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减法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不仅知道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还知道减法简便计算其数学模型。
成功之处:
1.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搭建学生学习的脚手架。通过口算和运算定律的复习,使学生对于新知的学习,不感觉困难,而是通过推想,得出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两个数的积。
2.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掌握两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例题的教学采用了**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知道每种方法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
不足之处:
1.小组合作学习设计的比重不够,小组成员在学习中的交流、讨论做的不多。
2.在拓展“一个数除以一个两位数,可改成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时对学生的引导不够详细。没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3.部分学生对于特殊数的简便计算还存在计算错误。
再教设计:
1.注重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掌握好讲与练的时间,做到习题精而少,有针对性。
2.注重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鼓励性评价语言应真实、准确、精彩。
3.注重对习题的变换练习,全面而缜密的设计练习题,形式应多样化。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2
一、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数学的认识规律。
让学生在认识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教学时,学生对于“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较难理解。但是,由于我给学生建立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分小木棒的活动,感悟出分的两种方法,然后再探索分小木棒,让学生计算、讨论,得出简便计算方法。
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
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从动手分小木棒,自主探索分小木棒,经过小组合作交流得出两种方法计算12÷3÷2,和12÷(3×2),列出的算式不相同,我及时把握这个契机,对第1、2种方法进行重点讲解,并进行比较,得出简便计算方法。其实,这两种方法,体现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从各个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出现两种算法后,我让学生把分步式列成综合算式,从而建立起这堂课的数学模型:12÷3÷2=12÷(3×2)=2为后面的变式,灵活、合理地进行除法的简便运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敢于摆脱教材的束缚。
当我**,用哪些方法比较简便,学生出现争论的情况时,我出示例3题让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做数学,体会到到底哪些方法比较简便。这个念头当时我被教材所束缚了,不敢打破导学设计,而是按原来的导学设计,出示测评训练题。这样就失去了一次让学生评判的机会,如果当时把后面简便计算的练习题提上来,通过计算,孰优孰劣,一感便知。
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们要敢于摆脱教材的束缚,根据学生出现的情况,适时地调整导学案,更好地为课堂导学服务。让学生学得快,学得懂。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3
本节课学习的是除法的验算,除法的验算是在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不仅要让学生经历除法验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而且通过情景的创设及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意识和习惯。
对于学生的验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我在以往的教学中采用的是“要求”或“命令”式的被动方式,学生往往产生不了验算的心理需要,体验不到验算所带来的意义,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进一步让学生体验验算的意义和功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然而然的学会验算,体会验算的实际意义,真正理解并掌握除法的验算。
由于除法计算的结果可能有余数,也可能没有余数,所以除法的验算相应地也有两种情况。本课教材分两段:第一段教学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第二段教学有余数除法的验算。而由于叔叔的除法的验算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除法验算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看情境图,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用100元买7元的笔记本可以买多少本?买5元的笔记本可以买多少本?”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列算式解决。学生算出得数后,我接着以:“你怎样才能知道你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验证?”的话题引起学生探究验算方法的欲望。验算的方法,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但学生都能很快地想到用商乘除数这一方法进行验算,因为学生对乘除法的关系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将新旧知识相联系。但是对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验算呢?对学生来书有点困难,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索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完成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汇报、质疑,明白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出现了多种验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个别学生能进行口头检验,但用竖式进行验算很不够理解,对验算的意义和方法还不明确,总忘了加上余数,虽然商乘除数的结果非常明显与被除数不一致,但他们也认为自己进行了验算,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任务的进行除法的验算。我让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过程中明确: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数相乘还要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4
《乘法和除法的简便运算》一课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节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学完乘法运算定律后进行合理运用、学会选择合理方法的知识。主要是结合生活实际以及用好乘法运算定律的几何模型,丰富知识表象。
教学时,我采用如下步骤进行教学:一、 温故互查:进行口算训练和乘法运算定律的五分钟复习。二、设问导读:让学生自学课本29页内容**尝试列算式,针对学生的列式进行比较那种更简便。三、自学检测:练习导学案自学检测1、2题,同桌互相检查。四、巩固练习:学习导学案练习内容,小组合作交流。五、拓展延伸:结合生活实际,用好乘法分配律的几何模型。
这节课有几点值得反思:
1、整节课学生们都是养之有素,不论是上课时向听课老师问好,还是上课对自己评价的同学说“谢谢”,孩子们都是落落大方,有礼貌,讲文明的好孩子。
2、课上同学们都能全身心地融入课堂,积极发言,参与度高。
3、最后的拓展延伸没有给学生更多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加以改进。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5
今天的教学很顺利,书本上安排的题目的量的确不多。所以我把时间花到让学生表达上去了,哈,有充分的时间,上下来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我要说: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学生也很舒服。
一、
首先,在出示了例题1之后,学生列式进行解答。
900÷50=
我下面巡视的时候发现,在复习了商不变的规律之后,有学生还是采用了老方法来做,没有简便。我就让他上黑板板书,然后和简便的算法进行比较。得出:这样计算是可以的,不过就是比较麻烦。而且,你的算法也正好给了我们检验简便计算是否正确的一种方式。学生听着,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二、争论
到例题二900÷40时,我还是让学生自己完成,果然,上黑板的同学在横式上把余数写成了2.正打算着重强调呢,学生们倒也眼尖,一看见了就马上举手发言,说:余数应该是20,又有学生说:余数就是2.班中的意见马上分成了两派。我让认为余数是20的学生说说理由。说得很好。
方佳凯:余数是20,因为2在十位上,表示的是2个十。
袁林丽:余数是20.我用了简便计算后,用原来的竖式进行了验算,得出余数是20.
杨谨侨:余数是20,我也是验算的。不过我是用乘法进行验算的。
第一题例题的渗透还是可以的,最起码到这儿为止,许多学生就开始自觉运用验算了。到此,我就顺势把验算的过程讲了,通过验算得出余数是20.
现在,我发现,我们班学生在课上有话是敢讲的,有不同的意见是敢说的,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和他人进行争论。甚至有时当我一不注意出现口误的时候,他们也会当堂进行纠正。
所以,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6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减法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不仅知道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还知道减法其数学模型。
成功之处:
1.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搭建学生学习的脚手架。通过减法性质的复习,建构减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于新知的学习,不感觉困难,而是通过推想,得出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两个数的积。
2.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掌握两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例题的教学采用了**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知道每种方法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
不足之处:
1.练习中注重了基本形式的练习:4800÷25÷45100÷3÷17,忽视了变式练习,导致错误率高的问题。
2.部分学生对于特殊数的简便计算还存在计算错误。
再教设计:
1.注重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掌握好练习的时间和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做到习题精而少,有针对性。
2.注重对习题的变换练习,全面而缜密的设计练习题。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扩展阅读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扩展1)
——《乘除法运算中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3篇
《乘除法运算中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合具体情境的学习,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教学难点: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学了运算定律,请你回忆一下我们学了哪些运算定律,你能用字母把他们表示出来吗?(学生回忆)通过这些运算定律的应用,我们知道可以使我们的计算简便。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除法运算中的简便方法》(板书课题)
首先,了解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
2、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有关乘除计算的实际问题。
老师希望这节课中,每个同学都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回答老师的问题,期待你们精彩的课堂表现,能做到吗?(能)
二、**导学
任务呈现
同学们,为了加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王老师要为学校添置一批体育器材,我们一起去看看他在购买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看看我们能不能帮助他解决他的问题?
(出示主题情景图)提出学习第一个问题的要求:
学习要求:先**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
1、从题中可以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和问题?
2、根据题意,怎样列式?
3、说说有几种计算方法。
4、说出每种计算方法的依据。
(学生小组活动,展示交流,时间大概10分钟)
刚才我们帮王老师解决了了羽毛球的问题,那还有羽毛球拍的问题呢?(出示第二个问题)
请你认真读题,试着在练习本上做一做,做完之后,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思路。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三、检测导结
学习任务结束了,老师想考验一下你的学习情况,请完成下列检测题:
1.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35×5×202000÷125÷8
2.李大爷家有一块菜地(如右图)这块菜地的面积有多少*方米?
结果反馈:集体订正答案
反思总结: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收获了什么?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扩展2)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3篇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1
今天的教学很顺利,书本上安排的题目的量的确不多。所以我把时间花到让学生表达上去了,哈,有充分的时间,上下来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我要说: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学生也很舒服。
一、
首先,在出示了例题1之后,学生列式进行解答。
900÷50=
我下面巡视的时候发现,在复习了商不变的规律之后,有学生还是采用了老方法来做,没有简便。我就让他上黑板板书,然后和简便的算法进行比较。得出:这样计算是可以的',不过就是比较麻烦。而且,你的算法也正好给了我们检验简便计算是否正确的一种方式。学生听着,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二、争论
到例题二900÷40时,我还是让学生自己完成,果然,上黑板的同学在横式上把余数写成了2.正打算着重强调呢,学生们倒也眼尖,一看见了就马上举手发言,说:余数应该是20,又有学生说:余数就是2.班中的意见马上分成了两派。我让认为余数是20的学生说说理由。说得很好。
方佳凯:余数是20,因为2在十位上,表示的是2个十。
袁林丽:余数是20.我用了简便计算后,用原来的竖式进行了验算,得出余数是20.
杨谨侨:余数是20,我也是验算的。不过我是用乘法进行验算的。
第一题例题的渗透还是可以的,最起码到这儿为止,许多学生就开始自觉运用验算了。到此,我就顺势把验算的过程讲了,通过验算得出余数是20.
现在,我发现,我们班学生在课上有话是敢讲的,有不同的意见是敢说的,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和他人进行争论。甚至有时当我一不注意出现口误的时候,他们也会当堂进行纠正。
所以,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扩展3)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1
一、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数学的认识规律。
让学生在认识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教学时,学生对于“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较难理解。但是,由于我给学生建立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分小木棒的活动,感悟出分的两种方法,然后再探索分小木棒,让学生计算、讨论,得出简便计算方法。
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
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从动手分小木棒,自主探索分小木棒,经过小组合作交流得出两种方法计算12÷3÷2,和12÷(3×2),列出的算式不相同,我及时把握这个契机,对第1、2种方法进行重点讲解,并进行比较,得出简便计算方法。其实,这两种方法,体现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从各个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出现两种算法后,我让学生把分步式列成综合算式,从而建立起这堂课的数学模型:12÷3÷2=12÷(3×2)=2为后面的变式,灵活、合理地进行除法的简便运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敢于摆脱教材的束缚。
当我**,用哪些方法比较简便,学生出现争论的情况时,我出示例3题让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做数学,体会到到底哪些方法比较简便。这个念头当时我被教材所束缚了,不敢打破导学设计,而是按原来的导学设计,出示测评训练题。这样就失去了一次让学生评判的机会,如果当时把后面简便计算的练习题提上来,通过计算,孰优孰劣,一感便知。
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们要敢于摆脱教材的束缚,根据学生出现的情况,适时地调整导学案,更好地为课堂导学服务。让学生学得快,学得懂。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减法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不仅知道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还知道减法其数学模型。
成功之处:
1.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搭建学生学习的脚手架。通过减法性质的复习,建构减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于新知的学习,不感觉困难,而是通过推想,得出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两个数的积。
2.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掌握两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例题的教学采用了**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知道每种方法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
不足之处:
1.练习中注重了基本形式的练习:4800÷25÷45100÷3÷17,忽视了变式练习,导致错误率高的问题。
2.部分学生对于特殊数的简便计算还存在计算错误。
再教设计:
1.注重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掌握好练习的时间和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做到习题精而少,有针对性。
2.注重对习题的变换练习,全面而缜密的设计练习题。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减法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不仅知道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还知道减法简便计算其数学模型。
成功之处:
1.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搭建学生学习的脚手架。通过口算和运算定律的复习,使学生对于新知的学习,不感觉困难,而是通过推想,得出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两个数的积。
2.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掌握两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例题的教学采用了**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知道每种方法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
不足之处:
1.小组合作学习设计的比重不够,小组成员在学习中的交流、讨论做的不多。
2.在拓展“一个数除以一个两位数,可改成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时对学生的引导不够详细。没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3.部分学生对于特殊数的简便计算还存在计算错误。
再教设计:
1.注重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掌握好讲与练的时间,做到习题精而少,有针对性。
2.注重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鼓励性评价语言应真实、准确、精彩。
3.注重对习题的变换练习,全面而缜密的设计练习题,形式应多样化。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4
本节课学习的是除法的验算,除法的验算是在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不仅要让学生经历除法验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而且通过情景的创设及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意识和习惯。
对于学生的验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我在以往的教学中采用的是“要求”或“命令”式的被动方式,学生往往产生不了验算的心理需要,体验不到验算所带来的意义,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进一步让学生体验验算的意义和功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然而然的学会验算,体会验算的实际意义,真正理解并掌握除法的验算。
由于除法计算的结果可能有余数,也可能没有余数,所以除法的验算相应地也有两种情况。本课教材分两段:第一段教学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第二段教学有余数除法的验算。而由于叔叔的除法的验算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除法验算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看情境图,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用100元买7元的笔记本可以买多少本?买5元的笔记本可以买多少本?”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列算式解决。学生算出得数后,我接着以:“你怎样才能知道你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验证?”的话题引起学生探究验算方法的欲望。验算的方法,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但学生都能很快地想到用商乘除数这一方法进行验算,因为学生对乘除法的关系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将新旧知识相联系。但是对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验算呢?对学生来书有点困难,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索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完成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汇报、质疑,明白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出现了多种验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个别学生能进行口头检验,但用竖式进行验算很不够理解,对验算的意义和方法还不明确,总忘了加上余数,虽然商乘除数的结果非常明显与被除数不一致,但他们也认为自己进行了验算,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任务的进行除法的验算。我让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过程中明确: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数相乘还要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5
《乘法和除法的简便运算》一课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节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学完乘法运算定律后进行合理运用、学会选择合理方法的知识。主要是结合生活实际以及用好乘法运算定律的几何模型,丰富知识表象。
教学时,我采用如下步骤进行教学:一、 温故互查:进行口算训练和乘法运算定律的五分钟复习。二、设问导读:让学生自学课本29页内容**尝试列算式,针对学生的列式进行比较那种更简便。三、自学检测:练习导学案自学检测1、2题,同桌互相检查。四、巩固练习:学习导学案练习内容,小组合作交流。五、拓展延伸:结合生活实际,用好乘法分配律的几何模型。
这节课有几点值得反思:
1、整节课学生们都是养之有素,不论是上课时向听课老师问好,还是上课对自己评价的同学说“谢谢”,孩子们都是落落大方,有礼貌,讲文明的好孩子。
2、课上同学们都能全身心地融入课堂,积极发言,参与度高。
3、最后的拓展延伸没有给学生更多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加以改进。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6
今天的教学很顺利,书本上安排的题目的量的确不多。所以我把时间花到让学生表达上去了,哈,有充分的时间,上下来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我要说: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学生也很舒服。
一、
首先,在出示了例题1之后,学生列式进行解答。
900÷50=
我下面巡视的时候发现,在复习了商不变的规律之后,有学生还是采用了老方法来做,没有简便。我就让他上黑板板书,然后和简便的算法进行比较。得出:这样计算是可以的,不过就是比较麻烦。而且,你的算法也正好给了我们检验简便计算是否正确的一种方式。学生听着,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二、争论
到例题二900÷40时,我还是让学生自己完成,果然,上黑板的同学在横式上把余数写成了2.正打算着重强调呢,学生们倒也眼尖,一看见了就马上举手发言,说:余数应该是20,又有学生说:余数就是2.班中的意见马上分成了两派。我让认为余数是20的学生说说理由。说得很好。
方佳凯:余数是20,因为2在十位上,表示的是2个十。
袁林丽:余数是20.我用了简便计算后,用原来的竖式进行了验算,得出余数是20.
