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定律

电阻定律(精选5篇)

电阻定律 篇1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案

  2.6电阻定律

  年 月 日

  课 题

  §2.6电阻定律 课 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阻定律和电阻率,能利用电阻定律进行有关的分析和计算。 2、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导体电阻的决定因素,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抽象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电阻定律及利用电阻定律分析、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 利用实验,抽象概括出电阻定律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教 学 方 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 学 手 段 实物投影仪、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电键、导线若干、实验所需合金导线、日光灯灯丝、欧姆表、酒精灯、热敏电阻、光敏电阻、手电筒 教学活动 (一)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在初中学过,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导体电阻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其定性关系是什么?学生:导体电阻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同种材料制成的导体,长度越长,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教师:同学们在初中已经知道了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的定性关系,这节课让我们用实验定量地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1、电阻定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介绍固定在胶木板上的四根合金导线l1、l2、l3、l4的特点. (1)l1、l2为横截面积相同、材料相同而长度不同的合金导线(镍铬丝)(2)l2、l3为长度相同,材料相同但横截面积不同的合金导线(镍铬丝)(3)l3、l4为长度相同、横截面积相同但材料不同的合金导线(l3为镍铬丝,l4为康铜丝)演示实验:按下图连接成电路。

  (1)研究导体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教师:将与a、b连接的导线分别接在l1、l2两端,调节变阻器r,保持导线两端的电压相同,并测出电流.比较通过l1、l2电流的不同,得出导线电阻与导线长度的关系。学生:从实验知道,电流与导线的长度成反比,表明导线的电阻与导线的长度成正比。(2)研究导体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教师:将与a、b连接的导线分别接在l2、l3两端,调节变阻器r,保持导线两端的电压相同,并测出电流.比较通过l2、l3电流的不同,得出导线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学生:从实验知道,电流与导线的横截面积成正比,表明导线的电阻与导线的横截面积成反比。(3)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教师:将与a、b连接的导线分别接在l3、l4两端,重做以上实验。学生:从实验知道,电流与导体的材料有关,表明导线的电阻与材料的性质有关。师生共同活动:小结实验结论,得出电阻定律。电阻定律:(1)内容:同种材料的导体的电阻r跟它的长度l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s成反比;导体电组与构成它的材料有关。这就是电阻定律。(2)公式:r=ρ 教师指出:式中ρ是比例常数,它与导体的材料有关,是一个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称为材料的电阻率。电阻率ρ:(1)电阻率是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2)单位:欧·米(ω·m)[投影]几种导体材料在20℃时的电阻率 材料ρ/ω·m材料 ρ/ω·m银1.6×10-8铁1.0×10-7铜1.7×10-8锰铜合金4.4×10-7铝2.9×10-8镍铜合金5.0×10-7钨5.3×10-8镍铬合金1.0×10-6锰铜合金:85%铜,3%镍,12%锰。镍铜合金:54%铜,46%镍。. 镍铬合金:67.5%镍,15%铬,16%铁,1.5%锰。学生思考:(1)金属与合金哪种材料的电阻率大?(2)制造输电电缆和线绕电阻时,怎样选择材料的电阻率?[参考解答](1)从表中可以看出,合金的电阻率大。(2)制造输电电缆时应选用电阻率小的铝或铜来做.制造线绕电阻时应选用电阻率大的合金来制作。 2、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演示实验:将日光灯灯丝(额定功率为8 w)与演示用欧姆表调零后连接成下图电路,观察用酒精灯加热灯丝前后,欧姆表示数的变化情况。

  学生总结:当温度升高时,欧姆表的示数变大,表明金属灯丝的电阻增大,从而可以得出:金属的电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教师:介绍电阻温度计的主要构造、工作原理。如图2.6-5所示。

  学生思考:锰铜合金和镍铜合金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极小,怎样利用它们的这种性质?参考解答:利用它们的这种性质,常用来制作标准电阻。 (三)课堂总结、点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电阻定律r=ρ 2、电阻率是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某些材料的电阻率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如金属材料);某些材料的电阻率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半导体材料、绝缘体等);而某些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极小(如康铜合金材料) (四)实例探究 ☆电阻定律的应用 【例1】一段均匀导线对折两次后并联在一起,测得其电阻为0.5 ω,导线原来的电阻多大?若把这根导线的一半均匀拉长为三倍,另一半不变,其电阻是原来的多少倍?答案:8 ω;5倍解析:一段导线对折两次后,变成四段相同的导线,并联后的总电阻为0.5 ω,设每段导线的电阻为r,则 =0.5 ω,r=2 ω,所以导线原来的电阻为4r=8 ω。若把这根导线的一半均匀拉长为原来的3倍,则这一半的电阻变为4ω×9=36 ω,另一半的电阻为4 ω,所以拉长后的总电阻为40 ω,是原来的5倍。 ☆综合应用 【例2】在相距40 km的a、b两地架两条输电线,电阻共为800 ω,如果在a、b间的某处发生短路,这时接在a处的电压表示数为10 v,电流表的示数为40 ma,求发生短路处距a处有多远?如下图所示.

