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教案10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1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说明对象。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3、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步》。(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腐蚀()浑浊()山麓()海枯()石烂
粗糙()龟()裂刨()刮楔()形文字
2.解释词语。
踪迹:
海枯石烂:
山麓:
龟裂:
帷幕:
3.朗读课文,标清序号,说一说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4.通读全文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5.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三、初读感知
1.《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学生们给正文部分的段落标上序号,划分文章结构。
2.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3.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四、合作探究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五、拓展延伸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六、达标检测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浑浊()山麓()海枯()石烂
粗糙()龟()裂刨()刮楔()形文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②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③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④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
1.关于选段运用的说明方法,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作比较B.举例子C.下定义D.打比方
2.选段③中“旅行”一词是什么意思?若换成“到远方去”行吗?为什么?
3.“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一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冰河”能“爬“吗?这个“爬”字在句中有什么好处?
七、布置作业
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八、学习反思
时间的脚印教案2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说明对象。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3、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步》。(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腐蚀()浑浊()山麓()海枯()石烂
粗糙()龟()裂刨()刮楔()形文字
2.解释词语。
踪迹:
海枯石烂:
山麓:
龟裂:
帷幕:
3.朗读课文,标清序号,说一说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4.通读全文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5.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三、初读感知
1.《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学生们给正文部分的段落标上序号,划分文章结构。
2.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3.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四、合作探究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五、拓展延伸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六、达标检测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浑浊()山麓()海枯()石烂
粗糙()龟()裂刨()刮楔()形文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②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③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④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
1.关于选段运用的说明方法,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作比较B.举例子C.下定义D.打比方
2.选段③中“旅行”一词是什么意思?若换成“到远方去”行吗?为什么?
3.“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一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冰河”能“爬“吗?这个“爬”字在句中有什么好处?
七、布置作业
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八、学习反思
时间的脚印教案3
目标:
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教学设想:
1,《时间的脚印》所说明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会觉得陌生,语文教案-时间的脚印。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听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岩石中去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3,学法。抓住两点:—是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从那里把握文章的层次;—是抓中心句、关键句,从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内容。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学生交流,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
例: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教师: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 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文章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时间的脚印教案4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它所追踪的时间脚印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在岩石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弄懂文章内容,然后理清文章思路,体味课文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一、 导入新课。(3分钟)
今天老师准备用43分种的时间,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本需要两个45分种才能学完的文章。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有)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咱们来个男女生竞赛怎么样?(好!)学习这篇课文,老师设计了许多问题,有抢答题,有必答题,希望大家认真思考,积极作答,等课结束时,咱们看看是男生得分多,还是女生得分多?(在黑板右边设立男女生积分榜)从现在开始计时,谁愿意帮老师记录这43分钟时间?(许多,指一名)你准备用什么记录这43分钟时间?(用表)这位同学想到了用表记录时间,说明表可以记录时间。同学们想一想除了表以外,可以记录时间的还有什么?(学生发言)同学们知道岩石也可以记录时间吗?(知道或不知道)同学们想知道岩石又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吗?(想)今天咱们要用43分钟学的这篇课文《时间的脚印》就是专门给大家介绍这方面的知识的。
二、 析题、介绍作者、确定学习目标(4分钟)
1、《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方法?“脚印”又是什么意思?这是一道2分抢答题。(拟人)(痕迹、印迹、踪迹)
2、一句话介绍作者:陶世龙,是*著名的科普作家。
3、这篇课文知识点很多,不可能在这么短短的43分钟面面俱到,那么咱们应重点学什么呢?还是看看编者在“预习提示”中怎么给我们“提示”的吧。大家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然后抢答(5分):从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看,应重点学本文的什么?在哪儿能体现出来?(学生抢答,教师板书并与学生共评分。)(内容: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结构:注意本文的说明层次;语言:怎样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4、“预习提示”第二段有6个词语,老师再给大家补充6个词语(刨刮、沙砾、掸去、地壳、沉淀、楔形文字)。男女生先商量,然后分别选一名**必答其中一组中的6个词语。(本题6分)(男女生读,大家评分。)课下大家把这12个词语写在作业本上并且注音解释一下,好不好?
三、 整体感知课文,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12分钟)
①抢答(2分):看是男生组还是女生组最先标出全文的段号并回答出共几段?(共31段)
②抢答(2分):看是男生还是女生组最先找出全文的独句段,共几段并分别回答出?(共9段:1、5、7、11、13、18、22、24、27)
③抢答(4分):具体分析某一独句段与上下文的关系是怎样的?(答对一段加1分,最多4分。不能重复回答。)(教师提示: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怎么承上怎么启下的?)
④必答(5分):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女生思考“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这个问题?男生思考“岩石除了记录时间外,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的问题?大家可以下位讨论,商量。(教师帮助女生概括,因为这部分是文章的难点。)小组讨论、商量概括文章内容后,每组选一名**发言。(女生:每一厘米厚的岩石便**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岩石的破坏和新生;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等。男生:看到了地壳的活动;说明了气候的变化;记录了古生物的状况;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四、 在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13分钟)
①抢答(4分):刚才找出的9个独句段,哪些有助于我们理出女生和男生思考讨论的“岩石怎样记录时间的”部分和“岩石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的部分?并说说这两部分的起止。(5段和22段;5----21;22----29。)
②抢答(2分):现在谁知道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简说理由(1—4/5----21/22—29/30--31)
③分出了全文的四大部分,并不是说我们就完全理清了文章的说明层次,我们只有理清了第二大部分和第三大部分的层次,我们才算是理清了全文的层次。下面的问题是必答题:男生负责理清第二部分的层次(15分)(教师巡回、帮助男生梳理,因为这部分的层次关系较为复杂。),女生负责理清第三部分的层次。(10分)要求:用段号表示出自己组那一部分的段与段的层次关系示意图,可以下位讨论,出来结果后,将层次关系示意图板书到黑板上(同组下面的同学可以随时到黑板上修改)。小组**发言回答时,要讲解层次关系示意图的含义。然后师生评议。
五、 分析体会文章语言:生动有趣。(8分钟)
这篇课文篇幅尽管很长,可由于层次清楚,顺序合理,我们还是能尽快熟悉内容;课文尽管有点深奥,可我们学习起来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和难懂,相反感到生动有趣:这是为什么呢?抢答题(2分)谁又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加以具体说明分析?举一例加1分。(因为运用了拟人、比喻、举例子等方法)
六、 小结(2分钟):
①总结本课时的内容;
②总结所用时间情况;
③总结男女小组得分情况
七、 布置课下思考题(1分钟)
(课上若有剩余时间,也可在课上**学生讨论):第四自然段,有的人说放在这里好,有的人说放在这里不好,还有的说这段压根就多余,没必要写,有人认为不多余。你认为如何呢?
时间的脚印教案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3.掀起广泛阅读科普读物的热潮。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办法:寓教于乐。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课堂教学中分学习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高。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它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
石上打下烙印的吗?
(一)明确目标
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习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
1.本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段。
2.朗读后教师按学习小组评价朗读的水*,然后要求大家默读,默读的过程中仍思考朗读时思考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学借助字词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词语。
腐蚀(shí):
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时间的脚印教案6
导入新课
说到化石时,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长毛象化石。老师介绍一则小资料和琥珀、长毛象化石的来历,听后你与此文的说明的内容和方法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小资料:琥珀化石只是化石中的一种。其实,化石有许多形态,有石质化石、煤化石,还有奇异的冰冻化石呢。
琥珀化石的来历:远古时,一只小昆虫正在树枝上休息。它不知道危险正在向它逼近。树脂粘住了小昆虫,将它埋进树脂的坟墓中。经过沧桑变化,裹着小昆虫的树脂被埋入土中,又经过漫长的岁月,树脂变成化石,这就是琥珀化石。
冰冻化石:在距今1万多年前,现在属于***的广阔土地上,生活着许多长着长毛的猛犸。一天,一头猛犸在暴风雨中跌下山崖,被埋进了厚厚的冰雪之中,冰冻起来。当这头猛犸被科学家发掘出来时,它身上的毛发皮肤都还完好如初呢。
(一)明确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方法,知其作用。
2.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复习说明文的特点。
在大家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重申强调: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一种文章体裁。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理作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以知识。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2.初学说明文的同学,容易产生说明文与记叙文文体的混淆,同学们能从写作意图、文章主要内容和主要表达方式三方面来辨析一下吗?
采用小组争答的形式,看哪位同学答的快而准:
(1)从写作意图上看,说明文的目的在于说明事物,使人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等得到较清晰的了解;记叙文则通过写景、状物、写人、记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教育人的目的。总之,说明文要授人以知,而记叙文要以情感人。
(2)从文章主要内容上看,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为主要内容,说明文则是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3)从文章的表达方法看,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抒情和议论。说明文则主要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抒情。说明文中的叙述,一般只用概述的方法,叙述是为说明服务的,因而不能运用艺术想像和夸张,叙述的重点必须与说明要点一致。说明文中也有描述的方法,但不同于记叙文中的描述。
时间的脚印教案7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 体会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 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
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屏幕显示)
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四、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 “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大屏幕显示)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五、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六、结束语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七、作业
1.找出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短文。
时间的脚印教案8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
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
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四、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
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大屏幕显示)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五、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六、结束语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七、作业
1.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时间的脚印教案9
目标:
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教学设想:
1,所说明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会觉得陌生。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听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岩石中去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3,学法。抓住两点:—是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从那里把握文章的层次;—是抓中心句、关键句,从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内容。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学生交流,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
例: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教师: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 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文章科普小品,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下面我们来速读,一起解决三个问题:
1、跳读:贴标题。
我这里有4个小标题,“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读懂记录,造福人类”。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3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时间漫谈”。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2、寻读,说过渡。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怎么说?这样说:“……”是过渡段,它表明“……”。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是过渡段,它表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3、扫读,讲故事。
这篇文章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请你扫读课文三、四部分,讲述一个岩石中的故事。如:如果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三、**说读活动(25分钟)
1、介绍方法:本文作者运用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方法,将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下面请同学们分组探寻你认为值得借鉴的写法,并用“好在……因为……”的句式说话,向全班同学汇报你的发现。
2、教师示例:如:好在“课文开头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因为“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且层次清晰”。
3、学生活动:(分小组活动)
4、集体交流:(学生述说,老师即兴点评)
三、学生积累(5分钟)
1、摘抄雅词:二字雅词、四字雅词
2、摘抄美句: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3、抄背文前小诗:
附: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跳读:贴标题
寻读,说过渡
扫读,讲故事
说读 学写法
时间的脚印教案10
一、情境引领
同学们,很高兴认识大家。下面由我和大家度过愉快的40分钟。提到时间, 从古至今,关于它的话题很多。孔子面对滔滔东流的河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齐白石要求自己做到“不教一日闲过”;莎士比亚告诫人们“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毫无疑问,这些见解都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而从客观上探索“时间”的话题并不多见,至于“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这样的话题,更是闻所未闻。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时间的脚印》,请陶世龙先生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陶世龙。(点击下一页)
二、走近作者
陶世龙,被*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1929年生于四川省安岳县。毕业于**大学地质系。
三、出示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
2、欣赏品味: 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3、能力目标: 培养阅读表达的能力。
四、课前热身
教师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下列***字注音: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粗糙(cāo) 龟裂(jūn) 楔形(xiē)
我让班长同学读一读这些字词。他读得很好,下面我们一齐读两遍。
五、要点探究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0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下面我们来速读,用5分钟的时间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要求: 速读课文,**自主完成问题。
1、 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不含小诗)明确:共30个自然段。
2、 贴标题,了解课文的说明层次。
我这里有四个小标题,“岩石是时间的脚印”、 “岩石的毁灭与新生”、“岩石是无字的史书”、“岩石领我们找宝藏”。 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4自然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石头是时间的脚印”。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一、岩石是时间的脚印 (1——4自然段)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话 题: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重要的一种记时方式。
二、 岩石的毁灭与新生(5——20自然段)岩石记录时间之一:毁灭与新生。
三、 岩石是无字的史书(21——28自然段)岩石记录时间之二:无字的史书。
四、 岩石领我们找宝藏(29——30自然段) 我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3、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通过贴标题,我们了解课文的说明层次。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我们全班推荐一个朗读水*比较高的同学读一下最后一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迁移内容看时间而定是否讲解)
迁移: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已远不是这样单纯的用意了,那是什么?
1)、读懂岩石之书,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在外太空寻找可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
2)、读懂岩石之书,我们也可以了解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灾难,为将来地球将要遇到的灾难做好尽可能充分的准备。
3)、了解各种生命的进化和**的过程,是人和大自然中其他生物**相处。等等。
六、亮点探究
精读课文,用8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四个问题。
1、分析这篇文章标题的特点。新颖别致的标题
时间有脚印,可见这个标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根据预习,我们知道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指——时间的记录,将石头对时间的记录说成是时间的脚印,可见标题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
2、谈谈《时间伯伯》的作用。 别具一格的题记
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土其的小诗《时间伯伯》?
选择高土其的《时间伯伯》一诗作题记,既可以引导读者进入文章介绍的知识,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了下文,还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无论人类有史以来,还是史前无人之时。
3、找出课文生动有趣的句子。 生动有趣的语言
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
“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
1)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同时把“岩石”的被动和无奈表现得令人同情。
2)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三个并列短句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
挡的威力。排比、拟人手法加上极富特点的动词的巧妙运用,把‘“狂风’”“洪水”“冰河”来的情状表现得惟妙惟肖。
3)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说“笨重的石块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4)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形成的过程。
这些句子,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文中类似的句子随处可见,值得细细品味。
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请同学们就此思考、讨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学生所举例句不作限制,只要分析得有理有据即可。
(1)准确性、严密性。
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这里如果去掉“据计算”、“大约”,就大武断,而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科学方法再精确也毕竟是推测而不能确知,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语言准确、严密。
(2)生动有趣。
①拟人化写法的大量运用。
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狂风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如此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岩石受“攻击”的画面,甚至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岩石不堪众多因素的“攻击”慢慢“烂”下去的“痛苦”。
②比喻形象贴切。
如“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将冰河的移动比喻成铁帚扫过地面,足见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③有些词语引人兴致。
如“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俨然智者打开了有趣故事的大门。“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更让人感到亲切,“海枯石烂”常被人用来表达深厚的情谊永远不会改变,此处则让人浮想联翩,更急切想读下文。说明的内容告一段落,在进行整体总结之前写道:“瞧!”仿佛拉了一段家常,在结束前提醒读者,本文前面说明了什么,后面还有什么需要说明。
4、找出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过渡自然的段落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教师明确:
1)、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引申到自然界中,总启下文,引出文章要说明的对象:岩石是怎样被自然界中的各种因素改变着,由此记载下时间的。)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开启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这个独句段总括了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历程。
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承上启下,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启下,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承上,化石的作用;启下,进一步说明化石是怎样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的。)
当然,这些对文章内容有引领、概括作用的语句,也多见于一些段落的开头,如:第25自然段的开头“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 第28自然段的开头“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抓住这些语句,就能把握这些语句所在段落的内容。
七、疑点探究
跳读课文,小组讨论完成问题。介绍“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了主旨?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订正: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这是一个有争论价值的议题,说偏离主旨或没有偏离主旨,都可以找出一些理由。从作者的思路看,这一段是插叙,由前面谈到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然后下一段,再从比较的角度提出问题,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这样分析,就不能说这一段偏离了主旨。从相反的思路看,因为上文谈到人们已经想出了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关于**故宫铜壶滴漏的叙述也可以放在这里说,不必在后面提及。另外,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接下一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在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这样看来,这一段插叙多少有些游离主题。对这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具有等价性。学生的回答,也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八、拓展迁移
1、 大自然中还保存了哪些有关时间的记录?
动植物的化石、鹿茸、树木的年轮、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
2、 我们能否有意让时间留下的脚印,使生活更有意义?
给家庭成员过生日;制作成长记录册??
九、归纳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岩石原来也能记下时间,其实岂止岩石?大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是一部蕴含深刻内容的史书。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十、布置作业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2、在课后阅读、搜集、了解一些有关岩石、地球的知识。
时间的脚印教案10篇扩展阅读
时间的脚印教案10篇(扩展1)
——《时间的脚印》教案10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1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
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
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四、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
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大屏幕显示)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五、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六、结束语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七、作业
1.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时间的脚印》教案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3、掀起广泛阅读科普读物的热潮。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办法:寓教于乐。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课堂教学中分学习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高。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它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
石上打下烙印的吗?
(一)明确目标
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习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
1、本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段。
2、朗读后教师按学习小组评价朗读的水*,然后要求大家默读,默读的过程中仍思考朗读时思考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学借助字词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词语。
腐蚀(shí):
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时间的脚印》教案3
目标:
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设想: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①请同学们一起说,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时间的脚印》(板书)
②时间有脚印,可见这个标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根据预习,我们知道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指——时间的记录,将石头对时间的记录说成是时间的脚印,可见标题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颐抢此俣粒一起解决三个问题?
1、跳读:贴标题。
我这里有五个小标题,“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读懂记录,造福人类”。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5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时间漫谈”。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2、寻读,说过渡。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怎么说?这样说:“……”是过渡段,它表明“……”。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是过渡段,它表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3、扫读,讲故事。
这篇文章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请你扫读课文三、四部分,讲述一个岩石中的故事。如:如果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三、**说读活动(25分钟)
1、介绍方法:本文作者运用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方法,将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下面请同学们分组探寻你认为值得借鉴的写法,并用“好在……因为……”的句式说话,向全班同学汇报你的发现。
2、教师示例:如:好在“课文开头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因为“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且层次清晰”。
3、学生活动:(分小组活动)
4、集体交流:(学生述说,老师即兴点评)
三、学生积累(5分钟)
1、摘抄雅词:二字雅词、四字雅词
2、摘抄美句: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3、抄背小诗:
附: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跳读:贴标题
寻读,说过渡
扫读,讲故事
《时间的脚印》教案4
【教学目标】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3、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两件物品)
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印》。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特别是“龟裂”和“楔形”。(齐读)
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读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3、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文中的重要语句,读后完成下列填空题:
从()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4、那么,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举例回答。教师小结: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三、质疑并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为什么要接着写一段介绍**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我觉得这一部分可以删去。对此说法,同学们可以**发表意见,但须言之成理。
四、课堂反馈
1、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作者却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说说你的具体感受。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就使无形的时间有形化了,既生动形象又很准确。
2、本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除了可以把岩石比做时间的脚印外,还可以比作什么?请大家拿起笔,把想到的句子写下来,全班交流。学生发言。
3、教师引导:我也想了几个比喻,可能不如同学们写的好。我说一说,作为抛砖引玉好吗?岩石是历史的证人。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岩石是内蕴丰富的书。
(同步播放幻灯)
4、再次讨论,学生发言。
五、结语及课外作业
1、岩石是时间的脚印,她讲述光阴的故事。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勤奋学习。最后,让我们齐读高士奇爷爷的诗《时间伯伯》。
2、课外作业:在课后阅读、搜集、了解一些有关岩石、地球的知识。
【学生**备案】
1、“砾岩”是什么东西?(播放岩石分类表)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岩的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今天我们见到的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2、什么是化石?(播放地质年表)
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骸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三叶虫是生活在距今约5.7亿年前的寒武纪的海洋生物。
3、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是什么意思?(播放地质年表)
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是地质学上的一种时间划分,是依据生物、气候的演化来划分的。
《时间的脚印》教案5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
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
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四、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
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大屏幕显示)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五、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六、结束语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七、作业
1、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时间的脚印》教案6
教学目标
1、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逻辑说明顺序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3、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逻辑说明顺序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难点:
学习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钟表、高山、岩石的图片。
同学们,现在我们记录时间的工具主要有钟表、日历等。大自然经过亿万年的变化,给大地带来了沧海桑田的巨大改变,时间的更迭带来自然界事物面貌的改变。因此,我们可以从自然界事物面貌的改变推测出时间的更迭。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时间的脚印》,了解一下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二、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其他学生补充点评。
**课件
1、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大学地质系学习,1951年到**市团委机关工作,次年参与建立**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地质学史研究室**,图书馆馆长等职。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2、字音词语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浑浊()山麓()海枯石烂()
粗糙()龟裂()刨刮()楔形文字()
(2)解释下面词语。
踪迹:
海枯石烂:
腐蚀:
浑浊:
楔形文字:
参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páo)楔形文字(xiē)
(2)解释词语。
踪迹:行动所留下可察觉的形迹。
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历史久远,万物已变。用于盟誓,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腐蚀:指(包括金属和非金属)在周围介质(水、空气、酸、碱、盐、溶剂等)作用下产生损耗与破坏的过程。
浑浊:指由于沉淀或沉积物而混浊不清。
楔形文字:这是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是由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所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3、阅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并概括层次大意。
参考
第一部分(1-4):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话题: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重要的一种记时方式。
第二部分(5-30):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5-22):岩石的破坏和生成。
第二层(23-30):岩石上保存着历史痕迹。
第三部分(31-32):读懂大自然记录,造福人类。
三、局部探究
阅读课文,重点段落可播放音频课文,圈画重要语句,探究下面问题。
**课件
(一)理解说明内容
1、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儿童诗《时间伯伯》,有何作用?
参考:引起下文,引出说明对象,说明时间每时每刻都在向前走;引用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明确。
参考:
(1)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2)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
3、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了解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参考:主要讲了岩石的形成过程,岩石的生成变化可以记录时间。通过研究岩石,我们可以了解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的大量心血,引导我们寻找“地下的宝库”,更好得为人类造福。
(二)理清说明顺序
本文说明的思路是怎样的?什么说明顺序?试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明确。
参考:
(1)本文说明的思路是:引出话题(岩石是可以记录时间的)——具体说明(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实际作用(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可以为人类造福)。
(2)逻辑顺序。
小结:本文先列举现象,时间在向前走,铜壶、岩石可以记录时间;然后具体说明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最后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即为逻辑顺序。运用这种说明顺序,合乎人们的认知规律;便于人们读懂课文,了解作者所讲的科学道理。
(三)体会生动的说明语言
作者在说明科学道理的过程中,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语言也力求作到生动,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示例:“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把石块和轻小的沙砾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笨重的石块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师生互评。
四、总结拓展
总结:学生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参考:
①介绍了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②运用了逻辑顺序加以说明;
③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拓展:谈谈学习这篇文章获得的启示
参考:大自然一切现象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同学们在*时要养成注意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探索精神,更好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五、作业设计
1、课外阅读陶世龙的《揭开大地的秘密》,深入了解科普文的特点。
2、运用逻辑顺序,介绍一种自然现象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说明文。
可参考同步学案、悦读世界
六、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说明思路:引出话题——具体说明——实际作用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语言:生动有趣
《时间的脚印》教案7
目标:
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教学设想:
1,《时间的脚印》所说明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会觉得陌生,。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听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岩石中去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3,学法。抓住两点:—是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从那里把握文章的层次;—是抓中心句、关键句,从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内容。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学生交流,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
例: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教师: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文章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时间的脚印》教案8
课型:自读课
课时安排:两课时
内容安排:第一课时:
1.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划分文章层次
3.浏览网页,自己查找相关文章,了解课文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画岩石记录时间的循环图和了解关键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对文章观点和结论的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3.我们自己怎样记录时间,使人生过得有意义。
教学活动:
1.画图和概括活动。
2.质疑求解活动。
3.迁移扩展活动。
教学过程:
板块一:理解文章的内容。
(一)文章题目《时间的脚印》所提的“时间”是指“地质时间”,那么
1.哪些段落提到了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
2.岩石又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请大家自读课文,画一个岩石记录时间的循环图。
(二)1。岩石除记录时间外,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哪些段落提到了这些内容?
2.你找到的句子在段落中都起了什么作用?(段落中心句、承上启下句)
3.出一个段落,让学生补出承上启下句或段落中心句。
板块二:对课文的观点和结论质疑。
(一)本文写于50年代,作者认为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是什么?(找矿),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以远不是这样单纯的用意了,那是什么?
(比如:1。读懂岩石之书,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在外太空寻找可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
2.读懂岩石之书,我们也可以了解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灾难,为将来地球将要遇到的灾难做好尽可能充分的准备。
3.了解各种生命的进化和**的过程,是人和大自然中其他生物**相处。等等。)
(二)岩石都有哪些种类?是所有的岩石都能记录时间么?
(三)我们推测地球年龄的依据是什么?是否科学?
板块三:迁移扩展活动。
(一)课文提到的时间是地质时间,那是靠岩石记录的。我们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感到时间的流逝的?有没有什么印记?
(二)我们能否有意让时间留下的脚印,使生活更有意义?
(给家庭成员过生日;制作成长记录册……)
《时间的脚印》教案9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四、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大屏幕显示)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五、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六、结束语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七、作业
1.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时间的脚印》教案10
目标:
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教学设想:
1,《时间的脚印》所说明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会觉得陌生,语文教案-时间的脚印。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听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岩石中去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3,学法。抓住两点:—是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从那里把握文章的层次;—是抓中心句、关键句,从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内容。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学生交流,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
例: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教师: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 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文章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时间的脚印教案10篇(扩展2)
——《时间的脚印》教案10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1
目标:
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
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
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设想:
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
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①请同学们一起说,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时间的脚印》(板书)
②时间有脚印,可见这个标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根据预习,我们知道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指——时间的记录,将石头对时间的记录说成是时间的脚印,可见标题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颐抢此俣粒?黄鸾饩鋈?鑫侍猓?
