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知识题及答案3篇
《红楼梦》知识题及答案1
1.《红楼梦》原名______,该书以______、______、______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以____________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内容。
2.《红楼梦》中“未见其人,先文其声”的是指______,该人最善弄权术,例如毒设______、弄权______、**______、破坏______的婚姻,最后落了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悲剧下场。
3.《红楼梦》中颇具叛逆性格的三人是:______、______、______
4.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大观园中的一个*凡劳苦的农家老妇,常被大家取笑戏弄的人是______。
5.举出贾府中醉生梦死、声色犬马的两名男子:______、______
6.请写出“金陵十二钗”其中三位:______、______、______
7.“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出自《红楼梦》中人物之手。
8.“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诗揭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 ,“美玉无瑕”指的是 。
二、选择题
1.下面肖像描写写得是《红楼梦》那个人物?()
她姿容美丽,出场时总是满身锦绣,珠光宝气,“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A.林黛玉B.薛宝钗C.王熙凤D.秦可卿
2.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写的是哪两位主人公?()
A.探春、迎春B.宝钗、黛玉C.元春、黛玉D.宝钗、惜春
3. 诗句:“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描写的`是()
A.宝玉B.贾琏C.贾蓉D.贾环
4. 对《红楼梦》中的情节概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晴雯撕扇B.黛玉葬花C.宝钗扑蝶D.元春远嫁 5.下列语句不出自《红楼梦》的一句是()
A.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B.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C.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D.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6、贾珠是贾宝玉的哥哥,那么贾环是贾宝玉的()
A、哥哥 B、姐姐 C、弟弟 D、妹妹
7.王夫人与黛玉、凤姐、宝钗的亲属关系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A.姑母姨母舅母 B.舅母姑母姨母 C.姨母舅母姑母 D.舅母姨母姑母
8.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指的是谁?()
A、元春 B、探春 C、凤姐D、袭人
9.“枕霞旧友”是_______的别号,“蕉下客”是________的别号。
A.贾探春史湘云 B.贾探春贾惜春 C.史湘云贾探春 D.贾迎春贾探春
10.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了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其中“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说的是___________。() A.秦可卿 B. 袭人 C.晴雯 D. 王熙凤
11.下列人物中不是“金陵十二钗”的是:()
A.薛宝钗 B.薛宝琴 C.贾巧姐 D.史湘云
12.“金陵十二钗”中最先病逝的是()
A.林黛玉 B.秦可卿 C.妙玉 D.李纨
【参***】
填空题
1.《石头记》贾宝玉林黛玉 薛宝钗贾、王、史、薛
2. 王熙凤 相思局铁槛寺 尤二姐 宝黛
3. 贾宝玉林黛玉晴雯
4.刘姥姥
5.贾赦贾琏
6. 贾元春林黛玉秦可卿
7林黛玉
8林黛玉贾宝玉
1-12选择题答案:
1.C,2.B,3.A,4.D5.C 6.C 7.B 8.C 9.C 10.A 11.B 12.B
《红楼梦》知识题及答案3篇扩展阅读
《红楼梦》知识题及答案3篇(扩展1)
——《红楼梦》人名谜语及答案3篇
《红楼梦》人名谜语及答案1
谜面:专营翡翠与玛瑙 (打一《红楼梦》人名)
谜底:贾宝玉
解析:“贾”别解为“经商”。
谜面:干娘·白头格 (打一红楼梦人名)
谜底:贾母
谜面:鸣凤开基八百年 (打一《红楼梦》人物)
谜底:周瑞
谜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打《红楼梦》中一人物
谜底:惜春
谜面:寒从夜半起 (打一《红楼梦》人名)
谜底:冷子兴
解析:“夜半”指子时。
谜面:而吾以捕蛇独存 (打一《红楼梦》人名)
谜底:蒋子宁
谜面:不教胡马度阴山·折屐格 (打一《红楼梦》人名)
谜底:李守忠
谜面:可怜花落去 (打一《红楼梦》人名)
谜底:惜春
解析:“春”别解为春色。
谜面:人在市场中(《红楼梦》人名)
谜底:贾环
谜面: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打《红楼梦》人名二)
谜底:赖大家的,智能
谜面:三八多面手 (打一《红楼梦》人名)
谜底:巧姐
谜面:让火给烧个半死 (打二字《红楼梦》人物)
谜底:焦大
解析:谜底别解为“烧焦范围大”。
谜面:冰雹大作 (打一《红楼梦》人名)
谜底:冷子兴
谜面:门上张贴新春联 (打《红楼梦》人名二)
谜底:舍儿,陈瑞文
谜面:九美图 (打红楼梦人名二)
谜底:多姑娘,入画
谜面:千金买笑 (打《红楼梦》人名二)
谜底:文化,来喜
谜面:口惠而实不至 (打一《红楼梦》人名)
谜底:空空道人
谜面:《红楼梦》与《莺莺传》 (打一成语)
谜底:一石二鸟
解析:“红楼梦”又名“石头记”;“莺”别指“黄鹂”,是一种鸟名。
谜面:入梅后身怀六甲 (打《红楼梦》人名三)
谜底:夏三,王夫人,来喜
谜面: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打《红楼梦》人名二)
谜底:终了,陈也俊
谜面:顾客盈门 (打一《红楼梦》人名)
谜底:来旺
谜面:述说湖南掌故 (打三字《红楼梦》人名)
谜底:史湘云
解析:“湖南”简称“湘”,“云”字义为说。
谜面:三元及第 (打《红楼梦》人名二)
谜底:门子,多官儿
谜面:目迷金粉总虚化 (打一《红楼梦》人名)
谜底:色空
《红楼梦》人名谜语及答案2
三八多面手。(打《红楼梦》人名一)
后。(打《红楼梦》人名一)
侍奕。(打《红楼梦》人名一)
探母。 (打《红楼梦》人名一)
子房。(打《红楼梦》人名一)
松涛。 (打《红楼梦》人名一)
雁南飞。(打《红楼梦》人名一)
对对子。(打《红楼梦》人名一)
踏雪寻梅。(打《红楼梦》人名一)
辞岁之后。(打《红楼梦》人名一)
微火煎茶。 (打《红楼梦》人名一)
七姐八妹。 (打《红楼梦》人名一)
一一垂丹青。 (打《红楼梦》人名一)
一、二、三月需珍视。 (打《红楼梦》人名一)
于今好运到门前。(打《红楼梦》人名一)
聪明干练堪承业。(打《红楼梦》人名一)
鸣凤开基八百年。 (打《红楼梦》人名一)
草色遥看近却无。(打《红楼梦》人名一)
不是真正的奇珍。(白头格)(打《红楼梦》人名一)
谜底:
巧姐
王夫人
司棋
张妈
住儿
林如海
秋信
四儿
探春
迎春
焙茗
多姑娘
入画
惜春
来旺
智能
周瑞
碧痕
贾宝玉
《红楼梦》知识题及答案3篇(扩展2)
——红楼梦灯谜及答案 (菁选3篇)
红楼梦灯谜及答案1
红楼梦灯谜题目
1) 夫妻同戴光荣花(打《红楼梦》人名一)。
2) 菊花分外香(打《红楼梦》人名一)。
3) 衔泥筑新居(打《红楼梦》人名一)。
4) 三八多面手(打《红楼梦》人名一)。
5) 演员谢幕时(打《红楼梦》人名一)。
6) 春草碧如丝(打《红楼梦》人名一)。
7) 寒从夜半起(打《红楼梦》人名一)。
8) 父故兄为长(打《红楼梦》人名一)。
9) 天寒音讯稀(打《红楼梦》人名一)。
10) 并非独生子(打《红楼梦》人名一)。
11) 钦差大臣满天飞(打《红楼梦》人名一)。
12)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打《红楼梦》人名一)
13) 唐太宗**(打《红楼梦》人名一)。
14) 营业员标兵(打《红楼梦》人名一)。
15) 数说湖南掌故(打《红楼梦》人名一)。
16) 少年不识愁滋味(打《红楼梦》人名一)。
17) 女十八兮叹分离(打《红楼梦》人名一)。
18) 草色遥看近却无(打《红楼梦》人名一)。
19) 于今好运到门前(打《红楼梦》人名一)。
20) 女孩男孩一个样(打《红楼梦》人名一)。
21) 将在谋不在勇(打《红楼梦》人名一)。
22) 六王毕,四海一。(打《红楼梦》人名一)
23) 兰香幽谷无人问(打《红楼梦》人名一)。
24) 一朝选在君王侧(打《红楼梦》人名一)。
25) 借问酒家何处有(打《红楼梦》人名一)。
红楼梦灯谜答案
1) 谜底:双红
2) 谜底:秋芳
3) 谜底:春燕
4) 谜底:巧姐
5) 谜底:终了
6) 谜底:翠缕
7) 谜底:冷子兴
8) 谜底:赖大
9) 谜底:雪雁
10) 谜底:丰儿
11) 谜底:多官儿
12) 谜底:惜春
13) 谜底:李贵
14) 谜底:贾范
15) 谜底:史湘云
16) 谜底:焦大
17) 谜底:杏奴
18) 谜底:碧痕
19) 谜底:来旺
20) 谜底:*儿
21) 谜底:智能
22) 谜底:秦邦业
23) 谜底:花自芳
24) 谜底:杨侍郎
25) 谜底:探春
红楼梦灯谜及答案2
谜题: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 (打一用物)
谜底:枕头,兽头
谜题:猴子身轻站树梢。 (打一果名)
谜底:荔枝
谜题: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 (打一用物)
谜底:砚台
谜题: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打一用物)
谜底:爆竹
谜题: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通。 (打一用物)
谜底:算盘
谜题: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打一用物)
谜底:风筝
谜题: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打一用物)
谜底:佛前海灯
谜题: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打一用物)
谜底:更香
谜题:南面而坐,北面而朝。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打一用物)
谜底:镜子
谜题: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 (打一用物)
谜底:竹夫人
谜题: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
谜底:虽善无征
谜题:一池青草草何名?(打《四书》一句)
谜底:蒲芦也
谜题:水向石边流出冷。(打古人名)
谜底:山涛
谜题:萤(打一字)
谜底:花
谜题: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犹虚,后事终难继。(猜一物)
谜底:耍的猴儿
红楼梦灯谜及答案3
三八多面手。(打《红楼梦》人名一)
后。(打《红楼梦》人名一)
侍奕。(打《红楼梦》人名一)
探母。 (打《红楼梦》人名一)
子房。(打《红楼梦》人名一)
松涛。 (打《红楼梦》人名一)
雁南飞。(打《红楼梦》人名一)
对对子。(打《红楼梦》人名一)
踏雪寻梅。(打《红楼梦》人名一)
辞岁之后。(打《红楼梦》人名一)
微火煎茶。 (打《红楼梦》人名一)
七姐八妹。 (打《红楼梦》人名一)
一一垂丹青。 (打《红楼梦》人名一)
一、二、三月需珍视。 (打《红楼梦》人名一)
于今好运到门前。(打《红楼梦》人名一)
聪明干练堪承业。(打《红楼梦》人名一)
鸣凤开基八百年。 (打《红楼梦》人名一)
草色遥看近却无。(打《红楼梦》人名一)
不是真正的.奇珍。(白头格)(打《红楼梦》人名一)
谜底:
巧姐
王夫人
司棋
张妈
住儿
林如海
秋信
四儿
探春
迎春
焙茗
多姑娘
入画
惜春
来旺
智能
周瑞
碧痕
贾宝玉
《红楼梦》知识题及答案3篇(扩展3)
——红楼梦歇后语及答案
红楼梦歇后语及答案1
1、红楼梦里的贾府——大有大的难处
2、贾宝玉爱林妹妹——好梦难圆
3、贾宝玉出家——看破红尘
4、贾宝玉的通灵玉——**子
5、贾宝玉结婚——不是心上人
6、贾宝玉看《西厢记》——戏中有戏
7、贾宝玉看林妹妹——一见如故
8、看《红楼梦》淌眼泪——同病相怜
9、刘姥姥进大观园——满载而归;着花了跟;洋相百出;眼花缭乱
10、刘姥姥坐席——出洋相;洋相百出
11、王熙凤管家——大有大的难处
12、王熙凤弄权——聪明反被聪明误
13、王熙凤的为人——两面三刀
