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儒家思想的论文3篇

孔子儒家思想的论文1

  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儒家思想一直以来仍然深刻的影响着当前社会的生活,并且这些影响对公司管理的理念也产生了影响,本文对儒家思想与公司管理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儒家思想;公司;管理

  1.引言

  儒家思想出现于春秋战国,当时百花齐放百家**,很多**人物都提出来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出现可以归纳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先秦儒家,后来发展到汉代,为董仲舒的汉代儒家,以及宋明儒家等。孔子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仁者爱人”以仁爱之心对待别人;孟子进一步拓展了儒家思想,孟子认为以“仁政”为重点的管理理念,后来来着赵国的荀子继孔子和孟子两位哲学家之后提出“礼”、“法”。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儒家思想在当前****社会中依然成为了我们国家重要的文化思想核心,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变化依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对我们当前的公司管理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对儒家思想与公司管理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2.儒家思想的核心与公司管理

  首先儒家的人本观与现代公司管理的核心都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是儒家思想重要特征。就是把人放在第一位,时时刻刻注意体现人的价值,实现人的价值,对人的社会价值给予高度肯定。

  以人为本这个理念,放在公司管理之中,其意思就是要求公司管理者首先要关心爱护公司员工,这种发自内心的关心爱护能够让员工感受到尊重,感受到公司的团结,在这里提到的团结,同样也是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在以人为本的同时,注意**发展和团结,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孔子追求的理想状态,这就是讲公司中的团结问题,公司的各成员要有团队精神,要求其内部的各成员团结一心、齐心协力。一个做人做事讲效率的团队就是每个公司都想要的理想团队,这就要求团队中各成员之间都具有非常好的合作和协作能力,有一种非常强大的向心力。

  一个团队能有这种精神,那么对于提高公司产品的生产效率,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都十分有益,也就促使企业在一个激烈且良性竞争的环境里健康发展。孔子一直很重视“人”与“人际关系”,提出要提高人的地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说,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就是肯定人的价值。现如今,各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基本观点都是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作用。

  人是公司业务的具体操作者,只要充分调动基层员工工作热情,靠其主动性去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永久提高公司产品的生产效率,实现市场利益的.最大化。公司不断学习儒家思想的精髓,付诸于实际工作当中,充分尊重员工的人格和劳动成果,切实保障其收入和应有的**,不仅要切实解决员工的工作问题,还要关心解决员工的生活问题,要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时时刻刻为员工着想,成为公司的主人,同时还要选贤任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等。儒家诚信和中庸观与现代公司管理相通。诚信是历史上众多儒家先哲圣贤所推崇和追求的道德情操之一,孔子就曾说:“民无信不立”;诚信指的是诚实守信,也是****核心价值观,诚实是每个体内在的修养,而守信则是其外在的各种表现。

  在*特色****市场经济中,诚信是各公司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必须时刻遵守的戒尺,是公司能够长期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公司想要在市场中长期生存和发展,其根本的撑力要依赖于公司的信誉,而信誉往往靠长期诚信的合作获得,只有“诚”才有“信”,只有“诚信”才能在市场经济中获得信誉。

  公司良好的声誉、信誉、形象的建立及维护,往往依赖于过硬的产品质量,诚信为本、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只有生产合格的产品、树立健康的经营理念,**思想,长远打算,才能做到诚信经营,塑造良好的公司形象,提高公司的信誉及知名度。如果在经营中背信弃义、出尔反尔、产品假冒伪劣,那么这个公司终将失去信誉,同时也会失去市场。另外儒家讲中庸之道,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反对“过”与“不及”,主张“中道”,即“适度”,“恰到好处”,凡事过犹不及,要有个度。这对公司高层的管理模式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在公司的管理当中,不仅要注重企业自身的成长,员工新技能的培训与提高,同时要不断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做到不守旧不排外,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宏观方向上,不可一味追求速度和规模,更要注重其效果,既要“适中”又要“达变”的原则,才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儒家思想的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仁”,儒家思想要求以与人为善,也就是关心和爱护公司员工,有利于协调公司内部员工关系,促进内部**稳定。

  公司员工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才能更加**的发展和体现自己的价值,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与此同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说明儒家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面对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公司是否具有忧患意识,关系着公司能否应对这种外部竞争的能力,公司要保持旺盛的发展能力,需要将忧患意识始终贯穿公司之中。

  3.结语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基础,儒家思想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势必体现在公司的行为中,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公司管理者应该发掘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推动儒家思想与现代公司管理的结合,以此来促进公司管理水*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军,黄少英.儒家伦理思想与现代公司管理伦理[M].**:科学出版社,2010.

  [2]李晓蓉.儒家经典与*式管理[M].**:公司管理出版社,2006.

  [3]杨清荣.儒家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M].**:*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孔子儒家思想的论文3篇扩展阅读


孔子儒家思想的论文3篇(扩展1)

——儒家思想精髓总结3篇

儒家思想精髓总结1

  儒家思想是*古代思想的精华,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时代变迁后的今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习了儒家思想后,我有了很多的体会及想法。

  学习了儒家思想,深深地体会到“仁”的核心,“仁”字虽然简单,所含的意蕴却是深刻的,在这个社会里,如果每个人都能心怀着一个“仁”字,那些大义不道,烧强掠夺,不孝不敬等不良行为也就不会发生,人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美好,社会也会更加**,这令我想起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我认为,“世外桃源”就是一个充满“仁爱”的世界,在这个充满仁爱的世界里,人与人互相尊重,互爱互助,生活得非常**美好。而我又认为,儒家思想不仅是提倡用“仁”对人,还提倡用“仁”来对待自然,心怀“仁爱”的人是懂得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而不是因为自己的一己私利破坏自然。儒家思想提倡的“仁”是需要我们好好学习思考的,获得“仁爱”之心,最重要的是自己有那种想要达到“仁”的决心,就像孔子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学习儒家思想,习得了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活在世界上,有进取心和能够**自主是很重要的,一个人要有进取心才能够不断地取得进步,从而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仔细想想,我觉得作为一名大学生,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很重要的。因而在*时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必须要培养自己的进取心,不断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儒家思想还提出了很多怎样与别人相处的问题,这让我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信用问题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在社会里生存,就要懂得怎样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重要的还是要诚信。从小学到大学,老师强调得最多的就是做人要讲信用,只有讲信用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相信。但放眼当今社会,不讲信用却大有人在,翻开报纸,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不良商家为了一己私利而在商品里加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或者制造假冒商品的**,这是商家们不讲信用的最典型的例子。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到诚实守信呢?学习儒家思想后,我总结了几点:首先,在作出承诺之前要好好想想自己的实际情况,看看自己有没有能力去兑现这个承诺。其次,做出了承诺以后就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兑现,不能轻易放弃。最后,如果尽了最大的努力后,承诺还是因为意外情况的发生而无法兑现,要及时向对方说清楚,请求对方原谅并且与他一起想办法。我觉得一个人若能做到这几点,那他便是个讲信用的人了。

  同时,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让我体会很深。在与人交往中,我们确实需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要懂得将心比心。把自己不喜欢的,厌恶的东西扔给别人的人是不礼貌的,同时也是自私的,这样的人是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的。在日常生活中,这句话总在时时地提醒着我要多点考虑别人的感受,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于人。

  因为自己是个师范生,以后成为一个教师的机率很大,而学习儒家思想能给我很多关于以后从事教育事业的感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思想强**师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树立好的榜样。一个做到以身作则的老师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同时也能对学生起着持久的积极影响。所以,现在我就必须要好好地充实自己,增强自己,不仅要知识扎实,丰富,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心理修养。并且,在未来的教育事业中,要求学生做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

  孔子说:“有教无类。”我想,作为一个教师,明白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一个班的学生,有听话的,自然也有不听话的,有聪明的,也一定会有天资不是很好的,而当老师的就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不听话或天资不高而对他们漠不关心,忘记了每个学生都有接受*等教育的**。

  儒家思想强调德育,认为德育是教育的中心。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是的,一个人连基本的道德素养都没有,那他再学习也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所以倘若以后我真的成为一名教师,我一定不会忽视道德教育,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让我的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知识,还要学会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儒家思想是蕴含非常丰富的思想体系,学习儒家思想后,我学到了很多,也有了很多体会,但毕竟自己的水*还是很有限的,所以,我决定,在以后我将会继续学习儒家思想,希望能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及体会。


孔子儒家思想的论文3篇(扩展2)

——儒家思想经典格言3篇

儒家思想经典格言1

  1、《论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孟子》

  孟子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4、《中庸》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5、《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6、《易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7、《孝经》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8、《礼记·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9、《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0、《庄子》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11、《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12、《弟子规》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13、《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4、《心经》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5、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16、孔子: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儒家思想的论文3篇(扩展3)

——浅谈孔子儒家思想论文 (荟萃2篇)

浅谈孔子儒家思想论文1

  [内容摘要]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伟大思想家、大***。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是**民族的主流文化,也是东方文化的**。他的“仁者爱人”及“以民为本”的人本思想,“和而不同”的胸襟、中庸之道的哲学智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早己超越了国界和时空的界限,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民族则在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了特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培养了**民族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尊民爱物、尊老敬贤、重信义、保气节、宽厚中正的道德品质和艰苦自立、积极入世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

  孔子生*、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中庸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地位及影响、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伟大思想家、大***。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是**民族的主流文化,也是东方文化的**。孔子的思想超越了国界和时空,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日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其注重人格、注重利他,注重**的东方品格和**着和*信息的人文关怀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促进世界和*等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孔子不仅属于*,亦属于全人类。