1、跳读:贴标题。
我这里有五个小标题,“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读懂记录,造福人类”。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5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时间漫谈”。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2、寻读,说过渡。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怎么说?这样说:“……”是过渡段,它表明“……”。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是过渡段,它表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3、扫读,讲故事。
这篇文章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请你扫读课文三、四部分,讲述一个岩石中的故事。如:如果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三、**说读活动(25分钟)
1、介绍方法:本文作者运用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方法,将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下面请同学们分组探寻你认为值得借鉴的写法,并用“好在……因为……”的句式说话,向全班同学汇报你的发现。
2、教师示例:如:好在“课文开头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因为“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且层次清晰”。
3、学生活动:(分小组活动)
4、集体交流:(学生述说,老师即兴点评)
四、学生积累(5分钟)
1、摘抄雅词:二字雅词、四字雅词
2、摘抄美句: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3、抄背小诗:
附: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跳读:贴标题
寻读,说过渡
扫读,讲故事
《时间的脚印》教案2
教学目的
1 .整体感知课文,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5.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2.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3.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自读一质疑一释疑一练习。
2.自读课文一讨论问题。
**设计
可用投影仪展示介绍岩石构造知识的一些画面,还可用多**课件显示岩石从分化再到重新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直观生动的感受。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读设计
从古至今,关于时间的话题很多。孔子面对滔滔东流的河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时间就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齐白石要求自己做到“不教一日闲过”;莎士比亚告诫人们“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培根认为“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梅森指出“不守时间就是没有道德”。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在各行各业取得卓越成就的人,都针对“时间”发表过自己独特的见解。毫无疑问,这些见解都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而从客观上探索“时间”的话题并不多见,至于“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这样的话题,更是闻所未闻。这堂课,就请阔世龙先生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板书“时间的脚印”。
(解说:从中外名人谈时间的话题开始,引出如何寻找人类史前“时间的踪迹”这个课文所要说明的核心问题,进而导入新课,显得自然,既可增强学生的时间意识,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l)读课文,消灭字词障碍。
①掌握下列词语,注意加点的字的读音。
腐蚀( )浑( )浊 山麓( )粗糙 ) 龟 裂海枯 )石烂
②辨析下列各字,注意其与括号内的字的区别,防止误读、误写。 砂(沙)旅(族)掸(掸、蝉、婵) 拂(佛)砾(栋、跞、砾) 炎(严)热光滑(华)
③掌握下列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和用法。藏CAng隐藏zAng宝藏壳kE贝壳qiAo地壳重ZhOng重新ZhOog重压龟GUI乌龟JUN龟裂 (解说:这一步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使用工具书,**思考并解答,确有疑难,教师点拨解疑。此举意在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等学习能力。)
(2)内容与形式*。
在通读全文,整体思考的基础上,理清本文说明的层次。
全文共3 0个自然段(不包括作者在题记中引用的高士其的诗《时间伯伯》),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l~4段)概括介绍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部分(第5~28段)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又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5、6段)总说岩石由被破坏到重新生成的过程。
第二层(第7—16段)分说岩石遭破坏被分解为泥沙的过程(即“石烂”的过程)。
第三层(第17-28段)分说泥沙形成岩石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部分(第29、30段)照应开头,说明辨别岩石中留下的“时间的脚印”之难,意义之重大。
(解说:设计上述内容,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调动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更好、更有效地掌握本文的学习重点。)
2课堂训练。
1)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①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着它,严寒的霜雪_着它,风.着它,雨__着它……
②狂风__来了,洪水__来了,冰河_来了……
③而在读懂以后,_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2)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段落,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
(解说:以上课堂训练(1)的目的是通过完成填空练习使学生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训练(2)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在结构文章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课堂小结。
(解说: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学生在研习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对好的现象进行表扬、给予鼓励,对不良现象要逐一指出,并要求改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的目的。)
四、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体会其生动有趣的语言。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具体研习课文
1.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
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订正: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说:这是课后练习中的一 道题,目的是让学生体 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且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2.从文中不难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会不会喧宾夺主从而对说明对象有所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渐成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打基础作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
(解说:这是本文的难点之一,设计此题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运动的规律,从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之二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请结合课文回答。
学生快速测览课文后回答,教师明确: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面一样*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
(解说:这是文章的又一难点,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结合课文谈谈“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讨论后明确:“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或“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解说: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之一,意在提高学生对地质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兴趣。)
三、欣赏品味
作为一篇科普作品,本文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从形式到内容再到语言表达等方面尽量靠近读者,使读者愿意读、喜欢读。首先,从形式上看,拟人化的题目,别具一格的题记和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内容生动具体的正文,相互映衬,浑然一体。尤其是选择高土其的《时间伯伯》一诗作题记,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了下文,还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无论人类有史以来,还是史前无人之时。其次,从内容上看,说明具体、全面。如说到山野里的岩石可以记录时间时,顺便提及**故宫的“铜壶滴漏”。介绍岩石生成过程中如何留下时间的踪迹,却先交代岩石的毁坏、分解过程等,不断开阔读者视野,使人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再次,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地运用拟人化的写法,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把“岩石”的被动和无奈表现得令人同情。“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的排比、拟人手法加上极富特点的动词的巧妙运用,把‘“狂风’”“洪水”“冰河”来的情状表现得惟妙惟肖。文中类似的句子随处可见,值得细细品味。
四、课堂总结
1.总结两节课的教学内容。
2总结学生的学习表现。
3总结学习方法。
(解说:课堂总结便于学生对课文h容的整体把握,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用已有的学习方法指导今后的学习。) 五、布置作业 学完这篇课文,你是否对岩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试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首小诗或散文,抒发一下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解说:本设计直观、形象地反映了岩石造破坏分解成泥沙,再由泥沙胶结成岩石的过程,便于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时间的脚印》教案3
目标:
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教学设想:
1,所说明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会觉得陌生。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听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岩石中去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3,学法。抓住两点:—是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从那里把握文章的层次;—是抓中心句、关键句,从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内容。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学生交流,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
例: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教师: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 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文章科普小品,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下面我们来速读,一起解决三个问题:
1、跳读:贴标题。
我这里有4个小标题,“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读懂记录,造福人类”。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3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时间漫谈”。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2、寻读,说过渡。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怎么说?这样说:“……”是过渡段,它表明“……”。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是过渡段,它表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3、扫读,讲故事。
这篇文章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请你扫读课文三、四部分,讲述一个岩石中的故事。如:如果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三、**说读活动(25分钟)
1、介绍方法:本文作者运用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方法,将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下面请同学们分组探寻你认为值得借鉴的写法,并用“好在……因为……”的句式说话,向全班同学汇报你的发现。
2、教师示例:如:好在“课文开头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因为“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且层次清晰”。
3、学生活动:(分小组活动)
4、集体交流:(学生述说,老师即兴点评)
三、学生积累(5分钟)
1、摘抄雅词:二字雅词、四字雅词
2、摘抄美句: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3、抄背文前小诗:
附: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跳读:贴标题
寻读,说过渡
扫读,讲故事
说读 学写法
《时间的脚印》教案4
目标:
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教学设想:
1,所说明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会觉得陌生。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听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岩石中去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3,学法。抓住两点:—是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从那里把握文章的层次;—是抓中心句、关键句,从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内容。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学生交流,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
例: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教师: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 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文章科普小品,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下面我们来速读,一起解决三个问题:
1、跳读:贴标题。
我这里有4个小标题,“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读懂记录,造福人类”。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3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时间漫谈”。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2、寻读,说过渡。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怎么说?这样说:“……”是过渡段,它表明“……”。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是过渡段,它表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3、扫读,讲故事。
这篇文章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请你扫读课文三、四部分,讲述一个岩石中的故事。如:如果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三、**说读活动(25分钟)
1、介绍方法:本文作者运用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方法,将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下面请同学们分组探寻你认为值得借鉴的写法,并用“好在……因为……”的句式说话,向全班同学汇报你的发现。
2、教师示例:如:好在“课文开头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因为“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且层次清晰”。
3、学生活动:(分小组活动)
4、集体交流:(学生述说,老师即兴点评)
学生积累(5分钟)
1、摘抄雅词:二字雅词、四字雅词
2、摘抄美句: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3、抄背文前小诗:
《时间的脚印》教案5
目标:
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
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
①文章较长;
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教学设想:
1、《时间的脚印》所说明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会觉得陌生,语文教案-时间的脚印。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听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岩石中去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3、学法。抓住两点:—是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从那里把握文章的层次;—是抓中心句、关键句,从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内容。
课时:
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学生交流,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
例: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教师: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 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文章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时间的脚印》教案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3.掀起广泛阅读科普读物的热潮。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办法:寓教于乐。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课堂教学中分学习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高。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它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
石上打下烙印的吗?
(一)明确目标
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习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
1.本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段。
2.朗读后教师按学习小组评价朗读的水*,然后要求大家默读,默读的过程中仍思考朗读时思考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学借助字词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词语。
腐蚀(shí):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时间的脚印》教案7
课型:
自读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
1.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划分文章层次
3.浏览网页,自己查找相关文章,了解课文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画岩石记录时间的循环图和了解关键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对文章观点和结论的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3、我们自己怎样记录时间,使人生过得有意义。
教学活动:
1、画图和概括活动。
2、质疑求解活动。
3、迁移扩展活动。
教学过程:
板块一:理解文章的内容。
(一)文章题目《时间的脚印》所提的“时间”是指“地质时间”,那么
1、哪些段落提到了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
2、岩石又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请大家自读课文,画一个岩石记录时间的循环图。
(二)1、岩石除记录时间外,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哪些段落提到了这些内容?
2、你找到的句子在段落中都起了什么作用?(段落中心句、承上启下句)
3、出一个段落,让学生补出承上启下句或段落中心句。
板块二:对课文的观点和结论质疑。
(一)本文写于50年代,作者认为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是什么?(找矿),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以远不是这样单纯的用意了,那是什么?
(比如:1、读懂岩石之书,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在外太空寻找可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
2、读懂岩石之书,我们也可以了解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灾难,为将来地球将要遇到的灾难做好尽可能充分的准备。
3、了解各种生命的进化和**的过程,是人和大自然中其他生物**相处。等等。)
(二)岩石都有哪些种类?是所有的岩石都能记录时间么?
(三)我们推测地球年龄的依据是什么?是否科学?
板块三:迁移扩展活动。
(一)课文提到的时间是地质时间,那是靠岩石记录的。我们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感到时间的流逝的?有没有什么印记?
(二)我们能否有意让时间留下的脚印,使生活更有意义?
(给家庭成员过生日;制作成长记录册……)
《时间的脚印》教案8
课型:自读课
课时安排:两课时
内容安排:第一课时:
1.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划分文章层次
3.浏览网页,自己查找相关文章,了解课文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画岩石记录时间的循环图和了解关键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对文章观点和结论的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3.我们自己怎样记录时间,使人生过得有意义。
教学活动:
1.画图和概括活动。
2.质疑求解活动。
3.迁移扩展活动。
教学过程:
板块一:理解文章的内容。
(一)文章题目《时间的脚印》所提的“时间”是指“地质时间”,那么
1.哪些段落提到了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
2.岩石又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请大家自读课文,画一个岩石记录时间的循环图。
(二)1。岩石除记录时间外,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哪些段落提到了这些内容?
2.你找到的句子在段落中都起了什么作用?(段落中心句、承上启下句)
3.出一个段落,让学生补出承上启下句或段落中心句。
板块二:对课文的观点和结论质疑。
(一)本文写于50年代,作者认为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是什么?(找矿),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以远不是这样单纯的用意了,那是什么?
(比如:1。读懂岩石之书,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在外太空寻找可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
2.读懂岩石之书,我们也可以了解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灾难,为将来地球将要遇到的灾难做好尽可能充分的准备。
3.了解各种生命的进化和**的过程,是人和大自然中其他生物**相处。等等。)
(二)岩石都有哪些种类?是所有的岩石都能记录时间么?
(三)我们推测地球年龄的依据是什么?是否科学?
板块三:迁移扩展活动。
(一)课文提到的时间是地质时间,那是靠岩石记录的。我们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感到时间的流逝的?有没有什么印记?
(二)我们能否有意让时间留下的脚印,使生活更有意义?
(给家庭成员过生日;制作成长记录册……)
《时间的脚印》教案9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四、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大屏幕显示)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五、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六、结束语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七、作业
1.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时间的脚印》教案10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四、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大屏幕显示)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五、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六、结束语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七、作业
1.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时间的脚印教案10篇(扩展3)
——《时间的脚印》教案10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1
教学目的
1 .整体感知课文,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5.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2.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3.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自读一质疑一释疑一练习。
2.自读课文一讨论问题。
**设计
可用投影仪展示介绍岩石构造知识的一些画面,还可用多**课件显示岩石从分化再到重新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直观生动的感受。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读设计
从古至今,关于时间的话题很多。孔子面对滔滔东流的河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时间就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齐白石要求自己做到“不教一日闲过”;莎士比亚告诫人们“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培根认为“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梅森指出“不守时间就是没有道德”。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在各行各业取得卓越成就的人,都针对“时间”发表过自己独特的见解。毫无疑问,这些见解都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而从客观上探索“时间”的话题并不多见,至于“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这样的话题,更是闻所未闻。这堂课,就请阔世龙先生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板书“时间的脚印”。
(解说:从中外名人谈时间的话题开始,引出如何寻找人类史前“时间的踪迹”这个课文所要说明的核心问题,进而导入新课,显得自然,既可增强学生的时间意识,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l)读课文,消灭字词障碍。
①掌握下列词语,注意加点的字的读音。
腐蚀( )浑( )浊 山麓( )粗糙 ) 龟 裂海枯 )石烂
②辨析下列各字,注意其与括号内的字的区别,防止误读、误写。 砂(沙)旅(族)掸(掸、蝉、婵) 拂(佛)砾(栋、跞、砾) 炎(严)热光滑(华)
③掌握下列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和用法。藏CAng隐藏zAng宝藏壳kE贝壳qiAo地壳重ZhOng重新ZhOog重压龟GUI乌龟JUN龟裂 (解说:这一步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使用工具书,**思考并解答,确有疑难,教师点拨解疑。此举意在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等学习能力。)
(2)内容与形式*。
在通读全文,整体思考的基础上,理清本文说明的层次。
全文共3 0个自然段(不包括作者在题记中引用的高士其的诗《时间伯伯》),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l~4段)概括介绍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部分(第5~28段)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又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5、6段)总说岩石由被破坏到重新生成的过程。
第二层(第7—16段)分说岩石遭破坏被分解为泥沙的过程(即“石烂”的过程)。
第三层(第17-28段)分说泥沙形成岩石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部分(第29、30段)照应开头,说明辨别岩石中留下的“时间的脚印”之难,意义之重大。
(解说:设计上述内容,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调动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更好、更有效地掌握本文的学习重点。)
2课堂训练。
1)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①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着它,严寒的霜雪_着它,风.着它,雨__着它……
②狂风__来了,洪水__来了,冰河_来了……
③而在读懂以后,_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2)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段落,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
(解说:以上课堂训练(1)的目的是通过完成填空练习使学生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训练(2)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在结构文章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课堂小结。
(解说: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学生在研习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对好的现象进行表扬、给予鼓励,对不良现象要逐一指出,并要求改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的目的。)
四、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体会其生动有趣的语言。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具体研习课文
1.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
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订正: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说:这是课后练习中的一 道题,目的是让学生体 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且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2.从文中不难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会不会喧宾夺主从而对说明对象有所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渐成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打基础作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
(解说:这是本文的难点之一,设计此题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运动的规律,从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之二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请结合课文回答。
学生快速测览课文后回答,教师明确: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面一样*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
(解说:这是文章的又一难点,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结合课文谈谈“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讨论后明确:“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或“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解说: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之一,意在提高学生对地质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兴趣。)
三、欣赏品味
作为一篇科普作品,本文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从形式到内容再到语言表达等方面尽量靠近读者,使读者愿意读、喜欢读。首先,从形式上看,拟人化的题目,别具一格的题记和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内容生动具体的正文,相互映衬,浑然一体。尤其是选择高土其的《时间伯伯》一诗作题记,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了下文,还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无论人类有史以来,还是史前无人之时。其次,从内容上看,说明具体、全面。如说到山野里的岩石可以记录时间时,顺便提及**故宫的“铜壶滴漏”。介绍岩石生成过程中如何留下时间的踪迹,却先交代岩石的毁坏、分解过程等,不断开阔读者视野,使人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再次,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地运用拟人化的写法,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把“岩石”的被动和无奈表现得令人同情。“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的排比、拟人手法加上极富特点的动词的巧妙运用,把‘“狂风’”“洪水”“冰河”来的情状表现得惟妙惟肖。文中类似的句子随处可见,值得细细品味。
四、课堂总结
1.总结两节课的教学内容。
2总结学生的学习表现。
3总结学习方法。
(解说:课堂总结便于学生对课文h容的整体把握,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用已有的学习方法指导今后的学习。) 五、布置作业 学完这篇课文,你是否对岩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试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首小诗或散文,抒发一下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解说:本设计直观、形象地反映了岩石造破坏分解成泥沙,再由泥沙胶结成岩石的过程,便于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时间的脚印》教案2
一、情境引领
同学们,很高兴认识大家。下面由我和大家度过愉快的40分钟。提到时间, 从古至今,关于它的话题很多。孔子面对滔滔东流的河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齐白石要求自己做到“不教一日闲过”;莎士比亚告诫人们“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毫无疑问,这些见解都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而从客观上探索“时间”的话题并不多见,至于“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这样的话题,更是闻所未闻。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时间的脚印》,请陶世龙先生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陶世龙。(点击下一页)
二、走近作者
陶世龙,被*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1929年生于四川省安岳县。毕业于**大学地质系。
三、出示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
2、欣赏品味: 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3、能力目标: 培养阅读表达的能力。
四、课前热身
教师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下列***字注音: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粗糙(cāo) 龟裂(jūn) 楔形(xiē)
我让班长同学读一读这些字词。他读得很好,下面我们一齐读两遍。
五、要点探究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0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下面我们来速读,用5分钟的时间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要求: 速读课文,**自主完成问题。
1、 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不含小诗)明确:共30个自然段。
2、 贴标题,了解课文的说明层次。
我这里有四个小标题,“岩石是时间的脚印”、 “岩石的毁灭与新生”、“岩石是无字的史书”、“岩石领我们找宝藏”。 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4自然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石头是时间的脚印”。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一、岩石是时间的脚印 (1——4自然段)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话 题: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重要的一种记时方式。
二、 岩石的毁灭与新生(5——20自然段)岩石记录时间之一:毁灭与新生。
三、 岩石是无字的史书(21——28自然段)岩石记录时间之二:无字的史书。
四、 岩石领我们找宝藏(29——30自然段) 我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3、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通过贴标题,我们了解课文的说明层次。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我们全班推荐一个朗读水*比较高的同学读一下最后一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迁移内容看时间而定是否讲解)
迁移: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已远不是这样单纯的用意了,那是什么?
1)、读懂岩石之书,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在外太空寻找可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
2)、读懂岩石之书,我们也可以了解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灾难,为将来地球将要遇到的灾难做好尽可能充分的准备。
3)、了解各种生命的进化和**的过程,是人和大自然中其他生物**相处。等等。
六、亮点探究
精读课文,用8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四个问题。
1、分析这篇文章标题的特点。新颖别致的标题
时间有脚印,可见这个标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根据预习,我们知道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指——时间的记录,将石头对时间的记录说成是时间的脚印,可见标题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
2、谈谈《时间伯伯》的作用。 别具一格的题记
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土其的小诗《时间伯伯》?
选择高土其的《时间伯伯》一诗作题记,既可以引导读者进入文章介绍的知识,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了下文,还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无论人类有史以来,还是史前无人之时。
3、找出课文生动有趣的句子。 生动有趣的语言
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
“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
1)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同时把“岩石”的被动和无奈表现得令人同情。
2)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三个并列短句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
挡的威力。排比、拟人手法加上极富特点的动词的巧妙运用,把‘“狂风’”“洪水”“冰河”来的情状表现得惟妙惟肖。
3)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说“笨重的石块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4)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形成的过程。
这些句子,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文中类似的句子随处可见,值得细细品味。
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请同学们就此思考、讨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学生所举例句不作限制,只要分析得有理有据即可。
(1)准确性、严密性。
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这里如果去掉“据计算”、“大约”,就大武断,而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科学方法再精确也毕竟是推测而不能确知,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语言准确、严密。
(2)生动有趣。
①拟人化写法的大量运用。
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狂风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如此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岩石受“攻击”的画面,甚至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岩石不堪众多因素的“攻击”慢慢“烂”下去的“痛苦”。
②比喻形象贴切。
如“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将冰河的移动比喻成铁帚扫过地面,足见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③有些词语引人兴致。
如“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俨然智者打开了有趣故事的大门。“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更让人感到亲切,“海枯石烂”常被人用来表达深厚的情谊永远不会改变,此处则让人浮想联翩,更急切想读下文。说明的内容告一段落,在进行整体总结之前写道:“瞧!”仿佛拉了一段家常,在结束前提醒读者,本文前面说明了什么,后面还有什么需要说明。
4、找出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过渡自然的段落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教师明确:
1)、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引申到自然界中,总启下文,引出文章要说明的对象:岩石是怎样被自然界中的各种因素改变着,由此记载下时间的。)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开启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这个独句段总括了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历程。
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承上启下,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启下,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承上,化石的作用;启下,进一步说明化石是怎样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的。)
当然,这些对文章内容有引领、概括作用的语句,也多见于一些段落的开头,如:第25自然段的开头“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 第28自然段的开头“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抓住这些语句,就能把握这些语句所在段落的内容。
七、疑点探究
跳读课文,小组讨论完成问题。介绍“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了主旨?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订正: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这是一个有争论价值的议题,说偏离主旨或没有偏离主旨,都可以找出一些理由。从作者的思路看,这一段是插叙,由前面谈到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然后下一段,再从比较的角度提出问题,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这样分析,就不能说这一段偏离了主旨。从相反的思路看,因为上文谈到人们已经想出了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关于**故宫铜壶滴漏的叙述也可以放在这里说,不必在后面提及。另外,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接下一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在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这样看来,这一段插叙多少有些游离主题。对这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具有等价性。学生的回答,也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八、拓展迁移
1、 大自然中还保存了哪些有关时间的记录?
动植物的化石、鹿茸、树木的年轮、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
2、 我们能否有意让时间留下的脚印,使生活更有意义?
给家庭成员过生日;制作成长记录册??
九、归纳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岩石原来也能记下时间,其实岂止岩石?大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是一部蕴含深刻内容的史书。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十、布置作业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2、在课后阅读、搜集、了解一些有关岩石、地球的知识。
《时间的脚印》教案3
目标:
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教学设想:
1,所说明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会觉得陌生。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听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岩石中去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3,学法。抓住两点:—是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从那里把握文章的层次;—是抓中心句、关键句,从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内容。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学生交流,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
例: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教师: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 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文章科普小品,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下面我们来速读,一起解决三个问题:
1、跳读:贴标题。
我这里有4个小标题,“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读懂记录,造福人类”。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3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时间漫谈”。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2、寻读,说过渡。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怎么说?这样说:“……”是过渡段,它表明“……”。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是过渡段,它表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3、扫读,讲故事。
这篇文章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请你扫读课文三、四部分,讲述一个岩石中的故事。如:如果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三、**说读活动(25分钟)
1、介绍方法:本文作者运用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方法,将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下面请同学们分组探寻你认为值得借鉴的写法,并用“好在……因为……”的句式说话,向全班同学汇报你的发现。
2、教师示例:如:好在“课文开头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因为“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且层次清晰”。
3、学生活动:(分小组活动)
4、集体交流:(学生述说,老师即兴点评)
学生积累(5分钟)
1、摘抄雅词:二字雅词、四字雅词
2、摘抄美句: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3、抄背文前小诗:
《时间的脚印》教案4
一、情境引领
同学们,很高兴认识大家。下面由我和大家度过愉快的40分钟。提到时间, 从古至今,关于它的话题很多。孔子面对滔滔东流的河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齐白石要求自己做到“不教一日闲过”;莎士比亚告诫人们“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毫无疑问,这些见解都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而从客观上探索“时间”的话题并不多见,至于“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这样的话题,更是闻所未闻。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时间的脚印》,请陶世龙先生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陶世龙。(点击下一页)
二、走近作者
陶世龙,被*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1929年生于四川省安岳县。毕业于**大学地质系。
三、出示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
2、欣赏品味: 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3、能力目标: 培养阅读表达的能力。
四、课前热身
教师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下列***字注音: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粗糙(cāo) 龟裂(jūn) 楔形(xiē)
我让班长同学读一读这些字词。他读得很好,下面我们一齐读两遍。
五、要点探究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0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下面我们来速读,用5分钟的时间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要求: 速读课文,**自主完成问题。
1、 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不含小诗)明确:共30个自然段。
2、 贴标题,了解课文的说明层次。
我这里有四个小标题,“岩石是时间的脚印”、 “岩石的毁灭与新生”、“岩石是无字的史书”、“岩石领我们找宝藏”。 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4自然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石头是时间的脚印”。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一、岩石是时间的脚印 (1——4自然段)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话 题: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重要的一种记时方式。
二、 岩石的毁灭与新生(5——20自然段)岩石记录时间之一:毁灭与新生。
三、 岩石是无字的史书(21——28自然段)岩石记录时间之二:无字的史书。
四、 岩石领我们找宝藏(29——30自然段) 我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3、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通过贴标题,我们了解课文的说明层次。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我们全班推荐一个朗读水*比较高的同学读一下最后一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迁移内容看时间而定是否讲解)
迁移: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已远不是这样单纯的用意了,那是什么?
1)、读懂岩石之书,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在外太空寻找可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
2)、读懂岩石之书,我们也可以了解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灾难,为将来地球将要遇到的灾难做好尽可能充分的准备。
3)、了解各种生命的进化和**的过程,是人和大自然中其他生物**相处。等等。
六、亮点探究
精读课文,用8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四个问题。
1、分析这篇文章标题的特点。新颖别致的标题
时间有脚印,可见这个标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根据预习,我们知道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指——时间的记录,将石头对时间的记录说成是时间的脚印,可见标题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
2、谈谈《时间伯伯》的作用。 别具一格的题记
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土其的小诗《时间伯伯》?
选择高土其的《时间伯伯》一诗作题记,既可以引导读者进入文章介绍的知识,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了下文,还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无论人类有史以来,还是史前无人之时。
3、找出课文生动有趣的句子。 生动有趣的语言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
“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
1)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同时把“岩石”的被动和无奈表现得令人同情。
2)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三个并列短句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排比、拟人手法加上极富特点的动词的巧妙运用,把‘“狂风’”“洪水”“冰河”来的情状表现得惟妙惟肖。
3)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说“笨重的石块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4)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形成的过程。
这些句子,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文中类似的句子随处可见,值得细细品味。
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请同学们就此思考、讨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学生所举例句不作限制,只要分析得有理有据即可。
(1)准确性、严密性。
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这里如果去掉“据计算”、“大约”,就大武断,而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科学方法再精确也毕竟是推测而不能确知,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语言准确、严密。
(2)生动有趣。
①拟人化写法的大量运用。
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狂风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如此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岩石受“攻击”的画面,甚至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岩石不堪众多因素的“攻击”慢慢“烂”下去的“痛苦”。
②比喻形象贴切。
如“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将冰河的移动比喻成铁帚扫过地面,足见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③有些词语引人兴致。
如“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俨然智者打开了有趣故事的大门。“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更让人感到亲切,“海枯石烂”常被人用来表达深厚的情谊永远不会改变,此处则让人浮想联翩,更急切想读下文。说明的内容告一段落,在进行整体总结之前写道:“瞧!”仿佛拉了一段家常,在结束前提醒读者,本文前面说明了什么,后面还有什么需要说明。
4、找出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过渡自然的段落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教师明确:
1)、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引申到自然界中,总启下文,引出文章要说明的对象:岩石是怎样被自然界中的各种因素改变着,由此记载下时间的。)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开启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这个独句段总括了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历程。
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承上启下,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启下,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承上,化石的作用;启下,进一步说明化石是怎样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的。)
当然,这些对文章内容有引领、概括作用的语句,也多见于一些段落的开头,如:第25自然段的开头“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 第28自然段的开头“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抓住这些语句,就能把握这些语句所在段落的内容。
七、疑点探究
跳读课文,小组讨论完成问题。介绍“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了主旨?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订正: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这是一个有争论价值的议题,说偏离主旨或没有偏离主旨,都可以找出一些理由。从作者的思路看,这一段是插叙,由前面谈到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然后下一段,再从比较的角度提出问题,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这样分析,就不能说这一段偏离了主旨。从相反的思路看,因为上文谈到人们已经想出了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关于**故宫铜壶滴漏的叙述也可以放在这里说,不必在后面提及。另外,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接下一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在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这样看来,这一段插叙多少有些游离主题。对这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具有等价性。学生的回答,也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八、拓展迁移
1、 大自然中还保存了哪些有关时间的记录?
