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待客原文及翻译
王安石待客原文及翻译1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zhuàn)。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②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③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果蔬:泛指菜肴。③脔luán:切成块的肉。
译文:
王安石做**的时候,儿媳妇的亲戚萧氏的儿子来到京师,来拜见王安石。(王安石)约他吃饭。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想到王安石必定会准备丰盛的菜肴。时间已经过了正午,(萧氏子)感觉很饥饿但是不敢离去。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令他坐下,水果蔬菜都没有准备,(萧氏子)心理就已经感到奇怪了。酒过三巡,才**两枚胡饼,其次**四块猪肉。一会儿就上饭,旁边**一道菜汤罢了。萧氏的'儿子很是骄横,不再下筷子,只是吃了胡饼中间的一点,留下了其余部分。王安石自己拿起来吃了,萧氏子很惭愧地离开了。
文言知识:
说“颇”。“颇”的义项较奇特,它既可指“很”、“甚”,也可指“稍微”、“略微”。这往往要随上下文决定它的含义。上文“萧氏子颇骄纵”中的“颇”要作“很”解,意为萧氏的独生子很骄横放纵。又,“其妇年五十,颇有姿色”,其中“颇”要作“略微”解,因为女子到五十已不太可能很有姿色了。又,“公为人正直,乡里颇有望”,意为他为人正直,在乡里很有名望。
王安石待客原文及翻译扩展阅读
王安石待客原文及翻译(扩展1)
——王安石待客阅读翻译 (菁选2篇)
王安石待客阅读翻译1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④,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⑤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注释】
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果蔬:泛指菜肴。 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⑤脔(luán):切成块的肉。
【翻译】
王安石做**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两块胡饼,再**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饼拿过来自己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文言知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巷人),*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说“颇”。“颇”的义项较奇特,它既可指“很”、“甚”,也可指“稍微”、“略微”。这往往要随上下文决定它的含义。上文“萧氏子颇骄纵”中的“颇”要作“很”解,意为萧氏的独生子很骄横放纵。又,“其妇年五十,颇有姿色”,其中“颇”要作“略微”解,因为女子到五十已不太可能很有姿色了。又,“公为人正直,乡里颇有望”,意为他为人正直,在乡里很有名望。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 ) ②意为公必盛馔( )
③又久之,方命坐( ) ④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
2、翻译句子 ①觉饥甚而不敢去 ②其人已心怪之
3、理解:上文末了说“人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
4、这篇文言文中可以看出王安石什么品质?
参***:
1、①第二天 ②食物 ③才 ④ 吃
2、①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②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
3、胡饼的四傍。
4、不屑那些酒囊饭袋的小人,萧氏子虽人品不坏,但似乎是一个嫌贫爱富、阿谀奉承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动绝妙的讽刺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也不失原则,嗤之以鼻。
5.解释:
(1)谒 (2)意 (3)具 (4)怪
(1)拜见 (2)料想 (3)准备 (4)以……为怪
王安石待客阅读翻译2
王荆公作为一代名相,孤傲高洁,远见卓识。他为人特立独行。据载,他常不梳洗就出门会客,看书入神时则会随手拿东西吃,吃了鱼食也不知道。署名苏洵但普遍认为是伪作的《辨奸论》就是影射王安石的,其中写道:“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苏轼和王安石也历来不睦,王安石喜好惊人之言,苏轼曾作文讥讽。民间也有不少两人斗智的故事。他以直言勇谏出名,也因此招致骂名,但其铮铮风骨,千世留存。
说法一:王安石是个自负,自视甚高的人。