14、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自掩苦处(第7回焦大)
15、借剑**——不露痕迹(第16回王熙凤)
16、引风吹火——费力不多(第16回王熙凤)
17、站干岸——不沾事(湿)(第16回王熙凤)
18、推倒油瓶不扶——懒到家了(第16回王熙凤)
19、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第25回彩霞)
20、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第26回红玉)
21、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第19回李嬷嬷)
22、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第30回金钏)
23、九国贩骆驼的——到处兜揽生意(第46回鸳鸯)
24、宋**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第46回鸳鸯)
25、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第46回鸳鸯)
26、黄柏木作磐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第53回贾珍)
27、聋子放炮仗——散了(第54回王熙凤)
28、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儿(第60回芳官)
29、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第65回尤三姐)
30、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第65回尤三姐)
31、耗子尾巴上长疮——多少脓血儿(第68回王熙凤)
32、顶梁骨走了真魂——吓得要命(第68回王熙凤)
33、锯了嘴子的葫芦——没口齿(第68回王熙凤)
34、小葱拌豆腐——清的清白的白(第74回王夫人)
35、可着头做帽子——要一点富余也不能(第75回鸳鸯)
36、含着骨头露着肉——吞吞吐吐(第88回王熙凤)
37、焦了尾巴稍子——绝后(第117回众人)
38、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柳氏)
39、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尤三姐)
40、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尤三姐)
41、耗子尾巴上长疮——多少脓血儿(王熙凤)
42、顶梁骨走了真魂——吓得要命(王熙凤)
43、锯了嘴子的葫芦——没口齿(王熙凤)
44、小葱拌豆腐——清的清白的白(王夫人)
45、可着头做帽子——要一点富余也不能(鸳鸯)
46、羊群里跑出骆驼来了——就只你大(贾母)
47、含着骨头露着肉——吞吞吐吐(王熙凤)
48、焦了尾巴稍子——绝后(众人)
49、刘姥姥出大观园——满载而归
50、贾宝玉的丫环——喜(袭)人
51、王熙凤害死尤二姐——心狠手毒
52、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
53、贾宝玉的丫环——喜(袭)人
54、王熙凤害死尤二姐——心狠手毒
55、贾宝玉住在小西屋——到哪儿说哪儿
56、贾宝玉的丫环——喜(袭)人
57、王熙凤害死尤二姐——心狠手毒
58、刘姥姥出大观园——满载而归
59、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
60、贾宝玉住在小西屋——到哪儿说哪儿
61、正白旗的曹雪芹——真个别
62、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
63、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自掩苦处
64、坐山观虎斗——坐收其利
65、借剑**——不露痕迹
66、引风吹火——费力不多
《红楼梦》知识题及答案3篇(扩展4)
——《红楼梦》阅读答案10篇
《红楼梦》阅读答案1
关注
*文学的人总是遗憾
*文学没有出现“史诗”,即没有《伊利亚特》或《奥德赛》式的史诗。其实,《红楼梦》正是一部伟大史诗,而且由它确立了一个极为精彩的
*的史诗传统。
“史诗”是一个来自**的概念,它原是指古代记载重大历史事件、英雄传说并具有神话色彩的长
篇叙事诗,后来又延伸到泛指具有上述内涵并有宏大结构的卓越叙事作品,包括长
篇小说作品。此时,我们说《红楼梦》是一部伟大史诗,是指:一、它具有荷马史诗式的宏大叙事构架和深广视野;二、它和
*原始神话《山海经》直接相联,塑造了具有神话色彩和别样英雄色彩(另一种意义的富有*常心的英雄)的系列诗意大生命;三、它包含着
*和人类未来的全部美好信息,这是关于人的生命如何保持它的本真本然、人的尊严与价值如何实现,寄托着人类“诗意栖居”“诗意存在”的宏观梦想,从而使浓厚的诗意覆盖整部作品。
上述三点,还需进一步做些补充。首先应说明的是,《红楼梦》的史诗构架打通天上人间,这与《伊利亚特》相似,但其深广视野则与《伊利亚特》不同,它是种更深邃的内在视野,它挺进到人的内心深处,展示更丰富的内在生命景观。这种史诗性的内在生命景观,在人类文学史上极为罕见,它是曹雪芹了不起的创造,也是《红楼梦》史诗的特征。林黛玉一见到贾宝玉就觉得“眼熟”,内在视野一下子就伸延到灵河岸边。她在《葬花吟》中**:“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在大苍凉的叩问中呈现的又是无边无垠的大视野。其次,说《红楼梦》有英雄色彩,这是另一种意义的、具有*常之心的英雄。难道贾宝玉基督式的情怀不是英雄情怀?难道尤三姐、鸳鸯一剑一绳自我了断,把泥浊世界断然从自己的生命中抛却出去不是英雄气概?难道林黛玉的焚烧诗稿的大行为语言,不是对黑暗人间英雄式的*?如果说,《伊利亚特》的英雄是刚性的,那么《红楼梦》的英雄则是柔性的。因此,也可以说,《伊利亚特》是刚性史诗,《红楼梦》是柔性史诗。
史诗不是历史,而是文学。史诗的起点是诗,是审美意识,而不是年代时序,不是**意识与道德意识。因此,它虽然具有历史的时代内涵,但重心则是超越历史时代的生命景观与生命哲学意味。也就是说,史诗的重心是“诗”而不是“史”,它是史的诗化与审美化,但不是历史。《资治通鉴》、“***史”等规模再大,也不是史诗。《三国演义》《水浒传》虽塑造了许多英雄,也有历史感,但缺乏史诗的起点,即审美意识,它令读者感受到的是**意识与道德意识对审美意识的绝对压倒,因此,不能称为史诗。
*的《史记》,以文写史,以文塑造历史英雄,显然有史诗倾向,***些描绘英雄人物的
篇章,也很有诗意。可以说,《史记》早已
提供了史诗创造的可能性,可惜司马迁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不是用审美意识去重新观照历史和重组历史,因此,也没有赋予《史记》以史诗的宏伟框架。他对个人不幸遭际进行反弹的发愤意识显然大于审美意识,这一点限制了他的“大观”眼睛,使他未能像曹雪芹那样如此透彻地感悟到人间的诗意所有。唯有《红楼梦》是个特殊的伟大审美存在,它在东方屹立着,并和诞生于**的荷马史诗一样将永远保持着太阳般的魅力,并永远放射着超越时空的光辉和异彩。
(摘编自刘再复《永远的〈红楼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说,“史诗”是一个来自**的概念,它是指古代记载重大历史事件、英雄传说并具有神话色彩的长
篇叙事诗。
B、《红楼梦》和
*原始神话《山海经》直接相联,主人公的故事是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的继续。
C、《红楼梦》包含了人类的一种伟大憧憬,人的存在应是诗意的存在,人的生活应是“诗意栖居”的生活。
D、《伊利亚特》和《红楼梦》都具有英雄色彩,《伊利亚特》的英雄是刚性的,所以《红楼梦》的英雄是柔性的。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明确反对有些人认为
*文学没有出现“史诗”的看法,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富有启发意义。
B、文章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展开论证,第二、三段的论证是并列展开的。
C、作者举“黛玉一见到贾宝玉就觉得眼熟”的事例,是为了证明《红楼梦》有一种更深邃的内在视野,它挺进到人物内心深处,展示更丰富的内在生命景观的观点。
D、文章第四段用《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实例说明了审美意识的缺失是它们不能称为史诗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红楼梦》确立了一个极为精彩的
*史诗传统,原因之一是它塑造了另一种意义的富有*常心的英雄色彩的系列诗意大生命。
B、《资治通鉴》《三国演义》叙事构架宏大,历史的时代内涵丰富,但没有对史的诗化与审美化,因此只能是历史,而不是史诗。
C、作者认为《史记》未能成为史诗的原因之一是司马迁对个人不幸遭际进行反弹的发愤意识大于审美意识。
D、作者最后认为《红楼梦》正是荷马史诗式的没有时间边界的永恒存在,它属于当时,属于现在,更属于今后的千秋岁月。
答
1、C解析:A项,缺少了“后来又延伸到泛指具有上述内涵并有宏大结构的卓越叙事作品,包括长
篇小说作品”这句话。B项,“夸父逐日”多余。D项,强加因果,原文中这两句之间是假设关系。
2、B解析:“第二、三段的论证是并列展开的”错误,从原文“《红楼梦》正是一部伟大史诗,而且由它确立了一个极为精彩的
*的史诗传统”中的“而且”,还有“上述三点,还需进一步做些补充”可知,第二三段应该是层进展开。
3、B解析:“《三国演义》”错误,原文中应是“***史”。
《红楼梦》阅读答案2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顶上戴着赤金盘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横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花大红洋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裙。一双单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单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她,她是我们这儿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南省俗谓作‘凤腊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她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赔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乃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边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走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见了一个妹妹,一心都在她身**,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连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也可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吃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东西行李都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紧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说话时,以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她:“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以放完了。刚才带着人道后楼上好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改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闲聊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小题1:王熙凤的出场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小题2:“一双三角丹凤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粉面含春威不露,单唇未启笑先闻”的肖像描写,从直觉上给人什么样的印象?(3分)
小题3:王熙凤回答王夫人的问话,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参***:
