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原文 (菁选3篇)

观沧海原文1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观沧海原文2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观沧海原文3

  「原文」

  观沧海

  东临碣石⑴,以观沧海⑵。

  水何澹澹⑶,山岛竦峙⑷。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⑸。

  「注释」

  ⑴碣(jié)石:原渤海边的一座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大约在6世纪中叶以后,碣石山前的近岸成为陆地而离渤海较远,使碣石山不再成为观海的胜地。

  ⑵沧海:大海。海水苍青色,因此称沧海。

  ⑶澹澹(dàn):水波动荡的样子。

  ⑷竦(sǒng)峙:挺立。“竦”和“耸”相同。

  ⑸“幸甚”两句:这是为配合音乐的节律而附加的,每一章后面都有,跟正文没有什么关系。

  「白话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耸立在水中。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雄伟的太阳,灿烂的银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雄伟的太阳,灿烂的银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出自大海里。(互文)喜悦高兴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赏析」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 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观沧海原文 (菁选3篇)扩展阅读


观沧海原文 (菁选3篇)(扩展1)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1

  作者:曹操 朝代:汉朝

  观沧海 / 碣石篇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 碣石篇拼音解读

  dōng lín jié shí ,yǐ guān cāng hǎi 。

  shuǐ hé dàn dàn ,shān dǎo sǒng zhì 。

  shù mù cóng shēng ,bǎi cǎo fēng mào 。

  qiū fēng xiāo sè ,hóng bō yǒng qǐ 。

  rì yuè zhī háng ,ruò chū qí zhōng 。

  xīng hàn càn làn ,ruò chū qí lǐ 。

  xìng shèn zhì zāi ,gē yǐ yǒng zhì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写翻译

  观沧海 / 碣石篇译文及注释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详情

  相关赏析

  写赏析

  观沧海 / 碣石篇鉴赏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详情

  观沧海 / 碣石篇后世影响

  《观沧海》这首诗,前六句写的是实景,而后四句则是曹操的想象,最后两句跟本诗原文没有直接关系。这首诗不但通篇写景,且独具一格,堪称*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详情

  观沧海 / 碣石篇解说

  这首诗选自宋代郭茂倩(qiàn)编的《乐府诗集》卷三十。曹操传世的诗歌全是乐府诗。用乐府旧题写时事,是曹操的首创。乐府旧题中有《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详情

  作者介绍

  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黄巾**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196年),迎献**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详情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2

  观沧海全文(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全文翻译(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观沧海字词句解释(意思):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 ,通耸,高。

  8.丛生:指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丰茂:指茂盛,茂密。

  9.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天河。

  14.幸:庆幸。

  15.甚:极点。

  16.至:非常。

  17.咏志:即表达心志。

  18.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9.咏:歌吟。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3

  观沧海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观沧海》的**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作。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原文 (菁选3篇)(扩展2)

——观沧海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观沧海原文翻译及赏析1

  观沧海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观沧海》的**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作。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原文翻译及赏析2

  观沧海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样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 ,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一种方式。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声音,海中翻腾着巨**浪。

  太阳和月亮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海洋中出发。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海洋中产生出来。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解说

  《观沧海》是后人加,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赏析

  从诗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海上,最先映入眼帘是那突兀耸立山岛,它们点缀在*阔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情调。这种新境界,新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描写,是从海*面去观察,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运行,似乎都由大海**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抱负,没有建功立业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诗境来。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指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套语,与诗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

观沧海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观沧海

  东临碣石⑴,以观沧海⑵。

  水何澹澹⑶,山岛竦峙⑷。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⑸。

  「注释」

  ⑴碣(jié)石:原渤海边的一座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大约在6世纪中叶以后,碣石山前的近岸成为陆地而离渤海较远,使碣石山不再成为观海的胜地。

  ⑵沧海:大海。海水苍青色,因此称沧海。

  ⑶澹澹(dàn):水波动荡的样子。

  ⑷竦(sǒng)峙:挺立。“竦”和“耸”相同。

  ⑸“幸甚”两句:这是为配合音乐的节律而附加的,每一章后面都有,跟正文没有什么关系。

  「白话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耸立在水中。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雄伟的太阳,灿烂的银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雄伟的太阳,灿烂的银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出自大海里。(互文)喜悦高兴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赏析」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 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观沧海原文 (菁选3篇)(扩展3)

——观沧海原文、翻译、注释 (菁选2篇)

观沧海原文、翻译、注释1

  作品原文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品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通耸,高。

  8.丛生:指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丰茂:指茂盛,茂密。

  9.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天河。

  14.幸:庆幸。

  15.甚:极点。

  16.至:非常。

  17.咏志:即表达心志。

  18.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9.咏:歌吟。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作品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创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作品鉴赏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曹操这首《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此诗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的**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作。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艺术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缔造者。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曹操在*的影视剧形象中多以"奸雄“出现,但在历史上其实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帝王,*曾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

观沧海原文、翻译、注释2

  观沧海

  曹操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zhì):高高耸立。竦,通耸,高。

  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星汉:银河。

  幸:庆幸。

  甚:极点。

  至:非常,

  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咏:歌吟

  咏志:即表达心志。

  志:理想

  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沧海。海**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观沧海原文 (菁选3篇)(扩展4)

——《观沧海》教案10篇

《观沧海》教案1

  教学设想

  初一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这篇课文有多种诗的体式,节奏型各不相同,用来进行这种训练以养成良好的诵诗习惯,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如“东临偶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常记/溪亭/日暮”(七言句)

  “旧时/茅店∕社林/边”(六言句)

  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如“海日/生∕残夜”“七八个/星/天外”“稻花/香里/说/丰年”。

  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我们建议每一首教师都应领读两三遍,或者挑选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

  至于串讲或启发**,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是这几首诗词的共同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二、读读讲讲问问。

  解题: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现在来看诗的正文。

  读两遍后,指导学生划分层次。要先提出问题:①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②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③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然后归纳如下: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问: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虚景和实景配合得好,有实景才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虚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三、总结。

  古人说:“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他就可以荡*宇内、****了。没有这样宏伟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从此*就进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观沧海》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故事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课文翻译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

  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问题解疑

  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动荡,一望无垠,只有山脚下的山岛突兀耸立在海心。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的神奇壮观。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虚景。 四、课文主题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观沧海》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一、学生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达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学生们的积累、语感、想象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生们对古诗歌的认识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一点也和学生们刚刚接触到诗歌有很大的关系。

  三、这节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表现出学生们对诗歌的朗读不够深入。学生们的个性化朗读与朗读体验表现得不好,没有良好的语感、节奏、韵律对于理解诗句和对联都要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今后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还应更多的去培养学生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思维的窗,去走近诗人的心田;还应该多朗诵,多学习诗歌的基础知识。

《观沧海》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语言词汇,揣摩其语言魅力;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提高对古诗的审美鉴赏力。

  情感目标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提**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背诵诗歌,掌握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鉴赏意象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难点理解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多**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何其芳先生笔下所描绘的清新自然的秋景图,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另外一首描摹秋天景色的诗歌,看看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曹操的《观沧海》。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和诗人。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创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其诗具有“慷慨悲凉,气韵沉雄”的风格。

  {写作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袁绍残部逃至乌桓(辽东半岛上的一个*****),欲借乌桓之力,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临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刻,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观沧海》”。

  (二)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简要介绍诗歌体裁}

  乐府——两汉官署名称,即音乐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制作国家典礼音乐,主要收集文人诗、民间歌谣入乐。

  乐府诗一般无标题,尤其是汉代乐府。《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所加的。乐府诗可谱乐歌唱,诗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亦可称之为“诗的附文”,与诗歌表现的内容无关。

  {听读结合,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听我泛读,注意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泛读完之后,再请同学们齐读,在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象?”

