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精选5篇)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规划;高原期;幸福感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基础上,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随着课改逐渐深入,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都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制订合理科学的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涵义

1.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教师职业是门特殊职业,同其他职业一样,教师职业具有社会价值,对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同时教师职业也是一门专业,需要掌握系统的学科和教育专业知识技能,接受长期专业训练。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指在开放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进行自我规划、主动谋求个人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的动态活动过程。

2.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结构及原则

(1)中小学教师应根据个人特点、社会要求和学校愿景,做出有计划、有系统、能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职业规划。职业规划分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一般而言,5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处于适应期,思索如何把在师范院校学到的理论用于实践,得到领导、同事的认可;5~10年教龄的教师处于成长期,渴望能力得到提升;11~20年教龄的教师其教学能力、风格和心态都趋向成熟,处于稳定期,对教师专业的发展程度很满意;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处于衰退期,职业发展停滞不前,若不能突破瓶颈,这种状态将持续到退休。

(2)遵循原则。①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职业规划是为更好地发展专业化而量身打造,但同时必须符合社会和学校要求。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所培养的学生必须符合国家对人才的要求,教师在制订自身的职业规划时应处理好个体特点与社会要求的关系。②发展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规划应基于自身优势和特点,不能过高或过低,过高则希望渺茫,失去信心,过低则太易达到,起不到作用。同时,规划是对未来目标的计划,能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职业效能和人生境界。简言之,尽力而为且量力而行。

二、制订职业发展规划对中小学教师的必要性

1.中小学教师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1)自我实现和增强幸福感的有利工具。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需要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能调动工作积极性,减少盲目性。因此,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有利于专业发展,也关乎职业幸福和人生幸福。教师职业幸福感,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运用教育智慧,获得学生好评,感受到作为教师受到的尊重与欢乐。它既是对职业成就的肯定,也有学生对教师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陶行知说过,教师最大的幸福是培养出令自己崇拜的人。

(2)帮助处于职业“高原期”的教师走出困境。上世纪70年代末,“高原期”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它指职业生涯到了某个点,上升的职业空间最小的时期。中小学教师工作量大,经济收入一般,社会地位不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社会对教师期望加大,长此以往,教师对未来感到迷惘、疲惫;再加上大部分教师不能成为领导,从而使其觉得自己的需求未得到满足,职业情感逐渐淡漠,职业生涯“高原期”随之产生。

2.目前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部门、学校及教师本身对规划不够重视

(1)社会未充分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未把它列入议事日程,尚未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

(2)学校认为职业规划是教师自己的事,不关心也不介入,很少组织专题培训来提高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3)教师认为这是无关紧要的事,没有系统规划,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

三、研究对策

1.教师应有职业规划的主人翁意识

教师应表现出自觉能动的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己是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的主人翁。成功的职业规划要求教师基于自身的特点,符合社会和学校对教师教育能力的要求,不断调整自己前进的步伐。

2.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提倡每位教师进行职业规划

(1)帮助教师树立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教师对工作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2)提供职业规划的培训或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或其他教师教育机构都要把职业规划列入培养或培训的内容,满足教师对职业规划知识和技巧等的需求。

(3)提供多样化的发展载体,如教学观摩、培训、反思性教学、校本教研、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等活动。

(4)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确立职业规划的标准,将教师职业规划的态度、实践和绩效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

中小学教师是新课改的主力军,是教育的中坚力量,教师质量影响教育质量。因此,教师本身对教师职业发展应高度重视,社会力量应积极提倡并给予支持,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宁本涛.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及对策再探讨[R].“学校变革与教师发展:历史、理论与方法”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11).