小题1:出场的特点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表现出王熙凤在贾府地位之特殊,性格之泼辣。
小题2:不仅表现了王熙凤的外在特征——年轻、貌美,而且表现了她的内在性格——刁钻,狡诈。
小题3:不仅表现了王熙凤善于机变逢迎的性格,也表现了精明能干的特点。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人物分析能力。凤姐作为《红楼梦》中贾家大管家,这一重要角色,曹雪芹为其出场,做了精心安排。看她出场时,还没有看到容貌,先听到呵呵笑声。正所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样写来突出她的与众不同,突出她性格的'泼辣,她以一个小辈身份,敢在贾母等长辈面前这样放肆,并且不会受到责备,这就说明她有资本,她深得贾母等人喜爱的特殊身份。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人物描写中肖相描写的分析能力。我们看写凤姐“丹凤眼”“柳叶眉”这是在写她的年轻、美丽、好看。而作者去故意加上“三角”“吊梢”以做修饰。这就有了些深意。相书上说面带“三角”之眼,“吊梢”之眉者,主人奸邪,狡诈。这里明显点明凤姐性格中的刁钻、奸邪、狡诈特点。所以脂砚斋曾作这样的点评:“第一笔,凤姐的三魂六魄已被著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人物分析的语言分析能力。回答王夫人的问话中,凤姐答言之快,不做任何思忖。这里明明是在突出她做事精明能干,什么都能做得干净利索,符合大管家的身份形象。另外王夫人只问月钱过了没有。去引出她答自己去寻绸缎来的话,这里我们看出凤姐好像猜出姑母不高兴了的意思,故意以此来回答。这就看出凤姐的机变逢迎之性格。另外看寻得结果是没有寻到,很明显照应前面的寻绸缎是骗人之语。也从中可以略微看出凤姐对一个要寄人篱下的表妹的态度。显现她势利的一面。
《红楼梦》阅读答案3
新版《红楼梦》电视剧一上映,就受到普遍质疑和批评。不少人把它和版相比,指斥它风格怪异,糟蹋经典,不忠实原著。而导演李少红则坚持认为其实她才是“忠实原著”的,有片中大量直接取自小说的旁白为证。我觉得这种争论模糊了焦点。
电视剧是视觉艺术、影像艺术,和小说原著文字形式有别。亦步亦趋而不顾艺术表现方式的不同,不见得就叫“忠实原著”。
哈姆雷特穿西装是不是问题?我觉得不是;“铜钱头”是不是问题?我觉得也不是。今日的作品和版不像,当然不会成为问题。时隔二十多年,摄像技术等进步如此之大,如果充当旧版的影子,又何必重拍?试图贴近“90后”年轻人,则更不是问题。观众的审美情趣随时代变迁而有差异,但真正“美”的东西始终能得到认可。
问题在于,号称“忠实原著”,实则暴露了导演和编剧用影像再现文字能力的贫乏、想象力的贫乏、运用镜头能力的贫乏、裁剪故事能力的贫乏,于是只好用旁白直接代替表演了事;问题在于号称吸取了昆剧的元素,昆剧的爱好者统统不买账,“铜钱头”从美感变成了恶谥;演员的扮相,“环肥燕瘦”的钗黛颠倒作“环瘦燕肥”,漱口成了吐口水,喷茶倒似弹射暗器……这就难以拿“忠实原著”来遮羞了。据我接触的“90后”们,只要看过原著的,就没有人喜欢这部剧的——他们还因自己莫名其妙成为挡箭牌,觉得十分冤屈呢。
和莎剧一样,《红楼梦》在*俨然成为产业。从《红楼圆梦》《红楼复梦》种种续书始,对它的“翻修”就不曾停止过。严格来讲,大部分翻修都不太“忠实原著”。大浪淘沙,现在除了专门的研究者,那些续书因为思想的庸俗和文字的低劣,早被遗忘和淘汰。越剧《红楼梦》省略了家族衰亡的线索,突出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照旧被奉为经典,多少观众为黛玉之死一掬同情之泪。至于1987版电视剧产生于“探佚派”全盛时期,非但把后四十回统统砍去,换成了当时红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不少情节大可商榷,即使对前八十回,也做了大胆裁剪扬弃,其实又何尝完全“忠实原著”?但是它的受众之广,影响之大,文化含量之高,只怕在国产剧中再无其匹。甚至因为新版的翻拍,让更多人愈发深入地了解和热爱这部呕心沥血的大制作。当年那批演员,活灵活现地存在于几代人记忆中,与原著难以拆分。
所以我绝不排斥《红楼梦》再一次翻拍,参照RSC《哈姆雷特》的经验,即使演员**上场我都能够接受——只要他们演的确实是《红楼梦》,而不是被谑称为“天雷梦”的东西。
(节选自20xx年7月26日《文汇报》)
6、下列有关 “忠实原著”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不大赞同有些人的“指斥它风格怪异,糟蹋经典”观点,因为那些人对“忠实原著”有误解。
B、作者也不赞同导演李少红的“大量直接取自小说的旁白”来作为“忠实原著”的解释。
C、作者认为,“忠实原著”就是要按照原著的故事情节或者原著的精神来具体演绎。
D、在作者看来,真正意义上的“忠实原著”有时候也并不排除大胆裁剪扬弃的一些做法。
7、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新版剧用原著旁白代替表演算不上忠实于原著,只能表明编导能力有问题。
B、运用现代化的摄影技术不应成为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批判的依据。
C、由于审美情趣的不同,试图贴近“90后”年轻人的做法本身无可非议。
D、文字能力、想象力以及运用镜头能力等的贫乏是演员拍戏的最大的障碍。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那种不顾电视剧特有的视听艺术而跟随原著亦步亦趋的做法并不见得就是忠实原著。
B、昆剧爱好者以及一些“90后”对于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编创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否定。
C、那些不大“忠实原著”而思想庸俗和文字低劣的原著翻修最终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社会所淘汰。
D、越剧《红楼梦》以及1987版的电视剧都省略了家族衰亡的线索。
参***:
6.C(根据第五段第4、7行可知)
7.D(“文字能力、想象力以及运用镜头能力等的贫乏”应该是“编导”的问题)
8.D(“省略了家族衰亡的线索”是越剧《红楼梦》)
《红楼梦》阅读答案4
从《红楼梦》中,很容易看出它如何接受、综合、发展了古代小说的传统。
《红楼梦》以“才子佳人”做书中主角,受《西厢记》的影响很深。如***回黛玉葬花一段,宝玉说“看了(《西厢记》)连饭都不想吃了”。以后《西厢记》几乎成为宝玉、黛玉两人对话时的“口头语”了。本书引用《西厢记》共六七次之多,而且用得都很灵活,如四十九回引“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一段,宝、黛借《西厢记》来说自己,非常自然。
《红楼梦》开首说补天顽石高十二丈,方***丈,共有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原合十二月,***气,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跟《西游记》第一回说花果山仙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开阔,说法略异,观念全同。而且,这块顽石,既可缩成扇坠一般,又可变为鲜明莹洁的美玉,我觉得这就是金箍棒塞在孙猴子的耳朵里呵。
《**梅》跟《红楼梦》的关连尤其密切,它给本书以直接的影响,近人已有专书论述,这儿不作详引。如《红楼梦》的主要观念“色”、“空”,明显从《**梅》来。又秦可卿棺殓一节,几全袭用《**梅》记李瓶儿之死的文字,脂砚斋本评此“深得《**》壶奥”。
从上边简单引用的各例,说明《红楼梦》实集古来小说之大成。不仅此也,它还继承了更远的
文学传统,并不限于小说,如《左传》、《史记》,如乐府诗词,而继承《庄子》与《离骚》尤为特出。脂砚斋本第一回评,明确说“《庄子》、《离骚》之亚”;第六十三回借妙玉的口气说“文是《庄子》的好”;第二十一回,宝玉摹拟《庄子·箧篇》——这些都不必细说。我以为庄周还影响《红楼》全书。它的**恣肆的笔墨,奇幻变换的章法,得力于《庄子》很深。
至于《红楼梦》与《离骚》的关系,借其中的《芙蓉诔》来说明。这篇诔文,引用《离骚》、《楚辞》最多。其中更饶趣味的一条是:宝玉在这篇诔文里,把他的意中人睛雯比作“鲧”——宝玉说晴雯“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作者原注说:“鲧刚直自命,舜殛于羽山。《离骚》曰,鲧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这是特识、特笔。拿自古相传“四凶”之一的“鲧”,来比晴雯这样的美人儿,够古怪的;所以后来有人把这句改为“巾帼惨于雁塞”,以为用****的故事就妥当得多了,而不知恰好失掉了作者的意思。赏识这“直”的“鲧”本是屈原的创见;《红楼梦》作者翻“直”为“刚直”,仿佛更进了一步。这是思想上的“千载同心”,非但文字沿袭而已。
如上所举,《红楼梦》古代渊源之深厚且广泛,已可略见一斑。自然,它不是东拼西凑,抄袭前人之文,乃融合众家之长,自成一家之言。所以必须把《红楼梦》的传统性跟它的独创性合并地看,才能见出真面目。若片面地、枝节地只从字句上的痕迹来做比较,依然得不到要领的。
1.对“《红楼梦》的古代渊源深厚且广泛”的依据,表述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受《西厢记》的影响很深。宝玉、黛玉对话时常引用《西厢记》内容。其中第四 十九回引“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一段,就是宝、黛借《西厢记》来说自己。
B.《红楼梦》也深受《**梅》影响。写秦可卿棺殓一节,《红楼梦》几乎完全袭用了《**梅》中写李瓶儿之死的文字;《红楼梦》的“色”、“空”观念,明显来自《**梅》。
C.《红楼梦》受《庄子》影响也明显。六十三回借妙玉的口气说“文是《庄子》的好”,第二十 一回写宝玉摹拟《庄子·箧篇》,但这些还不是这种影响留下的最大痕迹。
D.《红楼梦》也有《离骚》影响的痕迹。在《离骚》中,屈原赏识品质“直”的“鲧”,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也赞赏“鲧”,这不是文字上的沿袭,而是思想上的“千载同心”。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宝玉说“看了(《西厢记》)连饭都不想吃了”,说明《西厢记》的内容令宝玉大倒胃口。
B.《红楼梦》和《西游记》都是借写顽石开篇,说法略异,观念全同。
C.《红楼梦》笔墨**恣肆,章法奇幻变换,这得益于《庄子》的深刻影响。
D.由“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可见,曹雪芹认为晴雯的性格和命运近似于“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脂砚斋明确地评价说《红楼梦》是“《庄子》、《离骚》之亚”,这说明脂砚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认同“《红楼梦》受到《庄子》、《离骚》的影响”的观点。
B.《红楼梦》具有鲜明的传统性,这说明曹雪芹有深厚的古代文学阅读积累;正是这种鲜明的传统性,决定了《红楼梦》成为*古代小说巅峰之作的结果。
C.如果仔细分析《红楼梦》的文本,我们也将可以找到《红楼梦》受《左传》、《史记》这两部史传文学作品影响的痕迹。
D.本文作者俞*伯虽然没有详引近人关于《红楼梦》与《**梅》关系密切的论述,但对这些论述的基本观点,他还是认可的。
参***:
1.D(“……这不是文字上的沿袭,而是思想上的‘千载同心’”不合原文逻辑,原文“非但”,是“不仅仅是”之思。)
2.A(“《西厢记》的内容令宝玉大倒胃口”断章取义。依原文整体意思,宝玉说“看了(《西厢记》)连饭都不想吃了”,是说《西厢记》的内容很有吸引力)
3.B(“……传统性,决定了《红楼梦》成为*古代小说巅峰之作的结果”之说误,把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或曰以偏概全。从全文看,对文学传统的继承,是《红楼梦》成为巅峰之作的必要条件;作者在末段强调:“必须把《红楼梦》的传统性跟它的独创性合并地看”。这说明“传统性”和“独创性”结合,才使得《红楼梦》成为*古代小说巅峰之作)
《红楼梦》阅读答案5
阅读《红楼梦》片段,完成练习。
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zhù筷子)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来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个叉爬子,比我们那里的铁锨还沉,那里拿得动他?”说得众人都笑起来。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荼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的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1.选择正确答案,把序号写在横线上。
这段话写的是的场面。
A.刘姥姥进大观园
B.贾母请刘姥姥吃饭
C.林黛玉进大观园
2.这段话写了许多人,有名字的就有个。
3.众人为什么“先是一怔”,后来又为什么“上上下下一齐哈哈大笑起来”?
