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3篇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1
一、赏形探妙
读文章题目,明确茅盾礼赞的对象是白杨树。
出示两幅图,请同学判断下面哪一幅图是白杨树?并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朗读课文第五段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文字,找出语言上的特别之处。
两次写到“笔直”;“绝无”“绝不”;“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三次提到“向上”。
重复用词,强化白杨树的特点。
为了突出白杨树的这些特点,作者在文中还采用了哪些方法?
欲扬先抑,同类对比:文中第七段及最后一段
课外拓展:
老舍《济南的冬天》、宗璞《西湖的绿》、张抗抗《牡丹的拒绝》中的片段
环境衬托:文中第二段
总结:
二、悟神寻径
茅盾写此文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
阅读课文第七段,明确他要礼赞的是北方的农民、保卫家乡的士兵和民族****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所以全文用的是象征手法。
了解象征手法的相关知识(作业本),重点关注:象征之物和被象征之物之间必须有某种相似的特点。
那么作者是怎么建立起白杨树和所咏之物之间由此及彼的联想的呢?
(1)形体特点与精神特性一一对应;
(2)在绘形同时,采用特别语言,(比如“笔直”、“向上”、“挺拔”“不折不挠”)让人很容易产生相关精神品质的联想,完成了象征手法的建构。
因此用反推的方式,我们可以得到解读象征手法的基本路径:
三.联读活用
物象特点:地面的生存状态:个体是孤离;地下的生存状态:根系相连,团结一致。
写作背景:1940年,**战争初期,**民族处于水生火热之中。
对应品性:长期的阶级**,使人们过着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长期的奴化**,使人们的精神萎靡不振。他们似乎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挣扎,似乎彼此孤离着,但这只是生活的表象,就像树在地面上的表象景观。**民族是有凝聚力的。当遇到**,特别是当民族危亡无情地置于人们面前时,清贫的**儿女定会****,进行殊死**的。
主题阐释:艾青以诗人**的心灵感受和锐利的**目光深切地体察到了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那泥土下紧紧纠缠的根须,是我们之间的一线血脉!我们没有丢掉这血脉!我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为深爱的祖国而战斗到底!
物象特点:一二两句中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奔泻,从容自得。三四两句中泉水冲荡下山,掀起波澜。
写作背景:白居易此时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可怜朝暮景,消在两衙中”(《秋寄微之十二韵》),觉得很不**。
对应品性:一二两句的白云清泉对应的是白居易所追求的`恬淡的胸怀、闲适的心情;三四两句对应的是在朝为官,在纷扰的社会推波助澜。
主题阐释:全诗表达的是白居易渴望早日摆脱世俗的坦荡淡泊的情怀。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1)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5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品质。
特点:象征手法,在记叙中抒情。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消极**、积极xx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根据地。作者从**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xx**区,没有****,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下的**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二、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 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 ,赞美白杨树收尾。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讲读课文
1、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
2、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时,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性格。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四、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的一篇散文,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抒发了对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军民的顽强意志和**精神的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由“雄壮”、“伟大”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写作思路等都清晰易懂,至于时代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想教给学生一种读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散文优美抒情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读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
2.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难点:象征写作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教学设想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
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章:《白杨礼赞》。
大家先把书翻到单元提示,快速默读,告诉老师你读取到哪些信息。
单元文体、散文分类、文章内容、作用、学习的方法等。
二、解题
从题目你能读取到哪些信息?
写作的内容、作者情感、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等。
三、走进作者,交代背景。
作者简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和伟大**家、文学家。**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时代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作者从西北**军民身上看到了**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四、梳理字词
读课下注释及课后读读写写,勾画重点词语。
强调两个词语两个拼音:
坦荡如砥潜滋暗长qiú枝jué强
(同义复合词)
五、理清思路
三步走: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
2、概括每一段内容:划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或者用一两个词语自己概括。
3、合并相同内容段落。
第一段(第1段):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照应题目开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总领全文
第二段(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烘托融情于景(纯粹的景没有生命力)一波三折欲扬先抑(情感变化)照应开头
第三段(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凡)。
第四段(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托物言志对比欲扬先抑象征:物—人—精神
象征就是托物言志、托义于物、借物抒情,即作者把所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称赞的事物之上的一种写作手法。
白杨树象征了****下的**军民,象征了整个**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在那个**灭种的危机关头,这正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所在,是我们民族求得**和**的基石!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是的,生活在当今幸福时代的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振兴**的使命!
朗读由物及人改句式四个反问构成排比句式
第五段(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梳理过渡段及抒情线索。
1、段与段之间用哪个相似的句子衔接的。
学生齐读1、4、6、9段。
4、6两段是过渡段,串起全篇。
2、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凡。
如果说全篇的梳理是面,过渡段是线,文章中则洒满了闪闪发光的点。
照应题目开篇点题感情基调总领全文铺垫烘托融情于景一波三折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对比反问象征手法首尾呼应妙用修辞
托物言志与象征的区别:
1、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作者的主观感情。
2、象征存在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而托物言志则含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兰”“竹”“菊”意义比较明显。
3、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象征是以物喻人。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探究白杨树的不*凡,理解作者赋予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探究白杨树的不*凡,理解作者赋予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所赋予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小白杨》引入
2、解题“礼赞”的含义是什么?选择下列义项。
A、表示高度的赞扬B、表示尊敬和赞美C、表示某种礼貌和风格
3、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预习
无边无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虬枝()
坦荡如砥()恹恹欲睡()秀颀()桠枝()晕圈()
2、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画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
点名读画出语句,强调怀着赞美之情。
3、文中反复赞美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凡的一种树”。“极普通”和“不*凡”矛盾吗?应该怎样理解?
三、再读课文,探究主旨
探究白杨树之“不*凡”
要求:细读课文,找出你所感受到的白杨树不*凡的语句、段落,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1、生长环境
2、外部形态
3、内在精神
4、与楠木对比
四、拓展迁移白杨树生长习性
白杨树能在戈壁上生长,生命力强。喜光,不耐阴,耐严寒,零下40度的条件下无冻害。耐干旱气候,但不耐湿热,南方栽培易病虫害,且主干弯曲常呈灌木状。耐贫的轻碱土,耐含盐量在0。4%以下的土壤,但在粘重的土壤中生长不良。深根性,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根蘖强。抗风、抗病虫害能力强。寿命达90年以上。
总结:白杨树尤其适合西北土质
出示几张景泰至白银路边的树木照片,如今西北地区的植被数量、面积都在逐渐减少,当下正值植树季节,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并鼓励身边的人们多植树,尤其是适合我们西北地区土质的白杨树,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五、布置作业
积累字词,背诵第7段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军民的顽强意志和**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思路都很清晰易懂,至于****,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进行散文欣赏,着重赏析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生分析: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已初步养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初三学生已阅读了《荔枝蜜》,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所了解。据**,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运用的兴趣。
设计理念: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因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主动**,带着问题进课堂,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与交流。
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教师要了
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情感,通过范例,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同化或渗化。
学习需要自主建构,自主建构需要信息技术*台的**。充分运用计算机多**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能力。首先用多**向同学展示白杨树的直观形象,配合课文朗诵,刺激学生视觉和听觉器官,激情导趣,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的动机。再从网上下载某种植物的形象,引发学生的联想力,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自觉、主动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人新课。
2.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派消极**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根据地。作者从**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区,没有****,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下的**军民和**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主宰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在学生掌握字词读音后,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其中几个字词连词成段,进行口头表达练习,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4.学生迅速默读全文,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凡。
第四部分(第7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8--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的。然后思考: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总体印象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4.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恹恹欲睡。
5.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凡。
6.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想像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为什么在见到白杨树时会惊奇地叫了一声。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时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描写白杨树的内容。
2.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性格。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记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人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下的**军民和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
四、学习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高声齐读课文第五部分。
2.学生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然后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军民,消极**的*派,呼应篇首。
五、学生速读全文
1.思考: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这篇文章运用的是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下的**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的**。作者把歌颂*、歌颂**军民这样鲜明的**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总结全文,了解本文的写作线索。
明确: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凡的景,不*凡的形,不*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六、布置作业
1、熟读
2、背诵。
3、思考: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2)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 (菁选3篇)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探究白杨树的不*凡,理解作者赋予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探究白杨树的不*凡,理解作者赋予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所赋予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小白杨》引入
2、解题“礼赞”的含义是什么?选择下列义项。
A、表示高度的赞扬B、表示尊敬和赞美C、表示某种礼貌和风格
3、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预习
无边无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虬枝()
坦荡如砥()恹恹欲睡()秀颀()桠枝()晕圈()
2、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画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
点名读画出语句,强调怀着赞美之情。
3、文中反复赞美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凡的一种树”。“极普通”和“不*凡”矛盾吗?应该怎样理解?
三、再读课文,探究主旨
探究白杨树之“不*凡”
要求:细读课文,找出你所感受到的白杨树不*凡的语句、段落,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1、生长环境
2、外部形态
3、内在精神
4、与楠木对比
四、拓展迁移白杨树生长习性
白杨树能在戈壁上生长,生命力强。喜光,不耐阴,耐严寒,零下40度的条件下无冻害。耐干旱气候,但不耐湿热,南方栽培易病虫害,且主干弯曲常呈灌木状。耐贫的轻碱土,耐含盐量在0。4%以下的土壤,但在粘重的土壤中生长不良。深根性,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根蘖强。抗风、抗病虫害能力强。寿命达90年以上。
总结:白杨树尤其适合西北土质
出示几张景泰至白银路边的树木照片,如今西北地区的植被数量、面积都在逐渐减少,当下正值植树季节,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并鼓励身边的人们多植树,尤其是适合我们西北地区土质的白杨树,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五、布置作业
积累字词,背诵第7段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底蕴和情感,学习并积累文章的优美语言。
2、领会烘托、对比、先抑后扬、象征等手法表现主题的写法,并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和写作中。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礼赞”的内涵,领会作者热情讴歌**民族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之思想感情。
2、继承和发扬当年**军民的爱国**思想感情,把自己锻炼成不怕困难的.生活强者。
三、过程与方法:
1、从课内往课外拓展,将“读”“写”“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2、上课重点放在思考感悟和动笔训练。
3、先学后教,教为学服务,在学生的难点处适机点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情感与结构,学习象征等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及作用。
五、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整体感知,把握线索结构和感情基调等)
第二教时:合作探究,赏析本文的艺术手法及其妙处。
【教学要点】
1、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2、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3、探究二:品味描写景物遣词造句的特色。
4、总结本节课内容要点。
5、布置作业:写两个作文片段,运用本文技法。
第二教时
一、导入,朗读全文。
二、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一)问题导学,复习旧课。
(二)明确主题: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和内在品格三方面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先抑后扬等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品质。
三、探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赏析象征及其表现效果。
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与比喻有什么区别?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
(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
(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贵族化的楠木又象征什么呢?
(1)白杨树本身特点就是高大挺直,生命力顽强。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显示了不软弱,不动摇的顽强的精神,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用它象征内在品格近似的北方的农民和在敌后广大土地上守卫家乡的哨兵,也象征了在华北*原谱写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2)作者为什么运用象征,而不直接写**军民呢?
“人贵直,*曲”。美文运用象征,使文章显得含蓄委婉,让意境更美,给读者留下揣摩玩味的余地,同时,也可以逃过特定环境的**劫难。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二)赏析先抑后扬的手法,理解其作用。
1、朗读第二段和第三段,思考:上下文是怎样衔接的?文意的重点在“单调”,还是“惊奇”?
明确:描述完高原景色,写景色给作者的感受是先“雄壮”后“单调”,为写见到白杨树“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意在突出白杨树蓄势。强调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凡,即给西北高原带来无生机和活力,祛除色彩的单调的,给广阔无边的高原增添美感,让人们耳目一新、赏心悦目。
2、朗读第七段开头至“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思考:文意突出的“美女子”还是“伟丈夫”?
明确:先说长得太挺直的白杨树称不上“树中的美女子”,看似个缺点,而后强调它与西北风抗争的气质像是“树中的伟丈夫”。贬低它外形上缺乏多姿多彩,意在强调高大的白杨树具备的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等气质美,后者才是作者想赞美的部分。可见,白杨树属于内在美胜于外在美的一种树!
四、探究二:本文语言朗朗上口、生动形象,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谈谈它的妙处。
(一)词语运用准确、凝练、生动。
(1)第二自然段怎样描写高原景色的?在遣词造句方面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明确:语言凝练优美,又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
(2)课文第5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树干树枝树皮运用哪些形容词?请找出来加以品赏。
明确:用“笔直”写树干树枝;用“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丫枝,用“片片向上”写叶子;用“光滑”写树皮的质地,用“银色”“淡青色”写树皮的颜色。用“倔强挺立”和“不折不挠”写白杨树外在形象的同时,也含蓄地赞美它的品格和气质了!
(3)课文第7段用哪些生动凝练的词语高度概括白杨树的内在品格的?请找出来品赏。
明确:“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这些词语与上文是否重复出现呢?没有,作者有意避开重复运用,值得我们写作上学习。这些简洁凝练带有归纳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蕴含丰富,是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外形特征浮想联翩和反复咀嚼感悟得来的结果。它们恰恰与北方抗战军民的优秀品质相吻合。
(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来,仔细品味。
四、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五、布置作业:
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种事物,给予热情赞美。要求:
1、先写外在特点,再写内在精神,语句表达务必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先抑后扬的技巧。
2、写真情实感,**顺理成章,反对牵强附会。
3、字数不少于600字。
板书设计
14、白杨礼赞
茅盾
一、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二、赏析写法,理解作用。
1、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先抑后扬及其作用
3、遣词造句及其作用
三、布置作业,迁移运用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并做以下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倦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学生说出一点即可。)
8.研读赏析第7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①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②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③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④本段的四个排比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⑤背诵本段。
(2)小组**交流发言。
明确:(①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②欲扬先抑。③北方农民、**军民以及敌后**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白杨树以不*凡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了民族****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④“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⑤指导背诵。)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1.象征
2.排比、反问
景美------------------形美----------------神美
赞美白杨树的不*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多**播放旋律高亢优美的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屏幕投放“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学生交流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由此导入本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教学呈现
1.谈一谈
学生呈现并交流课下收集的背景资料。
2.读一读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然后进行朗读交流。学生交流的句式为(投放大屏幕):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理一理:篇章结构。
4.品一品:写法、语言(培养学生质疑、品读、揣摩的能力)。
(1)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2)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3)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5)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此环节中,师生探究出:
(1)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2)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义作铺垫。
(3)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在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直说的方式改写本文,以便更好地理解象征的写法。)
5.想一想:探究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6.练一练: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3)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菁选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军民的顽强意志和**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思路都很清晰易懂,至于****,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进行散文欣赏,着重赏析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生分析: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已初步养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初三学生已阅读了《荔枝蜜》,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所了解。据**,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运用的兴趣。
设计理念: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因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主动**,带着问题进课堂,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与交流。
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教师要了
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情感,通过范例,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同化或渗化。
学习需要自主建构,自主建构需要信息技术*台的.**。充分运用计算机多**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能力。首先用多**向同学展示白杨树的直观形象,配合课文朗诵,刺激学生视觉和听觉器官,激情导趣,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的动机。再从网上下载某种植物的形象,引发学生的联想力,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自觉、主动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人新课。
2.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派消极**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根据地。作者从**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区,没有****,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下的**军民和**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主宰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在学生掌握字词读音后,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其中几个字词连词成段,进行口头表达练习,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4.学生迅速默读全文,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凡。
第四部分(第7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8--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的。然后思考: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总体印象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4.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恹恹欲睡。
5.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凡。
6.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想像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为什么在见到白杨树时会惊奇地叫了一声。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时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描写白杨树的内容。
2.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性格。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记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人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下的**军民和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
四、学习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高声齐读课文第五部分。
2.学生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然后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军民,消极**的*****派,呼应篇首。
五、学生速读全文
1.思考: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这篇文章运用的是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下的**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的**。作者把歌颂*、歌颂**军民这样鲜明的**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总结全文,了解本文的写作线索。
明确: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凡的景,不*凡的形,不*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六、布置作业
1、熟读。
2、背诵。
3、思考: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2
一、教学思路
部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散文单元。
散文以包蕴万千的内容,丰富的哲理、精深的思想、巧妙的语言成为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极佳媒介,特别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散文的行文思路,作家的文风学养,都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最容易学习和模仿的,好的散文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教学提供了难得的范例。
散文融情、理、趣于一体,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一个个美的不同角度,**拓展了学生的审美视野,有助于学生审美感受力和鉴赏能力的提升。
现代散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带着学生去体会美,即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情感美,哲思美。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阅读不同类型的散文,了解不同散文的特点。《背影》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表现永恒的父子之情;《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讴歌昂扬刚健的民族精神;《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是充满哲思的文章,思考生命的永恒和人生的真谛。《昆明的雨》是一篇以雨为话题,展现雨季中寻常生活的美感与诗意。《背影》《白杨礼赞》两篇文章都有一个集中的具体的形象;《昆明的雨》没有一个集中的具体的描述形象,更散一些;但是这几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所写的景,人,事,物,都凝聚于一条线。这三篇文章在构思上有个共同的特点,表达情感的句子回环往复,构成文章的回环之美。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写法,品味语言。《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经典名篇。学生对这一类散文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引导细致阅读上下功夫。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2、认识课文
大声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用一句带有四字词语的话说说读到了什么?
读到了作者对白杨树的深情赞美。
读到了白杨树生长在西北无边无垠的高原上。
读到了白杨树不屈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读到了白杨树丫枝绝不旁逸斜出。
读到了白杨树的倔强挺立。
读到了白杨树伟岸质朴。
读到了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象征了北方农民。
读到了白杨树力求上进的精神象征了我们民族****中的精神。
师:总结一下,就是作者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白杨树的外形,白杨树的精神,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以上这些内容就像一粒粒珍珠,被作者用一条线串了起来。这条线是——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赞美白杨树,作者用了——“不*凡”这个词语。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5次,形成回环往复之美。
3、说说“不*凡”这个词
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写白杨树不*凡的段落,再圈点勾画出写白杨树不*凡的句子,最后用
“白杨树不*凡在——”
的句式说话。
白杨树不*凡在它的生长环境是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
白杨树不*凡在它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不*凡在它有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白杨树不*凡在它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白杨树不*凡在它在北方风雪的**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
白杨树不*凡在它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白杨树不*凡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白杨树不*凡在它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白杨树不*凡在它的傲然挺立象征了守为家乡的哨兵。
白杨树不*凡在它象征了在华北*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不*凡在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中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从整篇文章角度,谈谈作者构思的不*凡
文章一共9个自然段。第一段,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总起全文。
第二段,描写西北高原景色,突出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第三段,写作者猛然见到白杨树时的'惊喜。
第四段,赞美白杨树的不*凡。
第五段,详写白杨树的外形。
第六段,赞美白杨树。
第7段,写白杨树的内在精神,揭示其象征意义。
第8段,直接点名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9段,通过与楠木对比,赞扬白杨树。
通过以上对段落的分析可以看出,1、4、6、8、9段都反复说道“白杨树是不*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情感是贯穿全文的线,围绕这条线,作者写了白杨树的生存环境,外形和内在精神,从而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精读课文第7段,说说写作手法的不*凡
1、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个层次。
2、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层意思。
3、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次变化的语气。
女生读第一个层次,男生读第二个层次,共读第三个层次。
前三句先说白杨树不美,第四句赞扬白杨树是伟丈夫,紧接着连用四个反问句,将白杨树与北方农民、北方的抗战军民、抗战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建立起联系,层层深入揭示出它的象征意义。欲扬先抑,显出文章波澜。有对比,有排比,使文章意趣盎然。
仿照第7段,以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为描写对象,写一段150字的片段。
4、总结
这节课我们用“不*凡”这个词贯穿了整个课堂,读白杨的不*凡,析课文构思的不*凡,赏段落结构的不*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讨论、交流等过程,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文章层次和象征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通过课前查资料教师补充的方式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赞美)。
(三)深入研读
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
(学生读课文圈点勾画)
2、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凡的。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暗示陕甘宁边区**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特征?
