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特征论文(精选5篇)
音乐艺术特征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国声乐艺术从古老走向现在,虽然累积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资源,但是尚缺乏系统分析和逻辑阐述。尤其当下社会呈现出多元的文化格局,中国声乐艺术也出现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和演唱技巧。因此,完整地表述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体系就会出现相应的困惑和模糊。鉴于此,文章梳理了中国声乐艺术范畴的概念,论述了厘清中国声乐艺术范畴的必要性和缘由,并对中国声乐艺术的范畴及其表征做了较为详实的论述。
【关键词】
中国声乐艺术;范畴;表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声乐艺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涌现出具有专业水准的部级声乐表演艺术团体、专门培养声乐艺术表演和教育人才的音乐学院,并有规划地组织相关人员梳理和发掘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资源和宝贵的声乐史稿,通过与欧洲先进声乐文化体系的沟通和学习,建立了完备、健全的中国声乐艺术体系。从已经取得的声乐艺术研究理论成果来看,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音乐艺术领域,而对于声乐艺术理论的整理相对贫乏。因此,笔者在对中国声乐艺术的范畴进行界定之前,有必要对前人的研究结果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一、中国声乐艺术范畴研究的缘起
“范畴”属于哲学概念,最早出自希腊文。“范畴”是表征客观事物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哲学术语,是人类逻辑思维的理性表现形式,是人们对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事物本质属性的提纲挈领。在哲学发展历程中,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对范畴做了最初的全面阐述和系统研究,并将其定义为是对事物存在状态的不同层面进行整理归纳的学术概念。范畴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随着人们知识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范畴的能指和所指范围也在变化和扩大,因此,对范畴的研究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国的音乐文化艺术在遥远的古代就已经积累了丰厚的史料,在《乐记》《唱论》等古代音乐史书中都对音乐表演的基本特征和审美属性有过详实的论述。但是相对西方音乐历史完备的理论体系和几百年的文化沉淀,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发掘显然有些滞后。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随着中国声乐艺术在实践中累积了大量的表演经验和理论成果,声乐艺术研究者发现在界定“中国声乐艺术”这个概念时,容易出现歧义和模糊。对于中国声乐艺术范畴的理解既关涉科学的定义、客观的解释,同时又在声乐艺术发展的现实和历史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只有对中国声乐艺术范畴的指涉内容和层次问题做出清晰、有效的回答,才能以更为坚实的理论背景和高蹈的理论视域来透视中国声乐艺术范畴的本质特征。
二、中国声乐艺术范畴阐述
梳理中国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表现特征,对于声乐艺术范畴的切入可以从以下三个时期进行考察: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中国声乐艺术经历了漫长复杂、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一直以来,对于中国声乐艺术的唱法有着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和融合,其争论和发生歧义的焦点是传统民族唱法与欧洲声乐唱法的矛盾。如何与欧洲声乐唱法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中国声乐艺术体系是问题的核心。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上升为关于中国声乐艺术范畴的探讨。在欧洲声乐体系的冲击下,中国声乐演唱界出现了当时较为轰动的“土洋”之争,这些争论并没有提升到理论层面的讨论,也没有对“范畴”一词做出具体的论述,但是可以将此作为中国艺术范畴研究的初始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关于中国声乐艺术根本性质的讨论又甚嚣尘上,讨论主要集中在以“民族唱法”界定中国声乐艺术的唱法是否合理。这一时期为了给各种歌唱比赛的评审工作提供便利,中国声乐演唱界采取以演唱技法作为分类的标准,依据不同的演唱风格、表现形式和声音发声技巧,将演唱划分为美声演唱、民族演唱和通俗演唱三种类别。目前,不管是表演界的歌唱艺术家还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声乐教育工作者,都已经约定俗成地将这三种唱法作为中国声乐艺术的范畴内容来认识。对于中国声乐艺术范畴的界定由此就更加清晰了。声乐教育家、天津音乐学院声乐教授石惟正在《中国民族声乐的范围、结构及其发展方向》一文中写道:“以民族传统唱法为基础,吸收西欧严肃音乐唱法的科学成分,从而能够融中外古今、民族差异、地方特色为一炉的具有广泛包容性与适应性的一种专业化的歌唱学派。”