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菁选2篇)

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然明谓子产②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选自《左传》)

  【注】

  ①乡校: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

  ②子产:名公孙侨,郑国大夫。下文的然明也是郑国大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不知木兰是女郎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④是吾师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①④为这;②表示判断,是;③为对,正确。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解析:选D。D项和题干句都解释为在;A.对;B.比;C.与同。

  参考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的得失)。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那些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实行它们;那些他们厌恶的,我就改正它们。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毁掉乡校)难道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到那时)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

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2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厉布衣之节 厉:劝勉。 B.征欲擢用纲 擢:提拔

  C.南州晏然 晏:安定。 D.言弭盗者侈为美谈 侈:夸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B. 思以爵禄相荣 以乱易整,不武

  C. 公其深计之 惧其不已,告之于帝

  D. 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孝廉,他却不赴命,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

  B.当时顺帝纵容宦官,张纲为国家命运担心,却因出言不逊,得罪了*耆儒,也让**很不高兴,于是得不到重用。

  C.广陵寇乱积十多年,朝廷派张纲任太守*息寇乱。他不像前任那样多求兵马,而是单车径至贼营,分析利弊,晓以情理,结果张婴等万人归降,广陵安定。

  D.张纲在广陵任职只有一年,却深得百姓爱戴。他去世后,百姓老幼相扶前去吊唁。张婴等人还穿着丧服,背土筑坟。

  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王夫之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夫之认为,张纲单车至贼营,劝得张婴归降,虽然是有智有勇之举,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B.王夫之认为,张纲死后没多久张婴又反叛,这是张纲的悲剧,说明他的方式并不能*息寇乱。

  C.王夫之认为,反叛的民众已经处在非逆非顺的境地,没有了顺从的意愿,不是容易归顺的。

  D.王夫之认为,张纲只是缓和了一时的灾祸,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值得效法。

  【参***】

  1.A[厉,磨砺,激励]

  2.D[①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在;②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向;A,而,表判断;B以,介词,介凭借**,用;C,语气词,表祈使语气]

  3.B[得不到重用不是得罪*耆儒而使**不高兴] 4.A[王夫之在文中并没有称赞张纲此举是“有智有勇之举”]

  参考译文

  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荐孝廉,他却不赴命,后来被司徒任命为侍御史。当时顺帝纵容宦官,有识之士都恐惧担心。张纲慨然感叹:“污秽丑恶之人聚满了朝廷,如果不能挺身而出献出生命,为国家扫除灾难,即使活着,也是我所不愿意的。”汉安**,朝廷选派八位使者巡视各地的风气民情,使者大多是年老而德高的儒者和知名人士,大多先后担任要职,只有张纲年纪轻,官位低。其他人都奉命到位,只有张纲却在洛阳都亭停车不行,说:“豺狼一般暴虐奸邪的`人当政,怎么还要查问那些像狐狸一样奸佞狼狈的坏人!”**虽然明白张纲说话真率,但最终还是不愿意重用他。当时,广陵的张婴等人率领数万人反叛,他们杀了刺史、太守,在扬州、徐州一带作乱已经有十多年,朝廷却一直不能讨伐征服他们。于是,派张纲担任广陵太守。先前派遣的郡守,大多向朝廷要求很多的兵马,唯独张纲却请求轻车简行赴命任职。到任以后,就率领差吏兵卒十多人,径直造访张婴营垒,安抚慰问,要求与头目会见,表明国家的恩惠。张婴起初非常吃惊,见到张纲的诚信后,才出来拜见。张纲请他坐在上座,询问疾苦。劝导他说:“前任太守大多肆虐贪婪残暴,所以致使你们各位心怀愤怒聚到了一起。太守确实有罪,然而你们这样做也是不义的。如今**仁慈圣明,要以文德劝服反叛之人,所以派我前来,想以爵禄使你们荣耀,不想用刑法惩罚你们,现今实在是转祸为福的好时机啊。如若听闻仁义却不顺服,一旦天子赫然震怒,派遣大军聚集于此,难道不危险吗?如果不能正确估量双方力量的强弱,就是不明智;冒充美善而趋从**,就是不聪明;放弃顺服而效仿叛逆,就是不忠诚;自己断送了子孙的性命,就是不孝顺;违背正道而走向邪路,就是不正直;明白正义而没有作为,就是不勇敢;这六方面是关系到你们成败、利害的重要因素,希望你能够仔细考虑。”张婴被深深地感动并醒悟,第二天,率领部下万人和妻子儿女,双手反绑投降归顺。张纲就单车进入张婴营垒,遣散了张婴的部下,让他们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想要当差的,都召而来之。于是人们喜悦信服,南州一片安定。**给予了好评,想提拔张纲,而张婴等人**乞求留任张纲,**应允了。张纲在郡守位上一年,四十六岁时逝世。百姓老幼相扶到张纲府邸吊唁的人多得无法计数。张婴等五百多人穿着丧服为他操办丧事。背负泥土为他垒筑坟墓。

  张纲单车独骑去到叛贼营垒,劝喻张婴并降伏了他,主张安抚盗贼的人都把这作为美谈。然而张纲死后没多久,张婴又占领郡地而反叛,张纲哪里能使东南的盗贼止息啊!民众一旦做了盗贼,就会无法自容于世,处在既非叛逆又非顺服的状态下,徘徊之中始终想着展翅高飞;况且让他受到恩宠,得到荣耀,期望他悔过自惩而不再萌生反叛的意向,怎么做得到啊?张纲这样的人,只能缓解一时的灾祸,却不能用他为国家作长期的谋划,哪里值得效仿呢!