(外形和精神,外形从枝、叶、干、皮几个方面)。
(四)拓展延伸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仅仅是写白杨树吗?运用了什么手法?
(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精神。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五)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图片,回顾本课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作业:课下阅读茅盾的其他著作,或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个自己喜欢的事物,和同学分享。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4
指导思想:
1、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因势而导,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2、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内引外联,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自然延伸、扩展,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1、本文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都与象征有关,因而,必须学习、理解、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运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练习。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以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及其象征意义为重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
3、围绕象征手法,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
教学要点:
1、激趣、导入,出示《白杨树》挂图;
①学生口述白杨树的外形及其气质,包括枝、叶、干的色泽、形态;
②学生展开丰富联想,由白杨树联想到人,联想到人的某种精神品质;
③引出茅盾的《白杨礼赞》
2、作品背景介绍,为学生理解课**好辅垫。
3、学习课文:
①第一次读课文。先由两位学生朗读,然后教师正音,要求学生疏通字词,读通长句。
②第二次读课文。由朗读能力较强的`两位学生读。解决以下问题:
a、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
b、文中几次直接表达了这种感情,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
③第三次读课文,重点导读4、5、6自然段。理解作者为什么对白杨树有这种感情,为什么作者说白杨树是极普通的,然而是不*凡的。
④第四次读课文,重点阅读7、8自然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对于白杨树的力求上进的精神特质,作者是由哪些方面联想到的。
4、教师小结象征手法的特点
5、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训练。
①你以为在新时代白杨可以象征哪种精神、哪类人?
②口头描述门、梅的外形并由此产生的联想。
③任选一种事物,先口述其外形特点,展开联想,最后用象征手法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郁郁葱葱的树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满目苍翠,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生机。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树风韵,领略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树雄姿。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走近挺拔的白杨树,感受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怀。
板书:白杨礼赞
二、明确目标(生齐读)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走近作者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主要作品:长篇小说《虹 》、《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作《子夜》,是**现代现实**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四、走近课题
师:文章的题目会透露给我们很多信息,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何不直接叫“白杨赞”,你怎么理解“礼赞”呢?
“礼赞”:崇敬地赞美。
“白杨礼赞”:“礼赞白杨”,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尊敬。
五、整体感知——赞白杨
1、师:从题目中,我们很明显知道了作者要赞美白杨,而且作者在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文中这样直抒胸臆的句子有好几处,你能找到吗?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师:这些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生**发言,师明确:一线串珠抒情线索,与标题相呼应。)
2、师:依据本文的抒情线索,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给文章划分层次和概括各部分内容,你来试一试。(生小组合作,师明确)
第一部分:(1)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5—6)描绘白杨树的外部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凡。
第四部分:(7—8)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9)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细读文本——如何赞
师:本文首尾呼应,全篇充满作者对白杨树热情洋溢的赞美,文中重复出现的一个词眼你注意到了吗?
生:不*凡
师:那作者都是从哪几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凡的呢?(小组合作)
(一)生长环境不*凡
(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追问:
1、看到这样的环境,作者产生怎样的感想?(雄壮、伟大)
2、当你长时间看着这样的景象又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单调)
3、作者为什么会强调这两种完全相反的感想?
(形成对比,分别从正面和反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凡。)
小结:第2段交代白杨树生长环境,烘托“不*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出场铺垫、蓄势。
(二)外在形态不*凡
师:在这样雄壮伟大而又略显单调的'环境中,引得作者一声尖叫的白杨树到底长什么样呢?(指名读第5段)
要求:画出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
干:笔直、绝无旁枝
枝:笔直、紧紧靠拢
叶:片片向上
皮:光滑淡青色
(力争上游 倔强挺立 努力向上 不折不挠)
小结: 第5段通过对白杨树外形的描写体现出白杨树的不*凡,它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令人敬佩。
(三)内在品质不*凡
师:作者不仅仅把白杨树当树来写,而是把它当成形神兼备的人来写。第7段开头出现两个什么特别的称呼呢?(齐读第7段)
生:好女子,伟丈夫
师:好女子与伟丈夫各有什么特点呢?作者认为白杨树是什么呢?
好女子 伟丈夫
婆娑 ——对比—— 严肃 坚强不屈
屈曲盘旋 伟岸 正直朴质
温和 靠紧团结
挺拔 力求上进
师:本段作者想要赞美白杨树的内在品质,没有直接进行赞美,而是先说“它没有……没有……也许你要说它不美”,这是什么写法? (欲扬先抑)
师:作者仅仅是为了写白杨树吗?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1、象征: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达某种意义,这一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
2、象征意义:
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北方农民
坚强不屈 —— 哨兵
团结、力求上进 ——精神和意志
3、作者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齐读第7段“难道……”)
以反问强化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以层层递进步步深化内容,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四)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用?(生讨论,师明确)
与白杨树形成对比: 把白杨树普通而“不*凡”与贵族化楠木对比;赞美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的精神和品格,与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对比。
七、悟主旨
师:作者为什么要借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出示背景链接:
《白杨礼赞》写于**人民**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民族**战线濒于**的局面,*****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区军民的**生活,看到了**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师: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师:在了解了写作背景之后,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呼之欲出了。
明确:本文采用象征手法,勾画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突出了白杨树不*凡的形象,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具有的**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八、结束语
师:作者曾为画家沈逸千所作白杨图题诗一首,为白杨精神做了最好注解。(生齐读)
题白杨图
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九、拓展练习
请运用联想与想象,选一幅图片说说它的象征意义。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并做以下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倦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明确:(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学生说出一点即可。)
9.研读赏析第7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①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②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③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④本段的四个排比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⑤背诵本段。
(2)小组**交流发言。
明确:(①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②欲扬先抑。③北方农民、**军民以及敌后**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白杨树以不*凡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了民族****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④“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⑤指导背诵。)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1.象征
2.排比、反问
景美------------------形美----------------神美
赞美白杨树的不*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多**播放旋律高亢优美的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屏幕投放“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学生交流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由此导入本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教学呈现
1.谈一谈
学生呈现并交流课下收集的背景资料。
2.读一读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然后进行朗读交流。学生交流的句式为(投放大屏幕):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理一理:篇章结构。
4.品一品:写法、语言(培养学生质疑、品读、揣摩的能力)。
(1)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2)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3)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5)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此环节中,师生探究出:
(1)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2)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义作铺垫。
(3)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5)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在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直说的方式改写本文,以便更好地理解象征的写法。)
5.想一想:探究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6.练一练: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8
一.赏形探妙
读文章题目,明确茅盾礼赞的对象是白杨树。
出示两幅图,请同学判断下面哪一幅图是白杨树?并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朗读课文第五段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文字,找出语言上的特别之处。
两次写到“笔直”;’“绝无”“绝不”;“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三次提到“向上”。
重复用词,强化白杨树的特点。
为了突出白杨树的这些特点,作者在文中还采用了哪些方法?
欲扬先抑,同类对比:文中第七段及最后一段
课外拓展:
老舍《济南的冬天》、宗璞《西湖的绿》、张抗抗《牡丹的拒绝》中的片段
环境衬托:文中第二段
总结:
二.悟神寻径
茅盾写此文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
阅读课文第七段,明确他要礼赞的是北方的农民、保卫家乡的士兵和民族****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所以全文用的.是象征手法。
了解象征手法的相关知识(作业本),重点关注:象征之物和被象征之物之间必须有某种相似的特点。
那么作者是怎么建立起白杨树和所咏之物之间由此及彼的联想的呢?
(1)形体特点与精神特性一一对应;
(2)在绘形同时,采用特别语言,(比如“笔直”、“向上”、“挺拔”“不折不挠”)让人很容易产生相关精神品质的联想,完成了象征手法的建构。
因此用反推的方式,我们可以得到解读象征手法的基本路径:
三.联读活用
物象特点:地面的生存状态:个体是孤离;地下的生存状态:根系相连,团结一致
写作背景:1940年,**战争初期,**民族处于水生火热之中
对应品性:长期的阶级**,使人们过着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长期的奴化**,使人们的精神萎靡不振。他们似乎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挣扎,似乎彼此孤离着,但这只是生活的表象,就像树在地面上的表象景观。**民族是有凝聚力的。当遇到**,特别是当民族危亡无情地置于人们面前时,清贫的**儿女定会****,进行殊死**的。
主题阐释:艾青以诗人**的心灵感受和锐利的**目光深切地体察到了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那泥土下紧紧纠缠的根须,是我们之间的一线血脉!我们没有丢掉这血脉!我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为深爱的祖国而战斗到底!
物象特点:一二两句中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奔泻,从容自得。三四两句中泉水冲荡下山,掀起波澜。
写作背景:白居易此时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可怜朝暮景,消在两衙中”(《秋寄微之十二韵》),觉得很不**
对应品性:一二两句的白云清泉对应的是白居易所追求的恬淡的胸怀、闲适的心情;三四两句对应的是在朝为官,在纷扰的社会推波助澜。
主题阐释:全诗表达的是白居易渴望早日摆脱世俗的坦荡淡泊的情怀。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探究白杨树的不*凡,理解作者赋予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探究白杨树的不*凡,理解作者赋予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所赋予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小白杨》引入
2、解题“礼赞”的含义是什么?选择下列义项。
A、表示高度的赞扬B、表示尊敬和赞美C、表示某种礼貌和风格
3、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预习
无边无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虬枝()
坦荡如砥()恹恹欲睡()秀颀()桠枝()晕圈()
2、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画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
点名读画出语句,强调怀着赞美之情。
3、文中反复赞美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凡的一种树”。“极普通”和“不*凡”矛盾吗?应该怎样理解?
三、再读课文,探究主旨
探究白杨树之“不*凡”
要求:细读课文,找出你所感受到的白杨树不*凡的语句、段落,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1、生长环境
2、外部形态
3、内在精神
4、与楠木对比
四、拓展迁移白杨树生长习性
白杨树能在戈壁上生长,生命力强。喜光,不耐阴,耐严寒,零下40度的条件下无冻害。耐干旱气候,但不耐湿热,南方栽培易病虫害,且主干弯曲常呈灌木状。耐贫的轻碱土,耐含盐量在0。4%以下的土壤,但在粘重的土壤中生长不良。深根性,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根蘖强。抗风、抗病虫害能力强。寿命达90年以上。
总结:白杨树尤其适合西北土质
出示几张景泰至白银路边的树木照片,如今西北地区的植被数量、面积都在逐渐减少,当下正值植树季节,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并鼓励身边的人们多植树,尤其是适合我们西北地区土质的白杨树,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五、布置作业
积累字词,背诵第7段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的一篇散文,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抒发了对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军民的顽强意志和**精神的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由“雄壮”、“伟大”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写作思路等都清晰易懂,至于时代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想教给学生一种读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散文优美抒情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读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
2.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难点:象征写作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教学设想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
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章:《白杨礼赞》。
大家先把书翻到单元提示,快速默读,告诉老师你读取到哪些信息。
单元文体、散文分类、文章内容、作用、学习的方法等。
二、解题
从题目你能读取到哪些信息?
写作的内容、作者情感、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等。
三、走进作者,交代背景。
作者简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和伟大**家、文学家。**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时代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作者从西北**军民身上看到了**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四、梳理字词
读课下注释及课后读读写写,勾画重点词语。
强调两个词语两个拼音:
坦荡如砥潜滋暗长qiú枝jué强
(同义复合词)
五、理清思路
三步走: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
2.概括每一段内容:划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或者用一
两个词语自己概括。
3.合并相同内容段落。
第一段(第1段):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照应题目开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总领全文
第二段(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烘托融情于景(纯粹的景没有生命力)一波三折欲扬先抑(情感变化)照应开头
第三段(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凡)。
第四段(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托物言志对比欲扬先抑象征:物-人-精神
象征就是托物言志、托义于物、借物抒情,即作者把所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称赞的事物之上的`一种写作手法。
白杨树象征了*******下的**军民,象征了整个**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在那个**灭种的危机关头,这正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所在,是我们民族求得**和**的基石!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是的,生活在当今幸福时代的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振兴**的使命!
朗读由物及人改句式四个反问构成排比句式
第五段(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梳理过渡段及抒情线索。
1.段与段之间用哪个相似的句子衔接的。
学生齐读1、4、6、9段。
4、6两段是过渡段,串起全篇。
2.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凡。
如果说全篇的梳理是面,过渡段是线,文章中则洒满了闪闪发光的点。
照应题目开篇点题感情基调总领全文铺垫烘托融情于景一波三折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对比反问象征手法首尾呼应妙用修辞
托物言志与象征的区别:
1.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作者的主观感情。
2.象征存在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而托物言志则含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兰”“竹”“菊”意义比较明显。
3.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象征是以物喻人。
七、收获
读文提取信息
点线面三者合一
强大的不是外表而是精神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说出全文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北方农民、哨兵所具有的团结、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植物,以及自己喜欢它的哪一种品格,互动两轮,顺势引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谈谈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
2、请学生简述文章中主要写了那些对象。
(杨树;人)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朗读课文1—6自然段,请用一个词概括杨树的特点。
(不*凡)
2、同桌合作,文中描写了杨树哪些不*凡?
(生长的环境:单调;形态:力争上游)
3、朗读课文7—9自然段,说说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哪些特点?
(生命力强;质朴、坚强、力求上进)
4、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从树过渡到人的?
(象征的手法)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相似性,为什么此处不是比喻而是象征?比喻和象征有何区别?
(比喻:喻体通常为具象的,两者是特征上的相似;象征通常是用具象象征抽象的特点,两者所体现的品格品质相似。)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请学生再次回想下自己喜欢的植物,使用象征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短文,下次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略
六、教学反思
本文写自1940年,茅盾曾经的文字多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角,此篇热情地歌颂了抗战中的.士兵百姓。《白杨礼赞》写于**人民**战争最艰苦的时期。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看到了**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结合这段创作背景,学生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茅盾写作对象及写作风格的改变。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2
《白杨礼赞》精彩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象征手法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想】
重点把握文章5、7两段,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及反问、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突出朗读。培养学生**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推进**、*等、**、友好,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观察语文课本封面,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
幻灯片:
的白杨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5-7段,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文中生字词的写法与读音。并运用圈点勾画法,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形态的。
三、再读课文,把握要旨
1、在学生回答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后,与学生共同赏析课文第5段,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2、抛出问题: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由此导入第7段。赏析本段,要求学生将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
幻灯片: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
3、抛出问题:读到这里,难道同学们还觉得本文仅仅是写白杨树吗?
4、讲解什么是象征
幻灯片:
象征是……
四、课外拓展,领会象征
1、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幻灯片:
绿色——长城——
2、听歌曲《白桦林》从中感受象征的含义
幻灯片:
《白桦林》歌词
……
3、课后阅读散文《白杨》,理解文中内容及象征手法,并与《白杨礼赞》做比较阅读。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象征
树人
北方农民哨兵
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分析白杨树的外形特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广大**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民族正直、朴质、团结、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象征手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在西北地区,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树木,房前、屋后、河畔、路旁,随处可见它的身影,它有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有顽强的生命力,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茅盾的《白杨礼赞》,一起去欣赏白杨树的英姿,一起去领略他笔下白杨树的风采。
板书:白杨礼赞。
二、题目解读
1、了解作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2、释题
礼赞的含义:“礼”,尊敬崇敬,“赞”,赞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内容,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句子。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
在是不*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读这几段文字,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四、合作探究
1、作者极力的赞美白杨树,是因为它不*凡。这篇课文作者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如果不是,那作者到底是在礼赞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齐读第七段,赏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下的**军民和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军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这种赞美呢?
补充课文的背景。《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作者从**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的**区,没有****,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下的**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4、学习象征手法。
像课文这样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就是象征。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军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通过白杨树这一艺术形象,歌颂了*******下的广大军民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5、讨论:作者借白杨树歌颂北方的**军民及其整个**民族的精神,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找出描写白杨树外部形态的句子,大声朗读,用其中的关键词句来解决这个问题。
预设: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部形态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朴质) 参天耸立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
6、白杨树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预设:正直、朴质、团结、力争上游等都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我们赋予某些事物象征意义,你都知道哪些,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请仿照课文的写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
五、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白杨树的外部形态、内在气质两方面“礼赞”了白杨树,下节课我们将从生长环境、写作手法方面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六、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4
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二、解题
茅盾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创作了《林家铺子》《子夜》《春蚕》《秋收》《残冬》等小说。在这篇散文里,茅盾把视线投向了白杨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是“礼赞白杨”,意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
三、品读全文
四、合作探究
(一)文章要赞美白杨树,第二段却没提白杨树,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删掉这一段可不可以?
(二)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五、阅读迁移
朗读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你会发现它们像一首现代诗,言简意赅,直抒胸臆。在理解这篇散文的基础上,试着用更简洁的方式概括文章的主题。
反思
《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作品,结构之完美,思想之深邃,把散文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线索清晰,条理顺畅的结构,让我们教者为之赞叹。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设计了激情导入,学生交流,感知课文,课堂小结等教学环节。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教学引导。全力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学生互相讨论,以及我及时的点拔、引导,抓住难点和重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形,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让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能力。课堂收到非常好教学效果。但正如哲学上所说的任何事物都有相对的方面,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我觉得对这堂课中问题的提出多是事先设计,不够自然,另外也比较生硬,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是天生的**家。因此课堂问题的提出真正要做到关注学生,感受学生的接受能力,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健。二、我认为自己做为一各老师在教授本篇文章时在朗读的环节上不够重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训练。还有就是在对课堂知识的拓展延伸方面的定位不够准确。在今后珠教学中我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走向更宽广的课堂教学世界。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5
一、预习课文。
1.至少读两遍课文。
2.查词典,做下列作业 题。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姗姗( ) 怅然( ) 惴惴不安( ) 谆谆告诫( )
甘霖( ) 祈盼( ) 袅袅婷婷( ) 熠熠夺目( )
B.解释下列各词语。
希冀 枕戈待旦 南辕北辙 瞻前顾后
温馨 相濡以沫 **不惊 踌躇
二、学习新课。
1.检查作业 。
2.以幸福为话题导入 新课。
什么是幸福?我们可以说自己是幸福的吗?
考试成绩很好,那是幸福;有父母的关怀,听了老师的表扬,那是幸福;与同学尽情地玩了一场,那是幸福;看了好风景,心中有说不出的快乐,那是幸福这样说来,我们的生活好像真的不缺少幸福。
作家怎么说呢?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提醒幸福》,说的是她对幸福的理解,今天我们来细细读一读,看我们能不能认同她的看法。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朗读或默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
方法:互相讨论,老师提示。
提示的内容:
A.作家说人们总是习惯在提醒中过日子,这种提醒有效没有?
显然,作家说多半没效,这到了第几自然段?应该是到第9自然段。
B.作家说了很多幸福是什么,最后则说要激情地享受每一天,举了春天时应该怎样?幸福时应该怎样。还有那些所以打头的段落,当然也是享受幸福,更应该放在起。
理解:将课文简要地分为三大节,1到9自然段为第一节,10到25自然段为第二节,26到最末为第三节。也可以把文章最末一段划出来当第四大节。
四、讨论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的第一节,提出以下问题:
A.提醒本来是什么意思?作家说,这个词的后面总是跟着不好的东西,所以有淡淡的贬义,生活中真是这样的吗?
理解:提醒本来是从旁指点,促使注意之意。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比较,会发现作家讲得还真是那么回事,提醒确实老跟着不好的东西。
D.作家说的风暴与良宵各比喻了什么?如果把这种形象化的说法换成直接说理,那又会怎样?