这段文字表述中虽没有对中国声乐艺术的范畴做出盖棺定论的解释,但是可以看做是中国声乐艺术范畴阐述的初露端倪。在此学术基础上,对于中国声乐艺术范畴的界定逐渐明确和严谨,以下是声乐理论学者对这一问题比较完整的论述:上海音乐学院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认为,中国声乐艺术与欧洲声乐唱法有着一定的差距,又不同于传统的曲艺、各地方戏曲演唱和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歌,它是在融合各种唱法优势基础上的一种综合的演唱艺术。声乐教育家刘朗在《声乐教育手册》中这样阐述自己的观点:中国声乐艺术是以中国民族文化为土壤,以本民族语汇为基石,以科学的发声原理为准则,并有着鲜明的民族色彩和曲调,代表着中国广大受众的审美趣味和习惯的演唱艺术。声乐教授李晓贰在其著作《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一书中指出,目前中国的声乐艺术从宏观的角度观察,主要涵括了我国传统的戏曲、曲艺和民歌三种形式的演唱风格,也包含了欧洲唱法、歌剧唱腔和新的民歌唱法等。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演进,中国声乐艺术步入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局面。21世纪中国声乐艺术在艺术表演、教育培训、理论探索和作品挖掘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和进步,中国声乐艺术以更加宏阔的眼界和理性的姿态重新审视目前的声乐艺术范畴。针对21世纪中国声乐艺术呈现的诸多发展趋势和特征来进行归纳,对中国声乐艺术范畴的诠释也更加脉络清晰、涵盖全面。石惟正在2003年天津音乐学院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对中国声乐艺术范畴的定义提出自己的视角和论点,他指出:“以中华儿女熟悉、喜爱的母语文学以及音乐语言表达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的声乐作品及其表演,就是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换言之,用中华民族的一种语言和风格,以声乐形式表达民族思想、感情的艺术种类就是我们的民族声乐。”
三、中国当代声乐艺术的范畴表征
首先,中国声乐艺术是集演唱和语言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表演形式,演唱和语言相互浸淫和渗透,二者在声乐艺术中扮演着缺一不可的角色。形象鲜明的语言符号能够清晰地囊括声乐演唱艺术所表达的意义和内容、塑造成功的典型艺术形象、烘托音乐氛围,是使声乐演唱具备艺术震撼力的重要组成元素。汉语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母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歌词构成毋庸置疑是以汉语言为养分的。汉语言是在声调和韵律的基础上构建的符号系统,具有表情的功能,并具备与音乐形式相近的某种音律的特质。因此,中国声乐艺术从创作到表演都要考虑汉语言的表情功能。简言之,声乐创作在歌词的选择上要依据汉语言的特殊规律;音乐创作的旋律要契合汉语言发音的习惯;在声乐表演中,要关注歌词发音的正确、吐字的清晰,以及声调与韵律的有效结合。中国声乐艺术在传统和现代的切换与衔接中,汉语言是其始终不变的创作和演唱的基石,这是中国声乐艺术范畴最为根本的特征。其次,从中国声乐艺术的总体风格来看中国声乐艺术的范畴表征,其风格的界定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民族音乐传统和当下音乐特征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演唱风格。所谓“演唱风格”,是指表演者在演唱声乐作品时根据作品一度创作中的艺术形式、表达意涵和审美趣味,通过演唱的二度诠释所呈现出的中国声乐艺术独特的演唱技巧和表演品质,其中包括发声润腔和表演时的肢体语言、表情体态。世界各民族的唱法都有代表本民族艺术传统的表演风格、发声方法,即“演唱风格”。另外,西方美声唱法的引入和普及,对中国声乐艺术起到了优化和促进作用,并融入到中国声乐艺术的演唱形式中,使其展现出新的特质,形成了民族音乐传统和当下音乐特征相融合的范畴表征。二是民族音乐传统和当下音乐特征相互影响下的中国声乐艺术的创作风格,歌曲创作者在声乐创作的过程中选用的是传统音乐创作的技术手段(调式调性、和声旋律)和传统声乐艺术风格的展开方式,以及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音乐创作手法。“如《我爱你,中国》《长江之歌》《黄河颂》等,它们的音调和语言是从整个中华民族风格群体中提炼出的共性,对外国人来讲则是特性,是中华民族统一的、代表性的特征,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大气派,我们称之为民族综合风格。这个风格处于我国民族声乐这个建筑物的最高层,但它绝不是空中楼阁,它的营养源泉和根基依然在于建筑物中下层的地方风格中。”①再次,中国声乐艺术范畴的审美特征是现代审美与传统审美精神的结合。声乐艺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在几千年传统美学的熏陶下,中国声乐艺术形成了“声、腔、气、韵”等独具特色的审美表征。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与西方美声唱法融合后形成了传统和现代融会贯通的审美特征,即以“情”为审美内涵、以“字正腔圆”为审美标准、以高亢明亮的音色为审美偏好,并创造性地发明了“润腔”的歌唱技巧。当代中国声乐艺术在传统审美习俗“真、善、美”的创作理念上不断延展,具备意蕴丰富的民族气息、审慎严谨的歌唱技巧和个性张扬的时代风貌。最后,以传统的标准审视当下中国声乐艺术的范畴特征未免有陷入僵化的可能,在当代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中国声乐艺术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已经超出以往任何时代。在传统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交织下,中国声乐艺术可以界定为以汉语言为源头的母语性、以传统演唱和西方美声唱法融合的风格特征,以及多元审美元素相借鉴的艺术形式。
