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大自然的散文(精选5篇)
描写大自然的散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自然景物的描写,现代化散文小说,沈从文、郁达夫、萧红
中图分类号:I29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23)08-0000-01
汪曾祺在谈及现代小说散文化的问题时曾指出:“所谓小说的散文化,即不是写人物的部分,不是直接写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有时只是一点点气氛”。情绪如何酝酿,氛围怎样营造,首当其冲的便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一、作家、大自然和文学创作
就小说而言,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从一开始就自然而然的将自然景物描写融入到了叙事之中。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把自然景物描写融入小说创作的作家也不胜枚举,尤其是沈从文、郁达夫和萧红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更加具有个人特色,而且,他们对大自然和文学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领悟。
屠格涅夫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描写大师,他在文中表现出的那种自然与人相契合而散发出的浓郁的诗意,激发了沈从文创作的冲动,又因为湘西山水自然的孕育,使沈从文建构了他的湘西世界,并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以清淡的散文笔调抒写自然之美。沈从文在《长河》的题记中也曾说:“在素朴自然景物下衬托简单信仰蕴蓄了多少抒情气氛。”崇尚自然,表现人性之“常”是其创作宗旨。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浪漫抒情小说的开拓者,抒情当然离不开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他推崇卢梭“返归自然”论,赞赏其作品中自然描写的精美。郁达夫在《小说论》中说:“小说的背景中间,最容易使读者得到实在感觉又最容易使小说美化的是自然风景和天候的描写。”在其《闲书》中也有许多论及人与自然的观点。在小说中描写自然景物是郁达夫自觉的审美追求。萧红从小就亲近自然。家里后花园中生机勃勃的景物引起了萧红对生命、自由、美好的向往,是其热爱自然的最初根源。长大后,萧红对文学创作有了自觉的探索。她曾说:“有一种小说学说小说一定要写的像契科夫、巴尔扎克,我不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生活就有各式各样的作家,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反映其艺术上独特追求。”忠于自己体验和感觉的萧红在许多作品中都以其故乡为背景、以自己的经历为素材表现普通人民的生活。正是有了自觉的文体意识和对东北自然风情的独特描绘,才让我们看到了萧红异于他人的那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歌之间的独特文体。
在沈从文、郁达夫和萧红的文学创作中,自然景物被赋予了无限生机和活力,拥有了各种思想和灵魂,寄托了他们复杂情感和思想。同时,他们也因出色的自然景物描写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二、散文化小说中景物描写的类型
现实主义者描写的风景大都是他们亲眼目睹过的,并且他们会对这些自然景物作客观、细致的描绘,使得作品中的风景充满了质感。沈从文的小说创作虽然有意识的淡化时代背景,但从其文学创作宗旨和结果上看,沈从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者,只不过他坚持的现实主义是努力感受天地自然的运作规律。因而,在其笔下,大多是对自然状态的现实的民间生活的书写。在《边城》中,沈从文对茶峒山城及其码头、沿河的吊脚楼、方头渡船、白塔、碧溪的竹簧等都作了细致的描绘,精心勾勒出一幅湘风俗画面,表现出一种未受现代文明浸染的边城整体风貌。
浪漫主义者在小说中对景物的描写注重的是一种格调,有浓重的的主观色彩和抒情性。自然万物皆可与人对话、交流。就像郁达夫在《沉沦》中写的“他看看四边,觉得周围的草木,都在那里对他微笑。看看苍空,觉得悠悠无穷的大自然微微的在那里点头。”自然景物可抚慰心灵感伤的人,可感知人的愉悦情绪,而人也能细致入微地体会着自然景物的常与变。浪漫主义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还特别注意景物随人物心境的变化而变化,即便是同一景物,在人物的不同情绪下,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他们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不在意自然万物的有形之体,而在意自然万物的无形之灵。”
无论是现实主义作家还是浪漫主义作家,他们对自然景物的书写都不是对自然景物的纯粹描摹。小说中色彩斑斓的自然画卷背后蕴含着作家对大自然和人的命运的沉思。风景是一种象征。萧红在小说中对东北自然风景的描绘体现了她对生活和生命的独特领悟。我们在《生死场》中看到的“坟场、屠宰场、旷野、狂风、暴雪、野狗、蚊虫……”这些粗犷、恶劣的自然景物,不仅是当时的东北人民日常生活中需要面对的自然环境,它们也象征了那时的社会环境。通过这些残酷自然景物的衬托,使读者更能深切感受到当时东北人民乃至全国普通人民生存的悲惨。无怪乎鲁迅在《生死场》的序言中说:“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郁达夫因其诗人的本性,在《迟桂花》中,他满怀深情的赞颂桂花和山中景物,深蕴了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文中有言:“桂花开得愈迟愈好,因为开得迟,所以经的日子久。”历久才能弥香。“但愿我们都是迟桂花”是郁达夫对己对人的深切期望!