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菁选2篇)扩展阅读


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菁选2篇)(扩展1)

——初三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带答案3篇

初三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带答案1

  (一)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志:志趣、心意。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宽广的样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伯牙善鼓琴 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

  (3)钟子期辄穷其趣 辄:

  (4)伯牙乃舍琴 舍: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3分)

  (二)

  鲁人刘仁嗜弈,然不精。一日,出市,见有人弈,观者五六,遂滞焉,竟局,胜者欲去,刘要之对局。 胜者熟视之,曰:“善。”甫下子,刘占势,栩栩然以为必胜。移时胜者连出高招。刘愕然,无招架之力,欲起。曰:“汝不闻,欲要取之,必先予之。”观者哂之。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鲁人刘仁嗜弈

  (2)遂滞焉

  (3)刘要之对局

  (4)观者哂之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甫下子,刘占势,栩栩然以为必胜。

  3.在与“胜者”的对弈过程中,可以看出刘仁是怎样一个人?

  (三)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莞,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选自《宋史》)

  1.解释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普少习吏事

  (2)家人发箧视之

  (3)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4)明日,普又以其人奏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闺户启筐取书,读之竟日。

  (2)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3.**“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从文中看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 4 分)

  (四)

  *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1.解释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鲁仲连辞让再三

  (2)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3)仲连不忍为也

  (4)遂辞*原君而去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3.选文中的仲连有哪些品质让人敬佩?(3分)

  (五)

  陈章侯蔑视显贵

  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

  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②笔也。有一龌龊③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章侯头**④,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注释】①诞僻: 怪僻 ②搦(nuò)握③龌龊:肮脏,引申为品行卑劣④头**:不戴帽子

  1.解释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周其乏

  (2)凡贫士藉其生

  (3)诱之入舟

  (4)乃自先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

  (2)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3.简要说说陈章侯是怎样一个人。(2分)

  (六)迂公修屋

  有迂氏者,世称迂公,性吝啬。篱败不修,瓦裂不葺。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妻子东*匿,仍半身淋漓。妻且号且诟①,诘曰:“吾适②尔,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旦日,延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注】①诟,责骂。②适,指女子出嫁。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篱败不修 修_____

  (2)妻子东*匿 妻子

  (3)汝何以为父 汝

  (4)妻且号且诟 号_____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旦日,延人治屋

  (2)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3.简要概括“迂公修屋”故事的寓意。(2分)

  (七)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①主簿②。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③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释】①分宁:地名。②主簿:官名。③委:抛弃,扔弃。 ④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有狱久不决 狱

  (2)一讯立辨 讯

  (3)部使者荐之 荐

  (4)囚得免 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

  (2)**以媚人,吾不为也。

  3.简要分析敦颐“将弃官去”的原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2分)

  楚有直躬者,其父窃羊而谒①之上②,上执而将诛之。直躬请代之。将诛矣,告吏曰:“父窃羊而谒之,不亦信乎?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诛之,国将有不诛者乎?”荆王闻之,乃不诛也。

  孔子闻之曰:“异哉!直躬之为信也。一父而载取名焉。”故直躬之信不若无信。

  【注释】①谒:告发。②上:君主,这里指荆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上执而将诛之 执

  (2)直躬请代之 代

  (3)不亦信乎 信

  (4)异哉!直躬之为信也。 异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

  (2)信且孝而诛之,国将有不诛者乎?

  3.根据故事内容,评价直躬这一人物。(2分)


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菁选2篇)(扩展2)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菁选3篇)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也。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而聪睿内明。滑稽好语笑,不食五谷,不衣美丽,清虚服气,不与世人交游。隐于东阳谷,凿崖穴居,弟子受业者数百人,亦皆穴处。

  石季龙之末,弃其徒众,至长安,潜隐于终南山,结庵庐而止。门人闻而复随之,乃迁于倒兽山。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问其当世事者,皆随问而对。好为譬喻,状如戏调;言未然之事,辞如谶记,当时鲜能晓之,事过皆验。

  坚将南征,遣使者问之。嘉曰:“金刚火强。”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使者还告,坚不悟,复遣问之,曰:“吾世祚云何?”嘉曰:“未央。”咸以为吉。明年癸未,败于淮南,所谓未年而有殃也。人侯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衣服在架,履杖犹存,或欲取其衣者,终不及,企而取之,衣架逾高,而屋亦不大,覆杖诸物亦如之。

  姚苌之入长安,礼嘉如苻坚故事,逼以自随,每事谘之。苌既与苻登相持,问嘉曰:“吾得杀苻登定天下不?”嘉曰:“略得之。”苌怒曰:“得当云得,何略之有!”遂斩之。先此,释道安谓嘉曰:“世故方殷,可以行矣。”嘉答曰“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俄而道安亡,至是而嘉戮死,所谓“负债”者也。苻登闻嘉死,设坛哭之,赠太师,谥曰文。及苌死,苌子兴字子略方杀登,“略得”之谓也。嘉之死日,人有陇上见之。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又著《拾遗录》十卷,其记事多诡怪,今行于世。

  (选自《晋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轻:轻视

  B.好为譬喻,状如戏调好:喜欢

  C.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果:实现,完成

  D.当时鲜能晓之鲜: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迁于倒兽山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问其当世事者而莫得其涯

  C.门人闻而复随之项王按剑而跽

  D.嘉之死日邻之厚,君之薄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嘉这个人,其貌不扬而幽默内秀,孤立于世而精通事世,料事如神而又不明说事情结局,是一个创作了志怪小说的隐士。

  B.苻坚南征之前,两次派使者向王嘉询问吉凶,王嘉用语言和行动向使者表达自己的预言,可是使者和苻坚都没能明白他的真意。

  C.姚苌进入长安以后不久便开始与苻坚**,遇到事情就要向王嘉征询意见,但因王嘉说的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心生恼怒杀了王嘉。

  D.王嘉先隐居东阳谷,后至长安,隐居终南山,最后迁于倒兽山。或凿崖穴居,或结庵庐而止,都有弟子门人随之穴处,受业学习。

  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

  5.把文中画线的文字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4分)

  (2)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3分)

  1.A(3分)

  【解析】:轻,轻佻,轻浮。

  2.D(3分)

  【解析】:A副词,表示时间的紧相衔接,可译为“就”;表示两事情相悖或事出意外,可译为“却,竟”。B代词,他;代词它的。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D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3.D(3分)

  【解析】:文中并未交代王嘉“迁于倒兽山”时有没有弟子门人追随。

  4.

