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上树》教学设计3篇

《猴子上树》教学设计1

  1、掌握制作玩具“猴子上树”的基本方法。

  2、在添画、粘贴等装饰处理中,使活动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情节性,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在活动中体验探究、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制作玩具“猴子上树”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对“猴子上树”进行装饰添画。

  教学准备:

  彩笔、剪刀、彩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昨天种了一棵树,今天就已经结满了大桃子,可是我刚才来的时候桃子却少了许多,是谁偷了我的桃子呢?我把它抓住了,你们看,我的桃树在这里(出示“猴子上树”玩具)我把偷桃子的凶手藏在了里面,你们猜它会是谁呢?教师演示“猴子上树”的玩法。这种玩具我们叫它“猴子上树”,又叫它“步步高”寓意步步高升。这节课老师带大家一同探秘“猴子上树”。出示课题。

  二、新授:

  1、随着人们对艺术的不断追求,人们又创造出了新图案的“猴子上树”,(教师出示其它三个玩具)演示给学生。

  (1)黄山日出 (2)穿越森林 (3)小鸟学飞

  2、把四个玩具分给四组学生观察玩耍,从中发现问题:

  (1)不会玩 (2)是怎样制作的

  3、找学生来演示怎样玩,教师从旁辅助,小结上升原理。

  4、教师出示打乱的步骤,学生分析其制作方法,并在黑板前摆正。

  5、出示折纸图,学生根据图纸进行折纸,教师讲解剪“猴子”的大小(不能太大或者太小).

  6、教师出示课件,展示“猴子上树”的折法。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7、装饰图案:要适合“猴子”和“树”的形状,如果不适合就用其它纸张画好后进行粘贴到“猴子”上即可。

  三、作业布置

  你也来设计一个有情节、又故事性的“猴子上树”玩具。

  四、展示评价

  教师 “擂主”角色,学生用自己的作品向教师挑战,赢者成为新的擂主,输者可以换由别人继续挑战。

《猴子上树》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取材于民间游戏“猴子上树”,本课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是一节融折纸、绘画、游戏于一体的.综合制作课。

  在了解传统的“猴子上树”的基本折法与玩法的基础上,本课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更多地发散思维,即在折法与玩法上有创新表现。教材为学习者呈现了三种折纸方法以供参考,使“猴子”既可以从外面的对折夹缝往上爬,也可以从里面的内折夹缝往上爬,从而较好地扩充了游戏制作的可选择性。由于教材在作业内容的选择上也提供了一些形象,设置了一些小情境,使游戏活动的容量有了新的拓展,群体所呈现的学习结果和形式方法,将因此变得更为丰富,更富有情趣性和娱乐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制作玩具“猴子上树”的基本方法,并能找出其他可行的方法;

  2、在添画、黏贴等装饰处理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合作的乐趣。

  激情导课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最喜欢听故事了,所以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想给你们讲一个小故事

  故事内容: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小树林里住着一只小猴子(教师手拿三角形的小猴子出示),......迅速地爬到了树上,摘下了又大又红的桃子吃了起来,瞧它的得意的样子,一定是向我们炫耀呢!

  (师)好玩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做这样的玩具

  出示课题“猴子上树”相信大家一定能做出好玩的玩具来

  **导学

  A(一)任务呈现

  师:同学们,请你们认真看着这个玩具,告诉我,它由几部分组成?你们有谁知道它又是怎样做出来?

  (二) 自主学习

  学生讨论**回答,有树和猴子,是三角形的,先折叠在装饰

  师:回答的真棒.我们班的同学最聪明了。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一张《猴子上树》的制作步骤图,下面请大家根据老师所提供的步骤图,试着折叠出来,比比哪个同学最快速将它折出来,我们就请他当小老师!

  学生自己看步骤图,尝试折叠方法

  (三)展示交流

  请最快折叠出来的学生当小老师讲解折法,老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跟着学,完成树的造型,教师在旁及时指出并纠正。

  教师再次强调折法的要点,边对边,角对角折整齐。

  师:折纸的奥秘已经被同学们揭开,接下来要怎样呢?

  生:剪出上面的小三角形出来。

  师:没错,我们还要剪出制作“小猴子”的部分,那我们的“小猴子”能不能这样剪?这样剪呢?为什么?你们觉得哪种剪法最合适?(师出示三种剪法)

  师:我们的树和“小猴子”的部分都已经做好了,现在我们要做的是--------装饰它(生回答),老师想问一问你们,我们除了用画的方式表现树和猴子外,还可以用别的方式吗?

  (学生小组讨论,并派**回答)

  小结:对了,除了画外还可以用剪贴的形式制作

  B(一)任务呈现

  师:你们说的真棒!老师啊还想考考大家,课本第6页下面给我们提供了其他几种不同的折法,刚刚我们学习的是最简单的一种,那剩下 的三种你们会不会折呢?咱们来个四人小组竞赛,课件出示比赛规则,哪组完成一种折法就加10分,时间是5分钟.

  (二) 自主学习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查看制作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情况

  (三)展示交流

  师: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上来给大家演示每种折法,教师解说强调要点,并给小组积分

  其他不会的同学跟着制作,学会的帮助组内有困难的其他成员掌握

  C(一)任务呈现

  师:我们除了做猴子上树以外,还可以做成许多有趣的形象呢,看大屏幕有什么样的玩具?

  小组讨论:(引领学生看范图,启发他们在折法与玩法上的创意表现。)

  (二) 自主学习

  师:看了这么多作品,你有什么更棒的创意吗?

  生:飞机飞上天、升**、潜水艇浮出海面,小孩爬楼梯……

  师:有的同学已经完成了很多这样的玩具,你们想看看吗?告诉我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出示画面潦草的和构图色彩美观的对比)

  生:那个画面太小,涂色乱不认真,这件颜色漂亮好看,画面完整

  师:相信大家完成的作品一定会更棒!那么看看我们最后一个比赛要求是什么:课件出示比赛要求三------构图饱满,色彩鲜艳

  (三)展示交流

  师:现在就请大家挑一个你最喜欢的折法,根据你的创意,按照比赛规则动手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玩具吧!

  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检测导结:

  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故事精简,能将自己的制作作品充分体现出来。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边演示边讲小故事。

  请大家评价给谁加分,本组同时累计

  师小结:今天我们自己动手制作了好玩的玩具,体验了成功的快乐,你们真棒!老师相信,今后你们能创造出更多更有创意的玩具。

《猴子上树》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运用剪、撕、拼贴、组合等方法,集体合作进行一次有趣的“植树造林”活动。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集体合作,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使学生运用剪、撕方法制作树。

  难点:树木造型美观,组合有变化。

  教学准备

  剪刀卡纸胶水颜料等。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30分钟。

  一、导入。

  1、让学生回想周围被人类破坏了的自然环境,增强学生保护、绿化环境意识。

  2、**:

  (1)从刚刚的讨论中你明白了什么?

  (2)要改善环境,你有什么办法呢?(植树)

  3、揭示课题:猴子上树

  4、**:

  同学们知道每年的植树节是哪一天吗?(3月12日)

  今天我们也来进行一次有趣的“植树造林”活动,来表达自己保护环境的愿望。

  二、剪、撕树形。

  1、回顾旧知。

  首先我们要撕、剪出一棵棵的树干能组合成林。(出示旧知课目)以前我们画过各种姿态的树,对树干和树叶有所了解,还用挂历纸撕过风景画,剪贴过村庄。现在我们要用学过的撕、剪方法来剪出各种形状的树干,撕出美丽的树叶。

  2、出示一张挂历纸。**:

  谁来说一说,这张挂历纸哪些地方适合剪树干,哪些地方适合撕树叶?(指名回答)

  教师,强调撕、剪树干、树叶时要选择适当的颜色。可两个同学合作,一个剪树干,一个撕树叶。

  3、学生动手撕、剪,教师个别辅导。

  三、组拼、粘贴成“树林”。

  1、拼摆树木。

  (1)出示“树干”、“树叶”示范拼摆成一棵树。

  (2)**:

  还可以怎样拼摆?(学生变换组拼方式)

  (3)教师演示展示相同的“树干”、“树叶”,不同的拼摆方式。

  (4)学生**用不同的树干、树叶进行拼摆。(两个同学**拼摆)

  (5):不同的材料,也有不同的拼摆方式。

  2、树林的组拼。

  (1)一棵棵的树拼摆好了,我们就该把它“种”到荒山上,组拼成树林了(出示组拼图1)

  **:你对这幅树林组拼图有什么意见呢?(没有层次、疏密变化)

  (2)(出示树林组拼图2)让学生明白组拼树林时要注意有远近层次和疏密变化。

  (3)组拼树林需要大家集体合作。(出示学生组拼情景)**:他们是怎样分工合作的?我们在组拼时应该怎样做?(学生回答)

  (4)教师归纳,提出作业要求:同桌两人合作将树干、树叶拼摆成一棵树,然后涂上胶,一起到“荒山”上来“种树”。(出示集体作业纸)

  (5)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作业展评,教师对学生给予肯定。


《猴子上树》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猴子上树》教学设计3篇(扩展1)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3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掰”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会写“块、非、常”等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____又____”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孩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全体学生唱《数鸭歌》。唱完心情如何?歌曲中出现的小动物—鸭子。

  一、导入:

  1、今天一起来学习更一种小动物,看看在它身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2、出示谜语,猜谜底

  一物像人又像狗,

  爬杆上树是能手,

  爱吃香蕉爱吃桃,

  家里没有山里有。

  ——(打一动物)。

  谜底:小猴子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生字词

  扛 捧 掰 摘 抱 追 扔 蹦

  1、指名学生读

  2、学生齐读,分男生女生读

  3、再组词读

  扛玉米 捧着 掰玉米 摘桃子

  扔垃圾 追兔子 抱孩子 蹦蹦跳跳

  三、初读课文

  1、学生大声读,标出自然段

  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用“——”画出来,小猴子看见了什么,用”~~~~”画出来。

  3、读给同桌听

  4、读后交流:小猴子下山的路线是什么?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白兔

  四、学习课文

  结合插图和课文,边学边思考:

  他来到了哪里?

  看到了什么?

  心情怎么样?

  总结:扔玉米,摘桃子——扔桃子,摘西瓜

  最后为什么空着手回家了?我们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呢?

  我们要一心一意地做好一件事以后才能去做另外的事情,否则一件事也做不好!

  五、巩固延伸

  一()玉米地

  一()桃树

  一()瓜地

  一()小白兔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2、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摘、扛、捧、抱、扔”等动词并学会运用。

  3、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重点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做出推断

  教法

  **法、借助图片、谈话法、

  学法

  图文对照、朗读法、表演法、积累运用

  教具

  课文插图、制作ppt

  **应用

  智能黑板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设计意图、**应用)

  一、复习导入。(用时:5分钟)

  认读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猴子、结满、掰开、扛起、扔掉、捧起、蹦跳、采摘、追跑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拼音仍是一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读准字音,特别是正确区分前鼻音与后鼻音是学生朗读上的易错点。】

  二、沿路线学习,悟故事道理。(用时:25分钟)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

  (1)学生认真倾听,用笔勾画相应的信息点。

  (2)指名汇报,生把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路线图里。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的朗读,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分段播放课文视频(第一段),**思考:来到玉米地里,小猴子看见了什么?做了什么?

  (**应用:课件出示:他看见玉米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播放视频(第一段),便于学生形象直观地读懂课文内容;红色显示“又大又多”“掰”“扛”)

  (1)、随机学习:掰、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动作表示这两个动词。

  (2)、课文中还有一些像“掰、扛”这样一些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你能找出它们吗?

  (3)、学生根据偏旁对这几个字进行分类,课件出示不同动作的插图和课后习题第三题,

  学生读一读,演一演,师引导学生看着图画选几个词语各说一句话。

  思 想 到 位 迈 新 步 教 学 到 位 创 佳 绩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设计意图、**应用)

  (**应用:对应的符号通过动作设计在不同时段对应出现动作与对应的字,便于学生直观感受不同动作的含义。)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读做结合,将抽象的词义化为具体可感的动作,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加深对这些词的准确理解。】

  3、辅助贴图练说: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多**应用:“动作设计”随学生的回答按顺序进行显示)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既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又同时练习了“量词”的使用。】

  4、合作学习,逐层深入。

  (1)播放第二、三、四自然段的视频,学生观看。

  (2)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走过的地方

  (小猴子)看到了什么?

  做了什么?

  结果怎样?

  玉米地

  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掰、扛

  桃树下

  西瓜地

  往回走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一说小猴子最后带了什么回家?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表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结合课文插图,借助“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么样?做了什么?”学习讲故事。

  6、说说“为什么小猴子最后两手空空回了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又能发展思维能力。】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用时:10分钟)

  1、口语训练。

  小猴子,我想对你说:“ 。”

  2、谈谈自己的收获:提示:明白了什么道理?积累了哪些词语?

  3、师小结: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些错,做些傻事。我们千万不能像小猴子这样做事三心二意,应该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

  【设计意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3

  一、激趣入课。

  1、同学们,喜欢小猴子吗?

  2、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小猴子?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小猴子的家常常安在山上的树林里,可是,时间一长啊,小猴子就觉得树上的野果吃腻了,山上也不好玩了,它想下山去好好玩玩,顺便找点好吃的东西。

  4、齐读课题:

  (1)老师非常想知道课文写的是谁,怎么读?

  (2)老师非常想知道课文写的是小猴子干什么,怎么读?

  (3)再来一次,读出你独特的感受吧。

  5、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注意:每个小朋友只能提一个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想想,你最想问什么?想好再问。

  6、归纳问题并简单板书。(为什么要下山?到了哪些地方?干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二、看图练说。

  1、单幅图观察。

  我会看一幅图一幅图地出示:要求:

  A、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猜一猜:之前小猴子还到过哪里?)

  B、用一句话说说图上的小猴子在干什么?

  C、我会说 看图说词比赛:图上的内容真丰富,仔细观察图画,你能照这样说出多少个漂亮的词儿来?

  出示: 又 又 的(什么)(什么样)的(什么)

  2、把四幅图连起来观察:你又看出了些什么?(比比谁最聪明。)

  (1)小猴子开始很高兴的样子,最后垂头丧气的。

  (2)今天天气真好!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小猴子心情一定很好。

  (2)小猴子空着手下山,最后仍然空着手回去。

  三、阅读课文。

  这么有趣的故事,作者叔叔是怎么写的呢?

  1、**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抽读自然段,评选段落朗读擂主。

  3、阅读第一自然段:

  (1)问一问:根据老师的**读出段中的句子;注意老师都提了哪些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2)议一议: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会怎么想?会怎么说?