三、自然景物之于散文化小说的意义
任何一部成功的散文化小说都应该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否则,难以感染读者。出色的景物描写可以营造非同一般的艺术气氛。萧红后期的作品几乎都以荒凉为主题,以凄美为基调。这种感觉的形成与她对景物意象的选择和描写有密切的关系。《呼兰河传》的第四章,萧红反复写到“我家是荒凉的”。满院子的蒿草,一到了夏天就长没我的头顶,夜里一刮起风来就刷刷地响,给人一种恐怖的感觉。不仅如此,院子里的其它东西也都毫无生机。就算飞来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玩闹着,也不让人觉得繁华,反而更显荒凉和寂寞。这种死寂的景物意象与院子里冷清的人气两相映照,使读者更能体会荒凉的气氛。
散文化小说还有一大特点,即是追求意境之美。成功的意境往往能使人物、景物和情感融会贯通,产生虚实相映的效果。沈从文是描写自然景物的高手,读他的作品就会使人感到强烈的意境之美。如《边城》中的自然景物描写用笔很浅很淡,但就是这种自然状态的描写,才会形成翠翠自然的形象。如同山间的日月一样明净,好似清澈的溪水那样柔美,宛若雨后的青竹一般富有生机。翠翠不仅是翠翠,她跟整个自然界是气脉相通的,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是他们心灵的反映。散文化小说因其“散文化”的特点,不易集中思想,又因其小说文体,要有一定的人物形象,因此,作家在行文前总要精心选择一定的自然景物以符合人物的情思和心境,并把它们融入作品的整体构思之中,来表现他们心中的所思所想。这样,散文化小说中的自然景物不但参与了作品主题的表达,而且还使原本松散的结构有了内在的统一性。在《沉沦》中,郁达夫对烟雨迷蒙的江南天候和封闭的书斋生活的描写,既交代了人物多愁善感、敏感忧郁的渊源,也为他以后眷恋自然作了铺垫。其它的诸如田园风光的安宁,山中梅林的幽静等自然景物也都是为了适应“他”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和孤寂心境而设置,从而使人、物相得益彰,不但弥补了散文化小说常因事件的单纯而容易造成人物性格的干枯,而且增强了小说的意蕴。
参考文献:
[1] 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
[2] 刘洪涛 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3] 王自立 陈子善.郁达夫研究资料[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3年.