[2]寇冬泉、张大均.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心理学述[J].中国教育学刊,2006(4).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校长 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16-0249-01

校长与教师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校长的管理策略与教师的行为对教师实现专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要实现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整合学校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的整体发展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环境,教师的专业发展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的整体发展。在小学阶段,由于接受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受教育对象的性质决定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应该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他们由于年龄较小,情感、认知、意志品质等方面都没有定型、对任何外在的事物存在好奇心与期待,并具备某方面的潜在特质,因此,小学阶段的学校发展规划应该体现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体现一种个性化的培养思想,即全面加特长的办学思想。如某些学生对音乐感兴趣,学校应对这些学生进行专门的音乐特长教育,开设音乐班;某些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学校应对这些学生进行专门的计算机教育,开设计算班等。要达到这样的教育要求,必须整合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具备极强的专业教学能力,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专业水平,胜任该层次的教学工作,而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也由此有效地将学校发展与教师发展有机地整合起来。

二、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实现学校发展规划的关键环节,校长应该结合本校文化传统、办学理念、教师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学习需求,开设具备地方特色、学校特点的课程。目前, 小学阶段的课程主要有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如果学校只满足于这些课程,则不能体现自己的特色,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开设校本课程。如我校有优秀的漫画教师资源和规模巨大的生源,很多学生喜欢漫画, 开设漫画课程就具有强烈的校本特色。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课程教师有兴趣教、学生有兴趣学, 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内容方面找到了契合点,充分体会到了教学的乐趣,进而通过各种途径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增强了教师的学习动机,教师也将在教学中不断得到发展。

2.课程实施

小学校长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其主要任务是依据目标规划教学计划,并带动学校成员落实教学目标;统合协调课程与教学事宜,均衡安排师资,确保各科教学正常进行。在目前小学阶段的课程体系中, 语文周课时为6~8 节, 数学周课时为4~5节,英语周课时为2~3 节,一般安排在上午,其他课程如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周课时为2~4 节,且一般安排在下午,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等教师的积极性。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说, 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整体得到重视、得到发展,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在课程实施方面则体现在不仅要在量上保证实施教学计划,还要通过课程的质和量、以及时间的合理安排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所谓团队,是指有一定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从概念上来说,要把握团队必须做到3 点:一是团队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二是团队成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三是团队成员能够相互协作。教学团队从学校层面来说,主要体现在建立教学团队的目标、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建立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模式。

1.建立教学团队的目标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启蒙阶段,这个时期的培养很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小学阶段的发展规划应该是一个体现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的规划, 体现个性化培养思想的规划,教学团队的长远目标应该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 而短期目标应是实现长远目标的具体步骤。小学阶段现有的教研组就是教学团队的一种表现形式,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其短期目标应该是打造一支校级、县区级、市级、省级以及全国既具有学科特色又体现学科整合、既具备教学技能又具备研究能力、既突显教师个人特性又充分体现相互协作的教师队伍。

2.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所谓专业技能是指某一群体具备某一领域的特有的一种能力,教师的专业技能则是指教师在工作中所具备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等方面。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最直接的途径之一。培训内容可分为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培训,具体表现为学生身心特点方面的教育心理学培训、新课程观、新教学观的培训以及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知识的培训; 培训形式可分为学校内部与学校外部的培训,学校内部的培训主要体现在学科内部、学科之间的骨干教师对新教师进行培训。学校外部的培训主要是“请进来”、“走出去”, 即邀请知名教育专家、优秀教师来校讲学、做课,组织教师到全国、省市级示范学校参观学习等。

(2)教师自我学习

如果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途径,自我学习则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内在的动力源泉,教师自我学习的方法很多, 有两点至关重要。

第一, 让阅读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提到阅读,很多教师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就是教师,以前所学的知识足以应付日常教学, 不愿意主动阅读相关书籍,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殊不知阅读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是何等的重要。阅读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更是提高教学的有效途径。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教师自我发展的关键在于个人的发展目标和学校所提供的条件与机会的最佳配合。小学教师由于接触的琐碎事情多,往往日常工作已经占据了他们的全部精力,缺少高屋建瓴的心态,缺少对个人自我专业发展进行全面规划。作为校长,必须明确认识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创设各种有利条件,激励教师行动起来,唤起教师内在的潜力,自觉规划个人的发展方向,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一)专业发展意识淡薄