动植物的化石、鹿茸、树木的年轮、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
2、 我们能否有意让时间留下的脚印,使生活更有意义?
给家庭成员过生日;制作成长记录册??
九、归纳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岩石原来也能记下时间,其实岂止岩石?大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是一部蕴含深刻内容的史书。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十、布置作业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2、在课后阅读、搜集、了解一些有关岩石、地球的知识。
《时间的脚印》教案5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5、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2、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3、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自读一质疑一释疑一练习。
2、自读课文一讨论问题。
**设计
可用投影仪展示介绍岩石构造知识的一些画面,还可用多**课件显示岩石从分化再到重新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直观生动的.感受。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读设计
从古至今,关于时间的话题很多。孔子面对滔滔东流的河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时间就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齐白石要求自己做到“不教一日闲过”;莎士比亚告诫人们“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培根认为“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梅森指出“不守时间就是没有道德”。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在各行各业取得卓越成就的人,都针对“时间”发表过自己独特的见解。毫无疑问,这些见解都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而从客观上探索“时间”的话题并不多见,至于“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这样的话题,更是闻所未闻。这堂课,就请阔世龙先生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板书“时间的脚印”。
(解说:从中外名人谈时间的话题开始,引出如何寻找人类史前“时间的踪迹”这个课文所要说明的核心问题,进而导入新课,显得自然,既可增强学生的时间意识,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字词障碍。
①掌握下列词语,注意加点的字的读音。
腐蚀( )浑( )浊 山麓( )粗糙 ) 龟 裂海枯 )石烂
②辨析下列各字,注意其与括号内的字的区别,防止误读、误写。 砂(沙)旅(族)掸(掸、蝉、婵) 拂(佛)砾(栋、跞、砾) 炎(严)热光滑(华)
③掌握下列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和用法。藏CAng隐藏zAng宝藏壳kE贝壳qiAo地壳重ZhOng重新ZhOog重压龟GUI乌龟JUN龟裂 (解说:这一步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使用工具书,**思考并解答,确有疑难,教师点拨解疑。此举意在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等学习能力。)
(2)内容与形式*。
在通读全文,整体思考的基础上,理清本文说明的层次。
全文共3 0个自然段(不包括作者在题记中引用的高士其的诗《时间伯伯》),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l~4段)概括介绍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部分(第5~28段)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又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5、6段)总说岩石由被破坏到重新生成的过程。
第二层(第7—16段)分说岩石遭破坏被分解为泥沙的过程(即“石烂”的过程)。
第三层(第17-28段)分说泥沙形成岩石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部分(第29、30段)照应开头,说明辨别岩石中留下的“时间的脚印”之难,意义之重大。
(解说:设计上述内容,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调动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更好、更有效地掌握本文的学习重点。)
2、课堂小结。
(解说: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学生在研习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对好的现象进行表扬、给予鼓励,对不良现象要逐一指出,并要求改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的目的。)
四、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体会其生动有趣的语言。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具体研习课文
1、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
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订正: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说:这是课后练习中的一 道题,目的是让学生体 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且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2、从文中不难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会不会喧宾夺主从而对说明对象有所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渐成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打基础作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
(解说:这是本文的难点之一,设计此题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运动的规律,从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之二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请结合课文回答。
学生快速测览课文后回答,教师明确: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面一样*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
(解说:这是文章的又一难点,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结合课文谈谈“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讨论后明确:“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或“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解说: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之一,意在提高学生对地质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兴趣。)
三、欣赏品味
作为一篇科普作品,本文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从形式到内容再到语言表达等方面尽量靠近读者,使读者愿意读、喜欢读。首先,从形式上看,拟人化的题目,别具一格的题记和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内容生动具体的正文,相互映衬,浑然一体。尤其是选择高土其的《时间伯伯》一诗作题记,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了下文,还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无论人类有史以来,还是史前无人之时。其次,从内容上看,说明具体、全面。如说到山野里的岩石可以记录时间时,顺便提及**故宫的“铜壶滴漏”。介绍岩石生成过程中如何留下时间的踪迹,却先交代岩石的毁坏、分解过程等,不断开阔读者视野,使人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再次,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地运用拟人化的写法,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把“岩石”的被动和无奈表现得令人同情。“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的排比、拟人手法加上极富特点的动词的巧妙运用,把‘“狂风’”“洪水”“冰河”来的情状表现得惟妙惟肖。文中类似的句子随处可见,值得细细品味。
四、课堂总结
1、总结两节课的教学内容。
2、总结学生的学习表现。
3、总结学习方法。
(解说:课堂总结便于学生对课文h容的整体把握,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用已有的学习方法指导今后的学习。) 五、布置作业 学完这篇课文,你是否对岩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试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首小诗或散文,抒发一下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解说:本设计直观、形象地反映了岩石造破坏分解成泥沙,再由泥沙胶结成岩石的过程,便于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时间的脚印》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意义。
2、学习运用**句段使文章思路清晰的方法。(重点)
3、品味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学习本文的写法。(难点)
4、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时间是什么?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日常生活中,我们记录时间用什么呢?(钟表、日历),还有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树的年轮、树叶的四季变化),这些记录的都是生活时间。还有一种时间——地质时间,用什么来记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在这篇文章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讨论后归纳: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逻辑顺序
3、梳理本文思路
(1)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
学生讨论后归纳:5、7、18、22、24、27
承上启下,由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记录时间的方法,引出下文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引出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总括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过程。
承上文,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题;启下文,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承上文,化石的作用;启下文,说明化石是怎样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2)划分结构,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1—4)提出时间的话题。
第二部分(5—29)详细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30—31)阐释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三、重点研读
1、文本哪些段落介绍的是“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呢?
第7—21段。
2、岩石被破坏的因素游哪些?
阳光、霜雪、风、雨、水、空气、生物、人的作用
3、岩石新生的过程是怎样的?(砂砾、泥土)沉淀、堆积→重压→胶结
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
4、人们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重点读第19自然段)
(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思考。)
5、**读22-29自然段,分组讨论:
①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②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A、地壳的活动;
B、气候的变化;
C、古代生物的状况;
D、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E、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③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高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6、细细品味最后一段,说一说:读懂岩石记录时间有什么重大意义?
四、探究说明方法
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大约”表示估计,说明1米厚的岩石形成需要的大致时间。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与实际不符(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大约”一词,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文中还有好几处运用了列数字说明方法的句子,请同学们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除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其它的说明方法了吗?试举出一例。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河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之大。
五、品味语言
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请你找出其中的3句,为它们批注。
示例:
语句: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批注:“攻击”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攻击”是进攻的意思,它使阳光、霜雪、风、雨等有了行为意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时刻受到破坏,语言极富表现力。
六、合作探究
你如何理解题目《时间的脚印》?说说它的作用。
“时间的脚印”是一个借喻,本体是“大自然中的岩石的各种变化过程”。大自然中的岩石,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记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地理环境变迁的故事,就像时间老人留下的脚印一样。
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时间流逝有形化,说明了时间在世间留下了踪迹。题目生动形象,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
板书设计
引出话题
时间的脚印介绍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懂岩石记录时间的重大意义
张华
《时间的脚印》教案7
一、情境引领
同学们,很高兴认识大家。下面由我和大家度过愉快的40分钟。提到时间, 从古至今,关于它的话题很多。孔子面对滔滔东流的河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齐白石要求自己做到“不教一日闲过”;莎士比亚告诫人们“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毫无疑问,这些见解都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而从客观上探索“时间”的话题并不多见,至于“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这样的话题,更是闻所未闻。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时间的脚印》,请陶世龙先生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陶世龙。(点击下一页)
二、走近作者
陶世龙,被*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1929年生于四川省安岳县。毕业于**大学地质系。
三、出示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
2、欣赏品味: 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3、能力目标: 培养阅读表达的能力。
四、课前热身
教师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下列***字注音: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粗糙(cāo) 龟裂(jūn) 楔形(xiē)
我让班长同学读一读这些字词。他读得很好,下面我们一齐读两遍。
五、要点探究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0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下面我们来速读,用5分钟的时间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要求: 速读课文,**自主完成问题。
1、 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不含小诗)明确:共30个自然段。
2、 贴标题,了解课文的说明层次。
我这里有四个小标题,“岩石是时间的脚印”、 “岩石的毁灭与新生”、“岩石是无字的史书”、“岩石领我们找宝藏”。 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4自然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石头是时间的脚印”。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一、岩石是时间的脚印 (1——4自然段)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话 题: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重要的一种记时方式。
二、 岩石的毁灭与新生(5——20自然段)岩石记录时间之一:毁灭与新生。
三、 岩石是无字的史书(21——28自然段)岩石记录时间之二:无字的史书。
四、 岩石领我们找宝藏(29——30自然段) 我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3、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通过贴标题,我们了解课文的说明层次。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我们全班推荐一个朗读水*比较高的同学读一下最后一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迁移内容看时间而定是否讲解)
迁移: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已远不是这样单纯的用意了,那是什么?
1)、读懂岩石之书,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在外太空寻找可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
2)、读懂岩石之书,我们也可以了解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灾难,为将来地球将要遇到的灾难做好尽可能充分的准备。
3)、了解各种生命的进化和**的过程,是人和大自然中其他生物**相处。等等。
六、亮点探究
精读课文,用8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四个问题。
1、分析这篇文章标题的特点。新颖别致的标题
时间有脚印,可见这个标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根据预习,我们知道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指——时间的记录,将石头对时间的记录说成是时间的脚印,可见标题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
2、谈谈《时间伯伯》的作用。 别具一格的题记
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土其的小诗《时间伯伯》?
选择高土其的《时间伯伯》一诗作题记,既可以引导读者进入文章介绍的知识,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了下文,还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无论人类有史以来,还是史前无人之时。
3、找出课文生动有趣的句子。 生动有趣的语言
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
“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
1)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同时把“岩石”的被动和无奈表现得令人同情。
2)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三个并列短句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
挡的威力。排比、拟人手法加上极富特点的动词的巧妙运用,把‘“狂风’”“洪水”“冰河”来的情状表现得惟妙惟肖。
3)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说“笨重的石块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4)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形成的`过程。
这些句子,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文中类似的句子随处可见,值得细细品味。
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请同学们就此思考、讨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学生所举例句不作限制,只要分析得有理有据即可。
(1)准确性、严密性。
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这里如果去掉“据计算”、“大约”,就大武断,而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科学方法再精确也毕竟是推测而不能确知,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语言准确、严密。
(2)生动有趣。
①拟人化写法的大量运用。
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狂风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如此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岩石受“攻击”的画面,甚至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岩石不堪众多因素的“攻击”慢慢“烂”下去的“痛苦”。
②比喻形象贴切。
如“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将冰河的移动比喻成铁帚扫过地面,足见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③有些词语引人兴致。
如“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俨然智者打开了有趣故事的大门。“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更让人感到亲切,“海枯石烂”常被人用来表达深厚的情谊永远不会改变,此处则让人浮想联翩,更急切想读下文。说明的内容告一段落,在进行整体总结之前写道:“瞧!”仿佛拉了一段家常,在结束前提醒读者,本文前面说明了什么,后面还有什么需要说明。
4、找出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过渡自然的段落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教师明确:
1)、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引申到自然界中,总启下文,引出文章要说明的对象:岩石是怎样被自然界中的各种因素改变着,由此记载下时间的。)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开启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这个独句段总括了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历程。
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承上启下,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启下,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承上,化石的作用;启下,进一步说明化石是怎样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的。)
当然,这些对文章内容有引领、概括作用的语句,也多见于一些段落的开头,如:第25自然段的开头“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 第28自然段的开头“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抓住这些语句,就能把握这些语句所在段落的内容。
七、疑点探究
跳读课文,小组讨论完成问题。介绍“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了主旨?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订正: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这是一个有争论价值的议题,说偏离主旨或没有偏离主旨,都可以找出一些理由。从作者的思路看,这一段是插叙,由前面谈到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然后下一段,再从比较的角度提出问题,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这样分析,就不能说这一段偏离了主旨。从相反的思路看,因为上文谈到人们已经想出了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关于**故宫铜壶滴漏的叙述也可以放在这里说,不必在后面提及。另外,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接下一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在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这样看来,这一段插叙多少有些游离主题。对这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具有等价性。学生的回答,也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八、拓展迁移
1、 大自然中还保存了哪些有关时间的记录?
动植物的化石、鹿茸、树木的年轮、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
2、 我们能否有意让时间留下的脚印,使生活更有意义?
给家庭成员过生日;制作成长记录册??
九、归纳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岩石原来也能记下时间,其实岂止岩石?大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是一部蕴含深刻内容的史书。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十、布置作业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2、在课后阅读、搜集、了解一些有关岩石、地球的知识。
《时间的脚印》教案8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3.掀起广泛阅读科普读物的热潮。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办法:寓教于乐。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课堂教学中分学习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高。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它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
石上打下烙印的吗?
(一)明确目标
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习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
1.本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段。
2.朗读后教师按学习小组评价朗读的水*,然后要求大家默读,默读的过程中仍思考朗读时思考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学借助字词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词语。
腐蚀(shí):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时间的脚印》教案9
目标:
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教学设想:
1,《时间的脚印》所说明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会觉得陌生,。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听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岩石中去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3,学法。抓住两点:—是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从那里把握文章的层次;—是抓中心句、关键句,从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内容。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学生交流,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
例: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教师: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文章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时间的脚印》教案10
【教学目标】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3、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两件物品)
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印》。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特别是“龟裂”和“楔形”。(齐读)
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读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3、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文中的重要语句,读后完成下列填空题:
从()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4、那么,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举例回答。教师小结: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三、质疑并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为什么要接着写一段介绍**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我觉得这一部分可以删去。对此说法,同学们可以**发表意见,但须言之成理。
四、课堂反馈
1、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作者却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说说你的具体感受。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就使无形的时间有形化了,既生动形象又很准确。
2、本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除了可以把岩石比做时间的脚印外,还可以比作什么?请大家拿起笔,把想到的句子写下来,全班交流。学生发言。
3、教师引导:我也想了几个比喻,可能不如同学们写的好。我说一说,作为抛砖引玉好吗?岩石是历史的证人。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岩石是内蕴丰富的书。
(同步播放幻灯)
4、再次讨论,学生发言。
五、结语及课外作业
1、岩石是时间的脚印,她讲述光阴的故事。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勤奋学习。最后,让我们齐读高士奇爷爷的诗《时间伯伯》。
2、课外作业:在课后阅读、搜集、了解一些有关岩石、地球的知识。
【学生**备案】
1、“砾岩”是什么东西?(播放岩石分类表)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岩的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今天我们见到的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2、什么是化石?(播放地质年表)
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骸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三叶虫是生活在距今约5.7亿年前的寒武纪的海洋生物。
3、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是什么意思?(播放地质年表)
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是地质学上的一种时间划分,是依据生物、气候的演化来划分的。
时间的脚印教案10篇(扩展4)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10篇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积累读读写写的词语(abb和四字词)。(光秃秃、冷清清、孤零零、湿漉漉、直勾勾、热乎乎;目不转睛、大摇大摆、莫名其妙、漫不经心、无影无踪、兴高采烈)
2、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用“抓住主要事件”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体会老狐狸爱子心切、聪明、勇敢、知恩图报以及它们一家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
4、理解“金色的脚印”的含义,懂得大自然是人和动物共同的家园,人类要与动物**相处。
重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老狐狸爱子心切、聪明、勇敢、知恩图报以及它们一家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
难点:理解“金色的脚印”的含义,懂得大自然是人和动物共同的家园,人类要与动物**相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这节课我们用学习这类课文的方法学习这一单元的最后一篇关于动物的故事。
2、齐读课题:金色的脚印。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预设:为什么说“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翻开书127页,小声读读课文的导读,运用导读的提示学习课文。
2、谁来概括一下导读要求(课件示要求)。
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带着你们的疑问和导读提示快速阅读课文。)——师相机板书
4、课文里有一些特别的词语值得我们积累,请同学们把它读一读。(abb和四字词)
5、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①谁能抓住课文的主要事件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先说说课文的主要事件)
生说师板书:冒险喂奶、做窝、建立感情、救正太郎、一家团聚。
②指名概括
③课件小结概括
三、体会情感
1、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居然冒险给小狐狸喂奶,在正太郎家做窝,从这两件事老狐狸给你什么印象?(四人小组从文中找出相关词句说一说)
2、引导体会老狐狸的聪明、大胆、善良、知恩图报和对小狐狸深切的爱
①调虎离山之计。②咬木桩。③惦记小狐狸而消瘦。④回头看看。⑤23段奔过来、兴高采烈团聚
3、聪明的老狐狸不顾危险想尽办法救小狐狸这种深深的亲情打动了我们,也打动了正太郎;你看出来了吗?
①18段。投送食物
②正是由于正太郎的善良、爱心让狐狸一家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是吗?
③小练笔:想象正太郎被老狐狸救醒后他会怎么做:要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表达人物的性格、情感。
④小组交流,指名展示小练笔。
四、升华主题
1、读完全文,你现在明白了“金色的脚印”指的是什么吗?(小组里把你的想法说一说)
①老狐狸对小狐狸深深的亲情。
②正太郎与狐狸一家珍贵的友谊。
③人类与动物**相处的美好境界
④······
2、小结、
这金色脚印是老狐狸对小狐狸深切的爱,是正太郎对狐狸一家的爱,是人与动物**相处的美好境界,是大爱。(板爱心)(课件示)
五、拓展阅读
老师介绍你们看一篇文章,161页选读课文4《鹿与狼的故事》
六、作业:
(结合单元口语交际):跟同桌说一说你知道的动物的故事,让同学从你的描述中体会到动物的情感。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以及你的生活经验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学生简单谈对狐狸的印象。)
那么,通过昨天对24课的预习,狐狸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说一说。
2、是什么让同学们对狐狸的印象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声自读课文及阅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了解故事大意,并勾画出重要提示。
2。认读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
3、汇报初读情况。
(1)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出示要求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①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②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根据自学要求**思考,勾画圈点作批注;思考完毕可与小组同学交流。
2、集体讨论交流:
(1)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老狐狸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老狐狸深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
老狐狸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通过交流,朗读,体会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爱的伟大。)
(2)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
深层次看,“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
在这里指狐狸一家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团聚,又开始了它们美好的生活;这脚印,不仅包含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也包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
3、教师小结: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当动物对人类流路感情时,一点也不亚于人类对人类流露的感情,而这份感情更让人感动和珍惜。
四、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文章以生动细腻,充满感情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文中小男孩正太郎家里的佣人从山上捉来了一只小狐狸,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不惜**自己的生命曾先后给小狐狸喂奶、在地板下面做窝,咬木桩,老狐狸的表现深深感动了正太郎,于是为狐狸一家投放食物。后来小狐狸被送给了邻居,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文章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处的美好关系,同时也展示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要和动物**相处,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美丽的道理。
学情分析:
我班81个学生,男生较多,班风活跃,两级分化严重。一部分学生上课发言不够积极,喜欢在下面讨论答案,即使对了也不喜欢举手,发言小声,缺乏自信。而另一部分则积极大胆,有的甚至张口就说想法,课堂纪律观不强。
目标分析:
知识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过程方法:以读为本,用多种形式的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体会生命之爱。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激发学生爱动物、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现在屏幕上出现的这种动物,因为不是我们这地方的特产,可能同学们没亲眼见过,但是我相信你们都知道它的名字叫——狐狸。(出示狐狸的图片和狐狸的有关资料。狐狸:一种哺乳动物,形状有点像狼,但形体比狼要小一些。狐狸嘴尖面长,脸呈三角形,耳朵也是三角形的,尾巴蓬松且长,毛色一般为赤黄色。这种动物生性狡猾多疑,常昼伏夜出,以鼠类、鸟类或家禽为食。)人们对它的印象都不是太好,一说到它我们都会想起一些不好的词语,如狐狸尾巴、狐狸精、狐假虎威等。(让学生来说《狐假虎威》的故事。)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狐狸有关的课文,学习完后你应该对狐狸会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出示课题,全班齐读《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看着这幅图,猜猜看他们是谁?(正太郎和狐狸一家)
2.这幅场景能用我们学过的什么词语来形容?(**)
3.想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吗?那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能够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4.全班交流
5.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就是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你们说的这样?(教师出示屏幕)
三、细读课文,自主探究
(一)请再次**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划出答案,做好批注:
1、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
2、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三)德育渗透点
1、透过老狐狸救小狐狸的做法,感受到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不可割舍的亲情,进而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激发学生回报父母的情感。
2、透过“我”的做法,体会到“我”的善良,从而受到同情弱者和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文中人与动物间的**及“我”的善良,受到人性美的陶冶。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做了哪些事,“我”做了哪些事。
(二)难点、疑点
狐狸和“我”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三)解决办法
抓住文中相关的内容,反复读,并注意前后的联系,体会狐狸和“我”之间由逃避到亲昵再到救助的发展变化过程。结合自身饲养小动物的经历,探究出这种变化的原因。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学生自读探究;交流中相机点拨,适时评价;展示**,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搜集、交流关于狐狸的故事。
2、通过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狐狸的特点。
3、深入探究,懂得动物之间也是有亲情的,“我”的善良与怜爱不仅感动了狐狸,更值得我们学习,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
4、课外读关于环保题材的文章。
五、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交流对狐狸的印象,也可讲狐狸的故事。)
看来狐狸在大家心中不是好东西,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关于狐狸的故事的文章,学了以后,也许你会给狐狸*了。
板书:11*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感受故事大意。
2、汇报初读情况。
(1)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说说对狐狸的初步印象,对“我”的认识。
(3)说说你还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读懂的内容可能有:老狐狸救了“我”;小狐狸在“我”的帮助下获得了**。……)
(可能提的问题:①“我”为什么要帮助救狐狸?②课文结尾及题目有什么含义?)
(三)深入探究
1、围绕问题,再读感悟。
2、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看法。
3、汇报探究结果。
针对“我”为什么要帮助救小狐狸这一问题,应探究出如下内容:
(1)开始,“我”见两只老狐狸救小狐狸没成功,觉得小狐狸可怜,出于同情,“我”想为小狐狸解开铁链。
(2)当“我”发现两只老狐狸在自己家里做了窝并开始咬那根拴铁链的木桩时,“我”打消了放小狐狸的念头。
引导:“我”此刻会怎么想?
(“我”会被老狐狸那种不救出孩子不罢休的执著精神所感动,更会暗暗佩服老狐狸的聪明——咬不断铁链就咬木桩。于是决定不放小狐狸,到底看看老狐狸有多大本事。)
(3)“我”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让老狐狸施展自己的本事,又决定给老狐狸投送食物。渐渐地,老狐狸体会到“我”的善良,和“我”熟了,常有一些亲昵的举动。我越发感受到狐狸是有情有义的动物。
(4)当“我”为寻回小狐狸而失足受伤时,是老狐狸给了“我”温暖,使“我”得以苏醒,“我”更加感动,为了报答救命之恩,“我”最终把小狐狸要了回来,让他们一家团聚。
关于课文结尾及题目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
(1)这篇课文中描写的狐狸,不像人们印象中的那样狡猾,他们不仅有骨肉亲情,而且知恩图报;不仅有头脑,而且有毅力,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人类学习。
(2)课文结尾及题目的命名,意在呼唤亲情、友情,要互助互爱,把狐狸身上的这种闪光的东西继承并发扬。
(四)总结扩展
1、朗读全文并交流收获。
2、阅读其他关于狐狸的故事。
(五)布置作业
以《相亲相爱的狐狸一家》为题,续写这个故事。
附:板书设计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说明】
《金色的脚印》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七组的一篇课文。文章以生动细腻,充满感情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处的美好关系,也展示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要和动物**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的道理。学生很喜爱这类的文章,而且学习过不少类似的课文如《灰雀》、《小狮子爱尔莎》等,也有过观察和饲养小动物的经历,在这一点上,课文和学生的生活贴近。但是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人应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相处的深刻道理恰恰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在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了教学重点难点,利用学生的已知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的读书感受出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并捕捉学生情感思想上的变化,使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教学设计思路和特点】
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性和选择性。教师则是学生阅读活动的**者和合作者。在阅读实践中,坚持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相处。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人应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相处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交流:
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交流对狐狸的印象。)
2、导入:
看来狐狸在大家心中不是好东西,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关于狐狸的故事的文章,学了以后,也许你会给狐狸*了。
板书:
金色的脚印
(生:齐读课题。)
当“金色的脚印”这五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一些什么问题?
二、整体感知,自读自悟
1、过渡:
同学们真会**题,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我们本课要解决的问题,相信大家一定能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自己读书解决这些问题,比比看,谁的问题解决得好。
2、生**读书,勾画。
3、生**汇报、交流。
4、小结读懂课文的两个步骤。先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再联系全篇文章读,看看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三、精读体会,自主汇报
1、过渡:
看到同学们刚才读书时认真的神情,聆听了你们的汇报,我知道你们被这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感动了,心灵受到了震撼。你们还想再读读课文吗?好让我们用心用情再读课文,细细体味那些使你感动的地方,想想为什么感动?