描写大自然的散文范文第2篇
散文的独特的美质在于作者通过对生活片断或场景的描述,表达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得到启迪。写好散文,要把握住以下几点。
一、 表达作者的内心感悟。
作者的内心感悟,是散文的思想、意味之本。作者不管是写人生还是写自然景物,无不是从自我感悟出发。这种感悟,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具体说来,作者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悟要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是要以形传神。借助事物的形象传达其内在的神韵,由物及人(及理),写出象征意义。例如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由形到神,由物及人,写出了赞美中华民族“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的象征意义。二是借象造意。根据物象展开由此及彼的生动联想,营造氛围,开创充满哲理的思想境界。例如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作者借蜜蜂的辛勤酿造和荔枝蜜的甜香,联想到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广大农民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并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开创了学习劳动人民无私奉献的思想意境。三是写事寓理。通过对事件意蕴的发掘,以实衬虚,寄寓某种启人茅塞的深刻事理。例如张洁的散文《挖荠菜》,于平凡的家庭生活琐事的记叙中,寄寓“生活改善了,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不能丢”的事理。
二、 潇洒自然,不拘一格的形式。
散文不追求事件的完整和人物形象的突出,只通过某些生活片段和物象的描绘,写出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散文该长则长,要短则短;可以写人叙事,可以抒情议论;可以华丽,可以朴素,可以精练,可以松散;可以浓墨重彩,可以淡墨点染。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要写得坦诚、亲切、优美、隽永,既有一箭中的那样的准确有力,又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那样的含蓄味道。具体形式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是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作者要抓住最富特色、足以寄寓自己思想的“一鳞半爪”,寥寥数笔,便能写出十分丰富的内容,或个人情思,人物风貌,山水美景,环境气氛等。有人称这种表现技巧为“出奇兵――平中见奇,以少胜多。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其中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情景的描写,如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特写镜头的慢动作,那么细致、那么清新,无限的父爱以及作者对这父爱的深刻感悟,尽在其中了。
二是结构舒卷自如。在结构和行文上,散文所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之节奏”。那意态的确有点像“散步”,似“闲谈”,如“行云流水”。例如朱自清的《春》,杨朔的《荔枝蜜》等等;有的只是围绕一个中心,牵住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控制思路,形式比较松散、自由,但脉络层次也非常清楚。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肖乾的《枣核》等等。
描写大自然的散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散文 形式 新闻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3)11-0052-01
2023年9月,松原日报连续刊发《葡萄甜透列字村》《四世同堂一家亲》《铁面书记不认亲》《小村民的“大境界”》等走基层系列报道,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这一系列走基层报道不仅反映主题重大,而且写法创新,是松原日报社落实“走转改”取得的又一成果。记者们采写的稿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并在写法上大胆尝试了散文化的写法,文章清新自然,备受读者好评,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
一、新闻语言优而美
自从从事记者这一职业以来,我就琢磨用怎样的写法能写出具有灵性和灵动的稿子,在吸引读者眼球的同时,焕发新闻的魅力。