课改多年来,我校大多数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淡薄表现突出,一是缺乏自主发展的要求。许多教师习惯于带着教参备课,依着习惯上课。看似匆匆忙忙,实则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单一的模式,对自己的发展没有目标,没有要求。二是不读书,不学习。许多教师所拥有的书籍只是课本、教参、教辅,没有读书的意识和习惯,理论专著从不阅读。三是问题意识淡薄,缺乏对教学的反思。如备课本上的教后反思一栏,往往是应付性的套话,缺乏对教材、对学生、对教法、对教学突发事件和教学行为的反思,反思变成了一种形式。

这样一来,教师发展的空间和思维受到了一定的局限,个人教学缺少理论支撑,这与教师缺乏专业发展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专业发展缺乏引领

校长的角色应该是引领和支持,引领体现了管理者的服务功能,但目前,缺乏专业引领是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我校为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既有接受了系统师范学习的教师,也有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甚至还有学历不达标的教师,这些教师工作勤奋,但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没有有机结合,学校也没有很好地调动教师的内驱力,使教师自觉地追求专业发展。这样就造成了教师发展缺乏引领。

三、引导教师制定自我发展规划

(一)理想信念引领,唤起教师发展

理想信念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支柱,而作为管理者要当好教师思想的引导者,使教师自觉地投身于教育事业中。因此,校长的管理办学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理念,如果校长拥有先进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引领教师理念先行,从而唤起教师发展。因此,校长作为一校之长,更是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校长必须自己先带头用先进的理念武装自己,先行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另外,校长身体力行起表率作用也是理想信念引领的重要表现,如制定好自己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表,并付诸行动,如为了提高学历,更新教育理念,参加教育硕士的学习;为了提高领导能力,参加校长跟岗学习,甚至校长高级研修班,学习其中先进的理念,让教师亲眼看到了学校及校长个人的理想信念,这种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是任何说理都比不上的,是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榜样力量。这种理想信念的引领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教师发展。

(二)目标引领,激励教师发展

1.引领新教师向优秀青年教师发展。新教师,是指工作不满5年的教师,目标是让他们尽快成为合格的教师然后向优秀年轻教师发展。因此,在教师制定发展规划的时候,一是引导他们要注意提升自身教学素养;二是重点抓好他们的课堂常规教学,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方面要求他们做好规划,要求学期末交一份优秀教案、上一堂教学汇报课、写一份教学体会、设计一份活动方案、组织一次公开班队活动、写一份全面的工作总结等;三是制定优秀教师标准,要求其对照标准,找出差距,提升自我。年轻教师有了具体的要求和目标,从而加速了其发展。

2.引领青年教师向骨干教师发展。骨干教师是师资队伍中的精英分子,是学校的中流砥柱。对于这些教师,引导他们在规划个人发展时,一是要以科研为先导,要求骨干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结合自己的教学特长确立子课题,学校在财政、人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骨干教师通过参加科研活动,有利于他们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二是在教学评奖时突出风格。因为,骨干教师一定要在教学方面有自己的特长。因此进行教学技能比赛时,要突破常规,不按照条条框框来给教师评分,而是在课后让教师自己思考,该给自己设立一个什么奖项。这种奖励方式,很好地激励了教师规划个人发展走向,促进形成教师风格。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要设计适合教师使用的个人发展规划表,引导教师思考自己个人发展之路。

(三)行动引领,促进教师发展

1.健全机制。任何一个良好的构想,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机制来维护,都是难以坚持下去的。充分发挥管理机制的监管作用,才能促使发展规划得到落实。因此,一定要确立学校的教师发展制度,确保专业发展规划得到落实,如执行旨在鼓励中青年教师成长的《岗位聘任制度》,制定《优秀教研组评比制度》《班主任聘任制度》,为各类教师量身订做了各类荣誉称号,如“优秀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等,尽可能地使不同级别的教师都可以按照各自师德表现、业务能力、工作实绩获得相应的荣誉和待遇,真正吸引各层次的教师参加到专业发展道路上,从而激励教师主动发展。

2.搭建平台。教师的发展需要学校搭建平台,帮助其发展。诚然,搭建平台的方式是多种的,但提供平台让教师实现自我价值是最能激励教师自我发展的方式。此外,还可加大教育科研的奖励力度,成立教研小组,对教师参与校、市课题研究给予肯定和奖励,同时给出相应的承担的责任,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到校内小课题研究中,进而上升到市一级课题研究中。

