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整理

正确识记现代汉语
1,(2000年全国高考试卷)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拖沓/娇生贯养/伶俐/倜傥不羁
b.造次/索然寡味/迁徙/惨绝人圜
c.描摹/幅员辽阔/惶恐/法网恢恢
d.窥测/慷慨激昂/装祯/提要钩玄
下列各句方括号中,必须加"的"字的一组是( )
①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 ]发展,国家将在西部地区新建十大工程.
②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一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 ]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断出来的.
③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 ]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上拼抢厮杀,谋求新的发展.
④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直接拍选手快,灵,狠的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 ]最大障碍.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________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②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_________的作品来的.
③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_________.
a.聚集/品位/赞扬
b.云集/品位/赞叹
c.云集/品味/赞叹
d.聚集/品味/赞扬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c.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2,(2001年全国高考试卷)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
a.璀璨(càn) 憧(chōng)憬 饮鸩(zhèn)止渴
b.凝(níng)固 分泌(bì) 孜(zī)孜不倦
c. 蹊(qī)跷 省(xǐng)悟 穷形尽相(xiàng)
d.端倪(ní) 宝藏(zàng) 未雨绸缪(móu)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戳穿 力挽狂澜 暖昧 食不果腹 b.震撼 融汇贯通 喧嚣 响彻云霄
c.深奥 死不瞑目 气慨 雍容华贵 d.凋蔽 哗众取宠 辍学 愤世嫉俗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这位发言人 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作出交代,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②尽管这只是一次 ,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已经成功地开通了.
③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 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
a.庄重 演练 引导 b.郑重 演示 引导
c.庄重 演示 导致 d.郑重 演练 导致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c.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d.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3,(2002年全国高考试卷)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盐碱 箴言 呼喊 减员增效 感激涕零
b.阐述 弹药 禅让 肆无忌惮 殚精竭虑
c.束缚 薄荷 簿册 赤膊上阵 博大精深
d.滇池 嗔怒 缜密 精卫填海 谨小慎微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留恋 流连忘返 厉害 利害得失
b.质疑 不容置疑 符合 随声附合
c.变换 变幻莫测 旁证 旁征博引
d.株连 珠联璧合 大意 微言大义
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过错(过失,错误) 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
过瘾(满足癖好) 闻过则喜(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
b.道义(道德,正义) 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
道歉(表示歉意) 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会说话)
c.工会(职工团体) 适逢其会(恰巧碰上了那次聚会)
会谈(多人商谈) 心领神会(不用明说就已经领悟)
d.张望(向远处看) 剑拔弩张(拔出刀剑,把箭射出)
张榜(贴出文告) 虚张声势(假装,夸大自己的气势)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中美关系 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你比他只是 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这几天我 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 多少 往往 b.再三 多少 常常
c.一再 稍微 常常 d.再三 稍微 往往
4,(2003年全国高考试卷)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宦官 豢养 盥洗 患得患失 风云变幻 b.莅临 乖戾 官吏 呕心沥血 不寒而栗
c.翌日 对弈 肄业 苦心孤诣 雄关险隘 d.羡慕 汗腺 霰弹 谄媚阿谀 借花献佛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部署 备受青睐 恰如其分 可望而不可即 b.报道 伶牙利齿 群贤毕至 一年之计
于春
c.揣度 共商国是 唾手可得 冒天下之大不违d.通谍 猝不及防 大相径庭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报载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女士近年多次 北京大学,为推动孙中山研究做出了贡献.
②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做出了 .在2008年前将每年增加800万平方米的绿地.
③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 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 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
a.莅临 计划 不仅是/而且是 b.莅临 规划 不是/而是
c.亲临 规划 不仅是/而且是 d.亲临 计划 不是/而是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往往捉襟见肘.
b.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堵车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
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第二章 正确使用标点和句子
1,(2000年全国高考试卷)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教 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b.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加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c.在新的千年里,中华民族这条巨龙一定会昂首腾飞于无垠的天际,创造出令世界惊异的奇迹来.
d.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___________,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___________,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___________,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
②少读如果彻底.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
④少读而不求甚解.