理解:答案可以不求致,但要理解良宵是比喻好的、美的、幸福的东西,风暴则恰恰相反。不能想象换了以后成什么样子。我们经常所说的文采就在这些地方。
C.朗读第2至第8自然段的内容。
D.请把提醒两字在文中的意思说一说,它可以用什么词来替换。
理解:这里的含义不是对灾祸的警告,而是提醒大家对幸福要珍惜。题目的提醒可以用珍惜来替换。
五、学习文章的第二大节,围绕下列问题学习。
1.默读这一节课文,寻找作家给幸福下的定义与解说,每人至少找出三条。
A.避去苦难之后的时间是什么?那就是幸福啊!
E.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
C.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
D.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
E.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
F.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在暗淡中降临。
G.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纸条这些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
H.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
J.幸福有时很短暂,不像苦难似的笼罩天空。
K.苦难的体积庞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块小小的矿石。但指针定要向幸福这一侧倾斜,因为它有生命的黄金。
L.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就看你是否珍惜;(这句话要用数学知识解说下。)
2.轻声朗读这些定义与解说,想想,毕淑敏与张洁对幸福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讨论理解:从这一段里对幸福的定义与解说中可以看出,毕淑敏所举出的几乎都是*凡的人和事.而她以为幸福就正是包含在这些*凡的人事中。因而可以看出,张洁以为的幸福足和*、安宁、生活富足;而毕淑敏对幸福的理解要宽泛得多,生活中每一件*凡小事都可以包含幸福,关键是要你自己学会倾听,学会感受。
3.理解这段文字里不容易理解的些句子。配合作业 题的第二题做。
A.第15自然段里的2、3两句怎么理解?
讨论归纳:感官的享受即指感觉器官的好的感受,这是人们天生就会的,比如天生能感觉到人体的舒适与否,但是灵魂的快意即心灵的快乐,却是要不断地训练自己才能很好地感受到的,怎样进行训练呢?即要能时时发现日常*凡生活中的美处,同学的一个微笑,老师的一次无声的鼓励,这些都是幸福,都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这种幸福,能做到这样就可以掌握幸福韵律了,也就能区分什么是灵魂的快意,什么感官的享受。
B.第18自然段的比喻句。
理解: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标本人手理解这个比喻句。
标本是我们见过的东西,五色无香,不生动,不灵活,而未制成标本之前,却是生动、灵活、色香俱全的,作家用回忆幸福标本的说法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的忽略:在幸福之中时,不知道感受,幸福离我们而去了,却去回味、追寻,念念不忘。
C.第24自然段的幸福借了机遇、友情、成功、团圆的衣裙而来,它们却不一定是幸福,甚至可能有钢铁般的心核,这些怎么理解?
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理解。
机遇这些东西很多时候确实带来幸福,但许多时候也带来不幸,这就是钢铁般的内核,是我们不能把握、无法享受的那一部分。再说,难道没有那些东西,我们就不能幸福吗?显然不是,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能发现幸福,所以并不一定要有那些东西才是幸福的,作家也就是这个意思。
六、学习课文的最后一节内容。
设想:少讲多读,在读中感受作家所说的应该如何享受幸福。
要求:注意段落的排比,要读出气势。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4)
——《白杨礼赞》的教学设计10篇
《白杨礼赞》的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军民的顽强意志和**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思路都很清晰易懂,至于****,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进行散文欣赏,着重赏析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生分析: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已初步养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初三学生已阅读了《荔枝蜜》,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所了解。据**,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运用的兴趣。
设计理念: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因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主动**,带着问题进课堂,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与交流。
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教师要了
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情感,通过范例,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同化或渗化。
学习需要自主建构,自主建构需要信息技术*台的**。充分运用计算机多**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能力。首先用多**向同学展示白杨树的直观形象,配合课文朗诵,刺激学生视觉和听觉器官,激情导趣,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的动机。再从网上下载某种植物的形象,引发学生的联想力,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自觉、主动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人新课。
2.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派消极**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根据地。作者从**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区,没有****,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下的**军民和**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主宰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在学生掌握字词读音后,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其中几个字词连词成段,进行口头表达练习,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4.学生迅速默读全文,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凡。
第四部分(第7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8--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的。然后思考: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总体印象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4.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恹恹欲睡。
5.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凡。
6.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想像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为什么在见到白杨树时会惊奇地叫了一声。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时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描写白杨树的内容。
2.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性格。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记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人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下的**军民和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
四、学习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高声齐读课文第五部分。
2.学生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然后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军民,消极**的**派,呼应篇首。
五、学生速读全文
1.思考: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这篇文章运用的是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下的**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的**。作者把歌颂*、歌颂**军民这样鲜明的**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总结全文,了解本文的写作线索。
明确: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凡的景,不*凡的形,不*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六、布置作业
1、熟读。
2、背诵。
3、思考: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白杨礼赞》的教学设计2
一、教学思路
部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散文单元。
散文以包蕴万千的内容,丰富的哲理、精深的思想、巧妙的语言成为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极佳媒介,特别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散文的行文思路,作家的文风学养,都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最容易学习和模仿的,好的散文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教学提供了难得的范例。
散文融情、理、趣于一体,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一个个美的不同角度,**拓展了学生的审美视野,有助于学生审美感受力和鉴赏能力的提升。
现代散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带着学生去体会美,即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情感美,哲思美。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阅读不同类型的散文,了解不同散文的特点。《背影》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表现永恒的父子之情;《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讴歌昂扬刚健的民族精神;《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是充满哲思的文章,思考生命的永恒和人生的真谛。《昆明的雨》是一篇以雨为话题,展现雨季中寻常生活的美感与诗意。《背影》《白杨礼赞》两篇文章都有一个集中的具体的形象;《昆明的雨》没有一个集中的具体的描述形象,更散一些;但是这几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所写的景,人,事,物,都凝聚于一条线。这三篇文章在构思上有个共同的特点,表达情感的句子回环往复,构成文章的回环之美。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写法,品味语言。《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经典名篇。学生对这一类散文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引导细致阅读上下功夫。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2、认识课文
大声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用一句带有四字词语的话说说读到了什么?
读到了作者对白杨树的深情赞美。
读到了白杨树生长在西北无边无垠的高原上。
读到了白杨树不屈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读到了白杨树丫枝绝不旁逸斜出。
读到了白杨树的倔强挺立。
读到了白杨树伟岸质朴。
读到了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象征了北方农民。
读到了白杨树力求上进的精神象征了我们民族****中的精神。
师:总结一下,就是作者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白杨树的外形,白杨树的精神,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以上这些内容就像一粒粒珍珠,被作者用一条线串了起来。这条线是——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赞美白杨树,作者用了——“不*凡”这个词语。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5次,形成回环往复之美。
3、说说“不*凡”这个词
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写白杨树不*凡的段落,再圈点勾画出写白杨树不*凡的句子,最后用
“白杨树不*凡在——”
的句式说话。
白杨树不*凡在它的生长环境是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
白杨树不*凡在它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不*凡在它有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白杨树不*凡在它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白杨树不*凡在它在北方风雪的**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
白杨树不*凡在它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白杨树不*凡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白杨树不*凡在它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白杨树不*凡在它的傲然挺立象征了守为家乡的哨兵。
白杨树不*凡在它象征了在华北*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不*凡在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中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从整篇文章角度,谈谈作者构思的不*凡
文章一共9个自然段。第一段,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总起全文。
第二段,描写西北高原景色,突出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第三段,写作者猛然见到白杨树时的惊喜。
第四段,赞美白杨树的不*凡。
第五段,详写白杨树的外形。
第六段,赞美白杨树。
第 7段,写白杨树的内在精神,揭示其象征意义。
第8段,直接点名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9段,通过与楠木对比,赞扬白杨树。
通过以上对段落的分析可以看出,1、4、6、8、9段都反复说道“白杨树是不*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情感是贯穿全文的线,围绕这条线,作者写了白杨树的生存环境,外形和内在精神,从而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精读课文第7段,说说写作手法的不*凡
1、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个层次。
2、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层意思。
3、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次变化的语气。
女生读第一个层次,男生读第二个层次,共读第三个层次。
前三句先说白杨树不美,第四句赞扬白杨树是伟丈夫,紧接着连用四个反问句,将白杨树与北方农民、北方的抗战军民、抗战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建立起联系,层层深入揭示出它的象征意义。欲扬先抑,显出文章波澜。有对比,有排比,使文章意趣盎然。
仿照第7段,以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为描写对象,写一段150字的片段。
4、总结
这节课我们用“不*凡”这个词贯穿了整个课堂,读白杨的不*凡,析课文构思的不*凡,赏段落结构的不*凡。
《白杨礼赞》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理解象征手法,白杨礼赞。
2、感受**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白杨》。
2、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板书:白杨。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4、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二、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自主学习:把课文默读一遍,并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
2、趁机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白杨礼赞》。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下的**军民和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这样能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
4、补充课文的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派消极**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根据地。作者从**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区,没有****,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下的**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5、学习象征手法。
《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四.总结
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杨进行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深入地研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和常用词语。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听写生字。
2. 复习象征手法。
二.研读课文。
1.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呢?
明确: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
2. 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5-8段)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
明确: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7-8段是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 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
要词语。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
明确: 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部形态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质朴)
参天耸立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凡。
4.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l)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什么手法?
《白杨礼赞》的教学设计4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初中后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初步养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
七年级时学习了《短文两篇》,对托物言志的写法已有所了解,结合本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但是由于所处时代的隔膜,学生对本文作者运用托物言志写法的相关背景缺乏了解,需要在学习中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对于本文在层层递进的排比中明晰深化的象征意义,需要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领会。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依循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象征手法,认识托物言志。
3、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依循文章的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学习象征手法,理解象征意义,认识托物言志。
教学创意:
以读识文、以读悟情、以读会意。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铺礼赞之情
(一)解题,定情感基调。
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4课《白杨礼赞》(板书)。看文章题目,大家认为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明确:充满敬意的赞美。礼赞。崇敬和赞美。
(二)掠句,证情感深厚。
除了文题,文章中还有没有哪些句段直接表现了这种赞美之情?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诵读,展情感浓郁。
第1段、第9段齐读,第4段、第6段、第8段指名读。指导学生通过调整语速、重音、停连,用诵读展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四)问疑,理情感层次。
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同时,更进一步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二、由浅入深,徜礼赞之线
(一)通读全文,梳理线索。
文章围绕赞美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展开?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作者对白杨树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情感层次。
(二)研读文本,感知赞美
1、初见白杨,昂扬情绪
(1)在哪里初见白杨树?环境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文句看出来?
明确:高原;辽阔*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诵读)。
(2)这样的高原图景给了作者怎样的感想?
明确:先是“雄壮”“伟大”,而后滋长出“单调”。
(3)“单调”的感受是怎样改变的?变成了怎样的情绪?“单调”有什么作用?
明确:看见了一排,或者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诵读);变成了惊奇、昂扬(诵读);欲扬先抑。
2、凝视白杨,倾心形貌
(1)过渡:既然白杨树让人在“惊奇”中叫出声来,那么作者当然会走近凝视、细细观察。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观察白杨树?它的形貌有什么特点?
明确:开头一句用“笔直”点出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总括;接下来的四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别用“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词语来衬托白杨树的形象美,这是第二层;最后两句概括白杨树的气质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接下来,作者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给白杨树的气质以高度的评价。(诵读)
3、联想白杨,礼赞精神
(1)过渡:这样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白杨树自然让人浮想联翩……
(2)品读第7段四个排比反问句,说说这四个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联想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明确:由树联想到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军民;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
(三)回望文本,小结脉络
小结文本内容:本文题为《白杨礼赞》,开头、中间、结尾又不断点题,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凡,形成一以贯之的感情线索,统领全文。而且,这条感情线索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表现白杨树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的不*凡,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情也浓浓,意也浓浓,令人回味无穷。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
“礼赞”是带着敬意赞美之意。文章第1段、第4段、第6段、第8段、第9段,都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并与标题形成呼应。而且,文章从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三个方面,表现白杨树的不*凡,沿着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感情线索,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
二、托物言志,品礼赞之意
(一)设疑过渡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二)背景助学
这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战争的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的**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三)精读探珠
1、文章中哪些文句让你感受到“从**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明确:第7段、第8段(诵读)。
2、这种“对**区人民”的赞美,作者并不是正面表达的,而是通过什么事物表达的?这是什么方法?
明确:托物言志、象征。通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对****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以及对**军民的崇敬之情。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明确:第7段,作者连用四个反问句:第一句是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下的**军民和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段则通过主旨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直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要赋予白杨树这样的象征意义,文章需要做怎样的铺垫?
明确: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作者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观,在展示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独特的景象)、描写白杨树外在形貌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赋予白杨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象征意义。
5、你对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有了怎样的认识?
明确:首先形神兼备地描绘这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
(四)演读小结
1、小结:作者之所以赞美白杨树,是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赞美在****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和他们所具备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
2、师生表演读,体会并演绎作者对****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之情、对**军民的赞美之情。其中,师读第一个反问句,女生齐读第二个反问句,男生齐读第三个反问句,全班齐读第四个反问句,三名学生**读第8段前两句,全班齐读第8段最后一句。
三、品读语言,学礼赞之法
(一)欲扬先抑
1、品读两个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1)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2)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明确:两处都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给读者制造出阅读的“惊喜”;同时,第(1)句牵引着读者,第(2)句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
(二)烘托蓄势
1、品读下面句子,体会其妙处。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2、明确: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凡的。为白杨树的出场蓄势,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三)对比突出
1、品读下面句子,说说为什么要写楠木。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明确:写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一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凡”,一是贵族化;所**的人不同,一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的精神和品格。
四、总结梳理,得礼赞之旨
师生共同梳理总结本篇所学:
(一)全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凡”为线索串起整篇文章;
(二)在描绘白杨树形貌气质的基础上,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和象征手法,赞美北方农民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文章运用抑扬、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五、板书设计:
白 环境之美
杨 不*凡形神之美
树 象征之美
《白杨礼赞》的教学设计5
一、预习课文。
1.至少读两遍课文。
2.查词典,做下列作业 题。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姗姗( ) 怅然( ) 惴惴不安( ) 谆谆告诫( )
甘霖( ) 祈盼( ) 袅袅婷婷( ) 熠熠夺目( )
B.解释下列各词语。
希冀 枕戈待旦 南辕北辙 瞻前顾后
温馨 相濡以沫 **不惊 踌躇
二、学习新课。
1.检查作业 。
2.以幸福为话题导入 新课。
什么是幸福?我们可以说自己是幸福的吗?
考试成绩很好,那是幸福;有父母的关怀,听了老师的表扬,那是幸福;与同学尽情地玩了一场,那是幸福;看了好风景,心中有说不出的快乐,那是幸福这样说来,我们的生活好像真的不缺少幸福。
作家怎么说呢?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提醒幸福》,说的是她对幸福的理解,今天我们来细细读一读,看我们能不能认同她的看法。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朗读或默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
方法:互相讨论,老师提示。
提示的内容:
A.作家说人们总是习惯在提醒中过日子,这种提醒有效没有?
显然,作家说多半没效,这到了第几自然段?应该是到第9自然段。
B.作家说了很多幸福是什么,最后则说要激情地享受每一天,举了春天时应该怎样?幸福时应该怎样。还有那些所以打头的段落,当然也是享受幸福,更应该放在起。
理解:将课文简要地分为三大节,1到9自然段为第一节,10到25自然段为第二节,26到最末为第三节。也可以把文章最末一段划出来当第四大节。
四、讨论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的第一节,提出以下问题:
A.提醒本来是什么意思?作家说,这个词的后面总是跟着不好的东西,所以有淡淡的贬义,生活中真是这样的吗?
理解:提醒本来是从旁指点,促使注意之意。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比较,会发现作家讲得还真是那么回事,提醒确实老跟着不好的东西。
D.作家说的风暴与良宵各比喻了什么?如果把这种形象化的说法换成直接说理,那又会怎样?
理解:答案可以不求致,但要理解良宵是比喻好的、美的、幸福的东西,风暴则恰恰相反。不能想象换了以后成什么样子。我们经常所说的文采就在这些地方。
C.朗读第2至第8自然段的内容。
D.请把提醒两字在文中的意思说一说,它可以用什么词来替换。
理解:这里的含义不是对灾祸的警告,而是提醒大家对幸福要珍惜。题目的提醒可以用珍惜来替换。
五、学习文章的第二大节,围绕下列问题学习。
1.默读这一节课文,寻找作家给幸福下的定义与解说,每人至少找出三条。
A.避去苦难之后的时间是什么?那就是幸福啊!
E.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
C.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
D.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
E.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
F.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在暗淡中降临。
G.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纸条这些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
H.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
J.幸福有时很短暂,不像苦难似的笼罩天空。
K.苦难的体积庞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块小小的矿石。但指针定要向幸福这一侧倾斜,因为它有生命的黄金。
L.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就看你是否珍惜;(这句话要用数学知识解说下。)
2.轻声朗读这些定义与解说,想想,毕淑敏与张洁对幸福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讨论理解:从这一段里对幸福的定义与解说中可以看出,毕淑敏所举出的几乎都是*凡的人和事.而她以为幸福就正是包含在这些*凡的人事中。因而可以看出,张洁以为的幸福足和*、安宁、生活富足;而毕淑敏对幸福的理解要宽泛得多,生活中每一件*凡小事都可以包含幸福,关键是要你自己学会倾听,学会感受。
3.理解这段文字里不容易理解的些句子。配合作业 题的第二题做。
A.第15自然段里的2、3两句怎么理解?
讨论归纳:感官的享受即指感觉器官的好的感受,这是人们天生就会的,比如天生能感觉到人体的舒适与否,但是灵魂的快意即心灵的快乐,却是要不断地训练自己才能很好地感受到的,怎样进行训练呢?即要能时时发现日常*凡生活中的美处,同学的一个微笑,老师的一次无声的鼓励,这些都是幸福,都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这种幸福,能做到这样就可以掌握幸福韵律了,也就能区分什么是灵魂的快意,什么感官的享受。
B.第18自然段的比喻句。
理解: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标本人手理解这个比喻句。
标本是我们见过的东西,五色无香,不生动,不灵活,而未制成标本之前,却是生动、灵活、色香俱全的,作家用回忆幸福标本的说法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的忽略:在幸福之中时,不知道感受,幸福离我们而去了,却去回味、追寻,念念不忘。
C.第24自然段的幸福借了机遇、友情、成功、团圆的衣裙而来,它们却不一定是幸福,甚至可能有钢铁般的心核,这些怎么理解?
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理解。
机遇这些东西很多时候确实带来幸福,但许多时候也带来不幸,这就是钢铁般的内核,是我们不能把握、无法享受的那一部分。再说,难道没有那些东西,我们就不能幸福吗?显然不是,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能发现幸福,所以并不一定要有那些东西才是幸福的,作家也就是这个意思。
六、学习课文的最后一节内容。
设想:少讲多读,在读中感受作家所说的应该如何享受幸福。
要求:注意段落的排比,要读出气势。
《白杨礼赞》的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掌握“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象征手法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想】
重点把握文章5、7两段,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及反问、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突出朗读。培养学生**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推进**、*等、**、友好,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观察语文课本封面,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
幻灯片:
的白杨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5-7段,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文中生字词的写法与读音。并运用圈点勾画法,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形态的。
三、再读课文,把握要旨
1、在学生回答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后,与学生共同赏析课文第5段,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2、抛出问题: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由此导入第7段。赏析本段,要求学生将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
幻灯片: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3、抛出问题:读到这里,难道同学们还觉得本文仅仅是写白杨树吗?