  解析:设发生短路处距离a处有x米,据题意知,a、b两地间的距离l=40 km,电压表的示数u=10 v,电流表的示数i=40 ma=40×10-3a,r总=800ω。根据欧姆定律i= 可得:a端到短路处的两根输电线的电阻rx rx= ω=250ω ① 根据电阻定律可知: rx=ρ ② a、b两地输电线的电阻为r总,r总=ρ ③ 由②/③得 ④ 解得x= ×40 km=12.5 km

  学 生 活 动

  作 业 书面完成p61“问题与练习”第2、3题;思考并回答第1、4题。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后 记

电阻定律 篇2

  高中物理教案课 题

  §2.6电阻定律 课 型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电阻定律和电阻率,能利用电阻定律进行有关的分析和计算。 2、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导体电阻的决定因素,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抽象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电阻定律及利用电阻定律分析、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 利用实验,抽象概括出电阻定律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教 学 方 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 学 手 段 实物投影仪、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电键、导线若干、实验所需合金导线、日光灯灯丝、欧姆表、酒精灯、热敏电阻、光敏电阻、手电筒 教学活动 (一)引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在初中学过,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导体电阻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其定性关系是什么? 学生:导体电阻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同种材料制成的导体,长度越长,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教师:同学们在初中已经知道了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的定性关系,这节课让我们用实验定量地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1、电阻定律教师:(多媒体展示)介绍固定在胶木板上的四根合金导线l1、l2、l3、l4的特点. (1)l1、l2为横截面积相同、材料相同而长度不同的合金导线(镍铬丝) (2)l2、l3为长度相同,材料相同但横截面积不同的合金导线(镍铬丝) (3)l3、l4为长度相同、横截面积相同但材料不同的合金导线(l3为镍铬丝,l4为康铜丝) 演示实验:按下图连接成电路。

  (1)研究导体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 教师:将与a、b连接的导线分别接在l1、l2两端,调节变阻器r,保持导线两端的电压相同,并测出电流.比较通过l1、l2电流的不同,得出导线电阻与导线长度的关系。 学生:从实验知道,电流与导线的长度成反比,表明导线的电阻与导线的长度成正比。 (2)研究导体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 教师:将与a、b连接的导线分别接在l2、l3两端,调节变阻器r,保持导线两端的电压相同,并测出电流.比较通过l2、l3电流的不同,得出导线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 学生:从实验知道,电流与导线的横截面积成正比,表明导线的电阻与导线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3)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 教师:将与a、b连接的导线分别接在l3、l4两端,重做以上实验。 学生:从实验知道,电流与导体的材料有关,表明导线的电阻与材料的性质有关。 师生共同活动:小结实验结论,得出电阻定律。 电阻定律: (1)内容:同种材料的导体的电阻r跟它的长度l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s成反比;导体电组与构成它的材料有关。这就是电阻定律。 (2)公式:r=ρ 教师指出:式中ρ是比例常数,它与导体的材料有关,是一个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称为材料的电阻率。 电阻率ρ: (1)电阻率是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 (2)单位:欧·米(ω·m) [投影]几种导体材料在20℃时的电阻率 材料ρ/ω·m材料ρ/ω·m银1.6×10-8铁1.0×10-7铜1.7×10-8锰铜合金4.4×10-7铝2.9×10-8镍铜合金5.0×10-7钨5.3×10-8镍铬合金1.0×10-6锰铜合金:85%铜,3%镍,12%锰。 镍铜合金:54%铜,46%镍。. 镍铬合金:67.5%镍,15%铬,16%铁,1.5%锰。 学生思考: (1)金属与合金哪种材料的电阻率大? (2)制造输电电缆和线绕电阻时,怎样选择材料的电阻率? [参考解答] (1)从表中可以看出,合金的电阻率大。 (2)制造输电电缆时应选用电阻率小的铝或铜来做.制造线绕电阻时应选用电阻率大的合金来制作。 2、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演示实验:将日光灯灯丝(额定功率为8 w)与演示用欧姆表调零后连接成下图电路,观察用酒精灯加热灯丝前后,欧姆表示数的变化情况。