4.这里是写和有意拿取乐,目的是为了讨好,让大家开开心。
5.这段话着重写了 、 、 、、 、 、 、 这些人笑的情形。在文中把这些句子画上横线,读一读,想象当时的情景。
答案:
1.B
2.十一个
3.来得突然,感到惊讶;那动作,那神态,那乡野粗俗又略带押韵的话,实在让人忍俊不禁,于是上上下下哈哈大笑起来。(意思对即可)
4.凤姐鸳鸯 刘姥姥 贾母
5.湘云 宝玉 贾母 黛玉 王夫人 薛姨妈 惜春 探春 马上分享给同学
《红楼梦》阅读答案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曹雪芹死于何时?过去都只依胡适《考证》的“结论”:曹雪芹卒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得年四十五岁。胡适依据的是《石头记》甲戌本卷一正文开始时一条脂砚斋①批语:“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壬午,便是乾隆二十七年。这似乎是不成什么问题了。但敦敏②的《懋斋诗钞》里,有癸未年即乾隆二十八年(1763)春天作的《小诗代简寄曹雪芹》:“东风吹杏雨,又早落花辰。好枉故人驾,来看小院春。诗才忆曹植,酒盏愧陈遵。上巳前三日,相劳醉碧茵。”
问题来了。若雪芹真在二十七年除夕死了,敦敏如何还能在二十八年上巳(农历三月三日)前三天约他去赏花饮酒?再看这本诗集排到乾隆二十九年甲申春,敦敏才有《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一诗。再把这一点与敦诚《四松堂集》的《挽曹雪芹》诗,下面注明“甲申”而且是甲申开年的第一首诗这个事实合起来看,则可推断,雪芹本系癸未除夕死去的,次年敦敏兄弟才挽吊他。
我初次得见的《懋斋诗钞》,是个清钞本,年月次序,清楚明白,诗是编年顺录的。按诗集编序和本诗内容,可推知这首《小诗代简寄曹雪芹》,是作于癸未年春天。而其前二首的题下也正注明“癸未”二字;同年十一月二十日的一首诗,又有自注云:“先慈自丁丑见弃,迄今七载。”自丁丑越七年,正是癸未。因此敢说癸未年并无错误。
迨后我又见到了原底稿本——圈选以备付刻的底本,事情更清楚了。底稿本是随作诗顺序陆续抄上去的,本来就是按年照月,连“编”都用不着的。这更不会错。这个底本因付刊前要删割有避忌的诗,遗有空白处,后来收藏者“燕野顽民”得到此本,见有脱粘等处,怕有零落,因此略为粘缀修整,并为此写下识语。未想这却引起有些研究者的误会,说诗集的编序不可靠了,被他搞乱了。其实全非如此。一些研究者作了些论证,想证明此本并非编年的,但都难成立。
再说,癸未年的“上巳前三日”,正是敦诚的三十岁整寿,敦敏“代简”的含意是邀请雪芹来给敦诚过生日。又敦诚在甲申开年作挽雪芹诗,自注说:“前数月,伊(他,指曹雪芹)子殇,因感伤成疾。”从作诗人说这话时往前推“数月”,当然是前一年癸未年的某月里。如果曹雪芹早在“壬午除夕”死去了,那么就成了先死的父亲因“感伤”后死的殇儿而“成疾”的怪事了,断不可通。乾隆癸未年**曾发生严重痘灾,幼儿**殆尽,亦正合榫。
不执着孤立的一点,综合地看证据和所关联的事情,我认为曹雪芹确是卒于癸未年的除夕,即公元1764年2月1日。
至于脂批的话,也许是记错了。史书、碑版、文章,误记干支的例子,多得不可胜举,不是什么稀奇事。为什么脂砚斋“壬午除夕”四个字中“除夕”二字还可信呢?这很好理解,一个人在大年除夕逝世,这样一个时间点,人们一般不会记错。
(节选自周汝昌《红楼梦新证》)
【注释】①脂砚斋:《红楼梦》早期抄本的一个批语作者。②敦敏﹑敦诚兄弟:清宗室,努尔哈赤十二子英王阿济格之后。自小结识曹雪芹,是其最好最熟的朋友。
5. 本文作者认为:敦敏《小诗代简寄曹雪芹》一诗作于癸未年即乾隆二十八年。以下对其依据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懋斋诗钞》是编年顺录的,年月次序清楚。《小诗代简寄曹雪芹》被编在癸未年作品范围内。
B.在《懋斋诗钞》的底稿本和清钞本中,《小诗代简寄曹雪芹》的前二首诗的题下,注明有“癸未”二字。
C.在《懋斋诗钞》中,与《小诗代简寄曹雪芹》同年的一首诗,有自注云:“先慈自丁丑见弃,迄今七载。”
D.《懋斋诗钞》的底本付刊时有所删割,且经收藏者粘缀修整,这才导致一些研究者认为它并非编年的。
6.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雪芹死去后的次年,挚友敦敏、敦诚分别作了诗来挽吊他。敦敏作《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录于《懋斋诗钞》;敦诚作《挽曹雪芹》,录于《四松堂集》。
B.《小诗代简寄曹雪芹》中的“上巳前三日”指敦诚的三十岁生日。敦敏此诗的用意,除表达对曹雪芹的思念和夸赞外,主要是邀请雪芹来给敦诚过生日,一同赏花饮酒。
C.曹雪芹本系癸未除夕死去的。脂砚斋之所以误为“壬午除夕”,大概是记错了干支。这种因误记干支而弄错某人生卒时间的情形,在史书、碑版、文章中不足为奇。
D.根据敦诚在甲申年首作的《挽曹雪芹》一诗的自注内容,可以推知:若曹雪芹死于壬午年,那么就会出现先死的曹雪芹为其后死的儿子感伤的荒谬事情。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敦敏﹑敦诚兄弟是曹雪芹的亲密朋友,所以他们的诗歌作品中有关曹雪芹的信息更显真实,据这些信息来判断曹雪芹的卒年也更可信。
B.周汝昌能否定胡适成说,确立“曹雪芹卒于癸未除夕”之说,是因为他利用确凿的证据,证明了《小诗代简寄曹雪芹》确作于癸未年春。
C.根据敦诚所说“伊子殇,因感伤成疾”,可以推测曹雪芹的死因:他极可能是因怀丧子之痛,感伤成疾,不治身亡。
D.虽然“乾隆癸未年**曾发生严重痘灾,幼儿**殆尽”是史实,但若**此就断定雪芹之子夭折于癸未年,则显武断。
参***:
5.D(混淆了原文因果关系。据原文意,《懋斋诗钞》的底本付刊时有所删割,且经收藏者粘缀修整,导致的是“有些研究者的误会,说诗集的编序不可靠”。)
6. C(偷换概念,使概念的外延缩小了很多。原文是“误记干支…不足为奇”,这里却误为“因误记干支而弄错某人生卒时间的情形…不足为奇”。)
7.B(在推断原因方面以偏概全。据原文可知,周汝昌确立“曹雪芹卒于癸未除夕”之说,固然依赖“《小诗代简寄曹雪芹》作于癸未年春”这一证据,但并非以此作为唯一证据。且他在倒数第二段有言“不执着孤立的一点,综合地看证据和所关联的事情……”)
《红楼梦》阅读答案7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林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才要搭言也趁势儿取个笑,不想靛儿因找扇子,宝钗又发了两句话,他便改口笑道:“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因见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的心愿,忽又见问他这话,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宝钗再要说话,见宝玉十分讨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4.选文出自古典名著《 》,作者是清代小说家(人名)。(1分)
25.林黛玉是全书着力塑造的主要人物之一。她个性鲜明,多愁善感,可选文却表现了她少有的喜形于色,写到了她的“得意”,请说说她得意的原因。(2分)
答:
26.“宝钗再要说话,见宝玉十分讨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此处描写体现出宝钗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答:
答案:
24.红楼梦 曹雪芹(共1分,每空0.5分)
25.围绕“因为宝玉奚落了宝钗”回答。(共2分,意思对即可)
26.围绕“把握分寸;能够忍让;见好就收;进退得宜;宽容大度;善解人意;善于察言观色;懂得为人处世之道;圆滑世故;颇具心机;富有心计”回答。(共2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红楼梦》阅读答案8
新版《红楼梦》电视剧一上映,就受到普遍质疑和批评。不少人把它和版相比,指斥它风格怪异,糟蹋经典,不忠实原著。而导演李少红则坚持认为其实她才是“忠实原著”的,有片中大量直接取自小说的旁白为证。我觉得这种争论模糊了焦点。
电视剧是视觉艺术、影像艺术,和小说原著文字形式有别。亦步亦趋而不顾艺术表现方式的不同,不见得就叫“忠实原著”。
哈姆雷特穿西装是不是问题?我觉得不是;“铜钱头”是不是问题?我觉得也不是。今日的作品和版不像,当然不会成为问题。时隔二十多年,摄像技术等进步如此之大,如果充当旧版的影子,又何必重拍?试图贴近“90后”年轻人,则更不是问题。观众的审美情趣随时代变迁而有差异,但真正“美”的东西始终能得到认可。
问题在于,号称“忠实原著”,实则暴露了导演和编剧用影像再现文字能力的贫乏、想象力的贫乏、运用镜头能力的贫乏、裁剪故事能力的贫乏,于是只好用旁白直接代替表演了事;问题在于号称吸取了昆剧的元素,昆剧的爱好者统统不买账,“铜钱头”从美感变成了恶谥;演员的扮相,“环肥燕瘦”的钗黛颠倒作“环瘦燕肥”,漱口成了吐口水,喷茶倒似弹射暗器……这就难以拿“忠实原著”来遮羞了。据我接触的“90后”们,只要看过原著的,就没有人喜欢这部剧的——他们还因自己莫名其妙成为挡箭牌,觉得十分冤屈呢。
和莎剧一样,《红楼梦》在*俨然成为产业。从《红楼圆梦》《红楼复梦》种种续书始,对它的“翻修”就不曾停止过。严格来讲,大部分翻修都不太“忠实原著”。大浪淘沙,现在除了专门的研究者,那些续书因为思想的庸俗和文字的低劣,早被遗忘和淘汰。越剧《红楼梦》省略了家族衰亡的线索,突出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照旧被奉为经典,多少观众为黛玉之死一掬同情之泪。至于1987版电视剧产生于“探佚派”全盛时期,非但把后四十回统统砍去,换成了当时红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不少情节大可商榷,即使对前八十回,也做了大胆裁剪扬弃,其实又何尝完全“忠实原著”?但是它的受众之广,影响之大,文化含量之高,只怕在国产剧中再无其匹。甚至因为新版的翻拍,让更多人愈发深入地了解和热爱这部呕心沥血的大制作。当年那批演员,活灵活现地存在于几代人记忆中,与原著难以拆分。
所以我绝不排斥《红楼梦》再一次翻拍,参照RSC《哈姆雷特》的经验,即使演员**上场我都能够接受——只要他们演的确实是《红楼梦》,而不是被谑称为“天雷梦”的东西。
(节选自20xx年7月26日《文汇报》)
6、下列有关 “忠实原著”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不大赞同有些人的“指斥它风格怪异,糟蹋经典”观点,因为那些人对“忠实原著”有误解。
B、作者也不赞同导演李少红的“大量直接取自小说的旁白”来作为“忠实原著”的解释。
C、作者认为,“忠实原著”就是要按照原著的故事情节或者原著的精神来具体演绎。
D、在作者看来,真正意义上的“忠实原著”有时候也并不排除大胆裁剪扬弃的一些做法。
7、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新版剧用原著旁白代替表演算不上忠实于原著,只能表明编导能力有问题。
B、运用现代化的摄影技术不应成为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批判的依据。
C、由于审美情趣的不同,试图贴近“90后”年轻人的做法本身无可非议。
D、文字能力、想象力以及运用镜头能力等的贫乏是演员拍戏的最大的障碍。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那种不顾电视剧特有的视听艺术而跟随原著亦步亦趋的做法并不见得就是忠实原著。
B、昆剧爱好者以及一些“90后”对于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编创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否定。
C、那些不大“忠实原著”而思想庸俗和文字低劣的原著翻修最终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社会所淘汰。