杨谨侨:余数是20,我也是验算的。不过我是用乘法进行验算的。
第一题例题的渗透还是可以的,最起码到这儿为止,许多学生就开始自觉运用验算了。到此,我就顺势把验算的过程讲了,通过验算得出余数是20.
现在,我发现,我们班学生在课上有话是敢讲的,有不同的意见是敢说的,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和他人进行争论。甚至有时当我一不注意出现口误的时候,他们也会当堂进行纠正。
所以,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扩展4)
——除法教学反思
除法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除法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除法教学反思1
在教学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师生共同发现并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步骤与整数除法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解决小数点的位置问题。为了说明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计算中在除过被除数的整数部分后还有余数,要着重说明把它化成用较小的计数单位表示的数,并与被除数中原有的同单位的数合并在一起,再继续除。例如,除到个位余3,把3化成30个十分之一,并与被除数中原来十分位上的*在一起,是36个十分之一。除的时候,仍然是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由于要除的数是用小数计数单位十分之一、百分之一……表示的数,以后的商也应该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因此,要在商的个位数字的右面点上小数点来表示。从而说明了商里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以往过去的计算教学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方法进行教学。但这种教学方法十分的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好。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打破常规,在教学中大胆采用尝试教学法,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教学方法之前为了给学生探索创造条件,探讨后,学生进行汇报。对于正确的方法给予肯定,而错误的方法给予鼓励。并且为找寻正确的思路,引导学生分别用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转化为整数除法的两种思路进行解题。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问题的转化能力,这也是本节课设计中的一个难点。让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数学的综合能力。
除法教学反思2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具体物体的*均分,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了解余数的含义,知道余数一定
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学习的起点是重新从等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还是可以根据除法的算式老研究计算中出现的新问题,但是经历了这一次活动,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其实我们的对象已经不是除法的事实,而是除法的本身,研究除法计算中的另一种情况。因为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以前,已经认识了除法,知道要把一个数等分,可以用除法计算。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分完,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的实践之前,是不会知道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只是在建构了除法后,在进行计算时,需要我们研究会出现的两种情况。因此,在学习有余数除法时,正是在学生已经知道除法的含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不必再次去研究“14颗草莓*均分给4人,你会分吗?”而是应该直接出示“14颗草莓*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几颗?”用什么方法计算,紧接着让学生感受到计算中出现的困难。
一、本节课的成功所在:
1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者。让学生**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我觉得要及时总结经验;失败了我们也要认真总结、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以便于弥补不足。在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时,当学生分析出商乘除数是已经分的,剩下的没分写下来叫余数这一环工节时,教师应该做适当的点拨,让学生理解到位。
除法教学反思3
《有余数除法》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具体物体的*均分,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了解余数的含义,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和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学习的起点是重新从等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且根据除法的算式去研究计算中出现的新问题。我首先是操作活动。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分小棒的活动来让学生感受“余数”
(1)让学生分一分小棒。15根小棒,每人3根,可以分给几个人。
(2)小组合作将23根小棒每人分5根,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有了“分剩下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揭示课题。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使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剩下的就是余数”。**学生通过操作、填表、观察、分类、交流等活动,发现*均分东西时,不是都能正好全部分完的,经常可能还剩下一些不够继续分,从而初步形成“剩余”的表象。接着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知道剩余的3根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出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结合横式和操作活动,在重点“理**法竖式意义的”基础上,观察并逐步认识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试一试”,在整除竖式的基础上,动笔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让学生能主动运用知识的迁移。在从中比较两种竖式的异同,从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这样层层递进,不断强化了学生感观表象,更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最后在互相交流分析中思考和归纳,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
除法教学反思4
1、第一课时教授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第二课时在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基础上进行多个有理数相乘的运算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注意强调:先定符号,后定值。
3、第三四课时;继续熟练有理数的乘法计算,并在此基础上教授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4、第五课时作业讲评
5、第六七课时教授有理数的除法计算。
学生对于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掌握得比较快,但是在进行多个有理数运算,特别是涉及到小数,分数计算时则计算速度明显放慢,在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时也不容易观察出题目的特点,作业错误率高,因此讲评作业也花去不少时间。
随着知识的增多与深入,再加上没有良好的复**惯与强烈的求知欲望,C组生总是在没有完全消化好前一部分知识的时候又得往前赶。这使得知识很难巩固。
除法教学反思5
这节课是这个单元的难点之一,学习计算,是一个枯燥过程,已经学会的孩子一通百通,觉得老师反复的讲解很乏味;计算有困难的孩子,似懂非懂,跟着大伙一起做会做,单独完成,总是差那么一点。为了让所有的孩子都提起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措施:
1、课的开始,我就以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猪八戒分西瓜》引入,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充分理解了0除以3为什么得0。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被除数为0的除法题,观察得出,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在此前的笔算学习中孩子对笔算除法的格式、方法都很熟悉,所以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采用交流、讨论的方式自己学习计算方法。在全班汇报中,明确计算方法,和竖式的写法。
但是,这节课依然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缺少对比练习,如:800÷7和707÷7对比起来练习。让孩子明白被除数中间有0,商中间可能有0,也可能没有0。这取决于百位有没有除完。
2、缺少变式练习,如从1、2、3、4、5、6中选填四个数,使得 ( )( )()÷( ) 的商中间有0。这是一个考验学生运用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力有帮助。
除法教学反思6
《口算除法》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它为学生掌握除法估算,学习笔算除法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找准教学起点,探究导入,充分使用学生已掌握的有关口算乘法的知识和对“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认知的感性积累来同化、顺应,所以我先让学生复习口算乘法,并说说的算法。这样即找准了教学的起点,又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得到反馈后,对学生可以迁移的知识没有详讲,如:当学生学会60÷3后,他们可以很快的推算出600÷3、6000÷3、60000÷3…。基于对学生的了解,我把讨论、研究的“新知”和核心问题确定为:(1)将所解决的问题先进行分类。
(2)我们应先解决哪道算式,再解决哪道算式?
(3)60÷3得多少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同时给学生尽可能大的探究空间。如“再算什么会容易些?你发现了什么?”来**学习活动。至于再算什么?能发现什么?这些我都没有明确规定,而是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并且我还改变了“一问一答”这种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方式,而是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交流中发现。
口算除法的知识,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经验上建构新知呢?新的数学理念教会我,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探究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体会解决问题的喜悦;并且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法教学反思7
两道例题都是计算*均分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建立了*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均分的两种情况,因此具有有意义接受除法的基础,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安排自己的教学环节的: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除法运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模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从与之联系紧密的数学知识入手,遵循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一个吸纳新知的过程,利用动手操作后的结果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认识除法的意义。在教学时,我改编了一下教材,将例1,例2合并到一起,创设分巧克力的情境,引入新知,然后对两道算式进行比较,归纳得出总数相同,分的要求不一样,所列算式也不一样。明确除法就是*均分活动的数学概括,只有让学生体会和了解了*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才有利于学生最终去理**法的含义。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初步理解并体会除法的含义,学生能有序地、有条理、完整地表述除法的含义,这正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完善的过程。这样的改编同时分解了后面想想做做的难点。
二、有效突破重、难点,层次分明。
课堂上努力做到扶放有度,上的比较扎实,教学实效强。整节课紧紧围绕“让学生学会联系*均分的含义并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这个重点,从例题分巧克力、再到分苹果、搬砖头、运南瓜、拍皮球,都让学生清晰的初步认识到:按每几个一份把一些物体*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把一些物体按指定分成几份的要求进行*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我在每给出一个算式后,都联系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说出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加深了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理解了数量形成关系。
三、为学生提供动手做,用嘴说的空间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在今天的课上,我让学生分巧克力、分小棒,分圆片。实践证明,儿童的智慧确实出在他的手指尖上。学具正是抓住了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和好动的天性,物化了那些抽象、概括的数学概念,在应用中学生的手动了起来,课堂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和探索也就随之而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除法的含义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所以,让他们说是非常好的方法,在说的过程中慢慢总结提升,同时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在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还比较好,但也有许多感想,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整节课都做到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上我还要不断努力
除法教学反思8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和最好的老师,本节课从始至终一直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行培养。
极力于构建一个*等、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一个优越的环境,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创新等能力,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创建形象、生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情境,使学生经历“数学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这一学习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自主经历知识的来龙去脉,努力的过程比成功的结论对学生的发展更有意义。学生最开心的,应该是自己经过探索后的发现。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让学生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乐学、好学、积极进行情感体验的过程。
除法教学反思9
首先,为了吸引学生们对本节课的兴趣,我便设想准备了一些教具,时间紧,任务重,于是在午托的时候,借助学生的帮助,动手制作了本节课所需的教具,学生们的细心以及热情,也让我从中感受到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对他们上课也是有一定吸引力的,而在上课的时候,精彩教具的应用会成为一节课的亮点。其次是如何把控时间,本节课我把第六单元的例1和例2放在一起进行讲解,起初我在纠结该不该放到一起,一是害怕学生一节课接受不了两个知识点;二是担心在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内讲不完本节课的内容。最后,通过别的老师的一些上课视频,于是我便合理分配两个知识点的时间,在每个知识点完成之后都有一个小检测,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决定我是否进行下一环节。
接下来我就谈谈自己上课的一些感悟:
录制这节课之前,我已经提前在另外一个班级上过一遍,在第一节课上发现的问题,便在第二节课有所改善,这也是带两个班级的好处,可以通过两节课进行比较,而第二次会比第一次有所进步,比如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学生的***往往不在学习知识,而是在玩耍上,所以在完成既定目标之后,需要老师及时给予口令放在规定的摆放处,我也通过二班的学习情况,了解到学生是能够消化本节课的知识的,于是在上优质课的时候我忐忑的心也静下来了。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7个草莓每两个一盘,能分几盘?理解什么是余数和有余数的的除法,再体会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来发现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而为了让他们真正的直观的认识到这个关系,我便花费了一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列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二年级学生的注意时间很短,要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必须让孩子们在课堂内也得到充分的休息;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要在授课的时候学会等待学生,不要去打断孩子们的话,对于学生概述不清晰的以及繁琐的要学会慢慢去引导,而不是老师把话给说完,而孩子们却没有提高;本节课的动手操作的时间时间很长,在课前为避免学生出现混乱的现象,没有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这也是本节课设计不到位的表现,在课堂中应该尽量让学生去合作,去交流,而不是让学生作为一个单独的学习个体,因此,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地搞好教学工作,从了解学生、研读教材、教参、课程标准入手,多听听经验丰富老师的课,让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本节课是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以下方面:
一、注重学生的合作与动手操作
小学生学习新概念,一般从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所以在教学中我联系生活实际首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分10枝铅笔的操作,一方面加强学生的感知,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然后再把分的结果填在表格中,并让学生根据*均分的结果分成两类:即分完后没有剩余和分完后还有剩余。
二、联系操作的结果列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没有剩余的情况学生之前已经学过,通过列除法算式帮助学生回忆算式各部分名称以及算式的含义,再根据“10枝铅笔,每人分得3枝,还剩1枝”这种情况为例,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知道剩余的1枝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并且注重让学生说说算式的含义。整个教学环节紧凑有序,学生对余数的理解也特别深。接着让学生完成试一试,**写出另外两种有剩余情况的算式,再通过交流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含义。然后观察他们所列的算式,通过比较,进一步明确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在“想想做做”中,让学生继续进行分圆片、分三角形纸片等活动,观察把花插入花瓶的现象,比较概括地认识*均分东西的时候,如果没有正好全部分完,都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最后一个游戏设计,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厚。