  (3)读一读:又大又多 非常 掰 扛——板书

  (4)演一演:表演读。(重点:动作夸张——掰 扛)

  (5)总结四步读书法。

  4、阅读第二自然段:

  (1)谁来做小老师,学着老师问一问?

  (2)小猴子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又会怎么想?会怎么说?

  (3)哪个朗读大王可以为大家读一读?

  (4)小演员**演一演。

  5、同桌**选学三四自然段。

  (1)同方商量选学哪段。

  (2)按照问一问——议一议——读一读——演一演的方法学习选定的段落。(一问一读——共议——一起读——一读一演。)

  (3)迅速导读两段。补充板书。

  6、共同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2)讨论:小猴子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好东西,为什么最后却是空着手回家呢?

  (3)练习用板书说话:

  (小猴子下山来,它先 ,它又 接着它 ,然后它 ,最后, 。)

  (4)拓展:

  A、这只小猴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练说:这是一只 的小猴子,因为 )

  B、想象: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会对猴妈妈说些什么?猴妈妈又会说些什么?

  C、你想对它说点什么?

  D、想象:又是一年过去了,夏天又到了,玉米、桃子、西瓜又成熟了,小猴子又下山来了,猜一猜,结果会怎么样?

  四、表演朗读。

  抽三人**演,五个学生分读五段。其他人边听边看:谁读得好?谁的动作设计得好而且演得好?

  五、积累空间

  1、故事学完了,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2、老师把这么长的课文变成了一首儿歌,想读一读吗?

  小猴小猴真高兴。

  跑下山来找东西。

  扔了玉米摘桃子,

  扔了桃子摘西瓜,

  扔了西瓜追兔子。

  空手回家有原因,

  要问原因是什么,

  小猴小猴太贪心!

  板书:

  玉米地 又大又多 掰 扛

  桃树下 又大又红 扔 摘 空手回家

  瓜地里 又大又圆 扔 摘

  树林边 蹦蹦跳跳 扔 追


《猴子上树》教学设计3篇(扩展2)

——《猴子种果树》教学设计3篇

《猴子种果树》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3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读懂课文中的反问句。懂得没有足够的耐心,急于求成是什么事也办不成的。

  教学重难点、关键

  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寓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来学,《猴子种果树》的故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习“猴”。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老师在题目旁打上小问号。

  二、初读。

  1.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再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和小节号。

  3.ke jiao shi ge nai ba

  (出示)一棵浇水施肥哥哥耐心拔掉

  gai duan yan que juan ying

  改变短谚语喜鹊杜鹃樱桃

  1.自读生字词。

  2说说你在这些生字的音、形、义上有什么收获?

  3学生汇报、交流。

  字音:

  “施”:读翘舌音。“耐”:读鼻音。

  “樱”:读后鼻音。“梨”:读边音。

  “鹊”:韵母是ue,碰到q,u上两点抹去。

  “鹃”也是跟“鹊”的情况相似。

  字形:

  “浇”:右上没有点。

  “拔”:右边是“友”上加一点,不是“发”。

  字义:

  “颗”:指的是比较圆润、小的东西。

  “棵”:专指修饰从地里长出植物。

  4带读,指读,开火车读。

  5去掉拼音指读,齐读词语。

  4.把生字带到课文认真读,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5.(出示)你能把这些问句读好吗?

  “你有这个耐心吗?”

  “你能等得及吗?”

  “你不着急吗?”

  1自读。

  2指读,齐读。

  6.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7.再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通过读,你有没有不懂得词语?(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就叫他反复读,自己解决)

  2.有些词语我们放到第二节课去解决。

  3.你觉得哪一自然段写得有意思,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4.生读、交流。

  5.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6.齐读全文

  四.教学生字。

  1.分析字形。

  “猴”:中间没有一竖。

  “歌”:上面的“可”没有勾,而且要写得小点。

  2.指导写字。

  “浇”:最后一笔要舒展放纵。

  “梨”:下面“木”的一横要写长,托住“利”。

  “哥”:第六笔横要写长点。

  “功”左边的“工”略微往上写一点。

  3.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作业设计

  一.画去不正确的读音。

  梨(li ni)树耐(lai nai)心

  施(si shi )肥樱(ying yin桃

  二.看拼音写词。

  hou zi jiao shui shi fei gai zheng

  ( ) ( ) ( ) ( )

  ba diao ge ge li shu cheng gong

  ( ) ( ) ( ) ( )

  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3.读懂反问句并能感悟文中的寓意。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新授。

  1.指明分段朗读课文。

  2.听了课文,自己再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地方不太懂?

  3.学生互相交流、讨论。

  4.你读懂了什么?(一边说一边看挂图)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指导表演。

  1.**组合来表演课本剧。

  2.学生**表演。(可边看书边演,也可以背台词表演。)

  四、小结。

  1.读了,演了这个小故事,你想对小猴说什么?

  2.你从小猴身上知道了什么?

  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组词。

  拨()哥()猴()棵()

  拔()歌()侯()颗()

  二、用直线将可以搭配的词语连起来。

  乌鸦咕咕梨树四年结果

  喜鹊哇哇杏树三年结果

  杜鹃喳喳桃树五年结果

  三、照样子,写句子。

  例:你有这个耐心吗?

  你没有这个耐心。

  1.你不着急吗?

  2.你能等得及吗?

  三、请你把想对小猴说的话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22.猴子种果树

  乌鸦 梨五杏四 拔

  喜鹊 杏四桃三 拔

  杜鹃 桃三樱二 拔

  “樱桃好吃树难栽”

  没有耐心,不能成功


《猴子上树》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猴、结、掰”等生字,会写“块、非、常”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插图讲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教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学生**发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在文中画出小猴子都去了哪里。

  3.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给下列汉字注音。

  ()掰()扔()摘

  ()捧()蹦()追

  三、学习第1自然段(掰玉米)

  1.小猴子下山来了,他首先来到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板书:玉米地)

  课件出示: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2.理解“掰、扛”两个动词。

  (1)指名**做“掰、扛”的动作。

  (2)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用“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3.指导表情朗读。

  (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犹豫地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甭提有多高兴了!现在请同学们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表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指名**表演读。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猴子来到了,看到的玉米。

  3.小猴子非常高兴。“非常”一词可以用来替换。(填序号)

  A.时常

  B.十分

  C.经常四、回顾所学,小结学法

  1.刚刚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小猴下山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教师板书:掰玉米又大又多掰、扛)

  2.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

  (1)小猴子来到哪里,做了什么?

  (2)理解小猴子的动作。

  (3)有表情地朗读课文。4.照样子,说一说。

  (又大又多的)玉米

  ()苹果

  ()葡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文第1~4自然段结构类似,下面,四人小组选择第2~4自然段中你们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尝试用老师刚才使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二、利用学法学习第2~4自然段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选择一段学习。

  多**出示小组合作学习向导:

  ①读一读:把课文读通顺,争取读明白。

  ②想一想: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小猴子是怎样做的?

  ③议一议:找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学着做一做。

  ④演一演:有感情地朗读并表演。

  2.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板书。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猴子后来去了和。摘到了和。桃树下(扔摘捧)

  西瓜地里(扔摘抱)

  回家路上(扔追)

  三、学习第5自然段

  同学们,小猴子下山来,它掰到过又大又多的玉米,摘到过又大又红的桃子,摘到过又大又圆的西瓜,追过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他这次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却空着手回家。这是为什么呢?

  1.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出示:喜新厌旧)

  喜新厌旧导致的结果是什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一无所获)

  2.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说说自己有没有做过像小猴子一样的事情呢。如果有,今后你准备怎样做?6.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

  四、复习生字、学习词语

  1.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2.学习量词。

  (1)出示课件,让学生找出课本中的量词填入括号里。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2)指名学生读句子,学习量词的使用。

  3.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

  (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2)出示图片,让学生将上面“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三个词语贴在对应的图片处。

  (3)拓展运用。

  ①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又()又()”的词语。

  ②老师提示: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

  ③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4.说话练习。用今天所学的动词说一句话。

  5.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量词。

  一()玉米地

  一()玉米

  一()桃树

  一()瓜地

  一()小兔子

  6.选择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掰扛扔摘捧抱

  [教学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又大又多——掰扛扔

  桃子——又大又红——摘捧扔

  西瓜——又大又圆——摘抱扔

  小兔子——蹦蹦跳跳——追空着手回家

  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

  [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文章。全文配有五幅图,形象生动,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执教这一课时,我首先示范讲解一个自然段,教学生总结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支配课堂,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很高。

  在学生自主学习,读懂课文后,我抓住文本特点,让学生自主积累课本中的好词,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起到良好效果。在字词教学上不但要善于发现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从识记到运用的落实。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朗读,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利用范读及例句比较等方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范写、临摹写“块、常”等7个生字。

  2、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读懂前四个自然段中相同相异的部分,利用表格,提取整合导致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主要信息,进行简单推断,并通过此过程理解“掰、扛”等动词的意思。

  3、仿照课文形式,说说小猴子如果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并适当运用所学动词。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语境中识字写字。

  三、教学难点:

  从反复的结构中,能推断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1、爬杆上树是高手,爱吃香蕉和桃子,家里没有山上有。

  (1)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2)舌前舌后音要读标准,认识猴子的猴,侯爵的候,时候的候。反犬旁还有哪些字?猪·狗·猫等,和动物有关。

  (二)朗读课文,识字。

  (1)范读课文,请认真听准每个音。

  (2)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生字。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

  (3)出示字卡,粘贴到白板上。

  ①带拼音读三遍。

  ②去掉拼音读三遍。

  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课中的,读knɡ,猜一猜,第二句中的“空”是什么读音?

  ①玉米结(jiē)得又大又多。

  ②小猴子下山来,最后的结(jié)果是空手而归。

  这两句话中的“结”读音不同,想想课文中的“结”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这样的句子吗?

  (4)仔细看课后第3题的插图,先读准字音,再做一做动作。

  (5)认读其他生字,组词巩固。男女生读词,开火车读词。

  (三)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桌带动作朗读课文,了解动词意思,体会小猴子的情感变化。

  2、图文结合,朗读汇报,再结合课后第3题的插图,说说这些动作都与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关,哪个动作是这几次中都有的。

  3、结合课文最后一幅插图,比较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

  (四)情境创设,信息整合,简单推断。

  小猴子知错就改,以后会怎么样呢?

  (五)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对称。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情境延伸: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会做什么,想些什么?画一画,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几个刚刚学过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教后反思。

  1、通过朗读,识字释词示意。

  学习朗读是通过朗读可以识字学词,可以理解内容,也可以学习语用。所以,本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朗读的学习来完成。学生初读,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范读,不但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及反复的结构。通过朗读理解内容,体会结构特点。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程度。加上表情和动作,使学生自主完成对人物心情的体会、对动词意思的理解。正是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多次感受相似的做法和相似的心情。也正是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生字多次“复现”,建立了音、形、义三者的联系。多音字的学习,在语境中据意辨音,使得朗读的学习和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有机结合。

  2、调整视角,使推断有迹可循。

  呼应单元语文要素,本课要整合信息,作简单推断。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的结果已然明确的前提下,推断就要由果溯因。所以,将课后第2题调整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会想到些什么?

  3、借助插图,情境延伸,思维和语言相互促进。

  语言的学习、思维的发展都要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而且要注意学用结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说图的能力,课文的每幅插图又情趣盎然,因此课始就让学生看图按“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怎么样”的句式,大体说一说图的内容;结合单元课文,试着再运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结果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表格中重点词语、动作词语的选择填空;情境延伸出小猴子第二天又下山了,他会怎样做,怎样想。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使学练结合,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和提升。

  因为本课要承担“信息整合,简单推断”训练,所以,在朗读课文、内容理解上,教师引导得相对较多。实际教学时,面对不同的学情,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减少教的成分,增加学的分量,使教学更有效。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 了解故事内容。

  4、 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 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 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 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 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 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 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 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 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 (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 读后交流:

  (1) 玉米地

  (2) 桃树下

  (3) 瓜地里

  (4) 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 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 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 精读,学习1、2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 )又( )又( )。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 小三角 ”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 用“小猴子走到......看见...... 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这也是一篇动物故事,通过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的经历和结果,说明一个道理:目标不明确,做事不专心,是不会有收获的。课文语言通俗浅显,故事情节单纯明白。易于被少儿读懂。但应假设对立的情况, 使 学生明白:只有巩固成果,才能不虚此行的道理。

  本课计划两课时

  二、学习目标 :

  1、熟记和认识本课词语,注意动词的运用,积累语言;

  2、朗读理解,从故事中体会道理

  3、假设相反情况,拓展课文寓意

  三、重难点:

  重点:熟识词语,朗读课文

  难点:拓展认识,巩固理解

  四、学情分析 :

  动物故事贴近儿童心理,内容又贴近生活实际,启发假设,对比课文,可益智怡情。

  五、教学策略:

  在朗读中感知内容,在假设中对照课文,交流成果,同步提高

  六、教学资 源:

  录像碟片、ppt

  七、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2、熟记词语,学会运用

  重点 :熟记词语,学会**

  难点 :学习运用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5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我们就来学习第13《小猴子下山》。

  二、新:、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页,教师范读文。学生想:这篇文主要讲了一什么事?

  2、学生**朗读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

  4、分段指名朗读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分段学习

  、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

  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学文的2、3、4自然段。、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

  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

  4、填空练习。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学生检查自己*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

  9、续编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下一节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四、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空着手

  西瓜地又大又圆扔摘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 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做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简笔画猜课题。

  2.生读课题回答问题(读懂什么?还想懂什么?)。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音乐起,师朗诵第一,第二自然段,接着问:小猴子扛着玉米会去哪?会干什么呢?然后用手势提示学生读课文。

  2.问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师根据生的回答贴出挂图)

  三、学第一自然段

  1.读课文。

  2.品“又大又多”。

  3.品“非常”。

  4.品“掰”字。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跟小猴子去玉米地的时候,我们先是通读课文知道小猴子在玉米地里干什么?接着想象小猴子见到的玉米是怎样的?然后模仿小猴子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它当时的心情;最后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法:通读—想象—模仿—朗读)

  五、自学

  请同学们用刚才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跟小猴子继续往前走,**组成学习小组自学余下的课文。自学完后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朗读的形式或讲故事的形式来汇报学习情况。

  六、悟课文寓意

  小猴子这次下山一无所获,空着手回家啦!你知道它为什么只能空着手回家吗?

