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英语作文(精选5篇)
有志者事竟成英语作文范文第1篇
Yesterday is gone, tomorrow hasn't come, only today is yours. One today is worth two tomorrows. Never put off today's work till tomorrow.
When studying, don't forget that 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 Haste makes waste. Only practice makes perfect. Many a little makes a mickle.
Always remember that nothing is too difficult if you put your heart into it.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Winter has now come. It is said that a good winter brings a good summer. A famous writer of England said in his poem: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有些人经常说他们喜欢成功,但他们不喜欢努力工作。这是无稽之谈。众所周知,成功没有捷径。只有辛勤的努力工作。一分耕耘。我们现在在三年级。不会很久之前我们参加高考。所以时间是很宝贵的。记住,时间不等人,
昨天是过去,明天还没来,只有今天是你的。一个今天胜似两个明天。决不要把今天的工作推到明天。
学习的时候,别忘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欲速则不达。只有熟能生巧。许多小很多。
有志者事竟成英语作文范文第2篇
1989年以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每年在全国高考前的两个月,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语言大学等多所名校的非通用语专业,便开始在全国各地单独提前招生。所谓非通用语专业,顾名思义就是相对英语、日语这些应用面很广、用者甚众的外语而言,只在少数国家应用的外语语种,俗称小语种。令人不解的是,多年来,总有一些学生及其家长面对前程似锦的小语种而坐失良机!
2003年3月18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分配给江苏某重点中学四个泰国语专业的报名资格。校领导非常重视名校给予的机会,决定推荐四位最优秀的学生赴考。谁知,除一位学生坚定选择泰国语专业外,另三位竟轻言放弃了;学校只得推出“第二梯队”赴考。此时,距北外在苏州考点举行考试仅两天时间。
放弃被推荐资格的同学称:“我要参加全国高考,考金融、法律等专业。”多数未被推荐上的同学一点也不羡慕“幸运儿”,轻蔑地说:“小语种那些破专业,送给我上,我也懒得去!”更有些“好心眼”的同学对“幸运儿”劝告:“要慎重啊,学小语种哪有学英语、日语吃香呢?”个别老师也说:“学个泰国语,将来就是当导游的命。”种种言论,惹得即将赴考的学生心神不宁,顾虑重重。
3月22日,伊拉克战争打响的日子,北外设在苏州的考点又出现情况:已是临考前夜,江苏重点中学的8名阿拉伯语考生竟然全部缺考。是害怕战争还是对小语种专业的无知?记者多次采访,不得而知。据悉,其他院校小语种专业在各地的招生,也遭遇一些无知者。
当某些人无视小语种的时候,殊不知,历年入学小语种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机遇竟是得天独厚!
二
目前,我国开办小语种专业的高校大约有: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广西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
前不久,泰国领导人来华访问,我国领导人接见来宾时担任翻译的年轻姑娘,就是北外泰国语专业96级即2000年的毕业生。试想,这位女翻译当年在中学时要是放弃了被推荐报考小语种专业的机会,她能有今日的靓丽人生吗?在首都北京,经常有重大的外事活动、体育赛事,如举办世界妇女大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每当此时,北大、北外等校的小语种学生便全体出动当志愿者,并被主办单位全部分配给来华的外国官员、重要人士当翻译,经受外事纪律、语言翻译能力的锻炼。而更多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尽管英语、日语成绩甚好,也只是在基层做―般事务性工作。
在高校林立的北京西郊,一所绿树葱葱、风景旖旎的著名学府被誉为“外交官的摇篮”,这就是北京外国语大学。该校讲授英语、日语、法语、德语等32种外国语,其中,小语种为28种,这就是: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俄语、乌克兰语、意大利语、瑞典语、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匈牙利语、罗马尼亚语、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阿尔巴尼亚语、芬兰语、泰国语、印尼语、马来语、韩国语、土耳其语、柬埔寨语、老挝语、越南语、缅甸语、僧伽罗语、斯瓦希里语、豪萨语等。这28种专业,除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是每年都招新生外,其他语种均是两年或四年招生一次,每个专业招生人数在二十人左右。半个多世纪以来,北外共为国家培养了4万余名外语人才,成为我国培养外交、外贸、金融、翻译、新闻、文教等人才的重要基地。