D、越剧《红楼梦》以及1987版的电视剧都省略了家族衰亡的线索。
参***:
6.C(根据第五段第4、7行可知)
7.D(“文字能力、想象力以及运用镜头能力等的贫乏”应该是“编导”的问题)
8.D(“省略了家族衰亡的线索”是越剧《红楼梦》)
《红楼梦》阅读答案9
①《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儿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②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 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评说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评批者有意让读者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山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 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③ “神瑛侍者”呢? 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人中间流传着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④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 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⑤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愿去攀结那些豪门**,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 并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之类的仙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1.下列几种说法中,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
B.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C.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当年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那块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大荒山,无稽崖”,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D.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 “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大荒山即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 **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C. 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D. 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虽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
3.以下对于文章相关自然段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第②自然段,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意在证明“大荒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绛珠仙草”就是人参。
B. 在第③自然段,作者引用**人中间流传的一个神话,是为了证明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
C. 在第④自然段,通过追溯曹氏家族兴衰,剖析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
D. 纵观全文,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涉及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历史及**风情非常熟悉。
答案:
1. C C项,结合文本第一节内容分析,“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并非作者的观点,而是曹雪芹的观点。
2. D D项,结合文本内容“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分析可知,“曹雪芹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不符合原文意思,应是其先人。
3. A A项,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是证明“大荒山、无稽崖”是“无可稽考”之处;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大荒山”就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
《红楼梦》阅读答案10
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hǎi【**下皿】。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1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C )
A. 画线句子是匾额的“落款”与印章,表明匾上的题字是**的御笔。
B.“书赐荣国公”,一个“赐”字表明贾府与皇室的特殊关系。
C. 作者作如此详细的介绍,其主要目的在于表现林黛玉的“处处留心,时时在意”。
D.印玺上的文字“万几”是指**日理万机的意思;“宸”的本意是北极星,这里是指代**;“翰”即墨迹、书法。
13.对文中这副对联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 运用了对偶、拟人、夸张的手法,显示来往客人很多,且地位很高。
B. 运用了对偶、拟人、夸张的手法,形容主人和来往客 人的衣饰华贵。
C. 运用了对偶、比喻、夸张的手法,显示来往客人很多,且地位很高。
D. 运用了对偶、比喻、夸张的手法,形容主人和来往客人的衣饰华贵。
14.请简述这段典型环境的特点和作用。(3分)
特点:陈设华贵,与众不同。作用: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和社会地位.
《红楼梦》知识题及答案3篇(扩展5)
——浅谈《红楼梦》3篇
浅谈《红楼梦》1
向来情深,奈何缘浅。
——题记
谈起《红楼梦》,必然会谈起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悲惨的爱情故事。二人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自前世便结下了缘分。他们的爱情,好像一粒种子,前世就被播种于泥土里,只可怜今生欲萌芽却无奈倍受磨难与煎熬……
《红楼梦》以封建贵族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讲述了当时具有**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社会后期种种黑暗与**以及封建礼教对人类精神的摧残。
当林黛玉第一次到贾家的时候,我便从那盛大的欢迎场面看到这样一个大家族表面的虚荣和深层的空洞,仿佛一段树皮似乎完美而实际里面早已腐朽不堪的树干。在这个家族里,大家表面上和和气气、有说有笑,背地里却尽做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为了**和金钱不择**。在这样一个环境下,那可怜的爱情的种子,将要如何萌芽?
封建的礼教和虚伪的道德仿佛一个坚硬的囚牢,死死地将封建社会困住,将贾府困住,将爱情的种子困住。贾宝玉,注定要在“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中做出选择。封建礼教要求他选择后者,而他固执地选择前者,追求**之身。可个人力量终究抵不过庞大的封建礼教的**啊!
( )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红花凋落,一个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娇弱女子,玉泪顺着脸颊滑下,弯着腰,缓缓将红花葬下。一抔净土掩风流。这个女子,清高自傲,同时又如泡沫一般一触即破,一生有落不完的泪。她是作为封建礼教反抗者的贾宝玉的唯一**者,却无力帮他,两人情深似海,却无奈隔着封建礼教的屏障。
封建社会里,再微小的攻击都会都有可能成为致命的一击。这粒脆弱的种子,注定无法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根发芽。这份深沉而脆弱的爱情,注定只能成为最美的悲剧。
浅谈《红楼梦》2
因为有了你
风寂寞地驶过。
因为有了你,寂寞的风更寂寞。枯瘦的竹半掩着已失去奇香的帘幕。
我站在你灵魂深处,轻轻拨开沉寂的珠帘,静静注视残留着余烬的纸灰,悲叹你——《红楼梦》。
数不清你千古风流,道不尽你万年常青——《红楼梦》。
五千年前的亘古文化幽幽飘来残花如梦的歌,渗透着爱恨交织的缠绵悱恻,我泪眼迷蒙。
一曲红楼,一曲叹。沉淀在**文化最深处的完美艺术。沉寂在冷酷末梢催人泪下的怅惘悲歌。
时间交替,往事如风皆是梦,惟有你《红楼梦》——怅远在金陵殿上的悲叹,在抒情的长河中超越历史,流芳万年。
红楼,一曲叹。
我**万千。
走过*辗轧留下的印迹,回到那悲哀的时代,我直视大观园深处。
几丛翠竹无法遮掩的清香,隐约看到帘幕里那位娇柔善感的女子,抚琴悲秋,痴泪感情。
潇湘馆,缠绵情。
黛玉轻叹,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若娇花照水,似弱柳扶风。回眸浅笑,胜素妆西子,娇巧风流。
因为有了你——黛玉,《红楼梦》才知何为爱,何为恨,何为情。
“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若非你潇湘妃子,谁还有如此诗情?“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若非你潇湘妃子,谁还有如此画意?因为你,我才懂得什么是诗意,什么是画意。
尾追你的香袖,暂别在古屏内的你,轻临坡脚,侧耳聆听。
痴曲、痴情、痴语。
残花在空中飘零,零零落落,星星点点。落在泥土里,是你娇柔的手下还残余着清香的幽思,伴着泪与最后一抹绯红深深埋葬在土里,与你绵延的泪水一起,不再留恋一切真真假假,是是非非。
轻伫花冢前的你,粉纱轻舞;暗香盈袖的你,泪痕还在脸庞残留。你,为情痴语,爱恨交织,千言万语只用泪来道尽。我泪湿衣襟。因为你,我才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恨。
而你,终究含恨离去。大雪纷纷,半丛竹已不见踪迹。我凝望你消瘦的脸庞,眼眶处是最后一缕泪痕的标记。你,阆苑仙葩,在孤寂中含恨归天,只留下无尽的阴冷悲愁与残留着余烬的诗稿直到化为灰烬。
枉凝眉,叹香魂,叹《红楼梦》。
因为有了你——黛玉,我懂得《红楼梦》灵魂何在;因为有了你——《红楼梦》,我懂得了真正的悲哀与不幸;因为有了你,我懂得明天更美好。
明天,我相信泪只会成为过程,明天将会更美好!
