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教学论文(精选5篇)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信念重建有效教学

一、教育改革呼唤重建教师新课程信念

当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愈来愈成为人们认同的教育思想。这一理念可以展开为以下六个命题:学生的发展首先是为了能够成为自己,成为自己的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并进而成为自由社会的建设者;教育的要求是基于学生的需要,高于学生已有水平并且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自主发展是其核心和灵魂。一个自主发展的人,就是有清晰的自我认识、有积极的自我形象、悦纳自我的人;就是有明确努力目标,有内在的学习需要与成长渴望的人;就是有良好的学习策略与学习习惯的人。因此,高品质的教育就是要促使所有学生的成功——造就自主发展的人。

为了造就自主发展的人,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让学生过充实的精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智力劳动的快乐;让学生全副身心地卷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自信建立在点点滴滴的成功的基础上,这就是造就自主发展的人的最根本的途径。其次要切实推行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就是旨在促进教师成长与学生发展的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有诊断、反馈、导向、激励、甄别等功能,而这些功能都可以服务于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发展。发展性评价的另一个原则即激励性、期待性,以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另外,在学生全部的生活之中,特别是在课堂生活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想象未来、憧憬未来、规划未来、设计未来的能力:着力培养他们一个十分重要的品质:干什么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追求;要经常和学生讨论当下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的意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让学生感受到思考与探索的乐趣。最后,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始终应该作为教学目标来追求。

课程改革的意义在于两点:一是课程改革有助于改造我们的国民性。这就必须改变每个人的人格定型期,即学校生活时期的生活方式.而学习方式就是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地学习,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积极探究;倡导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表现空间:强调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更多地互动和合作交流:强调对问题的多角度的理解,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争鸣与碰撞:提倡发展性评价,力图带给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和美好的回忆。所有这些都将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开朗、进取的个性,形成乐于分享、善于沟通、勤于反思、服膺真理、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的民主性格。二是课程改革有利于推动教师成为探索者。探索是教育的当然要素。探索意味着探索者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意味着探索者大胆尝试、追求卓越,意味着探索者经验的开放性和工作中丰富的动机。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做课程的开发者,而且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探索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和氛围,如何设计教学的活动.如何搭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如何构筑研究性学习的支持系统,如何评价学习的效果,等等。因为探索,使得课堂多一份灵动和飞扬,多一些朝气与活力。教师的探索影响、引领和激励着学生的探索,课堂生活因为探索而变得悬念迭起、趣味无穷.变得开放、幽深、鲜活和魅力十足。师生因为共同探索。而享有着更高品质的学校生活。

二、教育改革实施需要重建教师新课程信念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一再强调:“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的确,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教育信念确立的基石就是人们对于社会的理想和人生的理想。如果缺乏现代文化精神的价值指向,缺乏自由、民主、平等、人权这些核心的价值,这个“理想”就值得怀疑。这意味着教师应该成为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谙熟人类文明历程、确立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的人,成为有思想、有灵魂的人。教育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也就意味着教师的行为更多的应该是自发的、真诚的、内源性的,而不是出于外在强制和纯粹基于个人私利的;是高度自觉的,而不是盲目的:是基于生命的灵动与热力的,而不是机械、麻木与冷漠的。它还意味着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地扪心自问,不断地眷注心灵,不断地投人生活和不断地成长。

三、重建教师新课程信念的应有内容

教师信念是指教师对于有关教与学现象的某种理论、观点和见解的判断,它影响着教育实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信念主要包括关于学生、关于学习和关于教师自身的三种信念。基础教育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师信念提出了新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只有逐步确立这些新课程教育教学的信念,并把各种信念相互接纳,紧缩相连,形成一个具有个人意义的信念系统,才能有坚强的意志去实现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对教育工作才能有一份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才能培养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富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性人才。

四、重建教师新课程信念与实现有效教学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困境一:照搬国外理论,脱离中国教育实际,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严重脱节。