  七、巩固

  学生根据这一课的内容演课本剧。

  八、拓展思维

  1.如果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它会去哪,会怎样做?(同桌讨论,再指名说)

  2.请大家把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发生的事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3.指名读自己写的小故事。

  九、小结下课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2个生字。

  2·正确流利读课文。通过动作演示等方法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

  教学重难点:了解表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许多老师们和大家一起学习,给老师们打个招呼吧!四班的孩子们都非常懂礼貌,老师把大拇哥送给你们。

  一、导入

  大家看这个字读什么?老师把可爱的小猴子请到我们的课堂上来了,大家一起叫叫他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金手指,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轻轻地打开语文书94页,我们的要求是快、静。请大家静静地听故事,(要求小手点着认真听,听清字音)。

  2·我想邀请坐姿端正的同学跟我读课文。(左手按书,右手点读。)(注意读准字音)(强调结,常,摘,追)

  3·请大家自己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三、识字

  1·现在请大家一起走进汉字王国,和字宝宝们交个朋友吧!自己拼读一遍!

  2·我请坐姿端正,张大嘴巴认真读的来当小老师领读。

  钟时间把不认识的字再拼读几遍。

  4·拼音宝宝藏起来了你还认识他们吗?我们开火车试一试。(看来词语是难不倒你们了,加大难度)

  5·生字宝宝的好朋友也藏起来了。你还认识他们吗?同桌互相拼读一遍吧!

  6·***结字中藏着一个小秘密,谁发现了你真是一个善于积累的孩子·7·在这么多字宝宝中,老师发现“掰”字可不好记了,我邀请小老师XXX来帮大家认识这个字。小老师帮通过字意帮我们来识字,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片来识字呢!(出示扛玉米图片)我们刚刚学过的一个字就藏在图片里,谁能把他找出来?小猴子把玉米放在哪儿了?让我们学着小猴子扛起玉米吧

  8·小猴子想吃又大又红的桃子,它用双手把桃子捧到了胸口。捧,我们把捧送回句子中在读一读吧!

  9·你们看看这个大西瓜又大又圆,好沉啊,我们来抱抱它吧!原来我们还能通过动作来识字呢

  10·你还有什么办法帮我们认识这些字?(我们能通过组词的方法认识满字,满意,满足)

  11·小猴子要带我们去摘苹果,谁想去小火车开起来,大家真厉害,收获了满满一篮子生字苹果。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12·下面我们来一段生字律动操。全体起立,请大家跟着视频动起来吧。

  四、回文读

  1·大家扫除了生字障碍,相信课文读得就更美了,那让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文中,自己再读一遍吧。

  2·大家读得真认真,老师想听你们开火车展示美美的朗读,小火车开起来,其他同学思考小猴子都去了哪些地方,用横线画出来。

  五、写字

  块往

  观察块:

  1·什么结构?哪边窄哪边宽,那边高哪边低。2·关键笔?

  (1)穿插笔画:长长的竖撇,从竖中线起笔穿插到提土旁提的下面。

  (2)横:横穿插到提的下面,左低右高压横中线

  3·金手指,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写

  4·笔画歌

  5·生描黑并在后面再写2个,师巡视。

  往:1·什么结构?哪边窄哪边宽。2·关键笔?

  (1)穿插笔画:长长的横穿插到撇的下方。

  (2)主:三横间的距离要相等,中间最短,下面最长。

  3·金手指,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写

  4·笔画歌

  5·生描黑并在后面再写2个,师巡视。


《猴子上树》教学设计3篇(扩展4)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读后交流:

  (1) 玉米地

  (2) 桃树下

  (3) 瓜地里

  (4) 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精读,学习1、2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要求:

  (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 )又( )又( )。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 小三角 ”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 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 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3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集中学完了。

  现在,我们复习几个生字(老师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课中的生字卡片进行演示,让学生集中读、个别读、再对比较难的字进行分析。)

  同学们,谁会分析“掰”字的字形结构?

  生:(一个学生发言说)“掰”字是左中右结构,两手中间一分开,就是“掰”字。(这个学生还用两只小手做了一个“掰”的动作。)

  〔分析准确,比画得当,动作示义,一目了然。〕

  师:好!(老师接着问)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结构谁会分析?

  生:(一个男孩举手,大声说)“蹦”字是左右结构,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师表扬同学们把生字记得牢固)

  〔根据字形结构特点,把一些笔画多的生字化整为零,编成简短的口诀,形象有趣,帮助学生识记,这也是一种识字方法,这样做,小学生对所学的生字,想起口诀会认,背着口诀能写。〕

  师: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好不好?

  生:(学生齐声回答)好!

  (教师板书课题)

  (老师一边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边演示幻灯片,彩色的小猴子动来动去,同学们仔细地看着画片、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

  师:这一课的生字我们学过了,老师又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想一想,小猴子下山后都干了些什么?

  (学生打开课本,先小声预读课文,然后集体大声朗读了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大家看,这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后,先到哪里?

  生:(学生齐声回答)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老师把彩色玉米图片挂在黑板的第一条线绳上)

  师:玉米结得怎么样?

  生:(齐答)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第一幅图画,再把词语卡片“又大又多”也挂在第一条线绳上。)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老师把“非常高兴”的词语卡片竖挂在黑板上的线绳上,把“就”字的卡片挂在“非常高兴”的右面的中间线绳上。接着在第一条线绳的右端挂上“掰”、“扛”的卡片。)

  师: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们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自学下面几段课文。(老师同时挂上小黑板后,请一名学生念一遍问题。)

  生:(念题)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念完后,同学们小声读起课文,同桌互相讨论,气氛比较热烈。)

  师:谁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心里非常高兴。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心里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师:结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没有追上兔子,结果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由于课文第二、三、四、五段有共同的构段方式,老师重点指导第一段,其余几段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来理解课文,从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黑板的板书如下:

  〔老师将课文里的关键词语,用图片、字卡展示,予以巧妙组合:横观为段,竖显特点,连接起来,全文可见,使故事内容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对于帮助学生理清层次、把握重点、概括大意、归纳中心,定有裨益。〕

  师: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老师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图片、字卡,复述课文。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复述课文。这时,老师便趁热打铁,及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件事也没做好。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声嘀咕,互相议论,小手都举起来了。)

  生:我预习生字时,拿字典查字,有时第一个字没查出,就去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没记住,又急着学第三个字,结果没有预习好。

  生:我打扫卫生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师: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今后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我们不论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将小猴子的行为与小学生的实际挂钩,这种由物及人,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易被学生接受。再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然后,用“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的哲理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这一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唯物**的认识论,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我们再看看黑板上这些图画,画的是什么?(老师用教杆反映着四张图画)

  生:画的是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师:这些词属于什么词呢?(教师以前曾初步讲过识别几种常用实词的方法。)

  生:是名词。

  师:对这些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老师用教杆指着词语卡片中的“大”、“多”、“红”、“圆”等词)这些词是什么词呢?

  生:是形容词。

  师:对!这些说明事物、描写事物样子、好坏的词叫形容词。谁能用这些词造句呢?(学生争着发言)

  生:冬于,王奶奶买的萝卜又大又多。

  生:农民伯伯种的玉米又大又多。

  生:学校里种的***又大又多。

  生:我家有个又大又红的气球。

  生:正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

  师:同学们这些句子造得都比较好。

  (老师用教杆指着卡片的“扛、捧、抱、掰、摘、扔、追”等词,让学生读。有的学生还边读边做动作。“扛”,两手举起往肩上一放;“捧”,两手在胸前做捧的动作;“抱”两手抱成一个大圆形……)

  〔一般为说,表示相近动作的词语,其细微区别,小

  学生不易掌握。然而,他们能够比画出不同动词所表示的不同动作,可见学生对词义理解得透彻。〕

  师:这些词的名字叫什么呢?

  生:动词。

  师:对!同学们再想一想,表示动作的动词,哪些部首最多?

  生:因为手脚和“动”最有关系,所以提手旁、走字旁、足字旁的部首最多。

  师:(老师小结)形容词和动词都能用在名词的前面,表示事物的样子、动作,可以把事物说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现在我们做一个填空练习,老师用幻灯片打出来,看谁能填上适当的形容词或动词。

  (同学们举手发言,填词)

  (又酸又甜)的桃子(又大又白)的兔子

  (又红又沙)的西瓜(又大又黄)的桔子

  (为了加深对形容词的理解,教师用幻灯又打出一组题来。同学们争着填词。)

  (火红的)太阳(红红的)果子(勇敢的)战士

  (绿色的)森林(粉红的)桃花(亲密的)朋友

  (温暖的)春天(又大又圆的)西瓜(天真活泼的)孩子

  〔低年级语文在进行识字教学的同时,重视词和句的训练,无疑应予肯定。老师采取组词、造句,填空练习等方式,有益于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词或词语。至于几种常用实词的定义及基本特征,学生掌握得如何,仍需教学实践的再检验。〕

  (学生做完练习,铃声响了,下课。)

  从小、求实、创新

  《小猴子下山》课堂教学评析

  本课为“集中识字、分步读写”实验第三轮一年级的一节阅读课。此项实验以统编教材为基本内容,把小学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前两年集中识字,读写启蒙;后三年读写并重,全面提高。

  仅就本节课而言,至少具有“从小、求实、创新”之特点。

  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阅读课如何进行?把握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接受能力至关重要。米老师采取编口诀记难字,以动作示词义,用图片、幻灯等**辅助于教学,儿童化的语言,这些做法都是服从儿童实际,体现了一个“小”字。

  从实际出发,利用课文结构特点安排教学。小猴子下山,做四件事,其表达方式基本相同。米老师在教学中透过课文形式的特点、抓住主要内容,较好地处理了课文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对于课文第一件事详讲,其余引导学生自学。抓住关键词语不放,提出恰当的问题思考,联系学生实际正面诱导。注意让小学生从主要词语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训练,不只使低年级以词句训练为重点的教学要求落到实处,有益于学生了解课文的意思,而且对学生以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为进行篇的理解的训练奠定的基础。再者,米老师在教学中,还利用本课图文对应的编排特点,以具体的画面形象,帮助小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又以抽象的语言文字,促进学生加深对具体形象的画面的认识,图文密切配合。这样做,把学生观察和学习表达联系起来,把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结合起来,无疑,促进了学生智力水*的提高。

  识字教学,全国两大流派,一是分散识字,一是集中识字。*心而论,各有所长,各有其短。实验力图兼蓄所长,补其所短。于是,将教材每单元课文中出现的生字集中起来,以类相聚、分类相比,按形声字、同音字、基本字带字,偏旁部首归类等方式组合,循其特点,教一个字,学一批字。谓之曰,小单元集中归类识字。小单元集中归类识字,从识字角度看,由于每单元阅读课文均在本单元分组集中识字之后,因而使刚刚学过的生字在阅读课文时得到复现,从新的角度予以重视,在新的情境中获得巩固。从阅读角度看,为小学生**阅读课文扫除了生字障碍,易于唤起阅读兴趣,利于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早阅读多看书,益于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5

  (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师生互相问好后,学生坐下)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集中学完了。

  现在,我们复习几个生字(老师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课中的生字卡片进行演示,让学生集中读、个别读、再对比较难的字进行分析。)

  同学们,谁会分析“掰”字的字形结构?

  生:(一个学生发言说)“掰”字是左中右结构,两手中间一分开,就是“掰”字。(这个学生还用两只小手做了一个“掰”的动作。)

  〔分析准确,比画得当,动作示义,一目了然。〕

  师:好!(老师接着问)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结构谁会分析?

  生:(一个男孩举手,大声说)“蹦”字是左右结构,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师表扬同学们把生字记得牢固)

  〔根据字形结构特点,把一些笔画多的生字化整为零,编成简短的口诀,形象有趣,帮助学生识记,这也是一种识字方法,这样做,小学生对所学的生字,想起口诀会认,背着口诀能写。〕

  师: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好不好?

  生:(学生齐声回答)好!

  (教师板书课题)

  (老师一边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边演示幻灯片,彩色的小猴子动来动去,同学们仔细地看着画片、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

  师:这一课的生字我们学过了,老师又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想一想,小猴子下山后都干了些什么?

  (学生打开课本,先小声预读课文,然后集体大声朗读了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大家看,这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后,先到哪里?

  生:(学生齐声回答)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老师把彩色玉米图片挂在黑板的第一条线绳上)

  师:玉米结得怎么样?

  生:(齐答)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第一幅图画,再把词语卡片“又大又多”也挂在第一条线绳上。)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老师把“非常高兴”的词语卡片竖挂在黑板上的线绳上,把“就”字的卡片挂在“非常高兴”的右面的中间线绳上。接着在第一条线绳的右端挂上“掰”、“扛”的卡片。)

  师: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们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自学下面几段课文。(老师同时挂上小黑板后,请一名学生念一遍问题。)

  生:(念题)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念完后,同学们小声读起课文,同桌互相讨论,气氛比较热烈。)

  师:谁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心里非常高兴。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心里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师:结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没有追上兔子,结果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由于课文第二、三、四、五段有共同的构段方式,老师重点指导第一段,其余几段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来理解课文,从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黑板的板书如下:

  〔老师将课文里的关键词语,用图片、字卡展示,予以巧妙组合:横观为段,竖显特点,连接起来,全文可见,使故事内容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对于帮助学生理清层次、把握重点、概括大意、归纳中心,定有裨益。〕

  师: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老师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图片、字卡,复述课文。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复述课文。这时,老师便趁热打铁,及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件事也没做好。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声嘀咕,互相议论,小手都举起来了。)

  生:我预习生字时,拿字典查字,有时第一个字没查出,就去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没记住,又急着学第三个字,结果没有预习好。

  生:我打扫卫生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师: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今后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我们不论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将小猴子的行为与小学生的实际挂钩,这种由物及人,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易被学生接受。再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然后,用“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的哲理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这一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唯物**的认识论,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我们再看看黑板上这些图画,画的是什么?(老师用教杆反映着四张图画)

  生:画的是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师:这些词属于什么词呢?(教师以前曾初步讲过识别几种常用实词的方法。)

  生:是名词。

  师:对这些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老师用教杆指着词语卡片中的“大”、“多”、“红”、“圆”等词)这些词是什么词呢?

  生:是形容词。

  师:对!这些说明事物、描写事物样子、好坏的词叫形容词。谁能用这些词造句呢?(学生争着发言)

  生:冬于,王奶奶买的萝卜又大又多。

  生:农民伯伯种的玉米又大又多。

  生:学校里种的***又大又多。

  生:我家有个又大又红的气球。

  生:正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

  师:同学们这些句子造得都比较好。

  (老师用教杆指着卡片的“扛、捧、抱、掰、摘、扔、追”等词,让学生读。有的学生还边读边做动作。“扛”,两手举起往肩上一放;“捧”,两手在胸前做捧的动作;“抱”两手抱成一个大圆形……)

  〔一般为说,表示相近动作的词语,其细微区别,小

  学生不易掌握。然而,他们能够比画出不同动词所表示的不同动作,可见学生对词义理解得透彻。〕

  师:这些词的名字叫什么呢?