总之,本节课使学生通过动手分铅笔,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在展示与汇报中使学生正确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算式写法,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课堂表现也还不错。但是,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我对分是“*均分”的强调还不够,后面的练习由于时间关系处理得有些仓促,还应多让学生说一说,加深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游戏环节要加一个根据抱团的情况说除法算式可能会更好。另外,语言还应更加规范简洁,问题指向还要更明确,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应适时地归纳总结,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思维。
除法教学反思10
分数与除法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意义中的内容,是建立在除法意义的*均分和把一个物体或多个物体看做单位“1”进行*均分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加深和扩展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讲解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做好准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从解决简单问题入手,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把6张饼*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几张饼?把一张饼*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几张饼?把1张饼*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几张饼?在此基础上,观察三个算式和得数,得出结论:一张饼的1/3是1/3张饼。为促进学生主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了一个思路引领。
其次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在这里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把3张饼*均分给4位同学,每人分到几张饼?怎样列式?结果每人分到几张饼呢?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拼一拼,看看到底每人分到多少张饼呢?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既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拼一拼,并让学生展示分的过程和分得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出现了不同的分法和结果。我在这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交流中,对知识的内在联系有了更好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围绕分饼的方法展开交流,引发学生不断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在动手操作,主动思考中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已有的知识结构,加强了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在教学新课时,学生说的很好,我应该最后再引导学生完整的说出:每人分到这张饼的1/4,3张饼的1/4就是3/4张饼,即3张饼的1/4展开后就是一张饼的3/4。而我在课前的预设中是有这个环节的,结果在教学中,把这个环节落下了。
在今后的教学质量中,应尽量把数学课上的更扎实有效,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除法教学反思11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教学思考的过程。经历“认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课的学习,我认为我们的对象是除法的本身在*均分正好分完时可以用没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而在*均分后有剩余就要运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这只是除法计算中的另一种情况。因为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以前,已经认识了除法,知道要把一个数等分,可以用除法计算。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分完,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的实践之前,是不会知道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只是在建构了除法后,在进行计算时,需要我们研究会出现的两种情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7个草莓每两个一盘,能分几盘?理解什么是余数和有余数的的除法,再体会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有余数的除法,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通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把草莓*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草莓”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正方形,在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这节课教学内容过多,中间应该参加一些让学生动动手动动脚的活动,二年级学生的注意时间很短,要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必须让孩子们在课堂内也得到充分的休息;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要认真研读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在后面的练习时学生不能很快的口算,是不是题目过于难呢?要充分利用和读懂教材的设计,把书本上的题目讲透彻才是本堂课的重中之重。
除法教学反思12
除法与余数的关系是人民教育版二年级数学第二卷的数据。它要求学生在观察、运算、推理、验证和归纳的过程中找到除数和余数之间的关系,并用余数判断计算是否正确。
本周一,学区来我们学校讲课。当时我是这个班的学生。当时为了活跃气氛,我让我们班的同学先唱一首歌,然后进行小组比赛。比赛材料是几道没有余数的口算题。之后,我展示了两组卡片,让学生帮我打分并列出公式。学生们非常专心,列出了公式。通过我的指导,学生们发现这两个问题是带余数的除法。之后,我请同学们观察;除数和余数的关系是什么“当时,学生们的回答很奇怪,但他们就是说不到重点。他们的回答是:“除数是一样的”除数越来越大,其余的也越来越大。为了让学生们**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问了学生们:nts拿出准备好的棍子,两人一组一起工作。通过探究,学生发现余数与除数有关,余数小于除数。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解,我让他们一起读了好几遍。然后,为了测试学生对这些材料的掌握程度,我们进行了一次测验。然而,不仅测试没有完成,测试结果也不令人满意。
课后,我反思了这门课的教学。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成功在于让学生操作并建立外观。在教学中,我选择了一些例子,让学生*均分配木棒,这样学生在分配的过程中可以逐渐找到规律,当他们不能再分配时,剩余的数量总是小于每一份的数量,这就是
除法教学反思13
在说例1的口算方法的时候,第1种方法没人说,主要说了这3种(1)先不看“0”,6÷3=2,再加上“0”,“2”就变成了“200”。我引导学生认识:此时的6已不是我们*时所认识的的6,而是6个百,所以除得的是2个百,要在2的后面加2个“0”(2)受上面的启发,有学生提出:看成60÷3=20,这是把600看成了60个十在除,所以得到的是20个十,在20的后面加1个0即200。我觉得这种说法也非常好,在后面学的首位不够除的时候就会用的。(3)乘和除是好朋友,想200×3=600,也可以算出结果。
本周一开始展开了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口算除法作为单元的开篇,为后面的笔算除法教学有很重要的铺垫作用。在原计划的教学进度的基础上,结合年级组学生的学习情况,三位教师研究后决定将教学进度放慢,旨在让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每一种类型的除法计算。
按照教学计划,我将口算除法中的估算内容作为了今天展示课的教学内容,作为一节常态课,我与三年级4班学生很好地配合,顺利地完成了今天的展示。课后,与侯**交流,现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简单的总结:
教学流程为:复习导入、明确目标,提出问题、自学指导,巩固练习,课堂小结与当堂达标。
复习导入环节利用单元知识树与口算除法习题相结合完成了复习的导入,之后提出本课学习目标并进行相应解释;之后利用单元主题图引出口算除法例2的算式,关键问题在于结合具体情境如何提出问题,李萌同学很顺利的将“三个**约*均可以搬运多少箱”,此问题在设置的时候我做好了如果学生第一次提不出关键词“大约”二字如何进行引导,从而在计算时采用估算的方法进行,算式符号使用“约等于”号。此环节很顺利,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与估算有关的点拨即可。
在三年级3班试讲时我采用两种估算方法一起教授的方式,发现方法一到方法二之间存在很大跨度,关键在于学生无法通过自学看懂方法二的每一个步骤,因此在今天的展示中,我才去的方式是学生自学方法一,学会后立刻巩固练习,学生自学了什么,教师点拨了什么,学生掌握了什么那么在练习中我们就练什么。在此处,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可以缩减例题量和例题难度,在适量且难度适中的前提下去完成方法一的教学。之后重点是结合小组汇报,通过黑板班演方法二的具体过程,最后对于两种方法进行总结,这是本课的亮点,方法一称为“找近似数估算法”,方法二称为“拆数估算法”,对比两种方法,引导学生在估算的同时可以结合精确计算,此过程潜移默化地运用了数学思想中的类比思想,不足之处在于可以让学生自行体会两种方法,并在今后的练习中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方法的筛选,在这里面也有优化思想的体现,这一点,今后教学中要注意。攻克了方法二的难点后,教材中做一做第一题是另一个难点,在学生学习了方法二的基础上,再来处理做一做第一题,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小了很多,此时,教学内容完成了很大一部分,全部过程相对顺利,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讲授还算高效。后面按照计划进行了相应的当堂测试,并通过达标试题量化学生得分情况,组内解决了部分学生残留的个别问题,至此,整个教学过程顺利完成。
除法教学反思14
一是加强了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除法的计算口诀求商是关键。教学中,我通过练习的互动功能,引导学生选一选、说一说、算一算、估一估等不同的形式开展口算练习,在激活学生兴趣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口算练习,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口算的技能。也为新课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促进了对算法的掌握。例题一,教材提供的学习情境图是同学们的植树图,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在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中也有数学问题,从而引出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教材在情景图的下面还配有摆一摆的小棒图。目的是让学生借助直观形象形成分步除的表象,最终为笔算的除法竖式的出场提供有力的支撑。教学中,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以口算切入竖式学习。让学生的说一说的口算中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进一步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42÷2等于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学生想出了很多种口算的方法。我在表扬学生的各种独特想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能否用笔算的方法把这个口算的过程记录下来?使之顺利迁移到笔算的算理中,引出要学习的新知。
引导学生尝试用笔算的方法进行计算,再结合口算的步骤分析学生的算式,使学生理解笔算的过程,进一步揭示了算理。
在学生初步掌握笔算的过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一说在做笔算除法时,一般应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形成一个一般性认识。学会竖式的简便写法。
例题二,以解答主题图中涉及的另一个数学问题“四年级*均每班种多少棵树?”为背景,教学“52÷2”的笔算除法。解决的问题是:当十位上的数除后还有余数,应该怎么办?教学时,我充分尊重学生间的思维差异,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理解52÷2的笔算算理。 让学生以座位为单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相互间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再引导学生回忆比较42÷2与52÷2的笔算过程“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突出52÷2的第二个计算过程,即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合并,再继续除,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的笔算方法。
三是引导学生将估算技能用于笔算除法之中。在笔算除法中嵌入估算,一方面可以确定商的大致范围,验证笔算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教学时,我总是要求学生先估一估再笔算,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估算能力,还在估算的同时,进一步梳理了竖式的写法。但是估的时候要注意根据除数来估被除数。
除法教学反思15
笔者于本年度暑假期间参加了县教研室**的暑期培训,其一项目是磨课,课题是《有理数除法》,通过磨课,眼界大开,受益匪浅,同时也产生了几点看法,特记之,以供切磋。
一、关于课题引入
细细地揣摩这部分教材,不难发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小学中已经学习了除法与乘法的关系,明确知道它们互为逆运算,所以,本节课开门见山,直接利用这个关系,通过一组具体的乘除法运算,验证了这种关系在有理数范围内也同样适用,然后通过小帖示,将这种关系一般化,整个设计过程体现了建构思想,同时也渗透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操作性、针对性是很强的。
在磨课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在如何引入这一节课时颇费心思,设计了许多异彩纷呈的情境:利润问题、统计问题等等,这些情境的引入无疑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激发了其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有理数除法应用的认识,但也应看到,如果没有课前充分的预习、酝酿,这会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认识的难度——很多学生还没转过神来,就被带到了下一个学习环节里去了。有点喧宾夺主的意味了。
二、有理数除法则(二)的给出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展示,师生整合后得出法则(一):“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用式子表示为a÷b=a×”之后,不少教师主张给出一个题组,如①(—8)÷(—4);②(—8)÷(—);③8÷(—4);④8÷(—);⑤(—8)÷4;⑥(—8)÷;⑦0÷(—8).让学生根据刚刚得到的法则进行运算,然后观察算式结构与结果特点,总结出有理数除法则(二):“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得0”。这样处理,与新课标理念并无相悖之处,但教材编写者为什么就没有采用这种方法呢?仔细推敲来,笔者以为上述处理有不妥之处:淡化了有理数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互逆关系。如此一来,两种算法则的推导就变得相对**了,有另起炉灶之嫌,破坏了有理数运算体系的有机性,同时对本小节内容来讲,这样处理,使知识变得松散,重点不突出,且占用了较多的课堂时间。
三、完成上述两个法则的认识之后,可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例5,教师通过巡视,发现解题的差异性,并予以展示,通过对比,引导灵活运用两个法则进行运算,使运算简便,然后进行强化训练,熟悉有理数除法运算,这样,层层递进,有利于减缓学生练习的盲目性,比一股脑儿塞给他们要好一点。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扩展5)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认识除法》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1
除法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除法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到底有没有了解和知道呢?这是我上课时最想知道的。在教学设计时也考虑到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学习除法会感到困难,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努力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亲自去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在在新课伊始,教师就出示“除法”两字,了解学生对除法的掌握程度,当然学生也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了他们心中的“除法”,这样就激活了学生最近的认知区域,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更了解了学生的知识起点。
1、那么除法是怎么来的呢?学生一时是说不清楚的,现在就请你们来把6个桃子分一分,你会怎么分?让学生分组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联系实际生活经验的摆弄,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动脑思考分的方法,又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我把桃子这样分和那样分有什么不同?把一些物体分成两份,可以每份分得同样多,也可以每份不一样多。而*均分从其分的过程看,又存在两种不同的分法:一是先确定每一份是多少再分,二是确定*均分的份数再分,但从其分的结果来看是完全一致的,都是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学生只有在动手实践后才能建立表象,从自己的主动学习中感受“同样多”的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也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均分,教学从现实情境入手,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明白生活中有数学,数学课中也有分东西的生活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数学是一种过程,在教学中以学生的知识感悟为切入点,把知识层层展开,充分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过程,学生从动手感悟*均分到形成丰富的表象,从动手操作中帮助学生建立*均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学生对*均分的活动有了较为丰富的表象后,从*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明确除法就是*均分活动的数学概括,只有让学生体会和了解了*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才有利于学生最终去理**法的含义。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初步理解并体会除法的含义,学生能有序地、有条理、完整地表述除法的含义,这正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完善的过程。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2
这节课学习的“认识除法”这部分内容的直接基础是乘法的含义以及刚刚学习的*均分的含义,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联系*均分的含义并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列出除法算式,
在建立表象的基础上,把*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认识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
