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0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

  1、你知道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是谁吗?

  2、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当时任工部侍郎的著名诗人贺知章(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副**吧),读了他的诗作,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拿去换酒与他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对李白说:“你是不是神仙下凡到了人间?”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诗仙。(板书:诗仙)

  3、除了写诗厉害,你知道李白还有哪些超人之处吗?他喝酒也非常厉害。他在《将进酒》里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也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酒仙。(板书:酒仙)

  4、喝酒写诗,无人能比。但李白还有一样本领,却只能排名第二,那就是他的剑术,当然是整个唐朝排名第二。(在裴旻之下)年轻时候的李白还是一位路见不*、拔剑相助的侠士,因此,他又是一名侠客。(板书:侠客)

  5、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仙、酒仙、侠客李白的诗作。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诗题

  (1)谁来读读诗题?

  (2)诗题中有三个生字,谁来读读?

  鹤:第四声,发音要到位。指生读。

  孟、陵:都是后鼻音,注意孟的写法,第一笔是横撇。指生读。

  2、个性读题

  (1)这首诗题目很长,共有十个字、五个词。读的时候不要*均用力,你觉得哪个词重要就着重读哪个词,试着读一读吧。

  (2)生**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知道黄鹤楼吗?(位于湖北武汉市的长江之滨,是*三大名楼之一)

  ☆他强调的是“送”,为什么呢?(对,这是一首送别诗。)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他强调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是谁?(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强调“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也就是今天的扬州。扬州可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也是当时国际上有名的大都市。李白年轻的时候曾经到扬州游玩过一段时间,他说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热闹的城市。盛夏时节,他和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

  ☆“之”是什么意思?(去、到。)

  (3)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自已再读一读题目。

  (4)同学们,你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了吗?

  3、感性读题

  (1)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时尚,当时的送别诗差不多和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像《送友人》《别董大》《山中送别》《易水送别》等等等等,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两人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风流潇洒,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相间恨晚,无话不谈,彼此不再寂寞。快乐相处之后的离别,显然是那样难舍难分。

  (2)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读诗题吗?指生读后齐读。

  (3)对,我们这才算真正的“读懂诗题”。(板书:读懂诗题)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

  三、自主学习,读通诗句

  1、**读

  学好古诗的第二步是读通诗句,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你能做到吗?来,**的读一读这首诗。(板书:读通诗句)

  2、指名读

  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强调生字的读音要准。“辞”*舌音,“唯”)

  3、读出诗的节奏感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想读的接着读吧!

  4、古诗还讲究押韵,这首诗的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读一读,你发现什么?它们的韵母相同或相近,是这首诗的韵脚。我们在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一点儿,更能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谁来试试看?

  (诗人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范读。

  5、齐读。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学好古诗的第三步就是理解诗意。(板书:理解诗意)

  怎样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

  2、请大家借助注释,自己试着说说每行诗句的意思。

  3、四人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辞?何谓西辞?(简笔画:长江、黄鹤楼、扬州)老朋友辞别了***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告诉了我们什么?下?(相当于诗题中的?为什么用“下”比如说咱们去**说不说下**?从“西”和“下”看得出来作者用词特别准确。)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乘船)到扬州去。

  “孤帆远影碧空尽”:尽?什么消失了?孤帆指的是?消失在哪儿了?碧空?

  孤零零的小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碧蓝的天空里。

  “唯见长江天际流”唯?天际?唯见什么呢?

  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5、指生连起来说诗意。

  五、展开想象,体验诗情

  1、学好古诗,咱们不光要理解诗句,还得体验作者蕴含诗句字里行间的情感。(板书:体验诗情)读了这首诗,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2、惜别

  (1)故人。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李白曾写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意思就是说“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这么亲密的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们怎么舍得呢?读出不舍。

  (2)孤帆。长江自古就是黄金水道,交通要塞,怎么会只有一只帆船呢?(作者只关注友人的这只船,江帆点点,只见一船。)读。孤还有什么意思?(孤独、寂寞。没有了好朋友的亲密相处,人再多,帆再多,心都是孤独寂寞的。)读。读出孤独。

  (3)尽。老朋友走了,李白仍**江楼,目送友人。朋友看不见了,他看着逐渐变小的船;船看不见了,他看着船上的帆;帆也看不见了,他仍不肯离去,孤独的站在那里,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东边流去。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目送之中!读。

  3、感悟

  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李白有多少话想对孟浩然说啊!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最想说什么呢?

  4、升华

  (师范读,生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长江天际流。

  **学,我们***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六、小结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关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下节课还将学*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还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骆宾王的《易水送别》。大家不妨找来对比着读一读,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缓解学生紧张气氛烘托课堂氛围

  同学们,与往常相比,我们的教师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班长闫兴回答说:“今天我们这节课来了几位听课老师,那作为班长,我们以何种方式来欢迎听课老师呢?班长闫兴带领大家鼓起掌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上完体育课和做了课间操,同学们累吗?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送别》(师唱)有的同学随同老师一起唱,唱完之后,同学交流感受,有的同学说出与亲人分别时伤心、难受……进而导入新课,今天老师与大家来共同学习一首送别诗,并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解诗题、说诗人

  1、解诗题:

  通过思考,能说出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人物是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2、说诗人:

  学生预习,知道本诗的作者是李白,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唐代诗人,我们学过他的诗有《早发白帝城》、《赠汪伦》。老师补充:黄鹤楼坐落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四、品读诗句,走入诗的境界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点名学生读,让学生找出在第一二句诗中,提到了那些地名?学生回答:黄鹤楼和扬州。教师板画黄鹤楼、长江水、扬州。

  ⑵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学生能够说出“西辞”的含义:诗人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了,由黄鹤楼向东乘着小船经过长江到扬州去。

  ⑶抓住“烟花三月”展开现象:

  老师让同学们说出“烟花三月的扬州”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学生说出:繁花似锦,草木茂盛、漂亮、美丽……教师借机向导,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里,李白有心情去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吗?学生回答:没有。教师:那我们带着何种心情、用什么语调来读这两句诗呢?

  ⑷学生试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教师:接下来我们看看三四句诗,点名读,让学生找出用得较好的词语。

  学生:孤帆、远影、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孤帆、尽:

  ①品“孤帆:

  教师:在那浩瀚的长江水面上,真的就是一个小船吗?

  学生:不是。

  教师:那为什么李白这样说呢?

  学生1:因为只有一只小船载着孟浩然溪流而下。

  学生2:因为只能看见一只小船。

  教师:在烟花三月的日子里,李白没有心情观看其它风景,他伫立江边,只能看见好友孟浩然的小船,说明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他舍不得离开孟浩然。

  ②思“尽”:

  教师:那第三句中的“尽”指的尽什么,我认为它有一个没有“尽”,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孟浩然的影子。

  教师:能具体的说一下吗?

  学生:是孟浩然载着小船的影子消失了,不见了。

  教师:那什么没有“尽”呢?

  学生:是李白与孟号然的情感。

  教师板书:情永在

  ⑶欣赏第四句诗:

  教师:这个时候,诗人李白还能看见什么呢?

  学生:一江春水。

  教师:那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学生:里面还有与好友依依不舍的感情。

  ⑷换位思考、切身感受:

  教师:假如你现在是李白,说一说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1:难受。

  学生2:舍不得离开。

  ⑸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⑹对全诗划分节奏,进行朗读。

  五、精确概括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

  学生:重视友情,朋友的友谊不能忘……

  教师板书:珍惜友情

  六、教师总结

  在人世间,有很多情,有一旦与他人结交就产生的友情,有你每日来到学校,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恩情、亲情;有同学们成家之后,就产生的爱情,无论哪种情感,我们都要好好珍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3

  教学目的:

  1.通过讨论学习,自读自悟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2.了解伟大的浪漫**诗人李白的生*,积累李白的古诗。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的材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基础知识:

  生字:

  鹤黄鹤 仙鹤 丹顶鹤

  陵广陵 陵墓 陵替 丘陵 陵谷 陵园

  辞字义:告别。 辞别 拜辞 告辞 说辞 文辞

  唯字义:同惟,单单,只。

  唯物论唯心论 唯唯诺诺 唯美**

  区别字:词——辞唯——维——惟

  释词: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尽:消失。

  唯见:只见。天际:天边。

  教学设计(A案)

  一、揭题、解题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五、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设计(B案)

  一、引题解题

  同学们,我们*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魅力的便是古代诗歌。诗是人类情感的升华,千百年来人们把诗作为了情感的寄托。

  有一种情感,它忧伤却又充满希望,它美好却又略显遗憾,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

  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就是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千百年来,诗人们在送别之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2.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送别诗。(板题、读题)

  问:在什么地方?送谁?去哪里?“之”在这里是到某个地方去的意思。(再读题)

  3.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知道广陵是什么地方吗?那么黄鹤楼呢?谁能够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

  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从具体诗句中来体会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种真挚情感。

  二、读准字音

  同学们,以前你们学习古诗,运用过哪些方法?

  这些都是好方法,我们今天都可以用上,下面让我们来读诗,因为多读是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方法。

  (板书:学习方法1多读)

  请同学们**读诗,先把诗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三、学法指导

  1.这首诗的格式是七言绝句,虽然只有短短28个字,可是却成为了千古流芳的佳作,这真是一字千金啊!咱们一定要好好品味。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在读的过程中,把诗中每个字都仔细揣摩,参考注释想想它们的意思,把自己不懂或感兴趣的地方用铅笔画下来。

  2.让我们看到一二句诗,这***没有哪个关键词让你印象深刻或者疑惑不解呢?

  西辞辞是什么意思?告别西边去哪里呢?

  下扬州“下扬州”为什么要用“下”字呢?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地方都在长江沿岸,扬州在黄鹤楼的下游。从“下”这个字上,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写诗,用字都非常准确,一定要细心对待诗中的每一个字,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

  (板书:2抓关键词)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烟花三月烟花是什么意思?借助了注释来学习古诗,这也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

  (板书3.借助注释)

  “烟花三月”究竟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课件出图音乐)。

  谁能用学过的词语或句子形容一下送别时的美景?

  仅仅只有花吗?真是一片生机勃勃啊,这正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也是“千里莺啼绿映红”,这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多么美丽的景色啊!谁来读读这两句?

  让我们想像看到朦朦胧胧一片花的海洋。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长江沿岸的一片繁华似锦。让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当孟浩然在这样的美景相伴下,安全的到达了风景秀丽的扬州。这正是李白所希望的,是他对朋友的美好祝愿。这“烟花”二字透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刚刚我们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更深刻地理解了诗意,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板书4.想象画面)

  刚刚我们通过这些方法,学习了一二句诗,请问同学们,你们读懂了什么?

  四、学生自学

  一二句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送别场面。那么,三四句诗作者又是怎样通过描写景色来抒发自己情感的呢?请同学们运用黑板上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句诗。

  你是用怎样的方法学习这两句诗的?

  孤帆李白先看到了孤帆,长江上可能不可能只有一只孤独的帆船?可为什么李白认为那是一片孤帆呢?是啊,此时作者的眼中只有朋友远去的影子。

  尽尽是没有了,还看的见朋友的帆船吗?那么也就是作者的眼睛一直目送着朋友的帆船。李白为什么会一直看着船,不肯离去,直到看不到为止呢?在古代,交通和资讯都不发达,两人若是分别了,想要再见面就非常难了。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从这个尽字上,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唯见李白还看到了什么?唯见是只看见,也说明看不到别的了,李白他还想看到什么?

  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就像时间一去不复返,江水带走了他和孟浩然两个人喝酒聊天、吟诗作对的美好日子。他们的友谊是多么的深厚啊!?

  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请大家看插图,此时李白就站在长江边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儿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一句诗。(齐读)

  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还在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齐读)

  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齐读)

  五、提升拓展

  听了同学们读得那么深情,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了。(课件放音乐,师范读)

  (音乐不停)怎么样?你们还想读吗,你觉得怎么读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你就怎么读。

  人生充满着别离和重逢,从古到今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一样的深情、一样的情景,不一样的美丽诗句。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是出自一首送别诗,它就是咱们下节课要学到的《送元二使安西》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

  《赋得古远草送别》《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

  *的诗歌文化博大精神,希望今天的课能够让同学们爱上古诗,学会如何学古诗。

  记得我们的方法吗?要多读,并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想象当时的画面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赋予诗鲜活的生命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资料;不理解的词查,试着理解诗歌。

  师:生字、词卡片;声像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你听说过李白吗?他是个什么人?你学过他的什么诗?

  2你愿意再学一首李白的诗吗?

  出示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文题目。

  3解释课文题目,生试着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师相机点拨。

  4看了课文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黄鹤楼在哪儿?孟浩然是谁?怎么送的呢?谁送谁呢?

  二、初读课文,略知大意

  1师配着悠扬的古筝音乐,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

  2你也希望像老师一样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抢读。

  师: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读?给大家提个醒。重点指导:孟、陵的读音。

  4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把生字娃娃放回文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把诗句读通顺。

  6小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7反复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8小组边读边议古诗,试着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精读感悟

  1小组交流刚才的学习情况,准备在全班交流。(老师此时巡回指导、收集整理学生在小组中提出来的问题,拟定接下来的导学重点。)

  2全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春光烂漫的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合理的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2)生练习朗读,并加上动作。

  (3)表演读。(一人扮演李白,一人扮孟浩然,表演黄鹤楼送别的情景,另一名学生配音。)

  (4)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四、指导背诵,加深感悟

  1听录音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小组读,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练习背诵。

  4拓展练习,学习课后古诗《黄鹤楼》。

  黄鹤楼风景优美,自古就被许多文人墨客所喜欢。他们常在这里观赏胜景,写诗交友,所以留下了不少诗文。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另外一首很美的诗。

  展示崔颢的《黄鹤楼》。

  5生读,简略理解诗意。试背。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不但学会了一首古诗,还结交了几个生字朋友,愿意把它们记住吗?

  2分析形体,分类识记。本课生字左右结构的最多,找出来比一比。浩、唯、陵是左窄右宽的字;帆、故、鹤左右相当;影是左宽右窄的字。

  3把这些字美美地写在田字格里。

  4展示评价写得美的字。

  六、教师总结

  附:板书设计

  2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辞〖

  黄鹤楼

  孤帆尽〖

  长江流

  朋友情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在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浓缩了诗人对友人无限的依依之情,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但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李白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而不露,余味无穷。

  在教学这首诗前,我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他们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充分理解诗人的情感。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文中的有关注释,自己尝试着逐步理解诗歌中的字词以及句子的意思,再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最后把诗歌描绘的静态画面具体化,活跃课堂,激发想象。

  如在体会诗歌情感、意境时,以“带着朋友的句句叮咛,孟浩然毅然乘船东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站在江边远望……他望到了些什么?”这个问题为发散点,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有学生回答:“李白站在江边,望到了一望无际的天空以及滔滔的江水。”也有学生提到了诗歌中的“孤帆”一词,为此,我马上**:“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用这样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开启学生思维,实现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并且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引领学生感同身受,与诗歌达到共鸣.

  课后我想,古诗教学只有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才能促进他们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和内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样,学习古诗也应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交流探讨,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能将诗中所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深深扎根于他们的心灵深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6

  教学目标

  1、探究紊字,会写课后的字,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凉攀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生字、词卡片;声像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蹦闾说过李白吗?他是个什么人?你学过他的什么诗?

  2、蹦阍敢庠傺б皇桌畎椎氖吗?出示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文题目。

  3、生试着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师相机点拨。

  4、你想了解些什么呢?黄鹤楼在哪儿?孟浩然是谁?怎么送的呢?谁送谁呢?

  二、初读课文,略知大意

  1、郑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

  2、像老师一样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3、旧字卡片,学生抢读。

  师: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读?给大家提个醒。重点指导:孟、陵的读音。

  4、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放回文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把诗句读通顺。

  6、热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7、识凉攀,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8、楣攀,试着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精读感悟

  1、难习情况,准备在全班交流。(老师此时巡回指导、收集整理学生在小组中提出来的问题,拟定接下来的导学重点。)

  2、比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春光烂漫的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合理的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庇懈星榈乩识粒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2)生练习朗读,并加上动作。

  (3)表演读。(一人扮演李白,一人扮孟浩然,表演黄鹤楼送别的情景,另一名学生配音。)

  (4)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四、指导背诵,加深感悟

  1、录音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习课后古诗《黄鹤楼》。

  黄鹤楼风景优美,自古就被许多文人墨客所喜欢。他们常在这里观赏胜景,写诗交友,所以留下了不少诗文。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另外一首很美的诗。

  展示崔颢的《黄鹤楼》。

  5、读,简略理解诗意。试背。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学会了一首古诗,还结交了几个生字朋友,愿意把它们记住吗?

  2、分类识记。本课生字左右结构的最多,找出来比一比。浩、唯、陵是左窄右宽的字;帆、故、鹤左右相当;影是左宽右窄的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7

  教学目的:

  1.通过讨论学习,自读自悟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2.了解伟大的浪漫**诗人李白的生*,积累李白的古诗。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的材料。

  教学时数:1课时

  基础知识:

  生字:

  鹤黄鹤 仙鹤 丹顶鹤

  陵广陵 陵墓 陵替 丘陵 陵谷 陵园

  辞字义:告别。 辞别 拜辞 告辞 说辞 文辞

  唯字义:同惟,单单,只。

  唯物论唯心论 唯唯诺诺 唯美**

  区别字:词——辞唯——维——惟

  释词: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尽:消失。

  唯见:只见。天际:天边。

  教学设计(A案)

  一、揭题、解题

  1.揭题,2.读题,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五、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设计(B案)

  一、引题解题

  同学们,我们*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魅力的便是古代诗歌。诗是人类情感的升华,千百年来人们把诗作为了情感的寄托。

  有一种情感,它忧伤却又充满希望,它美好却又略显遗憾,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

  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就是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千百年来,诗人们在送别之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2.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送别诗。(板题、读题)

  问:在什么地方?送谁?去哪里?“之”在这里是到某个地方去的意思。(再读题)

  3.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知道广陵是什么地方吗?那么黄鹤楼呢?谁能够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

  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从具体诗句中来体会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种真挚情感。

  二、读准字音

  同学们,以前你们学习古诗,运用过哪些方法?

  这些都是好方法,我们今天都可以用上,下面让我们来读诗,因为多读是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方法。

  (板书:学习方法1多读)

  请同学们**读诗,先把诗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三、学法指导

  1.这首诗的格式是七言绝句,虽然只有短短28个字,可是却成为了千古流芳的佳作,这真是一字千金啊!咱们一定要好好品味。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在读的过程中,把诗中每个字都仔细揣摩,参考注释想想它们的意思,把自己不懂或感兴趣的地方用铅笔画下来。

  2.让我们看到一二句诗,这***没有哪个关键词让你印象深刻或者疑惑不解呢?

  西辞辞是什么意思?告别西边去哪里呢?

  下扬州“下扬州”为什么要用“下”字呢?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地方都在长江沿岸,扬州在黄鹤楼的下游。从“下”这个字上,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写诗,用字都非常准确,一定要细心对待诗中的每一个字,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

  (板书:2抓关键词)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烟花三月烟花是什么意思?借助了注释来学习古诗,这也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

  (板书3.借助注释)

  “烟花三月”究竟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课件出图音乐)。

  谁能用学过的词语或句子形容一下送别时的美景?

  仅仅只有花吗?真是一片生机勃勃啊,这正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也是“千里莺啼绿映红”,这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多么美丽的景色啊!谁来读读这两句?

  让我们想像看到朦朦胧胧一片花的海洋。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长江沿岸的一片繁华似锦。让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当孟浩然在这样的美景相伴下,安全的到达了风景秀丽的扬州。这正是李白所希望的,是他对朋友的美好祝愿。这“烟花”二字透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刚刚我们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更深刻地理解了诗意,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板书4.想象画面)

  刚刚我们通过这些方法,学习了一二句诗,请问同学们,你们读懂了什么?

  四、学生自学

  一二句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送别场面。那么,三四句诗作者又是怎样通过描写景色来抒发自己情感的呢?请同学们运用黑板上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句诗。

  你是用怎样的方法学习这两句诗的?

  孤帆李白先看到了孤帆,长江上可能不可能只有一只孤独的帆船?可为什么李白认为那是一片孤帆呢?是啊,此时作者的眼中只有朋友远去的影子。

  尽尽是没有了,还看的见朋友的帆船吗?那么也就是作者的眼睛一直目送着朋友的帆船。李白为什么会一直看着船,不肯离去,直到看不到为止呢?在古代,交通和资讯都不发达,两人若是分别了,想要再见面就非常难了。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从这个尽字上,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唯见李白还看到了什么?唯见是只看见,也说明看不到别的了,李白他还想看到什么?

  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就像时间一去不复返,江水带走了他和孟浩然两个人喝酒聊天、吟诗作对的美好日子。他们的友谊是多么的深厚啊!?

  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请大家看插图,此时李白就站在长江边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儿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一句诗。(齐读)

  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还在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齐读)

  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齐读)

  五、提升拓展

  听了同学们读得那么深情,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了。(课件放音乐,师范读)

  (音乐不停)怎么样?你们还想读吗,你觉得怎么读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你就怎么读。

  人生充满着别离和重逢,从古到今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一样的深情、一样的情景,不一样的美丽诗句。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是出自一首送别诗,它就是咱们下节课要学到的《送元二使安西》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

  《赋得古远草送别》《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

  *的诗歌文化博大精神,希望今天的课能够让同学们爱上古诗,学会如何学古诗。

  记得我们的方法吗?要多读,并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想象当时的画面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赋予诗鲜活的生命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8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送别》乐曲)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这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2、随着乐曲,你能想起自己读过或学过的哪句诗、哪首诗来

  3、师:同学们随着乐曲想起的诗都与一个词有关,那就是送别。为什么古代那么多送别诗呢?有知道的么?(环视,等待)好,老师告诉你:古代呀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于是呀,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送行表达深情厚谊就成了当时一种习俗!这种诗就被称为送别诗。当时的送别诗就喝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送别诗里的 传世之作,它就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二、解题

  师:自己再轻声读读课题,看看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送别的内容?

  生:送别的地方是黄鹤楼,要去的目的地是广陵,送的友人是孟浩然。

  师: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三处!黄鹤楼了解吗?(生介绍)

  师:滕王阁,岳阳楼是另外两个。

  生:崔颢还为黄鹤楼题过一首诗呢!

  师:嗯!李白还夸过这首诗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一来更让黄鹤楼名声大振。广陵了解吗?

  师:黄鹤楼也好,扬州也罢,都在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师随机板画长江略图,明确地理位置)谁知道些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情况?