  学生总结:当温度升高时,欧姆表的示数变大,表明金属灯丝的电阻增大,从而可以得出:金属的电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教师:介绍电阻温度计的主要构造、工作原理。如图2.6-5所示。

  学生思考:锰铜合金和镍铜合金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极小,怎样利用它们的这种性质? 参考解答:利用它们的这种性质,常用来制作标准电阻。 (三)课堂总结、点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电阻定律r=ρ 2、电阻率是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某些材料的电阻率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如金属材料);某些材料的电阻率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半导体材料、绝缘体等);而某些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极小(如康铜合金材料) (四)实例探究☆电阻定律的应用【例1】一段均匀导线对折两次后并联在一起,测得其电阻为0.5 ω,导线原来的电阻多大?若把这根导线的一半均匀拉长为三倍,另一半不变,其电阻是原来的多少倍? 答案:8 ω;5倍 解析:一段导线对折两次后,变成四段相同的导线,并联后的总电阻为0.5 ω,设每段导线的电阻为r,则 =0.5 ω,r=2 ω,所以导线原来的电阻为4r=8 ω。 若把这根导线的一半均匀拉长为原来的3倍,则这一半的电阻变为4ω×9=36 ω,另一半的电阻为4 ω,所以拉长后的总电阻为40 ω,是原来的5倍。 ☆综合应用【例2】在相距40 km的a、b两地架两条输电线,电阻共为800 ω,如果在a、b间的某处发生短路,这时接在a处的电压表示数为10 v,电流表的示数为40 ma,求发生短路处距a处有多远?如下图所示.

  解析:设发生短路处距离a处有x米,据题意知,a、b两地间的距离l=40 km,电压表的示数u=10 v,电流表的示数i=40 ma=40×10-3a,r总=800ω。 根据欧姆定律i= 可得:a端到短路处的两根输电线的电阻rx rx= ω=250ω ① 根据电阻定律可知: rx=ρ ② a、b两地输电线的电阻为r总,r总=ρ ③ 由②/③得 ④ 解得x= ×40 km=12.5 km

  学 生 活 动

电阻定律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l、深化对电阻的认识,掌握电阻定律及电阻率的物理意义,并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2、知道半导体、超导体及其应用.

  说明:电阻跟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长度之间的关系,初中已经定性地讲过.这里,要通过实验,在复习的基础上,引人电阻率的概念,得出电阻定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从猜想~研究方法~实验操作等一系列探索过程,使学生掌握如何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各种材料电阻率的介绍,加强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

  2、通过我国对超导现象的研究介绍,激发学生爱国和奋发学习的精神.

  教学建议

  本节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对于电阻定律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电阻定律解决有关问题,由于前面学生有了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知识,常常会以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电流有关,于是对于电阻理解会存在认识上的错误.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一起探索(老师动手,学生观察),最后用科学的方法推导定律、得出结论,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 的理解渗透.

  注意强调电阻和电阻率都是由导体本身的性质决定,但是二者反映的物理问题不同,电阻反映的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而电阻率反映的是导体导电性能的好坏.电阻大的导体其制作材料的电阻率并不一定大.

  关于电阻定律的单位,可以让学生导出,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铜、铁、铝的电阻率讲课时要重点说明.

  关于导体教学,最好以讲课、实验和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可以安排一个演示实验,就是金属的电阻率和温度的关系,这个实验做起来很简单,现象也很明显,学生可以很直观的得出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关系.电阻率和温度有关,因此在电阻定律其那面要加上“温度不变”的条件.

  关于电阻温度计、半导体和超导现象,可以事先组织学生查阅资料,自学以后在课堂上利用适当的时间进行交流讲演或者是直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阅读自学.之后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关于超导的研究和发展情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报销祖国的爱国热情.

  教学设计方案

  电阻定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电阻定律及电阻率的物理意义,并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2、能用电阻定律解决有关电路的问题.

  3、知道半导体、超导体及其应用.

  二、重点、难点

  电阻定律是本节的重点内容;电阻率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具

  电压表,电流表,直流电源,滑动变阻器,酒精灯,电阻丝(一根),自制电阻丝示教板.

  说明:电阻丝示教板上,有电阻丝A,电阻丝B,其中B对折,其长度是A的两倍,电阻丝C是与A相同且等长的两根电阻丝并联而成.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为了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应该如何操作?