在今天的课上,我让学生准备了小棒,但并不要求一定要用小棒操作,因为大部分的学生通过前几天的学习,*均分已经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在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还比较好,但也有许多感想,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整节课都做到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上我还要不断努力。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3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更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认识除法"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苹果来理解“*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我安排是由任意分引出*均分,由一般现象引出特殊现象。选两位同学分给他们苹果,其中一人给1个,另一人给3个。请下面的同学发表看法,有的学生说不公*,我追问:怎么才能做到公*?一位学生跑上去从3个苹果的学生手中拿出1个给另一位同学。这说明学生对*均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其知识基础已高出了教材设计。因此为我下一步由*均分这一特殊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入手,借助同样多,明确"*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大量的判断练习来加深对*均分的认识。得出*均分的概念。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均分"的含义在这个环节主要研究按份数*均分,这里提倡多种分法。这样的好处是更加接近日常分东西的实际情况,而且给孩子一定的**选择的**,尤其鼓励学生的直觉判断。目的是突出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均分,*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时抓住除法的本质属性,淡化其非本质属性。
在建立表象的基础上,把*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认识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在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应该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4
这节课学习的“认识除法”这部分内容的直接基础是乘法的含义以及刚刚学习的*均分的含义,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联系*均分的含义并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列出除法算式。在建立表象的基础上,把*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认识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
在今天的课上,我让学生准备了小棒,但并不要求一定要用小棒操作,因为大部分的学生通过前几天的学习,*均分已经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认识除法它既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也是以后解决除法实际问题的主要基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的知识,我首先出示情境图:6个小朋友坐缆车,每辆车坐2人,要坐( )辆。让学生观察图,了解图中的数学信息,然后让学生思考:怎样知道要坐几辆车呢?学生用六根小棒**6个小朋友,两根放入一辆缆车,放了3辆正好放完,这样很形象,学生也很容易理解,能清楚的看出来了要坐3辆车。这时,教师引导: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要坐几辆车。我们也可以用除法计算。从而自然引出本课课题:认识除法。接着通过两道例题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已知物体总数,每几个一份,
求可以分成几份或已知物体总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在动手分一分,画一画,最后在列式算一算,这样做我觉得更能让学生从动手中感悟*均分丰富的表象,并从动手操作中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均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明确除法就是*均分活动的数学概括,只有让学生体会和了解了*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才有利于学生最终去理**法的含义。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5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引出“*均分”。
(2)用“*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是一节概念的建立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课前的导入部分,我采取讲故事的形式:“在茂密的大森林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小动物,小兔和小猴子是邻居,他们和睦相处,生活的很愉快。今天兔妈妈家收白菜,兔妈妈可高兴了,咱们也到兔妈妈家去看看好吗?”这样为学生创设了故事情境,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使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开始新知识的学习。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改变了教科书中的例题,为了让学生能够乐于参与教学活动,我以导入部分的故事为主线,把故事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在学生帮助“兔妈妈”和“猴子两兄弟”解决问题的时候,让学生以自己的学具代替白菜和桃子进行*均分,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分法,充分使学生眼、手、口、脑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自然建立*均分的概念。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下课的时候仍意犹未尽。这时,我给孩子们出了一道发散思维的习题:“16根小棒*均分,可以分成几份?每份是几?”课余时间,孩子们有的用小棒摆,有的把纸条撕**代替小棒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太高了!看到这样的情景欣慰之余,使我想到,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学有价值的知识,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宗旨。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6
森林聚会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本节课学习第4849页的内容。它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感受分东西带来的快乐。
一、分东西的快乐
在学习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只大熊猫分10个竹笋,应该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学生动手分竹笋,有的分成4个和6个,因为大熊猫吃的多,小熊猫吃的少,有的分成3个和7个,因为大熊猫照顾小熊猫,让小熊猫多吃点,还有的分给小熊猫10个竹笋,大熊猫没有,因为大熊猫要减肥在这种争先恐后的发言中,学生们感到很快乐,很好玩,最后通过每只大熊猫分5个竹笋,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均分。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得益彰,精彩纷呈。
二、情境串的教学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每次活动时,我都会设计几个像导火索一样的问题,如:请你仔细观察,动脑想一想,大熊猫会遇到什么问题?分成几份?你想怎样分?你发现了什么?
又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想怎样解决?通过一环一环的问题,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从而确实感到数学很有意思,乐于产生更多的数学问题。
四、乐于助人的思想
本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帮助的伏笔,如请你的学具来帮忙代替竹笋,小猴子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来帮帮他,小兔子和小松鼠着急了,说:我们饿了,赶快帮助我们分一分吧等等,最后我说小动物们在你们的帮助下吃得很开心,玩的很愉快,而且还学到了许多知识,你说对吗?学生们会感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学生,要乐于帮助别人,因为你会感到快乐,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本堂课通过情境串的教学,小动物拟人化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故事,动手操作的乐趣,给学生们全新的感受,那就是原来数学课也很快乐,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的乐园。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7
二年级上的教材中设计到了学生要学习的两种新的运算,一种是乘法,还有一种是除法。在乘法的教学中,重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那除法是否只是乘法的一种相反运算呢?除法在学生的理解中已经达到了怎么样的水*。
学生学习除法的直接基础是乘法含义及刚刚学习的*均分的含义,重点让学生学会联系*均分含义并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列出除法算式。我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段。
(1)每几个一份把一些物体*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表示;
(2)把一些物体按指定分成几份的要求进行*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用除法表示;
(3)教学除法的相关名称。
一、关键词*均分
除法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所以教学除法时,我是紧密联系了生活,以生活中乘缆车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将6个人,每两个位一组来分一分,分到了3组。通过分的过程,让学生找到除法的来源。原来把一些物体的数量,每几个为一份,这样过程可以写成除法。这是*均分的一种方式。
在*均分中还有将一些物体,*均分为几份的方式,教材中利用了教师分发铅笔的情形,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操作,也体验了*均分的过程,这样*均分的过程也可以写成除法的。
在学生学习完后,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除法给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学生说几分主要的感觉:除法和乘法相反,计算起来想乘法口诀;除法是分的。教师追问:是随便分吗?学生回答:是*均分。
二、过程和结果与算式的**
除法是*均分过程和结果的表示方式,但是这个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的**,也比较令人头疼,有的学生在看图写算式时,会把过程与结果弄反。分析其原因,主要还是在这几个学生的脑海里没有分的过程,只有分的结果。所以,课上我分几步出示填空。让学生根据题意操作,进行*均分,分好后请他说说是怎样分的?按照怎样的要求在进行*均分,分得的结果是什么?
在进一步讨论除法算式中,我们着重讨论了被除数表示的是什么?(一些总的数量),除数表示的是什么?(*均分的标准),商呢?(*均分的结果)
在接下来的几个课时的教学中,主要通过了根据同一副场景图写出相关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体会乘法、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8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均分”与除法的关系,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把学的**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摆一摆、分一分。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任意分6个桃子,从不一样多的分法和每份同样多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均分,理**法的意义。学生的认知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也就突破了除法这个抽象概念的难点。突出了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均分,*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时抓住除法的本质属性,淡化其非本质属性。
课后,带给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的两点:
1、请相信学生能行!
过去,我们总怕孩子听不懂、记不住。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我们都知道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流。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孩子们只有在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他们也学会了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
2、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改实验中,尊重学生的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节课,如果按照先教后学的教法,学生学习的劲头就会打消一半。而还学生的主动权以学生,让他充分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学生那颗创新的幼苗没有受到伤害,并且相信能长成参天大树!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本节包括“*均分”和“除法”两部分内容。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让学生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而例4除法的含义,是学生学习除法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均分”的含义,即每份分的结果同样多。
我从让学生小组合作分苹果开始,通过分东西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均分”的含义。接着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帮小熊猫*均分竹笋的具体情境,课上通过请学生演示帮小熊分竹笋的过程从而引出除法,使学生直观地了**法的含义。再让让学生认识了除号,了**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整节课以*均分物的事例设计“除法”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法含义,通过让学生分东西,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有部分学生对除法的含义解释部太到位,没有让学生说出每一个数在算式中所表示的含义?
2、练习题的设计较单一,应设计多样化的练习,练习题应有梯度。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9
“认识除法”是学生在认识了“*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除法的起始内容,是学生建立除法表象的重要环节。本节课我结合*均分的包含情况进行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教学,教材以*均分的事例设计“除法”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除法。
以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述为基础理**法的含义,我出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分法,强化应用*均分的意识,在分的过程中用语言描述*均分的过程,重点说清楚分什么、怎么分、分的结果是多少,通过这样的**不断加深*均分活动在学生头脑中的相应表象,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法的含义。
在教学中,我突出*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理**法算式中各数的含义。如学生按要求*均分物品后,让学生思考:“刚才的操作活动是不是*均分?”“*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用什么算式表示?”。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强化*均分的意识,帮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均分成几个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写出算式后再让学生完整的说出除法算式的含义,突出*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10
两道例题都是计算*均分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建立了*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均分的两种情况,因此具有有意义接受除法的基础,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安排自己的教学环节的: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除法运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模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从与之联系紧密的数学知识入手,遵循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一个吸纳新知的过程,利用动手操作后的结果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认识除法的意义。在教学时,我改编了一下教材,将例1,例2合并到一起,创设分巧克力的情境,引入新知,然后对两道算式进行比较,归纳得出总数相同,分的要求不一样,所列算式也不一样。明确除法就是*均分活动的数学概括,只有让学生体会和了解了*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才有利于学生最终去理**法的含义。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初步理解并体会除法的含义,学生能有序地、有条理、完整地表述除法的含义,这正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完善的过程。这样的改编同时分解了后面想想做做的难点。
二、有效突破重、难点,层次分明。
课堂上努力做到扶放有度,上的比较扎实,教学实效强。整节课紧紧围绕“让学生学会联系*均分的含义并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这个重点,从例题分巧克力、再到分苹果、搬砖头、运南瓜、拍皮球,都让学生清晰的初步认识到:按每几个一份把一些物体*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把一些物体按指定分成几份的要求进行*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我在每给出一个算式后,都联系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说出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加深了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理解了数量形成关系。
三、为学生提供动手做,用嘴说的空间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在今天的课上,我让学生分巧克力、分小棒,分圆片。实践证明,儿童的智慧确实出在他的手指尖上。学具正是抓住了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和好动的天性,物化了那些抽象、概括的数学概念,在应用中学生的手动了起来,课堂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和探索也就随之而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除法的含义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所以,让他们说是非常好的方法,在说的过程中慢慢总结提升,同时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在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还比较好,但也有许多感想,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整节课都做到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上我还要不断努力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11
教学片段:
出示情境图:6个小朋友坐缆车,每辆车坐2人,要坐( )辆。
首先让学生观察图,了解图中的数学信息,然后让学生思考:怎样知道要坐几辆车呢?
