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O岛的文化记忆

O岛地名的演变

O岛俗称浮洲,也称蒲洲。浮洲得名正如蒋本厚所说:“潇湘合潴处,一洲障之。大不过一弓也,翠竹佳卉浮于水上,似沉一觞,高去水四五尺。当春流浩淼,二水争先,未尝浸没,浮洲以故得名。一野人家其中,种蔬植粟,收其入,足供衣食。”(康熙九年《永州府志?山川志》)柳宗元称浮洲为“蒲州”,并写有《登蒲州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迥斜对香零山》诗。“双江汇西奔”,双江指潇、湘二水,一股湘水在龙尾与潇水汇合,再从蒲洲西边的河溪注入湘江。“陶埴兹择土,蒲渔相与邻”,言下之意在此安家该是舒适不已。因岛边长满香蒲草,故称蒲洲。清初零陵县令王元弼有诗云:“蒲洲东望水漫天,秋气横开秋水船,几度挂帆看夜月,清光无数向洲悬。”

无独有偶,柳宗元祖籍山西永济,历史上也曾称蒲州。由浮至蒲,是否始于柳子,我们不得而知。对于民间俗称的“茆江”,柳宗元在《袁家渴记》中称“芜江”。从蒲洲联想蒲州,自然拨动了诗人思乡的心弦,是重返长安“故园”,还是回到河东故土,抑或两者兼而有之?与柳宗元一同遭贬湖南的刘禹锡,称蒲洲为“潇湘渚”,云:“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这使人回想古代在岛上修建的潇湘庙,祭祀舜之爱妃娥皇、女英的情景。

浮洲、蒲洲为何改称O洲、O岛?王元弼《湘口诗》云:“洲上垂绦漾白O,春风秋雨急纷纷。几人独向苍茫里,缓棹衔杯看水云。”艾承恩《浮洲》诗有“两岸青山映,香O一棹风”句。《汉典》对“O”的解释:“多年生水生蕨类植物,茎横卧在浅水的泥中,叶柄长,顶端集生四片小叶,全草可入药,亦作猪饲料。亦称‘大萍’‘田字草’。”从O到白O、香O,到“O洲春涨”,每当春夏之交,潇湘二水浩浩荡荡,层林覆盖、青翠欲滴的绿岛,宛如硕大O叶浮于烟波浩渺的中流,随波摇晃,正如柳诗所描写“岛屿疑摇振”。于是O岛、O洲代替了蒲洲,永州八景之首的“O洲春涨”更是名声远播。

二妃与浮洲

娥皇、女英是舜帝的妃子。传说她们是尧的女儿,故称帝子,又称湘君、湘夫人、湘妃。韩愈认为“尧之长女娥皇为舜正妃,故日君。其二女女英,自宜降日夫人也。故《九歌》辞谓娥皇为君,谓女英帝子,各以其盛者推言之也。”(《黄陵庙碑》)《史记》载:舜“代尧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太平御览?述异记》说:“舜南巡不返,没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思恸哭,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斑然。”《水经注?湘水》说:“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舜帝南巡,娥皇、女英乘舟溯湘而上前往九嶷山寻夫,路过零陵时,但见白水茫茫,艄公稍一不慎船触暗滩,摇摇欲倾,女英赶紧将一块碧罗巾投入水中,水下的龙神见了,慌忙放出三只金鸭子,将暗滩托出水面。此后不管水涨多高,鸭子总能随波上浮,故而此岛始终浮于水面,故名“浮洲”。相传零陵为舜帝南巡必经之地,古代留有舜帝庙、舜帝垂钓处等遗迹,在O洲有与二妃相关的潇湘祠、无字巨碑。康熙九年《永州府志?山川志》载:“洲之西,一大碑坠其侧,可坐数十人,宽丈许,长倍之,折而为三,未尝镌,盖无字碑也。”“潇湘神祠原在浮洲上,有司以春水泛滥,艰于涉祀,迁之东岸。至今秋水澄碧,尚见甬道也。”离O洲最近的舜帝庙就在黄田铺,下游不远的冷水滩蔡家埠也有潇湘庙村。