  一、孔子的生*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死于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孔子的先世是殷商的王族。周灭商,殷人受封到宋,转成为诸侯。后在宋**部变乱中又转为公卿之家。到孔子的曾祖孔防叔时,因宋****,避居鲁国。从此失去卿位,从贵族下降为士族家庭。孔子即生于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陬邑的长官,在孔子出生后不久便去世。孔子幼时家境已经降到一般*民的境地。孔子自称“吾少也贱”,他做过管仓库的“委吏”和管放牧的“乘田”,都是地位低下的小吏。他又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30岁以后,他自觉所学有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于是开始招收门徒,进行教育,开创了*历史上第一所私学。办学的成就使孔子赢得了社会声誉,他开始积极从事**活动。孔子曾经是齐国贵族的家臣,并受到了齐景公的接见,回到鲁国后又曾担任司寇。孔子的**才能在齐鲁“夹谷之会”上得到展现。由于齐人的离间,鲁定公对孔子的态度逐步冷淡。孔子便率领弟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理想,但他在周游列国10多年中却备受冷遇,甚至经常处于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境地。孔子离开鲁国14年后,67岁时返回鲁国。以后主要从事教育,至鲁哀公十六年去世。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是*古代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维系旧有**秩序的礼乐**也难以为继。在“礼坏乐崩”的大环境中,鲁国比较保守,不但“犹秉周礼”,而且保存的周礼最多,以至有“周礼尽在鲁”之说。

  二、孔子的主要思想

  ㈠孔子的“仁”

  1、仁的含义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早在孔子之前的一些古代文(如《诗经》《左传》)中就己有仁字出现,但那时的仁的意思,只有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基本含义。仁真正具有《论语》那样强调的重要性与崇高地位则始于孔子。

  孔子谈仁最多,一部《论语》中讲到仁的一共有109处,但在不同的场合,他对仁的解释往往不同,而真正涉及仁的本质意义,即可作为定义使用的主要有以下四个:

  其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这是对“仁”原有意义的确认与继承,是一种尊重历史的态度。这可以说是孔子对“仁”这个概念的浅层次定义。

  其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里把“孝弟”定义为仁之本,即作为仁的最基本含义,这是孔子对仁的扩展与提升。“君子务本”就是要懂得孝敬父母,敬爱兄长,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爱他人,爱社会的。

  其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仁不仅要做到在家孝顺父母,亲爱兄弟,而且出门在外还要能尊敬长辈,说话做事谨慎,对朋友讲信用,博爱大众和亲近有仁德的人。“泛爱众”要把家庭的亲情、血缘之爱扩展为对朋友的友爱,对社会的博爱。

  其四,“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论语·雍也〉)这里所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能为他们带来实际利益和好处,是“泛爱众”的最高体现。

  上面四个关于仁的定义,层次分明,其内涵由浅入深,由低到高,逐步递进。这是孔子关于“仁”的最本质含义。

  2、实践仁的方式

  孔子认为实践“仁”的方式有多种,如“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能行五者(指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将这些方式加以概括,提炼,就可以升华成为“忠恕”之道。“忠”是指自己想做的事情,要想到别人也会有这种想法,因而要尽力帮助别人;“恕”则指自己懒惰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去做。“忠恕”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之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忠恕”一词的具体内涵或解释。2000多年来,“忠恕”一直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并且至今对于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㈡孔子的“礼”

  1、礼的含义

  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直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份,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的具体形式。孔子主张“为国之礼”(《先进》),“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礼记·哀公问》。孔子认为礼是**之本,主张用礼来**,建立一种“礼制”,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的社会,而孔子所崇尚的礼就是周礼,即周朝的国家及礼仪**。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合于礼,其实质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下的社会”。

  2、实践礼的方式

  孔子认为礼的方式是“正名”,“正名”就是用周礼的等级名分把被破坏了的名实关系匡正过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孔子还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行为规范,其意义与实质都在于要恢复、体现和巩固社会的秩序和**。

  3、“仁”和“礼”的关系

  孔子主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这是孔子的创新。关于礼、仁的关系,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这句话的本意是,礼乐只能由仁人来实行,不仁的人是无法奉行礼乐的。在这里可以看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秩序和**。孔子的思想体系注重仁和礼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仁与礼并不矛盾,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结合才是一种**的完善。

  ㈢孔子的“中庸之道”

  1、“中庸”的含义

  中庸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中”,二是“和”。中庸不是调和与折衷,这不是孔子的原意,.孔子说:“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这表明孔子并不是无原则的爱,不是谁也不得罪,只知调和折衷的好好先生。中庸的“中”是指“适度”,即“无过”、“无不及”,孔子认为“过”与“不及”是一样的,因为都不“适度”;中庸的另一个含义是“和”,所谓“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不是指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同,而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要相互补充,相互调节,从而达到总体上的**,这是中庸思想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中与和又是相辅相成,彼此相关的,他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是划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依据,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就是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2、“中庸”的价值

  孔子很重视中庸思想,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中庸不仅是一种德行,而且也反映了孔子对世界万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与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比,中庸之道主要是作为一种思想方法论被讨论的,原本是为了调节人际关系,但实质上不仅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实际价值,而且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㈣孔子的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

  从实现大同世界的理想出发,孔子认为要实现大同世界,关键是要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去,为此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志向是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志士仁人,无求生之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德才是指具有智、仁、勇、艺、礼、乐等六个方面的德行与才能,培养具有上述弘扬与行道志向和德才的君子或志士,这就是孔子的教育培养目标。

  2、关于教育的作用。

  《礼记·大学》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天下”的著名论述,既说明了儒家关于教育的过程和步骤,也表明了儒家对教育作用的看法:通过格物、致知做到诚意、正心(即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做到不为各种私心邪念所动摇),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即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为促进各自家庭的**美满和国家的繁荣、稳定而积极努力地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3、关于教育的`对象。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即不分贵族与*民,不分华夏与夷狄,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在等级森严的宗法分封制下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勇气与魄力。

  4、关于教学的内容。

  为了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孔子确定的教学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所以礼、乐互为表里,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射”是射箭;“御”是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这四项属军事技能;“书”包括识字和自然博物常识,相当于现代的文化科学知识;“数”的教学不仅指一般的数学知识,还包括记日、记月、记年的历法,甚至八卦也属于“数”教的内容。由“六艺”可见,孔子的教学内容己包含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三部分。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在约2500年前己明确提出了教学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并且应以德育为基础,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5、关于教学内容的实施。

  孔子明确提出应划分为学、思、习、行等四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后两个阶段则是知识外化的过程,并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要“躬行践履”。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思结合,知行**的观点纳入教学过程的***“,他的这一思想为儒家后学所继承和发展,并以孔子名义总结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其中,“博学”、“审问”属于学的过程,“慎思”“明辨”是思的过程,“笃行”则是习和行的过程,这五个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过程式的内在联系,这是*最早提出的教学过程阶段论,对我国古代教学曾起过重大的影响。

  6、关于教学的方法。

  孔子有诸多辉煌创造,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千古流传,至今仍有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

  7、关于教材建设。

  孔子晚年,皓首穷经编订的“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后被荀子尊敬为“六经”。除《乐》亡佚失传以外,其余“五经”在我国2000多年的传统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

  孔子是伟大的***。孔子从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的作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一直到教材建设等诸多方面均有卓越建树,不仅为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其崇高的地位。

  三、孔子的地位和影响

  孔子对****和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就在于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和认真朴素的态度,把思维聚焦于人生的实际问题。他的“仁者爱人”及“以民为本”的人本思想,“和而不同”的胸襟、中庸之道的哲学智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早己超越了国界和时空的界限,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民族则在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了特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培养了**民族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尊民爱物、尊老敬贤、重信义、保气节、宽厚中正的道德品质和艰苦自立、积极入世的精神风貌。

  早在公元1世纪,儒家文化就传播到了**、**等地。明朝初年,朝鲜就创设成均馆于汉城,祭孔于文庙。以孔子为**的儒家文化,以伟大的人文精神——人道、仁道、**、中庸之道,辐射到周边国家,形成了广大的儒教文化圈。

  四、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2005年9月28日,在孔子诞辰2556周年之际,伴随着首次“全球联合祭孔活动”拉开序幕,*****文**主办了“2005年*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二节,在*****文**在巴黎召开的第172届执行局会议上,“孔子教育奖”被正批准设立,这是第一次以*人的名字在***设立的奖项,也是*****文**一项最高级别的国际奖项。1988年,***奖的获得者在巴黎会议上提出:“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儒家文化注重人格、注重利他、注重**和的东方品格和释方着和*信息的人文关怀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促进世界和*,必须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在***开放的大格局下,在人类文化走向多元化的大潮流中,孔子必将会气宇轩昂的走向世界,儒家文化也必将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大放异彩。

  孔子不仅属于*,亦属于全人类。

浅谈孔子儒家思想论文2

  [内容摘要]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伟大思想家、大***。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是**民族的主流文化,也是东方文化的**。他的“仁者爱人”及“以民为本”的人本思想,“和而不同”的胸襟、中庸之道的哲学智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早己超越了国界和时空的界限,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民族则在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了特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培养了**民族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尊民爱物、尊老敬贤、重信义、保气节、宽厚中正的道德品质和艰苦自立、积极入世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

  孔子生*、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中庸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地位及影响、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伟大思想家、大***。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是**民族的主流文化,也是东方文化的**。孔子的思想超越了国界和时空,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日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其注重人格、注重利他,注重**的东方品格和**着和*信息的人文关怀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促进世界和*等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孔子不仅属于*,亦属于全人类。

  一、孔子的生*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死于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孔子的先世是殷商的王族。周灭商,殷人受封到宋,转成为诸侯。后在宋**部变乱中又转为公卿之家。到孔子的曾祖孔防叔时,因宋****,避居鲁国。从此失去卿位,从贵族下降为士族家庭。孔子即生于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陬邑的长官,在孔子出生后不久便去世。孔子幼时家境已经降到一般*民的境地。孔子自称“吾少也贱”,他做过管仓库的“委吏”和管放牧的“乘田”,都是地位低下的小吏。他又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30岁以后,他自觉所学有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于是开始招收门徒,进行教育,开创了*历史上第一所私学。办学的成就使孔子赢得了社会声誉,他开始积极从事**活动。孔子曾经是齐国贵族的家臣,并受到了齐景公的接见,回到鲁国后又曾担任司寇。孔子的**才能在齐鲁“夹谷之会”上得到展现。由于齐人的离间,鲁定公对孔子的态度逐步冷淡。孔子便率领弟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理想,但他在周游列国10多年中却备受冷遇,甚至经常处于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境地。孔子离开鲁国14年后,67岁时返回鲁国。以后主要从事教育,至鲁哀公十六年去世。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是*古代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维系旧有**秩序的礼乐**也难以为继。在“礼坏乐崩”的大环境中,鲁国比较保守,不但“犹秉周礼”,而且保存的周礼最多,以至有“周礼尽在鲁”之说。