王安石从小就聪慧,更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可谓是过目不忘,加之其勤奋好学及后天良好的教育,王安石成为了一代才子,才华横溢,其文采深受好评。王安石不仅书读的好,其更有自己的想法和志向,所以在古代王安石可以位列天才这一行列。但是王安石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自负,王安石创立了王安石新学,写了一本书叫《三经新学》,其中以《周礼义》为变法依据,这个重要部分就是王安石亲自训释的,因为他看不上前人对于古典书籍的注解,于是自己写了一本,这里面都是其自己的思想及对**观念的理解,这本《三经新学》经**发布,成为了**之学,所有那些要通过科举入仕的人必须读这本书,不然别想金榜题名。
说法二:不讲卫生。王安石的不修边幅是出了名的,一年都可以不洗澡不换衣服,生活极其邋遢。
说法三:****,不能容人。王安石面对老乡晏殊的劝诫与建议,他很是瞧不起与不屑。王安石对于欧阳修从没放在眼里过,在实行变法之初,对于那些顺从他变法的人都委以重任,不顺从的都赶出了京城。
说法四:特别执拗,王安石素有拗相公之称,当初包拯**,王安石还是包拯的手下,一群人赏花喝酒,包拯亲自敬酒,轮到王安石时他以不会喝酒拒绝,一点都不留情面,可谓时毫无情商可言。
王安石待客原文及翻译(扩展2)
——王安石《材论》原文翻译及赏析
王安石《材论》原文翻译及赏析1
王安石《材论》原文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敢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去辱绝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蔽也。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忧戚在我,是否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其所以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褭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夫南越之脩簳,镞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鹗之劲翮,加强驽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虽有犀兕之捍,无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而决胜觌武之所宝也。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也。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其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生之法度。能复**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时矣,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王安石《材论》注释
1、材论:即人才论。
2、蔽:遮挡,障碍。指错误想法。
3、去辱绝危:远离耻辱,断绝祸害。
4、数:命数,命运。
5、偃然:安然,任意。肆:放纵,展开。
6、卒:终于。败乱危辱:失败、**、危亡、耻辱的结局。
7、爵禄:官位和俸禄。诱:诱导,吸引。
8、忧戚:忧伤。戚:悲伤。
9、是否:或是或否。坐骄:傲视。
10、趋我:趋向我,依附我。
11、諰諰然:恐惧、忧虑貌。
12、特:仅仅,只不过。
13、形:外貌。何以:以何,凭借什么。
14、画策:策划,出谋献策。画:谋划。
15、上之人:在**的人,这里指**者。
16、皋、夔、稷、契:皋,皋陶,又作咎繇,姓偃,相传曾被舜帝任为管刑法的官。夔,舜时期的乐宫。稷,是厉山氏的儿子,名农,能种植百谷。契,相传为舜帝的司徒官,主管教化,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为商朝的祖先。
17、囊,口袋。末,尖端。见:通现,显露。
18、厩:马房。
19、驽:劣马。骥:好马。
20、刍:喂牲畜的草。
21、蹄:用蹄刨地,或用蹄踢蹶(同类)。啮:咬。
22、引:牵引,拉动。
23、夷路:*路。
24、策:本指马鞭。这里指鞭打。
25、御:驾驭。
26、顿:振,抖动。辔:控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27、倾轮:车轮倾斜。绝勒:缰绳拉断。勒:带嚼口的马络头。
28、不舍昼夜:不分昼夜。
29、辽乎:遥远的样子。
30、骐骥:良马。騕褭:骏马名。驽骀:劣马。
31、南越:古国名,其地在今广东一带。脩簳:细长的竹秆。
32、镞:箭头。此处谓安装箭头。精金:即精钢。
33、鹗:一种长翼而凶猛的鸟。鹰雕一类。劲翮:坚硬的翎管。
34、彍:张满弓弩。此处指射至。
35、犀:雄犀牛,两角。兕:雌犀牛,一角。捍:凶猛,彪悍。
36、觌武:以武力相见,指打仗。觌:相见。
37、敲扑:古时用作鞭刑的两种刑具。**为扑,短者为敲。
38、朽槁:枯干。梃:棍子。
39、瑰材桀智:奇伟杰出的人才。
40、铢量:仔细称量。引指详尽地考察衡量。铢:古代衡制中一个微小的重量单位。
41、卓荦:超凡、杰出。
42、六国合从:指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联合起来与秦国抗衡。因六国地连南北,故称他们的联合为合纵。从:通纵。
43、辩说之材:指纵横家之流。
44、刘、项:刘邦、项羽,皆为秦末反秦**军**。
45、筹划战斗之徒:谋士与战将。陆续聚集于刘邦旄下的,谋士有萧何、张良、陈*诸人;战将则有韩信、彭越、樊哙等。
46、唐太宗:即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唐朝第二代**。
47、谟谋:设谋划策。谏诤:规劝争辩。
王安石《材论》翻译