结语
音乐艺术特征论文范文第2篇
自1949年开始,我国就开展了专门的音乐理论教育,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理论教育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声乐艺术的风格主要受语音、语体、语境、语势、词素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的语言特征,会促生不同风格的声乐。从实践经验来看,中国声乐界在民族声乐表演和研究上的理念、思维方式也是随着社会结构变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更多的人意识到,在民族声乐实践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只有拓宽声乐艺术研究视野,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民族声乐艺术范畴的概念,才能促进中国声乐理论研究的发展,进而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在声乐艺术探索道路上的不断探索和成功经验,为中国声乐界进行声乐艺术理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础,中国声乐界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范畴、美学特征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艺术研究由于认识偏颇无法消除,民族声乐艺术范畴界定不明确。尤其是在西洋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后,中国声乐艺术风格的特殊性、复杂性日益凸显,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内容、形式、风格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更好地发觉民族声乐艺术内涵,为了更好地界定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声乐界强烈呼吁在回归传统艺术领域的基础上来实现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在声乐界的积极倡导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将中西唱法结合起来起来之后,始终坚持走“民族唱法”道路,并更多地继承了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典型特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兼收并蓄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其艺术范畴也更加宽泛。
二、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范畴
文化与艺术有着密切关联,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与它背后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声乐艺术在发展进程中,也必然会受到音乐文化的支配和影响。因此,我们在看待民族声乐艺术时,也不应该将它与中国文化渊源和文化现状割裂开来。如今,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民族声乐艺术从创作到实践都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但是它也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那么,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范畴是如何显现的呢,笔者在此进行了探究。
(一)母语背景的民族声乐
词曲相合是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的主要特征,优美的曲调能够表情达意,生动的歌词则是彰显声乐思想内容的工具,因此可以说,在民族声乐艺术中,语言和语言是相互浸化和溶解的。在汉语这一母语背景下,中国民族声乐在歌词构成上必须严格遵守汉语语种构词基础,并通过汉语语言语音声、韵、调构架艺术将词、乐结合起来,形成字、声、韵、腔完美结合的声乐艺术作品,如京剧。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创作上,创作者也要树立母语文化意识,并按照汉语语言结构特征进行歌词表达、旋律组合,无论是传统民族声乐艺术还是现代民族声乐艺术,都要坚守这一艺术表现原则。同样,这也是界定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范畴的根本。
(二)具有民族地方音乐或综合音乐风格的声乐艺术