  二、孔子的主要思想

  ㈠孔子的“仁”

  1、仁的含义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早在孔子之前的一些古代文(如《诗经》《左传》)中就己有仁字出现,但那时的仁的意思,只有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基本含义。仁真正具有《论语》那样强调的重要性与崇高地位则始于孔子。

  孔子谈仁最多,一部《论语》中讲到仁的一共有109处,但在不同的场合,他对仁的解释往往不同,而真正涉及仁的本质意义,即可作为定义使用的主要有以下四个:

  其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这是对“仁”原有意义的确认与继承,是一种尊重历史的态度。这可以说是孔子对“仁”这个概念的浅层次定义。

  其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里把“孝弟”定义为仁之本,即作为仁的最基本含义,这是孔子对仁的扩展与提升。“君子务本”就是要懂得孝敬父母,敬爱兄长,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爱他人,爱社会的。

  其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仁不仅要做到在家孝顺父母,亲爱兄弟,而且出门在外还要能尊敬长辈,说话做事谨慎,对朋友讲信用,博爱大众和亲近有仁德的人。“泛爱众”要把家庭的亲情、血缘之爱扩展为对朋友的友爱,对社会的博爱。

  其四,“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论语·雍也〉)这里所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能为他们带来实际利益和好处,是“泛爱众”的最高体现。

  上面四个关于仁的定义,层次分明,其内涵由浅入深,由低到高,逐步递进。这是孔子关于“仁”的最本质含义。

  2、实践仁的方式

  孔子认为实践“仁”的方式有多种,如“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能行五者(指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将这些方式加以概括,提炼,就可以升华成为“忠恕”之道。“忠”是指自己想做的事情,要想到别人也会有这种想法,因而要尽力帮助别人;“恕”则指自己懒惰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去做。“忠恕”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之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忠恕”一词的具体内涵或解释。2000多年来,“忠恕”一直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并且至今对于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㈡孔子的“礼”

  1、礼的含义

  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直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份,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的具体形式。孔子主张“为国之礼”(《先进》),“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礼记·哀公问》。孔子认为礼是**之本,主张用礼来**,建立一种“礼制”,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的社会,而孔子所崇尚的礼就是周礼,即周朝的国家及礼仪**。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合于礼,其实质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下的社会”。

  2、实践礼的方式

  孔子认为礼的方式是“正名”,“正名”就是用周礼的等级名分把被破坏了的名实关系匡正过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孔子还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行为规范,其意义与实质都在于要恢复、体现和巩固社会的秩序和**。

  3、“仁”和“礼”的关系

  孔子主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这是孔子的创新。关于礼、仁的关系,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这句话的本意是,礼乐只能由仁人来实行,不仁的人是无法奉行礼乐的。在这里可以看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秩序和**。孔子的思想体系注重仁和礼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仁与礼并不矛盾,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结合才是一种**的完善。

  ㈢孔子的“中庸之道”

  1、“中庸”的含义

  中庸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中”,二是“和”。中庸不是调和与折衷,这不是孔子的原意,.孔子说:“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这表明孔子并不是无原则的爱,不是谁也不得罪,只知调和折衷的好好先生。中庸的“中”是指“适度”,即“无过”、“无不及”,孔子认为“过”与“不及”是一样的,因为都不“适度”;中庸的另一个含义是“和”,所谓“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不是指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同,而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要相互补充,相互调节,从而达到总体上的**,这是中庸思想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中与和又是相辅相成,彼此相关的,他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是划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依据,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就是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2、“中庸”的价值

  孔子很重视中庸思想,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中庸不仅是一种德行,而且也反映了孔子对世界万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与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比,中庸之道主要是作为一种思想方法论被讨论的,原本是为了调节人际关系,但实质上不仅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实际价值,而且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㈣孔子的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

  从实现大同世界的理想出发,孔子认为要实现大同世界,关键是要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去,为此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志向是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志士仁人,无求生之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德才是指具有智、仁、勇、艺、礼、乐等六个方面的德行与才能,培养具有上述弘扬与行道志向和德才的君子或志士,这就是孔子的教育培养目标。

  2、关于教育的作用。

  《礼记·大学》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天下”的著名论述,既说明了儒家关于教育的过程和步骤,也表明了儒家对教育作用的看法:通过格物、致知做到诚意、正心(即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做到不为各种私心邪念所动摇),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即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为促进各自家庭的**美满和国家的繁荣、稳定而积极努力地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3、关于教育的对象。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即不分贵族与*民,不分华夏与夷狄,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在等级森严的宗法分封制下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勇气与魄力。

  4、关于教学的内容。

  为了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孔子确定的教学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所以礼、乐互为表里,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射”是射箭;“御”是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这四项属军事技能;“书”包括识字和自然博物常识,相当于现代的文化科学知识;“数”的教学不仅指一般的数学知识,还包括记日、记月、记年的历法,甚至八卦也属于“数”教的内容。由“六艺”可见,孔子的教学内容己包含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三部分。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在约2500年前己明确提出了教学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并且应以德育为基础,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5、关于教学内容的实施。

  孔子明确提出应划分为学、思、习、行等四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后两个阶段则是知识外化的过程,并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要“躬行践履”。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思结合,知行**的观点纳入教学过程的***“,他的这一思想为儒家后学所继承和发展,并以孔子名义总结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其中,“博学”、“审问”属于学的过程,“慎思”“明辨”是思的过程,“笃行”则是习和行的过程,这五个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过程式的内在联系,这是*最早提出的教学过程阶段论,对我国古代教学曾起过重大的影响。

  6、关于教学的方法。

  孔子有诸多辉煌创造,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千古流传,至今仍有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

  7、关于教材建设。

  孔子晚年,皓首穷经编订的“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后被荀子尊敬为“六经”。除《乐》亡佚失传以外,其余“五经”在我国2000多年的传统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

  孔子是伟大的***。孔子从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的作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一直到教材建设等诸多方面均有卓越建树,不仅为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其崇高的地位。

  三、孔子的地位和影响

  孔子对****和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就在于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和认真朴素的态度,把思维聚焦于人生的实际问题。他的“仁者爱人”及“以民为本”的人本思想,“和而不同”的胸襟、中庸之道的哲学智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早己超越了国界和时空的界限,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民族则在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了特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培养了**民族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尊民爱物、尊老敬贤、重信义、保气节、宽厚中正的道德品质和艰苦自立、积极入世的精神风貌。

  早在公元1世纪,儒家文化就传播到了**、**等地。明朝初年,朝鲜就创设成均馆于汉城,祭孔于文庙。以孔子为**的儒家文化,以伟大的人文精神——人道、仁道、**、中庸之道,辐射到周边国家,形成了广大的儒教文化圈。

  四、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2005年9月28日,在孔子诞辰2556周年之际,伴随着首次“全球联合祭孔活动”拉开序幕,*****文**主办了“2005年*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二节,在*****文**在巴黎召开的第172届执行局会议上,“孔子教育奖”被正批准设立,这是第一次以*人的名字在***设立的奖项,也是*****文**一项最高级别的国际奖项。1988年,***奖的获得者在巴黎会议上提出:“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儒家文化注重人格、注重利他、注重**和的东方品格和释方着和*信息的人文关怀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促进世界和*,必须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在***开放的大格局下,在人类文化走向多元化的大潮流中,孔子必将会气宇轩昂的走向世界,儒家文化也必将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大放异彩。

  孔子不仅属于*,亦属于全人类。


孔子儒家思想的论文3篇(扩展4)

——以思想为题的议论文10篇

以思想为题的议论文1

  人从懂事以来,就开始有思想了。心想事成,你心里在想,事才会成,从来没有想过,也不可能去做那个事,在做一件事之前,先想想有什么结果,以结果来导向我该怎样做才会有这个结果。什么事情都有两面,你看***正面人头像,背面大会堂,你是看正面还是反面,永远要看好的一面,才会得到好的思想,好的思想才会有好的结果。

  你吃的什么?才会拉什么?你接受的是正面的讯息,就会得到正面的能量。追求完美,是成功的关键。设定目标才少走弯路,没有目标,就会盲目,就会瞎转,目标有了,就要行动,很多人知道怎么减肥,知道怎么戒烟,可是,就是不行动,懒得动,这也是根源,人活在世上的价值观,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这是一个人的动力的源泉。

  人生其实就是一种贡献,你看阳光无私的照着,小草长大了,牛来吃,牛又人来吃,人死了化为泥土,又来帮助小草。

  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好的开始就有好的结果,坏的开始就有坏的结果。

以思想为题的议论文2

  大概一个人的脑子里真的不可能同时想好多事情吧,又或者是一个人同时做好多事情的能力,真的是不够,一句也就是说,哪怕你同时做这两件事情,得到的是两份收益,但是当你真正的实际操作起来的时候,还是力不从心!

  而且力不从心的不只是你身体上的能力,更多的是你思维能力。

  就拿兼职来说吧!我真的是特别佩服有的人,无论哪一种兼职都可以做,并且还可以同时进行好多种,真的是感觉太厉害了!可是我对于自己来说,真的是能力太弱了吧?

  之前就是自己一直在写作文的时候,好像也只有这一件事情做的比较专业一点,后来就是当遇上别的事情去做的时候,自己就把写作文的事情彻底的放到了一边,虽然就是也无数次的告诉自己说时间也是有的,可以去写一写,可是当你去面对空白一页的时候,你的脑子里真的不知道该说点什么!

  尽管最近一段时间发生的事情也特别多,无论哪一件事情都足以让你写成一片不大不小的作文,尽管如此,你却始终静不下心来认真的去做!

