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柳永词两首
5 柳永词两首(通用4篇)
5 柳永词两首 篇1
(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寒蝉凄切)·教案
雨霖铃
导入新课:
学生唱李煜词《虞美人》(以唱代背检查上节课内容),带出热烈的课堂气氛。
解读作者,明确目标(均用投影展示):
(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柳永的资料,教师略加补充。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一步:美美地听——感受词的语言美。
播放flash课件,学生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读。
(1)第一次听:进行语感熏陶,注意节奏。
(2)第二次听:感受词的意境,注意情感的运用。
第二步:美美地读——语感训练。
(1)第一次读:再播放flash课件,学生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教师范读一小节,作节奏指导,学生自主朗读训练。
(3)第三次读:抽检学生朗读情况,来个小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先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
第三步:美美地品——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掌握技巧。
1.老师作诗词鉴赏技法指导
(1)由意象品味意境。
(2)语言: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
(3)写作技巧:把握写作技巧。
2.小组讨论
(1)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
(2)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说表达的情感。
明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难分难舍)
良辰好景虚设更与何人说(惨不成欢)
(3)写作技巧的探讨:请同学们回顾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说说本词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补充相关的写作技巧: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
3.个人体悟
请闭目凝神,通过意象想象离别场面,品味词中美的意境,然后说说你感受到的意境。(学生各抒己见,同学们评点谁的感悟最好)
4.小组交流讨论
鉴赏词中美的词句,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词句美在哪里?
(学生开始堂上发言,其他同学评点,教师点评穿插其间)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赏析发言,要准备足够的应对材料,以便生动自如地应答学生的发言。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美在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美在用白描的手法,极为传神地写出了千言万语又无言以对,泪眼相看,难分难舍,情意绵绵的眷恋之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美在展现了一个别后的暗淡景象,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见之无期,充满无边无际的离愁之恨。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美在将杨柳、风、残月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为一幅画,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团聚,言尽而意无穷。又让这幅画出现在“酒醒”之后,让离人产生了浓烈的“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感,昨日离别情景历历在目,眼前凄清景象,前路“千里烟波”却还须前行,离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而“晓风残月”写出别后心境的凄凉冷落,“杨柳”则更添愁思。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美在写出诗人别后的孤寂,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5.评选佳句
对比同学们谈的美句,结合刚才的评价,你认为哪一句是最美、最传神的千古名句。
明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不可一锤定音,允许百家争鸣)
6.交流学习体会,学生小结
7.课外延展,能力迁移
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南柳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确) 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
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8.课外练笔
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或喜。
要求:①体裁不限,也可填词作诗。②要写真情实感,不得无病呻吟。
第四步:美美地唱——感受美妙的韵律。
(1)播放flash课件,欣赏美妙的旋律和极富悲情的演唱,品鉴柳词美妙的意境。
(2)再播放flash课件2次,同学们伴着音乐学唱。
(3)再播放flash课件(去掉图像和原唱),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以唱的形式背诵课文。
望海潮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知识。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
3.学习铺陈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导入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三.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鹤冲天 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四 .朗读本诗
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 学生自由朗读
五.试着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试着背诵
二.学生齐读
三.解题
望海潮,词牌名,柳永开创的。
四.具体分析词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二)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 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祝愿。
五.艺术特色
本文是慢词,所以在艺术手法上与小令有所不同。本词重在用铺叙的手法,例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前面一句是总说,这几句是对前面的分述;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5 柳永词两首 篇2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从唐代开始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城市,到了宋代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柳永在杭州生活过一段时期,对杭州的山水名胜、风土人情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在《望海潮》这首词里,作者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西湖的美景,钱塘江潮的壮观,杭州市区的繁华富庶,当地上层人物的享乐,下层人民的劳动生活,都一一注于笔下,描绘出一幅幅优美壮丽、生动活泼的画面。这画面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描画出了杭州的锦山秀水,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刻画出了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上阕主要描写杭州山水的美丽,城市之繁荣。下阕写西湖山水、人民欢乐、盛赞孙何的声势和高雅。