2、出示阅读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小组交流自读自研。
3、自主汇报:
先读一读自己感动的地方,再说说为什么。这样读结合课文的语句来学习。
⑴ 老狐狸为搭救小狐狸不顾一切所作的一切事(喂奶、做窝、咬木桩)体会狐狸的聪明和动物之间浓浓的亲情。
⑵ 正太郎为老狐狸一家做的事情(如投食物,要回小狐狸)体会正太郎对狐狸的爱护和帮助。
⑶ 正太郎失足掉下悬崖,老狐狸救正太郎。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依恋的**关系。
4、小结,感情升华:
学完课文后,你现在觉得狐狸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
(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
5、启发理解课题“金色的脚印”的含义。
四、总结、课外延伸
1、总结:
三只狐狸,一个男孩,动物之间的爱,人与动物之间的爱构成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人与自然就是应该**相处,只有这样才能给它们也给我们自己一个良好的、**的生活空间!
2、请同学们回家后,找找有哪些故事是关于人与自然**相处的,又有哪些故事是人类破坏自然的,结果怎样。
3、以《小狐狸回家后》为题,续写这个故事。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领悟乌塔只身环游欧洲的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解题
1、激趣导入:……
2、解题存疑: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3、导读预习要求。
【教后记】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兴趣是行动最好的指标。学生对课题的质疑能力强!
二、自读课文
1、过渡,提出要求: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2、学生自读。
3、汇报交流
a)交流初读印象,理清故事经过,汇报自己知道了什么?
b)梳理结构:课文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什么?(有没有那句话可以概括这些部分的意思?)——学会用中心句概括段意。
c)质疑问难:教师引导板书重难点问题。
d)将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教后记】真有爱心!我为这些家伙而骄傲!
三、探究交流(由学生质疑时的疑点整理出来。)
1刚才大家已经就这篇课文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深读体会
2自读课文(圈画批注),围绕目标进行感悟、探究。提倡和别人合作学习:交流个人收获,探讨疑点,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针对黑板上的重难点问题,现在你已解决了什么?又有什么新的体会?或者又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教师相机引导理解重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语言文字、进行思维训练。(找——体会——读,不求面面俱到)
【教后记】参与学生学习的感觉真好!
四、总结拓展
1、通读全文。
2、总结主要内容、段落结构、中心思想或精彩片段等。
3、把自己学文后的收获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教后记】情感真是奇妙的东西,孩子们都为小狐狸的幸运而欣喜呢!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7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三)德育渗透点
1、透过老狐狸救小狐狸的做法,感受到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不可割舍的亲情,进而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激发学生回报父母的情感。
2、透过“我”的做法,体会到“我”的善良,从而受到同情弱者和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文中人与动物间的**及“我”的善良,受到人性美的陶冶。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做了哪些事,“我”做了哪些事。
(二)难点、疑点
狐狸和“我”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三)解决办法
抓住文中相关的内容,反复读,并注意前后的联系,体会狐狸和“我”之间由逃避到亲昵再到救助的发展变化过程。结合自身饲养小动物的经历,探究出这种变化的原因。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学生自读探究;交流中相机点拨,适时评价;展示**,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搜集、交流关于狐狸的故事。
2、通过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狐狸的特点。
3、深入探究,懂得动物之间也是有亲情的,“我”的善良与怜爱不仅感动了狐狸,更值得我们学习,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
4、课外读关于环保题材的文章。
五、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交流对狐狸的印象,也可讲狐狸的故事。)
看来狐狸在大家心中不是好东西,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关于狐狸的故事的文章,学了以后,也许你会给狐狸*了。
板书:11*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感受故事大意。
2、汇报初读情况。
(1)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说说对狐狸的初步印象,对“我”的认识。
(3)说说你还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读懂的内容可能有:老狐狸救了“我”;小狐狸在“我”的帮助下获得了**。……)
(可能提的问题:①“我”为什么要帮助救狐狸?②课文结尾及题目有什么含义?)
(三)深入探究
1、围绕问题,再读感悟。
2、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看法。
3、汇报探究结果。
针对“我”为什么要帮助救小狐狸这一问题,应探究出如下内容:
(1)开始,“我”见两只老狐狸救小狐狸没成功,觉得小狐狸可怜,出于同情,“我”想为小狐狸解开铁链。
(2)当“我”发现两只老狐狸在自己家里做了窝并开始咬那根拴铁链的木桩时,“我”打消了放小狐狸的念头。
引导:“我”此刻会怎么想?
(“我”会被老狐狸那种不救出孩子不罢休的执著精神所感动,更会暗暗佩服老狐狸的聪明——咬不断铁链就咬木桩。于是决定不放小狐狸,到底看看老狐狸有多大本事。)
(3)“我”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让老狐狸施展自己的本事,又决定给老狐狸投送食物。渐渐地,老狐狸体会到“我”的善良,和“我”熟了,常有一些亲昵的举动。我越发感受到狐狸是有情有义的动物。
(4)当“我”为寻回小狐狸而失足受伤时,是老狐狸给了“我”温暖,使“我”得以苏醒,“我”更加感动,为了报答救命之恩,“我”最终把小狐狸要了回来,让他们一家团聚。
关于课文结尾及题目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
(1)这篇课文中描写的狐狸,不像人们印象中的那样狡猾,他们不仅有骨肉亲情,而且知恩图报;不仅有头脑,而且有毅力,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人类学习。
(2)课文结尾及题目的命名,意在呼唤亲情、友情,要互助互爱,把狐狸身上的这种闪光的东西继承并发扬。
(四)总结扩展
1、朗读全文并交流收获。
2、阅读其他关于狐狸的故事。
(五)布置作业
以《相亲相爱的狐狸一家》为题,续写这个故事。
附:板书设计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8
教学理念
《金色的脚印》(人教版第10册)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蒙古**区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相处的道理。
教学过程
师:(出示狐狸教学挂图)同学们,你们看图画上是什么动物?你们喜欢吗?
生:(异口同声地)狐狸。(摇头表示)不喜欢。
师:(装作满脸疑惑地)为什么?
生:狐狸太狡猾了,我恨它还来不及呢!
生:大家都知道“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故事吧,就是讲狐狸很狡猾,依仗老虎来**别的动物。
生:狐狸还经常叼走农家养的鸡,太可恶了。
师:(点头默认)是啊,狐狸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是不太好。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金色的脚印》一课,请大家猜一猜课文可能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有什么话要说呢?
(学生聚精会神地读课文,看得出被课文里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
生:我知道了,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救一只被正太郎家的佣人捉回去的小狐狸。
生:两只老狐狸为救出小狐狸,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顾小狐狸。这种生死与共的亲情,挺让人感动的。
生:小狐狸被送给邻居,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蛮有人情味的。
生:(举手补充)正太郎不仅给藏在地板下的两只老狐狸投送食物,还从邻居家要回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山里,狐狸一家终于团聚并回到树林中。
师:(示意鼓掌)你们爱动脑筋,老师真是太高兴了。下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先在课文中做上记号,然后再提出来。
生:两只老狐狸为了怕自己的孩子挨饿致死,就叼来鸡给小狐狸吃,以保全自己孩子的性命,它们这样做是不是太残忍了。
生:课文中描写了老狐狸为救小狐狸的危险经历,难道它们就不担心被秋田狗咬死或被正太郎捉住吗?
生:狐狸生性多疑,正太郎为什么能和狐狸建立亲密关系,并得到狐狸的救助?
生:他为什么放了小狐狸?要是真心爱护它,不放不行吗?
生:课文为什么要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
生:……
师:(投去赞赏的目光)大家真是善于动脑,提出了这么多值得讨论的问题。(学生在小组里兴致勃勃地讨论上面的问题,教师参与讨论。)
生:(***,挠头)老师,我们小组同学在讨论问题时,遇到了难题:课文为什么要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
师:看来,这位同学说出了大家讨论时遇到的同样的难题,是不是这样的?
生:(异口同声地)是。
师:(提醒学生)请大家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生:(一部分学生难为情地)老师,我们还是难以理解呀。
师:(抓住时机引导)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大家可曾学过以“金色的XX”为题目的课文?“金色”是什么意思?该题目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生:(恍然大悟地)“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的、有意义的或值得纪念的东西。
生:(深情地)小狐狸一家虽然是动物,但它们也像人一样,它们的生命同样珍贵,那回归山林的脚印正是珍惜生命的象征,这脚印中,饱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体现着人类美好的思想感情,所以它是金色的。
生:小狐狸一家能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和家团聚,回到树林自己的家中去,这是最美好、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因而用“金色的脚印”来赞美这件事。
生:(高兴地)“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细想一下,它却有更深刻的含义:在这“金色的脚印”中,体现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
生:(主动地***)我对狐狸有了新的认识:狐狸生性狡猾多疑是为了生存,只要人类友好地对待它们,它们也会对人类友善的。
生:老师,假若你是正太郎的爸爸,当你发现你的儿子正太郎偷偷为藏在地板下的老狐狸投放食物,你是怎样看待他这种举动的?会不会狠狠教训他一顿呢?
师:不会的。大家想一想,狐狸也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善待生命。狐狸为救自己的孩子藏在地板下,这种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多么令人感动。
生:假若我遇到像正太郎这样的事,我会像正太郎那样好好照顾狐狸一家,然后让它们回到自己的家园。
生:老狐狸找不到自己的孩子,它们该多着急呀!我会马上带着小狐狸把它放回树林中,让它们一家团聚。
师:(赞赏地)同学们说得真好!
生:(有感情地朗读)“迎着耀眼的阳光,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
师:(意味深长地)“金色的脚印”是对全文的概括,也是对美好、祟高情感的赞美。请同学们用你们的爱心去关爱动物,创造出人与动物**相处的美好境界而留下“金色的脚印”……
教学反思
1.要把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探究,关键在于设计好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案例中以“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如此以一问题统领全文,不仅产生了领悟作者意图的解读效果,而且赢得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2.“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地讲。”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有深度、有争议的问题,一时搞不明白。这是我就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在辩论中明晰,互相启迪,共同提高。我深深地感到:学生自主快乐学习,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最大的成功。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9
《金色的脚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 小男孩正太郎的佣人从山里捉回一只小狐狸,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里的地板下面照顾小狐狸,并和十分同情小狐狸,偷偷给老狐狸喂食的正太郎建立了亲密信任的关系。后来小狐狸被送给邻居,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后,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里,狐狸一家终于团聚并回到树林中。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亲情。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相处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了本文的词语、主要内容以及故事情节。今天我们继续走入《金色的脚印》,深入探究、体会文章情感。
二、自主阅读
1、用心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给你感受最深的部分,批下你的体会,小组交流学习。
2、文章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
3、带着你的体会,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感悟展示
(一)、各组学生**交流小组的学习情况教师顺势引导交流体会、朗读
1、“它用牙齿拼命地咬,好长时间才明白过来这样做是徒劳的,就卧在地上给小狐狸喂奶。”
“拼命地咬” “卧”“喂奶”,一连串动词表明了母狐狸对小狐狸的爱,在它发现咬不断铁链时,竟冒着被发现的危险去“卧下喂奶”,伟大的母爱全然包含在这些简单的动作中。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如果让你来朗读,你想读出什么样的韵味、情感?)(引导学生读出母狐狸救孩子的急切心理,母狐狸对小狐狸真挚的爱)
2、“他费力地睁开眼睛,朦胧中看见一只大狐狸正在不停地舔着他的脸颊。另一只狐狸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体。”
(教师引导学生1;延伸感悟:看见此情此景,正太郎在想什么呢?)
(引导学生2:是啊,被大家公认的*诈、狡猾的狐狸尚能救人,如果我们也都能像它们一样,想想我们的世界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3、“它脖子挺得直直的,为他们放哨。过了一会儿,狐狸爸爸发出了警惕的叫声。狐狸妈妈只好从孩子身旁走开。两只老狐狸又回头看了看,就消失在黑暗的树林里。”
(“脖子挺得直直的”“ 警惕的叫声”写出了狐狸爸爸放哨的专注。“只好”写出了老狐狸对小狐狸得恋恋不舍。整句话体现了老狐狸对小狐狸的爱。)
(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老狐狸对小狐狸爱的情感。)
4、文章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
(教师引导学生“金色”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由此体会到珍贵。)
(教师再次引导:文中什么东西像金子一样珍贵?)(体会人类对动物的关爱,狐狸之间浓浓的亲情。)
5、完善板书
通过刚才的交流感悟,随着作者的笔端走入作者的文章,深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同学们是否能将板书继续完善,体现本文的中心所在吗?(学生上讲*善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体会整篇文章的情感。)
四、拓展探究
从同学们的交流体会,板书完善可以看出同学们已真正体会到了人类对动物得关爱,动物之间得疼爱,你能将这份博大的爱融入你的笔端,为动物们写几段广告标语来提醒人们关爱动物吗?
五、训练提升
同学们得广告语无形中给人们又敲响另了一次警钟。那么文中老狐狸对小狐狸深深的爱,让你又想到了什么?(引出动物间表达伟大母爱得故事。)
请同学们搜集类似的故事,并把它写成一篇文章。
六、板书设计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6个生字;提升默读能力;明白故事的叙述顺序,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默读的要求,在自主默读中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合作讨论,进而理解故事所包涵的意义和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透过老狐狸救小狐狸的做法,感受到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不可割舍的亲情,进而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激发学生回报父母的情感;
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善良的本性,培养学生同情弱者的品质,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及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相处的道理。
教具使用:多**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送给大家的"每天一句话"是一个思维的观点,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每天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老师希望同学们这节课就能行动起来,多思考,多提出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课件出示狐狸图片及简介)。
师介绍:我们以前学过关于狐狸的那些文章呢
(生:《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
这两个故事中,狐狸都是狡猾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关于狐狸的故事,看看狐狸还是不是那样狡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首先我们来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在这里老师以"三自"为主线,设计了"自主阅读","自主测试","自主评价",希望能提高大家的阅读能力。
我们大家来看"自主阅读"。我们在读写例话中曾经学过:"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但是还要讲阅读的效果,今天我们按默读的"四不"要求来默读课文,并做好测试和评价,当你读完课文时请迅速合上课本,看大屏幕,你将看到的就是你默读速度的评价。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同学们,我们在第二单元的读写例话中又懂得了: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要做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就要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思考。
四,感受(课件)
用人类的情感去感受狐狸一家的亲情
思考:
老狐狸为营救小狐狸做了那些努力,那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学生汇报)
是啊,这种照顾,这种陪伴难道和我们人类不是一样吗?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也有着感人至深的亲情,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是有感情的,而这份感情更让人感动和珍惜。
时间的脚印教案10篇(扩展5)
——《金色的脚印》教案10篇
《金色的脚印》教案1
教学目标
1. 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把最受感动的场景或细节描述下来。
4. 了解正太郎与狐狸一家发生的故事,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相处的美好情感。
5. 能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重点
了解正太郎与狐狸一家发生的故事,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相处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金色的脚印一课。这节课我们深入阅读课文,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出示课件)
二、深入理解课文
1、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
A:学生自学。
出示课件: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
(1) 画出感动你的句子。(3处)
(2) 标出句子中的重点词。
(3) 通过重点词你能体会到什么?简单写出你的感受。
(4) 五分钟之内完成。
B:学生交流
我看很多同学都读完了,读的很认真,打动你的句子在哪里,读给大家听。
(1)“只见一只大狐狸正冲着秋田狗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它嘴里叼着一只哆哆嗦嗦的鸡。秋田狗猛地扑过去,老狐狸迅速转身逃跑了。秋田狗向黑暗中追去。不大工夫,狗叫声就远了。”
教师评语:我发现你在读的时候这个大摇大摆有意放慢了速度,有意提高了声音,为什么这么读?好一只大摇大摆的狐狸,多勇敢啊,还是这一句,谁还想来读。
又是大摇大摆,难道你真的不怕吗?怕,为什么还要这么做?是啊,此时,他不只是一只狐狸,更是一位父亲啊。齐读
你在朗读的时候强调了这个叼字,为什么这么读? 你这分明就是在挑衅,他可是你的天敌啊,你难道真的不怕吗?怕,为什么还要这么做?是啊,此时,他不只是一只狐狸,更是一位父亲啊。齐读
教师过渡语:抓住关键词,不仅能帮助我们体会到了文章的情感,也帮助我们读出自己的感受。还有哪些地方打动了你。
(2)这样反复了两次,老狐狸才发现了铁链。它用牙齿拼命地咬,好长时间才明白过来这样做是徒劳的,就卧在地上给小狐狸喂奶。
教师评语:是啊,这种拼命的咬是一种母爱的本能,读
是啊,血肉之躯怎能和铁链想抗衡,这是一位母亲救儿子时的疯狂啊,读,
这种拼命地咬是一位母亲最后的一丝希望啊,齐读。
正是狐狸爸爸这一冲,一走,一叼,一逃,引走了秋田狗,为狐狸妈妈拼命地咬赢得了时间,这些动作的描写,无一不彰显着浓浓的亲情,也正是这亲情,使这夫妻俩迸发出了非同寻常的智慧,使出了这一招调虎离山之计。(板书:亲情)
教师评语:只可惜,狐狸父母如此的拼命却没能如愿救到小狐狸,他们救子心切,索性在地板下面做了窝,这真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此时,还有哪些地方打动了你。
(3)正太郎发现两只老狐狸跟以前相比,毛色黯淡,可能是由于惦记小狐狸,明显地消瘦了。读
刚才是狐狸的动作打动了我们,此时打动你的是狐狸的外形,你可真会读书,
从这暗淡的毛色,消瘦的身影当中,你能想象到狐狸父母这段时间是怎么熬过来的吗?想象完,就读。
一句简单的外形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小狐狸一日不救出来,老狐狸就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齐读
过渡语:这份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打动了我们,也打动了正太郎,不知不觉中,它们和正太郎的关系渐渐发生了变化。
2、正太郎和狐狸之间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A:出示第二个自学要求
请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这种变化。
学生在找的过程中,老师巡视并指导让学生找完整。
B: 学生交流
四只闪着青光的眼睛正直勾勾地盯着他。
过了一个月,老狐狸和正太郎熟悉了,有时家里没有别人,正太郎的屋门就会轻轻响一声,两只狐狸从门缝里挤进来,舔正太郎的手,轻松自在地在屋里慢腾腾地踱来踱去。小狐狸见到正太郎时,也会用它那粗糙的粉***舌头柔和地舔他的手。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正太郎觉得脸蛋热乎乎的。他费力地睁开眼睛,蒙胧中看见一只大狐狸正在不停地舔着他的脸颊。另一只狐狸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体。
教师评语:是啊,从一开始的敌视,到互相信任,再到舍身相救,正太郎的善良获得了狐狸一家的友情,让我们再来重温这温馨的过程,感受这份友情的珍贵,我来读正太郎的行为,你们读狐狸一家的变化。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师:是啊,当正太郎发现狐狸父母时,狐狸父母正用——
生:四只闪着青光的眼睛正直勾勾地盯着他。
师:每逢家里做过油肉、炸豆腐什么的,他就留下一些,扔到地板下面;还每天把一杯牛奶倒在地板下面那只破碗里。就这样——
生:过了一个月,老狐狸和正太郎熟悉了,有时家里没有别人,正太郎的屋门就会轻轻响一声,两只狐狸从门缝里挤进来,舔正太郎的手,轻松自在地在屋里慢腾腾地踱来踱去。小狐狸见到正太郎时,也会用它那粗糙的粉***舌头柔和地舔他的手。
师:当正太郎为了救小狐狸一不小心踩到悬崖边的积雪上,和雪块一起头朝下栽了下去,失去了知觉,——
生:蒙胧中看见一只大狐狸正在不停地舔着他的脸颊。另一只狐狸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体。
教师评语:人和动物**相处,是动物的幸福,更是人类的'幸福。
3、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迎着耀眼的阳光,狐狸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
出示课件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迎着耀眼的阳光,狐狸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
教师过渡语:我们对狐狸充满了欣赏与敬佩,现在你明白了脚印为什么是金色的吗?到底是什么闪着金色的光芒?
三、小练笔
师指板书:这故事里母子生死相依的亲情,人与动物**相处的友情,不正像这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吗?
1、只见一只大狐狸正冲着秋田狗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它嘴里叼着一只哆哆嗦嗦的鸡。秋田狗猛地扑过去,老狐狸迅速地转身逃走了。秋田狗向黑暗中追去,不大工夫,狗叫声就远了。你感受到:
2、它用牙齿拼命地咬,费了好长时间,才明白过来,这样做事徒劳的,于是就卧在地上,给小狐狸喂奶。你感受到:
3、正太郎决定给饿着肚子的老狐狸投送食物。每逢家里做过油肉、炸豆腐什么的,正太郎就留一些,扔进地板下面,并且每天把一杯牛奶倒在一只铁碗里。
你感受到:
4、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正太郎觉得脸蛋热乎乎的。他费力地睁开眼,蒙眬中看见一只大狐狸正在不停地舔他的脸颊和嘴唇。另一只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子。你感受到:
谢谢同学们,正是你们如此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再现了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也使得这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的深亲情折射出了更加迷人的光芒。
就像这一幅幅的图片里展示的那样,动物也是那样的友善,可亲。它们有爱,有情,有着和我们一样的,对生活美好的追求。它们是我们的朋友,也更像是我们的家人,只要我们伸出温暖的双手,用心去交流,人与动物必将缔结爱的纽带,用理解与扶持,共同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板书设计:
14金色的脚印
帮助
正太郎 → 狐狸(亲情)←信任 **
《金色的脚印》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本课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3、通过阅读及细节描写的欣赏,让学生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人应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相处的深刻道理。
【课前准备】
1、教师:
多**课件。
2、学生:
预习课文,收集有关人与动物的故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以及你的生活经验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学生简单谈对狐狸的印象。)
那么,通过昨天对24课的预习,狐狸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说一说。
2、是什么让同学们对狐狸的印象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
⑴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角色?
⑵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哪些事,正太郎做了哪些事?
⑶当正太郎失足受伤时,狐狸们是怎么做的?
2、读后讨论交流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板书:
喂奶喂食
小狐狸狐狸搭救正太郎要回
咬木桩放归树林
3、根据板书,让学生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怎样?
(让学生从课文中快速、较全面地获取有效信息,体验文中表达的情感。教师参与其中,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
三、精读体会,自主汇报
1、过渡:看到同学们刚才读书时认真的神情,聆听了你们的汇报,我知道你们被这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感动了,心灵受到了震撼。你们还想再读读课文吗?好让我们用心用情再读课文,细细体味那些使你感动的地方,想想为什么感动?
(让学生自我提取信息,为深入学习指导方向。)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小组内自读自研。
3、自主汇报。
(先读一读自己感动的地方,再说说感动的原因。为什么这样读)
4、教师相机重点指导朗读、感悟以下几个地方:
⑴老狐狸为搭救小狐狸不顾一切所作的一切事(喂奶、做窝、咬木桩)体会狐狸的聪明和动物之间浓浓的亲情。
⑵正太郎为老狐狸一家做的事情(如投食物,要回小狐狸)体会正太郎对狐狸的爱护和帮助。
⑶正太郎失足掉下悬崖,老狐狸救正太郎。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依恋的**关系。
(开创学习的活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得到不同的锻炼和提高。)
5、深入探究,理解结尾、课题:
⑴出示课文最后以自然段,全班齐读。
⑵思考:课文的结尾为什么要这样写?
⑶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积极影响,共同提高,完成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小结,感情升华
1、学完课文后,你现在觉得狐狸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
2、小结:
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
(拓宽学习领域,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博大的爱心和生态意识。)
《金色的脚印》教案3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第三组课文的第四篇课文。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本课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2)通过阅读及细节描写的欣赏让学生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3)认识本课6个生字,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相处的道理。教学方法:讨论交流、自主探究、读写结合
教学用具:
幻灯片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狐狸图片,启发谈话: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学习了《狐狸和乌鸦》的有趣故事。后来又学习了成语故事《狐假虎威》。请问,在你的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请三、四名学生说。可以谈对狐狸的印象,也可以让学生讲有关狐狸的故事。)谈话后小结:看来狐狸在大家的心目上不是好东西,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狐狸的故事的文章,学了以后,也许你会给狐狸“*”了。
2.板书课题:金色的脚印。
3.质疑课题。如“为什么课题要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等有价值的问题,老师要加以肯定。
二、出示目标,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幻灯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4)知道本课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师快速读学习目标,让学生懂得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A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角色?B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哪些事?正太郎做了哪些事?C当正太郎失足受伤时,狐狸们是怎么做的?
3、让学生**读书后讨论,在学生讨论后汇报,幻灯认读生字,引导学生完成以下板书:
小狐狸
喂奶
要回
咬木桩
放归树林
喂食老狐狸正太郎
搭救
4、让学生根据板书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怎样?这样能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把握。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过渡谈话:刚才同学们围绕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认真地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但请大家记住: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除了这些问题,你还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吗?(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点拨,把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组讨论。)
2.教师归纳梳理学生问题,进行四人分组讨论:A老狐狸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小狐狸?B正太郎为什么能和狐狸建立亲密关系,并能得到狐狸的救助?C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D课文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你能把相关句子读好吗?
3.讨论后各小组选一个**在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4.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给狐狸“*”了。老狐狸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小狐狸,使我们明白,动物之间也像人类一样有着不可割舍的亲情,尤其是作为父母的老狐狸对自己的孩子小狐狸非常关心和爱护。(动物如此,何况人呢?)另外,我们还明白,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们要和动物和睦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
四、解决质疑,体会文章思想。
1、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感受?(为狐狸一家的团聚而感到高兴,也为正太郎的做法感到欣慰)
2、指导朗读,读出故事结局的那种圆满蕴味,读出团聚后的那种愉悦。多让几个学生读。
3、交流解决质疑:课文为什么要以“金色的脚印”为题?让同桌交流意见,然后班上交流。(“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就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另外一层意思就是“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纪念的东西,文中的结局就是最美好、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因而用“金色的脚印”来赞美这件事;小狐狸一家虽是动物,但是它们也像人一样,它们的生命也同样珍贵,这脚印中,饱含人类美好的思想,这金色的脚印中,体现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动物再怎么狡猾也有其“亲情”。人和动物是可以在地球上**共处的。
五、读写结合,升华主题
1.启发谈话:是的,能够回到属于自己的家是多么幸福的事。请看看这幸福的一家。(出示图片)
2.看到如此幸福的一家,你会想到什么?请以《相亲相爱的狐狸一家》为题,续写这个故事。
《金色的脚印》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本课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3、通过阅读及细节描写的欣赏,让学生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人应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相处的深刻道理。
【课前准备】
1、教师:
多**课件。
2、学生:
预习课文,收集有关人与动物的故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以及你的生活经验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学生简单谈对狐狸的印象。)
那么,通过昨天对24课的预习,狐狸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说一说。
2、是什么让同学们对狐狸的印象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
⑴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角色?
⑵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哪些事,正太郎做了哪些事?
⑶当正太郎失足受伤时,狐狸们是怎么做的?
2、读后讨论交流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板书:
喂奶喂食
小狐狸狐狸搭救正太郎要回
咬木桩放归树林
3、根据板书,让学生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怎样?