  根据欧姆定律可知,只要增加导体两端的电压或降低倒导体的电阻即可.

  2、给定一个导体,如何测量它的电阻?(学生自己设计电路)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出,导体的电阻与两端的电压以及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那么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新课教学

  1、探索定律——电阻定律

  (1)影响电阻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呢:(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2)解决办法——控制变量法

  (3)演示实验(思路)

  A、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电路图(教师投影打出)

  B、出示电阻定律示教板、说明板上的几种金属材料

  C、引导学生连接电路,并说明注意事项

  D、依次对三种金属材料的电阻进行测量

  E、对数据进行分析

  a)定性观察——R与材料、长度、横接面积有关

  b)定理推导

  教学设计方案

  电阻定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电阻定律及电阻率的物理意义,并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2、能用电阻定律解决有关电路的问题.

  3、知道半导体、超导体及其应用.

  二、重点、难点

  电阻定律是本节的重点内容;电阻率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具

  电压表,电流表,直流电源,滑动变阻器,酒精灯,电阻丝(一根),自制电阻丝示教板.

  说明:电阻丝示教板上,有电阻丝A,电阻丝B,其中B对折,其长度是A的两倍,电阻丝C是与A相同且等长的两根电阻丝并联而成.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为了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应该如何操作?

  根据欧姆定律可知,只要增加导体两端的电压或降低倒导体的电阻即可.

  2、给定一个导体,如何测量它的电阻?(学生自己设计电路)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出,导体的电阻与两端的电压以及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那么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新课教学

  1、探索定律——电阻定律

  (1)影响电阻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呢:(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2)解决办法——控制变量法

  (3)演示实验(思路)

  A、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电路图(教师投影打出)

  B、出示电阻定律示教板、说明板上的几种金属材料

  C、引导学生连接电路,并说明注意事项

  D、依次对三种金属材料的电阻进行测量

  E、对数据进行分析

  a)定性观察——R与材料、长度、横接面积有关

  b)定理推导

  (3)实施过程

  按如图(b)所示电路,依次将A、B、C三段电阻丝分别接入电路中,利用 测出三段电阻丝电阻,并加以比较.

  应指出:B电阻丝长度是A的2倍,测出电阻也约为A的2倍.

  说明:

  ① ,C电阻丝与A等长,为了改变横截面积,C的两根电阻丝并排连入电路中,相当于横截面积增加1倍,测出电阻比A电阻小,约为A电阻的一半.

  ② 可以写成 ,其中对同一材料导体. 不变,不同材料导体. 不同. 反映了材料导电性质,称作电阻率,用 表示.

  ③电阻率 ,这提供了一种测量 的方法.

  当 ㎡, m时, 在数值上等于 .

  强调: 的大小由导体材料决定.

  的大小与温度有关,一般 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实验3:把单独一根电阻丝接入前图所示电路中,测出电阻来,用酒精灯加热.再看电压表、电流表读数,可以计算出电阻,从而判断电阻增大了.

  ④总结:电阻定律

  导体电阻跟它长度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三)复习巩固

  导体两端电压 不变,导体电阻率 ,长 ,横截面积 ,问经过 秒后,通过导体任一截面的电量.

  若 、 不变,导体材料也不变,要让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加倍,可采用什么办法?

  若 、 及导体体积都不变,导体材料给定,要让通过导体截面的电量加倍,可采用什么办法?

  探究活动

  1、讨论:如何测定液体的电阻率?

  2、实验设计:测定水的电阻率。

  3、数据处理:选定某种金属导体,描绘起电阻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电阻定律 篇4

  《电阻定律》是人教版高二物理教材中的一节教学内容。前些日子,我曾拜读了一位物理教师撰写的教案,并听了该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这里简述如下。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

  2)深化对电阻的认识,掌握电阻定律,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3)掌握电阻率的概念,知道温度对电阻率的影响。

  点评:在课程标准中,有关《电阻定律》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知道电阻定律。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水平动词——“知道”,属于知识目标中四个水平中的最低水平。但教师给出的目标中“掌握电阻定律”、“掌握电阻率的概念”都是第三层级的水平要求,远远超出了课程标准对《电阻定律》的知识要求。对于非学科重点知识,将教学要求提到如此的高度是没有太大的意义的。

  2.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同学们学习了电阻的定义式R=U/I,电阻与U和I没有关系,只与导体本身的因素有关。根据已有的知识,同学们可以猜出: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验,探究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