  答案: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3分)

  【解析】:解答文言断句题,要依据对文意的理解明确句意;同时还要借助文言虚词,特别是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等来判断;还可以参照文言句式的'特点来判断。本句说的是王嘉的一系列动作,比较紧凑,可根据“正”.“脱”“弃”“下”等动词加以判断。

  5.(1)苻坚多次征召,他总不应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亲自拜会,好学之士无不推崇他为宗师。(“起”“躬”“参诣”各1分,句子顺畅.大意正确1分)

  (2)他所写的《牵三歌谶》一书中的事情过后都能够应验,历时几代还在流传。(“验”“累世”各1分,句子顺畅.大意正确1分)

  译文: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他举止轻浮,形貌丑陋,外表像是无用之辈,而内心聪敏**,喜好滑稽谈笑,不吃五谷,不穿艳丽的衣服,置身清虚之中服气养性,不与世人交游。隐居在东阳谷,凿崖为洞穴居住。数百名受业学习的弟子,也全部进入洞穴居住。

  石季龙末年,王嘉丢开他的众弟子,只身来到长安,在终南山潜隐,居住在自己盖的草庵之中。他

  的门人听说了,又随之前来,他又迁入倒兽山中。苻坚多次征召,他总不应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亲自拜会,好学之士无不推崇他为宗师。人们向他询问当今之事,都随口而答。很喜欢运用比喻,其情其状如同在调戏人们一般;预言未来要发生的事,辞意隐晦,当时很难知道究竟,但事后都一一应验如神。

  苻坚准备南征,派使者向他询问吉凶。王嘉说:“金刚火强。”说完便跨上使者的马,端正衣帽,慢慢向东走出数百步,然后策马返回,脱掉衣帽,丢掉鞋帽而归。下马之后盘坐在床上,一言不发。使者回来后据实相告,苻坚不能悟解,又派人前来问他,说:“我们的国运如何?”王嘉说:“未央。”大家都以为是吉利。第二年是癸未年,苻坚在淮南被打得大败,这就是王嘉所说的未年有灾殃的印证。拜候他的人如果心诚,他就出见,心不诚就隐形不见,只见他的衣帽挂在衣架上,手杖仍在原处。如果有人想取他的衣服,始终够不着,伸长手臂去取,衣架会变得更高,鞋杖各物也是如此。

  姚苌进入长安以后,礼遇王嘉像从前苻坚一样,并逼着王嘉跟随他,每件事情都要向他征询。姚苌不久便开始与苻登**,问王嘉说:“我能杀掉苻登*定天下吗?”王嘉说:“略得之。”姚苌恼怒了,说:“得就说得,哪里有什么略呢?”于是就杀了王嘉。这以前,释道安对王嘉说:“世事正沸腾暄扰,可以走了。”王嘉回答说:“你先走吧,我欠的债还未还清,还不便离去。”不久,释道安就死了,到这时王嘉被杀,就是前面所说的“欠债”。苻登听说王嘉的死讯后,设坛哭祭,赠号太师,谥号“文”。姚苌死后,他的儿子姚兴字子略杀了苻登,这便是王嘉所说的“略得”的意思。王嘉死的那一天,有人在陇上看见过他。他所写的《牵三歌谶》一书,事情过后都能够应验,历时几代还在流传。又著有《拾遗录》十卷,所记载的事迹大多荒诞诡怪,直到如今,仍旧风行于世。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2

  一、(2016.怀化)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1~4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①气惰暮②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③,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勿邀正正④之旗,勿击堂堂⑤之肾,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注释】①昼,白天,一说指经过一段时间后。②暮:到了战斗快结束时。③以治待乱:以我军的严整有序对待敌军的混乱无序。④正正,严整。⑤堂堂,壮大的样子。

  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是 故 朝 气 锐 昼 气 惰 暮 气 归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既克,公问其故     (已经)

  (2)彼竭我盈 (充满,文中指士气正旺盛)

  (3)故善用兵者 (擅长,善于)

  (4)将军可夺心 (意志)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2)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用我方的靠近战地,等待敌人的远道而来;用我军的安逸从容,对付敌军的疲劳仓促;用我军的粮饷充足,对付敌军的街不堪,这是把握**战斗力的用兵方法。

  4.乙文的中心句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中心句: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相同观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

  【参考译文】【乙】对于敌人的**,可以挫败它的士气;对于敌人将领,可以动摇他的意志。因此,初战时,部队士气高昂;经过一段时间后则逐渐懈怠;到战斗后期,士气就衰竭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士气旺盛时候,而选择在对方士气低落、衰竭时进攻,这是掌握士气的方法。用我方的严整有序,对付敌方的混乱无序;以我方的沉着冷静,对付敌方的躁动不安,这是掌握**心理的方法。用我方的靠近战地,等待敌人的远道而来;用我军的安逸从容,对付敌军的疲劳仓促;用我军的粮饷充足,对付敌军饥饿不堪,这是把握**战斗力的用兵方法。不要去截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不要去攻打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人,这是掌握机变的用兵方法。

  二、(2015.葫芦岛)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唐齐王景达①将兵二万自瓜步②济江,距*③二十余里,设栅不进。诸将欲击之,太祖**④曰:“彼设栅自固,惧我也。今吾众不满二千,若往击之,则彼见吾众寡矣;不如俟其来而击之,破之必矣!”居数日,唐**趣⑤*,太祖**奋击,大破之,杀获近五千人,余众尚万余,走渡江,争舟溺死者甚众,于是唐之精卒尽矣。

  【注释】①唐齐王景达:南唐齐王李景达。②瓜步:今江苏*东南。③*:今江苏*。④太祖**:赵匡胤。⑤趣(qū):奔赴。

  5.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 A )

  A.唐齐王景达将兵二万自瓜步济江(公将鼓之)

  B.若往击之(公将驰之)

  C.则彼见吾众寡矣(彼竭我盈)

  D.彼设栅自固,惧我也(惧有伏焉)

  【解析】A项第一个“将”是副词“将要”,第二个“将”是动词“带领”的意思;B两个“之”都是代词,代“他,他们”;C项两个“彼”都是“对方”的意思;D项两个“惧”都是“害怕”的意思。

  6.将选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的时候,他们的士气衰减了,到第三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耗尽了。

  (2)不如俟其来而击之,破之必矣!