况且有才能的人,他们的外表凭借什么和其他人不一样呢?在于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得到好处,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这就是他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在**的人如果不能够认真选拔,正确任用,即使他们胸怀如皋、夔、稷、契等人一样的智慧,尚且也不能使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啊!何况他们是处于下位的人呢?世上目光短浅的人还说:“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处于口袋中,它的尖端立刻会钻到外面来,所以不存在有能力却没有表现出来的人。”这只是他看到锥子在口袋中的情形,却原本没有看到马在马厩中的情形。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踢咬,要寻找它们不同的地方,那是很少的。等到良马拉着沉重的车子,走*坦的道路,不用多次鞭打,不烦劳人驾驭,一拉缰绳,千里远的路程已经走到了。在这个时候,让劣马和它并驾齐驱,那么即使劣马跑翻了车轮,扯断了马笼头,弄得筋断骨伤,日夜不停地追赶它,也远远地赶不上啊。在这之后良马和劣马才能区别开。古代的君主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不认为天下没有无才的人,于是就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查他们罢了。考查的方法就在于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的工作罢了。
王安石《材论》赏析
《材论》是北宋著名的诗人、思想家、***、文学家、**家王安石的诗词作品,本文论述**者应如何去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对人才的重要性和选拔任用人才的方法,作了相当精辟的论述。
王安石对如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有比较全面的看法。他在不少文章中都谈到过这个问题。如在《上仁宗**言事书》中就说到人才须人主“陶冶而成之者”,所谓陶冶而成,“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而在《取才》里,又具体说到科举考试中,“策进士者”、“策经学者”皆应从衡量考生的实际本领出发。而在本文中,主要是强调起用人才的重大意义。他认为能否起用人才实际上关系到国家治乱兴衰的命运,因此处于上层地位的人(包括**在内)要十分重视人才、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他尖锐地指出:“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这番话表明作者阐述他对人才问题的看法,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
王安石待客原文及翻译(扩展3)
——王安石《赠外孙》原文翻译及赏析
王安石《赠外孙》原文翻译及赏析1
【注释】
(1)凤凰雏:指幼小的凤凰。这里用来比喻作者的外孙。雏,指幼小的,多指鸟类。
(2)从:放纵,放任。(通假字:通“纵”)
(3)五车(chē):形容书之多,语出《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成语“学富五车”即源于此。
(4)年小:年纪小。
【译文】
小外孙就像南山上新生的小凤凰一样,眉目清秀得比画上的还好看。他小时候就让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年纪大些的时候必须读很多的书。
【赏析】
这是王安石题赠外孙的七言绝旬,这首诗表明诗人对外孙真挚的爱抚中充满着无限的期望,也表达了诗人尽享天伦之乐的心情。
王安石有一个外孙叫吴侔。这个孩子长得聪明伶俐,眉清目秀,十分可爱。王安石非常喜爱,热切地希望他将来能够读书成材,于是就写了这首诗。一是为了表达对外孙的.爱怜,二是对他进行教育和勉励。
“南山新长凤凰雏, 眉目分明画不如。”诗的前两句,用南山的小凤凰比喻外孙的可爱,用画上的人来衬托外孙的好看,描绘出小外孙天真活泼的形象,表现出诗人对外孙的无限爱怜。
“年小从他爱梨栗, 长成须读五车书。”小外孙伸手向他要东西吃,外祖父从不拒绝,因为诗人知道,“贪吃”这是幼儿的天性。
由此,诗人联想到外孙将来的发展前途。小时候可以任他无忧无虑地玩耍要吃的,等到他该读书的时侯,就要督促他好好读书,以便使之成为有学问的人。
“五车书”,是说很多的书。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旧时因称读书多为“学 富五车”。
这首诗充分抒发了作者对外孙的喜爱之情,揭示了培育后代,使之健康成长的方法,强调了博览群书对于成长的重要性。至今仍有启示意义。
王安石待客原文及翻译(扩展4)
——王安石待客阅读答案3篇
王安石待客阅读答案1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④,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⑤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⑥,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⑤脔:切成块的肉。⑥箸:筷子。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公约之饭 (2)又久之,方命坐(3)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4)其人愧甚而退11、翻译:①觉饥甚而不敢去 ②其人已心怪之 (2分)