4、讲解什么是象征
幻灯片:
象征是……
四、课外拓展,领会象征
1、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幻灯片:
绿色——长城——
2、听歌曲《白桦林》从中感受象征的含义
幻灯片:
《白桦林》歌词
3、课后阅读散文《白杨》,理解文中内容及象征手法,并与《白杨礼赞》做比较阅读。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象征
树人
北方农民哨兵
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的教学设计7
一.赏形探妙
读文章题目,明确茅盾礼赞的对象是白杨树。
出示两幅图,请同学判断下面哪一幅图是白杨树?并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朗读课文第五段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文字,找出语言上的特别之处。
两次写到“笔直”;’“绝无”“绝不”;“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三次提到“向上”。
重复用词,强化白杨树的特点。
为了突出白杨树的这些特点,作者在文中还采用了哪些方法?
欲扬先抑,同类对比:文中第七段及最后一段
课外拓展:
老舍《济南的冬天》、宗璞《西湖的绿》、张抗抗《牡丹的拒绝》中的片段
环境衬托:文中第二段
总结:
二.悟神寻径
茅盾写此文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
阅读课文第七段,明确他要礼赞的是北方的农民、保卫家乡的士兵和民族****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所以全文用的是象征手法。
了解象征手法的相关知识(作业本),重点关注:象征之物和被象征之物之间必须有某种相似的特点。
那么作者是怎么建立起白杨树和所咏之物之间由此及彼的联想的呢?
(1)形体特点与精神特性一一对应;
(2)在绘形同时,采用特别语言,(比如“笔直”、“向上”、“挺拔”“不折不挠”)让人很容易产生相关精神品质的联想,完成了象征手法的建构。
因此用反推的方式,我们可以得到解读象征手法的基本路径:
三.联读活用
物象特点:地面的生存状态:个体是孤离;地下的生存状态:根系相连,团结一致
写作背景:1940年,**战争初期,**民族处于水生火热之中
对应品性:长期的阶级**,使人们过着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长期的奴化**,使人们的精神萎靡不振。他们似乎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挣扎,似乎彼此孤离着,但这只是生活的表象,就像树在地面上的表象景观。**民族是有凝聚力的。当遇到**,特别是当民族危亡无情地置于人们面前时,清贫的**儿女定会****,进行殊死**的。
主题阐释:艾青以诗人**的心灵感受和锐利的**目光深切地体察到了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那泥土下紧紧纠缠的根须,是我们之间的一线血脉!我们没有丢掉这血脉!我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为深爱的祖国而战斗到底!
物象特点:一二两句中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奔泻,从容自得。三四两句中泉水冲荡下山,掀起波澜。
写作背景:白居易此时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可怜朝暮景,消在两衙中”(《秋寄微之十二韵》),觉得很不**
对应品性:一二两句的白云清泉对应的是白居易所追求的恬淡的胸怀、闲适的心情;三四两句对应的是在朝为官,在纷扰的社会推波助澜。
主题阐释:全诗表达的是白居易渴望早日摆脱世俗的坦荡淡泊的情怀。
《白杨礼赞》的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白杨礼赞》的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凡”。
2,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性格:
干:丈把高……
分:丫枝:向上,靠拢……倔强挺立,
叶:向上……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力争上游,
总:这……
3,讨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不*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2,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为什么又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种先否定后肯定的写法叫什么?
3,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读8节)
4,总结该段使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总结:反问和排比
作用,加深语气,强化感情。发人深醒。
讨论:哪些词语表现出揭示的意思一层比一层深?
“不想到”“一点也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
5,齐读“我赞美……的精神”
明确:直接交代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疏导:“不但……尤其”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后面的“精神”。
五,讨论第9节:
作者为什么不去赞美“楠木”?哪些人才会去赞美“楠木”。联系全文看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疏导:对比的写法。
总结:热爱民众,赞美民众。
六:总结全文:正:伟大
开篇点题生长环境细描外形,概括特点
反:单调
白杨树……实在是……决不是……
农民楠木
象白杨树一样的人:(对比)
哨兵白杨树
精神和意志赞美
主题:象征的手法,抓住外形特征借形象,赞美……歌颂……抒发……情
七,完成课后作业:(略)
附:1,象征:通过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1,比喻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的性质。
2,一般比喻,其喻体在全篇中不占主要地位,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象征则相反。
3,比喻适用与各种文体,象征用于抒情性文体。
托物言志:
《白杨礼赞》的教学设计10
一、教学思路
部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散文单元。
散文以包蕴万千的内容,丰富的哲理、精深的思想、巧妙的语言成为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极佳媒介,特别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散文的行文思路,作家的文风学养,都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最容易学习和模仿的,好的散文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教学提供了难得的范例。
散文融情、理、趣于一体,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一个个美的不同角度,**拓展了学生的审美视野,有助于学生审美感受力和鉴赏能力的提升。
现代散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带着学生去体会美,即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情感美,哲思美。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阅读不同类型的散文,了解不同散文的特点。《背影》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表现永恒的父子之情;《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讴歌昂扬刚健的民族精神;《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是充满哲思的文章,思考生命的永恒和人生的真谛。《昆明的雨》是一篇以雨为话题,展现雨季中寻常生活的美感与诗意。《背影》《白杨礼赞》两篇文章都有一个集中的具体的形象;《昆明的雨》没有一个集中的具体的描述形象,更散一些;但是这几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所写的景,人,事,物,都凝聚于一条线。这三篇文章在构思上有个共同的特点,表达情感的句子回环往复,构成文章的回环之美。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写法,品味语言。《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经典名篇。学生对这一类散文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引导细致阅读上下功夫。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2、认识课文
大声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用一句带有四字词语的话说说读到了什么?
读到了作者对白杨树的深情赞美。
读到了白杨树生长在西北无边无垠的高原上。
读到了白杨树不屈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读到了白杨树丫枝绝不旁逸斜出。
读到了白杨树的倔强挺立。
读到了白杨树伟岸质朴。
读到了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象征了北方农民。
读到了白杨树力求上进的精神象征了我们民族****中的精神。
师:总结一下,就是作者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白杨树的外形,白杨树的精神,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以上这些内容就像一粒粒珍珠,被作者用一条线串了起来。这条线是——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赞美白杨树,作者用了——“不*凡”这个词语。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5次,形成回环往复之美。
3、说说“不*凡”这个词
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写白杨树不*凡的段落,再圈点勾画出写白杨树不*凡的句子,最后用
“白杨树不*凡在——”
的句式说话。
白杨树不*凡在它的生长环境是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
白杨树不*凡在它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不*凡在它有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白杨树不*凡在它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白杨树不*凡在它在北方风雪的**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
白杨树不*凡在它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白杨树不*凡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白杨树不*凡在它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白杨树不*凡在它的傲然挺立象征了守为家乡的哨兵。
白杨树不*凡在它象征了在华北*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不*凡在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中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从整篇文章角度,谈谈作者构思的不*凡
文章一共9个自然段。第一段,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总起全文。
第二段,描写西北高原景色,突出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第三段,写作者猛然见到白杨树时的惊喜。
第四段,赞美白杨树的不*凡。
第五段,详写白杨树的外形。
第六段,赞美白杨树。
第 7段,写白杨树的内在精神,揭示其象征意义。
第8段,直接点名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9段,通过与楠木对比,赞扬白杨树。
通过以上对段落的分析可以看出,1、4、6、8、9段都反复说道“白杨树是不*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情感是贯穿全文的线,围绕这条线,作者写了白杨树的生存环境,外形和内在精神,从而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精读课文第7段,说说写作手法的不*凡
1、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个层次。
2、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层意思。
3、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次变化的语气。
女生读第一个层次,男生读第二个层次,共读第三个层次。
前三句先说白杨树不美,第四句赞扬白杨树是伟丈夫,紧接着连用四个反问句,将白杨树与北方农民、北方的抗战军民、抗战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建立起联系,层层深入揭示出它的象征意义。欲扬先抑,显出文章波澜。有对比,有排比,使文章意趣盎然。
仿照第7段,以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为描写对象,写一段150字的片段。
4、总结
这节课我们用“不*凡”这个词贯穿了整个课堂,读白杨的不*凡,析课文构思的不*凡,赏段落结构的不*凡。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5)
——白杨礼赞作文10篇
白杨礼赞作文1
我家屋后,二十年前我植下的一排白杨树苗,现已长成一片树林,枝繁叶茂。
每年的五一前后便抽绿,长叶生枝。刚生出的小叶是浅绿色,黄中渗绿,幼嫩可爱。几天后随着叶子的生长颜色逐渐变绿,最后变成了深绿色。由春妆换成了夏妆。说来也奇怪,六一前,竞有那么一两棵树扬花结籽。风吹来,白花花的杨絮大如雪漫天飘落,纷纷扬扬,萧萧洒洒。不逊色柳絮飘洒的景况。
当你拾起一团羽绒般的杨絮,细心观察会惊奇地发现柔软的杨絮中,竟然包裹着一颗用眼几乎看不见一粒小得出奇的树种。真是让人想像不出,高大的白杨树,竟然结出那么小得出奇,却能随风飘落的种籽。
哦,明白了,白杨是想让那些小得出奇的孩子们,遍游丗界,到处安家,生长成茂盛参天的数以万计的———白杨树。您用心良苦啊,可敬的白杨树。
白杨礼赞作文2
我走在乡间的土路上,望着那无边无际的由一座又一座黄土堆积而成的沙丘。在对黄土悲哀的同时,不免感觉有些单调。
我不由想起东南,那个以杨柳闻名于世的鱼米水乡,用婀娜多姿的杨柳衬托出江南才子的风流倜傥。那西北呢?又有什么植物既可以耐住严寒酷暑又能大片大片的生长于荒漠之中呢?我看见了——是白杨!
站在沙丘上,俯瞰下去,你就不得不佩服白杨的毅力,那枝枝叶叶靠近团结的白杨树,挺拔树立,一棵棵如同剑一般直插云霄,与远处的蓝天交相互因,展露出黄土高坡的别样美景。顺着天空往下看,目光很自然的落到那一排排傲然挺立着的白杨树。一棵棵白杨是一个个战士,时刻准备着,等待着命令。它们正装待发,就连微微伸出的枝条也直直的一律冲着蓝天。没有一丝他念。
走进白杨,光滑的树皮上秉承着战士们的意志——没有一片枝叶旁出,都是极力向上的——抚摸着树皮,在光滑下记载的是许许多多岁月无情留下的痕迹,但这并不算什么,正如同西北的黄土汉子一样,脸上虽被皱纹布满,却仍会裂开嘴、露出牙齿——哈哈的大笑。汉子拿起烟圈,点上一支烟,头顺着烟雾向上看,仿佛是在等待着命令。在此之前,他们都是沉默的,都是不苟言笑的,只有在胜利后他们才会憨憨的***,摆动一下身子,拍拍身上的黄土。他人说白杨因为风而摆动,但我更愿相信那是白杨自己的行为,毕竟具有黄土汉子一般精神的白杨树又怎会被风所吹动呢!
我扬起头,向上看时,那白杨树的叶子如同一片片芭蕉一样,整齐而又有规律的向上生长着。力求上进的白杨树难不倒不是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象征了那些经历过无数磨难用血写出新*历史的伟人?在我们不断努力向前的时候,我们不忘那些曾今帮助过我们的伟人,难道我们就应该忘记那些具有伟人精神的白杨?我赞美你,白杨!
当我离开白杨树时,我由衷的想白杨致敬,敬意远远超过了那些秀颀的杨柳。
白杨礼赞作文3
我家门前有一片小白杨,听奶奶说这是八年前爸爸栽下的,它们跟我同岁。在高高的树杈上,喜鹊搭了两个窝,每天早晨小喜鹊都喳喳地叫,催我快起床。它们成了我的好朋友。
夏天,树叶长得十分茂盛,我和姐姐天天中午在树阴下乘凉。有的淘气的孩子看到了喜鹊,就要上树去掏喜鹊蛋,后来他们还用土块去打小喜鹊,我不让他们打,还给他们讲了爱护小鸟的故事。
时间一长,小喜鹊好像认识我了,我一到树林,它们叫得就更欢了,还拍着翅膀欢迎我呢。爸爸说,小喜鹊喜欢我,是因为我保护了它们。我喜欢小白杨,也喜欢小白杨上住着的小喜鹊,它们都是我的好朋友。
白杨礼赞作文4
我们学校有六棵粗壮高大的白杨树,它们正好形成了我校的一道风景线,它们陪伴着许多同学度过了小学的六年。
春天,白杨树脱去了白白的大衣,抽出了**的、小小的嫩芽,仿佛一下子被雨声惊了一样。
夏天,白杨树长出了新叶子来,这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像一个个绿色的小凉亭。有时候上体育课,它还可以给我们遮住阳光。
秋天,白杨树从树上悠悠闲闲的飘下来,像黄色的蝴蝶;像大金宝一样,从树上飘下来:“刷——刷——”,又形成了一曲美妙的歌,在学校里荡漾。
冬天,当校园里冰天雪地时,白杨树就又穿**暖和的白衣裳,树枝上积满了白皑皑的雪。
这六棵白杨树中,有一棵上面有几个鸟巢,上面还挂了一个大气球,每天早上,小鸟就在树枝上开始了演唱会,吱吱喳喳的,宁静的学校,一下子就热闹起来。
它春天美丽,它夏天茂盛,它秋天叶子飘落,冬天穿着白棉衣,可他却不会说话,但是,学校里没有一个不知道它在想什么。
它在炎热的夏天里,让我们在它身下乘凉,它在下骤雨时,恨不得说一声:“孩子们,快来我这里避雨吧!”不要淋坏了身子!
这六棵粗壮高大的白杨树,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永远耸立在我们校园。
白杨礼赞作文5
记不清是在哪个遥远的年代,我已经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只记得我的周围全是黑暗,似乎是在洪荒的混沌未开的混沌年代,似乎耳畔还有清澈悦耳的犁地似的脆响。对了,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是花香和鸟鸣,也还不知道日月和山川。似乎我就是和着一团混沌的泥水和无法感知的太阳一样的温暖,我虚无的像白昼也像黑夜还像空气,似乎也带着一丝春风拂动下的柔软和春雨润泽的潮湿。
忽然,有一种疼痛的力量在撕扯着我的本就虚无的身体和思维。(不知道什么时候我被母亲做成了种子,并且被母亲封存了思想。母亲把我深埋在地下,过了一段暗无天日的生活,似乎母亲曾经在我的耳边絮语说过,我必须要战胜黑暗恐惧和孤独,我将来才会重新获得生命,阳光和雨露,母亲让我把一切都忘了,重新开始。不知过了多少个季节和年代的变迁,也正好遇到了温度和湿度的合宜,我这个有生命的种子开始膨胀,我不知道我需要冲出黑暗,需要破土而出。)只记得当时我浑身难受,竟然开始有了疼痛难忍痛不欲生的感觉,仿佛我的长度和宽度都被拉长。说起来也奇怪,我的`身体仿佛也被拉长,我恍然明白我是一粒种子。一粒淡忘了自己母系是什么的种子。
我努力伸张,耳畔就有一个声音在唤我生长。我不知道生长是什么,我发现我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出来一个突起,特别是下部还有了触须——根,我尝到了黑暗中有一种软软的潮湿,很香甜,于是我学会了喝水;我发现我的周围还有一种甜甜的香气,像奶酪,于是我学会了吃饭。我把根牢牢地抓住了黑暗中的土粒和细沙。我发现我抓得越紧,我的脑袋也长得越大。似乎有一种力量,一种冲天的力量让我在一个清晨见到了我生命中的第一缕阳光!
白杨礼赞作文6
时光老人的脚步越走越快,在如梦的金色童年里,我感受到了世间的各种美,体会了白杨树的坚贞与不屈。
——题记
打开记忆大门,寻找到的是纯真的笑容和遗憾的泪水,似水年华,时间总是在不经意之间留下难忘的一切。而我,依旧在白杨树下唱着童年的歌谣。
叶子的离去,是风的追逐,但唯留下的还是由绿发黄的树枝。看着门前的两棵大白杨,我思想的潮水一下子涌了出来。
这两棵大白杨就像英勇的战士保卫着我们的家,春夏秋冬我们一起度过,一起在收获。春天,白杨树披着一身青白色的衣袍,当雨水过去,白杨树开始抽出嫩芽,开始迎接生机勃勃的季节。夏天,枝叶茂盛,调皮的我们采摘着树叶去high出“欢乐之旅”,在我们疲惫时,我们会光着脚丫在白杨树叶子遮蔽的地方乘凉,缕缕清风扑面而来,为我们驱赶了夏日的炎热。秋天,白杨树叶不像其他普通树叶一样,尽早的离去,而白杨叶坚守着母亲的拥抱,用自己的生命去报答自然。我们带着零落的树叶,小心翼翼的夹在书中,当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标签。冬天,它傲然地挺立在一块白茫茫的小土地上,在这寂静的季节里,白杨树依然成为我们的“伙伴”。偶尔,我们会抚摸树枝,我们会惊喜的发现,在白雪覆盖的树枝下隐藏着可爱的生命。那绿,是让人惊叹的,是让人感到生命的顽强,使沉静的自然变得活泼起来!
在那个狂风暴雨的夜里,白杨树用身体诠释了什么叫坚强。风的怒吼,雨的狂啸,使一些曾经威武,高大的树木一一倒下,那折断的树枝则为最好的证据。看到这一状况,我失望的去面对白杨,却意外的发现白杨“不动声色”的矗立在门前,它们似乎没有在意自然的“破坏者”,更没有被它们打败。不怕困难,度过风雨,坚持自己的意念是白杨从根到叶体现的品格。
生命,就应这样,不对自己的命运所屈服,不对强大的敌人所懦弱,不对一切跪地求饶!
谢谢你,白杨,你的影子永远不会走出我的记忆,你的精神永远会守住我的心!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白杨礼赞作文7
阳春一过,大白杨又换**绿色的衣服,他对身旁的小松树常常用瞧不起的口吻挖苦说:“小松树兄弟,你和我在一起是多么不相称啊?你看,我身材魁梧、高大,你有我这样的体格该多好啊!”
小松树笑了笑,没有说话。
盛夏来了,大白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人们在下面聊天、乘凉,燕子在它的枝头唱歌。于是,大白杨更加得意洋洋的说:“你此时不感到寂寞吗?老弟。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笨蛋。
看到小松树不理他,大白杨他高嗓门道:“你别不服气,你想一想小鸟为什么不在你身边唱歌,人们为什么不在你的身边乘凉,就因为你处处不如我,懂吗?别那么执着了,你迟早会输给我的。”
过了不久,天气凉了,北风一吹,落叶纷纷。随后,冬天的脚步一天比一天进了。当西北风夹着大雪铺天盖地的飞来时,白杨已满身凋零,鬼影似地站在那,可怜得很,只有几只乌鸦在她的他头上“呱呱”叫着,仿佛在嘲笑他。就在这冰天雪地中,他身旁的小松树却傲然挺立在风雪中,枝叶苍翠。于是,人们在为小松树作诗,作画。白杨见此情景羞愧的背过脸去……
“转过脸来吧!我的朋友。”小松树和蔼的对白杨说,“你有你的长处,在盛夏时你却是富有魅力,但你的魅力是一时的,此时却是我发挥长处的时候了。朋友,我们不应该互相挖苦,倒是应该互相取长补短,为这个大自然共同增辉添彩吧!”