小语种专业的学生除了学好第一外语并达到本科毕业水平外,还须学会一门第二外语,也就是英语。某些拒绝学小语种的中学生及其家长,满以为选择大语种才是好出路。殊不知,小语种毕业生的英语能力均达到六级甚至八级,外交部等需要的人才也是具有两种外语优势的年轻人。从三年级开始,各语种都增加了外交、经贸、新闻等方面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学校还统一开设近20门专业倾向课程供学生选修。此外,少数优秀本科生在完成本专业的学习计划,取得本专业学位后,同时可以修读与本专业不同学科门类的一个专业。完成两个本科专业课程的学习,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通过学位论文,毕业时可获得两个学科门类的学士学位。小语种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分配去向是:外交部、新华社、经贸部、文化部、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人民银行等中央各部委涉外机构,以及外企、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部门。当然,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深化改革,小语种毕业生也将直接面向人才市场,自主择业。
三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近年越办越红火,来自世界各地的演出团体也越来越多。2003年就有埃及、朝鲜、意大利、阿根廷等国家派出表演团体前来参加。于是,找到合适的翻译就成为艺术节主办方的头等大事。在招募到的40名语言翻译中,只有2人会阿拉伯语,2人会俄语,泰国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等小语种人才竟没找到。
艺术节小语种志愿者稀缺的遗憾,再一次提醒了筹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人们:培养小语种人才的紧迫性!外语人才,不论在奥运会、世博会人才的架构中还是在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特别是除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等大语种之外的其他语种。据了解,一直以来上海培养小语种人才的只有上海外国语大学一家,像阿拉伯语,两年开一个班,招10多个人;像希腊语,要8年才开一个班。而按照世博会的预想, 2023年至少要吸引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组团来沪参展,小语种翻译的缺口可想而知。
有志者事竟成英语作文范文第3篇
摘要:央视科教频道的《人物》栏目,将精英群体定位为主要收视群体,节目本身以纪录片的形态叙述,在众多栏目中开启了精英文化的书写范式,走出了一条区别于大众文化的科教文化路线。
关键词:《人物》;精英文化;纪录片形态
当民生新闻在中国众多地方电视台爆发时,它开启了一场新的平民视角叙事及观察社会的方法。一时间,普通公众的话语权被提到了很高的空间平台,革命还是颠覆,只要看收视的结果便可窥见一斑。收视率不断升温(包括绿色收视率的讨论更是大力开展并广泛影响到众多电视台)。还有那场妇孺皆知的超女革命,更是书写了一般公众或大众的参与媒体话语的革新功能,精英抑或大众似乎同样成为媒体的竞争对象。
在文化发达的欧美以及在精英缺乏的许多国家、地区,精英曾是一个熟知的概念。这个熟知的概念一般认为有三个主要特点:高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地位。那么很明显所谓精英文化也就是指主要以精英为对象而形成并传播的文化。与大众文化相比,它既有高端性,同时从范围上又具有狭隘性。这有点类似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区别,前者的品位也许更高,但观众数量相对要少。这就似乎存在着悖论:精英文化的传播空间是狭小的,但同时又是诗意的――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品位。事实上,这也正是目前央视十套自身对《人物》栏目的宣传方针和口号,即“天才们奇特的灵光闪现,思想者深邃的心境物语,发现者执著的迷离幻梦,先行者坚韧的身形步履。让我们去接近、去触摸这一个个性格迥异又极具魅力的中外人物,进入他们的生命旅程、思想轨道与情感世界,感受和领悟他们的存在对时代生活及文化变迁所施加的影响。”
《人物》中的人物显然是非常宽泛的,各个阶层、各个行业无所不在,也许是名人(在一定的范围内,例如建筑界、数学界等);也许是文人(文人百年);也许是歌星(rain)等等。如果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它的功能是淡薄的,只能说它通过不同的代表人物,向不同的观众传达着某种理念与视角,观众可以与电视达成娱乐的功能一一看别人,为自己的活法找理由、找快乐。当然更重要的是激励自己,在精神上受到启迪。《人物》中的人物虽是宽泛的,但从总体上又是高端的,贯之以xx第一的人物经常见。那么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顶多可以说其传承的是大众文化基础之上的精英文化,真正的精英文化在此只不过是一种诗意的书写罢了。
回过头来,我们说有关“人物”的相关媒体早已出现,这又主要集中表现为传统的杂志媒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权威、高端、主流是《人物》杂志社的宣传口号”。从1980年创刊至今二十多年来,《人物》杂志长期坚持“秉笔直书,存真求实”的办刊宗旨,坚持主流文化价值观念,被读者、研究者及业界同行誉为“当代史记”。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管、南方周末出品的综合类人物周刊《南方人物周刊》,以“记录我们的命运”为办刊宗旨,以“平等、宽容、人道”为理念,关注那些“对中国的进步和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彰显人类的向善力量和深邃驳杂的人性魅力的人”,为历史留存一份底稿,为读者奉上一席精神的盛宴。此外美国的人物杂志更是全球首屈一指的一流刊物,但是它属娱乐杂志。《人物》在科教频道播出,理应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此外,许多地方媒体也都开辟了类似于《人物》的节目,但更偏重于讲故事这种形式的节目,真正有影响力的并没有。山东卫视在周日推出了一档《新闻人物》,定位非常明确,但似乎并无严格意义上的创新及特色可言。
