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斯菲尔德《莳萝泡菜》之标题“莳萝泡菜”的象征意义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人物对话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解读小说《莳萝泡菜》中标题“莳萝泡菜”的象征意义。认为这一意象成功地反映了女主人公在小说中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的复杂微妙的情感体验,揭示了她缠绵无望、备受挫折的爱情经历,使作品的主旨在这一意象中得到升华。

关键词:《莳萝泡菜》 标题 象征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一 标题对于解读文学作品的作用

标题对文学作品而言具有重要的功用,它不仅给一篇作品命名,还可以集中体现作品的题材内容和主题思想,因此可以说是透视一篇作品的窗户。标题可以提示读者正文内容,而正确理解某些概况作品主要内容、影射作品主旨思想的标题又有赖于正确理解作品正文内容,正文内容反过来促进和加深对标题的理解。有些特别抽象凝练、别具一格的标题,脱离了作品的主题思想,看起来晦涩难懂;但这样的标题跟其它标题一样,也是与文学作品的内容相互呼应的,一旦理解了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便可理解标题的涵义,而一旦参透了标题的涵义,又不得不赞叹标题之精妙。这类的标题,是文学作品的点睛之笔。外国文学评论界的“标题研究法”,就是以标题为研究对象来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徐玉成,1987)《莳萝泡菜》这篇作品的标题,就是这类精妙的标题之一,它似乎游离于作品内容之外,然而实际上整部作品又被完美地浓缩到这个看似奇怪的标题里。要解读这一意义深刻的标题,就要正确理解和宏观把握整部作品。

二 《莳萝泡菜》介绍

《莳萝泡菜》叙述的是一对曾经的恋人在六年之后再次相逢的情景。作品沿用了曼斯菲尔德常用的时间倒错的叙事时序(冉玉体,2023),从故事的中间开始写起,一句简单的“然后,六年之后,她又见到了他”,就把二人旧相识的关系点了出来,并引出了即将发生的故事。然后二人坐下来叙旧,从看似平常的对话中引出六年前的往事,人物的内心世界随着对话和对往事的追忆不断发生复杂微妙的变化,时间和空间又以人物的对话和心理变化为线索在现实和往事之间来回切换。小说语言细腻优美富有诗意,运用了很多意象。标题的“莳萝泡菜”是象征全文主题的最宏观最重要的意象,被赋予了复杂深刻的涵义。要理解这一意象,需要剖析细节并对全文有宏观把握。

三 莳萝泡菜及在《莳萝泡菜》中的象征意义解读

泡菜是把黄瓜、萝卜等蔬菜泡到醋里再加盐而腌制成的一种小菜。味道酸、咸,有的还会放些青红辣椒之类的增加辣味。莳萝外表看起来像茴香,味辛。莳萝泡菜就是用莳萝泡成的酸菜,味道应该是酸、辛、咸混杂。在《莳萝泡菜》中,莳萝泡菜仅仅出现了两次。一次出现在男主人公“他”的话里。他讲到在俄国旅行时夜晚在黑海边野餐,一个俄罗斯农夫走过来对他们一干人说:“吃个莳萝泡菜吧。”另一次出现在女主人公薇拉的想象里。薇拉听了男主人公上面的话,在脑海中浮现出他们野餐时的情景,男人话里的莳萝泡菜也在她的想象里具有了具体的形象:一个略带绿色的罐子,里面装着一根红辣椒,看起来就像鹦鹉的嘴一样。除了这两个地方之外,这个看似偶然出现的莳萝泡菜跟全文再找不出关联,但它却成为整篇小说的标题,这是因为它有深刻的象征意义,简介精妙地概况了全文。

文中二人在分手六年之后邂逅,薇拉一下子认出了曾经的恋人,有些兴奋。但是两人刚坐下来聊几句男人就陋习重现,有失礼貌地打断薇拉的话。薇拉记起他这个陋习过去曾令她多么不快,“这(指打断别人的话)曾使她多么烦恼”。好心情开始发生第一个负面变化。