  不如等他们来进攻的时候再攻打他们,(那样的话)一定能够打败他们了!

  7.简要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记叙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及战后曹刿论述取胜的原因。

  8.说说甲、乙两文中曹刿和太祖**有哪些共同点。

  对实际情况注意审慎观察(或战略上有见地);英明果断(或沉着冷静),知己知彼;善于把握战机。

  【参考译文】南唐齐王李景达带领两万士兵从瓜步渡江,在距离*二十多里的地方驻扎下来。(赵匡胤)的部将想要攻打他,赵匡胤说:“对方设置栅栏固步不前,是害怕我们啊。现在,我们的士兵不足两千,如果前往攻打他们,对方就知道我们人数少了;不如等他们来进攻的时候再攻打他们,(那样的话)一定能够打败他们了!”过了几天,李景达的部队**逼近*,太祖**带领**奋力出击。大破敌军,杀死俘获了将近五千人,其余的敌军尚且还有一万多,都跑去渡江,争夺船只,淹死了很多人,由于这件事,李景达的精锐部队全部完蛋了。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3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也。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而聪睿内明。滑稽好语笑,不食五谷,不衣美丽,清虚服气,不与世人交游。隐于东阳谷,凿崖穴居,弟子受业者数百人,亦皆穴处。

  石季龙之末,弃其徒众,至长安,潜隐于终南山,结庵庐而止。门人闻而复随之,乃迁于倒兽山。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问其当世事者,皆随问而对。好为譬喻,状如戏调;言未然之事,辞如谶记,当时鲜能晓之,事过皆验。

  坚将南征,遣使者问之。嘉曰:“金刚火强。”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使者还告,坚不悟,复遣问之,曰:“吾世祚云何?”嘉曰:“未央。”咸以为吉。明年癸未,败于淮南,所谓未年而有殃也。人侯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衣服在架,履杖犹存,或欲取其衣者,终不及,企而取之,衣架逾高,而屋亦不大,覆杖诸物亦如之。

  姚苌之入长安,礼嘉如苻坚故事,逼以自随,每事谘之。苌既与苻登相持,问嘉曰:“吾得杀苻登定天下不?”嘉曰:“略得之。”苌怒曰:“得当云得,何略之有!”遂斩之。先此,释道安谓嘉曰:“世故方殷,可以行矣。”嘉答曰“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俄而道安亡,至是而嘉戮死,所谓“负债”者也。苻登闻嘉死,设坛哭之,赠太师,谥曰文。及苌死,苌子兴字子略方杀登,“略得”之谓也。嘉之死日,人有陇上见之。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又著《拾遗录》十卷,其记事多诡怪,今行于世。

  (选自《晋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轻:轻视

  B.好为譬喻,状如戏调好:喜欢

  C.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果:实现,完成

  D.当时鲜能晓之鲜: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迁于倒兽山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问其当世事者而莫得其涯

  C.门人闻而复随之项王按剑而跽

  D.嘉之死日邻之厚,君之薄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嘉这个人,其貌不扬而幽默内秀,孤立于世而精通事世,料事如神而又不明说事情结局,是一个创作了志怪小说的隐士。

  B.苻坚南征之前,两次派使者向王嘉询问吉凶,王嘉用语言和行动向使者表达自己的预言,可是使者和苻坚都没能明白他的真意。

  C.姚苌进入长安以后不久便开始与苻坚**,遇到事情就要向王嘉征询意见,但因王嘉说的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心生恼怒杀了王嘉。

  D.王嘉先隐居东阳谷,后至长安,隐居终南山,最后迁于倒兽山。或凿崖穴居,或结庵庐而止,都有弟子门人随之穴处,受业学习。

  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

  5.把文中画线的文字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4分)

  (2)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3分)

  1.A(3分)

  【解析】:轻,轻佻,轻浮。

  2.D(3分)

  【解析】:A副词,表示时间的紧相衔接,可译为“就”;表示两事情相悖或事出意外,可译为“却,竟”。B代词,他;代词它的。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D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3.D(3分)

  【解析】:文中并未交代王嘉“迁于倒兽山”时有没有弟子门人追随。

  4.

  答案: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3分)

  【解析】:解答文言断句题,要依据对文意的理解明确句意;同时还要借助文言虚词,特别是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等来判断;还可以参照文言句式的'特点来判断。本句说的是王嘉的一系列动作,比较紧凑,可根据“正”.“脱”“弃”“下”等动词加以判断。

  5.(1)苻坚多次征召,他总不应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亲自拜会,好学之士无不推崇他为宗师。(“起”“躬”“参诣”各1分,句子顺畅.大意正确1分)

  (2)他所写的《牵三歌谶》一书中的事情过后都能够应验,历时几代还在流传。(“验”“累世”各1分,句子顺畅.大意正确1分)

  译文: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他举止轻浮,形貌丑陋,外表像是无用之辈,而内心聪敏*,喜好滑稽谈笑,不吃五谷,不穿艳丽的衣服,置身清虚之中服气养性,不与世人交游。隐居在东阳谷,凿崖为洞穴居住。数百名受业学习的弟子,也全部进入洞穴居住。

  石季龙末年,王嘉丢开他的众弟子,只身来到长安,在终南山潜隐,居住在自己盖的草庵之中。他

  的门人听说了,又随之前来,他又迁入倒兽山中。苻坚多次征召,他总不应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亲自拜会,好学之士无不推崇他为宗师。人们向他询问当今之事,都随口而答。很喜欢运用比喻,其情其状如同在调戏人们一般;预言未来要发生的事,辞意隐晦,当时很难知道究竟,但事后都一一应验如神。