音乐风格是音乐的独特标签,它是人们从音乐内容、形式、表现和审美的角度对音乐面貌的综合评价。如果从风格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话,它会被划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的是中华民族综合风格,下层的则是中华民族地方风格。其中,前者在形成过程中会不断吸收后者中的影响,并反作用于后者。但是,整体来看,无论综合风格的民族声乐艺术还是地方风格的声乐艺术都是中华民族整体风格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许多民族声乐作品在兼具综合民族声乐风格的同时,还带有鲜明的地方分风格,如京剧。具体来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风格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受中国民族地方音乐或综合音乐风格因素(润腔、音色)影响而形成的演唱风格,如庄重的面部表情、舒展的肢体动作、自然的音色等,这种风格在发声技巧和表演方式上带有鲜明的民族声乐特征。二是在创作上,作家在创作上借助传统音乐风格或对其进行创造性发展形成的民族声乐“创作风格”,如表现贵州侗族审美理想的新侗歌、歌颂长江、黄河的美声作品、带有地域特色的湖北小调等,因为风格独特,这种作品可以很容易与他国音乐艺术作品区别开来。
(三)以传统与现代结合型审美标准为依据的声乐作品
创作审美是歌唱审美的基础,而创作审美又是通过演唱审美来完成的。观众的审美观会随着时间、文化环境迁移而变化,但是在特殊时期内他们的审美标准可能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以此为基础,各种声乐作品在创作和演唱上也会做出适当的调整。许多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就是在观众的审美需求中寻找创作依据,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时代与风格演变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传统民族唱法与西洋唱法结合后形成的民族唱法,具有以“情”为核心、字正腔圆、审美取向明确等特点,在演绎这样的作品时,无论是歌唱者还是观众只有按照作品的审美标准、遵从其审美心理,才能深刻了解作品的声、腔、气、韵特点。
(四)复合型审美标准统一的民族
声乐艺术作品如今,我国民族声乐作品无论是从形式到内容都与传统声乐艺术作品有所不同,在多种文化的滋养下,它们的艺术形式更加多样,那种用传统眼光来看当代民族声乐作品的做法已经严重落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声乐艺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变化着。在根源与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声乐艺术具有了母语性、风格性、审美性相统一复合型的特点,其发展状况也更加复杂化。在民族声乐界,人们也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共识:随着时代的变迁,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民族声乐艺术的新表现,只有这样,民族声乐艺术才能兼具传统与现代风格,才能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艺术氛围中有更好的表现。
三、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
(一)传统声乐美学思想特征
任何一种声乐艺术都有其特定的美学思想,民族声乐艺术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进程中一直受到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熏陶,中国传统声乐美学根植于传统农业文明社会,它主张运用哲学的方法来解释艺术这一美的载体与现实的关系。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包含着诸多审美品格,并且深受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影响,其中,儒家的音乐思想以和、善为本,主张音乐应该有含蓄、简朴之美。音乐的美学态度是中正平和的,他们认为声乐在本质上应该与人心是心灵相通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强调的是音乐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道家先师老子崇尚自然恬淡的音乐风格,庄子喜欢的音乐类型则是虚静恬淡的。整体来看,道家音乐艺术美学思想的核心是自然、虚无和宁静,“大音希声”是他们所渴望达到的音乐思想境界。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是儒道音乐美学思想长期交融、斗争的结果,它具有以下特征:非常看重音乐与礼数、礼法的关系,视平和恬淡为最美,追求的是“中和”、“平淡”的美学境界;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以和谐的人机关系、统一的天人关系为思想根本;喜欢从哲学、文艺、伦理、政治方面来进行音乐创作和音乐思想论述。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同样具备以上特点。
(二)情感美学特征