《雨霖铃》这首写离情的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令人叹为观止。
上阕描写深秋的傍晚一对男女话别的场面。选取典型的情景和动作,把离情别绪渲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下阕主要写别后的痛苦。冷落清秋的时节,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惊起忙寻觅,情人在何处?唯有杨柳岸上晓风残月!还虚写了别后的情景。作者离开情人,寂寞凄凉,孤独万分,从今以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形同虚设,然而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发使人念情伤神。恐怕今后只能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虚度余日了。
知识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重湖(chónɡ)千骑高牙(jì)罗绮(qǐ)叠巘(yǎn)暮霭(ǎi)
无语凝噎(yè)天堑(qiàn)羌管(qiānɡ)参差(cēn cī)
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词义
1.重点词
形胜:地理条件优越。
无绪:心情不好。
2.近义词
参差•交错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交错:<书>交叉,错杂。如:“沟渠纵横交错。”
重叠•更迭
重叠:(相同的东西)一层一层堆积。如:“重湖叠巘清嘉。”更迭:轮流更换,是动词。如“朝代更迭”。
冷落•冷清
冷落:不热闹;使受到冷淡的待遇。如:“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冷清:冷静而凄凉。如:“后山游人较少,显得比较冷清。”
3.相关成语
良辰美景:美好的日子和景色。
四、文学常识
1.柳永(约987?~约1053后),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七”,世称“柳屯田”。我国宋代著名婉约派词人,著有《乐章集》。
2.词的发源可以追溯到隋代甚至六朝梁代,但词的正式兴起是在唐代。到了宋代,词发展到鼎盛时期,上至帝王卿相,下至娼优歌伎,都争相写词,而且名家辈出,佳作极多。词,就它的内容来说就是抒情诗,是诗的一种;词人也就是诗人。但就体制说,词比诗要复杂。词原来本是曲子词、歌词,是为乐曲配唱的,写词都是就谱填词,后来才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不一定为歌唱所用了。
五、名篇名句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3.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
4.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剖析:这里重点写“人家”,却从城外的风景写起。到处是柳树,水面上架着彩画装饰的桥梁,这是环境,与下两句联系起来无异于说:那“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就处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自然环境之中。这些人家,家家挂着挡风的帘子,处处张盖着翠色的帷幕,又是一派繁荣景象。而这些人家又是“参差十万”。“参差”言其街巷房舍的形状;“十万”言其数量,高高低低,长短错落的十万人家。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剖析:这三句写人民欢乐。先写西湖山水回荡着悠扬笛声。“弄”字用得极妙。“弄”可作摆弄、玩弄、戏弄、逗弄等解释。此讲“逗弄”最好。“弄晴”即是那低一阵高一阵、长一声短一声的笛声在晴朗的天空之间悠扬飘荡,就像逗弄着晴朗的天空一样,这引起人们对那笛声的美好想象。“晴”又暗示这是白天所听到的音乐,“菱歌泛夜”是说夜幕降临之后,湖水之间采菱的歌声还在到处飘荡。“泛”作飘荡讲。“夜”与“晴”相对。一日一夜无异于在写西湖之间日夜都有笙歌鼎沸。然而,这两句还只写到人之声:人吹出的笛声,唱出的歌声。还没写到人。“嬉嬉钓叟莲娃”一下子写到人,无论是钓鱼的老叟还是采莲的女子,个个都笑容满面,嬉笑愉快。“嬉嬉”二字一下子又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西湖山水注入许多生动活泼的人间生活色彩。
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剖析:首句“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骤雨”,描写天气。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凄凉况味。
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剖析:“执手”二句,生动细腻,描情绘意,绝妙无比。仿佛在舞台上看到的那生、旦主角,两手相拥,两肩上耸,诉无语,泣无声,比千言万语,嚎啕大哭,悲之更切。表面写两人分手之情状,实际暗写了他们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柔情蜜意千千万,惟在泪花闪烁间。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剖析:“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词,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二、重点语段
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剖析:这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句子。为什么特别为人们所爱赏,为什么特别动人呢?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种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一幅鲜明的画面。杨柳和别情有关,自霸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历来都是这样的看法。“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清,难以感受,古代要赶远路的行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在这个时候送别。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第二,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就无异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2.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剖析:“此去经年”以下四句虚写想象别后的情景。作者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作者离开情人,寂寞凄凉,孤独万分,从今以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形同虚设,然而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发使人念情伤神。恐怕今后只能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虚度余日了。最后两句中,一“便”一“更”,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
结构图解
《望海潮》结构如下:
忘海潮 上阕悠久的历史
《雨霖铃》结构如下:
主旨探讨
有关这两首词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望海潮》一词,通过描述杭州古今的繁华富庶景象和西湖的美景人事,抒发了诗人对杭州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雨霖铃》一词,通过描写一对青年男女在凄冷的清秋离别的场面,表达了“多情自古伤离别”的真挚情感。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蘸情绘景《望海潮》