生:用小圆片分一分,每堆2个,分成了3堆。
生:3个2人是6人,要坐3辆车。
师:还可以用除法计算:6/2=3。说明除号及读法。
教学反思:
因为挂图中只有三辆缆车,所以,学生能很快说出:要坐三辆,理由就是图上正好有三辆缆车。所以,挂图不如书上的图好,书的图不容易让学生产生歧意。在讲课时,我用六块圆形磁铁(**六个小朋友)演示:两个放入一辆缆车,放了三辆正好放完。这样很形象,学生也很容易理解。这里个人认为不需要再让学生用小圆片分了,学生能清楚的看出来了要坐3辆车。但是3个2人是6人,学生难以想到,要加以引导。比如说:6人是几个2人?来对学生加以引导。这个可以用6个学生来让学生理解,3个2人是6人这句话。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12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的内容,它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体会什么是*均分,感受分东西带来的快乐。
一、动手操作,体会*均分
在学习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只大熊猫分10个竹笋,应该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学生动手分竹笋。本来想学生会有多种不同的分法,如:分成4个和6个,分成3个和7个等,没有想到全班同学竟全都分成了每只大熊猫分5个竹笋,让我感到很被动。然后我又通过把10个竹笋公*地分给5个大熊猫,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均分。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均分的含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均分以后,在后面的这几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明白*均分的分法也是多样的。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等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学生运用知识的提高与升华。
二、情境串的教学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这些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每次活动时,我都会设计几个像导火索一样的问题,如:请你仔细观察,动脑想一想,大熊猫会遇到什么问题?分成几份?你想怎样分?你发现了什么?又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想怎样解决?通过一环一环的问题,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从而确实感到数学很有意思,乐于产生更多的数学问题。
四、乐于助人的思想
本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帮助的伏笔,如请你的小棒来帮忙代替竹笋,小猴子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来帮帮他,小兔子和小松鼠着急了,说:我们饿了,赶快帮助我们分一分吧等等,学生们会感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学生,要乐于帮助别人,因为你会感到快乐,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五、练习设计
我分了两次进行自主练习。第一次是在学生帮助熊猫和小猴解决问题后,学生对*均分的含义有了初步的体会的时候进行的,主要是通过判断哪是*均分,来加深学生对*均分的理解。第二次是在帮助小白兔、小松鼠解决问题后进行的,难度加深,使学生较容易接受。这个练习是让每名同学动手*均画石榴,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13
认识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考虑到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习除法会感到困难,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以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努力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亲自去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在在新课伊始,教师就揭示“除法”,了解学生对除法的掌握程度,当然学生也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了他们心中的“除法”,这样就激活了学生最近的认知区域,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更了解了学生的知识起点。
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地分”或“*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再介绍除号、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本课上完后,虽然学生能正确地列出算式,但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理解其含义。因而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我多次给学生积级的情感**,让学生体验到掌握一种新方法的快乐。
但是,每一节课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加强学生良好学**惯的培养是必需长期进行的。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14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苹果来理解*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认识除法》是在学生对是在学生对是在学生对*均分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从中体会并初步理**法的含义。它既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也是以后解决出发实际问题的基础。让学生了解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和*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
教学时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均分的活动(用圆片分一分)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等分的活动,建立*均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明确除法就是*均分活动的数学概括,体会到什么情况下用除法计算,初步理**法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伊始,通过创设生活中坐缆车的情境,以自主学习菜单来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及时引导学生注意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引出*均分的活动,再把*均分的活动抽象为除法,建立数学模型,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的**思考相结合,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认识除法的意义。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1. 复习把一些物体*均分的活动过程,复习*均分与除法的联系。
2. 学生在*均分的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认识思考的习惯。
3. 学生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看图写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并能说出各个算式的含义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除法后的单元练习课,教材通过练习,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练习四里的实际问题,大致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第1~5题,每道题里都有两小题,分别是*均分的两种情况。在理解题意,操作学具或者从图画里获得问题的答案之后,写出除法算式。这些题让学生反复体会*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除法是解决*均分的问题的一种运算。第2~4题配合图画的三句话,描述了图中的数量关系,揭示了*均分的实质。第5题只有图画,让学生应用前几题的方式理解并讲述图意,再写除法算式。第二层次是第7~10题,分别从三个角度分析图画里的数量关系,灵活应用“认识乘法”和“认识除法”这两个单元里的知识,初步体会乘法与除法是有联系的,从而进一步理**法。同时,也为用乘法口诀求商作些铺垫。第7~9题各设计了三小题,配合图画的文字叙述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图意。教学可以分两步进行: 先是边读文字边看图画,逐一列出算式;然后是只看图画,不读文字,反思刚才是怎样理解图意的,根据图画里的哪些条件,提出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答的。这样,教学第10题时,就有了看图提出问题的能力。根据图意,这道题可以列出许多算式,教材用“你能说出哪几道算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在**列算式和相互交流后,可以适当进行整理。如看了图画里的黄瓜能说哪些算式?辣椒呢?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 因此,拟定了以下的教学设想:
充实教学情景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第一课时我根据教材题1~题6的设计意图,用课件呈现秋天来了,小动物们忙于收获的情景图。让学生们通过帮助小动物的妈妈解决难题,重温除法的特性——“*均分”;在写算式、说图意的过程中加深对“除法”的认识;在对两道除法算式的比较中,深刻理**法的含义,同时回忆起除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第二课时我依据教材题7~题10的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参观了动物王国的西瓜园、芒果园、荔枝园等等,通过说理和列式,进一步了解乘除之间的关系。
总之,这两节课练习课力求在充分运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前期的学习现状,作适当的补充、调整和改变:情景的设计和游戏添加是为了让学生有更高的参与热情,改变题目的呈现方式是为了激发学生更多的思维动力和思维空间,最终实现“在回忆中整理,在练习中巩固,在运用中发展”的整体目标。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扩展6)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口算除法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1
《口算除法》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它为学生掌握除法估算,学习笔算除法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找准教学起点,探究导入,充分使用学生已掌握的有关口算乘法的知识和对“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认知的感性积累来同化、顺应,所以我先让学生复习口算乘法,并说说的算法。这样即找准了教学的起点,又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得到反馈后,对学生可以迁移的知识没有详讲,如:当学生学会60÷3后,他们可以很快的推算出600÷3、6000÷3、60000÷3….基于对学生的了解,我把讨论、研究的“新知”和核心问题确定为:
(1)将所解决的问题先进行分类。
(2)我们应先解决哪道算式,再解决哪道算式?
(3)60÷3得多少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同时给学生尽可能大的探究空间。如“再算什么会容易些?你发现了什么?”来**学习活动。至于再算什么?能发现什么?这些我都没有明确规定,而是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并且我还改变了“一问一答”这种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方式,而是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交流中发现。
口算除法的知识,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经验上建构新知呢?新的数学理念教会我,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探究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体会解决问题的喜悦;并且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执教了《口算除法》一课,通过自我反思并倾听学校各位老师的评课,使我受益匪浅,下面对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及改正方法总结如下:
一、教师的语言缺乏感染力。
通过这次课堂展示活动,听了学校其他老师的课,使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在语言表达方面虽然能够做到简练、准确,但是语言缺乏生动性、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比较单调,缺乏感染力,以后在*时教学时也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二、教材内容可以大胆的组合。
这节课的内容是口算除法,但是在学习算理的时候和“商不变的性质”又有着很大的联系,所以我在课堂上仅仅是对“商不变的性质”进行了渗透,其实,这节课的内容完全可以把“商不变的性质”和口算除法合在一起教学。
三、在一些细节上处理的不太恰当。
1、在教学“80除以20,你是怎么想的”时候,有个孩子说等于40,我引导孩子用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的方法发现这个答案不对。这时应该把这个问题放手给孩子,让其他孩子说一说这么做问什么不对,这样做会更好。
2、在教学过程中我制作的课件出现了错误,但是老师显得有些慌乱,比较好处理方法是:让孩子自己看课件,发现问题之后,借此提醒孩子,你在*时做题的时候也会出现这种错误,提醒孩子对待学习要认真。
3、在教学79页做一做时,我让孩子“找出每组两个算式的联系”,这个问题问完之后孩子有点迷茫,如果问:找出每组两个算式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这样问比较有针对性.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一位数除的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一、导入新课
1.口答
(1)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84呢?
(2)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 24÷2 30÷3 60÷6
48÷4 84÷4 80÷2 90÷3
二、教授新课:
出示主题图:
根据你的观察,你看看这幅图里面有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途中提出的问题吗?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小组汇报:解题思路
1、想口诀 二三得六
2×3=6 6÷3=2
60÷3=30
2、 20×3=60 60÷3=30
3、把60*均分成3份,每份是20。
60÷3=30
第一个问题轻松解决,第二个问题也没问题
2、王叔叔有600箱***,他也运3次就运完了,王叔叔*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均一次运多少箱?
240÷3=
这题如何考虑?
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只要能正确的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课堂练习:做一做
知识介绍:除号的由来
作业:练习三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在说例1的口算方法的时候,第1种方法没人说,主要说了这3种(1)先不看“0”,6÷3=2,再加上“0”,“2”就变成了“200”。我引导学生认识:此时的6已不是我们*时所认识的的6,而是6个百,所以除得的是2个百,要在2的后面加2个“0”(2)受上面的启发,有学生提出:看成60÷3=20,这是把600看成了60个十在除,所以得到的是20个十,在20的后面加1个0即200。我觉得这种说法也非常好,在后面学的首位不够除的时候就会用的。(3)乘和除是好朋友,想200×3=600,也可以算出结果。
本周一开始展开了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口算除法作为单元的开篇,为后面的笔算除法教学有很重要的铺垫作用。在原计划的教学进度的基础上,结合年级组学生的学习情况,三位教师研究后决定将教学进度放慢,旨在让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每一种类型的除法计算。
按照教学计划,我将口算除法中的估算内容作为了今天展示课的教学内容,作为一节常态课,我与三年级4班学生很好地配合,顺利地完成了今天的展示。课后,与侯**交流,现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简单的总结:
教学流程为:复习导入、明确目标,提出问题、自学指导,巩固练习,课堂小结与当堂达标。
复习导入环节利用单元知识树与口算除法习题相结合完成了复习的导入,之后提出本课学习目标并进行相应解释;之后利用单元主题图引出口算除法例2的算式,关键问题在于结合具体情境如何提出问题,李萌同学很顺利的将“三个**约*均可以搬运多少箱”,此问题在设置的时候我做好了如果学生第一次提不出关键词“大约”二字如何进行引导,从而在计算时采用估算的方法进行,算式符号使用“约等于”号。此环节很顺利,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与估算有关的点拨即可。
在三年级3班试讲时我采用两种估算方法一起教授的方式,发现方法一到方法二之间存在很大跨度,关键在于学生无法通过自学看懂方法二的每一个步骤,因此在今天的展示中,我才去的方式是学生自学方法一,学会后立刻巩固练习,学生自学了什么,教师点拨了什么,学生掌握了什么那么在练习中我们就练什么。在此处,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可以缩减例题量和例题难度,在适量且难度适中的前提下去完成方法一的教学。之后重点是结合小组汇报,通过黑板班演方法二的具体过程,最后对于两种方法进行总结,这是本课的亮点,方法一称为“找近似数估算法”,方法二称为“拆数估算法”,对比两种方法,引导学生在估算的同时可以结合精确计算,此过程潜移默化地运用了数学思想中的类比思想,不足之处在于可以让学生自行体会两种方法,并在今后的练习中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方法的筛选,在这里面也有优化思想的体现,这一点,今后教学中要注意。攻克了方法二的难点后,教材中做一做第一题是另一个难点,在学生学习了方法二的基础上,再来处理做一做第一题,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小了很多,此时,教学内容完成了很大一部分,全部过程相对顺利,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讲授还算高效。后面按照计划进行了相应的当堂测试,并通过达标试题量化学生得分情况,组内解决了部分学生残留的个别问题,至此,整个教学过程顺利完成。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二:一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二是使学生掌握两位数除法的估算方法,并能正确估算。本节课的教学口算是重点,因为后面的估算也是将其转化成整十数除整十数与几百几十数再计算,所以帮助学生掌握好口算方法至关重要。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受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影响,在进行80÷20时,多数孩子认为得数是40,这是在教师预设之内的。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帮助学生弄明白80÷20为什么等于4。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孩子们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解决问题。很快孩子们就有了答案,有的是利用数的组成,即80里面有几个20,得出只有4个20,而不是有40个20;还有的孩子其实就是利用我们后面将要学习到的商不变的性质,将被除数与除数同时缩小,变成8÷2来计算结果。
在教学估算时我则重点帮助学生将其算式变为口算试题。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全班学生都在课堂内完成的作业,当堂检验了教学效果。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4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课本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知识,本单元是期中考试的重点,因此需要我们沉下心认真学习,周一我只进行了例一口算除法的教学,本以为这部分知识应该很简单,可能因为例一包含三道题目的原因吧,课讲得还是有点紧。以下是本堂课的简单流程和反思:
一、习题导入,明确目标
口算下列各题:27÷9= 35÷7= 42÷8= 80÷4=
学生试着回答这四道小题,特别是第四道。由第四道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目标。
反思:由于二年级下册学习过表内除法、三年级上册学习过有余数的除法,我们对除法有一定的掌握,因此以几道练习题导入今天的新课。前两道涉及到表内除法的口算,第三道是关于有余数除法的笔算,这三道题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引出了第四道,也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教师也可以通过知道题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情况。
二、情景引入,新知探究
出示本单元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片,提炼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
(1)赵伯伯*均每次运多少箱?
(2)王叔叔*均每次运多少箱?
(3)李阿姨*均每次运多少箱?
有此三个问题,来深入研究口算除法的方法:(1)摆小棒;(2)看到除法相乘法;(3)捂零法;注意强调此处捂零法与三年级上学期在时间单位换算中提到的消零法的不同。(4)把60看成六个十,六个十除以3等于两个十,也就是20.