2008年,在查干湖畔遇到著名诗人牛汉时,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如何写出美的新闻,如何才能写出诗人对美丽松原的定位。我用散文化的手法成就了《著名诗人牛汉回家了》。新闻散文化一直是新闻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目前新闻写作实践中的一个潮流。新闻报道借助散文笔法,使新闻作品以鲜活的面孔呈现在读者面前。就平面媒体而言,日益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并展示出这一报道方式的旺盛生命力。走基层报道探索性地走进了散文化写法,从语言运用上看,朴素、自然、流畅,但形散而神不散,无论选用怎样的语言,中心思想都在老百姓的话语中得到一步步升华和再现。
乾安县余字乡列字村的安影文:“抿了一口小酒,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喜悦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种葡萄大户赵艳波:“使劲地把一大把柴禾塞进灶膛里……”
这几段文字的描写,没有作者本人的语言加工,全是用白描的手法再现老百姓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作者有思想地进行剪裁,用有用的话语表达文章的中心主旨,既写意又写实。清新的泥土芬芳扑面而来,生动地再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幸福场景和画面。语言具有散文特征,文章读起来亲近自然。
二、散文化的新闻会讲故事
从新闻诞生至今,无数新闻从业者力求在写法创新上有突破,写出让受众喜读爱看的文章。穆青曾在全国新闻界热心从事改革的时候,提倡尝试用散文笔法来写新闻,主张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打破旧框框,破掉旧模式,突破传统的写作规范,要“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方向发展”。这些观点引起了新闻界的轩然大波。
所谓“散文化”新闻,就是说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具有散文化特点,以散文的笔触构造出深邃意境。前面所列文章在写法上表面上都无大联系,都是以白描手法突出和表现人物性格,来营造中心思想,看似在表象上毫不相干,其实在作者进行文章处理时,融入了自己的思维,有意加工,有目的地“选材”,围绕中心思想进行服务。
《葡萄甜透列字村》中主人公赵艳波等农村人物,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一个个小故事情节生动活泼,而且选择事件也引人入胜。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白描手法很适合于写散文味的通讯、特写、消息,用以叙述事实,把话“说”好,表现出散文式新闻的自由活泼、生动优美、清晰明快的写作特色及风格。
新闻写作用白描手法,应做到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生动细节来描写。成功的细节白描会画龙点睛般地表现人物风貌,揭示事件真谛,深化新闻主题,并增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就是人们常说的“于小处尽传精神”。
三、新闻散文化形散“神”不散
无论怎样的新闻写法都是要突出新闻的写作目的,那就是突出和围绕中心议题说事。无论怎样的写法文章立意一定要精准。若使散文式新闻立意高并有深度,其要义是,抓住核心,一以贯终,纵横开掘,揭示立意的内涵和意义。为了表达立意的深刻性,往往要围绕“立意”这条线,把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层次分明地组合起来。这样就不会“信笔所之,离‘意’而去”。在散文式新闻写作中,善于立意的记者都能在写作中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主题是否深刻,一般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记者对所报道内容调查研究的深度;二是对全局的了解和报道目的明确。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来。
描写大自然的散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冰心;散文语言;艺术魅力
冰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女星作家,在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她一直紧跟历史脚步,用知识女女性的角度记录这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她一共坚持创作75年,无论是在诗歌、小说还是散文上,冰心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尤其是她的散文,处处蕴含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浓厚的家庭伦理观念让冰心的散文中迸发出爱的光辉
在冰心的散文中,自始至终要表达的就是“爱”,她主张爱自己的母亲、爱护儿童,还要热爱大自然,在她的眼中,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通过“互爱”来解决的。之所以冰心有这种大爱的思想,正是由于她孩童时期生活在一个非常和谐的家庭中,而作家的民族记忆、少年记忆与民族记忆都是他们创作的源泉,特别是童年记忆,这会影响一个作家的一生。正是由于冰心生长在一个民主、和睦的家庭中,造就出了她高雅的气质。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冰心,在行动与思想中都有着善良的品质,在成人后形成了“爱的哲学”,在她的散文作品中,很少有直接描述政治变换的篇章,更多的是描述自己的家庭,阐述家庭伦理观念与道德。例如,在描写自己的母亲时,她写到:
“母亲,你是大海,我只是刹那间溅跃的浪花,虽暂时在最低的空间上,幻出种种的闪光,而在最短的时间中,即又飞进母亲的怀里,我挚爱恩慈的母亲”。
这种家庭伦路思想贯穿在冰心一生的创作中,在她的散文《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山中杂技》、《往事?二》、《南归》、《空巢》中都可以看到她对传统中华民族家庭伦理精神的传承,这是值得我们拉发扬光大的。
二、典雅的中华文化让冰心的散文富含诗学的气质
冰心有很深的古代文学造诣,她长期受到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陶冶,将其渗透到自己的作品中,让她的散文充满诗学的气质。同时,冰心非常擅长利用诗句来点化文章,一些极为平常的诗句经过她的加工又重新绽放出光芒。在《寄小读者?通讯十六》中,她这样描述到:
“二月七日,正是五天风雪之后,万株树上,都结上一层冰壳。下楼微步雪林中,曲折行来,偶然回顾,一身自冰玉丛中穿过小楼一角,隐隐看见我的帘幕,虽然一般的高处不胜寒,而此琼楼玉宇,竟在人间,而非天上”。这一段是冰心描述的自己居住的小楼,在描写时,她借助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句意与语序上做了变动,实现了抒情叙事和语境描写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优美、典雅的语言风格。
冰心的这种语言受到了很多读者的欢迎,连胡适先生都予以了高度的赞扬,她的散文有着音乐美和形式美,善于应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来提升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这给她的散文赋予了更好的表现力。
三、时代的进步为冰心的散文赋予坚韧的生命力
在时代的进步下,冰心也在不断提升着自己的境界与品位,文学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冰心的散文善于描述感人肺腑的片段,有着鲜明的美文特征,这与作者的人生阅历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她的童年温馨,求学生涯顺意,工作环境平和,人际关系友好,家庭生活幸福,都给她留下了很好的回忆。冰心在她的回忆散文中描写出一个女性知识分子的宽广胸怀,表达出传统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
冰心虽然没有像巴金那样,强调社会责任,以反思的态度和含而不露的锐气,立足人生书写,但她自觉地紧密联系社会现实,把爱心贴紧大众人生,目光依旧关注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样是通过自我感情的变动来折射社会现实问题,敢于写出带辣味的烫手文章。愈近晚年,冰心的写作愈发收放自如。冰心以更大的诚意与智慧来表达心中所思所想,以逾越人生苍桑的睿智与慈爱来展示她的心灵,表达她对时世的喜悦与愤慨。她在新时期的一些短篇散文中有一点文化祭的味道,这不仅是《我的童年》一类文章中引用了好些对联诗文,她对早年的回忆,更让人体会到五四精神的返照,充满了雅正之气。且冰心特有的深情,在这一时期,更化作奇妙的想象。
四、结语
在现当代文学史中,冰心是一位有着独特艺术风格、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她的散文文字典雅、清丽、思想纯洁,随处可见意境美。她一生崇尚美、追求美,在她的散文语言中显露出她独特的美学追求,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这不论是对当代的散文创作还是散文理论的丰富,都是一种珍贵的可资借鉴的财富。
参考文献:
[1]丁晓卿.论冰心作品的“女性意识”:一步一步走向真我[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19)
[2]裴旭东.春华秋实 圆熟雅致――谈梁实秋散文的独特艺术魅力[J].科技信息.2009(02)
描写大自然的散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三毛;散文;语言风格
散文是三毛的主要创作内容,一生出版了14本散文集,包括《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等我们比较熟悉的篇章;当时三毛在整个文学界掀起了一阵旋风,其散文语言色彩的个性化特点是主要原因。如今,很多人都执着于探索作品内容,注重褒贬,而没有充分重视其散文语言。在文学作品中,文学语言是不可分割的一个内容,因此,积极研究三毛散文语言,可以帮助我们对其作品更加客观的评价。
一、朴实真挚,生动传神
三毛经常标榜自己,用我的手来抒写我的口,她自己讲过,文字并不深,即使一个小学生都可以看懂,老少皆宜;事实也如此,三毛散文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朴实真挚;研究我国整个文学史,很多作家都采用了通俗语言,其中比较有典型性的是唐朝白居易,他要求自己写的诗,老人都能够理解。老舍也仅仅用2000多个常用字,就写出来了《骆驼祥子》。
