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菁选3篇)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也。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而聪睿内明。滑稽好语笑,不食五谷,不衣美丽,清虚服气,不与世人交游。隐于东阳谷,凿崖穴居,弟子受业者数百人,亦皆穴处。

  石季龙之末,弃其徒众,至长安,潜隐于终南山,结庵庐而止。门人闻而复随之,乃迁于倒兽山。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问其当世事者,皆随问而对。好为譬喻,状如戏调;言未然之事,辞如谶记,当时鲜能晓之,事过皆验。

  坚将南征,遣使者问之。嘉曰:“金刚火强。”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使者还告,坚不悟,复遣问之,曰:“吾世祚云何?”嘉曰:“未央。”咸以为吉。明年癸未,败于淮南,所谓未年而有殃也。人侯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衣服在架,履杖犹存,或欲取其衣者,终不及,企而取之,衣架逾高,而屋亦不大,覆杖诸物亦如之。

  姚苌之入长安,礼嘉如苻坚故事,逼以自随,每事谘之。苌既与苻登相持,问嘉曰:“吾得杀苻登定天下不?”嘉曰:“略得之。”苌怒曰:“得当云得,何略之有!”遂斩之。先此,释道安谓嘉曰:“世故方殷,可以行矣。”嘉答曰“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俄而道安亡,至是而嘉戮死,所谓“负债”者也。苻登闻嘉死,设坛哭之,赠太师,谥曰文。及苌死,苌子兴字子略方杀登,“略得”之谓也。嘉之死日,人有陇上见之。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又著《拾遗录》十卷,其记事多诡怪,今行于世。

  (选自《晋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轻:轻视

  B.好为譬喻,状如戏调好:喜欢

  C.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果:实现,完成

  D.当时鲜能晓之鲜: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迁于倒兽山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问其当世事者而莫得其涯

  C.门人闻而复随之项王按剑而跽

  D.嘉之死日邻之厚,君之薄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嘉这个人,其貌不扬而幽默内秀,孤立于世而精通事世,料事如神而又不明说事情结局,是一个创作了志怪小说的隐士。

  B.苻坚南征之前,两次派使者向王嘉询问吉凶,王嘉用语言和行动向使者表达自己的预言,可是使者和苻坚都没能明白他的真意。

  C.姚苌进入长安以后不久便开始与苻坚**,遇到事情就要向王嘉征询意见,但因王嘉说的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心生恼怒杀了王嘉。

  D.王嘉先隐居东阳谷,后至长安,隐居终南山,最后迁于倒兽山。或凿崖穴居,或结庵庐而止,都有弟子门人随之穴处,受业学习。

  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

  5.把文中画线的文字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4分)

  (2)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3分)

  1.A(3分)

  【解析】:轻,轻佻,轻浮。

  2.D(3分)

  【解析】:A副词,表示时间的紧相衔接,可译为“就”;表示两事情相悖或事出意外,可译为“却,竟”。B代词,他;代词它的。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D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3.D(3分)

  【解析】:文中并未交代王嘉“迁于倒兽山”时有没有弟子门人追随。

  4.

  答案: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3分)

  【解析】:解答文言断句题,要依据对文意的理解明确句意;同时还要借助文言虚词,特别是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等来判断;还可以参照文言句式的'特点来判断。本句说的是王嘉的一系列动作,比较紧凑,可根据“正”.“脱”“弃”“下”等动词加以判断。

  5.(1)苻坚多次征召,他总不应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亲自拜会,好学之士无不推崇他为宗师。(“起”“躬”“参诣”各1分,句子顺畅.大意正确1分)

  (2)他所写的《牵三歌谶》一书中的事情过后都能够应验,历时几代还在流传。(“验”“累世”各1分,句子顺畅.大意正确1分)

  译文: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他举止轻浮,形貌丑陋,外表像是无用之辈,而内心聪敏**,喜好滑稽谈笑,不吃五谷,不穿艳丽的衣服,置身清虚之中服气养性,不与世人交游。隐居在东阳谷,凿崖为洞穴居住。数百名受业学习的弟子,也全部进入洞穴居住。

  石季龙末年,王嘉丢开他的众弟子,只身来到长安,在终南山潜隐,居住在自己盖的草庵之中。他

  的门人听说了,又随之前来,他又迁入倒兽山中。苻坚多次征召,他总不应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亲自拜会,好学之士无不推崇他为宗师。人们向他询问当今之事,都随口而答。很喜欢运用比喻,其情其状如同在调戏人们一般;预言未来要发生的事,辞意隐晦,当时很难知道究竟,但事后都一一应验如神。

  苻坚准备南征,派使者向他询问吉凶。王嘉说:“金刚火强。”说完便跨上使者的马,端正衣帽,慢慢向东走出数百步,然后策马返回,脱掉衣帽,丢掉鞋帽而归。下马之后盘坐在床上,一言不发。使者回来后据实相告,苻坚不能悟解,又派人前来问他,说:“我们的国运如何?”王嘉说:“未央。”大家都以为是吉利。第二年是癸未年,苻坚在淮南被打得大败,这就是王嘉所说的未年有灾殃的印证。拜候他的人如果心诚,他就出见,心不诚就隐形不见,只见他的衣帽挂在衣架上,手杖仍在原处。如果有人想取他的衣服,始终够不着,伸长手臂去取,衣架会变得更高,鞋杖各物也是如此。

  姚苌进入长安以后,礼遇王嘉像从前苻坚一样,并逼着王嘉跟随他,每件事情都要向他征询。姚苌不久便开始与苻登**,问王嘉说:“我能杀掉苻登*定天下吗?”王嘉说:“略得之。”姚苌恼怒了,说:“得就说得,哪里有什么略呢?”于是就杀了王嘉。这以前,释道安对王嘉说:“世事正沸腾暄扰,可以走了。”王嘉回答说:“你先走吧,我欠的债还未还清,还不便离去。”不久,释道安就死了,到这时王嘉被杀,就是前面所说的“欠债”。苻登听说王嘉的死讯后,设坛哭祭,赠号太师,谥号“文”。姚苌死后,他的儿子姚兴字子略杀了苻登,这便是王嘉所说的“略得”的意思。王嘉死的那一天,有人在陇上看见过他。他所写的《牵三歌谶》一书,事情过后都能够应验,历时几代还在流传。又著有《拾遗录》十卷,所记载的事迹大多荒诞诡怪,直到如今,仍旧风行于世。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2

  一、(2016.怀化)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1~4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①气惰暮②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③,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勿邀正正④之旗,勿击堂堂⑤之肾,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注释】①昼,白天,一说指经过一段时间后。②暮:到了战斗快结束时。③以治待乱:以我军的严整有序对待敌军的混乱无序。④正正,严整。⑤堂堂,壮大的样子。

  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是 故 朝 气 锐 昼 气 惰 暮 气 归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既克,公问其故     (已经)

  (2)彼竭我盈 (充满,文中指士气正旺盛)

  (3)故善用兵者 (擅长,善于)

  (4)将军可夺心 (意志)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2)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用我方的靠近战地,等待敌人的远道而来;用我军的安逸从容,对付敌军的疲劳仓促;用我军的粮饷充足,对付敌军的街不堪,这是把握**战斗力的用兵方法。

  4.乙文的中心句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中心句: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相同观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

  【参考译文】【乙】对于敌人的**,可以挫败它的士气;对于敌人将领,可以动摇他的意志。因此,初战时,部队士气高昂;经过一段时间后则逐渐懈怠;到战斗后期,士气就衰竭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士气旺盛时候,而选择在对方士气低落、衰竭时进攻,这是掌握士气的方法。用我方的严整有序,对付敌方的混乱无序;以我方的沉着冷静,对付敌方的躁动不安,这是掌握**心理的方法。用我方的靠近战地,等待敌人的远道而来;用我军的安逸从容,对付敌军的疲劳仓促;用我军的粮饷充足,对付敌军饥饿不堪,这是把握**战斗力的用兵方法。不要去截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不要去攻打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人,这是掌握机变的用兵方法。

  二、(2015.葫芦岛)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唐齐王景达①将兵二万自瓜步②济江,距*③二十余里,设栅不进。诸将欲击之,太祖**④曰:“彼设栅自固,惧我也。今吾众不满二千,若往击之,则彼见吾众寡矣;不如俟其来而击之,破之必矣!”居数日,唐**趣⑤*,太祖**奋击,大破之,杀获近五千人,余众尚万余,走渡江,争舟溺死者甚众,于是唐之精卒尽矣。

  【注释】①唐齐王景达:南唐齐王李景达。②瓜步:今江苏*东南。③*:今江苏*。④太祖**:赵匡胤。⑤趣(qū):奔赴。

  5.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 A )

  A.唐齐王景达将兵二万自瓜步济江(公将鼓之)

  B.若往击之(公将驰之)

  C.则彼见吾众寡矣(彼竭我盈)

  D.彼设栅自固,惧我也(惧有伏焉)

  【解析】A项第一个“将”是副词“将要”,第二个“将”是动词“带领”的意思;B两个“之”都是代词,代“他,他们”;C项两个“彼”都是“对方”的意思;D项两个“惧”都是“害怕”的意思。

  6.将选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的时候,他们的士气衰减了,到第三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耗尽了。

  (2)不如俟其来而击之,破之必矣!

