,及时地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拉回到问题的核心,避免偏离课堂教学的轨道,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4.教师对案例讨论的点评与总结要公正到位,避免有失偏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