  可是当自己后来真正放空自己,就是是想要重新去做,还写作文这件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当你沉淀在脑子里的那种想法再一次浮现出来,并且的行程特别调理的构思,让自己可以继续去做这件事情!

  可能自己的脑子真的是特别的小,能够容得下的事情和能够做的出来的事情,只有其中的一两件,要是好多事情同时进行的话,自己真的是会感到力不从心!

  包括自己的思维也是如此!之前一直想的是另外一件事情的时候,脑子里面对写作文的时候,真的是变得一片空白!现在突然之间回归的时候,却发现大脑突然之间又清醒起来~

  真的是一种特别奇怪的想法!

以思想为题的议论文3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这样。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在课堂、课后,总会听到一些令我厌恶的东西。在上课的时候,只要谁说话,不管谁说的,老师说的,同学***回答问题也罢。但凡读音关于意思关于“性”的正常讲课的时候,就会引起全班,几乎全班的学生窃窃私语,并浮想联翩,然后成为一些不堪入耳的话,再就是想入非非,讲完以后的课堂的纪律要维持好一阵子才得以继续进行。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情景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是在于家长。在*时言谈中不注意口头语言和行为,导致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错误的思想,从而使孩子进一步想象,最后不堪入耳。

  二是在于老师。比如上述情景,有觉悟的老师会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不经意间明白事理,最后感悟。但那些对事物没有正确认识的老师,会难以启齿,最会使学生也在思想上有了错误,并继续传播下去。最可气的是那些自己也是一个“思想病人”的老师,会视而不见,甚至与学生一起来误入歧途,使学生思想中的那颗**越来越大,最后走上**之路。这并不是夸大事实。

  三是在于同学之间。上课老师灌输的良药,到了下课,会被思想肮脏的学生全部翻盘。而没有自己思想和见解的学生,也会被他们拖下水,把低俗*庸当成正道,这样一来,恶性循环,结果不言而喻。

  处在儿童期的孩子,接触到这些东西,必然有好奇心,但如此扭曲事物的本质,实在是毁灭自己的前途啊。

  我现在已经离开了小学,想想曾经身边的同学和现在就耳目濡染的言行,我不由的担忧他们的未来。

以思想为题的议论文4

  嘿!这个题目,让自己想了很久,究竟是有思想的人总有钱还是有钱的人总有思想!后来想想了想。还是后者较好!

  说起思想,每个人都有私心,谁没有思想,只是这种思想的程度并不一样!

  在各种亲人中,有我认识的那么个有思想的***!

  怎么说呢,这位亲人的外表上看起来有一种谦虚但是又看不起人的感觉!有种对每个人都充满了期待的眼神!

  各位舅舅都属于那种不怎么和睦,没有一条心的那种,每次有什么大问题,都会有这位***出手!他,应该可以算是我们这个大家族中的贵人了吧!每次遇难都可以有他的相助!

  这位***,没有那么大的岁数,他,应该是比三舅舅还要小吧!或许是人家懂得保养,所以才看起来那么年轻吧!

  怎么说,他给我的感觉是有思想的人!每次遇到问题,他首先是通过思考,然后很有条理地给别人分析,然后让别人心服口服,再者让人从心里佩服他!就这样,他得到了人心,往后无论发生什么,他说的都是对的,可能他说的真的就是对的吧!

  他,一个乐观的人,我不知他为何会如此富裕,为何整天看起来无所事事,每天都在管理我们这个大家族里面的事情,但是还能如此富裕!我想,唯一的解释是,他是一个比其他人呢还要有思想的人!

  怎么说呢,他有一种逻辑,喜欢打分!他不喜欢考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却是一个喜欢打分的人,每次做一件事情,他都会为自己及他人打分,若分数不理想,他总会找出原因,找到改进的方法!我听姐姐们说,他是一个没读过多少书的人,但是,他却可以环游全国!

  好吧好吧!谁叫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谁叫她是一个有钱的人!

以思想为题的议论文5

  有时我会想自己为什么没出生在富裕的家庭里?那样就会有吃不完的食物,漂亮的衣服,在爱的海洋里遨游,要什么有什么,长大才不用苦苦的劳动。可是我就会对自己说还是面对现实吧!其实这就是一些孩子单纯的思想!没有一个孩子没歪思想的。

  后来才想到难道我现在不幸福吗

  妈咪的啰嗦,爹哋的问候,多少爱的唾沫星?其实家人养自己真的很难。

  就先说我的妈妈吧,她怀孕十个月生下我,一把屎一把尿的把我拉扯**,现在有了妹妹妈妈还没歇息就又要照顾妹妹,看着妹妹多幸福就知道妈妈以前怎么爱我。爸爸上班,妈妈持家,妈妈既要教我们怎么做人还要洗衣,做饭,洗碗,拖地说起来我嘴都累!

  说起妈妈我就会想起爸爸。

  一说爸爸我就会用幽默严肃这两个词形容。爸爸把很多希望都放在我身上,读到这里读者都可能会以为我是爸爸是个望女成凤的人吧!在我身上扛着许多压力,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爸爸为了让我放轻松,没压力,常常去带我看电影,聊天。不过爸爸严肃起来能吓我尿裤子。

  记得有一次我们补课班不让补课了,我却给妈妈撒谎说还要补课,其实为的是去书店看书,爸爸得知这个消息后那叫个厉害,拿了个痒痒挠打我,我当时都吓尿裤子了(真丢人)爸爸又给我讲撒谎不好,独自出去大人很担心,我也反思了,觉得自己真的太伤大人的心了,用他们的宽容去撒谎真不对!

  其实小孩都以为做爸爸妈妈都很好,想咋就咋,还像**一样把孩子使换来使唤去的。但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养育孩子的时候又开心又多思,害怕自己教育方式错了让孩子有种报复心理,朋友们你们一定要做一个有孝心的好孩子,报答父母啊!

以思想为题的议论文6

  冰心的小诗笔触自然、细腻,华丽而不张扬,零碎中丝毫不失“爱的哲学”。

  那么,可想而知——无数人曾拜倒在她的文字下。

  而我,也是其中之一。

  也许有一天,在字符堆中徘徊许了,我幡然醒悟。原来,冰心的诗不过如此。

  可以这么说,如果当年的冰心没有受到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也就不会有今天的《繁星》、《春水》。

  或许,第一次接触《繁星》、《春水》,你会觉得语言清丽,哲学,文字飘香,深沉而深刻。阅读,是沉醉的开始。于是,你不分日夜地放纵自己,努力地与眼皮作战争……这样,走了下去。

  的确,她的诗真实而不虚伪,感人至深。

  她的母爱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她的童年幻想连连,引人入胜;她的自然至善至美,无穷回味。

  终于,时日长久了。

  再次轻轻地嚼着这些文字,我只能为此叹息:冰心奶奶完全袭受了女流作家之短,而几无女流作家之长。冰心,可谓是一位极冷到0℃的人,尽管她的体温正常。

  再次细细地品味《繁星》与《春水》,它终究是一部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诗集。慢慢回想:选几个优美的字句调动一番,便成了一首诗,旬积月聚便成了一个集。诗意似是而非,并且这是一种最易偷懒的诗体。但可悲的是,21世纪的人认为这是一种时尚。

  再次久久地去阅读,当你读完她的散文与她的诗集,聪明的你会发现,《繁星》和《春水》虽然称是诗集,但却更近似于散文,字字句句,都保持着散文的气息。

  “我想,冰心奶奶是不适宜写诗的”。

  我只能这样说,也惟有这样说。

  零碎的思想,冰心的诗集,渐渐地消逝……

以思想为题的议论文7

  开学近一个月了。生活依然不紧不慢,不愠不火的继续着。看着初一新生一张张略带稚嫩的面孔,感觉到年华正在渐渐苍老。像从指缝间下落的雨水一般无从捕捉。夜里睡不着的时候我就会想,以后会记得的美丽到底是快乐的还是痛楚的。然后独自看着这片天慢慢亮起来。

  初三就这样摆在了我的面前,开学的第一天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没有传说中**般的黑暗,熟悉的声音熟悉的笑脸熟悉的感觉。

  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一切一如从前,以为我还可以像以前一样大把大把的挥霍时间挥霍青春。我高兴的把这一切说给Amy听,她一脸认真的看着我说初夏,你一直只知道关心别人的变化,却不知道变化最大的就是你。你看看你桌上的习题册做了多少了,多的吓人!

  脑子里飞速扫过这一个月来的生活,想起昨天爸爸一脸怀疑的问我这个月的电话费怎么突然少了那么多?想起课间时不再捧着漫画看,想起上课的时候不再睡觉不再偷偷发短信不再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想起不再随心所欲地做作业,想起不再每天放学后在街上转悠,想起不再每天盯着帅哥看,想起不再花太多时间在衣服上,想起很长时间没上网,没写BLOG,没听歌,没看蜡笔小新。

  心生生的疼起来。

  我每天穿着规矩的校服,干净的白球鞋,背着双肩包踩着地上的落叶穿越小城熟悉的街道奔走在学校和家之间,不再东张西望不再踏着铃声进教室。做一本一本的习题册,背似乎永远也背不完的英语单词,上课记漂亮整洁的笔记,认真做每一科作业,然后按时交给老师,写有头有尾有内容且思想积极向上的作文。每天重复着同样的生活同样的旋律。

以思想为题的议论文8

  我是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进入麦肯锡的,所以,我比别人加倍努力。其中一项就是思维能力的训练。

  当时,我是从横滨出发去公司上班的。每天早上,我利用从横滨到东京车站的28分钟时间,给自己一个题目,然后,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例如,一眼看到垂吊式的车厢广告,就以这个广告为题目,思考“如果这家广告公司的社长要我协助他们公司提高业绩,我该怎么做?”当脑子习惯思考之后,思考速度自然会加快。于是,我就从每天一个题目,进步到每隔一个车站都可以思考一个新的题目。看到一个不同的广告,马上就提出假设“如果这么做一定热卖”,然后思索该搜集什么资料、该怎么做分析等等,也就是说,我在训练自己的脑子,可以立即将解决问题的所有过程组合起来。

  由于每天反复做这种训练,在面对大部分问题时,我大概只要三分钟,就可以把解决问题的步骤、过程全都组合起来。现在,客户只要讲一句话,我的脑中瞬间就会浮现一条通往解决对策的具体思路。

  这就是**、解决问题的思路的训练。题目是无所不在的,如果你也能像我一样训练自己的脑力,就一定能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天努力看不出差距,可是天天努力,很快就有明显的差别。

  最后,我给大家一个题目,既可以训练思考,又对工作非常有实际效用。这个题目就是:“如果你的职位比现在高两级,你会怎么做?”每一家公司、每一个企业,应该有各种不同的问题。如果你现在是股长,就以**的立场来思考;如果你现在是课长,就以董事的立场来思考。请做深层思考,想一想如果你是**,如果你是董事,你会怎么解决公司的问题?