情感和声音是声乐艺术的魅力所在。很早之前,中国古代音乐专著《乐记》就指出:音乐是情绪、情感表现的艺术。它说:“任何音乐,都是由人心发出的。”这种论述与现代美学界、声乐界的论述有诸多吻合之处。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在本质、实践规律、价值和功能构成中,不可避免地受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但是它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也会受到西方音乐思想的影响。这种声情、词情、曲情相结合的思想明显是受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声乐美学思想的影响,这必然会使其美学思想更加现代化。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主张以情为声之本,以声为情之形,然后通过体验、内容的结合,配以生动的形体、面部语言来实现传情达意。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声乐艺术是诗、词、歌艺术的综合体,它具有这几种艺术形式的情愫。演唱者只有掌握音乐演唱技巧,具有一定的声乐感情掌控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才能完美地演绎声乐作品。声乐界则认为,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情感美主要体现在作品的曲情、声情和词情上,声乐作者通过词情赋予作品歌词以丰富的感情,借助旋律、节奏、曲式等曲情表达形式体现作品的情绪和情感,演唱者则在作品声情理解、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声情并茂的声乐表演。
(三)古今中西结合的创新美学特征
声乐艺术在构成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原本就是人们创造性地表达思想的文化形式,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它同样可以创造性地进行自我塑造,进而成为各种声乐艺术的综合体。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就带有鲜明的传统声乐艺术、现代声乐艺术相结合的特征,它在演唱方法和思想审美上也带有西洋声乐艺术与民族声乐艺术相互渗透、融合的特殊性。概括来说,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带有鲜明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创造性美学特征。导致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这一艺术特征的原因有: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字正腔圆、讲究韵味依旧是中国民族声乐在创作和形成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许多原汁原味的西洋声乐艺术作品开始大范围登陆中国声乐艺术舞台,聪明好学的中国人在进行民族声乐艺术实践中,也会创造性地将西洋乐器、声乐创作手法、技术运用到民族声乐艺术中去,导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与外来声乐艺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为多种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发挥不同特色的美提供了条件。这种从他国优秀艺术作品中吸收营养、为我所用的创作手法,是社会主义文化、文艺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可以促使民族声乐艺术向国际声乐艺术审美进一步靠拢、结合。随着社会发展,文艺工作者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吸收、借鉴外来音乐艺术形式,以推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科学发展与进步,丰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
(四)现代美学特征
音乐艺术特征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族音乐;多元化;发展
一、立足传统之源,树立牢固的民族音乐文化主体意识
任何民族文化离开了传统,其文化就会枯竭,甚至消亡。民族音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几千年来,经过成千上万音乐家承前启后的不懈努力,民族音乐文化以其灿烂的光辉和不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音乐之林,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世界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由于对传统音乐缺乏应有的保护与继承,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正逐渐“边缘化”。若长此以往,我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将会出现严重的断层,甚至会丢失殆尽。我们应该积极更新观念,立足传统,树立牢固的民族音乐文化主体意识。
我们要充分理解“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没有自己的本土文化、没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是很难谋求生存的。梅兰芳用京剧征服了世界,张艺谋用电影推介了中国,大型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于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上演,获得了空前成功,主演因此获得了“林肯艺术中心最佳艺术家奖”,他们向世人证明了我们传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 以吸纳百川之精神,实现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