  不如等他们来进攻的时候再攻打他们,(那样的话)一定能够打败他们了!

  7.简要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记叙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及战后曹刿论述取胜的原因。

  8.说说甲、乙两文中曹刿和太祖**有哪些共同点。

  对实际情况注意审慎观察(或战略上有见地);英明果断(或沉着冷静),知己知彼;善于把握战机。

  【参考译文】南唐齐王李景达带领两万士兵从瓜步渡江,在距离*二十多里的地方驻扎下来。(赵匡胤)的部将想要攻打他,赵匡胤说:“对方设置栅栏固步不前,是害怕我们啊。现在,我们的士兵不足两千,如果前往攻打他们,对方就知道我们人数少了;不如等他们来进攻的时候再攻打他们,(那样的话)一定能够打败他们了!”过了几天,李景达的部队**逼近*,太祖**带领**奋力出击。大破敌军,杀死俘获了将近五千人,其余的敌军尚且还有一万多,都跑去渡江,争夺船只,淹死了很多人,由于这件事,李景达的精锐部队全部完蛋了。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3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也。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而聪睿内明。滑稽好语笑,不食五谷,不衣美丽,清虚服气,不与世人交游。隐于东阳谷,凿崖穴居,弟子受业者数百人,亦皆穴处。

  石季龙之末,弃其徒众,至长安,潜隐于终南山,结庵庐而止。门人闻而复随之,乃迁于倒兽山。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问其当世事者,皆随问而对。好为譬喻,状如戏调;言未然之事,辞如谶记,当时鲜能晓之,事过皆验。

  坚将南征,遣使者问之。嘉曰:“金刚火强。”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使者还告,坚不悟,复遣问之,曰:“吾世祚云何?”嘉曰:“未央。”咸以为吉。明年癸未,败于淮南,所谓未年而有殃也。人侯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衣服在架,履杖犹存,或欲取其衣者,终不及,企而取之,衣架逾高,而屋亦不大,覆杖诸物亦如之。

  姚苌之入长安,礼嘉如苻坚故事,逼以自随,每事谘之。苌既与苻登相持,问嘉曰:“吾得杀苻登定天下不?”嘉曰:“略得之。”苌怒曰:“得当云得,何略之有!”遂斩之。先此,释道安谓嘉曰:“世故方殷,可以行矣。”嘉答曰“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俄而道安亡,至是而嘉戮死,所谓“负债”者也。苻登闻嘉死,设坛哭之,赠太师,谥曰文。及苌死,苌子兴字子略方杀登,“略得”之谓也。嘉之死日,人有陇上见之。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又著《拾遗录》十卷,其记事多诡怪,今行于世。

  (选自《晋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轻:轻视

  B.好为譬喻,状如戏调好:喜欢

  C.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果:实现,完成

  D.当时鲜能晓之鲜: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迁于倒兽山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问其当世事者而莫得其涯

  C.门人闻而复随之项王按剑而跽

  D.嘉之死日邻之厚,君之薄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嘉这个人,其貌不扬而幽默内秀,孤立于世而精通事世,料事如神而又不明说事情结局,是一个创作了志怪小说的隐士。

  B.苻坚南征之前,两次派使者向王嘉询问吉凶,王嘉用语言和行动向使者表达自己的预言,可是使者和苻坚都没能明白他的真意。

  C.姚苌进入长安以后不久便开始与苻坚**,遇到事情就要向王嘉征询意见,但因王嘉说的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心生恼怒杀了王嘉。

  D.王嘉先隐居东阳谷,后至长安,隐居终南山,最后迁于倒兽山。或凿崖穴居,或结庵庐而止,都有弟子门人随之穴处,受业学习。

  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

  5.把文中画线的文字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4分)

  (2)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3分)

  1.A(3分)

  【解析】:轻,轻佻,轻浮。

  2.D(3分)

  【解析】:A副词,表示时间的紧相衔接,可译为“就”;表示两事情相悖或事出意外,可译为“却,竟”。B代词,他;代词它的。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D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3.D(3分)

  【解析】:文中并未交代王嘉“迁于倒兽山”时有没有弟子门人追随。

  4.

  答案: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3分)

  【解析】:解答文言断句题,要依据对文意的理解明确句意;同时还要借助文言虚词,特别是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等来判断;还可以参照文言句式的'特点来判断。本句说的是王嘉的一系列动作,比较紧凑,可根据“正”.“脱”“弃”“下”等动词加以判断。

  5.(1)苻坚多次征召,他总不应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亲自拜会,好学之士无不推崇他为宗师。(“起”“躬”“参诣”各1分,句子顺畅.大意正确1分)

  (2)他所写的《牵三歌谶》一书中的事情过后都能够应验,历时几代还在流传。(“验”“累世”各1分,句子顺畅.大意正确1分)

  译文: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他举止轻浮,形貌丑陋,外表像是无用之辈,而内心聪敏*,喜好滑稽谈笑,不吃五谷,不穿艳丽的衣服,置身清虚之中服气养性,不与世人交游。隐居在东阳谷,凿崖为洞穴居住。数百名受业学习的弟子,也全部进入洞穴居住。

  石季龙末年,王嘉丢开他的众弟子,只身来到长安,在终南山潜隐,居住在自己盖的草庵之中。他

  的门人听说了,又随之前来,他又迁入倒兽山中。苻坚多次征召,他总不应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亲自拜会,好学之士无不推崇他为宗师。人们向他询问当今之事,都随口而答。很喜欢运用比喻,其情其状如同在调戏人们一般;预言未来要发生的事,辞意隐晦,当时很难知道究竟,但事后都一一应验如神。

  苻坚准备南征,派使者向他询问吉凶。王嘉说:“金刚火强。”说完便跨上使者的马,端正衣帽,慢慢向东走出数百步,然后策马返回,脱掉衣帽,丢掉鞋帽而归。下马之后盘坐在床上,一言不发。使者回来后据实相告,苻坚不能悟解,又派人前来问他,说:“我们的国运如何?”王嘉说:“未央。”大家都以为是吉利。第二年是癸未年,苻坚在淮南被打得大败,这就是王嘉所说的未年有灾殃的印证。拜候他的人如果心诚,他就出见,心不诚就隐形不见,只见他的衣帽挂在衣架上,手杖仍在原处。如果有人想取他的衣服,始终够不着,伸长手臂去取,衣架会变得更高,鞋杖各物也是如此。

  姚苌进入长安以后,礼遇王嘉像从前苻坚一样,并逼着王嘉跟随他,每件事情都要向他征询。姚苌不久便开始与苻登**,问王嘉说:“我能杀掉苻登*定天下吗?”王嘉说:“略得之。”姚苌恼怒了,说:“得就说得,哪里有什么略呢?”于是就杀了王嘉。这以前,释道安对王嘉说:“世事正沸腾暄扰,可以走了。”王嘉回答说:“你先走吧,我欠的债还未还清,还不便离去。”不久,释道安就死了,到这时王嘉被杀,就是前面所说的“欠债”。苻登听说王嘉的死讯后,设坛哭祭,赠号太师,谥号“文”。姚苌死后,他的儿子姚兴字子略杀了苻登,这便是王嘉所说的“略得”的意思。王嘉死的那一天,有人在陇上看见过他。他所写的《牵三歌谶》一书,事情过后都能够应验,历时几代还在流传。又著有《拾遗录》十卷,所记载的事迹大多荒诞诡怪,直到如今,仍旧风行于世。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菁选3篇)扩展阅读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菁选3篇)(扩展1)

——初三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带答案3篇

初三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带答案1

  (一)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志:志趣、心意。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宽广的样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伯牙善鼓琴 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

  (3)钟子期辄穷其趣 辄:

  (4)伯牙乃舍琴 舍: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3分)

  (二)

  鲁人刘仁嗜弈,然不精。一日,出市,见有人弈,观者五六,遂滞焉,竟局,胜者欲去,刘要之对局。 胜者熟视之,曰:“善。”甫下子,刘占势,栩栩然以为必胜。移时胜者连出高招。刘愕然,无招架之力,欲起。曰:“汝不闻,欲要取之,必先予之。”观者哂之。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鲁人刘仁嗜弈

  (2)遂滞焉

  (3)刘要之对局

  (4)观者哂之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甫下子,刘占势,栩栩然以为必胜。

  3.在与“胜者”的对弈过程中,可以看出刘仁是怎样一个人?