  明确:诗中描绘了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深入诗歌,品读文本}

  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梳理诗歌的内容:1、细致分析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构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与诗人的心境有何联系?

  解析:“观沧海”以一个“观”字为线索,总揽全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旨在交代观海地点及方位,登高临海,视野开阔,将沧海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登高远眺,描摹大海、山岛的情状,使眼前之景显得辽阔、壮观,写出了沧海之景的壮丽之势;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一反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写出在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茂,给人生机盎然之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句虽言秋风萧瑟(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悲秋意绪。眼前见到的却是大海的汹涌澎湃,气象宏阔、生命不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眼前实景,融进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呈现出吞吐宇宙的气象。诗人以沧海自比,隐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抒发了诗人**天下、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为合乐而作,与诗歌正文的内容无关。

  2、品析这首诗运用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并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在诗中是如何得以体现的。

  明确:A、景物的描写手法:

  由近及远(由眼前实景到想象、联想之景的描写——空间关系的迁移,显得层次分明)

  虚实相生(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等景象为实写,日月、星汉为虚写。采用虚实相生的描写手法,使诗内涵丰富,意韵无穷)

  动静姐合(水、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的描写为动景,山岛、树木、百草等景象的描写为静景。动静结合,使诗歌显得鲜活生动,富于感染力)

  B、情感的表现技巧: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生情,情生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托物言志(借写大海吞吐宇宙的雄伟壮阔之景,隐喻自己**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诵读全词,升华感情}

  请学生富有情感的诵读全词,以感受文气,曹丕在《典论·论文》曾说:“文以气为主”,诗词亦是如此。在《观沧海》这首词中需要我们在诵读中去获得一种陶冶,以便使自己融入诗中,并达到与诗的一种交流与沟通。

  小结:

  本节课所学的《观沧海》,重点是让大家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希望大家都能像曹操那样“胸怀阔大、志存高远”。

  (三)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下来完成课后作业,并背诵这首诗歌。

  板书设计:

  水山岛(壮丽气势)

  树木百草(向荣姿态)实景(借景抒情)观沧海秋风洪波(气象阔大)

  (乐府诗)日月:运行-出其中(奇特想象)虚景(诗言志) 星汉:灿烂-出其里(宏伟意境)

《观沧海》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

  2、体味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重难点分析:

  1、诗人的抱负如何含蓄地融合在写景的词句中?

  2、体会本诗慷慨激昂的情感和开阔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

  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一定熟悉曹操,你们认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幻灯片1:曹操的照片;文字: “***、军事家、诗人”)

  曹操都一直自称“**”,从未**。他曾在《让县自明本志》中表述了自己的心志,说:“身为**,人臣之贵以极,意望已过矣。”至于他对自己一生的评价,他是这样说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几人称王。”除此之外,曹操擅长诗歌,《步出夏门行》与《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我们一定听说过这样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就是其中的名句。今天我们要学的《观沧海》就选自于《步出夏门行》组诗。

  二、写作背景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阔大胸怀,因为这首诗写作的时间很特殊。这是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时所作,此时正当夏秋之交,他登临碣石山,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一时诗兴大发,豪情满怀,写下了这壮丽的千古名篇。

  三、鉴赏诗句

  1、诗人观察景物时的立足点在哪里?

  分析:诗人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所以碣石山即是诗人的立足点。

  2、这首诗既描写了实在的景色,也描绘了诗人心中想象的奇特之景。诗人描写了哪些实在的景色?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诗人描写了大海的波涛,海中的山岛、岛上的树木、百草,以及秋风吹过树叶时的萧瑟之声。其写作的顺序如下:先写观海的地点,再写所观之景:一写大海苍茫动荡,山岛坚定牢固;二写岛上草木欣欣向荣;三写海上风浪惊心动魄。

  3、诗人描写的这些景色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4、在全面描绘大海风貌的基础上,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描写想象奇景的句子吧!

  5、为什么在诗人的笔下,大海是万物的母亲?这里的大海有没有特别的含义?

  分析:诗人在这里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辰的气势,其实洋溢着诗人饱满的激情和要*定中原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所以我们知道,诗人其实是以沧海自比,表达了他***的伟大抱负。我们可以从大海的气魄、胸怀触摸到作为一个诗人、***、军事家的曹操在踌躇满志时豪迈的气魄、饱满的激情。

  四、情景交融的手法

  这是一首伟人之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全诗的**,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浪漫**的色彩。因此,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意欲建功立业的抱负并没有在诗中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这种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

  这种抒情方式在当时是全新的抒情方式,因为古代许多抒情写景的诗歌中景与情是分开的。如荆轲《易水歌》中的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就是侧重写“风、水”,下句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的则是壮士决死的感情。

  而《观沧海》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澹澹”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地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透露出诗人“江山如此多娇,我愿为折腰。”的思想感情。“日月”两句是写景的**,以沧海自比,更恰切地表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五、总结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曹操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观沧海》教案4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学习通过朗读、想像阅读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朗读、想像。

  (三)教学难点

  通过想像体会诗歌意境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录音机播放:海潮声,汹涌澎湃的音乐声]

  同学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板书:海]

  你们喜欢大海吗?……我也喜欢。从小,海就是我的梦。于是,读了很多描绘海的诗文。

  “看那闪闪的白沙闪闪地明亮/是珠贝的摇篮/是星星的憩园/是珊瑚的梦乡/太阳的梦是红的/月亮的梦是白的/也曾有美人鱼在晒月光……”

  边读边想着那些优美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突然发现,原来,我与海贴得那么近。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朗读方法一起来神游大海。

  [板书:观沧海]

  [板书:学习目标:给朗读插上想像的翅膀以驰骋于诗的意境]

  首先,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大家熟悉一下。(老师范读)

  请同学们**轻声诵读,要求读准确。

  请同学们一齐朗读,并展开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现诗所描绘的图景,感受意境。(配乐朗读)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时候一样,体会到了诗的画面和意境。如果是,那么将你最喜欢的诗句展开充分的想像,并把它描绘出来,喜欢图画的同学,画幅画;喜欢写作的同学,有三五个句子进行描绘。

  四位同学一组,互相交流。然后各组推举1至2篇较好的作品。(教师巡视,预选。)

  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评点同学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绘出了诗所描绘的图景,表现出诗所表现的意境。

  (老师选出第一种类型的作品一份---图画类,是否扣住诗歌文辞的描述。由本作品作者解说。)

  XX同学,你为什么要画这些景物呢?……

  是的,我们想像诗的意境,要能准确体现诗歌文辞本身的描述。

  [板书:以文辞为本]

  (老师选出第二类作品一份---文字类,是否有拓展性想像。)

  请同学们说说,这段文字在“以文辞为本”这一点上做得怎样?……

  那么,你们喜欢他哪些语句的描述呢?请说说理由。(老师引导同学着重赏评修辞的运用、描写的角度等,体会语句的生动形象性。)

  ……

  这些句子诗中有没有写到?……

  XX同学,你怎么会想出这个情景来的?