白杨服气的点了点头。
白杨礼赞作文8
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凡的,都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不足,别人的评价也大都是褒贬不一。有的人会因别人的夸奖或批评而评断自己,而有的人则是坚持自我,也勇于面对自己的缺陷,而后者的人生就与前者截然不同了。
生活中往往有一些人像那个香樟树亦一样自负,仗着自己某一方面的优势,就去嘲笑、鄙夷这方面不如他的人,而这种人的结局往往就是在另一些方面失去的更多。就像阿比曾经说的那样:“高傲自大是成功的流沙。”香樟在冬天时拥有枝繁叶茂、无与伦比的美丽,但它失去了高尚的品格,最终,它那引以为傲的美丽,却致使它断枝颓败。所以,当有一些人自命不凡、骄傲自大,甚至去嘲笑他认为的有缺陷的人的时候,他所面临着的,应该不会是什么美好的结局。
因此,那些被别人鄙视了的“白杨”们,完全没有必要为这些人的话而妄自菲薄,而这些白杨们恰好有这样一种顽强的力量,坚持自我。周国*曾说:“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再战胜生活。”如果我们不被自己内心的卑弱打败,别人的话语是无法将我们击倒的。所以,我们必须内心强大,勇于面对缺陷,发挥缺陷的力量。
缺陷是人生的常态,我们完全不必为自己一方面的不足而灰心丧气,失去希望,而是应该勇敢、坚强地面对,也许,在某个时候,我们的缺陷却能转化成优势,发挥其力量。就如同那白杨,勇敢地面对自己在冬天会凋零的缺陷,它并没有因此而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最终它的缺陷却使它枝桠伸展、安然无恙。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人:不必说周杰伦从小父母离异,饱受人们的怀疑、谩骂,却仍旧坚持前行,坚定自我,最终成为一代小天王;也不必说周大伟只有拿起画笔才能摘掉“笨蛋”帽子,却最终在迪士尼点亮了华人的一片光,成为动画界的无冕之王;单说褚时健,在遭遇牢狱之灾后,面对很多人的质疑和不解,他仍能发出“别让心灵坠入深渊”的坚强声音,成功种出“褚橙”。他们的人生都不是****的,他们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家庭、身体等方面的缺陷,有缺陷不足惧,被怀疑不足惧,只要内心坚定,顽强勇敢,缺陷亦是一种力量。
有缺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只要我们内心强大,不骄傲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即使我们有缺陷,我们也一定能以自己的顽强将之转化为成功的助力器,拥有美好的人生。
白杨礼赞作文9
当大雪降临,枝繁叶茂的香樟被大雪的重量压断,而光秃秃的白杨却能在风雪中伸展枝桠,安然自如。相信懊悔不已的香樟终于明白了,“简单才是生命的真谛。”
(借香樟之悟提出中心论点:简单才是生命的真谛。开门见山,简洁)
梭罗有言:“把生活逼入绝境,简单、简单、再简单。”当他扛把斧头,在自然中自给自足地栖居时,他做到了将生活逼入了简单的绝境。他刈除门前的杂草,正如他刈除生活中的繁文缛节。在瓦尔登湖畔,梭罗活得安然自如,正如那挺立的白杨时刻向世人昭示着简单的真谛。
(用名人名言,名人事迹佐证中心论点。围绕论点展开,不枝不蔓)
香樟树因枝叶太过繁茂终被大雪压断,而生活中也有不少人一味追求浮华,追名逐利,最终被自己伤害。于丹因在百家讲坛的讲演而深受追捧,然而成名后的于丹却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她的身影频繁地出现在各类活动中,只加汤不加料的心灵鸡汤也越来越让人难以接受。最终,于丹在北大受呛,在一片嘘喊声中只能悻悻离开。是的,身为学者,更应具有一颗简单朴素之心,怎能让浮华遮蔽双眼,最终怨及其身呢?
赵薇曾说:“*心而论,我是一个简单的人,我喜欢俭省。但有两样东西我不会俭省,那就是书和旅游。”是的,倘若赵薇没有那颗简单地追逐美的心,又怎会有感人至深的《致青春》的诞生。正是因为简单,所以她才能倾尽全力完成自己心爱的事业,正是因为简单,她才能如此执着地完成心中的梦想。简单,让人活得更好,简单是离心灵最近的地方。
(联系当今现实用正反两例继续论证)
恐怕也正是这样,***拒绝一切采访,背上相机,在大街小巷中上一个人的摄影课;杨绛先生才从来不开作品交流会,只是默默地创作;三毛才会放下一切浮华,毅然地踏上撒哈拉大沙漠……
然而当莫言坦言“我这一年没有看一本书”时,我们那颗简单之心又到了哪里?我们本应该给学者创造简单的创作环境,却被**熏染,争相追逐着请莫言演讲。是的,我相信,只要我们重拾简单之心,马诺、芙蓉姐姐的喧嚣自会*息,李某某的悲剧也不会重演,神农架挖山建机场的耻辱也将不复出现……
(又用两组事例再形成正反论证,更具说服力)
我相信,大道至简,让我们如梭罗般简单而安然地栖居于世间,也定能收获生命的美好与精彩。
白杨礼赞作文10
天,灰蒙蒙的,铅灰色的云笼在头顶,给人以沉闷、压抑,乃至窒息的感觉,我呆呆地坐在小河边,独自垂泪,心中有说不出的伤感,无人诉说,我伤心透顶,时而愤怒地抓起地上的石子向远处撇去……
想想考试的成绩很不理想,喉间又涌**几丝痛楚的哽咽。我愣愣地望着小河,忽然有一棵树的倒影映入眼帘,抬头看,那株小白杨,笔直的树干,笔直的枝茎。风轻拂着杨树那嫩绿的叶子,哗哗作响。白杨啊,你是要与我谈心吗?你是在鼓励我振作起来吗?你是在安慰我不要灰心吗?
夜里,暴雨骤至,电闪雷鸣,狂风大作。第二天清晨,人群聚集在小河边,我也走过去,见那株白杨昨夜被狂风吹折,正奄奄一息地躺在河中,狂风将它那柔软的头发吹得乱糟糟的,笔直的身姿也在狂风下折了腰。小叔走到树旁,看了看,说:“来,大家帮把手,扶起来,兴许还能活。”于是大家七手八脚地把它扶起。我摸着断痕,那儿都是粘液,白杨啊,这可是你的泪?
过了几天,我再去小河边,那株白杨,叶子已经微黄,有几片已飘落下来。多可怜的白杨树!
从此,那个假期我不再去河边——我不愿,也不忍看到白杨死去的惨景。
要开学了,我也将离开奶奶家,去开始新一学期的学习了,离开途中,将近小河,内心忍不住的驱使,我抬起头,把目光移向那株白杨。
那白杨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依然是笔直的树干和枝茎,依然是那么挺拔耸立。我走近一看,在被狂风吹折的枝条未梢上,竟新生出几片嫩叶来,那初生的新叶,似乎比以前更绿,更亮!我摸着它那粗糙的皮肤,树干上仍带着它经历风雨后的断痕,然而正是这伤痕,显示它不屈不挠的精神。
“我要坚强!”它在高唱着。
“我要重生!”它在呐喊着。
我紧紧地盯着它,细细地打量它,深深地体会它。白杨啊,你莫不是想送我一份生活启迪的大礼?你莫不是想告诉我顽强奋斗可以战胜一切困难?你莫不是在鼓励我要努力奋斗下去?
我伫立凝望,觉得这株白杨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流向我的心田。
在我心里长着一株坚韧、挺拔、不屈不挠的白杨!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6)
——《白杨礼赞》说课稿5篇
《白杨礼赞》说课稿1
《白杨礼赞》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二篇散文
一、初中语文大纲要求:
根据初中语文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材地位、作用的确立:
《白杨礼赞》所在的这一单元是散文单元,本单元目标:
1、欣赏所选的散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散文叙事、记人、描景、状物的写法
3、品味文中精妙的语言
《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热,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更是令人赞叹
三、学生情况分析:
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白杨礼赞》面对的学生群体是一群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年代,受经历和知识水*所限,对本文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层次,所以老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对于简单的问题,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的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以上对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为:
知识目标:1、了解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和形状姿态、风格品质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体会本文的阳刚、雄壮之美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给身边景物赋予象征意义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
重点:1、理解抒情与描写、议论的关系(本单元的编排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散文中的抒情,议论、记叙、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提高阅读能力,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2、环境描写对表现白杨树的作用(文章第二段环境描写,从结构上看,似有扣题不紧之嫌,从内容上看仅仅理解为白杨树的出现做铺垫也显得有些肤浅为了让学生理解这段对烘托白杨树形象的作用,需要加以重视,因此定位为教学重点)
3、文章第五段对白杨树的外形到内神的精心描绘是托物言志的基础,第七、八段是作者思维发展飞跃,由物到人的联想过程,象征手法在这里得以完成,故这两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其中第八段象征手法的理解,由于学生对散文接触不多,知识能力局限大,思维方式比较单一,要引导他们认识这些难度较大因此定为难点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要制定合适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的运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累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
本文思想内容深刻丰富,谋篇布局苦心经营,抒情方式灵活多变,用词造句精致讲究,是一篇散文**,具有**性和典范性鉴于上述原因,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具体作法:
1、运用多**辅助**,通过视觉、听觉的感知,促进思维,带动**容的理解
2、采用截取中间的办法,以突破重点为契机,带动全篇的学习
3、采用摘录、朗读、讨论、比较等方法使学生动脑动手
六、学法指导和学**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节课十分注重以下几点:
1、用普通话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运用摘录的方法
3、学会运用替换法
4、学习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
以教师的教法,指导学生的学法,让学生以后遇到此类问题,会运用朗读、质疑、讨论、比较等方法解决问题
七、教学程序:
预习新课:①、字词方面的知识掌握②、课文背景的了解③、教材内容的熟悉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感受作者的创作思想)
2、课文分析
(1)解题:何为礼赞?(要求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并达成共识:表示崇敬和赞美)
(解题,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初步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另一方面为了营造**、*等、**、自信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2)结合预习,并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白杨树值得崇敬和赞美?(因为白杨树不*凡)
②白杨树的不*凡体现在哪些地方?(它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
③课文哪个段落重点描写白杨树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第五自然段)
(这些问题的设置,关键在于让学生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凡,并初步感受白杨树的不*凡之处通过速读回答问题,不仅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教给学生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3)利用多**,让学生观赏白杨树的插图,同时播放第五自然段录音,并要求在不看课文的情况下,摘录有关白杨树外在形象特征的词
(本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利用视觉、听觉功能,变文字为图像,走入课文的情境之中这一变式处理不仅为了激发兴趣,使学生切实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特征,还训练学生快速地把握重点的能力同时教给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文录音的方法,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4)分析白杨树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结合屏幕上白杨树的插图)
①课文抓住白杨树哪些外部形态描写的?(干、枝、叶、皮)
②分别抓住什么特征进行描写?根据摘录的词句及课文中的词句,找出重点词语(干:笔直,绝无旁枝;枝:笔直,紧紧靠拢;叶:片片向上;皮:光滑,淡青色,有白色晕圈)
③又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的?(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④从它的形象、气质,我们感受到这是怎样一种树?(力争上游的树)
⑤力争上游是何意?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努力奋斗,争取先进,这里形容白杨树奋发向上的精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对于这段内容的学习,在前面摘录的基础上,结合白杨树的插图,形象、直观地理解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并能感受到白杨树的不*凡和白杨树蕴含的意义)
(5)分析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由“这样不*凡的白杨树生长在哪里?”一问转入到分析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即黄土高原)部分的内容,并放映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要求一朗读较好的同学朗读此部分内容,其余同学观看画面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黄土高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摘录关键词(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②从环境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黄土高原壮美的景色是如此不*凡,作者为何着意描写高原?(用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凡”;用单调的黄土高原反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凡”;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是不*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凡的白杨树)
③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哪些?这是哪种抒情方式?(描写、抒情相结合,这是借景抒情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方式,描绘西北高原“雄壮”、“伟大”的景色,描绘白杨树“傲然耸云”的英姿,这些描写包含作者强烈的感情:赞美不*凡的高原和不*凡的白杨树)
(本班学生朗读,可产生一种亲切感让其余学生边听边观赏黄土高原雄伟、壮美的景色,展开联想的翅膀,想象黄土高原壮美的环境中那些傲然耸立的白杨树的形象,从而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不*凡,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
(6)分析课文七、八两自然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①作者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赞美白杨树不*凡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赞美白杨树,更是为了赞美像白杨树一样的人)
②讨论分析“树中好女子”和“树中的伟丈夫”的含义(前者指婀娜多姿的秀丽美,后者指高大雄伟的阳刚之美)
③作者欣赏的白杨树具有哪种美?这是什么方法?(阳刚美;欲扬先抑或先抑后扬)
④作者对两种美的表述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属何种抒情方式?(议论;融情入理)
(此问题的设置,是要学生明白抒情和议论的关系就表达方式而言,此处主要运用了议论这种方式,但在议论过程中,饱含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故此种抒情方式为融情入理)
⑤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A、用“替换法”:理解反问句的作用(如改为陈述句,与原句进行比较,语气就软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加强语气)
B、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样逐步加深的?(由树及人的过渡—→从气质出发,点明象征北方农民—→由形象进行联想,指出象征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从品格出发,象征意义由具体的“人”上升成为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C、理解“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这些语句的作用(这些词句提示内容一层一层扩展深化,一句比一句迫近主题思想)
D、有感情地朗读反问句,再深刻感受句子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E、齐声朗读第八自然段,明确主要内容及抒情方式(直接点明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原因,使文章题意更明确抒情方式为融情入理)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个难点,所以在授课时,主要采用讨论法、替换法及有感情朗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概括和归纳而对“欲扬先抑”方法的理解,重在引导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重在找出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及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的共同点,让学生在特定的联系中,深刻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F、学了课文的写法,同学们能不能也在日常所见景物中寻找一个对象,赋予象征意义,使它从*凡到不*凡
3、课堂小结(屏幕显示)
(1)赞美白杨树的不*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2)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是课文显著的特点
(3)运用多种抒情方式:借景抒情、融情入理(抒情、描写、议论的关系)
(课堂小结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掌握)
4、布置作业
(1)根据各自的学习需求,背诵有关段落
(2)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写一个片段,内容不限,字数200字左右
(作业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加强语言的积累作业2: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写作水*)
(说明:因利用多**教学,板书分散在各个片断中,故板书不再列出)
本节课教学,我没有改变常规的各个环节,各项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能够充分发挥了他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预计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白杨礼赞》说课稿2
今天我说的课是《白杨礼赞》,它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一.新课程标程标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课文特点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
《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的**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初二的第四册教材已经涉及到了议论文的教学,同时以编入了小说、诗歌、散文等教学单元。第六单元的学习目标就是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从编者的意图来看,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散文阅读,在了解散文中记叙和描写的基础**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提高阅读散文的能力和写作记叙文的能力。
2.结合第二篇《醉翁亭记》,第三篇(写作训练)《在那颗星子下》引导学生体验美好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的精神意志,感受山水之美,感受师生之间纯真的情感。
3.教材注意到整册的特点,在学习枯燥的议论文的同时欣赏优美而富有感染力的散文,学习语言,熏陶情感。
在教学在要把握好这几意图。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开发智力,熏陶情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班级中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的良好的语文学**惯的养成上。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较差。初一的一年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惯,初二在此基础上增加阅读量,并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从初一开始教师已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增广学生的阅读面。《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巨大帮助的。语感是对语言的**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的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将采取以读为主的三层次阅读教学。
四.教法设计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语文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例子,从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用途;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将这一个例子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们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言”和“荃”对我们也非常重要。
“练读”、“悟读”、“品读”是我上这一节课的指导思想。“练读”是仿照朗读示范对朗读进行有效的练习;“悟读”是边读边领悟、体会;“品读”是对用词、语句、修辞等的品味和鉴赏。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也要体现这一思想。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和朗读从整体上感知,用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作者赞美了什么样的白杨树,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所讲来整理板书白杨树从内到外、由表及里的“三美”,即景象之美、形神之美、象征之美。再接下来则让学生找表现“三美”的句段加以三层次练读、悟读、品读,感悟句式美、用词美、语段层次美、情感美和意境美,训练语言、培养情感都落到了实处。“练读”、“悟读”、“品读”实则就是我们*时所说的精读,而且这是精读的深入,它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要求在“读”法上产生了一些变化,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和感悟能力。《白杨礼赞》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法指导要注重以下几点:
1.用普通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方法;
2.诵读时注意课文的用词,修辞方法的运用,语言的锤练;
3.要指导学生切实感受白杨树的美。
五.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a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初步学会分析带有抒情和议论的散文。
b学习生字,领悟一些词语的使用。
c学习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品质,感受**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其中a和b是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结合,c是情感目标的培养,三个目标的确立从总体上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思想。)
2.教学重点:
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3.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以三层阅读法体会文章中的语言美、意境美。
六.教学程序的设计
本课教学时数为二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刘国显在《开讲艺术》中说:“它起着从旧知到新知的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导入的好坏显得致关重要。
本节课的导语这样设计:
以图片导入。出示一张苍劲盘结的古松图片和一张妩媚的杨柳图片从反面引出白杨树的笔直向上,导入到对白杨树另一种美的赞美。这样的导入可以让学生预先了解美的多种形式,为理解文中先抑后扬的手法打下基础,同是也在学生心中种下了直观美与语言表达美相结合的种子。
(二)顺着导入的情绪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通过听录音来进一步了解白杨树的美,初步感受语言的美。
习惯上教学时总是喜欢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但是当学生沉浸在美感享受中时,以**方法或教师介绍的方法插入作者和时代背景,会**打乱学生的思绪,得不偿失。另外学生对茅盾的了解已经较多,时代背景在注释中也有介绍,所以这节课就直接进入了听录音的过程。
(三)听完录音之后,教师出示一张白杨树的图片,再给学生以直观刺激。
接下来学生轻声读课文,并回想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我们的学生最薄弱的也是这一点。是顺其自然呢,还是改变这种情况?心理学认为,人发展某种能力具有关键期,朗读能力的发展期就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所以我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朗读,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的培养。)
在这一过程之后教师以**并提示的方法帮学生理清本文的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凡”。
(四)请学生找出能表现白杨树之美的相关语句,并反复诵读。教师可以如此引导:(教师**)作者给文章取标题为“礼赞”,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从而引导出学生回答“因为白杨树美或不*凡”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那些能表现白杨树美或不*凡的语句来么复诵读,体会作者赞美的情感。
这一点其实就是本课教学思路中的“练读”。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诵读会发现白杨树的美主要集中在景象之美——第二段,形神之美——第五段,象征之美——第七段。一些能具体表现白杨树美的语句、词语也就随之被发现,自然而然地就转到了下一个环节“悟读”。
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布置以下作业:
(五)课外作业
1.完成练习一表格的填空,了解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是本文写作上的显著特点。
2.在第二、五、七等几段中分别找到能具体表现白杨树美的词句,思考为什么这样写。
第二课时
(一)结合上一课时布置的作业做好练读与悟读的过渡。
1.请学生分别朗读能体现景象美、形神美和象征美的语段,教师板书“三美”。
2.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作业诵读能表现“三美”的词、句,简述作者用词或句的好处。
(二)教师指导、点拨这些词句的读法,正音、正气、正情,让学生进一步领悟这些词句的表达作用。
以下列问题引导,师生共同探究。
1.第二段作者描绘黄高原体现了它的什么特点?(雄伟)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幅员、地势)用到了哪些词语?(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3.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语你认为比较好?好在哪里?(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教师根据学生的看法而提示点拨)
4.作者表现黄土高原雄伟的目的是什么?(为白杨树的出现设计好背景,最终赞扬它的不*凡)
分析完景象之美后请学生朗读该段,加深理解。第五段也可以提相类似的一些问题来帮学生悟读。
5第五段中用到了哪些词语来描绘白杨树?最能体现它精神特点的是哪个词?(力争上游)
6.这一段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白杨树的`“力争上游”?(枝、干、叶、皮)
7.结合写作背景深入分析此段中另外一些词句的表达作用。(学生畅所欲言,读与思相结合,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充分体现。)
分析完白杨树的形神之美后请学生朗读该段,并自然过渡到对象征之美的感悟和理解。
8.为什么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再说它是“伟丈夫”?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先抑后扬)白杨树有哪些品质?