  (三)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莞,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选自《宋史》)

  1.解释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普少习吏事

  (2)家人发箧视之

  (3)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4)明日,普又以其人奏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闺户启筐取书,读之竟日。

  (2)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3.**“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从文中看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 4 分)

  (四)

  *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1.解释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鲁仲连辞让再三

  (2)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3)仲连不忍为也

  (4)遂辞*原君而去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3.选文中的仲连有哪些品质让人敬佩?(3分)

  (五)

  陈章侯蔑视显贵

  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

  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②笔也。有一龌龊③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章侯头**④,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注释】①诞僻: 怪僻 ②搦(nuò)握③龌龊:肮脏,引申为品行卑劣④头**:不戴帽子

  1.解释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周其乏

  (2)凡贫士藉其生

  (3)诱之入舟

  (4)乃自先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

  (2)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3.简要说说陈章侯是怎样一个人。(2分)

  (六)迂公修屋

  有迂氏者,世称迂公,性吝啬。篱败不修,瓦裂不葺。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妻子东*匿,仍半身淋漓。妻且号且诟①,诘曰:“吾适②尔,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旦日,延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注】①诟,责骂。②适,指女子出嫁。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篱败不修 修_____

  (2)妻子东*匿 妻子

  (3)汝何以为父 汝

  (4)妻且号且诟 号_____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旦日,延人治屋

  (2)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3.简要概括“迂公修屋”故事的寓意。(2分)

  (七)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①主簿②。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③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释】①分宁:地名。②主簿:官名。③委:抛弃,扔弃。 ④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有狱久不决 狱

  (2)一讯立辨 讯

  (3)部使者荐之 荐

  (4)囚得免 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

  (2)**以媚人,吾不为也。

  3.简要分析敦颐“将弃官去”的原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2分)

  楚有直躬者,其父窃羊而谒①之上②,上执而将诛之。直躬请代之。将诛矣,告吏曰:“父窃羊而谒之,不亦信乎?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诛之,国将有不诛者乎?”荆王闻之,乃不诛也。

  孔子闻之曰:“异哉!直躬之为信也。一父而载取名焉。”故直躬之信不若无信。

  【注释】①谒:告发。②上:君主,这里指荆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上执而将诛之 执

  (2)直躬请代之 代

  (3)不亦信乎 信

  (4)异哉!直躬之为信也。 异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

  (2)信且孝而诛之,国将有不诛者乎?

  3.根据故事内容,评价直躬这一人物。(2分)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菁选3篇)(扩展2)

——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菁选2篇)

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然明谓子产②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选自《左传》)

  【注】

  ①乡校: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

  ②子产:名公孙侨,郑国大夫。下文的然明也是郑国大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不知木兰是女郎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④是吾师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①④为这;②表示判断,是;③为对,正确。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解析:选D。D项和题干句都解释为在;A.对;B.比;C.与同。

  参考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的得失)。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那些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实行它们;那些他们厌恶的,我就改正它们。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毁掉乡校)难道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到那时)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

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2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厉布衣之节 厉:劝勉。 B.征欲擢用纲 擢:提拔

  C.南州晏然 晏:安定。 D.言弭盗者侈为美谈 侈:夸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B. 思以爵禄相荣 以乱易整,不武

  C. 公其深计之 惧其不已,告之于帝

  D. 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孝廉,他却不赴命,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

  B.当时顺帝纵容宦官,张纲为国家命运担心,却因出言不逊,得罪了*耆儒,也让**很不高兴,于是得不到重用。

  C.广陵寇乱积十多年,朝廷派张纲任太守*息寇乱。他不像前任那样多求兵马,而是单车径至贼营,分析利弊,晓以情理,结果张婴等万人归降,广陵安定。

  D.张纲在广陵任职只有一年,却深得百姓爱戴。他去世后,百姓老幼相扶前去吊唁。张婴等人还穿着丧服,背土筑坟。

  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王夫之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夫之认为,张纲单车至贼营,劝得张婴归降,虽然是有智有勇之举,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B.王夫之认为,张纲死后没多久张婴又反叛,这是张纲的悲剧,说明他的方式并不能*息寇乱。

  C.王夫之认为,反叛的民众已经处在非逆非顺的境地,没有了顺从的意愿,不是容易归顺的。

  D.王夫之认为,张纲只是缓和了一时的灾祸,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值得效法。

  【参***】

  1.A[厉,磨砺,激励]

  2.D[①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在;②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向;A,而,表判断;B以,介词,介凭借**,用;C,语气词,表祈使语气]

  3.B[得不到重用不是得罪*耆儒而使**不高兴] 4.A[王夫之在文中并没有称赞张纲此举是“有智有勇之举”]

  参考译文

  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荐孝廉,他却不赴命,后来被司徒任命为侍御史。当时顺帝纵容宦官,有识之士都恐惧担心。张纲慨然感叹:“污秽丑恶之人聚满了朝廷,如果不能挺身而出献出生命,为国家扫除灾难,即使活着,也是我所不愿意的。”汉安**,朝廷选派八位使者巡视各地的风气民情,使者大多是年老而德高的儒者和知名人士,大多先后担任要职,只有张纲年纪轻,官位低。其他人都奉命到位,只有张纲却在洛阳都亭停车不行,说:“豺狼一般暴虐奸邪的`人当政,怎么还要查问那些像狐狸一样奸佞狼狈的坏人!”**虽然明白张纲说话真率,但最终还是不愿意重用他。当时,广陵的张婴等人率领数万人反叛,他们杀了刺史、太守,在扬州、徐州一带作乱已经有十多年,朝廷却一直不能讨伐征服他们。于是,派张纲担任广陵太守。先前派遣的郡守,大多向朝廷要求很多的兵马,唯独张纲却请求轻车简行赴命任职。到任以后,就率领差吏兵卒十多人,径直造访张婴营垒,安抚慰问,要求与头目会见,表明国家的恩惠。张婴起初非常吃惊,见到张纲的诚信后,才出来拜见。张纲请他坐在上座,询问疾苦。劝导他说:“前任太守大多肆虐贪婪残暴,所以致使你们各位心怀愤怒聚到了一起。太守确实有罪,然而你们这样做也是不义的。如今**仁慈圣明,要以文德劝服反叛之人,所以派我前来,想以爵禄使你们荣耀,不想用刑法惩罚你们,现今实在是转祸为福的好时机啊。如若听闻仁义却不顺服,一旦天子赫然震怒,派遣大军聚集于此,难道不危险吗?如果不能正确估量双方力量的强弱,就是不明智;冒充美善而趋从**,就是不聪明;放弃顺服而效仿叛逆,就是不忠诚;自己断送了子孙的性命,就是不孝顺;违背正道而走向邪路,就是不正直;明白正义而没有作为,就是不勇敢;这六方面是关系到你们成败、利害的重要因素,希望你能够仔细考虑。”张婴被深深地感动并醒悟,第二天,率领部下万人和妻子儿女,双手反绑投降归顺。张纲就单车进入张婴营垒,遣散了张婴的部下,让他们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想要当差的,都召而来之。于是人们喜悦信服,南州一片安定。**给予了好评,想提拔张纲,而张婴等人**乞求留任张纲,**应允了。张纲在郡守位上一年,四十六岁时逝世。百姓老幼相扶到张纲府邸吊唁的人多得无法计数。张婴等五百多人穿着丧服为他操办丧事。背负泥土为他垒筑坟墓。