  ……

  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去丰富我们的想像世界?……

  是的,我们想像诗的意境,要会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拓展想像。这种经验积累,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以电视、书籍、网络等其他渠道获得的。如果我们把这些积累写进你的想像,这段文字、这幅画面会不会更丰富呢?……拓展想像,才能使诗的画面成为立体感强、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活的景。

  [板书:借积累延展]

  (老师选出第三类作品---图画或文字类,是否能表现出诗的意境。)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一下:①这幅作品的想像是否丰富?②这段文字(或画面)的描述、想像,是否能够准确表现这首诗的意境?诗表现的是怎样的意境?请举例说明。

  ……

  为什么诗人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礴、意境宏丽的诗?……

  不错,是融入了诗人的豪情。官渡之战,他*了袁绍之乱。写此诗时,他正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定****之乱。注释中的乌桓就是其中之一。他正逐渐实现**北方的大略,胸中涌动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和宏伟抱负。大家想想,放眼面对如此浩瀚的大海,怎能不触景生情,意气风发?以情入景,才能写下如此大气的诗篇。

  我们想像意境,要领会诗人的情感,并设身处地,与之产生共鸣,才能正确体会意境。

  [板书:与诗情共鸣]

  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诗歌,大家根据阅读诗歌的方法---以文辞为本,借积累延展,与诗情共鸣,再作一次想像。

  现在,大家是不是能住诗中的景物拓展,是不是能回忆起自己面对大海的感触,如果将自己当做曹操,是不是能体会他当时的豪情?下面,请大家在乐曲的伴奏乐声中修改你刚才的描述。时间3分钟。(音乐伴奏)

  请同学们课堂交流……

  同学们都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诗的意境。请大家**轻声诵读诗歌两遍,要求:①读出感情;②尽量记忆。

  现在,请大家***。

  ③尽情体会。

  现在,你就是一代枭雄曹操。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风吹动你的战袍,衣袂飘飞,放眼观望苍茫无际的大海,不觉豪情满怀,一起放声吟诵《观沧海》。

  这堂课,大家借助反复的朗读、充分的想像,成功地体会了《观沧海》这首诗的意境。这是阅读诗歌的方法之一。*诗歌宝库中群星璀璨。你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去驰骋于更广阔的诗歌天地,领略*古曲诗歌美妙的韵致。

  作业

  赏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写下对这首诗的想像和理解。文体不限,300字左右。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作业提示:

  本诗抒写戍边将士乡情。前两句写色。丘陵下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高城外的月色,皎洁寒冷,有如秋霜般令人生寒。第三句写声,在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末句写情,此景此音,唤起征人的不尽乡愁。学生在把握诗的基本意义和诗的情感的基础上,可展开合理而充分的想像。

  附: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学习目标:给朗读插上想像的翅膀

  以驰骋于诗的意境

  以文辞为本

  沧海

  借积累延展

  与诗情共鸣气势磅礴,意境宏丽

  教后记:

  古典诗词大量引入教材,使学生更多地体会到*古典文字的韵致,但相比于浩瀚的古诗来说,这些也只是沧海之一粟。因此,突出学法指导,是变“学会”为“会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要著。本堂课在这方面作出了尝试,学生将《观沧海》一诗作为范例,通过探索掌握一种欣赏、领悟诗歌的方法,并借助这种一般方法,**地进行更广泛的诗歌欣赏。使用范例讲授一种学习内容就像一个物体发出声音使另一个同步频率的物体也发出声音那样,能让那些在课堂上没有教过的同类内容或课外大量的内容为学生所认识,或者引起学生自发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热情。

  传统教学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尽力让学生掌握一大堆所谓具有系统性的材料,其结果,学生根本不可能在这样的教学中获得系统的认识,反而在头脑中充塞了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材料。本堂课的教学追求深而不是广,教学突出重点,抓住难点,让某些枝节一带而过,使重点知识能在同学头脑中扎根,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

  在教学中,学生依靠本首诗歌对阅读方法的寻找,一开始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试探,通过老师的启发,经过思考、讨论、明确,一直追踪到问题的实质,并进一步来纠正自己的“误”,实践“正”。这样的“试误学习”,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并获得成功体验。

  课堂情境的精心渲染,把学习带入诗境,多次诵读、背影音乐的烘托、画面的冲击、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营造了优化的教学情感氛围,学生的认知效率得以提高。

  本人认为这是一堂自我感到满意的一节课,但由于教学**限制,有些内容没能展示出来。

《观沧海》教案5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能熟练的背诵课文。

  3、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诗歌意思。

  4、通过课文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5、体会文中所描绘的壮丽景色。

  学习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体会诗词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 品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老是想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画(展示图片),从这些图片中大家能看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大海的波澜壮阔)那么假如当你们面对大海的时候你有何感想?(学生各抒己见)你们想知道曹操面对大还是有何感想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观沧海》这首诗歌,去领略曹操笔下大海的美景吧!

  板书:题目 作者

  破题:通过这个题目我们能看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题目点出来作者的目的,正文也是围绕这个“观”字进行的。

  二、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诗人、建安文学**人物。

  在**黄巾**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伟大的***都评价他的诗说:“曹操的文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三、创作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壮丽诗篇,给人一种震撼之感。

  四、疏通课文

  1、教师示范

  2、学生试读

  3、听录音

  4、学生再读

  5、解决字词

  ①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②沧:通“苍”青绿色

  ③澹澹:水面波动的样子

  ④竦峙:耸立

  ⑤萧瑟:形容风吹过树木的声音

  五、诗歌品析

  诗歌 内容 情感

  东临碣石

  叙事 观沧海的地点和目的 兴趣盎然、胜券在握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总写大海山岛之景 动荡时局需要一个主宰沉浮的人 山岛竦峙

  实写 树木丛生

  写山岛之景突出欣欣向荣 勃勃生机、乐观情怀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海面之景突出惊涛拍岸 席卷宇内荡*诸侯惊天动地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虚写 想像之境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开阔胸襟一统*的报复

  包含万千景象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六、整体把握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宏大**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七、思考练习

  1、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分析:“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情况?“临”字做何解释?

  分析:主要交代作者所处的地点和来此目的。“临”作“登临、登上”讲,“以”表示目的。

  3、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分析:写观海所见的情景。到“洪波涌起”为止。

  4、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分析: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课后搜集一些曹操的诗词,加深对曹操的了解。附: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诗歌 内容 情感

  东临碣石

  叙事 观沧海的地点和目的 兴趣盎然、胜券在握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总写大海山岛之景 动荡时局需要一个主宰沉浮的人 山岛竦峙

  实写 树木丛生

  写山岛之景突出欣欣向荣 勃勃生机、乐观情怀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海面之景突出惊涛拍岸 席卷宇内荡*诸侯惊天动地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虚写 想像之境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开阔胸襟一统*的报复

  包含万千景象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观沧海》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

  2、体味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重难点分析:

  1、诗人的抱负如何含蓄地融合在写景的词句中?

  2、体会本诗慷慨激昂的情感和开阔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

  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一定熟悉曹操,你们认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幻灯片1:曹操的照片;文字: “***、军事家、诗人”)

  曹操都一直自称“**”,从未**。他曾在《让县自明本志》中表述了自己的心志,说:“身为**,人臣之贵以极,意望已过矣。”至于他对自己一生的评价,他是这样说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几人称王。”除此之外,曹操擅长诗歌,《步出夏门行》与《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我们一定听说过这样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就是其中的名句。今天我们要学的《观沧海》就选自于《步出夏门行》组诗。

  二、写作背景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阔大胸怀,因为这首诗写作的时间很特殊。这是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时所作,此时正当夏秋之交,他登临碣石山,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一时诗兴大发,豪情满怀,写下了这壮丽的千古名篇。

  三、鉴赏诗句

  1、诗人观察景物时的立足点在哪里?

  分析:诗人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所以碣石山即是诗人的立足点。

  2、这首诗既描写了实在的景色,也描绘了诗人心中想象的奇特之景。诗人描写了哪些实在的景色?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诗人描写了大海的波涛,海中的山岛、岛上的树木、百草,以及秋风吹过树叶时的萧瑟之声。其写作的顺序如下:先写观海的地点,再写所观之景:一写大海苍茫动荡,山岛坚定牢固;二写岛上草木欣欣向荣;三写海上风浪惊心动魄。

  3、诗人描写的这些景色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4、在全面描绘大海风貌的基础上,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描写想象奇景的句子吧!