9.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四个排比句所体现的层次之美象征意义。
以上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应建立在学生悟读的基础上,这不是普通的问,而是提示性的、探究式的。教师在指导学生练读之后,与学生一起悟读,与学生在*等的原则上共同领悟、探究。巴班斯基曾说过:“如果没有学生积极的、自觉的学习任何教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养效果。”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只是他们的一个大朋友。有些问题学生可以在悟读的环节中自行解决,有些则需要教师提示,共同探究之后才能解决。也中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根据学生的领悟整理板书。(见附1板书设计)
(四)由悟读到品读
在练读、悟读的基础上学生仔细品味这篇散文的语段层次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学生低吟浅诵,沉浸在对文学的品味和鉴赏之中。一节课很自然地结束了。品读不仅仅是课内“品”,更多的应是在课外“品”,这是课内到课外的自然延伸。
(五)作业布置
1.发下一张讲议,完成第七段的一些练习。(这一作业起到课外巩固的作用,见附2。)
2.课外阅读茅盾的《风景谈》。(这一作业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的阅读面得到拓展,同时进行比较阅读,更进一步了解托物言志的散文。)
附1:巩固练习
①它没有婆婆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②也许你要说它不美。③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④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⑤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⑥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⑦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做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⑧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本文段选自写的《白杨礼赞》,该文是一篇托物言____的散文。
2.对第③句中“好女子”的“好”的解释,恰当的是哪一项?()
A.美B.婆娑C.旁逸斜出
3.本文段的四个反问句的顺序能否颠倒?()
A.不能,四句是递进关系B.能,四句是并列关系
C.不能,四句是因果关系D.不能,第一句总括后三句,后三句是因果关系
4本文段层次划分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5.对本文段赞美白杨树的思路的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A.先扬后抑作铺垫,然后逐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B.先抑后扬作铺垫,然后逐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C.扬抑结合作铺垫,然后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D.先扬后抑作铺垫,最后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答案:1.茅盾志2A,3A,4B,5B
《白杨礼赞》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辛集镇第三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白杨礼赞》。下面我将从三个维度,六个层次展开本次说课。
一、说教材
《白杨礼赞》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军民的顽强意志和**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由衷的赞美之情。
二、说学情
孔子施教,各因其材。了解学情,可以帮助我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本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感知,欣赏能力,能够自主梳理课文情节。但本篇文章,距今时代久远,要深入了解课文内涵比较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针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我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2.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由白杨树体会**儿女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其中教学重点是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
四、说教法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采用语句品析法、示范朗读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和交流讨论进行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为第二课时夯实基础。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语文课程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上课伊始,我会利用“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节目,引导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感人事迹。我们**儿女向来无私无畏,由此导入《白杨礼赞》。本环节的设计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2.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首先,我将利用多**播重点段落的朗读录音,指导学生体会句子的语气和语调,边读边勾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
其次,我将**学生两两一组阅读自己勾画的句子,体会文章内容,之后请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并谈一谈自己对这些句子或者词语的感受,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3.品词悟情,探究主旨
我将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再次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多**上的两个问题,文中说白杨树是“极普通",却又是“不*凡"的树,矛盾吗?为什么?
我会引导学生再次走进课文,通过朗读来领悟明确答案。
在此基础上,我将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文章是怎样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将**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我也将巡视其中做适时的点拨指导,并必将就此展开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如我会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四个反问句的意思,反复朗读,体会语气,体会作者由浅入深的强烈情感;引导学生分析“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进而明确作者由树到人,再到精神意志,一步步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描写手法。
六、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此时我会播放《**战争》中有关军民互助的影视片段,之后让学生以xx礼赞为题,说一段话,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让白杨树般坚强不屈的的精神永驻学生心中。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我会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情感多方面来谈一谈本节课自己的收获,并布置如下作业,请你运用象征手法,以礼赞不*凡之人为题写一篇小短文,300字左右。
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本节课我将采用多**与黑板板书相结合的形式,多**展示重点句子以及视频,黑板板书设计如下。这样的板书简介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
尊敬的各位评委,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您的聆听。
《白杨礼赞》说课稿4
今天我说的课是《白杨礼赞》、它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一、新课程标程标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课文特点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
《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的**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初二的第四册教材已经涉及到了议论文的教学、同时以编入了小说、诗歌、散文等教学单元。第六单元的学习目标就是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从编者的意图来看、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散文阅读、在了解散文中记叙和描写的基础**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提高阅读散文的能力和写作记叙文的能力。
2、结合第二篇《醉翁亭记》、第三篇(写作训练)《在那颗星子下》引导学生体验美好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的精神意志、感受山水之美、感受师生之间纯真的情感。
3、教材注意到整册的特点、在学习枯燥的议论文的同时欣赏优美而富有感染力的散文、学习语言、熏陶情感。
在教学在要把握好这几意图。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开发智力、熏陶情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班级中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的良好的语文学**惯的养成上。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较差。初一的一年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惯、初二在此基础上增加阅读量、并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从初一开始教师已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增广学生的阅读面。《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巨大帮助的。语感是对语言的**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的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将采取以读为主的三层次阅读教学。
四、教法设计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语文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例子、从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用途;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将这一个例子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们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言”和“荃”对我们也非常重要。
“练读”、“悟读”、“品读”是我上这一节课的指导思想。“练读”是仿照朗读示范对朗读进行有效的练习“悟读”是边读边领悟、体会;“品读”是对用词、语句、修辞等的品味和鉴赏。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也要体现这一思想。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和朗读从整体上感知、用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作者赞美了什么样的白杨树、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所讲来整理板书白杨树从内到外、由表及里的“三美”、即景象之美、形神之美、象征之美。再接下来则让学生找表现“三美”的句段加以三层次练读、悟读、品读、感悟句式美、用词美、语段层次美、情感美和意境美、训练语言、培养情感都落到了实处。“练读”、“悟读”、“品读”实则就是我们*时所说的精读、而且这是精读的深入、它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要求在“读”法上产生了一些变化、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和感悟能力。《白杨礼赞》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法指导要注重以下几点:
1、用普通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方法;
2、诵读时注意课文的用词、修辞方法的运用、语言的锤练;
3、要指导学生切实感受白杨树的美。
五、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a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初步学会分析带有抒情和议论的散文。
b学习生字、领悟一些词语的使用。
c学习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品质、感受**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其中a和b是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结合、c是情感目标的培养、三个目标的确立从总体上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思想。)
2、教学重点:
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3、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以三层阅读法体会文章中的语言美、意境美。
六、教学程序的设计
本课教学时数为二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刘国显在《开讲艺术》中说:“它起着从旧知到新知的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导入的好坏显得致关重要。
本节课的导语这样设计:
以图片导入。出示一张苍劲盘结的古松图片和一张妩媚的杨柳图片从反面引出白杨树的笔直向上、导入到对白杨树另一种美的赞美。这样的导入可以让学生预先了解美的多种形式、为理解文中先抑后扬的手法打下基础、同是也在学生心中种下了直观美与语言表达美相结合的种子。
(二)顺着导入的情绪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通过听录音来进一步了解白杨树的美、初步感受语言的美。
习惯上教学时总是喜欢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但是当学生沉浸在美感享受中时、以**方法或教师介绍的方法插入作者和时代背景、会**打乱学生的思绪、得不偿失。另外学生对茅盾的了解已经较多、时代背景在注释中也有介绍、所以这节课就直接进入了听录音的过程。
(三)听完录音之后、教师出示一张白杨树的图片、再给学生以直观刺激。
接下来学生轻声读课文、并回想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我们的学生最薄弱的也是这一点。是顺其自然呢、还是改变这种情况?心理学认为、人发展某种能力具有关键期、朗读能力的发展期就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所以我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朗读、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的培养。)
在这一过程之后教师以**并提示的方法帮学生理清本文的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凡”。
(四)请学生找出能表现白杨树之美的相关语句、并反复诵读。教师可以如此引导:(教师**)作者给文章取标题为“礼赞”、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从而引导出学生回答“因为白杨树美或不*凡”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那些能表现白杨树美或不*凡的语句来么复诵读、体会作者赞美的情感。
这一点其实就是本课教学思路中的“练读”。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诵读会发现白杨树的美主要集中在景象之美——第二段、形神之美——第五段、象征之美——第七段。一些能具体表现白杨树美的语句、词语也就随之被发现、自然而然地就转到了下一个环节“悟读”。
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布置以下作业:
(五)课外作业
1、完成练习一表格的填空、了解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是本文写作上的显著特点。
2、在第二、五、七等几段中分别找到能具体表现白杨树美的词句、思考为什么这样写。
第二课时
(一)结合上一课时布置的作业做好练读与悟读的过渡。
1、请学生分别朗读能体现景象美、形神美和象征美的语段、教师板书“三美”。
2、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作业诵读能表现“三美”的词、句、简述作者用词或句的好处。
(二)教师指导、点拨这些词句的读法、正音、正气、正情、让学生进一步领悟这些词句的表达作用。
以下列问题引导、师生共同探究。
1、第二段作者描绘黄高原体现了它的什么特点?(雄伟)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幅员、地势)用到了哪些词语?(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3、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语你认为比较好?好在哪里?(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教师根据学生的看法而提示点拨)
4、作者表现黄土高原雄伟的目的是什么?(为白杨树的出现设计好背景、最终赞扬它的不*凡)
分析完景象之美后请学生朗读该段、加深理解。第五段也可以提相类似的一些问题来帮学生悟读。
5第五段中用到了哪些词语来描绘白杨树?最能体现它精神特点的是哪个词?(力争上游)
6、这一段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白杨树的“力争上游”?(枝、干、叶、皮)
7、结合写作背景深入分析此段中另外一些词句的表达作用。(学生畅所欲言、读与思相结合、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充分体现。)
分析完白杨树的形神之美后请学生朗读该段、并自然过渡到对象征之美的感悟和理解。
8、为什么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再说它是“伟丈夫”?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先抑后扬)白杨树有哪些品质?
9、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四个排比句所体现的层次之美象征意义。
以上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应建立在学生悟读的基础上、这不是普通的问、而是提示性的、探究式的。教师在指导学生练读之后、与学生一起悟读、与学生在*等的原则上共同领悟、探究。巴班斯基曾说过:“如果没有学生积极的、自觉的学习任何教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养效果。”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只是他们的一个大朋友。有些问题学生可以在悟读的环节中自行解决、有些则需要教师提示、共同探究之后才能解决。也中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根据学生的领悟整理板书。(见附1板书设计)
(四)由悟读到品读
在练读、悟读的基础上学生仔细品味这篇散文的语段层次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学生低吟浅诵、沉浸在对文学的品味和鉴赏之中。一节课很自然地结束了。品读不仅仅是课内“品”、更多的应是在课外“品”、这是课内到课外的自然延伸。
(五)作业布置
1、发下一张讲议、完成第七段的一些练习(这一作业起到课外巩固的作用、见附2。)
2、课外阅读茅盾的《风景谈》。(这一作业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的阅读面得到拓展、同时进行比较阅读、更进一步了解托物言志的散文。)
《白杨礼赞》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朱自清先生的《白杨礼赞》,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白杨礼赞》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咏物抒怀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咏物抒怀”,是一组描写大自然动植物的文章。本单元可以说是进行学生人文熏陶的基础,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在本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对“借物抒情”这种表现手法要能做到灵活运用。
第二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自习生字,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学习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品质,感受**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二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学生有一定的学**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三、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
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录音范读和学生**朗读等形式。
2、发现点拔教学法
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
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多** 辅助教学法
学生对白杨树也不了解,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优美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学习散文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四、说学法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
诵读品味法
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品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由于教材规定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练习,再进一步的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妥善处理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3、收集有关茅盾的介绍和白杨树的图片。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块:导入新课。出示白杨树的图片,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自然地就过渡到茅盾先生在课文第五段对白杨树外形描写的学习,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第二块:整体诵读。
1、录音范读。根据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
2、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思考: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然后分析问题,小组讨论。
第三块:问题点拨。
1、要求学生将第七段中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否调换位置,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并归纳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师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层次美和象征美。
2、请学生用上节课所学《海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文章开头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以及最后对贵族化的楠木的描写有何作用?并体会白杨树的生活的环境美。
3、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四块:品读赏析。再次**朗读课文,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用词美: 伟岸 ,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句式美:难道A;难道B;难道C; 难道D。段式美:抑;扬。情感美: 浅;深。象征美:物;人;神。
(三)课外作业:
1、选择课文中喜欢的语段熟读并背诵。
2、就生活中的某种植物,学用象征手法学写一段话。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7)
——《白杨》课文优秀教学设计3篇
《白杨》课文优秀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者和引导者,课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充分、快乐地人人向往在一种美好的境界中去读书,逐步品味语言中的情感、感触阅读中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采取多种读书形式进行感情朗读,感悟人物的言行,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给每位学生一个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台。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段,揣摩重点词,了解白杨树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及以后的做法。培养学生良好竞争及积极向进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小白杨》歌曲光盘、磁带、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播放阎维文演唱的《小白杨》(学生会唱的可一起随唱)然后在渲染的气氛中导入:
同学们,歌曲中唱到了什么?你喜欢歌中的白杨吗?**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白杨树?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的白杨树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着动人歌声,一同与课文中的父子三人坐上通往新疆的直达专列,去那里亲自感受一下白杨树的坚强与美丽。
师板书课题:
白杨
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掌握生字新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遇到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2、教师启发诱导:
小黑板出示:
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你读懂了吗?是通过课文中的那部分读懂的?能说一说你在读书中快速理解记忆的好方法吗?
同桌之间然后**交流。
3、处理学生在读中出现的字词问题:
介绍中的介易读成jia,多音字干两种读法及干旱、枝干,强两种不同读音,让学生分辨清楚。再就是限要和恨、根、很、狠、跟等字区别**。
抽几名学生快速找一下课文中词语,如:
清晰、高大挺秀、浑黄一体,根据课文上下内容说一下大体意思,为激发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课堂中可进行你说反、我对正、成语接龙和词语类型扩展,如接龙高大挺秀──秀丽无比──比比皆是──是非分明──明知故问──问寒问暖──暖风**──**凉风──风调雨顺──顺心如意──意味深长──长年累月──月明星稀──稀奇古怪──怪声怪气──气势磅礴。
(此法能使学生养成勤于积累词语的好习惯,大家不妨一试。此过程要注意对学生积极有效的进行评价。)
三、品读课文、理清脉络、读中感悟
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再去深入品读课文、读中进行感悟:
1、**:
文章中那些地方描写了白杨树,想一想你对白杨树又有了哪些了解。
2、小组交流:
从每隔几秒钟,窗口外就飞快的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说明了白杨树外形的特点。
板书:
高大、直
再启发学生认真读课文,回答白杨树还有什么特点,出示重点段:爸爸对儿子和女儿的一番意味深长的对话,为加深理解,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进行。
(两个孩子的对话要指导学生读出天真和稚气来,爸爸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读时应注意透出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语感。)
引导把自己的体验及感受真正读出来,(可通过听录音、范读)**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朗读中抓好自然段中的从来哪儿哪儿粗壮不管不管总是重点词和两组关联词组,边读、边交流、边思考,回答白杨树在你的心目中具有了那些可贵之处。
板书:
不怕困难、生命力强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再进一步精读,启发,诱导:
同学们,本课表面上是在介绍白杨树的特点,实际上是在赞扬白杨树的品格,赞美具有白杨树不屈不挠、拼搏顽强的人。引领学生找出文章中的中心句,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他是在表白自己的心,表白是告诉、说明的意思。以白杨树勉励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像白杨树一样坚强而不动摇。这种写作手法是借物喻人,学过的《落花生》、《古井》、《丑菊》都是借物来赞扬人的美好品质的。希望大家以后在写作中多尝试这方面的题材,你会体味到独特的无穷的乐趣。
出示课文最后一段,集体朗读,**:
还用什么地方不理解,提出来交流。
重点让学生从沉思、微笑两个词想象一下爸爸当时在想些什么?从而体会到爸爸希望孩子像白杨树那样不怕困难,为边疆做贡献的心愿。
新疆是什么样子?
(贫穷、落后、荒凉。)
*呢?
介绍孔繁森献身*、万名大学生自愿去西部贡献力量资料,再**学生:
现在你能正确说出爸爸在对自己的孩子表白什么吗?
让学生自己回答。
如果老师现在再让大家读一读白杨树特点的句子应读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对建设者的赞美之情)好,大家再一齐来感受白杨树带给我们的那特有的高尚品质吧。齐读。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在歌声中来体验白杨那种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吧。
(播放歌曲)
五、作业设计
1、搜集西部变化新成就资料,举办一期我可爱的西部演讲比赛。
2、写一篇借物喻人的小片断,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赞美──白杨──建设者
高大直茂盛扎根边疆
不怕困难生命力强建设边疆
《白杨》课文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杨朔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介绍新疆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x9),不读(x@);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杨朔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接着回答。然后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白杨》课文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者和引导者,课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充分、快乐地人人向往在一种美好的境界中去读书,逐步品味语言中的情感、感触阅读中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阎维文演唱的《小白杨》(学生会唱的可一起随唱)然后在渲染的气氛中导入:同学们,歌曲中唱到了什么?你喜欢歌中的白杨吗?**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白杨树?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的白杨树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着动人歌声,一同与课文中的父子三人“坐上”通往新疆的直达专列,去那里亲自感受一下白杨树的坚强与美丽。
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胡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生:这就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
生:这里用**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中作者描写戈壁滩上的白杨用了哪个词语?
生:高大挺秀。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这个词呢?要表达什么情感?