  张纲单车独骑去到叛贼营垒,劝喻张婴并降伏了他,主张安抚盗贼的人都把这作为美谈。然而张纲死后没多久,张婴又占领郡地而反叛,张纲哪里能使东南的盗贼止息啊!民众一旦做了盗贼,就会无法自容于世,处在既非叛逆又非顺服的状态下,徘徊之中始终想着展翅高飞;况且让他受到恩宠,得到荣耀,期望他悔过自惩而不再萌生反叛的意向,怎么做得到啊?张纲这样的人,只能缓解一时的灾祸,却不能用他为国家作长期的谋划,哪里值得效仿呢!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菁选3篇)(扩展3)

——文言文《宋史·富弼传》阅读练习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宋史·富弼传》阅读练习题目及答案1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初,母韩有娠,梦旌旗鹤雁降其庭,云有天赦,已而生弼。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通判绛州,迁直集贤院。康定**,日食正旦,弼请罢宴彻乐,就馆赐北使酒食。**不可,弼曰:“万一契丹行之,为朝廷羞。”后闻契丹果罢宴,帝深悔之。

  时禁臣僚越职言事,弼因论日食,极言应天变莫若通下情,遂除其禁。庆历二年,为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会契丹屯兵境上,遣其臣萧英、刘六符来求关南地。朝廷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夷简①因是荐弼。欧阳修引颜真卿使**烈事,请留之,不报。弼即入对,叩头曰:“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帝为动色,先以为接伴。英等入境,中使迎劳之,英托疾不拜。弼曰:“昔使北,病卧车中,闻命辄起。今中使至而君不拜,何也?”英矍然起拜。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帝闻之,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弼曰:“此守臣职也。”辞不受。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

  六年三月,以母忧去位,诏为罢春宴。故事,**遭丧皆起复。帝虚位五起之,弼谓此金革变礼,不可施于*世,卒不从命。英宗立,召为枢密使。后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丰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

  注:①夷简:吕夷简,时任**。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听流民擅取 听:听任

  B.天下传以为式 式:格式

  C.弼为相,守典故 典故:先例

  D.帝虚位五起之 虚位:空着职位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能表现富弼“王佐”之才的一组是(3分)

  ①少笃学,有大度 ②极言应天变莫若通下情

  ③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 ④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

  ⑤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 ⑥自弼立法简便周尽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富弼自幼好学,才华出众。范仲淹非常赏识他,认为他是“王佐才”;晏殊在看了他的文章之后把女儿嫁给了他;他在制科考试中获得了优异成绩。

  B.富弼见识卓越,虑事周详。康定**发生日食之后,他建议撤除宴会舞乐,在驿馆中招待使者,**者未采纳此建议,而契丹却撤除宴乐,令朝廷蒙羞。

  C.富弼忠于朝廷,勇于担当。契丹屯兵边境,派遣使者谋取隔占宋朝国土,富弼不顾朝臣的一致拦阻,挺身而出,为主分忧,接待应对契丹使者,据理力争。

  D.富弼变革创新,救民水火。河朔大水,灾民流离,食宿无着,他一改前人聚民施粥的陈旧方式,调动官、民之资,养生丧死,成效显著。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朝廷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夷简因是荐弼。

  (2) 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

  答案

  4 .B

  5 .C

  6 .C

  7 .(1)朝廷选择回访(复)的使臣,大家都认为契丹人的'想法不可预测,没有人敢前去,夷简因此推荐富弼。

  (2)富弼规劝所管辖地区的百姓拿出粮食,加上*的粮食,获得公私房舍十余万处,让流民分散居住,以方便他们用 柴用水(烧水做饭)。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菁选3篇)(扩展4)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5篇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1

  文言文阅读

  《论语》四则

  ①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季氏》)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⑥,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不正。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___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 罔_____________

  (3)可谓好学也已矣 好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1)从:听从或:采纳、听从(答“学习、跟从”也可)

  (2)罔:迷惑

  (3)好:喜爱 或:喜好、喜欢

  2.(1)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

  (2)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3.“略”。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2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词。

  学而不思则罔 罔:( )

  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

  是知也知:(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而”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B、见不贤而内自省

  C、为人谋而不忠乎

  D、择其善者而从之

  4、请从选段中写出2个至今沿用的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

  5、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如何对待的?学了选文第②则之后有何感悟?请简要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迷惑 ;

  刚强,勇毅 ;

  通“智”,聪明,智慧

  2、(1)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2)(碰到)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时,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3、A

  4、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

  5、感悟应扣住学习要谦虚好学,实事求是来谈。(上述主观题意对即可)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3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①,以就有道②,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③,必偃④。”

  【注】①无道:指无道的人。 ②有道:指有道的人。 ③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④偃:仆,倒。

  (1)根据上文内容,你认为孔子所言“为政”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答:

  (2)“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结合上面语段,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正”的看法。(6分)

  答:

  参***:

  20. 答案

  (1)孔子为政反对**,主张“德政”,主张为政者以自身好的品行和做法去影响他人。(3分) (2)孔子认为,为官,首在一个“正”字,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所以,在位者要率先做出垂范。(3分)到了当今社会,这种观点仍旧有生命力,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为官如此,**如此,办企业如此,做人也如此(3分)(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4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政》)

  ②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⑦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1)见贤思齐焉()

  (2)士不可以不弘毅()

  (3)其恕乎()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诲女知之乎!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谈内容基本相同的是哪一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把上文的七则《论语》按所讲内容分别填入横线的对应处。(只填序号)

  求知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修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句子。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结合自身经历或见闻,谈谈你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1)看齐 相同

  (2)刚强,勇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

  (3)大概、也许

  2、D

  3、见贤思齐焉,见不暴风骤雨而内自省也

  4、求知态度:②③④

  学习方法:①

  个人修养:⑤⑥⑦

  5、以实现仁德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为此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6、只有在意外变故、突然灾难面前,才能看出君子的操守。

  (意对即可)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5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菁选3篇)(扩展5)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3篇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1

  (1)文学常识:填空形式,注意“三要素”——①文章题目 ②作者姓名 ③作者朝代。其他如:作者的字号、对作者的评价、相关作品等不会作为考试内容。

  (2)文中名句的默写:空出两个句子,根据前后句填空。要注意*时的默写落实,防止音对字错的现象。

  (3)朗读节奏的划分:

  这种题要求考生用“/”来划出文言语句的朗读节奏,可能会有一些具体的提示,如告诉考生划两处或三处。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

  应对这一题型,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首先要理解句义,再按意义划分。一般主语谓语要分开,较长的修饰限制语要划开。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主语+谓语+宾语),又如“今齐地/方千里”等。

  (4)解释实词、虚词的含义。

  以课下注释中的单个词为主,多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如果有本义和句中义的,尽量答全,尤其不能丢掉句中意思,即这里指……的内容。

  (5)文言句子的翻译。

  从内容上看,易考关键语句的翻译;从古汉语角度看,易考特殊句式的翻译;从来源看,大多来源于课下注释。

  一般要用直译法。直译译不通时再辅以意译法。翻译时注意运用“留”、“补”、“删”、“换”、“调”的方法。考试时按语言点给分,所以翻译句子时要字字落实。

  (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文章中心的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的概括。

  这些题一般不是**发挥题,尽量按照新教参,加以整理。牢牢记住每段的段意,每课的中心,注意每课的课后题。

  (7)文章内容、语言、人物、写法等方面的欣赏与评价。

  要求考生对文章的某一点谈看法,写出自己的观点。就文中的人物、事件、观点等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能力角度上说,是考鉴赏评价和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2

  记叙文的六步阅读法

  这是一种根据文体特点来阅读记叙文的基本方法。它适用于阅读一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写人、写事、记事、绘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各种类型文章。如: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日记、游记、参观记、访问记、回忆录、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等等。其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一、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二、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三、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四、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五、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六、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规范表达

  1、尽量用句子回答

  2、表明要点用①②③(清晰、简洁)

  3、用规范的答题用语

  4、语言要通顺,无错别字

  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6.句子或语段的作用?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内容作用+结构作用+取得效果(修辞、表达效果、写作手法)

  17.表达方式?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②空间变换法③稳步换景法④分门别类法

  19.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

  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ü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ü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ü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ü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ü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011中考《中考语文答题技巧》。

  ü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1.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2.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尾声)