以思想为题的议论文9

  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它比其他动物拥有更多的情感,思想,欲望……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中,他们的思想很复杂。因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有和别人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立场……

  就对于简单的坐车而言,当一个人在车站等车时,一辆辆的车从他的身边驶过,他是多么想要马上坐上车,希望车子能在他面前停下。可同时车上的人却也在想:人已经这么多了,不能停车。但当这个人上车之后,他的思想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会同其他人一样,想让车子快点走,不要停下来等人,却忘记了自己曾是多么地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呀!

  当人所处的位置一变,思想也会随之改变,所以说人的思想很复杂一点也不为过。

  作为学生,最在意的是分数,当成绩单发下来。假如是中等,那他会很在意别人的成绩是否高于他的。看到成绩比他好的同学,他会想:哼!真是一台学习机器啊!但再看到成绩比自己差的,心情又会变好,并想方设法的再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分数,心里美滋滋的。

  瞧吧!这就是目中无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复杂思想,而这些思想又是多数人所具备的。或许我们不该看的太清,那样,人人都显得*庸。但是我们应该抛开那些左右我们思想的因素,用澄亮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人!

  但是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上,明洁的大自然早已不复存在,许多单纯的象变色龙一样的小动物都要依靠保护色来生存。而没有了复杂思想的人是无法在这个竞争性极强的时代下生存的,唯一的方法让所有的人变得单纯,但这又是不可能的,我们只好让思想像变色龙一样,以自己的改变去适应外界的变化。

  但我要说的是:在我们的思想向变色龙一样去适应这个世界时,人内在本质的美好思想是永远不能改变的!

以思想为题的议论文10

  在梦里,我变成了一条鱼。

  伴着张雨生的那首歌,《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在水里游。

  “就像鱼儿水里游,你的心河流向我,不眠不休的追求。”我用力地摇晃着尾巴,拼了命地往前游,试图超过前面的伙伴。而且,我们一直在游,的确不眠不休。

  作为人类,看起来是够辛苦了,比如成年人每天需要工作八个小时,我那做教师的妈妈*均每天工作15个小时。但是,变成一条鱼之后,我才发现,鱼更是没有休息的,累了就只能浮在水中,而且,因为鱼没有眼睑,随时能够看到周围的景象变化,有时候受到惊吓,有时候看到食物,就会立即游走起来。

  很多人于是认为,鱼是没有思想的,比如歌曲就唱:“就像鱼儿水里游,永远不会问结果。”其实他们错了,这就像很多人认为我们没有家一样,其实我们有家,家就在水中,水才是我们身心两安之处。

  比较了解我们的是庄子,他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们的常态就是快乐地前进!每一天的游走,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快乐。更多时候,我们始终在比谁游得更快,越快越快乐。“沧海多么辽阔,再也不能回首。”我们是“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啊”,我们永远前进,勇往直前。

  我们是有思想的,只不过,想的很快,然后忘记的也很快。作为一条鱼,“鱼忘七秒”,记忆力只有七秒,每隔七秒后,我们就完全不记得之前的想法了。

  好在,快乐就是我们的根本属性,我们根深蒂固的思想。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人类在痛苦地呼号,真想告诉他们:快点变成了一条鱼吧,就能摆脱痛苦了。当然,他们也许并不能真的就变成一条鱼,他们需要学会遗忘。

  法国的帕斯卡尔有句名言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我觉得,人也可以是一条有思想的鱼。


孔子儒家思想的论文3篇(扩展5)

——孔子的主要思想3篇

孔子的主要思想1

  ①主张“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社会、以德治民),即要求**者能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维护“礼”:“贵贱有序”

  ③要改良:**因时而变。


孔子儒家思想的论文3篇(扩展6)

——浅析孔子的“仁”学思想论文 (菁选5篇)

浅析孔子的“仁”学思想论文1

  “仁”是孔学的基本范畴,是人性结构的理想。孔子把“仁”视为道德的最高准则,千百年来,“仁”这一思想已深入的渗透在广大人民的思想观念中,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层基础和道德生活的一切原则和规范的起点。

  一、“仁”之缘由

  郭沫若曾经给仁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仁的含义是克己而为人的一种利他的行为------他要人们除掉一切****的心机,而养成为大众献身的**精神。”简单的概括,他所指的“仁”实际上说的就是无私利人。子曰:“仁者,爱人”。爱人必然利人,但利人不等于爱人。因为人的行为目的是**的:既可以是无私利人,又可以是因为****。而真正的“仁”,是一种不求名不求利真**私利人的至高的道德境界。

  那么,一个人为什么能够做到无私利人,究竟是什么原因在驱使着这种为善的行为?“仁”,从心理层面上来讲,最直接的原因正是一种感恩心与同情心,孝为仁之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最基本的个人利益是父母给的,没有理由不以孝为先;个人利益是父母给的,但也要靠社会和他人来实现,只不过是父母给的多别人给得少,因而也没有理由不爱社会与他人。但是这种感恩心与同情心并不**着孟子所说的的性善论,因为虽然仁的行为目的始终是**的,但从本质上来说它的原动力是恒定的,那便是个人利益。一个人为仁行善最终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人而为仁,不为名不为利,但也是在追求心理深处的一种境界,或者说是在为自己寻求一种利人的满足与安慰,为自己摆脱一种可为仁而未为仁的**感。

  二、“仁”与人的**

  孔子的“仁”,爱人、利人,似乎在向世人昭示着**与理性的光芒。然而,从**角度来进行深层分析,孔子的阶级立场决定了他的仁不可能真正实现人的**。孔子*****阶级的利益,他的一系列思想的提出都是为了维护周朝的礼,维护***贵族的**经济地位。由此,他所要实现的对****的维护,必然要建立在残酷的剥削与**的基础上。孔子的仁爱是有差别的爱,他认为庶人根本就谈不上仁义理智,只有***才有高尚的美德。他们这种被伪装了的仁,甚至成了广大劳动人民的一种精神枷锁,束缚了广大人民的思想,为**者的剥削**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

  人的**首先是对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的一种呼唤与呐喊。不用说一般的劳苦大众,就看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虽拥有近百亩地,却深受孔子仁学中安贫乐道、以固守***为乐思想影响,为了维护***的生产而日渐贫困,成了仁的***。安贫乐道使得人们失去了反抗的物质基础,然而连最起码的生存**都保障不了,又谈何**与理性。

  人的**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的主体性的实现上,人的主体性意味着在**上和法律上的人人*等的**与义务,意味着对人的**人格的尊重,也意味着人对自身主体地位的一种认识。与墨子的“兼爱”不同,孔子主张“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虽然体现了对人的一种尊重,但并不包含对人的主体性的一种承认。孔子的仁只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施舍与同情,并没有给予人任何**上或者法律上的保障。此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的划分,封建人伦思想,三纲五常思想的教化使更多的百姓越来越多地丧失了对主体地位的追求,更多地去盲从于**。

  三、“仁”所体现的实用理性

  “仁“第一次被孔子列入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第一次把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作为*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把哲学明确地从天、神那里拉到每一个人的身边。

  儒学作为*哲学思想的主流,一开始便将整个*的文化心理引向了一种实用理性的倾向,这种理性不同于**纯理论思辩的抽象,而是更重要的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很多时候,**、思辩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行动越来越受到重视。“听其言而观其行”重实用轻思辩、重人事轻鬼神,对待人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理性的思考,构成一个具有实践性格的心理模式。*哲学,重视的是功用,强调的是物体的生活功能。例如《论语》,它更多体现了一些具体的做法,把思想直接宿诸于行为,更多了一些实践性。

  实用理性以重视现实、经世致用的理性态度,乐观进取,舍我其谁的实践精神,赋予了**民族及其文化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千百年来,这一心理模式产生了许多积极的社会影响,并渗透在人的习惯与思维等方面,感染了不少的仁人志士,为**民族的繁荣富强而不泄努力。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讲,实用理性所强调的重视现实,正与海德格尔的思想想一致。海德格尔曾经指出,“哲学活在活生生的个人生活之中”哲学要是与生活相离,那么这种纯理性的构建是毫无生命力的。由此推及到一切学科。没有一门学科是脱离生活的纯理性思考,也恰恰因为这个所有的学科才可以得到不断的更新发展与完善。

  海德格尔对现代哲学的理解与把握,体现了现代**哲学的新走向是更多地转向现实生活;而东方哲学在务实的同时又逐渐涉足了纯理论思辩的领域。正是在这东西文化的不断交融与互补中,人类必然将不断地走向更高的智慧殿堂。