虽然三毛的散文,采用的语言都比较的通俗朴实,但是却将十分丰富的内容给表达了出来;以《爱的寻求》为例,“这是一张已经四周都磨破角的照片,里面是一个阿拉伯女子,穿着欧洲服装”。在本篇文章中,介绍了一个沙漠青年,寂寞孤独,对一个阿拉伯女子痴恋情深,甚至这个姑娘还骗他钱财。在这个故事中,将口语句式大量运用过来,甚至在全篇文章中没有一个字眼是生僻的。在描写女子照片时,“四周都磨破了角”,说明青年十分迷恋这个姑娘;在描写女子外貌时,“如果真人来了,加上香粉味,一定更精彩”;短短两句话,女子身上的香味仿佛可以被我们所闻到,并且在走来的过程中,皮鞋和首饰还会发出声响,我们抬起头来,看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令人眼花缭乱。虽然这两段话采取了比较浅显的叙述方式,但是却传达出来了十分丰富的内容,读者仿佛可以看到青年的一往情深和女子的美丽,读完这个故事,自然而然的就感慨唏嘘,既同情痴情青年,又鄙视那个女子。往深处去探究,这个青年,即使碰到的爱情是虚假的,也会奋不顾身的抓住。在第二段引文中,作者将女子身份暴露后青年的表现给描写了出来,青年人为了赚到更多的钱,在面包店兼职的过程中,不慎烫伤了手,他单纯的以为,只要让女子获得更多的金钱,就可以不分离,因此他义无反顾的努力工作,而此刻却打碎了这个美丽的幻想,悲伤异常。青年人只是呆呆的“望着手”,十分木然,从这三个简单的字中,我们却可以感受到他那复杂悲伤的情感,此处留白,让读者充分想象。
二、善用诗歌,格调高雅
虽然朴实无华是三毛语言的一大特点,但是文言用语也并不排斥;从散文语言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三毛的文学绘画功底。相较于一般的古代词语,文言成语和诗词歌赋因为有着较美的形式和内容,因此得到了广泛传颂,这些都是古代人民智慧的体现,在今天依然需要重视,将其继承下去。三毛在散文中,自然巧妙的运用了成语和名句,以《永远的马利亚》为例,作者分别运用了各得其所和步步为营两个文言成语,恰如其分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而在《卖花女》中,又用陶渊明的诗歌来描写自己的家居生活,结庐人境,不闻车马喧;在《梦里不知身是客》中,活用了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句诗歌,她用沧海来比喻饺子,用水来比喻其他的菜肴,活泼中透着睿智,整篇文章也顿时生动了起来。在三毛的散文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诗句的化用,语言的文雅格调得到了提高,通俗流畅也丝毫不受影响;甚至从题目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如《梦里花落知多少》、《梦里不知身是客》等,对名句直接引用,却毫不晦涩,勾起人的阅读欲望;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到,三毛的生命中已经融合了这些诗歌,她用自己的语言来活用诗词,赋予了新的生命。
三、充满感情,真挚动人
著名学家朱自清曾经讲过,情感是文学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三毛的作品就是如此,每一部都将心中的情感给描写了出来,各个事件和人物,都是自己受到感触的。不管是叙事散文,还是写景散文,都有浓厚的情感蕴藏于其中,给人以吸引力。三毛个人比较的善于感知,她的心灵不仅会被人所触动,就是那晨曦下一根草上的露水,都会觉得感动。三毛用散文语言来外化自己的情感,写出来的作品自然情真意切;描写生活的,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进来;描写景色的,则是对情怀的间接抒写。以《白手起家》为例,描写了刚进到撒哈拉沙漠中,三毛眼中的世界;沙漠在落日之下,沾染上了鲜血的红;而季节则是初冬,在原本期待着炎炎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转为苍凉。这片沙漠是其十分向往的,终于来到,有比较复杂的情绪,首先是激动,其次是生活中的各种考验随之而来,又带有一份沉重之情。描写了凄艳恐怖的落日沙漠景观,苍凉之中却饱含诗意;显然这段话已经将作者那复杂的心绪给融入了进来,与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理念十分切合,以我观物,万物都会有我的色彩。再如《黄昏的故事》中,对三毛黄昏散步之前的情况进行了描写,有人将其称之为流水账,做完了家务,热着咖啡,烘烤着蛋糕,荷西已经回来,穿上凉鞋,搬出菜点,然后对荷西说,“我走了”。深入体会一番,这段没有抒情的文字,其实也将作者的心情给融入了进来,这样的生活让三毛感觉到轻松和满足,她挚爱着美丽的大自然、荷西以及平凡朴实的生活;通过融合作者的情趣、生活情况,营造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意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三毛的散文中,将朴实优美的语言运用过来,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加上广泛流传的古典诗词,带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也有人用粘合剂来比喻三毛的语言,仿佛粘结起来了感情、景色、人物、事件等要素,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令人着迷和向往。笔者认为,用汩汩流动的小溪来比喻三毛作品语言更加贴切,滔滔不断,却又清澈见底,老幼皆宜,却津迷雾锁。
参考文献:
[1]刘薇.浅析三毛散文的独特语言风格[J].北方文学旬刊,2023,2(10):123-125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