  23.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24.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5.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7.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句,因为它xx。

  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

  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0.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1.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2.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议论文阅读考点与答题技巧

  统观历年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考题类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字词。主要考查字词的音、形,侧重于3500个常用字,复习时对常见的、易错的多音多义字应重点关注。

  2.寻找或提炼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五自己归纳。但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

  3.概括作者思路。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答题时应对各段内容进行准确概括和巧妙串联。语言表述为: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

  4.论证方法。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查:

  (1)辨析论证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语言表述为:

  ①举例论证:举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②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③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

  ④比喻论证: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有时一段文字中不止一种论证方法,答题时要找全。

  5.补充论据。主要考查学生*时的知识积累,要求补写出能够证明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①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论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

  ②补充道理论据时,要引用具有权威性的名言警句、诗文名句或格言、俗语等。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

  6.分析关键词语、句子或语段的含义及作用。答这类题时一要联系文章内容,尤其是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二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揣摩其具体含义。分析作用时,首先要找出论点,其次确定本段在文中地位,然后分析其对论证论点的作用(更严密、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如果考查的是在结构上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是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7.仿写。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仿照所给出的句子再写一两句话。仿写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句式一致。要分析例句的结构特点,把例句中每一句话分割成几部分,确定保留与变化部分。

  ②修辞相同。如果所给例句运用了某种修辞,仿写句子时一定要注意与例句的修辞相同。

  ③字数相等。仿写时字数要尽可能与所给例句一样多。

  ④语意连贯。所写句子要符合整段文字的内容,感**彩、语体风格应保持一致。

  8.拓展。请你就本文观点谈一点看法:答题时,首先应明确同意与否,然后展开联想,联系实际加以论证或阐述。

  中考说明文,简单来讲考的就是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文的结构及创新题型。常规答题技巧如下: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说明文的语言:*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ü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ü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

  (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菁选3篇)(扩展6)

——初三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题练习及答案3篇

初三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题练习及答案1

  一、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完成文后各小题。

  二世**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会天大雨(    )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

  (3)发闾左谪戍渔阳(    )

  (4)等死,死国可乎(    )

  (5)宜多应者(    )

  (6)度已失期(    )

  2.选出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

  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皆以美于徐公

  B.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C.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D.陈胜、吴广乃谋曰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姓多闻其贤 闻寡人之耳者

  B.陈胜、吴广乃谋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项燕为楚将 贤能为之用

  D.楚人怜之 二世杀之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5.陈胜、吴广的**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偶然性:

  必然性:

  6.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的**者,有什么才能?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

  二、阅读《唐雎不辱使命》选段,回答问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而君逆寡人者(     ) 

(2)秦王怫然怒(        )

  (3)休祲降于天(      )  

(4)长跪而谢之曰(       )

  2.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 之刺王僚也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天下缟素 吴广素爱人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5.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6.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

  三、阅读《隆中对》(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下列加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由是遂诣亮 诣太守说如此

  B.欲信大义于天下 小信未福,民弗孚也

  C.将军既帝室之胄 无丝竹之乱耳

  D.信义著于四海 皆以美于徐公

  2.下列四句中“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 )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高**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3.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此诚不可与争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国险而民附 益州险塞

  C.利尽南海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将军岂有意乎 将军岂愿见之乎

  4.“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四、《隆中对》、《出师表》对比阅读。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屯新野。徐庶见**,**器之,谓**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礻韦、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礻韦、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谓为信然 ( ) ②此人可就见 ( )

  ③孤不度德量力( ) ④凡三往 ( )

  ⑤因屏人曰 ( ) ⑥由是**遂诣亮( )

  ⑦将军宜枉驾顾之( ) ⑧**不以臣卑鄙( )

  ⑨以彰其咎 ( ) ⑩猥自枉屈 ( )

  2.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②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④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3.乙文中带线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4.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是

  5.阅读成都*内的一副对联,回答问题。(2分)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对联中“两表”指的是和,“一对”指的`是。

  7.“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是千古名句,你能体会作者的感情吗?

初三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题练习及答案2

  一、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完成文后各小题。

  二世**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会天大雨(    )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

  (3)发闾左谪戍渔阳(    )

  (4)等死,死国可乎(    )

  (5)宜多应者(    )

  (6)度已失期(    )

  2.选出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

  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皆以美于徐公

  B.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C.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D.陈胜、吴广乃谋曰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姓多闻其贤 闻寡人之耳者

  B.陈胜、吴广乃谋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项燕为楚将 贤能为之用

  D.楚人怜之 二世杀之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5.陈胜、吴广的**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偶然性:

  必然性:

  6.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的**者,有什么才能?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

  二、阅读《唐雎不辱使命》选段,回答问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而君逆寡人者(     ) 

(2)秦王怫然怒(        )

  (3)休祲降于天(      )  

(4)长跪而谢之曰(       )

  2.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 之刺王僚也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天下缟素 吴广素爱人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5.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6.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

  三、阅读《隆中对》(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下列加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由是遂诣亮 诣太守说如此

  B.欲信大义于天下 小信未福,民弗孚也

  C.将军既帝室之胄 无丝竹之乱耳

  D.信义著于四海 皆以美于徐公

  2.下列四句中“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 )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高**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3.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此诚不可与争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国险而民附 益州险塞

  C.利尽南海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将军岂有意乎 将军岂愿见之乎

  4.“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四、《隆中对》、《出师表》对比阅读。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屯新野。徐庶见**,**器之,谓**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礻韦、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礻韦、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谓为信然 ( ) ②此人可就见 ( )

  ③孤不度德量力( ) ④凡三往 ( )

  ⑤因屏人曰 ( ) ⑥由是**遂诣亮( )

  ⑦将军宜枉驾顾之( ) ⑧**不以臣卑鄙( )

  ⑨以彰其咎 ( ) ⑩猥自枉屈 ( )

  2.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②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④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3.乙文中带线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4.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是

  5.阅读成都*内的一副对联,回答问题。(2分)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对联中“两表”指的是和,“一对”指的`是。

  7.“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是千古名句,你能体会作者的感情吗?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菁选3篇)(扩展7)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菁选2篇)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1

  暖色的梦

  路边的小花在瑟瑟的寒风中

  谦卑地开放了

  仿佛大地做了一个小小的梦

  纤弱的身影

  投在深黑的土地上

  沉默的微笑

  温柔了整个世界

  那几片单纯的花瓣

  竟一下子使行者的眼眶涌满了泪水

  开了又枯萎了

  路边的小花

  仿佛大地做了又一个小小的梦

  1.路边的小花开了,大地做了一个“小小的梦”,她梦见了什么,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如些谦卑的小花,“行者的眼眶涌满了泪水”,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

  认真品读诗歌,体悟诗歌内涵;仔细阅读题目,结合诗歌内容,发挥想象,**语言表达。

  参***:

  1. 如:它梦见自己装点着这个世界,人们非常喜欢它。

  2.小花默默地吐露芬芳,装点自然,温暖世界,她的生命虽然短暂,奉献虽然很小,但她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个行者。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2

  我爱水,所以我爱大海,爱长江,也爱小溪流。但是,我最爱的还是湖。

  静静的湖,像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美丽的光泽。

  我喜欢独自一个人坐在湖畔,看着*静的湖面幻想。我想湖中一定有一个明亮的水晶宫,那是鱼儿的家园,不然它们怎么整天那么欢乐?水晶宫里一定有一块巨大的、发光的翡翠,不然湖水为什么会绿得这么美?我凝视湖面,偶尔投一枚石子,让它激起一道道波纹;或是放一只纸船,让它随着湖波飘荡。

  静静的湖是可爱的,但雨中的湖更动人。

  细丝般的雨丝飘下来,不停地织啊织,织出湖——这块绿色的“锦”。“锦”上无穷无尽的'圆环,像美丽的姑娘绣出的朵朵鲜花。

  雷雨到来时的湖真热闹。你看,天空中一道道亮光,那是开幕的礼花**天。你听,“轰轰”,礼炮响了,大会就开始了。等大雨一落,联欢会立刻开始。你看到湖面上朵朵竞相开放的雨花了吗?那是正在翩翩起舞的金色姑娘头上的玉花。你想知道节目是否精彩吗?那“哗哗”的雷鸣般的“掌声”会把一切都告诉你。

  湖是美的……

  1、给短文加上题目,写在横线上。

  2、用“——”画出文中的过渡句。用“~~”画出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3、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雨中湖的什么特点?