近年来,西方诸多教育学理论或学说纷纷涌人中国,这些如潮水般的理论在启迪我们思维的同时,也造成了我国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失语”现象,表现在以下方面:教育理论的原创性缺乏――跟在外国理论后面跑;教育术语的洋化――语言生僻,一些译著晦涩难懂;教育理论的本土化不够――食洋不化,缺乏充分理解就大规模“运用”到实践中。由于课程改革理论先天脱离中国教育的实际,也由于我国教育中很顽固的积习,所以在实行课程改革的时候,自然就出现很多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课程改革为了谁?为教师改?为学生改?为知识改?为改而改?新课改中中西合璧的先进理念与应试教育环境下的传统教学观念大相径庭,成不了教师指导教学的主导理念。课改不知不觉成了我们热情欢迎后的弃儿。

我们的语文教育似乎总在做附庸,或是语言学,或是文学论,或是教学论,现在又是课程论……我们的话语系统好象只属于这些学科。而语文教学作为学科始终没有独立性,争得自己的地位。语文教学是什么?它就是语言的习得和文化的传承,而教育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如今我们对于语文教育,只是不断的进行着技术层面的改进,如教法的探讨,课型的改变,教材的修改,直至课程的革新。我们缺乏价值思想。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观念,没有树立起应有的价值思想。所以有人说,语文教育群体发育不良,这话绝非危言耸听。

困境二:过于繁多的内容,使得师生都疲于奔命,心力交瘁。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教材新,容量大,课时紧,教材如何选用,时间如何安排?教材中相当多的内容是虚设的,新课改各学科好像都在搞竞赛,竭尽其能,都想把最精彩最重要呈现给学生,学生难以招架,教师也只好拼命开课,因为教学内容无法完成,教材设计者的初衷完全落空。不可否认,由于自身专业知识方面的局限性,教师对一些模块内容的把握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学习内容泛滥,自然会造成学习过程失控,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和师生价值错位的问题,真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远离虚假的繁荣,真正落到实处。

困境三:过于苛刻的要求,使一线教师望而生畏,力不从心。

对新方法,新理念的生吞活剥,作为新课程行动者的教师其执行力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教师出现走样产生偏差,就是很自然的了。另一方面教材的专业性过强,这些教学内容,让相当多的小学教师的在能力上捉襟见肘,明显跟不上。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灵暗花明又一村――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对新课改语文教学的指导作用

(一)新课程语文教学论,总论

此著汇集了众多专家有益于语文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和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系统地阐释了:有关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探讨了关于建构主义语文教育思想、语感教育、老师素养、教材建设、教学原则和方法的问题等内容,同时,对教师的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也做了详细的介绍。

这是一部以新课标和新课程理论贯穿语文教育全程的“语文教学论”教材,以教育思想的丰硕独树一帜,使人耳目一新。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也许我和编写者想法略有不同,比如,语文教学中应该是“阅读”领先还是“写作”领先?我认为可以有多种模式,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根据不同学生以及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切入口来拉动语文教学。

(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对小学语文新课改的实际指导作用

第一,在小学阶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素养。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感情、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在生活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在幼儿教育阶段已经获得了哪些基本的语文素养,避免语文教学中的机械重复,另一方面必须思考应采取怎样的措施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第二,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要求。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应在打牢学生语言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训练的要求,因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始终是语文教学最重要任务,这也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本质之处。