评语:这篇文章可谓对《红楼梦》中林黛玉心声的聆听与解悟。作者对林黛玉情有独钟,通过对林黛玉一颦一笑,一诗一吟深情地凝眸沉思,关照出林黛玉特有的凄美形象。作者的心灵与黛玉的心灵沟通无隙,可以说是同悲同泪,同哭同笑。有如此文字趣味,小小年纪,实属难得。
浅谈《红楼梦》3
大家好!我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给大家讲一讲《红楼梦》。在讲《红楼梦》之前,我想讲一个问题,就是文学艺术作品的解释的一种无限可能性,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觉得文学艺术作品,它的内容我们一般称之为意蕴,理论作品它的内容我们叫意义,有没有意义,那个意义。那么文学艺术作品的意蕴,它跟理论作品的内容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理论作品的内容它是确定的,因而它是有限的。比如说我写一篇社论,我这个社论要讲一个什么道理这是很确定的,很明确的,因此它的含义也是有限的,就讲这一个道理,这就像标语**是一样的道理。
那么,一些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像《红楼梦》它的意蕴极其的丰富,极其的丰美,就是我们古人讲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所以对它们的解释,一种解释、一种阐释往往只能照亮它的某一个侧面,而不可能穷尽它的全部的意蕴,因此对这样一些作品,对它的解释就可以无限地继续下去。所以,**人有一句话叫说不完的莎士比亚,那么我们*人也可以说说不完的《红楼梦》,意思就是对《红楼梦》的解释可以无限地继续下去。
我为什么要讲这么一段话作为开头呢?就是为我今天的讲演做一个论证,就是有那么多的人,刚才主持人也讲了,那么多人研究《红楼梦》,大家知道自从《红楼梦》一出来,就有研究《红楼梦》的人,《红楼梦》刚出来的时候不像我们今天是印刷本,叫手抄本,就是你有一本《红楼梦》,当时叫《石头记》,我借过来找人帮我抄下来,我就有一部了,叫过录本。当时流传这种手抄本的时候,上面就有一个署名叫脂砚斋的人,在上面写评点。那么这个脂砚斋是个什么人呢?红学家有讨论,有不同的看法,大家也知道,《红楼梦》里头几乎任何一个问题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讨论很多、争论很多,那么脂砚斋是什么**家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就不去详细说他。
但是有一点,红学家差不多多数人都是同意的,就是脂砚斋,第一他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家族的一个人,而且他的辈分可能比曹雪芹稍微大一点,比如说是他的叔叔这样的;第二,他对曹雪芹的生*,对他的创作,对他的思想非常熟悉;第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也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因为据他自己说,比如说秦可卿这一段故事,他说我命令曹雪芹把它删掉,曹雪芹真把它删掉了,就把秦可卿的故事从前面退到后面去了,就虚写了,不是实写,是虚写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脂砚斋他也可以说参与了部分的.《红楼梦》的写作,这是脂砚斋。那么,脂砚斋可以说是第一个红学家,那么在脂砚斋之后有很多红学家,很多大学者都写了评论。研究《红楼梦》的文章,比如像我们的蔡元培先生,比如像胡适,胡适之先生,还有俞*伯,更早的还有王国维,他们都写过评论《红楼梦》的文章。五十年代,特别**开放以后,研究《红楼梦》的人就更多,出版了很多书籍,还有两个专门的刊物,研究《红楼梦》的刊物。
那么,我的意思就是说,尽管已经有这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写了那么多的《红楼梦》的书,对《红楼梦》说了那么多的话,我们今天依然可以继续说下去,因为《红楼梦》是说不完的。对一部像《红楼梦》这样伟大的作品,对它的解释有一种无限地继续下去的可能性。
叶朗:那么我认为,尽管有这么多的人研究《红楼梦》,但是对《红楼梦》的意蕴的某些方面好像,我的看法不一定对,似乎并没有说得很清楚,还有一些重要的层面,好像被大家忽略了,至少被大多数人忽略了。那么,我今天借这个机会就谈谈我的看法。因为我不属于红学家,所以不一定对,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
我认为《红楼梦》的意蕴大致可以分析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大家看《红楼梦》都知道,《红楼梦》里头描写了贾府内部和外部的经济关系、**关系、家族关系,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极其真实、极其深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社会生活广阔的空间。那么,这样的小说过去是没有的,过去我们的小说主要是几种,一种是神魔小说,比如像《西游记》;一种是英雄传奇,比如像《水浒传》;一种是历史演义,像《三国演义》。后来出了一个《**梅》,这个是小说史上一个很大的转折,《**梅》是通过描写一个家庭的生活,来展示社会生活的面貌。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继承了《**梅》的这条路线,但是又**的发展,有一个大的飞跃,把*古典小说推**登峰造极的这么一个地步,那么这个层面,过去我们**研究《红楼梦》的学者讲得比较多,比如过去有一些提法,说《红楼梦》是四大家族的兴衰的历史,说《红楼梦》是封建末世的形象的历史,《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等等,这样一些提法,我想都是就这个层面来说的。《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它有这个层面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当然不是唯一的原因。
那么,《红楼梦》意蕴还有第二个层面,第二个层面就是《红楼梦》的悲剧性。《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这个是大家都承认的,但是《红楼梦》的悲剧性究竟在哪里,这个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性并不在于贵族家庭,就是贾府,或者四大家族,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它们衰亡的悲剧,或者由盛到衰的悲剧,也不仅仅在于贾宝玉、林黛玉两个人的爱情的悲剧。那么在哪里呢?我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是在于作家曹雪芹,他提出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这么一个悲剧,简单来讲就是美的毁灭的悲剧。
先要说一说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什么。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从明代的一位大文学家、大戏剧家汤显祖那儿继承下来的。汤显祖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情字,情感的那个情字。那么这个情字的概念,从古以来大家都用,但是汤显祖这个情的概念,跟过去人讲的情有不同的内容,它有突破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新的东西。这个新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追求人性的**。汤显祖自己说,我这个情,一方面跟理相对立,一方面跟法相对立。他所谓的理就是封建社会的那些传统的伦理观念,他所谓法就是封建社会那种社会的秩序、社会的习惯。那么,他认为情是人人生而有之的,就是人性,生而有之的,它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应该用理和法,就是不应该用封建社会那种伦理观念、那种社会秩序、社会习惯来限制它、来扼杀它。那么,汤显祖他把人类社会分成两种,一种叫做有情之天下,一种叫做有法之天下,他要追求有情之天下,有情之天下就是春天,所以追求春天成了贯穿汤显祖全部作品,他的散文、他的诗歌、他的小说、他的戏剧的一个主旋律,追求春天。
曹雪芹深受汤显祖的影响,曹雪芹的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一个情字,他的审美理想也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一开头就说,我这本书,我这本《红楼梦》大致谈情。情是他的核心。曹雪芹要寻找有情之天下,要寻找美的人生,要寻找春天。但是现实社会同样也没有春天,他就虚构了、创造了一个春天,创造了一个有情之天下。这个是什么?就是大观园,大观园是个理想世界,也就是小说一开头写过的那个太虚幻境。那么大家知道太虚幻境是一个什么地方呢?是一个清净女儿之境,里头只有女孩子,没有男的,大观园同样的也是个女儿国,大观园里头除了贾宝玉,都是女的,都是女孩子,是一个有情之天下。大家读《红楼梦》都会有这个感受。比如第六十二回,写史湘云喝醉了酒,她要睡觉,就在一块石头上睡觉了,她怎么睡的呢?拿一个手巾包了一包芍药花的花当枕头,躺在那儿,她的身上、头发上都落满了花,芍药花的花瓣,她的扇子掉在地上也埋在花堆里头,还有一群蜜蜂、蝴蝶围着她飞来飞去,她还说了梦话,那个梦话也是很美的一种酒令,泉香而酒冽,是一个很美的词,是一个春天的世界。再比如六十三回,写***群芳开夜宴,***是贾宝玉住的地方,什么叫群芳开夜宴呢?就是大观园那些女孩子聚集在***给贾宝玉祝寿,她们等到外面巡逻的、巡夜的都走了,安静下来,把大门一关,就开始聚在一起喝酒、行酒令、唱小曲,最后都喝醉了,横七竖八的睡了一地。第二天早上醒过来了,大家一看,你睡在这儿,我睡在那儿,躺了一地,都感到很不好意思,袭人就说了昨儿个都好**,晴雯,她说晴雯那个丫鬟,晴雯连臊都忘了,就是不害臊,忘了臊了,我记得她还唱了一个,四儿,另外一个小丫头四儿就说了,姐姐,她叫袭人叫姐姐,姐姐你忘了,你不是也唱了一个吗,在座的谁没有唱过?,大家听了以后脸都红了,都在那儿笑个不住。这是个春天的世界,是个有情之天下,它这个不符合当时,不符合有法之天下的规定,是一个美的世界,那里处处是对青春的赞美、对情的赞美,总而言之是对少女人生价值的一种肯定和赞美。
这个小说写贾宝玉游太虚幻境的时候,他就说,这个地方、这个去处有趣,这个地方有趣,我能够在这儿过一生,纵然失去了家也愿意,我在这儿过一辈子,就是失去了家也愿意。这句话很重要,大家要注意,他说我失去了家也愿意,这说明什么,说明他现在这个家并不是他的归宿,他认为并不是他的归宿,并不是他的精神家园,太虚幻境才是。现在搬进了大观园,实现了他的理想,小说就写贾宝玉心满意足,再无别向可求,可生贪求之心,没有别的要求了。是一个理想的世界。但是这个理想世界,这个有情之天下,它是被周围的恶浊的世界,就是所谓有法之天下包围着,不断地受到打击和摧残。大观园这个春天的世界从一开始就笼罩着一层悲凉之雾,很快就呈现出秋风肃杀、百卉调零的景象。林黛玉两句诗大家都知道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这两句诗不仅是写她个人的遭遇和命运,而且是写所有的有情人和有情之天下在当时的时代的遭遇和命运。
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美也是一种**。大家记得晴雯,她就是因为长得好一点、长得美一点,最后被**至死,首先是贾宝玉被他父亲一顿毒打,差一点打死,接着大观园的少女一个一个地走向毁灭。最开始金钏投井,晴雯屈死,司琪撞墙,芳官出家,鸳鸯上吊,尤二姐吞金,尤三姐自刎,一直到林黛玉去世,林黛玉死得很奇特,她是泪尽而逝,就是眼泪哭干了以后去世了。那么,这是一个交响曲,一层一层地往前推进,这个交响曲可以说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那么,林黛玉有句诗叫冷月葬花魂,这句诗歌可以看作是这个悲剧的一个概括,有情之天下被吞噬了,被吃掉了。脂砚斋说,他说《红楼梦》是让天下人共来哭这个情字,他把《红楼梦》的悲剧性和情连在一起,这是很深刻的。这就是《红楼梦》悲剧性的层面,第二个层面。