20世纪是发展速度极快的一个世纪,21世纪社会各领域还将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面对新的时代、新的社会形态以及人们不断提高的新的艺术审美需求,时代向中国声乐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因如此中国声乐艺术包含了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存在的所有声乐艺术: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西洋音乐艺术与中国音乐艺术融和后形成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西洋唱法中国化和中国传统唱法西洋化)、中国戏曲和曲艺艺术,还有西洋声乐艺术和通俗声乐艺术。“空前规模的声乐普及、民族地方风格的演唱仍有旺盛的生命力、比赛重于演出、声乐理论的发展……”成为20世纪末中国声乐艺术的主要特征,中国声乐艺术又迎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然而,目前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中有单一化、模式化的不良趋势,这种趋势势必会产生与社会、时代的不协调因素,也极不利于民族声乐本身的发展。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应植根民族风格,鼓励多种风格、多种样式的民族声乐艺术并存发展。
三、加强声乐艺术建设,促进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学科发展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曾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由于理论疏于总结和整理,在这么多年来,在中西结合的实践中,中国民族声乐逐渐探索出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与规律,理论研究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出版发表了不少著述,但还未能形成整体规模和十分完善的声乐理论体系。而且,当中国音乐艺术工作者在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和理论创新上的建设是艰辛的,在探索与研究中,必然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所有声乐艺术工作者都应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促进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理论系统化、科学化、完善化发展。
首先要扎根作品创作,构建中国声乐作品体系。中国声乐艺术要走向世界,还必须有本民族一代代杰出的作家,创作出有极高艺术水准的丰富优秀的声乐作品,以及大量的具有极高艺术水准的辉煌音乐作品,使其得到世界公认。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声乐艺术的创作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中国民族声乐创作要继续繁荣、民族特色要鲜明、作品要非常丰富,艺术性要进一步提高,要得到世界声乐界认同、赏识、和接纳,立足于世界声乐艺术学派之林,就需要音乐艺术创作者扎根于声乐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不断地为之努力奋斗。
此外,加强美学理论学习,不断提升中国声乐艺术美学的价值。美学与艺术是密不可分的,美学理论是指导学习、研究艺术审美本质、审美规律、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的高级理论基础。音乐美学研究与一般音乐学学科的理论研究相比,较为抽象,甚至生涩。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历史悠久,有着自己独特的关于声乐美学的观念,也形成了一定的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音乐美学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中国当代音乐美学在它的起步阶段主要着眼于音乐艺术特殊规律的研究,更加关注最具音乐特殊性的纯器乐音乐,而对具有综合性特征的声乐艺术美学、电影美学、戏剧音乐美学等的研究却显得有些不足。加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本身就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其美学问题就更加难以简单阐述了。因此,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研究尤显重要,并且这种研究势必还将在21世纪继续。
许多歌唱家与民族声乐教育家,他们以发展的眼光和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明确它的范畴及美学特征是发展和完善它的必经之路。从传统向现代过渡,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必然由封闭走向开放,这是20世纪中国声乐艺术演变进步的轨迹,经过近百年历史经验积累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深深扎根于中国民族传统音乐艺术的源泉,在世纪未必将进入一个真正多元化的时期。历史似乎以超出寻常的速度翻到了21世纪,在这个新世纪,中国声乐艺术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实现自身的完善和转型,相信它迈向新世纪的脚步将越来越坚定有力。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2]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鲁 林:《关于民族声乐多元化的思考》[J].保山师专学报,2008(03)