  2)方案交流

  学生提出两种方案,一种是将几种不同的金属丝串联,控制电流不变,研究电压、导体的某一属性和电阻之间的关系;一种是将几种不同的金属丝并联,控制电压不变,研究电流、导体的某一属性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经过讨论,师生决定采用串联的方式实施测量,和书本上的要求相一致。

  教师在这里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每一次测量需要注意的问题,明确每一次操作应注意的事项,电压表示数的意义,让学生出充分认识到控制变量在本实验中的意义。

  3)学生实验

  根据学生的方案实施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特别强调的一个要求,就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将测量得到的数据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点评:科学探究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系列活动,要让学生经历一次比较简单但环节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一般情况下总要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师生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这位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即去掉一些环节,突出某些环节,实现课堂教学的有限开放。

  在这里,教师简化掉的几个环节是:第一,猜想的环节,让学生在课下就先进行猜想,课堂上一带而过,节约了不少时间;第二,电表的接法。要测量一个电阻,必然要测量电流和电压,就需要两个电表。两个电表接入电路,就有了内接法和外接法的讨论,仅这个讨论就可以花上一节课的时间,这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采用了四个金属丝串联的方式,让它们在测量中电流相等,去掉了一个电表,也简化了电路的设计;第三,滑动变阻器的接法。是采用分压接法还是限流接法?这也不是本节课要讨论的关键,所以教师基本上没有提,随学生自己选用。

  教师突出的两个方面是:第一,控制变量的思想和做法。本实验中,有四根不同的金属丝,要通过比较的方式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控制变量非常关键。教师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给予了不同角度的强调;第二,数据记录表格的设计。遇到测量就要首先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人的科学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这一点通常不被重视。很多教师总是将设计好的表格发给学生填写,放弃了培养学生数据意识的时空。

  4)电阻定律

  介绍电阻定律的内容,电阻率的概念。通过标准电阻、灯泡电阻阻值变化的特点,分析并理解材料的性质,知道不同材料电阻率的特点。

  5)巩固练习

  略

  点评:本节课的教学,核心的内容就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电阻定律》,了解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它来进行解释。从教学的重点看,知识本身并不是这节课的重点,科学探究的方法才是重点。

  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和教材中其他部分的探究相比,有一点不同,那就是有两种形式的探究,一是理论探究;二是实验探究。是不是两种方法任选一个即可呢?其实并非如此,教材设计的目的就是希望教师引导学生用两种方式都来进行探究,既让学生知道探究不仅仅是做实验,又让学生明白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究是可以相结合的。有相当一批物理理论被确认,就是先有了理论上的探究,然后通过实验得到证实的。

  教材的编写顺序是先实验探究,然后再理论探究,是否意味着教师的教学设计也要如此呢?这倒未必。从学的逻辑看,先理论、再实践,先简单、再复杂比较符合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因此,在学生实验探究之前,应该首先安排学生进行理论探究。

  教师在本节课中,将理论探究这部分的内容给放弃了,不知道是出于二选一的考虑,还是前面专门进行了理论探究。如果前面专门进行了探究,那是值得肯定的(当然,是否要花费两节课的时间讲授这一内容,还可以讨论)。如果将理论探究放弃了,那就很可惜了,失去了一个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究相结合的很好的教育资源。

电阻定律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l、深化对电阻的认识,掌握电阻定律及电阻率的物理意义,并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2、知道半导体、超导体及其应用.

  说明:电阻跟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长度之间的关系,初中已经定性地讲过.这里,要通过实验,在复习的基础上,引人电阻率的概念,得出电阻定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从猜想~研究方法~实验操作等一系列探索过程,使学生掌握如何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各种材料电阻率的介绍,加强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

  2、通过我国对超导现象的研究介绍,激发学生爱国和奋发学习的精神.

  教学建议

  本节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对于电阻定律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电阻定律解决有关问题,由于前面学生有了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知识,常常会以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电流有关,于是对于电阻理解会存在认识上的错误.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一起探索(老师动手,学生观察),最后用科学的方法推导定律、得出结论,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 的理解渗透.

  注意强调电阻和电阻率都是由导体本身的性质决定,但是二者反映的物理问题不同,电阻反映的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而电阻率反映的是导体导电性能的好坏.电阻大的导体其制作材料的电阻率并不一定大.

  关于电阻定律的单位,可以让学生导出,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铜、铁、铝的电阻率讲课时要重点说明.

  关于导体教学,最好以讲课、实验和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可以安排一个演示实验,就是金属的电阻率和温度的关系,这个实验做起来很简单,现象也很明显,学生可以很直观的得出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关系.电阻率和温度有关,因此在电阻定律其那面要加上“温度不变”的条件.