  师:听了这些资料介绍,谁能连起来把题目的意思说说。

  师: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见证这场送别。

  三、初读古诗,节奏朗读

  师:请同学们**读古诗,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2生)

  师: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指名读。齐读。

  师:还可以把“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谁来读?师生4字和3字轮读。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再大声朗读这首诗,用一个词概括你读完这首诗之后的感觉。

  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师: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怎样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师:好,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学生自学古诗。

  学生汇报:故人西辞黄鹤楼

  师:听明白了么?西辞就是辞西,辞别**,向西边告辞。这句诗交待了(送别地点)如果老师去南方城市广州,我就要-----生:北辞。

  师:谁能用一句诗来说明老师要去广州?(老(恩、吾)师北辞洮南府、)

  师:好,就这样先解词再连在一起理解整句诗。接着汇报。

  师:烟花三月告诉了我们什么?(送别的时间)

  师:烟花三月”就是公历的四月份,正是江南鲜花盛开的时节,扬花柳絮再江面随风飞舞,远远望去,如烟似雾,唐代诗人杜牧以一首《江南春》、白居易以一首《忆江南》向我们展示了江南春天秀丽的风光。(出示2个纸板,指名读)

  师:你还想起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

  生:、、、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

  师:谁能说说你刚才仿佛看到的烟花美景,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诗,当然,也可以是自己的话。

  师:如此烟花美景只有武汉有吗?(指板书)

  生:扬州也是。路上也有。

  师描述:整个长江中下游一带,一路的繁花似锦,沿途的春意浓浓,在唐朝,三月的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羡慕。读出诗句的美丽。)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游玩,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他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谁来理解3、4两句诗的意思?生理解略。

  师: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船)师:几只?(一只)

  师:对!孤帆就是孤孤单单的一只船。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

  生:因为李白所有的***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

  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

  师:大家看插图,此时李白就站在黄鹤楼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不想走啊!还有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生深沉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此时,尽了的帆船,未尽的是友情。此刻李白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用几句话写出李白的心情。出示:故人的船已渐渐远去,李白的心中不禁想:——————

  生汇报:读所写。

  师:这深深的情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

  生齐声颂读全诗

  师: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

  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

  师: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故人已乘孤帆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

  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凭栏远眺,浮想联扁,面对滔滔江水,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两个人——生:李白和孟浩然;

  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到——生齐读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9

  一、话别情,解诗题

  1.导入送别:今天我们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⑴上课前,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字?答案就在诗题里。

  【师】这是篆书“送”字,原来是指两个人打着伞送新娘出嫁,渐渐演变成送别的意思。字的左半边,读“chu”,是走走停停的意思。

  ⑵这一路走,一路停啊,你想起了哪一次送别?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⑶把这个“送”字放进诗题中,把你的感受也放进诗题中,齐读诗题。

  2.诗的题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⑴诗题中的“之”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谢谢你的提醒。

  ⑵诗的题目中有两个表示地点的词,分别是——黄鹤楼和广陵。

  黄鹤楼在哪?

  广陵就是哪里?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你把题与诗联系起来了,从诗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好!

  3.仔细看看这个“陵”字,这就是我们——铜陵的“陵”字。

  ⑴那我们可要写好这个字,写这个“陵”需要注意什么?

  【生】“陵”字左小右大,右中间的撇点要小一点,最后写“折文”。

  ⑵伸出手,咱们一起写。

  ⑶打开作业单,把“陵”字写三遍。

  ⑷习字展示:谁想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你们觉得他写得怎么样?

  还有谁想展示?谁来评一评?你*时是怎么练字的?

  【师】说得好!只要我们坚持一看二写三比较,每位同学都能写出一笔好字。

  二、读古诗,初体会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打开课本,放出声音**读,反复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学生**练读】

  2.朗读指导:

  ⑴谁能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读准字音。

  ⑵谁能有板有眼地读一读,读出节奏。【师】听出节奏了吗?

  ⑶谁能把诗的节奏读得再夸张些? 【师】画节奏线。节奏出来了,诗的味道就有了。

  ⑷就像这样读,一起来试一试。

  你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后三个字我来读。诗的题目一起读。

  调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3.诗的韵味有了,情感也出来了。说说看,你感觉到了什么?

  【预设】难过 伤心 孤独……

  【师】这是你的感觉。

  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三、想画面,悟诗情

  1.如果说文字是诗的外衣,那么情感就是诗的灵魂。【板书:情】读这首诗,有人读出了哀伤,有人读出了向往,有人读出了失落,有人读出了思念。这些复杂的情感都藏在诗里,可是诗中有 “情”字吗?那作者把他的“情”藏在哪儿了呢?

  2.出示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读——

  ⑴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①李白在哪儿送别孟浩然?在书上圈出“黄鹤楼”。

  ②为什么说“西辞”呢?谁能在把“黄鹤楼”和“扬州”放在地图上?

  【师】你说说,“西辞”是怎么回事呢?

  【生】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西辞”就是指孟浩然面向西边辞别了黄鹤楼。

  【师】同学们,孟浩然面向西边辞别黄鹤楼,那就是在辞别黄鹤楼下的谁呀?

  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名楼美景依然在,故人已到分别时。

  指名读——

  ③李白称孟浩然为故人,“故人”就是老朋友。他们究竟是怎样的老朋友呢?

  【生】

  【师】这才是李白心中的“故人”,是好友,是手足,是先生,更是知音知意知心人。

  情到深处不忍别,离愁更苦。 一起读——

  ⑵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这难舍难分的送别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三月?在书上圈出“烟花”。

  【师】“烟花”是什么意思?

  【师】你心目中的“烟花三月”是怎样的?

  【师】繁花似锦,草木葱茏,像烟,像雾,这“烟花三月”给你一种怎样的印象?

  ②想去看“烟花三月”吗?

  【师】黄鹤楼下,长江*,春天勃然怒放。樱花开遍了山林,一簇簇,一丛丛,如

  烟似雾,云蒸霞蔚。油菜花秀满了田野,杜鹃花染红了山坡。江边,桃红柳绿;

  江上,雾霭迷蒙。这是花团锦簇的三月,这是诗情画意的春天。

  ③烟花三月美如画,你能美美地读吗?

  【生】……【师】真美呀!

  【生】……【师】听着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烟花三月。

  黄鹤楼下花似海。老朋友,扬州更美! 女生读——

  扬州城里柳如烟。孟夫子,一路顺风! 男生读——

  两位诗人一路走一路说,走进满目青翠的春天里,走进一望无边的花海中。

  这是诗意的送,这是浪漫的别。 一起读——

  3.听到涛声了,看到小船了,孟浩然真的要走了。故人一别,千山万水相隔,没有手机电话,就是写封信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收到。此时的李白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望着,望着。出示第二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起读——

  ⑴李白站在江边,看到了什么?在书上圈一圈。

  【生】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

  【师】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

  【生】

  ⑵我发现:大诗人也有出错的地方。你想想,大唐盛世,长江*应该是游人如织,千帆竞渡才对,怎么可能就一艘孤帆呢?【板书:孤帆】

  【师】千帆过尽都不见,一心只为孟浩然。原来,这个“孤”字,并不全是眼前景,更是一份依依不舍的情啊。

  指名读——

  ⑶孤帆远影碧空尽。【板书:尽】“尽”是什么意思?什么消失了?这些景物带着谁一起消失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学写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的材料。

  ⑵ 读熟课文。

  2、教师: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你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歌呢?比比看,哪个小朋友背得最多最好?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到题目,你想提什么问?

  生:黄鹤楼在那里?

  生:烟花三月是什么时候?

  生:碧空会有尽头吗?

  3、师:很好,今天我们一边欣赏,一边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

  2、检查读,赛读。

  3、学生交流读后感悟。

  4、**读全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自主感悟,探究诗意

  1、导语。

  2、个性化阅读,感悟诗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总结: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的地方,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四、读中品析,再现意境

  1、过渡。

  2、学生读诗,渗透学法。

  3、利用多种**,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送别情。

  4、看课文插图,表演体验送别情。

  5、解决疑难:

  ⑴ 故人:

  老朋友。

  ⑵ 西辞:

  告别后向东而去(扬州)。

  ⑶ 烟花三月:

  春天烟笼春花。绚丽无比。

  ⑷ 孤帆远影:

  一片孤帆消失在远方。

  碧空尽:

  在天边消失了。

  惟见:

  只见。

  天际流:

  天边流。

  ⑸ 抽生理解诗意。

  6、小结:

  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让我们一起来读!

  五、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过渡:

  真正了解了诗歌以后,就要把自己当作诗人去读诗,再现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学生练读全诗,小组赛读:

  总结: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一起去送送孟浩然吧。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交流送别诗,体会送别情。

  2、选择个性化作业:

  ⑴ 画一画: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场景。

  ⑵ 演一演: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

  【板书】

  下 (去)

  (西) 黄鹤楼──扬州 (东)

  (湖北省)

  【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0篇扩展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0篇(扩展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0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

  教学设想:

  由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想象画面来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生字词,理解其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二、过程与方法

  1、揭示主题:用一首《送别》的音乐,创造学习氛围。

  2、品味诗意:师生合作,用朗读,想象情景绘画等方式来梳理诗意体会情感。

  3、拓展延伸:由送别诗拓展到其他类型的诗歌,激发学生探讨诗歌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祖国诗歌产生热爱之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明白“人间最美是真情”的真谛。

  2、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及突破:

  1、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突破: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画面,反复诵读,绘画编故事等方式去感悟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

  背景音乐《送别》多**课件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

  1、播放主题音乐《送别》。

  2、让学生说一说听后的感受。

  3、揭示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介绍背景材料

  4、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5、读题寻找题中给我们的信息

  ⑴人物:孟浩然、李白

  ⑵事件: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

  ⑶地点:黄鹤楼

  6、介绍黄鹤楼、广陵(课件展示)

  7、讨论评说: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

  先让学生根据课前了解到的情况分别说说李白和孟浩然,以及两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一旁指引和补充,告诉学生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并且他成名在先,当时的李白只是个新秀。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8、师: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送行,他的心情如何呢?请大家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学生**读诗)

  9、指名学生读。

  10、评解学生的读法,然后范读,再听艺术家是怎样读的(多**)

  11、结合读的语感引导学生说一说:你们是否都明白读的意思呢?(同学分组讨论一下)

  12、收集讨论信息、让每小组选派**汇报本组讨论的情况

  13、针对学生不同的观点讲评古诗重点强调:故人、西辞、烟花、下、尽、唯等,使孩子们理解上述字词的意思和妙处。

  14、凝炼成篇:以情感为基础,以景象为衬托,以想象为翅膀,引导孩子们说一说本篇诗的含义,体会诗人用词的准确和生动。

  15、师: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根据学生回答,拣精炼的板书:情深意长、等

  四、朗读诗歌,指导背诵。

  16、带着理解的目光,反复读一读本篇,进一步用“心”体会诗的意境“美”

  17、多**播放男、女的不同音色的读法,体会:柔情的相送、豪放相送的不同韵致。

  18、尝试背诵,要求情感溢于言表

  19、配乐背诵(在朗朗的诵读声中,迎来下课)

  五、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人物:孟浩然、李白

  事件: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目光送、心相随、清深意长

  地点:黄鹤楼

  时间:三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

  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

  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

  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有几个生字,自个儿读。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理解“之”,“广陵”)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二、读通诗句

  请大家打开课本,**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并把诗句念通顺。

  (学生朗读)

  (生齐读)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得有板有眼。(学生朗读)

  师:读得好吗?我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设疑自探

  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哪位同学能围绕这个“送”提一**题。会问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想想可提什么问题?

  (板书:谁送谁?为什么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怎样送?)

  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这首诗里,同学们认真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把答案找出来了,这首诗也就读明白了(板书:理解诗意)。读的时候可以看插图,看看注释,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学讨论交流,看谁先读明白。

  (指板书上的问题)谁第一个汇报?

  黄鹤楼在哪里?

  还有谁知道更多关于黄鹤楼的知识?黄鹤楼和扬州都在哪条河流边呢?(板画长江)

  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孟浩然是从西面的黄鹤楼顺流而下出发到东面的扬州去。所以诗人说

  “故人--”

  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读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继续告诉我。

  他们可能是在****的郊外,……也可能是在人群喧嚣的酒家……那可能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也可能是在夜晚暖暖的灯光下……

  谁来说说,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学生汇报)

  饮酒作诗,作画下棋,多么快乐的日子,多么美好的时光,可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都成为了过去,因为老朋友就要离别,在这美丽的三月,要到扬州去。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李白,这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正是因为朋友感情深厚,因此李白这时的心里就更加留恋,更加依依不舍,更加惆怅,牵挂,孩子们,读出你的留恋,读出你的伤感,读出你的牵挂来,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进诗的字里行间去。(**读)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是用心在读。是的,在这千年胜地黄鹤楼上,

  (引读“故人西辞---”)

  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引读“故人西辞---”)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李白又是怎样送走老朋友的呢?

  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哪个字告诉我们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理解“尽”)

  李白看着老朋友的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那小船到哪去了?

  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

  理解“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就是只看见的意思。

  我们送一般的朋友,只送到家门外就回来了。可是李白目送着朋友挂帆远行,连影子都消失了还久久伫立,不肯离去。让我们再次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吧。(播放课件:送别)

  师:多么动人的送别场面啊!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动容,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李白说?(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来,同学们,把声音沉下去,再读读这两句诗,认真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情感。(板书:体验诗情)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指名读,分组读,想读的***读)

  四、体验诗情

  下面谁能把黑板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说?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说,要说得美一点。每个同学在下面先说给同座位听一听。(生同座位互说。)

  同学们说得真好,说出了诗里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带着深深的情,浓浓的意,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诗。

  五、拓展延伸

  李白后来又为这次的黄鹤楼之别写了一首诗(出示李白的《江下行》),用学习古诗的四步法自己读读,也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从这首诗里你体会到什么?

  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像长江水一样长。)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我们还学过李白写的送别诗《赠汪伦》(师出示课件《赠汪伦》,生齐读)。

  在这首诗里,诗人写了汪伦以歌声送友,借潭水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李白写了他目送朋友远去,借长江水来比喻朋友之间的情谊深厚。古代诗词里,还有很多关于离别的佳作,回去以后,请你们搜集一些送别诗,好好地读一读,体会体会,好吗?

  最后,让我们吟诵这首诗结束这节课的学习,不会背的同学可以读。

  六、作业

  搜集送别诗,认真地读,仔细地体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写的一首诗《赠汪伦》还记住吗?(学生背)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的呢?(汪伦送李白)

  2、介绍李白(多**)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这首送别诗写的是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到那里。

  三、预习检查:

  3、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èng)、浩(hà)、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2、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前两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后两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船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五、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七、作业练习:

  1、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

  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

  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

  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有几个生字,自个儿读。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理解“之”,“广陵”)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二、读通诗句

  请大家打开课本,**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并把诗句念通顺。

  (学生朗读)

  (生齐读)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得有板有眼。(学生朗读)

  师:读得好吗?我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 ,设疑自探

  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哪位同学能围绕这个“送”提一**题。会问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想想可提什么问题?

  (板书:谁送谁?为什么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怎样送?)

  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这首诗里,同学们认真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把答案找出来了,这首诗也就读明白了(板书:理解诗意)。读的时候可以看插图,看看注释,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学讨论交流,看谁先读明白。

  (指板书上的问题)谁第一个汇报?

  黄鹤楼在哪里?

  还有谁知道更多关于黄鹤楼的知识?黄鹤楼和扬州都在哪条河流边呢?(板画长江)

  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孟浩然是从西面的黄鹤楼顺流而下出发到东面的扬州去。所以诗人说

  “故人--”

  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 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读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继续告诉我。

  他们可能是在****的郊外,……也可能是在人群喧嚣的酒家……那可能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也可能是在夜晚暖暖的灯光下……

  谁来说说,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学生汇报)

  饮酒作诗,作画下棋,多么快乐的日子,多么美好的时光,可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都成为了过去,因为老朋友就要离别,在这美丽的三月,要到扬州去。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李白,这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正是因为朋友感情深厚,因此李白这时的心里就更加留恋,更加依依不舍,更加惆怅,牵挂,孩子们,读出你的留恋,读出你的伤感,读出你的牵挂来,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进诗的字里行间去。(**读)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是用心在读。是的,在这千年胜地黄鹤楼上,

  (引读“故人西辞---”)

  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引读“故人西辞---”)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李白又是怎样送走老朋友的呢?

  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哪个字告诉我们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理解“尽”)

  李白看着老朋友的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那小船到哪去了?

  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

  理解“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就是只看见的意思。

  我们送一般的朋友,只送到家门外就回来了。可是李白目送着朋友挂帆远行,连影子都消失了还久久伫立,不肯离去。让我们再次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吧。(播放课件:送别)

  师:多么动人的送别场面啊!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动容,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李白说?(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来,同学们,把声音沉下去,再读读这两句诗,认真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情感。(板书:体验诗情)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指名读,分组读,想读的***读)

  四、体验诗情

  下面谁能把黑板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说?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说,要说得美一点。每个同学在下面先说给同座位听一听。(生同座位互说。)

  同学们说得真好,说出了诗里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带着深深的情,浓浓的意,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诗。

  五、拓展延伸

  李白后来又为这次的黄鹤楼之别写了一首诗(出示李白的《江下行》),用学习古诗的四步法自己读读,也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从这首诗里你体会到什么?

  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像长江水一样长。)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我们还学过李白写的送别诗《赠汪伦》(师出示课件《赠汪伦》,生齐读)。

  在这首诗里,诗人写了汪伦以歌声送友,借潭水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李白写了他目送朋友远去,借长江水来比喻朋友之间的情谊深厚。古代诗词里,还有很多关于离别的佳作,回去以后,请你们搜集一些送别诗,好好地读一读,体会体会,好吗?

  最后,让我们吟诵这首诗结束这节课的学习,不会背的同学可以读。

  六、作业

  搜集送别诗,认真地读,仔细地体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5

  教材简析:

  本课编排的三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分别是唐代诗人王维、李白、白居易的著名诗作。三首诗都是描写送别朋友时,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对朋友的浓浓深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并能试着背下来。

  3.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4.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借助注释,理解每一首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查阅资料,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人问处处有真情。亲情是伟大的,友情是珍贵的,爱情是甜蜜的,而陌生人间的情感则是崇高的。这些情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醉心的感动。这些情为我们演绎着人世间的真、善、美。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去用心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3.教师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二、正确读诗,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逐首指名朗读,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结合朗读评议,学习诗中的生字新词。

  ⑴认识生字,并理解意思。

  浥:湿。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⑵识记字形,正确书写。

  孟——盂陵——凌鹤——鹳

  4.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读好停顿,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律。

  5.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说说读了这三首诗,你有什么新发现。

  ⑴三首都是唐朝诗人写的送别诗。

  ⑵三首古诗都是写诗人在春天送别友人的情景。

  ①第一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王维在渭城送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②第二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好友孟浩然去扬州。

  ③第三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原野上送王孙远去荒城。

  ⑶三首古诗中第一、二两首是七言诗,各是四句;第三首是五言诗,共有八句。

  ⑷三首古诗的题目基本上都点明古诗所描述的事件。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认真读古诗,边读诗句边看注释,先弄清每行诗句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学生**读诗,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交流,针对有疑问处,展开讨论,解疑。

  4.逐首反馈,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早晨的雨湿润了路上的沙尘。旅店和道路两旁的柳树都被早晨的雨水洗得格外清新。劝你再干一杯酒,只因你**出了阳关一路艰辛,再没有知已的老朋友。

  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坐着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⑶《赋得古原草送别》:原野上的青草繁茂,一年一度枯了又会繁茂起来。燎原的野火能把枯干的野草连叶带茎统统烧尽,但深藏在地底下的根,在第二年春风吹拂时,春雨滋润下还会复生,重新铺盖大地。伸向远方的散发清香的青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在睛天阳光的照耀下,一片翠绿接连着荒城。今天我又来送别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三首古诗,理解了诗意,下节课我们就要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及其表达的方法。

  五、作业设计

  1.练习背诵古诗。

  2.记一记注释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析诗句,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古诗。

  2.说说各首古诗的主要内容。

  3.教师导语:三首都是送别诗,写的都是送好友远行的情景。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赏析,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深入地去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一腔真情。

  二、品读赏析,体会诗情

  1.认真读古诗,从三首诗中找出描写朋友相送的诗句,想象当时送别的情景。

  2.小组交流,描述送别的画面。

  3.指名反馈,教师引导联系全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描述诗人与好友送别的情景。

  ②说说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好友的?(劝酒送别)

  ③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中“更”是什么意思?(“更”是再的意思,可见诗人一次又一次劝友人喝下许多杯浓酒了。)

  ④议议:为什么诗人不断地“劝君更尽一杯酒”呢?

  联系古诗创作的背景,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因为元二此番出使的地方是安西,那是一个荒凉且遥远的地方,出了阳关之后,朋友间就再难相聚了。)

  教师补充:据资料记载,元二此次出使安西,与王维的一别竟成了永别。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说说:你从“劝君更尽一杯酒”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好友的留恋、关切、祝愿。)

  ⑤教师小结:渭城的春天多么美好,然而好友元二却要离开此地,出使那遥远而荒凉的安西,前途多艰险,怎不令王维牵挂。朋友啊,再干了这杯酒吧,西出阳关之后,就再难相见了。诗人与远行之人多年的深厚友谊,以及此时深情不舍的惜别,还有那前路珍重的祝愿全都融进了那一杯浓酒之中。

  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描述送别情景。

  ②说说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目送友人离去。)

  ③议议:“孤帆远影碧空尽”了,诗人为什么还在驻足凝望?

  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了解友人此番要去的是繁华的扬州。

  教师补充:扬州当时是一个繁华富庶的都会,诗人对它也充满了向往。

  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眷恋不舍,对扬州的向往,对不能同行的淡然惋惜。)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④教师小结:诗人目送着友人东去扬州,友人的船只都已消失在碧空尽头,而诗人仍驻足凝望,让那滚滚长江水带着“我”对友人的眷恋不舍之情,带着“我”对扬州的向往之心,一起随友人东去吧。

  ⑶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①描述送别情景。

  ②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③了解诗人送别的方式。(随行目送。)

  ④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离愁难消之情。)

  三、对比认识,了解表达

  1.教师导语:同是送别诗,同是表达离别之情,然而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又有何不同之处呢?

  2.小组讨论,联系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情景交融,垂柳依依表惜别。后两句叙事,劝酒送别,别情深沉。

  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叙事,写友人要下扬州。后两句写景,目送友人,情寄长江水,别情悠悠。

  ⑶《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六句写景,春草繁茂,蔓延远方。暗示友人要远行。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离愁,随行目送,别情浓郁。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在这三首送别诗中,诗人将叙事与写景相结合,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生动地表达了送别时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是呀,朋友是我们一生中的财富,没有朋友的人一生都孤独,让我们像诗人那样怀着赤诚之心对待朋友,珍惜友情。

  五、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在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浓缩了诗人对友人无限的依依之情,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但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李白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而不露,余味无穷。

  在教学这首诗前,我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他们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充分理解诗人的情感。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文中的有关注释,自己尝试着逐步理解诗歌中的字词以及句子的意思,再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最后把诗歌描绘的静态画面具体化,活跃课堂,激发想象。

  如在体会诗歌情感、意境时,以“带着朋友的句句叮咛,孟浩然毅然乘船东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站在江边远望……他望到了些什么?”这个问题为发散点,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有学生回答:“李白站在江边,望到了一望无际的天空以及滔滔的江水。”也有学生提到了诗歌中的“孤帆”一词,为此,我马上**:“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用这样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开启学生思维,实现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并且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引领学生感同身受,与诗歌达到共鸣.

  课后我想,古诗教学只有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才能促进他们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和内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样,学习古诗也应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交流探讨,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能将诗中所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深深扎根于他们的心灵深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古诗三首(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回乡偶书)。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第六册《独坐敬亭山》,第七册《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学习《赠汪伦》

  1.讲述诗歌写作背景。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2.教师范读。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1)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指名试讲:你是怎样理解诗的前两句的?

  (先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然后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师: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

  生: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还可用“就算…也…”“纵使…也…”)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语气来翻译这两句,比如可用感叹句或反问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达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谁来说一说,这里用什么来比喻什么?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

  生: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生:表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谈出来?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指导朗读、背诵。

  ①指导停顿,读中表达情感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②配乐朗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我们来交流一下。

  2、解释题意。

  3、唐朝的诗歌浩如烟海,著名的诗人多似繁星。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两位。

  你能不能背你所学过的一些李白和孟浩然诗句给大家听听。生背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回顾以学知识,激发他们对李白和孟浩然的敬佩之情,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下文的学习。)

  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送别他朋友孟浩然,还写了一首诗。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

  师简单介绍“文包诗”这种体裁:本课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意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

  (文包诗是小学语文课本中不常见的一种体裁,在这里结合课文对此作一介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画出本课生字词,并熟读生字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脍炙人口 饯行 伫立 凝视 暂时 孤帆 唯见

  (3)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投影出示生字词,指名读词语

  (2)理解词语。

  通过刚才自学,你弄懂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提出来交流一下。(不懂的联系上下文理解)

  (3)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一些句子的朗读。

  如:1、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送行。

  二、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四、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如还有一些句子的朗读,在读的过程中随机指导。

  (不适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三、总结、过渡。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生字词,朗读了课文。生字,我们不仅要会读,也要做到正确书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写这些生字。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课后习题)

  1、 学生认真观察生字,思考:在写每个生字时,应注意些什么?