(让学生从课文中快速、较全面地获取有效信息,体验文中表达的情感。教师参与其中,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
三、精读体会,自主汇报
1、过渡:看到同学们刚才读书时认真的神情,聆听了你们的汇报,我知道你们被这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感动了,心灵受到了震撼。你们还想再读读课文吗?好让我们用心用情再读课文,细细体味那些使你感动的地方,想想为什么感动?
(让学生自我提取信息,为深入学习指导方向。)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小组内自读自研。
3、自主汇报。
(先读一读自己感动的地方,再说说感动的原因。为什么这样读)
4、教师相机重点指导朗读、感悟以下几个地方:
⑴老狐狸为搭救小狐狸不顾一切所作的一切事(喂奶、做窝、咬木桩)体会狐狸的聪明和动物之间浓浓的亲情。
⑵正太郎为老狐狸一家做的事情(如投食物,要回小狐狸)体会正太郎对狐狸的爱护和帮助。
⑶正太郎失足掉下悬崖,老狐狸救正太郎。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依恋的**关系。
(开创学习的活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得到不同的锻炼和提高。)
5、深入探究,理解结尾、课题:
⑴出示课文最后以自然段,全班齐读。
⑵思考:课文的结尾为什么要这样写?
⑶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积极影响,共同提高,完成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小结,感情升华
1、学完课文后,你现在觉得狐狸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
2、小结:
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
(拓宽学习领域,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博大的爱心和生态意识。)
《金色的脚印》教案5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亲情。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
1、体会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亲情。
2、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说一下自己学完这篇文章的感受。
链接:
狐狸:一种哺乳动物,形状有点像狼,但形体比狼要小一些。狐狸嘴尖面长,脸呈三角形,耳朵也是三角形的,尾巴蓬松且长,毛色一般为赤黄色。这种动物生性狡猾多疑,常昼伏夜出,以鼠类、鸟类或家禽为食。人们对它的认识都不是太好,一说到它我们都会想起一些不好的词语,如狐狸尾巴、狐狸精、狐假虎威等。
狐狸给我的印象是: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3、事情的经过是什么?
4、事情的结果是什么?
二、 细读课文,自主探究。
1、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做了哪事?
2、从老狐狸救小狐狸这个过程中你体会到什么?
三、精读课文,自主探究。
1、正太郎为狐狸做了哪些事?
2、狐狸和正太郎的关系有什么变化?
3、正太郎与狐狸的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从正太郎与狐狸关系的变化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四、再读悟情。
1、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学完这篇课文你最想说什么?
3、学完课文你对狐狸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五、课外拓展。
1、课下收集一些有关人与自然之间的动人故事。
2、想一想如何保护小动物。
《金色的脚印》教案6
教案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第三组课文的第四篇课文。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本课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2)通过阅读及细节描写的欣赏让学生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3)认识本课6个生字,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相处的道理。教学方法:讨论交流、自主探究、读写结合
教学用具:幻灯片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狐狸图片,启发谈话: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学习了《狐狸和乌鸦》的有趣故事。后来又学习了成语故事《狐假虎威》。请问,在你的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请三、四名学生说。可以谈对狐狸的印象,也可以让学生讲有关狐狸的故事。)谈话后小结:看来狐狸在大家的心目上不是好东西,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狐狸的故事的文章,学了以后,也许你会给狐狸“*”了。
2.板书课题:金色的脚印。
3.质疑课题。如“为什么课题要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等有价值的问题,老师要加以肯定。
二、出示目标,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幻灯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4)知道本课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师快速读学习目标,让学生懂得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A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角色?B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哪些事?正太郎做了哪些事?C当正太郎失足受伤时,狐狸们是怎么做的?
3、让学生**读书后讨论,在学生讨论后汇报,幻灯认读生字,引导学生完成以下板书:
小狐狸
喂奶
要回
咬木桩
放归树林
喂食老狐狸正太郎
搭救
4、让学生根据板书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怎样?这样能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把握。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过渡谈话:刚才同学们围绕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认真地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但请大家记住: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除了这些问题,你还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吗?(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点拨,把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组讨论。)
2.教师归纳梳理学生问题,进行四人分组讨论:A老狐狸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小狐狸?B正太郎为什么能和狐狸建立亲密关系,并能得到狐狸的救助?C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D课文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你能把相关句子读好吗?
3.讨论后各小组选一个**在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4.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给狐狸“*”了。老狐狸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小狐狸,使我们明白,动物之间也像人类一样有着不可割舍的亲情,尤其是作为父母的老狐狸对自己的孩子小狐狸非常关心和爱护。(动物如此,何况人呢?)另外,我们还明白,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们要和动物和睦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
四、解决质疑,体会文章思想。
1、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感受?(为狐狸一家的团聚而感到高兴,也为正太郎的做法感到欣慰)
2、指导朗读,读出故事结局的那种圆满蕴味,读出团聚后的那种愉悦。多让几个学生读。
3、交流解决质疑:课文为什么要以“金色的脚印”为题?让同桌交流意见,然后班上交流。(“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就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另外一层意思就是“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纪念的东西,文中的结局就是最美好、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因而用“金色的脚印”来赞美这件事;小狐狸一家虽是动物,但是它们也像人一样,它们的生命也同样珍贵,这脚印中,饱含人类美好的思想,这金色的脚印中,体现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动物再怎么狡猾也有其“亲情”。人和动物是可以在地球上**共处的。
五、读写结合,升华主题
1.启发谈话:是的,能够回到属于自己的家是多么幸福的事。请看看这幸福的一家。(出示图片)
2.看到如此幸福的一家,你会想到什么?请以《相亲相爱的狐狸一家》为题,续写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见上
《金色的脚印》教案7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
让学生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让学生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你们了解狐狸吗,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以及你的生活经验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学生简单谈对狐狸的印象。)
同学们,通过你们对24课的预习,狐狸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说一说。
2、是什么让同学们对狐狸的印象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声默读课文及阅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了解故事大意,并勾画出重要提示。
2、交流读书感受:
⑴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⑵“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尝试拟订自学提纲。(相机板书关键词)
3、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⑴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
⑵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质疑
课文中你还有什么问题?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帮助救狐狸?课文结尾及题目有什么含义?……
1、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
2、思考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四、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1、请同学们认真的朗读课文,根据自学提纲**思考,勾画圈点作批注;思考完毕可与小组同学交流。
2、讨论交流:
⑴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
(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老狐狸深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
老狐狸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
(通过交流,朗读,体会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爱的伟大。)
⑵课文中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课文的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
⑶请同学们想想,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深层次看,“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在这里指狐狸一家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团聚,又开始了它们美好的生活;这脚印,不仅包含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也包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
3、教师小结:
世界上的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当动物对人类流路感情时,一点也不亚于人类对人类流露的感情,而这份感情更让人感动和珍惜。我们要和动物**相处。
五、课外延伸,提高写作
1、有不少的人和动物之间有很浓的感情,你能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人与动物的故事?和大家交流,和同学一起分享快乐。
(海豚奥利纳;海龟救人的故事;丹顶鹤的故事;小狮子爱尔沙;昆索泼的猴子学校……)
2、课外练笔:(任选一题)
⑴你与小动物之间最能体现真情的一个片段,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⑵课文情节生动,感人有不少的地方都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小练笔。如:正太郎在去牧场的路上从悬崖上摔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他是怎样被救的呢?正太郎与小狐狸一家分别的情景一定十分感人,能把它写具体、写形象吗?
《金色的脚印》教案8
教学目标
1. 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把最受感动的场景或细节描述下来。
4. 了解正太郎与狐狸一家发生的故事,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相处的美好情感。
5. 能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重点
了解正太郎与狐狸一家发生的故事,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相处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金色的脚印一课。这节课我们深入阅读课文,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出示课件)
二、深入理解课文
1、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
A:学生自学。
出示课件: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
(1) 画出感动你的句子。(3处)
(2) 标出句子中的重点词。
(3) 通过重点词你能体会到什么?简单写出你的感受。
(4) 五分钟之内完成。
B:学生交流
我看很多同学都读完了,读的很认真,打动你的句子在哪里,读给大家听。
(1)“只见一只大狐狸正冲着秋田狗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它嘴里叼着一只哆哆嗦嗦的鸡。秋田狗猛地扑过去,老狐狸迅速转身逃跑了。秋田狗向黑暗中追去。不大工夫,狗叫声就远了。”
教师评语:我发现你在读的时候这个大摇大摆有意放慢了速度,有意提高了声音,为什么这么读?好一只大摇大摆的狐狸,多勇敢啊,还是这一句,谁还想来读。
又是大摇大摆,难道你真的不怕吗?怕,为什么还要这么做?是啊,此时,他不只是一只狐狸,更是一位父亲啊。齐读
你在朗读的时候强调了这个叼字,为什么这么读? 你这分明就是在挑衅,他可是你的天敌啊,你难道真的不怕吗?怕,为什么还要这么做?是啊,此时,他不只是一只狐狸,更是一位父亲啊。齐读
教师过渡语:抓住关键词,不仅能帮助我们体会到了文章的情感,也帮助我们读出自己的感受。还有哪些地方打动了你。
(2)这样反复了两次,老狐狸才发现了铁链。它用牙齿拼命地咬,好长时间才明白过来这样做是徒劳的,就卧在地上给小狐狸喂奶。
教师评语:是啊,这种拼命的咬是一种母爱的本能,读
是啊,血肉之躯怎能和铁链想抗衡,这是一位母亲救儿子时的疯狂啊,读,
这种拼命地咬是一位母亲最后的一丝希望啊,齐读。
正是狐狸爸爸这一冲,一走,一叼,一逃,引走了秋田狗,为狐狸妈妈拼命地咬赢得了时间,这些动作的描写,无一不彰显着浓浓的亲情,也正是这亲情,使这夫妻俩迸发出了非同寻常的智慧,使出了这一招调虎离山之计。(板书:亲情)
教师评语:只可惜,狐狸父母如此的拼命却没能如愿救到小狐狸,他们救子心切,索性在地板下面做了窝,这真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此时,还有哪些地方打动了你。
(3)正太郎发现两只老狐狸跟以前相比,毛色黯淡,可能是由于惦记小狐狸,明显地消瘦了。读
刚才是狐狸的动作打动了我们,此时打动你的是狐狸的外形,你可真会读书,
从这暗淡的毛色,消瘦的身影当中,你能想象到狐狸父母这段时间是怎么熬过来的吗?想象完,就读。
一句简单的外形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小狐狸一日不救出来,老狐狸就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齐读
过渡语:这份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打动了我们,也打动了正太郎,不知不觉中,它们和正太郎的关系渐渐发生了变化。
2、正太郎和狐狸之间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A:出示第二个自学要求
请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这种变化。
学生在找的过程中,老师巡视并指导让学生找完整。
B: 学生交流
四只闪着青光的眼睛正直勾勾地盯着他。
过了一个月,老狐狸和正太郎熟悉了,有时家里没有别人,正太郎的屋门就会轻轻响一声,两只狐狸从门缝里挤进来,舔正太郎的手,轻松自在地在屋里慢腾腾地踱来踱去。小狐狸见到正太郎时,也会用它那粗糙的粉***舌头柔和地舔他的手。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正太郎觉得脸蛋热乎乎的。他费力地睁开眼睛,蒙胧中看见一只大狐狸正在不停地舔着他的脸颊。另一只狐狸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体。
教师评语:是啊,从一开始的敌视,到互相信任,再到舍身相救,正太郎的善良获得了狐狸一家的友情,让我们再来重温这温馨的过程,感受这份友情的珍贵,我来读正太郎的行为,你们读狐狸一家的变化。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师:是啊,当正太郎发现狐狸父母时,狐狸父母正用——
生:四只闪着青光的眼睛正直勾勾地盯着他。
师:每逢家里做过油肉、炸豆腐什么的,他就留下一些,扔到地板下面;还每天把一杯牛奶倒在地板下面那只破碗里。就这样——
生:过了一个月,老狐狸和正太郎熟悉了,有时家里没有别人,正太郎的屋门就会轻轻响一声,两只狐狸从门缝里挤进来,舔正太郎的手,轻松自在地在屋里慢腾腾地踱来踱去。小狐狸见到正太郎时,也会用它那粗糙的粉***舌头柔和地舔他的手。
师:当正太郎为了救小狐狸一不小心踩到悬崖边的积雪上,和雪块一起头朝下栽了下去,失去了知觉,——
生:蒙胧中看见一只大狐狸正在不停地舔着他的脸颊。另一只狐狸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体。
教师评语:人和动物**相处,是动物的幸福,更是人类的幸福。
3、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迎着耀眼的阳光,狐狸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
出示课件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迎着耀眼的阳光,狐狸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
教师过渡语:我们对狐狸充满了欣赏与敬佩,现在你明白了脚印为什么是金色的吗?到底是什么闪着金色的光芒?
三、小练笔
师指板书:这故事里母子生死相依的亲情,人与动物**相处的友情,不正像这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吗?
1、只见一只大狐狸正冲着秋田狗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它嘴里叼着一只哆哆嗦嗦的鸡。秋田狗猛地扑过去,老狐狸迅速地转身逃走了。秋田狗向黑暗中追去,不大工夫,狗叫声就远了。你感受到:
2、它用牙齿拼命地咬,费了好长时间,才明白过来,这样做事徒劳的,于是就卧在地上,给小狐狸喂奶。你感受到:
3、正太郎决定给饿着肚子的老狐狸投送食物。每逢家里做过油肉、炸豆腐什么的,正太郎就留一些,扔进地板下面,并且每天把一杯牛奶倒在一只铁碗里。
你感受到:
4、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正太郎觉得脸蛋热乎乎的。他费力地睁开眼,蒙眬中看见一只大狐狸正在不停地舔他的脸颊和嘴唇。另一只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子。你感受到:
谢谢同学们,正是你们如此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再现了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也使得这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的深亲情折射出了更加迷人的光芒。
就像这一幅幅的图片里展示的那样,动物也是那样的友善,可亲。它们有爱,有情,有着和我们一样的,对生活美好的追求。它们是我们的朋友,也更像是我们的家人,只要我们伸出温暖的双手,用心去交流,人与动物必将缔结爱的纽带,用理解与扶持,共同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板书设计:
14金色的脚印
帮助
正太郎 → 狐狸(亲情)←信任 **
《金色的脚印》教案9
【教材分析】
《金色的脚印》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三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以生动细腻,充满感情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处的美好关系,也展示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课文是以时间为序,叙述了事情的全过程。课文1~3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4~18自然段是事件的经过;19~21自然段是事件的结果,重点在第二部分。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加之我们班的学生也比较活跃,而且学生很喜爱这类的文章,也学习过不少类似的课文如《灰雀》、《小狮子爱尔莎》等,也有过观察和饲养小动物的经历,在这一点上,课文和学生的生活贴近。但是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人应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相处的深刻道理恰恰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可以尝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时,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逐步深入。
【设计理念】
利用学生的已知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的读书感受出发。坚持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并捕捉学生情感思想上的变化,使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本课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3、通过阅读及细节描写的欣赏,让学生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人应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相处的深刻道理。
【课前准备】
1、教师:
多**课件。
2、学生:
预习课文,收集有关人与动物的故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以及你的生活经验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学生简单谈对狐狸的印象。)
那么,通过昨天对24课的预习,狐狸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说一说。
2、是什么让同学们对狐狸的印象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
⑴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角色?
⑵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哪些事,正太郎做了哪些事?
⑶当正太郎失足受伤时,狐狸们是怎么做的?
2、读后讨论交流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板书:
喂奶喂食
小狐狸狐狸搭救正太郎要回
咬木桩放归树林
3、根据板书,让学生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怎样?
(让学生从课文中快速、较全面地获取有效信息,体验文中表达的情感。教师参与其中,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
三、精读体会,自主汇报
1、过渡:看到同学们刚才读书时认真的神情,聆听了你们的汇报,我知道你们被这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感动了,心灵受到了震撼。你们还想再读读课文吗?好让我们用心用情再读课文,细细体味那些使你感动的地方,想想为什么感动?
(让学生自我提取信息,为深入学习指导方向。)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小组内自读自研。
3、自主汇报。
(先读一读自己感动的地方,再说说感动的原因。为什么这样读)
4、教师相机重点指导朗读、感悟以下几个地方:
⑴老狐狸为搭救小狐狸不顾一切所作的一切事(喂奶、做窝、咬木桩)体会狐狸的聪明和动物之间浓浓的亲情。
⑵正太郎为老狐狸一家做的事情(如投食物,要回小狐狸)体会正太郎对狐狸的爱护和帮助。
⑶正太郎失足掉下悬崖,老狐狸救正太郎。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依恋的**关系。
(开创学习的活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得到不同的锻炼和提高。)
5、深入探究,理解结尾、课题:
⑴出示课文最后以自然段,全班齐读。
⑵思考:课文的结尾为什么要这样写?
⑶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积极影响,共同提高,完成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小结,感情升华
1、学完课文后,你现在觉得狐狸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
2、小结:
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
(拓宽学习领域,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博大的爱心和生态意识。)
五、课外延伸,与作者对话
1、你能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人与动物的故事?
2、学生小组内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人与动物的故事。
3、你能对作者以及像作者一样爱护动物的人,或者对自己说一句话吗?
六、读写结合,升华主题(二选一)
1、写一个你与小动物之间最能体现真情的一个片段。
2、以《小狐狸回家后》为题,续写这个故事。
《金色的脚印》教案10
教学目标:
1、积累读读写写的词语(abb和四字词)。(光秃秃、冷清清、孤零零、湿漉漉、直勾勾、热乎乎;目不转睛、大摇大摆、莫名其妙、漫不经心、无影无踪、兴高采烈)
2、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用“抓住主要事件”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体会老狐狸爱子心切、聪明、勇敢、知恩图报以及它们一家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
4、理解“金色的脚印”的含义,懂得大自然是人和动物共同的家园,人类要与动物**相处。
重点: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老狐狸爱子心切、聪明、勇敢、知恩图报以及它们一家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
难点:
理解“金色的脚印”的含义,懂得大自然是人和动物共同的家园,人类要与动物**相处。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这节课我们用学习这类课文的方法学习这一单元的最后一篇关于动物的故事。
2、齐读课题:24金色的脚印。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预设:为什么说“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翻开书127页,小声读读课文的导读,运用导读的提示学习课文。
2、谁来概括一下导读要求(课件示要求)。
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带着你们的疑问和导读提示快速阅读课文。)——师相机板书
4、课文里有一些特别的词语值得我们积累,请同学们把它读一读。(abb和四字词)
5、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①谁能抓住课文的主要事件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先说说课文的主要事件)
生说师板书:冒险喂奶、做窝、建立感情、救正太郎、一家团聚。
②指名概括
③课件小结概括
三、体会情感
1、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居然冒险给小狐狸喂奶,在正太郎家做窝,从这两件事老狐狸给你什么印象?(四人小组从文中找出相关词句说一说)
2、引导体会老狐狸的聪明、大胆、善良、知恩图报和对小狐狸深切的爱
①调虎离山之计。②咬木桩。③惦记小狐狸而消瘦。④回头看看。⑤23段奔过来、兴高采烈团聚
3、聪明的老狐狸不顾危险想尽办法救小狐狸这种深深的亲情打动了我们,也打动了正太郎;你看出来了吗?
①18段。投送食物
②正是由于正太郎的善良、爱心让狐狸一家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是吗?
③小练笔:想象正太郎被老狐狸救醒后他会怎么做:要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表达人物的性格、情感。
④小组交流,指名展示小练笔。
四、升华主题
1、读完全文,你现在明白了“金色的脚印”指的是什么吗?(小组里把你的想法说一说)
①老狐狸对小狐狸深深的亲情。
②正太郎与狐狸一家珍贵的友谊。
③人类与动物**相处的美好境界
④······
2、小结、
这金色脚印是老狐狸对小狐狸深切的爱,是正太郎对狐狸一家的爱,是人与动物**相处的美好境界,是大爱。(板爱心)(课件示)
五、拓展阅读
老师介绍你们看一篇文章,161页选读课文4《鹿与狼的故事》
六、作业:
(结合单元口语交际):跟同桌说一说你知道的动物的故事,让同学从你的描述中体会到动物的情感。
时间的脚印教案10篇(扩展6)
——成长的脚印优秀作文10篇
成长的脚印优秀作文1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许多让自己瞬间成长的事。在这些事中肯定会悟出一些道理。每次感悟都**自己迈向成熟的阶梯又向**一步,让我们留下登高的脚印,感受成长的步伐。
在我的整个小学生涯中,都是父母的陪伴下度过的。那时候有父母在身边,什么事都不用操心。
上中学后,父母离开我们去外地打工,于是一切都变了模样……
父母走后的第二天,我竟然迟到了。由于这是第一次,所以完全茫然不知所措。在路上边走边想:现在该怎么办,要如实说明,还是编个谎话?是说睡过头,还是说突然肚子疼?头疼?不小心崴伤了?唉!我又不是演员,如何逃得过老师的火眼金睛?到底该怎么办呢……
到了教室,事情果然不出我所料——果然老师批评了,还给了个警告。
来到家里,首先得先填饱肚子。没有煮饭经验,只能尝试一下,再煎几个鸡蛋。请弟弟妹妹品尝我的初次作品。“并不怎么样啊!”小妹说。我叹息道:“请各位评委原谅,我可是初次尝试,不要太绝了,留点面子。“经过这一次,我成长了一些,可以说能视步生活自理,也懂得了做饭的不容易。这是我成长过程中留下的第一个脚印。
到了晚饭时间,就这时就要有好菜。于是在二姨的指导下,去了菜市场,经过讨价还价,满载而归。但二姨还是说我被骗了。果然,买来的东西,其实还可以减掉十几元。也就是说,我被坑了十几元。*常看妈妈总是因为几毛钱而讨价还价,觉得丢脸,现在才知道做什么事都不是那么简单。做每件事都需要付出努力,才有更好的结果。想到这里,我懂得了生活的不易。
总结这一天的所学,我感觉我成熟了一些。在父母外出的情况下,我基本能自理,又能照顾弟弟妹妹。即使这是成长中最基础的能力,即使没什么可以值得炫耀的,但我很满足。
在将来的日子里,我要吸收更多的营养,慢慢成长,成熟。现在,我要留下脚印,证明我的成长。
让我们留下成长的脚印,走向成熟的`高楼。
成长的脚印优秀作文2
不知不觉,我已踏过15个春秋。15年了,窗外的洋槐也无数次的开花凋零,天空的大雁也无数次的为目的地奔波。转眼间,我已爬**人生的半山腰。仰头望望山顶,云雾缭乱,遥不可及。俯首看看身后,令人感慨万千。在人生坎坷的路上,留下了我一串串深深的脚印。
看,那一串渐进模糊而轻巧的脚印。哦,那是我婴儿时期的步伐。从出生,到蹒跚学步,到哑哑学语,那时的我,也许会安静的坐在婴儿床上睡觉,也许会因不顺心而大哭一场,但大家都不会责备我,在为**心的同时,又盼望着我的成长。于是,在山脚下留下了一串尚还稚嫩的脚印。
瞧,那一串时深时浅的脚印。哦,那是我幼儿时期的见证。那时的日子是最快乐的。我不会因学习而困扰,不必担心没人和我玩,不用担心做错该怎么办,一切在我眼里都是那样新奇。眼观,手摸,鼻闻,嘴啃,我总是忍不住地去研究身边的每一样的东西。在伙伴群里,我是人人拥护的"山大王",到阿婆家偷鸡蛋,到阿伯家要茶喝,无忧无虑的过着每一天。于是在离山脚不远处,留下了我一串快乐的'回忆。
奥,那一串整齐的脚印,是我上小学时的记忆。刚开始接触书,书对我的**是那么大,我开始关心自己的学习。我会因学习考试考个"优"而高兴一整天,也会因被教师批评一两句而心情沮丧。一年级一年级的爬升,知识的增加,阅历的丰富,但同时也给我不少的烦恼。于是,我开始明白成长之路的坎坷与曲折。在山腰上,留下我酸甜苦辣的回味。
还有那一串最深,离我最近的脚印,是我上中学以来的历程。长大了,所见所闻多了,山路也就更坎坷了。有了对手的存在,使我懂得了奋进;有了压力的鞭策,使我奋起前行。功课重了,**没了。成绩好了,快乐少了。我会浅唱"逍遥叹",会吟"如梦令",一路攀登着陡峭的山路,使我深知成长的艰辛。
看着先行者留下的脚印,似乎在告戒我:前方的路将更坎坷,但这就是人生之路。我将继续地往上爬,身后留下我一串串成长的脚印……
成长的脚印优秀作文3
回首往事,似乎一串串成长中坚实的足迹还历历在目。每一次成功中受益,每一次失败中受挫,都已成为我永生难忘的回忆。
——题记
翻开12年来的成长史,我不经意的发现自己长大了!我不再是那个“野性十足”,面对困难“不堪一击”的缩头乌龟,而是“乖巧懂事”,敢于向失败挑战的胜利者。一次偶然,使我在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也改变了对人生的看法。
寒假里的一个早晨,我坦然地再次走进校园。心中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因为,这天是我人生当中最快乐的一天——要去教管中心演讲。我带着*时的努力到达了比赛现场。看到那么多的评委和我一样的同龄人,我紧张极了,脸一下子全红了。但经过一阵放松之后,心里*静了许多,但还是不免有些紧张。害怕自己演讲时出丑,害怕得不到奖,害怕。别想了!我应该相信自己的,加油吧!哪怕到头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也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能使我顺利通过演讲,我又把演讲稿重头到尾的仔细看了一遍。
“接下来,,有请第五号选手**演讲!”铿锵有力的话语从主持人的口中脱颖而出。
到我了,怎么办?我还没心理准备呢!没办法,我现在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有临场发挥了。我面带微笑的走上讲台,用微弱又颤抖的声音向评委和素不相识的朋友们打了个招呼。起初,有些发抖,但过了一会就渐渐*静下来。我越发激动,只要一想到曾经祖国受人侵略的时候,我就忍不住捏紧拳头,为祖国打抱不*。于是,愤怒的情绪便油然而生。几分钟后,演讲结束了。唉~~我不禁深深的叹了口气,心中那块石头终于落下了。本以为我还能成功晋级决赛,可没想到结果竟出人意料,我落选了。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但是,却换来了我对人生的感悟。
在回家的路途中,我不断的想,也不断的反思:失败不是错,它是人生中的转折点,我必须勇敢面对。既有一,何不能有二?这次失败将会永远定格在我人生道路上,它将激励我不断前进、前进。
其实咱们每个人都是一棵小树,无论是太阳的照耀,狂风的吹打,雨雪的冲刷。对于咱们,都是一种磨练与成长。在人生的道路上,我迈着*稳的步伐行走,偶然回头,身后是一串长长的足迹。
成长的脚印优秀作文4
不要害怕改变,尽管你可能会因此失去一些好的东西,但你也可能会得到一些更好的.东西。
——题记
阡陌迹忆,银装素裹的初一早晨,风穿过高楼的肋间,像吹响颤音的芦笛,凉飕飕地肆虐天穹孕育的遐想。城市清洁者是我成长中的脚印。
一缕闲暇之后,带特产——*贺年大糕噔噔噔到院子内。在风雪欢唱中遇见了穿着橙色工作服的清洁工司马爷爷,他脸颊绯红,古朴苍劲地在清理繁华落尽的鞭炮,独自营造淡泊悠远地**不惊,那橙色与红色相互辉映,显得格外的耀眼。蓦然回首在雪中一串串成长的脚印伸向了远方……
“司马爷爷,新年好!您辛苦啦!“边跑边搓手,热情的跑到清洁工司马爷爷的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并双手递上大糕。
司马爷爷欣喜和蔼的看着我,温柔的呵护着我,慈祥的关爱着我,但是眼睛里还是充满了疑惑的眼神。“新年好!你这是干什么呀?”