第三,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也就是说,从阅读中学会阅读,从写作中学会写作,从口语交际中学会口语交际,把听说读写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语文知识既然只起辅助作用,就“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地讲授语文知识,要靠系统完整的语文训练,而忽视了母语教学有基础,有语境,有丰富的资源这一基本事实。这是造成目前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根本原因。学生绝不是先掌握了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之后再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的,而是在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逐步领悟有关语法和修辞知识的。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这不仅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实践,学生的吟诵品味,而且包括课外的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二要不断开发和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逐步领悟和习得学习语文的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四,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传统语文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脱离言语实际和应用实际,语文成了升学求功名的敲门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在培养学生语文应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校长对新课程的引领,首先在课堂。校长引领课堂教学的基本做法之一是走进课堂。主要作用有四:一是对校长关注点的无声诠释,是一种对学校工作热点的行动引领,这个信号是其他管理岗位不能替出的,是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的保证。二是要调查研究,找出需要引领的问题,三是实践新理念,体会改变的效果(自己也上课,亲身感受改变教学方式后课堂的变化,例如讨论式教学学生的态度,在讨论时,教师指导的重点知识应是哪类问题,讲什么是学生爱认真听的,哪些则不是)。四是使自身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把自己调研所见,学习所思,实践所悟,通过课后评课,参加备课组活动、教师大会总结等形式,与教师研讨交流,在与教师的互动中提高自身,进而实现对新课改的引领。

二、新课改中课堂教学的成绩与不足

学校新学期第一次校务会专题是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实施,如何用新课程理念改造我们的教和学。具体做法是:每个干部汇报开学第一周集中听课的情况和自己听课节数,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听课情况:校务会除主管后勤的领导外,7名干部和2名特级教师督导共9人听课77节。其中新课改精神有所体现的课占听课总数的80%。

主要优点是总体精心备课,集体研究,课改理念多有体现:(1)绪论课注意创设情景,启发学生兴趣,这对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进而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是关键性的问题,如物理课从神舟六号飞船上天的模拟过程播放引出高中物理课,英语课讲友谊话题,播放英文歌;(2)多学科综合渗透的意识,历史与地理,地理环境与不同文明特征之间的关系;(3)积极贯彻新课标要求,英语课程目标中有较强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增加了文化意识的要求,如备课时增加介绍荷兰风车,郁金香的内容;(4)优化教学方式,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讨论合作学习多堂课可见。

存在的不足:(1)有的教师只管自己讲,课堂气氛沉闷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学生缺少学习热情;(2)虽然课堂教学方式有所优化,但课堂教学密度偏低,学生思维强度小,整体课堂教学水平还未真正走出低效的怪圈。

究其原因,一是新课改理念在实践层面发生了动摇,遭遇传统习惯的挑战,在课时不够、知识更新、教材不熟、备课时间成倍增加面前,教师培训中灌输的新理念被动摇,满堂灌、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强调知识系统等根深蒂固的东西在课堂中涛声依旧。二是对新课改提倡的理念缺少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如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停留在形式上追求有,而未达到本质上追求质的境界,即没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三是教学基本功欠缺,如课堂教学密度与知识点适当分配的能力不足,驾驭教材,把握重点难点的能力不强,了解学生,快速理解学生思维误区的沟通能力不够,致使理念即使坚定也无力实施好新课程。

三、策略

1.在实践中针对问题强化新理念

针对教师教学中的普遍问题,有针对性地复习理论,强化对新理念的深入理解,面对教师总觉得不讲不踏实的误区,我们请教师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学习和教书多年,学生的知识究竟是我们教会的还是学生学会的?是教师讲明白的还是学生想明白的?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这些都涉及对学习本质的看法。

20世纪末,心理学的成果揭示了关于学习的本质。认知学派和建构主义主张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是用已有的知识去同化新知识,建构自己意义的过程。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起的是支架的作用,辅助的作用。

我们判断一种行为是否是学习行为,学习是否发生,要看是否引起了素质与行为的变化。心理学认为:训练、练习、读书不等于学习,必须观测到训练、练习、读书后学习者身上出现了行为变化,才承认其中产生了学习。因此,我们希望教师能认识到:不是书上所有内容都要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也不是由教师讲过的内容才算学过;不是教师能给学生讲明白就是好老师,会引导学生想明白的人才是好老师。要让学生想明白,就要尝试着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不再包办代替,学生个人不能完成的,通过合作学习进行,通过合作学习不能完成的,教师及时给与点拨,在实践中体会教师作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的辅助作用。课堂上放手,说来轻松,做起来不易,因为放得开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同时还需要有了解学生,驾驭课堂的专业功力。