《望海潮》作者抓住具有特征的事物,用饱蘸激情而又带有夸张的笔调,寥寥数语便笔底风生,迷人的西湖与钱塘胜景便展现在读者面前。上阕,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大笔浓墨,高屋建瓴,气象万千。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如,开篇三句点出了“形胜”“都会”与“繁华”,但终究是概括性的直陈,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继之而来的下面九句,便紧紧围绕这六个字,作形象的铺写,境界立即展开:“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等则侧重于刻画“形胜”,而“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则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下阕,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欢乐的游赏与劳动生活。写法上着眼于“好景”二字,尤其侧重于“好景”中出现的人。“重湖”三句描绘西湖美景,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天生的好言语,是千古迷人的丽句。“羌管弄晴”三句写的是下层人民,“千骑拥高牙”三句写的是州郡长官。结尾又以赞美的口吻收束。
语脉暗接《雨霖铃》
诗词的一大特点就是跳跃性大。它不可能像散文、小说那样将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细细道来,但它又绝不是信马由缰、随心所欲。思绪的展开,既显示出外在的跳动,又显示出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不只合乎逻辑,在语言表达上也是很严谨的。柳永的这首词就充分显示出这种特点。这首词的语脉暗接处主要有:“冷落清秋节”暗接“寒蝉凄切”四个字。不仅时令上契合,氛围情调上也一致。“晓风残月”其“晓”暗承“对长亭晚”的“晚”。暮霭中分别,晓雾里醒来,船行一夜而人隔千里,能不伤怀?“兰舟催发”呼应“骤雨初歇”。暴雨已停,天已放晴,所以舟要“催发”了。“更与何人说”暗接上阕“无语”。此刻执手相看,尚可倾诉衷肠,然而却“无语凝噎”,能言时不言;他日天各一方,欲言却无人可言,更显愁肠百结。从整篇看,上阕实写别时难舍之情,下阕遥想别后相思之苦。由实生虚,顺理成章;虚实相生,相得益彰。
问题探究
问题:柳永是我国第一位专业词人,他对词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但人们对他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和潦倒贫困的一生却评价不高。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柳永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呢?
导思:对这个问题的探究,能加深我们对柳永的理解和对封建社会落魄文人命运的认识,从而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柳永出身官宦之家,为人放荡不羁,留连于秦楼楚馆,终生潦倒。但对宋代慢词的发展颇有影响,其词当时广为流传,他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至于他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我们不必以今人的观点来苛求古人。其实,他的所作所为,不也是对自己不公命运的一种抗争吗?
探究:(1)借助图书资料或网络资源,了解柳永的生平和创作情况,尤其要了解他对词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这是正确评价柳永的前提。
(2)从《宋词鉴赏词典》或者其他宋词选本上尽可能多的诵读柳永的词作,了解他的作品内容,在这些词中,有一首《鹤冲天》,需要大家特别留意,这是他真性情的流露,也是造成他命运坎坷的关键。
(3)尽可能多地阅读后人对柳永的评价,看看后人对他的态度。也可以用同时期的人物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和他作对比分析,从而更近乎客观地了解柳永其人。
(4)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一个研究小组,一起探究、讨论。这样大家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5 柳永词两首 篇3
授课
时间
课题望海潮 柳永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⒈了解作者及宋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⒉掌握词中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⒈反复吟读直至背诵,体会这首词的音韵美。
⒉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⒈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
⒉正确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
重点⒈把握词中所运用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⒉分析词中写景的妙处,即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意象的组合展现杭州人物之盛和风光之美的。
教学
难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教 学 设 想教材分析《望海潮》一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四模块第二单元。宋词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中继唐诗之后的又一座高峰,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宋词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此单元共选取四位名家的词作,重在品位、赏析宋词的情思与意境。从整个语文学科教学体系来看,此单元在必修教材的“阅读鉴赏”的板块教学中,特别是在“品味与赏析”这一教学内容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望海潮》一词是柳永青年时期的成名之作,重在表现杭州的富庶与繁华,其写景壮伟,声调激越,一反柳词惯常风格,有东坡的豪放之味。它是第四模块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对学生领悟并掌握宋词鉴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一第一模块第一单元里通过学《沁园春•长沙》已初步接触到有关词的相关知识。在必修三第三模块第二单元的学习中了解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有了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初步了解了诗词的特点及鉴赏诗词的方法,但基本上还停留在对某一具体的诗词的理解上,未能经过归纳总结而上升为鉴赏评价的能力。本单元旨在学生鉴赏诗歌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宋词鉴赏的方法,从而提高阅读古典诗词的素养与能力。
教法设计诵读与感悟、合作与探究、点拨与评说相结合。教学设计有意识地加强了教读与实践演练相结合的力度,目的在于体现课改精神。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以学生活动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将互助探究、相互评议、操作演练引入课堂,真正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操作演练将知识拓展迁移,强化训练,有效地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
学法指导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思,有时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⒉诵读法(理由:词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词的语言美,体会词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用心体会词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⒊启发点拨法(理由: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的适时 的启发、点拨,就会点铁成金。
⒋比较法:(理由:分析比较数首诗词异同,感悟词的风格)
媒体
课时
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教师手记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也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
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杰出词人---柳永。(板书标题)二、走近作者,知识积累
师:既然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词,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相关的知识——