分析:在观察图片的时候一定要强调观察图片要有规律;在提出问题时要强调*均分;注意培养学生探讨算法多样性的能力,我们可以以第一个问题为例,探讨这四种方法,然后把这四种方法在第二、第三个问题中加以运用。把例题当成练习题来巩固新学的知识,一箭双雕。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课本15也做一做。试着让学生多说几种口算的方法。
四、当堂达标,课堂小结
反思:本节课相对来说比价简单,重点还是让学生感受算法的多样性,会用多种方法解题的能力。让学生多说多练,是熟练计算类知识的唯一途径。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5
《口算除法》是一节计算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自主探究学会口算、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估算。力图数学计算教学体现算用结合,为了顺利突破本节课重难点,我进行了精心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情景的创设:口算题的内容枯燥*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从课前引入、新知学习(分气球)到练习设计等设计方案,都充分利用生活素材,以用引算,以算为用。用分气球、分彩旗的游戏把整堂的内容串起来。融入了一个大的情景中,**激发了学生的学**惯和参与意识。
2、重视算理探究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更清晰思考的过程。说时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各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3、尊重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8020,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接着,让学生自主分120个彩旗,有哪些不同的分法,让每个孩子把自己喜欢的算法说给同桌听,都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4、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做得还不够好。课堂节奏相对缓慢,课堂上欠缺**。值得引起我再次思考的是:如我在教 8020的算法时,学生有提到同时去掉0的方法。这方法其实已经蕴含了商不变的思想,而此时这块内容学生还没学过,该如何讲解比较妥当我一直在思考。我当时没有强调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去掉0,导致学生在计算中出现0的处理不恰当。我想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怎样引导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怎样把新知和学生的原有知识更紧密的联系、构通?是我本节课教学的遗憾。
总之,一堂课从设计到实施总会有收获、有感悟,有遗憾,它将为我以后的课堂教学借鉴。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6
上完这节课后,我感到了一种“出奇”的顺利。上一节课成功自然不在话下,但是总会有缺陷。可是“出奇”,当然也就奇了怪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是学生全都会了,几乎是不教就会。呵呵!没有想到的顺利,就已经说明其中潜伏着失败。
课后,听课的**和老师们就我这节课发表了看法。优点说得充分,不足说得透彻。大家的说法引发了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思考: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原则上教学目标是根据教材内容而确定的,但是由于这节课的内容较为简单,学生掌握起来比较轻松,所以我感到教学目标不仅仅要根据教材内容来确定,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基础。
其次是教学重点的把握。既然学生知其然——会做,就必须知其所以然——怎么做?计算教学,尤其是口算的教学,比较难把握的是技能和思维的尺度。在口算教学中而知其然是计算技巧的掌握,知其所以然这是思维层次的锻炼。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其所以然,既训练学生口算说理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说,我这节课没有把握住这个教学重点。
通过这节课口算教学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备课中学生的重要因素,以及思维的训练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点。课堂上求*求稳看似成功,实则隐藏着诸多败笔!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7
《口算除法》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在实际教学时,先从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复习开始,让学生们先熟悉除法算理,然后延伸到除数是整十的除法。让同桌之间主动探索口算方法,**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指名让学生在黑板上说算理的过程,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在多名同学的共同讲解下,除法的基本算理就已经明朗起来了。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两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在练习过程中,我发现个别同学出现问题,懂得用乘法口诀来试商,但结果却要加上一个零,使商变成了两位数。针对这种情况,我有设计了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从除法含义上理解商的位数。经过反反复复的练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算法,能够准确地算出结果。
通过这节课口算教学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思维的训练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点。同时涉及的都是计算题,应该让学生多一点训练。我们作为指导者就可以了。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8
《口算除法》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它为学生掌握除法估算,学习笔算除法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找准教学起点,探究导入,充分使用学生已掌握的有关口算乘法的知识和对“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认知的感性积累来同化、顺应,所以我先让学生复习口算乘法,并说说的算法。这样即找准了教学的起点,又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得到反馈后,对学生可以迁移的知识没有详讲,如:当学生学会60÷3后,他们可以很快的推算出600÷3、6000÷3、60000÷3…。基于对学生的了解,我把讨论、研究的“新知”和核心问题确定为:(1)将所解决的问题先进行分类。
(2)我们应先解决哪道算式,再解决哪道算式?
(3)60÷3得多少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同时给学生尽可能大的探究空间。如“再算什么会容易些?你发现了什么?”来**学习活动。至于再算什么?能发现什么?这些我都没有明确规定,而是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并且我还改变了“一问一答”这种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方式,而是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交流中发现。
口算除法的知识,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经验上建构新知呢?新的数学理念教会我,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探究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体会解决问题的喜悦;并且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9
《口算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它为学生掌握除法估算,学习笔算除法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借助主题图让学生找出图中告诉我们的数学信息,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整幅图的意思然后按一定顺序逐一理清每个小情景的意思,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与合作交流、鼓励算法多样化
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培养主角意识,重视体验。新理念下倡导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者、引导者、合作者。引导学生在**口算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得出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给学生足够的**口算的时间,使每个学生经历口算算理的探究过程。掌握计算的方法,让不同水*的学生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果,以体现算法多样化。**好小组内交流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使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这一教学目标能落在实处。
3、现代化教学**的运用突破了教学难点,注重算理的探究。
本节课白板课件的引用,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巧妙的突破了教学难点。本节课注意了运用小棒图,计数器来表示*均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弄清算理,归纳出计算方法,从而提高计算速度。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在练习的编排上,我有意识地安排解决问题,看学生是否有条理的分析题意并解答,在计算过程中,涉及口算的内容,看学生能否正确的用口算求出结果。我还安排了开放性思维的题目,让学生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发挥,培养应用能力。
总之,口算除法的知识,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经验上建构新知呢?新的数学理念教会我,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探究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体会解决问题的喜悦;并且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在教学2403和3006及6003的算理时,可以用白板课件对比演示加强理解,学生会更加深刻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从而更能提高口算速度。另外教学环节还可以紧凑。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几点教学反思,今后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教学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基础上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口算除法不仅在实际中应用广泛,而且它也是为学习笔算除法做铺垫的。因此,本节课按照“理解——概括——提高”的思路**教学,复习铺垫选择的数据和算式紧扣本节课例题,复习了本节课要用到的主要知识和方法,为学生学习新课内容,铺*了道路。
讲授新课时,注意让学生动手,以动手摆小棒和问答思考做思维主线,引导学生先讲,教师补讲,并做好必要的推理归纳,讲清算理算法,对例题处理的重点教学例1(1),学生**完成例1(2),合作完成例1(3),在练习设计上采取分层练习和综合练习相结合,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特点。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11
在说例1的口算方法的时候,第1种方法没人说,主要说了这3种
(1)先不看“0”,6÷3=2,再加上“0”,“2”就变成了“200”。我引导学生认识:此时的6已不是我们*时所认识的的6,而是6个百,所以除得的是2个百,要在2的后面加2个“0”
(2)受上面的启发,有学生提出:看成60÷3=20,这是把600看成了60个十在除,所以得到的是20个十,在20的后面加1个0即200。我觉得这种说法也非常好,在后面学的首位不够除的时候就会用的。
(3)乘和除是好朋友,想200×3=600,也可以算出结果。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本周一开始展开了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口算除法作为单元的开篇,为后面的笔算除法教学有很重要的铺垫作用。在原计划的教学进度的基础上,结合年级组学生的学习情况,三位教师研究后决定将教学进度放慢,旨在让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每一种类型的除法计算。
按照教学计划,我将口算除法中的估算内容作为了今天展示课的教学内容,作为一节常态课,我与三年级4班学生很好地配合,顺利地完成了今天的展示。课后,与侯**交流,现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简单的总结:
教学流程为:复习导入、明确目标,提出问题、自学指导,巩固练习,课堂小结与当堂达标。
复习导入环节利用单元知识树与口算除法习题相结合完成了复习的导入,之后提出本课学习目标并进行相应解释;之后利用单元主题图引出口算除法例2的算式,关键问题在于结合具体情境如何提出问题,李萌同学很顺利的将“三个**约*均可以搬运多少箱”,此问题在设置的时候我做好了如果学生第一次提不出关键词“大约”二字如何进行引导,从而在计算时采用估算的方法进行,算式符号使用“约等于”号。此环节很顺利,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与估算有关的点拨即可。
在三年级3班试讲时我采用两种估算方法一起教授的方式,发现方法一到方法二之间存在很大跨度,关键在于学生无法通过自学看懂方法二的每一个步骤,因此在今天的展示中,我才去的方式是学生自学方法一,学会后立刻巩固练习,学生自学了什么,教师点拨了什么,学生掌握了什么那么在练习中我们就练什么。在此处,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可以缩减例题量和例题难度,在适量且难度适中的前提下去完成方法一的教学。之后重点是结合小组汇报,通过黑板班演方法二的具体过程,最后对于两种方法进行总结,这是本课的亮点,方法一称为“找近似数估算法”,方法二称为“拆数估算法”,对比两种方法,引导学生在估算的同时可以结合精确计算,此过程潜移默化地运用了数学思想中的类比思想,不足之处在于可以让学生自行体会两种方法,并在今后的练习中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方法的筛选,在这里面也有优化思想的体现,这一点,今后教学中要注意。攻克了方法二的难点后,教材中做一做第一题是另一个难点,在学生学习了方法二的基础上,再来处理做一做第一题,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小了很多,此时,教学内容完成了很大一部分,全部过程相对顺利,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讲授还算高效。后面按照计划进行了相应的当堂测试,并通过达标试题量化学生得分情况,组内解决了部分学生残留的个别问题,至此,整个教学过程顺利完成。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12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主要课型方式是要素组合方式,辅助课型是*台互动。由于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口算能力,因此,从情境的创设到新知的探究,再到练习,各个环节都充分使用了看、听、讲、想、做、动、静七要素,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口算方法并得到多次的强化。
1、讲、动。本节课在探究口算方法时设计了1次四人小组交流,在两个“想一想”和“摘苹果”环节设计了3次同桌交流,共计4次小动。另外,还设计了自己说一说口算方法、个别汇报,目的在于通过“动”为学生创造更多“说”的机会,强化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2、“做”。除了两个“想一想”和“摘苹果”外,还设计了3个挑战练习,让学生在“做”中提高口算能力;
3、想、动静转换。探究口算方法时,先让学生静静的思考,再4人小组交流;练习时,学生先**思考、完成,再同桌交流或者自己说算法。使学生先有想法,再交流,先静后动,动静转换,让学生的每一个学习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性。
4、听。师生每一次的“讲”就是其他同学的“听”。
5、看。看主题图,集体订正习题等,都用到了“看”这个要素。
二、具体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师生之间有约定,效果较好。
2、在口算方法的及时巩固练习中,即“摘苹果”环节,合理使用了小卡。
3、教学中合理而有效的运用了看、听、讲、想、做、动、静七要素,使学生掌握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得到了多次的强化,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
4、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下放给学生,创造小组交流的*台,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迁移到本节课的新知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5、学生的小组、同桌交流效果较好。
6、板书设计使用了气泡图。
(二)不足之处
1、在时间的调配上稍微有一点欠缺,“摘苹果”环节以及挑战练习环节用时多了一些,导致35分钟的课,超出了2分钟左右。
2、课堂上表情可以再丰富些,语言还不够抑扬顿挫,有时语速较慢。
3、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讲、听训练。如:发言人要面向大多数同学,声音要响亮等;倾听者要关注发言人,听清别人说了什么等。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13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探讨口算方法,通过实践练习活动熟悉、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教学时教师用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估算自然地导入新课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口算、估算。学习新课的时候,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同时**好口算练习,设计新颖、有趣的练习方式,注意给每个学生都提供较多的练习机会。
(1)教学整十数除整十数口算。我给出“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的信息,要求解决,可以分给几个班?”由此引出80÷20的口算,口算的方法主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口算知识,自主探索,呈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乘除法关系用乘法算除法,另一种是用表内除法计算,为给试商做准备,我还安排了相应的除法估算83÷20、80÷19。
(2)教学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我先让学生自己探索口算方法,口算之后进行相应的估算:122÷30、120÷28。
不足之处:
(1)没有充分预设好时间,思维训练没有时间做。
(2)背学生不充分,如主题图的观察,学生回答的4堆,这是老师所没有想到的,最后也没有及时纠正。
(3)最后巩固练习找学生太慢,耽误了时间,导致实际应用没展示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14
《口算除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13、14、15页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主题图和例1,主题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一幅运送蔬菜的场景图,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出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校新课堂**强调“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差异发展”,对于不难的知识,学生能够通过自学而得到,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学得到,学生通过自学得到的知识往往会记得更牢,而且通过自学获得知识时,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一节成功的课堂不仅要让学生学得知识,还要看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否有得到提高,是否会主动的去探索知识,发散思维。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算理,掌握口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数学思考: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主动有效的探索新的口算
解决问题: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积极思考的学**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基于以上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正确进行口算,教学难点是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对于本堂课,我注意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突出数学知识的迁移。在课堂中,着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理念,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开始,我首先设计了复习旧知这一内容,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对于书本里的情境图和例题,让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自主学习,通过自身的能力获得新知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发现并总结出一位数除整十、整百、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口算方法,并理解其算理。由于这个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学而得到,所以我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而通过自主学习而得到的东西往往就不容易忘记。再接着,通过各种练习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口算,判断,解决问题和找规律这样几个类型的题目,最后,课堂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自己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觉得比较好的地方是首先是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其次是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理念落实在了课堂里,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交流,去学习,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新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15
《口算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主题图和例1,主题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一幅运送蔬菜的场景图,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出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正确进行口算,教学难点是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简单,由于学生前面已经有一位数乘整十数与整百数口算的基础,多数学生应用知识的正迁移已经知道了口算除法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我主要是采取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从学生汇报的结果看,多数学生都是应用的添0法,还有少数学生则应用的做除法想乘法的方法。从课堂效果看,学生都是从简单的算法上想方法计算,没有想到利用除法的意义来理解算理。因此在教学中我则增加了利用教具进行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较简单,在后面的练习设计中,我则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连续,如:记时比赛、夺红旗、,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达到了巩固练习的训练要求。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扩展7)
——简便运算练习题及答案
简便运算练习题及答案1
用简便方法计算
(1)4.35+8.6+15.65+1.4 ? ?(2)19.32-5.56-3.44 ? ?(3)37.6-(7.6+3.25)
(4)5.49+2.68-3.49 ? ?(5)6.27+3.83+1.73 ? ?(6)8.4+3.5-8.4+3.5
解:
(1)原式= 4.35+15.65+(8.6+1.4)=30
(2)原式=19.32-(5.56+3.44)=10.32
(3)原式=37.6-7.6-3.25=26.75
(4)原式=5.49-3.49+2.68= 4.68
(5)原式=6.27+1.73+3.83=11.83
(6)原式=8.4-8.4+3.5+3.5=7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扩展8)
——运算教学反思菁选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则运算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1
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四则运算”这个单元主要包括四则混合运算和四则运算的顺序。学生掌握四则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不仅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了计算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代数运算做好准备,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算顺序学生以前接触过,简单的脱式计算也涉及到,但运算顺序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经过教学,我发现我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现总结一下:
一、优点:
1、将理解运算顺序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教学中充分运用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放手让学生**思考,自主体验,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每一步算什么?求的是什么问题?将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正确与错误算式的对比中,引导学生发现如果不带小括号就出现了“下午游人数减去上午保洁员数”的错误结果,认识到了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感受括号的实用价值。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对比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印象更加深刻。
2、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第二种解题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解读题意,重点解读“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作好铺垫。其次,让学生交流解题思路,并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实际效果比较好。第三,重视两种不同解决方法的对比,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实现对解题方法的优化,切实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在例5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有无括号、括号的位置、括号的多少等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自己说说“有什么感受”,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括号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二、不足:
1、还存在操之过急的现象。学生在用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有的学生出现了没用小括号计算。这个时候应该让学生结合题来说一说,可以不可以,为什么。那么在课堂中是由我来告诉学生的。
2、对于学情分析还不够透彻。在例5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对这样的问题经过前面的学习应该不存在障碍。可以是实际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比较多,体现在不参与计算的数怎么办,运算顺序不清晰等等。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针对学生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及时的讲解,但也一直在反思学生出现这种无从下手的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感觉还是学生对于前面学习的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另外我认为在教学中也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我的思考:
1、认真细致研读教材。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备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不走弯路。在备课的过程中把教材的编排意图,课标的要求以及自己的理解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
2、学生倡导“活动式”教学,那么在这类计算教学中,我们也要提倡活动,学生的思维要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动脑思考。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机会。
3、通过近段时间的教学,值得欣喜的是班级学生的质疑能力,思辩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有更多的学生勇于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我想这就是学生思考的体现。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把这些方面保持下去。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2
练**的习题基本没有问题。解决问题时,强调指出第一步先求什么?第8题可以让学生读题先估算,再笔算。3*140大于400所以03年植树多。第10题借助线段图分析,思考题建议学生用运算顺序自查。说说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第三步算什么?