12、理解:上文末了说“公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2分)
13、王安石是一个怎样的人?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3分)
10、(1)代词,代萧氏子(2)才(3)吃(4)回去
11、①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②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12、胡饼的四傍。即胡饼的四边,没有肉馅的部分。13、王安石是一个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人。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从自身生活做起,杜绝浪费,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言知识】说“颇”。“颇”的义项较奇特,它既可指“很”、“甚”,也可指“稍微”、“略微”。这往往要随上下文决定它的含义。上文“萧氏子颇骄纵”中的“颇”要作“很”解,意为萧氏的独生子很骄横放纵。又,“其妇年五十,颇有姿色”,其中“颇”要作“略微”解,因为女子到五十已不太可能很有姿色了。又,“公为人正直,乡里颇有望”,意为他为人正直,在乡里很有名望。
【译文】王安石做**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因为)到京城,所以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出席,以为王安石必定会以盛宴相邀。到了中午的时候,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不具备。萧氏子心里暗暗的责备王安石。喝了几杯酒,才**两块胡饼,再**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四边取来自己吃,萧氏子感到很惭愧,便回去了。
王安石待客阅读答案2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②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③,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④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⑤,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果蔬:泛指菜肴。③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④脔:切成块的肉。⑤箸:筷子。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因谒公 ( ) ②觉饥甚而不敢去 ( )
③不复下箸 ( ) ④公取自食之 ( )
9、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与“公约之饭”中“之”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是吾剑之所从坠 B.遇子方虫,则一钳博之
C. 久之,目似瞑 D.故时有物外之趣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人愧甚而退”的原因。(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8、(4分)①谒:拜见,请见 ②去:离开 ③复:再,又 ④食:吃
9、( B )(2分)
10、(2分)各种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奇怪了。(重点字:具、怪)
11、原因:客人看到王安石竟然把自己吃剩下的胡饼吃了。
王安石待客阅读答案3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③馔(zhuàn):准备食物。 ④果蔬:泛指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⑥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⑦啖:吃。
小题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3分)
①去( ) ②置( ) ③箸( )
小题3:说说“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的意思。(3分)
小题4: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分)
参***:
小题1: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
小题1:、①离开;②放、摆;③筷子。
小题1: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奇怪了。
小题1:节约,不铺张浪费。
王安石待客原文及翻译(扩展5)
——月出原文、翻译及赏析
月出原文、翻译及赏析1
月出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译文
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多么素净的月光,照见你妩媚的脸庞.你娴雅婀娜的倩影,牵动我纷乱的愁肠!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见你亮丽的脸庞,你娴雅轻盈的倩影,牵动我焦盼的愁肠!