  4、文中的“礼花”指的是 ,“礼炮”指的是 ,“玉花”指的是  ,“掌声”指的是 。

  解题指导:

  新大纲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语感,发展思维”。如何让学生学会分析文章,领悟主要精神?

  一是读懂短文,知道短文讲的主要内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是指导学生抓住短文的开头和结尾,因为一般人用文字表达思想的时候总喜欢把最为重要的东西放在开头和结尾,诸如开场白、压轴戏;

  三是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

  四是抓住短文的关键句子,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五是回答问题,答题要简单明了 ,答案要紧扣题目要求。

  参***:

  1、美丽的湖。

  2、过渡句:静静的湖是可爱的,但雨中的湖更动人。

  相照应的句子:

  我爱水,所以我爱大海,爱长江,也爱小溪流。但是,我最爱的还是湖。

  湖是美的……

  3、细雨中的湖像块绿色的锦;雷雨到来时的湖很热闹。

  4、闪电、雷声、雨花、雨点落在湖面上的声音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菁选3篇)(扩展8)

——广东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南 (菁选2篇)

广东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南1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广东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南2

  一.文言文阅读

  1.一读,划出难字,疏通文意;

  2.二读,要充分利用第六题的有效信息,理解全文;

  3.三读,以题解题,从已知求未知;

  4.实词考查题可使用“代入法”,信息筛选题一般采用“排除法”;

  5.翻译题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信、达、雅。

  二.古诗词鉴赏题

  1.首先要“五看”:看标题、看作者、看诗句、看注释、看题干,充分利用有效的诗歌信息;

  2.要学会“五步鉴赏法”,掌握正确的`鉴赏流程:找出意象——领会意境——理解形象——把握感情——鉴赏评价;

  3.要弄清诗词类别,掌握一些常见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要掌握一些著名作家的典型的作品风格;

  4.答题思路及要领:审清题意——明确观点——阐释具体。

  三.名篇名句默写

  要求:精准把握,一分不丢

  四.现代文阅读

  (一)要特别注意一点:一定要先选题,后答题,一定要涂黑选题方框;

  要记住三句话:一要全面审题;二要规范答题;三要完整表达。

  (二)掌握答题要领

  1.快速解读,把握主旨。做题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

  第一遍速读,摄取各段大概意思,整体认知;

  第二遍精读,画出过渡句、中心句等关键句,弄清结构层次。

  2.如何进行全面的解答。强调三点:

  A.回答问题,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

  B.综合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要有适当而具体的分析;

  C.对应题旨,分点答题,不能遗漏答题要点,评分办法一般是“要点给分”。

  3.答题步骤:

  A.认真读懂题干,利用好题干中包含的信息揭示,快速确定答题范围

  B.查语境。记清“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把命题所涉及到的内容放回到原文中找准相关的信息区。

  C.看赋分,配答案。切记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号化。

  D.探究题注意“观点+理论论据+文本论据+现实论据”的模式,灵活运用。

  五.作文

  1.审题切中材料;

  2.题目切题、响亮;

  3.要至少三次点题,“三点成一线”;

  4.要引用二三句名人名言,增加论证力量;

  5.要运用两三个整句,增强文章的奔放气势;

  6.材料要做到新鲜典型;

  7.结尾要么点题,卒章显志;要么描写抒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菁选3篇)(扩展9)

——河北九年级中考语文练习题及答案

河北九年级中考语文练习题及答案1

  一、基础(33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2分)

  (1) ,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2分)

  (2) ,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王磐《朝天子?咏喇叭》)(2分)

  (3) ,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分)

  (4)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认为有人能够舍生取义的原因是: ,  。(2分)

  (5) ,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 。(白居易《观刈麦》)(4分)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6分)

  (1)我母亲对我们的jié jū( )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2)作为公民,“kè jìn zhí shǒu( )”,就是要维护法律的尊严,防止强权与丑恶**对**的践踏。

  (3)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yǔn luò( )了。

  (4)过不一会,暴风就xiē sī dǐ lǐ( )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他向世界表达了**人民致力于构建**美好的城市。 (将“的城市”改为“城市的愿望”)

  B. 他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能力即使再强,也不能委以重任。(将“再强”改为“很强”)

  C.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的判决,其根本原因是*风不正在作怪。(将“在作怪”删去)

  D.有些广告用语不妥帖,行文缺乏条理,拖沓冗长,把意思弄得含混晦涩,令人误解甚至费解。(将 “误解”与“费解”位置互换。)

  4、从下面备用词语中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描写一下学校每周一升**的情景。(80字以内;请你在所写内容中用下划线标明你所选的词语。)(6分)

  静穆 凝成 端凝 热血沸腾 油然而生 鹤立鸡群 猎猎作响

  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白开水是儿童的最佳饮品。喝白开水不仅能满足儿童对水的生理需要,还能为他们提供一部分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碳酸饮料、营养保健型饮料,甚至纯净水和矿泉水,都不宜代替自来水作为孩子的主要饮用水。

  对于小婴儿,可以适当喝点果汁饮料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但要注意的是,果汁饮料也不能多喝,多喝容易引起铜的代谢问题。

  现在很多孩子喜欢喝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但是碳酸饮料里含有的二氧化碳如果摄入过多,会抑制体内的有益菌,并容易引发腹胀。可乐等饮料中含有***。***是一种***,会刺激人的神经中枢系统。儿童如果过多摄入***,可导致头痛、头晕、烦躁不安、呼吸急促,以及维生素缺乏等症状。而且多数碳酸饮料含糖量较高,多饮容易引起肥胖。

  (1)碳酸饮料中哪些成分的过多摄入会对儿童有害?(3分) 。

  (2)有人主张给孩子喝鲜榨果汁代替饮水,请用简洁的语言提出三条反对意见。(3分)

  二、阅读(57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6~19题。

  (一)公输(14分)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公输盘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何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喏。”

  ……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围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公输子之意/略无慕艳意 B.吾知所以距子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者也

  C.舍其锦绣/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虽杀臣,不能绝也/群响毕绝。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8.用原文填空。本文用公输班的“口口”, 墨子的“口口”表现了模拟战斗的激烈。用一个字“口”点明了公输班已经技穷。(3分)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第一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造云梯之械”,表明一场大战即将爆发,宋国形势危急;从“行十日十夜”中可以看出时间非常紧迫,也表现了墨子不辞辛劳的精神。

  B.墨子见到公输盘,就提出“愿借子杀之”,而且进一步说“请献十金”,其真正的意图是激怒公输盘,诱使他进入自己设计的圈套。

  C. 墨子最终能说服楚王放弃攻打宋国的原因在于:墨子锋利巧妙的言辞;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

  D.墨子用五个“不可谓“的目的`是:步步深入地揭示公输盘“义”的欺骗性,使公输般陷入矛盾之中,体现了墨子非攻(反对不义之战)的思想。

  (二) (13分)

  桑林峰

  ①一个人立身行事,当有底气支撑。底气足,则事业兴、道路广。

  ②与人交往,缺少人缘,这是人气不足,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他人。任务面前,有人不敢接,能推则推,这是因为才气不足。遇到困难,需要克服,有人退缩,这是豪气不足。总之,人气、才气、豪气构成了做人的底气。

  ③底气决定着一个人的魄力和办事风格。底气足,则处事雷厉风行、果断有力,做人昂扬向上、独领风骚;底气不足,则畏畏缩缩、优柔寡断,让人不可信、不放心,必失之于软、流之于俗、毁之于形。因此,做人需要底气,做事更需要底气。

  ④有没有底气,取决于有没有下真工夫、苦工夫、实工夫。一个人博览群书、知识丰富,而不是头脑空空,就有底气;艰苦奋斗、以苦为乐,而不是贪图安逸,就有底气;遵规守纪、以身作则,而不是违法**,就有底气;正气凛然、刚正不阿,而不是曲意逢迎,就有底气;胸怀全局、顺应大势,而不是井底之蛙,就有底气。底气,实质是良好品德的表现,是能力素质的体现,是严格自律的彰显。

  ⑤底气从何而来?