  每一个生字生先说,教师进行总结,范写。

  如:孟:上下结构,“子”、“皿”形扁,并且“子”、“皿”中的二横一样长。

  饯:左窄右宽,左边“饣”的横钩不宜长,竖钩的竖稍长,右边的二横稍短并略向上翘,撇画要放开,落笔在竖提的交界处。

  酒:左窄右宽,右边的第五笔是竖弯不是竖,第六笔不连左右,最后一横既连左又连右。

  饮:左部与“饯”的左部一样,右部第三笔撇要对准上面两笔相连处起笔,竖撇,撇到竖提交界处。

  暂:上下结构,“车”和“斤”要紧凑,“车”的末笔是提。下面的“日”稍扁。

  帆:左部窄瘦,中间一竖直,右部的“凡”的撇为竖撇。

  脍:左窄右宽,左边的二横连左不连右,右边的“人”的撇、捺要放开。

  炙:撇和横撇稍*,下面“火”的点略低,撇略高。

  孤:左窄右宽,左边的末笔是提不是横,右边的第一个撇是*撇,第二个是竖撇,竖提的竖要稍长,捺要竖一点,成一弧度捺下来。

  2、 学生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

  (认认真真读好书,端端正正写好字,是对小学生的基本要求。课后也有这样的练习,所以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当然学生不可能观察得那么仔细,教师可和学生共同去完成。

  这些生字的出现可用多**出示,这样就更形象、生动了。)

  五、布置作业。(课外)

  体会人物感情,练读课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同学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学写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同学: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的资料。

  ⑵ 读熟课文。

  2、教师:

  生字卡片。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你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歌呢?比比看,哪个小朋友背得最多最好?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到题目,你想提什么问?

  生:黄鹤楼在那里?

  生:烟花三月是什么时候?

  生:碧空会有尽头吗?

  ……

  3、师:很好,今天我们一边欣赏,一边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

  2、检查读,赛读。

  3、同学交流读后感悟。

  4、**读全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自主感悟,探究诗意

  1、导语。

  2、个性化阅读,感悟诗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总结: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的地方,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四、读中品析,再现意境

  1、过渡。

  2、同学读诗,渗透学法。

  3、利用多种**,引导同学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送别情。

  4、看课文插图,扮演体验送别情。

  5、解决疑难:

  ⑴ 故人:

  老朋友。

  ⑵ 西辞:

  告别后向东而去(扬州)。

  ⑶ 烟花三月:

  春天烟笼春花。绚丽无比。

  ⑷ 孤帆远影:

  一片孤帆消失在远方。

  碧空尽:

  在天边消失了。

  惟见:

  只见。

  天际流:

  天边流。

  ⑸ 抽生理解诗意。

  6、小结:

  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干相见!让我们一起来读!

  五、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过渡:

  真正了解了诗歌以后,就要把自身当作诗人去读诗,再现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练读全诗,小组赛读:

  总结: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一起去送送孟浩然吧。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交流送别诗,体会送别情。

  2、选择个性化作业:

  ⑴ 画一画: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场景。

  ⑵ 演一演: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

  【板书】

  下 (去)

  (西) 黄鹤楼──扬州 (东)

  (湖北省)

  【作业】

  1、誊写生字。

  2、背诵课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0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送别朋友孟浩然去扬州时一方面年轻的他一方面向往扬州的繁华一方面又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提醒同学们回忆已知的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并通过组词练习初步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这里,我让同学说说自己不懂的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回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哪些关于朋友送别的古诗?

  2、为什么喜欢它?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生读题目。

  4、解题:

  (1)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

  (2)“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谁吗?

  6、黄鹤楼在哪儿呢?师生交流,激起同学们对黄鹤楼的向往之情。

  (出示黄鹤楼、广陵的地理图。)

  二、流利地读诗。

  1、请大家**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认读生字卡片:鹤浩陵辞州孤帆碧惟际每个字读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读这首诗,把它读流利。

  4、认字组词;结合诗中词语,对比古今词义的不同:

  (1)浩:这里指名字中的一个字;

  (2)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3)孤:联系孤帆来解释;

  (4)惟:联系惟见来理解。

  5、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6、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字音、节奏等);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 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1)烟花:柳如烟,花似锦。

  (2)三月:阳春三月。

  (3)下:顺流而下。

  (4)碧空:蓝天。

  (5)尽:消失。

  (6)惟见:只看见。

  (7)天际:天边。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坐着船顺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华的扬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华的扬州城里看看。我站在黄鹤楼上一直看着看着,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飘越远,慢慢地消失在蓝天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想想作者李白此时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这首诗。

  3、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指名背,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给出一首送别的诗:

  长江之滨母送别,

  荆州此去似天涯。

  立志定要学成归,

  寸草才可抱春晖。

  2、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是讲什么的?

  3、喜欢吗?为什么?

  4、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揭示谜底,是老师自己写的。

  5、师小结:

  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

  六、布置作业。

  1、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业?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0篇(扩展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0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缓解学生紧张气氛烘托课堂氛围

  同学们,与往常相比,我们的教师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班长闫兴回答说:“今天我们这节课来了几位听课老师,那作为班长,我们以何种方式来欢迎听课老师呢?班长闫兴带领大家鼓起掌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上完体育课和做了课间操,同学们累吗?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送别》(师唱)有的同学随同老师一起唱,唱完之后,同学交流感受,有的同学说出与亲人分别时伤心、难受……进而导入新课,今天老师与大家来共同学习一首送别诗,并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解诗题、说诗人

  1、解诗题:

  通过思考,能说出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人物是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2、说诗人:

  学生预习,知道本诗的作者是李白,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唐代诗人,我们学过他的诗有《早发白帝城》、《赠汪伦》。老师补充:黄鹤楼坐落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四、品读诗句,走入诗的境界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点名学生读,让学生找出在第一二句诗中,提到了那些地名?学生回答:黄鹤楼和扬州。教师板画黄鹤楼、长江水、扬州。

  ⑵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学生能够说出“西辞”的含义:诗人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了,由黄鹤楼向东乘着小船经过长江到扬州去。

  ⑶抓住“烟花三月”展开现象:

  老师让同学们说出“烟花三月的扬州”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学生说出:繁花似锦,草木茂盛、漂亮、美丽……教师借机向导,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里,李白有心情去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吗?学生回答:没有。教师:那我们带着何种心情、用什么语调来读这两句诗呢?

  ⑷学生试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教师:接下来我们看看三四句诗,点名读,让学生找出用得较好的词语。

  学生:孤帆、远影、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孤帆、尽:

  ①品“孤帆:

  教师:在那浩瀚的长江水面上,真的就是一个小船吗?

  学生:不是。

  教师:那为什么李白这样说呢?

  学生1:因为只有一只小船载着孟浩然溪流而下。

  学生2:因为只能看见一只小船。

  教师:在烟花三月的日子里,李白没有心情观看其它风景,他伫立江边,只能看见好友孟浩然的小船,说明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他舍不得离开孟浩然。

  ②思“尽”:

  教师:那第三句中的“尽”指的尽什么,我认为它有一个没有“尽”,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孟浩然的影子。

  教师:能具体的说一下吗?

  学生:是孟浩然载着小船的影子消失了,不见了。

  教师:那什么没有“尽”呢?

  学生:是李白与孟号然的情感。

  教师板书:情永在

  ⑶欣赏第四句诗:

  教师:这个时候,诗人李白还能看见什么呢?

  学生:一江春水。

  教师:那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学生:里面还有与好友依依不舍的感情。

  ⑷换位思考、切身感受:

  教师:假如你现在是李白,说一说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1:难受。

  学生2:舍不得离开。

  ⑸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⑹对全诗划分节奏,进行朗读。

  五、精确概括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

  学生:重视友情,朋友的友谊不能忘……

  教师板书:珍惜友情

  六、教师总结

  在人世间,有很多情,有一旦与他人结交就产生的友情,有你每日来到学校,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恩情、亲情;有同学们成家之后,就产生的爱情,无论哪种情感,我们都要好好珍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写的一首诗《赠汪伦》还记住吗?(学生背)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的呢?(汪伦送李白)

  2、介绍李白(多**)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这首送别诗写的是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到那里。

  三、预习检查:

  3、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èng)、浩(hà)、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2、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前两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后两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船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五、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七、作业练习:

  1、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学写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的材料。

  ⑵ 读熟课文。

  2、教师: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你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歌呢?比比看,哪个小朋友背得最多最好?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到题目,你想提什么问?

  生:黄鹤楼在那里?

  生:烟花三月是什么时候?

  生:碧空会有尽头吗?

  3、师:很好,今天我们一边欣赏,一边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

  2、检查读,赛读。

  3、学生交流读后感悟。

  4、**读全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自主感悟,探究诗意

  1、导语。

  2、个性化阅读,感悟诗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总结: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的地方,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四、读中品析,再现意境

  1、过渡。

  2、学生读诗,渗透学法。

  3、利用多种**,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送别情。

  4、看课文插图,表演体验送别情。

  5、解决疑难:

  ⑴ 故人:

  老朋友。

  ⑵ 西辞:

  告别后向东而去(扬州)。

  ⑶ 烟花三月:

  春天烟笼春花。绚丽无比。

  ⑷ 孤帆远影:

  一片孤帆消失在远方。

  碧空尽:

  在天边消失了。

  惟见:

  只见。

  天际流:

  天边流。

  ⑸ 抽生理解诗意。

  6、小结:

  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让我们一起来读!

  五、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过渡:

  真正了解了诗歌以后,就要把自己当作诗人去读诗,再现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学生练读全诗,小组赛读:

  总结: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一起去送送孟浩然吧。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交流送别诗,体会送别情。

  2、选择个性化作业:

  ⑴ 画一画: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场景。

  ⑵ 演一演: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

  【板书】

  下 (去)

  (西) 黄鹤楼──扬州 (东)

  (湖北省)

  【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字,会写“孟、浩、陵”等三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过程:

  一、 回顾旧知 导入新课

  1、 同学背诵学过的古诗。

  2、 通过《赠汪伦》引出新课。

  二、 初读古诗 读准读通

  1、 生试读全诗。教师板书全诗。

  2、 检查生字掌握情况。重点学习“陵”字。

  3、 再读,体会并划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4、 师范读,生自读,指名读。

  三、 学习古诗 总结学法

  1、 “知诗人 解诗题”

  (1) 学生交流对诗人李白和孟浩然的认识。

  (2) 齐读诗题,解释“之”,标注在诗题中。

  (3) 请同学说说诗题的意思。

  (4) 总结学法“知诗人 解释题”。

  2、 抓字眼 明诗意

  (1) 学生以组为单位,找出应该抓的字眼并划下来。

  (2) 以组为单位,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出字的意思并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

  (3)读懂诗句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汇报交流(如:介绍李、孟,说诗句的意思,逐句朗读解释,结合画面阐述,表演等形式)。教师检查——投影出示练习。出示图片,绘制地图。

  (4) 总结学法。

  3、 入诗境 悟诗情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 结合图文并茂的板书创设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投影出示练习。

  (4) 总结学法。

  4、 归纳古诗学习三步法:

  一、“知诗人 解诗题”

  二、“抓字眼 明诗意”

  三、“入诗境 悟诗情”

  四、 背诵并默写

  五、 拓展知识 诵读古诗

  课下搜集表达送别之情的诗歌整理、背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5

  【设计意图】

  诗的语言的独特性决定了,在教学古诗时,要充分感受诗的语言的魅力。如何挖掘简单的字眼背后的东西,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笔者认为,在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过程中,应该创设诗中的情景,品悟诗中的蕴涵的深情。让古诗教学既充满灵动飘逸、洒脱不羁,又洋溢书画香气,且蕴涵深情,是笔者追求的古诗教学的境界。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诗的能力。

  3、感悟送别的不舍情结。

  【课前准备】

  收集写送别的诗句。

  【教学流程】

  一、初步感受离别诗的情

  1、唤起对离别的感受:

  过渡:有过与人别离的经历吗?当时的感受如何?

  2、学习古诗:

  王维的《渭城曲》。

  过渡:古人与友人相别是怎样的感受呢?我们学过一首关于送别的诗,诗是王维写的,诗名叫作《渭城曲》谁来背一背?

  出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谈感受:你能感受王维的心情吗?

  3、小结启发:

  离别之际有千言万语,送别总是件难过的事情!

  二、揭示诗题、解题

  过渡:今天我们又要去目睹两个好朋友之间的离别。

  1、出示诗题并读诗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解诗题:

  ⑴ 通过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⑵ 补充介绍“黄鹤楼”、“ 广陵”的知识。

  三、读通诗句,初感诗的意境

  过渡:这首诗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自己去读读!

  1、单个自渎。

  2、正音朗读。

  3、齐读。

  四、再读探索──明诗眼、寻依据

  过渡:通过多次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1、交流肯定所学。

  2、小结提示:全文就记述了自己送别孟浩然的情景。

  3、合作探索诗眼:

  过渡:本诗是围绕哪个字写的?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引导归纳:

  ⑴ 静态:

  ① 送别的时间──烟花三月。

  ② 送别的地点──黄鹤楼。

  ③ 送别的人物──故人(孟浩然)。

  ④ 送别的情景──长江天际流。

  ⑤ 送别的心情──孤。

  ⑶ 动态:

  ① 送别的原因──故人西辞下扬州。

  ② 送别的经过──孤帆远影。

  ③ 送别的结果──长江天际流。

  4、理解感知,配乐读诗句:

  过渡:既然诗是围绕“送”写,那就让我们一起送别这样一位故友,齐读!

  五、炼情品诗意

  1、感受诗中的画意:

  过渡:喜欢这首诗吗?能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吗?

  注意引导诗的美:

  ⑴ 缓缓西辞,随江南下,似乎让你看到了什么?

  ⑵ 烟花是什么季节,她让你又想到了什么?

  ⑶ 孤帆远去,你还能见到什么?

  ⑷ 长江是怎样在天际流的?

  2、感受诗中的情意:

  过渡: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哪里让你感受到了情?

  ⑴ 缓缓西辞,随江南下,那是不舍。

  ⑵ 在烟花中送别,那是无可奈何。

  ⑶ 孤帆远去,那是孤独寂寞。

  ⑷ 长江独自在天际流,那是怅惘,失落。

  注意:可画意先上,然后上情意,(对称结合上),也可边说诗中画意边说情意(结合)。

  六、延伸巩固入诗境

  1、过渡:

  这样的别离,真的让人难过!古诗中有很多“送别”的诗。你找到了吗?

  2、交流:

  ⑴ 自读: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⑵ 四人小组,合作研究一首诗,解决这是怎样的别离!

  作业:将古诗改写成现代的散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6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

  整体感知古诗意思,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二、读懂诗题

  ⑴黄鹤楼在哪里?

  出示:黄鹤楼背景介绍。

  师: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文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选择在此辞别,虽是惜别,但更富有诗意。

  ⑵扬州是个怎样的地方?

  出示扬州风光图。

  扬州:美丽的江南城市,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尤其春天的扬州到处****,到处柳絮如烟,繁花似锦。“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⑶体验孟浩然和李白各自的心情读诗题。

  三、读懂诗意

  1、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⑴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

  ⑵你了解他们之间的交情吗?

  李白和孟浩然是忘年之交。孟浩然本是湖北省人,但常在吴、越、湘等地漫游。李白也喜欢漫游,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比较固定地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内。他听说孟浩然是个大才子,就主动拜访他,孟浩然虽比李白大11岁,但两位才子却因为有着相同的爱好,一见如故,成为知己。

  ⑶带着对“故人”的真挚的情谊,指导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2、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⑴出示“烟花三月”

  ①看着这四个字,让你想起了怎样的画面?

  ②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

  ③忆往昔,李白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他会和好朋友做些什么呢?

  ④诵读有关江南三月的优美诗句。

  ⑵品味“下”之精妙

  下扬州的下换成“去”“往”等词语有什么不同?从一个下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总是帆船点点,而此时在李白的眼中,为什么只看到一只小船呢?

  ⑵描述送别画面。(播放课件:送别)

  ⑶看了送别场面,有什么话想对李白说?

  四、体验诗情

  文字中最精妙的语言就是诗句,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分角色读古诗(配乐:高山流水)

  **学柔情地送别。(女生齐读。)

  男同学深情地送别。(男生齐读。)

  一起豪壮地送别。(齐读)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古典诗词中的送别之情感人至深,有悲伤,有乐观,有劝慰,有欢快……下面让我们诵读一些送别的佳句,感受古人那浓郁的离别之情。

  出示:

  蜡烛有泪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唐·杜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唐·李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别离》唐·陆龟蒙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唐高适

  板书: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

  李白 …… 孟浩然

  难舍难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7

  一、谈话激趣

  1、你知道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是谁吗?

  2、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当时任工部侍郎的著名诗人贺知章(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副**吧),读了他的诗作,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拿去换酒与他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对李白说:“你是不是神仙下凡到了人间?”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诗仙。(板书:诗仙)

  3、除了写诗厉害,你知道李白还有哪些超人之处吗?他喝酒也非常厉害。他在《将进酒》里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也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酒仙。(板书:酒仙)

  4、喝酒写诗,无人能比。但李白还有一样本领,却只能排名第二,那就是他的剑术,当然是整个唐朝排名第二。(在裴旻之下)年轻时候的李白还是一位路见不*、拔剑相助的侠士,因此,他又是一名侠客。(板书:侠客)

  5、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仙、酒仙、侠客李白的诗作。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诗题

  (1)谁来读读诗题?

  (2)诗题中有三个生字,谁来读读?

  鹤:第四声,发音要到位。指生读。

  孟、陵:都是后鼻音,注意孟的写法,第一笔是横撇。指生读。

  2、个性读题

  (1)这首诗题目很长,共有十个字、五个词。读的时候不要*均用力,你觉得哪个词重要就着重读哪个词,试着读一读吧。

  (2)生**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知道黄鹤楼吗?(位于湖北武汉市的长江之滨,是*三大名楼之一)

  ☆他强调的是“送”,为什么呢?( 对,这是一首送别诗。)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他强调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是谁?(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强调“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也就是今天的扬州。扬州可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也是当时国际上有名的大都市。李白年轻的时候曾经到扬州游玩过一段时间,他说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热闹的城市。盛夏时节,他和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

  ☆ “之”是什么意思?(去、到。)

  (3)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自已再读一读题目。

  (4)同学们,你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了吗?

  3、感性读题

  (1)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时尚,当时的送别诗差不多和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像《送友人》《别董大》《山中送别》《易水送别》等等等等,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两人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风流潇洒,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相间恨晚,无话不谈,彼此不再寂寞。快乐相处之后的离别,显然是那样难舍难分。

  (2)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读诗题吗?指生读后齐读。

  (3)对,我们这才算真正的“读懂诗题”。(板书:读懂诗题)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

  三、自主学习,读通诗句

  1、**读

  学好古诗的第二步是读通诗句,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你能做到吗?来,**的读一读这首诗。(板书:读通诗句)

  2、指名读

  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强调生字的读音要准。“辞”*舌音,“唯”)

  3、读出诗的节奏感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想读的接着读吧!

  4、古诗还讲究押韵,这首诗的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读一读,你发现什么?它们的韵母相同或相近,是这首诗的韵脚。我们在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一点儿,更能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谁来试试看?

  (诗人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范读。

  5、齐读。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学好古诗的第三步就是理解诗意。(板书:理解诗意)

  怎样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

  2、请大家借助注释,自己试着说说每行诗句的意思。

  3、四人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辞?何谓西辞?(简笔画:长江、黄鹤楼、扬州)老朋友辞别了***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告诉了我们什么?下?(相当于诗题中的?为什么用“下”比如说咱们去**说不说下**?从“西”和“下”看得出来作者用词特别准确。)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乘船)到扬州去。

  “孤帆远影碧空尽”:尽?什么消失了?孤帆指的是?消失在哪儿了?碧空?

  孤零零的小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碧蓝的天空里。

  “唯见长江天际流”唯?天际?唯见什么呢?

  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5、指生连起来说诗意。

  五、展开想象,体验诗情

  1、学好古诗,咱们不光要理解诗句,还得体验作者蕴含诗句字里行间的情感。(板书:体验诗情)读了这首诗,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2、惜别

  (1)故人。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李白曾写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意思就是说“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这么亲密的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们怎么舍得呢?读出不舍。

  (2)孤帆。长江自古就是黄金水道,交通要塞,怎么会只有一只帆船呢?(作者只关注友人的这只船,江帆点点,只见一船。)读。孤还有什么意思?(孤独、寂寞。没有了好朋友的亲密相处,人再多,帆再多,心都是孤独寂寞的。)读。读出孤独。

  (3)尽。老朋友走了,李白仍**江楼,目送友人。朋友看不见了,他看着逐渐变小的船;船看不见了,他看着船上的帆;帆也看不见了,他仍不肯离去,孤独的站在那里,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东边流去。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目送之中!读。

  3、感悟

  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李白有多少话想对孟浩然说啊!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最想说什么呢?

  4、升华

  (师范读,生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长江天际流。

  **学,我们***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六、小结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关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下节课还将学*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还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骆宾王的《易水送别》。大家不妨找来对比着读一读,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在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浓缩了诗人对友人无限的依依之情,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但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李白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而不露,余味无穷。

  在教学这首诗前,我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他们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充分理解诗人的情感。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文中的有关注释,自己尝试着逐步理解诗歌中的字词以及句子的意思,再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最后把诗歌描绘的静态画面具体化,活跃课堂,激发想象。

  如在体会诗歌情感、意境时,以“带着朋友的句句叮咛,孟浩然毅然乘船东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站在江边远望……他望到了些什么?”这个问题为发散点,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有学生回答:“李白站在江边,望到了一望无际的天空以及滔滔的江水。”也有学生提到了诗歌中的“孤帆”一词,为此,我马上**:“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用这样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开启学生思维,实现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并且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引领学生感同身受,与诗歌达到共鸣.

  课后我想,古诗教学只有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才能促进他们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和内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样,学习古诗也应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交流探讨,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能将诗中所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深深扎根于他们的心灵深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我们来交流一下。

  2、解释题意。

  3、唐朝的诗歌浩如烟海,著名的诗人多似繁星。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两位。

  你能不能背你所学过的一些李白和孟浩然诗句给大家听听。生背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回顾以学知识,激发他们对李白和孟浩然的敬佩之情,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下文的学习。)

  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送别他朋友孟浩然,还写了一首诗。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

  师简单介绍“文包诗”这种体裁:本课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意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

  (文包诗是小学语文课本中不常见的一种体裁,在这里结合课文对此作一介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画出本课生字词,并熟读生字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脍炙人口 饯行 伫立 凝视 暂时 孤帆 唯见

  (3)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投影出示生字词,指名读词语

  (2)理解词语。

  通过刚才自学,你弄懂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提出来交流一下。(不懂的联系上下文理解)

  (3)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一些句子的朗读。

  如:1、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送行。

  二、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四、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如还有一些句子的朗读,在读的过程中随机指导。

  (不适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三、总结、过渡。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生字词,朗读了课文。生字,我们不仅要会读,也要做到正确书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写这些生字。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课后习题)

  1、 学生认真观察生字,思考:在写每个生字时,应注意些什么?