只有把教学的注意力从教师自己讲得如何转移到关注学生学得如何,才是教学的正确的本质追求。教师要围绕学生有效学习讲,要围绕学生课上课下发生的真正的学习讲。这正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也是教学规律的基本要求。

2.重点突破课堂教学实效性

“用心灵去教”是我们对教学态度和状态的总要求。“为深刻而教,为有效而教”是达到上述理想状态,对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具体要求。

(1)用心灵去教

课堂气氛沉闷,是学生未发生有效学习的典型标志。在试图解决此类问题时,往往从技术层面思考多,如多提问,小组讨论,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但往往即使都注意到了,学生还是沉闷,于是有人找教学以外的原因,说是有人听课所以学生紧张,其实这主要是教师的感受。

在与中外教师互动研讨中,我感悟到并立刻与教师分享认识。这是一节高一历史课,内容讲中国的抗日战争。我校历史组在学校是专业水平较高的一个组,通过集体备课拿出的这节课还是经得起推敲的一节课,但就是学生沉闷,评课时我提出大家是否研究一下为什么我们认为不错的课,学生还是死气沉沉,启而不发呢?原因何在?有教师不假思索地归因于有校长听课。我请在场的一位美国友好校的历史教师谈谈看法,他说今天的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抗日战争内容时,就像在讲别人的苦难和事情一样……我请他停住,让英语教师重新翻译了这句话,这句话给在座人的思维冲击是很大的。我对教师们讲:真正的教学是要用心的,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不成熟的教学把教师自己置身于她正在教的课程之外,在这个过程中也就远离了学生,而好教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学科和学生联合起来。

教学的各要素之间密不可分,我们要把自己、学科、教材和学生看成是一个教学的共同体。要用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用心去实施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分离,教师与学科和教材分离的情形还是时常发生的。虽然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形式出现频率高了,但只停留在形式上,所以不能真正彰显出这种学习形式改变所带给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同时,我又分析了听课中的具体课例,来说明“用心灵去教”,同样的教学环节,课堂气氛改观的实例。

(2)为深刻而教,为有效而教

课堂教学深刻的第一个标志,是课堂教学组织与提问,要在知识应用的层次上展开和训练学生。要让学生在思维品质的广泛性、深刻性上得到锻炼,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有一定负荷的思维劳动。课堂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或者借口学生基础差而降低教学要求是会使教学流于肤浅导致低效的(学生基础差只决定教学的起点,但低起点的教学并不是无法达到高要求的教学,充其量是需要的教学时间相对长一些,对教学技艺要求更高而已);合作学习中讨论形式的泛用,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和肤浅,会导致学生丧失探究问题的热情而造成课堂教学低效。当然,教学深刻,并不是无限制地挖掘知识,更不是一味讲难题,而是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去研究新问题,或从新的角度认识老问题。本学期,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了一节很有深度的高三化学复习课——侯氏制碱法。这是高三化学基本理论复习课,这节课,以制碱工业发展史为线索,从制碱工艺不断变革的真实情景出发,把能量守恒定律、平衡移动原理、逆流接触原理等多个化学知识串起来,运用观察、对比、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复习了知识,培养了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深刻性的第二个标志,是使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教师的发问引起思维冲突,在矛盾冲突中深化对新知识的认识。这是从本学期一位新教师的语文课《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小遗憾中得到的启示。课的开始,教师让学生观察这尊雕像,提了个很好的问题:你觉得这尊维纳斯美在何处?问题有挑战性。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他美在残缺。学生回答得没有错,不用老师分析引导,直接就给出了答案。教师稍愣一下,接着分析其残缺美……教师素质很好,内容很深刻,可就是学生思维不活跃,气氛沉闷。原因何在?课后我与语文组的老师一起分析:问题出在第一个回答问题的环节,学生虽说出了参考答案,但它不是经过自己用心过脑想出来的,学生与教材,与课堂是分裂的,故是一个无效学习。问题在于教师如何引导,才能让课堂发生有效学习呢?其实很简单,追问一个问题,“残缺使维纳斯美在何处?你这样认识岂不与我们平常追求完美,追求完整之美的思维方式有矛盾吗?”——这就会把学生引入思索的境地,使他的心灵回到课堂。问题还在于,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我们的教师心存恐惧,不敢放手,不敢坦然面对自己和学生,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形式,其本质是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想象的自由,要千方百计激活学生思维。提出有思维力度的问题,给学生创设综合运用已学知识的空间和情境,这既是教师要锤炼的专业基本功,更是教学理念,发掘学生创造潜力的问题。这需要教师的教学勇气。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人思维的转变,都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来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这时,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就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共鸣,是适应于这种新需求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各项能力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有效性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实施