  生:动词。

  师:对!同学们再想一想,表示动作的动词,哪些部首最多?

  生:因为手脚和“动”最有关系,所以提手旁、走字旁、足字旁的部首最多。

  (老师表扬了这个同学会想问题。接着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才”、“辶”、“足”偏旁部首的动词。学生议论。老师用幻灯片打出学过的带“扌”、“辶”、“足”部首的动词进行复习)

  师:(老师小结)形容词和动词都能用在名词的前面,表示事物的样子、动作,可以把事物说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现在我们做一个填空练习,老师用幻灯片打出来,看谁能填上适当的形容词或动词。

  (同学们举手发言,填词)

  (又酸又甜)的桃子(又大又白)的兔子

  (又红又沙)的西瓜(又大又黄)的桔子

  (为了加深对形容词的理解,教师用幻灯又打出一组题来。同学们争着填词。)

  (火红的)太阳(红红的)果子(勇敢的)战士

  (绿色的)森林(粉红的)桃花(亲密的)朋友

  (温暖的)春天(又大又圆的)西瓜(天真活泼的)孩子

  〔低年级语文在进行识字教学的同时,重视词和句的训练,无疑应予肯定。老师采取组词、造句,填空练习等方式,有益于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词或词语。至于几种常用实词的定义及基本特征,学生掌握得如何,仍需教学实践的再检验。〕

  (学生做完练习,铃声响了,下课。)

  从小、求实、创新

  《小猴子下山》课堂教学评析

  本课为“集中识字、分步读写”实验第三轮一年级的一节阅读课。此项实验以统编教材为基本内容,把小学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前两年集中识字,读写启蒙;后三年读写并重,全面提高。

  仅就本节课而言,至少具有“从小、求实、创新”之特点。

  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阅读课如何进行?把握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接受能力至关重要。米老师采取编口诀记难字,以动作示词义,用图片、幻灯等**辅助于教学,儿童化的语言,这些做法都是服从儿童实际,体现了一个“小”字。

  从实际出发,利用课文结构特点安排教学。小猴子下山,做四件事,其表达方式基本相同。米老师在教学中透过课文形式的特点、抓住主要内容,较好地处理了课文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对于课文第一件事详讲,其余引导学生自学。抓住关键词语不放,提出恰当的问题思考,联系学生实际正面诱导。注意让小学生从主要词语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训练,不只使低年级以词句训练为重点的教学要求落到实处,有益于学生了解课文的意思,而且对学生以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为进行篇的理解的训练奠定的基础。再者,米老师在教学中,还利用本课图文对应的编排特点,以具体的画面形象,帮助小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又以抽象的语言文字,促进学生加深对具体形象的画面的认识,图文密切配合。这样做,把学生观察和学习表达联系起来,把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结合起来,无疑,促进了学生智力水*的提高。

  识字教学,全国两大流派,一是分散识字,一是集中识字。*心而论,各有所长,各有其短。实验力图兼蓄所长,补其所短。于是,将教材每单元课文中出现的生字集中起来,以类相聚、分类相比,按形声字、同音字、基本字带字,偏旁部首归类等方式组合,循其特点,教一个字,学一批字。谓之曰,小单元集中归类识字。小单元集中归类识字,从识字角度看,由于每单元阅读课文均在本单元分组集中识字之后,因而使刚刚学过的生字在阅读课文时得到复现,从新的角度予以重视,在新的情境中获得巩固。从阅读角度看,为小学生**阅读课文扫除了生字障碍,易于唤起阅读兴趣,利于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早阅读多看书,益于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巩固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目标: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进一步加深减法的意义,巩固算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每人一套数字卡,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师:花果山风景优美,这里的小猴也特别好客呢。今天它们想摘一些鲜美的桃子与小朋友们分享。想知道今天发生的故事?

  生:想。多**示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按照顺序(指指点子图),仔细观察画面,你能编一个数学故事吗?停2分钟,教师引导性的指着主题图。

  一天,有几只小猴子看到山下的树上有很多美味的大桃子,于是,就派了一个小猴子下山摘桃子给大家吃。小猴子高高兴兴的下了山,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摘了好多桃子。但小猴子想:好不容易下来一次,要出去玩玩才好。于是,小猴子继续往山下走,不一会儿,来到了河边,小猴子一眼就看到了两只小青蛙在那里唱歌,这时候顽皮的小猴就跑过去,要吓吓它们,结果小青蛙被小猴吓得扑通、扑通跳下水。这下,小猴没的玩了,就想回家了,他回头一看“咦!我的桃子哪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像小猴那样光顾玩忘了桃子就不对了。师:谁来讲?(指一名学生讲故事)师:故事讲的真动听!仔细观察,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师引导先看图1、 2,再看图3、 4)

  生:树上有9个桃子,摘走4个,岩石上原有7只猴子,下来了一只去摘桃子。(加法也行)

  岸上有2只青蛙,被小猴吓得全跳到了水里。花上原有8只蝴蝶,飞走了5只。篮子里原有4个桃子,掉到水里4只。

  师:同学们都是火眼金睛,观察的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树上还剩只桃子?(板书、重点讲)岩石上还剩几只小猴?花上还剩几只蝴蝶?(板书)岸上还剩几只青蛙?(板书)篮子里还剩几个桃子?

  二、学习新课

  1、解决“树上还有几只桃子?”

  师:同学们很棒,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解决这3个。(手指问1、问2、问3)师:(指问1)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要求树上还法剩几个桃子?(语速慢,指图)想一想树上原来有几个桃子怎么样了呢?(语速快)谁会列算式?

  生:9-4=5(板书:9-4=5)师:同意吗?(同意)为什么列减法算式呢?(一顿)生:要求还有。.。.。根据学生讲得再找学生说)

  师:看,他说的多好!谁能像他这样再说一遍?(不错,谁能说的更流利?)

  同位互相说想法。

  师:(指着9-4=5)9-4=5,唉,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因4+5=9,所以9-4=5师:说的真好。谁还想说说?生:因为9可以分成4和5,所以9-4=5

  师:对。

  生:数一数

  师:这种方法也不错。那你们最喜种方法呢?说给你同位听一听!(同位互说)

  2、解决“花上还剩几只蝴蝶?”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棒,唉,这个问题“花上还剩几只蝴蝶?”你会解决吗?

  师:你是怎么列的算式?指一生口述:生:8-5=3

  师:同意吗?你为什么列减法算式?

  生说:“要求……师:(指着)8-5=3,你是怎么算的?

  生:5+3=8,所以8-5=3

  生:8可以分成5和3,所以8-5=3师:你们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8-5=3.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岸上还剩几只青蛙?又该怎样列式呢?

  3、岸上还剩几只青蛙?

  师:(示图3、图4)指引认真观察这两幅图,岸上后来有几只青蛙?跳入河中几只?要求岸上还有几只青蛙,该怎样列式呢?

  生:2-2=0板书:2-2=0师:唉,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生:要求师:2-2=0,你是怎么想的?生:原来有2只青蛙,全跳水里了,岸上一个也没有了。

  师:说的真清楚。那“篮子里还有几个桃子”你会列式吗?

  生:4-4=0师:一样吗?(一样)板书4-4=0(个)师:小猴子做事真是三心二意,没有捉到青蛙,还丢了桃子。可不要学它哟!

  师:同学们看这两算式(指算式2-2=04-4=0)发现了什么?

  生:得数都是0

  生:都是相同的数相减。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两个相同数相减就等于0,唉,老师出几个题考考你!

  师:7-7=?6-6=?1-1=?

  师:那2-0=?生:2-0=2

  师:怎么想的?

  生:从两个里面一个都没去掉,所以还是2个。

  师:说的真好!老师再说几个:你们能举个这样的算式吗?生举例。

  师:奧,通过这几个算式发现一个数减0等于?(还是这个数)总结:真聪明,来看黑板,今天我们继读学习了减法的知识。(板书:减法)

  三:练习看来同学们学的很好,老师出个练习题考考你,比一比那个小朋友最棒!

  1、口算练习师:这儿有几个口算题,听清要求:先读算式再说得数。好,先找坐的.好的同学口答。(点名3人)看看那一排同学坐的最好。来接火车。看来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我们来抢答好不好?听清要求:当老师读完算式时,你们再说得数。

  2、看图列式

  师:太了不起了。小金鱼也来到我们课堂。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能根据图意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吗?这是数学书42页的第4题,把算式写在书上。

  生:**列式。

  师:你怎么写得第一个算式?一样吗?第二个呢?

  师:7-3=4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小鸡回家

  师:我听说咱班的同学很爱帮助人!这儿有几只小鸡找不到家了,快来帮帮它吧!(出示图)谁来说说怎样帮助它们?生:

  师:请同学们仔细算,相信你们能正确的连线。生**活动。

  师:我们来看这个同学的。(示作业纸)

  说:这只小鸡同意吗?(看投影这只小鸡?

  师:全对的举手?有的错的吗?那8-6=2你是怎么计的?

  4、小游戏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你们手里都有一套数字卡片,每人抽一张卡片,和你同位组成一道减法算式,说出得数;把卡片放回,再进行下一组。咱比一比,看谁答出的得数多。

  学生活动。全课总结:师:同学真的很棒,解决了一个一个的问题。通知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减法有了更多的认识。这节课你表现怎么样?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会写“块、非”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重难点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从故事中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词语卡片、多**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猴、结”等7个生字,会写“块、非、常”3个字,读准多音字“结”的字音。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交流。

  师:动物王国里有很多小动物,今天我们就请来一位动物朋友,它聪明、伶俐、会爬树、爱吃香蕉,你们猜猜它是谁?

  生:小猴子。

  师:没错,就是聪明调皮的小猴子。你听过哪些和小猴子有关的故事?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猴子捞月》《十二生肖》《孙悟空大闹天宫》……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和小猴子有关的故事。

  2.导入新课。

  (1)导语:小猴子在参加完动物王国的大会以后呀,觉得动物王国有点无聊,所以呢,他就想下山玩玩。下山后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

  (2)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猴”)

  (3)“猴子”的“猴”是反犬旁,注意观察右边的“侯”里面没有一竖。很多小动物的名字,都是反犬旁,比如狗、狼、猫……

  (4)齐读课题。

  板块二明确脉络,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梳理文段。

  (1)**朗读,出示要求。

  课件出示:

  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5个自然段。(都标对了吗?标错的看黑板改一改)

  2.图文结合,初步感知。

  (1)小猴子下山后去了哪些地方玩呀?

  (2)请同学们再次轻声地读一读课文,并用“”画出小猴子下山后经过了哪些地方。

  (3)你看见小猴子去了哪儿呢?指名说。(一块玉米地、一棵桃树下、一片瓜地里、树林里)

  课件出示:

  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板块三分段读文,随文识字

  1.学习第1自然段。

  (1)现在,让我们赶紧跟随着小猴子的脚步去玉米地看看吧。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指名读,学生点评)

  (2)教学“块”字。(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块”)

  你还会换什么偏旁?指导书写。我们还可以说一块什么呢?(课件出示:豆腐、蛋糕的图片)

  (3)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看!这些就是又大又多的玉米!注意“结”在这里念第一声,它是多音字,表示植物长果实。你能举例吗?例如:这棵树上结满了苹果。

  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小猴子的心里——非常高兴。(引读)

  ①(非常)谁再来读一读?全班一起读。你能给“非常”找一个近义词吗?(十分、特别)

  ②谁来用“非常”说一句话?

  (4)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会读书的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句话中有几个表示动作的词,找到了吗?(指名说)

  (5)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掰”)

  (6)这个字谁会读?(bāi)你掰过什么东西?怎么掰的?谁来做做这个动作?做得真形象,左边一只手,右边一只手,中间一个分,两手一分就是“掰”。

  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扛”)

  一起读好这个字。与手有关,所以是提手旁。

  (7)走,我们也去掰掰玉米!读读第1自然段,谁来试试?指名读。(这只小猴子的声音真响亮!你把字音都读准了,了不起!)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2.学习第2自然段。

  (1)过渡: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啊走啊,来到了——(一棵桃树下)。同桌互相读,读一读第2自然段。

  (2)小猴子看到的这棵桃树上有什么?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满”)

  (满树的桃子)表示树上的桃子很多。如果表示天上的星星很多,我们可以说——满天的星星……

  (3)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扔”)

  这个字不仅是后鼻音,还是翘舌音,谁再来读一读?一起读。谁来做一个扔的动作?(往低的地方扔)

  (4)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摘”)

  这个字谁认识?你的翘舌音读得很准。谁再来读一读?一起读。你还会摘什么?(摘星星、摘桃子、摘西瓜)

  生字宝宝回到句子里,谁还愿意读?(指名2人读)一起读!

  (5)男生们,让我们一边做动作,一边读好这一自然段吧!女孩子认真听,学会倾听在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板块四认真观察,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交流要点。

  (1)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块、非、常”)

  (2)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明确要点,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要点。

  ①块: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右边的横折往左收,一撇先直再弯穿插到提下方,一捺较舒展。

  ②非:注意笔画顺序,先写左竖与三横,再写右竖与三横。两竖有长短,左竖稍短。横画之间距离匀称,稍有长短之别。左边三横间距稍密,右边三横间距稍疏。

  ③常:小字头要收紧,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位于横中线上方。“巾”字略宽于“口”,上下重心要对正。

  (2)教师示范写,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展示评价。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会认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朗读课文,看懂图意,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12个会认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的多**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首先借助幻灯片,出现一个可爱的小猴子下山的情景,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然后问:这是谁?你们喜欢吗?谁来描述一下?最后教师小: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好,可是你们知道吗?这只小猴子下山时,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8课《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

  过渡语:昨天大家预习了这篇课文,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预习的怎么样?

  1、出示课后会认的生字(共12个)。

  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

  2、指名读,读的对的同学带领同学们读两遍,注意标声调。

  3、开火车读。

  4、去掉拼音后,随机点同学读。

  师:下面我们请同学帮猴子摘一摘它最喜欢吃的桃子,看你能摘多少。(摘桃子游戏)

  5、分享识字方法。

  师:同学们真厉害,老师特别想知道你们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有什么窍门能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吗?大家先和同桌说一说你记住了哪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的。

  分组分享——全班分享。

  6、学生再次齐读生字。

  (三)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过渡:我们认识了课文中这么多生字,下面老师要看看同学们读这篇课文读得怎么样?

  1、首先听课文录音,老师提要求:请生评价读的情况。字音准不准、有没有添字漏字?