  ⑥底气从高尚的人品中来。人生在世,德为第一。没有良好的人品官德,就会失去为人行事的根本,底气自然缺失。试想,如果做了亏心事,整天魂不守舍,战战兢兢,何谈底气?只有自觉加强人格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地位观,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则必然底气充盈,行为世范。

  ⑦底气从高超的本领中来。“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山之下,必有深谷。”深厚的理论素养、丰富的知识内蕴、成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人不断前行的底气支撑。否则,英雄气短,难酬壮志。可是,欲增强为人做事的底气,必长于学习、精于学习。学习不仅是自我的精神追求,更是益气强能的根本途径。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只有拨冗潜学,做到立足于勤、持之以恒、根植于博、专务于精,并注重学习,思考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则必然能学富五车,底气十足。

  ⑧底气从严格的自律中来。底气也是一种气节,节高则气壮,节破则气消。如今,我们面临的**与日俱增,如果没有严格的自律,一有好处就无所顾忌,心役于名缰利锁,丧失气节,自然也会失去底气。因此,保气节、增底气,必洁身自好。公道正派,自觉做到坚持真理不退步,面对矛盾不却步,把握原则不让步,无论何时何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襟怀坦荡,正义凛然,敢于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懈的**。如此,“任尔红尘翻滚,我自清风明月”,心有浩然之气,底气自从心生!

  ⑨总之,做人需要有底气。一个有底气的人,才算得上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才能创造美好的人生。

  10. 下面说法符合文意一项是( )(4分)

  A.一个人要有人气,就要既做到不得罪人,更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B.为官者只要有良好的人品官德,在**面前稍有顾忌,工作办事自然底气就足。

  C.一个人只有做到博览群书、知识丰富,艰苦奋斗、以苦为乐,遵规守纪、以身作则,正气凛然、刚正不阿,胸怀全局、顺应大势,才会有底气。

  D.只要敢于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懈的**,心中底气就足。

  11.阅读全文后,请你以本文的中心论点为本文拟一个标题。(4分)

  12.第⑥段是怎样证明中心论点的。(5分)

  (三)男孩的十四岁(20分)

  张俊杰

  ①男孩终于鼓起勇气向父亲坦白了自己的想法:“我要退学,我一天都不想在教室里待了,我一进学校就烦!”

  ②男孩想,父亲会揍他一顿,至少会骂他个狗血淋头。奇怪的是,父亲非但没有揍他,甚至连骂都没骂一声。父亲只是靠着门框蹲着抽烟,一支接一支,弄得满屋烟雾弥漫,如同战争打完硝烟弥漫的战场,宁静而可怕。

  ③终于,父亲吐出一口烟雾,重重的说了声“好吧”,然后就上床睡觉了。简短而有力的话语,如一块石头在男孩的心窝上砸了一个坑。男孩知道,父亲默许了,默许的很沉重,让男孩想反悔都返回不起。

  ④尽管如此,男孩还是很庆幸,少年的恐惧是很快就会被胜利的喜悦冲淡的,终于不上学啦,不用早起啦,男孩想。但男孩想错了,第二天天刚亮,父亲便喊男孩起床。出门前,将男孩母亲*时用的锄递给男孩说:“你不上学啦,以后就别让你娘下田啦。”

  ⑤那时,麦子刚收割完,天气干燥,田里极旱。父亲说:“锄第一遍麦茬地很关键,锄好了整个夏天都不会长草。”于是,男孩便跟着父亲的背后锄地。不干活时男孩怎么也不会想到,麦茬地比柏油路还硬,不动脑筋的活并不好干。第一天下午收工,男孩手上磨出了好几个晶莹剔透的水泡,手心像是着了火,生疼。第二天下午收工,男孩的双手已经麻木。夜里一觉醒来,手皮发紧,手腕发酸,连拳头都不住了。

  ⑥第三天早起,男孩伸出肿胀的双手让父亲看,希望能引起父亲同情放自己一天假,哪怕不放假夸自己一声也好。但父亲看了看说:“刚开始干农活都这样,慢慢就好了。”父亲将“农活”二字咬得很硬,目光像钉子,声音如冰雹,冷漠而坚定。 母亲在一旁看着这一切,想上前说话,但她观察了好几次父亲的脸,终于没有说出来。

  ⑦第一遍地锄完了。男孩想,终于可以松口气啦。可是丢下饭碗的父亲抬起头看了看***红霞说:“准备浇地吧,看来一段时间天不会下雨啦。”

  ⑧天旱河水也紧缺,河经常断流。白天浇不完,夜里不得不睡在河边等水。男孩迷糊着惺忪的睡眼来到西边地头,离地头不远处有一座坟,坟上堆着干燥的麦茬。月光皎洁,水流泛动着月光,离坟还很远。男孩便坐在坟上等水,等着等着不知不觉就躺下了,连日的疲劳铺天盖地地袭向男孩……当夜,男孩病倒了,发高烧,说胡话。

  ⑨第二天醒来时,母亲坐在床边抓着男孩起泡的手流泪。见男孩醒了,母亲说:“你昨夜发高烧,不停地说胡话,说什么我明天还要上学,娘你早点喊醒我,别让我迟到…..”

  (10)男孩一听,大哭起来。其实,男孩几天前就后悔了。饭桌上,父亲说,想上学可是你自己说的,要上就得上出个名堂,不准再打退堂鼓。这一次,父亲的话多了点,声音沉重而坚定,不容商量。

  (11)两年后,男孩考**县里的高中。三年后,男孩考**大学。临走前一天的晚上,一家人坐在饭桌旁说闲话,无意中又提到这件事,母亲说:“你爹的心真硬。”

  (12)父亲抽了两口烟,长出一口气,说:“哪个当爹的不疼自己的儿子呀。”

  (13)那个男孩就是我,那年我14岁。

  (选自《读书文摘》2010年第11期)

  13.阅读全文,说说男孩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后 悔—□□

  14.文章第三段“简短而有力的话语,如一块石头在男孩的心窝上砸了个坑”一句如何理解?(4分)

  15.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鉴赏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6.请结合全文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6分)

  (四)(10分)

  ①虽然我过去有过种种不幸的遭遇,但我要看看这个世界的渴望还是和以前一样的强烈。……

  ②我们航行还不到三天,海上就起了大风暴。我们向正北偏东方向漂流了五天,过后又被吹到了东边。这之后天气晴朗,但从西边刮来的风却仍相当的猛烈。到了第十天,有两艘海盗的船在追赶我们;由于我那单桅帆船负载重,航行很慢,我们也没有自卫的条件,所以海盗船不久就追**我们。两艘海盗船上的人几乎同时**我们的船,他们在海盗头的带领下,气势汹汹地爬了上来。可当他们看到我们全都脸朝下在那儿趴着(这是我下的命令),就用结实的绳子将我们的双臂捆绑起来,留下一人看守,其余的都搜刮船上的财物去了。

  ③一位**船长指挥着两艘海盗船中较大的一艘。他会讲一点荷兰话,但说得很糟糕。他走到我跟前,问了我几个问题,我卑顺的一一作了回答。听完之后他说,我们死不了。我向船长深深地鞠了一躬,接着转过身去对那荷兰人说,我真感到遗憾,竟然一个***比一个基督徒兄弟还要宽厚很多。可是我马上就后悔自己说了这样的蠢话,因为这个心狠手辣的恶棍好几次都企图说服两位船长把我抛进海里(他们既然已答应不把我处死,就不会听他的话);虽然没有得逞,却究竟占了上风,竟说服他们要以一种比死还要令我难过的惩罚来整治我。我的水手被*均分作两半送**海盗船,那艘单桅帆船则另派了新的水手。至于我自己,他们决定把我放到一只独木舟里在海上随波漂流,给我的东西只有桨和帆以及只够吃四天的食品。那位**船长倒是心肠很好,他从自己的存货中给我多加了一倍的食物,并且不准任何人搜我的身。我**独木舟,那荷兰人还站在甲板上,把荷兰话里所有的诅咒和伤人的话一齐毫无保留地发泄在我的头上。

  ④我离开海盗船很远的一段距离之后,用袖珍望远镜看到东南方向有几座岛屿。当时正是顺风,我就扬起帆,打算把船开到最近的一座岛上去。我花了大约三个小时才好不容易到了那里。岛上全是岩石,不过我倒是拣到了不少鸟蛋;我划火石点燃草和干海藻,将鸟蛋烤熟。晚饭我就只吃了鸡蛋,别的什么也没吃,因为我决意要尽可能地节省粮食。我在一块岩石下面找了个避风处,身底下铺上些石南草就过夜,睡得倒是相当的舒服。