困惑:本单元教材始终没有出现四则运算的读法。如27/3*7是读作27除以3再乘7还是27除以3的商乘7,积是多少?似乎同级计算依次读也可以吧?(本册以前教学都是依次读出的.)但是不同级的一定不能只依次读书来。同时练习中发现学生对在读法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四则运算各部分名称不是很熟练,建议简单复习加减乘除法个部分名称。
可补充的练习:
1、在425、108、528、3、5,中取3个数组成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运
2、按要求写算式(每人一块小卡片黑板,便于互相检查)
(1)差加一个数;(2)一个数减商;(3)先求积,再求商,最后求差
3、先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3
本课是四则运算的第四课时,讲授了例6,进一步研究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对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作了比较系统精练的总结。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了解的一些有关0的运算,如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时差是0。在此基础上,再举出例子来让学生进行验证。教材中特别强调0不能作除数,那么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呢?通过学习“注意”这段话,特别说明0不能作除数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我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5÷0=□,0÷0=□两个算式,让学生通过分析明确0不能作除数的道理,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同理,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从而使学生明确知道并归纳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接着进行了相应的练习,复习了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4
回头看以住教学“四则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的准确、熟练。但练习中忘记运算顺序的情况常会出现。单纯的机械训练,学生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单元中,我将探求解题思路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我们改变了以往计算题的呈现形式,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内容生活化,并注意了开放性,即问题情境开放、条件开放、解题的'策略也开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解答问题。这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在课堂中,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情境中探索新符号,并掌握了计算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者、指导者、合作者,使学生乐想、善思、敢说,**地思考、实践、计算。
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分析。建构**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进行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研究者。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心地让学生去想、去做。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当然,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有时会得出错误的答案,但这些“错误答案”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孩子学生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是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面对错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感悟,获得新的启迪。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识体系。
3。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如,可引导学生这样描述思路“先算出每天接待多少人,再计算6天接待多少人”。不要停留在“先用987÷3,再乘6”的描述方式上。可能开始时学生不习惯,但要逐步培养这种分析方法。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相互探讨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不断地发展!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5
作为老师四则运算教学反思,什么样的学生都会遇到,你的问题是“怎么教都教不会”,这里就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了。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作为老师,遇到怎么教也教不会的学生,该怎么办? 小数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四年级
一、怎么教都教不会四则运算教学反思,是不是这个学生天生的智商有问题。如果是智商问题,那就不能急于求成了。那就应该跟家长沟通好,找专业机构对这个学生的智商进行测试,然后根据测试结果找专业机构对学生进行提高智商训练。
一般来说四则运算教学反思,上帝给你关上一道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寻找这个学生的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
二四则运算教学反思、怎么教都教不会,是不是方法问题,有没有根据这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点学生天生理解能力强,有的天生记忆力好,有的天生具有某种艺术天份。那么作为老师就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如果智商没有问题,那么就是方法问题了,要多跟这个学生沟通交流,彻底了解学生的特点总会有办法的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三、怎么教都教不会,是不是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有问题,主观上就是不愿意学习,或者是处于青春期阶段,有叛逆心理。如果是学习态度问题,那就应该施以耐心,除了正面教育外,还要利用各种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让学生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性。
再就是与家长沟通,学校老师和家长联手共同努力解决好厌学问题。
如果是青春期逆反,也是一样,老师和家长更应该多理解,多鼓励,多陪伴,不要给这样的学生更多的压力,帮助他(她)们顺利度过这个难熬的.时光。
总之,老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6
核心提示:这学期的时间特别短,教学任务又比较繁重。本学期想根据教学内容打算打破常规来教学。在简单分析了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的教材内容和教学重点后,我理出了这样的思路,不从教材提供的情景入手,单纯的把计算题提取出来,在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后再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学期的时间特别短,教学任务又比较繁重。本学期想根据教学内容打算打破常规来教学。在简单分析了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的教材内容和教学重点后,我理出了这样的思路,不从教材提供的情景入手,单纯的把计算题提取出来,在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后再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月4日是孩子们报道的日子,没有多少事情可干,离放学的时间还有很长。在询问孩子们是否在假期进行过简单复习后,利用三、四节课的时间进行了顺序的练习。因为我知道,计算虽然在上一学期“关注细节”的要求下很多孩子的学**惯有了可喜的变化和进步,但是经过一个假期的放松和嬉闹指望今天一下把他们拉回来,还是需要时间的。在课堂上,我们先一起做了几个简单的两步计算的题目,孩子们先尝试,然后让学生起来讲解怎么做,确定“顺序”是最重要的。虽然没有给他们分类,但是第一层的练习题是同级运算的,在做题时让学生慢慢体会这种类型的题目该怎么去做,先学会方法再去追求正确率。在做题过程中,我还时时表扬那些算完知道验算检查习惯好的同学的'做法,以便带动更多的孩子尽快地适应学校生活。
在进行了基本的练习后,慢慢的加大难度。在含有两级运算的时候该怎么办?还是通过实战来进行练习,接下来是解决后面的带有小括号的应该怎么做。两节课的时间,我们学完了课本第一单元所包括的三种类型的混合运算,绝大多数孩子都能知道计算顺序,孩子们的学习状态也在慢慢的回升。
开学来第一节课,先是尝试了几个简单的混合运算,然后和大家一起来看书,解决书上的应用题。课堂上尽量让孩子多说,把自己的思路表达出来。解决实际问题是班上孩子的弱点,本学期要作为重点。从计算效果上来看,绝大多数孩子能够会做,错误的原因主要包括:运算顺序不清晰、计算粗心等。在后面的练习中要加强。
(二)
本节课的新知孩子们在之前就已经接触过,并且多数孩子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开始先是采用我读题孩子们**进行计算再集体订正的方式。从孩子们做的情况开看,顺序已经比较明确,粗心计算的问题仍然让人头痛。有的孩子宁愿绞尽脑汁的口算、心算,也绝对不拿起笔来列竖式算算,看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计算习惯并非一日之功。
根据上学期孩子们应用题出错较多的情况,这学期安排学生准备了练习题本子,主要把课本上的应用题抄到本子上,然后用铅笔进行计算。我觉得形式还是不错,关键是老师的指导一定要到位。一天一节的数学课怎样让孩子“轻负担高质量”还要下大力气。
(三)
这节课的主题是关于括号的问题。很多孩子已经明确在有括号的情况下怎样进行计算,顺序已经非常的明确。但对于括号的作用理解得并不深刻。经常出现这样的错误,如:(32×15)—(32÷4)。其实在这个题目所加的括号并没有改变运算顺序,并没有必要加。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的作用,我们练习了几个题目,像如课本第14页的第4题,我先把数读出来,在告诉孩子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根据老师的表述看看括号需不需要加,加到哪里。此题练习完后,孩子对括号的认识更加深刻。效果比较好。
(四)
关于0的运算孩子们*常还是接触挺多也比较熟悉,看似简单却包含很多知识,特别是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要做到充分的理解不是很容易。在听取了高**的课后,我又作了部分梳理,尤其是在板书上进行了规整。黑板的左半边是0在加法、减法、乘法中的特性,单独留出黑板的右边解决除法的问题,板书也进行了简化。如:
0+5=0 0+任何数=任何数
在处理本节课的难点时,先请孩子根据“0÷5=0”说说0在除法中的特性,有的孩子就提到“0除以任何数都得0”,接着就有孩子提出了反对意见,学生讲完后,我把他们的意见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板书“找不到商、确定不了商”来解释为何“0不能做除数”。学生看似明白了,做题也能作对,不过我感觉还有部分孩子不是很理解
(五)
本单元的整理复习我班的主要目的就是查缺补漏,并没有把所有的知识进行**的整理和复习,而是根据*常学生掌握的情况,尤其是作业中出错较多的题目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练习。看似简单的一个题目,孩子们因为计算速度不一致的原因导致容量较小,但是同时培养了孩子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尤其是当有的孩子很快做完,但是老师要求的时间还没有到,空闲的时间干什么,那就是检查,不停的用笔在打草纸上进行验算。计算是我们复习的重点,特别是运算顺序、括号的使用。适当的复习了应用题,分析了数量关系。
上课两周了,最大的感觉就是孩子们的水*参差不齐,怎样有效的利用好40分钟,让不同水*的孩子在上课的时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数学满足,在后面的课堂中思考尝试。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7
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四则运算”这个单元主要包括四则混合运算和四则运算的顺序。学生掌握四则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不仅仅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了计算潜力,为进一步学习代数运算做好准备,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潜力。
运算顺序学生以前接触过,简单的脱式计算也涉及到,但运算顺序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虽然拿到一个算式,你问他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他都明白,但在实际操作中问题却很大,有相当多的孩子写完算式之后就开始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甚至遇到不够减的时候还把被减数和减数颠倒位置。这说明了看似简单的运算顺序并不象想象的那么简单,只要记住运算顺序就能计算,在识记和运用上还存在着脱节问题。
学生在学**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对脱式计算的格式的书写问题也很多,主要是把先算的部分写在等号后面,不计算的把它扔在一边,什么时候需要了再写出来,出现了上下算式不相等的状况;还有的把先算的部分写前面,任意颠倒数字以及运算符号的顺序,导致计算结果出错。
应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陷入了思考。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比如受低年级学习的影响,在先算的部分下方划线,误以为先算的要写下来,而不是把计算的结果写下来。
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呢?