  每一个生字生先说,教师进行总结,范写。

  如:孟:上下结构,“子”、“皿”形扁,并且“子”、“皿”中的二横一样长。

  饯:左窄右宽,左边“饣”的横钩不宜长,竖钩的竖稍长,右边的二横稍短并略向上翘,撇画要放开,落笔在竖提的交界处。

  酒:左窄右宽,右边的第五笔是竖弯不是竖,第六笔不连左右,最后一横既连左又连右。

  饮:左部与“饯”的左部一样,右部第三笔撇要对准上面两笔相连处起笔,竖撇,撇到竖提交界处。

  暂:上下结构,“车”和“斤”要紧凑,“车”的末笔是提。下面的“日”稍扁。

  帆:左部窄瘦,中间一竖直,右部的“凡”的撇为竖撇。

  脍:左窄右宽,左边的二横连左不连右,右边的“人”的撇、捺要放开。

  炙:撇和横撇稍*,下面“火”的点略低,撇略高。

  孤:左窄右宽,左边的末笔是提不是横,右边的第一个撇是*撇,第二个是竖撇,竖提的竖要稍长,捺要竖一点,成一弧度捺下来。

  2、 学生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

  (认认真真读好书,端端正正写好字,是对小学生的基本要求。课后也有这样的练习,所以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当然学生不可能观察得那么仔细,教师可和学生共同去完成。

  这些生字的出现可用多**出示,这样就更形象、生动了。)

  五、布置作业。(课外)

  体会人物感情,练读课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0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送别朋友孟浩然去扬州时一方面年轻的他一方面向往扬州的繁华一方面又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提醒同学们回忆已知的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并通过组词练习初步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这里,我让同学说说自己不懂的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回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哪些关于朋友送别的古诗?

  2、为什么喜欢它?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生读题目。

  4、解题:

  (1)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

  (2)“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谁吗?

  6、黄鹤楼在哪儿呢?师生交流,激起同学们对黄鹤楼的向往之情。

  (出示黄鹤楼、广陵的地理图。)

  二、流利地读诗。

  1、请大家**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认读生字卡片:鹤浩陵辞州孤帆碧惟际每个字读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读这首诗,把它读流利。

  4、认字组词;结合诗中词语,对比古今词义的不同:

  (1)浩:这里指名字中的一个字;

  (2)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3)孤:联系孤帆来解释;

  (4)惟:联系惟见来理解。

  5、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6、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字音、节奏等);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 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1)烟花:柳如烟,花似锦。

  (2)三月:阳春三月。

  (3)下:顺流而下。

  (4)碧空:蓝天。

  (5)尽:消失。

  (6)惟见:只看见。

  (7)天际:天边。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坐着船顺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华的扬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华的扬州城里看看。我站在黄鹤楼上一直看着看着,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飘越远,慢慢地消失在蓝天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想想作者李白此时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这首诗。

  3、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指名背,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给出一首送别的诗:

  长江之滨母送别,

  荆州此去似天涯。

  立志定要学成归,

  寸草才可抱春晖。

  2、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是讲什么的?

  3、喜欢吗?为什么?

  4、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揭示谜底,是老师自己写的。

  5、师小结:

  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

  六、布置作业。

  1、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业?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0篇(扩展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0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通过拓展学习其他的送别诗,了解古人送别的方式

  【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2、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难点】

  1、体会“西辞”“烟花”的意思。

  2、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理解诗题。

  1、师: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一首李白的送别诗吗?生答《赠汪伦》。(在音乐声中吟诵《赠汪伦》)

  2、师:自古重离别,记载流传下来的作品,可以说不可胜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们,去感受其中美好的真情。让我们来看这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①师:这个诗题用现在的话怎么说呢?(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关键字:“之”的意思是去、往;

  ②谁?(李白)介绍孟浩然《赠孟浩然》。

  ③题目为我们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介绍黄鹤楼(图片)

  ④再读诗题

  二、通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把诗歌读正确,多读几次,读出正确的节奏来。

  2.指名初读课文,师生合作读。

  3、自学诗句。

  4、同桌交流。

  5.全班交流。

  【预设】

  1、理解“西辞”。

  因为黄鹤楼在西边,然后人在东边,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到广陵,西辞的意思就是离开黄鹤楼到广陵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其实诗句里面已经告诉我们了。

  既然是之广陵,又说是下扬州,看样子这个广陵就是……

  2、理解“烟花”。(理解烟花的古今异义。)

  师:哦,离开了***黄鹤楼道别了。没错,此时的孟浩然就要沿长江自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诗中还说道烟花三月下扬州。说到烟花,我们现在在非常重要的日子里,还经常放,见过吗?

  生:见过,那是烟花爆竹,这里是指“花太多,太繁茂了。”

  师:我们从注释当中也看到了。花太多,太繁茂了。此时的长江*,那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春意盎然,使我们感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播放课件)

  师:就在这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可是好友孟浩然却要离开诗人远去扬州,这怎么不令人惆怅呢?来,带着你的惆怅读一读这两句!

  生读

  师:烟花三月的美景,李白此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四、品读古诗,感悟情感。

  (一)通过“孤帆远影碧空尽”体会离情

  1、师:故人,老朋友走了,谁都会感到不舍。诗歌最美的在于它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大家再认真读读,看看诗的后两句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孤帆 碧空

  长江

  3、“孤帆”也就是——(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4、此时此刻,你的脑海里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呢?(孩子们,古时的长江可以说是“千帆驶过”,可是在李白的眼中,却只有那一艘船,孤帆远影,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5、师:他的眼中,他的心中,只有——孟浩然(板书:目光送 )是啊,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有孟浩然。此时此刻,诗人看不到烟花三月美如画,看到的只有这——;看不到长江上来来往往的船,看到的只有那——,他的心都跟着——(板书:心相随 )

  6、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孤帆”,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

  7、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再来读

  (二)通过“唯见长江天际流”,理解深情。

  1、师:那孤帆远影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李白却仍然久久地伫立着,伫立着,谁能读一读最后一句话?(指名读)

  2、李白可能在想什么?(再也没有人与我……再也没有人……再也……)

  师:从孤帆离开,由近到远李白在看,远到消失,李白在看,后来一直在看,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3、补充:李白与孟浩然分别后的第二年写的《江下行》。

  4、指名读全诗

  5、齐读全诗

  (三)朗读指导

  1、师:诗虽没有一个字直接写情,可我们在字里行间却分明看到了诗人的这颗心,感受到了这份情。自古离别多伤悲,“孤帆远影碧空尽,”而不尽的却是这浓浓的离愁,李白吟诵到,女生读——

  师: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别中。这滚滚涌动的是诗人的情意,带着这深深的情意,李白吟诵到,男生读——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对朋友之间的友情是多么感人啊!让我们再用情地读读诗歌吧!(配乐朗诵)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

  六、拓展,了解古人送别的方式

  1、自古多情伤离别,送别时刻以诗相赠,寄以深深的情意,让我们走进送别诗,看看古人都是以什么样的方式送别。

  《送元二使安西》 《赠汪伦》 《折杨柳》(留与“柳”谐音“)

  2、每首以什么样的方式送别。

  3、积累:背诵抄写

  4、总结: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深情厚谊。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七、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碧空 长江

  孤帆

  目光送,心相随

  依依惜别

  情深意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2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通用1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3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送别》乐曲)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这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2、随着乐曲,你能想起自己读过或学过的哪句诗、哪首诗来

  3、师:同学们随着乐曲想起的诗都与一个词有关,那就是送别。为什么古代那么多送别诗呢?有知道的么?(环视,等待)好,老师告诉你:古代呀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于是呀,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送行表达深情厚谊就成了当时一种习俗!这种诗就被称为送别诗。当时的送别诗就喝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送别诗里的传世之作,它就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二、解题

  师:自己再轻声读读课题,看看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送别的内容?

  生:送别的地方是黄鹤楼,要去的目的地是广陵,送的友人是孟浩然。

  师: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三处!黄鹤楼了解吗?(生介绍)

  师:滕王阁,岳阳楼是另外两个。

  生:崔颢还为黄鹤楼题过一首诗呢!

  师:嗯!李白还夸过这首诗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一来更让黄鹤楼名声大振。广陵了解吗?

  师:黄鹤楼也好,扬州也罢,都在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师随机板画长江略图,明确地理位置)谁知道些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情况?

  师:听了这些资料介绍,谁能连起来把题目的意思说说。

  师: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见证这场送别。

  三、初读古诗,节奏朗读

  师:请同学们**读古诗,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2生)

  师: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指名读。齐读。

  师:还可以把“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谁来读?师生4字和3字轮读。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再大声朗读这首诗,用一个词概括你读完这首诗之后的感觉。

  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师: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怎样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师:好,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学生自学古诗。

  学生汇报:故人西辞黄鹤楼

  师:听明白了么?西辞就是辞西,辞别**,向西边告辞。这句诗交待了(送别地点)如果老师去南方城市广州,我就要—————生:北辞。

  师:谁能用一句诗来说明老师要去广州?(老(恩、吾)师北辞洮南府、)

  师:好,就这样先解词再连在一起理解整句诗。接着汇报。

  师:烟花三月告诉了我们什么?(送别的时间)

  师:烟花三月”就是公历的四月份,正是江南鲜花盛开的时节,扬花柳絮再江面随风飞舞,远远望去,如烟似雾,唐代诗人杜牧以一首《江南春》、白居易以一首《忆江南》向我们展示了江南春天秀丽的风光。(出示2个纸板,指名读)

  师:你还想起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

  生:、、、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

  师:谁能说说你刚才仿佛看到的烟花美景,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诗,当然,也可以是自己的话。

  师:如此烟花美景只有武汉有吗?(指板书)

  生:扬州也是。路上也有。

  师描述:整个长江中下游一带,一路的繁花似锦,沿途的春意浓浓,在唐朝,三月的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羡慕。读出诗句的美丽。)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游玩,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他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谁来理解3、4两句诗的意思?生理解略。

  师: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船)师:几只?(一只)

  师:对!孤帆就是孤孤单单的一只船。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

  生:因为李白所有的***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

  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

  师:大家看插图,此时李白就站在黄鹤楼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不想走啊!还有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生深沉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此时,尽了的帆船,未尽的是友情。此刻李白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用几句话写出李白的心情。出示:故人的船已渐渐远去,李白的心中不禁想:——————

  生汇报:读所写。

  师:这深深的情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

  生齐声颂读全诗

  师: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

  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

  师: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故人已乘孤帆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

  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凭栏远眺,浮想联扁,面对滔滔江水,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两个人——生:李白和孟浩然;

  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到——生齐读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4

  教学目标

  1、探究紊字,会写课后的字,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凉攀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生字、词卡片;声像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蹦闾说过李白吗?他是个什么人?你学过他的什么诗?

  2、蹦阍敢庠傺б皇桌畎椎氖吗?出示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文题目。

  3、生试着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师相机点拨。

  4、你想了解些什么呢?黄鹤楼在哪儿?孟浩然是谁?怎么送的呢?谁送谁呢?

  二、初读课文,略知大意

  1、郑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

  2、像老师一样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3、旧字卡片,学生抢读。

  师: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读?给大家提个醒。重点指导:孟、陵的读音。

  4、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放回文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把诗句读通顺。

  6、热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7、识凉攀,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8、楣攀,试着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精读感悟

  1、难习情况,准备在全班交流。(老师此时巡回指导、收集整理学生在小组中提出来的问题,拟定接下来的导学重点。)

  2、比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春光烂漫的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合理的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庇懈星榈乩识粒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2)生练习朗读,并加上动作。

  (3)表演读。(一人扮演李白,一人扮孟浩然,表演黄鹤楼送别的情景,另一名学生配音。)

  (4)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四、指导背诵,加深感悟

  1、录音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习课后古诗《黄鹤楼》。

  黄鹤楼风景优美,自古就被许多文人墨客所喜欢。他们常在这里观赏胜景,写诗交友,所以留下了不少诗文。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另外一首很美的诗。

  展示崔颢的《黄鹤楼》。

  5、读,简略理解诗意。试背。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学会了一首古诗,还结交了几个生字朋友,愿意把它们记住吗?

  2、分类识记。本课生字左右结构的最多,找出来比一比。浩、唯、陵是左窄右宽的字;帆、故、鹤左右相当;影是左宽右窄的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5

  教材简析:本课编排的三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分别是唐代诗人王维、李白、白居易的著名诗作。三首诗都是描写送别朋友时,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对朋友的浓浓深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并能试着背下来。

  3.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4.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借助注释,理解每一首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查阅资料,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人问处处有真情。亲情是伟大的,友情是珍贵的,爱情是甜蜜的,而陌生人间的情感则是崇高的。这些情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醉心的感动。这些情为我们演绎着人世间的真、善、美。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去用心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3.教师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二、正确读诗,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逐首指名朗读,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结合朗读评议,学习诗中的生字新词。

  ⑴认识生字,并理解意思。

  浥:湿。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⑵识记字形,正确书写。

  孟——盂陵——凌鹤——鹳

  4.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读好停顿,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律。

  5.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说说读了这三首诗,你有什么新发现。

  ⑴三首都是唐朝诗人写的送别诗。

  ⑵三首古诗都是写诗人在春天送别友人的情景。

  ①第一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王维在渭城送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②第二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好友孟浩然去扬州。

  ③第三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原野上送王孙远去荒城。

  ⑶三首古诗中第一、二两首是七言诗,各是四句;第三首是五言诗,共有八句。

  ⑷三首古诗的题目基本上都点明古诗所描述的事件。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认真读古诗,边读诗句边看注释,先弄清每行诗句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学生**读诗,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交流,针对有疑问处,展开讨论,解疑。

  4.逐首反馈,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早晨的雨湿润了路上的沙尘。旅店和道路两旁的柳树都被早晨的雨水洗得格外清新。劝你再干一杯酒,只因你**出了阳关一路艰辛,再没有知已的老朋友。

  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坐着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⑶《赋得古原草送别》:原野上的青草繁茂,一年一度枯了又会繁茂起来。燎原的野火能把枯干的野草连叶带茎统统烧尽,但深藏在地底下的根,在第二年春风吹拂时,春雨滋润下还会复生,重新铺盖大地。伸向远方的散发清香的青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在睛天阳光的照耀下,一片翠绿接连着荒城。今天我又来送别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三首古诗,理解了诗意,下节课我们就要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及其表达的方法。

  五、作业设计

  1.练习背诵古诗。

  2.记一记注释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析诗句,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古诗。

  2.说说各首古诗的主要内容。

  3.教师导语:三首都是送别诗,写的都是送好友远行的情景。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赏析,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深入地去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一腔真情。

  二、品读赏析,体会诗情

  1.认真读古诗,从三首诗中找出描写朋友相送的诗句,想象当时送别的情景。

  2.小组交流,描述送别的画面。

  3.指名反馈,教师引导联系全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描述诗人与好友送别的情景。

  ②说说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好友的?(劝酒送别)

  ③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中“更”是什么意思?(“更”是再的意思,可见诗人一次又一次劝友人喝下许多杯浓酒了。)

  ④议议:为什么诗人不断地“劝君更尽一杯酒”呢?

  联系古诗创作的背景,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因为元二此番出使的地方是安西,那是一个荒凉且遥远的地方,出了阳关之后,朋友间就再难相聚了。)

  教师补充:据资料记载,元二此次出使安西,与王维的一别竟成了永别。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说说:你从“劝君更尽一杯酒”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好友的留恋、关切、祝愿。)

  ⑤教师小结:渭城的春天多么美好,然而好友元二却要离开此地,出使那遥远而荒凉的安西,前途多艰险,怎不令王维牵挂。朋友啊,再干了这杯酒吧,西出阳关之后,就再难相见了。诗人与远行之人多年的深厚友谊,以及此时深情不舍的惜别,还有那前路珍重的祝愿全都融进了那一杯浓酒之中。

  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描述送别情景。

  ②说说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目送友人离去。)

  ③议议:“孤帆远影碧空尽”了,诗人为什么还在驻足凝望?

  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了解友人此番要去的是繁华的扬州。

  教师补充:扬州当时是一个繁华富庶的都会,诗人对它也充满了向往。

  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眷恋不舍,对扬州的向往,对不能同行的淡然惋惜。)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④教师小结:诗人目送着友人东去扬州,友人的船只都已消失在碧空尽头,而诗人仍驻足凝望,让那滚滚长江水带着“我”对友人的眷恋不舍之情,带着“我”对扬州的向往之心,一起随友人东去吧。

  ⑶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①描述送别情景。

  ②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③了解诗人送别的方式。(随行目送。)

  ④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离愁难消之情。)

  三、对比认识,了解表达

  1.教师导语:同是送别诗,同是表达离别之情,然而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又有何不同之处呢?

  2.小组讨论,联系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情景交融,垂柳依依表惜别。后两句叙事,劝酒送别,别情深沉。

  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叙事,写友人要下扬州。后两句写景,目送友人,情寄长江水,别情悠悠。

  ⑶《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六句写景,春草繁茂,蔓延远方。暗示友人要远行。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离愁,随行目送,别情浓郁。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在这三首送别诗中,诗人将叙事与写景相结合,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生动地表达了送别时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是呀,朋友是我们一生中的财富,没有朋友的人一生都孤独,让我们像诗人那样怀着赤诚之心对待朋友,珍惜友情。

  五、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6

  教学设想:

  由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想象画面来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生字词,理解其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二、过程与方法

  1、揭示主题:用一首《送别》的音乐,创造学习氛围。

  2、品味诗意:师生合作,用朗读,想象情景绘画等方式来梳理诗意体会情感。

  3、拓展延伸:由送别诗拓展到其他类型的诗歌,激发学生探讨诗歌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祖国诗歌产生热爱之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明白“人间最美是真情”的真谛。

  2、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及突破:

  1、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突破: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画面,反复诵读,绘画编故事等方式去感悟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

  背景音乐《送别》多**课件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

  1、播放主题音乐《送别》。

  2、让学生说一说听后的感受。

  3、揭示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介绍背景材料

  4、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5、读题寻找题中给我们的信息

  ⑴人物:孟浩然、李白

  ⑵事件: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

  ⑶地点:黄鹤楼

  6、介绍黄鹤楼、广陵(课件展示)

  7、讨论评说: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

  先让学生根据课前了解到的情况分别说说李白和孟浩然,以及两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一旁指引和补充,告诉学生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并且他成名在先,当时的李白只是个新秀。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8、师: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送行,他的心情如何呢?请大家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学生**读诗)

  9、指名学生读。

  10、评解学生的读法,然后范读,再听艺术家是怎样读的(多**)

  11、结合读的语感引导学生说一说:你们是否都明白读的意思呢? (同学分组讨论一下)

  12、收集讨论信息、让每小组选派**汇报本组讨论的情况

  13、针对学生不同的观点讲评古诗 重点强调:故人、西辞、烟花、下、尽、唯等,使孩子们理解上述字词的意思和妙处。

  14、凝炼成篇:以情感为基础,以景象为衬托,以想象为翅膀,引导孩子们说一说本篇诗的含义,体会诗人用词的准确和生动。

  15、师: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根据学生回答,拣精炼的板书:情深意长、等

  四、朗读诗歌,指导背诵。

  16、带着理解的目光,反复读一读本篇,进一步用“心”体会诗的意境“美”

  17、多**播放男、女的不同音色的读法,体会:柔情的相送、豪放相送的不同韵致。

  18、尝试背诵,要求情感溢于言表

  19、配乐背诵 (在朗朗的诵读声中,迎来下课)

  五、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人物: 孟浩然、李白

  事件: 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目光送、心相随、清深意长

  地点: 黄鹤楼

  时间: 三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7

  一、话别情,解诗题

  1.导入送别:今天我们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⑴上课前,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字?答案就在诗题里。

  【师】这是篆书“送”字,原来是指两个人打着伞送新娘出嫁,渐渐演变成送别的意思。字的左半边,读“chu”,是走走停停的意思。

  ⑵这一路走,一路停啊,你想起了哪一次送别?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⑶把这个“送”字放进诗题中,把你的感受也放进诗题中,齐读诗题。

  2.诗的题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⑴诗题中的“之”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谢谢你的提醒。

  ⑵诗的题目中有两个表示地点的词,分别是——黄鹤楼和广陵。

  黄鹤楼在哪?

  广陵就是哪里?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你把题与诗联系起来了,从诗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好!

  3.仔细看看这个“陵”字,这就是我们——铜陵的“陵”字。

  ⑴那我们可要写好这个字,写这个“陵”需要注意什么?

  【生】“陵”字左小右大,右中间的撇点要小一点,最后写“折文”。

  ⑵伸出手,咱们一起写。

  ⑶打开作业单,把“陵”字写三遍。

  ⑷习字展示:谁想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你们觉得他写得怎么样?

  还有谁想展示?谁来评一评?你*时是怎么练字的?

  【师】说得好!只要我们坚持一看二写三比较,每位同学都能写出一笔好字。

  二、读古诗,初体会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打开课本,放出声音**读,反复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学生**练读】

  2.朗读指导:

  ⑴谁能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读准字音。

  ⑵谁能有板有眼地读一读,读出节奏。【师】听出节奏了吗?

  ⑶谁能把诗的节奏读得再夸张些? 【师】画节奏线。节奏出来了,诗的味道就有了。

  ⑷就像这样读,一起来试一试。

  你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后三个字我来读。诗的题目一起读。

  调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3.诗的韵味有了,情感也出来了。说说看,你感觉到了什么?

  【预设】难过 伤心 孤独……

  【师】这是你的感觉。

  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三、想画面,悟诗情

  1.如果说文字是诗的外衣,那么情感就是诗的灵魂。【板书:情】读这首诗,有人读出了哀伤,有人读出了向往,有人读出了失落,有人读出了思念。这些复杂的情感都藏在诗里,可是诗中有 “情”字吗?那作者把他的“情”藏在哪儿了呢?

  2.出示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读——

  ⑴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①李白在哪儿送别孟浩然?在书上圈出“黄鹤楼”。

  ②为什么说“西辞”呢?谁能在把“黄鹤楼”和“扬州”放在地图上?

  【师】你说说,“西辞”是怎么回事呢?

  【生】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西辞”就是指孟浩然面向西边辞别了黄鹤楼。

  【师】同学们,孟浩然面向西边辞别黄鹤楼,那就是在辞别黄鹤楼下的谁呀?

  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名楼美景依然在,故人已到分别时。

  指名读——

  ③李白称孟浩然为故人,“故人”就是老朋友。他们究竟是怎样的老朋友呢?

  【生】

  【师】这才是李白心中的“故人”,是好友,是手足,是先生,更是知音知意知心人。

  情到深处不忍别,离愁更苦。 一起读——

  ⑵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这难舍难分的送别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三月?在书上圈出“烟花”。

  【师】“烟花”是什么意思?

  【师】你心目中的“烟花三月”是怎样的?

  【师】繁花似锦,草木葱茏,像烟,像雾,这“烟花三月”给你一种怎样的'印象?

  ②想去看“烟花三月”吗?

  【师】黄鹤楼下,长江*,春天勃然怒放。樱花开遍了山林,一簇簇,一丛丛,如

  烟似雾,云蒸霞蔚。油菜花秀满了田野,杜鹃花染红了山坡。江边,桃红柳绿;

  江上,雾霭迷蒙。这是花团锦簇的三月,这是诗情画意的春天。

  ③烟花三月美如画,你能美美地读吗?

  【生】……【师】真美呀!