元代末期,潇湘庙遭兵灾,遂移至城北潇湘门内。明代增置殿宇,“奉敕封为潇湘二川之神”,“春秋官祭”。此庙一直保存到20世纪50年代。在O洲东岸,至清代民间又重修潇湘庙,至今犹存。庙的殿堂墙体中共有19通石碑,碑文写有“潇湘神祠之盛于前也”“两川之神于湘之口而祭之”“潇湘者,娥皇、女英之灵也”等,可知“潇湘庙是湘妃庙的专称,同时也是主庙之称……沿湘水上下多有湘妃庙,而永州之庙建于潇湘之会,故可独获此称”(张京华《湘妃考》)。至于无字碑,则无迹可寻。

柳宗元与蒲洲

柳宗元《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登蒲州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迥斜对香零山》两首山水诗,从侧面描写了蒲洲四周的风光。前诗开头“九疑浚倾奔,临源委萦回。会合属空旷,泓澄停风雷”,直写潇湘二水汇合的空旷:江面辽阔,波平涛息。从近景想象二水发源、奔流不息的远景,点明潇水发源于九嶷山,湘水来自广西兴安县海洋山。接着,视角转向湘口馆,高楼依山而建,耸于云霄之外。“纤云尽褰开”的早晨到“水碧无尘埃”的正午,人陶醉于“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前五句主要描写潇湘二水所汇处及湘口馆的景物。后四句即景抒怀。“杳杳渔父吟,叫叫羁鸿哀”,“渔父”自然有着屈原《渔父》“落泊落拓”的影子,“羁鸿”这一意象是迁客的化身。忧虑之情因胜境而得到一些分散,但根深蒂固的忧患则难以抑制。“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忽来。”诗人登上湘口馆的高楼凭栏远眺,打算舒展一下愁绪,却更加引起思念。最后,凝视潇湘,放眼远望,渴望回归长安,顺水行舟,随广阔的江流北去。但这仍然是寂空怅望而已。只得乘船逆流而上,返回愚溪草堂。诗中的湘口馆即驿站,建在潇湘二水汇合处之东岸,与蒲洲隔江相望,是蒲洲的参照物,重要的观景点。宋代著名政治家范纯仁谪居永州时,曾为湘口馆题额“江天一馆”。如果说此诗是从东岸俯瞰潇湘二水的风光,那么后一首诗则是从河西的石矶向东观景,以洲岛、江水、香零山为描写对象。苏东坡称赞“此诗远在灵运上”。诗中“孤山乃北峙,森爽栖灵神”。“孤山”指香零山。永州八景之“香零烟雨”是清代人误将香炉山认作香零山,张冠李戴越百年,刘继源先生已做辨正。“北峙”,诗中代指潇湘二妃庙。“森爽”,森严明朗。“灵神”,指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柳诗意即位于潇水东岸的香零山,俨然是汉代的北畴,山上森严明朗可栖灵神,有供奉舜帝二妃的潇湘祠。香零山究竟是O岛对岸的哪一座山?永州文史学者赵卫平经实地考察,查找文献,写成《回眸潇湘古镇香零山》,认定老埠头北谷岭即香零山。北谷岭因为山顶蔓生白茅草,又别称“茅草岭”。白茅香草与降神有关。白茅,古代祭祀为求其洁净,凡祭品均须放于白茅之上。此外,赵还依据柳诗,考证了一些具体地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如“洄潭或动容,岛屿疑摇振。”他认为:“洄潭却不在蒲洲左近,能够令人动容的,即是西岸第二崖下的山溪水口,即洄流之域在溪口,动容之域在深潭,由于重重波浪冲撞高岩怪石,发出一种沉闷的激水回声,回环不绝。”那蒲洲也因此产生“随波浮动”的形象。 从“潇湘夜雨”到“潇湘之珠”