㈠宋词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宋词以它独有的魅力一直都那样熠熠生辉。下面哪一位同学说说宋词的发展脉络?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启发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宽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宛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宛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 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 李清照是此时的宛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宛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㈡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七,又称柳七。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他通晓乐律,熟悉民间乐曲,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者,更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词不胫而走,宋仁宗听后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一次终于通过考试,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奉旨填词柳三变。”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结合现实生活解说柳永的影响力)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
基于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和他对当时社会效应,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蝶恋花》和《望海潮》这两首词。㈢背景知识
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词牌,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调名当取其意。
⊙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此词的创作年代也可据此定为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之前。这也是《乐章集》中所能考订的作年最早的一首词。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都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堪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能铺陈其繁华。
三、整体感知.反复诵读
⒈请同学朗读。 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大意(交流以什么样的语调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
⑴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⑵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⑶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⑷重湖叠巘清嘉:巘,yǎn,山峰。清嘉,秀丽。
⑸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孙何。
⑹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⒊再读课文。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琦,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朗读指导:从朗读的角度来看,它的节奏特别的整齐,对仗多,要人一口气念下去,朗读起来感情越来越激越,造成一种宏大的气势。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朗读在“繁华”处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⒋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师:今天,我们就一起领略一下“情歌王子”──柳永的另一种情怀。四、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
提问:这首诗歌写的是杭州,通过刚才的阅读,大家对作者笔下的杭州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明确:一个太平盛世下的繁华大都市,富庶、美丽。人民的生活安定、富足、祥和。这首诗歌通过两个方面表现杭州的富庶、美丽、祥和的。上片着重刻画了杭州的自然风光之美,城市经济的繁荣。下片着重写的是百姓生活的安定、祥和。㈠赏析上阕
过渡:我们先来看看上片:柳永在杭州生活过一段时间,对杭州比较了解,因此写起杭州来都能选择主要的,能体现杭州特点的景物铺叙而就。仿佛在我们面前展开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读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美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说的道理是很明白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引导学生读透全词并有重点的进行鉴赏(从概括词意、分析意象、推敲词语、描述意境、修辞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鉴赏,每个同学可以重点选取一句鉴赏,之后形成集体智慧取长补短)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起笔便大开大阔,直起直落。两个四字对句,气势博大,力量非凡。“东南形胜”,就方向言,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
八个字交代了地理位置之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引起阅读期待:是何处如此占尽天时地利?下句紧接着作了回答:“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自古”突出了杭州历史悠久,繁华富庶。
字字铿锵,力能镇纸,以鸟瞰式的镜头摄下杭州的全貌,同时也点出了将要歌咏的重点:“形胜”、“繁华”。
接下来,词人如数家珍般一一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下三句分别就首句中的“都会”、“形胜”、“繁华”,作出形象的说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走近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参差”形容楼阁高下不齐,“十万”指人口众多,未必是确数。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视线从城内转到钱塘江边,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形胜”。高耸入云的古树围绕着江堤,汹涌的江涛象发了怒一样奔腾而来,激起如霜如雪的白色浪花,壮阔的钱塘江就象一道天然的壕沟阻挡着北方敌人的进犯。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镜头移近,来街市上走走看看。珠玉宝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人们的衣饰更是鲜丽豪华,竞相斗艳。“列”、“盈”、“竞”把经济繁荣、生活富庶奢华落到了实处。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小结:上片运用了对句加散句的手法,用对句来铺陈,使语气放弱些,用散句来收束,语气转强,有力挽千钧之势。对句加散句,对句加散句,使整段话波澜起伏,有节奏感。㈡赏析下阕
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和水两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更美的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
问:《太湖美》里有句歌词“水上有白帆,水底有红菱”,为何柳永不说“湖里有荷花”山上有“桂子”?