浅析孔子的“仁”学思想论文2

  一、孔子的身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仁”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诸侯间争战频繁,秩序混乱,礼坏乐崩,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颜渊》)。在春秋社会**中,鲁国诚然也出现了礼坏乐崩,但由于礼乐传统深厚,周礼得以保存下来,当时就有人发出了“周礼仅在鲁矣”(《左传昭公二年》)的感叹。虽然孔子是没落的殷商苗裔,身份卑微,是“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但由于他自童年起就受到了礼乐文化的熏陶,青年时勤奋地学习礼乐知识和技艺,成年后又做过多年以相礼治丧为谋生**的儒。所以孔子非常有教养,精通礼乐:“夏礼,吾能言之……殷礼,吾能言之”(《八佾》),“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鉴于当时社会的黑暗**,又凭着他对周礼的向往,孔子立志要救世,恢复周礼。他之所以有这样的志向抱负,“正在于他一落地就与贫贱为伍,与艰辛做伴。他以极*常的心感悟无常的人生”。[5]他遭受过许多苦难,所以更渴望安定一统的社会。这在《宪问》中有所体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人”,“管仲相环拱,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可见孔子所赞同的是一匡天下,重视的是稳定的社会秩序。因此他要恢复周礼,主张礼治。

  如何才能恢复周礼?孔子将其诉诸人的内心,渴望唤起人们内心的自觉性,这就是“仁”。孔子力图使人们通过内心“仁”的修养而达到“礼”,实现其**理想。孔子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所以唯有这种内心的修养――仁是全方位的,才有可能建立起完整的人格,才能担当得起恢复周礼的重任。

  二、《论语》中“仁”的具体内涵

  首先,“仁”是一种自觉性。孔子说:“求仁而得仁。”(《述而》)“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只有达到内心的自觉才能够得到“仁”,所以孔子很欣赏颜回:“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只有内心达到了自觉的状态,才能做到“三月不违仁”,才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

  其次,“仁”之本为“孝悌”。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而》)子曰:“君子笃于亲,*兴于仁;故旧不遗,*不偷。”(《泰伯》)进而,“仁”在“孝悌”的基础上升华为“泛爱众”。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只有从亲属血缘关系扩散为泛血缘关系的博爱, 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爱,“仁”的“爱人”含义也是从这一方面来讲的。

  再次,“仁”包含着恭、宽、信、敏、惠等品格。“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恭敬、宽厚、真诚、勤敏、慈惠是仁者的必备品格。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这是恭敬、衷心诚意的体现。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雍也》)“仁者安仁。”(《里仁》)这是“仁”安于事理、厚重不迁、从容的表现。子曰:“乡愿,德之贼也。”(《阳货》)孔子将那种好好先生称之为贼,可见他多么痛恨虚伪,提倡真诚。此外,“仁者必有勇”(《宪问》),仁者并不懦弱,还需要勇敢。

  最后,“仁”还包含着实践的内涵。孔子并不赞同表面上、形式上的“仁”,他主张将“仁”付诸实际。《学而》及《阳货》篇都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仅仅花言巧语,对人以伪善的面貌,“仁德”是不会多的。从孔子在《公冶长》中对“雍也仁而不佞”的回答“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也可看出孔子并不赞同巧言令色、夸夸其谈,而主张稳重、真实,把仁付诸行动。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此话直接表明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周礼,用行动来践仁。

  然而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发现践仁是非常困难艰苦的过程,“仁”是很难达到的:“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仁者要经过苦难,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成仁。”(《卫灵公》)成仁有时还需要**生命,这也就印证了“仁者必有勇”的说法。当时种种社会现象也说明了践仁之难:“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子路》)王者兴起,实行仁政需要三十年,将仁实行于天下何其困难!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卫灵公》)可见孔子对于当时社会的失望,天下无道,也从侧面反映出践仁之难。

  践仁之所以难就在于“仁”乃“本心之全德”,要想达到它是非常困难的。正由于践“仁”之难,所以孔子从日常生活中“近取譬”,对其弟子因材施教,引导他们学习,进而一步步接近且达到“仁”,从而实现其恢复周礼的**理想。

  综上,孔子“仁”的思想的提出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孔子的身世遭遇及自身良好的礼乐修养,恢复周礼、一匡天下的理想抱负有关。唯有包含自觉性、孝悌、爱人、恭、宽、信、敏、惠等品格及勇于实践之丰富内涵的“仁”,唯有“全德”之“仁”,才是孔子真正提倡的“仁”。

浅析孔子的“仁”学思想论文3

  关键词:“仁”;“礼”;划分

  对于孔子思想中“仁”与“礼”的关系,一般认为二者是意识和实践的关系,“仁”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和追求的最高目标,“礼”是价值标准和外在要求,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可以说“仁”就是内化的“礼”,“礼”就是外化的“仁”,“仁”是内圣的基础,“礼”是外王的条件,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成就内圣外王的圣贤。但是,在《宪问》中有记录,“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管仲是肯定的,说管仲的行为是符合“仁”的标准的;而在《八佾》中,“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在这一句中,明显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管仲不符合“礼”的规定性的。由此可见,管仲这个人在孔子那里,用孔子的“仁”和“礼”的标准去衡量,是只符合“仁”而不符合“礼”的。一般的对于“仁”与“礼”的关系的认识,是认为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也就是说,具有“仁”的品质的人,他们的行为也必然合乎“礼”的规定,反之,在行为上能遵守“礼”的人,也肯定就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仁”的境界。但是孔子却认为管仲达到了“仁”却不符合“礼”,这与一般的对于孔子“仁”和“礼”关系的认识是相矛盾的。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仁”与“礼”并没有内在的一致性。那么这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君子是一刻也不会离开“仁”的,君子之所以叫做君子就是因为他们符合“仁”的标准。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如果一个人是君子,那么,他的所作所为就是符合“仁”的标准的,即使在当下不符合“礼”的要求,从长远看来,还是符合大众利益的,还是可以归于“仁”的。就像《宪问》里说,“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管仲未死,有利于天下民众,便是大节,为公子纠而死,只是小信小节,小节要服从大节。顾炎武在《曰知录》中说:“略其不死子纠之罪,而取其一匡、九合之功,盖权衡于大小之间而以天下为心也。”可见,即使管仲的做法不符合“礼”的要求,他依然是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在《伯泰》中有记载:“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蒽,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颜渊》中也说:“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无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见,对于一般的民众来说,他们本身不能达到“仁”的境界,所以他们的行为必须有一定的规定性以保证其不会破坏“仁”,这个规定性就是“礼”。“子曰:‘上好礼,*易使。”’(《宪问》)“礼”是**者**人民的一种工具,是维护一种秩序或者达到“仁”这样一种状态的必要**。

  可见,“仁”与“礼”的区别并不在于一个是“意识”一个是“实践”,而是对于不同等级的人要达到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不同规定性。是孔子对人的不同划分导致了“仁”与“礼”这两个概念的差别。简而言之,孔子认为能达到“仁”的境界,并且其行为不违背“仁”,不违背民众利益的人是“君子”;而不能达到“仁”的境界,并且其行为必须依靠“礼”来约束才能不违背“仁”的要求的人是小人或者愚人,也可以说是一般民众。根据这个标准,从道德上,孔子把人划分为君子与小人;从智力上,把人划分为上智,中人与下智。

  孔子所说的君子始终是不违“仁”的,而小人却在不同的方面,从不同的程度上违反了“仁”。

  一、在对待“天”、“道”、“命”的态度上,“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君子有所畏,所以他们在行事的时候,必然是以不违背“天命”、“大人”或者“圣人之言”为前提,或者说是出发点的。而他们行事的目的也是有利于这些他们所敬畏的事物的。而小人则****,他们没有任何敬畏,所以在行事中只依据自己的好恶来行动,所以行事的结果往往造成许多不利的结果或者影响。“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所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子路》)可见,君子通常在“大道”上有所担当,而小人却在小事上计较。

  二、在对待义利的关系上,“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始终把“德”和“义”摆在首位,并不以自己的私利为目的,心怀天下,为人民着想,所以能凡事皆以“仁”为出发点,小人却正好相反,如果没有一定的礼数来加以约束,他们就会没有任何顾忌的去追求私利。

  三、在对待他人的问题上,“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君子在与人交往中,注重整体的利益以及团结,可以为了整体而**自我。小人只会为了一己的私利而勾结在一起,当整体失去价值的时候,小人们便会分散**。这种现象也就是“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颜渊》)而“礼”恰恰是要把大家约束在一个维度之内,使得人们不能随意的破坏一种**或者说秩序。破坏整体利益的就是只顾一己私利的小人,也可以说,“礼”就是用来规范小人的行为的。

  四、在对待困难的态度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君子面对困难毫不退避,敢于直面问题,并且能够坚守自己的立场与信念,不像小人一样整天为了困难而哀愁,消极。君子解决问题依靠自己,不依赖于别人,也不会为了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而危害别人的利益。小人就正好相反了。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小人往往会借助别人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的,有时甚至是使用损人利己的方式。

  正因为君子在各个方面,无论是行为还是信念都坚持大众为先,不以自己的利益为重,所以君子的行为从始自终都不会离开“仁”,也就是说,君子的行为就**了“仁”。小人作为与君子相对的一群人,他们凡事以自己为先,这样就容易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更有甚者会****,所以对于这类人,要制定一套“礼”来约束他们的行为,规定他们该做什么,要如何做。这样才不会危害人民的利益与**的秩序。

  在智力上,孔子把人划分为三个等级:上智、中人和下智。“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在这里,孔子说的“上”指的就是他的道德理想、**理想等等。对于中人以下智力的人,不必对他说太多高深的,他所不能够理解的话语,即使告诉他,他也不知道应该如何行事,如何帮助实现“上”,只需要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要如何去做就可以了。这样形成的规定性就变成了“礼”,中人以下的人只要遵守“礼”就不会违背“仁”。对于中人以上的人,他们的智力可以领悟到孔子所说的“上”所容纳的广泛内涵,并且能够自觉的为实现“上”而作出努力。他们会思考什么于“上”是有益的,什么于“上”是有害的,能够自觉的趋利避害。所以他们的行为就不会违背“上”,也就不需要“礼”的约束。因为“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阳货》),所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

  可见,孔子理想中的人是君子,是上智之人,因为只有他们能实现孔子的理想与信仰。但对于小人和下智之人,孔子也没有放弃,依靠“礼”来约束他们,依靠“教”来化育他们,期望他们能够配合君子和上智之人来实现自己的追求。