第一,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明确运算顺序。
第二,熟记运算顺序,到达张口就来的水*,这样在计算时就构成条件反射,看到算式之后就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运算顺序的熟记,为学生计算的步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关解决了学生头脑中的一个难题。
第三,在书写格式上要做好示范工作,边讲边写,告诉学生这一步算的什么,写的数是哪个算式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明白没有参与计算的`要原搬照抄,参与计算的是写计算结果。
第四,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计算的运算顺序,利用同桌或左右邻的关系进行互帮互助,到达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第五,在解答解决问题时,提倡学生列综合算式,在纠正错误中让孩子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正确的书写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潜力和计算潜力。
虽然单元结束时学生掌握了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要求,但在教学中还是走了一些弯路,有时候达不到想要的结果,感觉比较苦恼。
常常反思,不断总结,时刻不忘记录过程中的得与失,会让自我减少走弯路的机会,让自我更快的成长。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8
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通过前面对于数学和连加、连减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习了看图用较简练的数学语言说出图中的信息,并能够提出数学问题。而且在计算方法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继续训练学生对于加减混合的运算。那么我就重要引导学理解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题来,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使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而且不易忘却。因为上下车问题是典型的加减混合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开始我根据这一问题创设情境作为新课导入并展开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然后我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提数学问题并解答。算式中的每个数分别表示图中的什么?这样学生就初步理解了意义,而且我觉得通过让学生说而且是有道理完整地表达,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口头表达能力。但是对图式加减我用了较多的时间,从动态演示到静态图,让学生说图意似乎比较难。如果根据图出示不完整地算式让学生根据图意填写完整,再来说图意,这样,给了学生一个可以过渡的*台,也许学生可以理解得更快,也可以节约一些时间用以后的巩固练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基本掌握三个数相加减的混合运算,但在思考练习:
65+35-35+65,很多学生看到65+35=100就,不管计算的顺序,随兴计算,从而算得0,也说明了,新知识的学习需要多次的练习才能达到巩固,在下节课的练习中,要多涉及这种容易出错的题目,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生理解并掌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加减又有乘除法时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在这节课中,我将计算与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知识让学生去构建,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课时,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过程,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嘴、动脑等一系列活动,自己发现规律从而揭示运算顺序。但在活动的过程中,当遇到比较复杂的算式,有些计算能力较差的学生根本就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我就让学生发挥互帮互助的精神,分成学习小组进行计算,而且让大家都说一说运算顺序并找出相同之处。这样就给课堂压缩了一些宝贵的时间。把这些时间用在让更多的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上,我认为比较合适。
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本节课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掌握了“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而且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对于解决实际问题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尝试**完成计算过程,一开始就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心理,把学习的主动权切实的还给了学生。
3.本节课上的节奏我觉得太慢,混合运算要求在课堂的时间内完成相对多的习题,同时在练习设计类型丰富、层次合理方面,做得还不够。这也是以后上练习课时要注意到的地方。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9
教学《四则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的准确、熟练。但练习中忘记运算顺序的情况常会出现。单纯的机械训练,学生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本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反思本单元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3.计算教学因解决问题而精彩,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例1、例2是在学生已会计算的基础上总结概括运算的顺序,运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放手让学生**思考、自主解决问题。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在充分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效果好,但作业中,发现有同学没有仔细读题,发生不该有的错误,还有的计算错误,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绝大部分的同学能从例题中理解为什么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然后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但个别孩子运算顺序弄不清,格式有错误,需个别辅导。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运算顺序,总结运算顺序,学生探索出了多样化的解决策略,并能在运用中创新,教学效果不错。出现的问题:个别学生弄不清运算顺序,需个别辅导,个别学生第一步算好后忘了把剩下的部分按原来的位置照抄下来,有的同学计算正确率不高,需要找出其中的原因,对症下药。
关于0的运算,加、减、乘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能够掌握,但除法中0的运算,还是有困难,特别是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应该多举例,加深印象。
应用题中季度的理解学生还有一定难度,应该重点讲解,同时复习好*均分的意义。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10
新教材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标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
从出发点来说,编者希望把运算顺序结合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进行很生的角度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因此,我这样设计了教学过程。应用题的训练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从教材出发找准题型的新点就很重要。教学中我始终把滑雪这一情境贯穿始终,逐步设计了不同的题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题的运算顺序和解决方法。本节课的新知学生在以前已经接触过并且多数孩子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我个人结合我们班的情况认为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计算方法上。从孩子们做题的情况看,顺序已经比较明确,粗心计算的问题仍然让人头痛。有的孩子宁愿绞尽脑汁的.口算、心算,也决不拿起笔来列竖式计算,看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计算习惯并非一日之功。
上完本节课,我的最大感受是,学生的水*参差不同怎样有效利用好40分钟,让不同水*的孩子在上课的时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是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尝试解决这一问题。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11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习的是四则混合运算,即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以及带小括号的运算。这部分内容是以前学习了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概念的梳理。
教学时我采用了知识的迁移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数学学**惯的培养。
一、主要收获:
在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我打算抓住以下四点进行教学:
(一)运用数学术语读题意和口述运算顺序。
在学习混合式题时,要求学生意读题。如:16×4+18 读作:16乘4的积再加18,和是多少。 50-35÷5读作:50减去35除以5的商,差是多少。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差、积、商,乘、除以、除”等数学用语的含义,不但可以减少学生在读题时读错数的现象,也为后面学习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叙述题作了必要的渗透。
(二)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解题步骤,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1.观察:观察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样的数,含有几种运算符号及括号的.位置。
2.分析:分析题目中每个数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运算关系,是否有简算部分,哪些运算可以同步进行。
3.确定:通过观察、分析,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4.计算:在分析、确定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计算法则和运算性质进行计算。计算重要看准数字和计算符号,能简算的尽量简算。
5.检查:在计算的每个步骤中,都要及时检查、及时验算。首先,看数字和运算符号是否准确,然后,看步骤是否合理,在看结果是否正确。
(三)能运用租船问题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选择最佳方案,最省钱。
1、阅读与理解:读懂要求,理解题意。
2、分析与解答:通过理解,假设使用一种方案,看其结果再进行调整。
3、回顾与反思:通过解答,选择最佳方案并作答。
二、教学中的问题:
我原以为学生只要掌握运算顺序就可以学的很好了,但通过作业情况来看,并不乐观,学生在做混合运算时出现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1)同学知道了运算顺序,但还是习惯于把先算的结果写在前面,没有算的写在后面,导致出错。或者还是从左往右计算。
(2)计算态度有问题,比较粗心,如抄错数字,看错运算符号。
(3)对于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很迷糊,在列综合算式需要加小括号时总是忘记加。
(4)特别是78+26-38+49这种形式的运算,学生经常出现计算顺序错误,没有认真审题目中的符号,就先算两边,再算中间了。
将以上学生的问题罗列出来,为的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改进措施:
1、坚持每天进行计算练习,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
2、对于有特点,容易造成审题失误的内容进行形象化的训练,提高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和自觉性。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12
回头看以住教学“四则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同学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同学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同学达到计算的准确、熟练。但练习中忘记运算顺序的情况常会出现。单纯的机械训练,同学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尝试给同学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同学经历发明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是自主的,同学的选择是开放的,同学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胜利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 注重同学的自主活动,让同学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数学课程规范指出:同学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要为同学提供充沛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协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单元中,我将探求解题思路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 让同学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因此,教学时,要充沛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同学**考虑,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同学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和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同学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我们改变了以往计算题的出现形式,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内容生活化,并注意了开放性,即问题情境开放、条件开放、解题的战略也开放,同学可以选择自身喜欢的信息解答问题。这些满足了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同学学不同的数学。在课堂中,老师为同学创设了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给了同学充沛的时间与空间,在情境中探索新符号,并掌握了计算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同学学习活动的**者、指导者、合作者,使同学乐想、善思、敢说,**地考虑、实践、计算。
2.给予同学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同学考虑的主动权。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自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以和这个过程的分析。建构**认为,同学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同学进行单向的知识传送,而是同学主动建构自身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研究者。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沛发挥同学积极性,引导同学自身动脑、动口、动手,才干变成同学自身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要把考虑的主动权交给同学。要让同学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心地让同学去想、去做。要让同学有进行深入考虑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当然,由于知识经验的缺乏,有时会得出错误的答案,但这些“错误答案”闪烁着同学智慧的火花,是小朋友同学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是同学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出同学建构知识时的障碍。面对错误进行更深层次的考虑,在考虑中感悟,获得新的启迪。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识体系。
3.协助同学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战略。
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战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同学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如,可引导同学这样描述思路“先算出每天接待多少人,再计算6天接待多少人”。不要停留在“先用987÷3,再乘 6”的描述方式上。可能开始时同学不习惯,但要逐步培养这种分析方法。
随着新课程**的不时深入,数学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相互研讨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同学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让同学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让同学在自主探索中不时地发展!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13
四则运算这个单元我用了7课时教学,目前已经基本完成教学内容。因为有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学习接受能力不强的特点,书本上的习题基本上要集体反馈一次,所以四则运算的变式充分展开。如根据分布算式列综合算式练习未能落实到点,三步及以上四则运算的读法及文字题来不及展开,注重运算顺序而口算和笔算训练得不到强化。
曾经在第4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认识了小括号,也出现一个递等式。当 时 老师们就议论***教学脱式计算。由于教材后面没有再涉及,所以并没有正式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而且综合算式也没要求用脱式计算。然而本册教材对递等式计算书写格式依然没有正式提出教学,但是规范书写格式是教师必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例1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列式计算都很简单,几乎全部的学生都能完成。所以重点指导学生用递等式计算。学生对综合算式不陌生,但是对脱式计算却很陌生。要求划出第一步先算什么,再用递等式计算(注意等号的书写位置)例2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也能**解决(2种算法都会出现,第7册就接触过)。教材把四则运算顺序的教学编排在富有现实意义的情境中,沟通枯燥的四则运算顺序和生动的解决问题,赋予四则运算以生命。
列综合算式时学生往往会按自己的计算顺序改变书写顺序如:7×8=56208+56 =264 改写 7*8+256虽然意义相同,但是用了加法交换率。是否要求按顺序依次书写成 256+7*8?
第四课时 例4在理解题意后,学生求两商的差的'第一种解决方案很容易出现,复习例3,第2种先求差再求商,就有部分学生理解有难度。所以本课的第一重点就是让学生体会括号内算式的意义及使用小括号解决问题是问题更加简便的作用,了解小括号的性能。有小括号例5的读法依然要让学生在认识意义的基础上去读。
第五课时 例4和例5排在一起内容比较紧凑,练习不够,而小括号的出现使四则运算的难度增加了一星。所以认为必须及时巩固。
第六课时课时内容比较简单:有关0的运算 通过整理分类,概括出有关0的运算特点,着重理解0不能作除数。通过抢答有0的混合得数,体会0的特殊性和趣味性。
课堂教学习惯小结先“乘除”后“加减”就有学生固定思维一定先乘后除,先加后减,反而把同级运算顺序给丢了。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14
本单元主要学习有关《整数四则运算》,这部分的内容贯穿于小学高年级段将要学习的有关小数的四则运算和分数的四则运算。为了帮助学生打下牢固的根基,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思考,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规定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并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在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时,误认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减法。比如:计算18÷3×2写成=18÷6=3;又比如:计算24-4+6就写成=24-10=4。
2、对“先”字的理解,我发现有很多学生的练习中出现误解现象,他们认为先算的就应该写在前面。比如:计算12+8×6就会这样写=48+12=60;(打乱运算的顺序)。又比如:计算230-20×5时会这样写=100-230=130;(出现大数减小数的错误)。
3、不懂正确使用括号。 很多学生在解答如“450与290的'差去乘28与32的和,积是多少?”一类的问题时,对“与”、“和”两个字的含义理解出现误解,特别是“和”的含义。在学生的练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出现错误,不懂得运用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
4、乱用括号。如列式一:(25×8)+(18×8) ; 列式二:124+(12÷6)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15
今天教学了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了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出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出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出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学生选择自己理解、喜欢的分步计算或综合算式完成了对此题的解答。对小括号的引出我是这么做的:先让学生理解270-180=90(位),90÷30=3(名)这种分步计算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如果写成综合算式怎么写。肯定有的学生虽然想的是先做减法求出下午比上午多几位游人,但会这样列式:270-180÷30,于是,我引导在这里有除法和减法,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减法,这样的话180÷30求出了上午需要的保洁员人数,而270是下午的游人数,不能减。要想先算减法求出差,应该怎么办?很多同学都会想到加上小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这样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混合运算中小括号的必要性,理解了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
新授例题巩固练习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般都能理解、掌握,但在实际计算中却会犯各种错误,比如粗心,不肯列竖式使计算结果错误,少数学生第一步先算括号里面的算对了,而第二步有加法和乘法时候的运算顺序却错了,变成了从左往右计算,这实际上就是没有完全掌握运算顺序。因此,在实际计算中,一定要提醒学生做到一步一回头,做一步检查一步,提高正确率,养成良好的习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