  2、学生读课文。老师.出示要求。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不添字不漏字,将容易读错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通为止。

  3、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昨天大家预习了课文,给课文分了段,请同学说本文共有几段。(5段)

  (2)请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余同学评价。老师进行补充。

  (四)、初知课文,理清思路

  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哪些地方,请大家结合图片在课文中找出来,用铅笔打上横线。

  2、学生汇报。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

  (五).学习第1自然段。

  过渡:首先小猴子来到了一片玉米地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评价读的情况。

  (2)学生自己读文段,并用序号标出本段共有几句话。

  这段共有两句话。

  指名读第一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4)指名读第二句话,从这句话中你知道玉米怎么样?小猴子心情怎样?小猴子做了什么?理解“又大又多”“非常高兴”“扛着”。从“又大又多”一词看出这里的玉米,长得不但大,而且很多(结合图片理解又大又多)。补充几个和“又大又多”类似的词语。“非常高兴”(看图说说小猴子脸上什么表情?裂开嘴笑了,眼睛都眯成了一道缝。)说明小猴子非常喜欢这又大又多的玉米,“扛着”(结合图片理解扛的意思把东西担在肩膀上)一词又一次说明了玉米很大,大得要扛着走。让学生表演扛的动作。

  这句话告诉我们,小猴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5)指导朗读第二句话:“又大又多”、“非常高兴”,“扛着”这些词语要重读,读出小猴子非常喜爱玉米的语气,“扛着走”读出小猴子充满欢乐,天真活泼的语气。

  ①让学生自己体会试着读一读。

  ②指名读,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其余学生进行评价。

  =3*GB3③师生合作读: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课堂小结

  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那下面他又会来到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事情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

  作业

  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 了解故事内容。

  4、 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 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 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 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 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 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 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 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 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 (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 读后交流:

  (1) 玉米地

  (2) 桃树下

  (3) 瓜地里

  (4) 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 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 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 精读,学习1、2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 )又( )又( )。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 小三角 ”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 用“小猴子走到……看见…… 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读后交流:

  (1)玉米地

  (2)桃树下

  (3)瓜地里

  (4)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精读,学习1、2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要求:

  (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又()又()。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小三角”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猴子上树》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设计5篇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做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简笔画猜课题。

  2.生读课题回答问题(读懂什么?还想懂什么?)。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音乐起,师朗诵第一,第二自然段,接着问:小猴子扛着玉米会去哪?会干什么呢?然后用手势提示学生读课文。

  2.问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师根据生的回答贴出挂图)

  三、学第一自然段

  1.读课文。

  2.品“又大又多”。

  3.品“非常”。

  4.品“掰”字。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跟小猴子去玉米地的时候,我们先是通读课文知道小猴子在玉米地里干什么?接着想象小猴子见到的玉米是怎样的?然后模仿小猴子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它当时的心情;最后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法:通读—想象—模仿—朗读)

  五、自学

  请同学们用刚才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跟小猴子继续往前走,**组成学习小组自学余下的课文。自学完后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朗读的形式或讲故事的形式来汇报学习情况。

  六、悟课文寓意

  小猴子这次下山一无所获,空着手回家啦!你知道它为什么只能空着手回家吗?

  七、巩固

  学生根据这一课的内容演课本剧。

  八、拓展思维

  1.如果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它会去哪,会怎样做?(同桌讨论,再指名说)

  2.请大家把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发生的事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3.指名读自己写的小故事。

  九、小结下课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 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朗读,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利用范读及例句比较等方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范写、临摹写“块、常”等7个生字。

  2、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读懂前四个自然段中相同相异的部分,利用表格,提取整合导致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主要信息,进行简单推断,并通过此过程理解“掰、扛”等动词的意思。

  3、仿照课文形式,说说小猴子如果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并适当运用所学动词。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语境中识字写字。

  三、教学难点:

  从反复的结构中,能推断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1、爬杆上树是高手,爱吃香蕉和桃子,家里没有山上有。

  (1)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2)舌前舌后音要读标准,认识猴子的猴,侯爵的候,时候的候。反犬旁还有哪些字?猪·狗·猫等,和动物有关。

  (二)朗读课文,识字。

  (1)范读课文,请认真听准每个音。

  (2)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生字。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

  (3)出示字卡,粘贴到白板上。

  ①带拼音读三遍。

  ②去掉拼音读三遍。

  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课中的,读knɡ,猜一猜,第二句中的“空”是什么读音?

  ①玉米结(jiē)得又大又多。

  ②小猴子下山来,最后的结(jié)果是空手而归。

  这两句话中的“结”读音不同,想想课文中的“结”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这样的句子吗?

  (4)仔细看课后第3题的插图,先读准字音,再做一做动作。

  (5)认读其他生字,组词巩固。男女生读词,开火车读词。

  (三)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桌带动作朗读课文,了解动词意思,体会小猴子的情感变化。

  2、图文结合,朗读汇报,再结合课后第3题的插图,说说这些动作都与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关,哪个动作是这几次中都有的。

  3、结合课文最后一幅插图,比较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

  (四)情境创设,信息整合,简单推断。

  小猴子知错就改,以后会怎么样呢?

  (五)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对称。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情境延伸: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会做什么,想些什么?画一画,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几个刚刚学过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教后反思。

  1、通过朗读,识字释词示意。

  学习朗读是通过朗读可以识字学词,可以理解内容,也可以学习语用。所以,本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朗读的学习来完成。学生初读,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范读,不但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及反复的结构。通过朗读理解内容,体会结构特点。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程度。加上表情和动作,使学生自主完成对人物心情的体会、对动词意思的理解。正是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多次感受相似的做法和相似的心情。也正是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生字多次“复现”,建立了音、形、义三者的联系。多音字的学习,在语境中据意辨音,使得朗读的学习和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有机结合。

  2、调整视角,使推断有迹可循。

  呼应单元语文要素,本课要整合信息,作简单推断。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的结果已然明确的前提下,推断就要由果溯因。所以,将课后第2题调整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会想到些什么?

  3、借助插图,情境延伸,思维和语言相互促进。

  语言的学习、思维的发展都要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而且要注意学用结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说图的能力,课文的每幅插图又情趣盎然,因此课始就让学生看图按“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怎么样”的句式,大体说一说图的内容;结合单元课文,试着再运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结果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表格中重点词语、动作词语的选择填空;情境延伸出小猴子第二天又下山了,他会怎样做,怎样想。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使学练结合,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和提升。

  因为本课要承担“信息整合,简单推断”训练,所以,在朗读课文、内容理解上,教师引导得相对较多。实际教学时,面对不同的学情,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减少教的成分,增加学的分量,使教学更有效。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设计4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创建语言训练*台。借助本文内容,**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

  (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2.游戏中复习回顾。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运用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故事中出现的事物,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很好地了解学情,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全文。

  (1)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他先后走了哪些地方?(师画一座山,并板画路线。)指学生接读课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1)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1)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2)量词训练。

  ①教学:块。

  学生看图识字,引导引用数量词。“一块糖”“一块饼干”,这种东西一般有个*面,“一块黑板”“一块玻璃”。

  指导书写:一看,二写,三对照,明确左小右大;书写笔顺。

  ②教学:棵。一棵树,还有什么也说“一棵”?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一棵瓜秧”。

  指点:细而长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长的用“一棵”。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运用排列图片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主要内容,降低概括的难度,再给句子填充量词,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生字,积累语言。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字”。

  教师导学:知道了小猴子先到“玉米地”,接着来到“桃树下”,而后又来到“西瓜地”,最后追到“小树林边”。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需要我们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教师出示字卡,集体学习生字。

  (1)结:多**出示图片,学习“结玉米”“领结”“*结”“张灯结彩”等词语。

  (2)学习“掰”。 用手把东西分开叫“掰”。(动作演示)

  (3)扛: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叫“扛”。(动作演示)

  (4)“捧”和“抱”:用两手把东西放在胸前叫“捧”。(动作演示)张开双臂拥入怀中为“抱”。(对比做动作)

  (5)扔:东西不要了,把它丢掉叫“扔”。(教学以上生字均以手的动作演示,以帮助理解字义。)

  (6)扛、捧、扔都表示手的动作,都是提手旁。

  (7)追:出示小猴子追兔子的图片,用“追”字说话。

  (8)蹦:

  12334下一页左右结构。

  编字歌:“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

  2.指导会写的字。

  (1)教师引学:观察写字表中的汉字,你最喜欢哪个字?说说这个字是怎么写的。

  (2)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学习。

  ①学习“瓜”。注意第三笔是竖提,第四笔是点,一起描一描,写一写。

  ②学习“常”。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描字,再写字。

  ③学习“空”。多音字,一声“天空”,四声“填空”;先书写部首“”,再书写整个字。

  ④学习“非”。把握两竖,一短一长;明确笔顺,口诀记忆“竖、三横、竖、三横”。

  ⑤学习“往”。扩词:来往、往东、往事、南来北往。

  ⑥学习“进”。最后写部首“辶”。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前提和重点,因此,本环节依据本文会认字和会写字,采取多种识字与写字的方法,如:结合图片法、动作演示法、口诀记忆法,调动学生感官与身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汉字,扫清阅读障碍。

  四、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1.字卡巩固生字。

  (1)同桌游戏,互考字卡并组词。

  (2)全班开火车游戏巩固生字。

  教师口令:火车火车哪里开?

  学生对口令:火车火车这里开!

  2.多种形式熟读课文。

  (1)小组推荐**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价,评选“最佳**”,奖励小红旗。

  (2)指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朗读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者和引导者。因此,在认识生字之后,为学生创建自主读文与巩固识字的*台,使学生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得以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树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总体感知

  1.复习生字,出示小卡片:工、奉、乃。

  拼字游戏:给提手旁找朋友。

  (1)先将提手旁分别与“工”“奉”“乃”组合,学生念字组词。

  (2)请学生边表演动作边读字:“捧”“扛”“扔”。

  2.学生活动:请你边贴词卡,边讲故事。(指一名学生把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按顺序贴在黑板上,并说出小猴子先后去了哪些地方,最后得到了什么。)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边——一无所有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的提手旁生字,同时从整体上理清故事情节,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二、围绕“所见”,积累词语

  1.**读课文,找出“又~又~”式词语。

  (1)教师引学: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

  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

  (2)你也能用“又~又~”式的词语来说一说吗?(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

  (3)进行说话训练。太阳____________、苹果____________;(提供主语)**用“又~又~”式词语说话。

  2.教师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板画:眼睛),就那么吸引小猴子了!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式词语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式词语来连接的。)

  设计意图:低年级教学中,词语训练是重点也是难点,此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词语训练,使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认识“又~又~”式词语,并能拓展组词,学会恰当应用,巧妙地突破了词语训练的难点。

  三、围绕“所做”,体会动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掰、扛。

  1.**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导学: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地这部分没有配插图,请小朋友们帮忙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什么样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

  随机学习:掰、扛。(指导书写:掰。)

  3.齐读第一自然段。 |

  (二)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教师导学: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地,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写这部分的课文吧!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讨论要点:

  (1)区别:捧、抱。(指两名学生表演“捧”和“抱”。)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些动作都拿掉了。(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趁机将另一只垂头丧气的猴子贴图贴上去。)

  4.指导朗读。

  (1)“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示范:表现出很得意的样子)

  (2)“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你们有没有想到他会把玉米扔了?(指导:觉得猴子可笑的口气。)

  (3)“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读出觉得猴子更可笑的口气,语气加重。)

  谁来试试,指名读。

  (4)“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觉得小猴子真不像话,用批评小猴子的语气读。)

  (5)“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要读出小猴子灰溜溜的、失望的神情。)

  (6)指名读、齐读、练习有表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联想和朗读,感悟小猴子见异思迁的特点。此环节积累了关于小猴子的动作的词语,同时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了对小猴子性格特点的理解。

  四、想象创造,续编故事

  1.想象小猴子回家后,和妈**一段对话。

  提示:

  ①猴妈妈会怎么问?

  ②小猴子可能怎么回答?

  ③听完了小猴子的话,猴妈妈又可能怎样教育小猴子?

  ④小猴子又会怎么回答?

  ⑤小猴子又下山了,这一次他可能是怎样吸取教训的?

  2.同桌复述;连贯复述;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因此,在学习完故事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为故事续编一个结尾,并用自己的话完整复述故事,从而培养学生想象与创造的能力,启发学生从小猴子身上懂得做事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拓展复述

  1.搜集其他提手旁的汉字,做一做这样的动作。

  2.根据故事先后顺序,把故事完整地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积累、阅读的好习惯;通过给家人复述课文的内容,深化所学的故事情节,升华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板书设计

  玉米地又大又多掰 扛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 摘 空着手

  西瓜地又大又圆扔 摘 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 追

  教学反思

  本课,以识字与写字教学为重点,依托童话故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行阅读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基础知识的夯实与基本能力的提高。

  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教学时为了将学生引入情境,把握顺序,紧紧抓住本文关键词,随文识字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如,围绕故事情节按顺序贴图片,再讲故事;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又~”式的词语;围绕小猴子所做,体会动词妙用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将随文识字与积累语言巧妙结合,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设计5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小猴子下山》。

  二、新课: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4、分段指名朗读课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分段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

  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学课文的2、3、4自然段。

  出示学习向导,指名向导。学习向导:

  1、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

  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

  课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

  4、填空练习。(出示投影)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课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学生检查自己*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课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

  9、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下一节课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四、板书:

  13、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空着手

  西瓜地又大又圆扔摘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


《猴子上树》教学设计3篇(扩展6)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3篇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1

  姚老师在执教中抓住小班幼儿对富有情境性的游戏具有较强烈兴趣的特点,将活“鳄鱼来了”带来的紧张感与“鳄鱼走了”带来的轻松感,作为对比融入游戏之中,所以,幼儿在躲藏好不被鳄鱼发现、鳄鱼失望的走掉的游戏中感受喜悦感、轻松感。与此同时,为了便于小班幼儿清楚明白游戏规则,教师通过手偶双簧做示范,帮助幼儿在观察、理解中了解游戏规则,也从而更加吸引幼儿的***。

  导入环节姚老师通过手偶游戏,引导幼儿理解歌曲内容及故事情节。教师一边清唱歌曲,一边演示手偶。并采用“**+讲述”的方式引导动儿理解歌曲内容及游戏要求。并引导幼儿一起跟随音乐节奏做“小猴荡秋千”。“鳄鱼来了“部分教师清唱,师幼一同做“小猴藏起来”。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清唱,师幼一同做‘小猴藏好不动一小猴出来欢呼一钢琴伴奏—刚、猴**玩耍”。