生:这是作者夸赞白杨树,告诉我们那普通的白杨树不仅高大挺拔,而且清秀美丽。
生:这个“秀”字流露了作者对白杨树的欣喜之情。本来白杨很一般,我们也常常见到,并不美丽,可在作者眼里,它是美丽的。生: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特别是生长在祖国大西北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师:很好。作者别具匠心,一个“秀”字,不仅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美,而且突出了白杨树的品格美,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板书:高大挺秀,扎根边疆)
设计意图:
导语设疑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电化教学,把学生领到大戈壁来,感受白杨生长环境的**。
二、品读词句,理解品格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
生:崇敬。
师: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
指导朗读(**读、指名、齐读)
师: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里是说白杨树姿态很美,一向是高大、笔直的。“直”象征着人的正直。
生:“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告诉我们,无论把白杨树栽到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为人类造福。
生:这是说白杨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这正是白杨的品格。
生:作者写物,意在喻人。“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是指建设者所遇到的困难;“坚强、不软弱、不动摇”是写建设者们把一生献给了祖国边疆那种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生:白杨树在**的自然环境中,不曾有过分毫的屈曲,仍旧长得那么端庄、凝重,笔直地耸入高空,正象征建设者们在大西北荒漠上克服种种困难、扎根边疆的精神。
师:爸爸的这番话含蓄深沉。请同学们带着对白杨树的热爱,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齐读这段话。
三、读文段,体会感情
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师: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生: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
师: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生: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四、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师: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生:不是。是借白杨来赞美爸爸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
生:赞扬千千万万边疆建设者。
总结启发想象:
是呀,多少边疆创业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新疆有许多的“白杨树”,我们这里也有“白杨树”,谁呀?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8)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杨礼赞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1
虽然此次上《白杨礼赞》非常仓促,但还是收获不少。
首先,确定给学生讲什么是重中之重。学生一眼就能看到的不用讲,简单提点一下,重点是要讲出超越学生初感的内容。这就需要老师本身要对教材有专研,能读出自己独到的体验。此外,老师还需要有广泛的涉猎,能够找出文章当中最值得讲的内容。
其次,思路清晰,衔接自然,过渡语精炼而又富有文采,给人一种如行云流水之感。要做到这一步相当考究老师自身的底蕴。此次上课,思路清晰做得比较到位,但衔接不自然,偶尔还出现了断片,这和我*时的上课习惯密不可分,以后一定要多多注意。
再者,我一直认为语文除了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它其实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那么,语文课则有表演课的特征。一篇篇文章,或描绘自然风光,让人领略大自然的风情万种;或抒写人间真情,直抵人心,触动我们的心灵;或阐发哲理,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给我们的心灵以慰藉……作为语文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感与课文融为一体,感染学生的情绪。这就涉及到老师的肢体语言是否表述到位,语音能否调动学生的情感。除此之外,一个语文老师的普通话和粉笔字也是相当重要的。
最后,鉴于以上分析,对自己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每天至少练字和普通话各十分钟,尤其是练字。
要多看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书,撰写教学研究,力争做一个研究型与上课型兼而有之的老师。
每次上完课要写教学反思,每周进行一个教学总结。
周末和寒暑假的时候多看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2
一、取得的成果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比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议一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想一想白杨树三不*凡象征什么;动手写一写今天的白杨又用来象征什么人,象征他们的什么精神;推荐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说出推荐的理由。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
二、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学时,有时一味的拔高教学要求。教学环节的处理缺少由易到难的衔接过程,一股脑的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措手不及。有时学生的问题已经回答的较圆满,还是没完没了要求学生从更深层次去挖掘去理解。种种问题都是需要教者蹲下来,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课文
2、教师自己讲得还是比较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如林老师所说,如能把找象征换种表达,当一回柯南找找其中的蛛丝马迹,也许课堂氛围会更活跃一些,学生更敢于说。
3、在思政渗透方面,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渗透的也较为有限,讲解比较仓促。学生不理解问题,在回答问题上往往找不到重点,启发引导上存在偏差,在一些讲解上过于笼统,可能并不适合5班的学情。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教是为了不教”,如何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目标合适的、有足够的.自学空间的、效果良好的教案学案,新教师对新教材要有不容缺失的新的思考,新的摸索,思政渗透一定要及时。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3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去进行整体感知。
一、问题的设计使整体感知一气呵成
新课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体感知,教师们也因此而尝试运用各种方式去进行整体感知。但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性的方式。这其中的原因既与这一理论提出的时间短有一定的关系,又与教师的风格和文章体裁内容等密不可分。但是就本文而言,设计有效的主问题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途径,之所以说比较好,因为问题的设计还是有点请学生入瓮之嫌。
“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线索:“不*凡”;“树的不*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使学生走进文本之中,从而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之所以认为白杨树不*凡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精神不*凡,这样从而完成对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对文本后一部分的阅读之中;然后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写作手法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预扬先抑手法的学习效果良好
我还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读读相关的段落;提出问题,让学生几个人一组边读边讨论;学生自己练读,集体朗读。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
计本环节之前,我并没有事先设计一个写作话题。只是因为在刚刚结束的片断练习中,我也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验去写得,所以再让学生**选择话题学生可能有点疲倦,于是我决定选一个话题,既让学生快速进入片断练习,又使学生相互之间有比较。
学生动笔写得过程中,我穿梭于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探讨怎样在原有的基础上改的更好,许多同学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中确实有所提高。接下来要做的是,让学生的这种成功感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学生的发言确实很精彩,教师的点评镶嵌于其中,让学生确实有收获。由此,我想到了其实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应该人为地设置出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来限制学生的思维而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或个性解读,这样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空间。
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的两个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很多时候,一个细节往往能将整个教学推向一个新的**;语文教学相比较其他的任何科目而言,所肩负的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更重。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4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而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见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程**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
)。再通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⑴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⑵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特色?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并使学生懂得,前者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写白杨树并非直接描写景物,而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
紧接着我就抛出新问题: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却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不动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只是单纯说树吗?他还想说明什么?
通过读课文,学生明白了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5
与学生一起学习了《白杨礼赞》,凝眸回望,有不少的收获,也有些微的不足。
1、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比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议一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想一想白杨树三不*凡象征什么;动手写一写今天的白杨又用来象征什么人,象征他们的什么精神;推荐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说出推荐的理由。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尤其是动手写一写,更显现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所写的内容,虽只有50字左右,却百花灿烂,异彩纷呈。
2、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读。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利用多**音配画听课文朗读,给学生的朗读配乐,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男女声分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6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礼赞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文路的。然而,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与精神境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甚远,学生初次学习这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在备课时,我反复参考了网上的一些资料,在教学中作了以下的尝试:
一、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设计了“变序”教学。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而又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段,集中学习课文主要段落。
学习白杨树的特点之后,自然引向前三个自然段,了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写白杨树。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异常清晰。
二、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这节课,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时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这一问题极有思考价值,说明学生已初步从理解词语联系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听读质疑、合作讨论质疑、反顾全文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多种**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时,我从网上下载了有关的图片如,戈壁滩的飞沙走石,白杨树的挺拔高大,并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帮助学生李洁白养生春的**环境及白杨的品质。同时在板书设计上,图文并茂,使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一目了然。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动态生成与设计有所偏离,细细想来,在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让我深思:
1、应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的朗读就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然而,在教学概括白杨的特点时,我又不知不觉得牵引在学生朝我心中的标准答案靠拢,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性。
2、要遵循孩子的认知特点
在教学时,有时一味的拔高教学要求。教学环节的处理缺少由易到难的衔接过程,一古脑的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措手不及。有时学生的问题已经回答的较圆满,老师还是没完没了要求学生从更深层次去挖掘去理解。种种问题都是需要教者蹲下来,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课文。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9)
——白杨礼赞作文600字
白杨礼赞作文600字1
柳树实在是不*凡的,我赞美柳树!
柳树确是一种很常见的树,我在河畔的公园处时常见到。那秀丽的枝干,妩媚的身姿,好似江南水乡女子般的温柔和婉约。翠绿的嫩叶,被醉人的春风吹拂着,随风跳动着优美的舞姿。这时不禁让人联想起“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的诗句了。这,也许就是我对柳树最初的印象了。
后来在偶然的机会下,我来到甘肃游玩。汽车在一望无际的大漠上行驶,四周的景色可是一成不变,除了黄沙,还是黄沙,直到我们来到了月牙泉。在月牙泉的四周,还有着几株翠绿的垂柳。它们也许曾经是被风沙裹挟的一颗颗种子,随风飘到此处,借着附近的水源滋养,在此地生根发芽,长成这样的'大树。想到此处,我不禁感叹起柳树的生命力,想来古人所说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正是想要赞美柳树这顽强的生命力吧!一阵大漠的炙风自西北方吹来,势如沧海横流一般,令人感到窒息。想来过去的多少个春秋里,这些柳树独自地面对着西风与黄沙,但仍然毫无怨言,坚强不屈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我走上前去,用手轻轻抚摸着树干,西北风在它的身上残酷地刻下岁月的年轴,似乎在诉说着它所经历的磨难。此时的柳树,决不像我在河畔公园所看到的那样,少了几分多姿,多了几分挺拔。此时在我眼前的柳树,不再像那温柔婉约的江南女子,而是像一位坚忍不拔的伟丈夫,令我赞叹。
我赞美柳,赞美它那顽强的生命力,赞美它那如同伟丈夫一般的胸怀和品性,赞美它那象征着**民族的宝贵精神: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人民们忍受了近百年的屈辱,英勇地抵抗着外来侵略者,最终在一穷二白且百孔千疮的基础上用血写出新*的那种精神和意志,正是这大漠中的柳树所**的。
所以,我要高声赞美这柳树!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10)
——《白杨礼赞》说课稿11篇
《白杨礼赞》说课稿11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杨礼赞》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白杨礼赞》说课稿1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白杨礼赞》。本次说课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方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分析,下面是第一个:
一、说教材
《白杨礼赞》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是以“咏物抒怀”为主题。《白杨礼赞》是茅盾的一篇散文,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本文语言质朴、构思新颖并运用了象征、比喻等手法。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于7-9年级的阅读要求中有一条是“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本文是集抒情和议论为一体的文章,正好适合初中生学习。根据课文的地位和课标的要求我为本文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能力目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情感目标:感受**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为指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文章所要表达出得精神。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一的一年学习中主要注重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惯,初二在此基础上增加阅读量,并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很大帮助的。语感是对语言的**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的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功。
三、说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1、讲授法,运用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这种教法可以精心设计活动,以探究、体验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着力体现课标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还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权和评价权。
3、情读体验法个性化的朗读展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可以是情感认同之后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学生一起与课文对话,和学生一起在知识中诗意的安居,一起体验。
4、朗读法,本文作为一篇散文,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说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自主学习,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我打算以图片导入,出示一张在高原上的白杨树图片和一张在江南的杨柳图片,让同学们挑喜欢的一张,说为什么喜欢,在不同的回答中突出白杨树的笔直向上,导入到对白杨树另一种美的赞美。
2、整体感知。播放课文的范文朗读,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整体风格,在范文朗读结束后让学生试着划分文章段落,总结个段落的大意。
3、研读赏析。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接下来让学生分组朗读,一起找出课文中描写白杨树外表的词和句子,总体感受白杨树的形态和生存环境。在学生朗读到文章的第五段时,讨论感受白杨树的外表,感受它的形体美。接下来以问题“作者在文中还有哪里是描写白杨树外表的?”引入第7小节,先有学生默读,自己感受,课标中对默读有规定“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在学生默读完了后,**“文中的反问句可不可以改为陈述句,为什么?”让同学们在分好的组里讨论,总结出自己的答案,这里就可以体现课标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然后,让同学们一起朗读第7小节,在比较和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白杨树的内在美。接着问学生“读到这里,难道同学们还觉得本文仅仅是写白杨树吗?”
引出象征这个写作手法并解释。再根据第7小节的朗读,让同学们思考白杨树象征的是什么?两者有什么是相同的,这样写是反映了什么?可以让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老师总结白杨树象征着**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让同学们铭记于心并且努力学习这样的精神,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4、课外拓展。寻找其他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供学生欣赏,进一步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5、布置作业。选择一样事物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短文。
6、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雄壮、伟大)生长环境、农民(质朴、严肃、坚强)(力争上游)外部形象、白杨树———(象征)———人哨兵(傲然挺立)(倔强挺立)内部气质(托物)(言志)精神和意志(团结、上进)
《白杨礼赞》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白杨礼赞》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咏物抒怀”,是一组描写大自然动植物的文章。与第二单元“道德修养”、第五单元“人生体验”、第六单元“精彩演讲”共同组成了人文色彩浓郁的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本单元可以说是进行学生人文熏陶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对“借物抒情”这种表现手法要能做到灵活运用。苏教版语文课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人文性强,语文工具性的强调相对较少,所以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应灵活一些,也不可忽视语文的工具性。
2、教学内容:《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的**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二、学情分析:
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学生有一定的学**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三、设计意图: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还给学生。
2、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自习生字,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学习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品质,感受**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第1、2条作为能力训练目标,第3条作为德育训练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录音范读和学生**朗读等形式。
2、发现点拔教学法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多**?辅助教学法学生对白杨树也不了解,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优美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学习散文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七、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诵读品味法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品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由于教材规定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练习,再进一步的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妥善处理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3、收集有关茅盾的介绍和白杨树的图片。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块:导入新课。出示白杨树的图片,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自然地就过渡到茅盾先生在课文第五段对白杨树外形描写的学习,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第二块:整体诵读。
1、录音范读。根据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
2、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思考: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然后分析问题,小组讨论。第三块:问题点拨。
1、要求学生将第七段中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否调换位置,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并归纳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师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层次美和象征美。
2、请学生用上节课所学《海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文章开头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以及最后对贵族化的楠木的描写有何作用? 并体会白杨树的生活的环境美。
3、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第四块:品读赏析。再次**朗读课文,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用词美: 伟岸 ,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句式美:难道A;难道B;难道C; 难道D。段式美:抑;扬。情感美: 浅;深。象征美:物;人;神。第五块:拓展延伸。结合课文,仿写抒情句:
1、当你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难道……难道……难道……难道……
2、让那些 人们去赞美 的牡丹,去鄙视这 的莲花 我要高声赞美莲花!
(三)课外作业:
1、选择课文中喜欢的语段熟读并背诵。
2、课外阅读茅盾的《风景谈》。
3、就生活中的某种植物,学用象征手法学写一段话。
八、说课小结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有些问题学生可能较难把握,教师不必强求学生面面俱到,而是以点及面,理清学生容易接受的路子。重点放在学生的品味精彩的语句和对全文主旨的理解上,品味这篇散文的语段层次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做到一学一得。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同时鼓励学生去“发现”文章的特色。发现的,可以是疑问,也可以是心得;可以是内容的把握也可以是词句的揣摩。“发现”既没有限制,又没有止境。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拔,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感悟,从而加深对主旨的认识。
《白杨礼赞》说课稿3
一、教材的处置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懂得散文中抒情和讨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利用这两种抒发方法、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述和描写”的深入。初中语文教学纲要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古代文除“能体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意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备必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拥有观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扬白杨树的“不*常”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唱了全部**民族发奋向上的精神、同时严格叱责了一些贱视大众的固执分子。爱憎明显、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别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纯朴的语言、新鲜巧妙的构思、胜利地运用象征、比方、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惊叹。
我的教学假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触作者的感情、初步懂得文章内容及象征伎俩。第二课时以探讨和对照浏览为主、充分理遣散文中的抒怀和谈论的特色及作用。本说案只阐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的肯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懂得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第三、感触**儿女朴质、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碰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筹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非常强调情感对人的意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不人的情绪、就素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谛的寻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换是严密接洽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干的情感与情感。如上课时、采取多**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浑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破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增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实质是始于情感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本人的感情表白出来、他的目标——不论是有意识仍是无意识的——老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而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朗诵、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活泼地再现作者的思维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述的景和物、人跟事、所倾诉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识。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奇妙、感情浓烈、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夸奖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更、品析排比句、反诘句逐层扩大的象征意蕴(能够用调换的方式、换成陈说句加以领会)。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三、说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辟、朗读能力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准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习、朗读才会有正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行朗读训练。
1、掌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存在很主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需掌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诱学生以作者之心感想热忱讴歌的感情基调。
2、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当前、还要细心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取得自己的逼真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3、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个别法则告知学生、让他们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本事。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琢磨感受、怎么读才最可能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四、说教学设计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课件播放西北高原枯燥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壮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踊跃融合、发生强烈而深沉的情感反映。
第二步、配乐默读、激发兴致。通过配乐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惟感情、以情豪情。
第三步、课堂发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良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本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晓得、是从成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
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运动、**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形状美的段落。**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窗读第二层、要读得豪放、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磋商、怎样才干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由于这里的层次很清楚、学生完成应当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回升一个档次。
第五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后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是否更换顺序。让学生明确、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刻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标题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余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先生扼要先容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差别。再**: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形状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在朗读、体会。明白、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形状的详细象征意思、构成板书。
第六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呈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七步、密意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测验全部学生对朗读技能的把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形、激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供给一个充分表示自己才干的机遇。而后老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蜜意朗读全文。
第八步、安排功课、请求学生实现训练一、以及训练五。
《白杨礼赞》说课稿4
今天我说的课是《白杨礼赞》、它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一、新课程标程标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课文特点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
《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的**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初二的第四册教材已经涉及到了议论文的教学、同时以编入了小说、诗歌、散文等教学单元。第六单元的学习目标就是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从编者的意图来看、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散文阅读、在了解散文中记叙和描写的基础**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提高阅读散文的能力和写作记叙文的能力。
2、结合第二篇《醉翁亭记》、第三篇(写作训练)《在那颗星子下》引导学生体验美好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的精神意志、感受山水之美、感受师生之间纯真的情感。
3、教材注意到整册的特点、在学习枯燥的议论文的同时欣赏优美而富有感染力的散文、学习语言、熏陶情感。
在教学在要把握好这几意图。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开发智力、熏陶情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班级中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的良好的语文学**惯的养成上。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较差。初一的一年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惯、初二在此基础上增加阅读量、并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从初一开始教师已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增广学生的阅读面。《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巨大帮助的。语感是对语言的**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的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将采取以读为主的三层次阅读教学。
四、教法设计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语文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例子、从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用途;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将这一个例子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们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言”和“荃”对我们也非常重要。
“练读”、“悟读”、“品读”是我上这一节课的指导思想。“练读”是仿照朗读示范对朗读进行有效的练习“悟读”是边读边领悟、体会;“品读”是对用词、语句、修辞等的品味和鉴赏。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也要体现这一思想。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和朗读从整体上感知、用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作者赞美了什么样的白杨树、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所讲来整理板书白杨树从内到外、由表及里的“三美”、即景象之美、形神之美、象征之美。再接下来则让学生找表现“三美”的句段加以三层次练读、悟读、品读、感悟句式美、用词美、语段层次美、情感美和意境美、训练语言、培养情感都落到了实处。“练读”、“悟读”、“品读”实则就是我们*时所说的精读、而且这是精读的深入、它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要求在“读”法上产生了一些变化、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和感悟能力。《白杨礼赞》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法指导要注重以下几点:
1、用普通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方法;
2、诵读时注意课文的用词、修辞方法的运用、语言的锤练;
3、要指导学生切实感受白杨树的美。
五、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a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初步学会分析带有抒情和议论的散文。
b学习生字、领悟一些词语的使用。
c学习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品质、感受**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其中a和b是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结合、c是情感目标的培养、三个目标的确立从总体上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思想。)
2、教学重点:
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3、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以三层阅读法体会文章中的语言美、意境美。
六、教学程序的设计
本课教学时数为二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刘国显在《开讲艺术》中说:“它起着从旧知到新知的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导入的好坏显得致关重要。
本节课的导语这样设计:
以图片导入。出示一张苍劲盘结的古松图片和一张妩媚的杨柳图片从反面引出白杨树的笔直向上、导入到对白杨树另一种美的赞美。这样的导入可以让学生预先了解美的多种形式、为理解文中先抑后扬的手法打下基础、同是也在学生心中种下了直观美与语言表达美相结合的种子。
(二)顺着导入的情绪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通过听录音来进一步了解白杨树的美、初步感受语言的美。
习惯上教学时总是喜欢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但是当学生沉浸在美感享受中时、以**方法或教师介绍的方法插入作者和时代背景、会**打乱学生的思绪、得不偿失。另外学生对茅盾的了解已经较多、时代背景在注释中也有介绍、所以这节课就直接进入了听录音的过程。
(三)听完录音之后、教师出示一张白杨树的图片、再给学生以直观刺激。
接下来学生轻声读课文、并回想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我们的学生最薄弱的也是这一点。是顺其自然呢、还是改变这种情况?心理学认为、人发展某种能力具有关键期、朗读能力的发展期就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所以我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朗读、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的培养。)
在这一过程之后教师以**并提示的方法帮学生理清本文的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凡”。
(四)请学生找出能表现白杨树之美的相关语句、并反复诵读。教师可以如此引导:(教师**)作者给文章取标题为“礼赞”、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从而引导出学生回答“因为白杨树美或不*凡”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那些能表现白杨树美或不*凡的语句来么复诵读、体会作者赞美的情感。
这一点其实就是本课教学思路中的“练读”。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诵读会发现白杨树的美主要集中在景象之美——第二段、形神之美——第五段、象征之美——第七段。一些能具体表现白杨树美的语句、词语也就随之被发现、自然而然地就转到了下一个环节“悟读”。
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布置以下作业:
(五)课外作业
1、完成练习一表格的填空、了解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是本文写作上的显著特点。
2、在第二、五、七等几段中分别找到能具体表现白杨树美的词句、思考为什么这样写。
第二课时
(一)结合上一课时布置的作业做好练读与悟读的过渡。
1、请学生分别朗读能体现景象美、形神美和象征美的语段、教师板书“三美”。
2、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作业诵读能表现“三美”的词、句、简述作者用词或句的好处。
(二)教师指导、点拨这些词句的.读法、正音、正气、正情、让学生进一步领悟这些词句的表达作用。
以下列问题引导、师生共同探究。
1、第二段作者描绘黄高原体现了它的什么特点?(雄伟)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幅员、地势)用到了哪些词语?(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3、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语你认为比较好?好在哪里?(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教师根据学生的看法而提示点拨)
4、作者表现黄土高原雄伟的目的是什么?(为白杨树的出现设计好背景、最终赞扬它的不*凡)
分析完景象之美后请学生朗读该段、加深理解。第五段也可以提相类似的一些问题来帮学生悟读。
5第五段中用到了哪些词语来描绘白杨树?最能体现它精神特点的是哪个词?(力争上游)
6、这一段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白杨树的“力争上游”?(枝、干、叶、皮)
7、结合写作背景深入分析此段中另外一些词句的表达作用。(学生畅所欲言、读与思相结合、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充分体现。)
分析完白杨树的形神之美后请学生朗读该段、并自然过渡到对象征之美的感悟和理解。
8、为什么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再说它是“伟丈夫”?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先抑后扬)白杨树有哪些品质?