  苻坚准备南征,派使者向他询问吉凶。王嘉说:“金刚火强。”说完便跨上使者的马,端正衣帽,慢慢向东走出数百步,然后策马返回,脱掉衣帽,丢掉鞋帽而归。下马之后盘坐在床上,一言不发。使者回来后据实相告,苻坚不能悟解,又派人前来问他,说:“我们的国运如何?”王嘉说:“未央。”大家都以为是吉利。第二年是癸未年,苻坚在淮南被打得大败,这就是王嘉所说的未年有灾殃的印证。拜候他的人如果心诚,他就出见,心不诚就隐形不见,只见他的衣帽挂在衣架上,手杖仍在原处。如果有人想取他的衣服,始终够不着,伸长手臂去取,衣架会变得更高,鞋杖各物也是如此。

  姚苌进入长安以后,礼遇王嘉像从前苻坚一样,并逼着王嘉跟随他,每件事情都要向他征询。姚苌不久便开始与苻登**,问王嘉说:“我能杀掉苻登*定天下吗?”王嘉说:“略得之。”姚苌恼怒了,说:“得就说得,哪里有什么略呢?”于是就杀了王嘉。这以前,释道安对王嘉说:“世事正沸腾暄扰,可以走了。”王嘉回答说:“你先走吧,我欠的债还未还清,还不便离去。”不久,释道安就死了,到这时王嘉被杀,就是前面所说的“欠债”。苻登听说王嘉的死讯后,设坛哭祭,赠号太师,谥号“文”。姚苌死后,他的儿子姚兴字子略杀了苻登,这便是王嘉所说的“略得”的意思。王嘉死的那一天,有人在陇上看见过他。他所写的《牵三歌谶》一书,事情过后都能够应验,历时几代还在流传。又著有《拾遗录》十卷,所记载的事迹大多荒诞诡怪,直到如今,仍旧风行于世。


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菁选2篇)(扩展3)

——文言文《宋史·富弼传》阅读练习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宋史·富弼传》阅读练习题目及答案1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初,母韩有娠,梦旌旗鹤雁降其庭,云有天赦,已而生弼。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通判绛州,迁直集贤院。康定**,日食正旦,弼请罢宴彻乐,就馆赐北使酒食。**不可,弼曰:“万一契丹行之,为朝廷羞。”后闻契丹果罢宴,帝深悔之。

  时禁臣僚越职言事,弼因论日食,极言应天变莫若通下情,遂除其禁。庆历二年,为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会契丹屯兵境上,遣其臣萧英、刘六符来求关南地。朝廷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夷简①因是荐弼。欧阳修引颜真卿使**烈事,请留之,不报。弼即入对,叩头曰:“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帝为动色,先以为接伴。英等入境,中使迎劳之,英托疾不拜。弼曰:“昔使北,病卧车中,闻命辄起。今中使至而君不拜,何也?”英矍然起拜。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帝闻之,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弼曰:“此守臣职也。”辞不受。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

  六年三月,以母忧去位,诏为罢春宴。故事,**遭丧皆起复。帝虚位五起之,弼谓此金革变礼,不可施于*世,卒不从命。英宗立,召为枢密使。后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丰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

  注:①夷简:吕夷简,时任**。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听流民擅取 听:听任

  B.天下传以为式 式:格式

  C.弼为相,守典故 典故:先例

  D.帝虚位五起之 虚位:空着职位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能表现富弼“王佐”之才的一组是(3分)

  ①少笃学,有大度 ②极言应天变莫若通下情

  ③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 ④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

  ⑤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 ⑥自弼立法简便周尽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富弼自幼好学,才华出众。范仲淹非常赏识他,认为他是“王佐才”;晏殊在看了他的文章之后把女儿嫁给了他;他在制科考试中获得了优异成绩。

  B.富弼见识卓越,虑事周详。康定**发生日食之后,他建议撤除宴会舞乐,在驿馆中招待使者,**者未采纳此建议,而契丹却撤除宴乐,令朝廷蒙羞。

  C.富弼忠于朝廷,勇于担当。契丹屯兵边境,派遣使者谋取隔占宋朝国土,富弼不顾朝臣的一致拦阻,挺身而出,为主分忧,接待应对契丹使者,据理力争。

  D.富弼变革创新,救民水火。河朔大水,灾民流离,食宿无着,他一改前人聚民施粥的陈旧方式,调动官、民之资,养生丧死,成效显著。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朝廷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夷简因是荐弼。

  (2) 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

  答案

  4 .B

  5 .C

  6 .C

  7 .(1)朝廷选择回访(复)的使臣,大家都认为契丹人的'想法不可预测,没有人敢前去,夷简因此推荐富弼。

  (2)富弼规劝所管辖地区的百姓拿出粮食,加上*的粮食,获得公私房舍十余万处,让流民分散居住,以方便他们用 柴用水(烧水做饭)。


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菁选2篇)(扩展4)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3篇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1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

  解释词语:

  1、辍耕之垄上

  2、怅恨久之

  3、苟富贵

  4、若为佣耕

  5、将军身被坚执锐

  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卜者知其指意

  8、念鬼

  9、先威众耳

  10、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11、所罾鱼腹中

  12、固以怪之矣

  1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14、夜篝火

  15、卒中往往语

  16、皆指目陈胜

  17、適戍渔阳

  18、屯大泽乡

  19、皆次当行

  20、会天大雨

  21、度已失期

  22、刑其长吏

  23、今亡亦死

  24、所罾鱼腹中

  25、等死

  26、死国可乎

  27、天下苦秦久已

  28、楚人怜之

  29、今诚以吾众诈

  30、为天下唱

  31、宜多应者

  32、举大计

  33、忿恚尉

  34、尉果笞广

  35、并杀两尉

  36、借第令毋斩

  37、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8、从民欲也

  39、为坛而盟

  40、蕲下

  41、徇蕲以东

  42、比至陈

  翻译句子:

  1、尝与人佣耕

  2、辍耕之垄上

  3、怅恨久之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5、卜之鬼乎

  6、固以怪之矣

  7、置人所罾鱼腹中

  8、祭以尉首

  9、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0、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11、皆次当行

  12、宜多应者

  1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14、皆刑其长吏

  1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6、借第令毋斩


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菁选2篇)(扩展5)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3篇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1

  (1)文学常识:填空形式,注意“三要素”——①文章题目 ②作者姓名 ③作者朝代。其他如:作者的字号、对作者的评价、相关作品等不会作为考试内容。

  (2)文中名句的默写:空出两个句子,根据前后句填空。要注意*时的默写落实,防止音对字错的现象。

  (3)朗读节奏的划分:

  这种题要求考生用“/”来划出文言语句的朗读节奏,可能会有一些具体的提示,如告诉考生划两处或三处。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

  应对这一题型,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首先要理解句义,再按意义划分。一般主语谓语要分开,较长的修饰限制语要划开。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主语+谓语+宾语),又如“今齐地/方千里”等。

  (4)解释实词、虚词的含义。

  以课下注释中的单个词为主,多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如果有本义和句中义的,尽量答全,尤其不能丢掉句中意思,即这里指……的内容。

  (5)文言句子的翻译。

  从内容上看,易考关键语句的翻译;从古汉语角度看,易考特殊句式的翻译;从来源看,大多来源于课下注释。

  一般要用直译法。直译译不通时再辅以意译法。翻译时注意运用“留”、“补”、“删”、“换”、“调”的方法。考试时按语言点给分,所以翻译句子时要字字落实。

  (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文章中心的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的概括。

  这些题一般不是**发挥题,尽量按照新教参,加以整理。牢牢记住每段的段意,每课的中心,注意每课的课后题。

  (7)文章内容、语言、人物、写法等方面的欣赏与评价。

  要求考生对文章的某一点谈看法,写出自己的观点。就文中的人物、事件、观点等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能力角度上说,是考鉴赏评价和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2

  记叙文的六步阅读法

  这是一种根据文体特点来阅读记叙文的基本方法。它适用于阅读一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写人、写事、记事、绘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各种类型文章。如: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日记、游记、参观记、访问记、回忆录、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等等。其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一、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二、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三、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四、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五、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六、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规范表达

  1、尽量用句子回答

  2、表明要点用①②③(清晰、简洁)

  3、用规范的答题用语

  4、语言要通顺,无错别字

  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6.句子或语段的作用?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内容作用+结构作用+取得效果(修辞、表达效果、写作手法)

  17.表达方式?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②空间变换法③稳步换景法④分门别类法

  19.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

  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ü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ü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ü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ü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ü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011中考《中考语文答题技巧》。

  ü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1.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2.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尾声)

  23.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24.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5.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7.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句,因为它xx。

  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

  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0.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1.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2.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议论文阅读考点与答题技巧

  统观历年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考题类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字词。主要考查字词的音、形,侧重于3500个常用字,复习时对常见的、易错的多音多义字应重点关注。

  2.寻找或提炼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五自己归纳。但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

  3.概括作者思路。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答题时应对各段内容进行准确概括和巧妙串联。语言表述为: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

  4.论证方法。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查:

  (1)辨析论证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语言表述为:

  ①举例论证:举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②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③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

  ④比喻论证: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有时一段文字中不止一种论证方法,答题时要找全。

  5.补充论据。主要考查学生*时的知识积累,要求补写出能够证明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①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论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

  ②补充道理论据时,要引用具有权威性的名言警句、诗文名句或格言、俗语等。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

  6.分析关键词语、句子或语段的含义及作用。答这类题时一要联系文章内容,尤其是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二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揣摩其具体含义。分析作用时,首先要找出论点,其次确定本段在文中地位,然后分析其对论证论点的作用(更严密、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如果考查的是在结构上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是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7.仿写。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仿照所给出的句子再写一两句话。仿写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句式一致。要分析例句的结构特点,把例句中每一句话分割成几部分,确定保留与变化部分。

  ②修辞相同。如果所给例句运用了某种修辞,仿写句子时一定要注意与例句的修辞相同。

  ③字数相等。仿写时字数要尽可能与所给例句一样多。

  ④语意连贯。所写句子要符合整段文字的内容,感**彩、语体风格应保持一致。

  8.拓展。请你就本文观点谈一点看法:答题时,首先应明确同意与否,然后展开联想,联系实际加以论证或阐述。

  中考说明文,简单来讲考的就是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文的结构及创新题型。常规答题技巧如下: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说明文的语言:*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ü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ü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

  (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菁选2篇)(扩展6)

——吕蒙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3篇

吕蒙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1

  鲁肃过①蒙屯下

  吕蒙②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③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④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⑤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⑥?”肃造次⑦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⑧五策。肃于是越席就⑨之,拊⑩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注释】

  ①过:经过。

  ②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曾经杀掉关羽。

  ③窃:私下,偷偷地,暗中。

  ④恚:恚,怒也。――《广雅·释诂二》。生气

  ⑤诣:拜访。

  ⑥虞:意料,预料。

  ⑦造次:鲁莽,轻率。

  ⑧划:筹划

  ⑨就:走进,靠近。

  ⑩拊(fǔ):抚摩。

  拜:拜望。

  【问题】

  1、(1)过蒙屯下 (2)遂往诣蒙 (3)肃于是越席就之 (4)遂拜蒙母

  2、翻译句子。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3、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4、鲁肃为什麽和吕蒙“结友”?

  5、联系《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答案】

  1(1)经过(2)拜访(3)走近(4)拜望

  2(1)(你)打算用什么计策来防备意外情况呢?