  关于电阻温度计、半导体和超导现象,可以事先组织学生查阅资料,自学以后在课堂上利用适当的时间进行交流讲演或者是直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阅读自学.之后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关于超导的研究和发展情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报销祖国的爱国热情.

  教学设计方案

  电阻定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电阻定律及电阻率的物理意义,并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2、能用电阻定律解决有关电路的问题.

  3、知道半导体、超导体及其应用.

  二、重点、难点

  电阻定律是本节的重点内容;电阻率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具

  电压表,电流表,直流电源,滑动变阻器,酒精灯,电阻丝(一根),自制电阻丝示教板.

  说明:电阻丝示教板上,有电阻丝A,电阻丝B,其中B对折,其长度是A的两倍,电阻丝C是与A相同且等长的两根电阻丝并联而成.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为了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应该如何操作?

  根据欧姆定律可知,只要增加导体两端的电压或降低倒导体的电阻即可.

  2、给定一个导体,如何测量它的电阻?(学生自己设计电路)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出,导体的电阻与两端的电压以及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那么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新课教学

  1、探索定律——电阻定律

  (1)影响电阻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呢:(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2)解决办法——控制变量法

  (3)演示实验(思路)

  A、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电路图(教师投影打出)

  B、出示电阻定律示教板、说明板上的几种金属材料

  C、引导学生连接电路,并说明注意事项

  D、依次对三种金属材料的电阻进行测量

  E、对数据进行分析

  a)定性观察——R与材料、长度、横接面积有关

  b)定理推导

  教学设计方案

  电阻定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电阻定律及电阻率的物理意义,并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2、能用电阻定律解决有关电路的问题.

  3、知道半导体、超导体及其应用.

  二、重点、难点

  电阻定律是本节的重点内容;电阻率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具

  电压表,电流表,直流电源,滑动变阻器,酒精灯,电阻丝(一根),自制电阻丝示教板.

  说明:电阻丝示教板上,有电阻丝A,电阻丝B,其中B对折,其长度是A的两倍,电阻丝C是与A相同且等长的两根电阻丝并联而成.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为了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应该如何操作?

  根据欧姆定律可知,只要增加导体两端的电压或降低倒导体的电阻即可.

  2、给定一个导体,如何测量它的电阻?(学生自己设计电路)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出,导体的电阻与两端的电压以及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那么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新课教学

  1、探索定律——电阻定律

  (1)影响电阻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呢:(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2)解决办法——控制变量法

  (3)演示实验(思路)

  A、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电路图(教师投影打出)

  B、出示电阻定律示教板、说明板上的几种金属材料

  C、引导学生连接电路,并说明注意事项

  D、依次对三种金属材料的电阻进行测量

  E、对数据进行分析

  a)定性观察——R与材料、长度、横接面积有关

  b)定理推导

  (3)实施过程

  按如图(b)所示电路,依次将A、B、C三段电阻丝分别接入电路中,利用 测出三段电阻丝电阻,并加以比较.

  应指出:B电阻丝长度是A的2倍,测出电阻也约为A的2倍.

  说明:

  ① ,C电阻丝与A等长,为了改变横截面积,C的两根电阻丝并排连入电路中,相当于横截面积增加1倍,测出电阻比A电阻小,约为A电阻的一半.

  ② 可以写成 ,其中对同一材料导体. 不变,不同材料导体. 不同. 反映了材料导电性质,称作电阻率,用 表示.

  ③电阻率 ,这提供了一种测量 的方法.

  当 ㎡, m时, 在数值上等于 .

  强调: 的大小由导体材料决定.

  的大小与温度有关,一般 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实验3:把单独一根电阻丝接入前图所示电路中,测出电阻来,用酒精灯加热.再看电压表、电流表读数,可以计算出电阻,从而判断电阻增大了.

  ④总结:电阻定律

  导体电阻跟它长度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三)复习巩固

  导体两端电压 不变,导体电阻率 ,长 ,横截面积 ,问经过 秒后,通过导体任一截面的电量.

  若 、 不变,导体材料也不变,要让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加倍,可采用什么办法?

  若 、 及导体体积都不变,导体材料给定,要让通过导体截面的电量加倍,可采用什么办法?

  探究活动

  1、讨论:如何测定液体的电阻率?

  2、实验设计:测定水的电阻率。

  3、数据处理:选定某种金属导体,描绘起电阻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