  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姚老师设计了邀请幼儿一起游戏。教师引领幼儿第一次游戏时,助教老师躲在布景后面只探出鳄鱼手偶,教师给于提示和要求。“猴子荡秋千时“启发幼儿探寻小猴在身体不同部位荡秋千。在钢琴伴奏下,幼儿各自尝试将”小猴”放在自己身体的各部位练习“荡秋千”,教师巡回观察并进行个别引导。随后教师小结并示范刚才幼儿将“小猴”放在身体不同部位“荡秋千”的不同方式。

  教师抓住幼儿感兴趣好玩的表现开展了第二次游戏,姚老师在第一次游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难度,助教躲在布景后面只探出鳄鱼手偶。教师引导幼儿探寻把小猴躲藏在身体不同位置,随后教师清唱乐曲“鳄鱼来了”部分,幼儿把“小猴”躲藏在身体的不同地方。

  在前两次游戏的基础上幼儿自主第三次游戏,巩固幼儿对游戏的掌握,助教戴鳄鱼手偶在布景后面来回走动,加强找寻的样子。在“小猴“荡秋千时,教师清唱,幼儿尝试让小猴随节奏荡得高高的。并且加大“藏”的难度,设计大鳄鱼的出现,引导幼儿可以到各布景、椅子后面进行躲藏,不被大鳄鱼发现。

  最后一次游戏,配班老师扮演鳄鱼走出来找寻,加大了幼儿的紧张感 与愉悦感,参与度更高。

  整个活动,生动形象,教师教态夸张,幼儿参与度高,表现的很兴奋。在听到“鳄鱼来了”环节,幼儿会出现紧张的情绪,蒋老师也能很好的通过空间接近、动作、眼神或语言的引导,帮助幼儿舒缓情绪,积极参与游戏,让活动更加有效。通过观摩,我对音乐游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要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抓住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加以引导。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2

  这是一个富有趣味性、内容与幼儿的生活较为贴近的童话故事。在让孩子感受趣味的同时,故事还隐含了教育幼儿要少吃冷饮,知道贪吃冷饮的危害。

  活动一开始,我采用了小魔术来引出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情绪,使他们的***能够集中起来,然后请孩子们观察画面,凭自己的经验说一说故事中小猪想变什么,通过猜一猜、看一看、想一想,并出示特大的冰激凌房,让幼儿说说冰激凌房的样子,从而帮助幼儿更好的掌握描述冰激凌房的语句:黄黄的房子、绿色的瓦片、大红的'门,漂亮极了!并引导幼儿“假如自己有一间**的冰激凌房,你会怎么做?”从而来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最后,启发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说,“像小猪一样吃饱了睡,睡醒了就吃,会发生什么事?”孩子们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吃了很多的冰激凌会肚子痛;会身体不舒服;感觉会很冷;会变成冰人的……从而满足了孩子们表述的欲望,发展语言表达力。

  为了感受故事想象的神奇,在阅读故事后,我还让幼儿尝试创编故事情景:“假如你是小猪、小熊你会让小猴变什么?为什么?”给予了孩子们**发挥想象的空间,让幼儿互相交流,表述,并把想变得的东西绘画下来等,充分满足了孩子们的表现,体验想象的乐趣。这次活动总体上来说效果还是挺好的,活动中的目标达成度相当高,重点和难点也都能在活动中重视起来。

  但活动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值得反思:

  当出示图片冰激凌房让孩子观察漂亮的画面时,我可以适当的加入修饰的语言:白白的奶油、一个个五颜六色的水果味的巧克力点点,里面还有各种口味的冰激凌,看到这么甜又漂亮的冰激凌房,你会怎么做呢?采用这样的引导方式,幼儿一定会怦然心动,就会更积极的、大胆的发言,就会有不同的表述结果。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打破预设的**,不要被预设环节锁定,要好好把握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不要操之过急,要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中。

  在活动中,我的节奏也没有把握好,语速语调太*稳,声音没有放开,情感的体现也不足,导致幼儿在后面的表现中也比较沉闷,有话不敢说。在猜想故事的环节中,没有让幼儿多观察,多表达自己的想法,限制的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而我对幼儿的应对能力也不足,对幼儿回答的点评不太到位。

  感谢来听课的老师们,正因为有你们的精心指导,我才知道更多细致的问题所在,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也会牢记在心,在下一次的执教活动中注意起来,改进自己,使自己在教学方面有更高的突破!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3

  为了能使课堂生动有趣,充分调动学生爱讲敢讲会讲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了他们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情境,并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内容,设计了让学生们分组扮演一下这个故事中的几种小动物,表演出每个小动物会对小猴怎么说?小猴又会说些什么这样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参与面广,兴致高涨,说话无拘无束,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交际兴趣,连*时不是很活跃的孩子也欣然扮演了一个角色,说得还挺不错。我想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老教材的听说训练课中是不可能有的。因为自己也曾经多次上过听说训练课,都只是让学生先听老师说故事,然后看图像老师一样讲讲故事,最后回答回答问题完事。这样的课死气沉沉,别说孩子们没劲,就是老师也感到没意思。而在本堂课中我将新课标的精神,融入到现行的教材之中,孩子们在分角色表演故事的过程中,产生了交际兴趣并在表演中学会交际,学会如何说庆贺别人生日的话,学会分辨*丑。

  课堂上,看着孩子们天真的表演,听着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善良心声,我们还能怀疑课改是否可行吗?试想:如果我按照老教材的处理方法,只让学生单纯地听话、说话,硬牵着学生走,会有像刚才那样精彩的瞬间吗?能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善良,他们对世界上美好事物的向往吗?看,他们甚至会希望小老鼠也能改过自新呢!多么可爱、多么善良的孩子!课堂是学生成长的舞台,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在课堂中给学生更多**,包括演、说、想象等各方面,他们的思维就会不时地发生碰撞,不断地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真正变成学生体验成长快乐和互促发展的乐园。我们还能怀疑在课改中,在那充满生机的课堂中,我们的孩子能否有所进步吗?


《猴子上树》教学设计3篇(扩展7)

——猴子种果树教学设计

猴子种果树教学设计1

  【教材解读】

  《猴子种果树》是一篇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的童话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盲目听信他人意见,不断更改自己的种植计划,最终什么果树都没有种成。整篇课文围绕猴子种果树展开情节,先写猴子怎样种果树,再写猴子种果树的结果,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适合儿童诵读,表演,从中理解深刻的道理。

  【设计理念】

  1、注重朗读感悟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充分感悟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并将之内化、积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在朗读的方法上给予指导,朗读过后的评价也应注重艺术性,这不仅对学生的朗读活动进行评价、指导,而且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2、先扶后放,合作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内容相近、叙述形式相似的段落时,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先由老师重点指导学**、三自然段,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四、五、六、七自然段,然后全班交流评议。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既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探究,评价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感悟,知道猴子结果什么树叶没有种成的原因,明白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语言特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复习

  1、揭题,读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

  2、复习词语。

  行一:课文中的这些词语还认识吗?(课件出示:乌鸦、喜鹊、杜鹃)

  这些词语都是什么?鸦、鹊、鹃?点出“鸟”。所以“鸦”“鹊”“鹃”都有鸟字旁,下面请我们男生一起来读。

  行二:这些鸟儿是怎么叫的呢?课件出示:哇哇 喳喳咕咕 谁来读?

  读着这三个词,它们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吗?都表示什么?小结:这三个词都带有口字旁的,都是表示声音的。

  这些是表示声音的词,放到句子里,就应该给它们加上引号。看清楚了吗?

  下面请我们女生一起来读第二行。

  行三:这些鸟儿不仅会叫,而且还会说话呢。(农谚)

  谁来读?你把 “杏”“樱”这两个后鼻音读正确了。

  这3句话都是什么呀?点出:农谚。农谚是农民在常年的劳动过程中,得出的经验。放进句子里,一般也要加上引号。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农谚。

  (设计意图:通过把带有“鸟”字旁的戏进行归类,让学生发现大部分鸟类,都含有鸟字旁。同理,很多形声词都含有“口”字旁。二年级是学生识字量最大的一个年段,因此教给学生初步的字形规律,不失为一高招。)

  3、回顾全文。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填?

  交流:相机贴图。先……接着……然后……最后……

  出示填空:这只猴子种了( )次树,先后种了( )树、( )树、( )树、( )树,最后( )。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应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让学生交流开始提出的问题的答案,能有效地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归纳课文大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过度:猴子种了这么多果树,为什么最后还是没种成?让我们走进课文找寻答案吧。

  (设计意图:这样的过渡语,既帮助学生回忆了课文的内容,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课文情境,又自然地导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段。先看猴子是怎样种梨树的。出示句子。谁来读?

  听出来了吗,这只猴子是怎样种梨树的呀?

  “天天”浇水、施肥。就是怎样做?“每天”“一直”,也就是昨天……今天……明天还要浇水、施肥。这就叫天天。

  可是,种树需要天天浇水施肥吗?(生答)那猴子为什要天天去浇水,施肥呢?(原来,他在等着吃梨子呢)。等着吃梨子也不能天天浇水、施肥呀?说明他心里怎样?生(交流一下)(很着急,急性子,没耐心)找两个孩子回答。

  复述:来讲讲猴子怎样种梨树的事呢?

  猴子种了 ,天天 ,等着 。

  点评:听出来了,猴子真是猴急猴急的,真有趣!

  (设计意图:读书不仅要读出字面上的意思,还要透过文字读到人物的心里去,这一环节让学生思考,猴子为什么天天去给梨树苗浇水、施肥,使学生体验猴子的内心世界。)

  3、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段】

  ◎正当梨树发芽的时候,乌鸦来了,它对小猴子说了什么呢!出示第二段。它都说了些什么呢?请小朋友自己读一读,再数一数乌鸦说了几句话?(3句)标点泛红。

  (1)谁来读第一句?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梨树呢?

  老师这里也有一句:猴哥,你怎么种梨树呢?谁来读?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呀?那乌鸦为什么要连叫两声呢?可见乌鸦有多着急呀!谁来替乌鸦叫叫猴哥?

  (设计意图:两句相近的句子的比较,通过朗读比较,品悟出人物特点。)

  乌鸦是急着想对他说:“你怎么种梨树呢?”

  小朋友,这是一句问句。读出问句的味道,意思就出来了。明白了吗?是呀,乌鸦就是急着劝猴子,你不应该种梨树的。指名读。

  (2)乌鸦接着劝说:出示句子。有句农谚,‘梨五杏四’。

  谁来读?借用一句农谚来劝猴子,劝得更有道理。

  (3)紧接着,乌鸦说:梨树要等五年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

  “你有这个耐心吗?”也是问句,你们听出什么意思了吗?咱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复述:小朋友,刚才我们听到乌鸦对小猴子说了三句话,第一句是讲猴子不该种梨树。第二句是用了农谚来劝,第三句说猴子是没有这个耐心的。

  (1)你能学着乌鸦的样子来劝劝猴子吗?点评:你劝得真好,你是在替猴子着急。

  (2)现在老师增加难度,你能看着这些短语提示来说吗?出示:

  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一只乌鸦“哇哇”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

  有句农谚, 。梨树要等 , ”

  先练练。

  点评:听出来了,你劝得多好啊。嗯,你多为猴子担心哪!

  (设计意图:学会复述,是二年级下册一重要练习点,复述也是学生内化学习内容一种方式。)

  【第三段】

  猴子听了,怎样想呢?出示句子。猴子一想:“对,五年太长,我可等不及。” 谁来读?

  ◎从它的想法里,你感觉这是只怎样的猴子?等不及。

  你从哪些词语里读出来?

  1、“太”,猴子觉着五年的时间太长了,真是心急。

  2、还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他说他等不及。

  这里也有句话,把可去掉了?咱们比较一下,指名两学生读。

  但是,有了这个“可”,我们更能感受到什么呢?让我们感受到猴子真是心急啊的,真的等不及,谁来读。

  3、于是,这只心急的猴子怎样?板书中去除“梨树”。

  (设计意图:通过把“可”去掉与不去掉,让两学生进行朗读比较,达到由读——悟这样的自我学习过程。)

  4、学习第四~七段。

  刚才我们听了小乌鸦劝猴子,他们也来劝了?出示图片。

  ◎请同学们默读第四到第七自然段,把喜鹊、杜鹃劝的话用“直线”画下来,把猴子想的话用曲线画下来。听明白了吗?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交流。

  【喜鹊和杜鹃】

  谁找到了,喜鹊是怎样劝的?出示。杜鹃呢?出示。

  ◎小朋友发现了吗?他俩劝的话和乌鸦劝的话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1、都是用了三句话来劝。标点泛红。

  2、第一句,都是连叫两声,都很急,是吧?还有哪里一样?就是树名不同。

  第二句,有相同的地方吗?都用了农谚来劝,理由都很充分。

  3、 我们再看这第三句话,指名3生读。问:你有这个耐心吗?刚才学的时候说是(没耐心),第二句呢(等不及)第三句是(很着急)意思一样吗(一样)

  你有这个耐心吗?

  你能等得及吗?

  你不着急吗?

  小结:三只鸟都肯定猴子是没耐心的,却用了问句的形式,反而会使意思更加肯定。

  男生第一句,女生第二句,齐读第三句。

  ◎下面,谁愿意来学着喜鹊和杜鹃的样子,来劝劝猴子呢?

  哪只喜鹊先来?

  哪只杜鹃也来劝劝猴子?

  【猴子】

  1、那猴子听了又怎样想呢?你找到了吗?

  分别出示句子。

  “对,五年太长,我可等不及。”

  “对,四年太长,我也等不及。”

  “对,三年也太长,我还是等不及。”

  2、猴子听了之后的想法,和乌鸦劝了之后的想法,有相同的吗?