  【生】……【师】听着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烟花三月。

  黄鹤楼下花似海。老朋友,扬州更美! 女生读——

  扬州城里柳如烟。孟夫子,一路顺风! 男生读——

  两位诗人一路走一路说,走进满目青翠的春天里,走进一望无边的花海中。

  这是诗意的送,这是浪漫的别。 一起读——

  3.听到涛声了,看到小船了,孟浩然真的要走了。故人一别,千山万水相隔,没有手机电话,就是写封信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收到。此时的李白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望着,望着。出示第二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起读——

  ⑴李白站在江边,看到了什么?在书上圈一圈。

  【生】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

  【师】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

  【生】

  ⑵我发现:大诗人也有出错的地方。你想想,大唐盛世,长江*应该是游人如织,千帆竞渡才对,怎么可能就一艘孤帆呢?【板书:孤帆】

  【师】千帆过尽都不见,一心只为孟浩然。原来,这个“孤”字,并不全是眼前景,更是一份依依不舍的情啊。

  指名读——

  ⑶孤帆远影碧空尽。【板书:尽】“尽”是什么意思?什么消失了?这些景物带着谁一起消失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黄鹤楼、广陵、李白孟浩然生*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

  师:上课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看你们从中能联想到我们以前学过的,或你读过的那首诗(教师播放《送别》曲)

  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生说想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他们分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他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并且成了当时的一种习俗,也成了诗人笔下常见的一种题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指导书写“陵”

  二、解题

  1、师:读读看看题目中送了哪些内容?从他的回答中,我们知道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广陵是要去的地方。

  2、师:黄鹤楼知道吗?说说看;百闻不如一见,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振。

  3、师:有同学查到广陵的资料吗?(指名交流资料)

  4、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在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流域。(画长江简图并标出武汉扬州位置从黄鹤楼顺流而下就能到达扬州。

  5、如果我们再来了解李白孟浩然的一些情况就更好了(交流李白孟浩然资料。)

  师:诗题里面的关键词我们都理解了,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师:诗题的意思理解了,也就是诗文大致要讲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就从具体诗句来看看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份真挚的感情。

  三、理解诗意。品读词语、感悟诗情

  (一)引导自学

  1、师:同学们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诗,我想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了,自己先放声多读几遍。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老师看到大家读的有滋有味的,那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呢?

  3、看来大家读的不错。读通诗句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要看看同学们能否读懂诗句的意思?现在,老师要送给同学们两个友情提示,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教师课件出示)

  (1)**地朗读古诗,并结合课文注释插图,读懂诗意。

  (2)把学习中的收获及时记录下来,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并与同桌讨论交流。

  (二)引导汇报。

  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大致意思?

  汇报的同学先读古诗,再说诗意。其他同学仔细倾听,看看你画的问号在他的回答中能得到答案吗?

  师:同学们,学贵有疑。你们提出的这些字或词语,正是是诗句中用得好的词语,堪称点睛之作。下面我们再次读读诗文,看看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三)品读体验,感悟事情

  交流“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故人”是好朋友吧?李白和孟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呢?

  师:据说李白常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他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所以诗中称“故人”

  “故人”人可以换个说法吗?(情深意重/患难之交/亲密无间)带着对“故人”的理解再读诗句。

  2.‘烟花三月”诗中三月指什么时候?想一想,春天来了,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能用语言描述一下吗?(学生交流)诗人的眼中和你们一样看到了一个百花争艳繁花似锦的春天,为什么不用“百花、鲜花”而偏偏用烟花那,在这里你觉得有那些可能?生交流

  3、师:今天老师特意为大家带来了烟花三月的图片请欣赏,此时你想到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或古诗。(生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在这如诗如画的秘境中,诗人本该和朋友一起踏青游玩、饮酒赋诗。可是那么好的朋友却要去繁华的扬州了,分别之际,李白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

  小结:从他们分别的话语中你听出了什么?这两句是人在*淡的叙事中却透露出它们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4、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在这里指一只小船,当时正是大唐盛世,长江上应该是百舸争流,千帆如云那,怎么会只有一只小船呢?

  “碧空尽”:“尽”什么意思?什么消失了?从哪个词语读出的?

  孤帆远影:开始的时候作者还看到了帆船,渐渐地只剩下一点小影,慢慢地消失了。再来读读古诗想象以下画面。此时假如我们和诗人一同站在江边:船开了好一会了,李白还在望呀望呀,他心中不禁涌起——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船越走越远,只变成一点影子了,可李白舍不得走呀,他很想让他留下来呀,他还在望呀望呀心中默念着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船已经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了,李白想起了昨日的种种,想起了他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牵挂之情油然而生,他不仅脱口而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帆虽尽,情未尽呀,此时在诗人的心中,永远不能消失的是什么?所以作者用了一个“唯”字突出强调了这眼前的江水,古人常常寄情于山水,在这里作者又想借江水说明什么呢?

  出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学生理解。看一看这面前的江水,猜一猜有多深,想一想面前的长江长不长,有多长,可是在诗人的眼里却比不上……他们之间的这份珍贵的友情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我们看这两句,表面上写景,但却字字句句隐藏着朋友间的那份深情,这就是借景抒情,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自然景物之中,同学们在以后的习作中也可以尝试运用。“天际流”向天际流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还有什么?下面请同学们试着度读诗句,读出这份情深意长

  师:那滚滚的长江水不正象征着他们深厚的友情绵绵无尽吗?

  师:是啊!你们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友情。

  师:**学***送送孟浩然,齐读。(师放课件生在乐曲声中读)(这是柔情的相送)男同学你们来送送。(这是豪壮的相送)大家一起来送送孟浩然!同学们读的多么投入啊,会背的请***,不会背的拿着书读一读,读出你的情感来。

  四、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1继续积累送别诗,并背一背。

  2、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9

  【设计意图】

  诗的语言的独特性决定了,在教学古诗时,要充分感受诗的语言的魅力。如何挖掘简单的字眼背后的东西,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笔者认为,在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过程中,应该创设诗中的情景,品悟诗中的蕴涵的深情。让古诗教学既充满灵动飘逸、洒脱不羁,又洋溢书画香气,且蕴涵深情,是笔者追求的古诗教学的境界。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诗的能力。

  3、感悟送别的不舍情结。

  【课前准备】

  收集写送别的诗句。

  【教学流程】

  一、初步感受离别诗的情

  1、唤起对离别的感受:

  过渡:有过与人别离的经历吗?当时的感受如何?

  2、学习古诗:

  王维的《渭城曲》。

  过渡:古人与友人相别是怎样的感受呢?我们学过一首关于送别的诗,诗是王维写的,诗名叫作《渭城曲》谁来背一背?

  出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谈感受:你能感受王维的心情吗?

  3、小结启发:

  离别之际有千言万语,送别总是件难过的事情!

  二、揭示诗题、解题

  过渡:今天我们又要去目睹两个好朋友之间的离别。

  1、出示诗题并读诗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解诗题:

  ⑴ 通过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⑵ 补充介绍“黄鹤楼”、“ 广陵”的知识。

  三、读通诗句,初感诗的意境

  过渡:这首诗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自己去读读!

  1、单个自渎。

  2、正音朗读。

  3、齐读。

  四、再读探索──明诗眼、寻依据

  过渡:通过多次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1、交流肯定所学。

  2、小结提示:全文就记述了自己送别孟浩然的情景。

  3、合作探索诗眼:

  过渡:本诗是围绕哪个字写的?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引导归纳:

  ⑴ 静态:

  ① 送别的时间──烟花三月。

  ② 送别的地点──黄鹤楼。

  ③ 送别的人物──故人(孟浩然)。

  ④ 送别的情景──长江天际流。

  ⑤ 送别的心情──孤。

  ⑶ 动态:

  ① 送别的原因──故人西辞下扬州。

  ② 送别的经过──孤帆远影。

  ③ 送别的结果──长江天际流。

  4、理解感知,配乐读诗句:

  过渡:既然诗是围绕“送”写,那就让我们一起送别这样一位故友,齐读!

  五、炼情品诗意

  1、感受诗中的画意:

  过渡:喜欢这首诗吗?能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吗?

  注意引导诗的美:

  ⑴ 缓缓西辞,随江南下,似乎让你看到了什么?

  ⑵ 烟花是什么季节,她让你又想到了什么?

  ⑶ 孤帆远去,你还能见到什么?

  ⑷ 长江是怎样在天际流的?

  2、感受诗中的情意:

  过渡: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哪里让你感受到了情?

  ⑴ 缓缓西辞,随江南下,那是不舍。

  ⑵ 在烟花中送别,那是无可奈何。

  ⑶ 孤帆远去,那是孤独寂寞。

  ⑷ 长江独自在天际流,那是怅惘,失落。

  注意:可画意先上,然后上情意,(对称结合上),也可边说诗中画意边说情意(结合)。

  六、延伸巩固入诗境

  1、过渡:

  这样的别离,真的让人难过!古诗中有很多“送别”的诗。你找到了吗?

  2、交流:

  ⑴ 自读: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⑵ 四人小组,合作研究一首诗,解决这是怎样的别离!

  作业:将古诗改写成现代的散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egrave;ng)、浩(hagrave;o)、陵(liacute;ng)、辞(ciacute;)、唯(wegrave;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0篇(扩展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0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加导入:

  1、(播放音乐)*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

  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白的这首送别诗。(出示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1、师: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

  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吧。

  2、学习生字(我们先和刚才还未认识的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个别读——所有生字词语都来了,全班齐读)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老师给你加点伴奏,希望你能读出韵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想象得真好!正像大家说的,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的关系。

  (4)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帮助学生明确诗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教师边画边与学生交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位于我们祖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长江西起唐古拉山脉,婉蜒6

  300多公里后汇入东海。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板书:武汉),广陵在武汉的东边。”版书:广陵)

  (5)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让学生明确,李白虽被后世称为“诗仙”,名气颇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几岁,当时已诗名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五岁的诗坛新秀。)

  (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指名概述诗意。

  (2)质疑。

  (3)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

  (4)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故事导引,入境悟惰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此处讲述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意在为学生理解后两句埋下伏笔,奠定基础。)

  2.赏析“烟花三月”。

  (1)唤起学生生**验,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身边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还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教师先让学生感受、理解,然后再表达,这样,理解和运用就融为一体了。)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鸟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友人的情感之深。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5)师激情引读。

  (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导朗读后两句。及时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点拨学生如何读,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

  五、学习第二首诗

  1.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对比,感诗情等。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了解安西、阳关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知识;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艰难;各抒己见体味“更进一杯酒”的深刻内涵。

  5.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6.交流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考其规律性。

  六、总体回顾,归纳升华

  1.学生交流本节课感受。

  2.教师归纳总结:人分千里外,情在送别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让我们继续领略古代诗人的送别深情。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略)

  三、小组合作,读诗悟情

  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四、诵读交流,畅谈感受(略)

  五、迁移学法,进行练笔

  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言写一写?

  2.练笔。

  3.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2.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某一类诗歌如边塞诗,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资源:

  多**课件、相关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是诗的**,我们学过很多古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让我们动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令我们落泪,“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诗句催我们奋起……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来体会李白的心路历程。

  二、浅尝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引出课题:

  过渡: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诗仙”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他诗篇的内容丰富多样,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白的一首送别诗。(课件出示课题)

  背景材料: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辽阔,交通极不便利,亲人朋友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李白有一位挚友叫孟浩然。孟浩然是何许人也?“诗仙”李白对他的赞美是“吾爱孟夫子”;“诗圣”杜甫对他的赞美是“清诗句句尽堪传”。由此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确实天下闻名,令人敬仰。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李白望着孟浩然渐行渐远的船只,不禁动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相信同学们了解了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再来品读诗句就会有更真切的感受。

  2、出示诗句:

  指名读古诗,纠正读音。

  题目中的“之”是什么意思?(解题)

  广陵是指扬州。古代的别称。

  之:到,去。

  试着连起来解释题目的意思。

  全班齐读古诗。

  3、学习前两句。

  学生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故人”、“西辞”、“烟花三月”、“下”…

  地名:扬州

  4.学生质疑:为什么是“西辞”呢?(点名答)

  A、孟浩然向东而去,与地处**的黄鹤楼渐行渐远,是向西辞行的意思。

  B、诗中还有这样的词语,注意到了吗?下:顺流而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烟花: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5、让学生根据这些重点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6、指名答,看书上配图。

  三、品读古诗。

  1、**读诗,读完之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首诗。(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过渡: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背景材料: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 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过渡:如今又将面临分别,这时候的李白,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会说什么?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这时候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他没有走,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去。)

  (出示课件)

  齐读最后两句。让学生试着理解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解释“尽:穷尽,消失”“天际:天边”的意思。

  2、学生质疑:

  a、.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

  b、为什么又唯见呢?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读诗。

  指名回答问题a和b。

  3、师总结。

  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浩然。“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4、(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创情境。) 深情朗诵全诗。

  ( 师生同读) **学,我们***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送送孟浩然;

  老师也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四、精彩回顾

  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全班配乐诵读。

  五、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与诗人对话,得到了语言的滋养,情感的熏陶,友情的珍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课的课后小练笔是把古诗中动人的友情写出来,可以加上自己大胆的想象。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

  黄鹤楼————————→广陵

  李白 依依惜别 孟浩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白写的又一首表现朋友相送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诗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诵孟浩然的诗,如《春晓》。

  之:往,去。

  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⑴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⑵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⑶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⑷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老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练习背诵。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五、作业

  1、课外阅读李白、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完成一幅古诗配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这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诗仙李白曾经写过的一首送别诗你们还记得吗?(《赠汪伦》)指名背。这情谊比桃花潭水还要深啊!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齐背后两句。

  今天我们要学*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二、解题

  1、齐读课题。你从题目读懂了什么?

  2、指名说。

  3、齐读。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听古诗朗诵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听准字音。

  四、学习生字

  1、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

  2、齐读。

  五、初读古诗

  1、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

  六、节奏朗读

  1、指名读

  2、师范读

  3、学着老师的样子读给你的同桌听。看谁能读出节奏美。

  4、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听?指名读。

  5、齐读。

  七、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师板书:扬州、黄鹤楼。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

  故人是什么意思?从哪知道的?生:注释(老朋友)在这指谁?(孟浩然)再读读这两句诗。

  2、烟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想去看看吗?边看边想有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播放江南春图配乐。你们的眼前是一个怎样的烟花三月?指名说(繁花似锦,杨柳如烟,五彩缤纷……)哪个同学更厉害能用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指名说,教师相机导读: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杨柳如烟,可诗人却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杨柳依依,可诗人仍然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

  3、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几只?生:一只。师:对!孤帆就是孤孤单单的一只船。板书: 诗人称这只孤孤单单的船为?生:孤帆。

  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课件点击:江上千帆。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为李白所有的***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点击课件去掉千帆。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再读读,指名读。你的眼里有孤帆了。谁再来读?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读出心里只有孤帆的感觉?你再试试。很好,范读,再来一遍。齐读。

  4、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师板画。李白还在看什么啊?生:江水。哪个诗句告诉我们?生: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起读一读。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是啊,怎样才能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自己读看看。指名读。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降下来,延长来读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男同学***吧。让我们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学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男女赛读。

  导读: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

  ⑴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⑵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李白还不肯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

  ⑶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

  5、此时李白的心中在想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那分别得画面。边看边想。播放课件。

  帆尽了可情未尽啊!此时,李白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用几句话写出李白的心情。

  出示:故人的船已渐渐远去,李白不禁想:————

  指名说:

  (1)孟浩然啊孟浩然我多么希望你不要走。我们可以一起在这天下名楼饮酒作诗,吟诗作画。师:那是多么惬意啊!

  (2)孟浩然啊孟浩然虽然我不能和你一起去扬州但我的心早已随你去了。我们的友谊就像这滚滚长江东水。师:情深意长永不停息。

  (3)孟浩然啊孟浩然没有你相伴我怎么能开心呢?和你在一起的时光是那么美好又那么的短暂。师:你道出了李白淡淡的忧愁。

  这深深地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师范读。你们也来读一读。生齐读。师生配合读。老师读一、三句,你们读二、四句。

  八、拓展

  1、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我们再来读一读。我来读你们接。

  2、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吟诵——

  3、短短的四十分钟过去了。我们也要说再见了。离别之际把这首动听的歌曲送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在音乐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真情,体会友谊给我们带来的温暖与感动。

  九、作业:

  收集送别诗句。抄一抄,背一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学写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学情分析】:

  刚接手的班级,语文基础较差,但比较活跃,富有想象力和激情。对于古诗比较感兴趣,有积累的习惯。

  【教学方法**】

  1、 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2、 可以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

  3、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古诗的重点

  4、 2、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草》《山中送别》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的材料。

  ⑵ 读熟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教学

  古诗可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一首诗就蕴藏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长长的历史,读诗不但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语文知识,更重要的,孩子们这是在传承我们祖国的文化啊!“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个有品位的人,*时就要多读诗、多积累诗。现在谁能把你*时积累的古能为大家信手拈来一首?(生背诵)

  1(生背,师相机评价:千里明月寄相思,一首浓浓的思乡诗

  寥寥数字赞不尽的祖国美景

  悠悠母子情深,温馨的抒情诗

  春光无限好,写景诗

  2.师说题目,生接说(《赠汪伦》《草》《山中送别》)

  3.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离别容易相见难,于是诗人在送别时做得诗称为送别诗

  二.教学古诗

  20古诗两首(板书)

  师:课前大家已经做过预习了,一起说出第一首的诗题(生齐说)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写)很好!注意“孟”是我们需要写的生字,注意他的写法

  告诉我作者是谁?(生:李白)唐代大诗仙 李白

  齐读课题!(生读)

  1、解题:

  师:“之”什么意思?

  生:之就是去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本下面的注释中有!(师: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看注释学习古诗便捷的好方法。)

  师:题目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李白要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这是去的位置,广陵就是扬州,(画位置)在长江中下游江苏中部,一个花繁锦簇的名都,被誉为“富甲天下”!

  师:还能了解什么?

  生:李白是在黄鹤楼送朋友

  师:送的地点,(画位置)黄鹤楼位于长江上游武汉蛇山之上,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享有“天下绝境”的美称,(点课件黄鹤楼)历代诗人都喜欢到此游览作诗,这次就是李白特邀孟浩然来此游玩的

  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老师还不太明白,能告诉老师吗?

  ⑶ 观看欣赏:

  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季节里的扬州城。

  (课件播放扬州风景,教师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中介绍:在唐朝,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而三月,更是扬州最美的时候,***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一湖春水之上,小船在慢慢悠悠的摇晃着,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

  ⑷ 指导朗读:

  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

  (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读出诗句的美丽。

  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要知道,离他而去的是谁呀?

  生:孟浩然。

  师:在诗中,李白称他为──

  生:故人。

  师:是故人,是好朋友,想象一下,两位好朋友,两位诗人好朋友在一起的情景。

  生:他们在一起游览名山名水,欣赏风景,碰到自己喜欢的风景,就作一首诗。

  生:傍晚的时候,他们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欣赏明月,对着明月朗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谈天说地,谈论****,生活中的见闻,心中的理想。

  师: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现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们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后两行诗,看看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朗读后两行诗。)

  师:从这两行诗中,你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李白一直站在江边,看着孟浩然渐渐走远。

  生:李白看着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直到船不见了,他还在望着。

  生:李白在江边站了很久很久,他的目光一直跟随着那只船。

  师: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一起读──(手势提示)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从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李白很舍不得孟浩然。

  生:我看出李白很想跟孟浩然一起走。

  师:那你来读读这句诗。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不舍的目光。请你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神情的目光。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小船消失在蓝蓝的天空,孟浩然走了。李白久久地望长江水,望着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他在想,孟浩然,祝你一路顺风,在扬州玩得快乐。

  生:孟浩然,这一别,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你?

  生:孟浩然,不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相聚,到时候,把扬州的情况给我讲讲吧!

  师:这深深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像这滚滚长江水连绵不断。把这两行诗读出来。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孤帆已尽,但祝福不尽,思念不尽。(示意另一名学生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这情意像江水一样深,像江水一样长。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情意深长啊!李白的情深义重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孟浩然,感动了千百年来的*人,人们深深地喜欢**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整首诗。

  生:(朗诵全诗。)

  师:繁华的长江交通运输要道上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帆船吗?生; 不

  师; 会有?

  师:千帆竞渡,舟楫如织,可诗人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生:因为此刻李白所有的***都在朋友的身上

  生:因为李白只注意到朋友的船

  师: 因为只有这**上有——朋友

  ……

  师:他的心里、他的眼中只有孟浩然、全是孟浩然。从这儿你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厚。是啊,正事这份浓情厚意让李白伫立江边,目送友人,久久都不愿离去啊。

  师:(点音乐)现在我们想象一下,你就是李白,你就站在江边:(配乐)

  A、朋友的小船已经开了好一会儿了,你还在望啊,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船已经越驶越远了,影子也渐渐模糊,可你仍在翘首凝望啊,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这船的影子已经消逝了,只看到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边,可你还是在望啊,你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目送到目的地,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睁开眼睛!

  李白,你伫立江边这么久,直到帆船的影子消失在碧水蓝天,你到底在想什么啊?

  师::有牵挂吗?(有)你怎样牵挂?带着你的牵挂,送送朋友——

  有期盼吗?(有)怎么期盼?带着你的期盼送送朋友——

  有祝福吗?(有)你怎么祝福?带着你的祝福送送朋友——

  师总结:是啊,长江水带着我长长的思念,带着我美好的祝福,带着我的深情厚谊滚滚东去,永不停息。朋友真情,离别之意,都包含在了这句千古绝唱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1、孩子们,(点)烟花三月,名楼作别,李白回忆起和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思绪万千,这绵绵的思绪哟,全化作了这篇传世佳作——全诗(配乐)

  2、这绵绵的思绪哟,也唯有化作这——故人…【

  【板书设计】

  目光送

  李白 情深意长 孟浩然

  心相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资源:

  多**课件、相关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是诗的**,我们学过很多古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让我们动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令我们落泪,“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诗句催我们奋起……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来体会李白的心路历程。

  二、浅尝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引出课题:

  过渡: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诗仙”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他诗篇的内容丰富多样,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白的一首送别诗。(课件出示课题)

  背景材料: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辽阔,交通极不便利,亲人朋友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李白有一位挚友叫孟浩然。孟浩然是何许人也?“诗仙”李白对他的赞美是“吾爱孟夫子”;“诗圣”杜甫对他的赞美是“清诗句句尽堪传”。由此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确实天下闻名,令人敬仰。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李白望着孟浩然渐行渐远的船只,不禁动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相信同学们了解了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再来品读诗句就会有更真切的感受。

  2、出示诗句:

  指名读古诗,纠正读音。

  题目中的“之”是什么意思?(解题)

  广陵是指扬州。古代的别称。

  之:到,去。

  试着连起来解释题目的意思。

  全班齐读古诗。

  3、学习前两句。

  学生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故人”、“西辞”、“烟花三月”、“下”…

  地名:扬州

  4、学生质疑:为什么是“西辞”呢?(点名答)

  A、孟浩然向东而去,与地处**的黄鹤楼渐行渐远,是向西辞行的意思。

  B、诗中还有这样的词语,注意到了吗?下:顺流而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烟花: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5、让学生根据这些重点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6、指名答,看书上配图。

  三、品读古诗。

  1、**读诗,读完之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首诗。(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过渡: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背景材料: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 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过渡:如今又将面临分别,这时候的李白,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会说什么?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这时候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他没有走,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去。)

  (出示课件)

  齐读最后两句。让学生试着理解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解释“尽:穷尽,消失”“天际:天边”的意思。

  2、学生质疑:

  a、.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

  b、为什么又唯见呢?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读诗。

  指名回答问题a和b。

  3、师总结。

  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浩然。“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4、(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创情境。) 深情朗诵全诗。

  ( 师生同读) **学,我们***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送送孟浩然;

  老师也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四、精彩回顾

  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全班配乐诵读。

  五、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与诗人对话,得到了语言的滋养,情感的熏陶,友情的珍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课的课后小练笔是把古诗中动人的友情写出来,可以加上自己大胆的想象。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

  黄鹤楼————————→广陵

  李白 依依惜别 孟浩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的关系。

  (4)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帮助学生明确诗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教师边画边与学生交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位于我们祖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长江西起唐古拉山脉,婉蜒6

  300多公里后汇入东海。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板书:武汉),广陵在武汉的东边。”版书:广陵)

  (5)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让学生明确,李白虽被后世称为“诗仙”,名气颇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几岁,当时已诗名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五岁的诗坛新秀。)

  (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指名概述诗意。

  (2)质疑。

  (3)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

  (4)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故事导引,入境悟惰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此处讲述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意在为学生理解后两句埋下伏笔,奠定基础。)

  2.赏析“烟花三月”。

  (1)唤起学生生**验,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身边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还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教师先让学生感受、理解,然后再表达,这样,理解和运用就融为一体了。)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鸟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友人的情感之深。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5)师激情引读。

  (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导朗读后两句。及时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点拨学生如何读,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

  五、学习第二首诗

  1.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对比,感诗情等。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了解安西、阳关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知识;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艰难;各抒己见体味“更进一杯酒”的深刻内涵。

  5.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6.交流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考其规律性。

  六、总体回顾,归纳升华

  1.学生交流本节课感受。

  2.教师归纳总结:人分千里外,情在送别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让我们继续领略古代诗人的送别深情。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略)

  三、小组合作,读诗悟情

  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四、诵读交流,畅谈感受(略)

  五、迁移学法,进行练笔

  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言写一写?