“您值得我敬佩,鞠躬、大糕是孝敬您的。”铿锵有力的回答就如萦绕渔歌的余晖,尊敬就是我成长中的脚印。
好孩子,新年快乐!“司马爷爷那皱褶爬满的脸上宛若老树开花,展开了会心的笑容,黝黑地眼眸渲染醉人峥嵘。”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新年礼物。”
百媚暗生的雪花,漫天飞舞着,奔放飘逸的展示她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宛若用她的舞姿来赞叹着我的对爷爷的敬爱之心。映衬出我的成长中的脚印。爸爸妈妈露出了很欣慰的笑容,并用手拍拍我的肩膀,赞赏的眼光温婉含蓄看着我。宛如一股清泉流入了我的心中,又宛若茉莉的清香传入我的鼻中。“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铭记《菜根谭》——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能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势必潜消。“我心有灵犀地笑意盈盈。这赞赏就是成长中的脚印。
心中有阳光,眼睛就永远看得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一天,让世界充满阳光,让心灵充满温暖力量,让成长中的我们有回首可循的脚印,陪伴着我们……
成长的脚印优秀作文5
人生如路,步步前行脚印个个;人生如路,稳稳前行时光匆匆;人生如路,回首前行成长点点。人生在路上,我们前行,一个个脚印,一次次成长。
坚实的脚印——博览群书
在书山上,我们寻找,我们积累,我们学习,我们攀登。顶着烈日,冒着寒风,任它骄阳似火,寒风刺骨,也不能撼动我们分毫;寒来暑往,春夏秋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以水滴石穿、永不言弃的精神努力着。知识就是力量,这点点滴滴的积累,是我们前行的基础。
一步一步地,我们由懵懂小儿成长为豆蔻少年,及至弱冠,我们在象牙塔中尽情地吸取着前行的力量。那坚实的脚印,是我们成长的基础。
从容的脚印——沉静似水
伴随着刻苦的学习,我们的心在广博的知识海洋中涤荡。躁动渐渐褪去,我们变得愈加沉稳。面对道道难题,我们不再抓耳挠腮,而是试着让自己*静下来,仔细思考。心一旦静下来,思路就开阔了,难题也迎刃而解。同样地,对于生活中遇到的许多不如意的事,当我们能够真正地沉静下来,以从容不迫的心态去面对它,我们会发现任何事情终会过去。
一步一步地,我们将浮华褪去,让心灵安静下来,在人生之路上前行、成长。那从容的脚印,是我们成长的桥梁。
理智的脚印——谨言慎行
心静则世事清明,正误洞悉。接着,我们更应以理智自控的情绪,客观看待世间的万事万物。千百年来,“三思而后行”都提示着我们要全面地考虑问题,避免片面和偏执。与人口角,我们会理智地息争,而不是为了争一时之气而两败俱伤;长辈训斥,我们会反思已过,而不是一味顶撞。只有让静心明事后的理智驻扎心中,才能做到不骄不矜,不卑不亢,谨言慎行,举无遗过。
一步一步地,以往的冲动渐无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崭新的理智的自己。在人生之路上,我们到达了一个新的境界。那理智的脚印,是我们成长的见证。
人生如路,成长在路上,步步脚印依稀存在,恍惚若昨日;
人生如路,成长在路上,万千苦乐留存心中,无畏看明天;
人生如路,成长在路上,美好时光静静流过,无悔向前进。
人生之路,我们悠然前行,成长在路上,风景在路上!
成长的脚印优秀作文6
懵懂的我带着对未来的憧憬,站在街中心的十字路口,让自己小小的身体去感受那尘土飞扬的世界中隐藏的繁华。认为追求**的未来是我的梦想,却不知道那尘世中令我作呕的****已在侵蚀我的坚定,将我囚禁。
——题记
遇金
一个小小的身影在教室中缓缓移动,那身影的主人口中还不停地抱怨道:“讨厌死了,开学的第一天就要人家扫地,搞什么嘛!”虽然她口中在不停地唠叨着,但她仍在手挥扫帚扫地。忽然,她停了下来,愣住了——她看见了一张在阴暗的角落中**地笑着的50元纸币。一股私欲涌上她的心头。那张纸币的笑容,使她的眼中顿时充满了迷茫与自私。
拾金
霎时,她心中浮现出了橱窗中可爱的洋娃娃,冰柜中美味可口的冰淇淋,柜台上玲珑精致的小饰品……拿,还是不拿。犹豫过后,她还是抵挡不住金鱼的**,张望四周,见四下无人。伸出不停颤动的手但又迅速地拾起纸币,放入口袋,慌张的跑了出去。她眼中只有恐惶……
诉金
回家后,她把钱交给了妈妈,并说了钱的由来。妈**笑容在脸上凝固,最后消失。但她还是和蔼地让女儿端坐在她的身边,****而又轻轻地对女儿说:“我可爱的女儿,你已经长大,还不知道你应该有的品格吗?”听了妈**话,她觉得自己似乎向成长迈了小小的一步,也为妈妈对她的爱颇有感动。
还金
第二天,她把钱交给了老师,心中不仅踏实了许多,好像还多了一份成熟与痛快。
那个曾经因金钱与私欲而迷失方向的人就是我。那个在私欲中挣扎,在挣扎中迷失方向,在迷失方向时而找到人生的真谛的女孩已不复存在。现在的我在成长过程中迈出一小步,因而从童稚转到成熟之后已明白了这一小步的珍贵。现在的我正扬起自信的船帆,向成功的彼岸不断的进发……
成长的脚印优秀作文7
成长的足迹让我们有了不必要的烦恼!我们在一种朦胧的状态下来到这个世界,却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得到烦恼。总是喜欢把自己的意愿隐藏在一些自因为高明的词中,自以为是的我们总是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而别人外国人就是那么直爽,不喜欢拐弯抹角的,或许是现在的人们头脑太发达了吧。
我们就像爬山虎一样的向着天空的方向蔓延,当我们蓦然回首才发现我们从来都没有离开我们落根的地方,或许只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感到内心的充实!当夕阳逐渐接近那远方的地*线,我们才灰发现以前的足迹已经离我们那么遥远!我们只要感叹时间的飞逝!太快了!
成长的包袱里装了太多的酸甜苦辣,一路拾也一路扔,可拾的总是比扔的多。所以我们的成长才那么的苦涩!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成长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
成长的脚印优秀作文8
不知不觉,我已踏过15个春秋。15年了,窗外的洋槐也无数次的开花凋零,天空的大雁也无数次的为目的地奔波。转眼间,我已爬**人生的半山腰。仰头望望山顶,云雾缭乱,遥不可及。俯首看看身后,令人感慨万千。在人生坎坷的路上,留下了我一串串深深的脚印。
看,那一串渐进模糊而轻巧的脚印。哦,那是我婴儿时期的步伐。从出生,到蹒跚学步,到哑哑学语,那时的我,也许会安静的坐在婴儿床上睡觉,也许会因不顺心而大哭一场,但大家都不会责备我,在为**心的同时,又盼望着我的成长。于是,在山脚下留下了一串尚还稚嫩的脚印。
瞧,那一串时深时浅的脚印。哦,那是我幼儿时期的见证。那时的日子是最快乐的。我不会因学习而困扰,不必担心没人和我玩,不用担心做错该怎么办,一切在我眼里都是那样新奇。眼观,手摸,鼻闻,嘴啃,我总是忍不住地去研究身边的每一样的东西。在伙伴群里,我是人人拥护的"山大王",到阿婆家偷鸡蛋,到阿伯家要茶喝,无忧无虑的过着每一天。于是在离山脚不远处,留下了我一串快乐的回忆。
奥,那一串整齐的脚印,是我上小学时的记忆。刚开始接触书,书对我的**是那么大,我开始关心自己的学习。我会因学习考试考个"优"而高兴一整天,也会因被教师批评一两句而心情沮丧。一年级一年级的爬升,知识的增加,阅历的丰富,但同时也给我不少的烦恼。于是,我开始明白成长之路的坎坷与曲折。在山腰上,留下我酸甜苦辣的回味。
还有那一串最深,离我最近的脚印,是我上中学以来的历程。长大了,所见所闻多了,山路也就更坎坷了。有了对手的存在,使我懂得了奋进;有了压力的鞭策,使我奋起前行。功课重了,**没了。成绩好了,快乐少了。我会浅唱"逍遥叹",会吟"如梦令",一路攀登着陡峭的山路,使我深知成长的艰辛。
看着先行者留下的脚印,似乎在告戒我:前方的路将更坎坷,但这就是人生之路。我将继续地往上爬,身后留下我一串串成长的脚印……
成长的脚印优秀作文9
回头看一眼校门,是那么的熟悉,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在鸟语花香,莺歌燕舞的校园里度过了三年。我从初一的小妹妹,也变成了初三的大姐姐。
刚上出一点时候,还有些不适应。尤其是数学,课堂作业,家庭作业总是出错,遇到了问题也不敢问教师。单元测试成绩不好,我却还蛮不在意。认为只是教师出的题难罢了,期中,期末考试就会好的。就这样,我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悠哉游哉地过了半学期。直到期中考试数学成绩发下来,我看到那个数字“76”瘫在桌子上的时候,我才知道我所犯的错误已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我想挽回,想改变,却已经追悔莫及。
想我在小学时的数学成绩,最低也得到90分以上啊,可我却滑到了76分。而在其中考试前的半学期中,我竟然去和那些成绩比我差的同学去比,还大言不惭地认为,我这个成绩在班里还算可以。
常言道:“吃一堑,长一智”经过这次风雨的洗礼,我决定要努力学习,遇到问题要多问教师,多向同学请教。我变得谦虚,务实。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我成功了,考到了90分以上,在班里仍是前10名。
可我却高兴的过了头,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认为自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好成绩,对单元测试也丝毫不在意。再加是暑假考**法十级,我的骄傲情绪与日俱增。这次考试我从班里的前10名退步到了第16名,年级名次也退步了60名。
我落后了,被别人狠狠地甩在了后面。我知道,造成这种后果的不是别人,而是我自己。是因为我的骄傲自满,是因为我的不努力,才让我自己的学习退步,被别人甩在了后面。
我终于明白了,也真正地体会到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话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真理,是真真正正的真理。
一次次的失败与成功,一次次的名次与成绩,一次次的欢笑与泪水,都承载着我成长过程中的种种事情,都在海边的沙滩上留下了那深深地印证着我成长过程的脚印。
我将把成长的脚印收藏在我的心底,等长大后,再把它们拿出来,品味我成长中的像充满着酸甜苦辣的五味瓶的味道一样的成长的心路历程。
成长的脚印优秀作文10
成长,即熟悉又陌生的词。我想,或许对尚在学步的孩子来说,意味着又多走了一步;对于正学校求知的同龄人来说,又增多了各种全新的知识就是成长。
而成长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漫长等待的过程。就像一朵花苞,花苞要储备好充足的养料,以待更美更有力的绽放;就像一只虫,只有积蓄了整个生命的力量才能吐丝织茧。再让我们回顾幼时的我、你、他、他们。又何尝不是?到了花开满园的季节,百花中只有一朵犹为出众;花的艳丽,香飘十里又吸引了蝴蝶,一大群蝴蝶,有一只艳压群芳。那朵花经过了漫长的等待,养料充足,开出了颜色亮丽,饱满的花。而小虫,也长大了。当某天费力的挣出蛹时,不仅有利于还未展开的翅膀的血液循环,这也是中种成长的过程。只有亲身体验了,才能体会什么是成长!
小时候,有段时间,我把心里的秘密托付于带锁的日记本,开心,生气都在日记本里,过段时间拿出来“欣赏”,现在觉得挺小儿科的。现在,我会把自己不解的事在睡觉前告诉老妈,寻求帮助。老妈则无比认真地回答,每一句都直击我的心坎,我的心事便消失了。还好,我的大脑一直积极地配合,不开心的事便忘光光了。这时,“成长”在我心中又多了一种解释: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找到那个愿意听我倾诉的人,听听他的意见。
前些天我又多了件心事。为什么在道歉后,那个人还是不是很愿意原谅我?早操时我几次踩到前面**生的脚,她很不开心。面我早就道歉了,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她仍是不高兴。这时,我又想,这个问题也许我自己能解决,我煞是认真地思考了几天,我想只要我和她改变和他人想处的方法,就不会这样了。我离成长,又靠近了一步!
俗话说:“女大十八变。”小时候,沉默是金的我几乎是淑女的榜样,因为“文静、秀气”。又有谁知道,我只是不爱说话,不爱和她们打闹。迈入六年级,看着入学学弟学妹们,一种自豪感在心中油然现而生。心情变得开朗起来,也渐渐融入到了同学们中间。
在今年暑假,表姐送了几本书给我,***一本叫《完美的花朵》。向我呈现了一个女孩如何突破心理成长之路上的难关,完美开放的过程。或许这个女孩就是你或我。在众多人中,那个女孩的影子清晰可见,关键是看你如何把握自己,这些也就是你成长之路了垫脚石。《完美的花朵》中有一句话我想与大家分享:抱紧花蕊因为我想开得更完美。完美的背后必将有伤疤。惟有成长起来,敞开心扉,你,便真正成长了。
时间的脚印教案10篇(扩展7)
——童年的脚印作文10篇
童年的脚印作文1
童年是人生最快乐、在幸福的时光。童年,自然而然的勾起了我缕缕回忆……
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中午,天气好热,柳树低垂着脑袋,云朵也不知躲到哪里去了。我和几个小朋友去村后的树林里玩。树林里有一条小溪,
离小溪十来步远有一块爪地,每年西瓜在这个时候都会来个“小丰收”。
我们来到小溪里尽情的戏水,笑声充满了整个树林。玩了好一阵子,累了且有点饿了,有个小朋友说:“我们摘个西瓜来吃吧。”于是一些小朋友就跟着他跑到地里摘瓜,而我呢?因赤着脚,又特别怕太阳晒,所以坐着不愿动。
“谁在偷瓜?”忽然背后传来一个妇女严厉地叫喊声,几个小朋友吓得慌忙往树林深处跑了。我冷笑了的一声仍然坐着不动,谁料那个人却径直跑过来,怒气冲冲的对着我喊:“摘我的瓜藏哪去了,快拿出来!”
“我没摘你的瓜,我就坐在这里,
你不是看见了吗?”“还嘴硬,到**那去评理。”说完,就强拉着我的手往我家走。走就走,评个是非,不是更好吗?我心里虽这样想,但还是有几分恐惧。因为我妈有一个常规:我们姐弟几个谁不听话,犯了错误,她就用竹篾抽打。
到了家里,妈妈正在做饭。那个女人来到我家就大声叫嚷:“你家的孩子怎么这样,偷了别人的东西还不承认。”妈妈听见“偷”字,就从厨房里走出来,随手从门后拿来一根竹篾就往我身上不断抽打。一边抽打着我,口里还不停的骂:“打断你的腿,看你还敢不敢去,叫你不听话……”而那个人却站在旁边,毫无劝阻之意,无情的竹篾在我的皮肤上,写下了许多不规则的“一、二、三……”我没有辩解,
也无法辩解。泪水顺着脸颊掉进嘴里,是苦涩的。当我抬起头时,才发现妈**眼眶中也渗满了泪水。从泪水中我看到了妈妈在埋怨自己:“都是自己以往教育不严,才落得今天你被别人拉到家里来挨打的后果。”我站在那里无所适从,心里有说不完的怨恨,妈啊,你怎么就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呢?一向贤惠奖罚分明的你。今天怎么就不分青红皂白呢?
第二天一大早,我还在床上就听见几个小朋友在叫我:“智哥一起去放牛吗?”没等我回答,几个小朋友就跑到我房间里来了,他们见我还是很难过的样子,就心疼的说:“都怪我们不好,连累你挨打。你明明没摘,那个人却冤枉你,真是不应该……”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已经站在房门外了,她发现我们知道他在外面,又走开了。
这天,我放牛很晚才回家,妈妈见我回来了,忙说:“回来了,快洗脸吃饭,这么晚了,肚子一定饿了”,说着,端起脸盆就到厨房去倒热水,还拿好洗脸巾放在桌上,然后,妈妈深情地说:“孩子,喝了这碗鸡汤,补补身子……”
我望着那碗汤眼泪又掉下来了,我转过身去,左手拂了一下眼睛……
深深浅浅童年的脚印,记录着我童年的往事,唯有这件事,给了我最深的印象,因为我从中的懂得了什么叫母爱,什么叫理解。
童年的脚印作文2
童年,自然而然的勾起了我缕缕回忆
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中午,天气好热,柳树低垂着脑袋,云朵也不知躲到哪里去了。我和几个小朋友去村后的树林里玩。树林里有一条小溪,
离小溪十来步远有一块爪地,每年西瓜在这个时候都会来个小丰收。
我们来到小溪里尽情的戏水,笑声充满了整个树林。玩了好一阵子,累了且有点饿了,有个小朋友说:我们摘个西瓜来吃吧。于是一些小朋友就跟着他跑到地里摘瓜,而我呢?因赤着脚,又特别怕太阳晒,所以坐着不愿动。
谁在偷瓜?忽然背后传来一个妇女严厉地叫喊声,几个小朋友吓得慌忙往树林深处跑了。我冷笑了的一声仍然坐着不动,谁料那个人却径直跑过来,怒气冲冲的对着我喊:摘我的瓜藏哪去了,快拿出来!
我没摘你的瓜,我就坐在这里,
你不是看见了吗?还嘴硬,到**那去评理。说完,就强拉着我的手往我家走。走就走,评个是非,不是更好吗?我心里虽这样想,但还是有几分恐惧。因为我妈有一个常规:我们姐弟几个谁不听话,犯了错误,她就用竹篾抽打。
到了家里,母亲正在做饭。那个女人来到我家就大声叫嚷:你家的孩子怎么这样,偷了别人的东西还不承认。母亲听见偷字,就从厨房里走出来,随手从门后拿来一根竹篾就往我身上不断抽打。一边抽打着我,口里还不停的骂:打断你的腿,看你还敢不敢去,叫你不听话而那个人却站在旁边,毫无劝阻之意,无情的竹篾在我的皮肤上,写下了许多不规则的一、二、三我没有辩解,
也无法辩解。泪水顺着脸颊掉进嘴里,是苦涩的。当我抬起头时,才发现母亲的眼眶中也渗满了泪水。从泪水中我看到了母亲在埋怨自己:都是自己以往教育不严,才落得今天你被别人拉到家里来挨打的后果。我站在那里无所适从,心里有说不完的怨恨,妈啊,你怎么就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呢?一向贤惠奖罚分明的你。今天怎么就不分青红皂白呢?
第二天一大早,我还在床上就听见几个小朋友在叫我:智哥一起去放牛吗?没等我回答,几个小朋友就跑到我房间里来了,他们见我还是很难过的样子,就心疼的说:都怪我们不好,连累你挨打。你明明没摘,那个人却冤枉你,真是不应该不知什么时候,母亲已经站在房门外了,她发现我们知道他在外面,又走开了。
这天,我放牛很晚才回家,母亲见我回来了,忙说:回来了,快洗脸吃饭,这么晚了,肚子一定饿了,说着,端起脸盆就到厨房去倒热水,还拿好洗脸巾放在桌上,然后,母亲深情地说:孩子,喝了这碗鸡汤,补补身子
我望着那碗汤眼泪又掉下来了,我转过身去,左手拂了一下眼睛
深深浅浅童年的脚印,记录着我童年的往事,唯有这件事,给了我最深的印象,因为我从中的懂得了什么叫母爱,什么叫理解。
童年的脚印作文3
泛滥的星潮退了,仅留下一轮孤寂的月;萧飒的风儿走了,只留下一叶秋黄。
岁月静静地流逝着,童年已离我渐去渐远,我迫不及待地闯入了青春的季节。一向潇洒无忧的我,莫名地*添了缕缕惆怅。是怀念,还是向往?回首脚下的路,除了那一串串脚印,我还拥有过什么呢?
面对深远的天空,我打开心窗,脑海中有浮现出那一幕一幕……
童年的脚印,留在了嫩嫩的绿草上。我记得,童年的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曾经拥有过无数的欢乐。我曾无数次和小伙伴们在青青的绿草地上,唱着歌儿,疯啊闹啊,我们学着鸟儿,在绿茵茵的大堤上飞啊飞,飞啊飞,飞进了那五彩缤纷的世界……
童年的脚印,留在了与外公的交流中。我记得,童年的我,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我曾是一个懵懂的小孩,常常着了迷一样听着外公讲一些名人的历史故事。像岳飞,秋瑾,司马迁……我总是听啊听,听啊听,听到了那一幕幕让我怦然心动的故事……
童年的脚印,留在了美妙的吉他声中。我记得,童年的我,对音乐特别痴迷。常常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音符,在五线谱的台阶上跳动着,跳啊跳,跳啊跳,跳进那音乐的殿堂……
童年的.脚印,留在了那深深的胡同中。我记得,童年的我,有时候也很迷茫。我曾是一只小蜗牛,和着深巷中荡起的回音,爬啊爬,爬啊爬,爬入那传说中的迷宫……
童年的脚印,是留在那浓浓的墨汁中的。我记得,童年的我,有时候也很勤奋。我就像一个钢笔的笔头,在粗糙的白纸上划动着,划啊划,划啊划,划进了文学的长河……
如今,童年的脚印已离我渐去渐远,贴着萋萋芳草,枕着老树的年轮,我寻觅着,追溯着,它在海潮的氤氲中化开,在淡淡的云霭中闪烁……
童年的脚印作文4
泛滥的星潮退了,仅留下一轮孤寂的月;萧飒的风儿走了,只留下一叶秋黄。
岁月静静地流逝着,童年已离我渐去渐远,我迫不及待地闯入了青春的季节。一向潇洒无忧的我,莫名地*添了缕缕惆怅。是怀念,还是向往?回首脚下的路,除了那一串串脚印,我还拥有过什么呢?
面对深远的天空,我打开心窗,脑海中有浮现出那一幕一幕……
童年的脚印,留在了嫩嫩的绿草上。我记得,童年的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曾经拥有过无数的欢乐。我曾无数次和小伙伴们在青青的绿草地上,唱着歌儿,疯啊闹啊,我们学着鸟儿,在绿茵茵的大堤上飞啊飞,飞啊飞,飞进了那五彩缤纷的世界……
童年的脚印,留在了与外公的交流中。我记得,童年的我,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我曾是一个懵懂的小孩,常常着了迷一样听着外公讲一些名人的历史故事。像岳飞,秋瑾,司马迁……我总是听啊听,听啊听,听到了那一幕幕让我怦然心动的故事……
童年的脚印,留在了美妙的吉他声中。我记得,童年的我,对音乐特别痴迷。常常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音符,在五线谱的台阶上跳动着,跳啊跳,跳啊跳,跳进那音乐的殿堂……
童年的脚印,留在了那深深的胡同中。我记得,童年的我,有时候也很迷茫。我曾是一只小蜗牛,和着深巷中荡起的回音,爬啊爬,爬啊爬,爬入那传说中的迷宫……
童年的脚印,是留在那浓浓的墨汁中的。我记得,童年的我,有时候也很勤奋。我就像一个钢笔的笔头,在粗糙的白纸上划动着,划啊划,划啊划,划进了文学的长河……
如今,童年的脚印已离我渐去渐远,贴着萋萋芳草,枕着老树的年轮,我寻觅着,追溯着,它在海潮的氤氲中化开,在淡淡的云霭中闪烁……
童年的脚印作文5
童年的岁月,水墨似的脚印,永远存留在了我心头……
小时候,我喜欢呆在奶奶家的阳台里,享受着阳光的温暖。一天,我正在房中读书,突然发现奶奶偷偷去了阳台。我心想:那是我的领地,怎么容得奶奶乱入呢?我气冲冲地跑进去,看见奶奶正向下扔了一袋粒状的东西。我刚想发问,底下传来爷爷的喊话:“老伴,快浇水!”
奶奶瞅瞅我,让我回屋去,还问我作业写完没?我尴尬地想溜走,奶奶却突然叫住我,笑嘻嘻地说:“你没完成任务,罚你浇水,****!”
我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心想:不就浇水吗,有何难的?
我找来一个矿泉水瓶,在瓶盖上扎了几个眼儿,灌上水向下浇。不一会儿,一瓶水就没了,我就又灌了一瓶、两瓶……
过了一周,奶奶去交水费,发现水费比以前多了一点点,找不出根源所在。我心里说:我几乎一天浇四五次水,一次得四五瓶子!生怕小葱们喝不够水,长不够高!我还时常去前面一块空地上浇水,以为也是我家的,也想把这块地也浇上水。能不废水吗?嘿嘿!