明确:意蕴不够丰富。以“十里”和“三秋”来修饰,又使这种“清新”和“温情”显得格外饱满。“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三秋”从时间着眼,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十里”,从空间着眼,是说湖中广植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因此宋之问《灵隐寺》中写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忆江南》中也有“山寺月中寻桂子”。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一句话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音,吟诗作画,赏玩山水,何等风流潇洒。这里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至此,才彰显了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异日”“归去凤池”是对孙何宦途前景的美好祝愿,而这“好景”足以向朝廷中人“夸”,又使这祝愿归结到了对壮美秀丽的杭州的赞美上。虽然投赠之词恭维、夸张在所难免,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经为自己作了明证,不信就请到杭州来眼见为实吧!五、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师:这首词的句子都很美,刚才大家都很注重拿一些句子来详细描绘,那么我们也从这三个方面选出代表的句子一起来鉴赏鉴赏。
⒈景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⒉物阜——“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⒊民康——“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找出表现景美、物阜、民康的句子。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不必在作者介绍、课文字词分析、段落大意及中心思想归纳上做文章,而应该通过具体的书面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积淀人文精神内涵。 六、点染手法的运用
从上阙看,开头就告诉我们“钱塘自古繁华”,接着从美景和居民方面详细描绘。这样来写,从结构上来看,乍看有点像我们说的写文章时的“总分方式”,其实,这是一种描写手法,名字叫“点染”。
技法分析:点,抽象的评点;染,具体的描述。(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表现鲜明的情志。
“繁华”两字点了杭州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烟柳”等句作意染,通过具体的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大都市的风采。雕栏画栋,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社会太平,百姓富足,此乃“繁华”也。师:下阙也有运用点染手法,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明确:“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拓展:我们学过的哪些诗歌也是同样运用了点染的手法的呢?
a、《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两句就上二句意染之。
b、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七、合作探究活动:为杭州作宣传,写一则城市标语。
钱塘景美,古已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让我们也用自己的文字来展示它的美。大家都知道,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城市标语,如北京的标语是:新北京,新奥运;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也试着从诗中概括杭州的特点,并用“对联”或“其他形式”给钱塘写一则城市标语。
如烟碧水如画人家,如丝锦绣如梦杭州。
自然之胜景,天下之盛世,心中之圣地。
西湖岸上东风破
莲叶荷花七里香
青山绿水绕天堂。
八、再读课文:
人说美景如画,然而这般美景恐怕用尽天下丹青描绘不尽,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望海潮》,走进杭州,去体验那湖光山色,去游览那充满魅力的人间天堂。
⊙学以致用,这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如果使学生以使用所学知识的心态进行学习,他们一定会有强烈的学习欲望。 ⊙学生朗读,讨论并写城市标语。
⊙让学生根据文本写城市标语,在紧扣文本同时,紧跟了高考形式,并且用“对联”或“其他形式”,融入当前社会的热点,流行元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极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并且通过这一环节锻炼了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丰富的想像力和良好的概括能力。对于展示的标语,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坚持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合作、探究”。这样基本实现了课堂预期目标,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九、作业
⒈背诵全词;
⒉用散文句描述你所喜欢的词句;
⒊运用点染的描写手法对自己的家乡进行一番描绘。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要会鉴赏,还要求学生把课堂上所学运用到实践中,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写。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5 柳永词两首 篇4
三维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柳永。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3、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第一课时《望海潮》一、常识积累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4、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二、合作探究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参看创新设计:①环境美丽、经济繁荣、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图景。②从地理位置上;从历史传统上;从自然景观上;从市井面貌上;从百姓生活上。③抒发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2、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参考:①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②巧用点染。“点”:“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染”:自然风光之美;都市繁华之美;民生安乐之美。铺陈: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点染: 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3、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些句子?你能不能运用联想和想象用文字将它描绘出来?(开放性答案)三、拓展阅读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忆江南》2、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二课时《雨霖铃》1、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
2、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联系《琵琶行》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
参考: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参考: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
3、统观全词作者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将凄凉哀婉的感情表现出来的?参考:①直接抒情上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间接抒情(写景)相结合。②情景交融。上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寒蝉 长亭 骤雨—环境悲凉执手相看 无语凝噎—难分难舍 千里烟波 楚天辽阔—惆怅伤感(融情入景 )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伤离别 清秋冷落 — 愁意浓浓杨柳岸 晓风残月 — 酒醒伤情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 — 惨不成欢(以情带景 )③虚实结合。“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实;“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字告诉读者下面为想像的景物,是虚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
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烘托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4、作业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1.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1“水潺潺”声音的描写,2“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3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4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1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2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