  17.格列佛几次奇遇都是因为出海遇**风暴,但每次碰到的情况都有所不同。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他几次遇到风暴的情形。(写出两次即可满分)(4分)

  18.请结合所选文段内容,说说格列佛的性格特点。(6分)

  三、作文(60分)

  20.题目:我心中的那 (一轮太阳、一抹绿色、一丝牵挂、一份真情、秘密……)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③不少于600字。

  题目:我心中的那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菁选3篇)(扩展10)

——福州九年级中考语文练习题及答案

福州九年级中考语文练习题及答案1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2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3分)

  北风在空kuàng( )寂寥的大地上呼啸肆虐,冰雪冷酷无情地封冻了一切扎根于泥土的植物,无数生命用消极的冬眠躲避严寒。这时候,腊梅,你却清醒着,毫不畏jù( )地伸展出光秃秃的枝干,并且把毕生的心血都凝聚在这些光秃秃的枝干上,凝结成无数个小小的蓓蕾,一任寒风把它们摇撼,,没有一星半瓣绿叶为你zhē( )挡风寒。

  2.根据下面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人生要学会选择。在心存忧惧的时候,你是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还是    、愈挫愈勇?在怒不可遏的时候,你是一角即跳、以牙还牙,还是    、从容应对?在志得意满的时候,你是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还是    、淡定超然?

  A.冷静运筹   B.振作精神  C.谦虚谨慎

  3.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2分)

  ①在*****的**下,使曾经四分五裂的**发生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②饱受苦难的**人民***,富起来,强起来,历经沧桑的**民族迎来了走向复兴的曙光。

  (1)文中句①处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2)文中句②处标点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4.古诗文名句默写(①-⑥题必做,⑦题任选空格题)(8分)

  (1) ,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2) ,白露为霜。(《诗经》)

  (3)无限山河泪, 。 (夏完淳《别云间》)

  (4) 锦江春色来天地, 。(杜甫《登楼》)

  (5) ,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6)《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汉朝前期兴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愁”是古诗中常见的一种情绪,李清照在《武陵春》中以“ , ” 表达了浓郁难载之愁;在《醉花阴》中又说“莫道不消魂,“ , ”表现自己相思成苦,憔悴不堪,意境与柳永词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异曲同工之妙。

  5.名著阅读。(4分)

  ①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 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

  语段出自我国古典名著 ,上文中画线处的人物是 。

  ②“离开桑菲尔德我感到痛苦,我桑菲尔德。”

  这句话出自英国作家 创作的小说《 》。

  6.综合题(2分)

  湖州在线讯(1月1日) 近日,在共青***、**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开展的第九届**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奖、项目奖评选表彰活动中,湖州网络公益联盟荣获“**青年志愿者优秀**奖”,这是湖州网络公益联盟自成立以来获得的又一殊荣。

  **来,人们利用网络*台如QQ群、论坛、网站,建立爱心团队,募集爱心物资、善款,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湖州网络公益联盟就是在团**和湖州日报共同指导下成立的一个温暖人心的大家庭。她成立于2009年12月,从最早的几个爱心群,发展到现在拥有**注册的48个公益团队,爱心网络志愿者1.2万多人,绿色环保、爱心助学、心理咨询、法律咨询、敬老服务、无偿献血、爱心义卖、助残服务、关爱新湖州人、宝贝回家、公益宣传、微笑服务十二大类公益活动,向社会播撒着爱心。

  根据上文**材料,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湖州网络公益联盟是一个什么样的公益**。(40字左右)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13分)

  (一)苦 瓜

  肖复兴

  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苦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给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苦瓜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 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等不到那时候了。

  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样的苦味。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

  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曰‘君子菜’。”

  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7.文章开头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似乎与写“苦瓜”无关,可否删掉?为什么?(4分)

  8.文中画线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结合语境加以赏析。(4分)

  ① 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

  ② 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

  9.作者在文章结尾处引用了苦瓜被美誉为“君子菜”的一段文字,你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2分)

  10.文章以 “苦瓜”为题有什么作用?(3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12分)

  “莫言热”引发“冷思考”

  新华网**10月13日电(赵颖 杨春雪 游潇)**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度***文学奖引发**文学界审视自身弊病,理性思索如何吸引国际文坛的更多关注。

  从鲁迅、郁达夫的“**文学世界化”,到上世纪80年代“走向世界的**文学”理念,**近百年的文学梦想终于得以实现。“莫言获奖标志世界文坛对**文学正发生从感兴趣、关注到肯定的转变。”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说。

  然而,**传媒大学文学院院长张鸿声指出,该奖项认可了莫言的文学成就,但还不能过于乐观地认为**文学已被世界文坛接纳。

  文学评论家徐妍认为,**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和源远流长的本土文化,造就了拥有**古典审美体系的'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不过百年,虽然涌现了大量文学巨匠和优秀作家,但仍不得不接受“**中心论”的文学现实。

  *******成立以来,当代文学因社会变动而被打**时代烙印。当**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文学创作呈现多元化趋势。

  然而,目前**文学受市场导向和过度产业化影响,发展态势令人担忧。**海洋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院长薛永武认为,一些作家急于求成,缺乏“坐冷板凳”的精神。很多文学作品以出版发行为目的,过于注重商业利益,在反映人性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还有欠缺。

  “作者缺乏思考能力和表达勇气,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和对人性的关怀,致使文学创作日益脱离真切的社会现实和**人的生存状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吴子林说。他呼吁作家沉下心来,从日常生活中探寻历史演进的真理,让作品回归现实,回归人性。

  “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薛永武说。作品应立足于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揭示,同时注重对艺术美的创造。

  优秀的文学作品植根于适宜的土壤。王本朝呼吁加速**文学体制**,探索有益于文学发展的管理方式,为作家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应注重培养青年作家,为文坛注入新生力量。

  薛永武希望**作家在不断提**学创作水*的基础上,关注海内外读者的审美需要,加强与外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的交流,不断完善作品的内容和艺术风格,以吸引世界文坛的关注。

  “世界文坛需要**,**作家需要走向世界。”他认为艺术风格的多元化以及与世界文学相融合是**文学未来发展的趋势。王本朝鼓励**作家保持与当代世界文学发展潮流的密切联系,坚持**立场,培养世界眼光,尝试文学观念和手法的创新,书写当代**的独特故事。

  “**文学的复兴需要广采博取,推陈出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薛永武说。**作家应该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以富有民族特色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世界普遍关注的社会议题。

  来源 2012年10月13日 新华网

  11.阅读全文,说说“莫言热”引发了**文学界怎样的“冷思考”?(3分)

  12.“优秀的文学作品植根于适宜的土壤 ”,这里“土壤”具体指什么?(2分)

  13.从文中材料来看,目前**文学发展态势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14.面对当前各地方电视**的“选秀热”、“造星热”、一些青少年朋友的“追星热”现象,你有怎样的“冷思考”?(3分)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4分)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5.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 、 的特点。(2分)

  16.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诗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8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7..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①小信未孚( ) ②小大之狱( ) ③公将鼓之( )

  18.翻译下列语句(2分)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19.第一节中哪些语句最能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的精神?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的什么才能?(3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2题。(8分)

  著翅人

  韩果①破敌②于北山。其地山高路险,人迹不到,虽飞鸟不能过。果冒险深入,敌人疑将军从天而下,因呼曰“著翅人③”。周太祖④闻之,笑曰:“著翅之名,不减飞将军⑤。”

  〖注〗①韩果:后周名将。②敌:指稽胡,匈奴部落的一支。③著翅人:长翅膀的人。④周太祖:五代十国时后周**,名郭威。⑤飞将军:指抗击匈奴的名将李广,人称“飞将军”。

  20.解释加点的词语。(3分)

  著翅之名( ) 周太祖闻之( ) 破敌于北山( )

  21.翻译下面语句。(2分)

  其地山高路险,人迹不到,虽飞鸟不能过。

  22.敌人为什么称韩果为“著翅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四、作文(50分)

  23.提示:在你来我往的人生路途中,你也许曾被父母、老师或同学误会而委屈过,也许曾为自己一时冲动的鲁莽之举而后悔过,也许曾为自己违心的作为内疚过……请以“其实我不是这样的”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1)结合生活经历,写出真情实感;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