接下来,男人聊起了他们一起去邱园的经历。在他的记忆里那是个温暖美妙的下午。然而对薇拉来说,“那天下午在她的记忆中却是一幅十足荒唐的景象”。她想起那天下午很多人围坐在雅致的中式亭子里喝茶,他不顾场合像个疯子一样不停挥舞着手中的草帽驱赶黄蜂,反应极其夸张;而她作为同伴为此窘迫至极。

然而,她又的确记起了那天温暖的阳光和灿烂的花朵,记起另一个温暖的片段:她坐在草地上,男人忽然滚了过来,把头枕在她腿上,用低沉、忧虑的声音说:“我多希望我已经服下毒药,马上就死去――就在此时、此地死去。”“因为我知道我会深深地、深深地爱上你,我会因此饱受煎熬,而你,薇拉,你永远也不会爱上我的。”这一回忆触动了薇拉心中柔软的部分,勾起了她深藏的柔情,男人爱插话的陋习和那个荒唐的下午带给她的不快,被一种暧昧的情愫所取代,她开始细细打量眼前这个男人,发现他从神情到衣着都透着成熟成功男士的气息,比以前那副恍惚、迷离、犹豫不决的样子看起来好多了。柔情开始在薇拉的心里弥漫。

接着男人说他去了俄国。薇拉变得有些激动,因为她一直都向往俄国,到俄国和一些别的神秘的国度去看看一直是她强烈的愿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她这个愿望不得不被深埋到心底,男人却独自把他们约好一起去看的这些国家一一走遍了。此时,她感到“那头在她心里沉睡了很久的奇怪的野兽苏醒过来,舒展身体,打着呵欠,竖起耳朵,突然跳了起来,用渴望的、饥饿的双眼注视着那些遥远的地方”。薇拉内心深处的渴望被重新唤起,她内心再起波澜。

男人讲起了伏尔加河,问薇拉是否还记得过去她常弹奏的那首伏尔加船夫的曲子,问她现在还弹不弹。

“不弹了,没有钢琴了。”

他听到这话很是吃惊。“可是你那架漂亮的钢琴哪里去了?”

她挤出一个笑脸来:“卖了,好久以前就卖了。”

他感到很奇怪:“可是你那么喜爱音乐。”

“我现在没有时间享受音乐了。”她说。 他不再追问这个话题。“伏尔加河上的生活,”他接着说……

既然男人知道薇拉那么爱音乐,她为什么要把钢琴卖掉,为什么没有时间享受音乐,这些问题总该问问的。他是薇拉曾经的恋人,如今又在言语之间对这段旧情念念不忘,但他却对这些问题毫不关心,什么都没问,让这个话题就这么过去了。细腻敏感的薇拉心中升起一丝失望和伤感。

男人讲着讲着提到了莳萝泡菜,然后是短暂的沉默,他俩默默地看着对方。在过去,当他们四目相望的时候,他们都感觉他们的灵魂紧紧拥抱着一起向海里沉下去,就要被淹死了,然而却非常满足,就像因为在世间得不到成全而一起赴死的恋人一样。但六年以后的这次四目相望当初的感觉却荡然无存。同样是往日里那样无声胜有声的时刻,此时男人却说:“你是个多么好的听众啊。当你用这双狂野的眼睛望着我的时候,我感到我会把心底从不会对第二个人说出的秘密都对你和盘托出。”薇拉从他的话里听出了讽刺的意味,心里酸酸的。

后面发生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男人提到了薇拉写给他的那封提出分手的信,当他不久前再读那封信时,他禁不住边读边笑。这深深刺痛了薇拉,那封凝着她的真诚、无奈和酸楚,让她内心忍受了很大的折磨写成的信,男人竟然把它当成了笑料,这是轻慢了侮辱了自己那份沉甸甸的的感情。薇拉被刺痛了,她起身就要走。

但是男人极力挽留她,她的心软了下来,毕竟这个男人身上有些曾经吸引她的地方。她重新坐了下来。而男人接下来这番充满了诗意和柔情的话是多么能打动一个年轻女子的心:

“我真正想要的,就是能变成一块毯子――这样你就能走在上面,不会被你最痛恨的尖石头和泥巴伤到。我最自私的心愿也莫过于此。我真的只是希望最后能变成一块魔毯,带你到那些你渴望的国家去看一看。”

薇拉的心再次被搅起波澜。她醉了,“就像喝了酒一样”,生命深处被压抑的渴望也再度躁动起来……

“我就得,你比这世上任何一个人都要孤独。”他继续说,“然而,或许你是这世上唯一真正活着的人。”

这番话真正说到了薇拉的心里。天啊,这个男人竟然读懂了她的心,明白她那份不肯从众的孤独。薇拉惊异地发现他竟然是这世上唯一真正了解自己的男人!她开始对自己结束这份爱情是否明智产生了怀疑,“哦,天哪!看看她都做了些什么!她怎样胆敢就这样抛弃了属于她的幸福!”她既震惊又不安,不停地在心里问自己“现在挽回会不会太晚?有没有可能太晚?”她惶恐不安,思绪纷纷,内心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还有,你从来不跟人交朋友。这我是多么能理解,因为我也从来没有朋友。现在还是那样吗?”

“是的,”她说,“还是那样。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孤独。”

“我也是。”他轻轻地笑了。“还是那样。”

那曾经失之交臂的幸福似乎并没有远去,就在前方若隐若现地飘动,似乎薇拉一伸手就能把它实实在在地抓在手里。薇拉不免心潮澎湃。

然而男人马上话锋一转。“但是当初令我迷惑不解的事情现在都完全明了了。那只不过是因为我们都是这样自私自利的人,那么自我为中心,那么关注我们自己,结果我们心里没有一个角落能再容得下任何人了。”

这句致命的话最终重创了薇拉,使她从激动的、充满希望的、想象的巅峰一下子重重地跌落到了现实冷酷的谷底。原来她那份曲高和寡的孤独,她和昔日恋人之间那份默契,在男人看来竟是由于她和他一样自私、一样自我为中心、心里容不得别人。这番表白比对她独孤似是而非的理解更令她震惊,比把她那浸满心酸的信当成笑料更具有毁灭性,不仅彻底摧毁了她心底残存的最后念想,而且在她已经伤痕累累的心上再重重地割了一刀。薇拉忍无可忍,在男人还在自顾自地继续他那自以为是的心灵独白时,她抽身离去,留下男人在那里瞠目结舌。

从认出恋人到不辞而别,薇拉的内心从兴奋到不快,从不快到柔情似水,再酸涩,再被刺痛、再震惊、再重燃希望,最后又被割得粉碎。这此起彼伏的波澜,这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只有那一罐莳萝泡菜的滋味才能比拟一二了。至此,作品的主旨思想和莳萝泡菜的象征意义也迎刃而解。

四 结语

《莳萝泡菜》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男人自私、自我,不顾他人的感受,有时却能吐露诗一般美丽动听的甜言蜜语;薇拉聪慧、敏感、善解人意、言行举止高雅得体。这对曾经的恋人再次相逢时,那个男人依然自私却又时而甜蜜,让孤独的薇拉在短暂的邂逅里把酸甜苦辣人生五味尝了个遍,内心那份复杂的感受犹如男人俄国之行那罐儿莳萝泡菜一般五味杂陈。曼斯菲尔德通过莳萝泡菜这一象征手法把女性受挫的情感经历集中反映出来。用莳萝泡菜这个意象作为作品的标题也非常准确、精妙。

参考文献:

[1] 耿宁:《曼斯菲尔德与现代主义》,《山东外语教学》,1995年第1期。

[2] 刘培红:《〈白象似的山峦〉和〈腌萝卜〉对比赏析》,《外语教学》,2001年第4期。

[4] 冉玉体:《〈莳萝泡菜〉的叙事学分析》,《文艺争鸣》,2023年第3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