叶朗:下面我讲《红楼梦》的第三个层面,《红楼梦》的第三个层面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很深的感悟,我这里强调是对整个人生。大家知道文学作品都要写人生,但是很多文学艺术作品是写人生里头某一个事件、某一个场景、某一个人物,我这里讲是对整个人生,那么这种对整个人生的感悟就带有哲理性,一种哲理性的感悟、一种感叹。那么它引导读者去体验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我们称之为人生感,或者叫历史感。那么这是《红楼梦》意蕴中的一个哲理性的层面,或者是一个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最高的层面,也是一个我一开头说的,不被人注意的,或者说被人所忽略的层面,很多红学家都不讲这个层面,但是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层面,所以我想着重讲一讲。那么,《红楼梦》这种人生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人生或者说对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追问,一个是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大家知道,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而宇宙是无限的,那么就产生一个问题,人的这种有限的生命、有限的生命存在,它的意义何在呢?这是自古以来哲学家所思考的问题,孔子站在江边感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种人生感。庄子也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白马跳过一个空隙,一下子跳过去,非常短暂。这些哲学家都在思考,这种有限人生,它的意义在哪里?跟这个相联系是人的命运。
读《红楼梦》,我们都会感受到小说中渗透着对人的有限生命和人的命运的一种最深层的一种伤感,就像一声叹息,使整部小说充满了忧郁的情调,我想正是这种叹息、这种忧郁,使《红楼梦》这部小说弥漫着浓郁的诗意,《红楼梦》的诗意非常浓,这个诗意从哪里来的?就是这种叹息、这种忧郁。这种人生感集中体现在《红楼梦》的两个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身上,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两个对生命、对命运最**,体验最深刻的人物,他们常常惆怅、落泪,但是他们的惆怅、落泪不仅仅是感叹他们两个人爱情生活的不幸,不仅如此,而是出于对生命、对人生、对存在一种带有形而上意味的体验,这点非常重要。比如我们看贾宝玉,读《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宝玉这个人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什么背景呢?他起初是女娲补天被遗弃的、剩下的(石头),女娲补天别的石头都用**,就剩下这一块扔掉了,被抛掉了这么一块石头。这个什么意思?这意味着贾宝玉这个存在是一个被抛弃的结果。被谁抛弃了?被天抛弃了。天是什么?天是无限、天是永恒。被天抛弃就意味着脱离了无限和永恒,而掉进了一个有限的人生,一个短暂的人生,脱离了无限和永恒,掉进了一个短暂的、有限的人生,这就是小说开始讲的幻形入世,这个是小说的作者,在小说一开始给予贾宝玉的一个形而上的起点。
大家知道,在现实世界里头,贾宝玉在某种意义上是贵族家庭的一个中心,他得到贾母王夫人的宠爱,很多人都关注他,生怕他碰到一点。但是,在贾宝玉这个人深层的意识里头,他的思想意识里头,他感到这个世界是他存在的一种暂时的形态。所以,小说经常写他闷闷的,或者突如其来感到厌倦、感到不自在。这种情绪揭示出现在的这种存在,对他来讲是一种负担,所以他的情,脂砚斋说他是一个绝代的情痴、情种,但他的情总带着一种忧郁的调子,带着对未来的一种恐惧和忧虑,就是到时候怎么样怎么样,带着何处是归程这样一种忐忑不安。比如说他有这么一些话,这个话很多,我随便念几段贾宝玉的话。只求你们看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的,等我化成了一股青烟,风一吹就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任凭你们爱到哪里去到哪里去就完了。
再比如说,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这些话很多,我不念了,这些话都是关于未来,关于**的一些话语,那么要知道,贾宝玉是不到二十岁,这么一个少年可以说是,他对**有一种强烈的直觉,这跟他入世时候的那种大喜,形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对照。贾宝玉一方面对**有强烈的恐惧,因为**意味着他跟他喜爱的这些姐妹们要分离了,意味着有情世界的毁灭。同时呢,他对**又有一种渴望,因为他似乎感到**可以使他摆脱那种短暂的、有限的、痛苦的人生,回到无限和永恒。所以,他为自己设计了富有诗意的**,他所喜爱的女孩子的眼泪流成一个大河,然后把他的尸首漂起来,漂到一个鸦雀都不到的地方,随风化了,这就是他向往的归宿,所谓死的得时。从此,他再不托生为人,为什么?为什么再不托生为人?因为人是有形迹、有知识的,是一个短暂的存在。按照他设计的这种**,化成了一股青烟,随风吹散了,不就得到永恒了吗?
所以,恐惧和渴望,爱情和**,在贾宝玉的心头互相碰撞,发出一种很大的、巨大的声响,这个被抛到人间的石头,这块石头,这个孤独的情种,他时时刻刻都摆脱不了对人生和命运的一种形而上的思考和体验。所以,他内心充满了忧伤,就是在最热闹的场合,他的心头也会突然起来一阵悲凉。比如第二十八回,是贾宝玉、薛蟠他们在冯紫英家里头喝酒、玩乐,那是个乱哄哄的一个场面,就在这个热闹的、乱哄哄的场面里头,贾宝玉唱的红豆曲,依然充满了惆怅、充满了忧伤,大家都记得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沙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充满了忧伤。
那么,《红楼梦》的另外一位主人公林黛玉同样富有生命的忧患感,她时时刻刻在寻找故乡,而找不到这么一种悲伤,她有这么一种悲伤,所以她总是在繁华中感受悲凉、感受凄凉。对于林黛玉来讲冷月葬花魂这句诗昭示着生命的真谛,同时也概括了她对人生的体验。所以,她的多愁善感是一种人生感,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感,生活中的美不是使她感到欢乐和陶醉,而是使她伤感,使她五内俱焚、泣不成声。那么最集中的表现她的人生感的当然是她的葬花词,我认为葬花词这首词的主题就是美、生命、春天都是脆弱的、短暂的、容易消逝的,所谓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那么这个就是《红楼梦》的人生感,这就是《红楼梦》的意蕴的第三个层面,这也是《红楼梦》的一个最高的层面。《红楼梦》之所以伟大,有这个层面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过去我们不注意,那么这点我觉得非常了不起,因为过去的小说里没有一个人能够像《红楼梦》,像曹雪芹这么深刻地提出这个问题。实际上呢,每个时代我们都在提出这个问题,但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回答。我们这个时代的回答当然跟曹雪芹不一样,但不管每个时代的回答怎么不同,曹雪芹能够这么深刻地提出这个问题,那就是很了不起的、非常有深度的。
那么,《红楼梦》的这三个层面是层层,一层一层往前递进的。首先《红楼梦》的人物情节构成了一个历史的、生动的、具体的社会生活画面,这是第一层;作者的审美理想突破了这个现实,这是第二层;再进一步,从根本上追问和体验人生的终极意义和价值,这是第三层。那么,《红楼梦》的第一个层面和第二个层面,都是跟特定的时代相联系的,第三个层面也是跟特定的时代相联系的,但是它又超出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它写出了不同时代的人所共有的体验和感受,我想这就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带有永恒性的东西。文学作品,一些伟大的文学作品里头是有永恒的东西。
以上就是我对《红楼梦》意蕴的一种很粗糙的解释。我在开头讲过,《红楼梦》是说不完的,我相信我们*人对《红楼梦》的阐释将会一代又一代地继续下去,也正因为这样,所以《红楼梦》永远是一部活的作品。我今天就讲完了,讲到这儿,谢谢。
《红楼梦》知识题及答案3篇(扩展6)
——红楼梦读后感及心得3篇
红楼梦读后感及心得1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及心得(精选5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后感及心得2
文学史上《红楼梦》的成就达到了“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极高评价。的确,《红楼梦》被称为我国长篇小说中现实**的最高峰,它深远的社会影响不仅在于它高度的思想性,更在于它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
《红楼梦》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孤身一人来到贾府后,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本是一段美好的姻缘,却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和封建**的阻碍,让宝玉娶了薛宝钗,以致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一部《红楼梦》它是声声控诉,封建社会毁灭了多少人。可仔细一想,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他们,结果和命运都是注定的,都是无法改变的。
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她来到贾府,无依无靠,在这里唯一能够给他温暖的就是贾宝玉的温柔以待,他们彼此喜欢,却又因为世俗的眼光,封建的迷信,而无法在一起。
《红楼梦》全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宝玉的新房和黛玉的病房一边喜,一边悲;一边欢笑,一边哭泣;一边热闹,一边冷清;一边管弦丝竹闹翻天,一边死气沉沉。我读到悲处悲,读到喜处更悲。我对当时黑暗的封建**更加痛恨。我一直觉得有段文字很经典:“眼泪是什么。眼泪就是情,至情,上帝造人的时候造出了人类发达的泪腺,于是变成了晶莹的酸苦的或冷或热的泪珠。谁得到的情多,谁的情多,谁的眼泪就多,谁得到的眼泪越多,就证明谁不是枉世一生。”有情的人生,就是这么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林黛玉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时似弱柳扶风,她的性格一直都是因为身世所**,在我心中她一直都是纤尘不染的.仙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或许有人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可谁又懂得林黛玉是把花比作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像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孤零零地落下,没人过问。一曲红楼饱藏了多少人的悲欢情仇,让多少人留下惋惜的泪水。春风依旧,花落仍在,如果那姑娘还在,是不是也会笑着喝茶?赏花?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我生长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生活在美满幸福的家庭里,我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放飞自己的梦想。
红楼梦读后感及心得3
在被时间冲淡的岁月里,或许我们只有一些零零散散的记忆,不过,在我的脑海中,《红楼梦》这本书让我记忆犹为清晰,久久地印在了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红楼梦里可爱的女孩不少,而我却偏偏喜欢那个古灵精怪的女子——晴雯,如果你问我喜欢她什么,那我就会毫不犹豫地说:喜欢她风一般的性格。
诸多女子之中,林黛玉最为有才,她的《葬花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可她太过娇气、孤傲,那可谓云一般的女子。宝钗最为智慧,她的李代桃僵之计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可她太过世俗,那可谓雨一般的女子。凤辣子最为有趣,她的精算细谋,可以说是举世无双,可她又太过狠毒无情,那可谓电一般的女子。晴雯则不一样,她智慧而不耍**,靓丽而不染世俗,世界女子可爱之处几乎凝聚于她一身,那是风一般的女子!