一天,爷爷去探看小葱的长势,奶奶说这都是大孙的功劳,每天都不忘浇水,做事负责,得奖励一下。突然,楼下传来爷爷的叫喊:“天哪,我的葱籽都泡烂了,哎呦,老伴,瞧,你们干的好事!”原来是我浇水浇多了。
奶奶埋怨地瞧着我,生气极了,大吼:“好啊,原来咱家多交的水费钱都浪费到葱地了!”我**不住大笑起来,奶奶也哼着笑了两声。
现在想想,好心也能办成错事啊。
童年的脚印作文6
翻开“不朽的丰碑”,读伟人童年的故事,追寻伟人童年的足迹,我发现,他们的童年各不相同:有助人为乐的童年,有坚强勇敢的童年,有历经艰辛的童年,有勤奋好学的童年,有仗义执言的童年,有机智勇敢的童年,有苦难重重的童年…… 一个个动人的童年故事,让我更加敬佩伟人。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赶**一个美好的时代。祖国繁荣昌盛,我们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时光匆匆,不经意中,一个天真活泼的小男孩长成了一位懂事可爱的少年。想想着12年的成长岁月,那一串串或深或浅的成长脚印把我拉入了幽幽的遐思中去。
思绪飘到了9岁那年。那时我是一名正式的三年级学生,学校要举行队列体**赛,老师推荐我做指挥,我的胆子很小,哪敢**呢。等到放学的时候,老师对我说:“回家好好准备准备。我低着头走回了家,妈妈看到我这样,温柔地问我:“怎么了?在学校遇到什么”事了?”我低着头说:“老师让我去指挥队列,可是我不敢……”妈妈拍着我的头说:“不要紧,妈妈可以给你勇气呀!”我疑惑地看着妈妈,问道:“您怎样给我勇气呢?”“妈妈是天上的天使呀!”我还是有些不放心。没办法,在学校老师叫我训练,回到家里,妈妈当我的学生进行训练。
比赛时间到了,那天早上,妈妈早早地把我送到学校走了,我根本不敢进校门,可老师一下把我叫了过去。比赛开始了,一会就该我上场了,妈妈说了给我勇气,可她却没做到,她骗人,骗人……无奈的我被老师拉**台,就在我要放弃的时候,天使般的妈妈,站到我们队伍的后面,取其双手大母子在为我鼓劲,我的感情像火一般的涌了起来,仿佛自己是个指挥官一样,比赛就在这种**的气氛中结束了。“耶!我成功了!”我高兴地欢呼起来,因为这一次使我告别胆小,走向勇敢,成长成一个勇敢的人!是妈妈让我学会了自信,我也知道勇气从何而来。
我的成长脚印是我努力拼搏,老师和父母关怀鼓励的结晶。人生的道路还很漫长,我要执著地走下去,踏出更辉煌的脚印。
童年的脚印作文7
翻开“不朽的丰碑”,读伟人童年的故事,追寻伟人童年的足迹,我发现,他们的童年各不相同:有助人为乐的童年,有坚强勇敢的童年,有历经艰辛的童年,有勤奋好学的童年,有仗义执言的童年,有机智勇敢的童年,有苦难重重的童年……一个个动人的童年故事,让我更加敬佩伟人。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赶**一个美好的时代。祖国繁荣昌盛,我们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时光匆匆,不经意中,一个天真活泼的小男孩长成了一位懂事可爱的少年。想想着12年的成长岁月,那一串串或深或浅的成长脚印把我拉入了幽幽的遐思中去。
思绪飘到了9岁那年。那时我是一名正式的三年级学生,学校要举行队列体**赛,老师推荐我做指挥,我的胆子很小,哪敢**呢。等到放学的时候,老师对我说:“回家好好准备准备。我低着头走回了家,妈妈看到我这样,温柔地问我:“怎么了?在学校遇到什么”事了?”我低着头说:“老师让我去指挥队列,可是我不敢……”妈妈拍着我的头说:“不要紧,妈妈可以给你勇气呀!”我疑惑地看着妈妈,问道:“您怎样给我勇气呢?”“妈妈是天上的天使呀!”我还是有些不放心。没办法,在学校老师叫我训练,回到家里,妈妈当我的学生进行训练。
比赛时间到了,那天早上,妈妈早早地把我送到学校走了,我根本不敢进校门,可老师一下把我叫了过去。比赛开始了,一会就该我上场了,妈妈说了给我勇气,可她却没做到,她骗人,骗人……无奈的我被老师拉**台,就在我要放弃的时候,天使般的妈妈,站到我们队伍的后面,取其双手大母子在为我鼓劲,我的感情像火一般的涌了起来,仿佛自己是个指挥官一样,比赛就在这种**的气氛中结束了。“耶!我成功了!”我高兴地欢呼起来,因为这一次使我告别胆小,走向勇敢,成长成一个勇敢的人!是妈妈让我学会了自信,我也知道勇气从何而来。
我的成长脚印是我努力拼搏,老师和父母关怀鼓励的结晶。人生的道路还很漫长,我要执著地走下去,踏出更辉煌的脚印。
童年的脚印作文8
每个人对童年都有美好的回忆,可能是一句稚嫩的话语,可能是一个幼稚的举动……这些都为我们的童年留下了成长的脚印。
翻开影集,那里留着我童年的脚印。第一页的照片里,几个月大的我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小小的身体和母亲的体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的小嘴正在母亲的脸上狠狠地亲一口,母亲那充满幸福的感觉流露在那眯成一条线的眼睛上。
翻开画册,那里留着我童年的脚印。第一页的美术作品是一个红红的大苹果,那是我第一次学画画的杰作。那轮廓似圆非圆、涂色不太均匀、个头却很大的苹果,虽画得不太像,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在玩具箱里翻出了一个旧的布娃娃,她曾经当过我“过家家”的工具。我当母亲,她当宝宝,我给她穿衣,喂她吃饭,问她冷不冷、饿不饿,那充满童趣的对话似乎还回荡在我耳边。玩具箱里留下了我童年的脚印。
放假在家的时候,我会翻出纪录我成长的视频光盘,点开第一集,视频中才上幼儿园的我正在看**电视台少儿频道的《智慧树》节目,电视里“红果果”和“绿泡泡”正在带领小朋友跳舞,我也跟着手舞足蹈,虽然不知在跳什么,但笑得还是那么天真烂漫。哦,录像中也留下了我童年的脚印。
时间像飞箭,转瞬间,我已从小不点长成了婷婷玉立的大姑娘,坐在桌前美滋滋地回味着童年成长的快乐。
在寻找童年脚印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脚印背后,都伴随着爸爸母亲的爱,是他们让我能够随性地画画、高兴地跳舞、幸福地依偎、尽情地玩耍……是他们,给了我快乐的童年。
童年的脚印作文9
“沙沙”的春雨渐渐停止了,它洒在校园里,也洒在我的心里。我推开教室的窗户,一股馨香的空气扑了过来。梧桐树还挂着水珠,草地仿佛刚刚重生了一遍,那么绿。那条通往别处的泥路被春雨浸润后,经行人一踏,无数个形形**的脚印赫然出现,构成了一幅独一无二的脚印画。
我已走过了十几个春夏秋冬,这段时间浓缩了人生的精华。当我回过头品味所走过的那串串的脚印,无论事情如何,都会有亲切的怀恋。
三年级时,我不知不觉看了几本恐怖小说,竟也迷信**鬼。晚上独自一人睡觉时,心里总免不了一阵发悸,鬼那形形**的脸庞,总让我感到身后一阵发凉,头上的冷汗一滴滴流淌出,心中也顿生一阵阵凉意。在这样的情况时我当然是辗转难眠,生怕睡着醒了就身处异处。之后我每天都疑神疑鬼,精神恍惚,背后有人拍我时心头就冒一阵冷汗。幸好家母及时注意到了,便开始引导我走出“神鬼圈”。在母亲那字字珠玑般的教诲后,我不再迷信了,又回到了那个真实自信的我,看着我的样子,母亲欣慰的笑了。因为她在我的人生之路上又将我扶正了。
在时间的河流中,每一件事都是一个脚印,将那些珍贵难忘的脚印拾起,放在人生的宝盒中。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亲切的怀恋。”
童年的脚印作文10
童年,是每一个生命都要经历的旅程。小草的成长,离不开雨露的滋润;花儿的盛开,有蜂蝶如影相行;小树的成长,有阳光的照耀;而我的成长,拥有的是同学的相伴相随、老师的耐心教导和父母的精心呵护……这些犹如阵阵涟漪,都在我的脑海漾起。
记得四岁时,妈妈第一次将我送到幼儿园,幼小的我又哭又闹,多么希望妈妈能留下来陪我,可妈妈只是一边爱抚着我的头一边说:“宝贝,听老师的话,从今天起你要学会**和坚强。”我忍住了在眼睛里打转的泪水,似懂非懂地看着妈妈离去的背影……就这样,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也渐渐地和小朋友们融为一体,一起玩游戏、学知识,开心至极。
时间飞箭的过去,转眼间我已六岁,离开了我深爱的幼儿园,迈进乔木中心小学的校门。在那里,我认识了新老师和新同学,也增添了我成长历程中许多美好和痛苦的回忆。
记得有一次,我*在校园里的大树下。这时,我最要好的朋友突然向我挥手,她是想我加入到她们的游戏中。一向胆小的我那天不知怎的竟忘形了,我毫无畏惧地和她们一起追逐、嬉戏,在绿色的操场上,传来了我们串串欢乐的笑声,那情景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
还有一次,学校开展了一项画画比赛,老师选定我**班级参赛,特意为我选定了一幅龟兔赛跑画。到了比赛的时侯,我努力、认真地去画龟兔赛跑场面,可最后时间不够,没能完成我的佳作,评奖时我当然没能被评选上,心里十分沮丧。爸爸知道了我的情况后,向我讲解了龟兔赛跑画的含义,鼓励我以后要学***精神,好好学习争当先进,这样才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在这里——乔木小学,一个给了我快乐、遗憾的地方,一个在我成长旅途上印上深深烙印的故乡,永远让我在心间难忘。
在我八岁那年,随着爸爸妈妈来到了县城新家,同时也迈进实验小学的大门。因我的学习非常优秀,经常被老师夸奖,还帮老师改正同学作业,成了老师的好帮手。有一次班里评选“班级之星”,老师采用举手投票的方式来评选,黑板上老师写下了有我名字的三位侯选人。进行评选时,“选陈安祺的请举手”有许多人举手了,“选陈思雨的请举手”也有许多人举手了,“选丁心怡的请举手”全班一个人也没举手。那时,我的心情顿时坏透了。老师问你们为什么不选丁心怡呀,同学们都坐在下面一声不吭。那一刻,我知道,初到新环境,我没能与新同学相处融洽和交流,没能畅开心扉与这个大集体融合。后来经过老师和爸爸的教导,我学会了团结同学,文明礼貌,勤奋刻苦,好好学习,更重要的是与人交流,终于登上校园的“班级之星”荣誉榜。
如今,我十岁了,懂事的我知道:老师的辛勤教育和关爱像雨露一样滋润着我成长;爸爸妈妈每天烈日下,风里送雨里接我学习,他们用爱悉心伴我成长。我的成长道路上有他们的陪伴、关怀和呵护,就像小草有雨露,花儿有蜂蝶,小树有阳光一样。
这就是我一个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孩子,童年成长的足迹。
时间的脚印教案10篇(扩展8)
——怎么写金色的脚印教案 (菁选2篇)
怎么写金色的脚印教案1
教材分析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狐狸可能是一种非常狡猾的动物。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男佣人从山里捉来一只小狐狸,老狐狸知道后,给小狐狸送食、喂奶,最后想出种种办法救小狐狸的故事。歌颂了爱的力量是伟大的,说明了“只有爱,才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
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们要和动物**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同时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叙事的方法。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相处的道理。
中心思想
本文讲述了老狐狸给**的小狐狸喂奶,为了救小狐狸在正太郎家地板下做窝,和正太郎日益亲近,并救了正太郎的故事。赞扬了狐狸的善良品质。
文章结构
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至3然段):起因:正太郎家的男佣抓到一只小狐狸。
第二段(第4至18自然段):经过:狐狸的父母来给小狐狸喂奶并且为救小狐狸在地板下做了窝。狐狸和“我”日益亲近并救了“我”。
第三段(第19至21自然段):结果:正太郎和爸爸一起把小狐狸放回大自然,狐狸留下一串串金色的脚印。
写作特点
1、语言优美,事情感人。
2、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词语注释
目不转睛:眼珠一动不动地盯着看。形容***高度集中。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黯淡:暗淡。
兴高采烈:指兴致高昂,情绪热烈。
徒劳:无益地耗费劳力。
警惕: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或错误倾向保持敏锐的感觉。
无影无踪:一点影踪也没有。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惦记:心里老想着,放不下心。
耀眼:光线强烈,使人眼花。
延伸:延长;伸展。
近义词
大概—大约 居然—竟然 缘故—原因 黯淡—暗淡
徒劳—白费 仍旧—仍然 脸颊—脸庞 悲伤—伤心
反义词
悲伤—高兴 黑暗—光明 轻松—紧张 粗糙—细致 冷清清—热乎乎
迅速—缓慢 温暖—寒冷 惦记—忘记 朦胧—清楚
教学建议
一、从交流对狐狸的印象、讲狐狸的故事入手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感受故事大意。
1、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说说对狐狸的初步印象,对“我”的认识。
3、还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三、深入探究:
1、“我”为什么要帮助救小狐狸?
2、理解课文结尾及题目的含义。
四、课后扩展:
1、阅读其他关于狐狸的故事。
2、收集、阅读一些有关珍惜动物的资料,呼吁全社会来保护它们,还可以把这些文章集中起来办手抄报或墙报。
教学设计示例
11*金色的脚印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三)德育渗透点
1、透过老狐狸救小狐狸的做法,感受到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不可割舍的亲情,进而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激发学生回报父母的情感。
2、透过“我”的做法,体会到“我”的善良,从而受到同情弱者和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文中人与动物间的**及“我”的善良,受到人性美的陶冶。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做了哪些事,“我”做了哪些事。
(二)难点、疑点
狐狸和“我”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三)解决办法
抓住文中相关的内容,反复读,并注意前后的联系,体会狐狸和“我”之间由逃避到亲昵再到救助的发展变化过程。结合自身饲养小动物的经历,探究出这种变化的原因。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学生自读探究;交流中相机点拨,适时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搜集、交流关于狐狸的故事。
2、通过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狐狸的特点。
3、深入探究,懂得动物之间也是有亲情的,“我”的善良与怜爱不仅感动了狐狸,更值得我们学习,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
4、课外读关于环保题材的文章。
五、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讲一个狐狸的故事。
看来狐狸在大家心中不是好东西,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关于狐狸的故事的文章,学了以后,也许你会给狐狸*了。
板书:11*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组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感受故事大意。(展示阅读问题提纲、挂图。)
展示生字卡
2、汇报初读情况。
(1)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那些事?请在课文中找出来,并读一读。
(初次给小狐狸喂奶和咬铁链救小狐狸;后来又在正太郎家地板下,冒着生命危险做窝,喂养和救小狐狸。)
(2)正太郎为狐狸做了些什么?狐狸和正太郎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正太朗为小狐狸和老狐狸送食品,向邻居讨回小狐狸,放了小狐狸。小、老狐狸不再以正太郎为敌,我们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狐狸通过正术郎的帮助和爱护,体会到正太郎对它们没有伤害之意。)
(3)说说你还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读懂的内容可能有:老狐狸救了“我”;小狐狸在“我”的帮助下获得了**。……)
(可能提的问题:
①“我”为什么要帮助救狐狸?
②课文结尾及题目有什么含义?)
(三)深入探究
1、围绕问题,再读感悟。
2、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看法。
3、汇报探究结果。
针对“我”为什么要帮助救小狐狸这一问题,应探究出如下内容:
(1)开始,“我”见两只老狐狸救小狐狸没成功,觉得小狐狸可怜,出于同情,“我”想为小狐狸解开铁链。
(2)当“我”发现两只老狐狸在自己家里做了窝并开始咬那根拴铁链的木桩时,“我”打消了放小狐狸的念头。
引导:“我”此刻会怎么想?
(“我”会被老狐狸那种不救出孩子不罢休的执著精神所感动,更会暗暗佩服老狐狸的聪明—咬不断铁链就咬木桩。于是决定不放小狐狸,到底看看老狐狸有多大本事。)
(3)“我”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让老狐狸施展自己的本事,又决定给老狐狸投送食物。渐渐地,老狐狸体会到“我”的善良,和“我”熟了,常有一些亲昵的举动。我越发感受到狐狸是有情有义的动物。
(4)当“我”为寻回小狐狸而失足受伤时,是老狐狸给了“我”温暖,使“我”得以苏醒,“我”更加感动,为了报答救命之恩,“我”最终把小狐狸要了回来,让他们一家团聚。
关于课文结尾及题目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
(1)这篇课文中描写的狐狸,不像人们印象中的那样狡猾,他们不仅有骨肉亲情,而且知恩图报;不仅有头脑,而且有毅力,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人类学习。
(2)课文结尾及题目的命名,意在呼唤亲情、友情,要互助互爱,把狐狸身上的这种闪光的东西继承并发扬。作者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金色的阳光表面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在课文中“金色的脚印”体现了人类美好的思想感情;体现了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对人类的友善。因此,“金色的脚印”是对全文的概括,也是对美好、崇高情感的赞美。
(四)总结扩展
1、朗读全文并交流收获。总结: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家园,人们要和动物**相处,这个世界才更美丽。
2回顾非典对人造成的.危害。
3评评上次某同学抓来变色龙对不对?
4各人回顾自己父母对自己的“爱”。
(五)布置作业
出示练习挂图
附: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分小组开展活动,每组经过协商后任选其中一题:
1、搜集有关狐狸的各类故事,开个故事会。
2、搜集有关珍稀动物的资料,召开故事会。
怎么写金色的脚印教案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亲情。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
1、体会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亲情。
2、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说一下自己学完这篇文章的感受。
链接:
狐狸:一种哺乳动物,形状有点像狼,但形体比狼要小一些。狐狸嘴尖面长,脸呈三角形,耳朵也是三角形的,尾巴蓬松且长,毛色一般为赤黄色。这种动物生性狡猾多疑,常昼伏夜出,以鼠类、鸟类或家禽为食。人们对它的认识都不是太好,一说到它我们都会想起一些不好的词语,如狐狸尾巴、狐狸精、狐假虎威等。
狐狸给我的印象是: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3、事情的经过是什么?
4、事情的结果是什么?
二、 细读课文,自主探究。
1、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做了哪事?
2、从老狐狸救小狐狸这个过程中你体会到什么?
三、精读课文,自主探究。
1、正太郎为狐狸做了哪些事?
2、狐狸和正太郎的关系有什么变化?
3、正太郎与狐狸的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从正太郎与狐狸关系的变化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四、再读悟情。
1、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学完这篇课文你最想说什么?
3、学完课文你对狐狸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五、课外拓展。
1、课下收集一些有关人与自然之间的动人故事。
2、想一想如何保护小动物。
时间的脚印教案10篇(扩展9)
——小班体育游戏走脚印教案
小班体育游戏走脚印教案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用脚的不同部位能踩出不同脚印。
2、让幼儿练习在不同脚印拼摆的小路上行走,初步发展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音乐磁带一盒,相同脚印的小路一条,泥板4—5块,不同脚印的小路,拱形门两个,鞋架两个。
2、场地准备:
活动过程:
1、复习脚的结构
你们瞧,我们都有一双什么呀?
复习前脚掌、脚跟。
“今天我们要和小脚丫做游戏。”
2、准备活动:在活动室内,教师和幼儿赤脚,在音乐的伴奏下一起进行全身运动,重点引导幼儿用脚跟、脚尖、双脚,走一走、跑一跑、跳一跳。
3、让幼儿体会用脚的不同部位能踩出不同的脚印。
“现在,老师带你们去走一条很特别的小路,这条小路上有很多小脚印。你们可以想出各种方法来走这条小路。”
教师和幼儿一同走相同脚印连成的小路。
**: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走这条小路的?
请幼儿说一说并演示。
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在“泥板”上踩脚印。
**:你的小脚还会踩出哪些不同的脚印?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并在“泥板”上踩脚印。
小结:用脚的不同部位能踩出不同的脚印。
4、引导幼儿走不同脚印图板拼成的小路,初步发展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刚刚我们走了这一条特别的小路,接下来,老师要带你们去走另外一条不同的小路,看看有什么发现。”引导幼儿观察小路上的脚印。
**:
你们刚刚走这条小路时发现了这条路上的脚印有什么不一样吗?
那脚印不一样,小朋友刚才是怎么走的呢?(按脚印的样子走)
小结:小朋友在走脚印时,要看清楚它是哪个部位踩出的脚印,脚趾头应该朝哪边,这样才会走的准确。
那我们再去走走这条小路,记住了,要按脚印走,可不许犯规噢。这次走,老师还要请小朋友动脑筋想想怎么走速度会更快。
幼儿再次练习。
你们刚才是怎么走的'?
那怎样走速度会更快呢?
那待会儿小朋友自己和同伴去试一试、比一比是走得快还是跳得快,好吗?
刚才小朋友都玩得很累了,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吧!
5、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和幼儿一起做放松活动。
时间的脚印教案10篇(扩展10)
——《金色的脚印》教案菁选
《金色的脚印》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金色的脚印》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金色的脚印》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上册第***课。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
【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识本课6个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2. 透过老狐狸救小狐狸的做法,感受到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不可割舍的亲情,进而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怀、爱护从而产生回报父母的情感。
3. 透过“我”的做法,体会到“我”的善良,从而懂得同情弱者和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4. 知道本课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教学重点】
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做了哪些事,“我”做了哪些事。
【教学难点】
狐狸和“我”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相信大家都听过《乌鸦和狐狸》、《狐假虎威》的故事吧,在这些故事中,狐狸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看来大家对狐狸的印象极差,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狐狸故事的文章,学了以后,也许你会对狐狸刮目相看。
板书:《金色的脚印》
(引出课题让学生充分质疑,既满足了学生表达学习动机的愿望,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谁能讲讲这篇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角色?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故事梗概:
捉回狐狸------救狐狸------再救狐狸------全家团聚
2.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中表现了哪些情感?
(因为学生已经对课文进行了预习,对课文的大体意思有一定的了解,上课时只需让学生快回答这样两个问题: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角色?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基本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线索。同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这样做既训练了学生速读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有效预习的习惯。同时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围绕问题,再次感悟。
(1)这个人与动物的故事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下面请大家围绕“浓浓的亲情”、“真挚的友情”,品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并批注上自己的感受 。
交流。
(2)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找到的这些语句都表现了老狐狸与小狐狸之间------“浓浓的亲情”(板书)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
(在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和讨论课文内容。而且告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样一个思维观点。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然后激发和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而且把问题又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讨论交流这些有价值的问题。)
(4)课件展示故事《跪拜的藏羚羊》,同学们听了这个动人的故事,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5)课件展示人间表现浓浓亲情的瞬间照片。这一幅幅温馨的照片,再次向我们展示了------浓浓的亲情。
(如在讨论“老狐狸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小狐狸”时,我展示了藏羚羊的故事,让学生感悟到:动物之间也像人类一样有着不可割舍的亲情,尤其是作为父母的老狐狸对自己的孩子小狐狸非常关心和爱护。动物如此,何况人呼?!这一回合,通过自主探究,突出了教学的重点;通过合作交流,利用多**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2.小结:有时,从同样的故事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多种不同的情感,在这一课中,除了表现那浓浓的亲情,还向我们展示了------真挚的友情。人与动物之间的友情是怎样建立的呢?下面我们就寻着故事的发展细细体会。
3.再次汇报探究结果。
针对“我”为什么要帮助救小狐狸这一问题,应探究出如下内容:
(1)开始,“我”见两只老狐狸救小狐狸没成功,觉得小狐狸可怜, 出于同情,“我”想为小狐狸解开铁链。
(2)当“我”发现两只老狐狸在自己家里做了窝并开始咬那根拴铁链的木桩时,“我”打消了放小狐狸的念头。
引导:“我”此刻会怎么想?
(通过学生的探讨、教师的点拔,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体会到: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们要和动物和睦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这一回合,通过自主探究,突出了教学的重点;通过合作交流,利用多**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3)“我”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让老狐狸施展自己的本事,又决定给老狐狸投送食物。渐渐地,老狐狸体会到“我”的善良,和“我”熟了,常有一些亲昵的举动。“我”越发感受到狐狸是有情有义的动物。
(4)当“我”为寻回小狐狸而失足受伤时,是老狐狸给了“我”温暖,使“我”得以苏醒,“我”更加感动,为了报答救命之恩,“我”最终把小狐狸要了回来,让他们一家团聚。引导学生思考当正太郎朦胧中发现是狐狸救了自己,此刻的他会想些什么?
(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讨论时学生积极性较高,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分组讨论,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分组讨论后,各小组**在全班交流讨论成果,培养了表达能力,也实现资源共享。在交流过程中,播放相应的多**课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文字背后的深层次的情感。)
(四)总结学习,拓展训练
1.出示课件,练习写话
在正太郎的帮助下,小狐狸终于回到了父母的身边,瞧,这幸福的一家人,如果此刻你是小狐狸,面对父母,面对正太郎,你一定会有许多话要说!快把你想说得写下来吧!
(以上三个回合基本上实现了教学目标,但到此还不够,因为语文教学不仅要搞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要不失时机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阅读其他关于动物的故事。
这个单元还有一篇课文《老人与海鸥》,同样也为我们展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友情。你还知道哪些人与动物的故事?
小组之间交流。
(课前学生已经阅读了大量有关动物的资料,所以我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人与动物的.故事。这一设计是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但扩大阅读量,还丰富了知识的积累。同时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语文教学与生态教育联系起来。)
3.感知课文题目的含义
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狐狸们的脚印为什么闪着金色的光芒?
(再次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沟通。自主的交流、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使教学的主题得到升华。从而体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五)作业二选一
(1)以《相亲相爱的狐狸一家》为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这个故事。
(2)课下再收集几个讲述人与动物之间真挚友情的故事读一读。
( 这是一篇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故事类文章,可以尝试让学生续写或续说故事。先用幻灯出示反映狐狸这幸福一家的图片,然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智能强项,以《相亲相爱的狐狸一家》为题,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继续练习利用不同的渠道、方式收集、整理、阅读资料)
《金色的脚印》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相处。
4、知道本课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交流对狐狸的印象,也可讲狐狸的故事。)
看来狐狸在大家心中不是好东西,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关于狐狸的故事的文章,学了以后,也许你会给狐狸**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感受故事大意。
2、汇报初读情况。
(1)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说说对狐狸的初步印象,对“我”的`认识。
(3)说说你还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三、深入学习
1、围绕问题,再读感悟。
2、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看法。
3、汇报学习结果。
(1)“我”为什么要帮助救小狐狸?