  2.练笔。

  3.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2.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某一类诗歌如边塞诗,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黄鹤楼送别》

  (齐读课题)

  2、谁来把题目扩充得具体一些?(学生在说的时候适当提醒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前往扬州而饯行)

  这么一扩充不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吗?教师适当板书:(李白、孟浩然)谁再来说一说。

  3、过渡:暮春三月,长江边柳如烟,花似锦,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老朋友乘舟渐行渐远,面对着一江浩荡的春水,李白心情异常激动,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

  4、谁来读——你读——你在读——我们一起读

  5、同学们你读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

  6、是啊,一首诗就是一段情,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用心感知这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词语、句子,再把你找到的词句好好读一读,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二、学文悟情

  (一)(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你读出了什么?那些字词触动了你的心弦?“藏”了什么?(不忍,不愿,不舍)带着你的感触在读这句话。

  2、看着这段话,还有谁也想说说? (引读:一会儿。.....一会儿。......)他们在干嘛?

  3、是啊!江边的景色的确很美,文中有好多词句描写了这美景,谁找出来读读?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这就是“烟花三月”,也叫“暮春三月”的美景)

  4、这么美的景色,要是*日,李白与孟浩然会在黄鹤楼上干什么?

  饮酒、吟诗、聊天、赏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

  5、而今天呢?这些景还能入他们的心吗?(他们是借欣赏美景来隐藏内心的伤感。)

  6、李白,你在想?你呢?孟浩然,你呢?(这份情很深,这份情很浓)

  7、指导朗读:这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中藏”!你读。

  谁也不愿提起“分别”,谁也不想表现出“伤感”,都把这份情默默地藏在心底?谁还想读?

  (二)过渡:可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感情,千言万语涌**心头,(出示终于,李白……)——指名读

  1、从李白的言行中,你读出了什么?(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敬仰之情

  A(“您”)生活中我们总对什么人尊称您?

  李白一口气用了六个“您”,足见李白对孟浩然十分的(敬仰),请你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这段话。

  B你从哪里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孟夫子”)

  夫子——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你的知识真渊博,请你读一读这段话。

  C还从哪儿读出尊敬?(“兄长和老师”)

  (出示补充资料,指名读)这段文字让你明白?孟浩然就是他的——兄长,就是他的——老师

  D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的什么呢?(人品和诗篇)

  E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

  F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帮他找个近义词吗?

  G是啊,说到孟浩然你一定会想到一首诗——《春晓》,从几岁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能吟诵,谁来背一背?(指名背),孟浩然些的诗还有许多,你知道?

  H他一生写了260多首诗。诗圣杜甫这样评价:(出示)清诗句句尽堪传(读),意思是说孟浩然的诗清新优美,每一句都值得千古流传。这就叫——齐读。因此,李白说——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2、李白不仅敬仰他的诗篇,还敬仰他的人品。李白这样赞美孟浩然(出示《赠孟浩然》,)

  a看看,上面的注释,能读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吗?

  b就是这样一个风流潇洒,不羡**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深深的敬仰呢?吾爱——读

  c其实,我们大家知道,李白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风流潇洒,不羡**,因此李白和孟浩然不仅是朋友,用王勃诗里的一个词他们更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知己。

  d指导有感情朗读:假如你就是李白,自己十分敬仰的兄长、老师,知己即将离去,你会怎么说?——谁来读?谁还想读?

  3、从李白的言行中还读到了什么?(不舍之情)

  A是啊,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和我们交通便利的现代大不一样,今天我们分别了,也许明天就能再见,而在交通极其落后的古代,这一别也许——永远也见不了。

  B同学们这杯中盛的`难道仅仅是满满的酒吗?李白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不仅融在真挚的话语中,也浸在了醇醇的酒中。

  4、那孟浩然呢?你读。

  A从他的言行中你又看明白了什么呢?他想告诉李白什么?

  B指导朗读:孟浩然真不愧是一位兄长和老师!谁来做孟浩然来安慰一下李白。

  C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桌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指名读,男女生读。

  (三)知已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师范读(岸边杨柳依依,教师出示视频。)

  1、你感受到了——(指几名学生说)

  友人登**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2、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岸边的李白,面对着浩荡的江水,你的心情也会像这江水一样波澜起伏,你回想起哪些美好的画面,又有哪些话要对你的好友倾诉呢?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书上。

  学生交流

  3、此时的江水成了什么?(李白的祝福,李白的牵挂就伴着这滚滚的长江水一起送友人直到扬州。)

  4、一切景语皆情语你怎样理解“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5、所有的景物都带**依依惜别之情。我们再读这小节。

  (四)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再次出示这首诗,齐读)

  1、学到这儿,这首古诗的意思懂了吗?谁能结合文中的话来说一说。

  2、“孤帆”是什么意思?

  老师忽然产生了一个疑问,长江自古就是水上交通要道,而扬州又是繁华的都市。此时,长江上来来往往的帆船应该许多,但李白为何说长江上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只小船呢?

  3、引导有感情朗读: “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一个“孤”字就像这首诗的眼睛,向我们传达诗人对好友的一片深情,谁要读?

  4、李白将一切对好朋友孟浩然的不舍、牵挂、祝福。......都吟在了这首诗中。谁还想读?

  5、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却见证了一场千古送别,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同学们,假如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的江水,飞翔的沙鸥,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两个人——(指板书),你一定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指板书),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道——(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生活就是这样,今天聚,明天散,为此,许多诗人都把这感人肺腑的情境凝结成一句句诗文,你知道——我罗列了几句,我们一起读。

  2、让我们记住这一句句的经典。下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0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送别朋友孟浩然去扬州时一方面年轻的他一方面向往扬州的繁华一方面又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提醒同学们回忆已知的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并通过组词练习初步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这里,我让同学说说自己不懂的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查字典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回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哪些关于朋友送别的古诗?

  2、为什么喜欢它?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生读题目。

  4、解题:

  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谁吗?

  6、黄鹤楼在哪儿呢?师生交流,激起同学们对黄鹤楼的向往之情。

  (出示黄鹤楼、广陵的地理图。)

  二、流利地读诗

  1、请大家**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认读生字卡片:鹤浩陵辞州孤帆碧惟际每个字读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读这首诗,把它读流利。

  4、认字组词;结合诗中词语,对比古今词义的不同:

  浩:这里指名字中的一个字;

  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孤:联系孤帆来解释;

  惟:联系惟见来理解。

  5、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6、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字音、节奏等);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⑴ 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⑵ 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⑶ 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烟花:柳如烟,花似锦。

  三月:阳春三月。

  下:顺流而下。

  碧空:蓝天。

  尽:消失。

  惟见:只看见。

  天际:天边。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坐着船顺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华的扬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华的扬州城里看看。我站在黄鹤楼上一直看着看着,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飘越远,慢慢地消失在蓝天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想想作者李白此时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这首诗。

  3、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指名背,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给出一首送别的诗:

  长江之滨母送别,荆州此去似天涯。

  立志定要学成归,寸草才可抱春晖。

  2、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是讲什么的?

  3、喜欢吗?为什么?

  4、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揭示谜底,是老师自己写的。

  5、师小结:

  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

  六、布置作业

  1、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业?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0篇(扩展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翻译赏析3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翻译赏析1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翻译赏析2

  ⑴黄鹤楼:*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翻译赏析3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象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再说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0篇(扩展6)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

  三月,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繁花似锦、莺歌燕舞,绿油油的草地上夹着星星点点的`野花,动物也不睡大觉了,都从洞里跑了出来。可是在这么美好的季节里,李白和朋友孟浩然却在黄鹤楼喝酒解愁,因为孟浩然有事要赶往扬州。

  这时,李白端起酒杯对孟浩然说:“朋友,请你迟一点走,再陪我喝一杯酒吧,你这一去我们不知道要过多少年才能相见,我实在舍不得你走啊!”

  “哎,我的好兄弟啊,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等我有空从扬州回来,我会来跟你干完这一杯酒的。哦,船家已经在催我了,我必须走了,请你相信我,我一定会回来的,一定会。”孟浩然说完,就向着江边走去。

  孟浩然走到船边,突然停住了,他转过身子,向李白摆了摆手:“兄弟,多保重。”然后才慢慢地**船。船缓缓开动了,李白对着船大喊:“老兄,一路顺风。”

  孟浩然走了,李白望着他朋友的船消失在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上,不禁吟出一首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随后,就独自一人怅然回家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0篇(扩展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菁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这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诗仙李白曾经写过的一首送别诗你们还记得吗?(《赠汪伦》)指名背。这情谊比桃花潭水还要深啊!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齐背后两句。

  今天我们要学**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二、解题

  1、齐读课题。你从题目读懂了什么?

  2、指名说。

  3、齐读。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听古诗朗诵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听准字音。

  四、学习生字

  1、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

  2、齐读。

  五、初读古诗

  1、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

  六、节奏朗读

  1、指名读

  2、师范读

  3、学着老师的样子读给你的同桌听。看谁能读出节奏美。

  4、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听?指名读。

  5、齐读。

  七、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师板书:扬州、黄鹤楼。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

  故人是什么意思?从哪知道的?生:注释(老朋友)在这指谁?(孟浩然)再读读这两句诗。

  2、烟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想去看看吗?边看边想有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播放江南春图配乐。你们的眼前是一个怎样的烟花三月?指名说(繁花似锦,杨柳如烟,五彩缤纷……)哪个同学更厉害能用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指名说,教师相机导读: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杨柳如烟,可诗人却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杨柳依依,可诗人仍然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

  3、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几只?生:一只。师:对!孤帆就是孤孤单单的一只船。板书: 诗人称这只孤孤单单的船为?生:孤帆。

  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课件点击:江上千帆。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为李白所有的***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点击课件去掉千帆。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再读读,指名读。你的'眼里有孤帆了。谁再来读?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读出心里只有孤帆的感觉?你再试试。很好,范读,再来一遍。齐读。

  4、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师板画。李白还在看什么啊?生:江水。哪个诗句告诉我们?生: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起读一读。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是啊,怎样才能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自己读看看。指名读。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降下来,延长来读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男同学***吧。让我们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学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男女赛读。

  导读: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

  ⑴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⑵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李白还不肯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

  ⑶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

  5、此时李白的心中在想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那分别得画面。边看边想。播放课件。

  帆尽了可情未尽啊!此时,李白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用几句话写出李白的心情。

  出示:故人的船已渐渐远去,李白不禁想:————

  指名说:

  (1)孟浩然啊孟浩然我多么希望你不要走。我们可以一起在这天下名楼饮酒作诗,吟诗作画。师:那是多么惬意啊!

  (2)孟浩然啊孟浩然虽然我不能和你一起去扬州但我的心早已随你去了。我们的友谊就像这滚滚长江东水。师:情深意长永不停息。

  (3)孟浩然啊孟浩然没有你相伴我怎么能开心呢?和你在一起的时光是那么美好又那么的短暂。师:你道出了李白淡淡的忧愁。

  这深深地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师范读。你们也来读一读。生齐读。师生配合读。老师读一、三句,你们读二、四句。

  八、拓展

  1、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我们再来读一读。我来读你们接。

  2、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吟诵——

  3、短短的四十分钟过去了。我们也要说再见了。离别之际把这首动听的歌曲送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在音乐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真情,体会友谊给我们带来的温暖与感动。

  九、作业:

  收集送别诗句。抄一抄,背一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5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送别朋友孟浩然去扬州时一方面年轻的他一方面向往扬州的繁华一方面又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提醒同学们回忆已知的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并通过组词练习初步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这里,我让同学说说自己不懂的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查字典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回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哪些关于朋友送别的古诗?

  2、为什么喜欢它?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生读题目。

  4、解题:

  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谁吗?

  6、黄鹤楼在哪儿呢?师生交流,激起同学们对黄鹤楼的'向往之情。

  (出示黄鹤楼、广陵的地理图。)

  二、流利地读诗

  1、请大家**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认读生字卡片:鹤浩陵辞州孤帆碧惟际每个字读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读这首诗,把它读流利。

  4、认字组词;结合诗中词语,对比古今词义的不同:

  浩:这里指名字中的一个字;

  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孤:联系孤帆来解释;

  惟:联系惟见来理解。

  5、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6、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字音、节奏等);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⑴ 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⑵ 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⑶ 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烟花:柳如烟,花似锦。

  三月:阳春三月。

  下:顺流而下。

  碧空:蓝天。

  尽:消失。

  惟见:只看见。

  天际:天边。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坐着船顺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华的扬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华的扬州城里看看。我站在黄鹤楼上一直看着看着,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飘越远,慢慢地消失在蓝天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想想作者李白此时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这首诗。

  3、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指名背,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给出一首送别的诗:

  长江之滨母送别,荆州此去似天涯。

  立志定要学成归,寸草才可抱春晖。

  2、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是讲什么的?

  3、喜欢吗?为什么?

  4、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揭示谜底,是老师自己写的。

  5、师小结:

  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

  六、布置作业

  1、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业?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难点】学生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代的交通和通讯都非常的不方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也成了诗人们争先歌咏的题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板书标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朗读)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诗人李白和写作背景。

  3.回顾以前学诗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4.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的大意,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作者在黄鹤楼送他的朋友孟浩然去广陵的情景。)

  (三)深入研读

  1.学生思考诗中第一句中的“故人”是指谁?

  2.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西辞”是什么意思?

  (武汉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西辞是西边辞行的意思,就是离开西边,顺江东下到扬州。)

  4.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5.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引领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四)巩固提高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小组内交流,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作业: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布置预习作业。

  四、教学反思

  首先,小学段的诗词的教学尤其要注重朗读,需要老师采用多种朗读**,引导学生以读促悟。其次小学课堂应是非常活泼,充满活力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注重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寓教于乐,从而乐学、好学。此外,古诗词约义丰,教学时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8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 利用课本注解理解“之、故人、烟花三月”意思,在具体语境中理解“烟花三月、孤、尽、唯”的丰富内涵。

  3、 创设诗境,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复杂心情,感受朋友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4、 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步骤、借助工具书等理解诗意。)

  二、 设计意图及教学思路:

  1、 从诗题入手,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初知大意。

  2、 通过贴黄鹤楼和扬州位置,感知方位,理解西辞。自东向西,顺流而下,理解“下”。

  3、 抓住关键词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体会心情及和友人的感情。“烟花三月”既写出离别时节,又透露出诗人对于孟浩然此行既带着羡慕和向往又有不舍,即诗意的送别。“孤帆、唯见”借景抒情,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友人的帆已消失却还伫立在楼上目送,想象话别场面,感悟深情。

  4、悟中读,读中悟,达到感情的升华。

  三、 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准备:课前积累本回顾摘录送别诗;了解孟浩然,及李白写诗背景,两人相识故事。

  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送别诗

  这是一首名为《送别》的乐曲,边看边听,你心中是否会飞溅起几朵情感的浪花,想起几首曾经读过的古诗来。

  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师:白居易的送别名篇。

  《赠汪伦》 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厚吗?能读出来吗?(生进步)这样是不是有诗的味道了?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的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古代呀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送行时以作诗表达深情厚谊就成了当时一种习俗!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师板书)

  (师写到陵时)请同学们留意看老师写这个陵。指导“陵”的写法。请同学们写两个。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题目

  题目当中就有两个生字是带后鼻音的,谁能读准确?(课件出示二词)

  请你带大家读一读。

  师:他后鼻音读得特别好听读准了音,诗句就读得更好听了,咱们一起来读题目,黄鹤楼,齐——

  2、读懂诗题

  同学们,从诗体题中读懂了什么呢?

  ☆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

  (你知道黄鹤楼在什么地方吗?)

  ☆要远行的人是孟浩然。

  ☆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师:广陵是扬州的旧名。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

  ☆ “之”在古诗词中出现频率很高,用法不同,请你选一选在这儿是哪个意思?

  题目告诉我们孟浩然要到扬州去,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送行。

  4、 感性读题

  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他们之间的相识相知还有段小故事呢!通过预习谁知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就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

  师: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让我们一起再读诗题——

  读懂题目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体会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

  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从具体诗句中来体会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种真挚情感。

  (三)自主学习,读通句子

  1、**读

  学习古诗的第二步就是读通句子。在咬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诗的节奏。自己试试。

  2、反馈,指名读并随机指导

  谁能读?(指导:生字辞的读音*舌音读准)

  再指一名。师总结: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刚才这位同学是按“故人/西辞/黄鹤楼”停顿,这是二二三节奏。老师读一句你们接一句。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就变成四三节奏(范读),老师读前四个字,后三个同学们读。

  同学们前四个字,老师后三个字。

  就这种感觉,一起读。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诗句读通了,第三步就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同学们可以一边默读一边借助书中和词语手册的注释,初步了解这首诗的意思。

  2、理解“西辞、故人、下扬州”的意思。

  (师边板画边解说:)滚滚长江水由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师板书:扬州、黄鹤楼。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故人在这是指谁?(孟浩然)

  由于长江水势是自西向东,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这个下就是指——

  再一起读读这两句诗。

  3、烟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播放江南春图配乐。)你们的眼前是一个怎样的烟花三月?边看边想有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指名说(繁花似锦,杨柳如烟,五彩缤纷……)谁还能用读过的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指名说,教师相机导读: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杨柳如烟,是诗人向往之地。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4、理解“孤帆、尽、唯见”,感悟离别之情。

  师:看来三月的扬州是令人神往的地方,作为喜欢游玩、善于游玩的李白来说,在这美好的时光里,不能去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他的心中有的是一种羡慕,但和感情笃厚的好朋友分别,心中更多的会感到——

  (生:孤独、舍不得)

  默读后两句,边在书上做记号,诗中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种情感?

  重点:

  (①“尽”、“唯”字衬托了李白送别孟浩然的过程以及对孟浩然无限深情。老朋友走了,李白仍**江楼,目送友人。李白一直盯着孟浩然的船,直到从视线里消失,船都看不见了,他仍不肯离去,孤独的站在那里,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东边流去。仿佛要把孟浩然目送到扬州一样。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目送之中!读。

  机动点拨:我们知道,家里有客人的时候,客人告别需要送送。一般关系的客人只是送出房门,而关系密切的要送到大门口,亲近的朋友就送到街口,非常密切的朋友就送上车,等到车开动,也就回头了。(李白怎么送)李白不是这样,他不仅送到江边,送上船,等到开船,而且一直站在江边不回头,直到看不见朋友的船。这是什么样的朋友离开,这是怎么样的友谊?

  ②孤帆。长江自古就是水上的交通要道,可以说是过江千帆,怎么会只有一只帆船呢?(因为李白所有的***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只关注友人的这只船,江帆点点,只见一船。)读。 孤还有什么意思?(孤独、寂寞。没有了好朋友的亲密相处,人再多,帆再多,心都是孤独寂寞的。)读。读出孤独。

  “我的心里只有你—孟浩然。 江帆点点,只见一帆,帆不见了,只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这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

  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指名读。

  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延长起来读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组读后两句。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

  (五)、展开想象,多元感悟。

  1、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李白有多少心里话想对孟浩然说呀!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来。

  2、(放音乐)道不尽的千言万语,这深深的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师范读。

  男同学***吧。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学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男女赛读。

  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

  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六)拓展

  1、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我们再来读一读。

  2.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吟诵——

  作业:课外摘录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诗,把握诗的节奏美,理解“西辞”“烟花三月”等词语意思。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学生会吟诵,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学生会根据吟诵知识吟诵,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读中悟情,吟中生情。

  教学用具

  课件吟诵音乐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赠汪伦》

  听过这首诗,老师的心中有种淡淡的哀伤,这让我不禁想起毕业时与好友分别的场面。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那么,在“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同李白一起登上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吧!

  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师: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请你来说)(谁送谁、在哪里送?“之”的含义、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板书:送别李白—————孟浩然)

  介绍李白情况(PPT),讲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

  (看来搜集资料,是我们理解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三、读诗、诵诗。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千古送别,去感受那浓浓的离情别意。

  1、请同学们**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老师范读。

  3、请李然同学读古诗,师评价。

  过渡:古诗有节奏美,谁来划分一下节奏。

  出示古诗(划好节奏)指名朗读,齐读古诗,拍手读古诗。

  四、吟诗(给诗标注*仄。要求:*长仄短,入短韵长。)

  指名两位同学黑板上标(口诀:135不论,246分明。)*声用“—”,仄声用“│”入声字用“!”韵字最长,用长横。(标过纠正对错,手势吟诵,明白依字行腔)

  过渡:老师觉得将古诗标出*仄还不够,要想有感情地吟诵出来,还要理解它的大概意思。(这就是依义行调)请大家借助下面的注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的大概意思。

  1、学习一、二两句。

  师:谁来说前两句的意思?(生: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师:这里的“西辞”你怎么理解?(PPT地图)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老朋友辞别***黄鹤楼,去东边的扬州,所以诗人说故人—————————(生接)西辞黄鹤楼。

  孟浩然要在烟花三月前往扬州,三月的扬州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图片)你们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美丽的景色?

  柳絮如烟、繁花似锦。

  师:真是太美了,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却要与老朋友分别,怎能不让人心酸呢?李白心中除了伤悲,还有更多的话想要说,如果你就是李白,你会对孟浩然说什么呢?

  练习说话:

  生:孟兄,在这繁花似锦的烟花三月,我们本可以在这黄鹤楼上饮酒作诗,可如今你却要离我而去,心中真不是滋味啊?(孟浩然听了又会怎么说呢?)

  生:李兄,不要太过伤感,王勃曾经说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是啊!千言万语都难以诉说自己心中的那份离别之痛,带着这种情感再来吟诵这两句诗。

  2、学习三、四两句。

  师:后面这两句诗可以说是千古传诵,其中蕴含的深意你能读明白吗?

  生: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孤船”是谁的船?(孟浩然的船)自古长江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有许多,为什么诗人只看到了一只船呢?(因为诗人把所有的***和感情都在孟浩然的身**。)

  师: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吟诵这两句诗。

  师:从你的`吟诵中老师听出来了,好友的船虽已消失,但是对孟浩然的(思念、友谊)却没有消失?

  过渡:是啊,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所以在李白的眼中:离别就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不舍;

  过渡:同学们眼看孤帆渐渐消逝,李白仍然伫立在江边,久久不忍离去,此时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李白的心情吗?(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依依惜别)

  师:你能吟诵出这份依依惜别之情吗?(板书:依依惜别)(两名学生吟,师评价。)

  3、手势齐吟全诗。**吟诵。

  五、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在古代,因为交通的不便,人们一旦分别,相聚就遥遥无期,所以很多的文人墨客都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送别诗。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学生反馈,老师相机出示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用刚才学习吟诵的方法唱出来。

  结束语:同学们,离别是一段情,离别是一首诗,离别是一支歌,古人离别赠诗,我们再来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在音乐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

  整体感知古诗意思,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二、读懂诗题

  ⑴黄鹤楼在哪里?

  出示:黄鹤楼背景介绍。

  师: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文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选择在此辞别,虽是惜别,但更富有诗意。

  ⑵扬州是个怎样的地方?