[4]樊凤龙:《试论我国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J].前沿,2008(06)
音乐艺术特征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表情艺术;审美特征;内在本质
一、表情艺术的分类
表情艺术指的是借助于音响、节奏、旋律或人体动作,同时经过表演这个环节,以此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广义的包括、舞蹈、曲艺、杂技、戏剧、电影、电视等;狭义的专指音乐和舞蹈。
(一)表情艺术中的音乐时间艺术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它是人类社会上产生最早的艺术种类之一,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喜爱的艺术种类之一”。
音乐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最常见的是旋律、节奏这两种表现形式。旋律是音乐中最重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旋律是不同的音由人们按照一定的时间关系等因素结合而成的,是音乐表现中最主要的手段,也是最常见的时间艺术的表现手段。它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的节奏、节拍以至调式、调性关系等组织起来,塑造音乐形象,表现特定的内容和情感。另外旋律还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它除了可以表现出音乐的内容、风格,体裁,还可以体现出音乐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一致有“旋律是音乐的灵魂”的说法。
(二)表情艺术中的舞蹈空间艺术
舞蹈是一门空间艺术形式,舞蹈作为人体艺术是通过空间的肢体展示来表达思想情感的,以人体为物质材料以动作姿态为语言,在时间的流程中以占有空间的艺术形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体现生命的符号。以前有人这样来描述舞蹈艺术: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因为无论是抒情还是叙事,舞蹈都是通过人体动作展示其主题及主体。舞蹈通常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来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动作是舞蹈艺术的本体,动作传递情感胜过千言万语。舞蹈正是通过动作语言创造视觉意象来唤起观众的联想和想象,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从而“领悟”舞蹈的真谛的一种艺术表现样式。
二、表情艺术在审美中的最具特色的内在本质
当我们对艺术这种人类精神文化现象进行了纵向与横向的全方位考察之后,便有必要回答“艺术是什么”,以及它究竟与其他种类的精神文化有什么不同之处,亦即回答艺术的本质与特征问题了。事实上,本质与特征总是相互依存的,因为本质是特征的内在,特征则是本质的外在展现。
(一)音乐是最擅长表现情感的艺术样式
音乐最擅长表现情感的这一特殊性,源于音乐特殊的物质媒介和表现手段,它以音乐为材料作用于人的听觉,可以直接传达和表现音乐家感情的起伏、变化和波动,正像黑格尔所说,音乐作品透入人心与主体合而为一。从一定意义上讲,再现生活与表现情感是艺术的两种基本功能。只不过有的艺术种类如造型艺术,长于再现而拙于表现,常常通过直接再现社会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来间接地表现艺术家的审美情感;而音乐、舞蹈这一类表情艺术,却长于表现而拙于再现,往往直接表现和揭示内心情感,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
(二)舞蹈是通过肢体塑造最具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艺术样式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它和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起源与生活、表现生活、高于生活。同其他艺术种类一样,形象性也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的审美特征,但不同的是舞蹈形象的塑造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舞蹈形象的塑造,完全要依靠演员的形体动作来实现,不论是塑造人物,还是表现意境,舞蹈形象都需要依靠动作和姿态表现人物性格,创造情绪氛围,使舞蹈形象具有直观性、动态性和表演性的美学特征。
音乐艺术特征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京剧旦角 美声女高音
京剧旦角演唱艺术与美声女高音演唱艺术的异同,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重要而又全新的艺术课题。笔者结合个人声乐艺术的教学实践与理性思考,对这一重要艺术课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以填补我国声乐理论研究的空白。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京剧旦角演唱艺术,是京剧唱腔艺术中的瑰宝与代表之一。著名的“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小名旦”(张春秋、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江南四大名旦”(黄玉麟、小杨月楼、赵君玉、刘筱衡),都代表着京剧旦角演唱艺术的高峰。