从某种意义上讲,杂志与精英文化从媒体特性到办刊宗旨上都往往与精英文化联系在一起,有关人物的文化不容易轻松地传播,它往往要有一种厚重感,尤其是精英文化,它的传播表面上很简单,实际上更难,因为精英人士要求更高。《人物》的系统节目似乎也不如杂志,杂志介绍得更详细:“影响100人物”“文人百年”“正面影响”;五一期间“那些人,这些年”(音乐人);“流年碎影――老电影明星追忆”;《诗意的建筑》《美食世家》等等。外国人物或文化界人物在数量上不少,且基本上是精英,但传递的东西也许并没有那么多,甚至不如杂志传递的多,毕竟它留给我们思考的地方太少,更多的是知识性的宣传,对人物最辉煌的地方的了解――从这种角度来看又有高端的一面。
与众多的人物访谈节目相比,《人物》极具时间较短的特点,这不应是缺点,而应是优点。因为毕竟它是以纪录片的形式进行的,历史的影像、真实的生活场景,也许以后再观看也能带给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客观的东西,它不会因为人物当场的说笑和表演而产生对人物本身的形象的误认。
总之,若把高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地位视为精英的主要特点的话,人物现在的部分对象是这样的,也就是说《人物》具有办成精英文化栏目的潜质。但这是一个过程,也许它要经历整个社会公众文化水平以及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据央视自己的调查:“公众对《人物》有很高期待,潜在观众的比例高达78.6%,并以知识阶层为主要对象,包括高校师生、都市白领、政府官员、企业领导、教科文领域里的从业人员。这些人中普遍有较高的学历、较高的收入,年龄层在25―55岁之间,代表社会的中坚力量”便可见一斑。中国呼唤精英节目,毕竟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一个催人上进的概念。《人物》和《大家》虽从名字上有定位的类同感,但事实上二者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人物》的英文翻译为“people”,而《大家》的翻译为“Great Masters”,此为一个区别;再就是《大家》整体是典型的访谈类节目,而《人物》更侧重纪录片式的讲述。
在岁末大片争霸的日子里,电影导演阿甘曾在谈到自己的电影《大电影之数百亿》时讲到:“《大电影》就是要颠覆精英文化,搞笑的是这部电影颠覆了《花样年华》《无极》《十面埋伏》《功夫》《无间道》《黑客帝国》《断背山》《我的野蛮女友》等二十部经典电影”,可谓一曲新的圣歌。而《大笑江湖》等亦是如此,影视合流演绎的正是文化倾向新的传播方向。
对立,抑或对峙是既依存又相互表达的永久话题,文化作为传播范畴有时抒写着淡淡的忧愁,是精英还是大众,在多数情况下泾渭分明,在许多情况下又杯酒难分。《人物》以其响亮的名字,高端的宣传口号,企图书写精英文化的诗意,是令人振奋的。人物不再是简单的符码所在,成为实实在在的精英群体,我们每一个普通的人,谁不想出名呢,然《人物》的目标又是极少部分观众关注的对象,是精英就走下去吧!这也许是《人物》应该坚持的东西与信仰。坚持就是胜利,坚持而不创新也许就会失败,《人物》在坚持精英文化取向的同时,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纪录片形态、人物的影像冲击力、主持及演播室的造型、色彩等。
有志者事竟成英语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情境教学;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多年执教于高中英语教学一线,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所面临的种种压力,尽管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学生几乎都埋头于作业堆中,甚至有些学生终日疲惫于各种题海之中,苦不堪言。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方式存在诸多弊端,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英语课堂枯燥乏味
传统的英语课堂,往往都是教师一味地在讲台上宣讲,学生在台下被动听讲,对于不少习题、题型,进行逐一的攻克,以期掌握更多的解题技巧和解题能力,对于课本教材,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仅仅是教师进行照本宣科的宣讲,学生在底下按部就班完成老师的要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一般是教师要求背诵的段落,学生进行背诵,教师要求做的课后练习,他们完成。课堂上,教师提问,他们被动回答问题,课堂气氛不浓郁,课堂上的主动性较差。
(二)口语表达能力欠佳
提到高中英语口语能力的问题,这个问题基本上也成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中国的英语教育存在较大的问题,也时常被不少专家、学者所质疑,大部分质疑者都将矛头指向了英语口语,中国英语是“哑巴式”的英语,不少学生掌握了一个单词的多种用途,但是在具体的口语练习和交流中,却产生了较大的困惑。
(三)灵活运用能力欠缺
学生普遍对英语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欠佳,这也是我时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比如对于同一个知识点,进行一次纠正错误后,后期依旧会犯类似的错误。比如,我曾经强调高中英语作文要写的简洁明了,代词一定要指代清楚,在口语中没有时候会用简单的you,they,it等来指代前面提到的人和事,但是在英语作文的书写中,却不能如此“模糊”地加以指代,如表达“When we got to the factory, they all went out to give us a warm welcome.”这句话时,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这里的“they”究竟指什么,联系上下文时,发现是指公司的员工,因此,完整而准确的表达应该是“When we got to the factory, the workers all went out to give us a warm welcome.”