  划线:对,都说“对”;太长,都嫌太长;等不及。每次都说等不及。

  3、这三句话,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五年、四年、三年:读出了什么?(时间越来越短),可猴子觉得短吗?。所以当梨树五年结果时,他一想————,四年结果时,他一想——,只有3年时,他又是一想:——。这时的耐心怎样?(尽管时间越来越短,却越来越急)帖板书:没耐心。

  看来确实如三只鸟所说的,猴子真的是没耐心的。指名3学生读。

  4、于是,他拔掉梨树改种杏树,又拔掉杏树改种桃树,接着是拔掉桃树,改种樱桃树。谁知,樱桃好吃树难栽。一连几年都没有栽活,最后……贴板书。什么树都也没种成。

  ◎总结全文:

  小朋友,这是为什么呀?是谁错了呀?(猴子)错在哪里?指名答。

  出示:猴子一想:“对,五年太长,我可等不及。” 猴子一想:“对,五年太长,我也等不及。” 猴子一想:“对,五年太长,我还是等不及。”一想泛红。问:猴子一想是什么意思?(随便想想,想了一想)。面对3只鸟的劝告,猴子只是一想就觉得对了,真是一只没主见的猴子。贴板书:没主见。

  相机板书:没主见。

  指名4学生分角色朗读4-7节。

  (设计意图: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了两个理念:一为先扶后放,适当点拨。课文二至七自然段意思相近,叙述形式相似。因此,在教学第二第三时,以扶为主,理解“梨五杏四”的意思以及反问句”“你有这个耐心吗?”在教学第四至第八自然段时,以扶到放,教师只作适当点拨。二为抓住重点,指导朗读。由于本课中出现了四种动物,且他们之间进行了较多的对话,紧扣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乌鸦、喜鹊、杜鹃的语言中体会他们对小猴是否有这个耐心所抱的怀疑态度,结合三种鸟儿边飞边叫的动漫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它们说话的语气。)

  三、指导书写

  出示9个生字,同学们观察一下,9个字的字形,最多的是什么结构?(左右结构)取出左右结构的字(7个)。左右结构的字中,有的是左窄右宽,有的是左右同宽,少部分是左宽右窄。这几个字属于哪一种?指名答。今天我们学其中的浇和耐。

  1、 指导观察“浇”

  浇字属于左窄右宽,写的时候,***要有弧度,点落位后,第二点要靠左一点。右边部分,一横稍稍往上扬,斜钩横跨横撇间,一撇短短从中过,一横短短里边藏。一撇撇到提下边,弯钩斜钩对对齐。范写。学生临摹,评好坏,修改。

  “耐”

  学生探讨方法。两竖*分稍短些,寸横对齐折勾横,竖钩起笔要顶高。

  2、交流识记方法。

  3、范写指导。

  4、临写,作业展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这是低年级段识字与写字的`目标任务。让低年级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让他们及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课堂教学就是一个最有效直接的途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鼓励学生主动识字。而综合本课的9个生字,合理地归类,也是让学生更快掌握生字的有效办法。)

  四、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爸爸妈 妈听。

  2、读故事《抬驴》。


《猴子上树》教学设计3篇(扩展8)

——语文《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语文《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1

  本课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

  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适合儿童诵读。教学中能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表演,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本课的教学要求是: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事要有耐心、要有主见,否则什么事也做不成的道理;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教学本文时,我指导学生先从看图入手,揭示课题,并就题设疑:猴子是怎样种果树的?结果怎么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课课文。要提示学生正音,比如说“樱”是后鼻音;“耐”的声母是n,不要读成lai。在学生基本读通、读顺课文后,再让学生回答前面的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当教学课文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了解猴子种果树的经过和结果,明白做事如果急于求成,没有主见,到头来什么事都办不成的道理。在学习课文的`第二至八自然段时,要根据课文三层意思内容相近和叙述形式相似的特点,先扶后放,渗透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认为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时候要以扶为主,提出问题: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乌鸦是怎么对猴子说的?猴子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让学生先读,再让他们思考,学生在读完后,都积极地进行思考,我发现他们个个都抢着回答问题,只是在回答的过程中,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的能力还比较差,但是其他学生能及时地给予理更正。本文中有三句农谚:“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对这三句农谚的理解学生基本上都能用自己的话来说,用自己的感觉去理解。

  教学时抓住动物的特点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懂得做事要有主见、有耐心。以导“说”、导“演”、导“读”、导“疑”的过程来让学生学习本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朗读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猴子急于吃果实,没有一点耐心的情态,同时注意读出三种鸟的语言个性。

  在学习过程中,对这篇课文的内容,孩子们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前提下,可以启发引导,展开讨论,对猴子的评价可以多元化。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明白一个道理,让学生以这个寓言故事来教育自己,使自己不会犯小猴子的错误。


《猴子上树》教学设计3篇(扩展9)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1

  十分感谢学校**给我们三个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为期一周的时间,培训虽短,但从中学到的知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而最可贵的是通过学习别人的思路模式,把最精华的方法以讲课的形式呈现给大家。

  在这次讲课磨课过程中,首先要感谢二年组的老师们积极地配合,才使得讲课顺利完成。然后最要感谢的就是敖姐,敖姐每天都要听我们三个讲三节课。讲完课还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评课。而且敖姐的工作很忙,但就在这繁重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一遍一遍的给我们修改,如此往复的坚持了5天,听了将近20节重复的课,可见敖姐内心被我们折磨的估计也快崩溃了。

  从导课,到课件的修改,再到亲身示范朗读,纠正评价性的语言以及最后对我们的鼓励这些细节问题,终于把我的课修改成形了,特别感动,再次谢谢敖姐,在这次磨课讲课中增强了自我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我认清了自身不足,就此我对《小猴子下山》这节课谈谈体会:

  《小猴子下山》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动作的词,其细微的区别,孩子们很难掌握。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和接受能力,通过以动作示词义,再适时提出质疑:“为什么桃子不能用扛呢?”“玉米不能用摘?”等问题。孩子们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比划出来的动作,对词义理解得透彻一些。

  评价语言过于*淡,好的评价语言应该是针对学生所做出的最有效的评价,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好”、“你真棒”。在评价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更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质量和语言规范,引导他们说好语文,用好语文。

  在课堂中不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上我太急于求成,忽视了大多数孩子的想法。在课堂上,我们觉得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表达他们的想法,给他们更多**思考的时间,而不是牵着他们走。

  总之,透过这次学习和讲课,我收获了知识、经验与感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都有了提高,明确了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结合培训所得,使自身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结合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踏踏实实地教学。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2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文章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并更多地拓展语用点。所以,我将本课时的目标设置为:

  1、会认“猴、结、掰、扛”等12个生字,会写“非、常”两个生字。

  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理解故事内容,能看着插图基本完整地说出故事框架。

  在备课的过程中,让我最纠结的莫过于对于识字环节。识字环节主要有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加随文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其中“掰、扛”随文)。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十分乐于表演。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试教的时候,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在本课中,我设置了以下环节:

  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习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去障碍游戏、边做动作边读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我把孩子*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中孩子的认字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活动,孩子们都乐于参与。3.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再说一说。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么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

  在评课的过程,在与同伴、导师交流过后,我发现自己在指导朗读方面还有所欠缺。在精读第一自然的教学中,“请你读出小猴子非常高兴的语气”,这个要求比较生硬,不能带动起孩子们的真实感受。除了指导朗读外,我认为我的识字环节也可以更加灵活一些,不需要集中识字,直接进入随文识字,孩子们更快地接触到课文,更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课堂效率更高。

  我们一定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积累,经历就是财富,经历就是收获。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2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一、由扶到放,培养自学能力

  课文前4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通过由指导到扶再到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第一自然段中重点教学“又()又()”的词语,通过朗读“又大又多的玉米”和“玉米又大又大”让学生体会词语的灵活运用。通过做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通过朗读,边演小猴子的动作、神态,体会小猴子高兴的心情。这样由细节到整体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为学生学**至四自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迁移运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本课的课文语言结构相似,这为语言训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点。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很重要。通过“小猴子走到(),他看见(),非常高兴,就()。”的句式反复让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说完整,从而为他们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做铺垫。在学习中,还不断总结、提醒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迁移运用,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三、续编故事,培养表达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年级小学生内心充满想像,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在教学结束的时候,抛出一个问题:“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故事。学生表现出异样的兴奋,小手举得高高的,都想把自己编的故事分享给大家。这样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又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评价语言过于*淡,缺乏针对性,教学机智缺乏。今后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3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

  一、内容上的理解

  为了学生能尽快理清思路,我利用看图猜地点的形式,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了解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几个地方。同时,进行量词的巩固训练。再让学生用上量词,串讲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第二步再让学生读课文,厘清每一个地方,小猴子都干了些什么。通过板书让学生知道,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先来到玉米地,掰玉米,扛玉米,来到桃树下,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来到西瓜地,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来到树林,扔西瓜,追兔子。

  二、用词精彩的解析

  文章用词也是呈现结构**式。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我主要学生采取动作演绎的方式和用图理解的方式进行,而后,请学生将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果然,学生在手舞足蹈中参与到了课堂。虽然学生的动作还是有点拘谨。本人认为,让孩子通过动作演绎的形式,能很快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参与面广,同时,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可谓一举多得。

  三、句子结构的训练

  文章每个自然段都是采用“走到……看见……就……”这也是课文故事结构的一个亮点,很适合学生学习运用,最终学生自己能编故事。因此,在课堂上,我故意加红这两个自然段的这些字。学生一眼就找出来了,难得的是说出这些词在表达上的重要作用。虽然学生表达得不是很清晰,但这种表达方法,学生已然能意会一些。在学生总结方法之后,我立即出示了“小猴子来到瓜地”的图片,让学生大胆运用这几个词编故事。学生能立即编出来,遗憾的是,学生编的故事和课文一模一样,而没有进行再创造,而本人也没有就这点立即加以引导。

  总而言之,这堂课我利用词、句的结构特点,千方百计地使学生能发现遣词造句的规律,做到能复述故事,编故事。不足的是,在教学形式上,依然缺乏创新,在教学之道上,未能关注到全体学生,在教学方法上,缺乏课堂智慧。须进一步提高才是!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4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七组课文中的一篇,本组课文包含《文具的家》、《一分钟》、《动物王国开大会》和《小猴子下山》,除对生字词的学习要求外,本组课文注重学生学**惯的培养,教会学生怎样爱护文具、珍惜时间等。

  《小猴子下山》又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孩子们已经在课内课外多次听过这个故事,因此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对故事内容进行梳理。在做《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时,我将重难点放在字词的学习和对小猴子形象的分析上。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我将读故事、理解故事放在生字学习前面。本班学生拼音基础较好,有自学生字的能力,大部分孩子阅读兴趣浓厚,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这样的安排也是可行的,学生在阅读中不会有太多的障碍。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读故事的任务交还给孩子们,让他们**地朗读,然后告诉我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小朋友很快帮我完成了路线图"摘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空手回家"。孩子们在完成这个任务时思路是清晰的,孩子们对这些事件发生的逻辑关系是理解的,这些事情的发展顺序, 明白不能颠倒顺序。这些事正是说明小猴子见一物,爱一物,喜新厌旧,做事不专一的证据。在孩子们的带领下,我灵机一动,给孩子们做了个小小的心理测试。

  假如黑板是一片很大很大的花海,有四个小朋友正在参加摘花比赛,规则是这样的:在这片花海里你可以边看边比较,选择你认为最漂亮的那一朵花,但是 每位小朋友只能摘一朵花,不能走回头路,你会选择在哪里摘?

  我在黑板上标记了五个位置,让孩子们选,他们兴趣很高,纷纷举手说:"我要在1号摘,我要在2号摘……"最多的还是5号。我告诉孩子们,每个地方所表示的意思:"选择1号的小朋友特别容易满足,他一开始就选好了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花,做决定非常果断,但是呢,有时候会比较冲动,片面;选择2、5、3号的小朋友呢做决定比较谨慎,会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比较以后再下决定,选择5号的小朋友呢有些强迫,因为那是正中间的位置;选择4号的小朋友呢,做决定非常的犹豫,有些追求完美,总是要到最后才能下定决心,但是这样的话你可能像小猴子一样什么也得不到,但是呢也有可能得到最好的,要懂得满足。当然,答案没有好坏,没有对错。"

  小测试后,我带领孩子们细读文本,主要抓住小猴子的动作理解其形象,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边说边做。从"掰、扛、扔、摘、捧、扔、摘、抱、扔、追"这些动作中,孩子们体会到这是一只"顽皮的"小猴子。在文本细读中我发现孩子们"扛"和"捧"的发音不准,及时进行指导,但我没有注重培养孩子们比较阅读的能力。比如"扔"和"放"可以作比较,这两个可以体现小猴子不同的形象,放下了是还会拿起来的,扔掉就是不要了,这样的比较应该更能帮助孩子们理解小猴子喜新厌旧的品质。

  在本课教学中最让我欣喜的是孩子们对小猴子形象的认识。我提的问题是:

  "小猴子下山是去干什么的?"

  答:"找吃的"。

  "那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为什么?"

  黄民懿最先举手说:"挑食。"

  我问:"你为什么觉得他挑食呢?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摇头。

  "那老师来帮你说说,你听我说的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

  点头。

  "小猴子最开始掰了一个玉米,可是看到它更喜欢的桃子,它就不要玉米了;后来,它又看到了更喜欢的西瓜,就不要桃子了,所以它有点儿挑食?"

  点头说:"是的。"

  第二个学生李兆康继续举手说:"它是一只贪玩的小猴子。"

  我有点儿奇怪,问:"为什么?"

  很流利的回答说:"小兔子不能吃,它去追小兔子就是为了好玩,所以是一只贪玩的小猴子。"思路多清晰,理由多充分!不禁要为他点赞。

  孩子们的思路慢慢打开了,举手的同学也越来越多。

  刘可焓说:"这是一只乱扔东西的小猴子。"

  黄梓怡说:"这是一只浪费粮食的小猴子。"

  黄浩宇说:"这是一只没有好习惯的小猴子。"

  我问:"没有什么好习惯呢?你能说的具体点儿吗?"

  思考。

  我引导说:"没有礼貌不是好习惯,做得不端正也不是好习惯,那你说的小猴子没有好习惯是哪一点呢?"

  再思考,说:"顽皮。"

  说了这么多,举手的小朋友渐渐少了,正当我准备总结时,李晟举手了。

  我请他说。

  他***说:"这是一只不爱护环境的小猴子。"

  说得多好!这又是一个令我惊喜的答案。乱扔东西,浪费粮食不就是不爱护环境吗?看来我们*时的环保教育还是做的不错的。虽然没有我心中"三心二意"这个标准答案,我依然很开心听孩子们畅所欲言,他们的好多想法都令我耳目一新,我想我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引导孩子们说出那所谓的标准答案,他们对小猴子形象的认识已经非常全面了,我也相信,他们一定知道做事要专心,三心二意不是个好习惯。教无定法,我想让孩子们有**、积极思考的能力比说出一个标准答案更重要。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5

  决定要上这课时,我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我希望教给学生什么知识,什么能力?