  5、为什么在诗人的笔下,大海是万物的母亲?这里的大海有没有特别的含义?

  分析:诗人在这里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辰的气势,其实洋溢着诗人饱满的激情和要*定中原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所以我们知道,诗人其实是以沧海自比,表达了他***的伟大抱负。我们可以从大海的气魄、胸怀触摸到作为一个诗人、***、军事家的曹操在踌躇满志时豪迈的气魄、饱满的激情。

  四、情景交融的手法

  这是一首伟人之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全诗的**,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浪漫**的色彩。因此,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意欲建功立业的抱负并没有在诗中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这种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

  这种抒情方式在当时是全新的抒情方式,因为古代许多抒情写景的诗歌中景与情是分开的。如荆轲《易水歌》中的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就是侧重写“风、水”,下句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的则是壮士决死的感情。

  而《观沧海》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澹澹”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地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透露出诗人“江山如此多娇,我愿为折腰。”的思想感情。“日月”两句是写景的**,以沧海自比,更恰切地表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五、总结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曹操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观沧海》教案7

  【教材简析】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本诗的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

  【教学设想】

  本节课将安排一课时,以“一诗四读法”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同时针对七年级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利用多**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视频、音乐、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学习新课──拓展研讨──小结作业。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及目标 学生活动及目标 导入新课

  (7分钟) 播放视频《曹操煮酒论英雄》片段,以曹操对“英雄”的看法导入课文。 观看视频,然后齐读曹操的“大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从中了解曹操的雄心壮志。 作者简介

  (1分钟) 课件展示有关曹操的资料,引导学生记重点。 记录曹操的身份及作品。 背景介绍

  (1分钟)

  课件展示曹操登碣石山前的两次作战线路,引导学生了解由于曹操接连取胜,因此在等山观海,棉队洪波涌起的大海时,才会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了解曹操写这首诗的背景,为理解整首诗做铺垫。

  学习课文(一诗四读法)

  一、朗读

  (5分钟) 1、播放课文朗诵录音及相关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体会朗诵时的感情。 欣赏课文朗诵并体会读诗的感情。 2、展示全诗内容,指导学生朗读的节奏及语调、情感。 把握全诗的节奏及语调、情感,然后配乐齐读课文。 二、译读

  (7分钟) 明确译读要求,点拨学生译读中的疑难点。 按座位顺序,同桌之间一人读句子,一人翻译。(可提疑问) 三、背读

  (8分钟) 以板书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加强背诵的效果。(板书见后) 明确作者思路后各自大声朗读背诵,看谁背得最快,分男**学比赛。 三、背读

  (8分钟)

  明确说读要求,即要把诗意扩展**。举例子示范: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以说成是“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选择最欣赏的一句话来说,然后每组派****比赛,看哪组说得最好。 拓展研讨 一、比较阅读

  (6分钟) 播放曹操的另外一首诗《龟虽寿》的视频,请学生体会出与本课的相同点,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欣赏《龟虽寿》的视频,男同学读《龟》一诗,**学读《观》一诗,然后分组探讨两诗的相同点。 二、形象探讨

  (2分钟)

  提出历史上的曹操与电视上的形象有异同。 发表自己对曹操的看法。(可选择任一观点发言)

  小结作业

  (2分钟) 小结本诗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布置学生回家以本诗内容画一幅画,要表达出诗的意境。 明确本诗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观沧海》教案8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学习通过朗读、想像阅读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朗读、想像。

  (三)教学难点

  通过想像体会诗歌意境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录音机播放:海潮声,汹涌澎湃的音乐声]

  同学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板书:海]

  你们喜欢大海吗?……我也喜欢。从小,海就是我的梦。于是,读了很多描绘海的诗文。

  “看那闪闪的白沙闪闪地明亮/是珠贝的摇篮/是星星的憩园/是珊瑚的梦乡/太阳的梦是红的/月亮的梦是白的/也曾有美人鱼在晒月光……”

  边读边想着那些优美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突然发现,原来,我与海贴得那么近。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朗读方法一起来神游大海。

  [板书:观沧海]

  [板书:学习目标:给朗读插上想像的翅膀以驰骋于诗的意境]

  首先,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大家熟悉一下。(老师范读)

  请同学们**轻声诵读,要求读准确。

  请同学们一齐朗读,并展开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现诗所描绘的图景,感受意境。(配乐朗读)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时候一样,体会到了诗的画面和意境。如果是,那么将你最喜欢的诗句展开充分的想像,并把它描绘出来,喜欢图画的同学,画幅画;喜欢写作的同学,有三五个句子进行描绘。

  四位同学一组,互相交流。然后各组推举1至2篇较好的作品。(教师巡视,预选。)

  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评点同学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绘出了诗所描绘的图景,表现出诗所表现的意境。

  (老师选出第一种类型的作品一份---图画类,是否扣住诗歌文辞的描述。由本作品作者解说。)

  XX同学,你为什么要画这些景物呢?……

  是的,我们想像诗的意境,要能准确体现诗歌文辞本身的描述。

  [板书:以文辞为本]

  (老师选出第二类作品一份---文字类,是否有拓展性想像。)

  请同学们说说,这段文字在“以文辞为本”这一点上做得怎样?……

  那么,你们喜欢他哪些语句的描述呢?请说说理由。(老师引导同学着重赏评修辞的运用、描写的角度等,体会语句的生动形象性。)

  ……

  这些句子诗中有没有写到?……

  XX同学,你怎么会想出这个情景来的?

  ……

  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去丰富我们的想像世界?……

  是的,我们想像诗的意境,要会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拓展想像。这种经验积累,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以电视、书籍、网络等其他渠道获得的。如果我们把这些积累写进你的想像,这段文字、这幅画面会不会更丰富呢?……拓展想像,才能使诗的画面成为立体感强、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活的景。

  [板书:借积累延展]

  (老师选出第三类作品---图画或文字类,是否能表现出诗的意境。)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一下:①这幅作品的想像是否丰富?②这段文字(或画面)的描述、想像,是否能够准确表现这首诗的意境?诗表现的是怎样的意境?请举例说明。

  ……

  为什么诗人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礴、意境宏丽的'诗?……

  不错,是融入了诗人的豪情。官渡之战,他*了袁绍之乱。写此诗时,他正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定****之乱。注释中的乌桓就是其中之一。他正逐渐实现**北方的大略,胸中涌动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和宏伟抱负。大家想想,放眼面对如此浩瀚的大海,怎能不触景生情,意气风发?以情入景,才能写下如此大气的诗篇。

  我们想像意境,要领会诗人的情感,并设身处地,与之产生共鸣,才能正确体会意境。

  [板书:与诗情共鸣]

  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诗歌,大家根据阅读诗歌的方法---以文辞为本,借积累延展,与诗情共鸣,再作一次想像。

  现在,大家是不是能住诗中的景物拓展,是不是能回忆起自己面对大海的感触,如果将自己当做曹操,是不是能体会他当时的豪情?下面,请大家在乐曲的伴奏乐声中修改你刚才的描述。时间3分钟。(音乐伴奏)

  请同学们课堂交流……

  同学们都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诗的意境。请大家**轻声诵读诗歌两遍,要求:①读出感情;②尽量记忆。

  现在,请大家***。

  ③尽情体会。

  现在,你就是一代枭雄曹操。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风吹动你的战袍,衣袂飘飞,放眼观望苍茫无际的大海,不觉豪情满怀,一起放声吟诵《观沧海》。

  这堂课,大家借助反复的朗读、充分的想像,成功地体会了《观沧海》这首诗的意境。这是阅读诗歌的方法之一。*诗歌宝库中群星璀璨。你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去驰骋于更广阔的诗歌天地,领略*古曲诗歌美妙的韵致。