3.改革评价。传统的对教师发展的评价很难促进教师自我发展,基于此,改革评价显得相当重要。改革首先从评价对象开始,如作为自我发展中的教师是改革的主要对象,如教师参与进来反思发展情况,可定期举行教师发展规划评价总结会,总结教师规划执行的情况,表彰做得好的教师,倾听教师心声,引导他们再次调整个人发展规划,为下阶段工作奠定基础,使规划目标更有效达成。

作为校长,也要改革评价指导思想,如当教师按照个人发展规划进行工作时,校长要对规划的作用进行全面了解,了解教师是否按照规划进行工作,是否能达到预定目标,达成目标是否理想以及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并引导教师针对问题和不足加以反思,设法改善补救,使教师更明确该如何规划个人发展。

四、结语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一.师范生职业规划要坚持未来的教师职业角色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针对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初中毕业后考取师范学校,目标不确定,加之可塑性极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应该临近毕业才着手,而应该从师范生一入校就帮助他们逐步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其尽快适应岗位需求。

目前教师岗位得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即使在不包分配的情况下,师范生还是大多选择从事教师行业,因此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目标应该以教师为主,教学基本功、专业素养、教师职业道德都应成为学生发展的主要方面,不能舍本求末。作为实施职业规划的重要阶段、主要环境的师范学校,必须坚持以师范教育为主,为小学培养优质师资,采取多种方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在一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为其今后择业增强就业竞争力。如加强师范生书法、普通话、教师礼仪、艺术特长培训,邀请师德专家举办讲座、与名师对话、带领学生经常深入小学、课堂教学渗透教师职业道德、校园文化体现师德师风,师范学校的这些传统特色还应成为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潜移默化的主流影响。

二.师范生要根据个性特征、专业特征规划职业生涯

在以教师角色为主的前提下,实施职业规划要切实和学生实际相结合,要符合学生实际目标,作为师范生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才能为将来成长为名教师而积极进行生涯规划设计。

每位师范生入学都有自己的专业,要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具有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每个人的优势所在。如师范生都要经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普通话培训等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且都有自己的专业,每个专业都有一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这就是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依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一般首先选择的是毕业生某专业方面的特长,师范生迈入社会后的贡献,主要靠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实现。因此,师范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能离开所学专业,否则无形当中增加了许多“补课”负担,个人的价值就难以实现。

需要强调的是,师范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要精深、广博,除了要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或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相近的若干专业知识和技术。例如会唱歌、跳舞的老师一般比只会讲课的老师受学生喜欢。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坚持个性化和专业相结合的原则,结合五年的学习过程进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师范学校与师范生的主次关系。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终生过程,学校只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个阶段,社会、经济、心理、教育、生理及机遇等因素都影响个人的生涯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可能很简单,也不是通过一个两个学期就完成的,不能把这个过程简单化。在实施中,起到主导力量的始终是学生本身,学校、教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将自己的意识强加到学生身上,要立足于指导位置,不能越俎代庖。

三.师范学校要加强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

师范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困难和需求是多方面的,只有系统的课程体系才能够帮助他们学会科学地规划自己的学校生涯和职业生涯。师范阶段是职业发展的准备阶段,在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安排上,除了让师范生学习和掌握作为未来教师必备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外,把重点要放在如何切实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发展需求,帮助师范生规划自己师范阶段的学习与生活。所以职业生涯规划在课程内容上不能简单照搬目前社会上出版的各种生涯规划和职业辅导方面的书籍。

课程设计要包括职业生涯设计的基础知识,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以及匹配理论、生涯发展论以及发展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又要考虑到师范生五年在校期间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教育计划,设置更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课程。

如一年级新生可以开设生活指导课,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开展学业生涯设计、专业教育,养成独立生活、自主学习和人际交往能力。引导师范生进行学业生涯设计,进行自我分析与评价,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利用目标对人的激励作用,要求他们在上师范之初尽快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思考如何走好未来五年的学业之路。