  (2)我不知道你的才能和谋略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3原先轻视,吕蒙出了五个计谋后转而尊重和亲近。

  4鲁肃起初对吕蒙不屑一顾,在和吕蒙交谈后,被他的才能和谋略所折服,于是,与他“结友”而别。

  5略。

  【译文】

  吕蒙字子明,祖籍汝南富陂。年少时去南方,依附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手下的将领,多次参加讨伐*****山越的战斗。吕蒙十五六岁时,偷偷跟随邓当参加战斗,邓当发现以后大吃一惊,大声指责吕蒙,让他回去,吕蒙不肯。回去后,邓当把这件事告诉了吕蒙的母亲,吕蒙的母亲很生气,要惩罚吕蒙,吕蒙说:“贫困的生活,低贱的地位难以让人忍受,如果侥幸立功,就可以得到富贵功名。况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母亲悲伤无奈地让吕蒙去了。

  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当陆口驻屯,经过吕蒙所在的屯下。鲁肃(当时)心里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就去拜访吕蒙。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受到重任,与蜀汉的关羽为邻**,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不测的`发生?”鲁肃轻率地回答:“事到临时怎么适宜就怎么办吧。”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而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就这个时机吕蒙为鲁肃筹划了五个应急方案,鲁肃就***离开自己的坐席,来到吕蒙身边,拍着吕蒙的背说:“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能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鲁肃就拜望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挚友后分别。


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菁选2篇)(扩展7)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菁选2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1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三、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于+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2

  1、单项选择题:如果能很快地、准确地把正确答案找出来最好,如果没有把握,就应采用排除法,即应从排除最明显的错误备选项开始,把接近正确答案的备选项留下,再分析比较剩下的备选项,进一步逐一否定,最终选定正确答案。其实,许多单项选择题的4个备选项中,除1个正确外,其余3个并非完全错误,只是不符合此题目的要求而已,有的备选项是命题者从其他章节中移植过来作为干扰项。看一下题目顺序,再回忆对照教材的顺序,就能作出正确选择。

  2、多项选择题:许多多项选择题往往出自于某一基本问题,命题者把该问题的几个要点作为正确选项。干扰项当中,有的干扰项一看就知道是错误的,则立即排除,而有的干扰项是无法一下判定对错的,甚至其本身就没错,只是被放错了位置,同单项选择题一样,看命题和教材顺序选择,依然有效。另外,选中后,一定要按照字母A、B等备选项顺序书写。

  3、名词解释:答案要简练、概括、准确,只要理解了。用自己的话去解释也可以,不必拘泥于原文。如答不上,则顾名思义,根据题目去猜想、解释其义。

  4、简答题:要努力地搜索记忆中的答案要点,作答时,答案要有层次性,要突出要点并且工整地写在试卷上,语言要做到简洁明了。不管想出了几点,作答时一定要分段,切忌把几个要点写在一个自然段之中。

  5、论述题:列出答案要点,然后对要点逐一展开叙述,把自己的能力全部发挥出来,要在深度上和广度上努力,内容多多益善。必要时,可以先在草稿纸上列出答案要点,思考一下,看能阐述多少。如果时间紧张,那就直接把几个要点作答在试卷上(注意分段并留一定空白以备叙述),然后发挥形象思维能力,千万不要怕胡思乱想,尽可能地对要点进行展开叙述。坚决做到在答案要点的基础之上多些内容。


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菁选2篇)(扩展8)

——**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复习 (菁选2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复习1

  1.省主语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前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此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3、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复习2

  一、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语文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配以课堂针对性训练和单元训练,提高应用能力。

  建立完整的语文知识系统,指的是整理、完善语文知识的各个系统。语文知识的大系统包括语音知识系统、文学知识系统、词及短语系统、单复句知识系统、修辞知识系统、标点知识系统、现代文体知识系统、古今文学常识系统、写作知识系统、文言知识系统等;语文知识的小知识系统即为每一个语文知识点的性质、分类、意义或用法。如“词”这个小系统,就包括词义、色彩轻重、范围、搭配、语体等。甚至还可分得更细,如词语的感**彩。这一轮复习中,同学们需熟悉大系统和小系统,并在复习具体知识点时,有意的将所复习的知识点和其所属的知识系统联系起来。这样做有益于开展全面的、深入的复习。

  二、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高应战能力。高考语文复习,要防止两种偏向:一是拼命做题目,自以为做得越多越好;二是不认真复习,自以为复习未必有用,指望“临场发挥”。这两种偏向都是侥幸心理的反映。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有的放矢,认真复习,突出重点,讲究实效。

  近两年来,语言知识和文学常识题比例减小,测试的重点在阅读能力、语言表达和作文这三个方面。从考生个人语文知识掌握和语言能力的实际状况上看,除作文外,失分较多的是现代文阅读和语言表达。这一轮复习中,大家一定要注意对这几部分内容的复习。

  现代文阅读着重考查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和分析能力,鉴赏和评价能力。这三方面试题的正确回答都以对文章的准确理解为前提。过去的考生答不好题,主要不是文章读不懂,试题不会答,而在于没有处理好读文章与答题的关系。因此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找到依据不同类型文章的要素读懂读通文章的基本规律,进而形成运用文中语言材料**答案的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筛选的能力,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生*时所阅读材料的内容大多是新鲜的,能否在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信息与学习效率有很大关系,因此,快速有效地阅读是语文学习应该着重培养的能力;阅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高考试卷中所占比例较大,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在阅读复习中考生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文章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语言表达题,近两年主要考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和选用、仿用、换用等能力,语言材料多来自现实生活甚至中学生的作文。这类试题多呈综合性,很少孤立考查某一个能力点;多呈开放性,答题需要一定程度的想象和联系能力。

  作文复习主要不是听老师讲,而要靠自己写。在写中提高审题能力,提高运用来自生活中的材料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同时要关注当前社会在**、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积累写作材料。

  在第二轮的复习中,也应加强对必考的古代诗文阅读的复习。本部分复习要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课本第一

  (1)吃透弄熟。各项知识构成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要通过点线面结合,记忆、分析、比较等多管齐下的方式,吃透弄熟课本知识的网络结构和深层含义。

  (2)抓好重点。考前要复习的内容面广量大,后期复习没有必要每点*均用力,学生要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衡量,抓住每一个考查范围中的重点知识。