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2,(2001年全国高考试卷)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信高科技会给人类带来福音 正因为这样,难怪骗子们也要浑水摸鱼,打出高科技的幌子了.
b.如何才能让大家都富起来呢 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知识的贫乏必然造成财富的贫乏,财富的充足往往是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的.
c.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d.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
(1)每逢深秋时节; 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 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藏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02年全国高考试卷)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b.本栏目将各地电视台选送的歌舞曲艺,风情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节目,加以重新编排,组合和润色,进行的再创作.
c.俄罗斯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禁止政府官员使用进口汽车,推行住房商品化,以及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等.
d.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不仅为那些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未能完成学业的人打开了一扇门,也为那些对知识有着更高需求的人提供了机会.
4,(2003年全国高考试卷)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当时全校不止有一个文学社团,我们的"海风社"是最大的,参加的学生纵跨三个年级,并出版了最漂亮的文学刊物《贝壳》.
b.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c.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建立或增加了石油储备,我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d.这一歌唱组合独立创作的高品质词曲以及演唱中表现出的音乐天分和文化素养,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平均年龄仅20岁的作品.
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第三章 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
1,(2000年全国高考试卷)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近500年间的诗歌 305篇.它以四言诗为主,普通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b.杂剧在元代文学中有突出的地位,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孔尚任的《桃花扇》和马致远的《汉宫秋》等.
c.巴金,原名李芾甘,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小说《灭亡》《家》《寒夜》及散文集《随想录》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d高尔基一生创作甚丰,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剧本,散文等.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他的自传体三部曲.

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两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2,(2001年全国高考试卷)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作品,以"实录"的笔法将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b.《项脊轩志》以清淡朴素的笔法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它的作者归有光被认为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
c.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样子》以及叶圣陶的《倪焕之》,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d,马克·吐温和欧·亨利都擅长写讽刺小说.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百万英磅》和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都深受读者的喜爱.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以下两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薯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乌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杏杏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革是).
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1956年)
a.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
b.由远而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些形成了全诗的发展层次.
c.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的惊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3,(2002年全国高考试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答:
4,(2003年全国高考试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短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2000年全国高考试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 "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 "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13.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2)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3)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4)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1)与(2)与相同,(3)与(4)与不同
b.(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c.(1)与(2)不同,(3)与(4)相同
d.(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1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1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
1.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3.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4.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5.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6.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1,2,4 b.1,5,6 c.2,3,5 d.3,4,6
1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励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已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2,(2001年全国高考试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畔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乃纵反间于燕. 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 d.燕军扰乱奔走.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遣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
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1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都投降
b.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
c.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燕军把坟墓全都挖开,烧化死人
d,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在牛尾上浇油,捆上芦苇,并点燃它的末端
15.以下句于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1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已方同仇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3,(2002年全国高考试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军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①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①既出塞,出东道 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①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②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1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 ③ ④ b.① ⑤ ⑥ c.② ③ ⑥ d.② ④ 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4,(2003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祖佗,矩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蕃款①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牴②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蕃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 "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讽帝大征四方寄技 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
c.恐为身礼品,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伯父让之所鞠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咸私哂其矫饰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d.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
a.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
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b.凡所陈奏,……矩辄以闻
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c.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d.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闻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常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唐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影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二,现代文阅读
1,(2000年全国高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几个月前,来自一些地方的研究人员演示了使光以每秒17米的缓慢速度通过一堆冰冷的钠原子的过程.但是把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要使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能够变为现实,需要采用简单一些的方法.
德克萨斯州农业机械大学的韦尔奇博士意识到,在冰冷的钠原子中使光速降低的基本原理在热的铷原子中也同样适用.用热的铷原子做实验要简单得多,它包括把一个装有固体铷金属的特殊透明容器(称为"小室")加热到大约100摄氏度,然后把两束经过细微调节,波长略微不同的激光射入小室.
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因为光会与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是微弱的,并且任何加强这种影响的试图都会导致光的吸收.)因此,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韦尔奇博士通过小室做到了这一点.这种方法把铷原子置于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铷原子不能吸收光.同时,两束光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另外一束波长很长的光,这束光的传播速度比原先两束光的速度要慢得多.