  出示扬州风光图。

  扬州:美丽的江南城市,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尤其春天的扬州到处****,到处柳絮如烟,繁花似锦。“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⑶体验孟浩然和李白各自的心情读诗题。

  三、读懂诗意

  1、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⑴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

  ⑵你了解他们之间的交情吗?

  李白和孟浩然是忘年之交。孟浩然本是湖北省人,但常在吴、越、湘等地漫游。李白也喜欢漫游,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比较固定地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内。他听说孟浩然是个大才子,就主动拜访他,孟浩然虽比李白大11岁,但两位才子却因为有着相同的爱好,一见如故,成为知己。

  ⑶带着对“故人”的真挚的情谊,指导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2、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⑴出示“烟花三月”

  ①看着这四个字,让你想起了怎样的画面?

  ②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

  ③忆往昔,李白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他会和好朋友做些什么呢?

  ④诵读有关江南三月的优美诗句。

  ⑵品味“下”之精妙

  下扬州的下换成“去”“往”等词语有什么不同?从一个下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总是帆船点点,而此时在李白的眼中,为什么只看到一只小船呢?

  ⑵描述送别画面。(播放课件:送别)

  ⑶看了送别场面,有什么话想对李白说?

  四、体验诗情

  文字中最精妙的语言就是诗句,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分角色读古诗(配乐:高山流水)

  **学柔情地送别。(女生齐读。)

  男同学深情地送别。(男生齐读。)

  一起豪壮地送别。(齐读)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古典诗词中的送别之情感人至深,有悲伤,有乐观,有劝慰,有欢快……下面让我们诵读一些送别的佳句,感受古人那浓郁的离别之情。

  出示:

  蜡烛有泪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唐·杜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唐·李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别离》唐·陆龟蒙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唐高适

  板书: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

  李白 …… 孟浩然

  难舍难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7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这个字念?

  生:故

  师:你能给它组组词吗?

  生:事故 故人 故事

  师:刚才有同学说到故人,你知道故人是什么意思?

  生:老朋友

  师:我们把自己的老朋友称为故人,那么说到朋友,有没有谁想介绍介绍自己的朋友的?

  生**说,可以从姓名,特点,爱好,等多方面来说。

  师:今天,朱老师也要带大家去认识一对好朋友,让我们上课好吗?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一、解诗题

  师:这对好朋友是(课件出示:李白 孟浩然)?

  生:李白 孟浩然

  师:通过昨天的预学,我知道,你们已经对他们有所了解?我们请小先生沈嘉程带我们去了解一下!(小先生沈嘉程交流)

  沈嘉程:通过昨天的预学,我们已经搜集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的一些资料,拿出我们的预导学案,哪个小组的同学想来交流?

  李白的背景。

  孟浩然的背景资料。

  (得根据同学的回答,随机应变,适当评价,如:

  是呀,你们的预学可真充分。你知道的可真多。谢谢你们组的交流。你们组的资料可真全面。)

  总结各小组的发言:

  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据我所知,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时,李白才28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两人年纪相差12岁,我们把这样的朋友称为忘年交。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谒见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于是,相约来到江夏,游历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绪万千,欣然写下千古绝唱《送孟浩然之广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吧!

  1、 读诗题

  师:感谢我们的沈先生,好,谁先来给我们来读课题!

  一生读。

  师:读正确了,孟和陵是后鼻音,让我们一起读!

  2、 解诗题

  师: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呀?

  **说:李白送孟浩然 在黄鹤楼

  师:那题目中哪个字表示去?

  生:之

  师:带着理解,让我们再读课题。

  齐读

  师:那么长的题目,我们不妨在地点和人物后面稍作停顿。再来一次!

  齐读

  师:声断气别断,像我这样!(师范读)一口气读完

  生再读。

  二、读古诗

  1、 **读诗:把诗读正确读流利。

  师:打开书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试着把它读通顺读连贯,多读几遍,自己读自己的,开始。(生**读诗)

  2、 检查交流。

  师:现在,谁来为我们读一读这首诗?(一生读诗)

  读得不准的:正音。(尽量请差一点的学生)正确的:读得真美,正确又流利,还读出了古诗的一些节奏。

  师:让我们合作着试试,我读一句,你们读一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一句,师注意在读前一句的时候把古诗的节奏示范出来)

  交换顺利,再读!

  师:同学们,读古诗呀,声音不要太响,想学着老师读一读吗?最后一句,我们试试好吗?(师范读: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学习读

  师:有读古诗的感觉了,我们连起来一起试试!(生齐读一遍)

  3、 完成练习。

  师:读了那么多遍,你记住些什么了吗?拿出我们的预导学案,找到当堂打标的部分,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课件出示填字部分)

  师;昨天我们已经通过预学,找了找,学了学你们认为难写的字,这部分我们请小先生王思源来给我们交流。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预学过这些字,那么你们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其他同学**说,可以是孤、帆、唯等任意一个,并适当评价。

  我们组都觉得"辞"字较难写,我们看,辞左窄右宽,在写得时候左右两边要进行穿插,右边的辛的几横要穿**左边,这样整个字才能变成一个整体。来,再在预学案上端端正正地写两遍,与你昨天预学时写得比一比,有没有进步。

  小老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提醒坐姿:

  我们的某某同学,书写时挺直了腰板,可真精神,瞧瞧他的字也跟他的坐姿一样,精神大气的很。

  师:在我们小先生的提醒下,我们这个辞字写得真漂亮,那辞是什么意思啊?

  生:告别

  师:那西辞呢?

  生说自己的理解

  师:我们来看他说得对不对,这张图能不能加深你的理解?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地图)

  师: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

  师:孟浩然就是要从***`黄鹤楼出发,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到东边的扬州,明白了吗?让我们再看着自己填好的诗一起来读(齐读)

  三、想象画面

  1、 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 交流画面。

  师:同学们,这学古诗不仅要读好,而且要边读边想象,让古诗当中的画面浮现在你的眼前。板书:画面现在再请你默读这一首诗,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生默读)

  a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说,可适当引导,前一句诗的内容。

  师:你是从哪两句诗看到这个画面的?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那这故人指的是谁?(孟浩然)

  师:谁也看到了这幅画面,能再具体地说一说当时的情形吗?(生**说)

  师:在这幅画里除了人之外,还有什么?三月,这个三月是怎样的呢?谁来给我们描绘一下这个三月?(烟花)

  师:可不是我们过年放的烟花,这个烟花是在形容春天?烟花是一副怎样的场景?一个怎样的春天?

  生**说春天的美景!草翠花开,桃红柳绿,

  师:你是从注释中发现的,结合注释读古诗能把古诗读得更透。谁能把这烟花三月说得再美些?

  生**说!

  师:真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你看,在你们看到的画面里有人物,有时间,还有那么美的春光,谁来读?(几个学生读)

  b师:这一路诗情画意,风景独好,那么你还看到哪些画面呢?

  后一句诗的交流。

  师:在你想象的画面中,这一只船有什么变化吗?(渐渐消失)

  师:消失在哪里?

  (长江的尽头,天空的尽头)

  师:除了小船的变化外,在画面里你还看到什么?

  (李白)

  师:还有这滚滚?(长江,一泻千里)奔向了哪啊?(天空的尽头)这就是,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有同学还看到李白了,那你看到李白当时的表情了吗?

  (依依不舍,愁眉)眉宇间有离愁,后两句,来读!(一生读)

  师:谁也感受到这离愁了,读。

  师:带着依依不舍,齐读后两句。(齐读)

  师:原来诗中藏着那么多丰富的画面啊,想象着这些画面,(配上音乐)这是一个春光明媚的季节,孟浩然在黄鹤楼与李白辞别,李白他就站在江边目送着他,船远去,李白却久久不愿离开,让我们带着理解,一起吟读!(配乐齐读)

  四、编故事

  1、 质疑问难。

  师:让我们再走近些,你们看,这就是长江,长江是我们古代的黄金水道,每天在这里往来的船只?(很多很多)

  师:那么当你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

  生质疑,诗里只有一只船,(孤帆)。

  师:这是为什么?不妨让我们从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说起怎么样?板书:故事

  2、 创编故事。

  师:话说有一天,李白正在院中吟诗作对,仆人送来书信一封,原来是孟浩然这位故人约自己到黄鹤楼,李白收到信后特别高兴,于是李白如约赶到黄鹤楼,这一玩就玩了一个多月,这一个月来,他们朝夕相处,情意绵绵,完全沉浸在这烟花三月的美景中.(贴故人呵黄鹤楼两张纸片),他们两个在这一个月来,都做了些什么呢?也许就是在这个鲜花盛开的季节,他们来到了?(花园里)一边赏花,一边(作诗),你说的是他们赏花作诗的故事。还有其他同学能来说说他们的其他故事吗?他们又去干了什么?(饮酒谈心的故事)(吟诗作对的故事)这些都是他们难忘的回忆啊,可是此时此刻呢,江边只剩下李白一个人,他看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望着孟浩然的船越来越远,但是往事却历历在目,此时此刻,李白的眼前肯定浮现出孟浩然在黄鹤楼边的身影,那时,故人孟浩然会做些什么呢?你能试着改改这句诗吗?

  3、 改写诗句。

  师:来拿起笔,试一试,我们来吟一吟我们自己的诗,从这里开始,没人说一句,开火车。(生读自己改的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作诗 观景 饮酒 赏月 赏花 对诗

  4、 感情诵读。

  师:你们都是小诗人啊,这满满地都是李白当时的回忆,曾经李白与故人作诗王鹤楼,现在只留下李白一个人,孤零零地看着(读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多次重复,读诗。一生读,一生读,齐读。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李白只看到孤零零地一只船了吗?(**说)一个孤字,写尽了李白当时内心的(不舍)。你来读读。一个孤字还道尽了李白当时内心的?(离愁),你来读读。一个孤字诉说着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友情)读读。

  齐读后两句。

  师: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奉送孟浩然。让我们一起来!(配乐齐读整首诗)

  师:你们不仅读出了诗人的感受,还有这首古诗的韵味。同学们当古人深深陶醉在这种情感中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吟唱起来,也许会像我这样(师吟唱)

  师:古诗吟唱没有固定的曲调,也可以这样唱(课件播放吟唱声音),有兴趣的同学也去找找相关资料。

  五、拓诗文

  师:你们知道嘛?这唐代大诗人李白啊,一身云游四方,他豪迈浪漫广交朋友,写下了100多首送别诗,你读过哪些啊?

  1、 拓展古诗。

  一生吟诵《赠汪伦》

  师:这首诗是汪伦用什么在送李白?(踏歌)这叫以歌相送。我们再来看下一首。

  生读诗,分别请三位学生读诗

  师:发现了吗?这是在以什么相送啊?(以酒相送)

  师:再来看我们今天的这首诗,他又是以什么在相送(目送),这是饱含真情的目送,在这么多送别诗里,要数我们今天这首最为出名,广为流传,他被无数的书法爱好者写成了书法作品,你们想欣赏一下吗?

  2、 回扣古诗。

  师:这是楷书,没有标点,从右写到左,出现了繁体,谁会读?

  一生读。

  师:这是篆书,和花一样的字,谁还会读?

  一生读。

  师:这是在扇面上写得行书,谁还会读,男女生合作读,一半一半。

  分工读。

  师:最后一张最难,古诗配画,(音乐响起)字都看不见了,还会读吗?

  齐读。

  师:看来今天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已经在你心里了。今天我们就学到这。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的材料。

  ⑵读熟课文。

  2、教师:

  制作多**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

  (2分钟。)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

  (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0分钟。)

  ⑴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

  ⑵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4分钟。)

  1、引导:

  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

  2、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3

  古诗教**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少,很难与诗人的作品产生共鸣;其次,由于古诗的语言风格离学生现有的语感相去甚远,大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释义和积累背诵;最后,现在的古诗教学模式陈旧。基于以上几点思索,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想在以下几方面做些尝试。

  第一,交流资料,丰富文本。

  在课前预习时,我要求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围绕诗歌的相关内容查找有关资料。如:关于黄鹤楼的简介及美丽的传说,诗人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故事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有效地筛选、过滤,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在课堂上和同学交流,让学生懂得搜集信息对理解古诗的内容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学生在大量阅读相关资料时,对诗歌所表达出的意境也有了一些了解。在课堂教学时,学生才会迸发出火花。因此,对资料的查阅和筛选丰富了文本,解决了古诗教学文本单一、难懂的问题。

  第二,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特别是很多学生已经会背这首诗的情况,作为教者该怎样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新课程条件下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上课开始,老师安排了了解学情、确定重点的环节。这样处理可以节省时间,增加课的容量。

  第三,朗读感悟,体会意境。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教学中,老师通过理解诗句意思、交流查阅的资料、教师的范读、引读、**课件、结合生活经验去感悟理解诗歌的意境。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去诵读,去体会。在教学中,努力调动各种教学因素,把*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之所感,想诗人之所想,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会自然生成。

  第四,比照参读,整合悟“法”。

  本次教学设计,教师把两首古诗放在一起教学,其目的很明确,不仅仅是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更重要的是两古诗有内在的联系,它们同是著名的离别诗,而离别的情感表达却有所区别。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精读一首,略读一首,重点放在比较两首诗在表达离别情感上的不同,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性的东西。这样设计教学,**拓展了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富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背诵第一首诗。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自主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通过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两位诗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在两首古诗对比的学习中,初步了解古代送别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的意境。

  教学资源:挂图 录象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白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习之前,老师问一下:会读这首诗的同学请举手,会背的呢?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谁能背一背呢?既然大多数同学已经会读会背,那么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大家想解决什么问题呢?

  师: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就是朗读感悟、了解意境、体会感情。

  师:谁来读一下诗的题目,听老师读一遍,大家齐读课题。通过读诗的题目,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诗歌的很多信息,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呢?(送别的地点在黄鹤楼,要去的地方是广陵,是李白送孟浩然),把题目的意思完整地说一遍。 [注意强调“之”。“之”的意思是“去”,这种用法和现代汉语是不一样的。]

  二:交流资料,资源共享。

  师:那么通过查阅资料,你还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学生可能汇报的内容:

  1.关于黄鹤楼的资料:师:百闻不如一见:(播放录像)这就是有着动人传说的黄鹤楼,是**三大名楼之一,是很多文人墨客喜欢光顾的地方,李白和孟浩然就是在这里分手的,送别的地方多么富有诗意呀。

  2.关于广陵:旧称扬州。广陵在盛唐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当时的第三大城市,有着“雄富冠天下”的美誉。孟浩然要去的就是美丽繁华的扬州,李白多么羡慕呀!

  3.关于黄鹤楼和广陵:出示长江图,标出黄鹤楼和广陵位置。理解“西辞”“下”意思。

  4.关于李白和孟浩然: 师: 李白和孟浩然是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朋友。李白曾写过:“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

  师小结:认真读诗题,可以从中了解到诗歌的很多内容,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了更多的知识,这对学习古诗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借助注释,弄懂诗意,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资料弄懂每句诗的意思,可以和别人交流一下。

  1、指名读第一句:指名说这句诗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句诗。你觉得把这句诗的意思读出来了吗?你想想,这黄鹤楼可是两位好朋友经常饮酒做诗的地方,在这里曾留下他们多少美好的回忆啊!而今天却成了两位诗人分别的地方。老朋友要走了,想想该怎么读?带着你的.感情去读。听老师读。再指名读,大家一起读这句诗。

  2、指名读第二句诗,你理解“烟花三月”的意思吗?(生可能读书中的解释)你自己是怎么理解的?诗中的三月按我们现在的公历来说是四月份,江南已是暮春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这个“烟”字实际上是个比喻,是指繁花似锦的景象,这时的江南,柳絮柳絮随风飘散,远远望去,就像笼罩在烟雾里一样。因此称“烟花三月”,是浩如烟海的美景。另外,“下扬州”是说孟浩然顺流而下,这里的“下”字读的更轻快一些。听老师读“烟花三月下扬”。自己练习读读,再指名读,全班同学齐读这句诗。

  师:这句诗被一位清朝评论家称为“千古丽句”,老师还记得《同一首歌》走进扬州的大型演唱会主题就是这句诗,真是千古名句!

  3.我们把最后两句连起来读,谁来试试?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谁来讲讲这两句诗的意思。

  (1)品析“碧空尽”和“唯”含义。

  师:三、四两句诗作者描写了一个感人的场面?你体会到了吗?(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渐渐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孤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场面,你想说点什么呢?

  (2)师: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李白**涌动,多么希望这江水,把深情和祝福带给老朋友啊!这江水不正是李白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吗?所以老师建议把“天际流” 的“流”字读得长一些,师范读。怎么样,感觉到这种情感了吗?自己试试读一读。如果你还感觉不到,请大家看段短片,相信你会找到感觉的。(播放录象)一起读这两句诗。

  4.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四、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是在黄鹤楼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在烟花三月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送老朋友去繁华而美丽的扬州,这样的离别少一些伤感,多了一些美好。因此,我们可以说李白和孟浩然的离别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李白没有什么悲伤和痛苦,而是多了向往和羡慕。

  五、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比照感悟。

  师:是不是所有的送别诗表达的主题都是这样富有诗意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维的一首著名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完全由大家自己学要求:1 先读诗 2了解诗的大意 3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重点体会两位诗人在送别好朋友时的心情和感受有什么不同?

  (一)学生自学

  (二)学生汇报

  1.指名读这首诗。

  2.说一说诗的大意。拓展:柳:唐代折柳相送的习俗。这首离别诗编入乐府,传唱不衰,即《阳天三叠》。

  3.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师: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不同于李白送别好友的时间、地点和背景,王维是在简陋的客栈,在雨后的清晨送别元二去偏僻荒凉的安西,王维有些舍不得老朋友,对老朋友怎能不牵挂。如果说李白对孟浩然的分别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那么,王维和元二的离别是一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三)我们试着把这两首诗连起来读一读。把两种不同的离别之情读出来。1 指名读 2全体齐读。

  六、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师:离别诗在唐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有所收获,希望课后同学们再多找些离别诗来读一读,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我们找节课再来交流欣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歌曲《送别》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

  二、谈话导入课题。

  刚才听到的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图画,猜一猜这是哪一首诗的内容?出示:《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送别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白去学**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生:(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解题,指导书写生字。

  师:诗题中有一个特殊的字,是哪一个字呢?之”是什么意思呢?

  生:(去,到)

  自己再轻声读读课题,看看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送的内容。

  生:送别的地方是黄鹤楼,要去的目的地是广陵,送的友人是孟浩然。

  师: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三处!黄鹤楼了解吗?(课件播放黄鹤楼片断,学生观赏。)

  生: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师:滕王阁,岳阳楼是另外两个。

  生:它在武汉。

  师:而且位于长江边上。

  生:崔颢还为黄鹤楼题过一首诗呢!

  师:嗯!李白还夸过这首诗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指导书写)那我们先来看看“鹤”这个字。这是一个形声字,它是左右结构。黄鹤楼就留下了仙人乘鹤升天的传说。著名诗人崔颢曾经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就在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天下名楼,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分别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诗题吧,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师:好,让我们打开课本100页,请大家**地朗读这首诗歌,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通顺,读出节奏来。

  生:朗读

  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字正腔圆的读读这首诗?听的同学有个任务,他把5个生字读准了吗?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不但字音准确,而且还颇有韵味。我们把这种韵味再来感受一下。

  (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富有韵味啊!让我们来**的练读这首诗吧,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读出自己的味道来,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四、品诗句、悟诗情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自读这两句诗,想一想哪一句诗用词更准确?对比练习: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辞别黄鹤楼,烟花三月去扬州。这两句诗有什么地方不同?

  “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辞?何谓西辞?西辞准确指出送别的位置(简笔画:长江、黄鹤楼、扬州)老朋友辞别了***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下?(相当于诗题中的之?为什么用“下”比如说咱们去**说不说下**?用“下”可以看得出孟浩然乘船顺流而下,从“西”和“下”看得出来作者用词特别准确。)

  李白是什么时候送孟浩然去扬州的?

  生:李白是在三月送孟浩然去扬州的。

  师:李白说是“烟花三月”,三月份正是春天,我们来想象一下烟花三月的长江**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用一个词、一句诗或者一段话描述春天的美景。

  生:三月的长江**鲜花盛开,绿树成荫。

  生:三月的长江,江水是碧绿碧绿的。

  师:此时的长江**,那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春意盎然,使我们感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千里莺啼绿映红……春色满园关不住。(播放课件)一枝红杏出墙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刚才同学们说到春天来了,提到的都和鲜花有关,那就说“鲜花三月”好了,为什么说“烟花三月”呢?先议一议。

  生:因为花多,像浮动的烟雾。

  师:对!注释中提到的。

  生:李白当时在长江边送孟浩然,江边水气大,映衬着蓝天的水气像“烟”一样。

  师:这就叫发现!这就叫智慧!

  师:就在这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两位情深意重的朋友分别了。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别诗诞生了,让我们放声读读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孟浩然去的是什么地方?

  生:孟浩然去的是扬州。

  师:你了解唐代扬州吗?那时的扬州是我国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是当时的大上海,是一座东方名城。扬州的繁华热闹吸引了许多诗人,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诗文,老师收集了两句描写当时扬州城的。(课件出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王建)生读诗句。

  师:孟浩然在烟花三月乘船去游赏一个繁花似锦。热闹非凡的扬州,此时李白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我认为李白此时非常羡慕孟浩然。(板书:羡慕)

  生:李白此时肯定在想:要是我能去美丽的扬州那该多好啊!

  师:这就叫向往。(板书:向往)

  师:是啊,李白此时充满羡慕,所以他在诗中写到:(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李白此时满怀向往,所以他在诗中写到:(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要知道,离他而去的是谁呀?

  生:孟浩然。

  师:在诗中,李白称他为──

  生:故人。

  师:是故人,是好朋友,想象一下,两位好朋友,两位诗人、好朋友在一起的情景。

  生:他们在一起游览名山名水,欣风景,碰到自己喜欢的风景,就作一首诗。

  生:傍晚的时候,他们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欣赏明月,对着明月朗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谈天说地,谈论****,生活中的见闻,心中的理想。

  师: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现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们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后两行诗,看看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朗读后两行诗。)

  师:从这两行诗中,你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李白一直站在江边,看着孟浩然渐渐走远。

  师:李白伫立江边,遥望江面,难道真的只是看到了一叶孤帆,只看到了一艘小船吗?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他还会看到什么?生:还会看到很多船。 ……

  师: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那为什么他说是“孤帆”,为什么在他的眼里只有孟浩然“孤帆”呢?

  生:因为他的眼里只有朋友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

  生:因为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

  生:那时他自己心里的孤帆。

  生: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

  师:是啊,长江上一定会有千帆竞渡,长江**一定是繁花似锦,但是,此时此刻,诗人看不见,他能看到的,只有——

  生:孤帆远影

  师:只有那一叶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

  生:孤帆远影

  师:只有他心头的那一叶装满了离愁别绪的——

  生:孤帆远影

  生:李白看着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直到船不见了,他还在望着。

  师:李白在江边站了很久很久,他的目光一直跟随着那只船。

  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一起读──(手势提示)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从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李白很舍不得孟浩然。

  生:我看出李白很想跟孟浩然一起走。

  师:那你来读读这句诗。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不舍的目光。请你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神情的目光。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小船消失在蓝蓝的天空,孟浩然走了。李白久久地望长江水,望着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他在想,孟浩然,祝你一路顺风,在扬州玩得快乐。

  生:孟浩然,这一别,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你?

  生:孟浩然,不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相聚,到时候,把扬州的情况给我讲讲吧!

  师:这深深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像这滚滚长江水连绵不断。把这两行诗读出来。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孤帆已尽,但祝福不尽,思念不尽。(示意另一名学生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这情意像江水一样深,像江水一样长。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情意深长啊!李白的情深义重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孟浩然,感动了千百年来的**人,人们深深地喜欢**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整首诗

  生:(朗诵全诗。)

  师:如果让我们把这个分别记下来,我想大概至少要用到好几十个图板。可是诗人李白用了多少笔墨呢?数一数用了多少个字?