  作业

  赏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写下对这首诗的想像和理解。文体不限,300字左右。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作业提示:

  本诗抒写戍边将士乡情。前两句写色。丘陵下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高城外的月色,皎洁寒冷,有如秋霜般令人生寒。第三句写声,在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末句写情,此景此音,唤起征人的不尽乡愁。学生在把握诗的基本意义和诗的情感的基础上,可展开合理而充分的想像。

  附: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学习目标:给朗读插上想像的翅膀

  以驰骋于诗的意境

  以文辞为本

  沧海

  借积累延展

  与诗情共鸣气势磅礴,意境宏丽

  教后记:

  古典诗词大量引入教材,使学生更多地体会到*古典文字的韵致,但相比于浩瀚的古诗来说,这些也只是沧海之一粟。因此,突出学法指导,是变“学会”为“会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要著。本堂课在这方面作出了尝试,学生将《观沧海》一诗作为范例,通过探索掌握一种欣赏、领悟诗歌的方法,并借助这种一般方法,**地进行更广泛的诗歌欣赏。使用范例讲授一种学习内容就像一个物体发出声音使另一个同步频率的物体也发出声音那样,能让那些在课堂上没有教过的同类内容或课外大量的内容为学生所认识,或者引起学生自发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热情。

  传统教学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尽力让学生掌握一大堆所谓具有系统性的材料,其结果,学生根本不可能在这样的教学中获得系统的认识,反而在头脑中充塞了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材料。本堂课的教学追求深而不是广,教学突出重点,抓住难点,让某些枝节一带而过,使重点知识能在同学头脑中扎根,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

  在教学中,学生依靠本首诗歌对阅读方法的寻找,一开始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试探,通过老师的启发,经过思考、讨论、明确,一直追踪到问题的实质,并进一步来纠正自己的“误”,实践“正”。这样的“试误学习”,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并获得成功体验。

  课堂情境的精心渲染,把学习带入诗境,多次诵读、背影音乐的烘托、画面的冲击、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营造了优化的教学情感氛围,学生的认知效率得以提高。

  本人认为这是一堂自我感到满意的一节课,但由于教学**限制,有些内容没能展示出来。

《观沧海》教案9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观沧海》教案设计。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性学习】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黄巾**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吕布等割据**。官渡之战大破**袁绍后,逐渐**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他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

  2、乐府诗:今天我们学习曹操的《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3、《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三、朗读训练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教师带度,

  3、学生全体读,小组读,个别读

  (教师注意知道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四、研读诗歌

  1、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教案《《观沧海》教案设计》。

  1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2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3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4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5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探究性学习】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1、背诵全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附:板书设计

  水何澹澹显示大**壮阔,

  动态景色秋风萧瑟美丽多姿,生机

  实景洪波涌起勃勃景象(实颂借景抒情

  山岛竦峙祖国壮丽山河,抒发诗人

  登山观海(全景)静态景色树木丛生激起***强***

  百草丰茂烈愿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虚景日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投入其中

  (想象)月大海的怀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星汉含蓄表达诗人博大胸襟。

《观沧海》教案10

  年级:九年级课型:诵读欣赏课时:2课时执笔:xxx

  审核:语文备课组时间:20xx.3.3班级姓名:

  教学目的:

  1、诵读课文,理解深邃的意境。

  2、鲜明的艺术特色。

  3、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内涵和写法。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观沧海》

  1、资料链接

  曹操,有人称他为枭雄,有人称他为奸雄,也有人称他为英雄。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军事家、诗人。在**黄巾**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了北方。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静。)

  2、自读这首诗,给加点字注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

  3、课前诵读这首诗(注意节奏、语调、情感)

  二、合作探究《观沧海》

  1、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2、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

  3、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4、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三、自主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

  1背景介绍

  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

  2、**朗读这首词,读准下列字音

  擎()貂()妨()

  3、理解词中的关键词

  黄:苍:千骑:擎:

  *冈:胸胆尚开张:鬓微霜:

  会:

  四、合作探究《江城子密州出猎》

  1、内容理解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

  下阕。

  这首词中最能体现作者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的句子是

  2、主题探究

  这首词通过冬猎盛况的描绘,反映了

  的强烈愿望。

  3、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4、大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后反馈

  我的收获:

  我的问题:

  秦都中学师生共用教学案

  诗词曲三首

  年级:九年级课型:诵读欣赏课时:2课时执笔:韩云生

  审核:语文备课组时间:20xx33班级姓名:

  教学目的:

  4、诵读课文,理解深邃的意境。

  5、鲜明的艺术特色。

  6、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内涵和写法。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

  1、散曲简介

  散曲是从词发展而来的,是元代韵文的主要形式,是一种按当时流行于北方的曲调,即“北曲”写的合乐歌词。散曲包括**、套曲两类,都有曲牌名。

  2、背景简介

  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他在赴任途中写的。他凭吊古迹,用“山坡羊”的曲调共写了九首怀古曲子。这组**,总主题是吊古伤今,同情人民的苦难。山坡养,曲牌名。怀古,为咏史诗中的一种形式,一般为缅怀古迹,有感而发,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3、关于作者

  张养浩,字,号,济南人,元代家,著有《》。

  二、合作探究《山坡羊潼关怀古》

  1、学习内容

  全曲分三层

  第一层(前句)写。

  第二层(第至第句)写。

  第三层(最后句)指出。

  2、这首曲点名中心的句子是:

  3、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4、大声朗读并背诵这首曲。

  教(学)后反馈

  我的收获:

  我的问题:

  直击中考

  一、赏析《观沧海》,回答以下问题

  1、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二、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

  (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的豪情壮志。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词的结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4)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老夫……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词的上片“卷*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粗犷、豪放;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

  三、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2)*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参***:

  (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选择“聚”与“怒”皆可。请分别看两个示例:

  示例一:我认为“聚”字用得好。“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示例二:我认为“怒”字用得好,“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㈠答案:1、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出猎打猎狩猎)杀敌卫国(或:渴望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2、这是词人以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3、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4、B

  16.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

  17.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的雄心壮志)。


观沧海原文 (菁选3篇)(扩展5)

——观沧海教案5篇

观沧海教案1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点拨: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的壮丽河山。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激起诗人要***、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实际上是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北方,进而***的雄心壮志。

  小结,朗读、背诵

  ⑴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作,通过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理想。

  ⑵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1.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吗?结合曹操的生*,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点拨: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相比,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主要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曹操胸有大志,终成一代枭雄。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报效祖国。

  2.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一句是直接写情的诗句,而是情寓于景中。请在课外找出二、三首类似的古诗或诗句,按如下要求加以学习。

  ⑴ 读一读 读读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些都是既写景又抒情的诗句。

  ⑵说一说 说说这些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感情。

  ⑶比一比 把这些诗和《观沧海》比较一下,看看***无虚景。

  ⑷背一背 背诵这几首诗。

  四、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表格式,来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请看:

  登山观海 实景 虚景

  景物 特点 景物 特点

  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 祖国山河美丽多姿,生机勃勃 日、月、星辰、银河 、大海 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豪迈气概。

  借景抒情:借实景、虚景抒发诗人***的理想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

  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一是用表格显得一目了然;二是有利于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五、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思考:

  事实上,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乃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的,其中课文是载体,审美是**,育人是目的。我认为《观沧海》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范作品。

观沧海教案2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体会、学习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此诗。

  2、了解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建功立业的抱负。

  教学难点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称赞的是谁吗?(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诗作《观沧海》)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明确: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三、朗读《观沧海》,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指导诗歌朗读方法:停顿、重读、语调、延缓。

  3、学生**朗读课文。

  4、请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四、合作探究,理解诗歌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全诗以哪个字展**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4)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小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1)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并评价。

  (2)明确:以“观”统领此诗。

  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以“观”统领此诗。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诗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实景: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诗描写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以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大海浩瀚壮阔、包容天地的宏大气概与形象,显示出诗人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五 品读赏析

  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然后在班上交流。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 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丁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汇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六、小结

  师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抱负。

  七、拓展延伸

  师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板书设计

  观观——水岛树草

  沧博大胸怀

  海感——日月星汉

  加载中,请稍候......