注释
①皎:毛传:“皎,月光也。”谓月光洁白明亮。关于诗的主题,《毛诗序》认为是讽刺陈国**者“好色”,朱熹《诗集传》谓“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高亨《诗经今注》认为描绘“陈国**者,杀害了一位英俊人物”。现在多认为是月下相思的爱情诗。②佼(jiāo):同“姣”,美好。“佼人”即美人。僚:同“嫽”,娇美。③舒:舒徐,舒缓,指从容娴雅。窈纠:与第二、三章的“懮(yǒu)受”、“夭绍”,皆形容女子行走时体态的曲线美。④劳心:忧心。悄:忧愁状。⑤懰(liǔ):妩媚。⑥慅(cǎo):忧愁,心神不安。⑦照:照耀(大地)。⑧燎:明也。一说姣美。⑨惨(zào):当为“懆(cǎo)”,焦躁貌。
赏析: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如果把这里所说的“人”理解为审美的人,把这里所说的“月”理解为人的审美对象的月,那么是谁第一个用含情脉脉的审美的眼光观照月亮?是谁第一个在这冰冷的自然之物中发现了温情的诗意?是谁最先把它从“远在天边”拉到“近在眼前”,贴近人们的心灵?就作为审美意识的载体和结晶的文学作品来说,应是这首《月出》的作者。
每首诗都有自己的意境,自己的情调。*古代咏月的诗篇真是积案盈箱,汗牛充栋,比如《古诗十九首》的“明月何皎皎”、“明月皎夜光”,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及李白的《古朗月行》、杜甫的《闺中望月》,等等等等,不管它们如何变换着视角,变换着形式,变换着语言,但似乎都只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调,即迷离的意境,怅惘的情调。这种意境与情调,最早也可以追溯到《月出》。
《月出》的意境是迷离的。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它“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诗人思念他的情人,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开始的。也许因为月儿总是孤独地悬在无垠的夜空,也许因为它普照一切,笼盖一切,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月下怀人的作品总给人以旷远的感觉。作者的心上人,此刻也许就近在咫尺,但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离得很远很远,真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诗人“虚想”着她此刻姣好的容颜,她月下踟躅的婀娜倩影,时而分明,时而迷茫,如梦,似幻。
《月出》的情调是惆怅的。全诗三章中,如果说各章前三句都是从对方设想,末后一句的“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则是直抒其情。这忧思,这愁肠,这纷乱如麻的方寸,都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产生,都由“佼人”月下的倩影诱发,充满可思而不可见的怅恨。其实这怅恨也已蕴含在前三句中:在这静谧的永夜,“佼人”为何月下独自地长久地徘徊,一任夜风拂面,一任夕露沾衣?她也是在苦苦地思念着自己。这真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春江花月夜》)。
与迷茫的意境和惆怅的情调相适应,《月出》的语言是柔婉缠绵的。通篇各句皆以感叹词“兮”收尾,这在《诗经》中并不多见。“兮”的声调柔婉、*和,连续运用,正与无边的月色、无尽的愁思相协调,使人觉得一唱三叹,余味无穷。另外,形容月色的“皎”、“皓”、“照”,形容容貌的“僚”、“懰”、“燎”,形容体态的“窈纠”、“懮受”、“夭绍”,形容心情的“悄”、“慅”、“惨”,在古音韵中或属宵部韵或属幽部韵,而宵、幽韵可通,则此诗可谓一韵到底,犹如通篇的月色一样**。其中“窈纠”、“懮受”、“夭绍”俱为叠韵词,尤显缠绵婉约。其实,这些词意的细微差异现在已很难说清。后人连篇累牍的解释,坦率地说,未尝没有望文生义、强作解人之嫌,当然这也是不得已的事。如今读者应当而且只能根据全诗的意境和情调去心领神会。不过这也恰巧可以发挥读者的想像,填补时间的.变迁所造成的意义空白。