三年级是五年生活的转折时期,也容易出现学习倦怠、目标不确定的倾向,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学校可以开设青春期教育课,引导学生建立正确方向,不断完善自我,对学业生涯进行修正与完善,加强自我管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目的地开展学习和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全面了解社会对师范生素质的要求,提高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全面树立准职业人的意识。

五年级面临毕业,学校开设职业就业指导课,主要面向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职业导航教育,指导学生如何了解就业政策、就业工作程序和相关法规;指导师范生掌握获取、运用就业信息的手段和技术;帮助学生掌握择业的技巧,调适就业心态,积极面对职场竞争。

在课程建设中,可能每所师范学校都会形成各自的课程特色,但必定有相对的共性,目前,师范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应注意整合资源,寻求更权威的支持与指导,面对体制转型而更新观念,贴近学生需求,建立更为普遍性的职业课程指导,为学生的多元择业就业、学生的终身发展进行深入的研讨规划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师范学校要尽快打造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充分体现学校的教育功能,需要配备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队伍。作为从中专提升上来的高等师范学校,在以往包分配的体制下没有职业指导的概念,更没有这样的师资队伍。但是师范学校多年来拥有良好的教育心理学师资,这些教师经过集中培训和学习,可以较快地转变为职业指导师资力量。

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经常开展职业指导、咨询、推荐等服务工作,必将成为师范生的“灯塔”,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师范生求职的需求,才能帮助师范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五.师范学校应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的软硬件建设

由于五年制高师职业规划起步晚,但需求迫切,因此学校应注重经费投入,加强软硬件建设。

硬件如人才测评系统、网络信息平台、心理测量器械、职业咨询辅导室等。师范生的职业心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要探究其真实状态需要借助于科学的心理测试工具。学校可采用心理测量及自我评定等方法,尤其是优秀的人才测评系统,能够较准确地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这样才能避免设计中的盲目性。在国外,人才测评是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必备的指导手段,只有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测评,才能进行一个更为科学、客观的自我评估。学生掌握了测量结果,就能很好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兴趣、个性等方面心理特质,进行合理的生涯规划,激发他们的潜力,消除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迷茫。

软件上还要完善职业生涯、就业指导的管理制度,为学生创建职业规划的软环境。师范学校要运用各种手段开展师范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测试和心理测试,提供个别咨询,给出职业发展意见与建议。

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注意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资源

师范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也受到社会、家庭的影响。如社会上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资格证书,但是许多师范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花费大量精力考取的证书也只是一张不起作用的证书。有的学生主动进行职业探索,包括投入精力参与教育和技能培训,但是社会体制的不健全,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会被一些社会现实所打击。

家庭中,一些家长不认同职业生涯规划,有的认为自己的孩子太小,大了以后才做职业生涯规划,有的认为孩子的职业发展客观因素远远大于主观因素,有的家长认为现在最主要的是学习,其余的是次要的。对于许多师范生来说闲暇时间最多,但闲暇时间很少关注外出实践,了解实际生活中的职业世界,更多的是用于上网、逛街、游玩。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城市规划专业

1 前言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中心工作。本科教育是高等学校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本科教育应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的目标要求,因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成为了高等教学中的两个根本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及城市开发主体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城市物质要素与空间资源配置转而依靠市场力量进行;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规划也越来越走向宏观与战略的研究,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则愈加依靠政策的导向,城市规划越来越成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规划外部环境的改变、任务的变化对城市规划学科的知识结构,规划教育与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要求。以往计划经济时代以工程设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难以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必须进行改进。城市规划教育面临着从注重规划技能的传授转向对规划思想和规划技能并重的方向发展。

2 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特点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规划学科特点及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城市规划是涉及面颇广的综合性学科。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规划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形态规划,而是转向了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性规划,相应的规划专业教育也发生了变化。以建筑、工程为主体的“功能主义”规划教育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社会、行为科学大量介入规划教育,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和多样变化的城市社会经济问题,城市规划学科也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融合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很强的交叉学科。