观沧海教案3

  1、课本原文

  课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诵读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并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大海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古人跨越千年一同去领略大海的风采吧!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展示资料,分享所得

  学生分享有关乐府诗和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并且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作者: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军事家和诗人。**作品《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长歌行》等。

  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赛,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2、解决生字词

  碣(jié)石澹澹(dàn)竦峙(sǒngzhì)

  3、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1)学生以他喜欢的方式读,并纠正发音有问题的字词。

  (2)教师范读,并指导朗读的断句与节奏。

  (3)播放音频文件《观沧海》。

  (三)细读诗歌,情景交融

  1、诗歌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全诗由哪个字统领?

  明确:交代了诗人登临的方位、地点、目的,由“观”统领。

  2、诗人站在碣石山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所写之景有哪些特点?

  水:澹澹

  山岛:竦峙

  洪波:涌起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

  3、诗歌最后说“歌以咏志”。曹操想借用这首诗表达什么志向呢?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的宏大抱负以及博大的胸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四)品读诗歌,体会写法

  本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沧海”的壮美景象是如何呈现在大家眼前的?

  明确: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五)课堂小结

  带着豪气,有感情的朗读《观沧海》,深入地感受作者的伟大理想并受到感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观沧海》。

  2、收集古今中外的诗歌名句,将其整理归类,并探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观沧海教案4

  教学目的:

  一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学习朗读诗歌的方法。

  二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三感受诗人**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我们从雨果的名言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也有句俗语:**肚里能撑船。一个人有多大的气度,决定他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现在,我们来学习曹操的“观沧海”,一起来领略他的胸怀。

  2曹操,有人称他为枭雄,有人称他为奸雄,也有人称他为英雄。你所了解的曹操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三言两语,介绍曹操。

  师简介曹操: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军事家、诗人。在**黄巾**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了北方。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静。)

  二反复朗读,领略诗歌的意境

  1听录音

  2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要求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抑扬顿挫,更要读出感情来。

  (现在,让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感受诗歌的意境。齐读。分散读。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怎样才能读出诗歌的味道来?要注意节奏、某些词语要重读、要有抑扬顿挫的感觉,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来)

  三分析诗歌,完成目标二、三

  1简单回顾:刚才介绍了,本诗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写的。

  2全诗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观”

  3出示图片:这就是作者曾经登临的碣石山。在山上,作者登高望远,看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找出诗中相关语句。

  请同学用现代汉语来描述作者登高看到的景象。(从东面登临碣石山,来观赏沧海。水波多么的起伏动荡,海中的岛屿高耸挺立。岛上树木丛生,野草茂密。秋风吹来,树木发出瑟瑟的声响。汹涌的波浪澎湃涌起。太阳和月亮,好象在沧海中运行。灿烂的银河,也好象从沧海中升起。多么庆幸啊,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作了一首诗歌,来表达我自己的志向。

  4请你用一个词语来表述这些景色给你的感受。你的依据是什么?

  壮观生机勃勃波涛汹涌

  本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秋天(秋风萧瑟)秋天一般给人的感觉总是特别凄凉,而诗人却把它写得生机勃勃,充满气势。最能体现出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哪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为什么不写凋谢的花草,为什么不写金黄的果实,而写了这些景物呢?作者站在碣石山顶,登高望远,胸怀天下。他的胸怀就像那浩淼的沧海一样,能容纳天地万物。**天下,是他的梦想;建功立业,是他的抱负。作者所要反映的情感,是与他笔下的景物特征相一致的。句句是写景,句句蕴涵了作者的情感。这样的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四总结全文

  作业:

  用现代汉语改写《观沧海》,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语言要优美。

观沧海教案5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黄巾**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建安**(196年)迎献**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吕布等割据**。官渡之战大破**袁绍后,逐渐**了

*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所**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

篇抒发自己的**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今有

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背景介绍: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

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

篇。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而《龟虽寿》则是最后一章。这两首诗遥相呼应,写下《龟虽寿》时,诗人已经53岁了,他的北征虽然历尽艰辛,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北方扫除了最后的障碍。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

  自主学习:

  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从多方面了解曹操其人。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曹操进行

评价。

  2.读准字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老骥伏枥

  课文探究:

  1.《观沧海》中实写观海所见景色的诗句是哪几句?所写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2.《观沧海》体现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

  3.《龟虽寿》前四句修辞?说明什么道理?

  课堂练习:

  1.以观沧海。山岛竦峙。

  2.神龟虽寿,终为土灰。

  3.《观沧海》中借助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句子:

  4.《龟虽寿》一诗中的**和核心的句子:

  拓展阅读:阅读*的相关诗词,初步感受*诗词和曹操诗歌的异同点。

  沁园春长沙

  *

  **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表达与交流:

  曹操是一个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的任务。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写出你对曹操的

评价。

  作业:1、背诵两首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3、做练习册。


观沧海原文 (菁选3篇)(扩展6)

——观沧海优秀教案 (菁选3篇)

观沧海优秀教案1

  【教材简析】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本诗的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

  【教学设想】

  本节课将安排一课时,以“一诗四读法”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同时针对七年级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利用多**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视频、音乐、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学习新课──拓展研讨──小结作业。

  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及目标学生活动及目标导入新课(7分钟)播放视频《曹操煮酒论英雄》片段,以曹操对“英雄”的看法导入课文。观看视频,然后齐读曹操的“大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从中了解曹操的雄心壮志。

  作者简介(1分钟)

  课件展示有关曹操的资料,引导学生记重点。记录曹操的身份及作品。

  背景介绍(1分钟)

  课件展示曹操登碣石山前的两次作战线路,引导学生了解由于曹操接连取胜,因此在等山观海,棉队洪波涌起的大海时,才会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了解曹操写这首诗的背景,为理解整首诗做铺垫。

  学习课文(一诗四读法)

  一、朗读(5分钟)

  1、播放课文朗诵录音及相关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体会朗诵时的感情。欣赏课文朗诵并体会读诗的感情。

  2、展示全诗内容,指导学生朗读的节奏及语调、情感。把握全诗的节奏及语调、情感,然后配乐齐读课文。

  二、译读(7分钟)

  明确译读要求,点拨学生译读中的疑难点。按座位顺序,同桌之间一人读句子,一人翻译。(可提疑问)

  三、背读(8分钟)

  以板书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加强背诵的效果。(板书见后)明确作者思路后各自大声朗读背诵,看谁背得最快,分男**学比赛。

  四、比较阅读(6分钟)

  播放曹操的另外一首诗《龟虽寿》的视频,请学生体会出与本课的相同点,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龟虽寿》的视频,男同学读《龟》一诗,**学读《观》一诗,然后分组探讨两诗的相同点。

  拓展研讨(8分钟)

  一、明确说读要求,即要把诗意扩展**。举例子示范: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以说成是“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选择最欣赏的一句话来说,然后每组派****比赛,看哪组说得最好。

  二、形象探讨(2分钟)提出历史上的曹操与电视上的形象有异同。发表自己对曹操的看法。(可选择任一观点发言)

  小结作业(2分钟)

  小结本诗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布置学生回家以本诗内容画一幅画,要表达出诗的意境。明确本诗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观沧海优秀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语言词汇,揣摩其语言魅力;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提高对古诗的审美鉴赏力。

  情感目标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提**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背诵诗歌,掌握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鉴赏意象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难点理解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

  **法。

  点拨法。

  讨论法。

  探究法。

  多**。

  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何其芳先生笔下所描绘的清新自然的秋景图,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另外一首描摹秋天景色的诗歌,看看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曹操的《观沧海》。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和诗人。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创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其诗具有“慷慨悲凉,气韵沉雄”的风格。

  {写作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袁绍残部逃至乌桓(辽东半岛上的一个*****),欲借乌桓之力,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临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刻,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观沧海》”。

  (二)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简要介绍诗歌体裁}

  乐府——两汉官署名称,即音乐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制作国家典礼音乐,主要收集文人诗、民间歌谣入乐。

  乐府诗一般无标题,尤其是汉代乐府。《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所加的。乐府诗可谱乐歌唱,诗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亦可称之为“诗的附文”,与诗歌表现的内容无关。

  {听读结合,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听我泛读,注意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泛读完之后,再请同学们齐读,在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象?”