降低光速能获得诸如非线性等其他一些效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光的行为是线性的:把入射到玻璃上的光的强度增加一倍,穿过玻璃的光的强度也会增加一倍.但是,非线性意味着入射光的微小变化会导致透射光的巨大改变.正是这种性质使光学开关的设计者们兴奋不已.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工程师阿塔奇认为,人们在通过光缆传送光脉冲时,常常需要把某个用来与其他信号作对比的信号延迟一段时间.目前的做法是把其中一个脉冲沿着为此目的而专门建造的很多光纤发送出去,而采用一个大小为1升,装满高温铷气的小室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并且更加有效.
韦尔奇小组的成员卡什说,装满铷气的小室在改变激光束以产生难以获得的波长方面极其有效.他们已在考虑运用这个原理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由于紫外线波长短,因此可以用来读取刻录在光盘等媒介上的形状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据.
17.文中画线处"影响"一词的意思是( )
a.普通的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
b.光对于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
c.两束经过细微调节的激光的干扰
d.小室中热的铷原子减慢光速的效果
18.下列不属于韦尔奇所做实验的内容的一项是( )
a.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
b.使铷原子处于不会吸收光的微妙的量子状态中
c.使波长略微不同的两束光互相作用而产生慢光
d.制造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来读取光盘上的数据
1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温度接近于绝对零度的钠原子可以把光速降低为17米/秒
b.在高温中的铷原子处在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
c.利用热的铷原子传送光脉冲可以比利用光缆更加有效
d.缓慢通过高温铷气的入射光具有非线性效应
2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要小于利用铷气
b.光通过高温铷气时,其传播的速度也会降低
c.紫外线的波长短,所以传播的速度比较慢
d.目前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已经成为现实
2,(2001年全国高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铜奔马正名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路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纭,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铜奔马"一名虽然筒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
最近有人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更考定此物应名"飞廉铜马".其根据有二:一是《后汉书·董卓传》中有"飞廉铜马之属"的记载,三是"《三才图会》里的飞廉图,便是一只飞鸟".愚意此说更属不妥.
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杂虚构之病.其次,关于"飞廉",注家多有出入.《墨子·耕柱》云:"夏后启使飞廉折金于心川."《史记·秦本纪》云:"飞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以上两书显然认为飞廉是人.但是《淮南子·俶真训》高诱注:"飞廉,兽名,长毛有翼."《楚辞·离骚》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洪兴祖补注:"飞廉,神禽,能致风气."可见飞廉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然,所以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属"一词.
然而,武咸铜马足下确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无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免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命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17.以下不属于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其名称一直众说纷坛
b."马踏飞燕","马超龙雀"二名跟铜奔马造型相合,但未被采用
c."铜奔马"一名中虽然有奔马,但是没有飞燕,不能令人满意
d."飞廉铜马"一名,比起"铜奔马","马踏飞燕"等更逊一筹
18.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 )
a.《三才图会》一书撰作时代太晚,且有冗杂虚构之病
b.飞廉是人还是神,是兽还是禽,古人的说法并不一致
c.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
d.《后汉书·董卓传》"飞廉钢马之属"中,飞廉和铜马应是两物
19.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
b."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的"二句"指"紫燕光陆离","紫燕跃武"二句
c.铜奔马足下有一鸟,文中透露出这种造型的用意表明奔马速度快于飞燕
d,作者认为,"紫燕骝","飞燕骝"的名称符合古人原意,又切合钢奔马的造型
2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四库提要》虽然比《三才图会》晚出,却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
b,高诱,王逸,洪兴祖三人都是我国古代学问渊博的注释家
c,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
d.在体会古人创意这一点上,"飞廉铜马"和"紫燕骝"两个命名是相似的
3,(2002年全国高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沙 尘 暴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哥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7,下列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的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
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
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8,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在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9,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c.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样灾害的发生.
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
4,(2003年全国高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乡土情结 柯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清王朝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
19.从文中看,身上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不超过28个字)
答:
20.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 请概括说明
答:
21.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
2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喜容笑脸……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恨的兰花,逐浪的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了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若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于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读来发人深省,回味悠长
作文训练
1,(2000年全国高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
四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 有人说圆形,因为圆形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也有人说三角形,它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又有人说半圆形也正确,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最后有人说,第四个图形也可以,因为它是惟一非对称性的图形.看来,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分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
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1,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2,(2001年全国高考试卷)
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誊"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船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②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3,(2002年全国高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他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 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 又应该如何选择呢 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4,(2003年全国高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 是什么关系呢 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4,题目自拟.5,不少于800字.6,不得抄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