而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阶段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物质形态规划仍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对城市规划价值观的教育、方法论的教育、社会经济问题的综合系统分析教育还很不够。我国城市规划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具有明显的工程实践导向型的特点,即多以物质空间形态的具体规划为对象,注重城市规划编制技能知识(如何编制规划)和实施方法(如何按规划进行建设)的传授,而对于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状况,其中所体现的规划理念,以及涉及社会价值判断的规划思想则论述较少。从2004《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基本要求》中可见,在8门专业主干课课程安排中要求最多的是关于建筑设计和规划编制的课程,两者的学时数分别占了24%和28%,合计超过了50%,而管理法规和规划实施相关等的基础理论课程只占核心课程的6%,将学科知识的侧重点放在了解决实际问题,客观上带来了学生“重设计、轻理论”的专业观。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延伸。所以规划师还需要有政策、理论的素养,组织协调能力。除了必须掌握建筑工程技术外,还必须掌握城市经济、公共政策、社会学、法学及地理学等。

2.2 课程教学的问题

教学方法问题。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搭建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而课堂教学则是实现目标的主要平台。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素质的培养,本科阶段课堂教学都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

由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规划设计类课程内容比较多、所占的学时比例偏大,从而导致学生片面理解城市规划,普遍存在“规划就是设计方案、画图表现”。课程学习过程中“重设计课程、轻理论课程”现象比较普及。

以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为例,作为我国注册规划师制度考核的课程之一,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在规划实践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但作为一门基本理论课程,内容体系安排相对比较抽象,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开设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通常课时较少、内容较多,加之国内目前缺少相关的优秀案例教材,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及团队合作精神。因此课堂教学比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理论授课与规划实践脱节、学生提不起兴趣等现象不可避免。

教材内容的问题。作为理论课教材,必须具备理论内容的成熟性和教学要求的完整性。但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一些规划理论的总结、教材内容安排远远落后于实践。如《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使用的教材是2003年版的,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法律条文没有及时补充进教材内容。以城市规划法为例,作为规划领域的第一部纲领性法律文件,它是1990年颁布实施的,18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规划法中的一些条文和规定与现时的社会环境脱节,在新形势下条款内容面临着更新和补充。同时城市规划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研究的对象、范围与方法在不断地调整改进,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与之相关的规划理念、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管理的政策导向、方法等都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与城市规划相关的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等其他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其最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应用—反馈循环过程需要一定的周期,“教材滞后”的现象不可避免。学生拿到教材却发现与教学内容相差很大,有无所适从之感。

因此,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从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来调整改革基础理论课传统的教学方法,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改革的实践

3.1 强调“专业系统构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课程自我实践总结”的系统教学思路和方法

针对本科学生思维过于发散、系统条理性差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专业系统构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课程自我实践总结”的系统教学思路与方法。城市规划管理课程安排在规划专业大四年级,学生已经完成了本专业的基本学科知识的课程学习,但对专业的掌握还只停留在“点”的阶段。针对这个特点,在课程教学中,首先强调建立学科完成的系统构架、从“点”走向“面”帮助其理顺思路,全面认识专业,认识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其次应用“解决问题”而非“认识问题”的学习方法,即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理论课教学,通过国内外规划管理的差异比较分析、规划管理事例说明等,一方面补充课本的内容,另一方面提高学习兴趣;最后,组织学生围绕专业前沿性问题展开课程自我实践总结,对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主动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帮助效果。

3.2 变更教学体系,增加教学互动,提升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主动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强调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首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与时俱进,不局限于基本教材,除了选择通过自备教案或者案例教学的模式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外,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借鉴研究生培养方式,提出优化、整合现行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的教材、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除了完成教材内容外,增加了课程论文内容。1/3课时安排管理及行政管理原理的教学、1/3课时安排国内外城市规划管理比较教学、1/3 课时留给学生在已讲授内容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在教师给出的研究性专题范围内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 在设计安排好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教学相长研究; 结合问题穿插“专题研究”及“论文写作”,并成为学习成绩的一部分记入期末课程考核。