9、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四个排比句所体现的层次之美象征意义。
以上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应建立在学生悟读的基础上、这不是普通的问、而是提示性的、探究式的。教师在指导学生练读之后、与学生一起悟读、与学生在*等的原则上共同领悟、探究。巴班斯基曾说过:“如果没有学生积极的、自觉的学习任何教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养效果。”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只是他们的一个大朋友。有些问题学生可以在悟读的环节中自行解决、有些则需要教师提示、共同探究之后才能解决。也中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根据学生的领悟整理板书。(见附1板书设计)
(四)由悟读到品读
在练读、悟读的基础上学生仔细品味这篇散文的语段层次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学生低吟浅诵、沉浸在对文学的品味和鉴赏之中。一节课很自然地结束了。品读不仅仅是课内“品”、更多的应是在课外“品”、这是课内到课外的自然延伸。
(五)作业布置
1、发下一张讲议、完成第七段的一些练习(这一作业起到课外巩固的作用、见附2。)
2、课外阅读茅盾的《风景谈》。(这一作业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的阅读面得到拓展、同时进行比较阅读、更进一步了解托物言志的散文。)
《白杨礼赞》说课稿5
一、说教材
《白杨》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的第三课。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的好处。草原这课的重点是体会优美的语言、本课的重点就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文章以白杨为线索写了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讴歌了边疆建设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三是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新、抚摸”等词语;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二、说学情
学生进入五年级下学期的学习、已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找重点句来理解课文、初步有了朗读、想象能力、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蕴涵的道理还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个别差别、有的放矢、让每名学生在本节课各有所获。
三、说教法
根据学情我特制定本文教法如下:
1、读书指导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
2、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汇报自己的收获。
3、直观演示法:在教学过程中、出示白杨树图片、直观形象的展示、有且于学生对白杨树特点的理解。
四、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自读自悟法、朗读感悟法、圈点批注法、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细读课文、感受风景美与人情美;
(四)总结拓展
〈一〉谈话激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开课之初、通过谈话的方式、问学生“在广袤的大西部生长着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板书课题)然后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白杨树的资料。通过师生的谈话、激发学生了解白杨树的兴趣、做好学文的情感铺垫。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语言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因此、教学中首先出示生字。书写上的疑难字“疆”、“陷”。
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让学生选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写了什么事?理清文路为下一步的学习埋下伏笔。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这一环节、所以我分了以下几步完成教学任务:
(一)体会白杨树特点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就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这一环节我首先提出主线问题:
1、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并将自己的体会在旁边做上批注。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此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圈画批注”。如:重点词语、动作、外貌、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批注可以一两个词即可。
2、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汇报环节、引导学生抓住“高大挺秀、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重点词语理解白杨树“高大”“笔直”外在特点。进而从这些外在特点体会它“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和坚强执著”内在品质。这样本课的重点也就突破了。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白杨树特点的这段话。通过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出自己对作者及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二)体会人物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只是在说白杨吗?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嘴角会露出微笑?找出课文的有关词句加以体会。
引导学生理解边疆建设者也要有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和坚强执著的品质、这与白杨树的内在品质不谋而合。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边疆的工作者。从而领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这样“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这个难点也突破了。有了上述铺垫、理解了课文最后一句的含义、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想到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一定会像小白杨树那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最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本文作者运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通过写白杨树的品质来赞美边疆建设者、并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
孩子写一写“我心中的白杨”、让学生把所思所感表达出来、由读到写、读写结合有利于迁移内化所领悟的写作方法、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白杨礼赞》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辛集镇第三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白杨礼赞》。下面我将从三个维度,六个层次展开本次说课。
一、说教材
《白杨礼赞》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军民的顽强意志和**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由衷的赞美之情。
二、说学情
孔子施教,各因其材。了解学情,可以帮助我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本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感知,欣赏能力,能够自主梳理课文情节。但本篇文章,距今时代久远,要深入了解课文内涵比较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针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我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2.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由白杨树体会**儿女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其中教学重点是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
四、说教法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采用语句品析法、示范朗读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和交流讨论进行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为第二课时夯实基础。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语文课程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上课伊始,我会利用“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节目,引导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感人事迹。我们**儿女向来无私无畏,由此导入《白杨礼赞》。本环节的设计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2.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首先,我将利用多**播重点段落的朗读录音,指导学生体会句子的语气和语调,边读边勾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
其次,我将**学生两两一组阅读自己勾画的句子,体会文章内容,之后请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并谈一谈自己对这些句子或者词语的感受,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3.品词悟情,探究主旨
我将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再次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多**上的两个问题,文中说白杨树是“极普通",却又是“不*凡"的树,矛盾吗?为什么?
我会引导学生再次走进课文,通过朗读来领悟明确答案。
在此基础上,我将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文章是怎样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将**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我也将巡视其中做适时的点拨指导,并必将就此展开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如我会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四个反问句的意思,反复朗读,体会语气,体会作者由浅入深的强烈情感;引导学生分析“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进而明确作者由树到人,再到精神意志,一步步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描写手法。
六、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此时我会播放《**战争》中有关军民互助的影视片段,之后让学生以xx礼赞为题,说一段话,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让白杨树般坚强不屈的的精神永驻学生心中。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我会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情感多方面来谈一谈本节课自己的收获,并布置如下作业,请你运用象征手法,以礼赞不*凡之人为题写一篇小短文,300字左右。
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本节课我将采用多**与黑板板书相结合的形式,多**展示重点句子以及视频,黑板板书设计如下。这样的板书简介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
尊敬的各位评委,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您的聆听。
《白杨礼赞》说课稿7
一、 教材的处理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应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的深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成功地运用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三,感受**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采用多**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壮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赞美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化,品析排比句、反问句逐层扩展的象征意蕴(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换成陈述句加以体会)。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三、说 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 实施朗读训练。
1、把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导学生以作者之心感受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2、 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以后,还要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3、 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四、 说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课件播放西北高原单调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健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第二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第三步,课堂**,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很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知道,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
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活动、**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外形美的段落。**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第五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朗读、体会。明确,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第六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七步,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一,以及练习五。
五、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雄壮、伟大) 生长环境 农民(质朴、严肃、坚强)
(力争上游) 外部形象 白杨树———(象征)———人 哨兵 (傲然挺立 )
(倔强挺立) 内部气质 (托物) (言志) 精神和意志(团结、上进)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附录: 说课的几个环节
(一)、说教材:1、首先讲清楚说课的课题。2、教材的重点,教材的主要思想内容、在单元和书本中的地位、作用。(包括知识点、能力培养、思想教育);教材的难点:从学情、教材内容或教学进度等方面去确定。3、教材的地位、作用要说明白清楚。
(二)、说学法:如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传递方式、学生的智力结构、学习的方法等。
(三)、说教法:如范例教学法,是以知识的迁移为依据,一掌握知识为目的;问题探究法;归纳法;讨论法等,要说明自己采用某种方法教学来教的原因(如:我选择这种教法的优点是…….有利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可以复习旧课、录象、多**课件、幻灯片、小黑板等);2、抓住重点,把教学过程条理说清楚,把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说清楚(为什么这样安排、运用?);问题的设置(为什么这样设置、安排问题的顺序?);针对重点难点巩固训练,并说说练习的意图。3、课堂小结:充分利用板书,突出重点难点。5、布置作业。并说说作用。
(五)、结束语设计:(如: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白杨礼赞》说课稿8
一、说教材
《白杨礼赞》具体编排在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本单元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散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灵活多变的写法,进一步提高欣赏、写作的能力。
《白杨礼赞》的语言很有特点,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尤其是反问、排比运用得极为成功,值得反复诵读,这样,才能更切实地感受到散文的艺术魅力。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第二,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
第三,感受**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三、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是重点也是难点
五、说学生
我班是农村班,班级中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语文学**惯的养成上。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较差。《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巨大帮助的。
六、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具体采用朗读式、讨论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主要教学方式。
七、说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1、把握基调
2、读出感受
3、读出节奏
八、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运用多**课件播放西北高原单调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小白杨》作为背景音乐。以及结合窗外的白杨树的观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第二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
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激情。
第三步,深情朗读。
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四步,课堂**,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很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知道,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第五步,再次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活动、**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外形美的段落。**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第六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
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朗读、体会。明确,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第七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八步,课堂小结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第九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三。
九、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白杨礼赞》说课稿9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探讨初中语文三年级的一篇教读课文,矛盾所写的抒情散文《白杨礼赞》。
一、说教材、学情。
《白杨礼赞》具体编排在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本单元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散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灵活多变的写法,进一步提高欣赏、写作的能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阅读、欣赏散文应着眼于散文所蕴含的情感,借鉴散文所运用的语言。《白杨礼赞》的语言很有特点,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尤其是反问、排比运用得极为成功,值得反复诵读,这样,才能更切实地感受到散文的艺术魅力。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语言感悟能力较差。《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的把握以及教学的设想,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第三,感受**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通过朗读理解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考虑到初中生在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朗读是十会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据此,我准备采用朗读式、讨论式作为主要教学方式。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根据目标和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灵活多样的朗读,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把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起来,把他们健康的个性发展起来。当然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合格的教师不会把学生当作某种驯服的自然力来驱使,而是当作主体来看待。教学中我还会引导他们领悟和掌握学习的方法,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考虑,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学的基本思想,我准备用“配乐朗读,整体感知和精读品味,赏析深化”两个步骤来达到教学目,这两个步骤个相互紧扣,循序渐进,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说教学程序
<一>、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按照这个思路上课开始,我便直接板书课题,对“礼”、“赞”进行释义,并简要地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然后,我会对学生说:“白杨礼赞”犹如一首结构谨严,渲染得力,旋律激昂的抒情音乐小品。一般音乐作品总有一个主旋律贯穿其中,它有时略有变换,复沓重现,昭示着深化着主题。那么,《白杨礼赞》的主旋律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课文朗读录音,在头脑中展开联想想象,用心去感悟,听出“白杨礼赞”的主旋律来。
接下来,我便播放以钢琴曲为音乐背景的配乐朗读录音。列宁曾这样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知识、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促进了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这样,我便能顺利地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旋律,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了作者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后,我还会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我设置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以此引导学生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通过启发、点拨、讨论后,让学生明确作者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二>、精读品味,赏析深化。
1,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活动、**思考的机会。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形美的段落。**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2,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
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3,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局、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4、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一,以及练习五。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环境
白杨树是不*凡的树外形
性格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白杨礼赞》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朱自清先生的《白杨礼赞》,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白杨礼赞》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咏物抒怀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咏物抒怀”,是一组描写大自然动植物的文章。本单元可以说是进行学生人文熏陶的基础,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在本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对“借物抒情”这种表现手法要能做到灵活运用。
第二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自习生字,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学习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品质,感受**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二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学生有一定的学**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三、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
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录音范读和学生**朗读等形式。
2、发现点拔教学法
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
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多** 辅助教学法
学生对白杨树也不了解,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优美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学习散文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四、说学法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
诵读品味法
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品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由于教材规定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练习,再进一步的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妥善处理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3、收集有关茅盾的介绍和白杨树的图片。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块:导入新课。出示白杨树的图片,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自然地就过渡到茅盾先生在课文第五段对白杨树外形描写的学习,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第二块:整体诵读。1、录音范读。根据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2、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思考: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然后分析问题,小组讨论。
第三块:问题点拨。1、要求学生将第七段中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否调换位置,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并归纳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师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层次美和象征美。
2、请学生用上节课所学《海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文章开头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以及最后对贵族化的楠木的描写有何作用?并体会白杨树的生活的环境美。
3、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四块:品读赏析。再次**朗读课文,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用词美: 伟岸 ,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句式美:难道A;难道B;难道C; 难道D。段式美:抑;扬。情感美: 浅;深。象征美:物;人;神。
第五块:拓展延伸。
结合课文,仿写抒情句:
1、当你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难道……难道……难道……难道……
2、让那些 人们去赞美 的牡丹,去鄙视这 的莲花 我要高声赞美莲花!(三)课外作业:
1、选择课文中喜欢的语段熟读并背诵。
2、就生活中的某种植物,学用象征手法学写一段话。
白杨礼赞 茅盾
象 征
树 人
北方农民 哨兵
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说课稿11
《白杨礼赞》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二篇散文
一、初中语文大纲要求:
根据初中语文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材地位、作用的确立:
《白杨礼赞》所在的这一单元是散文单元,本单元目标:
1、欣赏所选的散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散文叙事、记人、描景、状物的写法
3、品味文中精妙的语言
《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热,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更是令人赞叹
三、学生情况分析:
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白杨礼赞》面对的学生群体是一群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年代,受经历和知识水*所限,对本文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层次,所以老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对于简单的问题,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的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以上对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为:
知识目标:1、了解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和形状姿态、风格品质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体会本文的阳刚、雄壮之美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给身边景物赋予象征意义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
重点:1、理解抒情与描写、议论的关系(本单元的编排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散文中的抒情,议论、记叙、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提高阅读能力,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2、环境描写对表现白杨树的作用(文章第二段环境描写,从结构上看,似有扣题不紧之嫌,从内容上看仅仅理解为白杨树的出现做铺垫也显得有些肤浅为了让学生理解这段对烘托白杨树形象的作用,需要加以重视,因此定位为教学重点)
3、文章第五段对白杨树的外形到内神的精心描绘是托物言志的基础,第七、八段是作者思维发展飞跃,由物到人的联想过程,象征手法在这里得以完成,故这两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其中第八段象征手法的理解,由于学生对散文接触不多,知识能力局限大,思维方式比较单一,要引导他们认识这些难度较大因此定为难点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要制定合适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的运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累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
本文思想内容深刻丰富,谋篇布局苦心经营,抒情方式灵活多变,用词造句精致讲究,是一篇散文**,具有**性和典范性鉴于上述原因,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具体作法:
1、运用多**辅助**,通过视觉、听觉的感知,促进思维,带动**容的理解
2、采用截取中间的办法,以突破重点为契机,带动全篇的学习
3、采用摘录、朗读、讨论、比较等方法使学生动脑动手
六、学法指导和学**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节课十分注重以下几点:
1、用普通话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运用摘录的方法
3、学会运用替换法
4、学习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
以教师的教法,指导学生的学法,让学生以后遇到此类问题,会运用朗读、质疑、讨论、比较等方法解决问题
七、教学程序:
预习新课:①、字词方面的知识掌握②、课文背景的了解③、教材内容的熟悉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感受作者的创作思想)
2、课文分析
(1)解题:何为礼赞?(要求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并达成共识:表示崇敬和赞美)
(解题,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初步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另一方面为了营造**、*等、**、自信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2)结合预习,并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白杨树值得崇敬和赞美?(因为白杨树不*凡)
②白杨树的不*凡体现在哪些地方?(它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
③课文哪个段落重点描写白杨树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第五自然段)
(这些问题的设置,关键在于让学生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凡,并初步感受白杨树的不*凡之处通过速读回答问题,不仅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教给学生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3)利用多**,让学生观赏白杨树的插图,同时播放第五自然段录音,并要求在不看课文的情况下,摘录有关白杨树外在形象特征的词
(本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利用视觉、听觉功能,变文字为图像,走入课文的情境之中这一变式处理不仅为了激发兴趣,使学生切实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特征,还训练学生快速地把握重点的能力同时教给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文录音的方法,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4)分析白杨树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结合屏幕上白杨树的插图)
①课文抓住白杨树哪些外部形态描写的?(干、枝、叶、皮)
②分别抓住什么特征进行描写?根据摘录的词句及课文中的词句,找出重点词语(干:笔直,绝无旁枝;枝:笔直,紧紧靠拢;叶:片片向上;皮:光滑,淡青色,有白色晕圈)
③又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的?(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④从它的形象、气质,我们感受到这是怎样一种树?(力争上游的树)
⑤力争上游是何意?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努力奋斗,争取先进,这里形容白杨树奋发向上的精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对于这段内容的学习,在前面摘录的基础上,结合白杨树的插图,形象、直观地理解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并能感受到白杨树的不*凡和白杨树蕴含的意义)
(5)分析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由“这样不*凡的白杨树生长在哪里?”一问转入到分析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即黄土高原)部分的内容,并放映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要求一朗读较好的同学朗读此部分内容,其余同学观看画面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黄土高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摘录关键词(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②从环境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黄土高原壮美的景色是如此不*凡,作者为何着意描写高原?(用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凡”;用单调的黄土高原反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凡”;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是不*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凡的白杨树)
③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哪些?这是哪种抒情方式?(描写、抒情相结合,这是借景抒情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方式,描绘西北高原“雄壮”、“伟大”的景色,描绘白杨树“傲然耸云”的英姿,这些描写包含作者强烈的感情:赞美不*凡的高原和不*凡的白杨树)
(本班学生朗读,可产生一种亲切感让其余学生边听边观赏黄土高原雄伟、壮美的景色,展开联想的翅膀,想象黄土高原壮美的环境中那些傲然耸立的白杨树的形象,从而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不*凡,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
(6)分析课文七、八两自然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①作者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赞美白杨树不*凡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赞美白杨树,更是为了赞美像白杨树一样的人)
②讨论分析“树中好女子”和“树中的伟丈夫”的含义(前者指婀娜多姿的秀丽美,后者指高大雄伟的阳刚之美)
③作者欣赏的白杨树具有哪种美?这是什么方法?(阳刚美;欲扬先抑或先抑后扬)
④作者对两种美的表述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属何种抒情方式?(议论;融情入理)
(此问题的设置,是要学生明白抒情和议论的关系就表达方式而言,此处主要运用了议论这种方式,但在议论过程中,饱含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故此种抒情方式为融情入理)
⑤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A、用“替换法”:理解反问句的作用(如改为陈述句,与原句进行比较,语气就软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加强语气)
B、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样逐步加深的?(由树及人的过渡—→从气质出发,点明象征北方农民—→由形象进行联想,指出象征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从品格出发,象征意义由具体的“人”上升成为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C、理解“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这些语句的作用(这些词句提示内容一层一层扩展深化,一句比一句迫近主题思想)
D、有感情地朗读反问句,再深刻感受句子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E、齐声朗读第八自然段,明确主要内容及抒情方式(直接点明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原因,使文章题意更明确抒情方式为融情入理)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个难点,所以在授课时,主要采用讨论法、替换法及有感情朗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概括和归纳而对“欲扬先抑”方法的理解,重在引导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重在找出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及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的共同点,让学生在特定的联系中,深刻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F、学了课文的写法,同学们能不能也在日常所见景物中寻找一个对象,赋予象征意义,使它从*凡到不*凡
3、课堂小结(屏幕显示)
(1)赞美白杨树的不*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2)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是课文显著的特点
(3)运用多种抒情方式:借景抒情、融情入理(抒情、描写、议论的关系)
(课堂小结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掌握)
4、布置作业
(1)根据各自的学习需求,背诵有关段落
(2)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写一个片段,内容不限,字数200字左右
(作业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加强语言的积累作业2: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写作水*)
(说明:因利用多**教学,板书分散在各个片断中,故板书不再列出)
本节课教学,我没有改变常规的各个环节,各项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能够充分发挥了他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预计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