最初认识睛雯是在那***下,我还记得她脸上挂着顽童似的笑脸,将扇子撕得“滋滋”作响,惹得宝玉高兴得拍手叫好,裘人则气的不可开交,正所谓“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仅仅因几把香扇,便让我喜欢**这个会笑会闹的女孩。大观园里,愿意如此笑
给大家看的,也就只有她了。她率真不计后果,如此放纵,给她添了几分英气,也埋下了祸根,正如风一样,悄然而来,又毫无顾忌地消逝而去,所谓来无影,亦去无踪。
再次看到睛雯,是在昏黄的灯下。生病了,却还坚持给宝玉补衣裳。昏暗的屋子里所传出来的断断续续的咳嗽,至今依然那么真切地在我耳边回响。甚是凄凉啊!那份属于她的大胆豪爽,可与她一比高下的也只有尤三姐了,可尤三姐哪有她的那份纯真。
最后一次遇见晴雯,不再是那雕梁画栋的***,而是在那间破旧的小屋里,那才是她的家。生病的睛雯虽然远离了富贵的环境,但她依旧神彩照人,这是多么难得!纵观历史,多少须眉英雄被困时总免不了泪如雨下,可晴委没有,她傲然而立,依旧如风。
直至生命的尽头,她也只是化为一缕清风,轻轻地归去了……
好一种风一般的做派,好一位风一般的女子!
《红楼梦》知识题及答案3篇(扩展7)
——红楼梦长 - 《红楼梦》读后感400字3篇
红楼梦长 - 《红楼梦》读后感400字1
今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让我原本惆怅的心情好了许多。我闲着没事做,便从书柜里拿出了一本《红楼梦》坐在沙发上细细品读。《红楼梦》是我看过很多遍的,可每看过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它讲述了四大家族的兴盛衰败。其中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还有薛宝钗三个人的感情故事为线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主要故事是从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贾府初试,在成长中相知,以“木石前盟”为信念相爱。但最终宝玉却在半清醒状态下被骗而娶了长辈眼中“金玉良缘”的薛宝钗。而林黛玉终只有在落得焚稿断痴魂,旧离恨天。当宝玉清醒后,发现所娶之人并不是林黛玉,便丢下怀孕的薛宝钗独守空闺,离家出走当和尚。其他主配角皆红颜薄命。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最终没落。
读罢,心头竟然觉得酸酸的,不知是为四大家族的衰落而叹息,还是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而痛心吧!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真真切切的反映了当时社会包办婚姻的黑暗。四大家族相互相互勾结一损皆损的境地也揭示了封建贵族的腐朽。《红楼梦》里的人物是悲惨的,但它却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及封建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体现了追求个性**的初步的****思想并深刻而全面的揭示了贾,林,薛之间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给了我莫大的感慨和反误。
我小心翼翼的把《红楼梦》放进书柜,看着蓝天白云,心情竟然舒畅了很多。
红楼梦长 - 《红楼梦》读后感400字2
《红楼梦》中的人物达到了900多个,而且各自特色鲜明,栩栩如生。
黛玉在贾府中总是认为自己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和贾家的姑娘一样,那些小人没有不多嫌的。
或许在别人看来,这都是因为她多愁善感、小心眼,可是我不这么认为。
因为对她来说,自己一个体弱多病的女子,生活在别人家里,总会有许多的不适,不可以放任自己的小脾气,不可以随心所欲地吃穿用,不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也不会……因为这众多的不可以,使她变得**,连下人的脸色都得要看,却也**为力。
就像我小时候,妈妈很忙,就把我放在叔叔家。
我的饭量本来就挺大,刚去时,并没有想太多,就把它当作自己家一样,能吃多少就吃多少。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他们对我冷淡了许多,似乎我的一举一动都被他们所厌恶。
因此,我变得内向了,不敢再吃那么多,似乎笑都不敢笑了,每晚都在被窝里想妈妈、想爸爸、想我的家人,怀念在家的自己,不自觉的泪水就打湿了我的枕头。
所以,黛玉的那种性格,在贾府中生活时的内心的辛酸,我感同身受。
只想对她说句:“你的辛酸,我明了。”
是谁害死了黛玉
红楼梦长 - 《红楼梦》读后感400字3
莫道情深似海,几许以泪还愿前生旧梦。不是金玉良缘,不是萍水相逢,乃是木石前盟。一见在那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一株受甘露于赤瑕宫神瑛侍者,风风雨雨凄凄离离的一生就刻在了那太虚幻镜之中。
人间烟花雾柳之都、繁华温柔之乡,梦醉意欲却勾起了顽石的兴趣,只因空空和尚和渺渺道人的一番对话。一场世间感人奇缘,就这样幻生于凡尘俗世。
绛珠草愿以泪还神瑛侍者引露之恩。林黛玉生就带病,贾宝玉生就携玉。一双泪眼频频几点冬雨带悲,走似弱柳扶风脚下无力。眉间有意眉若细丝,面画悲喜心纠千百愁绪。她见人便流泪,流一次身体便又差一点。宝玉却是与姐妹们整天谈笑风生,伤了黛玉牵挂之情。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黛玉见落红散落满地,心生怜悯,便想到葬花。她不想让泥脏了那本纯洁的落红。葬花葬出了一生的悲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秋风秋意秋悲心,哪知花落何处泥潭中。
《红楼梦》知识题及答案3篇(扩展8)
——《红楼梦》的阅读答案3篇
《红楼梦》的阅读答案1
从《红楼梦》中,很容易看出它如何接受、综合、发展了古代小说的传统。
《红楼梦》以“才子佳人”做书中主角,受《西厢记》的影响很深。如***回黛玉葬花一段,宝玉说“看了(《西厢记》)连饭都不想吃了”。以后《西厢记》几乎成为宝玉、黛玉两人对话时的“口头语”了。本书引用《西厢记》共六七次之多,而且用得都很灵活,如四十九回引“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一段,宝、黛借《西厢记》来说自己,非常自然。
《红楼梦》开首说补天顽石高十二丈,方***丈,共有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原合十二月,***气,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跟《西游记》第一回说花果山仙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开阔,说法略异,观念全同。而且,这块顽石,既可缩成扇坠一般,又可变为鲜明莹洁的美玉,我觉得这就是金箍棒塞在孙猴子的耳朵里呵。
《**梅》跟《红楼梦》的关连尤其密切,它给本书以直接的影响,近人已有专书论述,这儿不作详引。如《红楼梦》的主要观念“色”、“空”,明显从《**梅》来。又秦可卿棺殓一节,几全袭用《**梅》记李瓶儿之死的文字,脂砚斋本评此“深得《**》壶奥”。
从上边简单引用的各例,说明《红楼梦》实集古来小说之大成。不仅此也,它还继承了更远的
文学传统,并不限于小说,如《左传》、《史记》,如乐府诗词,而继承《庄子》与《离骚》尤为特出。脂砚斋本第一回评,明确说“《庄子》、《离骚》之亚”;第六十三回借妙玉的口气说“文是《庄子》的好”;第二十一回,宝玉摹拟《庄子·箧篇》——这些都不必细说。我以为庄周还影响《红楼》全书。它的**恣肆的笔墨,奇幻变换的章法,得力于《庄子》很深。
至于《红楼梦》与《离骚》的关系,借其中的《芙蓉诔》来说明。这篇诔文,引用《离骚》、《楚辞》最多。其中更饶趣味的一条是:宝玉在这篇诔文里,把他的意中人睛雯比作“鲧”——宝玉说晴雯“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作者原注说:“鲧刚直自命,舜殛于羽山。《离骚》曰,鲧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这是特识、特笔。拿自古相传“四凶”之一的“鲧”,来比晴雯这样的美人儿,够古怪的;所以后来有人把这句改为“巾帼惨于雁塞”,以为用****的故事就妥当得多了,而不知恰好失掉了作者的意思。赏识这“直”的“鲧”本是屈原的创见;《红楼梦》作者翻“直”为“刚直”,仿佛更进了一步。这是思想上的“千载同心”,非但文字沿袭而已。
如上所举,《红楼梦》古代渊源之深厚且广泛,已可略见一斑。自然,它不是东拼西凑,抄袭前人之文,乃融合众家之长,自成一家之言。所以必须把《红楼梦》的传统性跟它的独创性合并地看,才能见出真面目。若片面地、枝节地只从字句上的痕迹来做比较,依然得不到要领的。
1.对“《红楼梦》的古代渊源深厚且广泛”的依据,表述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受《西厢记》的影响很深。宝玉、黛玉对话时常引用《西厢记》内容。其中第四 十九回引“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一段,就是宝、黛借《西厢记》来说自己。
B.《红楼梦》也深受《**梅》影响。写秦可卿棺殓一节,《红楼梦》几乎完全袭用了《**梅》中写李瓶儿之死的文字;《红楼梦》的“色”、“空”观念,明显来自《**梅》。
C.《红楼梦》受《庄子》影响也明显。六十三回借妙玉的口气说“文是《庄子》的好”,第二十 一回写宝玉摹拟《庄子·箧篇》,但这些还不是这种影响留下的最大痕迹。
D.《红楼梦》也有《离骚》影响的痕迹。在《离骚》中,屈原赏识品质“直”的“鲧”,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也赞赏“鲧”,这不是文字上的沿袭,而是思想上的“千载同心”。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宝玉说“看了(《西厢记》)连饭都不想吃了”,说明《西厢记》的内容令宝玉大倒胃口。
B.《红楼梦》和《西游记》都是借写顽石开篇,说法略异,观念全同。
C.《红楼梦》笔墨**恣肆,章法奇幻变换,这得益于《庄子》的深刻影响。
D.由“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可见,曹雪芹认为晴雯的性格和命运近似于“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脂砚斋明确地评价说《红楼梦》是“《庄子》、《离骚》之亚”,这说明脂砚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认同“《红楼梦》受到《庄子》、《离骚》的影响”的观点。
B.《红楼梦》具有鲜明的传统性,这说明曹雪芹有深厚的古代文学阅读积累;正是这种鲜明的传统性,决定了《红楼梦》成为*古代小说巅峰之作的结果。
C.如果仔细分析《红楼梦》的文本,我们也将可以找到《红楼梦》受《左传》、《史记》这两部史传文学作品影响的痕迹。
D.本文作者俞*伯虽然没有详引近人关于《红楼梦》与《**梅》关系密切的论述,但对这些论述的基本观点,他还是认可的。
参***:
1.D(“……这不是文字上的沿袭,而是思想上的‘千载同心’”不合原文逻辑,原文“非但”,是“不仅仅是”之思。)
2.A(“《西厢记》的内容令宝玉大倒胃口”断章取义。依原文整体意思,宝玉说“看了(《西厢记》)连饭都不想吃了”,是说《西厢记》的内容很有吸引力)
3.B(“……传统性,决定了《红楼梦》成为*古代小说巅峰之作的结果”之说误,把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或曰以偏概全。从全文看,对文学传统的继承,是《红楼梦》成为巅峰之作的必要条件;作者在末段强调:“必须把《红楼梦》的`传统性跟它的独创性合并地看”。这说明“传统性”和“独创性”结合,才使得《红楼梦》成为*古代小说巅峰之作)
《红楼梦》知识题及答案3篇(扩展9)
——《红楼梦》简介3篇
《红楼梦》简介1
以宝黛的爱情和大观园里的琐事为主线,讲述了四大家族的衰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