美声女高音演唱艺术,是西洋声乐艺术中的瑰宝与代表。美籍希腊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卡巴耶、贝尔干扎,我国美声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郎毓秀、胡晓平、梁宁、汪燕燕、高曼华、迪里拜尔等,也都是美声女高音演唱艺术的佼佼者。
京剧旦角演唱艺术与美声女高音演唱艺术,不仅分别代表着东西方声乐艺术,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与声乐特征,而且分别代表着东西方不同的音乐文化与美学精神。当然,二者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将二者并置起来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收到“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的艺术效果,同时,又有利于二者优势互补、互促双赢。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都是显而易见的。
这一课题的研究方法,应定位在比较美学的研究方法。比较美学是比较文学、比较诗学、比较哲学、比较文化学的交叉学科。美国的多依奇于1975年出版的《比较美学研究》一书,对东西方美学进行了比较研究。运用这种研究方法,对分别代表东西方声乐文化与音乐文化的京剧旦角演唱艺术与美声女高音演唱艺术进行比较研究,一定会获得理想的效果。虽然方法只是一种手段,但它是达到目的的必要措施与保证,有时甚至直接影响、决定目的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支柱就是认识论与方法论。
二、京剧旦角与美声女高音的相同点
京剧旦角演唱艺术与美声女高音演唱艺术的相同点,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二者都是女高音声乐艺术
京剧旦角演唱艺术,就其声部、音域、音色而言,亦属于女高音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说,京剧旦角的演唱艺术,同样具有美声女高音的抒情型、戏剧型、花腔型的音色特征,如柔美、秀丽、甜润、纤巧等。正因为如此,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才能够在京剧《黛诺》的唱腔《山风吹来》中,成功地运用美声花腔女高音的演唱技巧。
(二)二者都以抒情性为主
京剧旦角唱腔,以抒情唱段为主,例如《贵妃醉酒》的唱段“海岛冰轮初转腾”、《霸王别姬》中的唱段“见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分别抒发了杨玉环与虞姬的思想感情。
同样,美声女高音的唱段,不论是歌剧中的咏叹调,还是艺术歌曲,也都以抒情性为主要特征。例如歌剧《蝴蝶夫人》中巧巧桑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艺术歌曲《西班牙女郎》,都抒发了真挚深厚的思想感情。
因此,京剧旦角与美声女高音的演唱,都具有“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特点。
(三)二者都以表演为生命与灵魂
京剧旦角与美声女高音的演唱,都是带表演的歌唱,都以表演为声乐艺术的生命与灵魂。波兰当代音乐理论家卓菲娅·丽莎指出:“属于音乐的特殊性的,还有作品与听众之间的中间环节,即表演,它具有自己的历史发展规律,具有自己的美学价值,并在很大程度上服从于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改变着作品本身的面貌。”[1]
这种表演性,是一种二度创作,以创新化、风格化、个性化为美学目标。京剧旦角流派唱腔的形成,美声女高音风格特征、个性特征的形成,都充分证明了表演性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三、京剧旦角与美声女高音的不同点
京剧旦角演唱与美声女高音演唱的不同点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声乐流派不同
京剧旦角演唱,属于广义的民族声乐流派;美声女高音演唱,属于地道的美声声乐流派。
(二)演唱技巧不同
京剧旦角演唱技巧,注重韵味、风格、润腔方法。美声女高音演唱技巧,注重华彩乐段、花腔、连音、断音、滑音、震音等演唱技巧。
(三)曲目性质不同
京剧旦角唱腔,属于板腔体,有所谓“一曲多用”的固定化特征;美声女高音唱段,是“专曲专用”,没有固定化特征。
(四)发声方法不同
京剧旦角发声方法,属于民族传统的发声方法,讲究音色明亮,共鸣腔调节较小,声波在硬腭及口腔上部振动较多,声音靠前,声音颤动幅度较小,吸呼部位较深,讲究气沉丹田,排气量相对较小;美声女高音的发声方法,属于典型的美声发声方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生理学、音响学和物理学作为理论基础进行发声训练和歌唱的。”[2]形成规范的科学的发声方法,音色较暗,发声部位靠后,共鸣腔开得较大,颤音幅度较大,呼吸排气量较大。
(五)嗓音运用不同
京剧旦角不仅属于“土嗓”,而且用“小嗓”(假声);美声女高音则不仅属于“洋嗓”,而且用“大嗓”(真声)。
(六)文化属性不同
京剧旦角唱腔属于民族音乐文化,因此用民族乐队伴奏,即使引入西洋交响乐队,也仍以民族乐器的“三大件”——京胡、月琴、三弦演奏主旋律;美声女高音则属于西洋音乐文化,因此用西洋管弦乐队伴奏。
综上所述,中国京剧旦角声乐技巧和美声唱法可以说是中外声乐史上的经典唱法,他们都各自在舞台上辉煌了几百年。探研两种唱法的精华与相通之处,能为我国声乐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与新的理念。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2023年度艺术科学规划一般项目《京剧演唱在中国美声唱法中的应用》系列论文,项目编号:10b008)
参考文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