二、思考与建议
结合近几年的一线教学经历,笔者认为高中英语课堂要想打破传统的刻板式的英语课堂,构建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英语课堂,就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所谓情境教学法,并不是单纯的把情境生硬地搬进课堂,而是结合“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企图通过情境教学法,构建高中英语高效课堂。
(一)“天时”:结合大纲要求,导入情境课堂
引用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只为了更真切的说明情景教学法引入高中英语课堂所需要具备的元素。在我看来,“天时”应该是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最首要的因素。情境教学的导入,首先应该契合大纲的方向,符合大纲的要求,要从教材基本内容的角度出发,探索最佳导入方式。
比如在很多时候,教师在讲解教材的时候,可以引入生活中的相关情境,让学生感觉到英语并不陌生,“生活英语”有助于让学生很快融入英语教学的场景,在相关的语境中,掌握特定词汇的应用等。比如对于以下三句话,笔者就采用联系生活实际,逐步延伸的方式:
(1)Why are the boys and girls around the pretty lady?
(2)What does the boy want to do? Is he allowed to do so? Why or why not?
(3)What feelings may the boy have?
这是曾经在某个课堂上,我列出的三句话,分别结合了多媒体图中的三张图片,让学生自由想象。比如有一次英语课堂上,当我讲到了牛津高一英语M4U3 Tomorrow’s world,其中提到:“Not only will he or she feel every step of climbing Mount Everest felt by viewer, but also the user will also experience the cold, smells, sights and sounds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我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对未来的畅想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想出珠穆朗玛的周遭环境。这也是鉴于不少学生向我反映,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经常会产生“无话可说”的现象,其实在写作中也是一样,学生善于将生活中的相关情境,引入脑海中,不断延伸,作文很快“下笔如有神”。
(二)“地利”:结合学生特点,构建高效课堂
在具体的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该按照大纲要求,结合学期计划进行教学,但是另一方面,更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观察和了解学生对于所讲的知识点的掌握能力,以期构建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这也是“以学定教”理念的内在要求。
笔者认为,高中英语课堂的情境导入,应该尽可能契合学生所喜欢的情境,必要时候,也可以进行学科之间的渗透。比如在苏教版高一语文就学习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很多学生对于这一首经典的脍炙人口的诗歌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有同学在课后进行背诵,其中有开头就有几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上课的时候,我问学生们对这首诗的感受,他们都很好奇的看着我,我紧接着跟他们说:“徐志摩的这首诗一直被作为经典进行传诵,在朗诵的时候,也有不少人把这首诗翻译成英文版,其英文版的表现效果也一样动人。”很快学生们都对这首诗的英文版产生了好奇心和兴趣,于是我用多媒体播放了英文版,“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Quietly I wave good-bye/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我引导学生们自己品读英文版诗歌中的一些词的用法,仔细品读英语翻译中所注意的问题,进而进一步感悟汉译英时候的注意点。这是语文和英语课程相互渗透的一个案例,其实在我看来,学科渗透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会用多种思维拓展自身对知识的掌握。将情境教学和学科渗透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全面驾驭多门学科,提高综合素养。
(三)“人和”:结合发展要求,构建和谐师生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尽管要应对负担较重的学业,这个时期的学生同样也需要身心、性格等各方面的锻炼和培养。一直以来,中学教育反复提倡“大语文”观念,对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渗透一再强调,其实笔者认为,人文关怀不能仅仅局限于一门学科,在英语学科中同样需要具备。