2.1以新的教学理念设计新型教学模式

2.1.1符合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哪种学科的教学,教学模式的设计都必须依循教学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准则,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堂教学,都不能偏离这些最基本的东西。

2.1.2符合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努力达到的,设计教学模式必须要符合综合提高学生的素质、符合时展需要的目标。

2.1.3符合学生的自身特点设计教学方案还必须考虑到高中生的自身特点,如心理特点,认知特点,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2.1.4符合高效性原则任何一堂课都是有时间限制的,不可能无限时的上下去,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提高,如何制定高效率的教学方式,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2.2以兴趣为引,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了他们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有效性教学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有话说,让学生愿意说话。同样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与通过古板的方式说出来,所取得的效果必然是截然不同的,要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无疑是一种好的方式。

2.3考察课本教材,选择合适内容

从语文这一学科来说,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典,宜读的,但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将这些课文全部上完,即使上完了,取得的效果也不大,那么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有目的的挑选一些内容来进行课堂教学,将课本内容当成例子来进行学生能力的培养,从文本出发,让学生发散思维,从文本中学习到阅读、思考以及创作和再创作等技能,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师,要抛弃过去将课本视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的认知,使用教材应当更加灵活。

2.4在课堂以分组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常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互动仅限于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的方式,这种方式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了课本之上,也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新课改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改变,教师不再只站在讲台上说,而是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了学生,课堂上不再只有教师问学生答的互动模式,而是产生了学生分小组探讨问题的学生内部互动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幅提高,并开始渐渐认识到学习不只是听老师讲,也应当自己主动积极的去学,因此,为了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应当多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

2.5在课后进行恰当有效的课堂总结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体,但不能只看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与其主体地位,还应当注重课后总结的必要性,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可以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所学内容的概括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这种课后总结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与巩固,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反映出来,以便教师及时发现课堂教学的不足,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调整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结语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革;小学语文;创新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经验、交流情感、互相启迪心智共同创造的过程,更是学生参与认识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互相作用中统一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学生课堂行为的引导者,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劣也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笔者认为,创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学习和充实自身的教育教学手段,是当代教师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语文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语文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语文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驭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语文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1]。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时下流行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明确指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广泛空间,学生会还给你一方享受教学的理想乐土。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习惯的时候,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语文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2]。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小学阶段培养尤其重要。

三、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21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信息时代,教育在与时俱进的风口浪尖也开始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出色地完成着每一堂语文课。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可以在语文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语文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直白地提问、复习、引入新课过程平淡无奇。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则必将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巩固练习上的效果非常好,能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分层测验,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目的[3]。可以看到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语文课堂的实践时间已经不短了,虽然对于传统语文来说,确实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尚处在探索、实验和研究阶段,但是,城市里不少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广泛开展了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师,我们要借助这一现代化的工具真正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果。

四、结论及建议

随着教育环境的发展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较大变革,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我们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并及时推广普及,才能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育工作者,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也可以说,只有在信息时代和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春风中探索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新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切实贯穿语文思想,充分展示语文美,才能真正让语文课程吸引每一位学生。

参考文献:

[1]关文信.小学语文创新性教学指导[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