  明确:诗中描绘了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深入诗歌,品读文本}

  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梳理诗歌的内容:

  1、细致分析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构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与诗人的心境有何联系?

  解析:“观沧海”以一个“观”字为线索,总揽全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旨在交代观海地点及方位,登高临海,视野开阔,将沧海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登高远眺,描摹大海、山岛的情状,使眼前之景显得辽阔、壮观,写出了沧海之景的壮丽之势;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一反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写出在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茂,给人生机盎然之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句虽言秋风萧瑟(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悲秋意绪。眼前见到的却是大海的汹涌澎湃,气象宏阔、生命不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眼前实景,融进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呈现出吞吐宇宙的气象。诗人以沧海自比,隐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抒发了诗人**天下、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为合乐而作,与诗歌正文的内容无关。

  2、品析这首诗运用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并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在诗中是如何得以体现的。

  明确:

  A、景物的描写手法:

  由近及远(由眼前实景到想象、联想之景的描写——空间关系的迁移,显得层次分明)

  虚实相生(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等景象为实写,日月、星汉为虚写。采用虚实相生的描写手法,使诗内涵丰富,意韵无穷)

  动静姐合(水、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的描写为动景,山岛、树木、百草等景象的描写为静景。动静结合,使诗歌显得鲜活生动,富于感染力)

  B、情感的表现技巧: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生情,情生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托物言志(借写大海吞吐宇宙的雄伟壮阔之景,隐喻自己**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诵读全词,升华感情}

  请学生富有情感的诵读全词,以感受文气,曹丕在《典论·论文》曾说:“文以气为主”,诗词亦是如此。在《观沧海》这首词中需要我们在诵读中去获得一种陶冶,以便使自己融入诗中,并达到与诗的一种交流与沟通。

  小结:

  本节课所学的《观沧海》,重点是让大家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希望大家都能像曹操那样“胸怀阔大、志存高远”。

  (三)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下来完成课后作业,并背诵这首诗歌。

  板书设计:

  水山岛(壮丽气势)

  树木百草(向荣姿态)实景(借景抒情)观沧海秋风洪波(气象阔大)

  (乐府诗)日月:运行-出其中(奇特想象)虚景(诗言志)星汉:灿烂-出其里(宏伟意境)

观沧海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

  2、体味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重难点分析:

  1、诗人的抱负如何含蓄地融合在写景的词句中?

  2、体会本诗慷慨激昂的情感和开阔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

  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一定熟悉曹操,你们认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幻灯片1:曹操的照片;文字:“***、军事家、诗人”)

  曹操都一直自称“**”,从未**。他曾在《让县自明本志》中表述了自己的心志,说:“身为**,人臣之贵以极,意望已过矣。”至于他对自己一生的评价,他是这样说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几人称王。”除此之外,曹操擅长诗歌,《步出夏门行》与《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我们一定听说过这样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就是其中的名句。今天我们要学的《观沧海》就选自于《步出夏门行》组诗。

  二、写作背景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阔大胸怀,因为这首诗写作的时间很特殊。这是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时所作,此时正当夏秋之交,他登临碣石山,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一时诗兴大发,豪情满怀,写下了这壮丽的千古名篇。

  三、鉴赏诗句

  1、诗人观察景物时的立足点在哪里?

  分析:诗人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所以碣石山即是诗人的立足点。

  2、这首诗既描写了实在的景色,也描绘了诗人心中想象的奇特之景。诗人描写了哪些实在的景色?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诗人描写了大海的波涛,海中的山岛、岛上的树木、百草,以及秋风吹过树叶时的萧瑟之声。其写作的顺序如下:先写观海的地点,再写所观之景:一写大海苍茫动荡,山岛坚定牢固;二写岛上草木欣欣向荣;三写海上风浪惊心动魄。

  3、诗人描写的这些景色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4、在全面描绘大海风貌的基础上,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描写想象奇景的句子吧!

  5、为什么在诗人的'笔下,大海是万物的母亲?这里的大海有没有特别的含义?

  分析:诗人在这里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辰的气势,其实洋溢着诗人饱满的激情和要*定中原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所以我们知道,诗人其实是以沧海自比,表达了他***的伟大抱负。我们可以从大海的气魄、胸怀触摸到作为一个诗人、***、军事家的曹操在踌躇满志时豪迈的气魄、饱满的激情。

  四、情景交融的手法

  这是一首伟人之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全诗的**,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浪漫**的色彩。因此,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意欲建功立业的抱负并没有在诗中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这种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

  这种抒情方式在当时是全新的抒情方式,因为古代许多抒情写景的诗歌中景与情是分开的。如荆轲《易水歌》中的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就是侧重写“风、水”,下句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的则是壮士决死的感情。

  而《观沧海》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澹澹”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地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透露出诗人“江山如此多娇,我愿为折腰。”的思想感情。“日月”两句是写景的**,以沧海自比,更恰切地表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五、总结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曹操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观沧海原文 (菁选3篇)(扩展7)

——曹操《观沧海》教学反思 (菁选3篇)

曹操《观沧海》教学反思1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一、学生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达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学生们的积累语想想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生们对古诗歌的认识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一点也和学生们刚刚接触到诗歌有很大的关系。

  三、这节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表现出学生们对诗歌的朗读不够深入。学生们的个性化朗读与朗读体验表现得不好。

  因此,在今后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还应更多的去培养学生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思维的窗,去走近诗人的心田;还应该多朗诵,多学习诗歌的基础知识。

曹操《观沧海》教学反思2

  《观沧海》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篇。这首诗歌主要表达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文中主要通过描写波澜壮阔的大海的景象以及作者由此产生奇特的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并由此展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

  这次教学中我着重做了两点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感情;2、提出问题相互讨论,理解诗歌意思,体味诗词的意境。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一、 学生们接触到诗歌不久,对古诗歌的认识还很粗浅,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

  二、 朗诵教学中,由于农村学校在小学没有良好的训练,不能很好的把握节奏和重音,影响了对诗歌感情的体会。

  三、 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很多同学思维受限,不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生动。

  因此,在今后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还应该多朗诵,多学习诗歌的基础知识;还应更多的去培养学生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思维的窗,去走近诗人的心田。

曹操《观沧海》教学反思3

  一直觉得语文的课堂应该是琅琅的书声,在充分的朗读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想象力也就丰富了。可是在长期的教学中,却把这一认识给慢慢的忽略了。以赶教学进度为由,诵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在教学《观沧海》这篇诗歌中,我就留足了时间,让孩子们采用很多种形式去朗读。首先是教师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先入为主。然后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诵读,体会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感情。第三步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另外我又挑了某些重点的句子反复的诵读体味,比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带着学生读,和学生一起读。但是在读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问题:

  (1)学生在单个诵读时,读不出来,或者是不敢读,这也是因为对朗读不重视导致的后果。

  (2)有的时候学生的表现不是很活跃,这时不难发现这样的学生思维状态是静止的,更不可能培养想象能力了。

  (3)诵读中,学生投入的感情不够。这也可能是理解上还存在欠缺。


观沧海原文 (菁选3篇)(扩展8)

——观沧海读后感 (菁选2篇)

观沧海读后感1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信步登**高耸的碣石山,来观赏浩瀚无边的大海。

  海仍旧是那么蓝,相较于电视的大海,它的颜色更美丽、更耀眼、更神秘——看着蓝蓝的,捧起水来却是透明的 ,凉丝丝却又夹带着些热情;沉甸甸却又有一点轻松的感觉;静静的但又有几股热闹的浪花、百感交集,有着不同的味道,啊!这才方知大海的博大呀!原来千万条江河之水流到了海洋,才有不同的'感觉。正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说的就是这样。真是一语道出了大海的宽宏度量。那好似装满蓝宝石的海水里,是那样晶莹,浪也纷纷涌来,使*静的海面热闹起来。望着这湛蓝的海水,忍不住尝了一口,又苦又咸,我却尝出了苦中之乐、咸中之甜。正是这种滋味,又让我更明白了大海之博大,更体会到海纳百川的真谛。

  听,大海在欢快地唱歌了,浪花啦啦地响着,仿佛贝多芬,莫扎特、肖邦和柴可夫斯基一齐奏响海的乐章。随着时间流逝,黄昏来临,海扔那么蓝,海风轻拂着,只是这都增添了一层阳光的金黄。深圳的谈空由蓝变得火红火红,太阳保持在海*面。仿佛想给日光浴的人们最后一缕金光,也仿佛爱着这片海,也仿佛舍不得沙滩和我们的离去。

  妈妈在叫我了,我眼睛扔盯着大海,太舍不得了,不知几时还能再会,它下次又会以怎样的方式向我展示它的魅力呢?我不知道,但我相信,大海,它的美是永恒的!

观沧海读后感2

  曹操的《《观沧海》气势磅礴,让我体会到了大海的那种力于美的象征。去年暑假我真切的体会到了大海的魅力,感到无比自豪。

  古人崇敬大海,每年都会虔诚地拜海。虽是古老的封建思想,弹我还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来到了海滩。

  脚下湛蓝湛蓝的大海,就好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闪着光,和蓝天连成一片、相互映衬。一阵风吹来,海水卷起朵朵浪花,海面起伏荡漾。碣石山巍峨挺拔,上面遍布苍翠的花草树木,秋风吹来,树叶簌簌作响,仿佛在演奏一曲美妙动听的乐曲。顿时,一种清爽的感觉充满了我的全身。大海也不甘寂寞,加入了自然的“合唱”,汹涌澎湃的波涛不断轰击着礁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

  欣赏着美景,我仿佛看到了太阳、月亮从大海中升起,又落回到大海。太阳和月亮的轮回都在大海的吞吐之中,由大海主宰。银河群星辉煌灿烂,也像是由大海的水滴凝结而成,包含在大海宽广博大的胸怀中。我完全陶醉于大海的美妙景色,沉迷于关于大海的故事,直到天色渐晚,才尽兴而归。

  我感叹大海的美丽与广阔。山岛是静,波浪是动,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水画卷。大海还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包容一切,无私奉献,我们做人也是这样。心中感慨万千,放声高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原文 (菁选3篇)(扩展9)

——曹操《观沧海》说课稿

曹操《观沧海》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观沧海》。下面我将从教材解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15课中的一首古诗。该单元是围绕“亲近自然”这一话题来编排的。

  这首诗是东汉末期文学家曹操在一个秋天登临碣石山后,观看了雄伟壮观的大海有感而写的,表现了他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文章气势恢弘,风格豪迈,情感昂扬。很能够激发中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初中语文课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的佳作。

  这首诗,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写景上,抓住大海的浩瀚壮观;抒情上,激情豪迈;手法上,用了情景交融、想象、夸张等主要手法。抓住这些特点,解析了文本特征,就容易确定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目标,除了准确解析文本之外,还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单元要求以及学生情况来设定。

  本单元的要求是“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这也是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还指出“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思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联系《观沧海》这首诗的特点(如上所述),这些要求都可以作为目标设定的范围。

  目标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定的,初一的学生由于自身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进入文本的深度有限,对诗歌的赏析能力不足。这首诗相比他们在小学所学的篇幅长些,意境更丰美,所以品读是诗歌教学应该加强的地方。

  鉴于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学定位为朗读(感知)、品味(认知)、情感(升华)三个层面。具体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2、初步学习运用诗歌鉴赏技巧,品析诗歌语言。(因为初一学生对品析方法掌握不多,只能是“初步”,品析能力有高有低,全在于老师的诱导与培养。)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1、在朗读中,获得语感情感体验。

  2、在探究中交流,在交流中提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豪迈壮志,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积极进取的精神。 重点是:1、朗读体会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赏析语句,品读探究。

  难点是:通过赏析主旨句,体会曹操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

  有了具体明确的目标,还要有相应的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使用:

  1、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于古诗教学,最恰当不过。)

  2、品析探究法。有道是,一切学问都是从疑问中得来的。朗读之后,只是提高了语感,达到初入文本,整体感知的层面。为了让学生深入文本,凭借积蓄知识,依据自身经历,运用联想与想象,体会文章的意境美和情感美。还要品析探究。 这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为了达成目标,我还将使用讲授法(如诗歌赏析的角度)、对话法(如引入部分)、练习巩固法等辅助教法完成教学。

  (二)说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老师的角色就是诱导,学生角色就是探究,正如达尔文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我主要是引导学生:

  1、借助工具书预习。

  2、加强对文本的朗读(课前课后都要读)。

  3、要学会批注和笔记。

  4、学会**思考和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设计

  这节课,我打算用一课时,用多****辅助教学。

  (一)情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导入重在激趣,吸引学生***,为上课蓄势。先由网络消息导入(最近网络消息“曹操相貌复原,姿貌短小,男性雄风十足”“曹操相貌逼真复原,相貌英俊,惊叹英雄真容”),然后让学生谈谈“心目中的曹操”,老师顺势引入课文。

  (二)交代写作背景。特定的人,特定的经历,写出特定的作品。介绍背景,有利于学生找到感悟文章的切入点,在欣赏中与作者对话,形成共鸣。

  (三)进入文本,整体把握。

  1、朗读。老师范读,集体读,个性朗读,师生评价(告知评价角度)。

  2、学生质疑,交流解决。这个过程要花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交流探讨讨论有价值的信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涉及重难点的转入下一个环节完成。在总结学生质疑研讨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如下问题:

  这首诗主要写了了什么内容?(整体把握)表达什么情感?

  (四)深入文本,品析课文,突破重点。

  再次朗读之后设置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同桌、邻桌之间)。

  1.全诗以哪个字展**写的?( 抓关键词,一点突破。)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抓思路,顺藤摸瓜)

  3.诗中写了哪些意象?写出了什么特点?用笔画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验。(抓内容,体情感,层层渗透)

  4.诗中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抓手法,为突破难点铺路)

  (五)由景入情,情感升华,突破难点。

  对话引入:作者用恢弘的笔调,昂扬的激情,描绘了浩瀚壮阔的大海,催人奋进。刘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联系作者的身份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解决步骤:

  1、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赏析主旨句(“日月之行”句)(引导学生从手法,内容,情感等多角度赏析,且做好笔记)

  以上几个问题环环相扣,螺旋上升。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了。 若时间允许,让学生当堂背下这首诗。

  (六)学以致用。通过练习中考题——《观沧海》赏析题,让学生轻松完成,体会成功的喜悦。题目(略)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涵盖内容、情感、手法等方面,对理解课文起到支架性作用。

  说课完毕,谢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