浅析孔子的“仁”学思想论文4

  一、“仁” 之内涵

  许慎《说文解字》中的“仁”,谓:“亲也,从人二”,进而说“亲者,密至也” 。孔子学说具有强烈经验性质,历来取近譬远,据实说虚,其立足点虽是个人的修身功夫, 目标是养成“君子” 的社会。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结构主要是血亲关系结成的宗法制家族的聚合,人们生活与实践的范围主要还在家庭与家族当中,逾出家族,才是**;**之上,才有天下国家。“仁” 的伦理信条,出发点在个人,每个人必须实行于他周围的家人,进而才是家人的亲戚、亲戚的亲戚。这便是由近及远的道德推衍,或称教化。而“仁” 的内涵便是基于家庭和家族的行为规范和这套规范的价值基础,也就是“孝悌”,至于向家族外的,也就是向社会的道德延伸,便是忠信、忠恕和礼乐。《论语·学而》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的行为准则适用于儿女善待事父母;悌,是符合伦理原则的行为,本指弟弟对兄长的善待与服从,其实也就是年幼对年长的敬重与接受教育。孔子的孝与悌,一当从家族扩展或者泛化到整个社会,也就从家庭伦理成为社会伦理。在孔子的眼中,一个在家里能够循规蹈矩恭顺虔敬的人,到了社会上,也才会成为恭谦有礼循循然的社会人,所以他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与悌,是仁德之人的修养基线和出发点—— “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亲仁” 则是社会道德的最终展现。反过来看,“仁” 并不是抽象的理念,也必须化为起居行止的“温、良、恭、俭、让” 的`态度并体现于日常生活,最终实现于和睦的家庭生活中,无数家庭的和睦才能保证社会的井然秩序。

  《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从积极一面来讲的。凡是一个人想达到的想争取的,就应该也同时想到,别人也会同我一样,也好同好或者相似的意愿。这一思考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等关系,大家都共同服从于同一个善的原则—— 即后来心学所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从消极面看,人的“不欲” 即人所厌恶的事物和情绪取向,大致也是相同的,因此孔子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又把最大限度地关注社会,关心他人视为最高的为善的成就。对于能够以天下国家的全体民众为其施仁目标的,夫子称其为“圣”,已经高出了一般的“贤”。同样在《论语·雍也》篇中,子贡问夫子: “如有博施于人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孔子答道:“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意思是说,凡能够广泛地推导其仁心救济绝大多数人众的,哪里仅仅是“仁” 行呢?

  他简直是“圣” 行了。这样极致境界恐怕连尧和舜那样圣明之王也有做得不完美的吧。回到家族人或者社会人的自身, “仁”更多地只能化为起居饮食和待人接物的日常伦范,看他是否可以在*时履行道德礼节。这个“礼节” 就是伦理**—— 孔子的时代,也便是“周礼”。“礼”本来用来是制“欲” 的,人的欲望泛滥,便有一切不合乎“礼”的行为,孔子因此要求以“达仁” 或“成仁” 为修养目标的,必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自己可以做到“终日不违仁”。他的弟子颜渊在问仁时,他回答: “克己复礼为仁。他相信,如果所有的人都以“仁”为归依,那么天下便可以达到最高的和乐有节,他称为“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但那是很高的境界,是尧舜那样的圣贤之辈的追求。

  放到*时的生活中,“仁” 只是要求人们不要****,遵守各人的本分,也就是“礼”这家族人和社会人所作的规定。孔子认为, “礼”就是为人的本分和守则。“仁” 之为善,其实往上可以无穷进展,以至于圣人都有难得充分践履的;往下它又有切实可行的,只要所言所行不逾出“礼” 的界限就可以了。在经验生活的范围内, “仁”不过体现为人们对他人的关怀与爱护。所以,樊迟问仁,孔子以“爱人”两个字回答他。

  二、“仁(爱)” 与礼之**的关系

  “仁” 是“礼” 的内在本质, “礼”作为“仁”的外在表现,“仁” 和“礼”二者间有不可分的关系。从“礼” 的一方面看, “仁” 作为“礼” 的本质意蕴和内在道德根据,礼乐典章**都要受到“仁” 的制约,要符合“仁” 的要求。建立在主体即个人心性道德原则上的“礼”,从外在加于每个人身上的**、仪式,转变为每个人自己的道德自律和自觉实践。其次,从“仁” 的这一方面看,因为以“礼”作为“仁” 的外在形式,则“仁”也要受“礼” 的制约。“礼” 作为维护宗法等级的国家典章**和协调诸方关系的仪式,完全服从宗法血缘关系内部的亲亲原则,亲亲原则必然渗透了“仁” 的内涵意义。《泰伯》中说“君子笃于亲,*兴于仁;故旧不遗,*不偷。可见,君子“笃于亲” 是“民兴于仁” 的前提,在这个意义上,“仁” 是本质,而“礼” 是形式。

  孑L子的“仁”是君子修身的内在道德动力,循礼则是向外的道德实践。礼因此是道德运行于社会时的外在表现,仁是君子坚持符合道德原则的根本依据。如《礼记·曲礼上》上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L3]。礼如果能够维持不堕,全在于联系于社会关系中的各方,看他们是不是都能从“仁” 出发,是不以人为本,善待他人。为君上者若不能履行自己的宽厚爱人的本分,怎么能够要求做臣下的能够尊敬你呢?为人子者若连丧父母的哀恸都没有,又如何证明你尽了孝道呢?如果没有这些发乎仁心的行为表现,又如何可以说这是一套合理的有序的社会礼仪**呢?

  孔子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时,那个礼显然是周代以来的****。他认为那套**的核心就是“仁”。“仁” 是周礼的起点和终点,复周礼就是让**复归于“仁” 的本质。孔子是主张以家族中的“仁爱”原则,也就是“亲亲” 的一套做法,推行到****中来,进而实行于天下的。善待父母兄弟,其内在驱动力固然来自“仁”或“仁心”。但这种善的行践一旦走出家庭和家族,便成为社会道德实践。就家族中的在下者言,“孝”基本人伦,但在社会上,相同的服从和忠顺立场便就作“忠”。孔子希望把孝事父母的虔诚化为忠事君主的**虔敬。从而家族伦理便转为****。

  忠事君主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但君子是否有参与**的合法性理由呢?孔子认为这是正当的、合理的,因为“为政” 的行为本身,仍然是为了推行“仁” 于天下。在家族国落实“亲亲”,在**中落实泛化了的“孝悌”,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实行“仁爱”,做到“爱人”。以后的“爱民如子” 的说法就是这样引伸出来的。关于“为政”,《论语·为政篇》中:“或谓孔子日: ‘子奚不为政?’子日:‘《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显而易见,在孔子看来,孝悌的实行,就已经是**了,甚至可说是更根本性的**。从另一角度解释,我们也可以将孔子这里所谈论的孝与悌视为某种“**” 原则,最终是要推向社会,成为维护和巩固君父**的社会实践。而从“君子笃于亲,*兴于仁;故旧不遗,*不偷” 等可以看出,“爱人”是“亲亲” 的推衍,爱人,是为了维护维护礼制和恢复失堕的礼仪。前面已经说过“仁” 只能依存并体现于宗法血缘的“亲亲”,而“礼” 也是“仁者爱人” 的道德原则之实现。 “君子笃于亲”、“故旧不遗”,爱人是一系列的善待亲属故旧的行为,“泛爱众” 只要落在礼仪**得以保障的前提下,就会反过来巩固和加强“礼” 之****。这样我们可以说: “爱人”是“仁” 的内涵之一, 其目的在维护“礼”;在**实践当中, “礼”比“爱人” 更重要。践仁成仁,亲亲爱人,在一定 意义上正是为了“克己复礼”。在仁学的**实践当中,“天下归仁” 是目标和结果,克己复礼是**和过程。

  三、“仁爱” 与“孝悌”“爱人” 的关系

  孔子时代的“仁”包含的“仁爱” 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亲亲之爱,一是忠恕之道。亲亲,所发挥的是父爱子,兄爱弟这一层意思。推而广之,可以引出君臣之间的仁:义关系,或者**与被**双方的关系。再进一步,可以得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的“仁爱” 说; 同样,孔子的“忠恕” 之道也还是朴实的,无非说推己及人谓之尽心。再往后,到孟子时已经衍化为“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 的说法。忠恕之道,还可以称为“成己”之学。尽心之论,已经是关于仁爱的道德本体论和实践论了。它所成就的已经是内圣外王之学了。这当然是孟子才完成的工作,但其逻辑起点却是在孔子的仁学当中就已经包含了。

  在孑L子的“仁” 之观念中,“孝悌”居于首位。孝悌,还是家庭中的伦理,其目的在维系家庭中的合理秩序。孝悌是维系血缘亲情关系的与义务。实现“亲亲” “尊尊” 的伦常,古代社会当中的最重要单元才有秩序与稳定。孔子把“亲亲”解释为对“仁” 的表现,所以“君子笃于亲,*兴于仁”。

  有血缘关系的家庭和家族实行“亲亲”原则, 向社会推广,相互间血缘关系不那么紧密的的各个家族之间,没有血缘关系的**之间,也有相应的规定尊卑上下的礼仪**来约束,但最终,以“仁”作为核心,织成一个以道德本体向周围发散的网络,贯彻仁的**命令。

  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亲与尊,每一社会个体都奉行这种“亲亲”与“尊尊” 的“礼”之原则, 自然可以设想有“民兴于仁” 的效果。孔子重视这~ 礼的**。当宰我以“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为理由,提出将“三年之丧”改为一年,孔子认为礼乐**是不可轻易更改废止的。为什么? 因为守丧三年之所以是必须,主要考虑的是与之相关的发从内心的某种道德责任感,不如此不能心安。人所以因为不能守丧而内心不安—— 是深得父母的厚爱而有歉疚感。因此他斥责宰我说: “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与其父母乎。孔子,作为“仁”之根本的“孝悌” 只能表现于“守丧” 这一外在礼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内心的道德责任,而“孝” 正是这种责任的要求。这里既有本质 与现象的、内容与形式的**,更有“履仁” 的伦理责任的**性要求。