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载:“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宋迪,字复古,洛阳人,好作山水,尤工平远。宋在朝廷与司马光为友,后卷入新旧党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罢黜。《潇湘八景》是宋迪被贬后所作,以纵贯湘江流域的八处景点为代表,描绘了楚地的山水风光,抒发了自屈、贾至杜甫、柳宗元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宋迪于嘉祜八年(1063年)春来永州,在澹岩留有题刻。“潇湘夜雨”为八景之首,其景即是O岛。由《潇湘八景》而引发的八景热,自潇湘而遍布全国各地,诗画佳作源源不断,成为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后又有“O洲春涨”为永州八景之首。无论是“潇湘夜雨”还是“O洲春涨”,都充满诗情画意,勃勃生机。

《潇湘水云》是著名的古琴曲,为宋代浙派古琴创始人郭沔所作。当时蒙古兵南侵入浙,郭沔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云潇、湘二水合流处。每当远望九嶷山为云水所蔽,见到云水奔腾的景象,深感国事飘零,激起他对山河残缺、时势飘零的无限感慨,借水光云影,以寄抑郁、眷念之情。明代《神奇秘谱》收录了《潇湘水云》琴谱。曲谱分十段:一、洞庭烟雨;二、江汉舒晴;三、天光云影;四、水接天隅;五、浪卷云飞;六、风起水涌;七、水天一碧;八、寒江月冷;九、万里澄波;十、影涵万象。试看《天光云影》:“潇湘云水也两清清,水浸遥天云弄影,闲引领,九嶷何处岭。墨染临川,那闻八景。诗兴,三山五渚相为柄,客船渔火相为证,磨天镜。”

徐霞客对永州山水情有独钟,曾两次考察永州,留下两万多字的《楚游日记?永州日记》。他写道:“初三日,平明,放舟入湘口,于是去潇而转向湘矣……二水……会同北去,为洞庭众流之主。界其中者即芝山之脉,直走而北尽,尽处而两流夹之。尖若龙尾下垂,因其脊无石中砥,故两流挫也必锐而已。潇之东岸即湘口驿,有古潇湘祠,祀舜帝之二妃。由祠前截潇水而西,盘龙尾而入湘。湘口之中沙碛中悬,丛木如山,湘流分两派潆之,若龙口之含珠,上下之舟,俱从西逼山崖而上。”视湘水与潇水交汇处的O洲为“龙口之含珠”,比喻极为生动传神。

O洲书院谱新篇

清乾隆四年(1739年),零陵人、江苏桃源(今泗阳)县令眭文焕父子在O岛创建O洲书院。光绪十二年(1886年),抗法名将王德榜晚年闲居零陵古城,他十分关心家乡的公益事业,与湘军名将席宝田共同出资重建O洲书院,并邀请曾中进士、入翰林、授编修,随左宗棠进军天山南北,收复新疆的文武双全的乡贤周崇傅担任首任山长。光绪十五年(1889年)湖南乡试,该院有8名学生被选拔为贡生,被誉为湖南四大书院之一,也成为当时永州八县的最高学府。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书院改为新式中学堂,1943年改为永郡联立O洲中学。1949年与省立七中合并为湖南省第七中学,1952年更名为零陵一中,直至1953年春,零陵一中迁至对岸向家湾。以后的数十年里,O岛一直为办学所用。今人现修复了O洲书院,成为潇湘文化的研究、宣传基地。

白O洲、O洲及诗咏

屈原《湘夫人》云:“登白O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王逸注:“X”或作“萍”,《昭明文选》引作“白萍”。有学者认为:“《楚辞?湘夫人》一篇写湘妃出入潇湘之浦,登白萍洲,望九嶷山,与萍洲的地理情势完全吻合。”(张京华:《南国之极致,龙口之含珠――萍洲书院》)。也有人将屈原诗译成:“踩着白X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在今天晚上。”因为登有踩的意思。白X与萍洲无关。《汉典》:X,古书上说的一种似莎而比莎大的草。并举屈原“登自X兮骋望”句为例。“O”与萍也不是一种植物。萍,指浮萍,特点是“叶下有须根”。《诗经?采O》:“于以采O,南涧之滨。”本草谓水萍有三种,大者日O,中者日荇菜,小者日浮萍。这是另一种说法。

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的“白苹洲”,其含义有三:一是具有美妙意象的“白苹洲”是古代水路送别之地的泛称;二是泛指长满白色苹花的沙洲;三是实指浙江湖州吴兴溪的白苹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