  2.效率至上

  (1)计划性强。考生对复习的内容要作全盘考虑和分解,针对各知识点制订短期计划。

  (2)方法灵活。如利用零碎时间复习文言虚词,因分散则容易掌握。

  (3)精选试题。概括说,就是“选、读、译”。“选”的关键是精。选好后不凭借任何辅助读物自己去读它,有读不懂的地方要善于“推导”和“借助”,就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前后推敲,整体把握”。“译”的关键是准确。总之,学习文言文,目的是能够读懂浅显的文言文,了解文章的背景、写作意图、作者的观点倾向以及布局谋篇的特点等。

  三、第三轮复习

  经过第一、二轮复习以后,大家就进入了冲刺复习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家应该想到自己在通过前一段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因为时间有限,建议同学们采取这样的做法:

  1.研读考纲。《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大家复习备考的依据。大家解读考试大纲时,除要关注考试范围、新增内容外,更应该关注题型示例及样卷。它们不但让我们对高考试卷的长度、题型的大致比例有所了解,更能告诉我们本年高考题目的命题走向。

  2.回归课本。高考题目年年都有变化,但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一直都没有变化。学过的知识究竟有哪些?这就需要大家把散落在课本中的知识整理清楚。

  3.看纠错本。把纠错本中的错误按基础、文言、阅读、语言运用等分别归类,把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有目的.的精选一些材料进行训练,不让同样的错误在高考中重现。

  4.重温部分考点的重要内容。

  5.准备作文。高考作文从某一方面讲也是在考做人,因为作文就是做人。作文需实现两个再现:一是再现行为过程,作文不仅要体现对生活、人生的感悟,更要把感悟的过程展现出来,就是选取行为过程中典型的、美好的、感人的、有意义的东西再现出来。二是再现思维过程,在行为过程的再现中,揭示出思维的活动过程,这样可以使文章充实、有见地,从而起到陶冶情操、感染人的作用。

  作文占了语文试卷相当的比重,如何才能在作文时扬长避短,写出自己的特色?复习冲刺阶段,大家就要有意识地进行几个方面的训练:

  (1)梳理思想和生活的积累,从内容、语言、体裁上寻找自己的特色。话题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中常用的一种作文形式,其最大的好处,就是给考生提供了扬长避短的空间。大家可以根据读过的书,看过的精彩文章,有过的独特经历,听过的心动的事,有过的好的构思等所熟悉的内容写自己擅长的文体。在备考的最后阶段,大家要把这些材料集中起来,按道德、亲情、成长等分类,做好素材的储备。

  (2)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几个不同话题,做一些用相同材料写不同类型文章的训练,力求在任何文题下都能写出自己的闪光点。

  (3)锤炼几篇成功的范文。备考的最后阶段,最好能把一些近几年高考的满分作文从题材、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仔细推敲分析,做好迎考的准备。

  (4)注意对审题能力的培养。在高考作文题目放开的时候,考生尤其要仔细地审题,对题目内容了解得越透彻,写出的文章就越有分量。

  6.做真题。最后阶段,大家应该选做一些近3年的高考真题,以便进一步明确高考题目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检测一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审题、解题的能力方面是否还有欠缺,方便最后的复习巩固。

  7.调整状态,进入考试时间。建议大家在复习时要看练结合。可以把做真题的时间放在上午9∶00到11∶30。这样除了可以保持高考复习所需要的训练量,还可以调节自己的生物钟,保证高考时良好的精神状态。看纠错本的时候,也要注意不仅仅是用眼去看,必须随时记录一些感想、体会,思考自己当初出现问题的原因,必要的时候还要回归课本,澄清一些概念。高考虽然迫在眉睫,但复习仍需贴近考纲、教材和自己的实际。只要扎实灵活,科学得法,冲刺就能事半功倍,取得理想的效果。请即将进入高三的语文复习,按着本年级语文教学内容的安排,认真加以研究,全面进行整合,按照以上总体上的要求建议,做出具体的计划。


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菁选2篇)(扩展9)

——**高考专升本语文文言文模拟试题

**高考专升本语文文言文模拟试题1

  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试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第1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划横线字的含义。

  鄙:__________

  贰:__________

  庸:__________

  己:__________

  参***:鄙:边界,边邑。贰:两属,属二主。庸:同“用”。及:赶匕。

  第2题 这段话揭示了共叔段怎样的性格特点?体现了郑庄公怎样的性格特征?

  参***:共叔段“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表现出他贪得无厌、狂妄愚蠢的性格特点.和他不断扩大**范围,图谋与郑庄公分庭抗礼乃至谋取王位的野心。郑庄公老谋深算、工于心计、阴险毒辣。

  第3题 这段话揭示了什么?

  参***:揭示了春秋时期**阶级内部**之争的残酷无情和封建社会仁义道德的虚伪性。

  阅读《前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试题。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第4题 “吾”与“子”分别**了作者的哪两种心理状态?

  参***:“吾”与“子”指“苏子”与“客”,实际上**着苏轼的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子”**着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吾”**着作者**失意的苦闷。

  第5题 这段文字表达的人生态度是什么?作者谈这种人生态度的作用是什么?

  参***:这段文字表达了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消极人生态度。为后文倡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设置靶标。

  第6题 这段文字突出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参***: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情景交融,情理相生;语言骈散结合,意境悠远。

  阅读陆游《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然后回答下面试题。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1

  第7题 统摄全诗内容的是哪句诗?从中可以看出本诗揭露的对象主要是什么?

  参***:“和戎诏下十五年”。揭露的对象主要是南宋**集团妥协投降的和戎**。

  第8题 “今宵”、“月夜”在全诗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参***:“今宵”说明三个场景都是在同一天晚上;“月夜”贯穿全诗,将三个不同场景笼罩在一起,凝聚在同一月光下,构成一幅对比鲜明的关山月夜的全景图。


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菁选2篇)(扩展10)

——祭妹文文言文翻译

祭妹文文言文翻译1

  清代:袁枚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眣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殜,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傍,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睟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