望月怀人的迷离意境和伤感情调一经《月出》开端,后世的同类之作便源源不断,焦竑《焦氏笔乘》说:“《月出》见月怀人,能道意中事。太白《送祝八》‘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子美《梦太白》‘落月满屋梁,犹疑见颜色’,常建《宿王昌龄隐处》‘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王昌龄《送冯六元二)‘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然展心悟’,此类甚多,大抵出自《陈风》也。”姚舜牧《重订诗经疑问》也说:“宋玉《神女赋》云:‘其始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正用此诗也。”他们举出的例子,只是其中一部分罢了。而这些滥觞于《月出》的望月怀人诗赋作品,总能使人受到感动与共鸣,这也正如月亮本身,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
王安石待客原文及翻译(扩展6)
——清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人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译文
清邑**驻在彭,驷马披甲真威风。两矛装饰重缨络,黄河边上似闲庭。
清邑**驻在消,驷马披甲威又骄。两矛装饰野鸡毛,黄河边上自逍遥。
清邑**驻在轴,驷马披甲任疾跑。左转身子右拔刀,军中好像准备好。
注释
1.清人:指郑国大臣高克带领的清邑的士兵。清,郑国之邑,一说卫国邑名,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
2.彭:郑国地名,在黄河边上。
3.驷(sì)介:一车驾四匹披甲的马。介:甲。旁旁:同“彭彭”,马强壮有力貌。一说行走、奔跑貌。
4.二矛:酋矛、夷矛,插在车子两边。重(chóng)英:以朱羽为矛饰,二矛树车上,遥遥相对,重叠相见。重,重叠。英,矛上的缨饰。
5.翱(áo)翔:游戏之貌。
6.消:黄河边上的郑国地名。
7.镳(biāo)镳:英勇威武貌。
8.乔:借为“鷮(jiāo)”,长尾野鸡,此指矛上装饰的鷮羽毛。
9.逍遥:闲散无事,驾着战车游逛。
10.轴:黄河边上的郑国地名。
11.陶陶:和乐貌。一说马疾驰之貌。
12.左旋右抽:御者在车左,执辔御马;勇士在车右,执兵击刺。旋,转车。抽,拔刀。
13.中军:即“军中”。一说指古三军之中军主帅。作好:容好,与“翱翔”“逍遥”一样也是连绵词,指武艺高强。一说做好表面工作,指装样子,不是真要抗拒敌人。
赏析:
鉴赏
这是一首辛辣的讽刺诗。在此诗作者眼中,高克带领的部队,战马披甲,不可谓不雄壮;战车插矛,不可谓不威武。可是清邑的士兵却不是在为抵御敌人随时可能的入侵而认真备战,却在河上***逛,耍弄刀枪;身为将帅的高克也闲来无事,只是以练武来消磨时光而已。此诗讽刺的对象是高克,而最终深深斥责的是**公的昏庸。
至于为什么说讽刺的矛头最终是对准**公,古代有一位论者分析得很有道理:“人君擅一国之名宠,生杀予夺,唯我所制耳。使高克不臣之罪已著,按而诛之可也。情状未明,黜而退之可也。爱惜其才,以礼驭之亦可也。乌可假以兵权,委诸竟上(边境),坐视其离散而莫之恤乎!《春秋》书曰:‘郑弃其师。’其责之深矣!”(朱熹《诗集传》引胡氏语)。总之,在抵御外敌之时,**公因讨厌高克反而派他带领清邑士兵去河边驻防的决策是完全错误的。
全诗共三章,写清邑士兵在黄河边上的彭地、消地、轴地驻防时的种种表现。表面上是在称颂他们,说他们的披甲战马如何强壮,奔驰起来又如何威风;战车上装饰着漂亮的矛,是如何的壮盛;军中的'武士也好,主帅也好,武艺又是如何高强。而实际上他们却是在河上闲散游逛。每章的最后一句如画龙点睛,用“翱翔”、“逍遥”、“作好”等词来揭出本相,其讽刺的手法是较为含蓄的。从诗的章法上说,三个章节的结构和用词变化都不甚大,只有第三章与前两章不同处较多。作者采用反复咏叹的手法,以增强诗歌的气势和表现力,从而达到其讽刺的效果。
王安石待客原文及翻译(扩展7)
——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及赏析
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及赏析1
原文:
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赏析: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静结合,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它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