  经过再三思量,我决定以学生能复述故事为突破口,课堂上为学生搭桥铺路。

  一、内容上的理解

  为了学生能尽快厘清思路,我利用看图猜地点的形式,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了解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几个地方。同时,进行量词的巩固训练。再让学生用上量词,串讲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第二步再让学生读课文,厘清每一个地方,小猴子都干了些什么。通过板书让学生知道,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先来到玉米地,掰玉米,扛玉米,来到桃树下,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来到西瓜地,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来到树林,扔西瓜,追兔子。

  二、用词精彩的解析

  文章用词也是呈现结构**式。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我主要学生采取动作演绎的方式和用图理解的方式进行,而后,请学生将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

  三、句子结构的训练

  文章每个自然段都是采用“走到……看见……就……”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6

  一、巧用示范,体会积累好词

  采用“又( )又( )”的词语教学,利用卡片进行情境引导,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最后以进行扩展训练进行收尾。

  首先告诉学生小猴子在下山途中遇到了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这些好东西都用了很多好的词语来描写,出示“又大又多”,给学生一个示范,然后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其他的好词。然后学生开始以小猴子的心态去细读课文,找到这些好词,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接着让学生交流找到的卡片,学生说教师贴,并进行朗读指导,这样的学习让学生们的积极性甚高,最后在同学们积极的学习态度下进行了拓展训练,并抄写“又( )又( )”的词语在课本相应的插图上 ,以此来结束“又( )又( )”的词语教学。

  二、遵循规律,归类识字更高效

  学习动词的使用,让学生们能够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词语的正确使用。这是这堂课的教学难点所在。在课堂上是这样进行处理的

  师:为什么要用“扛”

  生:(因为玉米很大很重)原来是这样啊!

  师:孩子们,能得到这么大的玉米,小猴子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高兴。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师:小猴子看见玉米,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小朋友,像掰和扛这样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啊课文里还有很多呢!找到了用笔圈一圈。

  师:唉呀,小朋友说得那么快,我都不知道把动词贴在哪里了,看看吧,这些动作的位置我贴得对吗?

  师:摘可以和桃子搭配,可以和西瓜搭配吗?和玉米呢?怎样的东西要扛着走?

  生:桃子小拿来抱会掉了,应该用捧;西瓜大用来抱。

  师:“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师:小猴子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个“扔”写在中间。

  在教学中,我抓住文本特点,从表示动作的字词入手,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动作的词,将动词卡片随意地贴在黑板上。经过整理,孩子们知道了“捧、抱、扔、摘”是左右结构、都是提手旁,捧、扔、抱、摘跟手的动作有关。”学到这里,孩子们圈了生字,观察了生字的特点,他们从字形上熟悉了“捧、抱、扔、摘”。这时,我又让孩子们分别做做这几个动作,从字义上进一步巩固理解这几个字的意思。在热烈的气氛中,孩子们开开心心地学着、做着,这样归类识字既有规律可循又生动有趣,孩子们比较喜欢。

  三、注重运用,回归文本更扎实。

  在字词教学上不但要善于发现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从识记到运用的落实。在通过不同途径理解了动词的意思后,我让学生把动词卡片放到相应的图片旁。此时,学生思维火花闪现,我又恰如其分地小结有些动词可放在共同的地方(如“摘”可以用以“摘桃子”,也可以用以“摘西瓜”)。

  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7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一、由扶到放,培养自学能力课文前4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通过由指导到扶再到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第一自然段中重点教学“又()又()”的词语,通过朗读“又大又多的玉米”和“玉米又大又大”让学生体会词语的灵活运用。通过做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通过朗读,边演小猴子的动作、神态,体会小猴子高兴的心情。这样由细节到整体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为学生学**至四自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迁移运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本课的课文语言结构相似,这为语言训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点。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很重要。通过“小猴子走到(),他看见(),非常高兴,就()。”的句式反复让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说完整,从而为他们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做铺垫。在学习中,还不断总结、提醒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迁移运用,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三、续编故事,培养表达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年级小学生内心充满想像,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在教学结束的时候,抛出一个问题:“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故事。学生表现出异样的兴奋,小手举得高高的,都想把自己编的故事分享给大家。这样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又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评价语言过于*淡,缺乏针对性,教学机智缺乏。今后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

  四、我在讲此次课程时有些紧张,前面部份讲得过快,认为他们预习过了就没带学生读,应该多读效果可以更好。其次是后面当堂检测续写的时候,应该提前给学生打印一张框架单,让他们按照一定的格式去发挥,不至于无话可写。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8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朗读,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利用范读及例句比较等方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范写、临摹写“块、常”等7个生字。

  2、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读懂前四个自然段中相同相异的'部分,利用表格,提取整合导致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主要信息,进行简单推断,并通过此过程理解“掰、扛”等动词的意思。

  3、仿照课文形式,说说小猴子如果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并适当运用所学动词。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语境中识字写字。

  三、教学难点:

  从反复的结构中,能推断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1、爬杆上树是高手,爱吃香蕉和桃子,家里没有山上有。

  (1)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2)舌前舌后音要读标准,认识猴子的猴,侯爵的候,时候的候。反犬旁还有哪些字?猪·狗·猫等,和动物有关。

  (二)朗读课文,识字。

  (1)范读课文,请认真听准每个音。

  (2)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生字。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

  (3)出示字卡,粘贴到白板上。

  ①带拼音读三遍。

  ②去掉拼音读三遍。

  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课中的,读knɡ,猜一猜,第二句中的“空”是什么读音?

  ①玉米结(jiē)得又大又多。

  ②小猴子下山来,最后的结(jié)果是空手而归。

  这两句话中的“结”读音不同,想想课文中的“结”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这样的句子吗?

  (4)仔细看课后第3题的插图,先读准字音,再做一做动作。

  (5)认读其他生字,组词巩固。男女生读词,开火车读词。

  (三)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桌带动作朗读课文,了解动词意思,体会小猴子的情感变化。

  2、图文结合,朗读汇报,再结合课后第3题的插图,说说这些动作都与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关,哪个动作是这几次中都有的。

  3、结合课文最后一幅插图,比较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

  (四)情境创设,信息整合,简单推断。

  小猴子知错就改,以后会怎么样呢?

  (五)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对称。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情境延伸: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会做什么,想些什么?画一画,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几个刚刚学过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教后反思。

  1、通过朗读,识字释词示意。

  学习朗读是通过朗读可以识字学词,可以理解内容,也可以学习语用。所以,本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朗读的学习来完成。学生初读,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范读,不但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及反复的结构。通过朗读理解内容,体会结构特点。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程度。加上表情和动作,使学生自主完成对人物心情的体会、对动词意思的理解。正是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多次感受相似的做法和相似的心情。也正是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生字多次“复现”,建立了音、形、义三者的联系。多音字的学习,在语境中据意辨音,使得朗读的学习和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有机结合。

  2、调整视角,使推断有迹可循。

  呼应单元语文要素,本课要整合信息,作简单推断。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的结果已然明确的前提下,推断就要由果溯因。所以,将课后第2题调整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会想到些什么?

  3、借助插图,情境延伸,思维和语言相互促进。

  语言的学习、思维的发展都要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而且要注意学用结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说图的能力,课文的每幅插图又情趣盎然,因此课始就让学生看图按“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怎么样”的句式,大体说一说图的内容;结合单元课文,试着再运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结果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表格中重点词语、动作词语的选择填空;情境延伸出小猴子第二天又下山了,他会怎样做,怎样想。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使学练结合,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和提升。

  因为本课要承担“信息整合,简单推断”训练,所以,在朗读课文、内容理解上,教师引导得相对较多。实际教学时,面对不同的学情,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减少教的成分,增加学的分量,使教学更有效。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9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符合儿童年龄及心理特点。通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孩子们能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能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积累过的词语对简单的段式进行仿说仿写练习。鉴于孩子的学情特点,我将字词训练、词语运用、仿说仿写做为读文基础上的重点目标。

  在初读课文环节中,我结合本班孩子实际,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习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捉迷藏游戏、给字分组、做动作猜字举卡片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六个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2.读准多音字,读通长句子。我把孩子*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读好长句子的训练中孩子的认字读句能力有所提升。

  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使孩子乐于参与。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孩子们通过读一读、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学习生字。在细读环节中,我充分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

  1.在二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以给句式填空的方式训练孩子的表达、总结能力。通过同桌互动,每个孩子都进行了语言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抓住文章中准确的动词,进行动词和名词的搭配练习。通过举例子,学习动词的使用,感受用词的准确。并将动词的运用迁移到日常中常见的事物上,培养孩子词语运用能力。本环节是刚才学习生字的一个有效的延伸。

  3.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中,感受到课文中运用不同的词语写出事物的可爱。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样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课堂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找出把事物写可爱的词语,并通过反复的读,体会用词,练习有感情朗读。4.我从小猴子的三次“扔”入手,引导孩子总结小猴子三心二意的特点,并在孩子劝说小猴子的过程中,明白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只有坚持才能成功的道理。孩子在劝说的过程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仿写,又将本节课的字词句训练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分析句式后,我要求孩子能用上本节课积累的量词、表示可爱的词和动词,进行段式的仿写练习。为了降低难度,我以填空的方式呈现,又给孩子图片,为孩子提供仿写的环境。由于日常我重视对孩子读写结合的训练,孩子们能根据句式进行仿写,用上积累的词语。孩子结合以往的知识经验和课堂中的收获,写出小猴子来到草莓地、苹果树、小河边、松树林、樱桃树下等不同的地方,大部分同学能用上积累过的词语。总之,本节课教师能够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的特点扎实地进行字词句的各项训练,在训练中关注孩子的语言发展,符合孩子认知水*与发展的需要。也能通过课件,生动有趣的辅助教学,激发孩子兴趣。在孩子读的环节中,形式的多样性还应该凸显,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读中,做到每次训练后都应以读收尾,以读促讲,让孩子通过反复的有梯度的读书,巩固词句训练的效果,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从文本中来,回文本中去,在文本的解读中学习、积累、运用。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10

  通过几天紧张的准备,我终于讲完了小猴子下山一课.

  可是自我感觉很糟糕,甚至比试讲的时候还要糟.我总结原因如下:

  1、第一次讲优质课很紧张,虽然只有几个老师听课,可是还是紧张到忘记写题目。

  2、准备不充分。有很多的环节需要再三斟酌,再三思量,需要找到多种方式来呈现,甚至需要实验很多次来验证哪个效果更好,可惜没有太多的时间。

  3、教材把握不是很到位。由于这片课文是课外阅读课文,可参考的教案和资料比较少,在加上自己的经验较浅薄,思考的深度不够,所以课堂的深度挖的也不是很够。

  3、课堂教学环节过度、语言的衔接不成熟,很象常态课而不象优质课。语言的锤炼、环节的衔接还需要更加的磨练。总体感觉比较粗糙。

  4、朗读指导不到位,没有找到多种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热情,调动孩子阅读朗读积极性上我还要多下工夫。

  总之通过准备这节课我学到了很多,在师傅的帮助下算是完成了虽然自己完成的不是很出色,我的课堂还要多锤炼,我的思考还要更深入,我的教学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11

  《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课文,共有无幅画,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后来有看见了桃子、西瓜、兔子,见一个,就扔下这个去抓另一个,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如果三心二意,就将会一事无成了。

  本课的生字很有特点,大部分都是动作,在教学时,我把课文和生字结合在一起教学。重点在抱、扛、扔、捧、追等字上。

  片段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追兔子

  理解动词的特点:

  (1)质疑不会读的字。

  (2)谁能用上动作,来读一读

  (3)指生演一演“掰”的动作。

  (4)师生合作边演边读。

  (5)练习:看老师做动作,你们来说动作,看谁厉害。

  这些动作可以换过来说吗?为什么?说说理由。

  通过音、形、义等方式的学习和朗读,孩子们基本可以理解生字的意思,最后问动作是否可以换过来,让他们把这几个生字理清楚,认明白。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在游戏中做一做、读一读学习生字。

  在细读课文的环节,我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的训练。如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多”这一词语。“又大又多”从图上看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在教学中我问孩子: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非常高兴”就是(生:特别高兴)你们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中,感受事物的可爱。同样的,又大又红说明桃子长得好,又大又圆说明西瓜长得非常好。在理解了这几个词语后,我又问:小猴子把曾经喜欢的桃子、西瓜都扔掉了,这说明了什么呢?其实小猴子的心里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看见一个就喜欢一个,而原来的那个就直接被扔掉了。

  本节课,我依托文本,结合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关注语言的发展,让学生能在有趣的课堂中学以致用。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12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识字,这样一篇课文,孩子们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读下来吗?如果我这节课只完成识字、读通课文这个目标行吗?左思右想,又加上初步感受小猴子见新扔旧是不好的,做什么事都要专一的道理。

  对于生字的认读,主要有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走到过道上表演了。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课文以后,我直接出示了小猴子空手回家的图片,以问题引入对课文的学习:“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呢?”在小猴子扔玉米摘桃子这一段,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小猴子,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猴子,你为什么要把玉米扔掉呢?”有的孩子就说:“小猴子本来就喜欢吃桃子,不爱吃玉米,”我顺势又问:“既然小猴子爱吃桃子,那么小猴子最后把桃子带回家了吗?”其实,小猴子扔掉手中的东西,不是因为爱吃不爱吃,而是因为见一样喜欢一样。可惜的是,自己历练不够,没能引领孩子深入到文本中去。小猴子懊恼地空着手回家,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呢?从课堂孩子们的表现来看,我设计的这个问题有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改成我的陈述,“小猴子空着手回到家,把事情的经过向妈妈说了,猴妈妈对小猴说:‘孩子,你见一样扔一样,怎么能把东西带回来呢?做什么事都要专一,只有这样你才不会空手回家。’小猴子听了妈**话,说明天自己再一次下山。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呢?”孩子们口头续编故事,也许会更好一些。

  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积累,经历就是财富,经历就是收获。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13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直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像小猴子那样,要一心一意才行。

  本节课我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教学时为了将学生引入情境,把握顺紧紧抓住本文关键词,随文识字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如,围绕故事情节按顺序贴图片;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又~”式的词语,同时又出现很多图片让学生练习说一说“又~又~”的短语;围绕小猴子所做,通过做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体会动词妙用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将随文识字与积累语言巧妙结合,有效地提高语文由扶到放,培养自学能力教学的实效性。课文前4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然后出示一张课文内容的表格,要求学生合作学习,老师执笔完成相关内容,通过由指导到扶再到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评价语言过于*淡,对学生的评价与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缺乏针对性;设计表格的这一环节在课堂生成上对于本班学生来说稍有难度,说明课前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到位。学生在进行说话训练时,没有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这也暴露了我教学中的一个问题。

  今后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14

  注重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在一篇课文中,我们要设计有效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多**的演示,形象直观的展示了“苹果、蛋糕、人物”等的图片,用以呈现“又()又()”的短语,学生通过看到图片就能想到“又大又红”、“又香又甜”、“又高又帅”这种形式的词语

  2-做动作来感知生字“摘、扔、捧、抱、拍”的音、形、义,这样在做动作中认识生字,也就是在生活中认识生字,算是一种有效的实习方法,同样在想象中、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板书培养学生的思维。将课文内容以猴子下山形式,配上每一次下山的地点和对应的重点词语成现在学生面前,整个内容整体呈现出来,利用这样的板书,培养学生练习复述课文的能力,也就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开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