3.3 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创造多样化的教学平台,提高教学效果

现阶段本科教学中课堂教学仍然是主要的学习平台。针对规划专业学生“重设计、轻理论”的现象,如何使理论课教学课堂焕发出激情成为任课教师的重要职责。在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程论文等多种模式来穿插教学。

案例教学法。针对法律条文抽象、枯燥特点,收集设计并整理编写了案例库, 针对不同法律法规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案例,将案例以及围绕案例需要回答的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学生在此过程中,应用法律依据解决了问题,从而熟悉了具体的法律条文。通过对典型案例素材的分析、对比、归纳、总结,以案学法。案例教学法也经常和小组讨论法结合使用,针对不同的案例在课堂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整体而言,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干枯的“法律法规”鲜活起来,并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借鉴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课前由教师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带着问题去展开学习与思考,教师课前拟定好课堂目标,课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意识,甚至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个别表现欲强、表达能力出众的学生,使课堂的主体性由教师中心性转向学生与老师的双心制,最后教师根据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小组讨论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人际交流沟通能力。这种方法不仅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强调教师适时指导的必要性,产生教学相长的效应,使课堂所学知识更加立体化、形象化与纵深化。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思路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这样的课程里才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的教学也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课堂。通过讨论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不断地调整与完善的教学方案。

课程论文法。在最近三年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专门设计了针对规划管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等问题引入撰写课程论文、课堂宣讲论文、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环节,目的即是能够让学生从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和静态的课本知识中跳出来关注日益变化的动态城市规划领域,通过主动摄取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并围绕专题来完成资料收集、形成思路、撰写课程论文,并结合小组讨论法进行论文宣读与演讲。在师生讨论环节,进一步通过“思考—质疑—相互讨论交流”完成对知识的系统梳理和形成个人观点,开拓思路,初步学习如何去思考问题、改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学会去寻找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课程论文法加强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授之以渔”,培养与强调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同学认为“课程论文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文献的检索方法、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的启发”,“科学论文写作方式方法、文字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上述几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针对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穿插使用几种方法。如对于讲授《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这一章内容,可以事先将一些规划实施的案例及存在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并总结所应用到的相应的法律法规条文,其后在课堂组织小组讨论,选取小组代表发言并结合正在开展的实际规划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延伸讨论,这样一来开拓了课堂思路,丰富了教学模式,也弥补了教材内容枯燥,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连续几届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教学方式有特色,启发性较好,不仅了解了规划专业知识的系统构架,课程的完整系统及重要性和适用性,而且能够从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和课本知识中跳出来”,“提高了积极主动去摄取知识的能力,领会到了通过自己去收集知识再消化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且课堂讨论与交流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供了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在师生双向交流过程中拓宽了视野和思维方式”。尤其是课程论文方式,“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不仅可以了解学科演变的理论历程和前沿知识,还可以发掘自己的兴趣点所在,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培养了兴趣和方向,值得推广”。

4 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意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引导规划专业学生从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转向解决问题、对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对问题的展望三个方面相结合的学科发展方向上来。

对于习惯了理论课教学“学期一本书、期末一张纸”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本科生来说,这种方式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和压力感,尤其是专题研究、论文写作教学阶段,在小组讨论确定自己选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观点、撰写论文感觉压力大,尽管对今后学习有很大帮助,还是要有个适应和习惯的过程。同时教改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课外辅导、师生互动、课程论文批改、课堂点评环节,对教师而言也有压力,不仅增加了教师课外课程论文评阅的工作量,课堂上对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水平也提出了挑战。教学由单向、单纯的“照本宣科”正变成了“教研相长”、师生共同完成的任务。

因此教学中教师把握循序渐进的尺度非常重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教学方法中,要切实根据学生之间水平的差异程度进行启发和要求,在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倾听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充分倾听学生的声音,不要让教学改革变成一种压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第二章,第十六条.

[2] 陈秉钊.谈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方案的修订.规划师[J].2004,4(20):10-11.

[3] 谭纵波.论城市规划基础课程中的学科知识结构构建.城市规划[J].2005,6(29):52-56.

[4] 高等院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学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城市规划专业[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