例如我选取了一些英语谚语、名言加入课堂,以激发他们努力学习。如:“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Look before you leap. First think, then act.”(三思而后行)、“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 makes a man healthy, wealthy, and wise.”(早睡早起,聪明健康)等等,通过这些英语励志名言的导入,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抱负,激励他们前行,更有助于学生积累英语名言词汇,他们可以在写作或者口语对话的时候,运用这些名句,为话题增色。
有志者事竟成英语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犹太人;希伯来语;重生;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犹太民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巴勒斯坦独立建国期极短,随后又遭受古埃及、亚述、新巴比伦、波斯、罗马等异族的统治。公元132―135年反抗罗马帝国统治的巴尔?科赫巴起义失败后,犹太人便彻底离开自认为的世居之地巴勒斯坦,开始其漫长的大流散时期(135―1948年)。千年流散,犹太人已遍及世界各洲。无论犹太人身处何地,他们都是少数群体,为了生存和交流,他们不得不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他们的希伯来语逐步失去本真,甚至消亡。跨入近代,犹太人已丢失了自己的民族语言,希伯来语几乎成为一种死语言,但是在19世纪末希伯来语竟然重生了,并在随后的岁月得到迅速发展。据1916年巴勒斯坦的人口调查,当时已经有3.5万人把希伯来语作为主要语言使用了,占当地犹太人40%左右。而在儿童中,这一比例以高达70%左右。[1]希伯来语在巴勒斯坦的大范围使用也引起委任统治者英国的重视。1922年,英国当局宣布:希伯来语、英语与阿拉伯语为巴勒斯坦的官方语言。[2]英国的行动说明了世界大国承认希伯来语重生这一重要事实。
一、存世的希伯来书面文字
希伯来语的重生受益于存世的希伯来书面文字。虽然希伯来语作为日常交往的口头用语消亡了,但是其作为书面用语并没有完全消亡。希伯来语作为文学用语在一些书籍中被保存下来。圣经文学是古代犹太人的民族文学。它的全部内容与犹太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连,是纪元前犹太民族历史、政治、宗教、文化、生活、思想的记录和反映,主要用希伯来语写成,少数使用阿拉伯语和其他当时在这一地区通用的语言。[3]公元600―1781年的作家中,不少人同时用两种语言写作,他们一方面用希伯来语从事文学创作,另一方面用阿拉伯语撰写科学、哲学巨著。[4]文学中许多希伯来语版本作品的存世为希伯来语的重生提供了识别对象,使其重生有了可能。在欧洲中世纪,虽然不时发生反犹事件,但是犹太人凭借自己的经济能力和较高的文化水平在一定时期内跻身社会上层,这为他们利用有利的位置保存民族文字提供了有利支撑。凭空设计一种新的语言和解读一种古老的文字是非常困难的,希伯来语的幸运之处就是在许多传世的犹太文学作品中或犹太书籍中保留了希伯来文字。这为致力于希伯来语重生的有志之士先行掌握希伯来语提供了渠道,从而有利于希伯来语的重生。
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影响
希伯来语的重生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必然产物。1881年的沙俄反犹浪潮和1894年德雷福斯事件的出现使一批有远见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同化政策的失败。他们认为犹太人获救和解放的最终出路在于拥有自己的国家,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逐渐兴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初期,许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让希伯来语重生的重要性,他们将重点放在犹太民族应尽快建立自己的国家,对于这个国家使用什么语言作为国语并没有认真考虑。伴随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发展和壮大,统一来自不同国家的犹太复国主义者的思想认识使他们意识到使用共同语言的重要性。但是把哪一种语言作为犹太民族的语言,在复国主义中却存在着分歧。有人主张用意第绪语,因为当时使用意第绪语的犹太人最多;有人主张用德语,其中包括赫茨尔;也有少数人主张使用的最广泛的英语。[5]显然希伯来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过使用希伯来语在他们的考虑范畴之内。然而,耶路撒冷是犹太复国主义者心中的圣地,巴勒斯坦地是他们心中的理想国所在地,使用希伯来语能呼唤起他们心中古老民族和国家记忆,回想起古代犹太国家的辉煌,激发起他们在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的热情。同时,希伯来语在犹太人的记忆里占据重要的地位,犹太复国主义者将希伯来语作为未来犹太国的语言,能够唤起更多犹太人的民族认同,吸引更多犹太人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支持,特别是一些跻身欧洲上流社会的犹太人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物力、财力及政治上的支持。伴随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和其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团结越来越多的犹太人为犹太国的重建贡献力量势在必行,而将希伯来语作为连接犹太人的纽带恰好不过,希伯来语的重生成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民族认同的内在要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