  综上可见,孔子思想中的“仁”是“爱人”动机发出的根本依据,而“孝” “悌” 又是“仁爱”在“亲亲”范围内的行为实践。“孝” 与“悌”一经泛化,便成为社会交往甚至**事务中的基本守则。体现了宗法血亲关系的“孝” “悌” 于是成为封建社会的**原则。孔子主张的“仁者爱人”,出发点是家族血亲的,其落脚点则移到了整个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实体化过程中。

  四、作为东方伦理基础的“仁学” 的现代意义

  文章所说的“东方”伦理,其实就是“**”伦理。与**伦理相比较,东方伦理是在儒家学说的人伦观上建立起来的。**伦理思想,就其根本言,是可以用****伦理哲学思想来概括的。****哲学的基础是个人的**学说加上功利**的善恶取舍的标准。功利**的道德观是一种常识性的道德思想。人类自然的趋乐避苦的本性,构成了人们价值诉求的人类学基础,但它并不考虑这个价值观的哲学本源,它是纯粹经验性的,因此,功利**也被归类于伦理学的自然**。而孔子的仁学的逻辑起点,也只是经验性和实用性的,它完全源自古代社会的家庭和家族生活的现实,是一些极为常识性的对生活秩序的要求。仅就此点言,仁学和它的伦理规范也是自然**的。所不同的地方在于:近现代**伦理的道德实践者,是具有公民身份的**个体,这是近四***来随资本**方式的发展而形成的道德体系。而孔子的仁学,在道德意义上,它所关注的是家庭、家族和**,以至后来的封建国家,惟独其视野当中没有个人。在“仁” 的伦理规范体系中,个人为自己的功利作盘算,是没有合法性的。当然这不等于说个人的功利完全被排除或被否定了。在理想的“亲亲尊尊” 的五伦社会当中,每个人的利益与福祉都是他人会关心的,都是由社会关系联结中相对的一方来考虑和设计的。简而言之,是由集体(家庭、家族和国家)来关照的。

  差不多百年之前,著名的**实用**哲学家和***杜威到*来过。他在一次有关东**伦理思想比较的演讲中,这样评价*的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伦理: “东方思想更切实、更健全??例如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都是健全的确定的切实的天然的人生关系。人人都有父、有子、有夫妇兄弟,人人都是一国的臣民或君长,人人都有朋友。所以东方的圣人,就规定五伦的道德规范,教人怎样做君臣、做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事实上,在等级区别的社会中,每个人都依据一定的地位和身份来生活,其行为都受到这样一套源自社会等级差别的生活伦理的规范,人人都会有规可循,社会也就井然有秩。总之“东方的道德观念,简直可说全然根据家庭。所以经书常说孝是德之本。而孝的范围也最大,不信不诚,败坏家声,可算不孝;建德立功,扬名显亲, 就可算孝”。为说明东西伦理的差异根源,杜威将归结为,**伦理重视个***,而东方伦理则不是这样。个人**的**观念,推广到社会**生活中,要求*就必须保护具体的一一个体公民的**。相对而言,东方道德则更多注重自己对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可以说避免了**出于个人功利考虑的“道德****的毛病”。

  我们今天来看孔子的仁学及其伦理学说,当然不能用古代社会血缘亲族关系中的“集体**”来抹杀现代****中的个***。就是杜威本人,也这么估价了一个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伦理道德对于那个社会的适切性—— “道德适应环境而产生,某种道德对于某种环境为善,对于他种环境又不然,所以东西道德实无长短之言”。以理性权衡和判断为特征的功利**伦理对于人之为善的本源动机是缺乏说明的,就此弱点而言,孔子的仁学和它的伦理主张正好从天然的本然的“善” 出发。性善论将人的道德责任完全地归结到每个人内心深处,归结为个人自身。从积极的意义上来看,它可以极大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扩充人的内 U生活,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受到物质**或功利**这样的污染。比如,在功利**伦理看来,人的一切目的性的行为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快乐、安康、福利,达到这一点就是“善”。

  在今天物质财富相对于古代社会极大丰富的同时,在商业**盛行的社会中,功利**的伦理观很容易沦为为享乐**作辩护作论证的根据。而以“仁” 为核心的性善论,则更有利于个人道德境界的养育和提高。在一定的意义上,人之本性的“善”显示出道德培养并不永远屈从于外部世界,同情他人的不快乐和愿意他人快乐的倾向,总存在于每个人的天性之中; 自知内心的“善”无疑有助于每个的尊严感。自尊的价值观,有助于尊重他人,有助于建构理想社会;同意人皆可以为善,同意人皆本善的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有助于建立“和乐” 的局面,形成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王道”**— — 一种以人为本的法制社会。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正在于与时俱进,对于孔子的学说,进行符合现代****的**性的诠释。

浅析孔子的“仁”学思想论文5

  【摘要】本文阐述了孔子的学习观,提出了“在学习的目的上主张学以致道,学以治世;在学习的态度上提倡发奋好学,虚心求学;在学习的方法上坚持学思结合,学行并重;在学习的内容上注重德育;在学习的作用上突出完善人格”。

  【关键词】孔子学习观

  一、在学习的目的上主张学以致道,学以治世

  在孔子的心目中,学习的最高目的还是“学以治世”,正如子夏的所说:“学而优则仕”[1]子张即学有所成了才可以去做官。对君子而言:“不仕无义”,依据是“君子之仕,行其义也”[1]微子。对于其他目的的学习,孔子是不赞同的:故当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1]子张毕竟在孔子看来“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1]卫灵公从中不难发现孔子认为只有学习那些**安邦的策略才是学习的正道,而学那些农事就偏离了学习目的。在分析学习的目的时,他曾颇有感触地强调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1]子路可见,孔子学习的最高目的是“学以治世”,认为书读得再多,如排不上“为政”的用场,这样的学习是无用的。学习是为了达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1]子路的从政目的。上述事例也表明了孔子的那些弟子皆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完成了达仕为政的神圣使命。他自己也曾表达过急于从政的迫切愿望:“诺,吾将仕矣。”[1]阳货这些思想也初步奠定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伦理基础。后世的许多读书人皆把读书视为是最神圣的事业,看作登上仕途的理想阶梯。上述这些**都体现孔子学以致道,学以治世的学习目的。

  二、在学习的态度上提倡发奋好学,虚心求学

  在学习态度上,孔子提倡发奋好学,虚心求学。他本人也叙述了自己终生学习的奋斗历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为政孔子终生勤奋好学,虚心求学,从子贡对老师的评价中也可得到佐证:“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1]子张毕竟孔子有自知之明,他深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1]述而于是越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1]公冶长、“学而不厌”[1]述而。他对自身好学的评价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1]公冶长对于知识的学习,他确实有那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1]泰伯的迫切愿望。其学习的境界曾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1]述而的程度。

  在虚心求学的态度上,孔子也是十分诚恳的,他再三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为政同时高度赞扬孔文子“不耻下问,敏而好学,是谓之文也。”[1]公冶长的学习态度。此外,孔子在强调虚心求学的同时,特别提出要切记“四毋”,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1]子罕,这是向别人虚心求教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学习是不可能有很大成效的。

  三、在学习的方法上坚持学思结合,学行并重

  在学习方法上,孔子既重视见闻的作用,又强调思考的功能,主张学思结合。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为政即只学不思,就会茫然而无所得的;只思不学,就会使精神疲倦。学思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学习是思考的基础,离开了学习的思考,只能是苦思空想,收效甚微。在这点上,孔子是有切身体会的,他曾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卫灵公同时,思考又是学习的升华,经过思考得学习能达到“告诸往而知来者”[1]为政德功效,孔子对此也时很有感触的,他曾言:“吾欲回言终日的,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1]为政可见他承认得意门生颜渊不愚笨的原因就在于颜渊能在学习后**思考并有所创新,这点让孔子是很折服的。这些都体现了孔子在学习方法上坚持学思结合,重在培养和锻炼学人“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者”、“闻一知十”、“能近取譬”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对当今的学习理论和教育方法也是大有裨益的。

  四、在学习的内容上注重德育

  孔子伦理观的基本内容就中有“仁者爱人”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信条,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述而,才能真正地实现道德修养的目标。因此,在学习的内容上,他对学生实施“文、行、忠、信”四教。其中“忠”与“信”就直接属于德育的范围,认为只有具备了坚强的道德信念,才能“笃信好学,守死善道”[1]泰伯。孔子在二者的关系是采取了“行有馀力,则以学文”[1]学而的立场。即只有在做到了“入责孝,出则弟,谨而慎,泛爱众而亲仁”这些道德实践之后还有余力,才用来学习文献知识。这就说明了在孔子的教学内容中道德实践比文献知识更重要。

  孔子还把“六经”作为教学内容,目的也在于使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和学到从政的本领,在为***过程中贯彻策略“为国以礼”、“为政以德”、“为政仁人”的****观。孔子也更多的强调道德教涵养的因素,正如子夏所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学而对于好学之人的评判依据,孔子也是用道德标准去衡量的。他对千里马的称赞也是“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1]宪问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孔子教学内容上突出道德教育的份量。

  五、在学习的作用上突出完善人格

  在学习的作用上,孔子认为“学则不固”[1]学而的,即学习可以使人视野开阔,不闭塞。相反“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1]季氏。学习对人的人格完善至关重要,因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的,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1]阳货仁、知、信、直、勇、刚,是当时社会人群所称道的六种美德。孔子在此指出了当时人群中的六种美德与六种劣癖的内在关系,认为本性仁爱但不学习就会狭隘愚昧,其弊病是会受人**的;本性机智而不学习就会浅尝辄止,其弊病是好高骛远而没有基础;本性诚信而不学习就会目光短浅,其弊病是容易受到欺骗和伤害;本性耿直而不学习就会思路混乱,其弊病是说话办事没有条理,在混乱中伤害别人;本性勇敢而不学习就会胡作非为,其弊病是会滋事生乱;本性刚正而不学习就不能**自已,其弊病是易狂妄自大。在好学的定位上,孔子也时从人格完善着手的,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