  生:28个字。

  师:让我们字字入目,句句用心的领悟,全诗虽没有一个字直接写情,可我们在字里行间却分明看到了诗人的这颗心,感受到了这份情。自古离别多伤悲,“孤帆远影碧空尽,”而不尽的却是这浓浓的离愁,李白吟诵到,女生读——

  生:(女)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别中。这滚滚涌动的是诗人的情意,带着这深深的情意,李白——

  生:(男)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在《赠汪伦》中说:(师生齐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今天我们要说,这流向天际的长江水也不及李白与孟浩然的情深意长。请再带着深情齐读这首诗。

  五、师拓展其它送别诗。

  六、请学生欣赏古诗新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0

  一、导入

  师:同学们逢年过节的时候有没有出过远门走亲戚?你走的时候你的亲戚是怎样送你的?说了什么话?

  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现代的亲友送别的场面,那么在我国遥远的古代朋友之间分别时是怎样送别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老师边写边指导个别字的写法)

  二、新授

  1、齐读诗题

  2、自读题目,想一想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来诗题的大意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3、师:同学们已经理解了题目,那么请同学们读读诗文,看能不能读正确,读流利。

  ①生练读;

  ②指名读,指导停顿。

  ③师范读

  ④生**读

  ⑤齐读

  ⑥在指名读。

  4、过渡:读通诗句还不能学到古诗的精华,接下来我们来体会一下古诗中的那种真挚的感情。

  师:“故人”是什么意思?

  生:老朋友。

  师:要去哪里?

  生:扬州

  师:什么时间去的?

  生:烟花三月。

  师:三月是个鲜花盛开的季节,作者送别老友时站在长江边上,那里肯定开满了各色的鲜花,诗人为什么不写鲜花三月,而写“烟花三月”呢?

  (师引导,想一想作者此时的心情?送别老友时的心情应该是伤感的,留恋的.,那么眼中不自觉地就有了泪水,有了泪水之后,看东西就朦胧,所以,作者把满眼的鲜花看成如烟雾一般,那是因为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

  想:你能不能体会到诗人那种因为老友分别时的伤感?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和好朋友分开时的那种心情。

  读:把这种心情融入到诗中,读出来。

  (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真有感情,我们再学习后两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由这句诗你能体会到什么?

  (诗人在江边站的时间很长,一直站到好友的船在眼前消失,看不见了,此时,他会像什么?)

  (插入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李白和孟浩然年龄相差十多岁,当时李白还没有成名,孟浩然早已名扬四海。李白仰慕孟浩然的大名,千里迢迢去拜访孟浩然。二人一见入故,不久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孟浩然既是李白的良师,又是李白的益友。)

  一咏三叹

  a看到那渐渐远去的孤舟,李白情不自禁的想起作为良师孟浩然对自己的教诲和指导,不由得吟诵···

  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看着那渐行渐远的孤舟,李白又想起了孟浩然对自己生活上的照顾,又一次吟诵···

  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当孟浩然的小船在他的视线里消失时,李白想到这位知己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时,不觉得泪已流出,此时,他满怀深情地吟诵

  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小练笔

  同学们,假如你是孟浩然,你看到好友李白如此伤心,你会对他说什么?请你写下来。

  结束本课

  师,李白和孟浩然之间那种真挚的友情感人至深,然我们用朗诵来表达这种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吧,齐诵全诗,结束本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学写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学情分析】:

  刚接手的班级,语文基础较差,但比较活跃,富有想象力和激情。对于古诗比较感兴趣,有积累的习惯。

  【教学方法**】

  1、 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2、 可以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

  3、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古诗的重点

  4、 2、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草》《山中送别》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的材料。

  ⑵ 读熟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教学

  古诗可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一首诗就蕴藏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长长的历史,读诗不但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语文知识,更重要的,孩子们这是在传承我们祖国的文化啊!“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个有品位的人,*时就要多读诗、多积累诗。现在谁能把你*时积累的古能为大家信手拈来一首?(生背诵)

  1(生背,师相机评价:千里明月寄相思,一首浓浓的思乡诗

  寥寥数字赞不尽的祖国美景

  悠悠母子情深,温馨的抒情诗

  春光无限好,写景诗

  2.师说题目,生接说(《赠汪伦》《草》《山中送别》)

  3.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离别容易相见难,于是诗人在送别时做得诗称为送别诗

  二.教学古诗

  20古诗两首(板书)

  师:课前大家已经做过预习了,一起说出第一首的诗题(生齐说)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写)很好!注意“孟”是我们需要写的生字,注意他的写法

  告诉我作者是谁?(生:李白)唐代大诗仙 李白

  齐读课题!(生读)

  1、解题:

  师:“之”什么意思?

  生:之就是去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本下面的注释中有!(师: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看注释学习古诗便捷的好方法。)

  师:题目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李白要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这是去的位置,广陵就是扬州,(画位置)在长江中下游江苏中部,一个花繁锦簇的名都,被誉为“富甲天下”!

  师:还能了解什么?

  生:李白是在黄鹤楼送朋友

  师:送的地点,(画位置)黄鹤楼位于长江上游武汉蛇山之上,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享有“天下绝境”的美称,(点课件黄鹤楼)历代诗人都喜欢到此游览作诗,这次就是李白特邀孟浩然来此游玩的

  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老师还不太明白,能告诉老师吗?

  ⑶ 观看欣赏:

  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季节里的扬州城。

  (课件播放扬州风景,教师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中介绍:在唐朝,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而三月,更是扬州最美的时候,***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一湖春水之上,小船在慢慢悠悠的摇晃着,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

  ⑷ 指导朗读:

  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

  (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读出诗句的美丽。

  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要知道,离他而去的`是谁呀?

  生:孟浩然。

  师:在诗中,李白称他为──

  生:故人。

  师:是故人,是好朋友,想象一下,两位好朋友,两位诗人好朋友在一起的情景。

  生:他们在一起游览名山名水,欣赏风景,碰到自己喜欢的风景,就作一首诗。

  生:傍晚的时候,他们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欣赏明月,对着明月朗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谈天说地,谈论****,生活中的见闻,心中的理想。

  师: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现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们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后两行诗,看看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朗读后两行诗。)

  师:从这两行诗中,你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李白一直站在江边,看着孟浩然渐渐走远。

  生:李白看着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直到船不见了,他还在望着。

  生:李白在江边站了很久很久,他的目光一直跟随着那只船。

  师: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一起读──(手势提示)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从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李白很舍不得孟浩然。

  生:我看出李白很想跟孟浩然一起走。

  师:那你来读读这句诗。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不舍的目光。请你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神情的目光。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小船消失在蓝蓝的天空,孟浩然走了。李白久久地望长江水,望着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他在想,孟浩然,祝你一路顺风,在扬州玩得快乐。

  生:孟浩然,这一别,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你?

  生:孟浩然,不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相聚,到时候,把扬州的情况给我讲讲吧!

  师:这深深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像这滚滚长江水连绵不断。把这两行诗读出来。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孤帆已尽,但祝福不尽,思念不尽。(示意另一名学生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这情意像江水一样深,像江水一样长。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情意深长啊!李白的情深义重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孟浩然,感动了千百年来的**人,人们深深地喜欢**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整首诗。

  生:(朗诵全诗。)

  师:繁华的长江交通运输要道上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帆船吗?生; 不

  师; 会有?

  师:千帆竞渡,舟楫如织,可诗人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生:因为此刻李白所有的***都在朋友的身上

  生:因为李白只注意到朋友的船

  师: 因为只有这**上有——朋友

  ……

  师:他的心里、他的眼中只有孟浩然、全是孟浩然。从这儿你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厚。是啊,正事这份浓情厚意让李白伫立江边,目送友人,久久都不愿离去啊。

  师:(点音乐)现在我们想象一下,你就是李白,你就站在江边:(配乐)

  A、朋友的小船已经开了好一会儿了,你还在望啊,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船已经越驶越远了,影子也渐渐模糊,可你仍在翘首凝望啊,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这船的影子已经消逝了,只看到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边,可你还是在望啊,你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目送到目的地,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睁开眼睛!

  李白,你伫立江边这么久,直到帆船的影子消失在碧水蓝天,你到底在想什么啊?

  师::有牵挂吗?(有)你怎样牵挂?带着你的牵挂,送送朋友——

  有期盼吗?(有)怎么期盼?带着你的期盼送送朋友——

  有祝福吗?(有)你怎么祝福?带着你的祝福送送朋友——

  师总结:是啊,长江水带着我长长的思念,带着我美好的祝福,带着我的深情厚谊滚滚东去,永不停息。朋友真情,离别之意,都包含在了这句千古绝唱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1、孩子们,(点)烟花三月,名楼作别,李白回忆起和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思绪万千,这绵绵的思绪哟,全化作了这篇传世佳作——全诗(配乐)

  2、这绵绵的思绪哟,也唯有化作这——故人…【

  【板书设计】

  目光送

  李白 情深意长 孟浩然

  心相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白写的又一首表现朋友相送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诗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诵孟浩然的诗,如《春晓》。

  之:往,去。

  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⑴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⑵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⑶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⑷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老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练习背诵。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五、作业

  1、课外阅读李白、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完成一幅古诗配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缓解学生紧张气氛 烘托课堂氛围

  同学们,与往常相比,我们的教师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班长闫兴回答说:“今天我们这节课来了几位听课老师,那作为班长,我们以何种方式来欢迎听课老师呢?班长闫兴带领大家鼓起掌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上完体育课和做了课间操,同学们累吗?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送别》(师唱)有的同学随同老师一起唱,唱完之后,同学交流感受,有的同学说出与亲人分别时伤心、难受……进而导入新课,今天老师与大家来共同学习一首送别诗,并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解诗题、说诗人

  1、解诗题:

  通过思考,能说出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人物是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2、说诗人:

  生预习,知道本诗的作者是李白,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唐代诗人,我们学过他的诗有《早发白帝城》、《赠汪伦》。老师补充:黄鹤楼坐落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四、品读诗句,走入诗的.境界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点名学生读,让学生找出在第一二句诗中,提到了那些地名?学生回答:黄鹤楼和扬州。教师板画黄鹤楼、长江水、扬州。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学生能够说出“西辞”的含义:诗人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了,由黄鹤楼向东乘着小船经过长江到扬州去。

  板书:

  名楼送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现象:

  老师让同学们说出“烟花三月的扬州”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学生说出:繁花似锦,草木茂盛、漂亮、美丽……教师借机向导,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里,李白有心情去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吗?学生回答:没有。教师:那我们带着何种心情、用什么语调来读这两句诗呢?

  ⑷ 学生试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教师:接下来我们看看三四句诗,点名读,让学生找出用得较好的词语。

  学生:孤帆、远影、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 孤帆、尽:

  ① 品“孤帆:

  教师:在那浩瀚的长江水面上,真的就是一个小船吗?

  学生:不是。

  教师:那为什么李白这样说呢?

  学生1:因为只有一只小船载着孟浩然溪流而下。

  学生2:因为只能看见一只小船。

  教师:在烟花三月的日子里,李白没有心情观看其它风景,他伫立江边,只能看见好友孟浩然的小船,说明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他舍不得离开孟浩然。

  ② 思“尽”:

  教师:那第三句中的“尽”指的尽什么,我认为它有一个没有“尽”,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孟浩然的影子。

  教师:能具体的说一下吗?

  学生:是孟浩然载着小船的影子消失了,不见了。

  教师:那什么没有“尽”呢?

  学生:是李白与孟号然的情感。

  教师板书:

  情永在

  ⑶ 欣赏第四句诗:

  教师:这个时候,诗人李白还能看见什么呢?

  学生:一江春水。

  教师:那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学生:里面还有与好友依依不舍的感情。

  ⑷ 换位思考、切身感受:

  教师:假如你现在是李白,说一说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1:难受。

  学生2:舍不得离开。

  ⑸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⑹ 对全诗划分节奏,进行朗读。

  五、精确概括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

  学生:重视友情,朋友的友谊不能忘……

  教师板书:

  珍惜友情

  六、教师总结

  在人世间,有很多情,有一旦与他人结交就产生的友情,有你每日来到学校,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恩情、亲情;有同学们成家之后,就产生的爱情,无论哪种情感,我们都要好好珍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的关系。

  (4)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帮助学生明确诗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教师边画边与学生交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位于我们祖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长江西起唐古拉山脉,婉蜒6

  300多公里后汇入东海。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板书:武汉),广陵在武汉的东边。”版书:广陵)

  (5)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让学生明确,李白虽被后世称为“诗仙”,名气颇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几岁,当时已诗名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五岁的诗坛新秀。)

  (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指名概述诗意。

  (2)质疑。

  (3)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

  (4)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故事导引,入境悟惰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此处讲述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意在为学生理解后两句埋下伏笔,奠定基础。)

  2.赏析“烟花三月”。

  (1)唤起学生生**验,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身边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还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教师先让学生感受、理解,然后再表达,这样,理解和运用就融为一体了。)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鸟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友人的情感之深。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5)师激情引读。

  (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导朗读后两句。及时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点拨学生如何读,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

  五、学习第二首诗

  1.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对比,感诗情等。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了解安西、阳关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知识;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艰难;各抒己见体味“更进一杯酒”的深刻内涵。

  5.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6.交流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考其规律性。

  六、总体回顾,归纳升华

  1.学生交流本节课感受。

  2.教师归纳总结:人分千里外,情在送别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让我们继续领略古代诗人的送别深情。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略)

  三、小组合作,读诗悟情

  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四、诵读交流,畅谈感受(略)

  五、迁移学法,进行练笔

  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言写一写?

  2.练笔。

  3.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2.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某一类诗歌如边塞诗,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机器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收集诗人,黄鹤楼及广陵等有关的资料,做成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哪些?《山中送别》,生齐背。

  2、在古代,由于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送别诗)

  3、请大家打开书本第100页,第20课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都是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今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解诗题—知诗人—读诗句—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板)

  (一)、解诗题

  1、生一起把课题读一遍吧。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要求回答完整)

  师:很好,你读懂了送的地点。

  生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真不简单呀!

  3、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到广陵)

  (二)、知诗人

  1、谁来说说李白是一个怎样的人?

  李白是唐代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酒仙、侠客,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李白就是其中最亮的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

  2、谁来说说孟浩然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也是唐代诗人,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他比李白大12岁,但两人一见而故,成为知己。我们学过他的诗有哪些呢?《春晓》《过故人庄》

  (三)、读诗句

  1、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

  2、这首诗里面有五个生字,谁愿意来读?(孟、浩、陵、辞、唯)

  3、齐读生字。

  4、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指名读。

  5、出示节奏(七言诗,可以是二二三节,用笔划一划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师范读,请注意朗读时的节奏。

  7、你也想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8、学生齐读古诗。

  9、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男、女读。

  10、分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四)解诗意

  大有把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其实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借助书上的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下面请大家借助课后的注释试着弄懂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可以同位之间相互讨论。还不懂的`可以作记号,等下提出问题。

  1、前两句:“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指的是谁?“西辞”是什么意思?这里的“辞”字,你们能给它组个词吗?(告辞、辞别)诗中的“辞”字就是告辞、告别的意思。(组词也是理解字义的一个好方法)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所以说西辞。

  “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是什么意思?点明了时间。为什么是下扬州而不是上呢?(因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3、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是何其的美!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心中是多么的依依不舍,请同学们齐读1、2句。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二句意思:(古诗有多种翻译法,可以是直译,也可以是意译。)

  ☆(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老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东边的扬州去。(出示齐读)

  4、老朋友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呀望呀,他在望什么呀?

  生:望那只船

  5、“孤帆”是什么意思?

  6、在唐朝胜世,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有很多帆船,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因为此时此刻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所以李白自然只看到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帆船。

  6、从这个“孤”字,你还知道了什么?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就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7、当时的李白孤孤单单地站在那里,看呀看呀,一直看到孤帆远影在碧空尽。“尽”是什么的意思?(消失)。孤帆已经消失了,但李白还在那里久久凝望,此时,孤帆虽尽,什么是未尽呢?(他们的友谊、情谊)真是“帆影尽而情不尽”呀!

  8、这是多么深的情谊呀!谁来读读第3句?(请2生读)

  9、齐读第3句。

  10、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出李白当时在想些什么?

  出示:故人的船渐渐远去了,李白不禁想:(A,老朋友,我真想陪伴你坐船,将你到广陵;B、好朋友,我真舍不得和你分开啊;C、老朋友,你在他乡一定要过得好好啊)

  11、汇报

  12、这深深的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的情意,就像这滚滚长江之水连绵不断。让我们一起来读读3、4句。(指导读3、4句)

  3、4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在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五)入诗境—悟诗情。

  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帆影已消失,而诗人李白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真是余味无穷。从诗句中,诗人送别老朋友时的心情怎样?(恋恋不舍、依依不舍,依依惜别)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

  三、朗读并背诵古诗。

  (1)李白在默默地看着好朋友孟浩然离去,诗句于是在他心中喷涌而出,一起读古诗。

  (2)人生离别多,多少年以后,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齐读)

  (3)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这两位好朋友---李白和孟浩然。你也一定会想起这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练习背诵。谁能把这首诗背出来。

  (5)全班背诵。

  四、拓展

  1、黄鹤楼这一别,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深情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他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帆去远,心相随!多么的情深意长呀!

  2、一首诗就是一首歌,老师给你们推荐一首歌曲。这首歌的歌词是根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的。听了会帮助你们更深地理解这首古诗。《烟花三月》

  五:练习

  六、作业

  师: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课后,你们可以上网查找相关的送别诗,感受古人的情怀,体验友谊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感动。

  我们除了读过送虽诗外,你还读过哪些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有关母子情,兄弟情,友情等的)《游子吟》,你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出示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2、一首古诗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回家找一找由这首古诗改编的歌《烟花三月》听一听。

  七、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地点:黄鹤楼(西)广陵(东)

  人物:李白孟浩然

  时间:烟花三月

  表达情感: 依依惜别

  教学反思:

  在课上学生能积极配合,思路跟得上,但让学生回答得太少老师说得太多,在引导理解上没有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上引导不足,导入时间过长,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上能做到多教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多让学生说,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在多听的情况下发现不足在加以引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资源:

  多**课件、相关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是诗的**,我们学过很多古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让我们动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令我们落泪,“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诗句催我们奋起……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来体会李白的心路历程。

  二、浅尝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引出课题:

  过渡: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诗仙”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他诗篇的内容丰富多样,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白的一首送别诗。(课件出示课题)

  背景材料: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辽阔,交通极不便利,亲人朋友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李白有一位挚友叫孟浩然。孟浩然是何许人也?“诗仙”李白对他的赞美是“吾爱孟夫子”;“诗圣”杜甫对他的赞美是“清诗句句尽堪传”。由此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确实天下闻名,令人敬仰。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李白望着孟浩然渐行渐远的船只,不禁动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相信同学们了解了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再来品读诗句就会有更真切的感受。

  2、出示诗句:

  指名读古诗,纠正读音。

  题目中的“之”是什么意思?(解题)

  广陵是指扬州。古代的别称。

  之:到,去。

  试着连起来解释题目的意思。

  全班齐读古诗。

  3、学习前两句。

  学生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故人”、“西辞”、“烟花三月”、“下”…

  地名:扬州

  4.学生质疑:为什么是“西辞”呢?(点名答)

  A、孟浩然向东而去,与地处**的黄鹤楼渐行渐远,是向西辞行的意思。

  B、诗中还有这样的词语,注意到了吗?下:顺流而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烟花: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5、让学生根据这些重点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6、指名答,看书上配图。

  三、品读古诗。

  1、**读诗,读完之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首诗。(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过渡: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背景材料: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 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过渡:如今又将面临分别,这时候的李白,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会说什么?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这时候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他没有走,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去。)

  (出示课件)

  齐读最后两句。让学生试着理解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解释“尽:穷尽,消失”“天际:天边”的意思。

  2、学生质疑:

  a、.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

  b、为什么又唯见呢?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读诗。

  指名回答问题a和b。

  3、师总结。

  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浩然。“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4、(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创情境。) 深情朗诵全诗。

  ( 师生同读) **学,我们***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送送孟浩然;

  老师也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四、精彩回顾

  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全班配乐诵读。

  五、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与诗人对话,得到了语言的滋养,情感的熏陶,友情的珍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课的课后小练笔是把古诗中动人的友情写出来,可以加上自己大胆的想象。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

  黄鹤楼————————→广陵

  李白 依依惜别 孟浩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3

  【设计意图】

  诗的语言的独特性决定了,在教学古诗时,要充分感受诗的语言的魅力。如何挖掘简单的字眼背后的东西,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笔者认为,在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过程中,应该创设诗中的情景,品悟诗中的蕴涵的深情。让古诗教学既充满灵动飘逸、洒脱不羁,又洋溢书画香气,且蕴涵深情,是笔者追求的古诗教学的境界。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诗的能力。

  3、感悟送别的不舍情结。

  【课前准备】

  收集写送别的诗句。

  【教学流程】

  一、初步感受离别诗的情

  1、唤起对离别的.感受:

  过渡:有过与人别离的经历吗?当时的感受如何?

  2、学习古诗:

  王维的《渭城曲》。

  过渡:古人与友人相别是怎样的感受呢?我们学过一首关于送别的诗,诗是王维写的,诗名叫作《渭城曲》谁来背一背?

  出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谈感受:你能感受王维的心情吗?

  3、小结启发:

  离别之际有千言万语,送别总是件难过的事情!

  二、揭示诗题、解题

  过渡:今天我们又要去目睹两个好朋友之间的离别。

  1、出示诗题并读诗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解诗题:

  ⑴ 通过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⑵ 补充介绍“黄鹤楼”、“ 广陵”的知识。

  三、读通诗句,初感诗的意境

  过渡:这首诗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自己去读读!

  1、单个自渎。

  2、正音朗读。

  3、齐读。

  四、再读探索──明诗眼、寻依据

  过渡:通过多次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1、交流肯定所学。

  2、小结提示:全文就记述了自己送别孟浩然的情景。

  3、合作探索诗眼:

  过渡:本诗是围绕哪个字写的?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引导归纳:

  ⑴ 静态:

  ① 送别的时间──烟花三月。

  ② 送别的地点──黄鹤楼。

  ③ 送别的人物──故人(孟浩然)。

  ④ 送别的情景──长江天际流。

  ⑤ 送别的心情──孤。

  ⑶ 动态:

  ① 送别的原因──故人西辞下扬州。

  ② 送别的经过──孤帆远影。

  ③ 送别的结果──长江天际流。

  4、理解感知,配乐读诗句:

  过渡:既然诗是围绕“送”写,那就让我们一起送别这样一位故友,齐读!

  五、炼情品诗意

  1、感受诗中的画意:

  过渡:喜欢这首诗吗?能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吗?

  注意引导诗的美:

  ⑴ 缓缓西辞,随江南下,似乎让你看到了什么?

  ⑵ 烟花是什么季节,她让你又想到了什么?

  ⑶ 孤帆远去,你还能见到什么?

  ⑷ 长江是怎样在天际流的?

  2、感受诗中的情意:

  过渡: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哪里让你感受到了情?

  ⑴ 缓缓西辞,随江南下,那是不舍。

  ⑵ 在烟花中送别,那是无可奈何。

  ⑶ 孤帆远去,那是孤独寂寞。

  ⑷ 长江独自在天际流,那是怅惘,失落。

  注意:可画意先上,然后上情意,(对称结合上),也可边说诗中画意边说情意(结合)。

  六、延伸巩固入诗境

  1、过渡:

  这样的别离,真的让人难过!古诗中有很多“送别”的诗。你找到了吗?

  2、交流:

  ⑴ 自读: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⑵ 四人小组,合作研究一首诗,解决这是怎样的别离!

  作业:将古诗改写成现代的散文。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