(2)理解课文结尾及题目的含义。
课文结尾及题目的命名,意在呼唤亲情、友情,要互助互爱,把狐狸身上的这种闪光的东西继承并发扬。
四、总结
这篇课文中描写的狐狸,不像人们印象中的那样狡猾,他们不仅有骨肉亲情,而且知恩图报;不仅有头脑,而且有毅力,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人类学习。
1、朗读全文并交流收获。
2、阅读其他关于狐狸的故事。
五、布置作业
课外读关于环保题材的文章。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重点是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做了哪些事,“我”做了哪些事。教学难点为狐狸和“我”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为解决教学重难点教师采取下列办法: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学生自读探究;交流中相机点拨,适时评价。抓住文中相关的内容,反复读,并注意前后的联系,体会狐狸和“我”之间由逃避到亲昵再到救助的发展变化过程。结合自身饲养小动物的经历,探究出这种变化的原因。同时注意设计丰富的学生活动:搜集、交流关于狐狸的故事;通过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狐狸的特点;深入探究,懂得动物之间也是有亲情的,“我”的善良与怜爱不仅感动了狐狸,更值得我们学习,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课外读关于环保题材的文章。
《金色的脚印》教案3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
让学生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让学生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你们了解狐狸吗,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以及你的生活经验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学生简单谈对狐狸的印象。)
同学们,通过你们对24课的预习,狐狸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说一说。
2、是什么让同学们对狐狸的印象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声默读课文及阅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了解故事大意,并勾画出重要提示。
2、交流读书感受:
⑴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⑵“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尝试拟订自学提纲。(相机板书关键词)
3、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⑴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
⑵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质疑
课文中你还有什么问题?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帮助救狐狸?课文结尾及题目有什么含义?……
1、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
2、思考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四、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1、请同学们认真的朗读课文,根据自学提纲**思考,勾画圈点作批注;思考完毕可与小组同学交流。
2、讨论交流:
⑴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
(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老狐狸深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
老狐狸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
(通过交流,朗读,体会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爱的伟大。)
⑵课文中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课文的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
⑶请同学们想想,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深层次看,“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在这里指狐狸一家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团聚,又开始了它们美好的生活;这脚印,不仅包含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也包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
3、教师小结:
世界上的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当动物对人类流路感情时,一点也不亚于人类对人类流露的感情,而这份感情更让人感动和珍惜。我们要和动物**相处。
五、课外延伸,提高写作
1、有不少的人和动物之间有很浓的感情,你能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人与动物的故事?和大家交流,和同学一起分享快乐。
(海豚奥利纳;海龟救人的故事;丹顶鹤的故事;小狮子爱尔沙;昆索泼的猴子学校……)
2、课外练笔:(任选一题)
⑴你与小动物之间最能体现真情的一个片段,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⑵课文情节生动,感人有不少的地方都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小练笔。如:正太郎在去牧场的路上从悬崖上摔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他是怎样被救的呢?正太郎与小狐狸一家分别的情景一定十分感人,能把它写具体、写形象吗?
《金色的脚印》教案4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第三组课文的第四篇课文。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本课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2)通过阅读及细节描写的欣赏让学生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3)认识本课6个生字,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相处的道理。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自主探究、读写结合
教学用具:
幻灯片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狐狸图片,启发谈话: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学习了《狐狸和乌鸦》的有趣故事。后来又学习了成语故事《狐假虎威》。请问,在你的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请三、四名学生说。可以谈对狐狸的印象,也可以让学生讲有关狐狸的故事。)谈话后小结:看来狐狸在大家的心目上不是好东西,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狐狸的故事的文章,学了以后,也许你会给狐狸“**”了。
2.板书课题:11*金色的脚印。
3.质疑课题。如“为什么课题要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等有价值的问题,老师要加以肯定。
二、出示目标,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 幻灯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4)知道本课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师快速读学习目标,让学生懂得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A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角色?B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哪些事?正太郎做了哪些事?C当正太郎失足受伤时,狐狸们是怎么做的?
3、让学生**读书后讨论,在学生讨论后汇报,幻灯认读生字,引导学生完成以下板书:小狐狸 喂奶 要回 咬木桩 放归树林 喂食老狐狸正太郎搭救4、让学生根据板书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怎样?这样能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把握。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过渡谈话:刚才同学们围绕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认真地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但请大家记住: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除了这些问题,你还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吗?(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点拨,把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组讨论。)
2.教师归纳梳理学生问题,进行四人分组讨论:A老狐狸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小狐狸?B正太郎为什么能和狐狸建立亲密关系,并能得到狐狸的救助?C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D课文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你能把相关句子读好吗?
3.讨论后各小组选一个**在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4.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给狐狸“**”了。老狐狸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小狐狸,使我们明白,动物之间也像人类一样有着不可割舍的亲情,尤其是作为父母的老狐狸对自己的孩子小狐狸非常关心和爱护。(动物如此,何况人呢?)另外,我们还明白,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们要和动物和睦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
四、解决质疑,体会文章思想。
1、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感受?(为狐狸一家的`团聚而感到高兴,也为正太郎的做法感到欣慰)
2、指导朗读,读出故事结局的那种圆满蕴味,读出团聚后的那种愉悦。多让几个学生读。
3、交流解决质疑:课文为什么要以“金色的脚印”为题?让同桌交流意见,然后班上交流。( “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就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另外一层意思就是“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纪念的东西,文中的结局就是最美好、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因而用“金色的脚印”来赞美这件事;小狐狸一家虽是动物,但是它们也像人一样,它们的生命也同样珍贵,这脚印中,饱含人类美好的思想,这金色的脚印中,体现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动物再怎么狡猾也有其“亲情”。人和动物是可以在地球上**共处的。
五、读写结合,升华主题
1.启发谈话:是的,能够回到属于自己的家是多么幸福的事。请看看这幸福的一家。(出示图片)
2.看到如此幸福的一家,你会想到什么?请以《相亲相爱的狐狸一家》为题,续写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见上
《金色的脚印》教案5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以及你的生活经验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学生简单谈对狐狸的印象。)
那么,通过昨天对24课的预习,狐狸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说一说。
2、是什么让同学们对狐狸的印象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声自读课文及阅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了解故事大意,并勾画出重要提示。
2.汇报初读情况。
(1) 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 “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尝试拟订自学提纲。(相机板书关键词)
预设提纲: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①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②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交流读后的感受。
(3) 说说你还有什么问题?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 “我”为什么要帮助救狐狸?课文结尾及题目有什么含义?……
补充提纲3.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4.思考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根据自学提纲**思考,勾画圈点作批注;(语文教案 )思考完毕可与小组同学交流。
2.集体讨论交流:
(1)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老狐狸深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
老狐狸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通过交流,朗读,体会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爱的伟大。)
(2)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课文的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
(3)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深层次看,“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在这里指狐狸一家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团聚,又开始了它们美好的生活;这脚印,不仅包含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也包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
3.教师小结: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当动物对人类流路感情时,一点也不亚于人类对人类流露的感情,而这份感情更让人感动和珍惜。
四、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1.你能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人与动物的故事?
(海豚奥利纳;海龟救人的故事;丹顶鹤的故事;小狮子爱尔沙;昆索泼的猴子学校……)
2. 课外练笔:(二选一)
①你与小动物之间最能体现真情的一个片段;
②课文情节生动,有不少的地方都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小练笔。如:正太郎在去牧场的路上从悬崖上摔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他是怎样被救的呢?正太郎与小狐狸一家分别的情景一定十分感人,能把它写具体吗?
《金色的脚印》教案6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缘故、黯淡、消瘦、知觉、空落落、光秃秃、冷清清、直勾勾、大摇大摆、无影无踪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动物要**相处。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明白动物也有亲情,也有伟大的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相处的道理。
【教学准备】
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题
1、狐狸经常被人们看成是一种狡猾的动物不被人喜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故事看看狐狸到底是什么样的。
2、板书课题。
3、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老狐狸为救小狐狸做了哪些事?我是怎样做的?狐狸和我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什么地方使你最受感动?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师生讨论并交流:
⑴ 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哪些事?请在课文中找出来,并读一读。
(初次给小狐狸喂奶和咬铁链救小狐狸;后又在我家地板下,冒生命危险做窝,养和救小狐狸。)
⑵ 我为狐狸做了些什么?狐狸和我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我为小狐狸和老狐狸送食品,向邻居讨回小狐狸,放了小狐狸。小、老狐狸不再以我为敌,我们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狐狸通过我的帮助和爱护,体会到我对它们没有伤害的意思。)
⑶ 课题为什么叫金色的脚印?
金色的脚印体现了人类对动物的关爱,体现了狐狸之间的亲情。这样的感情是非常珍贵的,因此用金色的脚印来加以赞扬。
4、小结:
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和动物要**相处,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美好!我们为了老狐狸的爱子情深而感慨,为了老狐狸的聪明而惊叹,为了老狐狸的善良而感动。为了老狐狸一家最后的团聚而欣慰。
四、练习复述课文
可用第一人称,也可用第三人称。
《金色的脚印》教案7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亲情。
教学重点:
狐狸的亲情,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
体会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亲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题。
1.狐狸经常被人们看成是一种狡猾的动物不被人喜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故事看看狐狸到底是什么样的。
2.板书课题。
3.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老狐狸为救小狐狸做了哪些事?我是怎样做的?狐狸和我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什么地方使你最受感动?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师生讨论并交流:
(1)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哪些事?请在课文中找出来,并读一读。
(初次给小狐狸喂奶和咬铁链救小狐狸;后又在我家地板下,冒生命危险做窝,养和救小狐狸。)
(2)我为狐狸做了些什么?狐狸和我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我为小狐狸和老狐狸送食品,向邻居讨回小狐狸,放了小狐狸。小、老狐狸不再以我为敌,我们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狐狸通过我的帮助和爱护,体会到我对它们没有伤害的意思。)
(3)课题为什么叫金色的脚印?
金色的脚印体现了人类对动物的`关爱,体现了狐狸之间的亲情。这样的感情是非常珍贵的,因此用金色的脚印来加以赞扬。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练习复述课文。
可用第一人称,也可用第三人称。
五、观看动物世界片段非洲豹。
六、说一说观看录像片段后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把它写下来。
《金色的脚印》教案8
教案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第三组课文的第四篇课文。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本课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2)通过阅读及细节描写的欣赏让学生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3)认识本课6个生字,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相处的道理。教学方法:讨论交流、自主探究、读写结合
教学用具:幻灯片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狐狸图片,启发谈话: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学习了《狐狸和乌鸦》的有趣故事。后来又学习了成语故事《狐假虎威》。请问,在你的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请三、四名学生说。可以谈对狐狸的印象,也可以让学生讲有关狐狸的故事。)谈话后小结:看来狐狸在大家的心目上不是好东西,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狐狸的故事的文章,学了以后,也许你会给狐狸“**”了。
2.板书课题:金色的脚印。
3.质疑课题。如“为什么课题要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等有价值的问题,老师要加以肯定。
二、出示目标,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幻灯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4)知道本课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师快速读学习目标,让学生懂得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A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角色?B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哪些事?正太郎做了哪些事?C当正太郎失足受伤时,狐狸们是怎么做的?
3、让学生**读书后讨论,在学生讨论后汇报,幻灯认读生字,引导学生完成以下板书:
小狐狸
喂奶
要回
咬木桩
放归树林
喂食老狐狸正太郎
搭救
4、让学生根据板书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怎样?这样能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把握。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过渡谈话:刚才同学们围绕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认真地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但请大家记住: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除了这些问题,你还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吗?(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点拨,把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组讨论。)
2.教师归纳梳理学生问题,进行四人分组讨论:A老狐狸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小狐狸?B正太郎为什么能和狐狸建立亲密关系,并能得到狐狸的救助?C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D课文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你能把相关句子读好吗?
3.讨论后各小组选一个**在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4.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给狐狸“**”了。老狐狸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小狐狸,使我们明白,动物之间也像人类一样有着不可割舍的亲情,尤其是作为父母的老狐狸对自己的孩子小狐狸非常关心和爱护。(动物如此,何况人呢?)另外,我们还明白,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们要和动物和睦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
四、解决质疑,体会文章思想。
1、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感受?(为狐狸一家的团聚而感到高兴,也为正太郎的做法感到欣慰)
2、指导朗读,读出故事结局的那种圆满蕴味,读出团聚后的那种愉悦。多让几个学生读。
3、交流解决质疑:课文为什么要以“金色的脚印”为题?让同桌交流意见,然后班上交流。(“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就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另外一层意思就是“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纪念的东西,文中的结局就是最美好、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因而用“金色的脚印”来赞美这件事;小狐狸一家虽是动物,但是它们也像人一样,它们的生命也同样珍贵,这脚印中,饱含人类美好的思想,这金色的脚印中,体现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动物再怎么狡猾也有其“亲情”。人和动物是可以在地球上**共处的。
五、读写结合,升华主题
1.启发谈话:是的,能够回到属于自己的家是多么幸福的事。请看看这幸福的一家。(出示图片)
2.看到如此幸福的一家,你会想到什么?请以《相亲相爱的狐狸一家》为题,续写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见上
《金色的脚印》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本课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3、通过阅读及细节描写的欣赏,让学生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人应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相处的深刻道理。
【课前准备】
1、教师:
多**课件。
2、学生:
预习课文,收集有关人与动物的故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以及你的生活经验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学生简单谈对狐狸的印象。)
那么,通过昨天对24课的预习,狐狸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说一说。
2、是什么让同学们对狐狸的印象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
⑴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角色?
⑵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哪些事,正太郎做了哪些事?
⑶当正太郎失足受伤时,狐狸们是怎么做的?
2、读后讨论交流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板书:
喂奶喂食
小狐狸狐狸搭救正太郎要回
咬木桩放归树林
3、根据板书,让学生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怎样?
(让学生从课文中快速、较全面地获取有效信息,体验文中表达的情感。教师参与其中,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
三、精读体会,自主汇报
1、过渡:看到同学们刚才读书时认真的神情,聆听了你们的汇报,我知道你们被这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感动了,心灵受到了震撼。你们还想再读读课文吗?好让我们用心用情再读课文,细细体味那些使你感动的地方,想想为什么感动?
(让学生自我提取信息,为深入学习指导方向。)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小组内自读自研。
3、自主汇报。
(先读一读自己感动的地方,再说说感动的原因。为什么这样读)
4、教师相机重点指导朗读、感悟以下几个地方:
⑴老狐狸为搭救小狐狸不顾一切所作的一切事(喂奶、做窝、咬木桩)体会狐狸的聪明和动物之间浓浓的亲情。
⑵正太郎为老狐狸一家做的.事情(如投食物,要回小狐狸)体会正太郎对狐狸的爱护和帮助。
⑶正太郎失足掉下悬崖,老狐狸救正太郎。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依恋的**关系。
(开创学习的活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得到不同的锻炼和提高。)
5、深入探究,理解结尾、课题:
⑴出示课文最后以自然段,全班齐读。
⑵思考:课文的结尾为什么要这样写?
⑶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积极影响,共同提高,完成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小结,感情升华
1、学完课文后,你现在觉得狐狸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
2、小结:
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
(拓宽学习领域,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博大的爱心和生态意识。)
《金色的脚印》教案10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亲情。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
1、体会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亲情。
2、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说一下自己学完这篇文章的感受。
链接:
狐狸:一种哺乳动物,形状有点像狼,但形体比狼要小一些。狐狸嘴尖面长,脸呈三角形,耳朵也是三角形的,尾巴蓬松且长,毛色一般为赤黄色。这种动物生性狡猾多疑,常昼伏夜出,以鼠类、鸟类或家禽为食。人们对它的认识都不是太好,一说到它我们都会想起一些不好的.词语,如狐狸尾巴、狐狸精、狐假虎威等。
狐狸给我的印象是: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3、事情的经过是什么?
4、事情的结果是什么?
二、 细读课文,自主探究。
1、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做了哪事?
2、从老狐狸救小狐狸这个过程中你体会到什么?
三、精读课文,自主探究。
1、正太郎为狐狸做了哪些事?
2、狐狸和正太郎的关系有什么变化?
3、正太郎与狐狸的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从正太郎与狐狸关系的变化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四、再读悟情。
1、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学完这篇课文你最想说什么?
3、学完课文你对狐狸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五、课外拓展。
1、课下收集一些有关人与自然之间的动人故事。
2、想一想如何保护小动物。
《金色的脚印》教案11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缘故、黯淡、消瘦、知觉、空落落、光秃秃、冷清清、直勾勾”等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狐狸一家及她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动物要**相处。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内容及意义,明白动物也有亲情,也有伟大的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相处的道理。
【教学准备】
搜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学习了《狐狸和乌鸦》的有趣故事,后来又学习了《狐假虎威》的成语故事。请你说一说,在你印象里,狐狸是怎样一种动物?……看来狐狸在大家心目中并不是好东西。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狐狸的文章,学习以后,你也许会改变现在的看法了。
2.教师板书课题:金色的脚印
二、朗读课文,梳理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老狐狸为救小狐狸做了哪些事情?“我”是怎样做的?狐狸和“我”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什么地方使你最受感动?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集体交流讨论:
(1)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哪些事?请在课文中找出来,并读一读。
初次给小狐狸喂奶和咬铁链救小狐狸,之后在“我”家地板下,冒着生命危险做窝,养和救小狐狸。
(2)“我”为狐狸做了些什么?狐狸和“我”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我”为小狐狸和老狐狸送食品,向邻居讨回小狐狸,放了小狐狸。小、老狐狸不再以“我”为敌,我们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狐狸通过“我”的帮助和爱护,体会到“我”对它们没有伤害的意思。
“我”和狐狸一家不再为敌,友好和睦相处,你还知道哪些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同学们交流自己的资料,教师做适当的评价。
(3)课题为什么叫“金色的脚印”?
“金色的脚印”体现了人类对动物的.关爱,体现了狐狸之间的亲情。这样的感情是非常珍贵的,因此用“金色的脚印”来加以赞扬。
三、总结扩展,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并交流收获。
2.可用第一人称的语气来复述课文。
3.以《相亲相爱的狐狸一家》为题,续写这个故事。
《金色的脚印》教案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教学准备:
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4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以及你的生活经验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学生简单谈对狐狸的印象。)
那么,通过昨天对24课的预习,狐狸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说一说。
2、是什么让同学们对狐狸的印象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声自读课文及阅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了解故事大意,并勾画出重要提示。
2.汇报初读情况。
(1)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尝试拟订自学提纲。(相机板书关键词)
预设提纲: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①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②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交流读后的感受。
(3)说说你还有什么问题?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帮助救狐狸?课文结尾及题目有什么含义?......
补充提纲3.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4.思考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根据自学提纲**思考,勾画圈点作批注;思考完毕可与小组同学交流。
2.集体讨论交流:
(1)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老狐狸深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
老狐狸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通过交流,朗读,体会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爱的伟大。)
(2)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课文的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
(3)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深层次看,“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在这里指狐狸一家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团聚,又开始了它们美好的生活;这脚印,不仅包含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也包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
3.教师小结: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当动物对人类流路感情时,一点也不亚于人类对人类流露的感情,而这份感情更让人感动和珍惜。
四、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1.你能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人与动物的故事?
(海豚奥利纳;海龟救人的故事;丹顶鹤的故事;小狮子爱尔沙;昆索泼的猴子学校......)
2.课外练笔:(二选一)①你与小动物之间最能体现真情的一个片段;②课文情节生动,有不少的地方都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小练笔。如:正太郎在去牧场的路上从悬崖上摔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他是怎样被救的呢?正太郎与小狐狸一家分别的情景一定十分感人,能把它写具体吗?
板书:
*金色的脚印
小狐狸(被捉)
奶桩回
喂木放要
咬
老狐狸送食正太郎
(聪明、善良)搭救(善良)
《金色的脚印》教案13
【教材分析】
《金色的脚印》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三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以生动细腻,充满感情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处的美好关系,也展示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课文是以时间为序,叙述了事情的全过程。课文1~3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4~18自然段是事件的经过;19~21自然段是事件的结果,重点在第二部分。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加之我们班的学生也比较活跃,而且学生很喜爱这类的文章,也学习过不少类似的课文如《灰雀》、《小狮子爱尔莎》等,也有过观察和饲养小动物的经历,在这一点上,课文和学生的生活贴近。但是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人应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相处的深刻道理恰恰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可以尝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时,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逐步深入。
【设计理念】
利用学生的已知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的读书感受出发。坚持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并捕捉学生情感思想上的变化,使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本课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3、通过阅读及细节描写的欣赏,让学生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人应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相处的深刻道理。
【课前准备】
1、教师:
多**课件。
2、学生:
预习课文,收集有关人与动物的故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以及你的生活经验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学生简单谈对狐狸的印象。)
那么,通过昨天对24课的预习,狐狸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说一说。
2、是什么让同学们对狐狸的印象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
⑴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角色?
⑵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哪些事,正太郎做了哪些事?
⑶当正太郎失足受伤时,狐狸们是怎么做的?
2、读后讨论交流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板书:
喂奶喂食
小狐狸狐狸搭救正太郎要回
咬木桩放归树林
3、根据板书,让学生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怎样?
(让学生从课文中快速、较全面地获取有效信息,体验文中表达的情感。教师参与其中,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
三、精读体会,自主汇报
1、过渡:看到同学们刚才读书时认真的神情,聆听了你们的汇报,我知道你们被这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感动了,心灵受到了震撼。你们还想再读读课文吗?好让我们用心用情再读课文,细细体味那些使你感动的地方,想想为什么感动?
(让学生自我提取信息,为深入学习指导方向。)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小组内自读自研。
3、自主汇报。
(先读一读自己感动的地方,再说说感动的原因。为什么这样读)
4、教师相机重点指导朗读、感悟以下几个地方:
⑴老狐狸为搭救小狐狸不顾一切所作的一切事(喂奶、做窝、咬木桩)体会狐狸的聪明和动物之间浓浓的亲情。
⑵正太郎为老狐狸一家做的事情(如投食物,要回小狐狸)体会正太郎对狐狸的爱护和帮助。
⑶正太郎失足掉下悬崖,老狐狸救正太郎。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依恋的**关系。
(开创学习的活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得到不同的锻炼和提高。)
5、深入探究,理解结尾、课题:
⑴出示课文最后以自然段,全班齐读。
⑵思考:课文的结尾为什么要这样写?
⑶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积极影响,共同提高,完成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小结,感情升华
1、学完课文后,你现在觉得狐狸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
2、小结:
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
(拓宽学习领域,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博大的爱心和生态意识。)
五、课外延伸,与作者对话
1、你能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人与动物的故事?
2、学生小组内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人与动物的故事。
3、你能对作者以及像作者一样爱护动物的人,或者对自己说一句话吗?
六、读写结合,升华主题(二选一)
1、写一个你与小动物之间最能体现真情的一个片段。
2、以《小狐狸回家后》为题,续写这个故事。
《金色的脚印》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4、知道本课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德育渗透点:
1、透过老狐狸救小狐狸的做法,感受到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不可割舍的亲情,进而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激发学生回报父母的情感。
2、透过“我”的做法,体会到“我”的善良,从而受到同情弱者和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美育渗透点:
感受文中人与动物间的**及“我”的善良,受到人性美的陶冶。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相处的道理。
设计思路:
通过启发点拨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读感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讨论交流、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启发谈话: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学习了《狐狸和乌鸦》的有趣故事。后来又学习了成语故事《狐假虎威》。请问,在你的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请三、四名学生说。可以谈对狐狸的印象,也可以讲狐狸的故事。)
看来狐狸在大家的心目上不是好东西,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狐狸的故事的文章,学了以后,也许你会给狐狸“**”了。
2、板书课题: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A、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角色?B、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哪些事,正太郎做了哪些事?C、当正太郎失足受伤时,狐狸们是怎么做的?
2、读后讲讨论交流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板书:
小狐狸
喂奶要回
咬木桩放归树林
喂食
老狐狸正太郎
搭救
3、根据板书,让学生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怎样?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过渡谈话:刚才同学们围绕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认真地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但请大家记住: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除了这些问题,你还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吗?(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点拨,把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组讨论。)
2、分组讨论:A老狐狸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小狐狸?B正太郎为什么能和狐狸建立亲密关系,并能得到狐狸的救助?C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D课文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
3、讨论后各小组选一个**在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适当播放多**课件。)
4、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给狐狸“**”了。老狐狸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小狐狸,使我们明白,动物之间也像人类一样有着不可割舍的亲情,尤其是作为父母的老狐狸对自己的孩子小狐狸非常关心和爱护。(动物如此,何况人呢?)另外,我们还明白,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们要和动物和睦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
四、读写结合,升华主题
1、启发谈话:是的,能够回到属于自己的家是多么幸福的事。请看看这幸福的一家。(出示图片)
2、看到如此幸福的一家,你会想到什么?请以《相亲相爱的狐狸一家》为题,续写这个故事。
《金色的脚印》教案15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过程与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教学准备: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故事深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以及你的生活经验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学生简单谈对狐狸的印象。)那么,通过对第4课的预习,狐狸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说一说。
2、是什么让同学们对狐狸的印象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声自读课文及阅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了解故事大意,并勾画出重要提示。(学生读文)
2.汇报初读情况。
(1) 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 “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尝试拟订自学提纲。(相机板书关键词)
预设提纲: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①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②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交流读后的感受。
(3) 说说你还有什么问题?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帮助救狐狸?课文结尾及题目有什么含义?……
补充提纲3.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4.思考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根据自学提纲**思考,勾画圈点作批注;思考完毕可与小组同学交流。
2.集体讨论交流:
(1)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老狐狸深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
老狐狸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通过交流,朗读,体会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爱的伟大。)
(2)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课文的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
(3)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深层次看,“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在这里指狐狸一家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团聚,又开始了它们美好的生活;这脚印,不仅包含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也包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
3.教师小结: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当动物对人类流路感情时,一点也不亚于人类对人类流露的感情,而这份感情更让人感动和珍惜。
四、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1.你能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人与动物的故事?
(海豚奥利纳;海龟救人的故事;丹顶鹤的故事;小狮子爱尔沙;昆索泼的猴子学校……)
2.课外练笔:(二选一)①你与小动物之间最能体现真情的一个片段;②课文情节生动,有不少的地方都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小练笔。如:正太郎在去牧场的路上从悬崖上摔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他是怎样被救的呢?正太郎与小狐狸一家分别的情景一定十分感人,能把它写具体吗?
板书设计
4 金色的脚印
人与动物**相处、互相信任。
教学反思
在这课教学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老狐狸为什么要救正太”出现了不同的答案。如
(1)正太郎隐瞒了了老狐狸地下搭窝的秘密。
(2)正太郎把食物送给老狐狸。
(3)正太郎与他们有了深厚的感情,如能在无人时一起玩耍。
(4)老狐狸救正太郎是为了救小狐狸。针对第四个答案,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认为主要是因为感情深,而不是因为要救小狐狸。通过同学们辩论,学生终于明白主要还是因为感情深厚的原因。
从以上我深深地感受到,只要信任孩子,大胆让孩子质疑,释疑,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但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不足球,由于大部份时间让学生质疑,释质,而缺少让学生读课文的时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